高中語文教學探討3篇

時間:2022-12-23 17:51: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高中語文教學探討3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中語文教學探討3篇

高中語文教學探討篇1

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契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要求,能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促成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其通過不同方法提高閱讀水平,形成對中華文化的深刻認識,提升語文核心素養。《鄉土中國》是介紹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的經典著作,本文就這本書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展開探討。

一、《鄉土中國》簡介

《鄉土中國》是由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創作的一部社會學著作,主要研究中國的鄉土社會。全書分十四章,包含鄉土社會的人文信息、社會結構、權力分配、道德體系、禮法、血緣地緣等內容。費孝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讀者介紹了中國基層社會的特征,展現了中國農村社會的樣態,探討了差序格局、家族等內容。全書從中國農村社區、文化、家族制度、道德、權力、社會變遷等諸多方面進行剖析,還原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和本質。

二、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意義

(一)突破單篇選文的困境

高中語文教材普遍擇取單篇短章作為教學素材,雖然方便教學,但難以激發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興趣[1]。教師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突破傳統語文閱讀單篇選文的困境,選擇學生易于閱讀的著作,彰顯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理念,指導學生合理分配時間,提高整本書閱讀教學效果。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

閱讀素養、學習任務群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關注點,教師指導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積累語言材料和言語經驗,強化對語言規律的把握,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根據真實語言環境展開閱讀交流,能夠夯實語言基礎,提升語言應用能力。

(三)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

整本書閱讀教學營造出濃厚的閱讀氛圍,使學生能科學利用課內外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生的閱讀方式相應地發生了改變,呈現出碎片化、功利化、娛樂化的特點,這非常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而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在班級范圍內組織不同形式的閱讀交流活動,讓學生分享閱讀體會,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四)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整本書閱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而且可以從多方面促進學生的發展與成長。教師向學生推薦的書籍大多為文化典籍,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和今后發展能產生積極的影響。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教師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提高閱讀水平。

三、《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

(一)以任務單搭建閱讀學習支架,提高閱讀效率

任務單是指明閱讀任務而帶有指令性的文本內容,可以使學生達成每一階段的閱讀和學習目標。學習支架指教師幫助學生搭建起的學習框架,可以讓學生掌握、建構、內化閱讀技能,使之對閱讀進行合理調節。高中語文教師應以任務單為抓手,為學生搭建閱讀學習支架,提高其整本書閱讀效率[2]。《鄉土中國》是一本經典的學術著作,作者費孝通學貫中西,扎根中國鄉土十幾載,經過大量社會實踐與調研,用社會學的方法撰寫出了十四篇論文,深入分析鄉土社會。筆者在教學時設計了以下任務單:(1)寫作背景分析:根據作者簡介及序言,分析整本書的寫作背景。(2)寫作目的研究:分析費孝通在序言中的所講內容,思考其研究中國鄉村社會特點的意義目的。(3)主要內容介紹: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章進行介紹。將這三個閱讀任務作為學習支架,能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師還可以在整本書閱讀教學時設計速讀、批讀、重讀任務單,由淺入深地推進《鄉土中國》的整本書閱讀。

(二)以小組合作創設閱讀共同體,優化閱讀氛圍

高中語文教師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創設閱讀共同體,實現有效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優化閱讀氛圍。合作學習能激發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教師以小組合作創設閱讀共同體,能促進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在合作中運用現有知識經驗,解決整本書閱讀中遇到的問題,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促進學生個人能力提升[3]。教師可以根據《鄉土中國》整本書結構設計小組合作任務,創設整本書閱讀共同體,以促進小組成員積極配合,踴躍參與,發揮個人才能完成合作任務,營造熱烈的閱讀氛圍。筆者在每個小組中分配學習能力優秀且閱讀水平較高的學生擔任“講述者”,其他學生擔任“朗讀者”,并將小組人數控制在六人以內,確定“講述者”擔任小組長,制定整本書閱讀合作學習規章制度,構建團結協作的閱讀共同體,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促進各個小組的學生在共同體中合作交流,共同進步。筆者在整本書的各個閱讀階段設置“精讀、細讀、略讀、批注讀”等任務,為學生的小組合作閱讀提供依據,讓“講述者”和“朗讀者”相互配合,利用所學語文知識分析費孝通從多個方面分析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和特點,優化閱讀氛圍。《鄉土本色》一章是全書的總論,筆者在設置任務時,圍繞本章設置了不同的問題,引發小組內的熱烈探討,并為學生提供了整本書閱讀交流成果展示平臺,創辦“《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沙龍”。筆者在閱讀沙龍中起引導作用,讓學生分析整本書的“鄉土性”元素,使學生了解“鄉下人離不了泥土、不流動性、熟人社會”是中國農村社會的基本特點,《鄉土中國》的第一章是基礎,后面的內容都源于這一章的“鄉土性”。

(三)以專題閱讀促進思辨性閱讀表達,提升閱讀素養

專題閱讀是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強調拓展學習資源,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閱讀素養。教師要以專題閱讀促進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表達,在專題活動中培養學生篩選資料、整合信息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專題閱讀與整本書閱讀相輔相成,《鄉土中國》中可供教師設計專題閱讀的論文有《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和《名實的分離》等,這幾篇論文講述了四種權力,筆者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設計了“權力”專題閱讀活動,讓學生分析鄉土中國的權力結構,鼓勵學生進行思辨性表達。費孝通認為社會權力主要分為以下四種形式:1.橫暴權力。在社會沖突中發生。2.同意權力。在社會合作中發生。3.長老權力。在社會繼替中發生。4.時勢權力。在社會變遷中發生。以上四種權力可以作為專題閱讀的四個方面,激發學生思辨性閱讀表達的興趣。筆者指導學生確定選題,從三篇論文中選定研究點,收集相關資料,篩選有關權力的信息,感知費孝通在文本中融入的個人思想。筆者在專題閱讀中為學生設置了研讀任務,通過研究型閱讀、寫作、交流活動,讓學生分析鄉土中國的權力結構,并分別加以闡述,培養其優秀的學術意識,進一步促進其思辨性閱讀表達能力的提升。在專題閱讀下,學生能擁有思辨性閱讀表達的機會,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整本書閱讀中,了解費孝通關于四種權力的看法,進而成長為具有思辨意識和閱讀表達能力的學術研究者。

(四)以動態化過程為評價著力點,培養閱讀習慣

教學評價是對學生整本書閱讀效果所作出的價值判斷。堅持以動態化過程為評價著力點,探索科學的評價方法,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應當以培養閱讀習慣為目的,關注學生的閱讀過程,重視閱讀結果,利用動態評價方法,讓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調整自我閱讀行為,助力其形成良好閱讀習慣[4]。在《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筆者關注學生的閱讀興趣、情感體驗等,對十四篇論文閱讀情況進行點評,運用動態化過程評價剖析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對學生提出全新的閱讀要求,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差序格局》閱讀評價為例,筆者從家、國、天下三者的倫常關系入手,向學生提出問題,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判斷學生的閱讀進度和效果。筆者引導學生分析親屬關系和地緣關系決定的次序關系,讓學生探討家、國、天下三者的倫常關系在社會學上的意義,并根據學生的回答,指導其找出需要了解的內容,根據學生獲取信息的流暢度,判斷閱讀質量。此外,筆者還設計了一系列動態化過程評價指標:流暢地閱讀《差序格局》;對比分析西洋社會有如捆柴的“團體格局”和中國獨特的“差序格局”,提出自己的觀點;分析所讀內容在書中與其它部分之間的關系;將自己對“差序格局”的看法表達出來;明辨善惡是非。整本書閱讀動態化評價是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著力點,教師根據學生的閱讀成果,指導學生優化整本書閱讀計劃,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結語

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突破了傳統閱讀教學單篇選文的局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在班級范圍內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教師運用任務單搭建學習支架,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創設閱讀共同體,能提高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效率,優化閱讀氛圍。教師開展專題閱讀教學,促進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以動態化過程為評價著力點,優化整本書閱讀評價,不僅能發展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因此,教師要不斷優化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科學合理地引導學生,從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作者:趙碧宇 單位:杭州天目外國語學校

高中語文教學探討篇2

一、群文閱讀教學對于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意義

所謂的群文閱讀,就是指在課堂上,采用“1+X”的模式,以一篇文章為基點,同時選取與之有某些關聯的文章,作比較閱讀,或選取幾篇相關的文章,進行橫向的拓展。如此,既可以突破傳統單篇閱讀的就局限,加大學生的閱讀量,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也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鍛煉。同時,群文閱讀的方式更能凸現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走進文本、探究文本、深入解讀文本,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夠增強學生的人文底蘊、培養他們對文學作品的品讀鑒賞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關注度和社會責任感。二、核心素養視角下語文群文閱讀的相關教學策略1.以教材為主線,其余為輔助補充群文閱讀改變了以往的單篇教學模式,讓學生能接觸到更多的文學作品,但也正因為如此,教學中容易發生教學重點不突出,多個篇目平均用力甚至是重心偏移的情況。筆者以為,在開展群文閱讀之前,教師必須先作充分的準備,對所學篇目的主次之分了然于心,否則,就常常會因抓不到重點而泛泛而談,導致教學難以深入,學生的思考難以深入,其所形成的也僅僅是表面的繁榮,而于學生知識能力的提升、思維的訓練而言恐怕并無多大益處。因此,雖為群文閱讀教學,但一定要重點突出、主次分明。群文閱讀教學的展開,不是撇開教材另起爐灶,而是在全面把握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緊緊圍繞教材,以教材為主線、為依托,深挖細品,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提高品鑒能力,以其他篇目為輔助,起到補充、深化、拓展的作用。如文言篇目,它在教學中占了很大比重,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因為文言文中常包含很多典故,字詞的用法、文章的章法、內容也常常會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所以很適合用于展開群文閱讀教學,但我們始終要以教材上的文言篇目為主體。這首先是因為教材所具有的典范性,其次,語言的建構與知識水平的提升始終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和重點。以經典的教材篇目為學習之本,無疑會讓學生找到更準確的模范和方向,再輔之以其他篇目展開群文閱讀,對學生語言構建及知識應用水平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二、合理選擇閱讀內容,形成有機關聯

在實踐中,教師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教材的內容,從教與學的角度出發,尋找適合的,與課內文本形成有機關聯的閱讀材料,并將其應用到課堂上,從而使閱讀活動更好地進行。在選擇群文閱讀的篇目時,教師可從寫作背景、文章內容、寫作手法、文章體裁等多個方面入手,篩選出可供群文閱讀的對象。通過閱讀相同或相似主題下的幾個篇章,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表達方式、寫作風格以及文章的思想內容、作者在文中所體現的精神內涵。同時,用相同或相似主題的文學作品來進行群文閱讀教學,不僅拓展了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也能讓學生更容易展開對作品的比較和品鑒,因而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和審美鑒賞能力。例如,在學習《祝福》的過程中,作者以祥林嫂的悲劇生活為例,反映了中國的社會問題與矛盾。教師們可以補充魯迅的相關作品,如《<吶喊>自序》、《阿Q正傳》等或同樣表現舊社會備受侮辱和壓迫的底層民眾的作品,或展現魯迅先生創作動機的文章,來輔助學生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點、社會意義以及作者的創作意圖。而在詩歌鑒賞教學中,將一組在思想感情,或表現手法,或形象特征方面產生關聯的作品放在一起展開群文閱讀教學,也常常能收到不錯的效果。例如學習杜甫的《登高》,可以將杜甫的《望岳》、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放在一起,讓學生了解登高望遠之時古人常常表達的感情有哪些。在學習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時,也可將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李白的《子夜秋歌》、曹操的《短歌行》等放一起作群文閱讀,讓學生深入了解“月”這一意象所帶來的意境美、情感美和哲思之美。群文閱讀方法的運用,既加深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也能有效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品鑒能力。

三.多種教學方式并舉,提升學生思維水平

1.分層教學的運用分層教學不僅可以使教師制訂出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而且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群文閱讀中獲得更多的知識與技能。這也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設置不同層級的同學,以滿足不同同學的學習需求。對于水平較低的同學,可以著眼于字詞、文意的理解,幫助他們降低學習的門檻,而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則可以進行適當的拔高訓練,在解決了基本的問題的前提下,著重于閱讀、品鑒、表達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對魯迅先生的《紀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紀念》展開群文閱讀時,基礎較差的同學應側重引導他們去掌握字詞,理解文中富有深意的句子。而學有余力的同學則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去比較兩篇文章在內容、寫法上的異同。以分層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群文閱讀,讓基礎差的同學不至于撐得太飽、消化不良,學有余力的同學也不會餓著,不同層次的同學都能有所得益。總之,隨著時代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群文閱讀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它既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又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因此,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必須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發展和改進這種教學方式,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來展開群文閱讀,多措并舉,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作者:蔡曲鳳

高中語文教學探討篇3

中學生正處在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過程中,對學習和生活都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語文教師要加強課堂內外的閱讀指導,探索正確認識世界的方法,培養想象力,學生也對這樣的教學方式充滿了期待。它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達到課堂教學的方法,使學生在課外學習中也能受益,教師在教學中要提高閱讀指導的效果,實現課內外閱讀整合學習目的的教育目的。

一、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目前,高中語文閱讀輔導工作普遍低效,教師與學生沒有引起足夠的周重視,暴露出的主要問題是:

1、課堂閱讀不能反映學生的主觀感受

因為上課時間的限制,許多語文教師都采用教化指導法,在分析教材時,會把對報告的獨家解讀或參考指南中給出的“標準答案”傳遞給學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通過自己的思考就輕松的得到了標準答案,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喪失了個人理解,整體的閱讀指導效率不高。

2、課外閱讀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高中學生的學習任務和時間限制很大,教師的指導壓力也很大,所以他們投入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課堂輔導。這樣的話,高中學生課后很少進行有效的閱讀。最主要的原因是,高中生一方面缺少時間,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導,整體的閱讀指導效果并不令人滿意。

二、有效教學視角下高中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教學策略

1、以學生為本的概念優化課堂閱讀教學

閱讀的過程實質上是體驗與感知的過程。每一個人的生活經歷、認知水平、理解能力都不相同,因此閱讀報道所獲得的見解也不同。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拋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以促進學生個體發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比如,教師可以采用集體指導法。它可以有效地強調學生的主導地位,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的指導對提高閱讀理解指導的效率十分重要。比如,在分析《紀念劉和珍君》一文時,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①報道開頭寫著「中華民國」,是什麼意思?同學們對中華民國的歷史有什么理解,思考并討論。②作者在文章中說:“我已經覺得是有必要寫些東西了。”怎么理解這個句子的“是”?③劉和珍君是一個怎樣的年輕人,您想對他說什么?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后,教師可以將整個班分成幾個小組,每組的學生都會討論這些問題,教師在分組的過程中也應該注意一些問題,比如組員的構成要平均化,分組要合理有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想不斷碰撞,在互相討論中進行閱讀,擴大了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2、加強課外閱讀教學的基礎性和實效性

課本知識有限,難以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語文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做好閱讀指導,而且要注意并加強課外閱讀指導,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第一,語文教師應綜合考慮學生的閱讀能力、興趣、學習壓力、認知水平等因素、身體發展規律,從而為學生提供合適的課外閱讀材料。從作者個人的教育經歷來看,教師應該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學生喜歡歷史,教師可向學生推薦一些歷史經典書籍,如有喜歡散文的學生,教師可向學生推薦散文類書籍,教學應該以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主導,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從興趣入手,通過興趣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其次,教師在課外、閱讀前、閱讀書本或網絡目錄下的心理地圖作調查,學生要對對這本書的內容有總體了解,以便在開始閱讀的時候有一個大致的方向,使文章內容更容易理解,使閱讀變得更加高效。教學生課程外的讀書方法有必要詳細而恰當。這能節省閱讀時間,提高閱讀質量和效率。

3、豐富課內外閱讀銜接的途徑

首先,閱讀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容積十分大的事情,任何人都不可能將全世界的讀物都閱讀完。在高中的學習階段,為了將課內外的閱讀進行一個很好地銜接,教師有必要豐富課內外閱讀銜接的途徑,從而增強學生的閱讀量。首先,教師應要求學生每天都要進行相關的文章閱讀。比如,利用課前的三分鐘讓學生閱讀一篇短文、一則成語故事,從而將學生的興趣充分被激發出來。有時三分鐘的閱讀時間對于一篇完整的文章來說有些少,那具有懸念的故事情節或是結局,教師就可以將其留在下一個三分鐘進行,這樣學生的好奇心才會一直保留下去,學生對于閱讀的好感也會大大增加。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還可以將教學時間進行分類,專門留出一節課進行閱讀。這樣的閱讀課程不僅會讓學生系統地學習有關閱讀的知識,比如閱讀方法、閱讀技巧等,還能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充分被激發出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創作的激情。對于欣賞類的閱讀材料來說,教師可以挑選課外活動的時間進行。在文學領域中,經常會有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對于這類文章,要學會對其進行賞析,感受作者的寫作技巧,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掌握相關的寫作方法,從而讓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得到增強。總之,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高效的閱讀指導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實現閱讀教學的最佳效果,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閱讀理解教學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應加強課堂閱讀反映、課外閱讀指導、文化經典的探究,將課外閱讀與課堂閱讀進行有效整合,有效地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高整體語文素養。

作者:姚龍雪

上一篇: 語文教學改革論文3篇 下一篇: 哲學思維論文3篇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 亚洲日韩中文在线精品第一 | 偷偷要色偷偷中文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 | 亚洲欧美国产va在线播放 | 亚洲va中文字幕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