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1 03:44: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中職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功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質的學科,也是進行其他學科學習的工具。語文構建了受教育者最基本的學習潛質,是接收所有知識的根基。它幫助人們理解字句、交流思想、豐富文化底蘊、改善行為習慣、養育品格、塑造個性、提升修養、框定道德。語文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而語文教學中,美育的教育占據著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什么是美育?美育對于語文教學的功能是什么?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良好地滲透美育?是本文需要探討的話題。
一.什么是美育
什么是美育?所謂的“美育”也就是審美教育,通常又被稱作美感教育或者情感教育。它是培養受教育者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學生在全面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在我國,美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以及培養學生的心靈美、行為美所服務。[1]通過相關的美育教育,學生的德、智、體得到全面發展。它可以提升學生的思想高度,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高尚的情操;它讓學生接收的知識面得以拓展,提升學生的智識水平;它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塑造健康的心理與行為狀態,增強體育運動的效率與質量;它讓學生認知到勞動的重要性,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來進行勞動活動的創造與進行。“美育”的概念雖然是在建立“美學”學科體系的基礎上由席勒所提出的,但是美育實踐與美育意識在我國古已有之。在我國古代文明的開端西周社會中,便已經有了“制禮作樂”的說法。禮是倫理關系的規范、儀式,樂是包括詩、歌、舞在內的綜合體藝術,禮樂結合,既是治理國家的法律、制度,又是進行教育的方式。而春秋時期的孔子提出“六藝”,實際上也就是美育課程的雛形。我國的美育思想從數千年之前就開始萌生,并在歷史的進程與演變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美育傳統。
二.美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功能
語文教學貫穿于從啟蒙到發展深化的整個教育體系之中,語文教學所需要培養的是具備綜合語文素養的人才,他們能夠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的需要。而美育的素養是語文綜合素養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構成部分。因此,美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就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美育素養是一種認識美、愛好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的素養,通過美育教育,中職學生個性化的、獨特的審美視角得以建立。他們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生活感悟,從自身的角度打開認識美、發現美的眼睛來看待這個世界。美育讓他們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看到積極的、正面的事件角度,這就能夠逐漸幫助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良性的價值觀,對于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然后,美育教育讓中職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思想情感得到充分陶冶,在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提升了審美的能力:語文課堂上通過美的環境的構建讓學生體悟到良好的情感,并引發出他們對于美好事物的渴望以及對于光明未來的憧憬。而良好情感的產生又為追求美好提供了基礎和條件;通過培養良好的情感讓學生對于正面的、積極的善意產生情感上乃至于內心深處的共鳴,讓學生認識到善舉的意義并讓他們時刻抱持著樂善好施的心態,從身邊的生活小事一點一滴地做起,成為一個溫暖而善良的人;培養出學生對信念恪守的忠誠與情感,自我尊重、誠懇待人的心境;讓學生變得更加熱情和真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輸送溫度,回報溫暖,也就能得到他人更加真誠的回饋;激發出學生向著既定的方面和目標不斷努力的意志力與不竭的、執著的動力。[2]把美育教學貫穿于中職的語文教育過程中,吸引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升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益。美育教育的引導應當是一個順應時展潮流,并且追尋最新的動態熱點的過程。因為在不同的時代社會背景下,對于審美的觀念以及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中職教師應該結合當下的生活實際經驗,構建出更具備時代特色的美育體系,并且充分結合語文知識運用到課堂上來。新鮮的、有創意性的觀念往往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出對于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育理念不斷更新,社會對于每個人的素質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中職學校的性質就在于為社會培養更具備專業素質的人才。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利用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來進行審美意識的構建,又通過這種構建來加深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育。在此過程中,中職學生的語文水準以及審美能力都同時得到了提升。中職學生受到生活經驗、認知水準以及學習基礎等多種綜合因素的影響,在接受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會或多或少的產生一些障礙。而在語文課程中加入美育教學的培養,就能更好的提升學生對于文本的感知能力,閱讀以及理解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實現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以及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中職語文教師應在把握課堂內容與基本語言知識的基礎上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案,重視美育教學在語文課堂中的影響力,從而把美育教學滲透進語文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真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三.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措施
1.提升對于閱讀與朗讀的重視
在中職語文教學課堂中進行美育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引導學生的閱讀。語文基礎素質根基的夯實與學生的閱讀能力息息相關,并且直接影響著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與課下運用語文的能力。語文教學的過程與閱讀是分不開的,通過閱讀能夠幫助學生最直觀地感受教材內容中所蘊含的美學,獲取文本在語言運用與情感表達上的美感。而豐富多彩的閱讀材料能夠從生活的方方面面來展現出各不相同的美感。這種美感可以是對于祖國大好河山、壯麗風光的描繪與贊美;這種美感可以是對季節流轉、萬物變化的感慨;這種美感可以是對于逝去親人的思念與緬懷;這種美感可以是對一個家族百年興衰的喟嘆與唏噓。從不同的閱讀文本中,學生們可以觸摸到歷史與時代的脈絡,見微知著,形成語文學習的感性思維,從而能夠全方位地感知教材的內容。而除開閱讀之外,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樣應該得到重視。朗讀有利于集中學生對于文本的注意力,激發對于文學學習的興趣,進而對文本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學生能通過反復的朗讀來逐步挖掘語文課程文本中所蘊含的美感,并逐漸形成自身獨有的美學認知角度,提高對于語文文本的審美能力。語文除了教授給學生固定的文學知識與寫作技巧外,還包含著豐富的文化藝術成分。語文教材選編了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頗具代表性的篇目。讓學生在學習它們中所具有的語文知識的同時,還在字里行間細細體悟到文字文學的藝術美感。中職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對教材進行深入的品讀。例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反復朗誦課文。在唇齒之間讓先生幽靜生動的文字靜靜流淌,并自己發揮想象力來進入文本所構建的場景,來達到一個身臨其境的效果。朗讀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文字的理解能力與語言表達的能力,并且在優美字詞句段的熏陶中提高鑒賞能力和藝術修養,增強語文課堂學習的效率。中職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提升對于閱讀與朗讀的重視,也就是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以更好的與寫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達到語文素養的提升。[1]
2.在中職語文課堂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語文的教學過程也是一個對學生進行道德品格教育的過程。課文的選取往往具備著豐富的人文性與強烈的情感性。因而在中職語文教學的課堂實踐中,中職語文教師更應該把握住這一特性,讓學生們體悟到愛國主義的情緒。尤其是在當今的和平時代中,中職學生對于國家的概念以及愛國主義的具體內涵往往理解不深,甚至態度淡漠。而在國家未來的發展進程中,對于國家的熱愛與情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中職語文教師需要把握實際,在課堂上對學生們加以熏陶。例如在學習中國近代過程中所誕生的愛國主義文章時,教師就應該首先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情感所產生的時代背景,然后深入文章,仔細剖析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露出愛國情緒的。在接納與感悟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思考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這種愛國精神是否仍然適用?而怎樣做才是熱愛國家的體現?讓學生結合自身感悟與生活經驗思考問題,把愛國主義教育的培養滲透進語文課堂中去。
3.培養學生的鑒賞力以及創造力
在中職語文的課堂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滲透就必須要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以及創造能力。這兩種素質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更充分地掌握教材文本內容,并且獲取語文課本中的美感。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也就意味著豐富多彩的人生與豐富多彩的情感,而任何一篇文學作品中都寄寓著寫作者的思想情感,展現著他們提筆時或回憶中的生活狀態與人生縮影。情感的表達是在吸收一定的人生經歷后所輸出的一種感性的過程。而除了直抒胸臆的形式之外,更多情感的表達是通過字里行間不動聲色的對于事物或人物的描摹而展現出來的。這種作品里,美是隱蔽而不易發覺的。而這種情況下,學生鑒賞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們可以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對于情感的認知能力,從而真正體會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美感。進而把這種體悟運用到實踐中來,進行個性化的美感的創造。
參考文獻
[1]邱瑾.關于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實踐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5(28):62-63.
[2]曹亞娟.中職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功能[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6):75.
作者: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