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型鄉村社區發展策略

時間:2023-05-16 09:26: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文創型鄉村社區發展策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文創型鄉村社區發展策略

一、文創型鄉村社區的營造

現代文創產業已經成為解鎖鄉村振興的“密碼”之一,對推進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民族地區積淀著豐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很多民族村域正處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發展階段,基礎設施已經得到了很大改善,產業內生動力逐漸蘇醒,正在實現文化、產業、人才、組織等多領域的振興。在發展過程中,缺少文化的賦能,尤其是缺乏“在地化”特征。隨著近年來鄉村文創產業的持續升溫,文創市場同質化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很多鄉村都只是將創意運用在一些產品的設計上,沒有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稟賦。因此,開發民族地區的自然與文化資源,推動文創型鄉村社區營造成為當下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文創型鄉村社區營造不僅可以提升民族地區人民的幸福感,帶動所在區域的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到社區營造的實踐中來,同時還可以帶動和實現民族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美好社區。

二、學術界的相關研究

第一,社區營造的內涵與實現路徑研究。“社區營造”這一詞匯源自日文的“町造”,直譯為“城市建設”,是日本獨具特色的一種地域治理模式。楊昌新和黃瑞茂(2020)分析了我國臺灣地區鄉村社區營造內涵發展的變化,認為其內涵提升經歷了鄉村環境美化、社區認同、人本溯源等三個階段[1];劉祖云和王太文(2022)基于對安徽省溫泉小鎮社區營造的實踐觀察,指出中國當下鄉村社區營造的策略,即符號化與空間化,并指明鄉村社會關系的再造是中國鄉村社區營造的未來方向[2];徐曉鵬(2021)依據鄉村工業發展的異質性特征,探尋相應的社區營造路徑,從而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3];夏國鋒和胡向慧(2021)基于社區營造理念,探究了欠發達地區農村發展面臨的問題,提出了欠發達地區農村社區營造的具體機制與可能路徑[4]。第二,我國臺灣地區社區營造的經驗及其借鑒意義。我國臺灣地區的社區文化創意研究開始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文衛民等人(2021)通過比較兩岸文創型鄉村的各自特點,為大陸的鄉村振興實踐提供借鑒意義[5];葉紅(2017)總結了我國臺灣地區社區營造理念下文創產業發展的不同類型的成功案例,提出了在未來蘇南村鎮的發展展望[6];顧大治等人(2021)探究了我國臺灣地區社區營造的三維聯動架構,分析了大陸鄉村社區營造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建立了大陸鄉村社區營造三維框架[7];賴敬予和鄭慶昌(2017)總結了臺南土溝村社區營造的發展經驗,提出了地區鄉村建設應該從內生性發展、特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這三個方面入手[8]。第三,民族地區的社區營造。羅康隆(2015)以苗族地區為例,提出苗族地區的社區營造還需要增加鄉村社會的發展歷程和民間信仰體系[9];楊瀏熹(2021)通過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村落的活態化研究,得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村落發展需要大力挖掘當地文化,加強村落的社區共同體意識[10];周鈺弘等人(2019)探究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社區文化營造對精準扶貧的影響[11];彭永慶(2017)通過分析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文化的現狀,提出了社區營造視野下的鄉村文化建設展望[12]。綜上所述,在有關社區營造的現有文獻中,大部分都從協調“人、文、地、景、產”等五大要素出發,最終實現居民自主營造和社區永續發展。我國臺灣地區的社區營造在經過了點的示范、線的聯結、面的擴散后,社區營造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與生活、文化等各方面元素相結合,給大陸社區營造提供了一定借鑒。對于民族地區的社區營造,大多是借鑒其他地區社會營造成功案例或“復制”式開發模式,這讓原本具有民族性征的村寨缺乏“在地化”特色,而將文創產業與民族地區特色資源與優勢稟賦相結合的社區營造案例則少之又少。嘗試對民族地區文創型鄉村社區營造進行探究,以期促進民族地區鄉村社區和諧穩定。

三、社區營造的五個視角

(一)社區營造中的“人”

“人”涵蓋著社區居民需求的滿足、人際關系的經營和生活福祉的創造,作為社區營造與建設的主體,既是社區營造的起點和前提,也是落腳點和歸宿。因此,社區營造不能只強調物質因素的投入而忽視人的能動性。社區營造至關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要營造鄰里關系和睦的社區感。要達到文化產業與社區互動的目的,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必不可少的。對于民族地區而言,各個民族都有特色的民族節日,通過舉辦這些活動和儀式會讓人們形成強烈的歸屬感。以文創產業賦能,又會帶動當地旅游業等其他產業的發展,這又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社區營造與文化創意中來,這有利于營造一個有溫度的社區氛圍。

(二)社區營造中的“文”

“文”涵蓋著社區共同歷史文化的延續。民族地區的文化活動、人文藝術都需要借助社區這個平臺加以展現,用文創產業對民族地區的古老歌曲、神話傳說、傳統手工藝、傳統服飾等進行營造,打造主題鮮明的社區,讓當地居民也參與社區的保護與開發,不僅可以讓當地居民進一步了解民族文化,樹立起文化自覺和自信,還可以保護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民族地區鄉村社區傳統的延續。

(三)社區營造中的“地”

“地”涵蓋著社區地理特色的維護與發揚以及對所在地特質的強調。基于文化創意的社區地理景觀營造,地理環境作為文化加工與設計的對象,是構建文化的來源與基礎。對民族地區的地理環境進行創意性改造,完善民族地區鄉村配套基礎設施,將當地的自然環境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打造完整的產業鏈,延續當地的民族特色。

(四)社區營造中“產”

“產”涵蓋著在地活動和經濟活動的集體經營,通過社區營造活動展現民族地區的經濟生活方式,將文化創意與民族鄉村的傳統產業與社區資源相結合,從而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民族地區都有著不同的圖騰崇拜和各不相同的民俗風情,在社區營造中創造性地對民族鄉村的資源進行開發,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加深當地居民對社區的自信心,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五)社區營造中的“景”

“景”涵蓋著社區的空間環境進行營造,文化創意產業本身需要空間的支持,通過保護和開發民族地區的自然景觀、修復傳統景觀、創造社區獨特的景觀等來實現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四、民族地區文創型鄉村社區營造效益分析

民族地區文創型鄉村社區營造通過深入挖掘民族特色資源,發展鄉村特色旅游業,以民宿、餐飲、休閑娛樂等相關產業來帶動鄉村產業升級,帶動鄉村的全面振興,鄉村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態都得到了高質量發展。

(一)經濟效益

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是影響當地社會穩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我國少數民族多地處偏遠,經濟相對落后,以文創賦能鄉村,可以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使人們的增收渠道也更加多元化,也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經過6年的脫貧攻堅,截至2019年,十八洞村的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14668元,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典型案例。

(二)文化效益

深入挖掘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傳統手工藝、特色民俗等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并融入文化創意,帶動當地產業結構升級,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創產業,不僅讓民族文化得以廣泛傳播,還可以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基于傳統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設計的文創產品,也能凸顯民族地區特色的鄉村文化,在社區營造過程中這些文化基因得到傳承。如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運用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侗錦”,就是結合現代文化創意設計的文創產品,使結合現代藝術設計理念,運用侗族織錦技藝,研發出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文創產品,并取得良好效果。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是當地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在民族地區社區營造中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創產業,可以增強當地居民對當地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民族地區社區營造中,不僅要發掘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的當代價值,同時也要使之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以實現其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傳承和發展,達到有效傳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目的。

(三)社會效益

民族地區可以利用鄉村獨特的自然資源,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緩解當地的就業問題,促進農民增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民生保障問題,促進當地鄉村持續健康發展。同時,精神文化生活也是民族地區鄉村振興中的一個短板,通過鄉村社區營造,不僅可以加強社區基礎設施的建設,還可以推動當地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當地居民的文化需求,豐富社區居民的生活。文創產業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了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這也是一種積極的社會影響力,增強了民族地區居民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增強了民族地區人民的文化自信,解決了當地居民就業問題,減少了外出務工人員,促進了家庭和睦,實現了社會穩定和諧。

(四)生態效益

文創產業是一種低能耗的生產方式,將文創產業融入鄉村規劃,可以優化民族地區鄉村社區的生態環境。文創產業的介入,使當地鄉村發展有了低污染的新型產業,滿足了鄉村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促進了民族地區鄉村社區的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在提高鄉村居民生活品質的同時,也提高了鄉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既提升了當地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提高了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綠色轉型能力,也提升了當地居民生活品質。如十八洞村在發展過程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原則,在工作組的帶領下,十八洞村的居住環境、景觀風貌都發生了改變,帶動了鄉村生態振興。

五、文創型鄉村社區營造存在的問題

(一)文創產業缺乏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社區營造缺乏體驗感

民族地區的鄉村擁有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一村一品”的發展模式更能體現民族地區鄉村文化的獨特性。近年來,隨著文創產業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鄉村發展在追求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逐漸丟失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圖騰文化始終貫穿于我國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中,是可以進行開發的優勢資源。而無論是當地的傳統風物特產,還是當地重要的特色農產品,都極少與鄉村文創產業相結合,尚未形成主題化的深度體驗鏈條。就目前民族地區鄉村社區的開發而言,仍然停留在較為表面的階段,地方傳統特色不夠突出,尤其是對于將社區打造成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特色村落,還留有很大的發展進步空間,將民族地區特色文化與鄉村社區營造相結合建立特色村寨村落依然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實踐。

(二)文化創意挖掘不夠品牌效應低

社區想要吸引人,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要用文創的思維賦予社區空間的構建,打造品牌文化,民族地區的文創型鄉村社區營造更應該利用好品牌這塊“敲門磚”。而目前很多民族地區的社區營造沒有充分展現當地的特色,藝術性不強,社區主題不夠突出,沒有形成具有可辨識度的主題村落。社區舉行的一些節日無法吸引年輕一代,必須對節日形式、內容進行創新,并擴大其影響力。

(三)社區居民歸屬感和共同體意識有待加強

鄉村社區在本質上是一個基于血緣、地緣或業緣關系而形成的共同體。民族地區的很多鄉村社區受城鄉二元經濟的影響,許多社區居民常年外出務工,關系也在逐漸淡化。鄉村社區中剩下的大多是婦女、老人和兒童,他們長期以來受當地環境的限制,思想觀念也比較落后,參與社區文創產業發展的能力較低,導致很多社區居民對社區里的人和事缺乏認知,共同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不高,社區的歸屬感和共同體意識有待加強。

(四)社區文創產業人才缺乏

民族地區受限于開發意識不強、開發能力較弱等瓶頸因素,對當地社區的營造和開發程度較低。人才資源是民族地區進行文創產業開發的重要動力,從事社區文創產業的專業人員數量和質量影響著當地文創產業的發展水平。此外,由于民族地區收入水平普遍偏低,難以吸引優秀人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民族地區文創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六、文創型鄉村社區營造的路徑選擇

要實現文化創意產業與社區的融合發展,一方面在于鄉村外在的空間營造,也就是社區的文化、文創產業、環境空間;另一方面,是當地居民的參與行為,也就是鄉村社會關系的重構。鄉村社區營造不能單純地追求經濟效益,而是文化、生態、社會等要素齊頭并進,從而實現社區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參與度的多重提升。一個成功的文創型社區應以政府為主,以多方參與合作為輔,以社區特色資源稟賦為核心,以社區居民的幸福感為目標。

(一)鄉村社區的空間營造

充分利用民族地區的文化資源,營造濃厚的社區文化環境。民族地區在促進文創型社區營造的進程中要充分利用、獨特的文化資源、民間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民族地區的地域特色。利用民族地區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山河水靈等特色的文化資源優勢,將社區居民的歷史文化、生產生活等展現出來,傳播民族文化、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文創型鄉村。比如在彝族火把節、瑤族盤王節、苗族趕秋節等一些重要節日,開展演出、介紹民族的文化;舉辦民族特色餐飲品鑒等系列活動,打造社區民俗文化特色街區,加強民族地區鄉村社區居民的溝通與交流,提升各民族地區鄉村社區居民的凝聚力、歸屬感、幸福感。深入開發和打造特色IP形象,營造良好的社區自然環境。民族地區文創型社區營造可以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出發,使社區的景觀更具有識別性,社區的環境更具有歸屬感,在社區VI上下功夫,增強獨特性和可識別性。要充分挖掘民族地區的文化內涵,將民族地區鄉村的各類資源進行整合,創造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創產業。帶動社區居民參與文創產業的創新,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動員活動,邀請當地居民與藝術家共同參與設計具有民族圖騰文化符號的作品,將其展示在社區的窗口位置,打造民族氣息濃厚的社區環境。同時建設一系列展現鄉土風情、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創產品與項目,展現獨具特色的民族IP形象,可利用當地特色農事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特色美食以及傳統的民俗和節慶,將文創衍生品與民族鄉村社區的形象緊密結合,堅持以原創的理念,拓展文化產品,延長產業的價值鏈。擴展鄉村文創產業新業態,營造和諧的社區空間。民族地區的鄉村具有豐富的文化和旅游資源,應結合民族地區的優勢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將吃、住、行、游、購、娛各種要素有機融合,給旅游產業賦予民族文化的內涵和基因,實現農文旅融合。如在侗族自治縣給游客講侗族文化、唱侗族民歌,品嘗侗族美食、參與侗族節日等,通過組織藝術節、建設特色手工藝品專賣區、手工藝品工作坊、主題民宿、主題餐廳、主題圖書館等一系列展示“民族文化”的空間,延長產業鏈和價值拓展空間,建設文創親子樂園,打造研學活動中心,構建起一個供親子家庭游樂、體驗的文創社區。通過讓游客參與并體驗當地的生產、生活,感受民族地區的文化美感。與此同時,鄉村社區居民應致力于實現當地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為社區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抓住高新技術的發展機遇,提高文創社區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打造智能化、深度體驗化的鄉村文創產業,以民族地區鄉村特色文化為主題開發互動游戲、影視作品等,加強社區居民和游客的參與感、體驗感。用數字化的方法保存和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手工藝人可以用三維模式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以此來傳承和保護民族地區文化。依靠大數據平臺,與社區周邊的區域實現信息的交流與互動,推動城鄉融合,助力鄉村文創產業和其他產業的協調發展,進一步加強民族地區鄉村社區的智能化管理,加快智慧鄉村、數字鄉村社區的建設,推進民族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二)鄉村社區的人才培養和公眾參與

發揮當地居民的潛能,發掘并培養社區文創型人才。首先,民族地區豐厚的歷史底蘊,誕生出一批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加強對民族地區鄉村社區年輕一代的傳承教育與培訓,提高民族地區鄉村社區居民對非遺文化保護的認知與理解,注重民族地區鄉村社區人才的培育;其次,加強對文化創意人才的引進以及傳承人的培養,為民族地區文創產業發展提供中高端人才保障,構建人才引進、培訓、管理和合作平臺,對人才引進給予充分的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時加強與各高校、企業、研究機構的合作,邀請從事文創方面的學者、專家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講座,如開設培訓班、研討會等,為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儲備人才;通過組建社區團隊,提供創業平臺,吸引青年回流,培養新一代年輕的藝術家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為助力民族地區鄉村人才振興作出積極貢獻。提升社區居民的公眾參與能力,把民族地區鄉村社區的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民族地區鄉村文創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應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區中的人作為社區營造主體,要盡可能滿足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強民族地區鄉村社區居民參與,構建社區居民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和諧社區。要提高民族地區鄉村社區居民的民族意識和社群意識,加強社區居民對民族文化的價值認同,使社區居民以社區權益出發,發揮其主動性和參與性。在民族地區進行鄉村社區文創產業設計時,可邀請鄉村居民共同參與和優秀的文創設計師依據其民族圖騰,共同設計村碑,向居民征集社區LOGO的設計理念,充分尊重民族地區鄉村社區居民的訴求與愿望,提升他們的社區歸屬感;組織社區居民參加各種形式的民族文化節日,參與社區文化節、清潔日、公益日等活動,逐步提升民族地區鄉村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社會責任感。通過這些活動的鏈接,使得文創產業獲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實現民族地區文創型鄉村社區營造的高質量發展。

七、結語

民族地區文創型鄉村社區營造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厚的文化內涵以及較強的現實意義,得到了政府、專家和群眾的廣泛認可,同時也在實踐中形成了一套有效可行的發展模式。文創型鄉村社區營造作為一種產業規劃與設計方法,在促進民族地區鄉村社區轉型升級、提高鄉村社區居民收入、豐富鄉村居民文化生活以及推動民族地區鄉村社區生態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民族地區文創型鄉村社區營造,不僅可以使當地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升,也能夠通過產業升級促進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使民族文化得以延續,從而推動民族地區鄉村社區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昌新,黃瑞茂.臺灣鄉村“社區營造”內涵變遷與高校課程建設的關聯性———以淡江大學為例[J].國際城市規劃,2020(6).

[2]劉祖云,王太文.鄉村社區營造的基本方略:符號化與空間化———基于安徽省香泉-溫泉小鎮社區營造的觀察[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

[3]徐曉鵬.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異質性分化及社區營造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1(11).

[4]夏國鋒,胡向慧.欠發達地區農村社區營造的現實困境、潛在優勢與可能路徑———基于對中部S村的調查與思考[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21(6).

[5]文衛民,肖志高,張玉山.構建文創型鄉村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基于兩岸鄉村建設的比較[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

[6]葉紅.臺灣文創型社區營造對蘇南村鎮建設的啟示[J].小城鎮建設,2017(3).

[7]顧大治,楊震雯,洪百舸.三維聯動: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營造與發展———桃米社區營造經驗解讀及思考[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1(6).

[8]賴敬予,鄭慶昌.臺南土溝村社區營造對大陸美麗鄉村建設的啟示———基于內生發展理論的視角[J].臺灣農業探索,2017(3).

作者:周鵬飛 譚璐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上一篇: 大學生全面發展路徑探討 下一篇: 農業經濟管理中農業大數據的運...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五月丁香综合激情六月久久 | 天天免費国产在线观看 | 中文欧美一区不卡二卡 | 女同亚洲国产中文字幕 | 最新国产精品拍自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