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行動計劃匯總十篇

時間:2022-05-11 09:26: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制定行動計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本報訊 為加快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其他部委和單位制定了10個物聯網發展專項行動計劃,對2015年物聯網行業將要達到的總體目標作出了規定。

專項行動計劃具體包括頂層設計、標準制定、技術研發、應用推廣、產業支撐、商業模式、安全保障、政府扶持措施、法律法規保障、人才培養等方面。其中,頂層設計專項行動計劃提出,到2015年,初步實現部門、行業、區域、軍地之間的物聯網發展相互協調,以及物聯網應用推廣、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產業鏈構建、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安全保障、頻譜資源分配等相互協調發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各環節協調發展、協同推進、相互支撐的發展效應。

標準制定專項行動計劃提出,到2015年,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推進物聯網標準化工作的組織架構、協調機制和工作制度;重視自主創新,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立的原則,研制一批基礎共性、重點應用和關鍵技術標準;同步推進國際國內標準化工作,爭取在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ISO/IEC)和國際電信聯盟(ITU)等國際組織中取得實質性突破。通過行動計劃的實施,物聯網標準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我國主導的物聯網國際標準領域不斷擴大,有力支撐物聯網產業發展。

技術研發專項行動計劃提出,到2015年,突破智能傳感器、物聯網大數據處理與智能信息管理、行業應用軟件等方面的關鍵技術,推動物聯網技術與新一代移動通信、云計算、下一代互聯網、衛星通信等技術融合發展,加快物聯網技術創新體系和能力建設,培育形成我國自主的物聯網產業鏈,全面提升我國物聯網產業核心競爭力。

應用推廣專項行動計劃提出,要到2015年,在工業、農業、節能環保、商貿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會事業、城市管理、安全生產等領域開展物聯網應用示范,部分領域實現規模化推廣。在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實施典型應用示范,建設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應用先行區。通過應用示范和應用推廣,形成一批物聯網綜合集成應用的典型解決方案,顯著提升物聯網應用水平,使物聯網成為促進經濟發展、改善社會管理、提升公共服務的重要力量。(周壽英)

篇(2)

11 胚胎毒性 在妊娠不同時期以不同劑量TBTC對妊娠大鼠進行染毒,可導致不同的結果。一定劑量的TBTC在大鼠妊娠早期暴露引起不孕。Harazono〔3,4〕等以0,81,122,163mg/kg TBTC對妊娠第0~7d的大鼠進行灌胃染毒,于妊娠第20d處死,觀察妊娠結果。發現122和163mg/kg TBTC劑量組的未植入率比對照組明顯增高。所有成功懷孕的大鼠中黃體數、植入數和吸收胎數無明顯差別,并且所有處理組的畸胎率也未見增高。表明在妊娠早期接觸TBTC能引起不孕,但不引起畸形。研究還發現,在大鼠妊娠第0~3和第4~7d以163mg/kg及以上劑量的TBTC給藥,能分別引起植入失敗和植入后胚胎吸收。通過對假孕大鼠(將成年雌性大鼠與具有功能但不能生育后代的成年雄性大鼠合籠,在陰道涂片上發現時,就稱這些雌性大鼠為假孕大鼠)以灌胃方式給予TBTC進行進一步研究,發現在假孕第0~3或4~7d給藥163mg/kg及以上劑量組的大鼠在假孕第9d時子宮重量和血清孕酮水平顯著下降;在0~3d給藥的81mg/kg及以上劑量組在假孕第4d出現血清孕酮水平顯著下降。而TBTC對卵巢的重量和黃體數沒有影響。因此,推測TBTC抑制子宮蛻膜細胞反應,并降低孕酮水平,最終引起早期吸收胎發生。TBTC在妊娠中期暴露會引起流產及胎兒畸形。Ema〔5,6〕等分別在大鼠妊娠第7~9,10~12,13~15d 3個階段,以25,50,100mg/kg TBTC灌胃給藥,發現孕鼠在妊娠第7~99d接觸TBTC,流產率明顯高于妊娠第13~15d,而在妊娠第13~15d接觸TBTC,幼鼠的畸形率最高。之后進一步研究了TBTC的致畸敏感期,發現TBTC對胚胎的最敏感致畸時間為妊娠第8和第11~14d。TBTC在整個妊娠期暴露會引起鼠仔數量減少、體重減輕、與生殖器距離增加但性別比未發生改變。Ogata〔7〕等給懷孕Wistar大鼠飼料中添加5,25,125mg/kg TBTC后飼養,發現125mg/kg組鼠仔的數量、體重、活胎百分比、體重增加率均明顯下降,雌性鼠仔的開始睜眼和陰道張開的日期延遲,周期減少等。而且,所有處理組的鼠仔與生殖器距離增加,呈劑量-反應關系。提示從受精開始暴露于TBTC會影響雌性新生鼠的性發育和生殖功能,還可能使其雄性化。后來,Adedayo〔8〕等分別在SD大鼠妊娠第0~19和第8~19d以0,025,25,10,20mg/kg劑量的TBTC給孕鼠灌胃給藥,在妊娠第20d處死孕鼠,檢測妊娠結果。發現植入后胚胎吸收發生率顯著增加、胎仔數降低、胎兒重量降低。但處理組胎鼠未發生外觀上的畸形,性別比也未發生明顯的改變。這與Ema的研究結果中TBTC引起胎鼠外觀畸形不一致,可能是劑量相對低的原因。研究發現,妊娠第0~19d給藥組中除20mg/kg劑量外其他組均發現雄性胎鼠與生殖器距離顯著增加;而妊娠第8~19d暴露組則沒有變化。20mg/kg暴露組胎鼠的低體重(低于該組平均體重的075)率顯著增加。在妊娠第0~19d給藥組中10和20mg/kg劑量組中胎鼠發生在胸骨節的胸骨裂發生率與對照相比顯著增高,母鼠血甲狀腺素(T4)和碘甲腺氨酸鈉(T3)的水平均顯著下降;妊娠第8~19d給藥組中,25和10mg/kg暴露組的母鼠血T4顯著下降,而T3水平沒有變化。因此,推測母鼠甲狀腺激素平衡會影響有機錫對胎鼠的發育毒性。以上研究均是TBTC的體內胚胎毒性,曾懷才〔9〕等采用全胚胎培養技術,研究了TBTC的體外胚胎毒性。將85d齡昆明種小鼠胚胎置入含不同濃度TBTC的大鼠離心血清中旋轉培養48h,觀察體外培養的小鼠胚胎生長發育和組織器官形態分化的變化,發現TBTC在005mg/L以上時能誘發卵黃囊生長和血管分化不良,胚胎發育異常率增高;010mg/L以上時能誘發腦小、心臟畸形、前肢芽小或無、無后肢芽。說明在體外實驗條件下,TBTC對小鼠胚胎具有胚胎毒性和致畸性。

12 對雄性生育力的影響 在不同發育時期接觸TBTC的雄性大鼠,生殖器官重量下降、數減少、激素水平改變,影響大鼠的性成熟及生殖功能。Minoru〔10〕等研究了TBTC對2代Wistar大鼠雄性生殖系統的影響。對雄性大鼠以5,25,125mg/kg TBTC添加入飼料中 ,第1代(F1代)于出生后第119d處死,第2代(F2代)于出生后第91d處死。發現125mg/kg劑量組的2代大鼠均出現和附睪的重量下降,數下降,并且發生病理改變,包括生精上皮、細胞的空泡化,排放延遲。F1代中125mg/kg組和F2代中25,125mg/kg組的大鼠前列腺重量分別下降到對照組的84%,84%和69%;血清中17β-雌二醇濃度分別下降到對照組的55%,78%和57%,而黃體生成素(LH)濃度并沒有下降。這些變化和芳香化酶抑制引起的變化相一致,因此, 推測TBTC可能是雄性大鼠中芳香化酶的弱抑制劑。Wook〔11〕等對出生35d的青春期雄性SD大鼠以5,10,20mg/kg TBTC連續灌胃給藥10d,停藥5周后處死。發現10mg/kg劑量組大鼠的附睪中數明顯減少,20mg/kg劑量組大鼠的附睪及中數都明顯減少,并且的運動能力明顯下降。YU〔12〕等也以同樣劑量和方式研究發現,10,20mg/kg TBTC處理組和10mg/kg TBTC與10mg/kg氟他米特(雄激素拮抗劑)混和液組大鼠與陰性對照組比較精囊重量明顯降低,且精囊和附睪小管中細胞碎片和脫落細胞的數量增加;混和液組還使大鼠血清中雄激素水平明顯增加,提示青春期雄性大鼠接觸TBTC會使生殖系統紊亂。Grote〔13〕等給出生23d的雄性Wistar大鼠以40mg/kg甲基睪酮和05,15mg/kg TBT連續灌胃給藥30d,發現所有處理組的大鼠與對照組相比生殖器官重量減輕,且15mg/kg TBT組大鼠中睪酮和血清LH濃度下降,說明雄激素合成減少。因此,推測青春前期雄性大鼠接觸TBT會影響其性成熟。

2 TBT對哺乳動物的生殖毒性機制研究現狀

TBTC對雄性生殖系統影響的研究發現,在不同發育時期接觸TBTC的大鼠,中睪酮濃度下降,血中雄激素水平增加、17β-雌二醇濃度下降。這些改變可能與TBTC對雄激素的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影響有關。

21 對睪酮合成代謝的影響 已知間質細胞分泌雄激素,主要為睪酮。睪酮是C-19類固醇激素。在間質細胞內,膽固醇經羥化、側鏈裂解形成孕烯醇酮,再經17-羥化并脫去側鏈,形成睪酮,此過程中的關鍵酶有細胞色素膽固醇側鏈裂解酶(P450scc)、3β-羥類固醇脫氫酶(3β-HSD)、17α-羥化酶(CYP17)、17β-羥類固醇脫氫酶(17β-HSD)。目前研究發現,TBTC引起睪酮合成代謝過程中的關鍵酶的表達及活性改變,但結果不完全一致。Mcvey〔14〕等人發現,大鼠微粒體中CYP17的活性被59mmol/L的TBTC抑制了50%以上,而對17β-HSD的活性沒有影響。12mmol/L的TBTC就可使3β-HSD的活性幾乎完全喪失。將大鼠微粒體標本孵育在1~10000nmol/L脫氫表雄酮(作為底物)中,通過0~12mmol/L的TBTC進行動力學分析,發現TBT是3β-HSD的主要的競爭性抑制物。而Ohno〔15〕等研究了有機錫化合物對豬中睪酮合成過程中有關酶活性的影響。體內實驗發現,相對低濃度的三苯基錫(TPT)使得17β-HSD(IC50=26μmol/L)、CYP17(IC50=117μmol/L)活性受抑制。然而,P450scc和3β-HSD異構酶的敏感性較低,TBT又比TPT的作用弱。003μmol/L TPT或01μmol/L TBTC抑制豬間質細胞中雄烯二酮向睪酮的轉化,提示這些有機錫在體內和體外都抑制17β-HSD的活性,體外TPT的半數致死濃度(IC50)=48nmol/L,TBT的IC50=114nmol/L。Nakanishi〔16〕等研究了17種錫化合物對人絨毛膜癌細胞中17β-HSD I的催化活性和mRNA的表達,發現TBT增強了17β-HSD I的mRNA的轉錄和酶活性,且呈劑量-反應關系。但TBT對17β-HSD的活性影響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與動物種屬和組織的不同有關。

22 對睪酮分解代謝的影響 睪酮在其靶器官(如附睪和前列腺)內,被5α-還原酶還原為雙氫睪酮,再與靶細胞內的雄激素受體結合而發揮作用。睪酮也可以在芳香化酶作用下轉變為雌二醇。血液中97%~99%的睪酮與血漿蛋白結合,只有1%~3%睪酮是游離的。睪酮主要在肝被滅活,以17-氧類固醇結合型由尿排出,少量經糞便排出。研究發現,TBTC使睪酮分解代謝過程的酶,如5α還原酶,P450芳香化酶的活性減弱。5α還原酶有2個同工酶,即I型和II型。Doering〔17〕等研究發現,5α還原酶I型可被TBTC(IC50=199mmol/L)和DBT(IC50=329mmol/L)完全抑制,而5α還原酶II型僅被TBTC(IC50=108mmol/L)抑制。TBT競爭性地抑制5α還原酶I型,而不可逆地抑制II型同工酶。表明TBTC可抑制睪酮轉化為活性更強的雙氫睪酮。Saitoh〔18〕等檢測了TBT對培養的人腺樣瘤細胞系(KGN)中芳香化酶活性的影響,發現1000ng/ml TBT引起細胞24h內死亡,而200ng/ml TBT引起細胞凋亡。20ng/mlTBT(被認為是引起海洋生物性畸變的劑量水平)處理48h后,KGN細胞的增殖未受影響,而芳香化酶的活性被顯著抑制。20ng/ml TBT作用7d后,由雄烯二酮轉化來的雌二醇的量明顯減少。提示TBT可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并降低KGN細胞中P450芳香化酶mRNA的轉錄水平。有研究發現,TBTC可增強哺乳動物細胞中雄激素受體(AR)介導的靶基因的轉錄。Yamabe〔19〕等用含熒光素酶報告基因的人前列腺癌細胞系LA16進行了研究,該報告基因是AR的靶基因,因此,LA16細胞在雄激素的作用下能夠增殖。發現100nmol/L TBT劑量組中,報告基因的轉錄增強。細胞增殖程度和1nmol/L雙氫睪酮處理組一致。TBT也增強內源性AR的靶基因(如前列腺特異抗原)DNA的合成和表達,而AR本身的量并沒有增加。然而,雄激素拮抗劑氟他米特并不抑制TBT的這一增強作用,且雙氫睪酮更增強TBT的這一作用。說明TBT能激活哺乳動物細胞中AR介導的轉錄,并提示在這個激活作用中,除了配體結合位點還有一個新的靶位點。研究發現,TBTC對睪酮的分解代謝過程的影響不是單向的,其作用的環節不同,但TBTC的體內實驗結果表明,睪酮分解代謝酶受抑制這一環節占主導因素,而TBTC對AR介導的轉錄增強作用很弱。

3 結語

即使全世界停止使用有機錫涂料,其殘留物對海洋生物的危害也會持續相當長時間,并通過食物鏈影響到哺乳動物及人類,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Vos JG,Dybing E,Greim HA,et al,Health effects of 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 on wildlife,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European situation[J].Crit Rev Toxicol,2000,30(1):71-133.

〔2〕 Zhou QF,Jiang GB,Liu JY.small-scale survey on the contamination status of butyltin compounds in seafoods collected from seven Chinese cities[J].Agric Food Chem,2001,49:4287-4291.

〔3〕 Harazono A,Ema M,Ogawa Y,et al.Pre-implantation embryonic loss induced by tributyltin chloride in rats[J].Toxicol Lett,1996,89(3):185-190.

〔4〕 Harazono A,Ema Mo.Suppression of decidual cell response induced by tributyltin chloride in pseudopregnant rats:a cause of early embryonic loss[J].Arch Toxicol,2000,74(10):632-637.

〔5〕 Ema M,Kurosaka R,Amano H,et al.Further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al toxicity of tributyltin chloride in rats[J].Toxicology,1995,96:195-201.

〔6〕 Ema M,Harazono A,Miyawaki E,et al.Effect of the day of administ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al toxicity of tributyltin chloride in rats[J].Arch Environ Contam Toxicol,1997,33(1):90-96.

〔7〕 Ogata R,Omura M,Shimasaki Y,et al.Two-generation reproductive toxicity study of tributyltin chloride in female rats[J].Toxicol Eviron Health A,2001,63(2):127-144.

〔8〕 Adedayo A,Daming L,Don S,et al.Effects of in utero tributyltin chloride exposure in the rat on pregnancy outcome[J].Toxicological Science,2003,74:407-415.

〔9〕 曾懷才,陳鋒,龍鼎新,等.氯化三丁基錫對體外培養小鼠胚胎毒性研究[J].中國職業醫學,2005,32(6):11-13.

〔10〕 Minoru O,Rika O,Kazuhiko K,et al.Two-generation reproductive toxicity study of tributyltin chloride in male rats[J].Tox Sci,2001,64:224-232.

〔11〕 Wook JY,beom JL,Sang YN,et al.Spermatogenetic disorders in adult rats exposed to tribuyulin chloride during puberty[J].Vet Sci,2003,65(12):1331-1335.

〔12〕 Yu W J,Nam SY,Kim YC,et al.Effects of tributyltin chloride on the reproducetive system in pubertal male rats[J].Vet Sci,2003,4(1):29-34.

〔13〕 Grote K,Stahlschmidt B,Talsness CE,et al.Effects of organotin compounds on pubertal male rats[J].Toxicology,2004,202(3):145-158.

〔14〕 Mcvey M J,Cooke GM.Inhibition of rat testis microsomal 3beta hydroxylst- eroid dehydrogenase activity by tributyltin[J].Steroid Biochem Mol Biol,2003,6(1):99-105.

〔15〕 Ohno S,Nakajima Y,Nakajin S.Triphenyltin and Tributyltin inhibit pig testic ular 17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activity and suppress testicular testosterone biosynthesis[J].Steroids,2005,70(9):645-651.

〔16〕 Nakanishi T,Hiromori Y,Yokoyama H.Organotin compounds enhance 17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I activity in human choriocarcinoma JAr cells:potential promotion of 17beta-estradiol biosynthesis in human placenta[J].Biochem Pharmacol,2006,71(9):1349-1357.

篇(3)

長三角與珠三角區域規劃非常注重科學的指導思想和規劃理念,兼顧長遠發展與當前目標,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注重政府調控和市場發展的有機結合,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

(一)兼顧長遠發展與當前目標

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具有宏觀性、長遠性和戰略性的特征,追求的是區域10年、20年或更長時間的發展,但易受規劃決策者“有限理性”和規劃中信息不對稱約束,也易受現行的政績考核制度的影響。因而,有些地方政府在長遠發展與近期目標、經濟效益與社會環境效益出現沖突時,更加關注當前利益,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沒有協調好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關系。

長三角不僅著眼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而且更加強調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出到2020年,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建成高度國際化的綜合性大都市圈。珠三角也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實際情況,拉動民間投資,促進外貿出口,促進區域經濟轉型發展,提出到2020年,形成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發展為全球最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之一。長三角與珠三角發展的經驗表明,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不僅要關注當前目標,而且要著眼于長遠發展,從而保證經濟發展規劃的戰略性與前瞻性。

(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

很長一段時期,受黨政干部政績考核的影響,經濟發展只追求GDP而忽視了環境的保護,以致造成了沉重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壓力。長三角與珠三角規劃的顯著特點就是節能和低碳,注重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環境保護,珠三角規劃提出“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能效”等措施,如構建珠三角綠道網,增強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為更好地保護環境,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在研制經濟發展規劃的立項、綱要、草案和實施等各個階段,可有效利用公眾等社會監督機制,廣泛征求多方意見,邀請各領域專家和環保組織代表等,對規劃綱要的內容進行討論,共同協商可持續發展的區域規劃方案,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贏的路徑。

(三)政府調控與市場發展相結合

政府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堅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可對整個市場運行進行適當的引導、干預,協調區域經濟的發展,推進區域市場開放和協調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市場機制和為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環境,從而更好地優化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促進市場經濟的穩定運行和順利發展。

在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中,要很好地將政府調控與市場發展結合起來,既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又要發揮政府調控的主觀能動性,這不僅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現實需要,更是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客觀要求。長三角與珠三角規劃綱要的編制充分體現了政府調控與市場發展相結合的原則,既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市場自我調節的優勢,又注重政府在體制創新與協調區域發展的指導作用。

二、明確區域發展目標,科學制定戰略規劃

長三角與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作為主題,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制定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

(一)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當前,我國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長三角和珠三角也加快了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如珠三角發展規劃不僅確定了優先發展金融、會展、物流、信息服務和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而且加快發展技術密集、帶動性強的鋼鐵、石化等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優化產業升級,推動核心技術的創新和轉化,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長三角發展規劃以提升國際競爭力為核心,強調產業優化升級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確定發展的重點區域與重點產業,做大、做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石化產業、鋼鐵產業和電子信息產業等,進一步提升航運、金融和貿易等行業的國際化水平。同時,推進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完善交通運輸樞紐,構建開放、安全的能源保障體系及信息網絡體系,從而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結構的轉型發展。

(二)發揮龍頭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統籌城鄉發展和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規劃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很多地區產業同質化競爭比較嚴重,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等,制約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給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協調發展走在前列,經濟發展規劃起了較好的引領作用。近年來,珠三角發展逐步走向融合,區域內商品、資本、人力資源的流動日益頻繁,優勢產業的跨地域發展使得珠三角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系不斷加強,推動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結構的互補,珠三角經濟正逐步向一體化發展。珠三角區域發展規劃中,特別強調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發揮廣州、深圳龍頭城市的帶動作用,按照市場主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互補的原則,加快珠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促進港澳地區的繁榮,推動大珠三角地區的發展。

(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前提,是長三角與珠三角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長三角經濟影響不僅局限在地區增長和發展,而且要進一步增強金融、會展和物流等現代服務業能力,優化產業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建立國際金融、航運、貿易和旅游中心,進一步融入全球國際城市體系。

珠三角利用靠近港澳和東盟的地緣優勢,積極主動參與國際分工,與國際經濟區域和新興市場開展多領域的合作,拓寬利用外資的渠道,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承接高端產業轉移,進一步提升產業層次,優化進出口結構,發展高端貿易,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攜手港澳打造亞太地區的城市群,進一步完善互利共贏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提高了區域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篇(4)

關鍵詞:隱性否定;框架轉換;框架激活;動態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15)05014506

一、引言

隱性否定(concealed negation)是指有否定的意義但是沒有否定的明顯外形,是通過間接或者暗示的手段表達否定含義的一種語用或修辭手段[1]。根據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一個句子的形成過程需要經歷由深層結構通過一些轉換規則,轉換為表層結構的過程。因此,我們把那些含有明顯否定標志的否定形式看作是表層結構否定,也稱為顯性否定(explicit negation),把那些形式肯定但意義否定的形式稱為隱性否定(implied/concealed negation)。例如:

(1)福州,依然在祥和平靜之中,絲毫沒有洪獸圍城的感受。

(2) I can see nothing in the dark.

(3) Je ne sais pas.

(4) 避免摔倒。

(5)他的能力受到了大家的質疑。

例(1)至例(3)句是顯性否定,因為它們分別通過顯性否定詞如“沒有”、“nothing”及“ne…pas”表達否定含義。例(4)、例(5)兩句是典型的隱性否定,即它們在句法層面上沒有顯性的否定詞,但在語義上卻有否定之意。例(4)中的 “避免摔倒”意指“不要摔倒”,例(5)中的“他的能力受到了大家的質疑”意指“大家不認可他的能力”。

否定現象是國內外研究者長期以來關注的一個焦點話題。國內對否定現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詞法和句法層面[2]。國外現代語言學對否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詞匯句法層面,研究否定的結構和意義,特別是否定的句法結構和否定的轄域等問題; 二是在語用層面,研究否定的預設和含意以及元語言否定現象等。而對于否定,尤其是隱性否定在話語中的理解過程的研究還不很充分。鑒于此,本研究以漢語隱性否定動詞“避免”、“拒絕”、“否認”以及“懷疑”類為對象,以框架語義理論為視角,以“多維取向并舉”為方法,力圖探究受話者理解漢語隱性否定動詞的心理認知過程及其影響因素。

二、理論背景及研究方法

(一)理論基礎

Langacker在2001年提出了Current Discourse Space(CDS)的語篇分析方法。他認為實際語篇中的一個分句對應于心智中的一個視窗,每個心智視窗代表著被觀察到的場景和聽說雙方語篇的發展階段,這樣一個實際語篇就是由這種與分句對應的視窗連續構成的,并且隨著實際語篇按線性順序向下發展,心智視窗就不斷得到更新[3],如圖1所示。

圖1心智視窗更新圖

Langacker強調語篇的連貫性,一個完整的語篇理解過程應該是一個連續的認知過程,并且連續性體現在不斷更新和深入的層次拓展關系中。王寅也認為,語篇理解體現在語篇可以讓心智構建一個完整的認知模式。這種觀點,究其原因,來源于體驗哲學的認知連貫性和完整性。

這種認知的完整性的形成基于三個條件:

概念成分上的照應性;

命題發展上的因索性;

語用推理上的順應性[4]。

因此,實際語言交際中,語用者需要對語篇整體性做出思考,不斷調整認知世界,以實現語篇的正確理解。語用者要在必要時對認知框架(cognitive frame)進行調整以適應交際需要。

“框架”概念最早由Fillmore為研究詞的分布特征而提出,Fillmore認為,框架(frame)是在我們心理上構建的全部概念系統[5]。理解一個詞語的意義,就同時激活了理解與它相關的其他詞語的意義,并自然地構建起一個事件或情境的框架。認知語言學認為,框架是人們認知世界的一種反應形式,是概念系統的組織方式,并因主客觀世界的交互作用而產生,Fillmore認為框架是由一系列具有相關性的范疇組成,即槽或空位(slot)。框架可以將詞匯和語篇聯系起來,能夠啟動框架的詞語被稱為關鍵詞(key elements)。當認知主體接受到語言信息的刺激后,必然會激活與之對應的概念結構,即激活區[6]。同時根據胡曙中教授的研究,人們使用語言交際的過程是動態的[7],所以,框架構建(frame construction)必然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就是說,激活區是會發生變化的,每一個認知框架都是由一系列關鍵元素組成,話語開始的關鍵詞可以幫助構建一個框架,但是,如果槽(slot)中出現的詞與已構建的框架中的概念發生矛盾,這就意味著框架的透視域(perspective)發生了變化,理解者就必須調整認知角度,構建起一個與意義相關的新框架[8]。這種意義構建中的框架轉換現象,要求聽話者對已構建框架中的信息進行重組,用新框架的結構完成即時語篇的處理(online discourse processing)和新的意義構建。

隱性否定是一種隱藏在詞語內部的否定,它沒有明顯的外在形式,它的外延對應著否定的意義,要理解它的意義就要找到心智中對應的一個視窗。然而,在話語理解中,受話者在尋找心智中對應的視窗時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隱性否定詞語的外延,受話者原有框架的轉化及其影響因素等。那么,受話者已有的框架是如何轉換的?哪些因素誘發了框架的轉換?下面,將依據上述理論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二)研究方法

“多維取向并舉法”指本研究中既有“基于語料庫法”,又有“質化研究法”;既有認知語言學相關理論的應用,又有語用學相關觀點的使用。采用這種“多維取向并舉法”,以期全面揭示漢語隱性否定動詞框架的轉換和誘發機制。

(三)漢語隱性否定動詞:框架轉換及誘發機制研究

1.漢語隱性否定動詞分類

關于隱性否定動詞的分類,國內外學者如沈家煊、Jespersen、Givon等人都有涉獵。沈家煊將漢語“含有否定意義卻不是明確的否定詞”的動詞劃分為“避免”類、“防止”類、“差欠”類、“否認”類、“小心”類、“后悔”類、“責怪”類和“懷疑”類等[9]。Jespersen將英文此類動詞分為“deny,forbid,hinder,doubt”等。Givon從歷時角度提出了更多的隱性否定動詞類,包括“refuse,avoid,fail,lack”等。依據他們的分類,本研究篩選出英漢語中對應性較強的四組動詞“避免”“拒絕”“否認”以及“懷疑”類進行研究。

2.“避免”類隱性否定動詞

根據現代漢語語料庫檢索,漢語“避免”類常用動詞有“避免、以免、免得、難免、避諱、免費、免試”等。它們的詞匯意義中都含有一定的否定意義。這一點可以從詞典[2]的詞語基本釋義中得到證明,見表1。

從表1基本釋義來看,此類動詞可以理解為“使某事不發生”。如“不避免”的意思就是“任由某事發生”,“不免費”的意思是要“收取費用”。

當語篇中出現的詞與概念中預期的成分發生矛盾,這就意味著框架的透視域(perspective)即認知角度發生了變化,理解者就必須作出調整以完成信息交換[10]。下面,我們通過實例來探討透視域發生轉化的條件。

(6)所謂講究衛生,就是指努力避免食物中對人體有危害的物質的攝入。

(7)病情一般或慢性病者,最好不要呼叫救護車,以免增加自己的經濟負擔和影響危重病人使用救護車的機會。

例(6)中,“避免”本身含有對賓語的否定義,這是“避免”的詞語語義效果,但是“努力”含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因而兩個詞產生了前后矛盾的情感效果,即出現在前面“努力”的槽(slot)中期待的積極意義和后面“避免”所含有的對賓語的否定義之間出現了不匹配現象。于是,“努力”所產生的框架,因與其后面否定事件的槽中期待的消極意義沒有達到平衡與合作的關系而發生了轉變。這里,槽或空位是指構成框架的相關性的范疇,而框架(frame)是在我們心理上構建的全部概念系統。理解一個詞語的意義,就同時激活了理解與它相關的其他詞語的意義,并自然地構建起一個事件或情境的框架。通過分析“避免”后的賓語,我們發現,賓語的內容含有主觀的否定意,即否定事件的主觀否定性,從而取消了之前發生的矛盾效果,即否定事件的主觀否定性使認知框架轉化為支持的“避免”框架。這一過程用圖2表示如下。

x對于例(7)來說,“以免增加自己的經濟負擔和影響危重病人使用救護車的機會”形成了“以免”+兩組動賓結構的句子,分別是“以免增加經濟負擔”和“以免影響危重病人使用救護車的機會”,此時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個“以免”的結構符合例(6)分析的模式,“增加”帶有的某種程度上的積極語義被“以免”抵消,從而凸顯出“以免”的否定轄域內的“經濟負擔”這一賓語。

話語的意義建構過程是交際雙方共同參與的認知過程,激活合適的認知框架是保證交際順利進行的關鍵。在第二個“以免”+“影響機會”中,“影響”作為一個中性詞語,沒有任何語言色彩,只有協同后面的賓語和語境時,才會使中性語義發生偏離,此時,語篇的整體性的作用便體現了出來。綜合分析整個句子,我們發現,此時在“以免”的否定義的推動下,“以免”+影響機會=“以免”+減少機會,賓語行為即被否定,而“影響”轉化為“減少”就是在“以免”這一隱性否定動詞和語篇的博弈效果共同作用下的框架轉換產物,如圖3所示。

交際能夠順利進行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語用者在交際過程中會借助話語信息建構一個能表征句子意義的框架,語言的解碼過程同時觸發聽話者在長時記憶中搜尋一個可以表征當前話語信息的框架,并且激活的框架必須符合聽話者和說話者雙方的心理期待。此時框架的作用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11]:在合適的框架內,語用者更加容易理解框架內成分之間的各種關系;框架有助于語用者推導出話語中缺損的信息。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否定事件的主觀否定性和語篇內的博弈效果都可以作為隱性否定動詞框架轉換的誘發機制(即透視域發生轉化的條件),從而造成框架轉換現象的發生。

3.“拒絕(refuse)”和“否認(deny)”類內隱性否定動詞

根據現代漢語語料庫檢索可知,漢語“拒絕”類常用動詞有“拒絕、違抗、抵制、抵御”等,它們的詞匯意義中一定程度上都含有否定意義。這一點可以從詞典的詞語基本釋義中得到證明,見表2。

從上述基本釋義來看,“拒絕”類動詞可以理解為“不+接受”的形式。此類動詞的隱性否定意義是對這些動詞所含斷言語義的真值意義的改變,“不+拒絕=接受”。本文將“拒絕”類動詞和“否認”類動詞合并一處,是因為“拒絕”=不接受,是對“要求”類謂詞的否定,“否認”=不承認,是對“指控”類動詞的否定,都是一種抵觸性反應和推論過程,在語義溢出方面有很強的相似性。簡而言之,這些動詞的隱性否定意義是推論否定的具現形式[12]。

那么,這類動詞在帶賓語的情況下,框架轉換的情況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來看兩個例子。

(8)對私自轉讓或拒絕退出軍隊住房的,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協助部隊收回。

(9)社委會一再催他,叫他本著“按勞分配”的原則,及早公布預分方案,抵制土地分紅這股歪風。

從例(8)和例(9)中可以看出,此類動詞管轄的賓語通常指對方要求自己做某事或滿足某種條件,從“不做”的含義上來看,賓語事件一定是主觀否定事件,即此類動詞含有明顯的主觀色彩,當需要讓主觀“拒絕”的意志顯露的時候,此類動詞就起到強調主觀感情的作用。因此,在漢語這一表意語言中,聽話人和說話人要根據語言色彩來實現博弈效果的平衡,實現交際目的,在博弈的過程中,隱性否定動詞的認知框架就可能在一定誘發機制的刺激下通過透視域的改變而發生轉化。

意義建構(meaning construction)是心理空間的構建和空間內成分的連接過程。意義總是來自于特定的語境,沒有語境即沒有意義。如果明示的語境缺席,說話者會根據自己的典型情景知識和話語的缺損值(default value)創造一個與當前話語適宜的語境[13]。在例(8)中,“退出”一詞即表示離開,在“拒絕”的作用下,轉變為“不離開”,這種在隱性否定動詞的作用下凸顯否定含義的現象,就是在框架發生轉換的情下況發生的,是框架轉化的語言表象,目的是為了構建合理的意義,使信息交換順利進行,如圖4所示。

圖4“拒絕”類框架轉化圖示

4.“懷疑(doubt)”類內隱性否定動詞

根據現代漢語語料庫檢索可知,漢語“懷疑”類常用動詞有“懷疑、質疑、猜測、疑心”等。它們的詞匯意義中一定程度上也都含有否定意義。這一點可以從詞典的詞語基本釋義中得到證明。

漢語“懷疑”動詞的否定溢出現象比較復雜。首先,我們需要理解“懷疑”的基本釋義:疑惑;猜測。“疑惑”即不很相信某一事件;“猜測”表示有點相信某一事件。通過這樣直觀的表達式,可以看出,“疑惑”的語義可以解析為兩個方面:否定大于肯定;肯定大于否定。雖然這兩種表達在漢語的使用中通常被忽視,但是當分析語料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種語義差異是確實存在的。從認知的角度來看,“懷疑”所突顯(profile)的語義不同。“否定大于肯定”和“肯定大于否定”的參與角色分別是認可和否定,兩種語義角色的本體相同,但它們的框架是不一樣的。一個明顯差別是參與角色突顯的情感不一樣:“否定大于肯定”突顯的是否定,后者則突顯的是肯定。此時,要確切理解傳達信息的真實含義,就必須借助新激活的框架來取消歧義,這屬于隱性否定動詞的語義內在矛盾性引發的框架轉換現象,而且這兩種語義的內隱性否定的效果又是不同的。通過觀察我們發現,“懷疑”+賓語事件這一結構有時會引起歧義,如例(10)和例(11)。

(10)大家懷疑他的智商。

(11)大家懷疑他的智商低。

在例(10)中,“懷疑”+智商,具有高或低兩種內涵語義,脫離文本語境分析,讀者通常無法得到正確的訊息,這種歧義是由于中性詞語的語義含糊所造成的。

但是,即使將例(10)改為明確的表述,即例(11)“大家懷疑他的智商高/低”,歧義依然存在。但是歧義發生了變化,上文中的歧義是由于“智商”一詞的中性語義造成的,而例(11)中的歧義是由于隱性否定動詞“懷疑”本身的雙重語義造成的,語義在“有些信”與“有些疑”之間發生歧義。

(12)我輕車熟路就找到了目的地,大家都懷疑我曾去過那里。

(13)大家都懷疑我曾去過那里,我被這里的景色震驚了。

在例(12)和例(13)中,“懷疑”都具有兩種語義含義,讀者從該詞所在的語段中無法獲知“我”是否去過那里,但是根據前后語言環境,兩種語義含義受到影響從而達到取舍的結果。在例(12)中,“輕車熟路”突顯了“懷疑”信大于疑的意義,而例(13)中,“震驚”突顯了“懷疑”疑大于信的含義。而這種歧義的消除,借助了新激活的框架,在適當的語境中,內在語義矛盾的隱性否定動詞的透視域發生了變化,從而達到了成功交際的目的,使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歧義或障礙達到最小化,該類型隱性否定動詞的框架轉換模式如圖5所示。

圖5“懷疑”類框架轉化圖示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框架中核心框架元素(core frame elements)即“懷疑”類隱性否定動詞的交際實現方式會發生一定的變化, 這也就強有力地證明了該類動詞的語義內在多義性。因此, 用框架語義學的理論來解釋此類動詞的框架轉換現象是非常有效的途徑。

三、結語

本文選取了中文中代表性較強的四組動詞“避免”類、“拒絕”類、“否認”類以及“懷疑”類,對漢語隱性否定動詞在關鍵詞激活環境下的框架轉換現象進行了探究。研究發現,在隱性否定的話語理解過程中,存在框架的轉變,即從一個由隱性否定詞激活的框架向另一個由隱性否定詞和其搭配項共同激活的框架的轉變。這一轉變是由4個刺激條件(誘發機制)引起的透視域的轉變而引起的:

語篇博弈效果;

否定事件的主觀否定性;

事件表述的復雜性;

隱性否定動詞的語義內在矛盾性。

隱性否定是一些特殊的否定結構,往往被忽視或誤解,借助框架語義學的相關理論對漢語隱性否定進行探討有以下啟示:第一,有助于深入了解這種語言現象的獨特性;第二,使我們認識到在實際語言交際中,話語使用者需要對語篇整體性作出思考,根據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調整認知世界,以期實現語篇的正確理解,從而達到交際目的。也就是說,語用者要在必要時對認知框架(cognitive frame)進行調整以適應交際需要。這種意義構建中的框架轉換現象,要求聽話者對已構建框架中的信息進行重組,用新框架的結構完成即時語篇的處理和新的意義構建。

參考文獻:

[1]呂叔湘.疑問/否定/肯定[J].中國語文,1985(4).

[2]宋永圭.現代漢語情態動詞否定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3]王寅.構式語法研究:理論思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4]王寅.語篇連貫的認知世界分析方法――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對語篇連貫性的解釋[J].外語學刊,2015(4):1623.

[5]FILLMORE C J. Frame Semantics[M]//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 Seoul:Hanshin Publishing Company,1982:126.

[6]杜領利.框架轉換和概念合成[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5(3):36.

[7]胡曙中.語篇語言學導論[M].第2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6167.

[8]LANGE T E, DYER M G. HighLevel Inferencing in a Connectionst Network[J].Connection Science,1989 (1):181217.

[9]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22.

[10]潘艷艷.框架語義學:理論與應用[J].外語研究,2003(5):1418.

篇(5)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3(a)-0017-02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臨床上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其病理生理基礎是多因素誘導穩定斑塊向不穩定斑塊轉變,導致斑塊破裂或斑塊內出血,繼發血栓形成,從而對冠狀動脈產生不同程度影響。有研究表明,肥大細胞參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內膜和外膜病變,可導致不穩定斑塊的形成[1-2],有確切的實驗表明表明,小鼠血管周圍肥大細胞能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并導致斑塊不穩定[3]。肽類神經遞質P物質(substance P,SP)激活肥大細胞并在參與冠狀動脈外膜神經調節,誘發神經源性炎癥,導致斑塊內出血[4]。

1 P物質的基本特征

神經激肽P物質是神經源性炎癥反應中的重要介質,主要由初級感覺神經末梢釋放,它是一種由11個氨基酸組成的神經多肽,屬舒血管物質之一,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導致血漿滲出與水腫[5]。P物質與NK-1R、NK-2R 和NK-3R三種受體結合并發揮作用,其中與NK1受體結合力最強,通過介導G蛋白偶聯的第二信號途徑而發揮作用的[6]。SP主要由神經元胞體內核糖體合成,以小囊泡的形式貯存,在初級感覺神經元的神經末梢受刺激后,沖動以動作電位的形式下傳,致引起神經末梢的離子通道開放、Ca2+內流,從而含有SP的小囊泡外移與突觸前膜融合,引起SP釋放至突觸間隙,作用于突觸后膜受體,介導神經信息傳遞。

2 P物質的生物學作用

SP廣泛分布幾乎遍布全身,包括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炎癥部位和免疫系統等。在大動脈、靜脈、微血管等均有SP陽性神經纖維,其神經末梢分泌SP可調節血管張力同時進入血液循環,誘發內皮依賴性的冠狀動脈擴張,大部分外周血管的內皮依賴性擴張是由于血管內皮細胞中存在NK1受體,結合SP后導致一過性低血壓,主要為顯著降低舒張壓,總之SP強有力的擴血管作用是通過軸突反射機制,促進血管外膜感覺神經末梢釋放SP實現的[7];SP陽性神經纖維分布于主動脈、肺動脈干及冠脈的外膜,它可增加冠脈血流,增加心排血量,對心率和平均動脈壓則無影響。

SP在神經系統中有感覺功能,也有運動功能。C類感覺神經元胞體是周圍神經系統SP的主要來源,通過軸突反射和背根反射將SP逆行釋放,導致局部組織的神經源性炎癥反應。同時P物質誘導白細胞黏附與浸潤,調節多種細胞因子的產生,并與T細胞增殖、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促進肥大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釋放炎性介質。

3 P物質與動脈粥樣硬化及不穩定性斑塊的關系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多種病變共同參與的,包括脂質和復合糖類的聚集,纖維組織增生,鈣質沉著形成斑塊,并有動脈中層的逐漸退變,繼發形成不穩定斑塊,致斑塊形態上差異[8]。不穩定性斑塊特征有脂質豐富,含有厚度易變或較薄的纖維帽,局部炎癥細胞浸潤、巨噬細胞和活化T淋巴細胞增加有較多的新生微血管,平滑肌細胞減少,炎癥細胞和炎癥介質增加等。

3.1 P物質活化肥大細胞

從軸突末梢釋放P物質可以激活肥大細胞(mast cell,MC),引起胞內Ca2+動員和細胞脫顆粒,非免疫途徑誘導肥大細胞釋放生物活性物質,包括組胺、胃促胰酶、類胰蛋白酶和各種細胞因子及化學因子[9]。Kovanen等檢測死于心肌梗死患者的動脈粥樣斑塊中,肥大細胞在動脈粥樣斑塊破裂處明顯聚集,并被大量激活、脫顆粒,誘導血管平滑肌細胞、內皮細胞、巨噬細胞凋亡的作用,削弱纖維帽使AS斑塊破裂[10],而在不穩定斑塊,肥大細胞聚集分布于斑塊的肩部,使斑塊更容易破裂。

肥大細胞脫顆粒中組胺,能增加血管內皮通透性,導致內膜積累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增多[11],同時還可以誘導蛋白在內皮細胞上表達,使動脈內膜增厚,促進動As的進展。肥大細胞脫顆粒中胃促胰酶是一種蛋白水解酶,不僅能通過自身直接誘導細胞外基質,還能激活基質金屬蛋白酶 (MMPs),導致彈性蛋白、膠原蛋白、黏蛋白的降解[12],類胰蛋白酶能降解細胞外基質,促進儲脂細胞內脂質沉積、泡沫細胞形成作用[13],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促進不穩定斑塊形成,導致斑塊破裂。類胰蛋白酶含量在肥大細胞含量多,常被用來檢測肥大細胞在各種疾病中的含量。肥大細胞脫顆粒中的細胞因子包括IL-1、IL-6、IL-18、TNF-α等。而已知IL-1和TNF-α參與誘導或始動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反應,促進急性時相蛋白合成和發熱反應,IL-6可誘導B細胞向漿細胞轉化,并刺激T淋巴細胞增殖,參與其他免疫反應及炎癥的發生、發展,形成不穩定斑塊。

3.2 外膜神經源性炎癥

在初級C傳入神經元中,SP在炎癥和變態反應中起重要作用,這使其參與許多疾病過程,如炎癥性腸病及哮喘,在炎癥性腸病中發生的節段性的腸病變認為是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相對應位置的外膜發生神經源性炎癥[14]。SP還可通過NK-1受體途徑增加血管通透性和血漿蛋白滲出,促進單核巨噬細胞、嗜酸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分泌多種炎癥介質,而在炎癥過程中還可能存在自分泌,相互促進增強炎癥反應的發生,炎性介質和炎性細胞也能刺激SP從外周感覺神經末梢分泌,這種相互促進的效應導致炎癥反應產生級聯效應。各種炎性刺激作用于感覺神經產生軸突反射或(和)背根反射,引起外周組織局部充血,血漿蛋白外滲,組織水腫,導致神經源性炎癥的發生。而炎癥細胞和介質在斑塊破裂的發病機制中確起了關鍵性的作用[15]。

Cattaruzza等研究表明,內皮素轉化酶(endothelin-converting enzyme,ECE)可以促進神經性炎癥發展,與 SP誘導的促炎癥效應有關[16]。ECE是內皮素(endothelin,ET)生物合成的關鍵酶,在體內ET的生物活性調節上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與致炎癥、氧化應激、纖維組織增生及血管重構相關,同時組織ECE活性增加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SP還增強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轉錄和翻譯,促進IL-33分泌,誘導體內新生血管形成[17],致斑塊內出血。

綜上所述,神經肽P物質直接或間接激活AS 的形成機制,進一步加重斑塊不穩定,對AS 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

[參考文獻]

[1] Kaartinen M,Pentill A,Kovanen PT. Accumulation of activated mast cells in the shoulder region of human coronary atheroma,the predilection site of atheromatous rupture[J]. Circulation,1994,90(31):1669-1678.

[2] Laine P,Kaartinen M,Pentill A,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he mast cells in the adventitia of the infarct-related coronary artery[J]. Circulation,1999,99(29):361-369.

[3] Bot I,De Jager SCA,Zernecke A,et al. Perivascular mast cells promote atherogenesis and induce plaque destabilization in apolipoprotein E-deficient mice[J]. Circulation,2007,115(48):2516-2525.

[4] Bot I,De Jager SC,Bot M,et al. The neuropeptide substance P mediates adventitial mast cell activation and induces intraplaque hemorrhage in advanced atherosclerosis[J]. Circ Res,2010,106(1):89-92.

[5] Hutter MM,Wick EC,Day AL,et al.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TRPV-1)promotes neurogenic inflammation in the pancreas via activation of the neurokinin-1 receptor(NK-1R)[J]. Pancreas,2005,30(3):260-265.

[6] Patacchini R,Maggi CA. Tachykinin receptors and receptor subtypes[J]. Arch Int Pharmacodyn,1995,329(59):161-184.

[7] Rubino A,Burnstock G. Capsaicin-sensitive sensory-motor neurotransmission in the peripheral control of cardiovascular function[J]. Cardiovasc Res,1996,31(19):467-479

[8] Libby P. Molecular bases of the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Circulation,1995,92(41):844-850.

[9] Folkers K,Hkanson R,Ho¨rig J,et al.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Substance P antagonists[J]. Br J Pharmacol,1984,83(26):449-456.

[10] Heikkil HM,Ltti S,Leskinen MJ,et al. Activated mast cells induce endothelial cell apoptosis by a combined action of chymase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8,28(14):309-314.

[11] Rozenberg I,Sluka SH,Rohrer L,et al. Histamine H1 receptor promotes atherosclerotic lesion formation by increasing vascular permeability for low-density lipoproteins[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10,30(5):923-930.

[12] Furubayashi K,Takai S,Jin D,et al. Chymase activates pro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in human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J]. Clin Chim Acta,2008,388(110):214-216.

[13] Xu G,Sztalryd C,Londos C. Degradation of perilipin is mediated through ubiquitination-proteasome pathway[J]. Biochim Biophys Acta,2006,1761(1):83-90.

[14] Marwah RS,Doux JD,Lee PY,et al. Is atherosclerosis a neurogenic phenomenon[J]. Med Hypotheses,2007,69(4):884-887.

[15] Libby P. Current concept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Circulation,2001,104(36):365-372.

篇(6)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和氣道高反應性疾病,多有反復發作性喘息、呼吸困難、胸悶、咳嗽等表現,霧化吸入是治療呼吸系統疾病時常用的一種給藥途徑,由于局部霧化用藥具有奏效快,藥物用量小及全身副作用少等優點,是一種理想的給藥途徑[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患者60例,均符合慢性支氣管炎診斷標準,排除肺結核、塵肺、肺膿腫、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心臟病、心功能不全,慢性鼻咽疾病等具有咳嗽、咯痰、喘息癥狀的其他疾病。以上患者均為急性發作期:1周內有膿性或粘液性痰,痰量明顯增多或伴有明顯炎癥表現;或1周內咳嗽、咯痰、喘息任何一項癥狀加重。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齡(47.5±10.2)歲,病程3~11年。對照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46.7±9.8)歲,病程3.5~12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沙丁胺醇溶液0.5 g加0.9%氯化鈉溶液5 ml中氧驅動霧化吸入,2次/d,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慶大霉素8萬U、地塞米松5 mg聯合α糜蛋白酶4 000 U 加入10 ml生理鹽水中超聲霧化吸入,2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0 d。

1.3 療效評定標準 臨床控制:咳、痰、喘及肺部哮鳴音恢復到急性發作前水平,其他客觀檢查指標基本正常。顯效:咳、痰、喘及肺部干濕羅音明顯減輕,但未恢復到急性發作前水平,其他客觀檢查指標明顯改善。有效:咳、痰、喘及肺部干濕羅音有所減輕,但程度不足顯效,其他客觀檢查指標有改善。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 對兩組患者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見表1。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慢性支氣管炎臨床上分單純型和喘息型,其中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危害人體健康。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推測其機制可能為患者氣道內有慢性炎癥,一方面炎癥本身造成氣道狹窄;另一方面增加氣道高反應性,導致對外界刺激產生過強的收縮反應[2]。慢喘支的病理變化為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黏膜肥厚、氣道粘液栓塞、纖毛破壞,管腔中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浸潤,急性發作期尚可見到較多的嗜酸粒細胞,這在單純慢支患者的氣道中通常是見不到的。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的治療主要是控制感染、止咳、解痙平喘等治療[3]。本病急性發作時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氧情況存在,使用氧驅動霧化可以在霧化吸入的同時,吸入氧氣,避免加重缺氧[1]。硫酸沙丁胺醇霧化溶液為β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選擇性作用于支氣管β2腎上腺素受體,激活腺苷環化酶,促進環磷腺苷生成,使支氣管平滑肌松馳,從而解除支氣管痙攣。同其他β2受體激動劑一樣,本品對心臟也有一定的興奮作用。本組資料顯示,氧氣驅動霧化吸入沙丁胺醇治療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常規治療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臨床療效確切,使用安全,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 考 文 獻

[1] 高欣.霧化吸入法治療支氣管哮喘發作的療效分析.中國實用醫藥,2010, 5(25):189-190.

篇(7)

abstract: differing from the main stream theory which treat investor's motive and expectance as a calculus process to maximize their utility, the authors treat investor's motive and expectance as investor's participating in investment decision and develop a framework based on this point of view.

in this framework, participation index is used to describe investor's attitude and sense, inferred from investor's motive and expectance, of investment decision. different investor groups resulting from different participation indexes interact in investment decision make process and this interaction determine the produce and evolution of investment order which actually affect the make of investment decision. uncertainty equals the subjectiveness and undesigned of investment order evolution.

key words: motive and expectance, participation, uncertainty, investment order, evolution

現有主流經濟理論基本上把投資者動機和預期理解為投資者實現其效用最大化的計算過程,認為投資者能夠對自己的風險作出估算,并通過選擇不同金融產品來進行自身的風險管理,從而達到其風險與收益的最優對應。主流理論對于整個金融活動的解釋也是在這一基點上展開的。這一解釋把風險視為既定的、可計算的,投資者可以通過對風險的估算進行風險管理。可是,如果投資者實際上無法對風險作出估算,那么,又如何來理解投資者的動機和預期呢?在這樣一種無知(即無法計算風險)的狀態下,仍然以投資者的理性計算作為討論金融活動的出發點,將是缺乏理論解釋力的。

因此,需要重新理解投資者的動機和預期。我們認為,投資者的動機和預期表明投資者對于投資形成的參與,投資者的投資其實質不在于對既定風險的一種應對,而在于投資者通過其對金融產品的選擇而參與到風險形成過程中,通過參與風險形成的決定而實現其管理風險的目標。實際上,在這一過程中,投資者選擇金融產品所形成的儲蓄-投資,代表著投資者擁有一份參與投資形成決策的權利,重要的也在于投資者保有參與風險形成的權利。無數投資者所形成的儲蓄-投資,構成決定投資形成從而風險形成的權利結構,這一權利結構就是投資秩序。投資者通過儲蓄-投資實際上參與到決定風險形態的投資秩序的形成過程中,進而構成了一個參與儲蓄-投資的無數投資者在其間互動的復雜系統。投資者是這個系統運轉的基本決定力量,投資者動機和預期決定著參與投資決策的各類投資者群體的形成及其利益特征,從而決定著金融產品的創新設計、金融機構的風格,并最終決定著投資秩序的形成與演變。

通過投資者動機和預期,重要的是讀出投資者對于風險形成過程的參與,讀出投資者作為無數投資者中的一員對于投資秩序形成的參與。而且,只有當我們從這一角度來理解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時,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投資者在應對自身風險時所作出的種種日常金融選擇。也就是說,從參與投資秩序形成的角度來理解投資者動機和預期,可以包容對投資者應對自身風險的理解。而如果僅僅直觀地從投資者應對其風險的方面來理解其動機和預期,則只能觀察到機械的、被動的一面,進而不可避免地造成誤解。

一.若干前提性討論

1.風險與不確定性

--關于理性的不同理解

投資者的動機與預期的產生,毫無例外地是針對著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的,如果未來與現在沒有差異,就不需要有應對的準備。因而,討論到投資者的動機與預期時,就不可避免地要討論涉及到未來變化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這兩個概念。

現有主流理論集中于討論風險的管理。金融實務中的風險管理集中于可計量的風險,發展為一套技術高度復雜的金融工程,與此相對應,圍繞風險概念所進行的理論討論也主要是技術層面上的,基本上不關注最終決定風險形成的秩序演化。這些討論雖然也關注風險的制度背景,但卻是以既定的制度為前提的,制度在這里是外生的,并不構成對風險的決定關系。這一點可以說集中體現在學者們現在已不再對風險概念與不確定性概念的區分感興趣。在實際討論中,風險和不確定性這兩個概念很大程度上是被混用的。

如果僅僅從投資者選擇金融產品以應對自身的風險來理解,而不是從互動的角度來理解,那么,原來不可確定的變動,就變為可確定、可計算的波動了,這就是現有的風險的概念。這樣,就把決定投資收益的復雜關系,變為較為簡單的關系。由于不再討論由于行為主體的參與而構成的復雜性,因此,也就不存在與風險相區別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成為僅僅是行為主體對于風險的一種心理感受。

現有解釋個人儲蓄行為的理論可以說典型地體現了對于風險概念的技術性含義。在儲蓄生命周期理論(包括永久收入假說)中,典型的消費者對某一年齡的消費安排多少收入,將僅取決于他的終生收入,而決不是取決于當期的收入,因為消費者將選擇一個合理的、穩定的消費率,接近他預期的一生平均消費,所以,需要儲蓄來調節當期收入與平均終生收入二者之間的波動,以達到效用最大化。依據儲蓄生命周期理論,個人能夠確定其一生收入與一生消費,儲蓄在這樣的確定性條件下調節收入和消費,從而使其一生的收入和消費不斷地保持均衡,達到效用最大化。在這里,關于投資者的理性假定是由均衡觀來具體貫徹的,投資者的理性,不僅體現在他要使自己的一生效用達到最大化,而且,追求一生效用最大化的投資者,能夠根據自己的一生收入來安排自己的消費,儲蓄是投資者調節其收入波動、從而保證效用水平不會發生大的波動的手段。

盡管儲蓄生命周期理論在幾十年中不斷地受到質疑,也不斷地出現修正這一理論的理論模型,如預防性儲蓄理論提出個人無法確定其收入,儲蓄不能是對臨時收入(終生收入與當期收入之間的差)的調節,而直接的是對收入波動的調節,即預期收入上升時,會減少當前儲蓄,反之則增加當前儲蓄,儲蓄額成為個人所不能確定的,而不是儲蓄生命周期理論中個人可確定自己的儲蓄額。不過,這些質疑并沒有構成對于儲蓄生命周期理論的替代,儲蓄生命周期理論的核心其實在于說明儲蓄對收入波動的應對,這與預防性儲蓄理論所強調的對于收入不確定性的防范,實質上是沒有根本區別的。預防性儲蓄理論只是把生命周期理論關于人的完全理性的假定,修正為有限理性,仍然貫穿著均衡的思想,堅持個人對于收入與消費之間均衡的可把握性,堅持個人對于自身面對的風險的可計算的理性。

現有的解釋投資者儲蓄行為的理論,都是立基在建構論理性主義之上的。建構論理性主義是不同于演化論理性主義的,其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對人的理性加以限制,認為通過人的理性計算,可以獲得關于有效配置資源從而型構社會經濟制度所需的全部信息,因而社會制度是設計的產物。演化論理性主義則明確指出理性的限度,決定風險形成的投資者之間的互動過程,即秩序形成過程,是不確定的,是人的理性所不及的。秩序是參與的結果,而不是設計的結果。

建構論理性主義不注重個體的差異, 并把復雜分解為簡單。"人的行為如同遵從一定運動數學定律的機械系統中的元素一樣,是規則的,可預見的。如果起始條件和環境是已知的、是可測量的,那么就可確信,環境之中的個體行為就猶如氣體中的分子一樣,其行為是確定論。"( 克勞斯.邁因策爾,第322頁 )傳統的解釋框架實際上假定,投資者與其所面對的問題之間的關系是簡單的,投資者對于自身所面臨的不確定的應對,并不會引起投資者置身其中的社會關系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在這樣的假定下,投資者所面對著的世界與人自身,相互之間實際上是分離的、相互獨立的,這種分離決定著投資者所采取的行為,可以只是對他所面對的問題的一種應對,而不會使他所面對的問題發生任何的改變。這種分離意味著投資者之間也是相互獨立、相互分離的,不存在由于投資者之間多維的互動而影響和改變投資者所面對的外部環境。于是,復雜關系成為簡單的關系。

關鍵在于,投資者實際上無法在確定自己一生的效用從而收入與消費水平的基礎上,通過儲蓄來調節圍繞這一確定水平的波動,即進行風險管理。投資者之所以實際上無法對風險作出估算,最為根本的在于投資者所進行的風險管理本身是影響風險形成的要素,投資者通過風險管理實際上參與到其所面對的風險的形成和演變之中,因此,風險實際上是通過無數投資者之間互動而形成的,處于動態演變之中。

在這里,投資者是理性不及的。如果接受這一點的話,那么投資者的投資對于投資者的風險管理的意義,就需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了 。投資者投資的有意義在于,投資者通過其投資,實際上是參與到金融系統從而金融秩序的選擇中,而正是金融系統和金融秩序的選擇與再選擇,影響并決定著風險的形成和風險的水平。因此,對于投資者的投資、投資者金融風險管理的討論,必須放到投資者與整個金融系統的互動中,才能夠說清楚。正是金融系統和金融秩序的不斷演變,導致并決定著個體所承受的風險。

風險是投資者所承受的投資收益的波動;而不確定性則是決定著風險形態及其水平的金融系統與金融秩序的不斷演變。當然,不確定性總是要通過個體所承受的風險表現出來,也就總是要由個體來承受,從這個意義上說,可以認為不存在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區分。而且,對于個體來說,他只是認識到他自身所承受到的風險的影響,他并不需要從自身所承受的風險而意識到整個金融系統和金融秩序的變化。但是,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區分是實質上存在的。

簡單的、無差異的假定,是以存在著先定的效率標準為前提的。可是,實際上不同的投資者有著不同的意愿,帶著不同的目的進行投資者。因此,重要的是投資者在投資決策形成中的位置,而不是某種先定的效率。布坎南說,"經濟,如果恰當地理解的話,既沒有目的(purpose)、 功能(function),也沒有意圖(intent)。經濟是被一個結構、一組規則和制度規定的,這些規則和制度約束著人們在一個類似于游戲的互動的相互連接鏈中的選擇。"(buchanan, 1991,第27-28頁)

既然經濟在總體上是無目的的,由各投資者所參與的經濟其走向也是不可確定的、非決定的,是創造的,那么,傳統儲蓄理論所描述的儲蓄對于投資者追求其合乎意愿生活的作用就是有限定的,儲蓄在這里所要體現的人的理性是受到限制的,投資者所參與的社會經濟這個復雜系統,是投資者的理性所不能及的。這一系統的整體走向是隨時變化的,它必定隨這一系統中每一個體之間的互動而不斷形成,因而并不存在一個確定的可認知的情形。所以,人在社會中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人自身應對外部問題的理性計算過程,更大程度上是投資者們之間相互協調從而形成并不斷演化秩序的互動過程。這樣的過程構成了一個復雜系統,在這個系統里,每個投資者的行為,實際上最終都將傳導到整個系統,并對原來的系統發生影響。在這里理性的計算是有限度的。理性,應該被理解人將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積極參與,而不能被理解為在可計量基礎上對自身所面對的不確定的把握。"在古典政治經濟學中采用'經濟人假定'的目的,很大程度是為了比較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性質,而不是為了'科學地'解釋(作出預測)各經濟主體的行為。"(buchanan,1987,第52頁)

投資者處于社會經濟復雜系統之中,其目標和意愿是受到其所參與的系統中所有成員的互動的約束,這一系統及其成員互動所形成的走向,是他理性所不可及的,他的理性體現在他參與到這一系統中成員的互動中。

2.選擇與參與

這里所進行的討論,是圍繞著秩序的形成與演化問題而展開的。這樣的問題既寓于行為主體的日常選擇之中,又不同于行為主體的日常選擇。因此,如何展開秩序問題的討論,秩序問題的討論與日常選擇問題是否能夠相容?如果能夠相容的話,又如何相融合?

新古典理論對于各類行為主體選擇行為所作的討論,是以制度規則的既定為前提的,市場作為制度在其理論中是作為一個場所、一種機制而出現的,在市場這么一個既定的設置下,各類行為主體展開交易,行為主體的交易與市場這一制度設置本身的變化之間,并不發生關系。在分離制度選擇與日常選擇的情況下,一方面制度演進被分離,另一方面對于個人的假定則變得機械、呆板。新古典經濟學依靠了一種選擇理論,在這種理論中,經濟當事人不能自由地選擇目的,對他們來說,目的是以無差異曲線的形式'給定的'。"(米塞斯,前言)

當然,在經濟理論史上,有許多的經濟學家力求把日常選擇行為與制度選擇融合起來討論。古典政治經濟學、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可以說是兩個最為重要的淵源,但這些理論資源在發展中往往被抽掉了其關注制度討論的一塊。可以說,把日常經濟選擇與制度選擇融合起來的討論,并沒有真正發展為成熟的框架體系。

在制度選擇的討論沒有獲得實質性的情況下,布坎南的立憲經濟學試圖專注于制度選擇層面的討論,希望通過這樣的努力使制度演變的研究得到一個深入的發展。布坎南把人的選擇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市場中的私人選擇,一是對于公共物品的選擇,這兩個選擇屬于執行層面的選擇;還有一項是對于制度規則的選擇,這屬于立憲層面的選擇。因此,布坎南區分了執行層面與立憲層面的選擇,并且把這兩個層面的選擇看作是相互分離的。布坎南的立憲經濟學聲稱專門研究對于制度這一立憲層面的選擇。

但這樣的努力似乎并沒有取得成功。立憲經濟學在幾十年里仍然停留在泛泛的討論中,并沒有更為深入的展開。看來,我們還得堅持,人的選擇只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并不能把人的選擇分為可以相互分離的不同層次。人們在日常的選擇中,必定進行了對于制度的選擇,而我們也必須從日常選擇出發,決不能脫離日常選擇來討論制度選擇。如果說秩序不是刻意設計的結果,那么,它必定是在人們無意識的日常選擇中生成并演化的。實際上投資者在進行金融產品的選擇時,一般地也不會意識到他在參與著秩序的形成與演化。這就是秩序的自生自發,秩序的不可設計。

3.動機與群體

心理學關于人類動機的理論一般認為,行為的心理動力和方向的機制是由于存在著為滿足需求、緩解焦慮的內部驅力(drive), 這種來源于生物本能和后天習得的驅力,推動著人們從事各種行為。這些動機理論著重解釋了外顯行為與內部需求之間的心理動力關系和心理過程。近年來有關認知(cognition) 研究的進展揭示了知覺、預期、歸因等心理過程在動機構成中的重要作用,說明了動機結構的復雜性,對我們理解人類選擇行為背后的心理機制很有助益。然而,當我們需要借助心理學有關動機的理論深入認識投資者動機的時候,上述理論的解釋力均顯不足。

從直觀上看,投資者的動機和預期源自人們滿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占有財富的需求、預防風險的需求等需求的推動,其特性與其他人類行為的基本動機,例如莫瑞提出的20種基本需求,佛洛姆提出的5種基本需求以及馬斯洛提出的具有層級特征的基本需求與元需求等心理學家提出的動機并無本質區別。可是,當我們站在投資者參與投資秩序形成的視角時,使用現有的動機理論對投資者動機進行一般的描述和解釋就不能夠把握它的本質特征,通過將投資者動機解析為生存性動機(例如用于日常生活必需物品的采買、未來生活的保障)、社會性動機(例如用于社會交往、實現社會責任的準備)、精神性動機(例如獲得成就感、社會地位象征)來認識投資者動機的特質,就顯得停留在直觀的層面上。因此,我們需要進入經濟心理學這一社會心理學的特殊分支的領域對投資者動機作出新的角度的分析。

由于投資包含了與社會中他人聯系的內容,心理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不會反對將投資者動機理解為具有某種社會屬性的動機。然而,僅僅將人與人的交往,特別是面對面(face-to-face)的、投資者可以直接感知的社會交往納入投資者動機研究的視角顯然是不夠的,因為這樣的視角忽視了投資者通過參與金融活動與社會上更多的人實際上構成的間接交往(indirect communication)以及由這種間接交往而獲得的社會、經濟、文化、心理資源。從投資者參與的視角來看,投資者動機不僅僅具有社會性動機(social motivation)成分,也具有社會(后)的動機(societed motivation)成分。前者是指應對社會經濟生活需求引發的投資動機,后者指投資者與整個社會的潛在聯系。這個字面上的分別似乎是極其微小的,但確是不可忽視的。可以借鑒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 )對投資者與投資秩序之間的互動作更進一步的理解。符號互動理論強調社會生活的相對開放性、社會結構的不穩定性以及主觀解釋的重要性,將宏觀社會結構和社會中的個體行為溝通起來,將社會結構看作是許多的個人理解與行動的結果,將社會過程看作是主觀意義賦予客體并作出反應的過程,它力圖通過對互動過程的分析來理解人類行為,從而了解社會因素如何影響個體,個體又如何作用于社會,以及這個相互決定的過程如何發生(井世潔,1998)。在符號互動論的奠基人米德(g. h. mead)看來,社會不是"存在"的,而是隨著互動中的人們的行動不斷被創造和再創造出來的,是發生于互動中的個體之間的事件之流。

投資者通過在日常金融活動中對于金融產品和金融中介機構的選擇,生成并演化著投資秩序,而日常金融活動反過來給予投資者的回饋不僅是各類看得見摸得著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機構,而且是借助這些產品和機構提供一系列可以滿足不同意愿和預期的選擇。這些選擇,將型塑出各類具有潛在參與需求的投資者,并由不同的初級需求聚集為各類參與投資秩序演變的投資者利益群體。正是這些群體重新構成了整個投資者的分層結構,并與其它角度的分層,例如,收入分層、職業分層、年齡分層、教育分層、地域分層等等相互影響,形成了新的、更為復雜的分層結構。

由投資者的動機和預期而形成投資者群體的分類或分層 ,是一個不同于傳統社會經濟政治變量區分的社會分類或分層,它更具有一種主動性、參與性的特征,是投資秩序與投資者行為形成互動而賦予人們新的身份及其分類或分層歸屬。它可能超越傳統社會類別(social category)或社會分層(social stratification)給與人們的基本定位,釋放出更多的由意愿彰顯的生命活力。由此,我們看到,不僅僅是投資秩序給投資者行為增加了新的意涵,投資者行為也給投資秩序增加了新的意涵,二者是相互證成的關系。

二.投資者群體及其在投資決策中的參與

--一個解釋框架

這里的討論將金融系統視為無數投資者參與并作出投資決策的復雜系統,要在這一系統內考察投資者是如何參與投資決策的,投資決策賴于作出的投資秩序是如何形成并演變的,對投資秩序的研究又能夠給人們什么啟示?

之所以要局限在金融系統內討論秩序的形成與演化,是因為金融系統是投資發生的地方,而只是由于投資,未來才與現在相區分,才會有不能確定的因素。米塞斯說過,"任何一個時點上的資本存量絕不是正確地預見了現在的情況下所應有的那樣;這些對現在的預見是在過去的那樣一些時刻,在作出相關的投資決策之時,在現在還是未來時所作出的。因此,資本存量決沒有其'均衡的組合',所以一般均衡模型不可能適用于有關資本的問題。"(米塞斯,2001,前言)可以說,要討論秩序的演化,就要與投資、金融、資本這些問題相聯系,要在動態過程中進行。

1.投資、投資者與投資決策過程

進行投資的投資者是形形的,各有其特定的目的和追求,但是,每個投資者的投資總是構成了社會整個投資的一部分,代表著投資者對于投資決策形成的一種參與,不管投資者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事實總是如此。因而,投資是投資者參與投資決策的行為。

投資者面對的是一個無法完全計算風險的環境,投資者的投資其實不在于其表面上所被人看到的均衡收入與消費、管理風險的這些方面,而在于通過投資者的投資,投資者保有自己對社會投資決策的一種參與。所以,投資者進行投資,實質在于保有其在投資決策中的一席之地,并通過投資中的選擇而提升其在投資決策中的影響力或是其對于投資決策的權利不發生變化。

當然,作出投資決策的投資者總是追求其具體的目的,這里的投資者在其作出投資決策時并不關心他的投資會對整個社會的投資形成發生什么影響,也不關心其投資對整個社會投資決策賴于作出的投資秩序起到了什么作用,這里的投資者只是關心其投資的回報。因此,我們實際上無法從投資者的日常選擇出發而直接地過渡到對于投資秩序的討論,但我們卻又必須透過投資者日常選擇而討論影響并決定著實際金融運行的力量。

這需要我們具體地討論進行投資的投資者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情形。要強調的是,這里關注的是過程,不關注投資決策的結果。投資者之間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互動、投資秩序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生成與演化,并不是依據某種客觀的、先定的標準來進行,不同的投資者對于投資決策所要形成的結果有著不同的理解與感受,投資者是基于其自身的感受而進行互動的,且在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地變化著感受。

2.參與指數--感覺的參與

我們一方面認為投資者的投資實質是對于投資決策的一種參與,另一方面我們又強調投資者實際上沒有意識到自身在投資秩序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那么,投資者又是如何地參與呢?

進行投資的投資者總是帶著具體的特定的目的,也就是說,投資者的投資總是有著特定的動機,不同動機代表著對于投資決策的不同意見,動機之間總是存在著沖突與協調。于是,帶有不同動機的不同投資者之間的互動,就必定地賦予投資者動機的參與色彩,盡管具體的投資者并不賦予自身的特定動機這樣的參與色彩。因此,投資者所形成的不同動機,表明了投資者對于投資決策的看法,表明了投資者的一種參與態度。從投資者的動機到投資者的參與態度,體現了投資者的參與是在一種直覺的行動中進行的。要討論投資者的參與,必須從投資者的動機出發。

正是從這樣的理解出發,需要對投資者的動機作進一步的討論,并有必要對投資者動機的不同意義作出區分。可以將那種為了滿足某一項具體實際生活意愿的動機屬性,即那種被投資者明確意識到的、與投資所要達到的目的--預防意外、延遲消費、數量累積--具有直接且直觀聯系的動機定義為初級動機(primary motivation);而將體現投資者之間互動從而具有參與屬性--未被投資者明確意識到的、與投資所要達到的目的--預防意外、延遲消費、數量累積--具有間接且預期性聯系的動機定義為次級動機(secondary motivation)。正是投資者之間的互動從而體現的投資者對于投資決策的參與,給投資行為帶來了新的性質和拓展了新的內容,即賦予它初級動機之外的參與動機。但需要強調的是,次級動機是投資者沒有意識到的,是由投資者的初級動機所決定并折射出來的。

當我們這樣來理解投資者的動機時,我們就能夠從投資者的日常動機中讀出投資者圍繞著投資決策與投資秩序所形成的種種感受,正是這些感受決定著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活動中的選擇,也正是這些感受決定著投資者對于投資秩序形成與演變的參與。為了更為具體地討論由投資者動機和預期所體現的參與,我們將投資者動機和預期所包含的投資者的感受、投資者的參與態度,定義為參與指數。參與指數表明投資者對于自身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位置與影響力的感受。

參與指數是由投資者的動機而得到的。參與指數包含這樣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投資者所形成的動機表明投資者對于自身收入水平、財富水平從而自身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位置和影響力的一種定位、一種判斷,即投資者對于自身現狀的一種認知感受;第二,動機表明投資者的一種期待和意愿,體現投資者的預期及預期的強度;第三,動機還表明投資者在對現狀的感受、接受及預期意愿的基礎上,所愿意進行何種程度的準備(準備作出什么樣的投入、準備付出什么樣的代價,體現在金融活動中的選擇就是準備承受什么樣的風險)。

3.投資者群體

不同的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帶著不同的動機,而不同的動機則反映了不同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的不同感受,因此,不同的投資者有著不同的參與指數。當然,投資者的動機不是唯一的(在實際調查投資者的動機時,調查問卷列出多項動機供被調查者選擇,且不限制被調查者只選擇一項動機),但是,投資者之間的相互聚集,必定是唯一地源于他們之間在感受上的相一致,感受的一致決定著投資者在利益企求上的一致。投資的發生在根本上是與人們自身對現狀、對未來的主觀感受與預期相聯系的。

所以,參與指數相同的投資者自然地聚集為一類的投資者群體。投資者可以有不同的動機,但投資者最終要歸屬于某一類由參與指數標示的群體。不可能在由參與指數所標示的投資者群體之外,再構造出另外的投資者群體。年齡、職業、收入水平及財富水平等客觀指標雖然可以描述投資者的社會人口屬性和特征,但卻不可以決定進行投資的投資者的群體劃分,投資的發生要由投資者的主觀感受來解釋,具有相同客觀特征但主觀感受不同的投資者,在投資決策上往往要發生沖突,而主觀感受相同但客觀特征不一致的投資者,卻一般能夠在投資決策上取得一致。

這里的投資者群體是純粹主觀的群體,在這樣的群體中,群體成員之間可以在客觀特征上毫不相同,他們之間也可以是完全互不相識的。他們之所以聚集為一類群體,完全是由于他們對于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相同感受,以及由于相同的感受而同樣地選擇了符合他們感受的金融產品,因而,他們是在投資決策過程的活動中聚集為一類群體的。同樣的,這里的投資者群體的演變也純粹地是由主觀決定的。當投資者的感受發生變化時,投資者群體的類型與組合也相應地發生變化。投資者群體的形成與演變取決于主觀感受,是不可確定的。實際上,投資者群體中的成員自身并不意識到自己是屬于哪個群體的,成員之所以會成為某類投資者群體的成員,只是他無意識選擇的結果。投資者參與指數的獲得,是通過對投資者的初級動機的理解與數據處理,同樣是以投資者沒有意識到其參與方面的作用為前提的。

4.規則、秩序與不確定性

由動機而聚集為一類的投資者群體,最終要形成為具有特定投資風格的金融組織機構,各類不同風格的金融機構通過選擇、運用與其風格相對應的金融產品,或通過創新設計與其風格相對應的金融產品,參與投資決策的形成。

不同類型的投資者群體從而不同風格的機構,在參與投資決策的過程中,他們之間在投資決策過程的互動中,要遵循既定的規則,而既定的金融產品、金融機構及金融監管及其所形成的制度規則體系,構成了金融系統的規則。投資者群體(機構)遵循這些規則進行投資活動。

但是,這些規則并不最終決定投資決策過程。投資者群體(機構)在遵循這些規則的基礎上,通過對金融產品的不同選擇、運用與創造,形成在投資決策過程中實際發生作用的金融產品的種類構成與數量構成,這些不同投資者群體(機構)所選擇的金融產品的數量與種類,就代表著不同投資者在投資決策中的不同影響力,因而,不同金融產品的數量、種類及它們之間的構成,就構成對投資決策最終發生實際作用的投資秩序。

因此,投資秩序是與投資者主觀感受從而投資者參與指數、投資者群體聯系在一起的。投資者、投資者主觀感受從而參與指數、投資者群體,是理解秩序的形成與演化的基本要素。投資秩序的不斷演變正是源于不同投資者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不同的主觀感受,以及由于不同主觀感受所形成的不同的參與態度。對于秩序及秩序演變的理解依賴于對于人的動機的理解。這樣,我們實際上可以通過兩種互動來理解投資秩序的演變,一是投資者從而投資者群體之間的互動,二是既定的金融系統規則與投資者之間的互動。既定的金融產品、金融機構、金融監管構成的規則,規定著投資者的選擇,但投資者通過對既定金融產品、金融機構的選擇運用、通過與金融監管的博弈,又不斷地演變著既定的金融系統規則,投資者與既定金融系統規則之間實際形成互為建構性( interconstructionality) 的關系。

當我們從投資者的主觀感受出發來理解投資秩序的時候,那么,投資秩序是一個無形的、主觀的、不確定的結構,也正因為秩序的這種特性,才決定了秩序的形成與演化是非設計的,是自生自發的。所謂不確定性,就是秩序的這種非設計性。一旦我們認識到實際決定投資決策過程的投資秩序是這樣一種性質時,我們就可以理解投資決策中的風險實際上是受到不確定性的規定。

大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不確定性的存在。首先,由投資者動機變化而導致的投資者群體的變化。動機的種類會發生變化,有些動機隨時間而不再存在,新的動機類型則不斷生成。與動機種類的變化相對應,投資者群體的類型當然要不斷地變化。第二,在不考慮動機類型發生變化的情形下,單個投資者的動機會發生變化,當投資者以新的動機代替原先的動機時,這個投資者就從原來的投資者群體中轉移出去,加入到新的投資者群體中。這時,不同動機之間的關系就發生了變化,原來重要的、較為廣泛的動機,可能變為較不重要也較不廣泛。在這里,存在著個體成員的流動,并且僅僅是個體成員的流動,不存在投資者群體從某一類動機中轉移的問題。這是因為沒有既定的投資者群體,投資者群體是因投資者動機而聚集的。當動機不存在時,群體就消失;當單個成員的動機變化時,動機之間的結構從而投資者群體之間的結構就發生變化。第三,在不考慮動機種類、結構發生變化的情形下,動機群體的組織化程度的變化可導致群體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位置和影響力發生變化,從而導致實際決定投資決策過程的投資秩序發生變化。

5.秩序結構與群體理性

盡管參與投資決策的投資者是各不相同的個人,但投資者的主觀感受卻不必然地因人而異,因而,投資者群體的類別數量,將因投資者主觀感受之間的相互關系而發生變化。從極端說,當全體投資者的感受趨同并完全一致時,這時實際上就存在著一個投資者群體;當每個投資者的感受均不同于其他投資者時,每一個投資者自身就成為一個群體。參與投資決策的,是投資者群體,而不是投資者個人,即使這時每個投資者各有不同的主觀感受從而各自成為一個群體,我們也說是投資者群體而不是投資者個人參與投資決策。因為,只是有了群體,投資者的初級動機才能有次級動機即參與動機的含義。

由投資者個人到投資者群體,有兩個重要的問題需要進一步討論,一是個人與群體的關系,二是群體與群體的關系。第一個問題涉及到群體理性,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秩序結構的問題。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由投資者個人到投資者群體,只是表明投資者個人從選擇到參與的某種轉換,基本的決定力量仍然是投資者個人,群體并不成為一種脫離投資者個人、外化于投資者個人的存在。同時,投資者群體本質上并不具有比投資者個人更強的信息處理能力,也就是說投資者群體本質上并不能改變投資者個人的無知,投資者群體同樣不可能對投資決策過程中的風險有完全的了解,投資者群體的理性同樣體現在其參與到投資決策過程中,保有其在投資決策中的權利。

由投資者主觀感受從而參與指數到投資者群體,投資者形成了自組織,有了與群體自身的參與指數相對應的投資風格、投資策略。這樣,在投資決策過程中,單個投資者之間無組織的互動就變為機構投資者之間有組織的競爭。盡管機構投資者與個體投資者在面對不確定性下一樣的處于理性受限制,但機構投資者畢竟加入了組織的因素,有了組織化的力量。這就產生了一種可能性,即決定投資決策過程的投資秩序被某類群體所主導,意味著投資秩序的演化可能被某類群體或某幾類群體的意愿所左右。如果這種情況存在,秩序本身的不確定性與演化實際上就無從談起。這說明要對投資秩序作進一步討論。秩序及其演化本身的非設計,并不意味著秩序及其演化是不可理解、不可討論的。

投資秩序源于投資者的參與指數,不同投資者有著不同的參與指數,我們實際上無法對不同參與指數進行比較,但不同參與指數共同構成決定投資決策的投資秩序,不同參與指數形成一個參與指數的結構,這一參與指數的結構就代表著投資秩序的結構。通過對投資秩序結構的討論,可以理解不同投資者群體在投資秩序中的作用。秩序與不確定性是密不可分的,因而,秩序的結構與不確定性的程度自然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理解參與指數及參與指數結構的變化,我們將能夠對秩序結構作出適當的評論。

對于投資秩序,重要的是保持投資者個人對于投資者群體的最終決定,并保持每一個投資者群體具有對于投資秩序的最終影響力。

三.動機和預期數據處理的基本思路

中國人民銀行所進行的居民儲蓄問卷調查是為了及時把握居民儲蓄 心態,對儲蓄的發展趨勢作出準確的判斷,為適時調整貨幣政策提供依據的目的而設計的季度調查制度,調查起始于1995年第一季度,問卷的調查內容也已經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于2000年第一季度做了較大調整;問卷主要內容為了解居民對實際貨幣收入的主觀判斷和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對物價水平的主觀感受和未來走勢的預期、存款和取款動機、持有現金的動機、對于物價和利率變化的心理反映、以及儲蓄的分布特征等狀況。

因此,居民儲蓄調查問卷所提供的調查數據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投資者動機的數據,體現在問卷中被調查者所選擇的儲蓄目的和用途上,這些動機包括:購買高檔消費品、結婚、正常零用、做生意、購買農業生產資料、買證券及單位集資、買房或建房、支付孩子教育費、養老、防意外事故、得利息等;二是關于投資者自身客觀背景的數據,包括被調查者的年齡、收入、家庭人口、職業、所在城鎮等;三是被調查者對現狀的主觀感受、對未來的心理預期、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方式、以及投資對象的選擇等方面的數據,具體有:(1)投資者對現狀的主觀感受,包括:對于當前物價水平的高低、收入水平的高低和利率水平高低的認知等;(2)投資者對未來的心理預期,包括:對未來一定時期內的物價水平、收入水平等變動的判斷等;(3)投資者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應對,包括:在假定的物價、收入、利率變動條件下的抉擇,投資者手存現金的抉擇等。

根據調查數據的這一特色,我們把被調查者對于儲蓄動機的選擇作為數據處理的切入點。可以認為不同的動機代表不同的投資者群體,這樣,通過對動機選擇及其相關數據的處理,就可以得到由不同動機所代表的不同類別的投資者群體,并通過動機結構的變化來討論投資者選擇及投資者群體的變化。

動機和預期的數據處理在注意投資者客觀背景的基礎上強調投資者的主觀感受和心理預期。投資者對于未來不確定性的應對和投資動機的形成,源于投資者基于其自身的客觀背景和所處環境所產生的主觀感受和對未來的預期,因此數據的處理涉及投資者所處的環境因素、投資者的主觀感受和對未來的預期。投資者所處環境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其主觀感受,進而影響其投資動機,例如:對于收入水平和物價水平的認識存在明顯的地域差別,數據的分析力求減小這種影響,除了對整個樣本進行分析外,增加了不同地域的分析;投資秩序的演化過程是一個時間概念,數據分析增加了時間維度的分析,以便更清晰地對演化過程進行表述。

作為感覺的參與--參與指數,是由投資者對自身狀況的主觀感受、對未來的預期、以及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應對準備等因素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抽象的表示;為了使得動機的抉擇具有可度量性,我們將參與指數表示為在[0,1]區間上的實數,雖然投資者的動機可以不是唯一的,但是投資者通過參與指數而歸屬于特定的投資群體。參與指數在投資秩序形成中的紐帶作用可以用下圖表示,有了這種映射關系,就可以討論通過時間的推移而實現投資秩序與投資者的參與、投資者的主觀感受和預期之間的互動,數據的處理就圍繞這個思路展開。

為了表述簡便,可以把參與指數模型用數學表達為下列形式的一類模型:

其中: 是t季度的動機向量,問卷中取值規則是當投資者選擇 時, 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零;

為投資者的客觀背景向量;

為投資者的主觀感受向量;

為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向量;

為投資者的對于未來不確定性的應對方式;

為結構參數;

是在一定條件下可逆的非線性映射,這樣可以保證在合適條件下找到投資動機與投資群體之間的一種對應關系;

為參與指數的剩余解釋部分,以保證參與指數所揭示的是最主要的投資群體與其相對應的投資動機之間的關系。

投資秩序的結構通過投資者的參與指數的結構得到體現,投資者群體的發掘是為了更好地找尋適合特定群體投資風格的產品和規模的設計,因此參與指數模型必須可以幫助我們通過投資動機以及與之相應的投資者的信息,找到那些與投資品種相對應的投資者群體,并可以通過投資秩序的演化過程的刻劃,發掘出未來的投資者動機和與之相應的投資者群體。

我們對調查問卷數據的處理是在滿足居民儲蓄問卷調查數據處理目標的基礎上,通過解讀中國居民投資的參與、對不確定性的應對和投資的動機等來刻劃投資秩序的形成和演化過程,是對于調查問卷數據更深層次的挖掘。數據分析融入了社會心理學的思想和行為金融的分析方法、特別是融入了我們對于投資者動機和預期分析的新視角,不僅可以滿足中國人民銀行居民儲蓄問卷調查的目的,還可以展示各類投資動機以及其背后所依賴的投資主體之間的各種特征以及結構、揭示投資者動機與投資者群體之間一定意義上的對應關系、為金融機構針對特定投資群體所對應的投資動機開發產品或挖掘客戶提供依據。

由于數據的處理的基點在刻劃投資者動機與投資者群體的對應關系上,我們對于這種有主觀感受和心理預期以及心理動機的調查數據的處理,不僅要進行問卷數據的統計分析,更應在新的理論基礎上對數據進行深入的分析,同時數據的處理有助于檢驗理論、完善理論,并為理論的實際應用提供支持。

四.結語

對于投資者動機與預期的解讀,重要的在于通過理解投資者在參與投資決策過程中的感受而理解以投資者的投資為基礎的作為一個復雜系統的整個社會的金融運行,理解這一復雜系統得以運行所遵循的秩序是如何形成的;同時,通過理解人們借以進行投資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機構為什么發生變化而理解這一復雜系統及這一系統所遵循的秩序是如何演化的。

我們的框架在于解釋投資秩序的生成與演化,及在這一生成演化過程中投資者主觀心理的基本作用。我們強調個人的無知狀態,個人是在無意識狀態下參與的。個人的動機必定是具體的,無關宏旨的,我們正是要透過這種無知的動機來理解經濟活動中的秩序生成與演化。在動機數據的獲取上,必須堅持被訪者對于參與秩序問題的無知。因此,我們的討論不再從個人理性的角度出發來解釋投資決策過程,我們不能說個人選擇什么動機更為合理,我們只是從調查數據中,知道動機的結構,從而理解參與指數的結構,我們其實不能給出動機的排序,我們討論的是結構。

參考文獻

埃德加.莫蘭,2001:《復雜思想:自覺的科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京奧爾多投資研究中心主編,2001:《風險、不確定性與秩序》,《奧爾多投資評論》

第1卷第1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陳平,2000:《文明分岔、經濟混沌和演化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

鄧正來,1998:《自由與秩序--哈耶克社會理論的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哈耶克,1989:《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1997:《自由秩序原理》,三聯書店。

2000:《致命的自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哈耶克論文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赫維茨,2000:"從感覺秩序到自由秩序----論哈耶克理性不及之自由主義",載《公共論

叢》第6輯,三聯書店.

何夢筆(主編),2000:《德國秩序政策理論與實踐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井世潔,1998:"社會心理學中的互動理論"載石俊杰主編《理論社會心理學》,

河北大學出版社。

克勞斯.邁因策爾,1999: 《復雜性中的思維》,中央編譯出版社。

門格爾,2001:《國民經濟學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米塞斯,2001:《經濟學的認識論問題》,經濟科學出版社。

米德,1934/1999:《心靈、自我與社會》,華夏出版社。

索羅斯,2001: 《開放社會》,商務印書館。

唐壽寧,1999:《個人選擇與投資秩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瓦爾特.歐肯,1995:《國民經濟學基礎》,商務印書館。

2001:《經濟政策的原則》,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小章,1997:"社會心理學中的互動理論",載樂國安、沈杰主編《社會心理學理論》,

蘭州大學出版社。

楊熙齡,1986:《奇異的循環--邏輯悖論探析》,遼寧人民出版社。

楊熙齡,1988:《理智夢》,人民出版社

約翰.h.霍蘭,2000:《隱秩序--適應性造就復雜性》,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bakshi,gurdip s. & chen,zhiwu.,1996: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stock-

market pric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buchanan,j.,1987, economics--between predictive science and moral philosophy.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1989, explorations into constitutional economics.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1991, the economics and the ethics of constitutional orde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david colander(ed),2000, the complexity vision and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

lindzey, g., hall, c., & thompson, r., 1976, psychology, worth publishers inc.

hayek, f.a, 1952, the sensory order,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night, 1921,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 ???

ludwig.m.lachmann, 1986, the market as an economic process. basil blackwell.

篇(8)

1.后備干部的定義

第一,后備干部是市級公司基層管理人員中的優秀管理骨干,是分公司中層干部的培養對象。第二,后備干部既要具有管理欲望,又要具有統籌全局的培養潛能,并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具有基層管理經驗或項目管理經驗的人才。第三,后備干部人選,原則上要求具有多崗位工作經歷。第四,后備干部的數量原則上應根據公司中層職數l:2的比例培養和儲備,在年齡上要形成梯形年齡結構。

2.后備干部素質要求

第一,政治素質。政治上表現成熟穩定,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移動事業,遵紀守法,作風民主,為人正派,清正廉潔。第二,職業素質。認同公司企業文化,執行力好,具有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具有良好的職業涵養,具有較強的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第三,業務素質。具有所從事崗位較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較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第四,管理素質。有較好的全局觀念和組織能力,有較強的協調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創新能力。第五,心理素質。具有健康、成熟、穩定的心理素質,能獨立承受和應對工作中較復雜問題的能力。

二、項目方案目標

1.顯著提升每位后備干部的四類、12項管理才能

2.提供每位后備干部四類、十二項管理才能評定表(期初、期末)和MBTI性格測量表

管理才能評定表(期初、期末)和MBTI性格測量表,可以為公司任用后備干部提供參考信息。

三、項目方案理論根據

本項目設計的理論根據是MAP管理才能評鑒模型和行動學習法。

1.MAP管理才能評鑒模型

MAP管理才能評鑒模型(Managerial Assessment of Proficiency),是美國Training House公司投入巨資開發的評量系統,是一套最先進、高度客觀且能有效評量管理才能的工具,能為組織與個人的管理能力發展提供最明確的指標。

MAP管理才能評鑒模型涉及四類、十二項管理才能。這些管理才能契合后備干部晉升后的管理職責。

MAP管理才能評鑒模型圖示如下:

2.行動學習法

行動學習法(Action Learning)又稱“干中學”,就是通過行動來學習,即通過讓受訓者參與一些實際工作項目,或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領導企業扭虧為盈、參加業務拓展團隊、參與項目攻關小組,來發展他們的管理能力。行動學習建立在反思與行動相互聯系的基礎之上,是一個計劃、實施、總結、反思進而制定下一步行動計劃的循環學習過程。

行動學習以實踐活動為重點,以學習團隊為單位,以真實案例為對象,以角色扮演為手段,以團體決斷為要求。

四、項目實施周期

項目實施歷時一年,從2014年3月——2015年2月。

五、項目方案構成

“后備干部項管理才能提升行動項目”,由行動學習計劃、課堂學習計劃和專業顧問咨詢計劃構成,以行動學習計劃為主。

行動學習計劃,是通過工作實踐學習、鍛煉管理才能的計劃。

課程學習計劃,是通過課堂或培訓學習管理才能的計劃。

專業顧問咨詢計劃,是通過管理才能咨詢顧問提供的咨詢服務提升管理才能的計劃。

項目倡導:行動學習計劃由后備干部個人制定和實施、檢查和控制;課程學習計劃、專業顧問咨詢計劃,由公司制定、實施。

1.行動學習計劃

(1)行動學習流程

(2)行動學習流程說明

第一,期初,每位后備干部評定自己的12項管理才能水平,作為制定管理才能提升目標的基礎數據。

第二,每位后備干部根據12項管理才能基礎數據,制定出自己的12項管理才能提升目標。

第三,每位后備干部根據12項管理才能提升目標,制定出自己的《12項管理才能提升行動計劃》。《12項管理才能提升行動計劃》,確定了將12項管理才能從期初實際水平提升到期末目標水平的具體行動路線,包括課堂學習路線和行動學習路線,重在行動學習路線。

第四,每位后備干部嚴格實施本人的《12項管理才能提升行動計劃》。公司針對12項管理才能中的各項能力提供相應的咨詢、培訓、輔導、實踐機會。

第五,在實施過程中,每位后備干部定期評定自己的12項管理才能,結合評定結果和期初制定的管理才能提升目標,調整《十二項管理才能提升行動計劃》。

第六,期末,每位后備干部最終評定12項管理才能,總結《十二項管理才能提升行動計劃》實施結果,撰寫總結報告。

2.課堂學習計劃

公司為后備干部安排如下培訓課程,輔助后備干部提升管理才能。后備干部可以自主選修培訓課程。

3.專業顧問咨詢計劃

公司聘請MAP管理才能專業咨詢師,在制定和實施管理才能提升行動計劃過程中為后備干部提供個性化咨詢服務,幫助后備干部解決具體問題。

專業顧問提供下列咨詢服務:第一,MAP管理才能評定方法咨詢和評定結果解讀。第二,MAP管理才能提升目標設定咨詢。第三,MAP管理才能提升行動計劃制定咨詢實施咨詢。第四,管理才能提升行動計劃實施過程進行監督和檢查。

六、項目實施管理措施

項目實施期末,對《12項管理才能提升行動計劃》完成情況和12項管理才能提升目標實現情況進行評定,并根據評定結果,對后備干部進行相應的獎懲。

第一,將出色完成《12項管理才能提升行動計劃》、出色實現12項管理才能提升目標的后備干部,納入未來一年優先任用后備干部。

第二,對基本完成《12項管理才能提升行動計劃》、基本實現12項管理才能提升目標的后備干部,納入未來二年優先任用后備干部。

篇(9)

[關鍵詞]

教材使用;教學過程;教學策略

《牛津高中英語》Project板塊圍繞單元話題,以相關主題的閱讀活動為前導,逐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調查訪談、信息檢索、交流匯報等形式開展探究性合作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在任務驅動下主動參與有意義的語言輸入、輸出活動,在用英語完成活動任務的過程中提高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筆者擬以模塊六第四單元Project為例,分析探究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實現該板塊的教學目標。

一、教學內容概述

模塊六第四單元Project的活動任務為制定行動計劃(making an action plan)。學生閱讀一位為無國界醫生組織工作的護士所寫的日記“Changing the world―my commitment”,了解她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做了一些什么工作。在日記中,這位護士描述了她和同事們以前在蘇丹設立救助中心時的工作情況。在新的工作場所,他們目睹了當地居民在醫療、住所、飲食供給等方面遭遇到的困難,準備建立臨時診所,加強與當地人的溝通交流,盡快掩埋死難人員的遺體以阻止疾病的蔓延,在提供醫療救助的同時給予人們精神撫慰。在日記的結尾,這位護士表達了由衷的自豪,對自己能夠幫助別人、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去改變人們的生活感到驕傲。在閱讀護士日記的基礎上,學生分小組開展活動,討論制定出一項幫助社區居民的行動計劃,完成活動任務。

二、教學過程再現

(一)引入生活情境,激活圖式知識,逐步導入話題

教師利用生活中的熱點話題創設情境,呈現一幅學生攙扶摔倒老人的圖片,設問:“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the students? Would you go up immediately to help the old man? Would you just pass by or simply look on to see what would happen next?”學生就“扶還是不扶”各抒己見之后,教師作以下點評:

“Offering a helping hand is definitely supposed to be our first response when we see someone in trouble. It is immoral to blame the trouble on a person who helps others. However, when we offer help, espeically to a stranger, sometimes we do get misunderstood and help rejected. That’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why we need to work out an action plan beforehand.”

教師通過上述點評語言,將熱身討論的內容與活動主題“making an action plan”自然地銜接在一起,在激活學生圖式知識的基礎上,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制定行動計劃的意義,增強學習動力,為進入閱讀環節做好準備。

(二)輸出驅動閱讀,緊扣活動主題,逐層鋪墊推進

在Project板塊的教學中,閱讀語言材料作為前導活動,要服務于后續輸出性語言實踐活動的需要。在本課的閱讀環節,根據后續制定行動計劃的需要,教師首先將學生的注意力聚焦于作者在援助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以設問引導學生速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1)Where had the nurse worked before she came to the flooded island?

(2)Is the situation similar to what she experienced before?

答案:(1)In Kenya and Sudan. (2)No, the situation is very different on the flooded island.

教師隨后設問:“What problems are the locals on the flooded island faced with?”組織學生開展找讀活動,從以下內容中選出災區居民們急需幫助解決的問題:

(1)Lack of shelter, food and clean water

(2)Power cut

(3)Destroyed traffic system

(4)Lack of medical care

(5)Spreading of bacteria and disease

(6)Panic and fights

答案:(1)(4)(5)(6)

在引導學生明確問題(problems)之后,教師圍繞救助人員采取的措施(measures)和目標(aims)設問:“What have the nurse and her colleagues done to help the people in need?”組織學生第三次閱讀課文,完成信息填空練習:

答案:(1)Set up centers; (2)Check the health of babies; (3)To stop them dying from diseases; (4)Set up a temporary clinic; (5)listeners; (6)To stop disease spreading

在上述閱讀活動中,學生在教師設問引導下,圍繞problems, measures, aims三個主題,逐步明晰了文中救助對象遭遇的困難、救助人員采取的措施和謀求實現的目標,在計劃內容和表達語匯方面為后續制定行動計劃的輸出性實踐活動打下基礎。

(三)聚焦文章主旨,深層解讀文本,滲透品德教育

為了在情感態度方面為助人行動計劃的制定進一步夯實基礎,教師引導學生回歸文章標題,深層解讀文本內容,適時滲透品德教育。文章作者在最后一段講到:“I know I can’t change the whole world, but I’m proud that I can help here and there, and make a difference to people’s lives.”教師引導學生對此開展小組討論,分析這句話中所說的“I can’t change the whole world”與文章標題“Changing the world ―― my commitment”之間是否矛盾。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學生需要整體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到作者救死扶傷、胸懷天下的道德品質,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部分否定這種語言形式,推導出二者并不矛盾。為了幫助學生提高深層理解能力,教師架設起思維“支架”,針對文章副標題“my commitment”設問:“What is the nurse committed to doing?”(答案:She is committed to helping people in need, thus making a difference to people’s lives and gradually changing the world.)繼而引導學生分析得出以下結論,明晰作者的價值觀和全文的主旨要義:She knows she can’t change the whole world. Still, she is committed to changing the world, to making a difference to people’s lives by helping those in need and doing something worthwhile and she takes great pride in this.

在上述環節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深層解讀文本的同時,弘揚助人為樂、崇德向善的美德,在教學中適時傳遞正能量,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既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又能使他們認識到制定并落實助人行動計劃的深遠意義,進一步激發他們參與后續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四)議定計劃提綱,合作共享評價,促進知能轉化

緊承對作者價值觀的深層解讀,教師追問:“Like the nurse, we can also help here and there. Think about our community. Who might need help with their problems?”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走出文本語境,走進現實生活,開展頭腦風暴活動,思考自己身邊社區中哪些對象需要幫助。教師同步板書學生提供的答案并給予語言支持。

disabled people 殘障人士

widowed senior citizens 孤寡老人

elderly empty nesters 空巢老人

stay-at-home children 留守兒童

poverty-stricken families 貧困家庭

migrant workers from rural areas 農民工

隨后,教師呈現以下表格,組織學生結成四人小組,選擇一個幫助對象,討論擬幫助解決的問題、行動措施和行動目標,集思廣益,草擬行動計劃的提綱。表格標題欄運用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接觸的三個核心概念詞problems, measures和aims,將前導閱讀與后續活動緊密結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實現Project板塊中閱讀環節的“支架”助學功能。討論結束后,教師選擇兩個小組的代表在全班展示各自的提綱內容,陳述行動計劃。

在小組展示之前,教師呈現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關注被展示的行動計劃的全面性和可行性,做好質疑、補充的準備。

(1)全面性:Are there any other problems remaining to be solved?Are there any other practical measures that can be added to the list?

(2)可行性:Is it possibl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carry out the plan?What difficulties might arise and how shall we smooth them away?

在展示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從上述兩個方面自評、互評行動計劃的內容,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見和建議,以充分發揮評價對學生語言實踐活動的調控引導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英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五)升華思想立意,課外銜接拓展,實現知行合一

在結課環節,教師從板塊活動主題“make an action plan to help people in our community”過渡到該單元的話題“helping people around the world”,強調在日常生活中助人行善的意義,呼吁學生用實際行動傳承美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隨后,教師布置各小組課后認真思考大家在評價環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完善助人行動計劃,然后利用周末時間實施計劃。四周之后,各小組將通過圖片和文字展示計劃落實情況,交流心得體會,評選出優秀助人活動小組。

Project板塊的語言實踐活動量較大,部分活動任務需要學生在課后完成。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向學生明確說明階段性的課外活動任務和檢查評估方法,以確保任務能得到有效落實。教師采取上述結課方式的另一個目的在于將本課以助人主題引領的語言實踐活動從課堂內拓展到課堂外,以促使學生在課外通過親身實踐進一步內化在課內感悟獲得的道德認知,并在落實助人計劃的過程中逐步將之轉化為自發自覺的道德行為,促進學生通過實踐體驗最終實現知行合一。

三、教學策略評析

(一)以問題為導向,著眼實踐活動需求

《牛津高中英語》Project板塊的探究性學習活動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在實際生活中,為了制定一份切實可行的助人行動計劃,學生常常需要思考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制定助人行動計劃的意義何在?第二,行動計劃幫助的對象是誰?第三,采取什么行動幫助別人?第四,實施助人行動計劃最終要實現什么目標?在本文課例中,教師遵循實際生活場景中制定行動計劃的思維規律,以上述四個問題為導向,從學生開展語言實踐活動的需求出發,在導入環節,引入生活中的道德兩難問題“扶還是不扶”,明確科學制定助人行動計劃的實際意義;在閱讀環節,引導學生獲取、整合關于問題(problems)、舉措(measures)和目標(aims)的重點信息,分析領悟作者的價值觀,從計劃內容、表達語匯、情感態度三個方面為制定行動計劃做好層層鋪墊;在討論展示環節,指導學生從全面性和可行性兩個方面開展自評、互評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獲取改進行動計劃的意見和建議。每個教學環節均服務于最終的輸出性實踐活動,在輸出驅動下開展多層面輸入活動,目標指向明確,教學主線清晰。

(二)以閱讀為鋪墊,適時搭建活動支架

Project板塊中文本閱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受到啟發,引起用英語開展某一活動的興趣,獲得語言表達、活動模式等方面的支持。如何將閱讀活動與后續任務的開展有機結合,是該板塊教學中值得研究的問題。在上述課例中,教師在文本閱讀環節組織學生梳理了作者需要解決的問題、已經和將要采取的行動,分析了行動背后隱含的價值觀,使閱讀教學的目標不只是訓練閱讀技能,更多著眼于文本的思想內容,著眼于發揮閱讀在豐富圖式、引導實踐、支持后續活動開展方面的鋪墊功能,適時為后續的語言實踐活動搭建了認知、思維和實踐“支架”,逐步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從對語言材料的理解認知過渡到行動計劃的制定、完善與落實,從學習英語過渡到思考如何用英語做好一件事情,使教師事先預設的各項輸入、輸出性活動得以有序開展。

(三)以價值觀為引領,實現語言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英語教學不僅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的過程,也是幫助學生豐富道德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的過程。在本文的課例中,教師在組織閱讀前導活動時,充分利用文本在內容主旨、思想意義方面的特點,引導學生深層解讀文本,分析作者的價值觀,感悟語言折射出的道德品質;在結課環節,教師強調凡人善舉的意義,布置學生課外積極實施助人行動計劃,用實際行動弘揚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縱觀全課,對價值觀的感知、分析、濡染與踐行成為貫穿教學始終的一根思想紅線,激活并豐富了學生的道德認知,促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努力做到知情意行合一,使英語語言教學活動較好地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篇(10)

1無形資產概述

1.1概念界定

在國際上普遍認可對無形資產的定義為《國際會計準則第38號———無形資產》,它指出無形資產是用于商品或勞務的生產或供應、出租給其他單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資產。我國對無形資產的定義根據財政部印發的《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對無形資產作出定義,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國外學者對于無形資產的定義追溯到1992年由Paton發表的《AccountingTheory》,他認為廣義的無形資產是指歸屬于某一企業但不具實物形態、存續期較長的任何有價值的補償物、因素或要素。西德尼戴維森在《HandbookofAccounting》中指出狹義的無形資產是指專利權、版權、秘密制作法和配方、商譽、專營權及其他類似的財產。

1.2無形資產如何定價

1.2.1無形資產評估的財務評估

對無形資產的計量,初始計量首位考慮的對象為對無形資產的成本進行計量,包括購入的實際支付價款,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實際成本的認定為投資各方確認的價值,以及自創無形資產根據其投入的材料、設備及實際支出作為實際成本。若無法計量成本,則采取判定有無活躍的交易市場存在,若存在活躍市場,價格的評估則直接由市價決定。若該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但相類似的無形資產存在活躍市場,則比照相類似的無形資產的市價定價。若不滿足前兩者,但其存在可開發的市場,且未來預期收益能預測同時能通過貨幣計量,則可以通過對無形資產未來預期現金流作為實際成本,以適當的折現率貼現計算評估現值。現階段,后續可用于無形資產評估的四大評估方法,包括現金流分析法、重置成本法、溢價利潤法、加權平均回報法等。而被OECD認為能夠對無形資產進行準確估值的是現金流折現法,具體做法是根據無形資產在“最高的和最優的生產力”時的價格進行折合現金價值計算,從而確定該項經濟業務中無形資產的價值。

1.2.2無形資產轉讓定價原則

現行世界上許多國家制定轉讓定價規則的基礎是建立在獨立交易原則上,這一原則也是無形資產轉讓定價的判定標準中具有決定性的原則。根據OECD的《轉讓定價指南》指出:“若兩個關聯企業之間的商業或經濟關系不同于處于相同或相似情況下獨立企業之間可能會存在的關系,如果由于這些關系的存在,使得本應獲得相應利潤的企業沒有獲得此部分的利潤,稅務機關可以判定該企業獲得了此部分利潤,并對此據以征收。”無形資產轉讓定價的方法除了獨立交易原則外,還有公司全球公式分配法。全球公式分配法采用全球計算跨國企業的利潤所得,按公式進行分配,然后各所在國再分別對其關聯企業征稅。全國公式分配法不需要可比性,解決了獨立交易原則中的困難,簡化了稅務部門的征稅工作,體現了跨國公司的經濟現實。但全球公式分配法同樣存在缺陷,因為全球公式分配法是建立在跨國企業在不同國家的關聯企業在對跨國企業利潤貢獻相同作用的基礎上,但是現實中他們存在各種不同的差異,所以采取相同的分配公式是不可取的。現階段,獨立交易原則仍然是最可行的無形資產轉讓定價原則,所以未來應考慮如何將獨立交易原則與全球分配法結合,取兩者長處,克服不足,相互協同作用,在無形資產的轉讓定價中保障納稅人與國家征稅兩者的利益。

2BEPS背景下我國無形資產轉讓定價稅制現存的不足

上一篇: 經濟建設論文 下一篇: 自來水公司維修工作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香港三香港日本三级在线理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5g孕妇 | 少妇把腿扒开我添69式 | 亚洲欧美日文在线v |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香蕉午夜国产理论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