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11-29 23:25: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傳染病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傳染病學論文

篇(1)

二、制定明確的醫學人文教育目標

目前研究認為,醫學人文教育目標可歸納為:注重德育,規范醫學生的道德行為,獲取人文知識,培養醫學生的職業技能的同時,培養人文關懷精神、協作精神、創新能力,更主要是關注患者的生命價值、醫療權利和健康利益、人格尊嚴,認識醫學與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逐步樹立正確的醫學價值觀[4-6]。因此,國內傳染病學專家將傳染病學人文教學目標歸納為:人文精神是醫學的核心理念,培養醫學人文精神的同時,還要培養醫學生對社會、民族和國家的責任感;對傳染病事業要有不怕犧牲和敬業奉獻的精神,完善自我防護措施的同時,不怕危險,敢于迎難而上[7]。

三、加強傳染病教學的人文教育

傳染病因為具有傳染性,與其他疾病相比具有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其患者除了忍受疾病所帶來身體上的痛苦,還要承擔他人對傳染病的歧視。盡管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國較為常見,但大多數患者會受到社會、單位以及周圍人群的歧視,在上學、就業及婚戀過程中遭遇不公正的待遇,迫使其不得不隱瞞病情。因此,傳染病患者特別需要社會的人文關懷,這就要求從事傳染病醫療工作的醫護人員特別需要加強人文關懷,緩解患者心理承受力,使他們勇敢面對疾病與社會。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敬業奉獻精神,勇于承擔責任,服務社會,不怕危險;以及相應的溝通協作能力非常重要。在講授流感時,結合疫情發生時,社會的恐慌以及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使學生認識到傳染病與普通人的生命健康、社會安全密切相關,引導學生關注傳染病,關注社會、國家的安全,全人類的健康。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法制教育,培養法制觀念,教育學生學法、懂法、守法,自覺維護法律尊嚴,同時正確履行法律義務。在醫學實踐過程中,如果診斷了法定傳染病,及時按照我國《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向衛生防疫部門上報疫情,履行一個公民,更是一名醫務工作者的應盡的義務和法律責任。

四、加強人文教育的措施

篇(2)

部分養殖戶雖然每年都按時按程序給畜禽注射疫苗,但是因為忽視了對畜禽的檢疫、消毒、隔離以及科學性的飼養管理等綜合性的防治措施,致使畜禽體內生潛伏著部分病原微生物,一旦畜禽的抵抗力降低,此時病原微生物就趁機侵入畜禽的體內引發疾病的流行。

1.2疫苗的因素

1.2.1疫苗的質量問題

由于部分疫苗自身質量不符合標準,例如弱毒苗中的活菌量比較大,而滅火苗中的抗原量相對較少等等。同時鄉村地區因對疫苗的運輸中沒有完善的保存,如溫度過高或者是過低都會造成疫苗的質量降低或者是失效。

1.2.2免疫的程序、方法不對

根據疫苗的種類,不同免疫的部位、方法、使用的計量以及稀釋的方法都是不相同的,一定要按照“藥物的用法”進行操作,若是使用不恰當,不僅會影響免疫的效果,導致免疫失效,甚至會造成畜禽的死亡。

1.2.3畜禽的免疫力降低

飼養環境的惡劣,饑餓、潮濕、寒冷、高溫、噪音、缺水或者是空氣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氣體以及長途的運輸等的應激因素,這些都可能造成畜禽的抵抗力下降。許多養殖戶習慣給畜禽濫用抗生素等,例如磺胺類的藥物、氯霉素等,都會抑制畜禽免疫系統的功能。

1.3疫病發生變異

一些病毒性的傳染病病原,因為免疫或者是環境的壓力,在疫病的傳染過程中發生了變異,使以往的舊病毒變種,例如非典型的新城疫、非典型的豬瘟等;還有一些病毒的毒性加強,例如傳染性的法氏囊炎、馬立克氏病等。這些病變往往會造成免疫的失敗,甚至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2控制畜禽傳染病的有效措施

2.1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

為了降低畜禽傳染病的發生、傳播、流行,堅決貫徹“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并按照“早、快、嚴”的原則進行:早封鎖、行動果斷迅速、嚴密封鎖。加強防與治的結合,將傳染病的病原消滅在萌芽的狀態,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平時的預防工作,不僅能提升畜禽的抵抗力,而且一旦發病,能及時有效的控制。

2.2加強飼養管理和消毒工作

由于農村的條件相對落后,因此保持畜舍的清潔衛生、空氣暢通、光照適宜、及時的排除畜禽的排泄物等顯得尤為重要。還有要加強畜舍冬春季節的保暖工作以及夏秋季節的降溫工作等;尤其要做好畜舍的消毒工作,例如福爾馬林、過氧乙酸、來蘇爾、氫氧化鈉等。但是要注意:因為病原微生物的特性不同,因此不能長期使用同一種消毒藥,要經常更換,并且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與此同時,還要對畜禽的草墊、場地以及進入畜舍的工作人員進行消毒后方能進入,防止病原的侵入。

2.3實施正確的防疫程序

每年的春秋兩季進行疫苗注射,使畜禽的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力,從而有效的控制傳染病的發生。豬、牛、羊、雞等注射的疫苗差異不同。現介紹兩種。

2.3.1豬的免疫

常見的疫苗有:豬瘟、豬丹毒、豬肺疫弱毒三聯活疫苗、豬口蹄疫滅火苗、仔豬副傷寒活疫苗等。生豬在1d、20d、60d的時候注射豬瘟疫苗;仔豬在斷奶之后的3d注射口蹄疫,半月之后進行二次免疫,后備豬在6個月之后免疫1次;在春秋季節豬丹毒個免疫一次;仔豬在30d后注射1頭份仔豬副傷寒疫苗。

2.3.2雞的免疫

常見的疫苗有:新城疫凍干苗、法氏囊凍干苗、油苗或者是聯苗等。1d的雞皮下注射馬立克氏病疫苗,3~5滴眼免疫新支二聯疫苗;頸部皮下注射禽流感疫苗H9;7~12d后滴眼法氏囊病疫苗,注射禽流感疫苗H5+H9;40d之后給雞注射新城疫Ⅰ犀系疫苗。

2.4實行自繁自養的養殖模式

不論是個體戶還是養殖場最好是實行自繁自養的原則,從種畜的生產著手,堅決不能引進疫區市場、鄉村的種畜。養殖場對商品畜禽實行全進全出的政策;不能在同一個養殖場養殖多個種類的畜禽。生產的安全,才能提升經濟效益。

2.5隔離、封鎖

篇(3)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對我國的醫學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患者對于醫療的需求也從簡單的治病轉變到生理心理的治療、追求平等的醫患關系。醫學模式的轉變對醫學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等醫學院校不僅要重視對醫學生醫學專業知識的教育,更要重視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精神。目前,在我國醫學教育中,已經開設了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衛生法學等人文教育科目,但應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不失時機地進行更有成效的人文教育。

1.2醫學職業精神的要求

醫學職業的服務對象是人,其目的除了祛除病人身體的不適以外,還要通過關注其心理、社會的致病因素來進行綜合調治。醫學是關于人的生命的科學,對人的全面關懷是醫學的目的,關愛生命、敬畏生命是醫學的終極目的。因此,對于醫學生,不僅要求其在醫學專業學科范圍內求真、求實,還要求其在醫學人文學科范圍內求真、求善。只注重醫學專業理論和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人文科學知識的補充,這樣培養出來的醫學生是無法滿足現代醫學職業要求的。

1.3改善醫患關系的需要

傳統醫學教育的教學重點主要是對疾病的認識、治療與控制,這種以“疾病為中心,見病不見人”的醫療趨向,必然會導致醫患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減少,造成醫患關系疏遠甚至沖突[4]。患者患病后,承受著生理、心理的痛苦和壓力,對疾病治愈充滿期望,渴望得到關心、關懷與尊重。醫務人員面對患者時,必須具有同情、關心、幫助病人,尊重個人權利和把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人道主義精神。因此,醫務人員不單要運用醫學科學知識和方法對患者進行救治,更需要醫學人文的關懷,使患者身體康復,實現心理慰藉,進而促進醫患關系和諧。關注疾病,更關注人;讀懂病,更讀懂人。這就要求醫學生除了具有精湛的醫術外,還應具備厚實的人文素質、關注人類價值與精神的能力和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醫療服務的能力[5]。

1.4傳染病學科的特點

傳染病學作為醫學生必修的醫學臨床專業課程之一,有著與其他課程不同的特點。首先,傳染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易引起公眾對傳染病的恐懼,以及對病患的歧視和疏遠,這往往會使傳染病患者因自卑和恐慌而產生各種心理壓力。雖然傳染病的防治法早已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傳染病病人,但這種歧視在社會上仍然普遍存在。例如:我國明令禁止用人單位在就業體檢時檢測乙肝項目,但不少企業無視相關規定,在錄用員工時以各種理由不接納乙肝病毒攜帶者。不管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還是艾滋病病人,都不得不隱瞞自身狀況,否則連他們的家人都無法正常地生活。因此,傳染病患者特別需要來自醫療人員以及社會的人文關懷和理解。另外,傳染病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包括新發傳染病的涌現和經典傳染病的回溯。近些年傳染病疾病譜發生了較大變化,一些經典傳染病如流行性腦膜炎、乙型腦炎、大多數寄生蟲病等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有些經典傳染病如結核病,發病率持續不下,甚至某些地區呈上升趨勢,其原因主要是多重耐藥結核菌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與此同時,艾滋病、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瘋牛病、甲型H1N1流感等新發傳染病也在不斷涌現。隨著國際間交流、交往的大量增加,傳染病通過各種途徑在世界范圍內傳播流行的可能性和危險性也在不斷增加。傳染病的傳播與流行不但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而且會威脅到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因此,醫學生不僅要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具有較高的人文素質,要意識到自身肩負的社會、歷史責任,樹立敬業奉獻的職業精神。有以上因素可知,在傳染病學教學中,將專業知識和人文素質的培養相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二者應該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2傳染病教學融合人文教育的舉措

2.1優化課程設置,發揮課堂教學主導作用

目前,我國醫學院校開設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主要包括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衛生法學、醫患溝通學等。這些課程內容的學習,可以讓醫學生掌握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知識,但由于缺乏實踐性,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沒有起到明顯的作用。在進行感染病專業課教學時,適當融入一些醫學心理學和倫理學等相關人文課程內容,可以幫助學生主動理解人文社會科學的概念和理論。同時,在臨床專業技能訓練課時,在臨床實踐中通過理論聯系實踐,可以將人文理論知識真正轉化為個人自身職業道德水平和人文素養。在傳染病學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專業知識與人文知識相輔相成,不但使枯燥的傳染病學專業知識生動、鮮活起來,又使學生學習到相關的人文知識,使學生的思想得到熏陶和升華。

2.2加強人文師資建設,發揮教師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以及人文素質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其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開展人文教育,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醫學院校開展“以人為本”教育工作,必須同開展全面的師德、醫德教育,提高醫學教師的師德、醫德意識相結合。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師德、醫德規范,讓教師有章可循,自覺遵守。現有的醫學專業課教師基本上是在原來的生物醫學模式的思想指導下培養出來,其本身的人文素養也有待提高,可以適當舉辦一些針對醫學專業課教師的人文教育培訓班或講座。通過學習和培訓,使專業課教師認識到:人文精神教育不僅僅是人文課的任務,而是全部的醫學教育課程的共同責任,要把人文精神體現在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當中。

2.3挖掘傳染病教學中蘊含的人文教育資源,加強學生人文、法治教育

傳染病學是醫學臨床專業課程之一,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挖掘這些資源,在完成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和人生觀,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醫德醫風。例如,在講授SARS時,可以適當結合作者所在醫院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斗爭中涌現出的一批以感染科護士長朱偉平等醫務人員為代表的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他們用精湛的醫術和無私奉獻的職業精神為保護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維護社會穩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貢獻;在講授埃博拉病毒時,可以結合近期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出血熱疫情,我國向西非四國派出多只國際醫療援助團隊參與指導埃博拉出血熱的防控和救治工作,作者所在醫院作為第一批醫療隊,全院醫務人員踴躍報名,自愿參加援助,這不但體現了醫務人員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人道主義精神,也展現出醫務人員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使命感。在教學中,還應注重幫助學生建立法制觀念,自覺維護法律的尊嚴以及正確履行法律義務。在講到傳染病防治章節中傳染病的報告時,結合我國2003年發生的非典流行,國家在防治非典中,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嚴格執法,嚴肅查處在非典防治中嚴重違反國家法規,或因工作失誤、失職造成嚴重后果的事件,教育學生作為醫生,在傳染病的報告中,是法定傳染病報告人,若在診療病人的過程中發現法定傳染病,必須按照《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及時準確地報告疫情。這不僅是作為一個公民應該履行的義務,更是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的法律責任。

篇(4)

一、認清“家畜傳染病學”課程的性質,堅持培養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方向

“家畜傳染病學”是動物醫學專業的一門專業課,主要介紹和研究動物傳染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主要發病特征及診斷和防制方法,其中診斷是關鍵,防制是目的。其中診斷和防制這兩個節點的實踐性、應用性特點非常明顯。我校是一所剛剛升本不久的本科院校。按照教育部專家的解讀,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2年以后成立或升格的學校。這類學校的共同特點是教育基礎比較薄弱,師資隊伍、實驗室條件尤其科研和學術基礎與老本科院校相比尚有相當大的差距。目前該類學校、尤其是我校主要以教學為主,多數學校尚未有研究生招生資格,作為培養本科生為主的理工科院校,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一直是我校教育的主線。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在實踐

強調實踐教學,注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打破了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的傳統的以知識教育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在應用實踐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教師的組織引導,建立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將學生的知識學習和技能提高有機結合起來。如在家畜傳染病教學中,對許多動物病癥的認知需要在生產實踐中觀察、比較、分析,我們就將學生集中到生產現場作深入的了解和分析。這樣通過課堂講授、實驗室中探討,農牧場生產一線的認證、比較,從活的動物病例中間疏理傳染病課堂教學中的脈絡,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教材中的內容,總結體會出一套動物傳染病的診斷和防治規律來。這樣將課程的部分內容貫穿于實踐教學中,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再帶著問題去學,最后完成所設計的實踐,從而使學生較好的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這種教學方法的著眼點不僅在于解決書本中或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而在于取得實踐性的成果,了解和體會理論和實踐的不同并完成相關知識點的教學,同時又能夠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有些教學內容受教學時數所限,以及內容的時空特點,在課堂上難以完全實現教學效果,必須將這些教學內容延伸到生產實踐場所中去。比如大型牧場的消毒、隔離操作,綜合防控措施的實施,如疫苗的接種計劃、抗體水平的抽查與測定在現場教學的效果要遠勝于課堂理論教學。

對于一些帶有研究性、探索性或綜合性的理論和技術,則盡量安排學生參加老師的科研項目或科技推廣項目,使其從中加深理解并牢固掌握所學的內容。比如雞群不同時期血清抗體的變化要在雞場實踐中觀察和測定;病原分離的一些基礎工作也需要在實踐中進行,一些基因片段的分析和克隆,除要掌握基本操作技術外,還要根據在實踐中的變化進行周密思考,不斷調整方案和手段,最終完成實驗的目的。通過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老師的科研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是創新人才培養的一種模式。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融知識的學習于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較好地解決了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的問題,使專業培養盡可能與生產實踐相結合。

三、把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作為培養學生應用性技能的重要階段

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是本科生大學教育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對學生綜合運用并總結前三年所學知識的一個檢驗。“家畜傳染病學”是動物醫學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包括獸醫微生物與免疫學組成的預防獸醫學,占據了學生畢業論文題目與內容的“半壁江山”。根據我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指導思想,要求學生選擇的畢業論文題目80%以上為實驗性項目和綜合性項目,其中60%的題目要來自于生產實踐,即題目必須在生產實踐中或結合生產實踐來完成,所以與家畜傳染病學相關的論文題目也大部分需要和生產實踐結合才可完成。

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為了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我校和近四十家企事業單位簽訂了教學科研實踐教學基地協議,做為長期的人才培養合作基地。教學基地多為各類養殖場、獸醫診療單位、獸藥飼料生產或營銷單位、動物疫病防治所(站)、動物免疫與獸醫公共衛生服務單位等。這些基地可有效地保證學生教學實習、畢業實習、科技下鄉和科技服務活動,還可供青年教師生產實踐鍛煉,開展一些科研項目,有些實踐基地也作為接收畢業生的就業基地。這樣在學生完成畢業論文的過程中,根據學生所選畢業論文題目不同,將學生分成3-5人一組,分別到不同的企業或不同的工作崗位去,開展實驗,收集數據,為畢業論文準備素材。在實習中間,師生也會幫助企業進行一些技術方面的指導,學校也會請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為同學做一些技術講座,輔導一些技術操作,實現了學校和企業間的互幫互助,為互利共贏打下良好的基礎。

嚴格學生畢業實習的指導和考核監控。

為了充分利用教學實習基地的技術和人才資源,確定學生的指導教師由生產單位和學校雙方共同產生,學校要求企業委派責任心強、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擔任學生的指導教師,學校也派一名指導教師協助指導,并協同組織學生的實習和畢業論文工作,兩名指導教師根據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結合生產企業不同階段的生產情況,協調學生的實習工作。學生在實習基地期間的日常管理由指導教師負責,學生在基地期間的工作表現、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情況由基地指導教師及時反饋給學校,以便學校來綜合評估學生的實習效果。

對學生的實習成績和畢業論文的評定,邀請企業的同志共同參與。在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中,不僅對學生的學業成績、畢業論文進行評價,還要對學生在實習期間的思想作風、個人素質、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務實態度和合作精神等進行綜合評價。企業對表現突出的同學可要求其留下來工作。通過這樣的過程,我們則獲得了包括成績在內的對學生的全面了解,有利于修正人才培養方案和實習實踐措施。

轉貼于

四、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由于我校是一所升本不久的新建院校,師資力量相對不足,和老院校相比具有相當大的差距。為了給學生提供較好的教育資源,我們就利用附近老牌大學的教師資源,還利用省農科院、省畜牧獸醫站、省市的家禽研究所等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或行業的專家,定期來校為學生做學術報告或專題講座,不僅講包括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內容,還向學生介紹他們在工作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案例、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措施。請來的高校的老師則更多地向學生介紹這門課程、這個專業當前研究的一些熱點或最新進展,把國外已經使用國內尚未應用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概念推薦給學生,使學生及時了解本課程、本專業的最新進展,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其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五、在課程及專業教學中把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放在關鍵位置

作為本二批次的新建本科院校來說,學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適應經濟社會的需要即順利“就業”,因此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就成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能力是一個人運用知識發揮智力、借助技能完成一項實踐活動的綜合體現。在家畜傳染病的教學活動中,首先要讓學生掌握疾病診斷的能力,包括病原學診斷、流行病學診斷、實驗室診斷。對比較新的或比較復雜的診斷技術包括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也要讓學生有所了解和掌握,以適應學生將來畢業后工作的需要。人的能力結構決定著人才潛在的創造性,強調以專業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綜合能力的培養,也有利于學生潛在能力的培養。在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形成過程中,專業能力的培養是基礎,如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一定的專業研究能力等。對以本科教育為主的院校來說,應著重強化以下幾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如就業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新創造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

篇(5)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8-0129-01

1學習傳染病護理學的重要性

傳染病護理學屬于臨床護理范疇,是研究傳染病臨床護理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門科學,是防治傳染病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系到病人能否早日恢復健康,而且對終止傳染病在人群中的傳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近幾年出現了許多新的傳染病,人類疾病譜發生了一系列改變,人的生命在新型的傳染病到來時顯得異常脆弱,醫學生只有學習、認識這些傳染病,才能夠達到預防和治療改疾病的目的。從另一方面來說,傳染病護理學對即將進入臨床實習的護理專業學生來說,可以提高預防疾病的意識,加強自身防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2傳染病護理學教學現狀

目前我校的護理專科生所用的傳染病護理學教材是吳光煜主編的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的《傳染病護理學》。這本教材編于2008年,表面上看時間還不算太久,可是內容上遠遠滯后于臨床發展。編寫醫學教材難,編寫傳染病學教材更難,一方面經典傳染病發病率急劇減少,政府投資不足,研究人員對這些疾病的研究興趣減弱,病原學、發病機制、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等問題的研究進展與其他疾病相比顯得落后;另一方面新現傳染病在不斷增加,但成熟的東西不多。如何在一本負責任的教科書中既簡明扼要又面面俱到;既介紹定性定論的學術問題又要兼顧當前發展動態,這的確是一件高難度的工作。

在傳染病護理教學中一共安排30個學時,其中理論占20學時,實驗占10個學時。理論課主要采用多媒體教學,并開展案例討論的方法。實驗課主要以臨床見習及播放視頻為主。傳染病護理學課時少再加上任課老師缺乏臨床經驗,在平時的教學中缺乏典型病例,難免也會影響教學效果,而且作為考查科目,臨床實習一般不到傳染科,學生不夠重視。另一方面學校沒有設立專門的傳染病教研室,缺乏專業教師,教學缺乏統一性,收到的效果差異大。

3傳染病護理學教學方法改革

我們要高度重視傳染病教學,要認真地下一番功夫,并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和具體工作,才能使傳染病學教學真正告別困境。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改進:

3.1加強臨床見習.實習:目前很少安排學生到臨床見習、實習,一方面因為傳染病有明顯季節性、時間性,加之傳染病科室的特殊性,組織學生到醫院見習有一定難度。平時只靠教師講述例子,不到臨床實踐,學生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臨床思維的培養。但不能夠這樣我們就放棄,相反的我們要多為學生加強見習、實習機會,要做好防護,克服怕被傳染的恐懼心理。

3.2加強傳染病健康教育:目前使用的教材每一種傳染病都有相對應的健康教育內容,這一方面教學中常要求學生了解,但是實際上傳染病的健康教育比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的多,例如水痘,一般沒有并發癥的患兒可在家進行自我護理,并且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重要工作內客之一,健康教育做得好壞與護理質量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呈正相關,護士的角色不僅僅是患者的照顧者,而更多地要去擔當患者及家屬的教育者、咨詢者和健康行為方式的倡導者,所以,應加強臨床護理教學中學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將健康教育內客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使護生掌握有關健康教育理論方法及相關學科知識并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并不斷提高專業理論知識水平,才能更好地開展傳染病健康教育。

3.3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傳染病教學不應該知識紙上談兵,應該落在實處,這里要特別強調動手能力的提高,在上實驗課時應該為學生多創造動手機會,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消毒隔離技術,無菌操作等技術。在臨床見習、實習過程中,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去做,并做到放手不放眼,只有多動手,學生的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3.4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目前我校傳染病教學主要采用多媒體及板書教學方式。學生對Powerpoint課件表現出很大興趣,所以教師要在課件方面,多增加圖片、案例以及視頻,在平時的教學的過程中可進行角色扮演,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自學內容讓學生來講,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來,這樣才能吸引學生注意力。

3.5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傳染病護理教學教師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我們要承認自身的不足,還要善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為了避免紙上談兵,我們應該深入臨床,掌握一些較新、較典型的病例來充實自己,在教學中貫穿大量生動的例子,讓學生對傳染病護理學感興趣。學校應該為教師多創造外出學習機會,不應固步自封,導致教學與臨床脫節。另外,對于我們年輕教師應該謙虛的多與同行交流,這樣才能取得長足的進步。

4反思

我們要高度重視傳染病教學,作為年輕教師我缺乏經驗,要認真地學習,并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和具體工作,在未來的教學中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并要敢于采用新的方法,才能使傳染病學教學真正告別困境。

參考文獻

篇(6)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臨床見習是醫學生走出課堂邁向臨床實踐學習的第一步,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訓練臨床基本技能和正確診療思維的重要途徑。傳染病學是內科學系統中的重要分支,是集預防、治療和保健為一體的綜合學科,是培養醫學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社會性。因此傳染病學見習教學是傳染病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有助于培養學生認識疾病特征的能力,對加深和鞏固理論知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三種職能于一身的傳染病專科醫院,也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和臨床醫學院,每年承擔首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基礎醫學、醫學檢驗專業、不同層次13~16個班級的《傳染病學》臨床教學任務,由于學生層次多、班次多、專業多,教學任務十分繁重,同時受傳染病學疾病譜的變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臨床見習教學質量也難以得到保證。面對傳染病學教學現狀,近年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以“P D C A循環”法為理論依據,將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四個階段運用到傳染病學臨床見習教學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總結如下:

一、分析現狀,查找原因

(一)帶教教師

一是帶教教師均為臨床一線教師,臨床、科研、教學三肩挑,用于教學技能培訓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沒有充足的時間從事教學活動。二是目前從事傳染病臨床工作的教師真正診治過的傳染病病種受到限制,目前或今后亦不可能通過實踐來積累臨床經驗,這導致臨床經驗的相對不足。

(二)學生方面

一是學習時間短(醫院集中學習兩周, 每班理論課及見習各一周,共72 學時),課程內容多,考試壓力大。二是學生對傳染病學習缺乏興趣及重視,對相關的消毒隔離措施掌握不熟練,擔心見習中有被傳染的風險。

(三)理論與實踐脫節

一是傳染病疾病譜的變化。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傳染病防治和監督工作的加強以及衛生知識的普及,絕大部分傳染病發病率已明顯下降。常見傳染病病種、病例數逐年減少,許多傳染病在臨床上已很少見,甚至消失。二是傳染病流行的季節性和地域性特點。如細菌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腦炎、傷寒、瘧疾等主要在夏秋季節,而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則多發生在冬春季節。血吸蟲病見于長江中下游,腎綜合征出血熱主要見于大興安嶺、秦嶺地區,登革熱則主要見于亞熱帶氣候潮濕的地區。目前傳染病學課程講授普遍采用兩周集中教學的方法,無論課程時間如何安排,這些差異性導致的見習中難以見到某些病種。

二、制定計劃

一是教育處根據首都醫科大學下發的年度教學任務制定出每學年的教學計劃,制定每班級病房見習安排表,具體安排帶教教師及見習分組并落實檢查見習執行情況;二是教學管理人員做好學生見習前的思想教育工作及見習過程中的日常管理工作。三是各科室指定一名教師作為教學秘書負責本學年各項教學工作的具體落實及指導,并做好各項教學措施實施情況的記錄。

三、實施計劃

(一)制度化管理

教育處重視教學管理的規范化建設,重新修訂了醫院教學管理制度、各類人員的崗位職責任、優秀帶教老師評選方法等多項規章制度,并下發了《臨床帶教登記手冊》,使全院的臨床教學工作有規可循,做到規范化、制度化管理。

(二)加強師資的培養

有計劃有組織的定期對臨床教師進行多方面的培訓,如進行醫德、師德、臨床教學方式方法、多媒體制作、規范操作技能、PBL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培訓,以及安排教師參加各類學術交流、短期培訓班等,充分調動臨床帶教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能動性,鼓勵教師參與教育教學方法改革,不斷優化教學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見習教學改革

一是修改見綱,在見習前集中講授醫院感染、消毒隔離技術及傳染病的防護知識。二是在見習中改變了傳統教學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應用了以問題為基礎學習模式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與以病例為引導的教學CBL(case based learning)相結合的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指導分組闡述、展示、討論及相互交流為手段進行見習帶教教學改革。三是鑒于傳染病學特點,建立了傳染病學資源庫,通過結合圖例展示、文字說明和教師講解,以彌補日益減少的傳染病導致教學病例不足給教學帶來的影響。四是見習過程中增加了臨床技能考核,包括穿脫隔離衣( 含七步洗手法)、病歷書寫、體格檢查,這三項考核成績計入課程考試成績,占成績的15%,其中穿脫隔離衣( 含七步洗手法)90%的學生得到滿分5分。

這一系列教學改革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語言表達及溝通交流能力,改變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并強化學生對傳染病的消毒、隔離和防護意識,進而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

(四)及時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

在每班學生來我院學習《傳染病學》進行臨床見習輪轉前,教學管理人員與各臨床醫學院教育處分管學生的老師進行詳細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及發現存在的一些問題,以便在來我院學習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

四、見習教學檢查與評價

一是教學管理人員深入病房檢查見習帶教情況,其中包括教師對見綱的熟悉、見習教案書寫、組織教學、床旁病例準備、帶教登記本記錄等項目,以及時發現和解決見習中存在的問題。二是對PBL和CBL教學方法的評價,在見習結束之后,教育處教師通過和學生交流并以問卷調查法收集學生對帶教老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的評價,并對信息進行匯總、分析,用以檢測、指導、調控見習教學活動中教學方法的應用效果,以達到提高運用PBL見習教學質量的目的。學生的評價通過自評和互評來實施。三是教師考核,主要從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方面來評價。課程學習結束后,學生通過學校教務處管理系統對教師進行評教,學校教務處負責對評教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將評教結果反饋給各臨床醫學院,醫院再把評教結果反饋給各位帶教教師,評教結果與評選優秀帶教教師掛鉤。四是目前傳染病發病病例少,有限的教學資源庫仍然難以滿足教學需求。五是由于教學任務和課程安排由學校統一管理和下達,導致課程集中學習時間短,內容多,學生課余時間還要花部分時間和精力查找PBL資料,沒有充裕的時間復習,學生仍然面臨考試壓力大的問題,因此有些學生會要求帶教老師提前結束見習,而老師也會以病房工作忙為由提前下課。

五、處理(action)

總結處理是對以上三個階段進行總結并貫穿于三個階段中。教育處把學生評價作為改進臨床見習教學質量的抓手,把發現及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給臨床教師并提出整改措施,希望借此不斷地改進臨床見習帶教質量,達到不斷提高醫學生臨床能力的目的。對于沒有解決的問題,提給下一個PDCA 循環中去解決,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階梯式上升。整改措施如下:

一是見習教學需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對部分傳染病臨床經驗不足的教師,要組織經驗豐富、教學水平高的中老年教師通過示范性講課或觀摩課的形式傳經送寶,并在“備、教、輔、改、查”等各個教學環節給予指導。教育處應每年訂計劃、有目的的對青年教師進行培養及外送培訓。二是提高教師教學意識,利用評價機制促使帶教教師認真備課、書寫見習教案,嚴格按見綱要求帶教,遵守帶教時間,杜絕提前下課。三是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改革,養成良好的科研意識,積極撰寫教學論文,臨床上遇到典型的傳染病例及時采集相關信息、圖片及檢查結果以補充教學資源庫。

六、應用討論

PDCA循環法,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是一種程序化、標準化、科學化的保證全面質量管理體系運轉的基本管理方式[1,2] 。PDCA 經過戴明博士的大力推廣,近幾年也有部分醫學院校用于教學管理的研究[3]。實踐證明應用PDCA循環法,使我院傳染病學臨床見習教學管理和監控得到了有序進行,在教學管理上,也進一步地規范了教學管理行為,并通過循環的規則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在提高傳染病學見習帶教質量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篇(7)

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ands, feet, mouth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17 case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and careful observation of patient abus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of epidemic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leva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Results: After active treatment and care of children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 without complications. Control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proper territorial scope of non-hand-foot-mouth disease outbreak. Conclusion: The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s the number of species of intestinal virus infection by a variety of ways of digestive tract diseases, hand, foot skin ulcers herpes and oral mucosa characterized. Mor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entirely possible, and early treatment of early detection and its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received the expected results are very good.

【Keywords】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Epidemiologicalsurveyanaly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17例患兒,男8例,女?9例,年齡最小(22個月),最大(7歲),平均年齡3歲。發病1-4天入院,發燒者4例,手、足、口均出現皮疹者17例,臀部皮疹者7例。

1.2臨床特征患兒多為突然發病,約1/4患兒出現發熱,常以手足口皮疹為首診,先是呈現玫瑰紅斑疹或斑丘疹,一天后有部分皮疹形成皰疹,皮疹呈離心性分部,主要見于手指、足趾掌面,指甲周圍及足趾邊緣,臀部皮疹多見于2歲以下患兒。皰疹呈卵圓形,單房性直徑多在2-5mm,未見有破潰,無繼發感染,2-4天皮疹含微混漿液吸收干燥,脫痂不留疤痕。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口腔皰疹破潰出現淺潰瘍,底部呈灰黃色,周圍有紅暈,多在口腔兩頰粘膜、舌邊、軟腭。病程在5-7天,均無神經系統并發癥或心肌炎。病理反射體征均未引出。生理體征正常。

1.3治療原則抗病毒治療抗感染、對癥治療、支持療法、隔離治療護理。通常用喜炎平或病毒唑或炎琥寧或阿昔洛韋等加5%葡萄糖或0.9%生理鹽水靜脈點滴。水溶性維生素等加5%葡萄糖或0.9%生理鹽水靜脈點滴。個別患兒給予大青葉合劑5ml,Bid口服或抗病毒口服液5ml,Bid口服,一般療程5-7天。給予患兒二級護理。治療護理效果好,無并發癥發生。

1.4流行病學調查分析

1.4.1病原學手足口病是由數種腸道病毒感染所致,常見的有coxA16病毒、71型(Ev71)病毒與脊髓灰質炎病毒同屬于小核糖核酸病毒。可在人體腸壁細胞內增值,通過淋巴系統入血,在血液中以游離形式存在。病毒對紫外線及干燥敏感,各種氧化劑(高錳酸鉀、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滅活病毒。

1.4.2傳播與流行環節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病人和健康攜帶者(隱性感染者),病人在發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糞便中排出病毒時間較長(約3-5周)。傳播途徑:可經多種途徑傳染健康人。

2防控措施

2.1應急措施①兒科接診到患兒,隨即報告我們醫院防疫站,接到疫情盡快核實病情,并立即到病房現場進行個案調查,進行流調分析,及時進行網絡直報,和手足口病個案調查報告網絡直報。②監督配合醫護人員做好患兒各項檢查,血標本,病毒分離標本采集、各項治療護理等相關消毒隔離措施及病人家屬健康教育,傳染病防治知識宣教。③對患兒所在托幼機構直接指導消毒防控方法,與患兒直接接觸的物品進行徹底消毒,對患兒密切接觸者進行密切觀。

2.2平常防控措施

篇(8)

 

一、概述

豬呼吸道癥是一組較大的癥候群,臨床上容易見到的有9種病,這9種病中,病毒性傳染病為2種,它們是豬流行性感冒、豬藍耳病;細菌性傳染病為4種,分別是豬氣喘病、豬李氏桿菌病、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肺疫;寄生蟲病2種為:豬弓形蟲病和豬肺線蟲病;豬中毒病1種即豬山芋黑斑病中毒。這9種病的共同臨床特征都有呼吸困難,有的病患豬呈腹式呼吸或呈犬坐式呼吸。

在呼吸道癥候群的9種病中,除了肺線蟲病之外,大多屬于豬常見多發的重要疫病,是基層獸醫臨床經常碰到和必須善于鑒別診斷的疾病,而不要被其相類似的癥狀所迷惑。

二、鑒別診斷方法

1、從流行病學特點上進行區別:在上述9種病中,沒有體溫升高癥狀同時也見不到體表皮膚出現紅斑或發紺紫斑的有3種,它們是豬氣喘病、豬山芋黑斑病中毒及豬肺線蟲病。其中豬山芋黑斑病中毒一般發生在春季山芋育苗期間,經調查中毒前有飼喂黑班病山芋或山芋渣的過程,是比較容易確認的;而豬氣喘病的病豬其喘咳和呼吸困難的病情一般比豬肺線蟲病要嚴重得多,尤其是肺線蟲病豬其臨床表現主要是強烈的陣咳,一般沒有喘的表現,且氣喘病病豬體溫不升高,而肺線蟲病病鍺間或有輕度體溫升高;氣喘病多發生于外來引進豬及其后代,即以幼豬和懷孕母豬多見發生,而肺線蟲病則以仔豬和架子豬多見發生。

2、從臨床癥狀上進行區別:從臨床癥狀上看,除了共同的呼吸道癥狀和體溫升高癥狀之外,可以其分別相類似的表現中較特別的癥狀加以分組排除,這樣容易區別。

(1)有類似豬瘟臨床癥狀的,如生膿性眼屎、先便秘后拉稀、糞便帶血等癥狀,但其病程比豬瘟短(豬瘟一般要1周以上至半月以上,而非洲豬瘟一般4天左右即死亡)、死亡快的應懷疑非洲豬瘟;但國內目前沒有該病發生。因此,有上述癥狀的應該首先懷疑豬瘟,再進一步用實驗動物接種試驗來確診。

(2)有流產癥狀的有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豬李氏桿菌病。前者多發生在懷孕后期母豬流產,產死胎及木乃伊胎,產下的弱仔發生呼吸障礙及很快死亡;而李氏李桿菌病則有運動失調、轉圈、頭頸后仰呈“觀星”癥狀等神經癥狀,兩者容易區別。論文參考。

(3)豬流感病豬流清水樣鼻液和打噴嚏等癥狀也是其他病豬沒有的臨床癥狀,而且其傳播快,多呈一過性經過,往往可在一、兩天即波及全群,在幾天中波及整個村莊,且大多豬容易康復等現象均可與其它豬病相區別。

(4)呼吸極度困難,呈犬坐勢用腹式呼吸的有豬肺疫、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論文參考。這兩種病在臨床癥狀上的區別在于豬肺疫同時伴有膿性鼻汁、喉頭腫脹、堅硬發熱(俗稱“鎖喉風”)。論文參考。

3、從剖檢變化上進行區別:呼吸道癥候群的豬病其剖檢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肺、氣管、支氣管、胸膜的病變;如肺水腫、氣腫、出血,氣管、支氣管粘膜出血,管內有滲出物等,其肉眼觀察表現幾多相似,在具體病方面仍有一些可供鑒別的差異。

(1)豬流感氣管支氣管內充滿泡沫樣滲出物,肺有輕度的肝變區;豬弓形蟲病肺呈暗紅色帶有光澤;豬氣喘病肺有灰黃色的肝變區,整葉肺呈“肉樣”變;豬肺疫的肺切面呈大理石樣花紋,伴有心包及胸腹腔積液;傳染性胸膜肺炎則表現為肺胸膜纖維素性粘連,肺間質切開有白色膠樣液體;而山芋黑斑病中毒的肺有塊形連片狀出血,切開流出帶血的泡沫和粘液等。

(2)除了肺病變外,豬藍耳病有腎腫大出血,豬弓形蟲病腎不腫大但出血有壞死灶,脾呈丘狀出血;李氏桿菌病腦膜及腦出血,腦干變軟有小化膿灶,肝局灶性壞死,胎盤出血壞死;肺線蟲病在支氣管內可切開看到白色蟲體和粘液。

4、從病原學診斷上進行區別:在綜合分析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和剖檢病理變化后一般可以作出診斷或補步診斷;在有必要時,如確診當地發生的或已經開始流行的疫情時,必須對疫情作出確診,為制定緊急防控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則有必要進行病原學的檢查與診斷。

(1)在本級癥候群的9種豬病中,豬弓形蟲病、豬李氏桿菌病、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肺疫4種細菌性疾病均可用病料做涂料片或觸片染色鏡檢,查到各自的病原體,而使病得到確診,而豬肺線蟲也可以在剖檢時切開支氣管查到蟲體而確診。

(2)豬藍耳病和豬氣喘病可以用血清學方法,如瓊擴、ELISA方法來檢測血清中的抗體或檢測病原的抗體特異性,可有力地配合臨床診斷。

三、防治措施

1、在確診的基礎上,對病毒性疫病有疫苗的應立足于預防,如豬藍耳病目前已有滅活苗對母豬預防注射;對單純的豬流感,可使用清熱解毒藥。對細菌性疫病,則應選用該菌株敏感的抗生素類或抗菌類藥物;對氣喘病目前療效顯著的藥物很少,金霉素、四環素、土霉素類藥物有一定療效;磺胺類藥物對弓形體病有顯著療效,而肺線蟲病只要定期對豬群藥物驅蟲即可。

篇(9)

豬鏈球菌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熱性傳染病,不僅可致豬敗血癥肺炎、腦膜炎、關節炎及心內膜炎,而且可感染特定人群發病,并可致死亡,危害嚴重。

1. 豬鏈球菌病的概念

豬鏈球菌病是由C、D、E及L群鏈球菌引起的豬的多種疾病的總稱。自然感染的部位是上呼吸道、消化道和傷口。表現為急性出血性敗血癥、心內膜炎、腦膜炎、關節炎、哺乳仔豬下痢和孕豬流產等。本病流行無明顯季節性。但有夏、秋季多發,潮濕悶熱的天氣多發的特點。有時甚至可呈地方性爆發,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給規模化養豬造成嚴重的損失。

2. 豬感染豬鏈球菌病的臨床癥狀表現:

⑴ 急性敗血型

本型為C群鏈球菌、類馬鏈球菌、D群鏈球菌和L群鏈球菌在血中增殖引起全身癥狀的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5—11月份多發。最急性型不出現癥狀即死亡。急性型體溫升高至41—43℃,廢食、震顫,耳、頸下、腹部出現紫斑,如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很高。此類型多發生于架子豬、育肥豬和懷孕母豬,是本病中危害最嚴重的類型。

⑵ 心內膜炎型

本型不容易生前發現和診斷,多發于仔豬,突然死亡或呼吸困難,皮膚蒼白或體表發紺,很快死亡。往往與腦膜炎型并發。

⑶ 腦膜炎型

除體溫升高、拒食外,出現神經癥狀。磨牙、轉圈、頭向上仰、運動失調,后期四肢劃水樣動作,最后昏迷死亡。

⑷ 關節炎型

通常先出現于1—3日齡的幼豬,仔豬也可發生。表現為跛行和關節腫大,呈高度跛行,不能站立,體溫升高,被毛粗亂。由于搶不上吃奶而逐漸消廋。

⑸ 化濃性淋巴結類型

頜下淋巴結化膿性炎癥為常見,咽、耳下、頸部等淋巴結也可發生。腫脹、硬固、熱痛,可影響采食,一般不引起死亡。

診斷:根據流行特點,典型癥狀及剖檢變化,常可作出初步診斷。為了確診應進一步作細菌檢查,可采取病豬或死豬的膿汁、血、腦、肝、脾等組織作抹片,染色、鏡檢,如發現呈鏈狀排列的革蘭氏陽性球菌,即可確診。條件許可還可以進行分離培養和動物試驗。

3. 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的臨床表現、診療要點和防控措施

豬鏈球菌病屬國家規定的二類動物疫病,是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鏈球菌分布廣泛,常存在于健康的哺乳動物和人體內。在動物機體抵抗力降低和外部環境變化誘導下,會引起動物和人發病。豬鏈球菌病可以通過傷口、消化道等途徑傳染給人。?豬鏈球菌病可以通過傷口、消化道等途徑傳染給人,這種病原體早已長期存在豬群身上,因為外界環境發生的變化使得病原體發生變異,從而突破種群障礙,開始從豬傳播給人。

(1) 主要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短,平均常見潛伏期2~3天,最短可數小時,最長7天。病人感染后起病急,臨床表現為畏寒、發熱、頭痛、頭昏、全身不適、乏力、腹痛、腹瀉。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嚴重患者發病初期白細胞可以降低或正常。

重癥病例迅速進展為中毒性休克綜合征,出現皮膚出血點、瘀點、瘀斑,血壓下降,脈壓差縮小。可表現出凝血功能障礙、腎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軟組織壞死、筋膜炎等。

部分病例表現為腦膜炎,惡心、嘔吐(可能為噴射性嘔吐),重者可出現昏迷。腦膜刺激征陽性,腦脊液呈化膿性改變。皮膚沒有出血點、淤點、淤斑,無休克表現。

還有少數病例在中毒性休克綜合征基礎上,出現化膿性腦膜炎表現。

(2) 診斷要點

綜合病例的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測結果,排除其它明確病因的可進行診斷。診斷要點包括:

① 流行病學史:當地一般有豬等家畜疫情存在,病例發病前7天內有與病(死)豬等家畜的接觸史,如宰殺、洗切、銷售等。

② 疑似病例:流行病學史結合急起畏寒、發熱,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

③ 臨床診斷:流行病學史結合中毒性休克綜合征和/或腦膜炎。

④ 確診病例:全血或尸檢標本等無菌部位的標本純培養后,經鑒定為豬鏈球菌。

(3) 治療原則

將病人轉入當地傳染病房,隔離治療。該病發病急,進展快,重癥病例病情兇險,各地醫療機構要組織專家力量加強對病人的救治,盡最大可能減少死亡。臨床治療包括一般治療、病原治療、抗休克治療、DIC(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治療等措施。

根據實驗室對豬鏈球菌抗生素藥物敏感性試驗檢測,結果表明,3個試驗菌株對萬古霉素、氨芐西林、亞胺培南均敏感,對鏈霉素、復方新諾明、萘啶酮酸均耐藥。

⑷ 預防控制措施

主要采取以控制傳染源(病、死豬等家畜)、切斷人與病(死)豬等家畜接觸為主的綜合性防治措施。

① 在有家畜豬鏈球菌疫情的地區強化疫情監測,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發現符合疑似病例、臨床病例診斷的立即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疾控機構接到報告后立即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同時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程序進行報告。

② 病(死)家畜應在當地有關部門的指導下,立即進行消毒、焚燒、深埋等無害化處理。對病例家庭及其畜圈、禽舍等區域和病例發病前接觸的病、死豬所在家庭及其畜圈、禽舍等疫點區域進行消毒處理。

③ 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健康宣傳教育,向群眾宣傳病(死)家畜的危害性,告知群眾不要宰殺、加工、銷售、食用病(死)家畜。一旦發現病(死)家畜,要及時向當地畜牧部門報告。

④ 畜牧獸醫部門組織力量,查清動物疫情范圍,落實各項防控措施。

參考文獻

[1] 楊漢春. 豬鏈球菌病不可怕[J]. 農民科技培訓,2005.

[2] 林艷青. 豬鏈球菌病僅防一次可不夠[J]. 河北畜牧獸醫,2005.

[3] 陶思源. 豬鏈球菌病的診治[J]. 新農業,2005.

篇(10)

主管單位: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廣東省寄生蟲學會;中華預防醫學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廣東省廣州市

種:雙語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3619

國內刊號:44-1503/R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9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熱帶醫學雜志》(月刊)創刊于2001年,由中華預防醫學會,廣東省寄生蟲學會主辦,中山大學中山醫院寄生蟲學研究所,第一軍醫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廣東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承辦,該刊收錄發表的論文涵蓋寄生蟲學、微生物學、病毒學、免疫學等主要領域所涉及的地方病、傳染病學研究成果,突出熱帶醫學特色。設置欄目有科學論著、實驗研究、臨床研究、學術動態、流行病學、經驗交流及綜述、教學講座等。主要側重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具有明顯的特色。

上一篇: 巖土工程師論文 下一篇: 銀行全年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色婷婷在线播放看片 |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在线视频一 | 亚洲人成欧美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色区另类AⅤ | 三级日本久久高清 | 一本到无吗专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