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課建設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7-07 15:08: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慕課建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慕課建設論文

篇(1)

該課程相關教材理論知識抽象、知識體系龐雜,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另一方面,過度偏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讓學生覺得課程所學知識離實踐很遠,不能很好地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

2)教材案例不完整。

傳統教材難以容納完整的案例,所選皆為虛擬案例,缺乏實際可操作性,使案例分析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3)教師缺少項目管理實戰經驗。

該課程要求主講教師既具備較強的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而高校教師往往理論基礎較好、工程項目經驗積累不足,授課常常照本宣科,很難對學生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指導。

4)學生沒有項目開發經驗。

在校大學生很少有機會參與實際項目的開發,多數沒有參與過完整的課堂模擬項目開發,不易理解課程中的工程概念。

5)實踐教學學時不足。

軟件項目管理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由此決定了該課程不能完全通過書本和課堂掌握知識。實踐教學一般安排18個學時,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需要完成項目管理工具,還要求學生選擇一個新項目,既要從事項目分析設計工作,又要從事項目管理工作,還要學習項目管理工具的使用,難度非常大。

2理論加案例的課堂教學設計

在軟件項目管理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當前社會需要,利用多媒體授課的優勢,以案例充實教學,增加知識面和信息量,使理論具有鮮明的應用特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以理論武裝案例,彰顯案例的科學性,令學生在應用中能夠舉一反三,活學活用。

2.1以項目管理知識體系組織課堂講授的理論內容

軟件項目管理的知識體系、內容框架及管理流程有多種版本,如美國項目管理學會推出的項目管理知識體系(projectmanagementbodyofknowledge,簡稱PMBOK)、英國商務部推出的受控環境下的項目管理(projectsincontrolledenvironments2,簡稱PRINCE2)、IBM提出的全球項目管理方法(worldwideprojectmanagementmethod,簡稱WWPMM)。該課程采用國內外最流行的PMBOK(第5版)組織授課內容,把軟件項目管理的內容分為10個知識領域、5個過程組和47個過程。10個知識領域分別為集成管理、范圍管理、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溝通管理、風險管理、采購管理、干系人管理;5個過程組包括啟動、計劃、實施、監控和收尾;授課時以4個核心知識領域(范圍管理、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作為重點內容。以PMBOK指導授課內容既保證了授課內容的權威性,又能夠與時俱進地適應項目管理內容的新變化。

2.2組織開篇案例

每章開始,教師都會安排一個與該章內容相關的開篇案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些案例經過精心選取,盡量貼近實際。案例部分來源于教材,部分來自項目管理認證中的案例分析,每個案例都包括案例描述和問題兩部分。在講解項目管理的概念和技術時,學生可結合案例問題進行分析,學以致用,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結合CMMI認證展示實際項目資料

當以實際項目資料展示項目管理的實踐成果時,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實際的、深刻的。在軟件全生命周期的工程化管理和持續過程改進領域,軟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MMI(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是無可爭議的主流模型,在專業研究認可度和軟件業界接受度方面都處于絕對的領導地位。作為軟件工程特色專業建設,計算機學院軟件工程系教師與學院軟件開發團隊成員一起準備進行CMMI3級認證,認證過程中積累的項目資料為本課程的項目展示提供了優質教學資源。

2.4認證考試試題操練

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簡稱軟考)由于不設報考條件,很受學生歡迎。它可用于以后職稱的評審或者作為工作的敲門磚和晉級的階梯,部分學生會考慮在學校報考軟考認證。與本課相關的認證有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系統集成項目管理工程師、信息系統管理工程師。步入工作崗位,學生能報考的與實際項目管理經驗相關的認證還有美國項目協會PMP(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國際項目管理協會的IPMP(international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及中國的CPMP(China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認證等。教師在每個知識點講授完畢時,輔以這些考試中的相關試題,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3承接工程項目訓練成果的實踐教學設計

以現代工程教育理念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為指導,河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為各專業在第六、七學期開設工程項目訓練課程,一個導師負責帶幾個學生,完成從選題、分析、設計到實現的整個項目過程。學生通過分工合作在大四找工作之前有了完整的項目實踐訓練。針對本課程實踐學時少及學生缺乏項目開發經驗這一突出問題,筆者嘗試用承接工程項目訓練課程來,組織實踐教學。

3.1保留工程項目訓練課程中的實踐成果

軟件項目管理開設在第七學期,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之前,已經在工程項目訓練課程中完成了項目的選題、分析及設計工作,可以把實踐重點放在以前所選項目的管理工作中去,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讓學生有了自己的實際項目,對項目工程訓練課程的學習也是一種有效促進。

3.2課外作業圍繞所選項目設置

由于在課堂上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習題操練,學生不需要再花過多的時間去鞏固理論知識,因此教師布置的課外作業可以圍繞項目設置。比如,在項目集成章節,教師讓學生準備項目章程(或模擬的項目合同)和團隊契約;在范圍管理章節創建項目的工作分解結構;在時間管理章節利用Project提交項目進度計劃;在成本管理章節對項目利用Excel進行成本估計與預算等;最終,學生能夠提交所選項目的必要管理文件。

篇(2)

①在建設期內完成各項指標,通過校級精品資源共享課驗收。②力爭2年內建設成為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1.2項目建設思路

①總體思路:一切以提高學生技能為核心進行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推動專業課程建設。②“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首先結合該院該學科的教師結構現狀,制定“雙師型”教師崗位責任及要求。其次制定相應的考核政策和激勵措施,鼓勵精品課程教師到生產一線參與頂崗實踐,去收集、總結、引進現場最新的生產技術成果作為教學案例,保證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和工程性,使他們盡快成為一流的骨干教師。③教學內容:必須與崗位標準相融合。課程內容主要分為以下9個模塊:緒論;混凝土結構材料的力學性能;混凝土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受彎構件承載力計算;受壓構件承載力計算;受拉構件承載力計算;受扭構件承載力計算;預應力構件;11G101平法識圖與鋼筋算量。④探求課程與行業一線的結合點,積極參與行業技能大賽。如全國高等職業院校土建施工類專業學生“魯班杯”建筑工程識圖技能競賽,重慶市建設工程造價行業技能大賽等。⑤教材建設:與課程建設相結合,開發《平法識圖與鋼筋算量》教材。以理論夠用、突出實踐性為目標。平法識圖是造價員、施工員從事工程施工、工程量計算必備的核心技能,目前在教材的編制上仍存在空白,多依賴11G101系列平法圖集。無論從教學還是科研角度來看,建設新平法教材都具有很高的價值。⑥強化實踐環節的教學及管理:開發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及校外實訓基地,課內實踐學時用以保證操作實訓及課程設計,強化工程意識和專業應用技能,保證精品課程建設的水平和特色;開展與“五大員”相關內容的培訓工作。⑦課程教改科研:圍繞平法識圖技能方面展開。⑧強化管理:通過制度改革,提高教師參與精品課程建設的積極性,將教師崗位責任制與績效考核落到實處,把課程建設工作指標化,任務分解到人,建設經費分解到指標上,按計劃時間表進行考核。

1.3項目建設進度

項目建設期三年,一年后進行階段性驗收,建設資金由學校提供。2012年10月該項目正式立項,2013年11月通過階段性驗收,后期將按照驗收標準做好后續課程建設工作,包括視頻、作業、試卷、FLASH等相關課程材料。

篇(3)

2土木工程材料課程體系構建

2.1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精品課建設的前提條件,也是教學質量的關鍵與保障.精品課的建設首先需要有一支師德高尚、治學嚴謹、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良好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在制定精品課建設規劃時,應以課程為單位合理配備師資,形成一支以主講教授負責、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的教師梯隊,并按一定比例配備輔導教師和實驗教師.主講教授應了解學科前沿知識以及學科和課程的發展趨勢,能把握學科的發展動向,對課程的內容有合理定位;梯隊主講教師應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在教學一線貫徹教學意圖并有效地實施教學活動;實驗教師除應能指導學生進行基本的、綜合性的試驗外,還應在此基礎上開展一些創新研究實驗.師資隊伍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必須給予充分的重視,應使課程組教師的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形成合理梯隊,并采取相應的評價機制、激勵機制和用人機制等,確保課程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對于當前不能滿足要求的教師應制定培養計劃,有計劃地實施培養,使得課程教學具有一定的延續性,以確保精品課建設的持續進行.

2.2課程知識體系的構建

課程知識體系與內容的確立,即教學大綱的制定是否得當,對于教學效果、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課程教學內容要具有基礎性、普遍性、科學性、先進性,能及時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以達到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求創新的教學目標,這對于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尤為重要.

2.2.1理論教學

(1)教學內容的設計.

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均較強的學科基礎課,它涉及土木工程建設中所需要的各種材料及其制品.由于材料的種類繁多,涉及的學科領域廣,因而形成了龐大的土木工程材料內容體系.為此,在課程教學設計、內容規劃方面,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專業學生的專業特點,對課程的內容體系進行適當的分解、深化、組合與重構;并著力解決好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與課堂學時的有限性,教學內容的基礎性與材料科學的發展性,材料知識的理論性與材料的應用性之間的矛盾.例如:對于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應對水泥、混凝土的有關內容進行加深加寬,適當增加水泥凈漿、高性能混凝土和混凝土的設計、生產、檢測等內容,并加強材料耐久性知識的講授;對于道路工程專業,則應增加無機結合料、瀝青混合料、土工合成材料等內容,并對石材、集料的內容適當多作介紹;而對工程管理類的專業,教學內容的面要廣但深度要適當.隨著材料科學的發展,新材料、新技術、新標準的不斷出現,教學內容要及時進行更新和補充.如高分子材料品種很多、發展很快,各種新型砌塊、環保墻板的涌現,以及各種性能優異的新型防水材料的應用等,都應及時引入課堂,進行補充加強;而對于逐漸淘汰的,如燒結黏土磚等高能耗、非環保材料則應予以簡略,或采用對比的方法講述.此外,材料科學的理論性深度應適當,要與應用性緊密結合,體現出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的相互作用.如教師在講課中及時補充了“鳥巢”、“水立方”等工程中所采用的新材料、新技術,在充分體現工科院校特色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工程實踐知識.

(2)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內容的傳授需要好的教學方法來體現.要不斷改革教學方法,逐步形成以多媒體教學為主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教學課件圖、文、像并茂,信息量大和直觀形象的優勢,同時積極開展工程實例法教學,形成一套有特色和較為成熟的教學模式.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夯實基礎理論知識,又要加強與工程實踐相結合,以工程實例來說明相關的知識點;要加強材料的應用性知識,強化學生作為卓越工程師的工程意識和責任意識,使學生具備依據工程特點、材料性能合理選用材料、正確使用材料的能力.例如,在講授混凝土骨料的質量與級配理論時,引入了汶川地震中最牛小學的工程實例,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強化了學生的工程意識、責任意識.學生反應這種教學法很鮮活,時代感強,有利于提高思維能力.課堂教學中,還應重視研究性學習、探索性學習、協作學習等現代教育理念在教學中的應用,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如在講授水泥的性質、品種與應用時,提出了大體積混凝土的工程問題,讓學生通過思考選擇適宜的水泥品種,并進行課堂討論,將工程實踐與理論知識聯系起來,使所學知識也活起來.

2.2.2實踐性教學

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工科院校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環節,也是國家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重要的加強訓練環節.

(1)實驗教學.

教學實驗是課程教學體系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按照基本技能、應用能力、綜合素質培養的目標,要重點改革實驗教學的形式和內容.在土木工程材料課程中設置了基本性能實驗、綜合實驗及設計創新實驗三個模塊.通過基本性能實驗,應使學生掌握材料基本性能的檢驗方法及相應的試驗技能;通過綜合實驗,應使學生能根據不同情況下不同的試驗結果,對材料的性能進行綜合分析;設計創新型試驗可根據學生的需求展開,實驗室對學生開放,為學生進行課外科技活動提供平臺.在這種設計創新型試驗中,教師可為學生安排一些設計型、創新型、研究型的實驗,可以針對某一問題進行較深入的試驗研究,如減水劑或摻合料對混凝土強度、流動性、耐久性的影響,混凝土裂縫影響因素分析,聚丙烯纖維對砂漿抗裂性能的影響等.學生在對所研究問題進行充分思考后,自己設計出實驗內容和實驗步驟,并通過具體的實驗操作、試驗現象的觀察、試驗數據的處理分析、試驗結果的總結以及試驗報告的編寫等一系列環節,得到一次全面的系統的訓練.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對材料科學研究的興趣,又為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提供了方法論,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創造條件.

(2)結合工程的實踐教學.

普通本科高校的定位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加快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進程,應使教學活動更加接近工程實踐,讓學生在工程中得到鍛煉,畢業后才能盡快適應和勝任實際工作.一方面,教師在鼓勵學生進行設計創新型試驗的同時,還應鼓勵他們參與具體的科研活動.學生可以參加到教師的科研課題中,也可組織能力強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確立科研課題,并在實驗室或借助實際工程開展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教師還應適時地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課程實習.如組織學生到水泥廠、混凝土攪拌站及典型的實際工程現場去參觀(如參觀大體積混凝土工程等),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引導學生善于在實際工程中發現問題,并對這些問題展開討論,積極運用所學知識去尋求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也可邀請有關專家作專題報告,讓學生了解工程中有哪些關鍵問題需要解決,解決的思路是什么,需運用哪些相關知識等.學生在與實際工程的緊密接觸中,感到學以致用,從而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開闊了思路,激發了創新意識,進而使其研究、處理問題的綜合能力和素質顯著提高.這些都對盡快達到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2.2.3網絡教學資源建設

在當前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的今天,網絡資源賦予精品課建設以強大生命力.理論教學、實驗教學以及實際工程現場的學習都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的,要想將課堂延伸,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即通過網絡課堂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很好的補充.我校在土木工程材料課程中建立了課程網站,其資料豐富、圖像鮮明、信息量大,已設有理論教學、實驗教學、新材料博覽、技術標準及工程實例等幾個專欄.理論教學欄目包括教學大綱、教案、教學課件、習題等各種教學文件及豐富的課程資料,便于學生隨時查閱;實驗教學專欄設有實驗室介紹、基本的實驗項目、實驗指導書及相關的實驗視頻等有關實驗教學的文件及資料;新材料博覽欄目設有大量的土木工程材料樣本、應用圖片及圖像,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多方面的補充與延伸,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并極大地擴展了課堂知識;技術標準欄目收集了各種現行的材料技術標準,還直接與國家各標準網站鏈接,便于學生和教師及時查看最新的標準與規范,以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為加強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的聯系,網站還設置了工程實例專區,有各種工程實例供學生隨時了解查看,既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也使其體會到肩上責任的重大,增強了工程意識、責任意識與創新意識.此外,為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網站中還搜集了各種參考教材、科技文獻目錄及相關網站資料;并設置了試題庫專欄,有大量的習題供學生練習;為加強學生與教師的溝通,還設置了交流欄,使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總之,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給課程提供的強大支持,使課程的知識體系延伸,加強課堂教學效果,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2.2.4教材建設

精品課程的建設,是許多項課程建設的糅合,精品教材建設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目前,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的版本很多,選用合適的教材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對于推進教學改革,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至關重要.在選擇教材時,首先要看其課程體系能否反映先進的教學思想,體現教改的意圖,教材不能僅僅是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介紹,而應該有課程建設的創新點出現.如:為加強實踐性教學,教材應體現與工程實際緊密結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教材內容應能反映學科前沿成果,并不斷更新;教材應具有鮮明的特色,要與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和創新教育的教學方法相吻合.課程組經過多年持續深入的課程建設與改革,通過對不同專業教學內容進行分解、組合及深化,編制出版了一套適合本校學生的具有專業特色的教材,并包括配套的多媒體課件、實驗指導書及相關的習題指導書等.由于擁有一套比較完善的、立體化先進教材,從而保障了培養卓越工程師教學的基本需要.這套教材的編寫也體現了課程組教師的學術思想、學術風格和教學水平,使精品課程建設上了一個新臺階.

篇(4)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9-0256-02

一、慕課的現狀

在國外,MOOC課程模式起源于網絡開放課堂,起源于加拿大。2008年加拿大阿薩巴斯卡大學的喬治?西門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聯通主義的學習理論模型,首次提出了MOOC并創建了全球第一個cMOOC類型的課程。cMOOC強調人機交互的學習模式,把課程設計者、學習資源、學習者組建學習共同體等作為一個整體。大規模在線課程形成,出現了Coursera、edx及udacity等大規模平臺[1]。

在國內,MOOC同樣受到關注,于2013年正式進入中國,5月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宣布加入在線教育edx,同年7月,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相繼宣布加入coursera,當前慕課在中國正快速發展[2]。

隨著微課和慕課的廣泛應用,對當前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而這種模式對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1)計算機基礎教學隨著計算機知識的普及,計算機課程的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會隨之發生變化。隨著教學資源的數字化,促進了課程改革。(2)隨著慕課在國內外的快速發展,其所帶來的變化是信息技術誕生以來的重大變革之一,將深刻影響未來的高等教育。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作為眾多院校必開的一門課程,多少都要受慕課影響。(3)學習方式和授課形式的變化,對教師和學生都產生深遠的影響和巨大的變化。

二、慕課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使用的目的和解決的問題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在國內很多高校都開設,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熟練操作常用的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水平。慕課當前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未能充分發揮作用,并且缺乏相應的理論研究。通過深入教學一線及教學實踐,探索慕課與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的關聯,探索符合高校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深入研究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數字化資源建設,探討信息化網絡教學資源有效共享的途徑和方法。研究慕課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使用,主要目的如下:(1)在高校課時量較滿的情況下,實現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課時不增加或減少的情況下實現高質量的教學。(2)利用慕課,實現課內教學與課外自學的完善結合,有效提高授課質量。(3)數字化資源改變著課程的評價體系和方法,包括課內考評和課外評價。對期中測試、期末測試產生影響,嘗試與現代化技術結合,以更有利的方式考評。

慕課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使用,主要解決兩個問題。(1)本課題通過深入教學一線,針對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提出新的教學思想和方法,關注慕課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慕課教學模式具有新穎和獨特的特點,在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具有重大的實踐價值。目前大部分高校包括一本、二本和三本或高職開設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各個高校課時不等,比如在我校學時數為32,在其他院校可能會是64課時、甚至96課時,實施擴展課外教學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3]。我們也在思索如何在減少課時的情況下,把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上好、學好。(2)在當前教學中,有效的使用現代化通信方式實施課外教學,能夠適應當前的發展。在我校,當前計算機實驗室發展規模比較迅速,在獲得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情況下,把當前的電子設備發揮重大的作用。數字化資源的建設,讓使用者盡可能方便地使用已有資源,實現數字化資源的高效、重復利用。

三、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慕課建設和使用。

我們建設慕課使用的平臺是中國大學MOOC的愛課程平臺,目前這個平臺已經有數萬門課程在線開設,是使用范圍比較大和平臺穩定性^好的平臺。這個平臺分為教師端和學生端,身份不同,所擁有的操作權限也不同。學生在選擇課程學習時,不但支持電腦網頁觀看和學習,還支持蘋果公司的APP下載安裝和Android系統安裝。非常適應學習的多手段和多方式。愛課程平臺的教師端可以實現公告、設定評分標準、添加課件、布置測驗和作業、在線考試和線上討論等多種功能。

涉及課程的內容都要由老師精心設計和規劃,所講授的內容的教學設計方案尤為重要,這決定著這個知識點要如何分解,講解,以視頻、錄屏還是課件等方式展示,這個知識點最后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考核,以測試、討論或互評等方式評價。所以做慕課的第一步,是實現每個知識點的課程設計。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的特點是既有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有動手操作能力的練習。所以在策劃知識點分類時就分成了兩大類,理論講解類和實踐操作類。理論部分考察主要以理論測試題的形式進行,實踐操作主要以結合校內考試系統,互評和老師評價的方式進行。

目前,這門課程的慕課教學已經在部分班級的教學中應用,實踐的效果有待驗證。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還是能很好的調動同學們的興趣。

四、結束語

雖然慕課開展時間比較短,但是在國內一些著名的平臺上,如中國大學MOOC愛課程等精品課程還是成倍增加。如何向已經建設完善的課程學習,使得自己所建設的課程能夠適應當前的技術和發展,能夠對當前的教學形式有所促進,還是要不斷思考和不斷進步的。

參考文獻:

[1]宋文.MOOC在我國高校本土化建設初探[D].碩士研究生論文,中央民族大學,2015,(5).

[2]蔣卓軒.基于MOOC數據的學習行為分析與預測[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5,(52).

[3]孫勤紅.大學本科計算機應用課程的自學與必修的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5,(10).

[4]董晶.慕n(MOOC)的發展現狀及對高等教育的影響[D].碩士研究生論文,山東師范大學,2015,(5).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for Class Construction

SUN Qin-hong,LIU Fen-xiang

篇(5)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

摘要: 面對慕課所引發的現代教育的重大變革,高校圖書館在這樣的新形勢下該如何重新定位?合理配置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應對慕課的挑戰,是高校圖書館此時面對的重要課題,高校圖書館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進行服務創新:多途徑嵌入信息素養教育,提供慕課課程;深化教學參考系統的建設,提供課程資源導航;在版權范圍內,最大程度地獲取教學資源;倡導知識共享和資源共建。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great change of modern education caused by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how can university libraries repositioning in the new situation? Rational allocation of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meting the challenge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are the important subjects at this time that the university libraries are facing to. University libraries can consider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or service innovation: embedding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by multi-channels and offering of Mu class curriculum, deepe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ference system and providing of the curriculum resources navigation, within the scope of copyright, the maximum access to teaching resources, promoting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co-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

關鍵詞 : 慕課;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創新

Key words: MOOC;university library;information resources;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G25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34-0261-02

作者簡介:饒俊麗(1975-),女,陜西漢中人,西安科技大學圖書館館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圖書情報管理。

0 引言

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驅動著現代教育向前邁進,隨著新興技術的不斷涌現并隨之應用到現代教育領域,這帶來了教育領域一系列的重大變革:學習方式的改變、交流方式的改變以及獲取知識渠道的改變,2012年,一種全新的網絡在線教育模式——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在全世界的教育領域掀起了浪潮,人們對高等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2013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指出,慕課和開放資源將成為未來五年內教學、學習以及創造力探究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和主流應用。[1-2]高校圖書館該如何重新自我定位?信息資源該如何配置?創新服務該如何開展?這些問題都是目前高校圖書館面對的難題和挑戰。

1 高校圖書館自我定位的重要性

隨著慕課在教育領域里迅速地發展壯大,高校的教育模式、教育資源和教育理念也在迅速地轉變,這些變化深刻地影響著高校圖書館,迎接新興科技環境下的挑戰是目前高校圖書館必須面對的現實。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單位,對高校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高校圖書館在這樣新興技術環境下必須要有應對的策略,重新定位自己的價值。

2 圖書館和慕課的關系

慕課是最近幾年風靡整個學術、教育領域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是以新興的科技為基礎,規范的課程制度為保障,以師生交流互動為手段,從而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知識生態環境。[3]學體系依托網絡平臺,為教與學之間搭建了一種更為合理,更為有效的知識傳播途徑,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更注重教學相長,教師和學生在慕課模式下共同去關注和完成教學任務,教學結果往往是不僅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還在頻繁的信息交互作用下產生思維的碰撞形成了新的知識點,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都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大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慕課環境下知識的傳遞、聚合、交互使得教師和學生都越來越依賴于數字信息資源,而高校圖書館就是信息資源最聚集,學習空間最廣闊的地方,圖書館的職能就是為讀者提供最豐富的信息資源同時圖書館也具備開放獲取資源的優勢,在慕課教學體系里圖書館起到信息的采集、分類和傳播的作用,是整個信息傳播鏈上重要的組成部分,把圖書館引入到高校的科研團隊可以為教師提供最優資源,以及解決一些涉及到知識產權的法律問題,所以高校圖書館應該成為慕課教學的重要支持者和推動者。

3 高校圖書館的應對策略有哪些

3.1 多途徑地嵌入信息素養教育,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慕課課程 嵌入信息素養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一種更為先進的教育形式,備受人們的關注和推崇。它的教育理念是以用戶為中心,隨時嵌入用戶環境為用戶提供各種信息服務的技術指導,這樣的技術指導大大滿足了用戶個性化的需求,使得圖書館服務拓展性也大大的加強了。在慕課環境下,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的發展也更為迅速,圖書館可以創建自己的慕課課程,為廣大用戶提供高質量的信息素養教育,傳授信息素養技能,為提供其他教學慕課課程做好服務準備。

3.2 深化教學參考體系的建設,提供課程資源導航 教學參考信息主要由課內參考信息和課外延伸信息兩部分組成,高校圖書館為高校教學提供最直接的信息服務就是教學參考信息的服務。在慕課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應該進一步深化教學參考體系的建設,為用戶提供內容更豐富、主題更突出、多層次多角度的信息資源。教學參考信息提供主要應該從四個方面考慮: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教學平臺以及信息資源,這四者相互連接,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信息生態鏈,首先是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加工最后整合為多種格式、多種類型的信息資源,比如圖片、音頻、視頻、論文等形式。其次是將這些信息資源以課程內容為中心,進行知識的碎化拆分和關聯性的整合,最后形成知識點突出,不同格式的多層次智能教學參考體系。[4]圍繞教學課程的主題推送,在最大范圍內實現信息的交流與共享,創建課程資源導航。

3.3 在版權允許的情況下促進信息資源的獲取 在慕課平臺上要盡量避免法律上的不必要的糾紛,應當明確信息內容的版權歸屬。在法律意識越來越強,著作保護法日益明晰化的今天,高校圖書館必須在加強版權法律教育的同時更要促進信息資源的無障礙獲取。高校圖書館員介入慕課,其中一項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解決教學資源的最大化使用和信息資源的版權歸屬之間的矛盾。首先,圖書館員有職責提醒使用慕課教學課程的教師注意教學信息的版權問題。其次,大力促進信息資源的合法合理的獲取使用,尋求最大程度的內容拓展空間。

3.4 倡導信息資源共享和資源共建 實際上版權范圍內的內容遠遠不能滿足高校教師對最新資源的需求,而獲取更多合法合理的信息資源則面臨重重困難。在慕課環境下,版權限制范圍非常明確,導致很多受版權保護的內容無法使用,甚至是自己發表的論文也受到使用限制,種種的版權限制使慕課使用者感到非常的沮喪,這場慕課運動讓人們越來越感受到開放獲取的價值,目前,大力提倡和擴大資源的開放獲取和資源共建是幫助師生獲取資源的最有效的辦法。

參考文獻:

[1]彭德倩.“慕課”來了,挑戰傳統大學教育[N].解放日報,2013-09-11.

篇(6)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網絡技術得到迅速發展,改變了人們傳統的認知方式,人們的學習范圍和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社會文化學習理論和認知理論的混合式學習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高校文學課的傳統教學普遍存在程式化、教條化的傾向,尤其是在外國文學課堂上,由于東西方文化視角的差異,學生的接受與課堂知識傳授、文本內在含蘊的傳達都存在落差。采用新媒體等新興網絡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利用混合式教學方法,構建傳統教學方式、多媒體課件制作、慕課式教學相結合的立體化模式。發揮培養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第二課堂學習作用,既可以調整這些落差,又可以保障文學課教學與學生期待視野的融合與超越,實現“用中國人的靈魂”研究外國文學史的教學目的。

一、在教材處理上,改變大學生課外不讀教材,上課不帶教材、不記聽課筆記的現象

立足權威版本,選取以鄭克魯為主編,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紀教材”《外國文學史》及《外國文學作品選》為主講教材,以其他原典書目為輔助,給學生提供閱讀書目,將課堂文學史教學和文學原典閱讀相結合,通過讀書報告會、讀書筆記等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再通過講解重要作品,將之改編成課本劇或進行詩歌朗誦會等,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培養學生的聽說、寫作以及表演能力,從而提高教材的實用性,促進學生與書本之間的溝通。

二、在教學內容上,融合創新思維理念,將專業理論與學科實踐相結合,增加實踐性課程內容比重,將聽、說、讀、寫技能培養貫穿教學全過程

因受課時量限制而在課堂上不能講解的,但有助于理解作家作品、文學大思潮、文學現象的相關教學內容留給學生做課外獨立學習。具體方法:(1)每次課程之前,利用課程平臺上傳的教學資料、教案、課件、教學筆記、參考書目、教學視頻等,要求學生自學相應章節,在課前完成知識的自主學習,并總結思考題,在課后練習。(2)在學生的自學過程中,網絡提供教師講義、經典作品選讀與分析、外國文化背景、英文作家作品介紹等內容可以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有全面的了解。(3)學生可以通過網站上的在線測試,衡量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4)對于實踐性教學活動的成果教師要及時匯總、整理,建立參觀訪問、觀看影視資料的心得體會,建立社會調查報告、音視頻等資料檔案,并及時上傳,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提高大學生學習興趣,增長其社會實踐活動能力。(5)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效果問卷調查,了解學情,并及時整理相關數據,以利于教學內容的適當增補。

如,在講授第七章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時,課前在課程平臺上預習茨威格寫的《列夫?托爾斯泰》朗誦視頻,了解作家生平及社會影響,按照書目閱讀作品《復活》《安娜?卡列尼娜》,理解和把握托爾斯泰的世界觀和創作的密切聯系。課堂上以講授為主,分析托爾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以及“宗法制農民思想”與創作的密切聯系,討論托爾斯泰主義在具體作品中的體現。課后學生自己總結“托爾斯泰主義”的概念,寫到課堂筆記本上。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課堂上進行提問總結。

三、在教學方法上,采取課堂教學、第二課堂設計、網絡課程平臺建設、多媒體教學等多角度、多形式配合課堂教學,構建立體化教學模式

教師成為“引導者”,學生恢復自我主導“角色”意識,使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延伸。

1.在課堂教學上,以傳統的課堂講論法、講演法為主,輔之以多媒體,依托課程平臺,適當引入慕課式教學方法。(1)發揮多媒體教學內容比傳統教學密度大、容量多的特點,精選經典視頻片段和圖片,摘錄原著篇章,利用課件制作中的鏈接功能向學生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國內外新信息、新動態、新觀點、新數據等,使一些在傳統教學手段下很難表達的教學內容或無法觀察到的現象,通過計算機形象、生動、直觀地顯示出來,既能豐富教學內容,又能拓展學生視野。(2)利用新媒體等網絡技術輔助高師文學課教學,如,利用校園網課程平臺,采用微課、慕課式輔助課堂教學。通過上傳教學資源,實現文學課教學與學生期待視野的融合與超越。具體方法是:①遵循優秀教學資源共享的原則,從985、211高校引進MOOC教學視頻,鏈接慕課中文網、網易公開課等,針對主講教師不能親臨,無法實施因材施教的原則,在開設課程時設置輔講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講解,將教學視頻內容深化;②在網絡課程平臺上進行輔助式微課教學,鼓勵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和思考。教師課堂上引領,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2.在第二課堂設計上,注重實踐性教學。具體方法:(1)適當采用人性化的“慕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依教而學”向“先學后教”的轉變。在課前預習階段,指導學生按照思考題,自主地、以自己的節奏、用一種較放松的心態在家學習。(2)每學期預留50本圖書目錄,其中必讀10本,學生按照興趣在預留書目里自由閱讀文學原典,選擇性地做讀書筆記或在課堂讀書報告會上以“我喜歡的一本書”方式向同學推薦。(3)鼓勵學生公開、文學作品等,完成學生對文學文本意義的補充與完善。

3.在考核方式上,避免以往一次考試定成績的弊端,建立靈活多樣的考核評估體系。發揮網絡教學作用,在課堂表現中引入在線討論、在線測試、調查問卷等環節。具體由平時成績、期中測試、期末閉卷考試三部分組成。在綜述性論文報告、閉卷考試和平時出勤、平時表現基礎上,引入學生社會實踐的參與形式,學生發表作品可作為實踐學分記入平時或考查課成績,增大實踐性測試部分的分值比重。

平時成績重在考核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此項占總成績的20%),由課堂出勤、課堂表現組成。課堂表現除包括學生當堂表現之外,也可通過在課程平臺在線測試、討論題目,引導學生自由發言、討論,以研討性教學方式進行。

課堂出勤占10%。教學周16~18周,一學期至少點名10次。缺勤一次扣1分。遲到或早退每兩次扣1分。事病假每3次扣1分。

課上表現占10%。研討會或讀書報告會發言、課堂筆記檢查、讀書筆記檢查;課程平臺在線討論和測試等各占5分。

在課堂表現環節嘗試進行慕課教學測試方式,借助游戲里的通關設置,在課程與課程之間設置進階式小問題、小測驗,學生只有全部答對才能繼續聽課;如果有疑問,可以在平臺上直接提出,最終會有來自教師或學習伙伴同步或異步的解答。

期中測評重在考核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此項占總成績的30%。(1)引入半開卷考核形式。①從參考書目必讀10本中,任選其一,要求當堂完成配合教學內容的從文論或文學批評角度進行的課程論文。(有原創觀點,能自圓其說,字數不少于1500字。根據具體情況分為優、良、中、及格、不及格)②每章中選擇一個代表性作家或作品進行續寫或改編課本劇活動。(2)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習發表文章,學術論文,參加詩歌朗誦、戲劇表演等活動獲得獎勵等,可作為優秀成績取得的一個衡量依據。(3)每一次教學是討論課的,可憑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的實際表現為其打一個分數;有論文寫作要求的,則依照論文寫作情況,為其打一個分數。一個學期下來,為每個學生合算一個分數,列入本學期的期中成績。核算百分比后記入期末成績。

期末閉卷考試部分占總成績50%,對期末考核環節的考題類型進行革新,減少考查外國文學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填空、選擇、名詞解釋、簡答等題型的數量,增加考查綜合運用能力的論述和作品原典閱讀的文本分析題型比重,百分試卷里各占50%。五道大題中的最后一道為文本分析題,沒有固定答案,要求學生主題思想清晰,利用學過的文論、敘事結構等方面觀點進行分析,考查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除上述教材處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革新外,為適應新時展趨勢,整合校際教學資源,外國文學課程可進行如下資源建設。①建立網絡教學資源庫。通過外國文學課程平臺建設將已有的教學資源數字化;上傳教學材料、教學課件、筆記、閱讀書目、多媒體視頻、圖片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對轉化后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進行編目存檔,實行專業化規范管理。②參加外國文學慕課教學課題開發任務。MOOC(慕課)是一種新型在線課程開發模式。核心概念是“微視頻、小測驗、在線互動”,將在線學習與教學模式改革很好地結合起來。針對外國文學教學資源建設的理論研究現狀,可以采取申報國家、省、市教育部門資助來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研究,提供理論支持。③實踐教學資源。建立有效的實踐教學平臺,形成外國文學實踐教學行之有效的范式。

綜上所述,只有適應時展的要求,將在線學習和基于網絡的學習活動與課堂外國文學教學融合,實行多重交互的混合式教學法,才能解決外國文學課堂長期以來的教學內容多與教學課時少的矛盾,使課堂教學設置更符合培養創造型人才目標要求。改變文學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對畢業生個人沒有產生太大意義,縮短所學的文學課內容與實際工作需要之間的差距,從而盡量減少文科大學生因就業能力不足而導致的結構性失業現象。

參考文獻:

篇(7)

近幾年,翻轉課堂教學法在國內外很受熱捧,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涌現出不少成功案例。教師通過捕捉“微課”和“翻轉課堂”的獨有特點,運用“兩微一翻”策略,通過翻轉課堂平臺,利用PC端和移動終端,系統地將微視頻、課件和進階練習推送給學生,學生在提前預習的基礎上,帶著思考走進課堂,基于問題探究學習。課堂上老師抓住學生的重難點進行教學重構,增加課堂討論和互動環節,依據學生情況實施個性化指導,將枯燥的課程變成一節充滿歡樂和智慧的靈動課堂。

慕課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線上為碎片化知識點視頻,使學生能夠靈活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線下跨校直播互動和小班討論學習,使學生可以把線上學習的問題帶到教室,與同學、老師討論,老師的動力是顯而易見的,將來的名師需要有好的慕課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和運行模式,將優質課程資源在東西部高校之間實現學分互認,并以此帶動跨校跨地域的教學團隊建設。學生遇到疑難處隨時求助網絡、課下登陸教學管理系統,由老師實時追蹤學習進度――顛覆傳統教學過程,借助互聯網搭建的“翻轉課堂”,其實主要是教師要求學生事先閱讀論文,課上直接切入深度討論,也可視為“翻轉課堂”的例子。

篇(8)

關鍵詞: 慕課 遠程教育 調研報告

MOOCs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簡稱,在我國被翻譯成“慕課”。近年來,遠程教育的學者們開始關注慕課的發展及其影響,總結了慕課在遠程教育中的發展現狀。通過對慕課發展現狀的分析,希望探索適合我國遠程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學方式的慕課開發途徑,探索慕課發展與我國遠程教育結合的形式,提升遠程教育教學水平,推動實現教育公平,對我國遠程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1.慕課的概述

1.1慕課的內涵

慕課(MOOCs)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簡稱,是新涌現出來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其意思是大規模、開放性、在線課程。慕課是指那些由參與者的大型或者大規模開放課程,不是面對面的課程;這些課程材料散布于互聯網上,上課地點不受局限。無論你身在何處,都可以花最少的錢享受美國大學的一流課程,只需要一臺電腦和網絡連接即可。

慕課這個術語是2008年由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大學網絡傳播與創新主任與國家人文教育技術應用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聯合提出的。在由阿薩巴斯卡大學技術增強知識研究所副主任與國家研究委員會高級研究員設計和領導的一門在線課程中,為了響應號召,Dave Cormier與Bryan Alexander 提出了MOOCs這個概念。慕課最顯著的兩大特點是“開放共享”和“可擴張性”[1]。

MOOCs與開展多年的遠程教育課程資源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有本質的區別。MOOCs以網絡化學習的遠程教育為基礎[2]。MOOCs在免費開放課程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放整個學習過程,不僅僅局限于視頻講座等內容,加強了學習過程中的支持服務,更關注學習者的學習效果,通過章節測試、師生互動等學習支持服務促進學生在線學習的產生,與遠程教育相比,更關注學生如何學習和學習的效果如何。MOOCs是互聯網教育應用的一個分界點,開始探索遠程教育背景下學生課程組織實施模式。通過用戶評價、分享將知識組織起來,實現知識的深化與創新。

1.2慕課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MOOCs始創于美國,快速轉播到世界各地。2012年傳入我國,“大型基金會、高校及教育企業開始與慕課項目開展深入合作,大大推動了慕課的快速發展,也使2012年成為慕課之年”[3]。

自慕n之年(2012年)之后,機構Coursera、機構Udacity、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創辦的機構edX、伯明翰大學和英國開放大學創辦的FutureLearn公司都開設了MOOCs公司。其中,Coursera是目前世界最大的MOOCs公司。2013年巴西、日本、澳大利亞、德國、法國、印度、愛爾蘭也成立了在線開放課程平臺。歐盟的11個國家甚至發起“泛歐MOOCs計劃”(Pan-European MOOCs initiative),由歐洲遠程教育大學聯盟(EADTE)牽頭,在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支持下創建了OpenupEd平臺,試圖集全歐之力在MOOCs市場與美國抗衡[4]。

在我國,MOOC課程受到了很大關注。從2012年開始我國學界開始關注慕課這一教育的新熱點,從2012年2月《中國遠程教育》雜志發表兩篇系統介紹慕課的論文開始,截至2017年4月,在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上共有關于慕課的論文3000余篇。2013年11月,教育部鼓勵全國的“985”高校率先建設一批慕課平臺及課程,很多大學相繼成立自己的慕課制作研發團隊,在慕課建設、應用和推廣上給予人員、經費支持,在互聯網技術平臺支持下,慕課教學有了更大規模的發展,慕課已經引發了在線教育的戰國時代[5]。數據顯示,2013年Coursera上注冊的中國用戶共有13萬人,位居全球第九。在2014年達到了65萬人,增長幅度遠超過其他國家。現在每8個新增的學習者中就有一個人來自中國。MOOC的快速發展,為那些有超強學習欲望的“90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和幫助。反之,令人憂慮的是,參加慕課學習的學生流失率高,順利完成學業課程的比率也低,根據果殼網進行的“MOOCs中文用戶大摸底”調查數據顯示,只有約6%的MOOCs課程學習者最終完成了課程學習[6]。

2.慕課在遠程教育中的發展特點

2.1MOOCs的快速發展

MOOCs的快速發展表現在兩個維度,一是MOOCs機構和課程規模的快速發展,在短期內迅速波及世界各地,吸引了大量學習者關注;二是在發展過程中,MOOCs自身也在不斷演化與發展,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各類實踐形式。MOOCs多元豐富的實踐形式與其所處的發展階段(初期)有關,更深層的原因是技術強勁的革命潛力,以及教育組織與服務模式的多種課程性。

遠程教育的出現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結果,慕課是遠程教育發展道路上的又一里程碑。遠程教育打破了傳統教育空間和時間的束縛,實現了完全的通過現代移動終端的自主學習。這一特點與慕課完全相同。慕課與頂尖名校、名企合作提供免費的在線課程的構建模式對學習者絕對開放,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

2.2有利于教學評價

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費用低、內容新穎、上課時間靈活的課程時,教學評價就成為尤為重要的指標,課程內容、形式成為學生選課的重要依據,學生選課數量成為教學評價的關鍵指標。

2.3教學改革的新契機

據最新調查顯示,從14個平臺1300余門被調查課程提供的數據分析,目前MOOCs課程仍然保持傳統課程中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未有新的突破。翻轉課程所占的比例較小。“翻轉課堂”模式有助于促進教師角色的轉變,從一個講授者、講解者真正變為學習的激勵者、啟迪者[7]。

2.4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慕課的課程設計時長在15分鐘左右,符合心理學對人的高度專注時長15分鐘-20分鐘。有利于學習者充分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學生有疑問可以反復觀看課程視頻或在線提問。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隨堂測試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點,課后的在線測試可以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

3.慕課在遠程教育中的主要問題

3.1教師授課思想的轉變

遠程教育教師與慕課在授課理念上還存在分歧。遠程教育教師在教學上還延續傳統的教育理論,側重于知識的系統傳授,學習的主動權掌握在課程組織者、評價者手中,學生通過PPT、視頻和教學文件進行學習,學習模式枯燥僵化,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然而,對于慕課來說,我國學者李青認為:MOOCs以聯通主義學習理論作為其理論基礎,網絡化鏈接才是知識組成的結構,學習掌握在學習者手中,學習就是學習者的知識網絡與其他網絡進行互通的過程,保證學習者永遠處于不落伍的狀態[8]。這一思想使慕課與以往的遠程教育課程有了很大的差異性。

3.2教師授課形式的轉變

目前,遠程教育大多采用“三分屏”課件。課程學習者通過三分屏課件學習時,既能看到老師的形象,又能聽見老師的聲音,還能看到老師的具體教學過程,有利于網絡環境下教學活動的開展[8]。與慕課相比,缺乏對學習者學習過程中有效師生互動與小組討論環節,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問題難以得到及時的回復和指導。而且,慕課與三分屏課件相比授課時間大大縮短,從每次課程1小時縮短到15分鐘左右。約翰?斯威勒(John Sweller)教授的認知負荷理論認椋人類的工作記憶只能處理有限的信息,如果學習任務過于復雜,就可能超負荷而無法有效記憶[9]。

3.3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中國“填鴨式”教學方式和手段使學習者有了較強的依賴性,缺乏自主性。但是,并非現有的慕課就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正如有些學者所言[10]:“慕課從課程的吸引力上看,大部分課程只是課堂教學的視頻化,授課形式固化,缺少娛樂元素,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令人憂慮的是,參加慕課學習的學生流失率高,順利完成學業課程的比率也低,根據果殼網進行的“MOOCs中文用戶大摸底”調查數據顯示,只有約6%的MOOCs課程學習者最終完成了課程學習[11]。據統計,“美國Coursera平臺的用戶量多達400萬,但課程完成率卻不到10%,以上海交大為例,《數學之旅》作為上海交大首批上線的慕課課程之一,其課程通過率僅僅為3%”[12]。

可見,自制力較差、學習主動性不足的大學生參與慕課學習的效果一般,慕課學習對于強化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不大。因此,利用遠程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4.慕課在遠程教育中的發展方向與探索

在2014年中國國際遠程教育大會上,慕課對遠程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沖擊和挑戰成為此次會議的重要議題,專家們認為:慕課在內的現代遠程教育的發展,有助于滿足人們接受終身教育、繼續教育的需求。利用現有的遠程教育資源、網絡資源,對已有的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迫在眉睫。教學形式單一、教學環節落后、師生互動缺乏,遠程教育學習和考試平臺復雜是造成遠程教育學生流失的主要原因。

在慕課潮流和大數據時代的推動下,遠程教育改革不可避免地要順勢而變。認真分析學習者的需求,認真總結慕課和遠程教育取得的經驗和成就,把慕課新的授課形式和遠程教育有效結合,并在實踐中解決教師教育領域慕課發展不斷涌現的各種難題,進而推動我國遠程教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維基百科.大規模開放在線課堂詞條[EB/OL].http///wiki/%E5%A4%A7%E8%A7%84%E6%A8%A1%E5%BC%80%E6%94%BE%E5%9C%A8%E7%BA%BF%E8%AF%BE%E5%A0%82.(2014-02-22).

[2]湯敏.慕課革命:互聯網如何改變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5.

[3]朱慶峰.我國高等教育慕課發展的困境及理路選擇[J].教育發展研究,2014(23):73-77.

[4]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后MOOC時代”――SPOC解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1):85-93.

[5]尹達.慕課現象的本質闡釋、現實反思與未來展望[J].電化教育研究,2015(5):59-63.

[6]MOOC中文用戶大摸底[EB/OL].果殼網,http:///post/610667.2016-02-09.

[7]陳竹.北大清華加入美國在線教育平臺[N].中國青年報,2013-05-23.

[8]李青,王濤.MOOC:一種基于連通主義的巨型開放課程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13(3):30-36.

[9]J.Michael spector, M. David Merriu, Jan Elen, M. J.Bishop.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M].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2013:85-96.

[10]王應解,馮策.我國高校慕課教育中的問題分析與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15(6):80-85.

篇(9)

一、引言

網絡信息技術在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中一直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要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應加強網絡教學資源體系建設,開發網絡學習課程,創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二、國內外 MOOCs 的發展現狀及特點分析

1.國際MOOCs 的發展現狀及特點

德國、英國、澳大利亞也已建立起自身的MOOCs 學習平臺。這些學習平臺大都采用xMOOCs模式,即強調平臺、教師、學習者和學習資源之間的深層互動。這些注冊學習者中,“大部分參與者來自北美和歐洲,來自亞洲和非洲的參與者極少(如果有一些的話),少數來自東南亞”。可見,語言障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學生參與國際 MOOCs 課程的積極性。

2.國內 MOOCs 的發展現狀及特點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近十所一流高校或加入美國三大MOOCs平臺,由其提供課程;或建立自身MOOCs課程平臺,打造自身網絡系統。更有20 余所著名高中與研究機構合力將MOOCs從大學延伸至中學。從2013年開始,國內學者對于 MOOCs 開始高度關注,進行了大量研討,并努力將其與中國大學教育現狀進行有機結合,以尋求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但作為新興事物,MOOCs在中國引發風潮的同時,也導致了一些盲目跟風現象。

三、MOOCs 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的挑戰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服務于地方社會發展及經濟建設。因此專業設置應與地方產業對口,人才培養目標應與地方行業需求一致。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應隨院系專業人才培養方向而調整。教育部辦公廳2007 年印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

四、MOOCs時代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1.順應國家高等教育調整的大趨勢

教育部副部長魯聽2013年3月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教育部將推動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以滿足用人單位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為順應國家高等教育調整的大趨勢,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必須進行改革與重構,從重“人文性”“文學性”轉變為重“技術性”“應用性’,同時,應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與MOOCs結合,充分利用MOOCs平臺高質量的課程資源。

2.滿足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傳統的學術毛晉華:基于MOOCs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探討、綜合性大學有較大區別,前者培養的是具有專門知識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后者培養的是具有基礎學科及應用學科基本理論知識的學術型人才。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不同的大學英語課程目標與教學模式。

五、基于慕課資源和移動學習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研究

基于慕課資源和移動學習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時空限制利用新的教學法和移動互聯通信設備危新混合式學習和個性化學習這種將基于聯通主義和建構主義的mooc和基于移動互聯設備的移動學習(mlearnm幻結合在一起組成移動慕課(MobiMooc)作者基于MobiMooc設計實施教學,利用國內外Mooc教學資源,進行一學期主題為移動學習的翻轉課堂學習mooc教學資源選擇與所學單元密切相關的主題學習者可在課堂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無線設備和無線通信網絡來獲取mooc課程學習資源與他人進行交流和學習。

六、結語

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借鑒最新的教學理念和模式用現今的移動互聯時代結合Mooc和移動學習構建新型大學英語教與學模式慕課資源的利用很靈活河以借鑒網絡各大慕課平臺高水平的慕課資源池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創建自己的慕課資源還可以讓學生推薦和創建自己個性化的慕課資源校園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翻轉課堂的展開提供技術支持學生移動通信設備的普及讓基于慕課資源和移動學習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大學英語翻轉課堂實踐是一種教育改革的探索激發教師去尋找更有創造性的、更有吸引力的、更加人性化的、卓有成效的學習模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IN-11.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MOOCs課程模式:貢獻和困境田.外語電化教學,201-4(3).

[3]盧海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田.外語電化教學,201-4(-4).

[4]焦建利.給慕課學習者的10個建議[[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12).

[5]焦建利mooc:大學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教育網絡,2013(4).

[6]吳萬偉.慕課熱的冷思考[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10-17.

篇(10)

自《2003-2007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我國高職高專英語師資隊伍建設得以發展。除了傳統的職前與在職學歷教育之外,教育部還為高職高專英語教師組織了不同類型的教師研修班、培訓班、教學大賽,均取得了較大成效。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英語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在科研立項和科研論文評選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同時,在2009年,“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教師教育與發展專業委員會”成立,進一步推動了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師的教育和發展工作。然而,由于教師教育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和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師這一群體的特殊性,發展現狀不容樂觀。

第一,高職公共英語教師學科身份不明,職業倦怠明顯。高職公共英語作為一門公共課,在“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的課程建設和專業建設中,往往處于邊緣化或被忽略的地位,教師會因此缺乏職業發展的動力、缺少接受培訓和鍛煉學習的機會。由此帶來的問題是難、申報項目難和評聘職稱難。在缺乏學科歸屬感、自身價值難以得到實現的情況下,職業倦怠的產生也就在所難免。同時,在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中,一般女性比例較高,她們面臨社會、家庭和工作的多重壓力,在專業發展壓力和動力不足的條件下,往往會把家庭置于優先地位,忽略或輕視自身的發展。而教師在大學學習期間獲取的知識無論在職業方面還是學術方面,都無法滿足高等教育的需求,更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專業發展。

第二,高職公共英語教師面對的教育教學情境更為復雜,教師在個人實踐和學科知識方面都亟需增強。高等職業教育要求教學面向技術、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面向產業結構和職業崗位。為此,高職院校英語教師除了掌握學科性知識、教育性知識外,還應該具備與所教學科相關的行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然而,多數教師在校接受的都是傳統的學科教育,知識結構傾向于文學性,缺乏對所教專業行業知識和規律的了解,對學科前沿的發展也缺乏了解。同時,隨著生源危機的出現,高職院校生源質量大幅度下降,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基礎整體下降并且落差加劇,教師面臨的教學難度前所未有。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反應并修正自己的教學。但這種能力不是短時間內能獲得的,因為它不僅需要教師將教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還需要教師的反思,并最終內化為教師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實踐性知識的獲得不僅有助于教師有效地應對高度復雜的教學情境,而且將自己的教學實踐知識抽象化的過程本身也可以促進高職院校教師的科研能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以上分析表明,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存在的障礙主要在于學習動力不足、受訓機會少和科研能力不足等。“慕課”的出現和興起為以上障礙的突破提供了契機。

二、“慕課”為高職公共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帶來的契機

“慕課”給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極大的學習自由度,把學習的中心從教室轉移到了虛擬的網絡世界,被認為是“破壞性創新”[1],是“繼個別教學、班級授課制以來教育界最大的一次革命”[2]。這場革命將會影響高校的教育生態現狀,沖擊傳統的課堂教學,激發教師的危機感。然而,它也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契機。它不僅能督促教師不斷學習,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意識,而且為教師學習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降低教師專業發展的成本,從而推動教師健康發展,為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一)“慕課”為高職公共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動力

高職院校生源質量的下降和生源結構的復雜化,迫切需要課程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而目前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課程內容更新速度慢、課程設計陳舊、課程資源開發缺乏創新。而“慕課”推出了大量的優質課程資源,可以使學生在全球各學科最高水平的課程中方便快捷地自由選擇滿足自己需求的課程。如果不主動應對“慕課”帶來的挑戰,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將會陷入危機。北京大學前任校長周其風曾指出,“現在北京大學已經有學生因為興趣或者是對北大現有課程不滿意,而選擇了MOOC平臺上的斯坦福、麻省理工的課程。如果我們不能建設足夠多足夠好的課程,那不要說把北京大學的教育資源讓全世界共享,只怕以后北京大學的學生坐在燕園里,上的是劍橋、哈佛的課程,拿的是國外大學的學分和證書”[3]。知名高校的課程尚且面臨挑戰,高職院校課程更是如此。這將增加教師的危機感,倒逼教師學習、研究“慕課”的特點,反思自己教學的不足,從而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加強教學設計和改變教學方式,并參與“慕課”建設。在“慕課”建設過程中,教師需要學習相關知識理論及制作方法,需要把握學科知識結構、顧及高職院校學習者的需求、興趣和接受程度,并結合知識的實用性,將知識點分成塊、組、群,參與視頻制作。這將使教師在知識結構和教學技能方面獲得多維度發展。

(二)“慕課”為高職公共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學習資源

在“慕課”時代,教師既是“慕課”的建設者,又是“慕課”的學習者。隨著國外三大慕課平臺(Udacity,Coursera,edX)的漸趨成熟和我國知名高校加入“慕課”平臺,新課程的上線速度加快,新課程的種類將日趨豐富。以Coursera為例。項目開始的一年里,就擁有124門課程,后來又宣布與另外12所大學達成合作協議,提供100門甚至更多的課程,課程設置也將從原有的計算機科學、數學和工程學擴展至醫學、詩歌和歷史等領域。[4]這些資源為高職公共英語教師學習行業知識并成為“雙師型”教師提供了學習機會,而且其內容采用的語言形式都是英語,教師在獲得行業知識的同時,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語言素質。此外,這些上線的課程本身包含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和創新,具有短小精悍,教學信息清晰明確,學習流程重新建構,復習檢測方便快捷的特點,為高職公共英語教師應對復雜的教育教學環境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和教育反思的機會。

三、“慕課”背景下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途徑

(一)個人追求

個人追求是指教師在內需動力驅動下,通過“慕課”學習、研究和建設,從知識、現代教育技術和教育管理與創新等多個維度提升自己。

第一,高職公共英語教師在“慕課”發展的過程中,要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觀點,以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做到與時俱進。首先,“慕課”中體現的以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的教學理念及實施方法為高職公共英語教師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突破口,為教師應對復雜的教育教學情景提供了可供操作的策略。“慕課”大多是由一些知名大學和教師推出的課程,授課教師一般都具有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教學風格。他們對課程知識體系的把控、知識點的分解、短時間內重難點的處理、吸引學生注意力和與學生互動交流的方法均值得我們教師學習和研究。這種新型教育模式的興起,為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突破口。其次,“慕課”課程設計面廣、內容更新速度快,能滿足教師持續發展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訓練指導模式下高職公共英語教師受訓機會少這一不足。教師可以借助這一平臺,補充和更新英語語言知識、學習與授課班級專業相關的行業知識,并通過與“慕課”教師的互動交流,分享國內外研究動態,真正具備“雙師”素質。同時,作為“慕課”學習者,尤其是零基礎參與某一專業課的學習,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該更能體驗到高職學生學習的狀態和學習需求,從學生的角度來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教學,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第二,高職公共英語教師要積極參與“慕課”建設。一方面,參與“慕課”建設可以促使教師積極學習,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慕課”,作為網絡公開課,要接受學習者和公眾的監督,教師在建設過程中,會面臨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會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自己以更高的責任感投入到教學中,從而加快自身專業知識結構的完善和教學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慕課”建設也為高職公共教師提供了未來發展的方向,有效克服教師的職業倦怠。高職公共英語教師在學科身份不明、處于“邊緣化”的情況下,很難找到自己職業的價值。參與“慕課”建設能強化他們的專業認同感,激勵教師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專業發展中去。

(二)團體合作

“慕課”建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既需要教師個體的付出,也需要團體協同合作。目前在基礎教育領域,由華東師大組成的高中、初中和小學“慕課”聯盟已經逐步形成,跨校教師共同參與完成微課程的設計與制作。[5]高職公共英語的“慕課”建設也同樣需要協作,包括教學團隊和后期制作團隊。

上一篇: 銷售每天工作總結 下一篇: 精神文明創建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天堂 |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 | 日本中文字幕免费aⅴ久久 亚洲欧美在线六月综合 | 新久久国产色Av免费看 |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 | 在线观看h网址免费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