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3 10:56: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達爾文的故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達爾文小時候就愛收集礦石、貝殼和卵石。和李四光一樣,二百多年以前,達爾文見到一塊漂泊來的大石頭的時候,也問自己同樣的問題:它們到底是從那里來的呢?
后來,達爾文登上了“小獵犬”號環游世界。在五年的冒險環游中,他吃盡了千辛萬苦,發現了恐龍化石,發現了在海拔二千多米的高山上,竟然有貝殼。難道這里原先是大海?
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進而否定了“神創論”學說。指出:人類是由其他物種進化而來的,并非是“上帝”創造的。
“三言二拍”是最常見的通俗小說,但其中的許多小故事卻歷來少有人注意,這可能是因為對于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來說,這些故事太過平凡微末、不足為奇,而筆者所以反而覺得這些故事值得格外留意,也因為其情節的人人習焉不察恰恰反映著一種最為普遍的制度特點,而這種普遍性的充分實現本身就具有深刻的經濟學和制度學意義。
一條大魚和五十皮鞭
下面看一則具體例子。
《醒世恒言》卷二十六《薛錄事魚服證仙》中有個段落,描寫一位名叫趙干的漁民,他在僥幸捕到一條大魚之后盤算做一樁自己能說了算的買賣:
他妻子說道:“縣里不時差人取魚。我想這等一個大魚。若被縣里一個公差看見,取了去,領得多少官價?不如藏在蘆葦之中,等販子投來,私自賣他,也多賺幾文錢用?!?/p>
不想公差還是搜出了大魚,并把趙干帶回衙門。結果是漁戶到市場上出售大魚的期望不僅完全落空,而且立刻橫遭一場慘禍:
(縣衙的差役張弼)把漁戶趙干藏過大魚的情節,備細稟上一遍。裴五衙便教當直的把趙干拖翻,著實打了五十下皮鞭,打得皮開肉綻,鮮血進流。你道趙干為何不先走了,偏要跟著張弼到縣,自討打吃?也只戀著這幾文的官價,思量領去,卻被打了五十皮鞭,價又不曾領得,正是:世上死生皆為利,不到烏江不肯休!
從這則似乎極其細小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好幾重值得關注的情況:第一,衙門強迫百姓接受的“官價”要比市場價格低了許多;第二,官府從百姓那里強買強征具有最強橫的法理根據,所以物品一旦被官府看中,百姓就絕對沒有權利根據自己的意愿拿到市場上出售,而是必須將其以很低的價格供奉給官府;第三,即使是被壓得很低的“官價”,售物者也沒有契約等可依憑的方式以保證從官府那里得到;第四,如果百姓膽敢對上述法理有任何消極的表示,則對他們施以毒刑拷打等殘酷的威壓就是完全合法的:第五,故事敘述者絲毫不以為上述這些是值得奇怪的事情,相反卻是以司空見慣的平淡口吻總結出:漁戶失財受辱原因,乃是他身為官府“子民”的時候,居然還夢想另外按照市場的價格出售所得、以圖多得到一些利益,而這種“為利”的愿望正是他自尋死路的禍根,就像項羽非要“到烏江”才知道死到臨頭一樣的可悲。
上面這則前人很少注意的小故事,它背后隱含的其實是一個天大的問題和一套完整的制度法理,這問題的本質就是:小民想保住本應屬于自己的那一丁點兒財產,如此可憐的希冀卻為什么被認為理所當然是在自尋死路?并且自《醒世恒言》流傳后的幾百年間很少有人對于故事的邏輯提出質疑,就像中國經濟史研究領域的杰出學者王毓銓先生曾指出的那樣:“秦制”以后兩千多年里。沒見有人對皇帝和官府的這種權力提出質問,更沒有人討論過百姓是否應該接受這種權力的支配。
“無官不貴,無役不賤”背后的法理
那么到底因為什么原因導致了上述情況?
原來,在中國皇權“政治經濟一體化”的制度設置中,農、工、商、伎等億萬百姓都只能作為官府治下、隨時仰承皇帝和“父母官”天覆地載之無限恩德的“子民”而存在,所以他們都必須對統治者承擔某種標志自己臣服性和依附性的服務性勞役,例如農民提供田賦、商戶提供經營服務、工匠(匠戶)提供無償的勞役、樂伎戶以色藝為官府提供娛樂等等,否則就是違反了皇家的“大法”而必須受到嚴厲懲處,這也就是王毓銓先生所概括的,天下一切百姓的所有經濟活動,其第一性的制度定義都是小民效命于統治權力的“當差”――所以,上面故事中的趙干如果要照市場價格去賣魚獲利,那就只能像做賊一樣偷偷摸摸,甚至連他自己都認定這是“私自”的不法之舉。
一旦明白了這個根本法理,我們也就可以知道: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里所說歐洲中世紀后期,“一種特殊的資產階級倫理形成了。資產階級商人意識到自己充分受到上帝的恩寵,實實在在受到上帝的祝?!保@種情況對于中國的工商階層來說不僅完全不可想象,而且商戶在官府面前只能身居微賤更是一種從制度源頭就被規定了的鐵律。后來明代民諺所說:“無官不貴,無役不賤”(見明末邱園:《黨人碑》),其意思也是:包括商人階層在內而承應官家各種賦稅勞役的天下一切百姓,他們乃是與生俱來、萬劫不變地居于“賤”的地位。
于是在上述根本性的制度設置之下,“秦制”以來中國歷代的市場經濟實際上是按照兩套規則運行的:百姓彼此之間的交易規則在社會經濟的整體格局中只能居于非常弱勢的地位,這就是上面故事中趙干所希望的按照市場原則交易商品、并使交易者能夠“多賺幾文錢用”;而高高凌駕在上、居統治地位的強勢規則。則是在一切與“官家”相關的交易中,小民都只能默認極其不平等的“官價”、尤其是默認“官價”背后隱含的百姓在官府面前天生低賤的法權地位。
“官價制度”的經濟學和制度學意義
那么,“官價制度”對于商戶意味著怎樣的命運呢?僅舉宋明時的情況:
聽了這些話,幻兒終于明白為什么父王不肯去和地魔作戰,她問道:"父王,難道不能派臥底去地魔哪兒嗎?"玉帝抬起頭,又嘆口氣,說:"天庭真是窩囊,我說過的,竟然沒有一個人要去?。⒒脙合肓讼?,堅定的說:"父王,讓我去吧?。⒙犃嘶脙旱脑?,玉帝猛的抬起頭來,說:"我為有你這樣的女兒,為天庭有你這樣的女英雄而自豪,可是,者很危險,你確定要去當臥底嗎?"王母見玉帝有點同意讓幻兒去當臥底,急忙說:"不可以,不可以??!幻兒,你千萬不能去,你只是一個仙女,說白是,就是一個弱女子.沒有神仙肯去,就說明特別危險,你要想好?。。⒒脙号ゎ^看了一眼王母,說:"我去?。?/p>
"幻兒?。⒁蝗?,王母驚慌失措的找到了她."別急,母后,發生了什么事?"幻兒并不是很著急.王母喝了口水,緩了緩,說:"不得了了,不得了了!咱們天庭將要發生最大的一場戰爭,地魔帶人來攻打我們了.盡管你父王先用金銀珠寶緩住了他們,但這也不是辦法啊?。ⅲ⑹裁矗浚⒒脙悍浅I鷼猓海⒏竿蹙谷挥媒疸y珠寶來維護咱們天庭的安危.難道咱們天庭連會打仗的都沒有了?要么,就應戰,要么,天庭就會被毀滅?。ⅲ⑦@``````"王母不知該說什么:"你想應戰,也得先問問你父王???""好!我這就去問他,看他有什么話說?。⒒脙赫f著,就往父王的宮殿跑去.
l、學會“百、科、喜、歡、物、住、穿、爬、壞”9個生字。掌握“科學家、喜歡、從來、動物、站住、外衣、一直、好像”等詞語。認識“腿、肩、吱、錯、傷、害”6個字。
2、讀懂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通過對達爾文喜歡小動物詞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4、了解科學家達爾文從小就喜歡各種動物,仔細觀察動物的生活。培養學生觀察小動物的興趣和愛護小動物的感情,從中受到愛護小動物的教育。
【重點難點】
1、學會生字新詞,了解達爾文怎樣喜歡小動物。
2、理解講達爾文喜歡動物的詞語,學習他熱愛動物,探索自然奧秘的執著的精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課文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位新朋友(出示圖片)。 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國著名的科學家——達爾文。他從小就喜歡小動物。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講的就是他和小松鼠之間的一個小故事。(板書課題 12 達爾文和小松鼠)
二 讀課文
1、學生借助拼音自瀆課文。圈出課后的生字,同桌互相讀讀。
2、老師范讀課文。
3、學生再讀課文。要求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
4、讀本課生字詞和帶生字詞的句子。
詞語:達爾文 一位 野外 蟲子 捉弄 從未見過 一件 粗糙 外衣 樹干 尾巴 急壞
句子:
(1)達爾文是英國的一位科學家。
(2)星期天,我到野外去玩兒。
(3)他喜歡地上的蟲,水里的魚。
(4)松鼠媽媽急壞了。
利用多種形式讀。指名讀、比賽讀 、開火車讀。
5、指名讀課文,對讀不準的字音給予指導。
三 學習生字
1、認讀生字
位 文 蟲 他 件 衣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憶生字。
3、學生一看、二描、三寫、四評、五改。
4、針對學生書寫中的錯誤,教師給予指導。
5、學生練習書寫。
四 作業:
課下自己組詞,可請教爸爸媽媽看誰組的詞多。
第二課時
一 、圖象引入,設置懸念
出示圖片。同學們,圖上的這位小朋友,你還認識嗎?對了他就是我們剛認識的新朋友——達爾文。你們看,在達爾文的肩膀上還站著一只活潑可愛的小松鼠。它翹著尾巴,正跟樹上的松鼠媽媽打招呼呢,可是松鼠媽媽卻急壞了,這是怎么回事呢?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12課 達爾文和小松鼠。板書課題 12 達爾文和小松鼠(學生產生好奇心,激發了興趣,學習課文的情緒自然高漲)
二 、圖文結合,解答懸疑
1、看《達爾文和小松鼠》的動畫片
2、學生再讀課文,同桌說說:松鼠媽媽為什么那么著急呢?
3、師:同學們現在你們知道松鼠媽媽為什么那么著急嗎? 生:松鼠媽媽怕達爾文傷害小松鼠。
師:你是從課文那部分知道的?你能把這一段讀給同學們聽嗎? 生:讀第四自然段
師:此時松鼠媽媽會是什么樣的心情呢?假如你生病了,遇到危險了,你的媽媽會怎么樣?(調動學生以有的感情體驗引導學生體會學生松鼠媽媽的心情。)
師:你能讀出松鼠媽媽這種著急、擔心的心情嗎?
(1) 學生試讀
(2) 指名讀,學生評價
(3) 教師范讀,學生評價
(4) 指名讀
(5) 小組讀
(6) 男女生比賽讀
師:從這一段課文,你還知道了什么;結合“作看看,右看看,還翹著小尾巴跟樹上的媽媽打招呼”引導學生體會小松鼠的活潑可愛。
指名讀這幾句。
師:(1)如此活潑可愛的小松鼠達爾文會傷害它嗎?
(2)達爾文是怎樣做的?(抓住“一動不動”“象一根樹干”理解達爾文觀察時專注、入迷的程度)達爾文長時間,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全神貫注的觀察小鳥以至小松鼠把他當成了一根樹干。
(3)假如你是達爾文,當小松鼠爬到你身上時,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培養學生的想象創新能力,進行語言訓練)
師:你怎么知道達爾文不會傷害小松鼠呢?
結合學生的回答相機指導。
第五段通過朗讀體會出“怎么會傷害小松鼠呢?”這句話是在強調達爾文是決不會傷害小松鼠的。通過學生讀,老師范讀,指名讀來體會。
師:是啊,達爾文非常喜歡小動物,是不會傷害小動物的。 生:從第三段中我知道達爾文喜歡小動物,從不捉弄小動物,而是喜歡觀察它們怎樣生活。
師:“捉弄”是什么意思?“觀察”是什么意思?
原來達爾文不捉弄小動物,觀察小動物是想探索動物世界的奧秘。
師:平時,你是怎樣對待小動物的?
師:正因為達爾文從小就認真觀察動物們是怎樣生活的,所以長大后成為了一名偉大的科學家。你想當科學家嗎?(培養學生崇敬科
學家的思想感情,幫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師:只要同學們努力學習,將來一定能成為科學家的。 師:這篇課文你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師:老師還有一個地方不明白,未來的科學家們能幫幫老師嗎? 以此引入第三段
解釋“仔細觀察” “從未見過”
師:他仔細觀察什么?為什么仔細觀察?
師:達爾文處處留心觀察,你喜歡達爾文嗎?
學了課文你想說些什么?(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小動物和愛護小動物的情趣)
三 實踐行動,形成能力
(出示小動物圖片)你認識這些小動物嗎?你家里養了什么小動物?你和小動物之間發生過有趣的故事嗎?同桌之間說說,在指名說。
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相互交流,深化愛護小動物的真摯情感。
四、布置作業:
1、讀一讀。
2、看拼音寫詞語。
3、看圖填空。
(1)一( )花 (2)一( )簸箕
(3)一( )書包 (4)一( )鑰匙
(5)一( )墨水 (6)一( )掃帚
問起“進化論”的創始人是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達爾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當時,達爾文卻想把這一巨大的榮譽讓給別人。
1839年春天,達爾文已經對進化論的觀點進行了系統而成熟的論證,并陸續寫出了手稿,但是他知道科學容不得絲毫紕漏,所以并沒有急于將手稿拿去付印發表,而是繼續找更多更充分的論據來驗證自己的觀點。這一論證竟然延續了將近20年,1858年夏天,達爾文覺得一切都成熟了,決定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他把自己幾十年來的手稿整理好后,交給了英國自然科學家賴爾博士,讓他幫助付印發表。就在達爾文把手稿交給賴爾博士的第二天,他收到了在馬來群島從事研究的另一位科學家華萊士所寫的論文――《記變種無限地離開其原始模式的傾向》,論文的內容跟自己的研究成果一致。在這個關系到誰是進化論創始人的重大問題上,達爾文選擇了謙讓。他對賴爾博士說:“我寧愿將自己的手稿付之一炬,也不愿使華萊士或其他人認為我達爾文待人接物有市儈氣。”賴爾博士說:“我可以為你證明,這是你幾十年的心血,你是進化論的創始人,這當之無愧。”達爾文說:“沒關系的,只要科學有了進步,是誰推動了這進步又有什么關系?”達爾文決定把進化論創始人這一巨大的榮譽讓給華萊士。但是深知達爾文研究工作的賴爾博士堅決不同意達爾文這樣做,在他的堅持和勸說下,達爾文才同意把自己的手稿提綱和華萊士的論文一起送到相關機構,同時宣讀。
華萊士得知達爾文先于自己20年就有了進化論這項科學發現后,他對外界宣布說:“達爾文是一個耐心、下苦功夫的研究者,他勤勤懇懇收集論據,以證明他發現的真理,這項發現本來應該單獨歸功于他,我只是由于偶然的幸運才榮膺了一席。達爾文才是當之無愧的進化論創立者,讓我們向他致敬!”達爾文的謙讓,換來了華萊士和人們對他的尊敬。賴爾博士感慨地說:“在某種意義上,達爾文的謙讓比得到進化論創立者這一榮譽更值得我們尊敬。”
在巨大的榮譽面前,達爾文依然謙讓,我們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是不是也應該多些謙讓呢?表面上看,謙讓也許會讓我們受點損失,其實,因為謙讓,我們獲得的東西卻是無法衡量的。當你對別人謙讓,成人之美時,反過來,別人也會感激你,為你提供方便和幫助。因為謙讓,你贏得了友誼、愛和尊敬。
(李恒克摘自《科海故事》2009年第6期下)
在生物學教學實踐中把學生“放”到具體的“生物科學事件”當中去,讓學生以主體的地位參與生物學習,能夠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促進學生在生物學知識、科學探究的技能和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以及對科學、技術和社會(STS)的認識等領域的全面發展。
達爾文創立的自然選擇學說,當之無愧是生物學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爭論的時間很長,對生物學的發展乃至整個社會思想領域的沖擊都很大。以達爾文創立自然選擇學說的過程以及學說本身為背景情境,讓學生以“第一視角”參與學習,可以說是事件策略在生物學教學中運用的一個典型例子。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R.Darwin),1809.2.12―1882.4.19,英國生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英國派遣的環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學考察。在動植物和地質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經過綜合探討,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書中用大量資料證明了所有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在遺傳、變異、生存斗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變化的,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其主要內容有四點:過度繁殖,生存斗爭(也叫生存競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
達爾文發現,地球上的各種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幾何比率增長的傾向。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強大,但事實上,每種生物的后代能夠生存下來的卻很少。這是什么原因呢?達爾文認為,這主要是繁殖過度引起的生存斗爭的緣故。任何一種生物在生活過程中都必須為生存而斗爭。生存斗爭包括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斗爭,生物種內的斗爭,如為食物、配偶和棲息地等的斗爭,以及生物種間的斗爭。由于生存斗爭,導致生物大量死亡,結果只有少量個體生存下來。但在生存斗爭中,什么樣的個體能夠獲勝并生存下去呢?
達爾文認為,在生存斗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在生存斗爭中獲勝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在生存斗爭中失敗而死亡。達爾文把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達爾文認為,自然選擇過程是一個長期的、緩慢的、連續的過程。由于生存斗爭不斷地進行,因而自然選擇也是不斷地進行,通過一代代的生存環境的選擇作用,物種變異被定向地向著一個方向積累,于是性狀逐漸和原來的祖先不同了,這樣,新的物種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環境是多種多樣的,因此,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所以,經過自然選擇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樣性。
自然選擇學說在初、高中生物學教學中都有涉及,只是在要求層次上不同。作為一種科學思想,自然選擇學說還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這里以枯葉蝶的形成為例,請達爾文“老師”帶同學們一起去探索自然選擇學說的創立,讓大家在自然選擇學說創立,這個宏大的事件情境中進行學習。
1. 從枯葉蝶說起
1831年12月27日,達爾文跟隨貝格爾號起航。此時的他是個言必稱《圣經》的神學院畢業生、正統的基督教徒,他的虔誠常常被海員們取笑。
達爾文:枯葉蝶,是一種形狀與枯葉很像的蝶類。在神創論者的眼中,如此精妙的物種,只可能是上帝創造的。自從上帝創造它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如此,從未改變。剛剛登上貝格爾號時的我,也是這樣認為的。
達爾文老師左手拿著一只枯葉蝶標本,右手拿著一片枯黃的葉片。同學們遠遠看去,還真分不清誰是葉子、誰是蝶。
達爾文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兩行字:上帝創造了生物、物種不變。
2. 相信自己,還是相信上帝?
達爾文:關于枯葉蝶的事情,我們等會兒再討論。先給大家講講我隨貝格爾號航行期間的故事。在加拉帕戈斯(西班牙語的意思是“龜”)群島考察期間,我發現那些巨龜成群結隊地在島上的沙灘上漫游,總共有14種亞種,而且島與島之間的巨龜的形態差別非常大。以至于島上的副總督向我吹牛說,他只要瞄一眼,就知道哪只龜是哪個島上的。
達爾文老師展示著幾張巨龜的圖片,特別指出龜殼在形態上的差異。
達爾文:同學們,為什么上帝要在這小小的角落顯耀他的創造才能,他真有必要專門為這里創造出這許許多多獨一無二的物種嗎?
同學們竊竊私語,對達爾文老師的疑問似乎拿不定特別的主意。
達爾文:后來發生的另一件事情,給了我更多的啟發。我在群島上采集到三種效舌鶇標本,看上去和美洲大陸的效舌鶇很相似。我當時以為是由大陸的效舌鶇演變而來的三個變種??墒牵业呐笥选⒅镍B類學家約翰?古爾德鑒定認為那不是三個變種,而是三種不同的物種。
達爾文:同學們,假如曾經美洲大陸有一次很大的風,把效舌鶇吹到了三個不同的島嶼上,這三個不同的島嶼上的效舌鶇因為各自不同的地理環境,經過了很長時間而變成現在的三個物種。
指著黑板上“上帝創造了生物、物種不變”的板書。
達爾文:同學們可以相互討論討論,想一想物種到底是變,還是不變?
學生:一種效舌鶇變成三種效舌鶇,好像更能夠說得通一些。確實上帝沒有必要同時為三個不同的海島創造三種不同的效舌鶇。
達爾文:在我發表《物種起源》之后,有科學家發現兩種不同生物之間的一些“過渡類型”的化石,比如始祖鳥化石――既有鳥類的一些特征,又有爬行類的一些特征,這些可以作為鳥類是從爬行類進化過去的證據。
經歷更多討論后,師生之間初步得出結論,生物不是神創造的,是由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的。但是,枯葉蝶又是怎樣進化來的呢?
3. 生物是如何進化的
達爾文:要弄清楚枯葉蝶是怎么進化而來的,還要講講我的另一個發現。大家有沒有見過剖魚?有時一條雌鯽魚的腹中,會有很多魚卵,數以千計。我們想想看,就一條雌魚,如果再給它配一條同種的性成熟的雄魚,把它們放在你家后面的一條小河里,順利地產卵受精,順利地孵化,那么一對鯽魚就有數以千計的小魚。
學生:老師,我們的確見過雌魚的腹中有很多的魚卵,但是,河里卻并不到處都是魚。這是為什么呢?
達爾文:是的!還有的魚哪兒去了呢?
學生:死了。
學生:被黑魚吃掉了。
……
達爾文:反正就是它沒有活下來。關鍵的問題是――為什么有些魚活下來了,而另外一些魚沒有活下來?
學生討論,發表意見。
學生:在遇到黑魚時,有的魚發現后及時逃掉了,有的魚卻呆頭呆腦沒有發現,沒有發現可能就被吃掉了,說明智商有問題。(眾笑)
學生:還有兩條魚都發現了,但是有條魚游得很快啊,然后啊,游的慢的那條被吃了。這要比游的速度快慢了。
學生:也有的魚比較靈巧的,發現食物吃得比較快,它就飽了,有的愣頭愣腦的,找食物本領差,就可能餓死了。
達爾文:那么剩下的活著的魚和死去的相比,它們是不是有些不同?
學生:更強大。
達爾文:“更強大”是個很寬泛的詞語,我們可以說的更具體一點。
學生:反應更靈敏,游泳速度更快,生存能力更強。
……
達爾文老師重新提起枯葉蝶的話題,請同學們模仿剛才的討論來分析枯葉蝶的進化歷程。
學生:枯葉蝶擁有過度繁殖的能力,能夠產生大量的個體。
達爾文老師板書:過度繁殖。
學生:因為遺傳的原因,它和它的子代保持了某些連續性;但是又由于變異的原因,有些個體長得像枯葉,有些不太像。
達爾文老師板書:遺傳和變異。
學生:當它的天敵來捕食的時候,那些比較像枯葉的不容易被發現,所以他們得以逃生,而不太像枯葉的蝴蝶容易被發現并被捕食。
達爾文老師板書:生存斗爭、適者生存。
師生小結:這樣日積月累,經過很長時間的自然選擇,就得到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枯葉蝶的類型。
老師進一步延伸――環境的多樣性,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
4. 未竟的事業
許多人認為,歷史課就是講故事,甚至有人認為一個好的歷史老師就應該把歷史課上得跟講故事似的。有很多學生要求我們的歷史課能像《百家講壇》那樣以故事的形式來講述歷史,這樣他們更能記住歷史知識。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果能恰如其分的運用生動形象、有趣的故事性講述的方法,講課時穿插一些趣聞,介紹一些軼事,或者是講一些歷史小故事、學生感興趣的歷史知識,這是培養情感、提高學習興趣的極有實效的方法,能對歷史教學產生非常奇特的效果。但是這需要老師有很好的駕馭水平,不僅要熟練掌握和運用課外知識、把握課本知識,還要在講故事時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畢竟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完不成教學任務。再有如果故事和知識處理不好就可能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導致學生只知道故事而不知道要學的知識。如果能夠適度把握,那么歷史課就會變得生動而又豐富多彩,并且也會激發學生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所以,我認為歷史課堂上應該適當的穿插一些故事情節。
我在具體的歷史教學實踐過程中經常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實施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效果。例如在上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1第四單元第10課《》中,我講到以后,中英之間簽訂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英《》的時候。我就問學生:“面對異常強大的英帝國主義的威脅,中國代表在和英國代表簽訂條約的過程中,他們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呢?”學生的答案大概有以下這些內容:“中國代表沒有發言權”;“英國人說了算”;“任人宰割”。這時候,我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的簽訂過程中,中英雙方在談判關稅時,我方代表首先在很多中國人不常用的商品上給英方零關稅或很低的關稅要求,這樣英國很高興。而在我國可能會大量進口使用的商品如洋紗、洋布等的關稅要求很高,他們告訴英國代表:我們之前給你們那么多的零關稅商品,哪怕現在我們提高少數商品的關稅,從平均關稅上來看,你們出口中國的商品關稅已經很低了。英國代表一想,是啊,之前我們的很多商品出口中國都是零關稅或者關稅很低,這么少種類的商品收高額的關稅,從平均關稅上對我們來說是賺的,于是雙方達成一致。但后來,英國人發現他們的商品很難打開中國的市場,經過調查發現:低關稅或零關稅的很多商品中國人基本上很少購買,而中國需要大量進口的商品的關稅卻非常高,由于高關稅從而導致了高價格,所以暢銷商品很難打開中國市場。英國便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清政府拒絕了,這也是導致第二次的一個原因。
從上面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代表雖然背靠軟弱的清政府、面對強大的敵人,但是他們還是發揮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很巧妙的蒙蔽了英國代表。學生以前的定式思維被這個故事打破了,使其了解到中中國人在談判桌上打敗了英國人!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了第二次爆發的一個因素。
我上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3第12課《探索生命的起源之謎》,在講到第3小節“達爾文的進化論提出以后對整個宗教界和思想界產生了巨大震動,遭到了教會和保守勢力強烈的反對”,這時,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達爾文被邀赴宴。宴會上,他恰好和一位年輕美貌的女士并排坐在一起?!斑_爾文先生,”坐在旁邊的這位美人帶著戲謔的口吻向科學家提出疑問,“聽說你斷言,人類是由猴子變來的。我也是屬于你的論斷之列嗎?”此時,我問學生:“假如你是達爾文,你怎么來回答美女提出的問題?”我來扮女士。有學生說“是”,我說“在座的每個人都知道我是從媽媽的肚子里出生的呀!”有學生說:“不是”,我說:“我是人對吧!那你的意思是人不是由猿猴進化來的?”我告訴學生這個問題不能用簡單的“是”與“不是”來回答。那我們來看看偉大的科學家達爾文先生是怎樣來回答的……
“那當然嘍!”達爾文看了她一眼,彬彬有禮地答著:“不過,您不是由普通的猴子變來的,而是由長得非常迷人的猴子變來的。”達爾文先生的這種巧妙的回答既維護了自身的科學研究成果,又從側面贊美了那位女士的美貌和魅力,結果只會是相視而笑。
接著在告訴學生:達爾文死于一八八二年四月十九日,享年七十三歲。他的遺骸葬于牛頓、法拉第等英國偉人長眠的本敏寺寺院。讓學生了解到達爾文先生在英國的歷史地位是多么的巨大。
引導學生分析“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兩句諺語的合理性。在學生討論并發言的基礎上,教師總結:這兩句諺語實質上是語言變化的誤區,前一句應該是“三個臭裨(pi′副)將賽過諸葛亮”,它的意思是三個副將的智慧累積起來會超過一個主帥的智慧;后一句諺語應該是“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為不管是嫁給乞丐還是嫁給老頭,都要從一而終,這是我國古代的封建倫理道德對女性的要求。從對以上兩句諺語的懷疑和分析,引導學生去正視歷史事件和諺語,帶著懷疑的態度去分析事物,培養批判精神。
我認為我們歷史教師應該把歷史課堂變成趣味性、故事性、啟發性的高效教學課堂。在結合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的情況下,盡量增強歷史課的趣味性,而趣味性是靠有趣的知識、教師的教學風格、語言、動作、神態、故事來構建的。
參考文獻:
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我餓狼撲食般讀完了《世界五千年》這本書,其中關于查理。達爾文的一則故事讓我久久難以忘懷。
達爾文出生醫學世家,但他仍舊熱衷於大自然。他細心觀察大自然的生物,并且還跟著名植物學家享斯洛學習。最終以別人名義寫下了《物種起源》,推翻了當時的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
達爾文這個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他今日這番成就起源于他細心觀察與堅持的好習慣。想到這里,我不由得臉紅了。因為我,從不曾細心觀察過父母、細心觀察過他們對我細微的愛,盡管他們眉宇間的憂慮濫言與表;我也曾在暑假前寫過一份暑假計劃,然而一到暑假,那份計劃卻只是實施幾天,任它漸漸泛黃,任塵埃為它穿上新衣。
我知道該怎么做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向我襲來。謝謝你,達爾文,你創造的歷史感染了一位小學生!你的堅持與恒心值得我去學習!
某某學校六年級:嘉琪
體現了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同時提示了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全文結構緊湊,邏輯嚴密,考察分析—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既是文章的主線,也是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課文將二者融為一體,在有趣的發現中滲透思想方法的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復述課文。
2.學習本課生字,其中兩條綠線中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
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復述課文。
2.學習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教學難點】
1.嘗試復述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在讀中貫穿詞句訓練。
【教具準備】
投影,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二課時。
【設計理念】
《有趣的發現》這篇課文記敘了英國著名科學家達爾文通過對海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的昆蟲考察,發現了只有適應自然環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現了他仔細觀察,認真探索的嚴謹作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重視情感的正確指向,讓學生感悟自己強烈而樸實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對祖國純真的愛。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的道理,教師就必須創設情境,帶孩子們進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俗話說“情之萌生離不開環境”,了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須入文章之“境”,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出示昆蟲圖片,讓學生在沒有進入文本之前已了解三種昆蟲的特征,為學習課了鋪墊。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知識鋪墊
1.小朋友們,在我們地球上生存著許許多多的昆蟲,它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蟲圖),老師這兒就有許多,認識它
們嗎?
2.指名學生說。
3.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昆蟲有一些相同之處。
4.是啊,這些昆蟲有的翅膀特別大,有的翅膀特別小,還有的沒有翅膀。(教師用筆圈出同類,并分別標上“翅膀大”“翅膀小”“沒有翅膀”)
5.你還知道哪些昆蟲是屬于這三類中的一種?
【設計意圖:通過看昆蟲圖,讓學生初步了解昆蟲有三類,為理解課了鋪墊?!?/p>
二、揭示課題,引發疑問
1.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去讀一個與昆蟲有關的小故事,名字就叫——
(出示課題:有趣的發現)
2.指名讀題,注意讀好輕聲“的”。
3.讀了題目,在你腦中是否出現了一些小問號呢?
4.學生質疑:(誰發現?在哪里發現?發現什么?怎樣發現?
……教師相機板書)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讀題后在腦中給自己提問題,為初讀課文激發了興趣?!?/p>
三、初讀課文,品味內容
1.自由輕聲練讀課文。
要求:
(1)標好小節號。
(2)讀準生字字音。
(3)讀通課文,遇到難讀的句子可以多讀幾遍。
2.檢查自學情況。
(1)抽讀生字詞。(出示詞語)
有趣 達爾文 小島 昆蟲 翅膀 觀察 比較 因為 生存 研究 重要
指名帶讀,正音后,再指名帶讀?!伴_火車”讀,齊讀。
(2)問:課文有幾個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重點指導讀第二至第四句。
(3)指名分自然段試讀課文,評議。
【設計意圖:通過“自由讀——領讀——指名讀”等幾個不同層次的訓練,使學生能把生字字音讀正確。課文讀正確流利,并能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些是引導深入體會課文的
基礎?!?/p>
四、品讀感悟,解答疑問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生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從這短短的一句話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1)這個有趣的發現與達爾文有關,是達爾文發現的。
(2)“一百多年前”。
師口述:達爾文出生在1809年,去世時73歲,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3)“英國著名的科學家”。
出示達爾文肖像圖,師加述:瞧,這位就是身穿英國紳士服的達爾文。他經常與各種動植物打交道,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科學家。
出示“著名”讓學生換詞的方法理解“著名”的意思。
(4)這樣一位有名的科學家,誰再向大家介紹一下呢?
指名有感情朗讀第一自然段。
(5)小朋友,你會用這樣的句式來介紹一下達爾文嗎?
句式訓練。
達爾文 。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朗讀,教師講解,指名復述,讓學生在腦海中加深了對這位科學家的印象?!?/p>
五、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讀一讀,鞏固生字的字音。
2.你是怎么樣記住每個生字的?指導分析生字的結構和偏旁。
上下結構——容 易 究
左右結構——較 研
半包圍結構——達 存
3.指導書寫:你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你能給這些字組成詞或用它來說一句話嗎?
5.教師范寫,學生書寫這些字。
6.學生描紅。
【設計理念: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生字的經驗,來分析、掌握這些字的要領,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掌握本課生字。】
六、作業
1.有趣的發現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仔細細地觀察,那里有許許多多的知識,粗心的小朋友不會得到它,只有細心的觀察日常生活,你才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不信,你們就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