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服文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7 11:08: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日本和服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日本和服文化論文

篇(1)

 

每當提到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我的腦海里首先升起的一個形象就是身著和服的美麗日本女子,和服的動人、和服的美麗、和服的優雅一直打動著我,讓我有一種欲望要去了解它—和服,這里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向大家介紹一下有關和服的方方面面。

和服的概念:

和服指的是日本傳統民族服裝,在日語稱為“著物(Kimono)”;因為是由中國隋唐服式改制的,又稱吳服。

和服體現出日本國的民族文化和人們的山水觀、風土觀,以及人的精神情境?,F在它成了日本一種值得夸耀的文化資產。日本女性一旦穿上和服,她就變得溫婉賢淑,循規蹈矩起來,這是和服特有的規格在起作用,因為和服具有不可小看的重量,同時還束手束腳。另一方面,和服擁有的是一種精神,它使人變得端莊、謙謹。日本人在一些慶典和儀式中都喜歡選用自己的民族服裝。比如父母會在小孩子過“七五三”節時給他們穿上小巧可愛的兒童和服。而畢業儀式、成人儀式、結婚儀式等許多人都愿意穿上大方漂亮的和服。老齡婦女們穿上捻線綢和服去看戲,被認為是一種高雅有致的行為。

總之,人們雖然不經常穿和服,但是對和服都有一種認同感信任感,這往往是民族自信心的表現。

和服的分類:

1:浴衣

一種簡單的和服,因為很適合洗浴后穿著,故稱浴衣。夏天炎熱時也比較適合穿這種休閑感很強的浴衣。安土桃山時代,已流行在沐浴后穿著能吸收皮膚水份的“湯帷子”,后來受平民喜愛而演變成了現在的“浴衣”。

穿著寬松的浴衣,然后在榻榻米上喝茶,實在是一件愜意的事情。

2:振袖

未婚女性的禮服,依袖子長短為“大振袖”、“中振袖”、“小振袖”。穿得最多的是“中振袖”,如成人禮、畢業禮、宴會、晚會、茶會等場合。

3:留袖

已婚女性的禮服,黑色,染有五種花紋。

4:訪問著

又稱“色留袖”,穿著場合較廣,婚宴、晚會、茶會等可以穿。沒有年齡與婚否的限制。從下擺、左前袖左肩到領子展開后是一幅圖畫。近年來大受歡迎。

5:花嫁衣裳

在日本人結婚形態可分為:傳統的神前結婚、西洋教堂結婚。如果選擇前者的話,那么就要穿日本傳統的婚禮服了。。新娘穿的婚禮服是和服中最為華麗的。用織進金銀箔的金銀絲線在綢緞面料上刺繡,繡的圖案大多是花鳥。當新娘穿上金光閃閃的禮服登場時,是婚禮上最耀眼的一幕。

6:普段著

就是日常所穿的和服。家居、逛街、同學會等非嚴肅場合都可以穿。

7:畢業服

在畢業典禮和學位受與儀式上穿著。

和服的款式:

和服款式十分之多,婚、宴、喪、禮、春、夏、秋、冬各不相同。按和服花紋和質地也有貴賤之分。

今天,和服不僅是人們婚,宴,喪,禮時喜愛的服裝,和服及其飾物還成了布置的裝飾品。例如新娘的結婚禮服,以同樣的圖案設計不同顏色來強調它的變化,一般正式新娘禮服要穿三層,此三層完全相同圖案的設計,惟以不同顏色,分別在不同場合穿著,如在夫家宴客穿著的顏色和在娘家宴客時的穿著,以不同的顏色為之。也有以代表長壽的松,鶴等吉祥圖案設計的結婚禮服。少女在正式場合的穿著,強調及地的長袖(振袖);而一般結過婚婦女的衣袖則是短的,表示已婚的身份。

春季:櫻花盛開或以春天的西洋花圖案為主題的設計,以粉色系較多。

夏季:以清涼色系為考量,圖案常以浪花,水中嬉戲的魚兒,甚至水邊水草,花鳥為主題。

秋季:以秋天的為主題,添上一些蕭瑟的秋意,暗色系較多。。

冬季:以冬天的北國雪景意境為考量。

和服的穿法:

和服的穿法比較繁復,不同的和服有不同的穿法,雖然在大致的步驟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細節處則很有講究,和服穿著的技術也就表現在這些細微的差別上面。例如和服的底襟離鞋跟位置,浴衣是7-8厘米左右,留袖在25厘米左右,而中振袖、小紋等都是在15厘米左右。襯領外露的多少也是不相同的,喪服的襯領外露約1-1.5厘米,訪問服的襯領外露約2厘米,中振袖一般外露3厘米左右。

穿和服一是要了解和服的基本知識,如和服各部位的名稱、和服的種類以及和服的面料,同時還要了解和服帶的形式、特征、質地和性能;在和服必要的配件中要了解附屬的物品、內衣、現代美容用具、履和包等;在和服與帶的組合方法中要了解不同質地的配合、不同色彩的搭配以及TPO的組合方法。

二是要了解操作步驟和程序。為了達到美的著裝效果,首先要對人體進行補正。著裝人對自己體型特征的優缺點要比較清楚,這十分重要,因為服裝是人體的第二皮膚,人體的缺陷會影響著裝的效果。所以在著裝前,要補正人體的缺陷。

三是在開始著裝之前,一定要將準備工作做得充分,必要的道具包括和服的一些小配件,與和服配套的內衣,穿和服進行美容時的一些現代美容輔助用具,鞋和其他附屬品都要準備好。

另外,要補充說明的一點就是:穿和服一般得有人幫助,自己一個人很難穿得服服帖帖、整整齊齊。世界上開設有專門傳授民族服裝穿法學校的,大概估計也就只有穿和服了吧?西裝在成衣時,它的式樣已經定形,和服卻不同,它的式樣要穿上身后才能體現出來。也就是說,和服是一種未定形的半成品衣服。和服一般都是以直線裁剪制成的,這樣的衣服可以重重疊疊穿上好幾件,因而可以根據冷暖的變化自由穿脫,任意夾剪。

和服的穿衣順序是:

1穿貼身內衣和裙子,并補正體形

2穿振袖長孺袢,對齊兩肩和背縫線

3保持長孺袢前身地平整

4雙手將帶從前身繞至后身

5避開在前身中央打結,帶的兩端塞入帶中

6系依達締

7套上振袖,并將下擺與地面水平對齊

8系腰帶

9系胸袋

10整理前身下側多余部分,用手壓住,然后系帶

11系帶時保持前身平整

12用袋帶系松風結時將帶子從前身繞至后身

13在前身插入帶板

14在后身放入帶枕

15系帶揚

16系帶締

和服的禮儀:

日本人的很多禮儀規矩都是受到了和服的制約,問候的方法、跪坐的姿勢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和服的影響。因此也有人說,日本的禮儀實際上是和服的禮儀。

我們先來看穿和服的場合有哪些:

1、新娘婚后第一次過元旦,要第一個向媒人問好,在這樣的場合,要穿樸素一點的和服,而和服的色彩則要明快亮麗,領口內襯的色彩要鮮艷。

2、 一月十五日是日本的成人節,參加這一儀式的人要求穿成人式的和服,傳統的穿法是穿色留袖,現在這個規定不是那么嚴格了。現代成人式中穿振袖的比較多,和服的圖案以松、竹、梅、龜紋等吉祥紋樣為主。帶子選用織金錦、經錦袋帶,與華美的振袖交相輝映。

3、歡送會、謝恩會或一殷的聚會上穿中振袖的比較多,在歡快和諧的氛圍中,穿的和服要格調高雅,系的帶子要寬松一些。

4、結婚式和披露宴是比較隆重的場合。這時新人的雙親、已婚的夫人們應該穿五紋的黑留袖,腰帶的色彩要亮麗,用白色或金銀色,顯得高貴。小姐們穿振袖,系華麗的腰帶,和服上裝飾松、竹、梅、鶴等紋樣。男子也是穿五紋的黑留袖,而且胸前的菊墜和襪子都必須是白色的,角帶材料選用織錦和博多綢。參加結婚式的其他人,如同事等,可以穿訪問服或者振袖,這些服裝要求高雅,有華麗的帶結。

5、孩子的入學式,不僅孩子穿色無地,帶孩子入學的母親們也 要穿一紋的色無地。孩子到十三歲,在那年的陰歷三月十三日,關東和京都一帶的人都帶孩子去參拜菩薩,這時要脫去為原來體長四分之三的和服,新換上的正式禮服要求與成人和服的標準尺寸一致。七五三節,孩子們穿色彩艷麗的盛裝,母親宜穿付下,系名古屋帶。

6、在比較隆重的慶典、比賽或受獎等場合,參加者一般穿有紋的黑留袖或振袖,帶子和附屬品也要和黑留袖、振袖配套。如果隨身帶扇子,扇子要插在腰帶內。

7、日本人看電影、看演劇或外出購物時也要更換和服。穿富有個性的付下和江戶小紋,系名古屋帶。。如果想要更加優雅一些,也可以穿訪問裝。

接著我們再來看穿和服時該有的舉止禮儀:

穿和服的站相:

站立時,要求低頷,直背,松肩,并腳。在人前站立的時候,千萬注意不要形成貓背。 坐分為椅子和蒲團兩種。坐椅子時,不能坐得太深也不能太淺,坐的時候腳和膝要并攏,腳稍稍后退則更美更雅。振袖的大袖要放在膝上,右袖在下,左袖在上。

穿和服的坐相:

在別人家作客要坐蒲團。入座的方式也很講究,以跪的姿勢將膝蓋接觸蒲團的角端,然后再逐步以膝橫向跪進,到達蒲團中央,再以正面面向主人。站起來時,要腰不動而將兩足立起來。

穿和服的走相:

步幅必須小而平穩,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衣袖和下擺。走動時衣袖不能亂晃,而是要輕輕地擺動,下擺也不能拖地而行,要輕輕地提起。為了不讓袖端被夾在門縫里或是下擺被別人踩住,在乘坐汽車、上臺階時,需要特別注意。

穿和服坐車注意事項:

坐車時,首先要把包和其它所帶的東西放在座位上。然后背對座位坐下。穿振袖時要用左手將衣袖合攏,右手托起左袖,而左手則稍稍提起衣襟。坐時只能坐位置的一半左右,不能坐得太靠里,胸要挺起,微微前傾,腳尖著地,不能讓腰帶接觸椅背。以免變形。如是車上無座位時,可能會站在車中間拉著吊環,此時一般要用一手將另一手的衣袖按住,不能讓別人看到衣袖里的白襯衣,手腕也不能露得太多。下車時,左手持襟,右手拉住扶手而下,下車之后,必須先整理腰帶,確認腰帶及衣服的整齊。

最后,還有幾點在穿著和服時的注意點:一定要搭配木屐;不能佩帶任何首飾;頭發挽成發束定于腦后,不可披散頭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穿和服一定要右襟貼身,左襟在上。

簡單介紹了一點跟和服有關的內容,希望對那些跟我一樣對和服感興趣的和服愛好者有幫助。

參考資料:

[1]樋口清之 《日本日常風俗之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武心波 《當代日本社會與文化》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牧野保子 《冠婚葬祭事典》 株式會社主婦の友社

篇(2)

非言語的Nonverbal一詞,是指在交際過程中,為更好地達到交際目的而伴隨言語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使用的不屬于有聲語言和文字語言范疇的方法和手段。 又被稱為“不是語言的語言”。非語言交際指不需要使用言語就能發出和接收信息的行為,這種行為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不像語言只分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非言語交際(Nonverbal communication)這一概念屬于社會心理學,指人在傳達訊息時,會使用如肢體語言、面部表情或音調等語言、文字以外的媒介來輔助說明。非語言交際就是交流的雙方利用身體的特征或者自然環境給交流對方傳遞特定的意思,表示言語之外的情感。在交流中言語表達終有不足,所以我們會額外在意對方的非言語表達,這有助我們更準確地理解對方的情緒、態度、個人特質等,甚至是內心真正的意圖。

對于非語言的分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類方式。例如美國的瑪嬌麗?F?瓦格斯把非語言分為9類,分別是人體(身體特征、皮膚、體形等)、動作(手勢、姿勢等)、眼睛(視線、眼神等)、副語言(聲音的高低強弱等特點)、沉默、體觸行為(接吻、擁抱、握手等)、對人空間、時間、色彩等。顯然,瑪嬌麗?F?瓦格斯的這種分類歸納并不能完全涵蓋非語言的范圍。納普(M?knapp)將非語言分為7類,分別是人體的傳遞行為(例如表情、視線、手勢、體勢等)、身體特征(體形、膚色、毛發等)、 觸摸行為(握手、擁抱等)、副語言(如聲音的特征、咳嗽、哭聲、發話間隔等)、空間因素(如體距)、個人物品因素(如服飾,化妝,隨身物品等)、環境因素(如家具、燈光、溫度等)等。美國的K.W.back將非言語交際分為兩大類,分別是靜態無聲的非言語交際、動態無聲的非言語交際以及有聲的非言語交際等。畢繼萬將其分為4大類,將姿勢、身勢、面部和手部動作、體觸行為等歸類為體態語;將沉默、話輪轉接、非言語聲音等歸類為副語言;將化妝、衣著、膚色、個人用品的交際作用等歸類為客體語;將空間,時間、距離、燈光、顏色、標志等歸類為環境語。

非言語交際的方式有很多,人們的面部表情、身體動作、衣著服飾、聲音暗示等都能表達一定的意思,都是非言語交際的有效手段。例如人們高興時會眉飛色舞,憂傷時會愁眉苦臉、悲痛時會嚎啕大哭等等,這些情緒都是通過非言語手段表達出來的。又例如我們在說話時往往同時會借助身體動作來表情達意,有時這種動作會起到強化言語信息的作用,有時則起到弱化言語信息的效果。例如你送給小孩禮物時,他若真的不想要,就會說不要,同時也會伴有搖頭、扭身、眼神漠視等行為;而若他很想要卻礙于大人的說教,雖然嘴上說不要,但是眼睛會一直盯著看,并使勁扳著手,這就是弱化了他的言語內容。所以非言語交際在交際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它可以使言語信息更加鮮明突出,也可以弱化或補充言語信息的內容,還可以代替言語手段來表達信息。西方學者早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對非言語交際的重要性做了研究,伯德惠斯特爾認為:文化背景相同的兩個人在交談時,言語手段傳達的信息僅占35%,非言語手段傳達的信息占65%。梅拉比安也認為,兩人在交談時,非言語占93%,語言本身僅占7%。由此可見,在交際中,僅靠語言文字來傳遞信息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也往往需要非語言手段來增強語言效果,正確地理解和運用這些非語言手段,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與他人交流,減少交流障礙,促進交流順利進行。

非言語交際一詞來源于英語中的“nonverbal communication”,對非言語交際的正式研究普遍認為始于達爾文,他在《人類和動物的表情》(1872年)一書中,對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方式和各種心理活動進行了系統詳細的研究。此后,逐漸出現了大量研究非言語交際的作品。例如伯德惠斯特爾的《身動學入門》(Introduction to Kinesics)、霍爾的《無聲的語言》(The Silent language)、戴斯蒙?莫里斯的《人類行為觀察》(Man Watching)、洛蕾塔?A.馬蘭德羅和拉里?巴克的《非言語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和朱利葉斯?法斯特的《人體語言》(Body Language)等。而關于跨文化非言語交際的研究,可謂始于美國的萊克?布羅斯納安著的《中國和英語國家非言語交際對比》,它第一次直接對中英國家的非言語交際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對比研究。

在中日非言語交際的對比研究方面,代表作為李慶祥主編的《中日非語言交際研究》(2008),它是研究中日非言語交際的前沿叢書,其中收錄了25篇論文,內容分為概論篇、分論篇、音聲語篇和教學篇等。關于中日非言語交際對比方面,概論篇中有盧濤的《日本非語言交際研究概述》、毋育新的《中日非語言交際行為的比較研究》和吳宏的《日本人的非語言交際行為與日本文化――兼談中日非語言交際行為之差異》等論文;分論篇中主要關于手勢、表情、副語言等方面的論文,其中關于中日對比的有倪秀梅和姜峰的《中日手勢文化比較――以手指動作為主》;教學篇中有趙春利的《對非言語行為的調查研究》和樊軍的《日本文化中的非言語交際與日語跨文化教學》等論文,主要是關于日語語言教育中非言語交際的重要性。另外,有王秀文著的《日本語言 文化與交際》(2007),主要論述了中日文化差異與體態語的表達方式、副語言及交際功能等。鐵軍編的《中日色彩的文化解讀》中,以五種基本色為中心進行了中日對比。

另外,關于體態語對比研究,期刊論文方面有孫鵬的《從體態語看中日兩國文化差異》(開封教育學院學報 ,2015(4));有桂玉植和倪秀梅的《跨文化交際中的中日體態語對照研究》(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5(3));王連娣的《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視角下的中日手勢語》(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5)); 林燕燕的《體態語語言表現之中日比較――以“喜”的面部表情為中心》(華北科技學院學報, 2013(2));趙平的《從災難中的笑容看中日非語言交際》(日語知識,2012(09));張曉梅的 《論中日手語中表情與口形的作用》,(才智 ,2011(19));張淑婧的《關于中日談話節目中附和表現的使用實態》(2010);王冠華的《關于面部表情描寫的中日對比研究――基于語料庫所進行的調查》(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4)); 程放明、劉旭寶的《體態語的中日語言表述異同》(日語學習與研究,2005(4)); 碩士論文方面有李江冰的《“肢體語言”的中日對比》(2009)、向金枝的《中日體態語對比研究與對日漢語教學》(2016)等。

在服飾色彩方面,有馬興國的《中日服飾習俗交流初探》(日本研究,1986(3));張祝平的《中國國服喪失原因淺探――從近代中日服飾變化比較說明》(歷史教學,2002(11));錢國英的碩士論文《從文化的角度看中日顏色詞的異同》(2005);劉容的《中日跨文化交際中色彩使用的差異――以服飾、禮品為例》(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6(4));李的《日本服飾搭配中日對照》(1-8),(日語知識,2008(10-12)、2009(1-4));杜君林的《中日空間概念中“內”與“外”的對比分析》(科技風2010(6));魏娜、蔣翔云的《淺析中日兩國的傳統服飾文化間的差異――以旗袍和和服為例》(學理論 2012(21));白玉蘭的《中日時間觀念的差異及其對文化交流的影響》(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12));苗M的碩士論文《中日服飾文化對比研究》(2014);陳穎超的《中日兩國“白色”異同研究》(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4(1));谷秋實、呂園園、王芳的《小議中日服飾色彩禁忌》 (萍鄉學院學報,2015(2));張歡的碩士論文《中日英における空gを表す方法の照研究D「在、「で、「onを中心にD》(2015)等。

綜上所述,我可以看出,關于中日非言語交際的比較研究在我國已初具規模,研究的時間分布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無論是期刊還是碩士論文數目都不算多,相關的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并且各年份的論文分布相對分散,規模較小。從研究的內容來看,中日非言語交際的對比研究的重點在體態語對于和服飾色彩的對比,主要是關于姿勢、身勢、面部表情和手勢動作的對比研究,還有關于中日服飾色彩方面的比較研究。少數文章關于副語言的比較研究,但是論文數量非常少。其他方面的中日非言語交際的對比研究基本是空白的??傊?,關于中日非言語交際的對比研究還有很多需要發掘的內容,研究對象和范圍也需要進一步擴展,研究方法和理論框架也亟需進一步構建,中日非言語交際的對比研究的發展和完善還需要學者們今后長期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陳原.《社會語言學》[J].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2.楊全良.非言語交際簡述[J].外語研究,1990年版。

篇(3)

克里姆特繪畫作品不僅有西方油畫、壁畫的特性,在其繪畫元素上還吸取了東方藝術表現元素,把西方的象征主義與東方藝術元素的神秘主義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創新了一種特有的裝飾風格繪畫,讓我們看慣傳統學院派繪畫同時耳目一新,豐富和發展了自己個人的繪畫語言形式。例如,我們在其繪畫作品中會看到好多背景都會出現中國年畫、紋樣、日本浮世繪風格的服裝、圖案等等,突破了古典主義繪畫傳統,在形式上達到了優美、和諧的典型美形象,將裝飾與象征、具象與抽象、主觀與客觀、西方與東方藝術相融合,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化形式語言。

一、日本浮世繪的借鑒

日本浮世繪是一種以版畫形式表現繪畫特征的藝術,產生于17世紀初期,日本浮世繪流入歐洲,引起了很多藝術家的模仿和借鑒,例如莫奈運用了其平面的形式,而梵高更是把日本的浮世繪不僅運用到了他的油畫作品中,還模仿了很多浮世繪風格的繪畫,包括版畫。日本浮世繪的制作方法不同于其他油畫、國畫、水彩等繪畫形式,其畫面中的線條簡練、概括,形象生動,是一種平面形式的繪畫。其技法形式類似于中國的工筆白描,通過線條的粗細、轉折、虛實變化塑造形象。浮世繪的題材內容主要是反映普通大眾的精神情感和喜怒哀樂,把庶民百姓的嗜好用制作版畫的多種藝術表現手段敏感地、忠實地、及時地進行藝術表現??死锬诽卦诶L畫中不僅大膽借鑒日本浮世繪色彩、而且借鑒其構圖及線條語言形式,打破西方油畫立體傳統,采用日本浮世繪的豎式、平面化的構圖及和服服飾元素??死锬诽仄綍r非常喜歡穿的一件改良的袍子,很像日本的男士和服,可見克里姆特對日本文化的喜愛。

在繪畫藝術形式的運用方面,主要表現在平面化構圖上和線條的運用上,在線條的運用中,流暢、有一種跳動的韻律感。再沒有一種比線條更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克里姆特那種自我危機的精神特質和女性暴露的誘惑和欲望。

二、中國藝術元素的再現

在克里姆特的繪畫作品中,時常會出現中國的傳統藝術元素,例如在它作品的背景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年畫中的關公的形象;還可以看到漢代的壁畫人物形象;傳統的民間剪紙、版畫形式;還有帶有古典和神秘氣息的紋樣圖案??死锬诽匕堰@些經典的中國藝術元素和西方的油畫語言形式很好的結合在了一起??死锬诽仉m然沒有到過中國,卻是非常喜歡中國的文化和瓷器,據記載,在克里姆特的住所,可以看到一個大的收藏柜,里面擺放了中國的瓷器和一些年畫等等,足以看出克里姆特對中國藝術的欣賞和喜愛。但是只有喜愛和欣賞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把這種藝術形式拿來轉換成獨特的繪畫語言,這是非常難的,也是克里姆特偉大的過人之處。所以在中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克里姆特的中西結合的藝術形式相對于其它的歐洲先進流派和形式,更容易被我們接受和喜愛,甚至當時掀起了一股“克里姆特熱”的現象。

現在的中國,猶如當時現代主義初期的歐洲,社會變革和經濟變革引起的美術界的變革,人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形式,新的思想、新的藝術形式不斷被藝術家探索和實踐。在這樣一種形勢下,如何去尋找到自身的個性符號對于一個繪畫創作的人來說顯得是那么的重要。在中國經過一番外來思想的狂轟亂炸和短時間迷失后,現在又在提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如何把民族的精神、民族的傳統文化跟上時代的步伐,讓它們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藝術形式,我們將努力前行。克里姆特在他所畫的作品《朋友》、《持扇女子》中,都采用了中國陶瓷或絲綢藝術中的圖案紋樣為裝飾背景。除此以外,克里姆特還將中國的印章藝術呈現在他的畫面上。一個一百年前的維也納人尚且做的如此優秀,相信我們也可以把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轉變成現代性的新形式藝術。

三、對綜合性材料的創新和運用

克里姆特很好地將金銀雕刻中的技巧和油畫繪畫形式語言完美地融合,完成了自我個性化符號的確定。并且通過這種個性化符號,體現和表達著他自身的心理變化和精神特質,以及對一些終極問題的思考和疑問。家傳的金工技藝使他比其他的畫家更容易接近一些新的材料,而新的材料通過克里姆特的創新性運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烈的視覺效果。特別是大膽地運用金箔、貼金的方式,把金色裝飾風格展現的完美極致。在他的藝術作品中,凡是金色的部分都帶有金子般的光芒,和油畫中黃色的綜合運用,使畫面表現出燦爛輝煌的色彩和格調,使作品洋溢著奢華迷醉的精神氣質。

例如我們欣賞他的經典杰作《吻》,在畫面的材料上,不再僅僅限于用油彩來表現,材料超出了油畫的范圍,另外還添加了金、銀、箔、珊瑚等材料,使油畫顏料和金粉、蛋彩混合使用。加上畫面中男性的力量感、女性的陶醉感,流動的線條所營造的韻律,讓我們在感嘆它帶給我們的金碧輝煌的裝飾效果的同時,也在感嘆這些材料的運用帶給我們的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更感嘆畫家克里姆特驚人的創新能力和繪畫才能。不僅如此,他還借鑒希臘和拜占庭鑲嵌畫的裝飾方式,把一些孔雀羽毛、螺鈿、金銀箔片,蝸牛殼的花紋等材料運用到繪畫中,創造了一種“畫出來的鑲嵌”繪畫,從而使作品中的繪畫和工藝性達到了極致,具有強烈的平面感和富麗璀璨的裝飾藝術效果。在大膽使用使用瀝粉、箔金等材料的同時,他還吸收埃及壁畫、希臘陶繪、中世界的金地板畫等要素創造出富有獨特感染力的作品。特別是在一些壁畫中對人物形象和裝飾花紋進行圖案化,是用玻璃、馬賽克、琺瑯、金屬、廉價寶石鑲嵌而成,華美異常,另外還根據石子和琺瑯材料的特殊質地,他發明了交替使用圓圈、矩形、三角形的幾何畫法,在薄薄的金色底上平涂顏料,然后用石子和琺瑯加以美化的方式。在綜合性材料的運用和創新上,不得不承認克里姆特是個難得的天才。通過對繪畫元素、繪畫形式和繪畫材料上的探索,克里姆特終于創造了屬于他的個性化符號,這種符號將作為他的代表,被永遠的記載在世界藝術史中,并且是輝煌和精彩的一筆。

篇(4)

先從中國談起,國畫所描繪的對象可大致分為:山水、花鳥、蟲獸及人物,但不管畫中對象為何物,一丘一壑也好飛鳥游魚也罷,總是寄托了中國文人的情感神思。王摩詰繪《袁安臥雪圖》,在大雪之中畫入欲滴芭蕉,雖與常理不合卻以此抒發了對禪宗的熱情;南唐董源作《瀟湘圖》感慨自然之盛……同樣,人物畫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畫者的主觀審美或客觀的社會需求。以仕女圖為例,中國古代仕女圖以三個時期為最盛:魏晉、盛唐、清朝。其中魏晉為仕女圖濫觴之時,彼時佛教傳入,玄學興起,儒家所建立的人文體系有所動搖,美術作品多注重形神兼備、氣韻傳神。宇宙萬物亙古恒天,人理應從其“行”而達其“道”。此類畫作以顧愷之《洛神圖》為典型,畫中洛神“進止難期,若往若還,物盼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畫中女子乃洛水之神并非世間普通女子,可見彼時對于女子的審美還停留在“神”而非“人”身上,畫作的局限性也由此可窺得一二。而魏晉時期另外兩幅較為著名的畫作便是《女史箴圖》和《列女仁智圖》,這兩幅圖更能明確地體現出當時女子的社會地位。因其以貞潔列女入畫,多含規束勸諫之意,類似于女子教科書,要求其遵從社會封建禮教,守其行而不逾矩。由此觀之,彼時的女性地位雖然在民族大融合、各種思潮相交的情況下有所提高,但依然是男權社會的附屬,依然需要遵從封建教條的束縛。

大唐時期處于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法度寬容,經濟富庶,氣象大好。繪畫方面也體現出雍容華貴、富麗堂皇之感,彼時仕女圖中的女子呈現“麗豐肥”的人物特點,迎合了上層社會達官顯貴的審美需求。畫作對象多為宮廷貴婦,《虢國夫人游春圖》和《揮扇仕女圖》為其代表,前者表現了虢國夫人及其隨從的游春景象,人雍馬壯,氣勢浩大,畫中色彩艷麗、衣冠華貴,體現出一派慵懶悠閑之感。而其中也必然體現了盛唐時期的經濟寬裕、政治清明、百姓安居、外交良好的萬朝之國的高大形象。后者《揮扇仕女圖》則刻繪了女子處于深幽宮門之中百無聊賴的哀怨愁苦氣息。或“對鏡貼花黃”或“獨坐撫琴音”或“執扇倚梧桐”,均體現出其幽怨凝重的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女性依然不能擺脫深陷封建禮教的悲苦命運。

時至清朝,清末尤甚,畫作之中就連代表皇家威儀的龍紋都由清初到清末逐漸變瘦小,工商管理畢業論文兇猛之風漸弱。而在仕女圖中,更是以表現國況蕭條為主,以唐寅《秋風執扇圖》為例,畫中女子執扇倚樹鎖眉,神色凝重,心事重重。唐寅也寫詩諷刺道:“秋來執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強調了女子“倚風嬌無力”的特點,國力衰微體現在畫作上也是戚弱無力。

篇(5)

在外語學習中,存在著這樣一種誤解,只要學會該語言的詞匯、語法以及發音等就可以掌握該門外語。但是很多學習實踐證明只掌握這些還是不能很好的和外國人進行交際的。因為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仍存在各自文化上的差異,同樣,在和日本人進行交際時,由于日本文化的獨特性,會產生“文化沖突”。作為一名日語教育工作者,筆者就經常聽到一些畢業后參加工作的學生抱怨,和日本人交流,不是語言層面不懂,而是對日本人的表達、想法不理解。如果學生在日語學習過程中不系統學習,在和日本人交際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許多失誤。當然這種能力是隨著日語能力不斷提高而逐步提高的。同時外語能力與語言文化知識并不成正比,會說一口流利的日語并不代表了解日本語言文化。同時學習外語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與外國人交流。如果雖然會說外語,卻不能和外國人順利交流,不能不說是外語教育的失敗。因此在日語教學中引人日本語言文化教育就顯得越來越重要。現在我國許多大學的日語專業強調在日語教學中要引人“文化教學”,除了從初級日語教學就融人“文化教學”外,有的還在高年級的日語教學中開設了‘舊本語言文化”選修課。我校在專業三年級下學期開設此門課程。筆者在擔任此門課程教學的同時,就課程的構建作了一些思考。本文試從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角度出發,就日本語言文化課程作一些初步探討。并就如何開展在語言教學中引人文化教學,提出筆者的建議。

一日本語言文化課程的理論發展

首先談一下跨文化交際學的發展。跨文化交際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美國,是一門邊緣學科,與人類學、社會學、社會語言學等都有密切關系。Chomsky在1965年提出了“語言能力”,創立了“生成語法”。但遭到了Compell和Wales等語言學家的批評。他們在1970年抨擊Chomsky“語言能力”的同時,指出“語言能力”過分強調語言的結構即語法部分,卻忽視了學習者在使用語言時必須適應社會環境的那一部分能力。語言學家hymes在1972年提出了“交際能力”這一新概念。指出“交際能力”即指在一定社會環境下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語言學家Byram指出語言文化綜合教學模式應該包括語言學習、語言認知、文化認知、文化經驗四個方面。

在我國,上世紀80年代產生了文化語言學。1995年在哈爾濱召開了我國第一屆跨文化交際研討會,并成立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北外胡文仲教授編寫了《文化與交際》、《跨文化交際學概論》等著作,關世杰教授也著寫了《跨文化交際》??缥幕浑H在我國是一門新興學科。現在發展非常迅速,尤其在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學方興未艾,一般的大學都開設了“跨文化交際學”、“語言與文化”、“文化語用學”等課程。而且召開了多次跨文化交際學術研討會。

在日語教學方面,一些研究日語教育的日本學者也強調了跨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例如在《日語行動論》一書中野元菊雄、加藤正信等就指出日本人的語言表達特點以及日語體現日本人行為規范方面和日語的非語言表達的特點。并統稱為“日語行動論”。

在中國日語教育界,隨著日語教學改革的深人,也逐步開始加強了日語的文化教學。每次中國日語教學研討會都有一些關于日語文化教學的論文。同時一些院校也出版了一些專門研究日本文化的專集。2001年,《高等院校日語專業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中也明確指出:“對文科院校提出了‘厚基礎、寬口徑、高質量’的要求。要繼續錘煉語言基本功,提高日語實踐能力.擴充文化知識,進一步擴大知識面。”同時指出:“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術興趣和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在宏觀方面指出了我國日語教學改革的方向。在注重同匯、語法以及發音教學的同時,必須引人語言文化教學。

二日語語言文化教學的開展

1課堂的布置

教室布置應根據不同的教學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布置,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筆者在教學中采用了三段式教學。即:傳授日本語言文化知識;互動,讓學生自己調查、收集、研究;學生集體討論和教師點評。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兩種教室布置。如下圖。

A教室的配置適合于第一階段的教學即教師向學生的知識傳授,因為這種教室配置適合于教師傳授知識,而學生聽解。

B教室的配置適合于第二第三階段的教學即學生互動,讓學生自己調查、收集、研究,以及學生的集體討論和教師的點評。學習氣氛自由開放。

2.教材的選定

教材的選定編輯,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首先是具有權威性的日本學者和研究日本文化的外國學者的關于日本人論和日本文化的內容;其次,側重文化對比,特別是把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進行對比;再次,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能突出反映日本人論和日語行動論的內容。同時筆者認為這些內容在第一階段的教學中執行,上課前發給學生,讓學生事先閱讀。其目的是學生通過閱讀一定量的關于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的內容,起“拋磚引玉”的作用,通過閱讀使學生積蓄一定量的知識,然后通過自己的思考,以及教師的知識傳授、點撥,完成對日本人或日本文化的感性認識。教室里也可裝飾有日本文化特色的東西,如和服、茶道、花道等,以渲染氣氛。

具體的教材內容如下:“(

)”內為作者。

(1)女の日本語 男の日本語 (佐佐木端之)

(2)[気の]文化論(赤爆行雄)

(3)「私中心の視點—日本語的な內と外とは何か(森田良行)

(4)日本人と中國人ここが大達(中鳩嶺雄)

(5)「縮み志向の日本人(李御率)

(6)謝らないアメリカ人すぐ謝る日本人

(7)凳話の場面、凳せられる表現一なぜ客觀的敘述がとりにくいのか(森田良行)

(8)菊と刀—恥の文化(ベネディクト、ル—ス)

(9)お辭儀について—非言語行動 立禮

(ogasawara -ryu.gr.jp/lessons/reihou/manners/basic/bow.html)

(10)受身的凳想に基つく言葉—受身で客觀性をどう示すか、(森田良行)

語言交際離不開話語的背景知識,各民族語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如果脫離了語境而只從字面理解語言的意思,往往會產生文化誤解。筆者就舉出親身的經歷說明。在一次宴會上,我們外語學院老師聚會,因為外教是初次來到我校,還未與院領導見面。當宴會進行到一定的時候,筆者有意把外教介紹給院長,外教卻這樣回答:“今日は初めてですから”筆者聽后產生了錯覺,“今天是第一次,對,正因為是第一次,所以把你介紹給院長?!倍饨虆s沒有去的跡象,這讓筆者茫然無知。這之后筆者再次問到這句話到底表達什么意思時。外教回答到:“今日は初めてですから”只是一種委婉的回答,其實后面他要想說的是:“因為今天是第一次,和院長見面太唐突了,下次等我打好領帶,穿好西服再見面為好?!蹦敲?,從這次交際中我們又能得到何啟示呢?“今日は初めてですから”只是語言層面的意思,如果光從話面去理解,很容易產生文化上的隔閡,在場的還有一位日本人,這位外教這樣說道:“如果是日本人很容易就理解啦?!彼栽诳缥幕浑H過程中解讀異文化就顯得極為重要。日本社會講究“以心伝心”,“察しの文化”的思維方法。交際過程中,對于對方的言語,往往通過捕捉“言外的信息”,以達到默契,來完成交際。但是中國人卻覺得省略得太多,變得“委婉、模糊”。又如在日本家喻戶曉的芭蕉的徘句“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在外國人看來這似乎不能產生任何美感,翻譯界對此徘句也是反復研究。但似難找出合適的翻譯。這是由于此徘句反映的是獨特的日本文化,如果不粘和于日本文化這塊土壤來進行翻譯是很難做到的。從這一徘句,我們可以解讀日本文化的兩個信息:一是日本人的聯想。其次日本人的言簡意賅。所謂日本人的聯想,即在日本人內部的交流中,日本人總能從對方的言語中捕捉到對方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日本人已習慣于表達方式,但在外國人看來卻百思不得其解。日語還講究言簡意賅。象徘句一樣僅僅5個字或7個字就表達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這就是日本人的“以心伝心(いしんでんしん)”。不是通過語言的具體表達來傳遞信息。因此在日語教學中,講明委婉語的言外之意,讓學生體會到日本人的思維特點就很有必要。

2)互動,讓學生自己調查、收集、研究

學生通過小組調查、討論,在課堂上提出了關于日語中主語省略的問題,舉例指出“你叫什么名字?”(お名前は)“你幾歲了?”(おいくつですか)等在日語中主語經常省略。同時談到自己在使用日語時,常常喜歡以“我”開始,但在實際的翻譯中卻常常省略主語。

3)學生的集體討論和教師的點評

教師在評價學生的調查的同時,指出日語的省略是由于日語與漢語或英語不同,是主要依靠語境來相互交際的一種語言。同時它也導致日語的“あいまい”,這種“あいまい”在日本人認為是理所當然,但是外國人卻覺得“暖昧”,是因為外國人不懂得日本人的心理。例如日本人之間在邀請對方看電影、吃飯時,如果不想去,會說:“きょうはちょっと?!比毡救酥g就會心領神會,不再強求對方。而中國人或歐美人就會很明確地問:“你去還是不去”。所以與日本人交流會覺得日本人表達“模糊”。而日本人和外國人交流,會覺得外國人太“直率”。并同時提出了日本人的“察しの文化”和“以心伝心”的思維定式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指出在許多語境下日本人之間都是通過“察才”來完成的。在日語中當面直接指出是一種沒有“修養”的,而“暖昧”的表達卻是一種美。

(3)教學案例三:非語言交際(お辭儀について—非言語行動 立禮)

1)傳授日本語言文化知識

交際的時候除了語言交際,同時也存在非語言交際,必須注意交際時的“體態語”,例如在和日本人交際過程中,“鞠躬”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會話教學中似乎不太重視“體態語”的教學,其實“體態語”與談話中的話語一樣重要,例如實際的交流過程中日本人很少有見面握手的習慣,往往用低頭、鞠躬來交往,這樣教授學生鞠躬的交際習慣就很重要。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鞠躬”分為三種類型:低頭的角度為巧度,日語叫“會積.,,在日常生活中它常常使用,或者在遇到公司同事,或碰到熟人;另外一種為30度,它一般在公共場合使用,如遇到上司或迎接客人;還有另外一種是45度,一般是道歉或者在迎接尊貴客人的時候。這些看似非常簡單的常識,在日語教學中若不加以重視,在和日本人交往時就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教授會話課時,筆者就有親身體會。在學習初次見面時,要求學生做角色扮演。學生雖然n里能夠流利地說:“始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钡撬麄兊淖藙荽_是千姿百態:有的不鞠躬,甚至有的學生兩手交叉。有的手插在褲兜里,可能學生是由于緊張的緣故。但是我想這種姿勢如果不在學習階段加以糾正,那學生畢業與日本人交際就會產生文化誤解。所以在教學中必須指出日本人的姿勢:鞠躬時,男性的雙手需放在兩側褲線的位置或大腿前,女性的雙手則放在大腿前。鞠躬時按照123的次序1看對方2行禮3才完成。其他的例如眼神等,與歐美文化不同,鞠躬時不要老是望對方。目光應避開對方,這些“體態語”,都反映了日本文化,同時是與日本人交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互動,讓學生自己調查、收集、研究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指出與日本人習慣上的不同,例如日本人做事講究計劃性,干什么事都有“スケジュ—ル(計劃)”。例如突然去外教家,外教感到不高興,最好要先打電話,和外教約好才行,突然造訪會使對方不悅。雖然不是非語言交際,但也是語言交際以外非常重要的東西。

3)學生的集體討論和教師的點評

篇(6)

一個民族的行為方式與他所依賴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人們相互之間的交流除了借助語言工具、 還要借助非語言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即人們的行為方式如表情、姿勢、態度等同樣是相互之間交際的主要手段。如人們可以施以兇言惡語表達自己的憤怒情緒,但置之不理 、嗤之以鼻或輕視鄙夷的神情精神同樣可以表達這種情緒。處于 蒙昧時代的人們和無語言表達能力的嬰兒,非語言方式是交流的主要途徑,可以說語言是扶摸幼兒動作的代替物。不伴隨任何非語言表達的純粹的語言表達是不存在的。語言和非語言表達是人們行為表達的兩種方式,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置身于某種文化氛圍,就有必要了解哪些行為方式是可行的.那些是將禁止的。文化 氛圍之異同決定了非語言表達的異同。有的非語言表達行為既有普遍性,也有地域局限性。如擁抱。及身體上的輕微接觸表示一種親善友好,在西方較普遍,但在亞洲卻并不多見。握手表示友好的地域局限性最小。文化環境對于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人們在選擇適當自身行為方。式的同時,也丟棄那些不適合 自己文化環境的東西。

我們在影視畫面上,經常可以看到日本女性身著和服跪坐在塌塌米的房間里掩袖輕笑的神態,這種 形象也跟富士山一樣成了日本獨特的風景。日本跟中國、韓國同屬于東方文化,但行為表現上有很大差異。日本民族 的特殊的文化氛圍.孕育了日本人獨特的行為方式。

一、建立在謹慎與節制基礎上的形體語言

金田一舂彥先生曾講過:“日本人 言鼯生活0特微 L,主-V第一 :注意亍芒c土、話冬耆加圣上之亨5精神南。這其實明確表明了日本人對語言的心理意識。松尾芭蕉在他有名的和歌集中“物言之cr唇寒 L,秋。凰 告誡說:話語多了,就會招致災禍。在日本的歷史傳統中有諸如:“巧言仁少 L,”及 “言t’婦花 等諺語。在言語方面 自古 以來日本人的傳統意識是尊重寡言者,輕視好辨人。常常把那些能說會道的,看成是沒有實際能力只會耍嘴皮的家伙。由此甚至有愛慕笨嘴拙舌的傾向。

對于諺語表達如此蔑視的日本人在非語言表達方面所顯現的最重要的特征應該是保守、謹慎、節制等因素。日語當中有這樣一個詞 “控乏目”,解釋為 “存分 物事孛行t)如 、“速慮氖味:亨為I=之”。漢語的意思是 。保守 、“節制 等意思。這個詞就充分說明了日本人的行為方式與他們自小生活的家庭環境 以及社會環境密切相關。日本嬰兒除了與母親身體接觸外,與父親的身體接觸并不多。從兒童到長大成人的過程中,父親幾乎是個虛幻的存在,有的日本學者甚至認為日本是無父親的社會.學齡前兒童雖然同性之間有較多的身體接觸,但與異性之間的身體接觸卻很少。一旦進入了青春期,疏遠異性的傾向更趨明顯。于日本根據不同情況對男女施行分開教育,此傾向更為明顯,青年男女雖然有表達親密情感之舉動,但像擁抱,親吻等親熱行為卻很少在眾人面前顯露。同性之間保持有限的身體接觸,異性之間的身體接觸也很少。這種情況要持續到大學畢業以后。但也有矛盾之處.有時被不相識的人無意中施以輕度的身體傷害,也無過激的反應,比如在擁擠的地鐵車廂里,很少有人會因被他人碰撞或踩腳而惡語相向或大動干戈的,反而會相互謙讓,更多的保持一定的距離。這種保守謹慎的非語言表達,同樣體現在與家庭外部的人際交往中,除了少數幾個關系密切的人之外,日本人尤其重視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把握,相互之間的非語言交流也只局限于程式化、表面化的內容。而此類程式化的行為方式,也是自我保護及避免被傷害或傷害他人的最安全,最方便的手段。

二、以謙恭為主要形式的形體語言

身體語言是部分或全部借用人體語言 中直接與身體某部位相關的名稱來表現身體的活動。通常,身體語言的側重點在身體語言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與心理狀態,而并非身體語言本身。身體語言在非語言表達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梢哉f身體語言是一個包羅萬象、內涵豐富的概念。

通過動作舉止等身體語言,可以表現一個人的內心活動,而越是無意識的舉止越能真實地反映人的心理狀態。在日本人眾多身體語言中,最著名的也是令外國人最迷惑的就是他們的點頭哈腰、隨聲符合。日本人非常注重鞠躬這個動作,無論是初次見面還是日常寒暄都少不了它。道歉或承認錯誤的最好方式也是鞠躬,日本人認為在道歉的同時,深深低下頭,才是懺悔之意的最真誠的表達。這種形式的形體語言因為深深的烙上了日本特有的文化印記,因此,它是無意識的。正因為此行為純屬無意識行為本人毫無察覺也不足為怪。電視、廣播的節目制作人常常告誡那些外行的演員要盡量減少隨聲附和的次數,因為畫面和聲音里如果頻繁地出現附和的動作或。等聲音,確實有礙觀眾、聽眾的耳目。外國的商人去日本貿易洽談時,他們滔滔不絕地發表自己主張。為其誠所動的日本商人不自覺地隨聲附和,外國商人把這些理解成確確實實表示同意的。yes ,但是外國商人甚為吃驚,認為日本人毫無誠意,連撒謊都臉不變色,心不跳。當然,這種誤解源于外國商人沒有理解隨聲符合的真正含義。這里的 “乇 “ci L 只表示他們在聽著對方的講話,表達聽者對講話人的尊重,屬于個人感情的范疇,并不表達是否同意對方的主張和觀點。而與日本人的 “表與里 的心理意識有著密切的關聯在日本常聽人講。顏 笑 心(泣< 這句話,可能是表與里的日本式非語言構造的代表體現。芥川龍之介的《手巾》中就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這種非語言的心理構造。失去了兒子的婦人,來到了JL子的恩師家報喪。聞此噩耗,老師覺得很難過但讓他更覺驚奇意外的是:婦人一邊通知著兒子的死訊,一邊微笑著,看不到一絲悲傷。她是如此地鎮靜和端莊,這情景讓教師甚感不解。但是,“孀人ci、顏 毛笑 -cl、 、實cat全身(泣、盎”。這情景是教授把頭低到桌下準備撿掉在地上 的團扇時發現的。桌子底下婦人的手緊緊地攥著手帕,而那手正劇烈地顫抖著。從以上這則生動的情景中可以知道以謙恭為主要形式的身體語言的表達方式始終包含著“表和里”兩種基本特征?!氨怼笔?。表向芒理應十分重視,但。里是“實質 。而表里不一是日本人非語言行為方式的重要特征,中國人把它當作“虛偽,而日本人討厭清晰明確的行為方式,而把 “表里不一 當作是一種美德和修養。特別注重“掃王美學的關系。身體語言所隱含的內容絕非動作本身而是蘊涵著日本人民的思想感情與心理狀態等綜合性文化概念。

五、結 語

以上從El本人形體語言的基本特征 、方式及此種特征所產生的文化背景進行了粗淺的考察分析。眾所周知,非語言的行為模式是文化的重要體裁,又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日語也不例外。在其產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會受到日本文化的制約和影響。筆者認為:日語教學研究離不開對日本形體語言等非語言日本文化的研究。作為一名El語教師在講授和研究日語語言學的同時,有必要對非語言文化學這一新興的科學角度深入研究 日本語言和非語言文化之間的關系,正確理解和把握日本語和日本人,并且將研究成果與 得有意識地應用在語言教學中,讓學 生真正克服中日兩國之間的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所帶來的交際干擾,加深對對象國文化的理解,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跨文化交際中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會與沖突。

參考文獻

[l]木宮泰彥:《日本文化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2]鈴木健二:《日本社會面面觀》,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0

[3]森本哲朗:《日本表襄》,東京:新潮社.1976

[4]金田一春彥:《日本人言捂表現》東京:藤族社.1975

[5]宋文軍主編:《現代日漢大辭典》中國商務印書館 日本小學館.1996

篇(7)

引言

進入21世紀后,世界各國都清楚地認識到: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和較量,不僅表現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硬實力上,而且也表現在文化方面的軟實力上。動漫是文化全球化跨文化傳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當下世界各國民族文化傳播與競爭的新領域。動漫作為文化領域的一個分支,由于其跨國界性和易傳播性,可以將一個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潛移默化地灌輸給每一個受眾,并使受眾產生文化認同,進而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鑒于動漫跨越疆界的文化輻射力,它在體現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同時,更肩負著樹立國家形象的職責,因此也越來越受到各個國家的高度重視。正是鑒于動漫在跨國界文化傳播領域具有如此重大的作用,本文在對文化視角下動漫的特點進行詳細解讀的基礎上,通過充分挖掘它所具有的潛在的文化輸出功能與形式,希望能為我國動漫作品制作中的民族文化呈現提供一些借鑒。

文化視角下動漫的內涵

動漫是一種視覺文化。動漫首先是一種文化,再者它是以視覺影像為中心的,是一種視覺文化。所謂視覺文化是指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為中心,特別是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動漫同樣是以視覺形象為中心的,它主要憑借視覺圖像傳遞文化信息,因此從視覺文化的定義可以得出動漫也是一種視覺文化。同時,動漫還是一種特殊的視覺文化,它往往呈現出“淺顯”與“通俗”的特征,常常表現為一種可視化的形象狂歡,這種視覺形象所傳遞的信息很容易被廣大受眾理解與接受,也正是這種視覺上的形象狂歡使動漫逐漸成為廣大受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視覺文化形式;作為一種特殊的視覺文化,動漫中的視覺圖像能夠輕松地跨越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語言文字的障礙,而且這種視覺形象往往承載著一定的民族文化,在動漫傳播過程中這種以娛樂為目的的視覺形象能夠直達人的心靈,使受眾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和是非善惡觀受到動漫中所承載的他國文化的影響甚至改變,并能使傳播國的文化和價值觀體系輕松地滲透到被傳播國,甚至可以在此基礎上建構起良好的國家形象。

動漫是一種新型的文化傳播載體。美國著名學者Napier認為,“動漫是一種媒介,而不單單是電視或電影,更不單單是一種藝術風格”。動漫作為一種媒介,是對民族文化的再現,也是一種文化再生產的形式。“要很好地理解動漫,對傳播國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是相當重要的?!獎勇强窟@一點來激發受眾產生了解傳播國文化的欲望,一方面它通過本身所承載的內容來傳播文化,讓受眾通過動漫內容了解文化;另一方面它能夠使受眾產生了解傳播國文化的強烈欲望,即試而使受眾主動去了解傳播國的文化。動漫作為一種文化傳播載體,首先體現為一種視覺形象,需要人們通過視覺去感知,在人們感知的過程中將文化傳播出去并植人人的心靈。而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和文化傳播形式,動漫無疑也承擔起了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責任和使命。由干動漫有著超越國界、超越種族的巨大力量,能夠使受眾在享受視覺形象的過程中逐漸接受傳 播國的文化,并使受眾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模式等受到傳播國文化的熏陶與改變,可以看出,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傳播載體,動漫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是其他文化傳播載體所不能比擬的。

動漫中文化的傳播

題材。動漫的題材直接關系到動漫產品的故事內容與文化氛圍,因此是動漫傳播民族文化的主要手段。早期的動漫作品大都改編自童話、神話、經典小說等,當時在動漫發展還不是很成熟的情況下,采用此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_L降低風險,因此各國早期的動漫大都是通過題材來傳播本國文化的。例如,迪士尼早期的電影動畫片大多從歐美傳統文化中取材,如《白雪公主》、《羅賓漢》等,這種題材取自傳統文化的動畫片都打著鮮明的美國文化的印記。

動漫題材之所以會成為動漫傳播民族文化的主要手段,是因為動漫題材中往往包含著屬于一個民族的特定的文化符號,這些文化符號能夠鮮明地表現出一個國家的典型的民族文化背景,它本身就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在動漫傳播的過程中,這種題材所代表的文化背景與受眾原有的知識背景產生共鳴,并對受眾記憶中的知識體系產生強化,從而使這種帶有明顯國家烙印的文化信息通過動漫題材傳遞給每一個受眾,讓受眾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傳播國的文化。動漫的題材雖然可以進行文化輸出,但是在題材的選取上,一定不能照搬照抄已有的作品,不能沒有創新。我們在通過動漫題材進行文化傳播時,既要對傳統題材中思想文化的精髓進行吸收,又要根據時代的文化風尚和意識形態進行改編,使劇本既保留民族文化色彩又不失時尚感,這樣才能通過動漫題材將本國的文化思想傳遍世界。

場景。動漫場景中有些元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代表意義,這些元素一般都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而且這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很容易被受眾識別,使受眾在識別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被動漫中的民族文化所感染,產生一定的文化認同。因此,在場景中添加一些符合劇情大背景且 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傳播國的文化背景,也是動漫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場景中加人適當的民族文化元素,這方面做得最好的應是日本,在日本動畫片的許多場景中都能看到諸如櫻花、和服、武十刀、富士山等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元素。漫天飛舞的櫻花、漂亮的和服、代表英勇氣質的武士刀以及雄偉壯觀的富 十山等一系列元素不僅僅是被簡單地羅列在場景之中,而是通過動畫技術將這些元素的美表現得惟妙惟肖,使受眾在審美的過程中對這種民族文化產生憧憬與向往,并在受眾心中樹立起良好的國家形象。這也正是動漫區別于其他文化傳播形式的關鍵所在,它可以通過動畫的完美表現,在世界各國樹立起本國的良好形象。日本政府很早就認識到了動漫這種獨特的文化輸出功能,也因此提出:希望通過本國的動漫藝術進行“動漫外交”和文化輸出,爭取做到讓人一聽到“日本”,就立刻想到“明快、溫暖、漂亮和Cool。動漫場景中的元素可以借助動畫技術將一個民族的形象與文化表現得非常唯美,這也正是其他文化傳播形式所不能比擬的。

人物形象、。動漫是一種新型的文化表現形式,它以動漫形象為基礎,動漫文化是通過動漫形象來進行提純,并將某種文化內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附著在動漫形象上由于動漫形象能傳達角色性格、個性特征與故事情節,其氣質個性、動作舉止、外在形式都能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能夠直接體現動漫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對于受眾有著直接的吸引力,因此它也是動漫進行文化輸出的重要途徑。

篇(8)

1 不斷加強民族服裝品牌創新、建設

從品牌的運作過程來看,品牌創新的途徑有兩條:第一是采用全新的品牌策略。第二是改變品牌的策略。前者著重于品牌的內涵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心理定位,后者著重于對已有品牌資源進行開發利用。

要使品牌永遠鮮明,引人注目,當前最為迫切的問題是如何不斷地更新表現形式。品牌LOGO,代表了該品牌持久不變的視覺形象定位。首先應通過精煉的文字、形象的藝術語言和趣味的審美表現形式諸方面高度概括,確保能夠擄獲消費者頭腦中對情感、認知等的心理內容,轉而使品牌“家喻戶曉”。LOGO設計最重要的是品牌名稱和品牌標志,由表面和內涵組成,表面有著以下幾種功能:1)第一印象傳達功能。2)情感表達功能。3)影響操作功能。4)自我表現功能。“天意”LOGO作為區別同類商品之間的媒介,突出第一印象品牌元素選用的是文字和字母,著意在空間、筆畫、結構上進行變化處理,易于辨識記憶,使之在信息接受者的頭腦里產生醒目突出的表象或概念。古老的“莨綢”面料生態環保,情感內涵是多值和多義的,傳遞出“平和健康、美麗自然”的文化風格,很好地擬合了品牌定位,以此獲得非凡生命力的視覺象征意義,成為自我表現的一種生活理念。“漁牌”LOGO選用篆體字“漁”,即是文字又是圖形,用來隱喻情感表[( dylw.NEt) 專業提供專業論文寫作和發表教育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達的二個含義:悠閑自在的生活理念,年年有余的美好祝愿。影響設計元素的藍印文化系列,立足于中國民俗文化,從而加深了漁牌的品牌自我定位。“木真了”LOGO依托隨意、灑脫的毛筆筆觸勾畫出一條龍的圖形,突出有“民族美”的傳達功能。“吉祥齋”的文字具備廣告效應,能夠將趨吉避兇元素神形兼備地表述出來,吸引消費者繼續關注產品,產生與品牌更深層次的共鳴。

改變品牌的策略,可以借鑒品牌延伸的成功經驗,推出新產品營銷或進入新業務領域的常用策略,以期達到節約營銷成本和提高新產品被市場接受程度的策略。例如,針對消費者購買心理和行為上的差異的路線有:1)在品牌基礎上通過進行局部改進,保持與原有品牌的大致類似性。2)實現主品牌下增加副品牌,避免單一品牌延伸所帶來的“株連風險”。例如,兩種產品共同滿足同一需求的可能性,指兩種產品相互替代滿足同一需求。3)采取多元化經營戰略,能有效分散經營風險,提高經營活動整體收益水平。4)在原產品基礎上延伸產品,產生豐富的聯想,獲得領導市場的話語權。對于同一品牌的休閑服,款式充分考慮到消費者的生活方式,連帶推廣新產品,即一個品牌旗下有幾個不同的系列。例如,“都市族”、“非主流族”、“傳統族”、“潮人族”,使眾多產品共享一個品牌。這樣,既保證品牌的順利延伸,也使得原有品牌得到了新的訴求體現。

2 提高產品質量,注重環保綠色的設計理念

提高產品質量,必須持續開發技術,其中開發綠色環保纖維技術是關鍵。目前,64%的消費者愿意花更多的錢購買天然纖維面料制成的服裝服飾。從生態學角度看,保護環境、減少污染、實行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的綠色環保概念成了紡織服裝產業的研究熱點。所謂“綠色環保纖維”的開發應以當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為瞄準點,應該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屬于可再生資源。例如,天然彩棉的色彩,不需經過漂白、染色等工藝處理,從而避免了有害物質危害人體健康,以及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資源枯竭。二是符合節能和環保的要求。天然彩棉在種植過程中應用轉基因生物工程技術,生長過程中不需施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實現植物從種植、纖維生產、紡織、織布到成衣無任何過程污染。大豆纖維被稱為“人造羊絨”,手感柔軟,保暖性能優良,穿著健康舒適,是開發高檔內衣面料的理想纖維。其最大的特點還在于廢棄物可回收利用,屬于綠色纖維。三是可在自然條件下降解。聚乳酸纖維以可再生的玉米、小麥等淀粉原料,用微生物發酵轉化為乳酸,再經聚合、熔融紡絲而制得的纖維。聚乳酸纖維制成品廢棄后會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隨后在陽光的作用下又會成為淀粉的起始原料,構成循環過程。Lyocell纖維被譽為21世紀的綠色環保纖維,又稱天絲棉,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集合成纖維和天然纖維優點于一體的新纖維。它的問世對“工裝也時尚”休閑裝發展的總趨勢充滿了吸引力。

好看、好用,易于保養,不危害環境的環保綠色設計理念,讓休閑消費擁有了越來越大的市場。在這樣的形勢下,休閑裝品牌不斷加強面料的功能性開發。一方面加大面料的防護功能和服用功能的發展,包括透氣、導汗、保溫、抗菌、阻燃、防污、防輻射、抗紫外線等,大大提高對舒適、衛生保健功能的需求;另一方面選擇天然纖維與技術化的結合。天然屬性的織物經過多種特殊處理獲得新的功能性和審美特征??椢镔N身塑形體現出運動風格,重點在于紗線中包含了萊卡纖維,防腐、防菌、阻燃,被廣泛 地應用于從服裝、內衣、絲襪到各種運動和功能性服裝服飾,市場前景極為樂觀。襯衫采用高支高密純棉或細支麻、棉面料制作,使織物抗皺免燙,帶來更多的美感和舒適。

3 加大民族品牌的市場占有比例,搶占市場份額

選擇目標市場的策略有多種多樣,但是,擴大銷售的關鍵主要有密集性、無差異性和差異性市場策略三種。

(1)密集性市場策略。是指以“文化創造價值”為理念,選擇一個或幾個具體市場,以設計原創性為經銷手段,刺激消費。牛仔服不拘泥“裁”、“縫”等單一線性的設計思維是一個最具說服力的例證。設計從各種處理手法如波普文化、民族文化、東方元素中尋求靈感。中國的花鳥畫印花,阿拉伯的圖案刺繡,日本浮士繪手繪,英國波普藝術與牛仔一起律動,挑戰視覺新鮮度,提高市場占有率。

(2)無差異性設計策略。是指選擇多樣性“后整理”工藝效果形成多元化視覺肌理,更多注重在低碳的深加工方面,所有消費者對這種工藝都需要,不存在差異性,可借助大量生產。牛仔服“獨立”、“自由”、“冒險”、“性感”,始終是顧客需求、愛好、習慣的一種生活態度,這說明牛仔服在市場類似程度較高,帶有鮮[( dylw.NEt) 專業提供專業論文寫作和發表教育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明的市場類似性符號意義。一般采用“洗水”工藝投放市場,能夠產生人工刷痕、立體層次的色差,吸引購買者行為。

(3)差異性品牌策略。是指根據品牌不同的定位細分市場,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定位差異化可以采取兩種手段塑造:一種以精神推崇;另一種以產品差異化推崇。精神推崇實現了品牌不斷地謀求發展,如唐獅堅持“我有我的方式”,佐丹奴定位的內核是“沒有陌生人的世界”,自然元素以“流行+速度”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班尼路選擇舒適、自然、物超所值。產品差異化推崇目的是為了找到切中消費者需要的品牌利益點,可將其做法歸結為四點:1)技術文化差異法:在休閑服制作技術、工藝和功能設計方面建立一個獨特的品牌定位。一線品牌的理念:簡約不簡單;正裝品牌的理念:價格高、做工精。商務休閑品牌的理念:寬松、時尚、規范。2)人口需求差異法:根據人口的各種分類特性來進行。一是每年推出的新品多。二是面對的消費層面廣。3)價值感與整體感受法:擁有國際頂級時裝的成熟設計元素和中檔價格。4)定位差異法:品牌定位依靠零售店來完成,可以擁有基本的細分人群市場。

4 提升品牌附加值利潤空間

“第四代店鋪經營時代”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因素就是“體驗式”經營,直接關系到生產、銷售、消費的主題、展示形式等營銷戰術,最根本的目的是推銷所展示的服裝,讓顧客接受,獲取最大利潤。在“零售為王,決勝終端”的營銷思想指導下,服裝企業越來越重視品牌終端建設,而終端建設的精髓就是研究并滿足顧客的需求和體驗。

(1)試衣間體驗。以試衣服的思路營造試衣間體驗,讓消費者感受到環境、設施為生活帶來視覺、聽覺、觸覺的全新體驗和樂趣。例如,在寬敞明亮的試衣間里輔以情境燈光、音樂,能更加直觀地了解產品的質量及性能,從鞋拔、衣架鉤及“免費修改褲長” 等體驗上做創新,來拉近與顧客的心理距離。

(2)展示體驗。是商品以及消費者之間的一種媒介,它能夠體現一個品牌的生活態度、故事和情緒情感。展示區的設計重點應突出展示商品,增強所陳列服飾的質感、光澤和立體感。常用的陳列載體有:店面陳列柜、貨架、櫥窗、服飾吊架、人體模特等。其主要功能是展示服裝的款式、色彩、材質、品種、細節等,以獲得“手感”是消費者習慣的判斷產品質量的方式。

(3)互動體驗。通過特色有創意的活動事件傳達品牌個性。例如,贊助項目、主題競賽、電視訪談、展覽促銷、公益[( dylw.NEt) 專業提供專業論文寫作和發表教育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社交、新聞事件等,以創意的方式引起消費者的驚奇興趣以及對問題進行集中或分散的思考,為消費者創造認知和解決問題的體驗。引起對時裝界情感的共鳴,從而促使忠實消費群體的形成。

(4)賣場體驗。賣場提供給消費者的是跨品牌、跨品類的“一站式購物”,消費者借助賣場消費快捷、資源共享的優勢,實施“一對一”的專業顧問制。“客戶需要什么,客戶想得到什么”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提供給消費者的不僅是產品,還有做事的替代方法、替代的生活形態,幫助消費者省時省力解決消費問題。

(5)情境體驗。對場地、服務設施等除產品之外一切物理層面,創造環境氣氛和情境,以體現服裝主題和設計意圖。在服裝專賣店中擺放糖果供顧客品嘗,提供雅致的聚會場所及咖啡飲用方式,使得顧客得到溫馨、舒適的體驗并聯想到高貴不凡,增加顧客的逗留時間,加大購買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篇(9)

高等學校基礎日語課程的現狀主要集中表現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兩方面。

(一)基礎日語課程之教師教學現狀

目前國內各大高校的基礎日語課程,在教師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一些弊端,主要表現為教授內容和教授方法兩個方面。

1. 教授內容

教學內容方面的弊端主要體現在教師常常重視基礎知識、語法項目、讀寫和書本知識卻忽略發音基礎、單詞釋義、聽說譯能力及課外常識。

(1)重視基礎知識,忽略發音的準確性

教師把教授重點放在基礎知識的講解上是常見的基礎日語課程模式。但大多數學生是在大學時期的基礎日語課程中才開始接觸日語,所以必須重視發音的準確性。就像中國人從小學習拼音一樣,日語學習也得從發音和假名開始。

(2)強調語法,忽略單詞

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強調語法,認為語法是語言的核心。其實,單詞是語言的基礎,詞匯量的大小直接決定了學生的聽說能力。如何讓學生不只是死記硬背,更能活用單詞,是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的內容。

(3)重視讀寫,忽略聽說譯能力

大部分高校設置基礎日語課程為每周8學時或10學時,聽力和會話課程分別為每周2學時或4學時,課時的差異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這一點也為以后學生聽不懂日語和不會說日語埋下了隱患。外語學習包含聽說讀寫譯5 項能力,但由于大多數高校的基礎日語課程都強調讀寫能力,最終導致學生聽說能力的弱化。

(4)重視書本知識,忽略課外常識

擔任基礎日語課程的教師往往認為學生應該先打好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就是只講書上的內容,而且只講解內容本身。比如講到「文化(文化)這個單詞,常常一帶而過。事實上,關于文化一詞的課外知識非常多,比如日本人的飲食文化、自然觀和集團主義等,如果對這些內容進行講解,不但可以調節單調乏味的課堂氣氛,也能擴展學生的視野。

2. 教授方法

教師在課堂上一味自我講授,不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以及完全使用日語授課,不考慮學生接受情況成為教授方法上較為明顯的弊端。

(1)重視自我講授,忽略學生實踐和思考

目前,多數高等學校都采用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聽講為輔的教學模式。很多高校教師沿用了初高中教師的授課方式,一味自我講授,并不考慮學生的理解和接收。近幾年,更是出現學生埋頭于手機,毫不理會課堂教學的情形。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知識的傳授和課程的進度,但也會導致學生陷入被動學習。長此以往,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心理,失去自學能力。

(2)用日語授課,導致學生接受困難

很多擔任基礎日語課程的教師都從事日語教育多年,并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這也致使很多教師傾向于使用日語授課。但對于處在入門階段的學生,特別是一年級學生,無疑提高了其聽課的難度。雖然有些教師在每句日語后會增加翻譯,但學生往往還是一頭霧水。

(二)基礎日語課程之學生學習現狀

目前,學生在基礎日語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在全國高校具有一定共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學習動機模糊、學習態度消極

據對歷屆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可知,學生對選擇日語專業的動機這一問題的答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非自愿、被調劑;非自愿、就業前景良好;自愿、對日語或日本文化等相關內容感興趣。相比而言,真正因為有興趣而選擇日語專業的學生所占比例較低。這一調查結果表明,約有2/3的學生學習日語的動機相對模糊且并不積極。由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懈怠散漫就變得合情合理。多數學生是在大學時期首次接觸日語,以興趣和好奇為著眼點進行學習。久而久之,新鮮感盡失,自然會產生倦怠情緒。作為日語專業的學生,終日面對同一門語言,即使語言中所體現出的文化魅力以及語言在影視節目中的獨特視角有巨大吸引力,也會因為語言本身的枯燥和長期沉浸在語言中的乏味而熱情殆盡。加之,進入高年級后學習的功利性變強,外界環境對個人產生的影響變大,多數學生學習日語的熱情明顯消退,態度消極,較為被動。

2. 學習方法陳舊、學習效果不佳

近年來,由于企業對人才的明確要求,日語國際能力測試在各大高等院校引起了強烈重視,80%的高校將通過日語國際能力測試一級作為獲得畢業證或學位證的必要條件。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大部分會采用以下幾種學習模式:

(1)死記硬背

由于高校教師相對機械的教授方式,學生采用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就變得合情合理。盡管這種學習方法已經被多次質疑,但大部分學生仍然會通過念幾十遍或寫幾十遍的方法來記憶單詞和句型,不懂得建立體系,發現規律,不僅花費了大量時間,還無法進行活用,學習效果不佳。

(2)功利性學習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當代大學生在學習方法中也融入了一些自己的價值觀。即:快速學習和精準學習。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先分辨學到的知識是否屬于考試范圍,練習題目是否是考試題型,所學的內容是否對將來的就業有幫助,再決定是否學習和如何學習。也就是考什么就學什么,用什么就學什么,只要和考試無關的,只要不是將來在職場中能夠用到的,都可以忽略。如此,學生認為做到了所謂的快速及精準。殊不知,書到用時方恨少,此時學到的一點看似無關的知識,將來對自己也許會有很大幫助。

(3)啞巴式學習

這種學習方法是大多數中國人在學習外語過程中常見的方法。追求高分讓無數學生忽略了語言實用這一環節。不讀、不背、不說甚至不聽,是常見的現象。因此,不能和他人交流,見到外國人就緊張到失態,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在上述學習方法下,學生們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由基礎階段埋下的隱患在高級階段更加清晰地凸顯出來。無法順利通過大型考試、不具備能力撰寫畢業論文及不能順利面試就業等現象層出不窮。

二、基礎日語教學策略

基于上述問題,教學服務供給側也需要進行適度改革。只有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和適應能力為己任,才能收獲更豐碩的教育成果。因此,準確定位學科目標,改善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提高教師的自身學力,才能保證基礎日語課程的教學效果。

(一)清晰定位課程目標,培養全方位復合型人才

現有的高校教育模式大多是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這種模式的弊端清晰可見。改善基礎日語課堂教學,教師必須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聽說讀寫譯同步發展,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 突出學生地位、培養自學能力。

務必讓學生形成課前預習、課上帶著問題聽講、課后及時復習消化和主動涉獵課外知識的習慣。對于重點的單詞句型,提前讓學生查閱字典和課外輔導書籍;引導學生查閱各種資料來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制作多媒體文件進行演繹;分組討論一些與課文相關的問題,得出最終結論。

2. 聽說讀寫譯同步出擊

語言學習不是將單詞、語法和句型簡單拼接的過程。基礎日語課程作為高校日語教育中的根基,必須將讀作為說的基礎,用聽刺激說的欲望,將說和寫融為一體,方能使譯水到渠成。聽說讀寫譯5 個方面必須環環緊扣,才能培養復合型人才。

3. 多元化教學迫在眉睫[1]

國家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對現代外語人才提出了更為嚴峻的要求,具有廣博的語言文化知識,對社會、經濟、歷史和文學能夠有高跨度認知的人才才能適應社會需求。所以,基礎日語教學應重視對日本文化、文學、歷史、社會和禮儀等內容的傳授,尤其應重視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語言差異的表達方式。

4. 跨文化交際需要提上日程

外語教學的深度目標是理解目的語文化。因此,一個外語學習者是否能表達較為地道的外語,并非取決于豐富的詞匯量和健全的語法體系,而是取決于他對外國語言文化的深入理解及外語思維的正確養成。所以,培養學生的日語思維能力,是作為非母語學習者的重中之重。

(二)創新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模式和手段教學

盡可能地使用肢體語言,利用各種教學設備,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才能培養更出色的日語學習人才。

1. 使用肢體語言[2]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舉手投足事關重大。作為日語教師,應秉承日本人時刻不忘微笑的理念,將微笑貫穿課堂始終。并培養學生即使在課外,也要對老師和同學謙和有禮的習慣。除此之外,與學生的眼神交流也十分重要。將學生劃分為前后左右區域,并不時給予眼神交流,會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倍受重視。配合課程內容,適當地使用動作來進行說明、比較或舉例,也是不錯的策略。

2. 使用多媒體設備

現代教學手段不應只停留在課本和板書,應積極地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造視聽體驗的機會。重復20 次「富士山(富士山)這個單詞,也不如讓學生看著白雪覆蓋的富士山的美景印象深刻。進行「和服(和服)這個詞匯講解時,若是能對和服進行分類,展示出日本人根據季節和年齡在選擇和服上的差異,定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3. 豐富教學形式

(1)任務教學法

進入課程之前,可以花5-10 分鐘讓學生把前一天課下查閱的小知識介紹給大家,或者進行日語演講,既能鍛煉口語能力,又能提高聽力能力。更可以讓學生選取感興趣的文化文學常識,團體協作進行研究。

(2)研究學習法[3]

講授單詞時建議采用關聯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總結近義詞和反義詞,如表示非常的詞匯:「大変、「とても、「ずいぶん、「非常に等;對詞匯進行分類,如關于水果的單詞「桃(桃)、「西瓜(西瓜)、「オレンジ(桔子)、「バナナ(香蕉)、「りんご(蘋果)、「葡萄(葡萄);關于身體部位的單詞「手(手)、「顔(臉)、「歯(牙齒)、「耳(耳朵)、「目(眼睛)、「頭(頭)、「眉(眉毛);進行單詞接龍游戲,也就是用前1 個單詞的最后1 個假名開始1 個新單詞,如:「赤い(紅色)「いえ(家)「えがお(笑臉)「おおい(多),之后以此類推。

(3)交際學習法

基礎日語課程進行到一年級的下半年,學生已基本上具備了簡單的會話能力,可以嘗試讓其進行課文的角色扮演。二年級時,可以將角色扮演課外化、靈活化和即興化,更可以找一些簡單的動畫和電影片段進行配音訓練。這些手段既可以讓學生檢測自己的發音是否準確地道,也可以訓練聽力水平。課文的學習不應該只停留在朗讀和背誦的層面上,可以讓學生探索每個句子的替代性說法,判斷其是否正確;還可以以此為藍本,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豐富和擴充相關知識進行會話訓練。

(4)情境學習法

講解單詞時也可以采用教授繞口令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有規律的發音掌握單詞的記憶技巧,促進其詞匯量的擴大[4]。如:「桃もスモモも桃のうち(桃和李子都屬于桃科)一句,既掌握了桃、李子這兩個單詞,對「うち一詞的新用法有了認識,又了解了作為副助詞的「も的使用策略。聽寫課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學生是否能將倒背如流或自我感覺掌握較好的內容寫對,是對他們的深度考驗。由教師先將課文翻譯成中文,再聽寫學生要求其翻譯成日語,之后和課文本身進行差異比對,無疑是查漏補缺的好方法。

篇(10)

現代的染色藝術,是把以往用于紡織品圖案的印、染色技術提取出來,作為一種藝術創作手段加以利用,它以現代視覺語言,全力追求畫面的簡潔效果和清新魅力,并努力表現隱藏于畫面之中的民族之魂和作者的個性情懷。有資料顯示,從人類開始裝飾自身的時候起,染色藝術就誕生了。其中有起源于印度的蠟染,也有發源于我國而后又在唐代傳入日本的蠟染織物。然而,把染色藝術發展到如此面貌嶄新和藝術高度的卻是日本。自明治以來,從為海外萬國博覽會制作壁掛及其它紀念性作品,染色藝術已經和油畫、版畫、日本畫等其它繪畫藝術一樣,廣泛得到政府的支持、專家的認可和廣大國民的喜愛,從而確定了它在美術領域的獨立地位,成為國民喜聞樂見的新的美術形式。

染色藝術,重在染色。有些作品對厚重古雅的色調有所追求,強調藍、茶、黃、黑等天然染料樸素之美,有的則有效地運用了化學染料那種明快、鮮亮的色彩魅力,使作品富有強烈的現代感。總之,作者把色彩作為情感的抒發與寄托。造型上雖然也有寫實的,但卻能跳出傳統寫實的理念和模式,把簡潔的塊面運用和理性的畫面構造作為敘述語言。有的畫面構成氣勢雄渾,極有震撼力,有的作品造型雖然近乎于刻板,然而涌動著一種激情與風骨。那種顯著的色調構成和構圖的多樣化,對于不同景物和事物的解讀力,高度的概括性,造型的裝飾性,到位的造型力,具體和抽象的和諧,使染色藝術的風格獨樹一幟,富有極強的藝術個性和感染力。

我們強烈地感到,在現代化達到相當程度的日本,一方面大量輸入西方現代技術,物質文明極大豐富;同時,古老的民間傳統工藝品越來越得到人們的珍愛和強烈需求,成為現代人精神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東西。這并非偶然。由于戰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使日本成了高效率、高收入、高消費的國家。隨著民眾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和生活習慣上的歐化,對美化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總是渴望得到物質與精神的平衡享受?;谶@種社會的發展需求,現代日本染織作家們,立志克服過去手藝人的匠氣,而以現代染織造型作家的姿態登場,作品日趨文化性。也順應時代要求,直面現代藝術,創作了不少具有民族情感和個性強烈的染織作品,如:具有民族特色的屏風畫,在傳統器物上表現現代美。還有作為室內裝飾的壁畫、壁掛或橫額,多以表現風俗民情為內容。一些頗具地域色彩的民藝品,也都是運用了蠟染及友禪染、紅型染及型染畫等手法制作成的藝術欣賞品,風格粗獷、單純大方,感情熱烈、真誠奔放,充分表現了作者的聰慧和對美的獨特見解??戳诉@些作品,使人一目了然而回味無窮。另一方面,還有結合現代建筑,如賓館、美術館、博物館、會議中心等人群集聚的場所,制作的現代纖維作品都極為鮮明地體現了20世紀現代藝術的特色,給人以時代感和材質美的享受,與現代人的生活氣氛和建筑環境十分協調。

這些藝術品,在民族文化交流方面和對外貿易方面已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有些獲獎作品成為當代日本民族燦爛的文化遺產,被收藏于國立美術館。有幾位染織作家(染色藝術家和纖維藝術家)已被國家指定為“人間國寶”(無形文化財產保持者),這些藝術家在繼承和發掘民族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藝術性探索,努力開拓著新的創作途徑。近年來,配合現代建筑藝術,染色藝術和纖維藝術在室內裝飾中,起到了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養、美化人民生活環境的作用。因此,藝術研究者把它看作是建筑藝術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之一。

其實一些傳統染色技法,如蠟染、絞染等,據歷史考證,幾乎都是先后從中國傳入日本,而后又有了很大發展。在日本久負盛名的“西陣織”絲織藝術品及其技術,就是隨著我們的祖先秦人帶到了日本的京都,現代染織作家又將其發展為可以與雕刻藝術相媲美的藝術;還有我國染色中的藍染,傳入日本的沖繩島以后,被發展為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紅型染,日后幾十年中,被當代日本民藝運動的倡導人之一,已故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芹澤圭介先生研究創新為頗具藝術特色的“型染畫”,為當代日本染色藝術增添了不可磨滅的光彩。這些本來都屬于中國自己的民族文化遺產,但沒有應有的重視和繼承,有些甚至將面臨人亡藝絕的危險。我們有責任呼吁,如果再不及時搶救,將會造成我們在經濟上的,更為重要的是民族文化藝術上的損失。如果我們能盡快地把這一事業重視起來,就會大大有益于我們挖掘、研究、整理我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包括少數民族的藝術,特別是民間工藝美術。這對于傳承民族藝術,提高藝術品的文化品質,促進文化藝術事業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和文化價值。同時也無疑對開拓我國纖維藝術和染色藝術,繁榮我國美術創作,將歷史性地起到奠基作用。日本的經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對此我們應該充滿信心。

由于日本很早就注意了民俗學這一學科,對民族藝術的保存與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從近代日本思想家柳宗悅的民藝運動,到大阪、倉敷等城市的民藝館以及大阪民族學博物館的建立,大大激發了日本人民珍惜民族遺產和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藝術的欲望。好多藝術家努力成為學者型的藝術家,除廣泛學習民族文化外,陶藝家研究多種釉的結合,染織作家研究色的化學反應。藝術與科學的相互滲透,造就了日本一批具有現代特質的藝術家。包括日本畫畫家和現代雕塑家,他們極為重視材料的選擇和制作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作品不論在表現手段與藝術風格上都有相當的創新性,使當代日本美術事業的發展為世界注目。

日本的纖維藝術和染色藝術,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脫穎而出,也得力于獨特的創新教育。其特點至少有如下幾點:

一、極力反對模仿,重視藝術創造,培養重點是,在探索和發展的氣氛中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力。所以在師資力量的配備上,既有頗具實力的教授講造型基礎,也經常聘請活躍在藝術界的先鋒藝術家講藝術論,以此培養學生全面的藝術素質。

上一篇: 彩超護士論文 下一篇: 英文廣告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在线欧美专区 | 思久96热在精品国产 |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 亚州中文精品有码视频在线 | 你懂的网站亚洲欧美另类在线 | 一级少妇女片完整版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