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比較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8 15:25: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外文化比較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外文化比較論文

篇(1)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089-02

一、總述

英國民族學和人類學創始人泰勒(E.B.Tylor)在其著名的《原始文化》(The Primitive Culture)一書中提出了:“文化或文明是一種復合物,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習慣。”可見,不管是東、西方文化都涉及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而這種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進行的思想、行為、語言、非語言等方面的交往稱為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在實際交際中,人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語言、信仰、生活習慣、價值觀念、行為規范、道德標準及文化心理都有著極大的差別。中國學生由于對英漢民族文化習俗了解不多,導致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誤解,造成交際障礙,交際就會顯得別扭,“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往往發生。

所謂“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國人類學家奧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指一個人進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環境時,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會交流的符號與手段而產生的一種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懼的感覺。“休克”本來是指人體重要功能的喪失,如身體失血過多,呼吸循環功能衰竭等。但是,當一個長期生活于自己母國文化的人突然來到另一種完全相異的新的文化環境中時,其在一段時間內常常會出現這種文化休克的現象。

語言學家艾奇(Edge)曾經說過:“人們通常并不介意外國人所犯的語法錯誤,但對于在社交場合所犯的錯誤(social mistakes)卻無法諒解。”可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跨文化交際,盡量避免中外文化沖突或是跨文化語用失誤就顯得迫在眉睫了。

二、大學英語老師引導學生了解、理解和掌握西方國家的價值理念、基本習俗是避免跨文化沖突的基石

在跨文化交際中,每個國家、民族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造就了其特有的民族性格。美國人不拘禮節、歐洲人重視稱謂、德國人喜歡直截了當,英國人性格相對保守并且講究禮儀,澳大利亞人在一定程度上兼有英國人的性格但是更趨于開放。因此,在與其交往的過程中應該采取具體交往對象具體對待的原則。但前提是必須了解他國的基本習俗,否則在跨文化交際中就會出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處處出錯的尷尬局面。

(一)東西方價值理念的不同。西方社會主要受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哲學影響,相信世界是直線的(a line)和可控的(controllable),因此西方人非常崇尚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人們推崇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而東方主要受到孔子(Confucius)學說的影響,認為世界是個圓(a circle)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constantly changing),所以中國社會一直推崇集體主義(collectivism),追求個人的發展被視為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受到社會的譴責。因此,大學英語老師要引導學生在遇到文化差異時,首先要充分考慮到東西方國家不同的價值理念,參照他國的理念與其進行不卑不亢的交往。

(二)西方各種不同的習俗都是源于其不同的價值觀念。民族習俗是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社會心理和道德傳統的反映和體現,它具有陶冶情操、規范行為、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功能。它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問候習俗、介紹習俗、送禮習俗、拜訪習俗、宴客習俗、隱私習俗及禁忌習俗等等。

1.社交習俗:首次見面握手是一個很自然的動作,而歐美人更習慣擁抱。講話時眼睛看著對方,在英美被認為誠懇、誠實;而眼睛到處亂看,會被認為是狡猾、不誠實。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而黑人則略有不同,他們說話時眼睛盯著對方,聽話時卻東張西望。“OK”的手勢在美國是表示“成功”而在巴西是“”的替代語,向某人做這一手勢是指某人作風不檢點。

2.隱私習俗:如果你對一位英國朋友說: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is your salary?你就不要指望英國朋友有什么友好的回應,因為在他看來,對你這種毫無禮貌地打探個人隱私的人是不必理睬的。

3.宗教、飲食習俗:在接待外賓中,要根據被接待的民族特性、等來配菜。如來者是伊斯蘭教徒你千萬不要上豬肉,是印度教徒你一定不要上牛肉。很多英語國家的人們忌吃各種動物的頭、腳、內臟,忌吃狗肉、蛇肉等。不要試圖勸說對方多吃,更不能給對方夾菜,而是以賓客自主為益(Help yourself…)。

4.送禮習俗:送花忌送雙數,忌送白色,因為他們被看作是厄運的征兆或死亡的象征。日本人不喜歡荷花,意大利人討厭。

5.顏色習俗:紅色在西方的反面含義是專橫、暴躁和傲慢;在美國黃色有期待、懷念和思慕遠方親人歸來的意思;藍色的反面含義在一些國家是抑郁、悲哀、空虛陰冷的意思;綠色是穆斯林教徒最偏愛的顏色因為它象征生命、青春、活力和希望。

另外還有稱謂習俗、數字習俗、動植物習俗等等。總之,掌握各個國家的民族習俗,對避免跨文化沖突起到了直接的基石作用。

三、大學英語老師要引導學生總結詞句、短語及習語等在西方國家的不同用法以避免尷尬的境地

大學英語老師在英語教學中對詞句的介紹,一般就只講其基本用法,有時講了一詞的多種用法,可是學生沒有具體的語境練習,久而久之便拋于腦后了,然而這樣的一詞多意在跨文化交際的中卻屢屢出現。筆者在公派去澳洲留學之前對澳洲文化也不是特別了解,所以在寫給澳洲很多大學的自我介紹中用了一個詞“naughty”來描述自己有時有點“頑皮的、童心未泯的”性格。結果到了澳洲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并不只是詞典里“頑皮的、淘氣的”,而是“性感的、不聽話的、不守規矩的”。怪不得筆者給澳洲各大學發了那么多的申請信都石沉大海,估計人家還以為她生活作風不檢點、道德品德有問題,在試圖“勾引”他們呢!筆者曾在澳洲遇到了很多詞同義不同的尷尬局面。大家都知道“pink”在英語中是“粉紅色的”意思,但是卻被澳洲用在公共廁所里,表示女性月經期所用的衛生巾及部分人注射用的針管等必須丟在指定的箱子里。筆者非常困惑,于是向其男性導師討教,最后造成自己當面想鉆地洞的難堪局面。筆者有一次想對導師說“It’s my honor.”(是我的榮幸)但由于口誤說成了“I’m a honor.”(我是一個處女。)以至于導師大笑,筆者還癡癡的全然不知道導師在笑什么。

這樣的尷尬例子在異國實在是舉不勝舉,筆者無法在這有限的空間內向大家展示太多的由于跨文化交際導致的同詞不同意的用法,只是想用這些例子提醒廣大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不要片面地只學詞的個別意思,而應該多查閱課外資料,多形式多渠道學習英語;同時,大學生也要充分利用英語原聲電影、收聽外語新聞、報刊雜志、英文歌曲、英文原著、賞析地道的英語廣告、各種地道的英文標語等,并盡量參加有外籍教師主持的英語角等切實有效的途徑來學習英語,尤其是涉及到的跨文化,以避免不同的尷尬局面,在跨文化交際中如魚得水。

四、大學英語老師要引導學生掌握、處理西方國家的禁忌,并學會用委婉語來緩沖跨文化交際的沖突

禁忌語(Taboos)發源于波利尼亞湯加語,意思是“需要極端注意的事情”,也可以被寫作tabu或者是tapu。禁忌語主要使用在宗教或者是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能直接說出來的場合。

很多動物在跨文化交際中都屬于禁忌的范疇,如:bat(賤婦,丑女、),chicken(見面熟的年輕女人),hen(愛管閑事或嘴碎的中年婦女),cat(惡婦、包藏禍心的女人)等。英國人也不要自以為是地恭維某位中國人是gay dog(快樂的人)、lucky dog(幸運的人)或old dog(老手),因為中國人誰也不會高興自己是一條“狗”(dog)。因此人們在說話的時候都會盡量避諱運用這些詞。

委婉語(Euphemism)一詞發源于希臘語,意思是說好聽的話,古希臘人在祭祀時,都得講吉利話,即使用委婉語。禁忌語和委婉語常常有緊密聯系、相互水融的。不能說禁忌的東西自然就有了委婉語來替代。例如:

人們忌用skinny(瘦骨嶙峋)而說slim 或slender(身材苗條)。說plain?鄄looking(長相一般)而不用ugly(丑陋、難看),忌說crippled(瘸子)、blind(瞎子)、deaf(聾子)、dumb(啞巴)等而統稱為the handicapped or disabled(殘疾人),在美國,沒有了poor people(窮人)而只有low?鄄income group(低收入階層),沒有了prostitute()而出現了woman of the street, street walker, fancy woman, girl, girlie, call girl, joy girl, working girl, lady of pleasure等等避諱的稱呼,由此可見,隨著人類社會向更文明的社會的進步,各國人們觀念的更新,具有時代性、民族性的禁忌語、委婉語也在更新,解決的唯一途徑就是:“入境問禁,入鄉問俗,入門問諱。”

五、大學英語老師在跨文化交際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及應該注意的問題

大學英語教師針對大學生特有的特性,對其可以采取漸進式、啟發式、交流式、示范式、比較法、融合法、注解法、實踐法、專門講解法、文化講座法、利用圖片展示法、布置學生查找法等進行正面引導。

(一) 教師自己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以動態的、發展的觀點來對待文化內容,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充分認識到跨文化交際教學的重要性并把其放在一定置;與此同時,教師自身要博覽各種有關跨文化交際的資料,力求做到文化教學的實用性、系統性與全面性。

(二)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注意個人的儀容儀表、言談舉止、眼神表情等形象,盡量做到“入境問禁,入鄉問俗,入門問諱”,尊重隱私,,信守約定,熱情適度,謙虛適度,不卑不亢,愛護環境。

(三) 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非言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注意示范和糾正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不規范的面部表情、視線接觸、站姿坐姿、舉手投足、服飾打扮等等。拓展學生的跨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跨文化素養,從而獲得跨文化的敏感性。

廣大英語教師在面臨繁重教學任務的嚴峻考驗的同時,要擠出寶貴的時間來向學生們傳授跨文化交際的“額外知識”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然而作為現代語言教育者,我們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而現代語言學家把交際能力概括為“什么人,在什么場合,在什么條件下,對誰,說什么,怎樣說”。 這歸根到底還是一個文化問題。美國語言學家Saplr則把文化定義為“一個社會的所為所想……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

因此,大學英語老師要創造各種條件,積極引導學生學習英語跨文化交際,盡量避免中外跨文化沖突,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中的泛文化培訓(culture?鄄generaltraining)和定文化培訓(culture?鄄specific training)。

參考文獻:

[1]淺談商務英語學習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http:///language/2011/0322/w201103221653593934.ht

篇(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3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1304064。

摘要: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一個不可爭議的事實。就是這一個不可爭議的事實對當代著名作家莫言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莫言的創作中,中外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其創作題材的選擇上,對其作品主題的提煉上,對其創作方法的選擇上。結合莫言先

生的文學作品探討這種影響,不僅可以促進當代文學的創作,而且還可以提高讀者閱讀的水平。因此,我們廣大的理論研究者對此應

該給予高度的關注。

關鍵詞:中外文化的影響;題材的影響;主題提煉的影響;創作方法的影響

莫言的作品不僅影響著當代中國文學的發展,而且,莫言的

作品也影響著世界文學的發展。不論是八十年代的小說《紅高

粱》,還是后來的《天堂蒜薹之歌》以及備受爭議的《豐乳肥臀》

等等作品都給他的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細讀莫言眾多的文學

作品,探析文學作品中豐厚意蘊,我們會發現,中外文化對莫言

的文學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中外文化對莫言的創作究竟產生過什么樣的影響呢?下邊

結合自己對莫言作品的理解與感悟,參考其他研究者對莫言及其

創作的論述,談一談中外文化對他創作的影響。

探析中外文化對莫言創作的影響,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進行詳細闡釋:中外文化對莫言文學創作中題材選擇的影響;中

外文化對莫言文學創作中作品主題的影響;中外文化對莫言創作

中創作方法選擇的影響。

1.中外文化對莫言創作中作品題材選擇的影響

眾所周知,任何一個作家以及任何一個作家的任何一部文學

作品都不會憑空產生。莫言也不例外。莫言眾多的文學作品中,

蘊含著中外文化對其影響的痕跡。中外文化對莫言創作的影響,

首先表現在莫言對創作題材的選擇上。莫言創作中對題材的選擇

主要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莫言的主要作品如下:

《檀香刑》、 《生死疲勞》、 《豐乳肥臀》、 《紅高粱家族》、

《透明的紅蘿卜》、《豐乳肥臀-增補版》、《藏寶圖》、《四

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拇指銬》、《白狗秋千架》、

《莫言精選集》、《莫言作品精選》、《酒國》、《食草家族》、

《白棉花》、《紅樹林》、《月光斬》、《老槍•寶刀》、《會

唱歌的墻》、 《司令的女人》、 《良心作證》、 《鎖孔里的房間》、

《什么氣味最美好》、《傳奇莫言》、《莫言散文》、《莫言中

篇小說選》、《莫言王堯對話錄》、《戰友重逢》、《蛙》等。

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僅以其《紅高粱家族》為例,探討中國傳

統文化對莫言創作中題材選擇的影響。 《紅高粱家族》由以下五部

作品:《高粱酒》《高粱殯》《狗道》《奇死》《紅高粱》組成。

這五部作品不論是從題材的表面看,還是從作品題材所蘊含

的意義看,都非常明顯地暗示著中國傳統文化對莫言創作的影

響:首先,“紅高粱”既代表著莫言對家鄉特產的喜愛,又是代

表作者對故鄉人奮爭歷史的熟悉。作者以特定的“紅高粱”所代

表的故事作為宣傳家鄉,再現故鄉生活的媒介,這不僅是對傳統

文化中熱愛家鄉思想的繼承,而且還是對現實主義創作傳統的一

種繼承。其次,《紅高粱家族》系列作品,從題材來看,所有的

作品都是對生活的再現。而中國的與其他國家

的有著不同形式的內容和過程。利用中國傳統文化

有的形式宣傳,利用中國人特有的方式抗擊日本侵略

者,這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對題材選擇的影響。如,在《紅高

粱》這部作品中,大家在中使用的武器都是具有中國特

色的武器裝備:中國古代的土炮、鳥槍等,就連中國特色的農具

鐵耙也充當了戰斗的武器。特別是作戰過程中,農民抗戰的特色

更能說明傳統文化對莫言創作題材選擇的影響了:有的人在埋伏

時鼾聲如雷、有人因啞巴跌倒槍走火而出師未捷……

2.中外文化對莫言創作中作品主題的影響

文學作品的主題是這部作品蘊含的主要思想意義。而對作品

主題影響最深的,或者說對作品主題最有影響力的因素,應該是

作家本國的傳統文化。在上邊列舉的莫言創作的《紅高粱家族》

系列作品中,作家的主題也被打上傳統文化的烙印。如從題材來

看,作家利用農民抗戰的故事來表現作者家鄉廣大的人民在那場

戰爭中抗爭。但這場發生在作家故鄉的抗爭與其他抗日題材的作

品一樣,題材深處還蘊含著中國文學傳統的永恒主題——愛情。

不能說所有的中國的文學作品都要表現愛情的主題,但卻可以說

愛情的主題可以滲透到所有的中國文學作品中。 在小說 《紅高粱》

中,作者雖然選擇的抗戰題材,但在小說的敘述中,作者卻表現

了中國傳統的愛情主題。這也就是說,是故事的主要內

容,但在主要內容中,作者卻通過具體的事跡表現出“我爺爺”

與“我奶奶”那段驚世的愛情傳奇。

3.中外文化對莫言創作中創作方法的影響

中外文化都對莫言的創作方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創作方

法中,外國文化中的怪誕的表現方法對莫言的創作影響最大。雖

然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怪誕的表現方法,或者說怪誕的創作方

法,如《聊齋志異》等,但細讀莫言的作品,外國文化對其怪誕

創作方法的影響顯然是最重要的。如在莫言作品《杜小雷》中,

作者為我們描述了這樣可怕的情景:小說主人公的妻子,因為不

孝,把一只蜣螂放在了自己婆婆的碗中,這本來是一件生活中的

瑣事,但事情的發展卻出現了怪誕的結局:杜小雷的妻子因為自

己的不孝的行為受到了上天的懲罰,老天爺把她變成了一個半人

半豬的怪物。杜小雷妻子這種怪誕的變化,足可以說明作者的創

作受到了西方怪誕創作方法的影響。因為作者曾經對自己這樣怪

誕的創作說過這樣的話語:“魔幻現實主義對我的小說產生的影

響非常巨大,我們這一代作家誰能說他沒有受到過馬爾克斯的影

響?我的小說在八六、八七、八八年這幾年里面,甚至可以明顯

看出對馬爾克斯小說的模仿。”(見新浪網,著名作家莫言作客

新年流訪談實錄,2003.08.06)

外國文化中的怪誕對莫言創作的影響表現在多個方面:首

先,外國文化中的怪誕表現在莫言利用這種方法創作的人物形象

上。在莫言的作品《檀香刑》中的主人公趙小甲就是這樣一個怪

誕的人物形象。趙小甲的怪誕表現在他對自己父親的迷戀上。迷

戀自己的父親本無可多議,也談不上怪誕,但趙小甲的父親卻是

與眾不同,他是一位劊子手。一個正常的年輕人,不迷戀自己年

輕貌美的妻子,卻一反常態,迷戀自己特殊行業的父子,這不能

不說是一怪誕的行為。更為怪誕的是,趙小甲還能推斷出當時官

府的衙役是由大灰狼變成的,轎夫是由驢變的,更可笑的是縣太

爺是由一只白虎變來的……再如在《紅耳朵》中,作者不僅為讀者塑造了一個具有怪誕

長相的主人公:王十千的耳朵大得嚇人,但其耳朵還比較靈敏。

更為怪誕的是當他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還夢見了一個大耳朵的

乞丐, 當他出生后, 這個大耳朵的孩子還專門和長工生活在一起。

在算命的先生發現了他的大耳朵后,他的命運出現了奇跡般的變

化:上學堂、淪落為乞丐……

其次,作者不僅利用怪誕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他還在自己

的作品中, 利用怪誕的表現方式突出人物形象的內心世界。 在 《豐

乳肥臀》中,上官領弟因為自己的愛情鳥丟失了,而把自己幻想

成一只鳥。 不僅具有鳥的外形, 還有鳥兒那樣輕盈的動作:“……

她跳上石梅樹梢, 把柔柄的樹枝壓得像弓一樣。 母親急忙去拉她,

她卻縱身一躍,輕捷地跳到梧桐樹上,然后從梧桐樹又跳到大楸

樹,從大楸樹又降落到我家草屋的屋脊上。她的動作輕盈得令人

無法置信,仿佛身上生著豐滿的羽毛。她騎在屋脊上,雙眼發直,

臉上洋溢著黃金般的微笑……”

在這里,作者把怪誕的創作方法可謂是發揮到了極點。主人

公不僅有怪誕的想法,而且還有怪誕的行為,更有趣的是人物怪

誕的行為還帶來了怪誕的結果。即讀者對作者這種怪誕創作方法

的認可。

再次,怪誕不僅是作者莫言用來創作人物形象的手段,而且

作者還利用怪誕的創作方法,在人物形象上寄予了對社會問題的

關心,表現出對社會現實生活問題的關注。當然了,這種關注是

基于怪誕手法中的一種關注。在莫言的作品《球狀閃電》中,小

女孩蛐蛐利用自己怪誕的“飛”不僅為家掙錢,還引起了眾多的

人對她“飛”這種怪誕行為的效仿。而且還把“飛”當成了自己

謀生的手段。可以說,在這部作品里,作者利用“飛”這種怪誕

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的是作者對現實生活中“貧困”的一種關

注。再有,近親結婚的事實,造成了社會生活中諸多怪誕事情的

發生。作者莫言利用社會生活中諸多的怪誕事實,表現出對近親

結婚這種現實的關注。

可以這樣說,作者莫言在外國文化的影響下,他為我們創作

了眾多怪誕的人物形象,再現了這樣人物形象怪誕的行為和怪誕

的命運與怪誕的精神世界。

總之,中外文化都對莫言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些影

響表現在作者對創作題材的選擇上,表現在作者對作品主題的提

煉上,同時也表現在作者對創作方法的運用上。當然了,中外文

化早就開始交流并融合在一起了,因此,我們很難把這兩種文化

對莫言創作的影響截然分開闡釋,但這兩種文化對著名作家莫言

的影響卻值得我們深思。

參考文獻:

[1]劉廣遠,王敬茹.莫言研究綜述[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2013.01.30.

[2]王春林.莫言小說創作與中國文學傳統[J].山西師范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13.01.05.

[3]費立軍.莫言小說的怪誕書寫與價值[D].延邊大學,2012.06.

作者簡介:

張磊,女,1984年7月出生,講師,河北聯合大學輕工學院;

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翻譯理論與實踐及中外文學。

篇(3)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網絡信息資源的日益豐富和日臻完善,以網絡為中心的計算機技術、數字信息技術、通訊技術和計算機國際語言化技術的突破,推動著傳統圖書館向現代化、全球化和網絡化邁進,高校專業圖書館的文獻資源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數字資源的崛起打破了紙質資源一統天下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電子資源與紙質資源互補共存的有機體系。現在的法學專業圖書館不僅有以紙質資源為主的實體形態的館藏,也有以電子資源為主的虛擬館藏,二者相互補充、相互作用,最大程度地滿足不同用戶對信息資源的需求。

新型的載體取代舊的載體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電子文獻將越來越多,其使用會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受讀者歡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電子文獻與紙質文獻將各顯特色,優勢互補,共生共存。因此,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成為了現代高校法學專業圖書館的主要館藏。

一、紙質文獻與電子文獻

紙質文獻是指以紙張為載體,用書寫或印刷等方式記錄知識的文獻。紙質文獻最早出現在中國4世紀,以后逐漸在世界各地傳播和應用。

(一)紙質文獻的特點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與紙質文獻相伴,紙質文獻的生產和利用已經形成了一個相當完善和穩固的體系,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

紙質文獻的載體與信息融為一體,保存好了載體,其信息就得到了保護,只要溫度、濕度和光照等方面把握適度,紙質文獻便可長期保存;

紙質文獻經過千年的洗禮,已建立了完善發達的編輯、生產、發行系統。紙質文獻的生產和傳播常會受到道德審查和政治審查,對保護普通社會人群、保護社會倫理和社會道德、保持社會穩定有積極的作用,因而紙質文獻傳播的信息能夠得到多數人的接受和認同,具有權威性;

在知識產權和版權保護方面,紙質資源目前已有較健全的法律法規,知識產權和版權受到了法律的保護;

從目前看,全世界每年出版圖書370萬種,期刊13萬種,會議文獻100多萬篇,專利文獻、技術標準、產品資料100萬件以上,其中至少90%以上仍然是以印刷型為主的紙質文獻,其存在和發展是客觀和必然的。

但是,紙質文獻的存儲空間大;容易變質和自然老化,并且其知識內容的復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以優質木材為原料,既占用人類的森林資源,又因制作紙張造成的污染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紙質文獻本身所含的知識量不大,許多相關的知識內容需要負載于大量紙質載體上,不利于人們的檢索和利用,這些都是困擾專業圖書館的問題。

(二)電子文獻的特點

電子文獻內容豐富,既可表達文字等靜態信息,也可以是集圖、文、聲、像為一體的動態信息,具有多媒體信息存儲和傳遞功能;電子文獻在網絡環境下可被多人同時訪問,人們可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足不出戶就能十分方便、快捷地查詢、檢索和獲取網上的信息,讀者利用某些軟件,可以從“篇名”“作者”“關鍵詞”等檢索字段入手,通過計算機自動檢索出所需的內容,提高了檢索效率;網絡上的信息,只要是與網絡連接的用戶,就不分國家、區域、民族均可利用,真正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共享。電子文獻體積小,但存儲容量大。只需一張光盤,就能解決圖書館空間緊張和用戶查檢利用的困難。

但是,電子文獻使用條件要求較高;由于缺乏統一管理機制,單純的電子文獻出版不像紙質文獻那樣經嚴格的編審制度,文獻質量得不到可靠保障,使人們對電子文獻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信息可信度較低;長期以來,多數讀者依然習慣于閱讀紙質文獻,因此,在短時間內讀者還很難完全適應和接受電子文獻。

紙質文獻在知識產權和版權保護方面已有較完備的法律法規,而電子文獻通過數碼代碼方式,在網絡環境下,不僅使各類作品之間界限模糊、相互滲透,而且使作品復制、修改變得非常容易,影響了知識產權的保護;電子文獻由于載體與信息的分離,因此對它的保護,實際上是要對載體和信息分別進行保護。目前保護電子文獻有兩種方法:一是不斷地轉換文件格式;另一種是保存閱讀設備和軟件,但這兩種方法都有缺陷。

二、法律專業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總體狀況

“法律圖書館”目前尚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通常將紙質和電子文獻均與法律相關的專業性圖書館統稱為“法律圖書館”。主要包括各綜合型大學的法學院或政法院校的圖書館,以及研究院所、政府部門、律師事務所的法律圖書館等。

就資源總量來講,一般的法學院圖書館或資料室的藏書規模基本上與法學院系本身發展一致。館藏文獻以專業性、學術性為主,也體現了學院及其重點學科的專業特色。一般的法學院圖書館或資料室會有3—10萬冊的館藏紙制文獻資源,電子文獻依所在院系對圖書館的重視程度和經費情況而有所不同。如:北大法學院截止目前館藏紙質文獻15萬冊,數據庫9個;清華大學法學院圖書館截止目前館藏紙質文獻11萬冊,數據庫10個;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圖書館而言,其前身——法律系資料室是于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成立的同時建立起來的,1994年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所資料室合并為法學院資料室,1998年擴大為現在的法學院圖書館,同時還是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的法學分館。經過長期積累、發展和建設,特別是擴大為圖書館以后,法學院圖書館已經成為收集、整理、編輯、利用法律專業圖書、期刊、文獻信息的資料與服務中心。

法學院圖書館紙質文獻資源主要包括中外紙質圖書、期刊、報紙、學生論文等,本館紙質文獻資源建設遵循每年紙質文獻采購計劃并且結合本院教師教學科研的需求以及學生學習的各種需求來合理完成。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圖書館館藏資源較為豐富。截止到2012年底,現藏有中外文紙質圖書(含過刊)近20萬冊,其中包括3萬余冊過刊合訂本。以目前近3000千名在校生計算,生均圖書已達66冊左右。中外文紙質報刊保持每年44種左右;在電子資源方面,現擁有法律類數據庫或含有法律類內容的數據庫20余個,中文電子圖書20余萬冊。。這些不同類型的中外文數據庫互相之間形成補充,構成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圖書館比較豐富的電子資源館藏體系。

(一)紙質法律文獻館藏

1.中外文期刊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圖書館中文期刊的館藏分為郵發期刊和非郵發期刊兩種。以法律學術期刊和人大書報資料中心法律類期刊為主,同時訂購的期刊還包括與法律有關的政治類、經濟類、宗教歷史類、社科類、學報類期刊等1000余種(2012年訂購);外文期刊全部是法律期刊,以英文期刊為主,日文、德文、法文、韓文為補充。訂購的外文期刊47種(2012年訂購)、約257冊。因為經費的原因,法學院圖書館還用交換的方式取得了一定量的外文期刊。截止2012年底為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圖書館館藏中文期刊2158種,30740冊合訂本;館藏外文期刊216種,3641冊合訂本。

2.中外文圖書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圖書館中文圖書的收藏以法學學術、法學研究著作為主要收集法律文獻,同時收藏法律文件、法學教材、法學案例、法學論文及與法律有關的部分政治、經濟、歷史類研究型文獻等,館藏法學專業圖書的主要范圍是:法的理論、法的歷史、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經濟法、刑法、訴訟法、科技法、外國法、國際法、比較法以及香港法、澳門法、臺灣法等;截至2012年底為止,法學院圖書館館藏中文圖書47393種,115432冊;外文法律圖書的訂購主要依托校圖書館資金的支持和捐贈取得。以英文為主,日文、德文、法文、俄文、韓文為補充。截止2012年底為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圖書館館藏外文圖書4881種,11688冊。

3.學生畢業論文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圖書館為保存和傳承文獻,在收集中外文期刊、圖書的同時,就我院自1978年復校以來的學生畢業論文進行了收藏,館藏論文涉及本科生、雙學士、法律碩士、法學碩士、學位進修班、法學博士、法學博士后等。截至2012年底為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圖書館館藏法學院畢業生論文約3萬余冊。

(二)館藏電子資源

館藏電子資源是專業圖書館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和趨勢。它有利于實現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緩解圖書館經費緊張所帶來的矛盾,有利于圖書館館藏結構的調整。專業圖書館特色館藏及數字資源建設應圍繞學院重點學科形成館藏特色,建立專題特色館藏數據庫。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圖書館館藏電子資源主要包括學校購買的法律類數據庫或含有法律類內容的數據庫20余個,電子圖書20余萬冊。

三、紙質文獻資源和數字文獻資源的共存與互補

從我院學生借閱圖書的情況來看,研究生借書最多,其次是本科生和雙學士。印刷型文獻現階段依然是我院讀者的最主要的文獻資源,港臺圖書的利用率非常高。特別是研究生對港臺資源需求迫切,因為大量的外借和復印,這部分圖書也是圖書館破損最快的圖書。青年教師非常會利用圖書館,從現階段看,青年教師的閱讀傾向與在讀博士生差不太多,對圖書館需求很大,青年教師不僅利用我院圖書館的紙制文獻,而且他們更愿意使用電子資源,他們熱心于圖書館網絡數據庫的建設,愿意向圖書館薦購外文圖書,圖書館也更容易與他們建立聯系。

圖書館事業承載著保存人類文化遺產、傳播科學文化知識,保障人們基本信息權利的使命,是一項非常高尚的事業。無論是紙質資源還是電子資源,存在的目的和所承載的使命則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文獻資源內容的載體方式的不同。進入二十一世紀,圖書館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電子文獻與紙質文獻的關系是互為補充、彼此并存、整體結構比例逐步調整的關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紙質文獻仍將繼續發揮其影響和作用,電子文獻也會有較大的發展。電子文獻不可能取代紙質文獻,紙質文獻仍是最基本的文獻類型;同時,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在圖書館中平分秋色的狀況也越來越明顯,二者將在圖書館中并存發展。《中國圖書和圖書館史》中指出:雖然紙在漢代已經發明、推廣、使用,但是紙在公元二至四世紀之間并沒有完全取代簡帛,而是簡、帛、紙三者并用。直到兩晉時期,紙質寫本書才取代了簡帛。以此推論,電子文獻替代紙質文獻也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參考文獻

篇(4)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思維與交流工具,是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素養之一。而語言學習中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則貫穿語言學習的全過程,它不僅是語言習得的重要體現,也能促進學生心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和綜合人文素養的提高。新《英語課程標準》更是凸顯了文化教學的重要性:“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力圖幫助學生提高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從而使他們能利用這些語言技能來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遞信息。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大力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文化知識,養成尊重、平等、開放的跨文化觀念,提高他們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然而在英語教學實際中,很多教師極為關注學生詞匯,語法等的學習,而忽略了對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我們認為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在英語教學中開展文化教學:

一、結合富有文化內涵的模塊話題融入文化意識的培養

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必須以含有豐富信息的話題為載體。所以我們必須緊密結合教材,認真挖掘教材中的有用素材來融入文化教學。目前我們所使用的外研版的《新標準英語》就以模塊為單位,不僅從學生實際出發,選取了較為新穎務實的題材,體現了濃郁的時代氣息,更重要的是,每個模塊的題材均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為我們在教育教學實際中開展文化教學提供了契機,使文化教學具有極強的操作性。以外研版《必修教材一》為例,Module1選取的題材為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包含了美國學生介紹自己學校的文章,教師可以對這些素材加以利用,從而激發學生貼近語言、學習語言并使用語言進行文化交流的興趣。而外研版《必修教材四》 Module 3則選取了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這一話題, 介紹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如何使用不同的身勢語言相互問候,如何與不同國家的人們禮貌、有好地交流。這一題材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人們在行為舉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與中國人的異同,從而使學生能熱愛本國文化,尊重他國習俗養成無偏見的跨文化觀念。

二、聚焦Cultural Corner,開展多種活動,體驗文化交流

文化意識與能力的培養是學生體驗的過程,而不是教師講授的過程。我們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文化知識、理解文化的差異,但學生必須通過自身的發現、理解、體驗才能真正有所得。

《新標準英語》的每個模塊中,均設置了cultural corner作為輔助閱讀材料,這一部分深化和拓展了本單元的話題,突出體現了中外文化的比較和交流,可增進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我們開展文化教學的極好載體。例如,在《必修教材一》中,Module 1的Cultural Corner 通過美國學生的來信,旨在幫助學生初步了解中美兩國的中學教育系統的異同。《必修教材二》 Module 6的Cultural Corner則通過閱讀文章Steven Spielberg-Film Director,讓學生了解美國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及其主要電影作品,旨在讓學生大致了解并比較我國和西方國家在影視方面的主要情況、特點和風格,并學會通過影視作品學習語言,了解文化。教師可以聚焦這些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充分自主參與其中,體驗文化交流的魅力。例如:教師可通過互聯網或已構建的友好學校平臺,根據學生實際要求學生寫回信或發出電子郵件,可要求學生制作學校宣傳冊,電影海報,可要求學生進行深入調查并作出報告等。教師還可將“設問權”還給學生,即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并通過課堂討論、課后利用各種資源,在分享、交際中解決問題。學生可以在這些環節中親身體驗,思考并實踐文化交流,從而提升自己的文化意識與交流能力。

三、開展文化反思,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文化教學有著自身的特質,完整的文化教學離不開文化反思。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也應循序漸進,分層推進。在學生習得文化知識、產生了文化意識、體驗了文化交流之后,我們還要組織學生開展文化反思,以切實提升他們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具體教學實際中,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閱讀分析中西方不同的教育體制、不同的師生關系、不同的交際禮儀。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幫助學生積極進行文化反思,交流自己的感受。魯子問教授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我們不是要把所有內容教給學生,而是要有全面的文化意識,不能把西方文化都當作值得學習的內容進行教學,而要有客觀、寬達的文化教學態度。”因此,我們的文化教學目標不是培養學生崇洋媚外,不能把西方文化全都當作值得學習的內容,當然也不能讓學生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我們應該做到的是:引導學生學會理解、尊重、認同和寬容異族文化,培養對本族文化的情感。學生應當在教師的引領下敏銳察覺中外文化的差異,進而理解、比較、參照、攝取、舍棄,并在此基礎上利用習得的語言進行跨文化傳播與交流。

篇(5)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36

一些西方國家文化現狀與思想內涵主要是通過英文文學來體現的,西方思想文化不同于我國,其文化有著自身的民族特點和內涵,因此要想了解西方的文化,必須從真正意義上對英語文學有正確的認識。言內意義是詞語成分之間、句子成分之間和篇章之間的關系所反映的意義。言內意義是指在文學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一類意義,它是英語文學翻譯中的難點也是重點,其涉及到語言翻譯中的語音、語法、句子、詞匯等多項語言方面的內容,在英語文學翻譯中,需要對言內意義進行正確的分析與處理,從而使從英文中翻譯過來的文章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源語的主題,有效地降低二者之間的信息差別。為了加強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必須對英語文學進行翻譯,這是二者進行溝通的有效手段,其目的是使讀者對同一作品能夠有正確的、真實的、相近的理解與感受。每個讀者或翻譯者的文化素養不同,其在在翻譯過程中,不可能對同一作品有著相同的理解或描述,但是其應當在對作品所處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與鑒賞能力的基礎上,對英文作品進行準確的翻譯。

1 英文翻譯中言內意義的內涵

1.1 英文翻譯的言內意義的定義

以社會符號學的意義觀,為劃分標準對意義進行分類,可將其分為指稱意義、言內意義、語用意義三種。其中在英語的文學翻譯中言內意義被看作是翻譯的重點,其涉及到語言翻譯中的語音、語法、句子、詞匯等方面。在對英文作品進行翻譯時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不僅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譯文與原文的相同或相近,還要最大可能地使英文作品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意境等方面用最貼近地語言表現出來,這就對翻譯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翻譯者將言內意義達到最高標準,盡量縮小語言的信息差別,從而增加了人們對英語文學的閱讀興趣。

1.2 英文作品翻譯的原則及意義

在對英文作品進行翻譯時不僅僅單純要求翻譯的準確性、廣泛性和通俗性,更要求翻譯的英文作品的語言富有感染力、具有藝術性和邏輯性。在對英文作品進行翻譯的著重點和難點就在于是否能夠翻譯出最地道的語言,例如對電影《盜夢空間》中一些翻譯進行分析:

I can't stay with her anymore because she doesn't exist. I wish. I wish more than anything. But I can't imagine you with all your complexity, all you perfection, all your imperfection. Look at you. You are just a shade of my real wife. You're the best I can do ;but I'm sorry, you are just not good enough.

“她不是真實存在的,我不能和她呆在一起。我也想,我比什么都想,但我想象不出你復雜的情緒、你的種種完美和不完美。看看吧,你只是我妻子的一個影子。你只是我竭盡全力創造出來的而已,但是很遺憾,你遠遠比不上真實的她。”這樣的翻譯十分文雅,也能夠很好地表現出電影所要表達的真實意圖,所采用的語言也簡明通俗。

1.2.1 英文翻譯的歸化原則

在對英文作品進行翻譯時,使用翻譯歸化的策略往往能夠達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但當前隨著國外文化的滲入,異化策略的使用較歸化更為明顯,但并不是說翻譯歸化就不重要,特別是在句子結構的翻譯上,還是應該保持句子的原始結構不能變,否則翻譯出來的句子不可能讓讀者喜歡。翻譯的實質就是充當中外文化交流的中介,只有翻譯出地道的語言才會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歡。例如,在《盜夢空間》中有這樣一句話No space to think in that broom cupboard. 如果從直譯的方式就是在那個放掃帚的壁櫥里根本沒有空間思考,這樣的句子會對觀眾造成理解障礙,讓人簡直就是不知所云。從英文翻譯的歸化策略進行翻譯,翻譯成在那個耗子洞里沒有辦法思考,就能讓觀眾更容易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電影語言的表現力。在臺詞:Hmm, Arthur, you still working with that stick in the mud ? 其中stick in the mud可以直譯為“沒有進取心的人”,如果使用翻譯歸化策略就可以譯為觀眾都容易接受的“混小子”,就使得電影跟觀眾的親和度增加了,更適應于中國觀眾。同時在對電影《盜夢空間》進行翻譯時也引用了很多中國元素進去,例如:I tried not to come, but there’s nothing quite like it.我不想來的,但別的東西都不給力。因此,正確使用歸化翻譯策略的優點就在于更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更具有親和感。

1.2.2 英文翻譯的異化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進程的加快,英文翻譯的異化策略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盜夢空間》是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一部美國好萊塢電影,其中體現很多政治、宗教及倫理方面的內容,而這些方面都是很多中國觀眾所不了解的,因此政治、宗教因素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雷區。如果在對英文字幕進行翻譯時不能夠充分考慮到這些,就會嚴重影響到對英文作品的興趣。

2 英語文學翻譯中言內意義的處理

2.1 英語文學翻譯中的語音方面

英語和漢語語言的不同其語音方面也存在的很大的差異,將二者進行比較,其具體結果見表2.1

表2.1英語與漢語語音方面的比較

[[不同點\&漢語\&英語\&音節\&單音節,故漢語中存在很多多音字\&多音節,故英語中存在的同音字少\&平仄\&漢語格律詩在平仄上有嚴格的韻律和節奏\&英語沒有嚴格的韻律和節奏\&聲調和語調\&漢語是聲調語言,特別是在漢語古詩中講究形式固定,強調平仄、對仗、押韻\&英語是語調語言,韻腳和節奏構成韻律\&]]

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博大精深的漢語詩歌中的音韻、節奏等語言特色,要想在翻譯的過程中體現在譯文中,基本上是很難實現的,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對中國古詩歌文化的美學損失,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言內意義的缺失,有時言內意義上的缺失也會產生信息差。因此在對中國古代詩歌進行翻譯時,必須正確處理語音層面的言內意義,作為翻譯者不能夠機械地翻譯原文,必須能夠掌握并應用各種翻譯技巧。例如使用目的語的語音形式,淡化原文的語音形式,在翻譯“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時,可以翻譯成In the steep cold waves are swiftly sweeping by;On the vast earth warm winds gradually growing high.充分體現了言內意義,真正做到了在語音方面給翻譯的文章注入新的活力。

2.2 英語文學翻譯中的句式方面

在中國的文學觀念中向來將“語言文采”視為文學的生命,因此在對英文作品進行翻譯時也要充分考慮到中國人的文學審美習慣。中國自古至今一直有使用四個字成語的習慣,且成語的文化博大精深,無論是在對中國文學作品進行英文翻譯還是對英文作品進行中文翻譯都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例如,在對影片《盜夢空間》進行翻譯時,使用了大量了中國觀眾所喜好的四字格結構。在中國人的文學觀念中,四字格結構在語言表達上除了言簡意賅、生動有力外,還能夠充分滿足語音上的和諧。例如影片中的臺詞:Well, he was a very inspiring figure. I’m sorry for your loss. May he rest in peace, huh? 他的一生鼓舞人心,節哀順變,愿他安息。So do you want to take a leap of faith…or become an old man,filled with regret,waiting to die alone ?那你究竟是想放手一搏呢?還是遲暮之時,滿心悔恨,孤獨等死?四字格結構使整部影片在語言上更富有感染力,極大地滿足了中國觀眾的審美情趣和閱讀的習慣,從而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2.3 英語文學翻譯中的詞匯方面

雙關語是指有的詞有一詞多義的現象,它包括語義雙關(詞的多義)和諧音雙關(同音、音似及近音詞)。在英語和漢語中都存在雙關語,但是英語和漢語有著語言自身語音形式的不同,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也很難實現都詞匯語義的一致對應,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給翻譯者帶來了更高的、更有難度的翻譯要求。例如,在對紅樓夢中第十六回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哪里照管得這些事!見識又淺,口嘴又笨,心腸又直率,人家給個棒槌,我就認著針了。將其翻譯為I am incapable of running things. I am too ignorant blunt and tactless, always getting hold of the wrong end of the stick.其中有一個詞“萬艷同杯”被翻譯成:“Ten Thousand Beauties in One Cup Lachrymal Rerun.”其中“杯”與“悲”是同音字,就是諧音的雙管詞。向這樣的詞語在英文翻譯中是無法體現出來的,如果采取直譯的翻譯方式,就會造成言內意義的喪失,譯文不可能準確地符合原文的意思。 因此,在實際的閱讀過程中,讀者從直譯的譯文中不能夠了解到其中蘊含的真實意境,只有通過對照注解才能夠了解到文章所有表達的真實主題。

2.4 英語文學翻譯中書寫方面

漢語和英語的語系不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在書寫上漢字大部分為象形文字,而英語的書寫是由26個英文字母組成的,可以說單憑這點來判斷二者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漢字在書寫上講究字方、對稱、美觀、象形、指事、會意,漢字有著其他語言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一般把漢字的結構關系分為三大類: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內外關系。英語采用的是將26個字母進行組合的拼音文字,便于進行模擬自然聲音。漢字的象形書給人在視覺上一美感,同時中國的書法藝術自古至今在世界上都是聞名的,這種美感要想通過翻譯來得以體現,基本是不可能的。拆字是漢語特有的文字游戲,也是很常用的修辭方法,在翻譯成英語時就很難翻譯出來。例如,在《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話: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化柳質,一載赴黃粱。將其翻譯為Paired with a brute like the wolf in the old fable, Who on his saviour turned when he was able, To cruelty not used, your gentle heart Shal, in a twelvemonth only, break apart.從譯文中我們可以看出,譯文完全不能體現出原文所隱含的意義,只有通過注解才能夠幫助讀者對原文的理解,能夠最大限度地理解體會原文所要表達的真正的信息內涵。

3 結語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進程的逐步加快,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涌入中國,同時大量的中國文學作品也走向了世界,因此在對中英文作品之間的翻譯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應當充分考慮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熟悉原語和目的語文化,如何迎合讀者的口味,理想的翻譯是將原語的信息完全傳遞到譯文中,使譯文的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本文通過對英文文學翻譯中言內意義的內涵及處理方式進行探析,以期為我國的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簡論文學翻譯中的跨文化意義[J].青年文學家,2011,(6).

[2]張清華.英語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價值與藝術特性[J].芒種,2012,(8).

[3]郭來福.論文學翻譯的藝術性與科學性[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9).

[4]魏瑩.英語文學翻譯中如何正確處理文化差異[J].海外英語,2013,(1).

篇(6)

由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和長春師范學院主辦的中國近代文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7月22日至25日在歷史文化名城長春市召開。參加這次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共80余人,分別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福州、武漢、南京、蘇州、濟南、長沙、蘭州、沈陽、湛江、河南、河北、安徽、吉林等20省市。這次研討會的主題主要有三個。一是重新審視西方文化對中國近代文學的影響。這是近代文學研究界長期研討的一個課題。此次會議有關這方面論文的特點是論述更加具體化。如《高旭與西方文化》《中外文化交流與嶺南近代散文風格之嬗變》,從一個作家的創作實踐或一種文體風格的嬗變來看西方文化的影響,論述更加深入。二是中國近代文學研究的瞻望與回顧。這是近代文學研究者共同關注的問題。關于近代文學研究的回顧,此前已有郭延禮教授的《20世紀中國近代文學研究學術史》,以及關愛和、王飚、袁進教授的專題論文,對此已談得比較全面、深入,故在這次研討會上未把20世紀近代文學研究的回顧作為研討的重點,但與會專家一致認為,20世紀的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成績是很大的,它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今天終于在海峽兩岸形成了一個具有一定研究力量和學科格局的研究陣容,尤其可喜的是,上世紀90年代之后,又出現了一支以近代文學研究生為主體、更加年輕、更加專業化的研究隊伍,這批后起之秀,雖然人數不多,但很有潛力,他們會把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會議研討的第三個問題,是有關近代文學的轉型問題。這方面的論文很多,較有代表性的有《中國前現代文學的轉型》《中國文學敘事視角理論的近現代轉型》《近世世界知識與晚清小說的轉變》《政治小說的出現與公理至上話語的確立――晚清社會心態的變異與文學政治的興起》等,論文的作者分別從文學觀念、文體形式、視角理論、社會心態等方面論述了中國文學由古典向現代的轉型。

會議還收到了法國波爾多第三大學邵寶慶教授的論文《周桂笙和〈毒蛇圈〉》(邵氏本擬赴會,因故未能出席),對《毒蛇圈》的作者朱保高比(周桂笙譯為“鮑福”)進行了深入的考辨,有助于解決周桂笙所譯《毒蛇圈》的作者究竟是誰的問題。

篇(7)

外國文學是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葆有了人類文化的精華,現行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則是其中的精品,這些作品可以為學生打開一扇了解異域文化的窗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多元文化觀念,因此,外國文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高中的外國文學教學應該依據教學《大綱》,改變教學觀念,積極引導學生感悟作品濃郁的文學內涵,體會藝術魅力,激發學生閱讀、欣賞外國文學名著的興趣,提高學生文學欣賞的能力。同時,要引導學生尊重異域文化,使學生懂得從他者的眼光透視本民族文化,逐漸樹立多元文化的觀念。

二、注重外國文學教學的文學性教育,培養學生鑒賞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和人文素養。

2003年春頒布的修訂《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重視語文的文學教育,《大綱》指出語文科的目的是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大綱》規定了選文的標準以及比例,“課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題材、體裁、風格應該豐富多樣,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在全部課文中,文學作品可占60%”。新大綱對語文文學教育的重視既符合國內外重視文學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的大趨勢,也為高中語文的外國文學教學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和廣闊的前景。高中外國文學教學應該遵循文學規律,以現行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為范本,并向世界文學名著輻射,培養學生鑒賞外國文學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

1、引導學生體驗、感悟文學形象,“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解構文本意義”。

文學是以審美形象的形態存在的,與科學活動的概念相比較,文學中的審美形象具有假定性、不確定性或模糊性,文學作品的意義往往是多重的、變動的。波蘭現象學家羅曼?英加登認為,文學作品的諸層次結構中,……表現的客體層和圖式化方面,帶有虛構的純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難以明晰界說的。至于思想觀念及其形而上的蘊含,更是混沌朦朧的,文學作品的最終完成,必須依靠讀者自己去體驗、去“填空”。中國古代文論所強調的“興味”同樣認為讀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體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無限豐富的意蘊和旨趣。高中的外國文學教學應該遵循這一規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文學鑒賞的再創造活動,而外國文學內涵本身的多義性、模糊性更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多向解讀的空間。因此,在教學外國文學作品時,教師不要做定性的解讀,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走進作品體驗文學形象的情感、思想,讓學生自主地與作品對話,從而獲得自己對文本的獨特感受。比如:七、八十年代的教科書以及評論界對莫泊桑《項鏈》及其主人公瑪蒂爾德的評價幾乎是眾口一詞,即小說揭示了瑪蒂爾德的愛慕虛榮,指出了作者對瑪蒂爾德的諷刺和嘲笑態度。但是只要我們深入作品認真研讀就會發現,女主人公身上具有遠比愛慕虛榮更為豐富的內涵,比如她的單純、不滿足于現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丟失項鏈后對命運堅毅的抗爭。而作者對瑪蒂爾德的態度也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在諷刺中更包含有深切的同情。這些意義的獲得,只能以學生走進作品、深入體驗文學形象為前提。荒誕派戲劇《等待戈多(節選)》中的戈多是誰?戈多的意義何在?戈多是否會來……所有這些,都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閱讀與感受,調動想象和聯想去“對話”、去“填空”。

“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能適時的點撥,努力為學生營造閱讀、理解文學作品的良好環境,積極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的精神。同時,外國文學是不同于中國文學的異質文化,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阻礙了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的接受,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查閱作品的文化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以及相關文學流派主要特征等資料,幫助學生理解作品。

2、適時開展中外文學比較,知曉文化差異,感受文學魅力。

比較文學是跨民族、跨文化、跨語言、跨學科的文學研究,它打破了一切人為的界限,在多元文化語境中研究世界文學。比較文學的觀念使我們在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時,具有世界文化的宏觀視野,嘗試從不同角度理解作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引進比較文學的基本原理,可以打破一元封閉的教學模式和認識局限,拓寬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站在世界文學的高度理解、評價外國文學作品。但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引進比較文學,不是去講解比較文學的理論和將中外文學進行全面的比較研究,而是立足于外國文學作品的形象,進行適時、適當比較。比如:卡夫卡的《變形記》與蒲松齡的《促織》是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但是它們卻有相似的主題。《變形記》以人變成甲蟲的荒誕形式、《促織》以人變成蟋蟀的情節都表現了人性異化的問題。但是由于時代的差異,蒲松齡和卡夫卡在表現人性異化的層面上是有區別的。蒲松齡只是從現實的層面無意識地涉及到了“異化”,因此,作品中的蟋蟀并沒有失去自我后的焦慮、孤獨、恐懼和痛苦,而是一只善于討好、馴順的蟋蟀,并以此給成名一家帶來了的美好結局。而卡夫卡則是從哲學的層面有意識地觀照了覺醒后的現代人的生存狀態。這種比較可以為學生提供多視角審視外國文學作品的平臺,尋求中外文學的相同和相異之處,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外國文學作品的意蘊,感受其不同于中國文學的藝術魅力。

類似的比較頗多,如貝克特的荒誕派劇本《等待戈多》與的《雷雨》的比較、《邊城》與《百年孤獨》的比較、《守財奴》中的葛朗臺與《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的比較等。總之,高中語文教材中的一些中外文學作品的可比性是很強的,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作品,為學生營造多角度感受外國文學作品的環境,在中外文學的比較中知曉文化差異,培養學生多向思維的能力和適應多元社會的外國文學素質。

培養學生欣賞外國文學作品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外國文學作品的藝術技法,品味語言,也可以撰寫讀書筆記和小論文、進行課堂討論、放映外國文學名著電影等等。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覺遵循文學規律和教學規律,積極引導學生閱讀、感悟、欣賞外國文學作品,真正實現《大綱》“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藝術表現力”的目標。

三、開設外國文學名著選修課,進行名著導讀。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將高中語文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并對選修課的開設、教學要求、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議和要求。這不僅克服了傳統課程結構整齊劃一的弊端,體現了世界母語教育課程結構設計的總體趨勢,也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設外國文學名著導讀的選修課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高中外國文學名著導讀設課的目的是指導學生閱讀一些外國文學名著,提高學生欣賞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養成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習慣。為此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l、外國文學名著導讀所選篇目要以課程目標為準繩,選講篇目可以依據《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附錄三課外讀物建議中推薦的篇目,同時兼顧其他作品。

2、不講授外國文學史和進行文學評論,重在指導學生閱讀、欣賞作品。外國文學歷史悠久,流派和作品眾多,教師一個學期可以選擇一、二部作為范例,進行具體的閱讀、欣賞指導,但不求全面和深入。在教學時教師可以介紹作品的背景材料,梳理情節概貌,進行精彩片段欣賞,以點帶面地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思想內涵,體會作品的文學技法,把握文學形象。為了鞏固學生在課內所學知識,教師可以規定學生在課外自讀自己喜歡的一部作品,并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督促,比如,組織討論、寫讀后感和欣賞短文等。

3、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采用多媒體教學,輔之以外國文學名著電影欣賞,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作品。

四、高師外國文學教學與高中外國文學教學的銜接與互補。

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語言文學專業是培養高中語文教師的重要基地,高中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與高師學生的文學素養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因此,提高高中語文教師的外國文學素養,樹立文學教育的觀念,需從源頭入手。

首先,改進高師外國文學教學,培養學生外國文學素養。

高師外國文學教學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經過應試教育走進高校的學生文學鑒賞能力薄弱,外國文學素養尤其欠缺;由于專業化的制約和功利化的思想,高校學生的文學興趣淡薄。二是高師外國文學教學觀念陳舊,王采麗在《清理與反思》中就指出:“外國文學名著的一些教學提示和指導材料有許多內容原封不動地保留了幾十年的興無滅資的時代思潮影響下的某些觀點……而有些教學者仍然當著千真萬確的定論灌輸給學生,這是很可悲的。”教學形式單一、僵化。教與學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外國文學的接受。為此,高師外國文學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契機,激發學生在課余閱讀、研究外國文學作品的興趣,讓學生在自主閱讀和研究中培養外國文學素養,樹立文學教育的觀念。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激發學生喜愛和探究外國文學的重要途徑。因此,課堂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引導學生感受、體會外國文學作品情感、內涵和藝術技法。教學時,要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以重點作家、作品為核心,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比如,學術觀點的展示、師生平等的對話,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電影精彩片段、圖片、音響、相關文字資料的插入等,從視覺、聽覺、情感、思想等方面調動學生參與欣賞作品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深入到作品中,感受外國文學獨特的藝術魅力,獲取欣賞外國文學作品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自覺地運用文學、心理學、美學等理論透視剖析作品,引進外國文學學術動態,讓學生的視野更寬,眼界更高。

其次,與高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銜接。

高師的外國文學教學一方面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樹立學生文學教育的觀念,另一方面還應該指導學生將文學教育的觀念和外國文學知識和方法運用、滲透到今后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因此,高師外國文學教學應該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將高師外國文學教學與高中外國文學教學適當地結合,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從現行高中語文教材看,選入其中的外國文學作品都是文學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比如巴爾扎克的《守財奴》,莫泊桑的《項鏈》,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普希金的《致大海》、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以及西方現代派作品等等,這些作品都是高師外國文學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自覺地將高師外國文學教學與高中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對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進行重點指導。但是,這種教學決不能與語文教學法等同。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站在文學的高度,運用文學理論深入研究這些作品,使學生具有較高的外國文學功底;又要指導學生從深奧的理論中走出來,站在高中語文教學的角度欣賞這些外國文學作品。同時,為學生提供教學實踐的舞臺,安排適當的時間,讓學生自己研讀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自己備課,自己講課,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強調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既順應了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又有利于形成學生博襟和眼光的人類意識,培養學生民族意識與人類意識統一的精神品格。從這個意義上講,外國文學在陶冶情趣、開闊視野、豐富精神文化、培養學生全球意識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因此,外國文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尤為重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接受外國文學,如何培養學生欣賞外國文學的能力,如何培養學生多元文化意識和世界主義的精神品格,是每一個外國文學工作者和高中語文教師應該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童慶柄.文學理論教程(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陳悖.比較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劉獻彪.比較文學教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4]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郭天行.“文學教育學科教學原則”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成果――《文學啟蒙教育論稿》、《文學啟蒙藝術》、《文學啟蒙教育個案精選》出版座談會綜述[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4.(6)

[7]潭晶華.高校專家建言:外國文學教育值得開發[J].作文世界,2003,(7).

篇(8)

選題依據:在當今以金融、技術、信息為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實質上是企業文化之間的激烈競爭。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對企業的管理體制、決策指導思想、經營戰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響,從而對企業的興衰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國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閉型企業文化階段,其“企業文化”常被單純地認為是企業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將企業職工的文體活動代替“企業文化”。也有的國有企業把“企業文化”僅僅表現在一些大同小異的口號和標語上面,或規章制度及企業標志上面,沒有真正體現出企業員工所追求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等深厚內涵,沒有真正發掘出企業員工中蘊藏的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力量。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不會自發產生的,而是在人們積極追求過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這就要求我國國有企業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不斷的進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較與吸取,并結合本企業的特點塑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使國有企業在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可行性論述:21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和挑戰的世紀。在這個世紀中,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意識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一樣,是企業基礎中的“軟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和本企業特點的的國有企業文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就難以取得長遠的成效。因此探討國有企業文化重構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論文擬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相結合;對比論證;列事實、擺依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過圖書查詢、網上瀏覽、去國有企業實地調研等方法來收集資料。擬運用經濟學、企業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等相關知識來撰寫論文。

本論文擬分以下幾個部分撰寫:第一部分:企業文化的概述通過對企業文化的含義,作用和地位及國內外企業文化發展的現狀的簡單闡述來對企業文化的概況作一個簡要的敘述。第二部分:我國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擬對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相關原因進行剖析,通過對問題的剖析來達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構國有企業文化的對策通過對國有企業文化現存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剖析來尋找并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后相應地采取解決問題的措施來對現存問題加以解決。

篇(9)

【編者按】:論文頻道為您提供各類開題報告范文參考,以及開題報告寫作指導和格式排版要求,解決您在開題報告寫作中的難題。

選題依據:在當今以金融、技術、信息為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實質上是企業文化之間的激烈競爭。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對企業的管理體制、決策指導思想、經營戰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響,從而對企業的興衰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國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閉型企業文化階段,其“企業文化”常被單純地認為是企業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將企業職工的文體活動代替“企業文化”。也有的國有企業把“企業文化”僅僅表現在一些大同小異的口號和標語上面,或規章制度及企業標志上面,沒有真正體現出企業員工所追求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等深厚內涵,沒有真正發掘出企業員工中蘊藏的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力量。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不會自發產生的,而是在人們積極追求過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這就要求我國國有企業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不斷的進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較與吸取,并結合本企業的特點塑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使國有企業在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可行性論述:21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和挑戰的世紀。在這個世紀中,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意識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一樣,是企業基礎中的“軟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和本企業特點的的國有企業文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就難以取得長遠的成效。因此探討國有企業文化重構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網整理該文章……

本論文擬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相結合;對比論證;列事實、擺依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過圖書查詢、網上瀏覽、去國有企業實地調研等方法來收集資料。擬運用經濟學、企業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等相關知識來撰寫論文。

本論文擬分以下幾個部分撰寫:第一部分:企業文化的概述通過對企業文化的含義,作用和地位及國內外企業文化發展的現狀的簡單闡述來對企業文化的概況作一個簡要的敘述。第二部分:我國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擬對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相關原因進行剖析,通過對問題的剖析來達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構國有企業文化的對策通過對國有企業文化現存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剖析來尋找并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后相應地采取解決問題的措施來對現存問題加以解決。

2004年09月25日—2004年10月25日收集資料,擬訂論文題目和開題報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國有企業進行調研,撰寫論文初稿。2005年05月02日—2004年05月31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二稿。2005年06月01日—2004年06月08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三稿。2005年06月08日—2004年06月15日修改論文,做好答辯前準備。2005年06月15日—2004年06月20日左右進行答辯。

篇(10)

選題依據:在當今以金融、技術、信息為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實質上是企業文化之間的激烈競爭。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對企業的管理體制、決策指導思想、經營戰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響,從而對企業的興衰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國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閉型企業文化階段,其“企業文化”常被單純地認為是企業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將企業職工的文體活動代替“企業文化”。也有的國有企業把“企業文化”僅僅表現在一些大同小異的口號和標語上面,或規章制度及企業標志上面,沒有真正體現出企業員工所追求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等深厚內涵,沒有真正發掘出企業員工中蘊藏的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力量。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不會自發產生的,而是在人們積極追求過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這就要求我國國有企業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不斷的進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較與吸取,并結合本企業的特點塑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使國有企業在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可行性論述:21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和挑戰的世紀。在這個世紀中,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意識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一樣,是企業基礎中的“軟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和本企業特點的的國有企業文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就難以取得長遠的成效。因此探討國有企業文化重構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論文擬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相結合;對比論證;列事實、擺依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過圖書查詢、網上瀏覽、去國有企業實地調研等方法來收集資料。擬運用經濟學、企業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等相關知識來撰寫論文。

本論文擬分以下幾個部分撰寫:第一部分:企業文化的概述通過對企業文化的含義,作用和地位及國內外企業文化發展的現狀的簡單闡述來對企業文化的概況作一個簡要的敘述。第二部分:我國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擬對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相關原因進行剖析,通過對問題的剖析來達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構國有企業文化的對策通過對國有企業文化現存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剖析來尋找并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后相應地采取解決問題的措施來對現存問題加以解決。

年09月25日—年10月25日收集資料,擬訂論文題目和開題報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國有企業進行調研,撰寫論文初稿。年05月02日—年05月31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二稿。年06月01日—年06月08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三稿。年06月08日—年06月15日修改論文,做好答辯前準備。年06月15日—年06月20日左右進行答辯。

上一篇: 體育教師先進事跡材料 下一篇: 幼兒園安全檢查匯報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婷婷色综合AⅤ视频 | 性开放网站在线网站在线 |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 视频二区丝袜国产欧美日韩 | 亚洲乱码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sss无整片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