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4 18:04: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動物行為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中國傳統藝術形式中,包括水墨、木偶、皮影等,經過動畫在中國的不斷發展,已經開發出了相對應的動畫形式和一系列優秀的動畫作品,可是對應木版年畫則一直是個空缺。中國木版年畫特點鮮明,很多特質也很適合作為動畫的形式進行表現。就武強年畫來說,其題材、內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藝術特征,它顯現出的文化特質為現代動漫設計創作提供了頗多可能性。
1、文化優勢特質
(1)歷史優勢:武強年畫歷史悠久,相傳始于宋末元初,明初已具規模,清代康熙、嘉慶年間達到鼎盛。那時人煙稠密的武強南關,年畫作坊就有千余家,外地的批發畫莊有180余處,年總產銷量達一億對開張,“南桃(蘇州桃花塢)北柳(天津楊柳青)論畫莊,農家年畫數武強??”,它曾經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年畫集散地之一。現今武強年畫作為河北省的名牌產品,遠銷美國、法國、日本及東南亞等國,被譽為“東方圣經的圖解”。在這樣強大的文化背景下,如果武強年畫風格的系列動畫片橫空出世,必定能夠引起受眾的廣泛關注。
(2)題材優勢:武強年畫題材極為豐富,大體分為四類,包括神仙佛像、戲曲故事、時事政治和喜慶吉祥題材。武強年畫以豐厚的民族傳統文化為滋養,汲取并蘊涵著濃厚的民族文化精粹,尊崇并持守著傳承五千年的倫理道德觀念;神話傳說、市井風情、花鳥草蟲、云水山石等無不納入武強年畫的表現范圍。如此豐富、深厚的創作題材對于民族動漫創作無疑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勢必給動畫創意帶來豐富的靈感。
(3)風格優勢:武強年畫這種民間藝術形式,有著強烈的燕趙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呈現一種樸拙之美;它擁有特定的圖像樣式,具備成為特定視覺符號的風格特質。選取武強年畫當中具備明顯辨識特征的形象作為原型,經過動畫意象的視覺形象處理,通過夸張、變形的視覺審美張力的表現,創造出一系列即保留武強年畫民間傳統藝術特色,又具有強烈視覺和現代審美意味的動畫形象;借助河北豐富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作為腳本,將武強年畫的繪畫風格配合動畫的特點來制作系列武強年畫風格的動畫片,其風格個性的優勢十分搶眼,在文化傳播以及動畫片推廣方面也具備很大的優勢。
2、年畫與動畫相似性特質
(1)藝術功能的相似:動畫是不受題材、表現手法的限制,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揮灑自如的藝術表現形式。當前動畫具有歌頌、教育、娛樂等多種功能。縱觀武強年畫的發展歷史,其功能也是從最初的祈福、裝飾,發展到具有歌頌、教育、娛樂等多種功能,尤其是后來出現的那些具有時事內容和知識性的年畫,更是具備動畫的視覺功能特征。
動畫的傳播與教育功能,是指通過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與幽默詼諧的語言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及各種信息,使觀者在觀賞作品的過程中,思想感情得到凈化,道德行為得到規范,從而達到教育目的。民間年畫也具有這兩種功能特征。
(2)表現手法的相似:動畫的表現手法是多種多樣,有夸張法、象征法、比擬法、用典法、比喻法、含蓄法、矛盾法、對比法、巧合法、相似法、寫實法等等,一部動畫作品可以同時兼用幾種表現手法。而民間年畫的創作同樣有與此相似的多種表現手法。
(3)造型特征的相似:民間年畫的造型大多概括夸張,這是民間藝術家為了更集中、更突出地揭示表現對象的外貌和內在特征,為表意服務,采用的夸張造型方法,因此,其作品顯出神滿力足、靈氣活現的藝術韻味和張力。左漢中先生在《中國民間美術造型》一書中寫道“民間藝術家的創作,專注于內心意緒情感的率真表達,他們塑造形象時,往往不是視覺印象的直接復制式模擬,而是根據自己的心臆和目的,對印象本身進行改造或修飾、規范的結果”,民間藝術家的這種創作心態與動畫設計者創作時的心境是多么的相似。
總之,從以上對動畫與民間年畫二者的藝術功能、表現手法、造型特征等方面進行初步比較來看,我們可以窺見民間年畫與動畫藝術在許多方面具有相似性。
3、本土化性格特質
(1)視覺特征:武強年畫的表現形式多樣,作為視覺元素傳達給人強烈的藝術品質特性,明快的視覺表現效果是由武強年畫的藝術風格所決定的,其飽滿的構圖、豐富的色彩、亮麗的色調、夸張的造型、簡練的概括以及人物塑造上對解剖比例的突破,成就了其意象審美,同時也使視覺表現元素呈現鮮明的藝術化特征。
(2)情感表達:武強年畫做為依附于民間習俗存在的藝術形態,自然隱喻著民間百姓的情感表達和審美追求;它以世俗認同的吉祥物為代表,借諧音、寓意、象征等藝術手法裝飾作品,表達出民眾祈福求祥的美好愿望;圖像對生活的依附使得武強年畫在民眾心中產生一種情感心理認同,成為隱喻吉祥、喜慶、美好、團圓的情感符號。動漫做為一種新興產業,如何創造富有民族認同感的動漫原型并進一步帶動衍生產品的品牌價值,成為動漫產業決策者和從業者必須面對的問題,而武強民間年畫的文化特質為這種努力提供的可能性是不言而喻的。
4、創造富有中國氣派的木板年畫動畫新形象
在當前全社會都在一味盲目模仿日本、韓國、迪斯尼等商業動畫的情況下,學習、借鑒和研究中國民間年畫造型與觀念,并將其應用于中國動畫造型的創作之中,使中國青少年從動畫學習、創作和欣賞中體悟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神和形式美,逐漸建立起中國民族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動畫藝術創作體系。
透過木板年畫藝術的歷史脈絡,我們可以看出,民間年畫造型藝術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新的技術與意識觀念的沖擊下不斷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內涵與精神則是民族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靈魂所在。因此,要是年畫傳統造型藝術在現代動畫造型當中得以延伸發展,創造新的原創動畫形式,我們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其“形”,達其“意”,從而傳其”神”。
(1)取其“形”:取其“形”自然不是簡單的照抄照搬,而是對傳統造型的再創造。這種再創造是在理解的基礎上,以現代的審美觀念對傳統民間藝術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提煉與運用,使其富有時代特色。同時把握傳統造型的思維方式、造型方法和表現形式與現代動畫造型設計中的思想內容、造型樣式、運動節奏等的視覺關系,才能表達當代動畫造型的設計理念,同時體現出動畫設計的民族性和設計者的個性特征。在動畫造型設計對民間美術造型的延伸與借鑒方面,已經不乏優秀的例子,如:《大鬧天宮》、《哪吒鬧海》、《漁童》、《抬驢》等。
(2)達其“意”:中國民間傳統木板年畫的創造思維是人們學習與借鑒的關鍵,不論古人還是現代人對美好事物都一樣地心存向往。民間傳統造型藝術所蘊含的吉祥觀念同樣適用于傳達現代人的審美意念。在這一點上,“福娃”動畫片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3)傳其“神”:中國藝術歷來講求“傳神”,用在動畫創作上,可以說是一種新的民族形式的創造,它需要我們擺脫傳統的表象,進入深層的精神領域去探尋,我們只有在深入領悟傳統的藝術精神、充分認識來自現代西方的各種藝術思潮的基礎上,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才能創造出符合新時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屬于我們本民族的同時又能夠為國際所認同的形象設計。在這一點上,中國北京奧運宜傳片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范例,整個影片造型一方面對傳統造型進行借鑒并合理運用,另一方面運用現代數字技術和思想觀念,以中國特有的介于似與不似之間的寫意手法,價到好處地傳達出“民族性”和“世界性”兩個意象,不僅體現了中國民族特有的風采,同時也得到了世界的認同。
因此,我們應當看到,雖然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現代社會對于傳統造型藝術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同時也給其帶來了新的發展的契機。因為,新的觀念與思維方式的導入為我們重新審視傳統文化觀念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維度,而新技術新材料的出現也為我們傳統木板年畫藝術的在現代動漫產業中的再創造、再應用提供了更多樣的可能性。
一、引言
Lakoff和Johnson以雙域映射理論為基礎,提出了概念隱喻的觀點,而動物隱喻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很多動物與人之間存在某方面的相似性或相關性。根據雙域映射理論,以動物的外部特征、行為習慣、自然習性、與人類的密切度等因素為參照,將其投射到人類世界,構成動物與人的相似喻或相關性轉喻關系,從而完成人類對自身的認知。這種動物喻人的認知深刻地體現在人類的語言載體中,特別是凝結人類智慧的成語中。本文依據漢文版《新華成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3)和維文版《維吾爾語成語詳解詞典》(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兩部詞典,選取漢語和維吾爾語動物喻人成語,對其進行分析。
二、動物喻人成語的分類
動物喻人成語既有隱喻類型,也有轉喻類型。隱喻類型主要建立在動物的外部形態、動作方式上,轉喻類型主要以動物的習性、性格特點為參照,轉喻具有相同或相似習性或性格特征的人。
(一)由隱喻形成的動物喻人成語
漢語和維吾爾語中由隱喻形成的動物喻人成語,主要表現為通過動物的外形、動作等來隱喻人的外貌、狀態、行為活動。
1.以動物喻人的外貌
動物的外形、聲音等外在形態特征投射到人身上,可以隱喻人的外貌外形、聲音等特征,其隱喻的喻義分人的正面形象和負面形象兩類。
表1:漢語中以動物喻人的外貌的成語
形象 喻義 成語舉例
正面 相貌美麗英俊、儀表出眾;身材修長、高大、魁梧;聲音好聽、洪亮 沉魚落雁、龍眉鳳目、龍章鳳姿、鶴勢螂形、牛高馬大、虎背熊腰、人高馬大
負面 相貌兇狠、威猛、丑陋、猥瑣;身材枯瘦;禿頂;聲音難聽 獐頭鼠目、鷹鼻鷂眼、燕頷虎頭、鳶肩豺目、鳥面鵠形、牛山濯濯、鬼哭狼嚎
表2:維吾爾語中以動物喻人的外貌的成語
形象 喻義 成語舉例
正面 ―― ――
負面 身形消瘦 ????? ????? ??????(像吃了針的狗,喻骨瘦如柴)
從上表可以看出,漢語以動物喻人外貌的成語比維吾爾語豐富,在隱喻的喻義方面也多一些,并且形象直觀,活潑生動。
2.以動物喻人的狀態
動物的外在神態、行為狀態,與人的某些狀態、心理行為十分相似,因此可以隱喻人的某種狀態或心理。這些喻人的狀態有積極傾向的,也有消極傾向的。
表3:漢語中以動物喻人的狀態的成語
形象 喻義 成語舉例
積極傾向 精神抖擻、充滿活力;威武雄壯、老實、飄逸奔放的樣子;眷戀、疼愛的心理情感等 鶴發童顏、虎頭虎腦、龍驤虎步、生龍活虎、龍飛鳳舞、華亭鶴唳、舐犢情深
消極傾向 衰老、貪婪可惡、鬼鬼祟祟的樣子;驚恐懼怕、悔恨、悲涼等心理狀態 鶴發雞皮、鴟視狼顧、虎視眈眈、賊眉鼠眼、呆若木雞、鳥驚魚駭、亢龍有悔、猿驚鶴怨
表4:維吾爾語中以動物喻人的狀態的成語
形象 喻義 成語舉例
積極傾向 欣喜、滿意、驚訝、豁達的心態 ???? ?????? ????? ?????????(老牛喜歡刀子)? ???? ???????? ?????????(受到像宰了頭駱駝款待客人一樣的禮遇) ?????? ????? ????????(貓吃皮牙子般感到驚訝)? ??????? ??? ?????? ??? ??????? ??? ??????(烏鴉聒噪,自得其樂)
消極傾向 狼狽窘迫的樣子;擔心、自大、幸災樂禍的心態 ???? ?????? ????????(像掉進水里的貓)? ????????? ????? ?????????(貓撓肚子,心里忐忑)? ??????? ????? ??????(斑鳩仰天飛,得意洋洋)? ??????? ?????? ???????? ?????(幸災樂禍)
漢語和維吾爾語中都含有以動物的狀態喻人的成語,并且都包含積極傾向和消極傾向兩種精神狀態。漢語中多以“龍、虎、鶴、鼠”等動物的神態來隱喻人的精神狀態,維吾爾語中則多以“牛、貓、駱駝、斑鳩”等動物來隱喻人的精神狀態。
(3)以動物喻人的行為活動
動物的行為方式、活動方式等,投射到人的領域,可以隱喻人的行為活動。有些行為活動是人們所喜愛的具有褒義傾向的行為,有些則是為人們所不喜歡的含貶義傾向的行為。
表5:漢語中以動物喻人的行為活動的成語
感彩 喻義 成語舉例
褒義傾向 信守承若、關心愛護、施展才華、選賢任能、思念親人、關系和睦、戰勝困難、勇猛善戰、強大力量、雄心不老…… 范張雞黍、犬馬戀主、犬馬相報、犬馬之養、老牛舐犢、蛟龍得水、騰蛟起鳳、打龍撈鳳、素絲良馬、走馬上任、走馬換將、見鞍思馬、乘鸞跨鳳、鸞鳳和諧、魚水相投、降龍伏虎、駑馬十駕、橫戈躍馬、匹馬當先、兵強馬壯、老驥嘶風、老馬為駒
貶義傾向 偷竊、侵吞、欺壓、逃竄、助紂為虐、阿諛奉承、警告恐嚇、勾結、不務正業、爭奪、見識短、受限制、分離、逝世…… 雞鳴狗盜、鼠竊狗偷、鯨吞虎噬、鶴軒虎冠、老馬戀棧、狗仗人勢、抱頭鼠竄、狗急跳墻、割肉飼虎、引狼入室、攀龍附鳳、吹牛拍馬、使羊將狼、殺雞儆猴、指雞罵狗、狼狽為奸、狐假虎威、狗彘之行、雞鶩爭食、鼠目寸光、鳥入樊籠、離鸞別鳳、龍馭上賓
表6:維吾爾語中以動物喻人的行為活動的成語
感彩 喻義 成語舉例
褒義傾向 落葉歸根、互相忍讓、一箭雙雕、安分守己、賞罰分明、努力勤奮、分工明確、知恩圖報、果敢堅持…… ??? ???????? ???????? ?????(馬走千里,終回槽頭)? ?????? ????????? ??? ???????(相互忍讓)? ????? ?????? ????? ??? ?????? ?????(和氣生財)? ??? ??????? ????? ?????? ??????(一箭雙雕,一石二鳥)? ???????? ???? ???????? ??? ????????(不招誰惹誰)? ???? ????? ??????? ??????? ?????? ?????? ????????(胡達明明白白:給毛驢沒賞賜雙角,給青蛙沒賞賜尾巴)? ????? ?????? ?????? ??????(笨鴨子,笨鳥先飛)? ????? ??? ???? ???? ????? ???(毛拉念著吃,烏鴉啄著吃)? ??? ??? ???????? ????????(狗不咬主人)
貶義傾向 懶惰、爭名奪利、忘恩負義、強人所難、糊涂、侵占、陷入危險、袖手旁觀、消失、挑撥離間…… ??? ??????? ???????? ????? ????????? ????????(狗支貓,貓支尾巴,大懶支小懶)?? ??? ??????? ??????? ????????(狗坐轎子――不識抬舉;狗頭上不了金盤子)? ??? ????? ???? ?????????? ????? ????? ???(與狗爭涼席,與貓爭上席)? ????? ????????? ???????????(卸磨殺驢,過河拆橋)? ???????? ???????? ????????????(牛犢再跑,離不開麥草房,不過爾爾)? ????? ??? ????? ??? ????? ?????(毛拉多了羊暴死,龍多不治水)? ?????? ????? ????????(暈頭轉向,昏頭昏腦)? ????? ?????? ??????? ??????(把羊托付給狼)? ?????? ????? ?????????? ????????(才脫狼穴,又入虎口)? ?????? ???????? ??????(強人所難,趕鴨子上架)? ??????? ???? ????? ??????(挑撥離間)
通過以上歸納,我們可以看出,漢語和維吾爾語中,以動物喻人的成語非常豐富,其隱喻的喻體(即源域)和本體(即目標域)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喻指意義也很生動形象。
(二)由轉喻形成的動物喻人成語
漢語和維吾爾語中通過轉喻形成的動物喻人成語,主要以動物的內在習性、性格特征等為源域,來轉喻具有某種特征的人、人的性格品質等內容。
1.以動物喻人的類型
漢語和維吾爾語中都有以動物的習性、性格特征轉喻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人的成語。
表7:漢語中以動物喻人的類型的成語
人的類型 成語舉例
優秀、杰出、高貴之人 龍駒鳳雛、人中騏驥、鳳雛麟子、祥麟威鳳、泛駕之馬、熊虎之士、白龍魚服、龍種鳳臺、龍子龍孫、真龍天子、鶴鳴之士、南鷂北鷹、吞舟之魚、朝陽鳴鳳、云中白鶴
平庸、卑微、一般之人 不舞之鶴、寒蟬仗馬、籠中之鳥、牛蹄之魚、枯魚病鶴、飯牛屠狗、孤雛腐鼠、牛童馬走、迷途羔羊、脫韁之馬、首鼠之士、河魚天雁、漏網之魚、無名鼠輩、甕里醯雞、甕中之鱉
各型各色的壞人 豺狼虎豹、餓虎饑鷹、駑馬鉛刀、害群之馬、城狐社鼠、牛鬼蛇神、牛頭馬面、牛首阿房、過街老鼠、稷蜂社鼠、喪家之狗、一丘之貉
表8:維吾爾語中以動物喻人的類型的成語
人的類型 成語舉例
泛指人 ???? ???????? ?????? ?????????(花牛生花犢)? ????? ??????? ????? ????(七個老爺八個兵)
未婚女子 ???????? ?????? ????? ????????(黃花閨女,貞童玉女)
首領、帶頭之人 ?????? ???? ????(雞為畜禽之首)
壞人 ??? ????????? ????????(一丘之貉)
在漢語和維吾爾語以動物喻人的類型的成語中,不論是成語數量方面,還是喻體、喻義方面,漢語成語要明顯比維吾爾語成語更豐富。
2.以動物喻人的品性
動物的內在習性、性格特征不僅可以轉喻某類人,還可以喻指人的性格品質。
表9:漢語中以動物喻人的品性的成語
人的品性 成語舉例
超凡脫俗、正直廉潔、勤勞勤懇 鶴骨松姿、鶴立雞群、素絲羔羊、雞鳴而起、雞鳴@耕
小氣、徒有其表、志短、不恥、貪婪、歹毒 鼠肚雞腸、馬牛襟裾、馬瘦毛長、豺狼成性、狗彘不如、佛口蛇心、鳥聲獸心、蛇蝎心腸、狼心狗肺
表10:維吾爾語中以動物喻人的品性的成語
人的品性 成語舉例
品行純潔、性格機靈 ???????? ?????? ????? ????????(女子品性純潔)? ??????????? ???(機靈,警覺)? ???????? ?????????? ?????????(非常機警的)
嘴饞、貪小便宜、吝嗇、膽小、歹毒 ??? ??????? ????????(饞貓似的)? ???? ?????? ??????(貪小便宜,小氣)? ???? ?????(膽小如鼠)? ????? ???????? ??????(一毛不拔)? ???????? ???? ????? ???? ?????(蛇的外表光滑,內里歹毒)
在動物喻人的品性方面,漢語動物喻人成語和維吾爾語動物喻人成語都不是很多,而兩者在喻體選擇上呈現出較大差異。漢語成語中多用“鶴、羊”的習性特征來轉喻人良好的品性,用“馬、狗、蛇、狼”等動物的習性特征來轉喻人不好的品性。維吾爾語中除了用“雞、蛇”來轉喻人的劣性外,還會用“蒼蠅、蛇”的某一習性來轉喻人性格中較好的一面。
三、動物喻人成語比較分析
(一)動物喻人成語的共性
(1)漢語和維吾爾語動物喻人的成語,都可以通過隱喻或轉喻的方式喻指“人”的意義。或由動物的外形、行為方式隱喻人的外貌、行為、心理,或由動物的內在習性、性格特征轉喻具有某種特征的人、人的品性等。這是因為動物亦是生命的載體,人與動物關系密切,人們通過觀察動物,發現動物與人具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或相關性,隨著人類認知能力的提高,人們逐漸會用動物的外形、動作方式、習性特征等來喻指人類本身。這種認知是人類所具有的普遍性認知規律。
(2)在漢語和維吾爾語動物喻人成語中,許多動物詞語都可以成為兩種語言形式的共同喻體。這些喻體有些喻指正面意義,有些喻指負面意義,有些喻體則蘊含褒貶雙重喻指意義。在人與動物相處的過程中,人們逐漸熟知動物的各種習性、行為及外在特征,并且由于動物與人的利益發生關聯,人們會對其進行主觀評價,從而引起人們或喜或惡的情感體驗。因此,在動物喻人的成語中蘊含著具有一定傾向的感彩。
(3)在漢語和維吾爾語動物喻人成語中,以動物的行為方式來喻指人的行為活動的成語非常豐富。這是因為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運動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整個世界都是運動著的,所以不論是人還是動物,運動貫穿其生命的始終。運動的顯性體現形式就是動作行為,不同的動作行為蘊含著不同的意義,反映在人類語言中則展現出各種各樣的行為意義。
(二)動物喻人成語的差異性
1.從數量上看,漢語動物喻人成語要比維吾爾語動物喻人成語豐富。不論是動物喻人成語的總體數量,還是動物喻體的類型數量,或者是動物喻指人的范圍,漢語成語都要比維吾爾語成語豐富。這與兩種語言的語言體系、歷史源流有密切關系。
2.從隱喻轉喻的內容來看,因兩民族的生活環境、生產方式、歷史背景等不同,動物喻人成語存在著文化上的差異。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動物喻人成語在喻體選擇上存在不對應的現象。在漢語動物喻人成語中,喻人膽小怕事的性格,會用“鼠”作喻體,如成語“膽小如鼠”;而維吾爾語則會選擇“雞”作喻體,如成語“???? ?????”(膽小如鼠)。這是因為不同的民族受自己的生活環境的影響對不同動物有不同的關注度。
第二,在動物喻人成語中某類喻體出現空缺現象,即漢語中有的喻體,維吾爾語中沒有;或維吾爾語中有的喻體在漢語中沒有,這主要是由文化空缺引起的。如“龍、鳳”這兩種動物,是由漢民族創造出來的漢族獨有的動物,在漢文化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地位。因此,在漢語動物喻人成語中“龍、鳳”經常被賦予褒義色彩,象征著權威、尊貴、吉祥、幸福。如成語“飛龍在天、真龍天子、龍駒鳳雛、龍章鳳姿”等,都喻指人美好的一面,但在維吾爾語中則沒有類似的成語。
第三,動物喻人成語用相同的喻體喻人時,體現出的感彩在褒貶程度上存在差異。在漢語成語中,“狼、狗”喻人時,被賦予貶義的情感色彩,常常喻指人陰暗的一面。而在維吾爾語中,其既含貶義色彩,也有褒義色彩,如成語“???? ????? ??? ??????? ???? ????? ????? ??????(狼有肉共享,烏鴉有肉獨吞)”,以狼的行為喻指人能同甘共苦;“??? ??? ???????? ????????(狗不咬主人)”,以狗的行為喻指知恩圖報。
四、結語
因人類認知事物有共同的規律,所以動物喻人成語在認知上存在著共性,都可以通過隱喻或轉喻的方式喻指“人”。同時,由于不同民族在生產生活、地理環境、歷史背景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存在不同,兩者在認知上又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本文得到新疆師范大學研究生科技創新項目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141001]。)
參考文獻:
[1]潘明霞.漢英“身物互喻”詞匯對比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2]趙倩.人?動物?隱喻[D].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房培.漢語動物成語問題探究[D].天津: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成語是傳承我們國家燦爛語言文化的重要工具,具有結構穩定、內涵豐富、數量龐大等特點。成語教學能夠幫助留學生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成語教學對提高對外漢語整體教學水平是有利且必要的。有鑒于此,深入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成語教學研究,掌握正確的成語教學規律,對提高對外漢語整體的教學水平也有著深遠的意義。動物成語在成語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很大程度上可以體現成語的普遍特點。因此本文重點探討成語中動物成語教學的部分。
一、動物成語使用的偏誤
通過調查得知,留學生在使用動物成語時往往會出現以下兩種偏誤
1.不理解動物成語的語義造成的偏誤
有些動物成語的字面意義與實際意義相同,留學生學習和使用這樣的成語非常自如。但是有很多動物成語的字面義與實際意義不一樣,這樣就給留學生的學習帶來了難度,學生在使用成語過程中容易造成偏誤。例如成語“守株待兔”,學過此成語的人都知道這個成語所表達的意思是“比喻企圖不經過努力就想獲得成功”,而沒有學過此成語的學生則從字面義理解為“坐在樹邊等兔子”。
2.不理解動物成語的感彩造成的偏誤
由于不理解動物成語的感彩造成的偏誤很多,例如:①珍妮非常喜歡收集郵票,就像葉公好龍一樣。②戰士們都很年輕,各個如狼似虎,很快就把任務完成了。①中的“葉公好龍”是形容只是口頭上的愛好,而不是真正的愛好,表貶義。在這句話中,珍妮是真正將收集郵票作為愛好,所以這個成語與句意不符。②中的“如狼似虎”也是一個貶義詞,表示像虎狼一樣兇殘,這里應該用“生龍活虎”。
二、教學策略
成語來源復雜,用法多樣,教學策略也是多種多樣。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將成語的語義講清楚,讓學生明白成語的具體語義和用法,這樣學生才能真正使用好成語。
1.判斷動物成語的感彩
教授動物成語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能夠判斷這個動物成語的感彩,是褒義詞、中性詞、貶義詞。表示貶義的動物成語,如“膽小如鼠”、“畫虎類犬”、“蝦兵蟹將”等;表褒義的動物成語如,“一馬當先”、“鶴立雞群”、“沉魚落雁”等。
2.將動物成語分類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動物成語細致分類,使學生在應用時可以更加準確。
(1)按照成語表達的意思分類,可以分為情狀類,“狼狽不堪”、“膽小如鼠”、“多如牛毛”等;品行類,如“攀龍附鳳”、“狼狽為奸”、“雞鳴狗盜”等;狀貌類,“沉魚落雁”、“牛頭馬面”、“尖嘴猴腮”等;行為類,如“鞍前馬后”、“雁過拔毛”、“殺雞取卵”、“順手牽羊”等;處境類,如“虎落平陽”、“羊入虎口”、“釜中游魚”等等許多類別。
(2)按照不同的動物形象分類,如含有馬的成語“一馬當先”、“萬馬奔騰”、“馬到成功”等;含有狗的成語“狗仗人勢”、“雞犬升天”、“狗尾續貂”等;含有虎的成語“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調虎離山”;含有蛇的成語“蛇蝎心腸”、“畫蛇添足”、“杯弓蛇影”等。
不同的動物形象在漢語中體現不同的文化含義,古代中國崇尚龍,所以含有龍的成語大多表達褒義,含有狐貍、豬、狗、鼠、蛇、狼等動物形象的成語多數表達貶義。通過對動物種類及其形象所蘊含的不同文化意義的研究,可以推出動物成語的語義色彩。
出于分類的習慣和目的不同,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分類方式進行講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不同成語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對于初級的學生,進行聯想教學,采用以舊帶新法,幫助其更好地理解新學的成語;而對于中高級的學生,注意教授類似成語的細微區別,運用近義詞或者反義詞的關系,將成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體系,從而加強學生學習動物成語的效果。
(3)講授動物成語的教學方法。成語是文化的載體,語義豐富。不同的教學方法適用于不同的成語,結構簡單、語義直接的成語可以用直接法講解,直接講清楚成語的語義,學生就能夠理解。對于格式固定的成語可以采用認知法進行講授,如“倚馬可待”,通過語素分析法可以知道,這個成語表達的是靠著戰馬,立刻寫完書稿,形容一個人文章寫得快。留學生學習成語的目的,最終是為了自如運用成語進行寫作或交流,語境法正好為留學生提供了這一契機。
綜上所述,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可以從成語蘊含的不同文化涵義來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將成語按照一定方式進行分類,并對成語的出處、語體色彩、感彩、意義、搭配、功能等詳細講解,這樣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成語。
參考文獻:
[1]王美玲.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成語教學[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從這番辯論看來,“鹵雞味”博士論文并非不務正業,不是一些人指責的“職業學院的水平”,也不是調侃中的“新東方烹飪學校歡迎你”。當然,如果僅僅到此為止,此事不過一場網絡玩笑,給大家普及了一點科學常識,讓人們知道了一些別的專業的奧秘,供網友們自嘲一下“做個吃貨也不簡單”。但是,若站在博士論文創新的角度去思考此事,不妨讓“鹵雞味”散得慢一點。
這些年,博士論文甚至教授們的學術論文惹出的風波可不少。輕則充斥著“八股文”的味道,特別是在社會科學領域,滿紙假大空,從頭到尾套話官話,讀來哪里是論文,儼然就是黨政會議的公文;重則不乏“文抄公”的身影。2014年8月,一名中國社科院的女博士后,就被知名學術期刊披露其論文全部翻譯、照抄外文原著。這兩種行為都違反了起碼的學術道德,人們往往對其持“零容忍”的態度。人們也會追問,博士們又不是傻子,明知網絡時代風險無限大,一不小心就會身敗名裂,為什么還要鋌而走險大抄小抄呢?
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創新太難。很多領域,比如那位女博士后研究的東西,已經被無數前輩翻來覆去研究得差不多了,似乎出新成果很難。故紙堆就那么幾頁,畢業的壓力、考核的時限,很容易讓人抓狂,臨時抱佛腳也就只好“一抄了之”。恰恰是在這一點上,“鹵雞味”帶來了有益的啟發――科研創新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費勁,很多時候是學者自縛手腳、閉門造車,忘卻了科研的規律與樂趣。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長青。”這是德國思想家歌德的名句。搞科研、做學問,無非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為了研究的方便,人們劃分出食品、生物、物理或者經濟、法律、哲學等學科的邊界。但實際上,各種問題并不是以單一學科的面貌呈現的,比如“鹵雞味”的生產就覆蓋了農學、化學、生命科學不同的領域,研究好了,能解決食品生產中“工藝質量穩定性差”的問題。這其實可以激勵理工科的學子們,沿著實踐線路,抓著學科邊界,鼓起勇氣做出哪怕一丁點的小創意,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4-0285-02
普通動物學是綜合性大學生命科學教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更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課程,不僅需要通過實驗去驗證理論, 而且還需要實踐去發現問題。該課程教學效果的好壞,會影響其他有關專業課程的進一步學習, 還會影響學生畢業后從事的相關教學以及今后的科研工作。因此,充分利用各種教學環節,搞好普通動物學教學,通過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近年來,我們在普通動物學的實驗教學及野外實習等實踐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進行了一些改進,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而且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具有獨特的作用。
一、實踐教學在普通動物學教學中的地位
在普通動物學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都充分說明普通動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普通動物學實踐教學包括普通動物學實驗和野外實習兩大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普通動物學實驗教學是通過代表動物的解剖、觀察動物標本等,對動物各門、各綱的主要特征進行了解。另外,普通動物學野外實習是通過對動物的棲息環境、動物與環境的關系的了解,豐富和升華了動物學、動物生態學和行為學等方面的知識。普通動物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都是從實踐中得來的,因此,充分利用其實驗和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普通動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二、動物生物學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實驗教學方面,教學思想和觀念落后, 必須堅持以教育思想觀念轉變為先導。傳統實驗教學目標,強調的是驗證理論、培養動手能力,而忽視了對學生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目前的動物實驗教學中,驗證性的實驗多,設計性、應用性試驗少,傳統、經典的實驗多,綜合性試驗少。另外,實習教學方面,學生野外實習一般安排為期兩周的長途實習, 在實習過程中學生很少有實際觀察動物行為、遷移、地理分布以及生態保護的機會,這對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是十分不利的。由于客觀原因,實習教學的主要內容是無脊椎動物的采集,而缺乏脊椎動物的實踐教學內容。普通動物學實踐教學的內容顯然存在不足之處,學生畢業后很難完全勝任普通動物學教學和科研工作。
三、普通動物學實踐教學的改進建議
普通動物學實踐教學內容,應按照最近修訂的教學大綱執行并認真完成。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教學狀況作出如下改進建議:
1.整合改進實踐教學內容
應對現行的普通動物學實驗的內容進行精簡合并,適量增加一些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并適當增加標本制作、室外生態觀察等內容,從而加強學生基本實踐能力的培養。
2.構建開放式實驗室制度
成立動物研究興趣小組,在開放實驗室、動物標本室里, 結合學生的大學生科技活動,充分利用現有的實驗條件和動物標本室開展各種科技創新活動,實踐證明,這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3.充分利用野外實習教學
加強技能訓練和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作為實習的指導思想,改變野外實習只定位在動物的識別、標本采集的層次上。在野外實習前,讓學生鞏固加強基本理論知識,并由教師給出各方向研究性的小課題,經教師指導,各實習小組開展專題研究,從選題、方案設計入手,對動物作細致的觀察和研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完成實習專題研究報告。
4.結合科研項目進行實習教學
普通動物學實踐教學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鍛煉學生的綜合寫作能力和檢索文獻、概括資料等科研能力,使他們主動學習知識和鍛煉技能。讓學生加入到教師的科研群體中,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采集科研材料,研究地方動物多樣性等,讓學生獨立撰寫調查報告和研究論文, 學生公開發表的論文數量明顯增加,真正實現了將科研實質性地納入教學過程。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科學研究必須具備吃苦耐勞、甘于寂寞的精神,使我們的實踐教學產生了質的飛躍。
5.規范實踐教學考核制度
根據實踐教學大綱的要求編制了實驗考試題庫,規范筆試考核。另外,學生在完成綜合實驗和相關實習內容的基礎上,以論文的形式完成部分教學實踐任務,自主完成專題的調查研究任務。教師要對實驗(實習)內容的完成情況、工作態度、論文質量、實習報告以及實習研究結果的答辯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最后給出學生的實驗(實習)成績。改進后的實踐考核方法,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使實踐教學考核更加規范化、科學化,使學生從思想上重視實踐教學, 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并提高了學生獨立開展科研的能力與熱情,從而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凌云,鄭光美.普通動物學實驗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15.
[2]盛和林,王歧山.脊椎動物野外實習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9-20.
二、 《不成熟粟、黍的植物考古學意義――粟的作物加工實驗》
我們強調在研究古代生業時注重“將今論古”的理論。在考古遺址中發掘出土的帶有各種形狀的人工遺跡和遺物,完全是古代人類的行為所致,在現代很難找到與之形狀對應、質地相同、用途一致的物體。相比之下,生業研究中涉及的對象,不少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比如農作物是古今一致的,在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中,同樣的行為作用于同樣的對象,往往會產生同樣的結果。如果對這樣的過程開展實驗性研究,其結論對于我們認識古代的現象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實證性啟示。從這一點看,《不成熟粟、黍的植物考古學意義》中重點討論的粟的作物加工實驗對于植物考古學研究就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我們認為,在生業領域的研究中,這類將今論古的證據越多,在開展討論和凝練結論時,考慮得就會越全面。
三、 《內蒙赤峰巴彥塔拉遼代遺址浮選結果及分析》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考古學研究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開展工作。西遼河流域的考古工作稍顯薄弱,而植物考古學研究主要圍繞新石器時代開展工作,歷史時期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數。歷史時期的文獻資料中記載的史實往往較多地涉及政治、社會和文化,關于生業方面的記載較少。《內蒙赤峰巴彥塔拉遼代遺址浮選結果及分析》一文通過植物考古學研究,指出該遺址遼代先民的生業經濟應屬于以種植粟、黍、蕎麥、大麻為主的北方典型旱作農業,同時還兼營牧業,首次為我們認識遼代的生業狀況提供了實證性的資料。另外,從這篇論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歷史時期的文獻資料對于植物考古學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還有,在植物考古學研究中兼顧動物考古學研究的成果,對于全面認識當時的農業狀況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 《陶寺遺址出土泥質陶器的中子活化分析與研究》
相比考古學研究、動植物考古學研究主要以形狀作為判斷的依據,中子活化分析則以對元素的定性定量分析作為研究方法。這種對物體成分的分析一般應用在自然科學中的環境、生物、地學和材料等領域,但是,其在考古研究中也能發揮獨到的作用。《陶寺遺址出土泥質陶器的中子活化分析與研究》一文就給我們帶來了在考古學研究中可以推測,但是單純地依靠考古學研究,無法進行科學證明的認識。陶寺遺址貴族使用的陶器和平民使用的陶器出自不同的考古背景,盡管他們在質地上和形制上難以區分,但是通過中子活化分析,可以發現它們在成分上區別明顯。考古研究人員通過對人工遺跡和遺物的研究,已經對遺址中存在的社會不平等現象有了明確的認識,而對陶器的中子活化分析結果,則從一個獨特的角度,為界定陶寺遺址的社會復雜化性質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依據。
中國現階段提出的微痕考古,是把西方石器微痕分析技術(-use-wearanalysis)和埋藏學中的表面改造痕跡(surfacemodificationmarks)研究融合在一起,新形成的一個研究方向明確、研究內容較深、學術意義更強的特色研究領域,其對考古學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該論文還使用微痕考古的觀念,對中國史前人類人工痕跡現象進行了研究性總結,認為人類自古以來的行為痕跡可以分為經濟生產性痕跡和文化意識性痕跡兩大類。經濟生產性痕跡指人類制造和使用工具進行經濟生產時產生的各種痕跡,如制造石器時在石質原料表面產生的各種片疤和使用石器獲取肉食資源時在骨骼表面產生的砍砸、切割痕跡等;而文化意識性痕跡是指人類不是出于直接的經濟生產性目的,而是在體現思維、意識領域方面特殊行為過程意制造的痕跡。這類痕跡在經過人類初期對自身行為、工具、痕跡現象進行觀察和認識,并經過對生存環境、生活閱歷的提煉后,逐步萌生出記號、符號、圖畫、文字及其他藝術品等。按目前的考古發現,中國已知最早的經濟生產性痕跡距今約200萬年,如安徽繁昌人字洞發現的骨制品等。而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文化意識性痕跡,是在距今12萬年左右才產生,最早作品是重慶市奉節縣興隆洞遺址出土的在劍齒象門齒化石上出現的刻劃圖案。中國文化意識性痕跡的發展規律是:該類痕跡最早是通過線條刻劃來表現的,其刻劃內容主要是植物、動物等自然環境性主題。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除了刻劃類的文化意識性痕跡外,新出現了鉆孔和磨制類的文化意識性痕跡。新石器時代,在刻劃類痕跡基礎上衍生出描繪類痕跡。痕跡線條不再是以直線條為主,而是以多種寫生性和幾何形圖案為主,表現主題也演變為以人及與人相關的世界觀為主。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刻劃記號、符號的基礎上,開始萌生最初的漢字初文。中國人類是由最初的簡單刻劃,開始逐步走向文字文明時代的。中國古人類從線條刻劃到創造出文字文明,這個時代大約經過了12萬年或更久。
正是在這種理念的基礎上,該團隊由武仙竹教授領銜,與國內其它同仁一起,通過微痕考古的新方法、新手段,在長江中上游區域考古,尤其是在位處重慶市、湖北省境內的三峽區域考古中,取得了較為重要的成果,出版了一批重要的關于三峽區域考古的學術著作,并在《科學通報》、《人類學學報》、《第四紀研究》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一批頗具價值的學術論文。例如近期在《湖北鄖西黃龍洞更新世晚期古人類遺址》[2]中,他們利用微痕考古方法,分析了遺址出土石制品的制作、加工與使用痕跡,研究了該遺址的石器特征及其與中國傳統石器文化的關系,指出位處我國中、西部的秦巴山區,在距今約10萬年期間,生存著與現代人體質特征一樣的古人類,這些古人類的石器文化既有中國南方石器工業的特征,也有中國北方石器工業的特征,反映著當時中國境內古人類存在有較普遍的文化交流現象。在《鄖西人遺址洞穴發育與埋藏環境的初步觀察》[3]中,則從洞穴發育、地層堆積與人類遺跡等微觀現象方面,解釋了古人類遺址的古環境與埋藏過程。在《湖北官莊坪遺址動物遺骸研究報告》[4]中,根據墓葬中出土動物遺骸的生長特征與人工處理微痕,研究出三峽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中隨葬有與人類親密接觸、具特殊關系的大熊貓。這一研究成果不僅顯示三峽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生存有大熊貓,為大熊貓演化和生存環境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同時也揭示了三峽古居民有使用大熊貓隨葬的現象,并指出這種葬俗目前在世界上還是唯一的。
通過大量的田野考古研究和科學實驗,該研究團隊除了在微痕考古的學科內涵、特點及其方法論上提出了自己的認識與看法,由此對該學科領域的內在規定性及學科理念進行了理論上有益的探索外,同時在微痕考古實踐中,無論在技術方法和研究結果方面,都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譬如,從遺址里發掘出土的骨化石表面痕跡中提取人類行為模式、埋藏學現象和其他動物對骨骼(化石)的利用等研究信息,是世界范圍內史前考古研究中的熱點。然而,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此領域的研究只能使用肉眼裸視觀察和光學顯微觀察等技術進行分析。這些分析方法在微痕性質和鑒定標準、微痕數據提取、研究結果交流等方面,均存在有很大限制性。面對這種國際考古界普遍感到困難的技術難題,該團隊探索研究出使用三維數字模型和正投影等值線分析技術,對骨化石表面痕跡現象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該方法改變了以前只能對痕跡進行平面、靜態觀察分析的局限,能夠在立體、動態的角度觀察痕跡特征,并且能夠準確提取需要研究的各種痕跡數據,在研究結果的交流等方面也更加方便、準確。這一技術難關的突破,使微痕考古在研究技術和方法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該團隊也正是通過這種先進技術和方法的使用,在湖北省鄖西縣白龍洞古人類遺址骨化石表面痕跡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5]該項研究確認了白龍洞遺址骨化石表面保存有人工工具制造痕跡、屠宰切割痕跡、動物踩踏痕跡、食肉類和嚙齒類動物啃咬痕跡等。其中動物踩踏痕跡,是國內第一次對該類痕跡性質進行確認。它顯示當人類獵獲的動物骨骼曝露在洞穴地表面時,其他動物也曾經在洞穴內居住或活動過。古人類當時并沒有對白龍洞這一天然居址長期占有,從而對認識古人類對白龍洞洞穴居址的利用、古人類行為模式和遺址埋藏過程等提供了可靠證據。而對該遺址屠宰分割性痕跡研究中,則從動物肢梢骨的趾骨部位上,發現人類當時已掌握對捕獲動物從肢梢骨進行毛皮剝離的技術。這種技術以前最早發現在法國南部中更新世晚期的Lazaret遺址(距今約40-50萬年),而白龍洞遺址的發現,則反映中國古人類在中更新世早期(距今約70萬年)已掌握、使用了該門專業技術。中國古人類是在中更新世早期已采用了對動物肉食先剝皮、后食用的行為模式,白龍洞古人類是目前已知在世界上最早告別“茹毛飲血”(食用帶毛皮的肉類)生活方式的人類。長江三峽地區位于青藏高原東緣,山川瑰麗,自然環境優越,自古是多種野生動物麇集的地方。根據該地區動物遺存研究人類對動物資源的利用、人類與野生動物的關系等,是考古學界視為理想的地方。重慶師范大學科技微痕考古實驗室在該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果。如在三峽南緣湖南花垣楊二洞考察中(與重慶秀山縣交界處),從洞穴里的微觀沉積現象中,發現了很多小哺乳動物化石,其中有小家鼠、褐家鼠兩種動物,時代屬于更新世晚期。小家鼠、褐家鼠是世界上現存分布最廣的鼠類,動物學界認為它們起源于中國,隨著人類活動逐步分布到世界各地(與人類伴棲)。現在它們與人類生活關系非常密切,其中科學實驗動物小白鼠、大白鼠,分別是小家鼠、褐家鼠的人工培育種。但是,這兩種動物到底在什么時候發源、從什么地方向什么地方遷徙、遷徙時代及路線如何,因材料較少,學術界此前一直沒有進行專門研究。該實驗室考古人員以楊二洞的發現材料為基礎,結合我國以前發現的所有相關材料,研究總結出小家鼠、褐家鼠[:請記住我站域名/]都是在中國中更新世晚期開始出現,其中小家鼠發源于我國東北,晚更新世開始繁盛起來,向華北和我國南方擴散;而褐家鼠也是在中更新世晚
期出現,但它是發源于長江下游,晚更新世開始繁盛后分別向華北、華南廣為擴散。[6]這一利用三峽小哺乳動物材料進行的研究,第一次在學術界公布了現今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兩種鼠類的發源與演化過程。 重慶師范大學科技微痕考古研究團隊,在我國考古學前輩及同仁的幫助、支持下,站在學科前沿,探索使用先進研究技術和方法,在三峽區域動物及舊石器考古中,在微痕考古研究領域內,正不斷取得在該學科領域有重要影響的科研成果。我們殷切希望,通過不斷探索與努力,該研究團隊能在這一新興學術領城中取得更大成績。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技能與職業道德處在同樣重要的地位。從根本上來說,良好的職業道德來源于社會責任感。強烈的責任感可以成為行為者自我鞭策、激勵、監督的力量,使自己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并且沒有絲毫的懈怠。由此可知,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和培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那么,高校如何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教師首先要有意識地加強自身的責任感,給學生做好典范
“教師是社會的人,是文化傳遞的關鍵環節。而且,創造一種社會的、道德的存在,也是他的使命。通過教師,社會創造出想象中的人。”[1]責任感的形成是潛移默化的。有的教師只一味地強調知識的學習、才能的培養對大學生自身多么有利,卻不提及知識和才能對社會進步的作用;有的教師甚至公然宣揚大學生只要能管好自己就可以了、不要妄想去改造社會。教師素質的現狀如此令人堪憂,學校應首先關注于教師素質的提高。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給學生責任感的培養創建良好的氛圍
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較長時間的積淀。校園文化的建設是大學生接受教化、塑造、熏陶的重要平臺。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筆者認為須做到:一是要大力地廣泛地開展和諧校園文化活動;二是要努力將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學校規章、學生守則等具體行為準則和學校管理制度中,使責任意識成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工作的基本意識和規范;三是不斷與時俱進地豐富德育工作載體,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的覆蓋力和影響力德育論文,用廣播、電視、學報、校報、簡報、黑板報、校園網等媒體進行責任感教育;在大學生身邊,在平凡的生活環境中樹立典范,每年從全校選舉出思想道德品行突出的大學生,給予表彰。大學階段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中時時滲透責任意識,必將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的性格形成,逐漸使其增強責任感,最終成為一個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奉獻社會、追求人生最高責任目標的人。
三、豐富社會實踐活動,給學生責任感的培養搭建平臺
(一)在社會實踐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大學生認清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 [2],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可以這樣說,個人與社會之間是一種既有區別又相聯系的關系,是一種共生共存、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個人離不開社會。另一方面,社會又離不開個人,沒有個人,社會就不能存在,“社會本身.即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 [3]正確地理解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才能把自我價值于社會價值聯系起來,而不會在價值取向上有失偏頗;才能在給奮斗目標定位的時候不會只看到個人理想,而忽略社會理想。把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聯系起來,才能對自己負有歷史的使命產生正確認識,在這種認識基礎上才能建立對社會應具有的主人翁的嚴肅態度——即社會責任感。
(二)大膽的、廣泛的實踐早就被證明為是培養社會責任感行之有效的途徑。
對此,我們進行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問卷調查。調查所選定的取樣標本,是我校未參加過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低年級學生。這次調查一共分兩期完成。
第一期調查時間是2009年12月。
①問卷下發500份,樣品約占全體10%。不記名(樣表如表1)。
表一 問卷調查表(不記名) 時間: 月 日
此問卷回收486份,占下發數97.2%。
結果為:強:25%,一般:56%,差:14%,沒有:5%。基本成對稱三角狀:
第二期調查時間是2010年3月,在2010年1月10日至2月20期間,這一年級的全體學生都參加了學校或者班級組織的或者自發的為期至少2周的寒假社會實踐活動。
②問卷下發500份,樣品約占全體l0%。不記名(樣表仍是表1,同上)。
此問卷回收491份,占下發數98.2%。
結果為:強:42%,一般:48%,差:9%,沒有:1%。成一不對稱三角形:
從兩表中不難發現,學生的責任感明顯加強了。究其原因,就是進行了社會實踐。
我們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目的,就是要將其對社會責任的承擔落到實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履行對他人、群體和社會的責任[4]。讓大學生走出校園德育論文,深入社會,通過社會實踐磨礪意志,歷練品格,促進知、情、行的相互轉化與統一,最終真正建立起社會責任感。
四、學校應主動與家庭溝通,提升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實效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僅靠學校單方面努力難以成就,學校、家庭應該通力協作、形成合力,給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提供一個良好的全方位的氛圍,共同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氣氛的好壞都直接影響著孩子責任意識的形成。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的當代大學生,由于其較為優越的成長環境使他們養成了凡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進而形成了以自我為主的價值取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知索取、不知奉獻,缺乏應有的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感[5]。對此,首先父母本身要以身作則,在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幫助他們超越個人的利益,了解自己周圍的世界,形成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總而言之,父母不僅應要求孩子學會做事,還要學會做人,學會承擔各種責任。
參考文獻:
[1]涂爾干.道德教育[M].陳光金等譯.上海人民出版杜,2001:46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杜.1972:87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人民出版杜.1980:226
[4]由建武,用伯偉.對大學生個性發展與社會責任感培養的理性思考[J].中國高校研究.2001.(12)
1.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語言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1]. 英漢雙語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兩種語言都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發生變化。在長時間的語言演變中,兩種語言都分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習語。習語通常包括成語、俗語、格言、歇后語、諺語、俚語、行話等。其表現形式音節優美,音律協調,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言簡意賅,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習語是語言的精華,它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內涵。英漢雙語有關動物的習語不勝枚舉。在動物詞中,豬和狗這兩種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動物更是被頻繁地應用于各種習語中,用以表達相同或不同的比喻。這與中英兩國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著重大的關系。在翻譯中遇到有關動物詞的習語,應在巧妙運用各種翻譯技巧的同時,體會其文化內涵,對比其文化差異,譯文才能忠實地表達原文的含義。
2. “豬” “狗”在中英文化中的內涵比較
豬狗兩種動物在漢語均有貶義色彩,但以“豬”和“狗”進行設喻的習語在英漢雙語中卻表現出不同的涵義,這是因為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造成動物習語文化內涵差異的文化差異有生活習俗差異、經濟生活差異、地理環境差異、審美觀念差異和宗教神話差異等因素。其中,對豬和狗兩種動物的不同聯想主要是由于審美觀念差異和生活習俗差異引起的。論文參考網。
2.1 “豬”與“狗”在中國文化中的內涵
2.1.1. 豬
在中國文化背景下,“豬”的含義十分豐富,褒貶皆有。豬是古人最早馴養的家畜之一。豬歷來就是農家之寶,老百姓常說:“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但是,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豬”卻代表懶惰、骯臟、貪婪和愚笨。因此,漢語中有關豬的詞語大都含有貶義。如:蠢豬、豬腦、懶得像頭豬、肥得像頭豬。以《西游記》中豬八戒為形象的習語更多,如: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豬八戒扮新娘——好歹不像;豬八戒唱大戲——盡說大話;豬八戒招親——無人應等。
2.1.2. 狗
在中國文化中,狗是卑賤的動物,是屢遭謾罵的東西, 代表卑劣可惡的品性,得不到人們的尊重,一不小心還要落入人們的餐盤。對于狗,人們有很多聯想,因此,有關狗的漢語習語有很多,而這些習語無一不帶有貶義色彩,如:狗血噴頭,狼心狗肺,狗頭軍師,狗屁不通等。
2.2.豬與狗在英語國家文化中的內涵
2.2.1. pig,swine,hog和sow
英語里pig則有生性骯臟、貪吃懶惰的文化內涵。可用pig比喻a greedy, dirty or bad-mannered person(貪婪、骯臟、粗野之人)。在兩種文化對比中,豬的用途是一樣的,主要都是把它當做一種食物來源。雖然英語文化中對于豬也有類似漢語對其的釋義,但相對于漢語中豬的諸多習語,英語中用pig,swine, hog和sow來設喻的習語相對較少,也多為貶義色彩,如eatlike a pig(貪婪地大吃大喝), make a pig of oneself(大吃大喝、狼吞虎咽),pigs in clover(行為卑鄙或粗魯的有錢人),what do you expect from a pig but a grunt(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來), buy a pig in a poke(未經過目而買下的上當之貨)[2]
2.2.2. dog
在西方人們通常將狗作為寵物來養,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對食狗肉很反感。[3] 狗對于英國人乃至歐洲人來說都是生活的伴侶和忠實朋友,是值得信賴的動物。相比于中華文化中狗的卑劣形象,狗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可謂很高。因此,狗在英語習語中,一般都帶有積極或中性意義。反映在習語中,英語對狗的比喻也多為褒義或中性,如lucky dog(幸運兒), top dog(頭頭),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等。另一方面,與狗有關的英語習語又不完全是褒義的,有些習語根據狗的特性來設喻,這時習語多含中性色彩,如war dog(老兵), water dog(水性好的人), dogs days(三伏天)等。還有些用狗設喻的英語習語則是貶義的,如yellow dog(膽小鬼), in thedoghouse(失寵,受冷遇), treat somebody like adog(把某人不當人看)等。
3. 涉及“豬”與“狗”的漢英習語互譯策略
雖然只涉及到了兩個關于動物的字,在翻譯時我們卻不能一概而論。對于不同想象,表達不同內涵的習語,切不可望文生義,在翻譯時尤其要注意理解其文化內涵,采取不同翻譯策略。
3.1直譯法
直譯是翻譯習語的一種常用的方法,在不違背譯文語氣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的聯想的前提下,在譯文中仍保留原文習語的比喻形象、民族特色和語言風格。
pigit像豬一般生活
An old dog willlearn no new tricks./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tricks.老狗學不會新把戲。
A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lion. 死獅不如活狗。
Barkingdogs seldom bite. 吠犬不咬人。
狗拿耗子,多管閑事 likea dog trying to catch mice—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
狗仗人勢A dog bites on the strength of his master’sposition; like a dog counting on its master’sbacking
狗吠非主The dog barks at a man who is not its master.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A dog's mouth emits no ivory.
3.2 借用法
漢語和英語中,有一些習語具有對應關系,它們在內容和形式上基本一致,意義和修辭色彩也基本相同。在英譯漢時,我們不妨直截了當地套用漢語同義習語。
throw a pearl before theswine 對牛彈琴
a dog in themanger 占著茅坑不拉屎
give sb. a pigof his own sow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You can’t make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The dog thatfetches will carry.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The dogsbark, but the caravan goes on. 說者自說,做者自做。
The scolded dogfears cold water.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Give a dog abad name and hang him./A staff is quickly found to beat a dog with.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狗雜種 son of bitch
狗急跳墻 Tread on a worm and it will turn.
狗吃屎,狼吃人。Bred in the bone will not go out of the flesh.
狗噬不食 It is not even fit for the kennel.
狗改不了吃屎。 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spot.
掛羊頭,賣狗肉。 Cry up wine and sellvinegar.
父親罵他說'你這狼心狗肺的東西,滾出去!'
His father scolded, 'You have the heart of a beast.Get out!'
3.3 意譯法
漢語中的“狗”大多帶貶義,直譯不能使英語文化中的讀者理解其含義,如標題中引用的成語“豬狗不如”,如果直譯成worse than a cur or aswine,有可能會使西方讀者不明白其含義。如果在翻譯中用直譯無法使原漢語諺語的意思表達貼切明白,而且不能找到相符的英語諺語來搭配,則應選用意譯法表達出來[4]。把這種規則擴展到習語范疇同樣適用。當直譯法無法表達出原文含義,譯入語又沒有對應表達時,意譯就成為了第一選擇。否則,讀者會不知所言。由于狗在中國文化中的濃厚貶義色彩,許多習語在英語中沒有相關聯想,漢譯英時,多采用意譯。
狗膽包天 monstrousaudacity
狗茍蠅營 seek personalgain shamelessly
狗屁不通 nonsense,undreadable rubbish, meretrash
狗偷鼠竊 a petty theft
狗頭軍師 agood-for-nothing adviser
狗尾續貂 make anunworthy continuation of a great work
狗血噴頭 pour out aflood of invective against sb.; curse someone very thoroughly
狗眼看人低 be a bloodysnob; look down upon everybody else
豬狗不如(狗彘不若) a worthless fellow
狐群狗黨(豬朋狗友) a gang ofscoundrels
狗皮膏藥quack medicine
另外,一些英語習語給狗賦予了褒義色彩,或者因為生活習俗和審美差異等對豬和狗進行設喻,為了避免中國讀者的誤讀,應使用意譯法。論文參考網。如:lucky dog(幸運兒),top dog(頭頭), war dog(老兵), yellow dog(膽小鬼), under dog(斗輸了的狗), dog-eat-dog(人吃人), go to the dogs(墮落), wake up a sleeping dog(招惹是非), get the wrong pig by thetail (怪錯了人,搞錯了對象)等。
3.4 增譯法
還有一些習語,其中的形象直譯后雖不會產生文化沖突,卻會造成語用失誤,譯文讀者不能理解其含義。對其進行意譯又會失去其原有的形象性。對于此種動物習語,可采用增譯法。[5] 增譯法即通過在直譯后加注的方式,對習語中的比喻或表達形式在譯文中作適當的調整,進行文化補償,使之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
狗屁頭上長角 a dog’s headsprouting horns—be impossible
狗尾續貂a dog’s tail jopined to sable—a wretched sequel to a fine work
狗咬呂洞賓snarl and snap at Lv Dongbin(one of the eight immortals in Chinese mythology)—wronga kind-heared person
狗仗人勢like a dog threatening people on the strengthof his master’s power—be a bully with the backingof a poweful person
狗顛屁股 dog wagging itsbehind—be sycophantic/obsequious
4. 結語
英漢兩種語言屬于不同語系,表達習慣和表達方式各不相同,加之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又極為顯著,這就造成了只涉及兩個不同的字就能產生千差萬別的習語。這些習語在日常生活中尤為常見。論文參考網。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英漢習語的翻譯就要注意文化差異,在不同的語境中根據不同習語的特點和含義,結合使用各種翻譯策略,才能更好地實現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 語言與文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147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23
[3]胡文仲. 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70
[4]司顯柱,曾劍平等.漢譯英教程[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6:205
(一)從個人的視角看讀書的目的
1.涵養德性、性格
讀書可以培育人的精神、個性。孔子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禮記·經解》)閱讀關乎教化,閱讀文化經典,是培育良好的德性、性格所不可或缺的。
2.懂得處世、交往
讀書,可以從中學會如何為人處世,與他人交際應對,并獲得基本的文化素養。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論語·陽貨》)閱讀使人從“自然人”成為“社會人”,獲得社會生活的能力,與他人良好地溝通、相處。
3.取知識(含情感、思想)、才干
讀書,可以滿足人的求知本能,促成才能發展。知識高于經驗,知識的學習,其功效勝過單憑經驗的思考。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荀子也如是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閱讀能夠獲取知識,提升實踐能力,增長才干,滋養智慧。
4.學習寫作、創造
讀書,可以獲得精神創造力、言語表現力。這是對前三條的含蘊與升華。言語表現、精神創造即寫作,是讀書的最高價值所在。涵養德性、性格,懂得處世、交往,獲取知識、才干等,只有最終都融入到寫作——言語表現、精神創造之中,其意義才能得以最佳呈現,其建樹才能超越時空。
(二)從人類的視角看讀書的目的
1.為人類文化、文明的建構奠基
人類物質家園、精神家園的建構,最重要的基礎便是讀書、求知。知識,是人的精神創造的成果,也是人的精神創造的充分必要條件。人是符號的動物、言語的動物,人類的特性就是建立在語言文字基礎上的“自由理性”。人類的一切認知和觀念,主要是建構在以語言為載體的求知、思考之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寫作,才可望實現“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共同愿景。
2.為人類精神生命的延續
言語表現、精神創造是人類的本能,閱讀也是一種本能,為言語、精神創造的延續所必須。說:“人類之所以與別的動物不同,就是因為人有語言文字,可以把智識傳給別人,又傳至后人……”(《為什么讀書》,見《論教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頁)讀書、寫作,個人精神創造的成果融入人類文明、文化史中,為后人所繼承、發展。讀書,是人類精神生命承前啟后的媒介。讀書、寫作、讀書、寫作……是人類精神血脈薪火相傳的良性循環。
3.為人類價值的實現和品質的提升
人類在讀書、求知基礎上,通過寫作進行精神創造,是人類實現自我價值的基本途徑。沒有讀書、寫作,人類不可能進行高水平的理性思維、精神創造,人類的智能、思維質量無法得以發展、提升,人類品質無法得以提升。
這樣,讀書的具體目標與終極意義就弄清楚了。具體目標是為了涵養德性、人格,處世、交往,知識、才干;終極意義是以言語表現、精神創造,彰顯個人乃至人類的生命、精神的存在價值。
最簡單地說,閱讀,是為了寫作;教閱讀,就是教寫作。換言之,教閱讀是為了培育言語動機、寫作素養。
二、讀什么——閱讀教什么
為培育言語動機、寫作素養而讀,就要讀作者為什么寫作,該文具體而微的構造,寫作的運思過程,要寫出這樣的文體、文章,需要具備哪些寫作素養、能力,為學生寫作同類文章培育相應的寫作素養。
寫作素養分為非智能素養與智能素養。前者的重要性大于后者。
(一)寫作的非智能素養
從閱讀中培育寫作的非智能素養,首先要清楚作者“為什么寫作”。將上述對“為什么讀”的認知,轉化為對“為什么寫”的認知,教學生懂得作者“為什么寫”,實即激發其言語動機,喚起寫作欲、表現欲、自我實現欲,這應是貫穿閱讀教學的基本內容。
每篇文章具體的寫作動機都是不一樣的,作者的表現意圖也是千差萬別的,這都需要在教學中去探究、發現,潛移默化于學生的寫作心理、行為,以激起他們對寫作的熱愛與向往,對自身言語生命的憧憬與追求。這是語文教學的基石、根本。
此外,寫作的非智能素養還包括與寫作相關的德性、情感、態度、習慣、意志等精神與心理因素的培育。學生要從文本中讀出作者對寫作的熱愛,對寫作精益求精的追求等,并將此遷移到自己的言語生命意識中去。
(二)寫作的智能素養
系統培育寫作智能素養,是閱讀教學內容的基本目標、具體目標。統攝、擇取文本中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從中獲得對美文與美文寫作能力的基本認知。
歷代經典告訴我們“美文”是怎樣的,好文章是怎樣寫出來的,要寫出好文章者須具備哪些智能素養。讀出這些,才能遷移為學生自身獲取、積淀寫作智能素養的目標與途徑。
須從文本中解讀的寫作智慧、智能、技能內容如下。
寫作才情:靈性、智性、悟性、詩性;
寫作學養:文內功夫與文外功夫的統一,即內核學養與學養的統一;
寫作意識:最基本的是創造意識,涵蓋主體意識、客體意識、讀者意識、載體意識;
基本表達方式:敘事、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文體寫作要素與技法:學習小說、詩歌、散文、新聞、隨筆、雜文、評論、論文等真文體的要素與技法,摒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偽文體、偽寫作;
文章體式感:文感、篇感、段感、句感、詞感。
寫作行為感:培養基本學養、選題、感知、立意、選材、結構、表達、修改、反思……的能力;
貫穿、滲透于“兩感”(體式感、行為感)中的寫作核心競爭力:言語想象力、創造力。
這些就是寫作智能素養系統的構成因素,非智能素養或顯性或隱性地滲透其中。語文教材以此為基本內容進行編撰,特定的文本服務于特定的教學目標,師生就會知道某篇文本主要該讀什么,而不至于“亂讀”。
并非每篇文章的閱讀都要面面俱到,也不是可以就上述內容隨便挑點什么作為閱讀內容。每篇文章“讀什么”,從總體上說,要體現作者因言語“表現”而顯示出自我生命“存在”價值這一總目標。在這個總目標指向下,建構起一個寫作素養教學系統。需要“讀什么”,是由寫作素養教學目標系統、結構與要求決定的。這就是“寫作—存在本位”思維下“讀什么”的具體目標的確立。
三、怎么讀——閱讀怎么教
“表現—存在本位”思維,則是決定“怎么讀”(怎么教、怎么學)的主旋律。
(一)教法理念
言語動機培育,是教法思維的主線,也是教師教育智慧的集中體現,應滲透于閱讀教學的全過程。身教重于言傳,語文教師要為學生的寫作樹立一個精神上的高標,任何教法,任何典型案例,都不如教師愛寫作、會寫作,教師現身說法對學生是最具感召力的。
(二)教法原則
以寫為本。“寫作—存在”這個總目標時刻都在引領著閱讀,閱讀教學要始終圍繞著寫作。語文教育中學習修德、處世、求知的特殊性,在于它始終與“寫作”素養的培育融為一體,是在揭示文本中潛藏的寫作奧秘的過程中,體驗、汲取作者的德性、閱歷、胸襟(知、情、意)素養,助成學生言語人格與寫作能力的發展。
為寫擇讀。圍繞培育寫作素養的目標,選讀相關的經典名篇(包括文言文、白話文)、學生作文(優質文、問題文)。純粹的文本理解性的目標,不應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也不應作為教學重點。寫作學情重于閱讀學情。
以寫促讀。對文章體式、寫作行為的認知,對作者的寫作動機、素養、寫作運思過程與文本特點的探究等,這些都可以看成是一種研究性學習活動,根據教材中設置的寫作教學目標,分解為若干問題、課題,借助寫作來達成。要養成學生“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以評點、札記、鑒賞、隨筆、評論、小論文等方式,推動對文本的深入思考、理解,促成對寫作教學目標的達成。
由讀悟寫。在對作者寫作行為的還原過程中,要讓學生進入具體的寫作情境中去,感同身受地體驗寫作的發生、構思、表達、修改等行為,與作者同步運思。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與作者、文本、教師的對話與交流,體驗言語創造的進程,反思自身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潛移默化地積累寫作認知與經驗,提高寫作靈性、智性、悟性。讀出文本的個性不是教學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從文本個性中尋求文體共性。
讀以致寫。從一開始就讓學生知道,“語文”是為了提高寫作素養與能力而開設的課程。不但讀的目標是寫,聽、說的目標也是寫,其他語文教學、活動也要與寫相互關聯。當然,不是每堂課都要進行寫作訓練,但要讓學生每堂課對寫作都有所體會、領悟。
(三)教法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