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05: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狗咬呂洞賓的典故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引言
諺語是一個民族語言和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現代漢語詞典》將諺語定義為:在民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1]其中包含動物詞語的諺語最多,這與動物,特別是家畜類動物與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系有關。
意象(image)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即寓“意”于“象”。由于特定的民族心理,英漢兩個民族往往對同一種動物賦予不同的感情,因而同一種動物在英漢語言中的意象也不完全相同(魏麗娟,2005)。本文考察最為常見的含“狗(dog)”的英漢諺語,以具有代表性的含“狗”的英漢諺語為例,對比分析“狗”意象的差異,并挖掘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本文語料主要來源于《朗文當代英語詞典》[2]、《英語諺語大辭典》[3]、《中華諺語大辭典》[4]、《ABC漢英諺語詞典》[5]、《中英諺語對照手冊》[6]及網絡。
二、英漢諺語中不同的“狗”意象
漢民族在肯定狗忠誠可靠等正面意象的同時,也指出其負面意象。然而在英國等西方國家,人們認為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是家庭的一員,其意象多為褒揚或中性(王偉娜,2010)。
(一)漢語諺語有的“狗”意象
1.狗是富家旺家的
(1)貓衰狗旺。
(2)豬來窮家,狗來富家,貓來孝家。
例(1)、(2)直接通過“狗旺”和“狗來富家”表達“富家旺家”的“狗”意象。漢語諺語中之所以說狗對家庭富裕興旺有預示性,是因為狗習慣于去棄骨多的人家,而棄骨多也就意味著這戶人家伙食豐盛,經濟寬裕(丹,2012)。
2.狗是忠主護家的
(3)餓狗不離主。
(4)護家之狗,盜賊所惡。
例(3)中的狗是忠誠于主人的,例(4)中的狗是守護家庭的。中國農業社會中的狗主要用于看家守門,和主人屬于從屬關系,有守護主人、守護家庭之說;而英國等西方家庭更多的是把狗當成家人,因此“狗是忠主護家的”這一意象是漢語諺語有的。
3.狗是感官靈敏的
(5)獵狗的鼻子,藥農的眼。
(6)雞犬認得家。
例(5)拿獵狗的鼻子與藥農的眼相提并論,強調狗鼻子的靈敏和藥農眼睛的明亮。例(6)指出狗擅長認家,也是因為狗有著十分敏銳的嗅覺,習慣嗅取所到之處的氣味并撒尿標記。
4.狗是通人性、富有情感的
(7)雪落狗喜。
(8)貓兒狗兒識溫存。
例(7)中的狗在下雪時高興,和主人一樣期待豐收。例(8)中的狗懂得主人對它的撫慰與照顧。這兩個例子都說明狗是通人性的,有感情的。
5.狗是多管閑事的
(9)狗拿耗子,多管閑事。
抓耗子顯然是貓的使命和本領,狗抓耗子是管了貓的“閑事”。例(9)通過這一點表現狗是多管閑事的,也體現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即對“干涉他人,甚至幫助他人的做法”持否定態度。
6.狗是勢利的
(10)人愛富的,狗咬窮的。
(11)狗仗人勢,雪仗風勢。
由例(10)和(11)可見,狗是帶有私心的,它善于依仗人勢,恃強凌弱,它也懂得怎么做對自己有利,即狗是勢利、仗勢欺人的。
7.狗是不明是非的
(12)救了落水狗,反咬你一口。
(13)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例(12)指出,救落水狗沒有好下場,因為狗是恩將仇報的,它會反咬你一口。正如在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中,狗作為低等動物是不知好歹的。例(13)出自歷史典故,狗咬呂洞賓(道教仙人)顯然是不明是非的表現。
(二)英語諺語有的“狗”意象
1.狗是動作迅速的
(14)Come like a dog at a whistle.
例(14)的句義為“像聽到哨聲的狗一樣迅速到來”,這說明狗是動作迅速的,在聽到口哨后能立即做出反應并快速行動。而狗的行動速度之快并沒有在漢語諺語中得到體現,因為中國人用狗看家,不強調狗在行動速度上的天賦。而英國人將狗當作玩伴,會訓練狗撿球等本領;同時英國人有帶狗狩獵的習俗,會利用狗的速度幫助捕獵。
2.狗是得人心的
(15)Love me, love my dog.
(16)When a dog is drowning everyone offers him drink.
例(15)可譯為“愛屋及烏”,是英國人視狗如家人的體現。例(16)的字面意思是“一旦狗遭淹,人人來喂水”,表面上看是指落井下石,但實際上是倡導人們要去救助落水狗,不要喂水加害。因而還有另一種表現形式(即異形):When a dog is drowned every one offers him help.這兩個例子都說明了狗是得人心的。
3.老狗是經驗豐富的
(17)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
英漢習語具有文化差異,本文以實例說明了英漢習語翻譯的幾種常見方法,強調了在翻譯過程中要注意"貌合神離"的現象,能提高英語學習者準確理解原文意境的能力,從而在翻譯的過程中體會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
一、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
(1)地理環境。在中國人的心目中, “東風”即是“春天的風”, 它象征著“春天”、“溫暖”, 它吹綠了中華大地, 使萬物復蘇,故有“東風報春”之說, 所以中國人偏愛東風。而英國的“東風”是從歐洲大陸吹來的, 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 因此英國人討厭“東風”。英諺中有When the wind is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東風到, 寒風吹, 對人對畜都不好) 。不過英國人喜歡“西風”, 在英國, 報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風”, 它給英倫三島送去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言。英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就曾寫過一首詩《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 , 詩的最后一行名傳千古的佳句表達了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堅定信念: O , Wind , if winter comes ,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啊, 西風, 假如冬天已經來臨, 春天還會遠嗎?)
(2)。中國是一個以信仰佛教為主的國家,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對中國人的影響根深蒂固, 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相關的習語很多, 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 臨時抱佛腳”等。在我國傳統文化中, 我們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閻王”, 有神話的“龍王”, 有“開天辟地”的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
(3)風俗習慣。英漢習語差異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度上。“狗”與“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狗在漢語文化中是一種低微的動物。對中國人來說, 大多數情況下, 狗是令人討厭的東西, 其形象是骯臟、齷齪的。漢語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 如 “狗急跳墻”、 “狗膽包天”等等。而在西方英語國家中, 狗被認為是心愛的東西或人類最忠實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大都沒有貶義, 如topdog (最重要的人物) ,lucky dog (幸運兒) 。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Dog does not eat dog (同類不相殘) 等。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 ,“累及了”是dog tired。與此相反, 中國人喜歡貓, 貓在中國的文化內涵中一般指其可愛精靈的特性。人們常用“讒貓”比喻人貪嘴, 常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 “cat”是魔鬼的化身, 是中世紀巫婆的守護精靈, 人們厭惡它, 所以She is a cat 是指“她是一個包藏禍心的女人”。
(4)歷史典故。中英兩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蘊藏著豐富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習語中有很大一部分皆來源于此。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 也有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典故。如: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斬亂麻) 等等。而漢語中的習語主要來源于浩如煙海的中國經傳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還有大量的習語如: “名落孫山”、 “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狗咬呂洞賓, 不識好人心”等等。
二、英漢習語的翻譯
(1)直譯法。直譯法指在符合譯文語言規范的基礎上,在不引起誤會的聯想和誤解的前提下,保持習語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翻譯時使用直譯法能保持原文風格。如:Easy come , easy go 來得容易, 去得快。
(2)意譯法。一是改造法:這種方法既達意又不悖于原文。例如:a cat on hot bricks. 形象是一只在熾熱的磚頭上行走的貓, 痛苦而狼狽, 這個情景與漢語中的“熱鍋上的螞蟻”不謀而合, 都表示“焦急而狼狽”, 翻譯時更換了形象, 更有利于讀者的理解。二是對聯法:在漢語中,以對聯形式構成的習語較多,上聯說形象,下聯說的是意義。
(3)套用法。有相當一部分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在內容和形似上都非常符合,雙方不但有相同的意義和修辭文采,并且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比喻。如果遇到此種情況,不如直接套用漢語中的同義習語,才能做到形似與神似的統一。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1-0013-02
世界上的語言千差萬別,各有千秋――語音上,有的呆板,有的悅耳;語義上,有的含蓄,有的直白;語法上,有的零散,有的緊湊。不管是選擇哪個角度進行語言之間的對比,都會發現那必定是異同共存下的平分秋色。而正是每一種語言自身的獨特之處,讓各自的意義在互通時才產生了融合與碰撞。那么在進行英漢互譯的時候,為避免在譯作中出現讓人哭笑不得,甚至會貽笑大方的失誤,就需要注意方方面面的異同,民族特性就是其中之一。
何謂民族特性?
民族特性是識別民族的科學依據,是人們長期生活在特定環境下,為了適應外界而形成的特有的、固定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它是文化認同的一種表現。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有一句經典的名言: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這就說明民族特性助推了語言的形成,又約束著語言的發展。而語言的出現既是民族特性塑造的載體,又是民族特性完善的向導。
任何一個人類共同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都會形成自身的特點。任何一種民族語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該民族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凝聚著人們長期實踐所獲得的知識,隨著民族的產生而產生,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發展。因此,對于同一事物的理解與借用,同一想法或觀點的描寫和表述,都會有各自民族鮮明的特色,展現各自民族另類的存在。
現就以漢語里的“狗”與英語里的“dog”為例,進行比較,以探討民族特性在不同語言互譯時的顯性影響。催生或是左右民族特性形成的因素很多,總體上來說,會有以下幾點比較重要。
首先,就地理位置而言,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自古以農耕為主,勞動人民在耕作時,服務的對象是耕種作物,交流的內容自然而然地就集中在了田地作業上,就地取材就決定了但凡與農業、天氣有關的事物都會被借用,融入到語言里。所以對于農耕民族,農忙之時,看家護院就落在了狗的身上,農閑之時,狗又可以參與到田間狩獵。對于早期的游牧民族來講,狗又是放牧和狩獵的好幫手,因此漢語里就出現了很多有關狗的用語:落水狗(drowning dog),看門狗(watch dog),喪家之犬(stray dog)等。而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四面環海的地理特點讓它擁有著悠久的航海歷史,所以它的語言材料的選擇也會與此息息相關,所以就會出現比如a seadog(海盜,老水手), a water dog(水性好的人)等的表達。
其次,就文化背景而言,兩個國家有著不同的典故,傳說,神話,這樣就會出現描述某個事件時會受到世代相傳的表達的限制。 漢語里有成語故事“掛羊頭,賣狗肉”,神話傳說《八仙過海》里有“狗咬呂洞賓”(bite a feeding hand),英語里也有在朱納森?斯威夫特所著的《禮貌會話》里出現的“rain cats and dogs”(瓢潑大雨),Every dog has his day (風水輪流轉)等。
再者,就思想觀念而言,雖然兩國人民都存在養狗的現象,但對狗的傳統看法卻有所區別。在中
國,狗被譽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被當成是安全的守護者,有“狗不嫌家貧”( Dogs show no aversion to poor families )的說法。但更多時候狗卻沒有贏得人們對它的正面認可,經常被比喻成壞人壞事。或許是因為過去只有地主家才里閑置的財力養得起狗,而且地主家里養的狗都很兇神惡煞,助主人為虐,欺壓窮苦百姓,所以就形成了“狗仗人勢”(A cock is bold on his own dunghill),“狗眼看人低”(act like a snob),“狗腿子”(a henchman) ,“狼心狗肺”(Be as cruel as a wolf),“狗嘴里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not utter decent language)這樣的習慣表達。而西方人語言寓意中雖然狗的寓意有時也具有明顯的貶義,如“live a dogs life”(過著悲慘的生活),“treat someone like a dog”(虐待某人),但大多數語言環境里,狗的寓意都是中性的。由于西方人的家庭觀念相對淡薄些,自強獨立的意識又比較強,人與人的相互依存意識被弱化,那么自然而然地就將忠實的“狗”視為朋友兼家人,所以有時有關狗的表達甚至充盈著滿滿的正面人情關懷,例如“lucky dog”(幸運兒),“dog and pony show”(盛大表演),“love my dog”(愛屋及烏)。
那么基于不同的民族特性,在進行翻譯時就應該考慮到特定的文化背景,遵循一定的翻譯方法。
第一,工具翻譯。
德國翻譯理論家諾德提出了翻譯中的“工具翻譯”,指“以源語文化交際互動為模型,做目的語文化交際互動的工具”(Nord,2001:47-52),旨在盡可能地替代原文的功能,取代源語言及其文化所包含的變化。 如“Love me, love my dog”這句話,根據上面提的英漢語言表達對“狗”的闡釋上的差異,要翻譯這句話,就需要照顧目的語的民族特性。在英語文化中,人們的鐘愛對象就是狗,所以想證明愛我嗎?那就愛我的狗吧!但中文的表達則背道而馳。愛我,就愛我的全部,缺點也應該包括在內,所以,即使是在中國民族文化中不被看好的烏鴉(象征著厄運),卻也被用在了意義相同的譯文里,因此與源語幾乎吻合的中文相應表達就非“愛屋及烏”莫屬了。再比如,漢語中有“豬狗不如”的說法,如果將其直譯為“be worse than a cur or a swine”,由于西方文化中狗并沒有濃厚的貶義色彩,很多西方讀者可能就不會理解,需將其翻譯為“a worthless fellow”才便于理解。具有不同民族特性的語言,在進行互譯的時候需要擔當起彼此交流的“工具”。
第二,紀實翻譯。
與“工具翻譯”相對應的就是“紀實翻譯”,就是為目的語文化的讀者提供
如實的記錄,重現與源語接受者之間交際時的情景。在我看來,這種翻譯方法與直譯法類似,原文與譯文不管是在選詞上,還是在表達方式上基本一致。舉個例子,“In the dog-eat-dog circle of his government, he has been publicly accused of corruption.”這句話的譯文是“他們內部狗咬狗,揭發他貪污”。 “dog eats dog”鮮活地描繪出同類的相殘,而中文里也有個非常貼切且吻合的短語“狗咬狗”,既紀實地譯出了源語的意義,又形象地體現了中國人對待狗的態度,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特性。
可見,紀實翻譯既能忠實于英文原意,很好地照顧譯文的表現形式,而且還能符合譯語讀者的文化語境,這樣就能夠在不違背譯文語氣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想的前提下,很好地保留原文的語言風格和民族文化。類似的例子還有“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吠犬不咬人),“An old dog will learn no new tricks”(老狗學不會新把戲)等等。
第三,交替翻譯。
對民族特性鮮明的語言進行翻譯時,一定要全面地考慮個體語言特有的文化信息。如果目的語自身存在一定的文化空缺,那就需要在目的語里尋找符合自己民族特性的表述,這樣才能既照顧了源語的本意,又能保持譯文在目的語里的原汁原味。例如 “a cat-and-dog life”,這種“貓狗大戰”般的生活就是漢語里“雞犬不寧”的日子,可依據不同的民族特性,英漢詞匯的選擇必須符合各自能夠接受的表達。這時的翻譯就需要將源語里的某些表達替換成目的語里為人所熟知并慣用的對象。
由于中英兩種語言在表達習慣、思維方式以及文字結構上存在很多差異,面對翻譯中可能出現的語義空缺,需要我們從原文內容和語境出發,根據修辭、邏輯和句法需要,在譯文中增加必要的詞語來銜接語義,以使譯文的修辭風格和原文更接近,語義表達更準確。需要注意的是,增加或者替換詞語決不能簡單類比、隨意而為,增加的詞語必須是原文中雖無其形、卻有其意的語言,而替換也需保證替換用語符合原文語義、語境和雙方的文化規范。比如“狗咬呂洞賓”可以翻譯為“wrong a kind-heard person”。
總之,語言作為異國人民進行思想交流,文化互換的媒介,必須保證理解的暢通。要想使溝通無障礙,準確無誤的文字轉換是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譯者在進行翻譯時,盡可能地保證信息互通時的準確性。所以在進行語言間的翻譯時要充分了解不同的民族特性,遵循各民族語言的要求,保證交流的暢通,理解的契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民族的”。當民族特性通過語言完整地呈現在世界面前,世界對這個語言的包容與歡迎會讓此語言熠熠生輝!所以,翻譯之竅――有,就拿來主義;無,就想方設翻!
參考文獻:
[1]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2.
[2]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較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左飚.沖突?互補?共存:中西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4]陳安定.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5]平洪,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6]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中國翻譯,1999,03.
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習語,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和,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由于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一、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存在于人類文明的任何階段。每個民族、國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英漢習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歷史典故
歷史典故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瑰寶, 它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個性及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最能體現不同歷史文化的特點。英漢兩種語言中有大量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 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 往往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例如“三個臭皮匠, 合成一個諸葛亮”。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 他在中國讀者的心目中當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讀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許人也,與“臭皮匠”又有什么關系, 若采用直譯的方法, 很難傳遞它所蘊涵的歷史文化信息。還有大量的習語如: “東施效顰”、 “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狗咬呂洞賓, 不識好人心”等等。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 也有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點) ,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 paint the lily (畫蛇添足) , 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斬亂麻) 等等。
2. 宗教信仰方面
與宗教信仰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出現在英漢語言中。我國的信仰宗教有佛教和道教等。與此相關的習語有很多, 如“借花獻佛”、“緣木求魚”、“閑時不燒香, 臨時抱佛腳”等。在道教中,有“玉帝”、“龍王”、“開天辟地”的盤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而這些概念在歐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歐美人信奉基督教, 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 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辦的。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help themselves (上帝幫助自助的人) , God be with you (上帝與你同在)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獄去) 這樣的詛咒語。
3. 風俗習慣差異
在風俗習慣差異方面,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度上。“狗”與“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狗在漢語文化中是一種低微的動物。對中國人來說, 大多數情況下, 狗是令人討厭的東西, 其形象是骯臟、齷齪的。漢語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 如“狐朋狗黨”、“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膽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西方英語國家中, 狗被認為是心愛的東西或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歐美人愛狗如愛子,經常讓它與人平起平坐, 把它看作家庭的一員。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大都沒有貶義, 如topdog (最重要的人物) ,lucky dog (幸運兒) 。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皆有得意之時) ,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 ,“累及了”是dog tired。與此相反, 中國人喜歡貓, 貓在中國的文化內涵中一般指其可愛精靈的特性。人們常用“讒貓”比喻人貪嘴, 常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 “cat”是魔鬼的化身, 是中世紀巫婆的守護精靈, 人們厭惡它, 所以She is a cat, 是指“她是一個包藏禍心的女人”。
4. 地理環境的差別
習語的產生與人們所處的地理環境, 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 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 而漢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因而在形容某人花錢大手大腳時, 英語是spend moneylike water , 而漢語是“揮金如土”。在中國人的心目中, “東風”即是“春天的風”, 它象征著“春天”、“溫暖”, 它吹綠了中華大地, 使萬物復蘇,故有“東風報春”之說, 所以中國人偏愛東風。而英國的“東風”是從歐洲大陸吹來的, 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 因此英國人討厭“東風”。英諺中有When the wind is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東風到, 寒風吹, 對人對畜都不好) 。不過英國人喜歡“西風”, 在英國, 報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風”, 它給英倫三島送去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言。
二、英漢習語翻譯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關于翻譯的標準, 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但中心要旨都是譯文要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 保持原作的風格, 重視反映原作的風貌。翻譯是再現原作的過程, 能忠實再現原作的全部內容和特點的譯文就是好的譯文。在習語的翻譯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直譯
直譯就是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的聯想的條件下, 在譯文中保留習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各民族的文化作為人類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 具有共性的東西。也就是說, 由于人們在感情, 在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及社會經歷等方面會有相似之處, 英漢習語中也會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習語。這些習語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相同或相近, 隱含意義相同, 也就是說習語所表達的實際意義相同, 可以互譯。如Easy come , easy go 與漢諺“來得容易, 去得快”, To be on thin ice 與“如履薄冰”,a drop in the ocean 與“滄海一粟”, to be out at elbows 與“捉襟見肘”, at sixes and sevens 可以譯為“亂七八糟”等。 轉貼于
有時有的習語的比喻、形象可能對讀者比較生疏, 但由于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有強烈的政治意義, 或明顯的民族、地方歷史等色彩, 宜采用保留原文習語表達方式的直譯法。如The Trojan horse 譯成“特洛伊木馬”, armed tothe teeth 直譯成“武裝到牙齒”, a cat has nine lives 則可譯成“貓有九命”, tower of ivory 為“象牙塔”, “八股文”譯作eight - legged essay。
2.意譯
一些文化意義很濃的習語, 直譯不能傳達文化意義,更換又易將譯文文化強加到原文文化中, 增詞太多無異于解釋, 遇到此種情況應采取意譯。如我們所熟悉的英諺“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直譯則會使讀者費解, 為什么是羅馬而不是其他地方? 其實這句話隱含著“入鄉隨俗”的意義, 應采取意譯。我們知道,“龍”在英漢兩種文化中意義完全不同。在漢語中“龍”是“高貴”、“尊嚴”的象征。而英語中對應的dragon 的文化意義是“怪物、魔鬼、兇殘”等。因此“望子成龍”不可直譯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dragon , 而應譯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又如英語習語中的a cat on hot bricks , 形象是一只在熾熱的磚頭上行走的貓, 痛苦而狼狽, 這個情景與漢語中的“熱鍋上的螞蟻”不謀而合, 都表示“焦急而狼狽”, 翻譯時更換了形象, 更有利于讀者的理解。
3.增譯
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而直譯又不能使讀者理解時, 可在直譯的基礎上增加適當的解釋性的詞, 使譯文形象生動, 體現出原文的風格和韻味。如: “黃鼠狼給雞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 ———not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 盲人瞎馬———A blind man on ablind horse ———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 .此外, 對一些習語可采取直譯加注的方法, 以使讀者了解原文習語所蘊涵的文化意義。如“東施效顰”如果只譯為Dongshi imitates Xishi , 就會使西方讀者無法了解其所蘊涵的文化意義, 東施是誰, 西施又是什么樣子, 因此譯為Dongshi , an ugly woman ,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 就使讀者一目了然。
參考文獻
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習語,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和,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由于地理、歷史、、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一、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存在于人類文明的任何階段。每個民族、國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英漢習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歷史典故
歷史典故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瑰寶, 它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個性及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最能體現不同歷史文化的特點。英漢兩種語言中有大量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 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 往往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例如“三個臭皮匠, 合成一個諸葛亮”。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 他在中國讀者的心目中當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讀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許人也,與“臭皮匠”又有什么關系, 若采用直譯的方法, 很難傳遞它所蘊涵的歷史文化信息。還有大量的習語如: “東施效顰”、 “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狗咬呂洞賓, 不識好人心”等等。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 也有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點) ,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 paint the lily (畫蛇添足) , 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斬亂麻) 等等。
2. 方面
與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出現在英漢語言中。我國的信仰宗教有佛教和道教等。與此相關的習語有很多, 如“借花獻佛”、“緣木求魚”、“閑時不燒香, 臨時抱佛腳”等。在道教中,有“玉帝”、“龍王”、“開天辟地”的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而這些概念在歐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歐美人信奉基督教, 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 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辦的。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help themselves (上帝幫助自助的人) , God be with you (上帝與你同在)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獄去) 這樣的詛咒語。
3. 風俗習慣差異
在風俗習慣差異方面,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度上。“狗”與“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狗在漢語文化中是一種低微的動物。對中國人來說, 大多數情況下, 狗是令人討厭的東西, 其形象是骯臟、齷齪的。漢語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 如“狐朋狗黨”、“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膽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西方英語國家中, 狗被認為是心愛的東西或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歐美人愛狗如愛子,經常讓它與人平起平坐, 把它看作家庭的一員。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大都沒有貶義, 如topdog (最重要的人物) ,lucky dog (幸運兒) 。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皆有得意之時) ,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 ,“累及了”是dog tired。與此相反, 中國人喜歡貓, 貓在中國的文化內涵中一般指其可愛精靈的特性。人們常用“讒貓”比喻人貪嘴, 常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 “cat”是魔鬼的化身, 是中世紀巫婆的守護精靈, 人們厭惡它, 所以She is a cat, 是指“她是一個包藏禍心的女人”。
4. 地理環境的差別
習語的產生與人們所處的地理環境, 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 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 而漢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因而在形容某人花錢大手大腳時, 英語是spend moneylike water , 而漢語是“揮金如土”。在中國人的心目中, “東風”即是“春天的風”, 它象征著“春天”、“溫暖”, 它吹綠了中華大地, 使萬物復蘇,故有“東風報春”之說, 所以中國人偏愛東風。而英國的“東風”是從歐洲大陸吹來的, 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 因此英國人討厭“東風”。英諺中有When the wind is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東風到, 寒風吹, 對人對畜都不好) 。不過英國人喜歡“西風”, 在英國, 報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風”, 它給英倫三島送去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言。
二、英漢習語翻譯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關于翻譯的標準, 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但中心要旨都是譯文要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 保持原作的風格, 重視反映原作的風貌。翻譯是再現原作的過程, 能忠實再現原作的全部內容和特點的譯文就是好的譯文。在習語的翻譯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直譯
直譯就是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的聯想的條件下, 在譯文中保留習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各民族的文化作為人類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 具有共性的東西。也就是說, 由于人們在感情, 在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及社會經歷等方面會有相似之處, 英漢習語中也會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習語。這些習語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相同或相近, 隱含意義相同, 也就是說習語所表達的實際意義相同, 可以互譯。如Easy come , easy go 與漢諺“來得容易, 去得快”, To be on thin ice 與“如履薄冰”,a drop in the ocean 與“滄海一粟”, to be out at elbows 與“捉襟見肘”, at sixes and sevens 可以譯為“亂七八糟”等。
有時有的習語的比喻、形象可能對讀者比較生疏, 但由于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有強烈的政治意義, 或明顯的民族、地方歷史等色彩, 宜采用保留原文習語表達方式的直譯法。如The Trojan horse 譯成“特洛伊木馬”, armed tothe teeth 直譯成“武裝到牙齒”, a cat has nine lives 則可譯成“貓有九命”, tower of ivory 為“象牙塔”, “八股文”譯作eight - legged essay。
2.意譯
一些文化意義很濃的習語, 直譯不能傳達文化意義,更換又易將譯文文化強加到原文文化中, 增詞太多無異于解釋, 遇到此種情況應采取意譯。如我們所熟悉的英諺“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直譯則會使讀者費解, 為什么是羅馬而不是其他地方? 其實這句話隱含著“入鄉隨俗”的意義, 應采取意譯。我們知道,“龍”在英漢兩種文化中意義完全不同。在漢語中“龍”是“高貴”、“尊嚴”的象征。而英語中對應的dragon 的文化意義是“怪物、魔鬼、兇殘”等。因此“望子成龍”不可直譯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dragon , 而應譯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又如英語習語中的a cat on hot bricks , 形象是一只在熾熱的磚頭上行走的貓, 痛苦而狼狽, 這個情景與漢語中的“熱鍋上的螞蟻”不謀而合, 都表示“焦急而狼狽”, 翻譯時更換了形象, 更有利于讀者的理解。
3.增譯
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而直譯又不能使讀者理解時, 可在直譯的基礎上增加適當的解釋性的詞, 使譯文形象生動, 體現出原文的風格和韻味。如: “黃鼠狼給雞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 ―――not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 盲人瞎馬―――A blind man on ablind horse ―――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 .此外, 對一些習語可采取直譯加注的方法, 以使讀者了解原文習語所蘊涵的文化意義。如“東施效顰”如果只譯為Dongshi imitates Xishi , 就會使西方讀者無法了解其所蘊涵的文化意義, 東施是誰, 西施又是什么樣子, 因此譯為Dongshi , an ugly woman ,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 就使讀者一目了然。
參考文獻:
1.引言
漢語中的“諺語”一詞與英語中的“proverb”大體一致,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中,將“諺語”定義為: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proverb”在《朗文當代英語詞典》(英語版)中的定義為:a short well-known statement that contains advice about life in general。學習作為人類語言和思想濃縮的結晶的諺語,有助于深刻理解西方文化,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
2.英漢諺語所體現出的文化差異
諺語,作為人類文化生活的文明成果,反映著各自民族的文化、生活習俗和道德取舍。由于不同民族生活的地理環境、自然氣候、宗教習俗等諸多方面的不同,所創造的諺語在某些方面所體現的文化色彩有著很大的地方差異。
2.1與歷史典故有關的諺語
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有大量由歷史典故形成的諺語。在中國的典籍中,諺語多出自詩書、諸子論著,如:“千丈之堤,潰于蟻穴。”――《韓非子?喻老》;“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傳》;“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荀子?勸學》;這些諺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很有教育和警示作用。
而英語中的典故多來自《圣經》、古希臘羅馬神話等西方經典著作,根據《圣經》記載,Adam是人類的始祖,即最古老的人,所以as old as Adam就是“非常古老,非常陳舊”的意思。再比如:A great ox stands on my tongue.(一頭壯牛站在我的舌頭上。)“壯牛”代表不可挪動的重物。全句的意思是:說話極其謹慎。與漢語“三緘其口”相近。
2.2與地理有關的諺語
每個民族都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生存繁衍,因而不同民族的一些諺語的產生和該民族的自然環境、地理環境、山川物產密切相關。我國是農業大國,因此有關農業的諺語可以說是信手拈來。如:“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田要深耕,土要細碎”;“春天起的早,秋后吃得飽”。而英國是一個島國,因此,英語中有很多與水和船有關的諺語。如: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靜的海水很難造就優秀的航海家。);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沒有目的就好像航海沒有羅盤。);Still waters run deep.(靜水流深/沉默者深謀。)。
各國的地理特點,作為素材反映在諺語里也會給諺語增加民族的色彩。如英諺中有一句“Northampton stands on other men’s legs.(北安普敦靠別人的腿站住腳。)”。由于這個地方從古以來皮革及制鞋業就很發達,所以在17世紀就有了這句風趣生動的諺語。Lemster’s bread and Weabley’s ale,Dunmow’s bacon and Doncaster’s daggers.這句諺語說的是Lemster,Weabley,Dunmow and Domcaster are known for the products:bread,ale,bacon and daggers.這句諺語就和中國的那句俗語很像: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車的姑娘美如花。漢諺中也有反映我國地理特點的諺語,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等。
2.3與宗教文化有關的諺語
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在許多民族的生活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人大多信奉佛教,因此有許多諺語與佛有關,如:“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不看僧面看佛面”等。而西方人信奉基督教,他們認為上帝是至高無上的神,有許多諺語借助宗教來宣揚為人處事之道。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The mills of God grind slowly.(天網恢恢,疏而不漏。);Whom God would ruin,he first deprives of reason.(上帝要毀滅誰,必先奪其理性。)。
2.4與民族心理有關的諺語
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性,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文價值取向,形成了他們獨有的心理特點。從對某些動物的不同態度即可看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在漢語里,“龍”是吉祥之物,“正月十五把龍蒸,保得一年好收成”;“二月二,龍抬頭,妖魔鬼怪犯了愁”是我國民間流傳甚廣的兩句諺語,它們都體現了人們相信龍有保佑人和莊稼的威力。而在西方,人們卻把dragon看成是邪惡的象征,認為龍是兇殘的怪物,應予消滅。比如the old dragon用來指魔鬼,dragon’s teeth用來指爭斗的根源。
即使對于同一種動物,兩個民族的看法也不盡相同。以狗為例,狗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識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諺語大多含有貶義。如:“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狗仗人勢,雪仗風勢”;“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好狗不擋道”等。在西方人的眼中,狗是人們所鐘愛的動物,英語中與狗有關的諺語,大多含有褒義。如:Dog does not eat dog.(同類不相殘,同室不操戈。);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頭之日。);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度難關。)。
3.結語
語言是傳播文化的載體,作為語言精華的諺語,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智慧,展現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社會風貌和風土人情。從不同文化角度對中西方諺語進行比較,找出不同文化之間的共性和特性,這對于增加知識、開闊視野、搞好對外交往很有益處。
參考文獻:
[1]李慶軍,丁華.輕松學諺語.新世界出版社,1998.
文化與語言是緊密相聯的,然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間思維方式、生活背景、以及文化習俗不同,翻譯不是簡單的將一種語言機械的轉換為另一種語言,而是一種文化一種思維的傳遞和表達。由此可見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
“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注定了翻譯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漢英翻譯既是漢英語言的轉換也是漢英雙語文化的交流。”(邵志洪,2005)同一個動物詞在一種文化中被欣賞的動物可能在另外一種文化中不被認可,甚至被排斥,正如一句英文諺語所說“One’s meat is another’s poison."。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克服語言與文化差異帶來的障礙,以及實現語言的對等和文化的移植是翻譯工作者關注的熱門話題。
1 習語的文化差異表現及原因
1.1 習俗文化的不同
審美價值取向和社會心理差異的不同造成同一動物詞在中英兩種文化中產生不同的褒貶意義,這與英漢兩個民族對動物的好惡有關。對該動物喜歡、欣賞,相對應的動物詞就會向褒義方向發展,反之,就會向貶義方向發展。
例如:英語中“lucky dog”指幸運的人,若是簡單的按字面意思翻譯“幸運的狗”,那樣就與其本意截然相反了。但從英國人對狗的價值取向出發,我們不難發現英國人大都對狗有好感,把它當成朋友和可愛的人。但狗在中國的待遇卻截然不同,中國人一般在心理上鄙視這種動物,常常用它來形容和比喻壞人或壞事比如“狼心狗肺”、“狗屁不通”、“狗腿子”等。同樣的,中文中的“狗仗人勢”、“走狗”在翻譯成英語的過程中也就不能涉及到dog。
另外,英語習語的表達形式非常豐富,習語所使用的修辭手法也是多種多樣,這樣就使得習語的意思更加形象生動。
例如:翻譯“ 愛屋及烏”就應譯為 love me, love my dog.這里就用到了排偶的修辭手法,即把兩個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或短語,并列地排在一起,從而達到句式整齊勻稱,節奏明朗。感染力強的效果。至于在這例習語中,中文意思“愛屋及愛烏”與英文意思中的“愛我及愛我的狗”,意義對應上的差異就歸結為中英習俗文化的差異了。
1.2 地域文化
社會語言學家們認為:語言與環境、社會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在不同地地理環境中,必然會有特色鮮明的民族個性。英漢兩個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各屬于不同的文明體系。中國屬于黃土文明,英國屬于海洋文明,這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例如:a sea dog(老練水手)、a water dog (水性好的人),乍一看,sea(海、海洋)、water(水)似乎和狗都沒有聯系,但是結合英國的地域文化,英國為島嶼國家,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海在英國人民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因此習語中除狗外,還出現海、水的字眼,所以a sea dog譯為“老練的水手”、a water dog 譯為“水性好的人”就容易理解的多了。
1.3 歷史典故及話寓言故事
英漢兩種語言中含有量由歷史典故與歷史人物形成的習語,這些習語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因此我們還要學會從他們的根源上尋找他們真正的含義。
英語中,例如:如:rain cats and dogs源于北歐神話,貓對天氣有很大影響,英國水手至今說:“貓尾巴藏大風”。據說,駕暴風雨的巫土化為貓形。狗是風的信號。狗和狼都是暴風雨神奧丁的隨從。to rain cats and dogs即to rain heavily/hard,漢譯為“下傾盆大雨”。如果我們僅從單詞意思本身來翻譯就很難理解到其深層含義。
但中文中習語,因雙方的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些則完全沒有與之相對的習語,例如:“雞鳴狗盜”、“東施效顰”,因涉及的歷史人物的歷史事件,在中國耳熟能詳,但在英語國家卻因沒有類似的事件,不能完全準確的翻譯。
2 翻譯對策
基本上學過英語的人都知道狗就是“dog”,“dog”就是狗,但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在翻譯時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尤其是在翻譯習語時,切不可望文生義,要注意理解其文化內涵,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最大限度地傳遞文化信息。
2.1 直譯法
直譯是既傳達原作意義又照顧形式且為譯語讀者所接受的全譯策略,一般能顯出譯文與原文較大的形似。換言之,比較容易看出詞對詞或短語對短語的痕跡。
比如說: An old dog will learn no new tricks./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老狗學不會新把戲。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吠犬不咬人。狗拿耗子,多管閑事like a dog trying to catch mice―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狗仗人勢A dog bites on the strength of his master’s position.狗嘴里吐不出象牙。A dog's mouth emits no ivory.
從以上這些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直譯法是翻譯習語時的一種常用方法,它能在不違背譯文語氣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的聯想的前提下,在譯文中仍保留原文習語的比喻形象、民族特色和語言風格。
2.2 意譯法
意譯是傳達意譯不拘原作形式的全譯策略。如果說漢語中的“豬狗不如”worse than a cur or a swine,很多西方讀者可能會不理解,因為漢語中的狗大多帶貶義,而在西方國家,狗基本都是當寵物養的,是主人的心肝寶貝。在這種情況下,即當直譯法無法表達出原文含義,譯入語又沒有對應表達時,意譯就成為了第一選擇,否則,讀者會不知所言。由于狗在中國文化中的濃厚貶義色彩,許多習語在英語中沒有相關聯想,漢譯英時,多采用意譯。
如:狗膽包天monstrous audacity,狗茍蠅營seek personal gain shamelessly,狗屁不通nonsense,狗頭軍師a good-for-nothing adviser,狗尾續貂make an unworthy continuation of a great work,豬狗不如(狗彘不若)a worthless fellow,狐群狗黨(豬朋狗友)a gang of scoundrels
另外,一些英語習語給狗賦予了褒義色彩,或者因為生活習俗和審美差異等對狗進行了設喻,為了避免中國讀者的誤解,也應使用意譯法。如:lucky dog(幸運兒), top dog(頭頭), war dog(老兵), yellow dog(膽小鬼), go to the dogs(墮落), wake up a sleeping dog(招惹是非)等。
2.3 增譯法
增譯,即增加式全譯,指從原文出發根據邏輯、句法、修辭的需要在譯文中增加一些必要的語言單位的全譯方法。由于雙語的思維方式、語言文字結構以及習慣表達法的差異,翻譯中有時會增加補充某些必要的詞量來銜接語義,填補可能出現的語義空缺,使譯文語言更加明確,達到和原文相似的某種修辭效果。增譯不是無中生有地隨意增加語言單位,而是增加原文中雖無其形但有其意的一些語言單位。這也就是說,增譯必須是最小限度的,切不可增加過多而有畫蛇添足之感。
有一些習語,其中的形象直譯后雖不會產生文化沖突,卻會造成語用失誤,譯文讀者不能理解其含義,對其進行意譯又會失去其原有的形象性。此時,就可采用增譯法,對習語中的比喻或表達形式在譯文中作適當的調整,進行文化補償,使之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
如:狗尾續貂a dog’s tail joined to sable―a wretched sequel to a fine work; 狗咬呂洞賓snarl and snap at Lv Dongbin(one of the eight immortals in Chinese mythology)―wrong a kind-heard person; 狗仗人勢like a dog threatening people on the strength of his master’s power―be a bully with the backing of a powerful person.
3 結語
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不可低估,英漢本屬兩種語言體系,表達習慣和表達方式各不相同,加上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如此顯著,對此造成了兩種語言對習語翻譯的千差萬別。但是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對來年各種語言的熟練運用和對兩種文化的熟練掌握。毫無疑問,只有掌握這兩種能力,才能更好的翻譯兩種語言。
參考文獻
[1] 劉潤清,《再談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從《朗文當代英語大辭典》說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2] 顧嘉祖、陸,《語言與文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
[4] 張鎮華,《英語習語的文化內涵極其語用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2月
[5] 王勤玲,《試談中英文習語中“狗”的翻譯》,山西教育學院報,2001年01期
[6] 何慧剛,《英語習語翻譯與文化交流》,1996年03期
[7] 孫凱,《關于英語習語的翻譯》,2002年02期
[8] 李艷,《漢英文化差異造成的翻譯障礙及其對策研究》,2001年9月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Lyons認為語言系統受兩種結構的制約 ,一種是 “地層結構” (structure) ,即人類共同的生理特征和世界的原有結構 ,這種結構使語言趨向一致; 另一種結構是“超結構” 或“上層結構”(superstructure) ,即各個民族不同的文化結構 ,它導致各民族的語言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各種各樣的差異。 “地層結構” 表現語言的一致性 ,使世界人民的交流成為可能;而 “上層結構” 表現語言的多樣性 ,使得交流不能順利進行 ,甚至產生誤解和不愉快。有一次 ,有個外賓對接待他的主人說: “您的夫人很漂亮。 ” 主人很客氣地說: “哪里 ,哪里。 ” 譯員竟脫口而出地譯成 “Where ?Where ?” 當然把外賓裝到了悶葫蘆里。這段軼事從此也成了譯界的笑談。顯然 ,翻譯只是逐字逐詞地機械對應 ,而忽略了中西方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國人向來以謙虛為名 ,而西方人卻習慣于自豪地接受贊揚并禮貌地表示感謝 ,說一聲 Thank you。由此 ,我們可以看出 ,語言中滲透著社會意識和文化傳統。如果我們不了解外國的文化傳統也就無法真正掌握外國的語言 ,所以我們翻譯就要越過社會文化差異的障礙 ,尋找能在讀者中產生相同效果的外文。
二、 文化對翻譯的影響
1. 文化的定義關于文化的定義 ,迄今為止各國學者對它的解釋都不盡相同。但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認為 ,文化 “實指一個社會所就有的獨特的信仰 ,習慣 ,制度 ,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 。其 4 個主要特點是:完整性、 保守性、 可變性和主次之分性。了解文化的特點 ,對樹立翻譯的文化觀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 語言、 翻譯與文化作為記錄人類歷史及表達人類生活和思想的工具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深遠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因此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它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 ,語言的發展常常折射文化的變遷。而翻譯是在譯語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語的信息 ,它不僅涉及兩種語言 ,而且還涉及兩種社會文化。翻譯是通過語言機制的轉換連接或溝通自身文化和異國文化的橋梁;翻譯是具有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際、 交流思想、 達到相互了解的媒介。3. 文化影響的表現方面(1) 因受不同文化習俗的影響 ,各民族表達相同概念的說法是不相同的。例如: Keep dry !請勿潮濕 ! Wet paint !油漆未干 !在此兩例中 ,英語是從正面表達 ,而漢語則從反面表達 ,這是由于東西方邏輯思維的差異導致英漢表達習慣不同的結果。再如 ,漢語說 “一箭雙雕” 或 “一舉兩得” ,而英語卻說 “一石打死二鳥” (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stone) 。因此在英漢互譯時 ,要注意轉換表達方法以符合譯文習慣。(2) 在各種語言里 ,文化個性反映在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上。同一客觀事物 ,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價值 ,引起不同的聯想 ,具有不同的內涵。例如 ,east wind 和 west wind ,英漢兩種文化里都有對應的詞語 ,所指詞語意義相同 ,但內涵卻完全不同。在中國人心中 ,東風指春風 ,象征春天和溫暖 ,它吹綠了中華大地 ,使萬物復蘇。東風也比喻革命的力量或氣勢 ,漢語有 “東風壓倒西風” 一說 ,因而中國人偏愛東風。而英國的東風則是從歐洲大陸北部吹去的 ,象征寒冷 ,令人不愉快 ,所以英國人討厭東風。英國諺語里就有這樣的內容: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 it’ 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 (東風吹寒風到 ,對人對畜都不好)不過英國人喜歡西風 ,溫暖的西風相當于我國從太平洋吹來的東風。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曾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 “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 ,英國諺語中也有這方面的反映: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 the weather is at thebest .” (風從西邊來 ,氣候最宜人。 )(3)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都有很多不同 ,翻譯時必須作等值意義轉換 ,如英語民族的人不論在鄉村還是在城市 ,見面時喜歡談天氣 ,說: “Lovely weather , isn’ t it ?” 之類的話。漢語譯成 “你好哇 !” 也未嘗不可。同樣 ,在我國早有 “民以食為天” 這一吃飯問題最大的思想 ,因而吃飯問題也就成了人們經常掛在口頭的話題。人們見面時愛說 “吃了嗎 ?” 之類的話 ,在多數情況下只是一種招呼罷了 ,譯成英文只說 “How are you ?” 或“Hi !” 就行了。(4) 由于英漢兩種文化傳統和邏輯思維上的差異 ,英漢語用不同的順序來表達內容重點 ,英美人習慣于開門見山 ,先說明重點 ,表明態度和觀點 ,然后再敘述事物的原因;而中國人總喜歡先擺明事情的來龍去脈 ,然后再表明自己的態度和觀點。例如 , “Many thanks for the dinner yesterday , which my wife and I enjoyed verymuch.” ( 我和妻子對昨天的晚宴感到及其愉快 ,深表謝意。 )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Lyons認為語言系統受兩種結構的制約 ,一種是 “地層結構” (structure) ,即人類共同的生理特征和世界的原有結構 ,這種結構使語言趨向一致; 另一種結構是“超結構” 或“上層結構”(superstructure) ,即各個民族不同的文化結構 ,它導致各民族的語言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各種各樣的差異。 “地層結構” 表現語言的一致性 ,使世界人民的交流成為可能;而 “上層結構” 表現語言的多樣性 ,使得交流不能順利進行 ,甚至產生誤解和不愉快。有一次 ,有個外賓對接待他的主人說: “您的夫人很漂亮。 ” 主人很客氣地說: “哪里 ,哪里。 ” 譯員竟脫口而出地譯成 “Where ?Where ?” 當然把外賓裝到了悶葫蘆里。這段軼事從此也成了譯界的笑談。顯然 ,英語只是逐字逐詞地機械對應 ,而忽略了中西方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國人向來以謙虛為名 ,而西方人卻習慣于自豪地接受贊揚并禮貌地表示感謝 ,說一聲 Thank you。由此 ,我們可以看出 ,語言中滲透著社會意識和文化傳統。如果我們不了解外國的文化傳統也就無法真正掌握外國的語言 ,所以我們英語就要越過社會文化差異的障礙 ,尋找能在讀者中產生相同效果的外文。
二、 文化對英語的影響
1. 文化的定義關于文化的定義 ,迄今為止各國學者對它的解釋都不盡相同。但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認為 ,文化 “實指一個社會所就有的獨特的信仰 ,習慣 ,制度 ,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 。其 4 個主要特點是:完整性、 保守性、 可變性和主次之分性。英語是通過語言機制的轉換連接或溝通自身文化和異國文化的橋梁;英語是具有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際、 交流思想、 達到相互了解的媒介。3. 文化影響的表現方面(1) 因受不同文化習俗的影響 ,各民族表達相同概念的說法是不相同的。例如: Keep dry !請勿潮濕 ! Wet paint !油漆未干 !在此兩例中 ,英語是從正面表達 ,而漢語則從反面表達 ,這是由于東西方邏輯思維的差異導致英漢表達習慣不同的結果。再如 ,漢語說 “一箭雙雕” 或 “一舉兩得” ,而英語卻說 “一石打死二鳥” (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stone) 。因此在英漢互譯時 ,要注意轉換表達方法以符合譯文習慣。(2) 在各種語言里 ,文化個性反映在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上。同一客觀事物 ,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價值 ,引起不同的聯想 ,具有不同的內涵。例如 ,east wind 和 west wind ,英漢兩種文化里都有對應的詞語 ,所指詞語意義相同 ,但內涵卻完全不同。在中國人心中 ,東風指春風 ,象征春天和溫暖 ,它吹綠了中華大地 ,使萬物復蘇。東風也比喻革命的力量或氣勢 ,漢語有 “東風壓倒西風” 一說 ,因而中國人偏愛東風。而英國的東風則是從歐洲大陸北部吹去的 ,象征寒冷 ,令人不愉快 ,所以英國人討厭東風。英國諺語里就有這樣的內容: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 it’ 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 (東風吹寒風到 ,對人對畜都不好)不過英國人喜歡西風 ,溫暖的西風相當于我國從太平洋吹來的東風。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曾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 “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 ,英國諺語中也有這方面的反映: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 the weather is at thebest .” (風從西邊來 ,氣候最宜人。 )(3)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都有很多不同 ,英語時必須作等值意義轉換 ,如英語民族的人不論在鄉村還是在城市 ,見面時喜歡談天氣 ,說: “Lovely weather , isn’ t it ?” 之類的話。漢語譯成 “你好哇 !” 也未嘗不可。同樣 ,在我國早有 “民以食為天” 這一吃飯問題最大的思想 ,因而吃飯問題也就成了人們經常掛在口頭的話題。人們見面時愛說 “吃了嗎 ?” 之類的話 ,在多數情況下只是一種招呼罷了 ,譯成英文只說 “How are you ?” 或“Hi !” 就行了。(4) 由于英漢兩種文化傳統和邏輯思維上的差異 ,英漢語用不同的順序來表達內容重點 ,英美人習慣于開門見山 ,先說明重點 ,表明態度和觀點 ,然后再敘述事物的原因;而中國人總喜歡先擺明事情的來龍去脈 ,然后再表明自己的態度和觀點。例如 , “Many thanks for the dinner yesterday , which my wife and I enjoyed verymuch.” ( 我和妻子對昨天的晚宴感到及其愉快 ,深表謝意。 )
[關鍵詞]初中英語 學生 跨文化交際
一、前言
英語跨文化教學(English InterculturalTeaching)主要是指在課程教學中,通過內在的文化背景知識來影響學生的語言學習和運用,進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素養。這也說就是說,在英語教學中,關注跨文化發展意義,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感悟語言知識,提高他們的語言使用規范性和靈活性: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合理地運用英語,提高他們語言交際準確性和豐富性。學生通過對英語語言知識表象意義理解,從而加深對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文化內涵的領悟,能夠激活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他們學習和使用英語的信心。中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素養培養就是要在圍繞學生學習發展需要的基礎上,依據課程教學發展目標,創新教學思維,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知識素養,以滿足他們的交際發展需要。
二、培養中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素養依據
2.1文化是語言表達內核,具有一定內涵
語言與文化之間始終存在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和載體。正如法國著名符號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所言,“無論從哪方面看,文化都離不開語言。”由此可見,語言是文化的外在存現形式。
2.2文化異域特征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前提
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異域特征,是一定民族在發展中的積淀,體現在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諸多領域額。學生只有在了解和掌握跨文化前提下,才能夠更好地學習和使用英語。在這樣的前提下,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才能夠得到提高。
2.3跨文化表達內涵是學生語言表達基礎
學生在接受跨文化表達內涵過程中,不僅能夠感受到中西方語言表達異同,便于學生在學習運用過程中能夠運用合理的學習策略。學生英語表達需要借助一定的詞匯,而詞匯的文化內涵則是影響表達語義的重要因素。
2.4跨文化交際素養是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體現。
學生要想掌握純正地道的英語語言表達思想和方法,了解和掌握跨文化知識必不可少。語言交際的得體和地道不僅體現在用詞造句的語法正確上,還應該注重表達語義的豐富上。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素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三、培養中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素養的原則
3.1多元化原則
跨文化本身就具有豐富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根據文化的豐富性來制定多元化的教學思維模式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素養。課程標準在“文化意識”的五級學習目標中列出了14種類型。這些類型,不僅是學生進行語言交際的重要體現,更是學生進行靈活運用必不可少的。
3.2互動性原則
文化是存在語言中的一種靜態意識形式。這種形式一旦與交際進行有機融合,不僅能夠有了動態展示過程,更能夠讓文化變得“鮮活”,體現其應有的價值意義。這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交際的發展需要,將文化內涵有機融入表達過程中,不僅能夠很好凸顯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更能夠提高表達的準確性。
3.3思辨性原則
文化作為一種發展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在使用上稍有不當,則容易產生消極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文化的使用特點,予以辯證的對待。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能夠在發揚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運用辯證的觀點對待西方的跨文化,從而提高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審美價值觀。
四、培養中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素養的途徑
4.1關注詞匯文化內涵,優化語句表達
詞匯是語言表達的基本組成的單位,也是體現語句意義的重要物質載體。在教學中,關注詞匯文化內涵,不僅能夠有助于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表達效果,還能夠體現學生學習和使用英語的綜合素養。在英語詞匯中,一詞多義的現象普遍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在語句使用的過程中能夠緊扣詞匯表達意思進行優化組合。
我們在掌握詞匯文化內涵時,應該根據語句表達意境進行合理地尊和使用。在使用的過程中,應該注意:(1)準確感知語句的使用表達語境,挑選合適的英語詞匯,達到“句里有意,詞中有文”,讓詞匯發揮應有的文化表達價值意義。(2)關注詞匯的多樣化文化背景,讓詞匯的使用真正發揮其內涵價值,在使用過程中,應該圍繞詞匯的感彩、故事典故等方面予以綜合考慮。(3)拓寬詞匯文化交際內涵。我們知道語言中詞匯的內在文化內涵是交際的核心要素。英語中有許多詞匯來自神話、寓言、傳說或典故。學生了解這些詞匯蘊含的文化,有助于他們更好地予以理解和應用,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中西方表達文化差異往往影響人們的表達思維和效果。例如,“狗”在我們中國人眼中,大多具有貶義,像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等。但在西方國家,則與此相反,像這樣一句話:Millie is called aluck,dog.如果不知道lucky dog(幸運狗),喻指“幸運的人”的內涵,翻譯出來的語句肯定會鬧出一定的笑話。還有像sea dog(海狗),喻指“老練的水手”;dog-ear a book(在書上折個狗耳),意思是“折書角”等等。學生只有掌握了上述文化的表達內涵才能夠真正學會使用語言表達。
4.2關注故事典故寓意,掌握交際規則
任何語言都有一定的產生背景典故。這種典故的產生,一方面,為語言的豐富使用提供了更為寬闊的使用空間,增添了語言的表達內涵;另一方面,能夠開闊人們的表達思維,讓語言表達變得更為輕松自由,便于人們能夠靈活地使用語言進行交際。
在教學中,關注故事典故寓意,除了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之外,還能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習慣,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觀能動性。這種典故的使用,還能夠讓學生的綜合語言使用能力得到體現。學生在這樣的前提下更能夠進行交際。學生在這樣深入探究的過程中更利于使用英語。具熊的憨厚可愛,其實不然,該詞源于美國的羅斯福總統。美國老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
osevelt)(被人們昵稱為Teddy)。他在工作之余,喜歡打獵,尤其是熊。有一天他和一群朋友到林中打獵,突然看到一只站立在他面前的小熊,非常可愛。羅斯福一時起了惻隱之心,放走了這只小熊。此事經媒體宣傳報道后,美國的愛護動物者趁機大肆褒揚羅斯福總統的一念之善。這時一位面包店的老板靈機一動,根據那只可愛小熊的造型,制成一批玩具,命名為Teddy bear。不料深受小朋友的喜愛,立刻銷售一空,大量制造Teddy bear出售,至今經久不衰。這樣,Teddy bear就有了表示仁慈善良的詞匯內涵。倘若明白了該詞的用法,定會恍然大悟。
4.3關注表達風俗習慣,提高學識修養
語言的表達習慣往往是語句運用的核心。這些習慣的運用,不僅能夠體現在文化意識領域中,更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比較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表達思辨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化學識修養。這種習慣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這些表達風俗習慣運用于語言交際,不僅能夠體現文化的內涵,還能夠彰顯學生的學識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