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學反思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4 14:46: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1)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5-010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61

新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學習中,要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重視情感體驗并形成語感,積累經驗。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多種方法來閱讀并形成初步理解、鑒賞文學的能力。五、六年級高段閱讀目標中也明確指出學生要學會利用網絡等資源開展探究性閱讀,課外閱讀的總量不少于一百萬字。這就給語文教學提出了一個難題:如何在有限教學時間內完成巨大的課外閱讀任務?實踐證明,要想讓學生真正學會閱讀,“自主學習外儲內化”不可缺少。下面筆者就對“自主學習外儲內化”閱讀指導進行闡述。

一、“自主學習外儲內化”閱讀能力培養的方法

“自主學習外儲內化”是討論個體認知機制或心理機能形成的問題,是新外部活動方式和主體原有圖式實現融合、協調,以此內化成新心理活動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能力習得的過程。語文課外閱讀自主學習外儲內化能力培養要結合閱讀方式的練習,有計劃、目的地進行,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自己學會構建課外閱讀目標體系

目標體系可分成三大目標,即遠期、中期、近期。遠期目標指小學階段課外閱讀所要達到的數量與質量;中期則是每個學期對課外閱讀數量與質量做明顯的要求;近期目標是眼前閱讀的具體目標。如果閱讀目標中包含了遠期目標,那么學生可以更主動地開展課外閱讀,其效果也會更好。

因此,要從整體目標著手,讓學生有完整的閱讀流程、方法,有利于完成任務。同時,在根據計劃開展閱讀中教師還要去引導學生,不斷督促他們優化自己的閱讀行為。例如,在閱讀中要求理解并積累一定數量的語言知識,提升閱讀效率,但有時為提升效率、積累語言就要對所積累的語言進行分類,但這原來在計劃中是沒有的,因此要對原計劃進行補充。

(二)在閱讀中提升自我檢驗、調節的水平

積累語言,優化寫法是語文課外閱讀的目的。所以提升學生語文課外閱讀中,主體意識水平要包括學生在語言優化寫法中的自我檢驗、調節等。在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時,可設計與閱讀有關的提問卡,要求學生以此為基礎來進行自我提問,具體操作如下:

第一,開始閱讀前,先根據提問卡做好準備:①思考閱讀時所做的每一件事,②當閱讀中遇到問題要怎么處理?③最不擅長閱讀哪類文章?原因是什么?④為了更好地讀書,你要怎么做?

第二,在閱讀時根據提問卡自我提問,進一步閱讀文章,提升閱讀效率:①你認為哪些部分可以略讀?哪些部分要精讀?②哪些內容可以摘抄?③哪些寫法可以為自己所用?

第三,閱讀之后再根據提問卡自我提問,開展反思:①在閱讀時你選用的是什么閱讀方法?如何判斷的?②在閱讀中你常常會犯下什么錯誤?如何改進?

這樣訓練不單可提升學生課外閱讀效率,還可以讓學生深入去理解,提升知識積累,優化自主學習能力。

二、自主學習外儲內化的閱讀指導模式設計――以《草船借箭》為例

(一)有目標的選擇

學習任務:根據課內的單元學習,重點說明材料提取課外閱讀學習的根本要求;根據單元具體學習要求明確課外閱讀的課文數量范圍;擬定個人單元課外閱讀學習計劃,小組交流質疑、修訂。《草船借箭》在學習屬于重點學習的內容,因此要對其展開詳細的計劃。

學法指導:根據教材精學課文學習重點,歸納單元學習重點及學習方法要求。選定閱讀篇目:用內容、閱讀方法、時間、學習預期結果幾大要素來擬定學習計劃。例如,可以安排學生閱讀《草船借箭》的拓展內容――《三國演義》,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二)閱讀分析

學習任務:將計劃規定文章分成三大類:指導單元閱讀知識性的文章、你最喜歡的文章、需要重點閱讀的文章。采用默讀式方法,把規定的所有文章先進行瀏覽,選定重點閱讀文章、語段;對重點的課文、語段進行細讀,完成語句理解、內容把握或是情感領會等作業的訓練;運用多向思維法,對文章的思想、內容等提出問題。

學法指導:根據計劃明確學習要求,選定要細讀的文章及語段。提出語言學習及思考問題作業的要求。《草船借箭》中部分內容是可以進行細讀的,如針對“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F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這一段,細細推敲文章的內容。

(三)編碼儲存

學生任務:整理自學過程中的文字資料并進行分類儲存、統計字數。將作業練習文字提交,在課堂中集中、重點交流并提出作業的建議。

學法指導:根據儲存文字內容,擬定分類標準。對各類信息進行儲存,選擇有用的信息資料,根據個人喜愛收集有價值的內容,整理閱讀《草船借箭》后,寫一些心得體會的作業。

(四)提取運用

學生任務:自由組織課外閱讀成果交流小組的主題活動會。全班要以組織1-2次的課外閱讀成果展示交流評比活動、個人課外閱讀成果需求活動等。

學法指導:提供閱讀成果展需求活動多種的形式與資料,由學生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選擇。如沙龍會、電腦小報、表演文藝活動、主題班會等?!恫荽杓房梢圆捎帽硌菸乃嚮顒拥男问介_展,提升學生閱讀的質量。

(五)反思總結

學習任務:分類整理總結學習的成果,反思總結學期學習方法并形成文字。

篇(2)

關鍵詞:思維;創造思維;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9-0013-01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主動性、獨創性的思維方式。它往往能突破習慣性思維的束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其觀點總是富有新的創意。思維定勢是妨礙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最大障礙。《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尤其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應鼓勵學生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聚合思維、直覺思維、想象思維,力求求異求新,培養思維的創造性。

1.由果溯因,逆向思維

小學生思維處于由順向思維向逆向思維發展階段。所謂逆向思維就是從事物的結果追溯到原因,或從目前追溯到過去。由于事物之間常常是互為因果,具有雙重性和可逆性。因此,利用逆向思維比較容易引發超常的思維,有時對解決問題會起到突破性的作用。例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當學生理解了《草船借箭》的內容后,讓學生想一想:諸葛亮果真在三天之內造出了十萬支箭,以后周瑜對他的態度會不會改變呢?這樣,將教材里的因果關系顛倒,引導學生由果溯因,進行逆向思維,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活躍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創新能力。

又如:《我要的是葫蘆》一課結尾:"沒過幾天,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按照順向思維定勢,種葫蘆的人沒收成葫蘆。為了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我有意設計這樣的練習: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葫蘆。過了些日子,()的葫蘆藤上長滿了()葉,開出了幾朵()的小花。花謝以后,藤上掛了許多()的小葫蘆。有一天,他又發現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這時他想到植物生長不能光想著結果,還要注意各部分之間的(),所以他趕快()。后來小葫蘆慢慢(),一個個都長得()。這樣的練習,不但使學生明白了寓意,還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把自己的想象和種葫蘆的人的愿望聯系起來,這是一種積極的創造性思維訓練。

2.運用比較,求異思維

科學史上的許多發明創造,常常是從求異開始的。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為此,教師可通過引導比較,充分發揮學生認知的內驅力,把高度的注意力注入到一個系列的認識活動中,從中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如,《詹天佑》一課,對于"人"字形線路這一部分的教學,一般總滿足于學生理解"人"字形線路的利中之弊,往往無人懷疑。而我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說出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線路有什么好處,然后引導學生說說有什么不足,再引導學生說說用什么辦法克服這些不足,讓學生設計新的方案。有的說:"改變線路,避開陡坡"。有的說:"架設引橋,讓火車漸漸爬上陡坡"?!詈笠龑W生結合當時當地的情況,進行比較,使學生明白"人"字形線路雖然不是完美無缺的方案,但在當時當地的情況下,卻是最佳的選擇,它充分體現了詹天佑杰出的創造才能。這樣,學生敢于向教材質疑向權威挑戰,引導學生分析美中不足,探索新的設計方案,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加深了學生對"人"字形線路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詹天佑杰出的創造才能。

3.正理反推,發散思維

在教學中,當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后,教師可改變原文的某些條件,啟發他們思維發散,從反面進行分析推理,找出事物的正反面,從不同方面對同一事物進行思考,從而進一步弄清事物的因果關系。如,教學《凡卡》一課時,當學生理解課文后,我提出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凡卡寫的這封信,他爺爺能收到嗎?為什么?當學生回答:"凡卡的信爺爺收不到,因為信封沒有寫清地址,沒貼上郵票。"這時問題似乎已經解答,但我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小題大作"起來,來個正理反推。假如凡卡寫清地址,貼上郵票,爺爺很快收到了他的信,那么,爺爺會接他回到鄉下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頓時活躍起來,全班同學圍繞"接"與"不接"兩方面思考,并開展辯論。有的說:"爺爺會接小凡卡回鄉下去,因為凡卡是爺爺的親孫子。爺爺怎么會舍得讓自己的親孫子過那種挨打挨餓又睡不好覺的苦日子呢?"有的說:"爺爺是個窮苦的守夜人,他也在有錢人家幫工,身不由已,只能養活自己,怎么去接小凡卡呢?"……有的說:"爺爺不接到信也知道凡卡過的是什么日子,因為他自己也在有錢人家當仆人,在那樣黑暗的社會里,窮人如在地獄,有錢人則如升天堂。"……經過這樣正理反推,學生興趣陡生,既領悟了課文主題,又訓練了思維的靈活性。

4.鼓勵質疑,多向思維

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學中要善于巧設問題,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后,教師提出,課題是"草船借箭" ,但課文中明明寫的是諸葛亮用計"騙"箭。課題應該用"草船騙箭"才對。教師引導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并逐步理解,排疑解難,學生理解了之所以用"草船借箭"為題,原因有兩:一是用"借"能夠突出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二是既然用"借"就得"還",這暗示著這些箭在隨后的"赤壁之戰"中要"還"給主人曹操的。這種頗有質量的問題,大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質疑能力,也活躍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5.設疑想象,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曾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是無限的。"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聊天、玩耍。要想使小組合作更有效,小組建設是關鍵。我校抓住關鍵點,又從這樣幾點入手:首先,小組成員搭配有講究,在小組建設中要求小組成員要有民族比例,優生比例,組員之間相互形成對學伙伴,組長要選有責任心、熱情、學習中上、樂于為小組服務的學生擔任,每一節課,小組長都會根據學案要求給每一位學生分配學習任務,并且組內每位同學的表現和小組的榮譽息息相關,這種捆綁式的學習活動,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明確的學習任務,都有發言的機會,激發了他們集體榮譽感,能夠讓學生樹立信心,同時也有利于學生之間和諧關系的建立,更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其次,加強小組長培訓,培訓內容從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培訓小組長如何創建小組的名稱、呼號,通過這種形式凝聚小組的向心力。二是組長如何樹立組長威信,更有效開展工作。三是小組長如何對組員進行公證、公平的評價。四是小組長如何讓帶領組員開展課外活動。通過培訓,小組長明確了自己的工作任務,能夠在規定時間段內有效的完成小組學習的任務,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為了讓老師們能夠切實上好每一堂課改課,在聽評課及議課等活動中,學校課堂改革領導小組不斷總結經驗,針對問題及師資現狀對課改課堂提出了具體要求,如:(1)課堂內的學習小組教師要了然于心,小組名稱掛在嘴邊,備課設計要體現小組長分配任務。(2)教師在課堂中的每一個問題設計必須在自己的詳案中出現,并且做到"臺詞化"。(3)星級評價要及時(最好藍、黃、紅適當穿插),注意評價語言的有效性(給星時有一個教學情境中相對清晰的語句),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小組評價等形式穿行(此環節要根據課堂環節,嚴格設計次數及形式,寫入詳案,而且操作時只可減不可加,以免時間把握不好)。(4)獨學、對學、群學在備課中清晰設計,課堂中明確體現。(5)雙色筆使用在學生的預習學習文本上有明確體現,同時在對學互批和板演中也必須體現。(6)學生課堂上的坐姿、站姿、書寫及讀書姿勢都要按照規范要求隨時提醒,學生與老師的互動使用擊掌方式,并貫穿課堂始終。(7)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要求說話完整,語句通順,富有表情。教案中有相關語句設計,教師在課堂中適時引導。

以上七點要求授課教師精心設計后手寫加入導學案一稿,形成相對詳案,詳案由教研室簽批后方可上課。學校按此方法檢驗了我校教師們的"251群星課堂"模式的整體課堂效果,此方法也在縣域內得到了推廣。

根據上課的具體要求,學校組織教師進行集體備課,為了方便集體備課建立了課堂改革學科集體備課QQ群。確定備課時間,并由集體備課組長進行網上點名,領導進行督查,保證備課的質量和效率。其次是賦予集體備課新內涵,做到備課有研究、討論有內容、交流有話題、形成性學案有主備、有參于者。這個活動使每一位老師在集體備課中得到了專業發展。教師們由原來的形式參與轉變為實實在在的主備者,角色的變化使教師們增強了自信心,工作中增添了新鮮感。哈日布呼鎮中心小學還用以課代訓的方式對教師進行培訓,一是讓青年教師拜老教師為師,對他們進行捆綁式培訓,每周規定青年教師聽老教師的課,老教師進青年教師課堂指導授課。二是織研討課、交流課、觀摩課等,讓教師們在課堂上、在研討中、交流中、觀摩中成長、提升。三是組織教師及時總結課堂改革中的得與失,制定下節課的整改措施。教師們寫的課改論文、教學隨筆、學習感悟等成果不斷在各級各類教育雜志上發表。人們常說只要反思就會進步,課改也不例外。教師們在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中,對教材的整合、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環節的把握、教學機智的滲透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篇(3)

1.課前預習要做好。課前預習是學生汲取知識的發端,是教學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基礎環節,也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時間緊,任務重,沒有課前充分的預習,就不可能跟上課堂的快節奏,也就無法更好地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在講授新課前明確任務引導學生做好預習,這樣促進學生進行理解和思考。授課前,先了解部分學生的預習情況,尤其是他們不懂的問題,上課時引導學生一起重點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內容找準切入點。語文教學涉及字音、字形、篇章結構等,內容龐雜,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不可以也沒必要面面俱到。因此語文教學要重點突出,抓住這一點牽動一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師執教《草船借箭》時,引導學生由課題自由質疑,如:誰向誰借箭?有沒有借到箭,借的箭有沒有還?怎么樣借箭的?等等,抓住“借”字,發自學生內心的問題充分調動了他們的閱讀興趣,更有探究性。

二、優化教學時間,創建學習型課堂

時間就是效率。抓緊時間,用好時間才能保證課堂的高效率。我們要改變觀念,變教室為學室,變教時為學時;要樹立責任感,摒棄我的課堂可以隨意支配的觀念。一堂課一般由學習、講解和練習三部分構成。課堂上要少講精講,多學多練。講的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練的時間不宜少于15分鐘,這里的練包括教學過程中的訓練。

三、優化學法指導,探究最佳教學途徑

高效課堂必須目標明確,沒有目標也就無所謂效率,所以一上課讓學生明確一堂課的目標是很重要的。目標要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明確目標后老師不要急于講解,而是通過“自學指導”引導學生自學。自學指導要留給學生放飛思想,自由表現的空間。如,陳艷君老師執教的《生命 生命》一文,在學生概括出文中的三件事之后,通過自由談生命是什么,再播放課文范讀,暢談感受,最后聯系作者杏林子的圖文資料讓學生談感受。在學生情感有所觸動的基礎上,教者出示學習任務:自選內容,合作探究,完成導學案中的任務。這節課中,教者調動學生聽覺、視覺,通過自由說達到對學生情感的感染,再讓學生自由選擇內容,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一開始教者不急于講,也不讓學生討論,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后才小組交流和討論。學生自學后“交流釋疑”的目的有多方面:一方面是自己不會的問題可以通過相互討論來解決;二是同一個問題雖然自己也會了,但別人有不同的見解或有另一種解題的思路,也值得自己學習和借鑒。在這個環節注意的是不要在一個層次上交流太多,更不要輕易的讓學生表演,課堂的時間是珍貴的,要力求每一分鐘都要有效率和效果才行。

四、優化練習布置,鞏固轉化學生的知識

練習的目的有三個: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鞏固學習成果;將學生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練習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鏈條,練習設計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它起著監控、鞏固、反饋的作用。在備課時我們要重視習題的設計,就是要目的明確,必須服務于教學目標,必須與教學內容相關,數量要適當,難易適度,要有變化性,多樣性,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引發興趣,激發他們完成練習內在的動機。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時,一位教師采用猜字謎的方式掌握生字,品讀課文體會人物性格特點時,先讓學生談從電視中的了解,再分角色朗讀體會,最后借助練習加深認識。拓展練習時教者引導學生思考“課文為什么用草船‘借’箭而不用‘騙’箭?”這些設計不僅形式靈活,更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他們能充分參與其中,達到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的作用。

五、優化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全員高效參與

課堂上要保證每個學生都高效參與,必須有多樣的激勵機制。1、學生自評,彰顯個性。讓學生學會多角度多方法公正的評價自己,體驗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收獲的成功;2、生生互評,發現閃光點。學生在進行互相評價時,往往習慣挑對方的毛病、缺點,這時教師就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他們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別人,能發現別人的不足,更能發現他人的優點,營造一種互幫互學,輕松愉快、和睦相處的課堂氛圍,而且培養了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如在學生對其他同學作品或回答進行評價時,教師進行必要引導:“你覺得他的作品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你覺得他的回答讓你最贊同的是什么?”“你覺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然后再讓他說出作品等需要修改的地方,讓學生學會欣賞。3、教師點評,激勵發展。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情緒體驗、行為,學習態度、方法、過程、效果等進行及時評價,是重要的課堂調控手段,具有幫助、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并激勵學生產生持久的后繼學習動力,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可以靈活的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口頭激勵、獎勵性評價(可以是加星、奪小紅旗、評選“智慧星”等),讓學生踴躍表現,并有一種自豪感。

六、優化師生關系,營造和諧學習氛圍

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寬松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愉悅地學習,取得好的效果。

篇(4)

一般來講,傳統的教學基本都是教師按照自己的備課文件按部就班地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單純采用這種機械執行教案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在新課標下,學生是課堂主體,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意見,對于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給予一定回應,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和對話碰撞,讓課堂教學活動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滿精彩的奇妙課堂。而這也正是動態教學的精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靈活恰當的運用動態教學方法,能夠極大的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篇(5)

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動態生成的適度、適時把握。特級教師余映潮先生上《狼》的公開課時。當學生在概括《狼》一文的大意時說:"一個屠夫......"余映潮先生笑著加重語氣說:"一個屠戶......"下面的學生都笑了,顯然他們明白了"屠夫"與"屠戶"詞義色彩的不同。余先生看效果已達到,就沒有過多糾纏這一細節,點到為止,繼續上課。這就是生成的適度把握。而適時意味著時機要把握好,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滯后的生成又往往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對這一分寸的把握取決于教師對課堂情境識別的敏銳性。如:教學《孔雀東南飛》時,導語中提到了"梁祝""牛郎織女"的故事。課文疏通之后,本想主題一筆帶過。沒想到在課文最后兩段讀完后,教室里出現一片嘆息聲。生1小聲地嘀咕"劃不來""不值得"。此時教師:"同學們都覺得焦、劉二人雙雙殉情不值得,如果你是他們中的一位,你會怎樣做呢?"讓學生們互動討論得出:A斗爭,拿起法律武器跟母親、兄長斗爭;B私奔,逃離家長專制的魔爪;C順從或再嫁或再娶,日子也能過。

2.設置問題探究,尋找動態生成點

語文課堂教學中設置問題探究,尋找動態生成點。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考慮到文章主題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眾說紛紜),沒有按部就班,逐段賞析,而是以"本文描寫了作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地的生活情景,你認為哪兒的生活更有趣?"這一主問題"投石問路",引導學生探究少年魯迅的生活軌跡,結果自然是"公婆論理",莫衷一是。便抓住意見分歧的契機與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按見解的對立沖突將全班學生分為"百草園派"和"三味書屋派"兩大陣營,陳述各自的理由,說說你認為有趣的人與事,教師有選擇地引導學生賞析精彩語段的內容與寫法。待雙方的唇槍舌戰到了山窮水盡之時,開始誘導。

3.在文本與學生之間尋找動態生成的切入點與突破口

文本是教與學的依據,教師在做彈性預設時,應從文本中尋找學生心靈和思維空間與三維教學目標的最佳結合點,為學生搭設舞臺,暢談對文本的理解,袒露真實的心靈世界。①從文本的比較中延伸拓展。如:教學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讓學生學習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艾青《我愛這土地》等愛國詩篇,在比較中增強學生綜合素質。②從文本與學生生活的關聯處設情感價值升華。如:學習契訶夫《變色龍》,可以這樣提問并讓學生討論:在現實中是否還存在著奧楚蔑羅夫這樣的人?怎樣做才能減少以致消除這些人?這樣無疑會使學生的思維走向廣闊而深刻。

4.運用教學機智,促進動態生成

在自然真實的語文教學情境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即時的表情、言行變化,及時獲取相關反饋信息,運用教學機智,調整教學進度及策略,對預先確定的教學目標進行修正、補充,以達到動態生成的教學目標要求。如:教學《藤野先生》時,由于本課的某些詞、句具有深刻的含義,如果僅局限于教材,學生很難理解,這時教師應該選擇有效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理解,從而使課堂成為一個動態生成過程。

5.以課堂突發事件為契機推動重新生成

對于課堂中突如其來的"驚人之語",教師首先要判斷這些語言可否為我所用。這些稍縱即逝的生成資源,教師要抓住它,放大它,讓個別的創造成為全體的創造,讓整個課堂充滿"生成"的智慧火花。如:于漪老師在講《蜘蛛》一課時,一個學生突然問她:蜘蛛結網捕食蚊蟲,為什么它自己卻不會被蛛網粘住?備課時并沒有備到這個問題,怎么辦?于是她坦然承認自己暫時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則鼓勵學生課后去查找資料,走訪專家。在課堂向課外延伸的研究性學習中,問題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學生獲得多方面、多層次的發展。

6.語文課堂教學要發揮想象拓展動態生成

語文課堂教學面對富有價值的生成資源,教師不應當拘泥于預設的教學規程,可將教學流程在生成中即時"變奏",研究的主題在生成中適度"更換",預設的目標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環節的推進在生成中適時"增刪",從而讓課堂教學呈現出靈動的生機和跳躍的活力。如:教學《草船借箭》時,生1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當,"借"是經別人同意暫時使用的東西,用過以后要歸還的,而諸葛亮是用計騙取了曹操的箭,更沒有歸還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騙"字更恰當。于是,教師抓住這"生成"的亮點,把預設的教案暫時擱起,組織學生分正反兩方進行辯論:到底是用"借"好還是用"騙"好?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慮,來辯論,達成共識。

篇(6)

新課程標準出臺后,我們如何在學生作業設計上落實新課標精神呢?下面本人結合教學經驗,談談在新課程下學生作業的設計。

一、注重作業的多元化。豐富學生的體驗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應該通過設計真實、復雜和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或問題情境,誘發、驅動并支撐學習者的探索、思考與問題解決這種積極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習者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所以,教師要尋求作業創新,要設計形式多樣、多元化的作業。

1.1 查一查。如學習《一夜的工作》一課,在課前預習時,引導學生查閱的生平,讓學生初步感受一生的光輝足跡。在課外延伸時,讓學生查閱相關文章如《總理辦公室的燈光》、《,你在哪里》,從而使學生更進一步感悟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質。

1.2 讀一讀。同樣,這類作業也適應于課前預習和學習課文后等不同階段。在課前預習時,讓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大膽質疑。在學習課文后,讓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培養了朗讀能力,積累了語言文字;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3 寫一寫。寫,可以是寫生字詞語,適當的抄寫可以鞏固基礎知識,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寫,還可以是寫作,如學習了《桂林山水》后,就可以讓學生仿照文章的寫法對家鄉的河進行描述。

1.4 畫一畫。很多寫景的文章文字美,通過語言文字描述的景色更美,學生的理解是千差萬別的,其表現方式自然也就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學生領悟到了景物美,他將這種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出來,其方式就可以是“畫一畫”。如學習了《草原》一文后,讓學生用自己的畫筆將“一碧千里,而并不茫?!钡木吧憩F出來,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1.5 演一演。一些情節性較強的文章,如《晏子使楚》、《將相和》,就可以讓學生創造性地表演故事。

多元化的作業讓學生不僅獲得了許多的知識信息,鍛煉了全面參與學習的能力,還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難忘的體驗。

二、注重作業的層次化,尊重學生的差異性

人與人是有差異的,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是一個個生動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其獨特的個性、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發展也各不相同,我們應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礎和不同的起點上,得到最優發展。他們的知識基礎、智力發展水平和個性特長的不同,決定他們對所需知識的程度也都不同。所以,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必須多層次,體現差異性。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減少他們的作業最或適當的降低作業的難度,但應保證他們能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讓他們做一些簡單的抄寫、動手、有趣味的作業,使他們易學、樂學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增加學習的信心。一方面使這些“差生”易學、樂學,另一方面也解決了他們“吃不了”的問題。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除了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外,適當拔高要求,設計一些擴展課外閱讀、積累語言文字、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業。這樣,學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鍛煉,滿足了他們渴求知識的心理,而且也解決了“吃不飽”的問題。這樣,做到了既讓差生能消化又讓優生能吃飽。

如用“參加”一詞造句時,要求后進生只要造一句即可,中等生必須造出一句以上,而對于優生就要求必須把“參加”分別放在句首、句中、句末造句。再如學完《我的戰友》一課后,要求后進生把文中寫在烈火中的表現段落背誦下來。中等生要能復述從隱蔽到犧牲的過程,優等生還要把文章改寫成第三人稱。通過不同作業的訓練引導他們吸取、探究知識,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起點上獲得最優的發展。

沒有差生,只有差異。作為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差異,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信任每一個學生,幫助不同能力的學生,通過不同作業的訓練引導他們吸取、探究知識,承認學生發展存在著差異性,不搞“填平補齊”,讓每一個學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優的發展。

三、注重作業的自選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過去的作業多為教師于課后布置,作業的數量、作業的難度以及作業完成的形式,教師有著決定權,并以一定的學習紀律作為強制力保障實施。學生對于作業,總是處于被動接受任務的境地。學生必須嚴格地按照教師所作的規定完成作業,沒有選擇權。在新課標下,如何改變過去作業不足之處,調動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徑就是讓學生自主地選擇作業,培養其學習自主性。

學生可以自己設定作業完成的數量、完成的時間、完成的進度,還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減少機械性抄記作業,實行基礎性作業自己定制制度,對生字、新詞、句段的抄記采用自己定量的方式。再如,同類作業實行難度選擇制。把一個較難的問答題或小練筆,改成兩三個難易不同但訓練類型相似的題目,形成梯級,讓學生選擇其一。這樣很好的照顧了個別差異。另外,適當增加一些給主題但又不限形式、內容的綜合性作業。

在實踐中,我們做得比較多而且認為行之有效的是“星級作業”,即將作業按不同層次分為不同星級,這樣既保證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又突出了學生的個性特長;既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又讓全體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更進一步促進了他們對本學科的作業甚至對本學科學習的興趣。如學習了《草船借箭》一課,我是這樣設計作業的:

1、必答題(獨立完成):朗讀課文,摘抄文中的好詞佳句,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選答題(任選一題或多題,小組完成):

(1)課外閱讀三國演義中的故事,了解三國人物的英勇和智慧;

(2)給低年級的小朋友講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3)給描寫諸葛亮利用草船借箭部分創作一幅插圖;

篇(7)

教學目標

1.

理解“摘錄和刪減”、“改寫和概括”的內涵;

2.

學會縮寫故事,明確什么地方需要刪減,哪些地方需要改寫,哪些地方需要概括;

3.

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摘錄和刪減”、“改寫和概括”的內涵;

難點:學會縮寫故事,明確什么地方需要刪減,哪些地方需要改寫,哪些地方需要概括。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故事《草船借箭》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出示故事《草船借箭》)同學們,誰能給我們概括一下,這個故事說了什么呢?(學生看故事,自由發言)對比一下原來的故事內容和你們講的,有什么不同?(學生自己講的比原來的內容短)那么故事的情節完整嗎?(完整)你們能聽清楚來龍去脈嗎?(能)像剛剛同學們這種用概括的語言來講故事的方式,我們就稱為縮寫。(板書:縮寫)但是,口頭表述的和我們書面表

達的,還是有區別的。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如何縮寫故事。(板書:縮寫故事)

二、

啟發思路

1.

理解什么是“摘錄和刪減”(判斷哪些內容必須保留,哪些內容可以刪去,不要改變故事的原意)

2.

理解什么是“改寫和概括”(把長句子縮為短句子,把幾句話合并成一句話,或者用自己的話把故事中具體的描寫改得更簡潔)

3.

結合實例,理解概念

齊讀《獵人海力布》1-4自然段縮寫,對照原文,看看保留了什么,刪減了什么,哪些句子是改寫,哪些句子是概括。

從前有一個獵人,名叫海力布。他熱心幫助別人,大家都非常尊敬他。(刪減:在,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民間故事。)

有一天,海力布打獵時看見一只老鷹抓住一條小白蛇,他急忙救下了小白蛇。

(改寫)小白蛇告訴海力布,她是龍王的女兒。為了感謝海力布的救命之恩,小白蛇要送給海力布許多珍寶。小白蛇還告訴他,龍王嘴里含著一顆寶石,誰含著那顆寶石,就能聽懂各種動物說的話。不過動物說的話只能他自己知道,如果對別人說了,他就會變成一塊石頭。(概括)

4.在保留原意的情況下,什么內容必須保留,哪些內容可以刪去?(故事的引入部分一般可以刪去,故事的主人公、起因、經過、結果必須保留)

三、

習作指導

以《獵人海力布》5-6自然段為例,進行講解:

來到龍宮,老龍王十分感激海力布救了小白蛇,要重重地酬謝他。老龍王把他領進寶庫,讓他自己挑選珍寶,愛什么就拿什么。海力布什么珍寶也沒拿,他對龍王說:“如果您真想給我點兒東西作紀念,請把您嘴里含著的那顆寶石送給我吧?!饼埻醯皖^想了一會兒,就把嘴里含的寶石吐出來,送給了海力布。

海力布臨走的時候,小白蛇跟了出來,再三叮囑他說:“敬愛的獵人,您要記住,動物說的什么話,千萬不要對別人說。如果說了,您馬上會變成石頭,永遠不能復活了!”海力布謝過小白蛇,就回家了。

1.

齊讀這兩個自然段,說說哪些地方可以刪減?(“敬愛的獵人,您要記住,動物說的什么話,千萬不要對別人說。如果說了,您馬上會變成石頭,永遠不能復活了!”)

2.

哪些地方需要改寫?(海力布什么珍寶也沒拿,他對龍王說:“如果您真想給我點兒東西作紀念,請把您嘴里含著的那顆寶石送給我吧?!保┮趺锤模浚êAΣ际裁匆矝]拿,只是要了龍王嘴里的寶石。)

3.

剩下的內容要用什么方式縮寫?(概括)

4.

結合上面刪減和改寫的內容,概括這兩個自然段。

(海力布來到龍宮,龍王想送他珍寶表示感謝,海力布什么也沒拿,只是要了龍王嘴里的寶石,龍王稍加思索后就給他了。臨走時,小白蛇再三叮囑海力布不要忘記剛才它說過的話,海力布謝過小白蛇便回家了。)

5.

除了把主要內容概括出來之外,還要注意兩點:1.不能改變故事的原意;2.改寫之后的語言必須通順。

6.

學生交流并練習概括其他自然段,師巡視指導。[來源:學,科,網Z,X,X,K]

四、

習作點評

選擇其中幾篇有代表性的作文進行點評,最好有優秀作品和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學生對比,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五、小結

總而言之,縮寫故事就是要注意以下三點:[來源:學#科#網]

第一,

要體現原文的風格和面貌。也就是說,縮寫不允許改變原文的中心思想,不能改變原文的體裁,甚至連人稱也不能變。要保持原文的主要事件,保持原文人物的基本特點。

第二,

要按縮寫的要求將原文的篇幅縮短或者去掉部分描寫語句,或者把有些次要事件加以概括,或者刪去無關緊要的介紹。

第三,

要銜接自然,使文章成為一個整體。

板書設計

摘錄和刪減

縮寫故事

保留原意,渾然一體

改寫和概括[

篇(8)

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動態生成的適度、適時把握。特級教師余映潮先生上《狼》的公開課時。當學生在概括《狼》一文的大意時說:“一個屠夫……”余映潮先生笑著加重語氣說:“一個屠戶……”下面的學生都笑了,顯然他們明白了“屠夫”與“屠戶”詞義色彩的不同。余先生看效果已達到,就沒有過多糾纏這一細節,點到為止,繼續上課。這就是生成的適度把握。而適時意味著時機要把握好,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滯后的生成又往往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對這一分寸的把握取決于教師對課堂情境識別的敏銳性。 如:教學《孔雀東南飛》時,導語中提到了“梁?!薄芭@煽椗钡墓适?。課文疏通之后,本想主題一筆帶過。沒想到在課文最后兩段讀完后,教室里出現一片嘆息聲。生1小聲地嘀咕“劃不來”“不值得”。此時教師:“同學們都覺得焦、劉二人雙雙殉情不值得,如果你是他們中的一位,你會怎樣做呢?”讓學生們互動討論得出:A斗爭,拿起法律武器跟母親、兄長斗爭;B私奔,逃離家長專制的魔爪;C順從或再嫁或再娶,日子也能過。

2.設置問題探究,尋找動態生成點

語文課堂教學中設置問題探究,尋找動態生成點。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考慮到文章主題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眾說紛紜),沒有按部就班,逐段賞析,而是以“本文描寫了作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地的生活情景,你認為哪兒的生活更有趣?”這一主問題“投石問路”,引導學生探究少年魯迅的生活軌跡,結果自然是“公婆論理”,莫衷一是。便抓住意見分歧的契機與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按見解的對立沖突將全班學生分為“百草園派”和“三味書屋派”兩大陣營,陳述各自的理由,說說你認為有趣的人與事,教師有選擇地引導學生賞析精彩語段的內容與寫法。待雙方的唇槍舌戰到了山窮水盡之時,開始誘導,請學生辨析剛才雙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細細想來是沒味的?這樣的探究,沒有限制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學生均能暢所欲言,為自己所持的觀點尋找理由,從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內容。又如:學生們讀了《皇帝的新裝》后,在嘲笑皇帝的愚蠢的同時,關注一個焦點問題:一個一眼就能看穿的騙局,為什么能暢行無阻,直至最后被一個小孩戳穿?上自皇帝,下至百姓,為什么沒有一個人敢說真話?點評:在實際教學時,可以這一問題為探究話題,尋找動態生成點。

3.在文本與學生之間尋找動態生成的切入點與突破口

文本是教與學的依據,教師在做彈性預設時,應從文本中尋找學生心靈和思維空間與三維教學目標的最佳結合點,為學生搭設舞臺,暢談對文本的理解,袒露真實的心靈世界。①從文本的比較中延伸拓展。如:教學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讓學生學習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艾青《我愛這土地》等愛國詩篇,在比較中增強學生綜合素質。②從文本與學生生活的關聯處設情感價值升華。如:學習契訶夫《變色龍》,可以這樣提問并讓學生討論:在現實中是否還存在著奧楚蔑羅夫這樣的人?怎樣做才能減少以致消除這些人?這樣無疑會使學生的思維走向廣闊而深刻。

4.運用教學機智,促進動態生成

教師的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由于受教學經驗、教學情境、學習主體的自我建構、個體的智力差異等因素影響,教學過程總是一個動態生成過程。在自然真實的語文教學情境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即時的表情、言行變化,及時獲取相關反饋信息,運用教學機智,調整教學進度及策略,對預先確定的教學目標進行修正、補充,以達到動態生成的教學目標要求。如:教學《藤野先生》時,由于本課的某些詞、句具有深刻的含義,如果僅局限于教材,學生很難理解,這時教師應該選擇有效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理解,從而使課堂成為一個動態生成過程。

5.以課堂突發事件為契機推動重新生成

對于課堂中突如其來的“驚人之語”,教師首先要判斷這些語言可否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學,然后再選擇是及時轉移、回歸主題,還是順學而導、升華主題。 這些稍縱即逝的生成資源,教師要抓住它,放大它,讓個別的創造成為全體的創造,讓整個課堂充滿“生成”的智慧火花。如:于漪老師在講《蜘蛛》一課時,一個學生突然問她:蜘蛛結網捕食蚊蟲,為什么它自己卻不會被蛛網粘???備課時并沒有備到這個問題,怎么辦?于是她坦然承認自己暫時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則鼓勵學生課后去查找資料,走訪專家。在課堂向課外延伸的研究性學習中,問題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學生獲得多方面、多層次的發展。

6.語文課堂教學要發揮想象拓展動態生成

語文課堂教學面對富有價值的生成資源,教師不應當拘泥于預設的教學規程,可將教學流程在生成中即時“變奏”,研究的主題在生成中適度“更換”,預設的目標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環節的推進在生成中適時“增刪”,從而讓課堂教學呈現出靈動的生機和跳躍的活力。如:教學《草船借箭》時,生1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當,“借”是經別人同意暫時使用的東西,用過以后要歸還的,而諸葛亮是用計騙取了曹操的箭,更沒有歸還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騙”字更恰當。于是,教師抓住這“生成”的亮點,把預設的教案暫時擱起,組織學生分正反兩方進行辯論:到底是用“借”好還是用“騙”好?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慮,來辯論,最后達成共識:用“借”字是最好的?!敖琛备怀隽酥T葛亮的神機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覺自愿把箭交給諸葛亮的,以后交戰時東吳還要把箭還給曹軍;用“借”字很風趣、幽默,諷刺了曹操的自以為是,贊揚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篇(9)

1.入門:從教師第一天走到講臺上,是沒有任何獨立的教學方法可言的,不能準確把握教材內容,不能形成基本的教學規范,不能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有時候我們聽一個年輕老師講課,雖然他講得很認真,可是能清楚地感覺出其精力沒能用準。這一層次,所有的教育人員都要走過,這是專業成長的第一個瓶頸。

2.提高:伴隨教齡與經驗的增加,教師的方法漸漸豐富,對于教學規范和學生也有了深入的了解。這種了解與感悟來自于兩方面,一是教參,二是身旁的老教師。這一層次,教法與經驗雖多,可是卻面臨著拘泥形式,不能活用的問題。甚至出現了迷失自我的困境。這種困境,大致在從事語文教育三到五年時發生。

3.升華:教學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則要做到離其形而用其神,達到教學方法的活用。小學語文學科中有不少名師,聽其講課,并不覺得有什么特別的模式方法,可是置身于名師的課堂上,會覺得所有的細節都值得咀嚼,很有滋味。這是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最終層次。

二、入門到提高的方法

1.聽課。一是多聽身旁教師的課,二是多觀摩一些優秀老師的課堂實例。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觀摩,把各種授課類型都學習全面,才能按教參及自己的想法上課。

2.從書本中找靈感。年輕的教師應當多讀一些實踐性強的教學論著,如于永正著《教海漫記》、張慶著《張慶文集》等等,雖然內容很多,可是讀起來不乏味,教師應當多從中汲取經驗。理論性強的論著當然也很好,但是青年教師很難讀得進去,不建議閱讀。

3.從外環境中找方法。任何學校,全都有學科帶頭人。這些帶頭人的教科研水平決定了學校整體語文教學水平的高低。有這些帶頭人的指點,也就是通過專業引領與同伴互助,年輕教師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如在一次調研中,聽一位青年教師講《草船借箭》一課時,學生問:為什么叫做借箭,不叫騙箭?那位教師沒想過這個問題,沒法回答。在課后交流研討時,教師們各抒己見,談了各自的見解,幫助她找到了回答學生這個問題的辦法,并且還引出了這篇課文中的其余幾個關鍵問題,使青年教師獲益良多。

4.實踐與反思的作用。同樣一批來到學校的教師,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礪之后,差距便會逐漸拉開,這與教師自身的實踐與反思是有很大關系的。語文學科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模糊性,把握起來并不是特別容易,所以教師在每次教學之后,都要堅持針對課堂教學情況進行反思的習慣。這種反思,是任何一種教科研形式都無法取代的。

三、提高到升華的方法

當所有的教學方法在教師心中都留下固定的印象與程式,這時候要求教師做的就是不拘泥于這種程式,而是能將其活學活用,讓所有的教學方法都能和自己的教學習慣有機整合到一起。這一過程,最重要的仍然是反思與自我提升。

小學語文教師容易出現越教視野越窄的困境。即便是學現代文學的教師,在教了幾年小學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之后,專業知識也會消耗殆盡,長此以往,知識儲備會出現不足的狀況。這種狀況需要教師不斷充實與拓展才能自我克服。

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意識很強,可是在方法提升與宏觀思想上較弱,這也是職業教師容易出現的誤區。其實,小學的語文教師中,一直不乏有思想、重行動的積極探索者,尤其是這些年,一些有個性的教師倡導的詩意語文、情趣語文、深度語文都非常好。廣大教師應當多學習、多思考,爭取做到兼容并包,為我所用。

篇(10)

2.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探究性學習的情境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陶行知先生曾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比绻處煵幌敕皆O法讓學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播知識,這些知識不但學生沒有接受,反而會讓學生產生冷漠的態度,學習就成為學生的負擔。為此,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究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樂于學習。如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讓學生從題目人手,捕捉探究著眼點。設疑:草船能借箭嗎?是誰的妙策?從什么地方可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諸葛亮又是怎樣利用草船來借箭的?通過設疑,合作交流,學生很快就步入了探究問題的情境中;再通過閱讀課文,學生就找到了探究釋疑問題的結果。特別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讓同學們感悟:一個人不僅要學識淵博,遇事還要勇于探究新思路,努力尋覓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又如教學《白楊》一課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探究,拓展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況下沉思,沉思什么?具體是怎么想的?你是通過哪些句子讀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楊,體會白楊高大挺拔的特點;“二思”胸中的白楊,體會爸爸扎根邊疆的心意;“三思”未來的白楊,體會孩子們在邊疆成長。)轉

3.教師要做好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指導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文質優美,是融思想性、人文性、知識性等為一體的經典范文。教學時,教師要大膽地讓學生使用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讓學生在掌握語文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注重全面素質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在注重語言基本功訓練的同時,讓學生掌握學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圍繞“自主——探究——實踐”的學習方式進行探究,放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所感悟,在積極探究中獲得新啟迪,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其教學設計為:(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激發學文情趣。如“天堂”指什么?“鳥”屬于什么動物?它能識別“美”嗎?(2)自主學習,自讀自悟。在探究學習中,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探究者。學生通過對文本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其個性得到張揚。A:抓句子,談感受。如“樹葉真綠得可愛”,讓學生探究作者運用擬人手法寫出樹如孩子般的可愛迷人;B:抓段落,談感悟。如“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讓學生知道:任何植物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積極向上,都能無私地奉獻自己,美化家園;C:抓品讀,促感悟。在學生對文本知識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品讀,還學生時間和空間。感悟美的語言、美的行為、美的情感、美的生命就在我們的身邊。(3)主動探究,拓展環保。課文不僅文質兼美,而且寓意深刻。體會作者幾次去看到的不同景象,讓學生立足環保,怎樣做一個熱愛自然、關愛家園的學生?(4)綜合實踐,提高能力。讓學生搜集與文本相關的材料;讓學生當導游、寫解說詞;讓學生臨摹文本插圖等。這樣,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現了語文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學會搜集、整理和運用,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知識與本領。

4.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探究性學習的評價與反思

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不可能一節課獲得整個系統知識和文本知識,也不可能說自己運用的方法都是科學的,更不可能說自己探究發現的新事物都是文本知識的整合。因此,在課堂探究結束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及時評價自己,反思自己的行為所獲取的知識。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在探究人物的語言、動作、思想以及文本的布局等之后,教師啟發學生探究:通過本文學習,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你有什么收獲?在今后的探究學習中,我們還應注意些什么?在學習中探究,在探究中學習,突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理念。

上一篇: 磨鐵實訓總結 下一篇: 研究心得體會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婷婷5月色综合色综合 | 一本色道综合久久加勒比 | 原创中文在线激情 | 亚洲中文字幕无线乱码2020 | 首页中文字幕中文字幕免费 | 亚洲欧美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