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英語重要知識點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18 04:26: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八下英語重要知識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八下英語重要知識點

篇(1)

一、當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目標設計存在的問題

1. 英語教學目標意識缺失。據對8所初級中學98位英語教師的問卷調查統計:88%的教師對英語課堂教學目標不能準確表述,沒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分層次教學的目標設計。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教學目標就是把教材教完,陷入“教材本位”的誤區。

2.英語教學目標設定與表述有誤。這主要表現在:教學目標主體錯位;缺乏可操作性;難度定位脫離實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缺失或過于寬泛。

3.英語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水平不符。早些年,各地基層小學的英語課,課時少,師資不足,有不少學校甚至不開英語課。因此,許多學生升入初中后,教師只能從字母教起,為了完成教學進度,教學重點集中在語法和課文的語言點上,搞題海練習,學生很少有機會進行實際的語言操練,成績很難提高。

但近年各地小學英語教學狀況有了顯著改善,英語課都正常開課了,教學質量有了保障。初中生源質量在提高,若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仍墨守成規,就會影響有效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目標的認識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依據教學大綱、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筆者通過教學實踐,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目標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

1.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目標的基本內容。

(1)新出現的重點、實用的詞匯,包括單詞、短語、習慣用語和固定搭配等。

(2)新出現的重要的句型結構及交際用法,了解和掌握其語言形式、表意功能及表達方式等。

(3)需要了解或運用的語言技能。

(4)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等方面的影響。

2.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目標的規范表述。

(1)使用能準確表達學生學習行為的動詞來具體描述學生“做”什么和怎樣“做”。

(2)清楚描述學生學習行為的基本形式:說或做什么、行為發生或變化的條件、說或做的方式與條件,以及能引起學生在思維、能力和情感上可能產生的變化。

(3)學生的情感、文化意識都是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應舉例加以說明。

3.教學目標不應面面俱到。不同的課型,教學目標應有所不同。知識操練課,“技能”與“策略”就可能不是主要目標;相反,在閱讀、聽力等技能訓練課中,技能目標就比知識目標更重要。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要適當地對教材進行選擇、開發和利用。

三、話題教學是落實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策略

課堂教學目標的準確把握和定位,對于教學設計和課堂實施最為關鍵,是一節課的靈魂所在。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感覺到話題教學是落實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策略。

1.初中英語話題核心任務是落實英語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英語課程標準對學生詞匯理解能力、聽力、閱讀理解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5個方面提出了5級水平的具體要求,同時還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實際完成24個話題核心任務。

當下比較流行的外研版新標準和人教版新目標兩種教材,編寫原則都是“題材(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編寫意圖都是從學生興趣、閱歷、認知水平出發,通過讓學生參與、體驗、實踐、合作、交流和創設學生最近發展區來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編寫方法是“模塊”式的,利用題材(話題),達到談論友誼、建議、警告、回憶等“功能”目的。

新課標不提倡死記硬背,明確要求教師積極利用多媒體和網絡等現代教學資源幫助學生營造逼真的語境。話題中設置的各個任務是幫助學生實現從習得知識到形成語言運用能力過渡的橋梁。

下面筆者以英語新目標“Go for it!”教材中七年級下冊Unit 6 “It’s raining!”來說明。這個單元的話題是天氣(weather),核心任務是:

(1)描述天氣。Describing weather(sunny, cloudy, windy, etc.).

(2)極端天氣。Extreme weather.

(3)天氣,著裝。Dressing for the weather(coat, scarf, etc.).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是描述天氣,如陽光、陰天、風、雨、熱、溫、冷、涼等。 Describing weather (sunny, cloudy, windy, rainy, hot, warm, cold, cool, etc.).運用任務型教學模式,除了中間穿插完成教材上的聽力任務外,設計了下列幾個步驟:

(1)在Greeting后,利用學生喜歡上網與朋友聊天的特點,假設自己有許多身處不同國家和地區的QQ朋友,從而引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天氣,完成描述天氣的教學目標。

(2)由于前一單元是學習進行時態,在這一環節利用圖片呈現讓學生通過Pairwork復習進行時態,同時又操練如何談論天氣。

A: Hey...Look at picture...How’s the weather in picture...?(=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picture...?)

B: It’s...

A: What’s he/she doing?

B: Oh, he/she is...

(3)Let’s enjoy an English song about weather.

(4)先和學生談論今天的天氣,再模擬網上在線用QQ與朋友談論天氣。假設一個外國朋友計劃今年夏天來中國,欲了解中國夏天的天氣以及在夏天人們可以做什么活動。讓學生分小組編對話幫忙解決這位外國朋友的問題,最后進行展示。

整節課通過聽、說、讀、寫對學生的詞匯理解能力、聽力、閱讀理解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進行了有效訓練。

2.話題教學適應當下英語考試的特點,對初中英語教學提出了新要求。縱觀近年一些初中各年級的期中和期末考卷,在命題方面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知識覆蓋面廣,話題涉及范圍大,重視語境,體現語言的交際性,關注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所選文章的話題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突出教育價值;逐年增加書面表達在試卷中所占的比重,要求學生能根據特定話題的要點做到有效輸出。這些改變都要求初中英語教學和復習不能采用“題海戰術”,而應該根據學業考試的特點和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3.話題教學適應教材內容編排的要求。英語新目標“Go for it!”教材采用“話題·功能·結構”三維的編排形式,使教與學的過程始終以“話題”為主線,這一特點十分突出。話題在各年級課程中呈螺旋式地重復,這也為初中英語教學和復習應考提供了契合點,使我們有可能利用話題這條主線進行文本再構,將整套教材重新整合,在單元整體與單課教學的體系內合理安排好學習所需要的內容,將分散的知識點按照語境、話題、層次等邏輯順序重整排列,使之符合學生從易到難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學以致用、溫故知新。在教學中整合教學內容的文化內涵及其與生活實際的聯系點,便于學生掌握基本知識,而且理解得更全面、深刻,學起來也比較輕松。

如“Go for it!”七至九年級五冊書,教材中的各主題單元就分布在24個話題中:

(1)“個人情況”。呈現于七上Unit 1和Unit 3;七下Unit 1、Unit 7 和Unit 4; 八上 Unit 6 和Unit 10;九年級Unit 2。

(2)“家庭、朋友與周圍的人”。呈現于七上Unit 3。

(3)“周圍環境”。 呈現于七上Unit 2和Unit 4;七下Unit 2; 八上Unit 12;九年級Unit 11。

(4)“日常活動”。呈現于七下Unit 5、Unit 9和Unit 11;八上Unit 8;八下Unit 3、Unit 4和Unit 9。

(5)“學校生活”。呈現于七上Unit 12和Unit 10。

(6)“興趣與愛好”。呈現于七上Unit 5、Unit 6、Unit 7、Unit 9和Unit 12;七下Unit 3;八下Unit 6;九年級Unit 5和Unit 8。

(7)“個人情感”。呈現于七下 Unit 7;八下Unit 8;九年級 Unit 13。

(8)“人際關系”。呈現于八上Unit 9、 Unit 11;八下Unit 8;九年級Unit 3、 Unit 9。

(9)“計劃與愿望”。呈現于七上Unit 7、 Unit 9;七下Unit 10;八上Unit 3、 Unit 5、Unit 10;八下Unit 5、Unit 7;九年級Unit 4、 Unit 11。

(10)“節假日活動”。呈現于七下Unit 10;九年級 Unit 7。

(11)“購物”。呈現于七下Unit 8。

(12)“飲食”。呈現于七上Unit 6;七下Unit 8;八上Unit 7。

(13)“健康”。呈現于八上Unit 1、 Unit 2;八下Unit 2。

(14)“天氣”。呈現于七下Unit 6;九年級Unit 10。

(15)“文娛與體育”。呈現于七上Unit 5、Unit 10;八上Unit 9;九年級Unit 6。

(16)“旅游和交通”。呈現于八上Unit 4。

(17)“語言學習”。呈現于九年級Unit 1。

(18)“自然”。呈現于八下Unit 3;九年級Unit 15。

(19)“世界和環境”。呈現于九年級Unit 15。

(20)“科普知識與現代技術”。呈現于八下Unit 1。

(21)“熱點話題”。呈現于七下Unit 12;九年級Unit 1、Unit 12。

篇(2)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體系中,美育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他指出:“教育者必須具備一種對美的精細的感覺,熱愛美、創造美和維護美。”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教學中無論是運用課文中美的東西去感染學生,還是教師用組織教學的藝術美作用于學生,都要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讓學生將學校規定的功課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

英語教師在課堂熱愛美、創造美和展示美,讓英語語言獨有的美在課堂交流中呈現并流動,學生便會在感受美、欣賞美、追求美的過程中輕松愉快地學英語。那么,怎樣體現英語課堂的藝術之美呢?

一、讓語言之美走進英語課堂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有其獨特之美。清晰圓潤的發音,抑揚頓挫的語調,爆破、連讀、弱讀等語音,使英語時而激昂,時而舒緩,時而停駐,時而奔流,就像一首千回百轉的詩,散發著無窮魅力。在英語課堂,如果教師能夠用標準、流利、優美的語音朗誦課文,用親切、規范、生動的語調與學生多做交流,會使學生發現并欣賞到英語之美,也會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此外,在課堂英語教學中,除了應該具有語音語調之美外,還要具有語義之美,尤其是對于鼓勵性及評價性的語言的使用。比如,提問后學生因緊張而聲音太小,可以輕聲鼓勵“ Don’t be afraid!”“ Don’t be shy!Take it easy!” ;如果學生回答不準確,也可像這樣委婉評價“Never mind. Sit down and think it over.”“ Don’t worry! Next time you can do it better!”“I like your idea. Maybe I’ll try it some day.”;如果學生回答正確,教師也可以以多種方式及時進行夸獎,比如“ You did well!”“ Nice job!”“Excellent!”“ Good idea!”“I’m proud of you!”

二、讓藝術之美走進英語課堂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進,我們越來越感覺到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給我們英語教學帶來了活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會恰到好處的輔助教學,因此英語教學與藝術的整合成為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

首先,使用較多的是圖畫。圖畫比語言文字生動、直觀,富于童真童趣,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在人教版英語七下Unit 4 Where is my schoolbag? 的教學中,出現較多介詞如in,under,on,next to ,in front of, behind, between等,教師可以快速的畫出展現方位的漫畫,圖文結合,學生很快就會記住這些難于掌握的介詞。在人教版英語八上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的教學中,可以把文中出現的關于假期活動的短語分為兩列,逐一呈現于黑板,課堂活動中再總結出本課主要句型,最后圍繞這些課堂重點勾勒出帆船的輪廓并作出升華,相信在讓學生眼睛一亮的同時,也必定加深其對知識點的把握和記憶。

其次,音樂的使用也必不可少。音樂是最觸動心靈的藝術,利用音樂等手段為課堂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欣賞美,享受美,于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且充分體驗學習英語和運用英語的快樂。教師可以適時的在課堂中引入簡單易學的英文歌曲,讓學生學唱,歌唱最能打開學生的嘴,甚至學生的心,只要學生的心是對老師開著的,那么一切知識才可能進得去。比如,在人教版英語八上 Unit 10 What would you do?的教學時,筆者以一曲If you are happy的歌曲進行導入,伴隨音樂教唱4個簡單的動作,瞬間觸動學生興趣、點燃課堂活力,一節課便擁有的好的開端。

三、讓情境之美走進英語課堂

英語教師可根據不同的課型,引導學生創設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交際,學會合作,學會迎接挑戰,學會不斷完善和超越自我。創設真是有趣的交流情境,不僅能激活英語課堂的氣氛,還能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英語的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英語教學的效率。

篇(3)

語文考試開始了,我奮筆疾書。他看了一眼第一題“看拼音寫詞語”,就一邊悄悄地把手伸向抽屜翻開字典查找要填的詞語,一邊警惕地看著監考老師。順利做完了第一題,他立即打開筆盒的上層,直奔第四題“根據課文內容填空”,迅速抄下一個小題的答案。可是還有三個小題的答案不在他的預設范圍內,他唉聲嘆氣道:“怎么搞的?命中率這么低,真是‘生算不如師算’啊!”他只好抓耳撓腮,四處張望。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最后,他的目光定格在我的身上。他向我使了使眼色,低聲說:“好樣的,你給我抄吧!考試一結束,我就送給你一個新奇的玩具。”我聽了不以為然,警覺地保護著自己的試卷。他無計可施,只好一邊寫作文,一邊等待時機。交卷的時間到了,他立刻站起身,伸長脖子往前偷看。不料,監考老師走到他身邊,無情地拿走了他的考卷。“慘了!慘了!明天老師把閱完的試卷分發下來,我怎么拿著考卷見我的爹娘呢?”他不禁長嘆一聲。

看著新同桌的狼狽相,我不由得感慨道:“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學習一定要腳踏實地,怎么能靠投機取巧呢?”

發稿/沙群

篇(4)

一、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是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對學習來說,興趣將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林格倫對興趣的調查結果證明,興趣占影響學習成功因素的25%,占影響學習失敗因素的35%,可見興趣對學生學習成敗的重要。所以,教師要想盡辦法,上好每一節課,使單調乏味的反復練習變得活潑生動、妙趣橫生。新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與當今世界信息技術相聯系,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喚起情感共鳴,引起學生興趣。如教八(上)形容詞和副詞和最高級時,我就問一個學生:Who is the most beautiful in our class?這個學生應在班里邊找邊說:Wang Xiao ming is,這下全班同學哄堂大笑,因為王小明的外號就是白馬王子。這一問之后,學生個個爭著舉手,從情緒高昂,爭著回答另外的問題,eg:who is younger than you?等等。這樣展開教學活動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當然興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續不斷。教師應做到備學生、備教材,設計每一節課,都使其有趣味性。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應盡量多揚少抑,哪怕這個學生僅僅取得一點進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活學生學習動機,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應付為主動探求知識,使之成為樂之者。

二、完善學生的自我意識。

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形成了依賴心理:聽課比較盲目,抓不住重點、難點等。在中學時代,能夠通過預習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既可為將來進入高校或走向社會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不致在大量的新知識面前不知所措,也就不會落在時代的后面;具有很好的閱讀能力有助于預習時對新課文知識的理解,熟悉所學知識的內容。可以說預習是自主學習學的演習,閱讀是預習能力的發展,是自學能力的具體表現。所以,在中學階段培養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計劃、分層次的訓練,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其成為他們內在的需要,使學生從苦學到樂學,從學會到會學,使學生真正獲得適應社會需要的學習能力。

篇(5)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課堂教學必須運用現代教育手段來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微課是現代科技和教育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教學上的新手段,它提供了在線學習、移動學習等新型學習模式,解決了傳統教學手段不可逾越的問題。微課的有效運用,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有效的突破了教學中重點與難點問題,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一、制作微課視頻,提升學生學習英語興趣

俄國心理學家巴甫諾夫認為,特定的條件刺激會誘發條件反應。英語教學中制作成微課視頻,能夠起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選取一些發音地道、標準的英語教學視頻,讓學生感受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從而能夠說出一口純正流利的英語,從而極大的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另外,微課視頻還可以結合QQ群一起使用,QQ群可以用來及時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實時測試,從而促使他們奮勇爭先,互相促進,共同進步。例如,在學習數詞的運用時,教師要讓學生知道這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是考試常考的考點,但同時也是許多學生經常犯錯誤的地方,經常混淆hundreds of,four hundred stars等的用法,導致“一看就會,一聽就懂,一做就錯”情況的出現。教師不妨制作一節微課,讓學生進行測試練習,通過不斷反復的操練去發現自己的問題。

二、微課設計導入,激發學生自主參與課堂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如果能夠順利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那這課堂導入毫無疑問就是成功的。以微課的形式展現課堂導入,可以把所學單元的相關背景知識進行生動形象的展示,讓學生感受到全新的導入內容,對所學內容產生期待,激發出參與課堂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例如,在牛津譯林版的八年級下冊Unit 2中,單元的主題是Tavelling,教師不妨用Mariah Carey的Candy Bling Copeland作為背景音樂,再配上全球各地的標志性建筑圖片,向學生發問:“Which country do you like best?”“Have you ever been to...”“What will you take when you travel?”在教師與學生的一問一答中,課堂導入的環節得到了完成。上述的導入方法被稱為問題導入法,常見的導入方法還有故事導入、諺語導入、主題導入等,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合適的導入方法。

三、微課測試口語,提高口語練習效果

皮亞杰在認知理論中指出:“個體在形式運算階段對語言的反應來自于外部的刺激”。口語能力是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初中階段對學生口語能力的重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每個年級、每個階段對口語運用的能力也有著明確的規劃和要求。提高口語能力的最大竅門就在于要敢于去說,敢于去表達,微課和口語教學結合到一起,能夠完美發揮微課的優點,促使學生放開心境多加練習。教師用微課去測試學生的口語能力,可以收到有效的結果,使學生的口語能力在不斷練習中提高。例如,在牛津譯林版的八下Unit 2Travelling中,教師用微課展示一段景點的視頻,然后配上英文解說,再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景點,自己模仿著上一個視頻中解說的樣子,自己用英語進行解說,說的好不好并不重要,重點是學生對著微課視頻敢于去說,敢于去表達,這就是提高英語口語練習效果的最重要地方。

四、借助微課資源,為課程學習提供保障

在初中英語的教學中,為了方便學生進行學習,教程的編排往往是依某個固定的話題展開的,所以,教師有必要讓學生對課程主題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保障課程的學習進行得高效有序。微課視頻能夠較為理想的做到這一點,讓課程學詞得到必要的保障。隨著網絡資源的不斷豐富,教師可以輕松的找到與課程配套的內容,可以得到有效的幫助。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Unit 3 This is my sister之前,教師就能夠從網上找到這節課的七分鐘微課視頻錄像,有了這個課程錄像的幫助,教師就可以更好的開展自己的教學工作,學生能夠快速的把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對于自己將學習什么樣的英語知識有一個明確的了解。在教學的實際進行時,學生能夠在學習時進一步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并在課堂上提升自己的專注度,實現聽課效率的最大化。

總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微課可以讓學生注意力能夠得到凝聚。然而,微課教學尚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的研究方興未艾。因此,教師應努力探索微課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充分發揮微課的優點,并不斷創新教學手段,從而讓英語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篇(6)

一、問題的提出

初中《英語課程標準》特別強調,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但在真實的課堂教學中,一些老師把大部分時間花在獲取信息上,以講授語言知識為主,著重詞組、句式及語法知識的講解和操練。此外,缺少內化過程,常以教師的分析、講解和翻譯代替學生的思考過程,忽視對學生進行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的訓練,造成學生過多地關注語言知識,缺乏對文章整體意義的理解。因此,學生往往被動地接收語言信息,機械地從文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沒有真正與所讀材料進行互動和交流,也就談不上培養學生對語篇吸收、加工、處理和運用的能力,更直接限制初中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初中學生正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他們閱讀時需要一個形象思維的工具,以幫助他們在閱讀中構建文章的脈絡和線索。思維導圖正是用文字、符號、圖像形象地組織和表征知識,幫助學生在對閱讀材料進行理解和記憶的基礎上,對所輸入的信息進行吸收、加工和處理,進而內化成學習者自己的信息,確保在與他人交流的時候,順利地輸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實現從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的轉化,最終實現英語學習的最高目標:用英語與他人交流思想和看法。

因此,如何幫助初中學生內化處理英語閱讀信息,是每位英語教師必須面對的一項重要任務。

三、思維導圖的涵義及其理論基礎

思維導圖又稱為腦圖(Mind Mapping),是英國學者Tony Buzan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Buzan認為,人類大腦接收信息之后,以中心球體立體結構呈放射性形狀存入記憶庫中,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呈現。思維導圖通常將某一主題置于中央位置,主題的主干作為分支向四周放射,每條分支上使用一個關鍵詞,各分支形成一個連接的節點結構,整個圖看上去就像人的神經網絡圖。它形象直觀,不僅可以使抽象的記憶和思維可視化,因而記憶內容深刻、快速、有效,還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四、課堂實踐

筆者試著從建構思維導圖入手,以自己在教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新目標)Go for it!八下Unit 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的Section B (2a-3c)時設計的一些課堂活動為例,談談如何提高初中學生內化處理英語閱讀信息的能力。

本單元的話題功能是report what someone said,section B則以“report card”為話題進行語言拓展。其中3a要求學生閱讀一封向家人報告考試成績的信件,并在所提供的四份成績單中選出Alan的成績單。由于讀后任務過于簡單,為了更好更充分地利用教材提供的閱讀材料,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筆者對教材進行了優化整合。

讀前活動――導入話題和處理生詞環節中,筆者以Brainstorming的方式,引導學生快速回憶學過的科目名稱,接著展示兩份成績單,問答操練本單元的核心句式“What did your math/...teacher say? He/She said I... How did you feel when you got the news?”,目的是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幫助學生形成初級的內容圖式(見圖1):成績單包含學科、教師評價及個人感受。

圖1

讀中活動――所搜主旨和細節信息環節中,設置四項活動:

活動一:Skim the letter quickly to answer the two questions.

What’s the letter about? How did Alan feel when he got it?

活動二:Scan the text and fill in the form. (斜體部分為學生答案)

在這兩項信息輸入的環節中,學生的活動是閱讀并獲取文章的主要信息:信件在討論什么主題?成績單提到什么科目,老師的評價分別是什么?學生初步接觸這些文字信息,能順利完成這兩項活動,閱讀課的第一個目的“獲取信息”就達到了。

活動三:拓展表格信息,理清文章脈絡。

活動四:采訪調查解決問題的辦法。

If you are Alan’s best friend, could you give him some good advice? Discuss in groups and go on to complete the last part of the form above. Remember to use these target sentences: Maybe you could... You should/could... You’d better... Why don’t you...? What about...?

在這兩項活動中,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脈絡,尋找幫助作者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實際上是對閱讀到的文字信息進行吸收、重新加工和處理的過程,達到閱讀課的第二個目的:“加工信息”,使學生把輸入的信息內化為自身信息。學生在完成表格的過程中,概括出文章的主題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然后篩選出主題下的重要信息,并用關鍵詞概括表示,作為主題的分干分支,建構出思維導圖(見圖2)。

圖2

這種利用顏色、符號、關聯等構成的思維導圖,能幫助學生把零散的語言知識點整合成一個思維脈絡,很好地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儲備,為學生閱讀理解課文提供支架,同時豐富學生的形式圖式(文章體裁和結構方面的知識)。

當然,輸入信息是為了輸出新的信息和語言,這是英語學習的最終目標,即用英語與他人交流思想和看法。因此,在英語閱讀課上,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實際應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機會,為學生展示自我閱讀水平的平臺,滿足他們的表現欲,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為此,筆者在讀后活動――產出信息環節中,設置了兩個任務:復述課文和匯報自己月考的成績單并談談切身感受。學生能借助思維導圖的幫助,成功復述課文,必然達到閱讀課的最終目的:“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學生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月考成績和感受,有效地訓練學生利用本課所學的話題信息,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達到《英語課程標準》提出的“提高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

五、結語

在日常閱讀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更要采用有效的策略激活學生已有的內容圖式,豐富學生的形式圖式,幫助學生建構思維導圖,促進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內化,從而提高初中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林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郄利芹.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信息和詞匯的內化處理.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0(12):51-54.

[3]王新陽.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中學外語教與學,2011(5):14-18.

篇(7)

G633.41

講評課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尤其是畢業班英語教學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它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鞏固和運用水平,可以及時揭示教與學雙方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教師改進教法,學生改進學法,使教與學得到優化;它還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查缺補漏,通過教師的指導形成舉一反三的知識遷移能力。

然而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或許是忙于教學進度、或許是老師自身對講評課不夠重視,試卷講評常常流于形式,流于表皮,缺乏精心的設計,多年以來我們一直沿用的傳統的試卷講評方法:有的只頒布參考答案,讓學生逐一核對,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搞“滿堂灌”,不管學生反響,從試卷第一題開始,一講到底,題題不放,只注重知識點的傳授,不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更有甚者還可能在講評過程中因學生的錯誤而厲言訓斥,讓學生在憂慮、煩躁、惶恐甚至抵觸的情緒中上完一堂試卷講評課;有部分有經驗的老師,在講解時有所側重,重點講解學生犯錯多的題目,對其他題目一帶而過,這種做法雖較前兩種做法要好,但課堂教學模式仍然是老師講,學生聽,教學形式單一,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缺乏互動,學生參與意識淡薄,消極被動地聽課,收益甚微,難以達到學習英語的興奮點,削弱了學生知識的落實,遏制了學生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最大范圍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設計出一堂切實有效的講評課,從而找出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剖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優化我們的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呢?下面我就將自己在一堂講評課中的親身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試卷講評的原則

1.及時講評,抓住興奮點。

每次測試結束后,絕大多數學生都急于想知道自己的成績,熱情比較高,甚至一考完就和同學對起了答案,翻開書找尋答案。對自己的解題思路印象較深,若此時講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很多老師在學生測試完后,將試卷扔在一旁,一拖再拖。等到批閱完畢,統計工作又不及時。待到講評試卷時,學生早已經印象模糊,甚至忘得差不多了。此時分析試卷,學生情緒已經懈怠,吃力而不討好,自然導致事倍功半了。因此,教師應在測試完畢后第一時間批閱試卷,做好試卷分析,查漏補缺,及時講評,解開疑點。趁學生還處在思維熱點時,收到“立竿見影”之功效。

2. 有的放矢,突出重難點。

每一份試卷中各道題的難度不同,學生錯誤的分布也不一致。教師在事先做過題后已經胸有成竹了,因此在試卷講評時切忌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每個知識點都不舍放掉。按部就班地從頭講到尾,每張試卷都要花兩到三節課才能講完,學生聽得沒精打采,老師講得義憤填膺。我認為一份試卷應分為三類:1.學生基本不錯的,教師可以不講或者點到為止,一帶而過。2. 班里有少部分學生錯了,屬于基本題,教師講評時應回顧所講知識點,夯實基礎,舉一反三,讓學生融會貫通。3.班里絕大多數學生都載了跟頭,具有迷惑性,綜合性較強的試題,教師應該花大手筆予以重點講評。

3. 舉一反三,總結規律。

就考試來說,考查點是相對穩定,但命題人卻可以隨意變化題意、角度,在設計題目的條件、問題的設問方式上推陳出新,讓應試者眼花繚亂,防不勝防。因為變換情景,學生很可能會由于思維的定勢造成失分,因此善于分析和應變最為關鍵。所以每道題按原題講完后,教師要把原題進行變化,同學生一起進行解題小結和反思,即對某個知識從多個側面、多個角度進行合理的發散延伸,引發設題解題的積極性,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教師還要善于將試卷分類,總結答題方法與技巧,并教會學生進行比較性小結歸納。

4. 學生為主,合作探討。

贊可夫曾說:“扎實地掌握知識,與其說是靠多次地重復,不如說是靠理解,靠內部的誘因,靠學生的情緒狀態而達到的。”所以試卷講評課同樣也要體現“教師是引導,學生是主體”的原則,不能上成教師的一言堂,而是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對難度大,綜合性強的試題,讓學生合作討論。比如,讓做錯的學生提出他們的理由,在讓答對的同學講解正確的答題思路。或者讓他們重新再推敲,審清題目。老師不要急于參加,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有老師綜合點評,這樣也能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和家雀,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堂教學教學實施步驟

基于初中英語試卷講評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及試卷講評課的相關適用性原則,我將與大家一起分享一堂我的英語試卷講評課。

(一) 課前準備階段

1. 課前我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考卷情況,認真分析試卷,并完成以下試卷分析表格。以便我在試卷講評時做到“心中有數,心中有人”。

2. 在課前我通過認真研讀試卷,選出試卷中具有典型性、針對性和綜合性的題目,并將此類試題根據不同的知識考點或者答題技巧進行相關歸類,以便于在講評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講評效率,最K提高學生在答題過程中的分析應變能力。

(二) 課堂具體實施階段

由于這是一堂試卷講評課,但凡談到考試或者試卷評講學生心理總是忐忑不安,七上八下,倍感沉重。為了讓學生克服考試恐懼心理,同時又能讓他們心情愉快積極主動地加入到試卷講評中。在圍繞“考試”這一主線的前提下,通過情景創設讓我們的學生重新回到考前,考中和考后三個階段,在針對這三個階段的溫馨提醒中我們不動聲色巧妙地進行了三個板塊的學習:

1. Pre-testing

首先我通過情景創設,讓學生和我一起重新回到考前階段。通過與學生一起共同完成一段考前的溫馨提醒(Sweet Tips),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使學生對考前階段認真學習的重要性有了重新的認識。

2. While-testing

在快速完成第一板塊的學習后,針對學生在考試中容易緊張,做題盲目不得法等問題,我自然而然地向同學們拋出本堂課的中心問題“ What skills do you have in your English testing? 這個問題也掀起本堂課的第一個小。同學們有的很自豪地讓大家展示了自己平日在考試中常用的技巧;有點帶著遺憾的表情說自己在考試中無法,答題憑感覺,憑運氣……。在此輪熱烈地討論后,學生們自然對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主題有了相當的好奇和學習的熱情。此后,我們又在學生們非常喜愛的動畫人物(喜洋洋,美洋洋和懶洋洋)的帶領下,進入三種在測試中常用的解題技巧:1. 套用公式法;2. 抓住關鍵詞法;3. 前后照應法的學習。

2. Post-testing

在下課鈴即將響起之時,我與學生們共同朗讀了一段韻律詩讓學生體會到在英語學習中應勇于培養盡力而為,永不言棄的精神。

(Chant): I try my best every day,

In my work and in my play,

And if I always try my best,

I needn’t worry about my test.

篇(8)

第一次月考的總結范文1剛升入初中的我,對一切新事物都很好奇。而初中的學習也改變了很多。政治地理以及小學從未接觸過的生物歷史,也變成了主要的科目。

還記得上學大概一個多月了,我們要進行一次月考,老師一周前就對我們說了,可我的“讀書”方法,只是大概的瀏覽一邊,作業寫完了就睡覺了。

上課的時候,老師講的一切重點知識,我只記在了一個本子上,大概意思不是很明白。地理課,我是一點也不明白,老師留作業,我都是照同學抄的,除了地理外,別的課都還行。

一周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在月考的前一晚,我先看了看語文書,看了古文部分,每篇文章的作者朝代都是沒什么問題的。例如《木蘭詩》選自《樂府詩集》作者是宋代郭茂倩等等,這些文學常識我都會背。所以,由只會文學常識的語文有轉向了數學。數學可以說是我的強項,因為我是數學課代表,所以數學我沒總復習,只是翻了幾頁。該到英語了,英語我是一點也不會,可以這么說,英語認識我,我不認識英語,在這種情況下,我只背了單詞。之后的時間我看了看小說等。月考的前一天我是這么度過的。

到了月考這一天,我有一些緊張。有什么我會的題也答錯了,可能因為緊張的關系,也可能因為我沒復習好埃數學題我太過自信,而算錯很多題。成績下來后我真的很失望。

月考讓我明白了,考試之前要好好復習。

第一次月考的總結范文21.失去信心

“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上數學課就覺得沒勁,但又覺得自己應該認真聽講,所以有些懼怕。上數學課感覺心里很煩躁,上課效率也減半了。”

“多次以來,數學考試成績都很不如意,我對數學失去信心了。甚至開始害怕數學,有時也對老師產生一種莫名的害怕。”

2.不努力,不認真

“上課沒有好好抓進課堂四十分鐘的'時間,課后沒有好好復習,做作業馬馬虎虎,課外輔導書更是沒有認真做過,純屬應付。”

3.知識點梳理不夠

“我固然做到了學,但沒有做到想,甚至從來不思考。”

“我現在終于發現思路、思維比解題更重要。”

4.時間不夠

“當我決定中午問老師問題時,可不巧,英語老師來了!而且整整三節晚自修家作都來不及做,更何況解決疑難呢?”

5.不能、不會問問題

“還是和以前一樣,有問題沒有問老師,因為我怕我問的問題太簡單,可能由于這樣想,使我的困難越積越厚,可我就是不敢問。有這心,沒這膽。”

6.“失誤”不斷

“每次考試我都很緊張。又是一個很簡單的題目或式子我也看很多遍,如12 + 36 = 48我都要算兩遍,就怕算錯。”

事情過了好久了,好在我這次期末又扳了回來,耶!我要做到勝不驕,敗不餒!

第一次月考的總結范文3一陣揪心的鈴聲響過,我的心也變得忐忑不安起來,“咚咚,咚咚……”老師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了,這時老師走進了教室。喧鬧的教室里馬上變得鴉雀無聲,連自己的呼吸聲都聽得一清二楚。突然,月考試卷就如雪花一般飛來。這是自從我轉學以來的第一次月考,也是人生中的第一次。

考試時,我心中就如有一只活蹦亂跳的小兔子,在不停地奔跑著、跳著,使我的心砰砰的跳,心里七上八下,如激蕩的湖水一樣不平靜。我一次又一次的警告自己:一定要認真,不能馬虎。正當我寫完基礎題和閱讀題要開始寫作文時,筆突然沒墨了,我的心慌了:怎么辦。我該怎么辦呢?我停了下來。猛然間,我才發覺我應該還有一只備用的,我忙打開鉛筆袋,將那只備用的筆拿了出來。我慌慌忙忙地寫著,生怕馬上要收卷了,不一會兒就收了筆。望著前面的字跡,這才發覺我寫的字太過于潦草、太小,又用了修正帶,這肯定又會扣個一分兩分的。心中充滿內疚,后悔得不得了。

考試時的教室里,同學們正全神貫注的寫著試卷,教室里沒有聲音,只有沙沙寫字聲,人人都“埋頭苦干”,有的咬著筆頭思考問題,有的正文思如泉,把想好的答案寫在試卷上,有的因為想不出答案而雙眉緊鎖,有的為大功告成而欣喜若狂。

“收卷。”突然,老師一聲令下,我顫抖得交了卷,坐在位子上回憶著考試試卷上內容和題目。我的耳朵中灌滿同學們議論考試試卷答案的聲音,我聽不下去,也不想去同他們一起討論。生怕我會提前知道我要考砸了的消息。

第一次月考的總結范文4初中的第一次月考成績已經出爐,語文92分全班第一,數學98分居次席,英語100,綜合91,第一次月考的反思。這看似良好的成績,其中還藏著小小的遺憾,這些遺憾都是由疏忽大意造成的。

先說語文,除去作文扣的四分,其余的四分丟的真不就應,兩道題回答不完整各扣一分,一道沒加引號扣一分,一道“畫蛇添足”扣掉一分。我如果能一絲不茍的去完成它們,語文成績豈不是一個多么可觀的數字?

數學的馬虎更不就應,一失手成千古恨,把x的絕對值當成了x,雖說一個是對的,但把絕對值弄成個負數,簡直心里后悔地像老鼠在撓。唉,只能怪自我太大意了吧。

歷史部分更是大傷元氣,司母戊鼎的歷史地位如何一題,標準答案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可我粗劣加工寫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鼎,這還不算,我在后面加上了四個字——用于祭祀,本該扣一分,因為它們四個又扣掉一分。

生物別提,43分,要不是歷史的的頑強抵抗,綜合否則失守90分,生物課代表沒戲了。

月考的一系列失誤,由于馬虎失分的多,把自我會做的做錯,不后悔才怪呢!以后類似的錯誤不要再犯,無論做什么馬虎總會耽誤大局。第二“畫蛇添足”讓我吃虧不少,復習資料的時候,要把每個知識點弄清、搞明白,每一天學過的知識要及時溫習。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

月考,其實并不是多么難,認真、細心的態度會造就一切。

第一次月考的總結范文5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第一次月考落下帷幕。排名和不理想的成績,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

在楓楊的第一個月里,完全可以說我在學習上一點沒有用心!教師布置的作業,我僅僅按照最低標準完成。我沒有做到預習復習,課堂上也沒有專心致志,一絲不茍地聽講,大腦死氣沉沉。這樣的聽課狀態,我的學習效率能高嗎?對于平日的練習,我絲毫沒放在心上,總會有一兩個小錯誤。所以到月考時,我與那些認真的同學的差距就很明顯。在空余的時間里,我不是跟同學說話,就是想著該怎么玩。于是,我又浪費掉不少時間。就連月考前的國慶長假里,我依舊沉迷于歡樂之中,書本沒有碰過一下。我這樣做的結果只有一個——我的成績如坐滑滑梯般直線下滑,我被遠遠地甩在了第40名!

篇(9)

1.引言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2007―2008學年的教研教改活動中,外語外貿學院的大學英語教研室對我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大學英語課程重新作了調整,其中一項內容是在第二學期面向所有在第一學期已經通過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B級)的學生開設重點課程《英語聽說》,讀、寫、譯方面的學習則退居次要位置。作這樣調整一是根據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提出在正確處理聽、說、讀、寫、譯之間的關系時,要求在目前要特別注意加強聽說技能的培養。另外,加強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也是我校對學生推行博雅教育的要求之一。把對高職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提到英語學習首要位置在我校尚屬首次,我們面臨著學生英語水平和學習積極性普遍較低的情況,特別是大部分高職學生還是處于“聾啞英語”這一狀態,上好這門課程成了一個新挑戰。基于以上這些情況,我們想到了把游戲引入教學過程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減少聽說課堂的壓迫感,既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使用語言,又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從而達到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目的。

2.研究述評

2.1理論依據

現在國內外的語言教育學理論都很注重興趣對學習的推動作用,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游戲在聽說課堂上的引入首先是為了激發高職學生對這一課程的興趣。Schultz(1988)提到,壓力是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主要障礙,傳統的學習方式本質上就是耗時和向學生施加壓力的,這種壓力影響了學生學習的專注程度和學習效率,而且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游戲有助于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們有機會在一個毫無壓力的狀態下使用語言,有利于提高語言的流利程度和自然程度(Uberman 1998)。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等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建構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Williams & Burden,1997)。“情境”這一要素要求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創設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游戲在要求學生完成某項任務的同時也為他們建構了一個使用語言的真實環境,這樣使得語言學習變得更加有效。“協作”和“會話”都是達成“意義構建”的重要手段,游戲過程中學生們為了贏得競爭組,都會通力合作,在協作溝通中提高英語的聽說能力,學生不僅僅從教師那里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自己在這一過程中建構起對知識的理解。

2.2游戲的定義

本文所討論的游戲專指引入課堂中的以學習語言為最終目的的一種課堂活動。Byrne(1995)認為游戲是一種帶有規則和娛樂的活動,目的是讓學習者在這一過程中使用語言。規則、競爭、娛樂和學習都是游戲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學習部分,是我們引入課堂中的游戲和一般意義上所說游戲的主要區別。

2.3游戲在聽說課堂上的作用

2.3.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大部分高職學生的英語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較低,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聽不懂,不敢開口的“聾啞英語”在他們當中極為常見。在課堂上引入游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游戲中用心聆聽,大膽開口。因為“這是一種能夠提高學生語言能力非常有用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習興趣”(Richard-Amato,1996)。Avedon(1971)也指出,游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戲的競爭性上,他們在為贏得游戲上所作的努力甚至超過在其他課程上所花的功夫。我們在實踐中也發現,當學生參加這些帶有競爭性的游戲時,他們迫切要贏對手的心情極大地促進了他們的學習熱情,非常積極地參與到這些游戲中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寓學于樂,游戲增加了原本枯燥的聽說課堂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充分調動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2.3.2減少學生在聽說課堂上的壓力

我們在實際調查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很怕當眾發言,這種恐懼感產生的壓力甚至讓他們不想去上課。讓學生忘記他們身處課堂的一個辦法就是讓他們參加可以讓其放松的游戲。游戲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充滿歡樂和輕松的學習氛圍。身處課堂的學生面對的是不熟悉的單詞、句子結構和表達法,這造成他們在課堂上感到不安、缺乏安全感,從而影響了學習效果。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往往會感到放松和有趣,他們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有效地傳達信息上,大多數學生在游戲中都會盡力贏得游戲,而不是注意語言的形式是否正確,他們不再擔心犯錯誤和被糾正。擔心犯錯和被批評恰恰是讓學生不敢當眾講外語的主要原因。(Horwitz,Horwitz and Cope1986)

2.3.3給學生提供使用語言的真實環境

我們認為在課堂上玩游戲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是因為學生有機會在所提供的場景下有目的地使用語言。Hadfield(1997)認為,“游戲除了和傳統的練習一樣提供了大量的操練外,更重要的是它們提供了真實的溝通的機會。盡管這種真實性有人為作用的局限,但這起碼建起了一座從課堂通向現實世界的橋梁。”近年來隨著任務型教學的興起,很多教師把任務型的活動引入聽說課堂中,目的是給學生創造一個使用語言的真實環境。游戲本身同樣是一種任務型的活動,其主要目的是溝通交流,它同樣也為學生進行聽說練習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場景。從表面上看來,所有的游戲都是為了讓學生使用語言,但是在游戲過程中學生會以自己的方式用英語溝通交流來達到想要的結果。這一過程就要求學生同時運用到聽和說兩種甚至更多的技能,這種真實的場景訓練了學生創造性和即時性運用語言的能力。把游戲和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在一個生動的有意義的語境中使用語言,在不知不覺中學到語言,聽說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

2.3.4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學習的精神

聽說能力的提高不是單靠學生個人努力就能達到的,他們必須學會聆聽,包括標準的和帶有口音的發音;學會有效傳達信息,當眾表達個人的觀點,學會協商、妥協等溝通技巧。這些能力在一般的課堂上難以得到練習,把游戲引入課堂后,學生為了贏得游戲,自然就會努力和本團隊的成員同心協力,合作學習,這種團隊合作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學習內容。

2.4游戲教學要注意的問題

教師在準備游戲時要考慮到游戲是否同時具備娛樂性和教育性兩方面的特點。在選擇和設計游戲時應該明確游戲要達到的目標,仔細考慮游戲是否符合學生的水平、興趣、課堂的場地、時間等因素。游戲還應該能讓大部分的學生參與其中。

首先,游戲開始前教師應該清晰地向學生解釋游戲的規則、做法,并且確保學生完全領會,這才能保證游戲的有效性。

其次,教師在游戲過程中不要糾正學生的錯誤,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去解決問題。教師應當充當一個組織者的角色,不要打斷游戲過程。

最后,游戲結束后,教師應該對結果進行一個公平合理、有意義的評價,表揚做得好的,鼓勵有進步的,總結不足之處。之后教師還應該反思游戲是否適用、是否有需要改進之處。

2.5實際應用情況

Urberman(1998)所作的調查指出,大多數參加過課堂游戲的學生對這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目的游戲都是抱著肯定態度的。Huyen和Nga(2003)所做的另一項調查顯示,學生表示他們喜歡游戲給課堂所帶來的這種輕松的、有競爭的和促進學習的氛圍;教師則反映學生在這種狀態下學得更快,記得更牢。

我們在本校隨機采訪了一些參加過游戲教學的師生,大部分受訪學生還是比較認可把游戲引入課堂的做法,主要覺得游戲讓本來非常緊張的聽說課堂變得輕松起來了,“以前上課時心里總是七上八下,因為總想著老師會提問,老師講新知識點的時候精神也無法集中。”“因為好玩啊,我現在逃課都少啦。”還有的學生說他現在敢開口說英語了,因為是“一大班人一起玩,沒那么緊張了。”教師們的意見主要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游戲的引入的確是讓課堂氣氛活躍不少,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提高。另一方面則反映由于經驗不足,有時難以把握游戲所需要的時間,這對教學進度有一定的影響;備課時教師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準備才能確保游戲的順利進行。總的看來,我們把游戲引入聽說課堂的做法還處于摸索階段,有些游戲看上去很好,但是實際操作的效果卻不如人意;有些游戲適合文科專業的學生卻不受工科學生歡迎;有些游戲的難易程度還要作出調整。

3.結語

聽說能力是高職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最薄弱環節,而目前對高職人才的培養要求又需要他們能夠在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交流,為了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我們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在課堂上引入了游戲教學。其好處在于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減少學生在聽說課堂上的壓力,提供語言練習的真實環境,促進學生的團隊合作學習精神。從目前實踐的情況看來,我們看到了成績,也發現了問題,因此還需要通過較長時間的摸索、反思、改進,總結出適合面向高職學生聽說課堂上使用的游戲,從而作進一步的推廣。

參考文獻:

[1]Avedon,M.E.and B.S.Brian.Learning Through Games.The Study of Game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71,315-321.

[2]Byrne,D.Games.Teaching Oral English.Harlow: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5,101-103.

[3]Hadfield,J.Advanced Communication Games:A Collection of Games and Activities for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Students of English(Teachers Resource Materials).New York: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97.

[4]Horwitz,E.K.Horwitz,M.B.and Cope,J.A.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70,(2):125-132.

[5]Richard-Amato,P.A.Making It happen.New York: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Group,1996:192-199.

[6]Nuyen,N.T.T. & Nga,K.T.T.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vocabulary through games.Asian EFL Journal, 2003,5.

[7]Schultz,M.and A.Fisher.Interact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Games for All Reasons.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88.

上一篇: 差異管理論文 下一篇: 安全生產申報材料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先锋影音资源国产性爱教学 | 亚洲欧美日韩卡通动漫一区 | 亚洲h片在线观看高清 | 中文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黄金精品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中文宇幕无敌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