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25:47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科技論文科技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Acknowledgements:
Thecompletionofthethesisisattributedtomanypeople'ssupportandencouragement.
Firstandforemost,Iwanttoextendmyheartfeltgratitudetomysupervisor,ProfessorCaoDaogen,whosepatientguidance,valuablesuggestionsandconstantencouragementmakemesuccessfullycompletethisthesis.Hisconscientiousacademicspiritandmodest,open-mindedpersonalityinspiremebothinacademicstudyanddailylife.Hegivesmemuchhelpandadviceduringthewholeprocessofmywriting,whichhasmademyaccomplishmentspossible.
Also,Iwouldliketoexpressmysinceregratitudetoalltheprofessorswhohavetaughtmeinthisuniversity.Theirinstructionshavehelpedbroadenmyhorizonandtheirenlighteningteachinghasprovidedmewithasolidfoundationtoaccomplishthispaperandwillalwaysbeofgreatvalueformyfuturecareerandacademicresearch.
Mythanksalsogototheauthorswhosebooksandarticleshavegivenmeinspirationinthewritingofthispaper.
Lastbutnotleast,Iwouldliketoexpressmyspecialthankstomyparents,whosecareandsupportmotivatemetomoveonandmakemewanttobeabetterperson.
Acknowledgements:
IwouldliketodedicatemypapertoallthosewhohaveofferedmetremendousassistanceduringthethreeyearsinZhejia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
Firstofall,myheartiestthanksflowtomysupervisor,ProfessorCaoDaogen,forhishelpfulguidance,valuablesuggestionsandconstantencouragementbothinmystudyandinmylife.Hisprofoundinsightandaccuratenessaboutmypapertaughtmesomuchthattheyareengravedonmyheart.Heprovidedmewithbeneficialhelpandofferedmepreciouscommentsduringthewholeprocessofmywriting,withoutwhichthepaperwouldnotbewhatitisnow.
Also,Iwouldliketoexpressmysinceregratitudetoalltheprofessorswhohavetaughtmeinthisuniversitythatgreatlybroadenedmyhorizonandenrichedmyknowledgeinmystudy.Theirinspirationalandconscientiousteachinghaveprovidedmewithafirmbasisforthecomposingofthispaperandwillalwaysbeofgreatvaluetomyfutureacademicresearch.
Mythanksalsogotothescholarswhosemonographsandacademicpapershaveenlightenedmeinthewritingofthispaper.
Finally,Iwouldliketoextendmydeepgratefulnesstomyfamilyandfriends,especiallymythreeroommates,ChenLinghua,GongShaandHuangJin,whoseencouragementandsupporthavemademyaccomplishmentspossible.
Acknowledgements:
Thisthesiswouldhavebeenafarmorepallidthingwithoutthegenerosityandsupportfrommanymembers.
Firstofall,IwouldliketoacknowledgewithgratitudetomysupervisorinChinaForeignAffairsUniversity,ProfessorLvHui,forherpatience,encouragementandcarefulguidance.Withouthersupportiveadviceandinstruction,Iwouldnothavefinishedthisthesis.
IamalsogreatlyindebttoallmyteachersintheEnglishDepartmentofChinaForeignAffairsUniversity,ProfessorGuoLiqiu,ProfessorCuiChangqing,ProfessorShiYi,ProfessorSunJisheng,ProfessorSongAiqun,andProfessorHeQunforeverythingIhaveleantfromthemduringtheperiodintheuniversity.AnditisalsoapleasuretoacknowledgeoneofmyteachersinXinxiangUniversity(HenanProvince),ProfessorDongAihua,forhersupportonmyrecommendationletter.
Iwouldliketothankmyfriends,LiWei,forcollectingusefulinformationforme.Thanks,too,tomynewly-acquaintedfriendinAuckland-Julia,forguidingmetotheresourcesofreferences.AndadditionalgratefulnodstothestaffofAucklandCityCentralLibraryforhelpingmeaccessquicklytoallreferenceresources.
Sincerelythankstomydearestparents,fortheirgenerouslove,supportandunderstandingtowardsmystudyandcareerforsomanyyears.
Finally,mylong-sufferinghusbanddeservesthanksforhispatience.Hethinksittakestoomuchtimeformetoaccomplishmythesis,especiallywithababy.
英文科技論文致謝范文【4】
Acknowledgements:
Duringthepreparationofthemaster'sthesis,Ihavereceivedalotofinvaluablehelpsfrommanypeople.Theircommentsandadvicescontributetotheaccomplishmentofthethesis.
Firstofall,theprofoundgratitudeshouldgotomysupervisorProfessorCaoDaogen.Hehasgivenmegreatinstructionsandencouragementsthroughouttheprocessofselectingtheresearchtopic,writingthethesis,improvingtheoutlineandtheargumentation,andcorrectingthegrammaticalerrors.Hisinsightfulcommentsoneverydraft,whichprovidemewithmanyenlighteningideas,haveinspiredmetoagreatextent.Thethesiscouldnotbefinishedwithouthispatientguidance.
研究生科技論文寫作課堂教學與自主探究學習的結合是提高學生科技論文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1]。針對高校英文科技論文寫作教學現狀和學生在論文寫作中的切實需求,提出將在線免費網絡語料庫資源作為學生科技論文寫作的輔助資源,提高學生在英文科技論文方面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能力,積極探索提高英文論文寫作水平的新模式。
2 英文科技論文特點分析
不同于口語、小說、純文學類文體的文章,學術類文章的語言準確精煉,流暢易懂。其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專業(yè)性特點,科技論文中包含很多專業(yè)詞匯和與專業(yè)相關的表達。例如植物學方面論文中出現的諸如“self-compatible”(自花授粉)、“biennial”(兩年生植物)、“rosette stage”(蓮座期)等專業(yè)性很強的詞匯。
在詞匯層面,當代英語科技論文用詞力求簡潔、規(guī)范、準確。例如:“aim”和“objective”是一組近義詞,但是二者在語義上有差別,“objective”的用法是“目標”,在描述“研究目的”時,使用“aim”比“objective”更準確;表達數字“大約”時,使用proximity較about更規(guī)范[2];表達原因時,更傾向使用“because”而非“in view of the fact that”,因為這樣使文章表達更簡潔。
在語法層面,當代英語科技論文在詞法、時態(tài)、語態(tài)、標點符號等方面嚴格遵循約定俗成的語法規(guī)則,嚴謹規(guī)范。例如,在論文的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部分和結果部分(result),描述材料準備、實驗過程及實驗結果時,通常使用第三人稱的被動語態(tài),將動作執(zhí)行者放在次要位置或忽略不寫,目的是突出實驗器材、步驟等客觀的東西而非作者本人。另外,由于實驗操作以及數據分析等工作是論文撰寫之前的工作,所以這些章節(jié)的表達中多使用過去時態(tài)。
在句法層面,英語科技論文也存在獨特的特征,如大量使用名詞化結構、分詞短語、介詞短語,而不習慣使用太多定語從句、狀語從句[3]。
在篇章層面,科技論文要求條理清楚,邏輯嚴密,所以,科技論文非常注重轉折詞和連接詞的使用。如similarly、furthermore等表示平行或遞進關系;thus、due to等詞表示因果關系。
時效性特點,英語科技論文通常能迅速反映出科技界最新學術動態(tài)與研究成果,在時效性方面往往走在學術專著、教材等其他英語科技文體的前面,有很強的時代感。
3 網絡語料庫應用到科技論文寫作中的可行性
網絡語料庫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強調寫作過程與結果相結合,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在科技論文學習、撰寫以及修改過程中遇到的語言問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其可行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免費使用在線語料庫。語料庫的建庫模式正在從一般語料庫向專門用途或學科專業(yè)語料庫發(fā)展[4]。但是國內專門的科技英語語料庫只有上海交通大學的科技英語語料庫(JDEST),大部分高校學生都不具備使用權限。幸而,互聯(lián)網有不少在線語料庫如BNC(英國國家語料庫)、COCA(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等可以通過申請注冊后免費使用。
2)根據學科分類的學術期刊子語料庫。不同學科領域對學術論文寫作要求有所不同,這種差異在文章結構、內容和語言運用方面都有所體現。這就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yè)特點,發(fā)現各自學科領域論文寫作的規(guī)范,包括核心內容要素及語言特點[1]。上文提到的免費在線語料庫可以根據文章內容區(qū)分出不同專業(yè)的學術論文子庫。以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為例,它涵蓋了美國同一時期的口語、小說、流行雜志、報紙和學術期刊五大類型的語料,并且這五個類型方面呈均勻平衡分布[5]。使用者可以在全庫中查找,也可以將查詢范圍限定為特定類型(如學術期刊)。在學術期刊語料庫下,又細分出9個子語料庫,包括Education、Geog/SocSci、History、Humanities、Law/Polsci、Medicine、Misc、Phil/Rel、Sci/Tech,這就為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查找語料提供了方便。
3)語料庫可應用于學生日常的科技論文學習、撰寫以及修改。語料庫具有的同近義詞搜索、詞頻統(tǒng)計、相關度排列、詞性限定、詞性列表、上下文限定等一系列功能,可以在詞匯、句法模式、時態(tài)、語態(tài)、寫作規(guī)范、語篇邏輯等方面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給予幫助。
另外,學生可以對查找的語料進行年代的限定,這有助于學生緊跟時展,學習科技界最新學術動態(tài)與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語料庫可以呈現包括本例句出現的年代、出版的信息、文章標題、作者信息和語料庫分類等詳細內容。因此,語料庫還可以為學生在相關論文查找和搜索方面提供便利。
4 網絡語料庫在英文科技論文寫作中的應用
基于英文科技論文的語言和結構特點,本文以美國當代語料庫(COCA)為例,從4個方面展示網絡語料庫在科技論文寫作中的應用。
通過語料庫發(fā)現與專業(yè)相關的搭配框架及表達模式 Marco發(fā)現某些普通詞匯對該專業(yè)語篇的搭配框架特別有選擇性,并且會拓展為專業(yè)性短語單位,還有一些半專業(yè)詞匯則通過這些搭配框架呈現出專業(yè)詞匯的使用模式,并且與該類語篇的具體話步或篇章功能直接掛鉤[6]。學生在語料庫中輸入關鍵詞,可以發(fā)現與專業(yè)相關的搭配框架及表達模式。例如,以動物作為實驗對象的醫(yī)學專業(yè)的文章,在論文的實驗材料和方法部分,通常需要交代“本實驗遵守了動物協(xié)會的相關規(guī)定(institutional animal care)”等內容,這些表達通常有固定的表達模式。如果在查詢框(WORD(S))中輸入“institutional animal care”,選定SECTIONS中的“ACADEMIC”,并選擇按照頻率排序,搜索結果如圖1所示,通過上下文功能即可找到相關表達模式作為參照。如圖1中所示:
1)Approvals from the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and...were obtained.
2)This study was approved by the Institutional Animal Care and use committee.
通過詞頻統(tǒng)計排序查找符合科技論文風格的表達 同義詞之間除了有定性差異外,在使用頻率以及不同語域詞頻分布上都有較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可以幫助判斷應優(yōu)先考慮哪個詞[7]。以“cause”和“give rise to”為例,這兩個詞在COCA語料庫各文體中的頻率及每百萬詞次的宏觀分布情況分別如圖2-a和圖2-b所示。
根據上圖所示的結果不難發(fā)現,在學術領域的文章中,“cause”出現12 962次,每百萬詞次的分布為142.34;而“give rise to”的出現次數僅為450次,每百萬詞次的分布為4.94。由此看見,在一般寫作中,考慮到用詞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學生可能會更傾向于使用give rise to,但是在科技論文寫作中,“cause”為更合適的選擇。
通過相關性分析和積累最相關搭配 語料庫語言學中搭配的概念不只是固定詞組,設計的搭配是一組開放的詞匯總和,而這些詞匯總和也不是任意的,是受語義制約的,它們之間是“互相期待”的[8]。以“effect”一詞為例,在查詢框(WORD(S))中輸入′effect.[n*]′,在(COLLOCATES)中輸入′*′,選定SECTIONS中的′ACADEMIC′,與其搭配的高頻詞匯列表如圖3所示。
由此看見,在科技論文中,“significant”是與“effect”搭配頻率最高的詞匯,接下來,還可查看兩個詞匯搭配的例句,搜索結果如圖4所示。
由以上的例句可以分析得出,“significant”多作為“effect”的定語使用,形如“significant effect”。
由此可見,學生可以通過語料庫尋找科技論文專業(yè)詞匯的固定搭配,積累高頻寫作詞匯。
通過語料庫進行驗證和修訂 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語料庫確認語言使用是否得當,從而幫助學生強化正確的語言假設,錯誤的語言假設,發(fā)現符合科技論文慣有表達,寫出地道的學術文章。比如在使用問卷調查進行統(tǒng)計分析時,要表達“回收率”(a response rate of)時無法確定前面的介詞,有的誤以為是“in a response rate of”或者“with a response rate of”。這時可以在查詢框(WORD(S))中輸入′a response rate of′,在(COLLOCATES)中輸入′[i*]′,選定SECTIONS中的′ACADEMIC′,檢索其前置介詞的搭配情況,如圖5所示。
結果顯示,“in a response rate of”和“with a response rate of”并不是慣用表達,而應該是“for a response rate of”。由此可見,通過使用語料庫,可以幫助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進行自我檢查,避免語法錯誤的發(fā)生,提高論文的準確性和專業(yè)性,寫出符合規(guī)范的科技論文。
5 結語
網絡語料庫應用于科技論文寫作可以幫助學生接觸更多的真實語料,查找更為精確的用法,歸納更多的專業(yè)詞匯和表達模式。它的使用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雖然理論和實踐都表明語料庫在科技論文寫作中起到促進作用,但是它并不能取代科技論文寫作課,而應該將其視為協(xié)助學好這一課程的工具。筆者確信,隨著語料庫的發(fā)展和更新,它將在英文科技論文學習和撰寫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藍,陳紀梁.研究生英語科技論文寫作探究式學習體系的思考與構建[J].中國外語,2009(7):66-71.
[2]賀萍.英文科技論文撰寫中的幾個用詞問題[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6(3):321-323.
[3]汪家樹.當代英語科技論文的文體特點及其表現形式[J].同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3):15-19.
[4]何安平.語料庫的“教學加工”發(fā)展綜述[J].中國外語,
2010(7):47-51.
[5]汪興富,Davies M,劉國輝.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英語教學與研究的良好平臺[J].外語電化教學,
2008(5):72-82.
[6]Marcro M. Collocational frameworks in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A genre-based study[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2000(19):63-86.
[7]潘璠,馮躍進.基于語料庫的同義詞差異性特征調查[J].山東外語教學,2000(4):8-12.
[8]衛(wèi)乃興.詞語搭配的界定與研究體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28.
題目來源
畢業(yè)論文(設計)時間
一、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本頁打?。?/p>
二、畢業(yè)論文(設計)的主要內容
三、畢業(yè)論文(設計)的要求(包括技術要求、工作要求)
四、主要參考資料(不少于10篇)
(本頁打?。?/p>
五、畢業(yè)論文(設計)進度安排
階段
暑假的一天,我在家寫作業(yè),一不小心把鋼筆里的墨水濺到本子上了。我忙伸手拿紙,想擦干凈,卻發(fā)現紙簍里的紙快用完了,只有兩三張在紙簍底下,拿的時候手必須使勁向下伸,才能拿到。既費時又費力,十分不方便。我不禁想:有沒有什么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呢?我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什么好辦法。突然,客廳里的腳踏式垃圾筒提醒了我,對呀!只要把紙簍底下弄一個托,打開紙簍時就將紙托起來,關上時紙托就降下去,這樣不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了嗎!
說干就干!我先找了個差不多大的盒子,然后把盒子上的蓋子剪下來,加工成像老式窗戶一樣的左右勻稱的兩半,放在一旁備用。然后找來一個保鮮膜(塑料袋也可),把保鮮膜剪成和盒子等寬的長方形,長度要比盒子長10--15厘米。再把先剪好的兩片蓋子粘在盒子上,用膠紙固定,但不要太緊,使盒蓋能輕松的打開。如果太緊也沒關系,可以在盒蓋上分別粘兩塊吸鐵石,再在盒子兩側的相同位置上粘兩塊吸鐵石,就OK了。最后把保鮮膜的兩端與盒子兩端對齊,粘住。要注意的是,不要全粘在盒蓋上,只把保鮮膜的兩端粘在盒子最外端就行了。
其實這個方法不止可以用在裝衛(wèi)生紙上,一些小的飾品拉,兒童拼圖拉,工藝紙拉,蠟筆拉,藥品拉等等都可以裝在這樣的盒子里。在這里我還要提醒大家,因為保鮮膜太薄,所以太重或帶尖的物品要用比較硬的塑料袋,延長使用壽命。
科技就是這樣,只要你善于留心周圍,那就會有源源不斷的科技發(fā)明在你的腦海里閃光??!
到目前為止,西方先進國家的科技學術期刊的出版一般有下述三種主要的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編輯部與出版社合作的模式,首先由主辦單位的期刊編輯部負責收稿、稿件審理和修改、決定稿件錄用與否等工作。一旦稿件定稿,則以后的排版、版權認定、校對、出版、(網絡)單行本寄送、紙本期刊發(fā)行、數據庫收錄發(fā)行等工作全部由出版社負責,包括與作者的聯(lián)系和互動。一般來說,一個出版社與很多期刊社或編輯部簽訂合作協(xié)議,其中網絡投稿軟件的開發(fā)通常由出版社統(tǒng)一負責開發(fā),交給期刊社或編輯部使用,因此通常可以看到,由同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不同期刊有著類似的投稿系統(tǒng)和主頁,它們都在出版社的主頁下有鏈接。
第二種模式是學術團體式的出版形式,有些大的學術團體或研究所,同時主辦好幾份期刊,學術團體同時兼?zhèn)涑霭嫔绲馁Y格和功能,專門出版相應的科技期刊,這些期刊通常由學術團體負責審稿和出版的全過程,例如,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xié)會(IEEE)、美國化學會(ACS)、美國數學會(AMS)、英國皇家學會(RS)和英國皇家化學會(RSC)等都有自己的科技期刊及數據庫。
第三種是期刊社把所有的流程都包攬了,這種模式通常是一些電子版期刊,他們實行網絡化出版和OpenAccess(OA)的模式,讓讀者免費下載瀏覽。
與上述三種模式相對應的數據庫通常是:第一種模式的全文數據庫就在出版社,這個數據庫是出版社的商業(yè)盈利資源,如SpringerLink數據庫、ElsevierScienceDirect數據庫;第二種模式的全文數據庫在學術團體如學會,雖然學會是非營利機構,但是數據庫也是盈利資源;第三種模式的全文數據庫就在期刊社,通常主要以交流被引用為目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目前,也有一些出版社旗下的部分期刊實行OA模式,例如,HandawiPublishingCorporation旗下就有不少實行OA的期刊。
至于二次文摘數據庫,通常與學會、信息研究所(公司)、科技情報研究所等研究單位相聯(lián)系在一起,如美國數學學會(AMS)的MR、美國化學文摘服務社(CAS)的CA、美國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InformationInc.)的EI、美國科學研究所(ISI)的SCI和ISTP、德國數學文摘社的ZBLMATH、英國機電工程師學會(IEE)的INSPEC、俄羅斯全俄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VINITI)的《文摘雜志》AJ。這類數據庫主要提供一次文獻的摘要、評論、索引信息、檢索,旨在為科學研究者和工程技術人員提供專業(yè)、實用的數據、知識等信息服務,支持最新的研究。
科技期刊數據庫的發(fā)展是伴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數據庫產品的傳播由紙本、磁帶、軟盤、光盤等發(fā)展到今天的網絡數字化傳播,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學術期刊出版和數據庫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模式,嚴格遵循版權保護的基本原則,除了OA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二次文獻數據庫基本是商業(yè)操作的模式。
長期以來,中國的科技學術期刊的出版基本上停留在編輯部負責審稿出版的全過程(各自為政)的階段,當然有些編輯部把排版印刷工作交給一些專業(yè)的排版公司和印刷廠,發(fā)行方面一般是郵局發(fā)行、代辦發(fā)行、自辦發(fā)行3種形式。目前,已經有一些英文版的中國科技學術期刊與國外的出版社合作,走上述的第一種模式的路子,但是這只占很小的比例,因為中文期刊畢竟占絕對多數。
我國的科技期刊數據庫始于1989年由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其前身為中國科技情報所重慶分所數據庫研究中心)創(chuàng)建的以軟盤形式發(fā)行的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數據庫,后發(fā)展成為網路版的中文期刊數據庫(簡稱維普)。維普與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化期刊合稱為3大中文電子期刊數據庫。其中中國知網是中國知識基礎工程(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1995年立項的清華大學《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發(fā)展而來,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網上期刊信息資源之一。萬方數據化期刊是科技部“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科技期刊網絡服務系統(tǒng)”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主辦,1990年建成并出版了涵蓋1.6萬家企業(yè)的中國第一家商業(yè)化商情類數據庫。3家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主體都是針對科技期刊的全文收錄,其操作模式基本上是由期刊編輯部提供期刊的紙本或電子資源,再制作成數據庫的資源。與國外文獻數據庫載體的發(fā)展模式相同,我國的文獻數據庫同樣經歷了從磁帶—光盤—網絡的發(fā)展過程,且目前網絡型數據庫已成為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主要形式。
與國外科技期刊數據庫的發(fā)展不同,中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國的全文數據庫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有明顯的不同。
首先,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與其所收錄的科技期刊之間不存在從屬關系,這是與外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巨大差別。上面提到的國外科技期刊第一種和第二種出版模式,它們與科技期刊數據庫有明顯的從屬關系和統(tǒng)一的操作模式。但我國的科技期刊數據庫的服務商是由各情報所、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衍生出的公司,數據庫的內容是由各科技期刊社(編輯部)所出版的科技期刊,兩者間不存在從屬關系。公司要以經濟效益為首要目的。而數據庫的建設要借助于各家獨立于這些公司的科技期刊社(編輯部),其協(xié)調過程的困難性可想而知。
其次,我國科技期刊數據庫所收錄的期刊具有很大的重復率。無序競爭、政企不分、以權代法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不強,沒有形成尊重知識的社會氛圍,是這種現象產生的社會根源。中文科技數據庫建設初期,由于各數據庫的建設單位多為情報所、研究院所和高等學校等國家事業(yè)單位,缺乏市場經濟的體制規(guī)范和競爭意識,各個數據庫并沒有在信息資源建設上爭取各家科技期刊社(編輯部)的獨家授權。而各科技期刊社(編輯部)對被哪家數據庫的收錄所產生的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問題并不太在意,任由各大數據庫對期刊文章進行收錄、整理和分類,甚至以進入數據庫的多寡作為期刊的評價指標,似乎進入越多數據庫就越“高檔”和光榮。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了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所自身特有的一個不同于外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怪現象,這就是數據庫所收錄期刊的高重復率,尤其以三大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最為明顯。
三大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雖然所收錄期刊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相當高的重復率。這一方面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一方面也為使用者帶來巨大的不便。由于各數據庫均為收費數據庫,各圖書館在購買時往往需要購買2到3種,而其中一大部分都是相互重復的。針對這種情況,一些文章試圖從各個數據庫的異同進行比較來對圖書館的購買進行指導。
二、中文科技學術期刊數據庫發(fā)展現狀和挑戰(zhàn)
由于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必然走向商業(yè)化之性質,數據庫商之間的競爭其實從各自成立的那天起就已經存在。只是數據庫建設之初,由上所述各種原因,表現得不甚明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數據庫產品移市場中所展現的巨大盈利能力和產品開發(fā)的逐漸完善,各數據庫商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尤其在數據庫內容的爭奪上表現得尤其明顯。2000年某數據庫公司被多家期刊雜志社因著作權問題,這當然是由各期刊社日益增加的版權意識所導致的必然結果,但更深層次的是數據庫商之間的競爭結果。
這一時期,各家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服務商為了擴大規(guī)模從而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開始了針對科技期刊的“爭奪戰(zhàn)”。這個階段的特點主要有幾方面:
首先,以內容爭奪為主,通過內容爭奪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由于數據庫技術的普遍性和成熟性,數據庫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業(yè)趨同化,即通過對所收錄的各種科技期刊整理成數據庫(網絡版和光盤版)來提供文獻檢索和閱讀的服務。因此,數據庫的內容建設變得重要起來,從而形成了數據庫服務商對信息資源——科技期刊的全文信息這一資源的爭奪,而且各數據庫商更加傾向于對科技期刊的獨家收錄。2008年下半年,多家科技期刊社(編輯部)收到了某數據庫商關于獨家收錄的協(xié)議(征求意見版),競爭的激烈性由此可見一斑。目前,部分期刊社已實行獨家授權的方式,這無疑會調整現有產業(yè)鏈中的關系,且迫使數據庫商和刊社加強合作,從期刊內容的單純數字化和網絡向深層次的網絡出版和信息服務拓展。科技期刊全文信息資源獨家授權的爭奪將是這段時期最顯著的特征。
其次,過程中更重視著作權問題的處理。各個數據庫在建設之初,我國關于數據庫的版權問題尚無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使得數據庫商在信息資源建設過程中缺乏法律觀念,忽視甚至侵害著作權人的著作權。為日后科技期刊數據庫的發(fā)展帶來了諸多隱患。隨著我國法治化進程的加快,各家科技期刊著作權意識不斷增強,且對科技期刊數據庫重復收錄的利弊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各數據庫服務商也更加重視其所收錄期刊文章的著作權問題。因此,在競爭過程不論是數據庫商還是各種科技期刊都更加重視法律法規(guī),通過運用法律法規(guī)來維護自身權益。
再次,數據庫商以合作協(xié)商的姿態(tài)與各科技期刊社(編輯部)進行溝通。在尊重科技期刊社(編輯部)的意愿上,本著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精神爭取各科技期刊的全文收錄。例如,中國知網將全年的財務收支情況公開發(fā)給各科技期刊社(編輯部),并通過提供各種有益信息,提供各種服務(如召開編輯培訓會議)等方式來與各科技期刊社(編輯部)維護相互之間的關系,使各社(編輯部)對其增深了解、增進感情,贏取各社(編輯部)的信任和支持。
這一時期,各數據庫商把主要精力放在數據庫的內容建設上,通過各種方式爭取更多科技期刊的收錄直至獨家收錄。由于科技期刊社(編輯部)與數據庫商的非從屬關系,這個過程將是漫長、曲折的。實際上,早期一些英文版的科技學術期刊曾經被國內的這幾家全文數據庫所收錄,隨著它們投于Springer或Elsevier出版社麾下,它們所屬的論文已經全部撤出中文數據庫。那么,可以想象得到,如果要做到像國外一樣,全部科技期刊獨家收錄,中國的全文數據庫將經歷一場痛苦的重組。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發(fā)展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
首先,是來自國外科技期刊數據庫的挑戰(zhàn)。雖然隨著我國科技實力的不斷增強和科研人員數量的不斷增多,各科技期刊的稿件資源比較充沛。但由于國外科技期刊影響力大,大部分國內科研人員的優(yōu)秀稿件都被國外期刊吸引過去,這一現實直接影響了國內科技期刊的質量,進而間接影響了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質量。
其次,一些先進的出版理念也給科技期刊數據庫甚至整個出版行業(yè)帶來挑戰(zhàn),如OA出版。OA出版理念是一種新的出版理念,并在實踐中被積極探索。OA是OpenAccess的縮寫,國內翻譯為開放存取或開放獲取。其倡導為促進學術交流而進行文獻的免費獲取。OA文獻的出版是通過一些官方機構及非營利組織建立的開放存取網站或其他形式的出版物,出版成本一般由作者、政府及出版機構等提供。目前,已形成一些有較大規(guī)模的網絡OA出版項目,如美國學術出版與資源聯(lián)盟項目(SPARC)、科學公共圖書館項目(PLoS)等。國內也有一部分高校學報實行免費全文下載,教育部科技發(fā)展中心所建立的科技論文在線網站也已頗具規(guī)模。這種新的出版模式無疑將挑戰(zhàn)現有的科技期刊數據庫的利益鏈條。
三、關于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發(fā)展的思考
數據庫資源的爭奪自始至終無論在國內國外都在進行著,但國外的競爭多是在稿件(上游)資源的爭奪上,而國內則是在期刊(下游)資源收錄的爭奪上。因此,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各服務商必須在合理處理與各科技期刊社(編輯部)的關系上多下工夫。尤其重要的是,各數據庫服務商和各科技期刊社(編輯部)要有明確定位。
首先,數據庫服務商定位。
針對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特點,數據庫服務商要合理定位,結合自身優(yōu)勢,發(fā)掘數據庫自身特色。一定要認識到數據庫向精專細化發(fā)展的大趨勢,例如做好某些學科期刊的數據庫,專門收錄某一學科的期刊。另外,要密切聯(lián)系各中文科技期刊社(編輯部),爭取收錄更多的優(yōu)秀刊物;同時,要把握市場規(guī)律,積極探索合理的市場化道路。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擴大數據庫在國內外市場的影響力,這不僅能為數據庫商帶來更多的利潤,而且也為中文科技期刊擴大影響力作出貢獻,這將是中文科技期刊社(編輯部)在是否接受被該數據庫獨家收錄時所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必須明確把獨家收錄作為數據庫收錄的原則,不能一味遷就期刊社,必要時必須擯棄違反原則的期刊入庫。實際上,各全文數據庫必須明確意識到,放棄部分期刊,是勢在必行的事情,除非有哪家數據庫全面倒閉,不然你總得有所舍棄,讓所有的數據庫都能生存下去。
其次,中文科技期刊自身定位。
中文科技期刊的自身定位是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發(fā)展的另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各期刊必須充分了解全文數據庫收錄的原則和版權的重要性,要形成關于數據庫獨家收錄的統(tǒng)一認識。要結合本刊的辦刊宗旨,從提高刊物質量和影響力的角度進行思考。不要盲目服從于被動的收錄,應在認識到數據庫收錄重要性的基礎上與各個數據庫進行積極溝通,從而解決刊物是否要被收錄、需要被具有何種特色的數據庫收錄以及收錄方式等問題。
再次,政府在加強針對數據庫發(fā)展的法制建設,規(guī)范數據庫的發(fā)展,為數據庫發(fā)展提供系列、持續(xù)的指導意見也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有關部門應該積極探討,協(xié)調各方利益關系,使我國的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形成科學良性的發(fā)展和有序合理的競爭,避免資源的浪費。其中引入市場機制和制定相應法律法規(guī)是重要的手段??上驳氖?,數據庫發(fā)展這種無序競爭、政企不分、以權代法所帶來的不良社會影響,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相繼出臺了一些政策法規(guī)。強調“激勵創(chuàng)造、有效運用、依法保護、科學管理”。引導各數據庫商遵紀守法,有序競爭,自由重組。實際上,據我們上面的分析,數據庫的調整、合并、重組,應該是不可避免的。
1.通過畢業(yè)設計(論文)鞏固和拓展所學的基本理論和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學生綜合應用、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基礎訓練。
2.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設計思想、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工作作風和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對文科專業(yè)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分析解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在方案設計、社會調查、查閱文獻、資料搜集、工程繪圖、計算、實驗、數據處理、外文閱讀、計算機和工具書使用、文字表達等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方面得到進一步的訓練和提高。
第二條畢業(yè)設計(論文)的選題原則和要求
(一)選題原則
1.從本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體現高級專門人才基本訓練的內容,使選題具有綜合性、先進性和一定的難度。
2.在滿足教學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盡量結合工程科研、社會實踐,使選題具有多樣性、應用性和一定的特色。
3.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和研究,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使選題具有新穎性、創(chuàng)造性和一定的創(chuàng)新之處。
(二)具體要求
1.一般情況下,工科學生應以工程設計為主,參加設計的學生數應占60%以上;文、理科學生以論文為主,盡可能多地選擇與社會政治經濟建設相結合的實際應用題目,避免把文獻綜述、資料索引或實驗數據的收集處理作為論文任務布置給學生。
2.畢業(yè)設計(論文)應對計算機編程、應用和閱讀與選題相關的外文資料提出具體要求。
3.選題難度和份量要適當,要考慮完成設計(論文)所需經費和其它客觀條件,使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經努力能按時完成。
4.選題要體現因材施教原則。在保證教學要求的前提下,選題內容可因學生的基礎、能力差異而有所不同,充分發(fā)揮各類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于學有專長的學生,可允許自選課題,但應由個人提出申請,經指導教師同意、系主任批準。
5.對于一個課題由多人合作完成的項目,應有明確分工,各人有不同的小題目,內容有所側重,注意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綜合訓練。
6.選題需經系主任批準,報教務處備案。選題一經確定,不得隨意更改。
第三條畢業(yè)設計(論文)指導教師職責
指導教師由具有一定設計經驗與科研能力、對該課題內容熟悉、具有講師職稱以上的教師承擔。一般情況下,助教不單獨承擔指導工作。在外單位進行畢業(yè)設計的可以聘請外單位相當于講師以上職稱的工程科技人員或研究人員承擔指導工作,并應有專人(講師以上職稱者)定期進行聯(lián)系。指導教師確定后,原則上不能隨意更換。指導教師在學生畢業(yè)設計期間不得隨意出差,確因公需出差,須經系主任批準、教務處備案,時間不得超過一周,并委派相當水平的教師指導。否則,按教學事故處理。
指導教師指導畢業(yè)設計(論文)學生數一般不超過6人。鼓勵有科研課題的教師多帶畢業(yè)設計(論文),但必須做到每人一題。
指導教師主要職責是:
1.選擇課題,擬定畢業(yè)設計(論文)任務書和指導書;做好設計(論文)的前期準備工作,如文獻資料、圖書、工具書、實驗器材等;制定周密的進度計劃。
2.指導學生了解畢業(yè)設計(論文)課題的任務、目的、要求等全部工作內容,制訂工作計劃,認真指導學生進行總體方案設計和實驗方案或調查方案的選擇以及審查數據處理、理論或實驗分析的結論等。
3.定期檢查學生畢業(yè)設計(論文)工作進度及工作質量,及時解答學生所提問題和盡量解決學生所面臨的困難。
4.指導學生按規(guī)范要求正確撰寫畢業(yè)設計(論文),評審所指導的設計(論文)的全部資料,并寫出評語和評分。
5.在學生畢業(yè)設計(論文)答辯前,由指導教師請一位評閱人(校內教師)或由答辯委員會(小組)負責人組織教師對設計(論文)進行評閱,要求參加評閱的教師從學術角度就學生所學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和運用程度、學生能力等方面進行認真評閱,并給出評閱成績。
6.參加畢業(yè)設計(論文)答辯工作,評定學生成績。第四條畢業(yè)設計(論文)對學生的要求
1.學生修完教學計劃所規(guī)定的課程(含實踐環(huán)節(jié)),取得所規(guī)定的學分數和績點,方有資格參加畢業(yè)設計(論文)。
2.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根據個人特長和實際情況提出參加畢業(yè)設計(論文)的課題要求,系進行統(tǒng)籌安排。
3.在教師指導下,根據任務書的要求,擬定設計(論文)總體方案和進度計劃。
4.獨立進行設計(論文)的研究全過程,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嚴肅認真,刻苦鉆研,按時完成任務。不得弄虛作假,不得剽竊他人研究成果,一經發(fā)現,其畢業(yè)設計(論文)以不及格計。
5.自覺遵守各項規(guī)章制度和勞動紀律,虛心接受教師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指導。畢業(yè)設計(論文)期間,無故缺席按曠課處理,缺席時間達四分之一以上者不得參加答辯,其成績以不及格計。
6.準確繪制設計圖紙,認真擬定設計說明書或撰寫論文,做到圖畫正確清晰,設計合理經濟,說明書簡明扼要、文字通順,書寫工整、計算正確,并用中英文撰寫說明書(論文)摘要。
7.畢業(yè)設計(論文)工作結束后,所有的畢業(yè)設計(論文)資料(包括圖紙、試驗記錄、原始數據、調研記錄本、上機程序、實物照片、圖片、錄音帶、錄像帶、設計手冊、打印本、樣本實物等),學生不得自行帶走,須由各系負責收回作為教學資料妥善保存;對有價值的還需要整理歸檔。
第五條畢業(yè)設計的組織工作
全校的畢業(yè)設計(論文)在主管校長統(tǒng)一領導下進行,實行分級管理,層層負責的辦法。校、二級學院、系的工作職責分別為:
(一)學校教務處工作職責
1.在學校預算的基礎上,落實全校畢業(yè)設計(論文)的經費預算。
2.匯總各二級學院(系)畢業(yè)設計(論文)的課題和指導教師安排,協(xié)調有關問題。
3.具體負責安排、組織檢查全校畢業(yè)設計(論文)工作。
4.做好全校“優(yōu)秀畢業(yè)設計(論文)”的評選和選編工作。
5.督促做好畢業(yè)設計(論文)的成績登錄、入檔工作。
(二)二級學院畢業(yè)設計(論文)指導委員會工作職責
在二級學院院長的領導下,成立畢業(yè)設計(論文)指導委員會,由各系主任參加,其主要職責:
1.統(tǒng)一領導、管理和協(xié)調畢業(yè)設計(論文)的全過程。
2.審核各畢業(yè)設計(論文)題目、指導教師配備情況(題目、指導教師名單于第8學期開學第一周內呈報教務處備案)。
3.督促、檢查各系畢業(yè)設計(論文)組織工作情況。
4.定期檢查畢業(yè)設計(論文)工作進展情況,協(xié)調解決畢業(yè)設計(論文)中的有關問題,考核指導教師的工作。
5.負責組織、監(jiān)督畢業(yè)設計(論文)的評閱、答辯和評分工作。
6.做好二級學院“優(yōu)秀畢業(yè)設計(論文)”的評選和編印工作。
7.進行畢業(yè)設計(論文)工作總結以及經驗交流。
(三)系工作職責
系是直接組織與指導畢業(yè)設計(論文)工作的基礎單位,其主要職責:
1.根據教學計劃安排,擬定畢業(yè)設計(論文)工作計劃,選定題目,組織收集畢業(yè)設計(論文)的參考資料。
2.組織編寫畢業(yè)設計(論文)任務書和指導書。
3.提出指導教師名單和分配題目。
4.檢查畢業(yè)設計(論文)進展情況和質量,研究解決所出現的問題。
5.成立畢業(yè)設計(論文)形式審查小組,根據規(guī)范化要求進行本單位畢業(yè)設計(論文)的形式審查工作。畢業(yè)設計(論文)規(guī)范化要求參照附件1。
6.成立答辯委員會,對學生所完成的畢業(yè)設計(論文)進行評閱、答辯、成績評定、總結等工作。
第六條畢業(yè)設計(論文)的考核程序
畢業(yè)設計(論文)的考核程序一般分為資格審查、審閱、評閱、答辯和綜合成績評定五個環(huán)節(jié)。
1.資格審查。學生按計劃完成畢業(yè)設計(論文)后,經形式審查小組通過、指導教師評閱、系主任批準,方獲得參加答辯資格。
2.審閱。學生應將完成的畢業(yè)設計(論文)、圖紙及附件按期交給指導教師審閱,指導教師要認真審閱,提出審閱意見,寫出評語和評分,所評成績占設計(論文)成績的60%。
3.評閱。詳見本規(guī)定第三條第5點,指導教師所評成績占設計(論文)成績的40%。
4.答辯。(詳見本規(guī)定第七條)
5.綜合成績評定。(詳見本規(guī)定第八條)
第七條畢業(yè)設計(論文)答辯
畢業(yè)設計(論文)答辯是對學生畢業(yè)設計(論文)進行全面檢查、考核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因此,畢業(yè)設計(論文)結束時,每個學生均須逐個參加答辯。
1.答辯前,各二級學院應以專業(yè)為單位成立答辯委員會,負責本專業(yè)畢業(yè)設計(論文)的答辯工作。答辯委員會主任一般由系主任擔任,答辯委員會成員為3—5名,由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教師擔任。各答辯委員會可設立一名秘書(不占答辯成員名額),負責答辯過程的記錄、材料整理等事宜。
2.對于畢業(yè)學生太多的專業(yè),可分別成立若干答辯小組,每個小組由3—5人組成,其成員須具講師以上職稱。對于結合生產或科研任務的畢業(yè)設計(論文),可以聘請有關生產、科研部門的人員參加答辯委員會或答辯小組。
3.答辯委員會與各答辯小組的成員由各專業(yè)提名,經系主任、二級學院院長審核后,于正式答辯前一個月送交教務處,由主管校長批準后生效。
4.答辯委員會與各答辯小組的任務是組織本系、本專業(yè)學生的答辯評分工作,統(tǒng)一答辯方法、步驟、要求,評閱畢業(yè)設計(論文),統(tǒng)一評分標準,科學嚴格評定成績,推薦優(yōu)秀畢業(yè)設計(論文)。
5.答辯一律安排在畢業(yè)設計(論文)工作的最后一周內進行,時間大約2—3天。各二級學院應將學生答辯的名單、日期安排提前向學生公布,并于答辯前報教務處備案。
6.答辯前兩天,指導教師應把畢業(yè)設計(論文)發(fā)還給學生,由學生寫好答辯報告書面提綱。提綱包括:①課題的任務、目的與意義;②所采用的原始資料或指導文獻;③設計(論文)的基本內容及主要方法;④成果、結論和對自己完成任務情況的評價。報告時間為10—15分鐘。
7.答辯提問一般二十分鐘左右。提問要考察:①有關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研究方法等的掌握程度;②獨立工作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的體現程度;③關于畢業(yè)設計(論文)須進一步說明的問題等。
8.答辯完成后,由答辯委員會(或答辯小組)在畢業(yè)設計(論文)任務書評語欄中寫出評語,評定學生答辯成績。指導教師和系主任結合學生畢業(yè)設計(論文)的平時成績、設計(論文)成績、答辯成績三部分成績進行綜合成績評定,其中設計(論文)成績由指導教師和評閱教師的審閱和評閱成績組成。經二級學院畢業(yè)設計(論文)指導委員會審核同意后統(tǒng)一向學生公布,有關教師不得事先將評分情況告訴學生。
答辯程序及實施辦法參照附件2。
第八條畢業(yè)設計(論文)綜合成績評定及其標準
1.評定學生設計(論文)成績時,必須實事求是,嚴格掌握標準。一般來說,獲得優(yōu)秀畢業(yè)設計(論文)的人數不宜過多;凡經過全面考核,確定為不及格的畢業(yè)設計(論文),應堅持原則,作不及格處理。各二級學院畢業(yè)設計(論文)指導委員會要把好關,對優(yōu)秀和不及格的作認真審查,集體討論,保證準確。
凡畢業(yè)設計(論文)成績不及格者,作結業(yè)處理。一年內可申請隨下屆補做一次,并向學校繳納一定的指導費。學生補做畢業(yè)設計(論文)由原所在專業(yè)安排,一般應在校內進行,其間的一切費用由學生自理。
2.畢業(yè)設計(論文)的綜合成績由平時成績(占20%)、設計(論文)成績(占50%)、答辯成績(占30%)三部分組成,按百分制折算為五級記分制,即優(yōu)秀(90~1**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
具體評分標準參照附件3。
第九條畢業(yè)設計(論文)的經費
畢業(yè)設計(論文)經費由學校確定經費總額,然后按參加畢業(yè)設計(論文)的實際人數分配到各二級學院,包干使用。經費使用范圍是:材料、器材的消耗費、加工、部分計算機上機費、資料費、調研費等。
(二)醫(yī)學科學研究的類型
1.基礎研究:
增加科學技術知識和發(fā)現探索領域的任何創(chuàng)造性活動,而不考慮任何特定的實際目的。
研究內容:
保持人體健康的規(guī)律,健康指標的分子基礎,人體功能與結構的研究
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轉歸全過程的規(guī)律及分子基礎
人體衰老過程的規(guī)律及分子基礎
人體的生物力學、流體力學、電子學
化學藥物的構效關系、植物藥的有效成分
2.應用研究:
增加科學技術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的系統(tǒng)活動,但考慮到特定的實際目的。
研究內容:
疾病的病因、流行規(guī)律、治療及預防效果的機制研究
為實驗研究需建立的動物模型、細胞株的研究
流行病學調查、考核防治效果的方法學研究
尋找新藥物、新生物制品、新醫(yī)用材料的方法、有效藥物的藥理作用機制、藥代動力學、醫(yī)用材料的機體相容性的機制研究
3.實驗發(fā)展研究:
又稱開發(fā)性研究,是運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實驗知識,為了推廣新材料、新產品、新設計、新流程、新方法,或為了對現有進行重大改進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
研究內容:
有關疾病的新的診斷、治療、預防方法及措施的研究
有關新藥物、新生物制品、新器械、新試劑、新醫(yī)用材料、實驗室樣品研制
有關藥物的資源調查、植物藥的試驗
其它分類方法:
觀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
實驗性研究(動物實驗、臨床實驗、現場實驗、社區(qū)干預和整群隨機試驗)
理論性研究
按研究目的:
描述性(記述性)研究:客觀描述研究對象的某些現象或特征,如個案報道
闡述性研究:闡明研究對象的本質及其規(guī)律性,如論著
按研究深度和廣度:
基礎性研究:如遺傳基因的研究
臨床應用研究:如新藥的臨床觀察
按學科范圍:
??蒲芯?局限于專科某領域內
多學科研究:涉及多個學科
邊緣學科研究:介于兩個或多個學科相互滲透交叉處的研究
按研究的主要形式:
分析性研究:將研究對象從總體聯(lián)系中分解出若干分支,然后同時或逐個進行分析
綜合性研究:在逐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系統(tǒng)性綜合認識,揭示整體聯(lián)系
按研究方法:
Ⅰ型研究:隨機、對照研究
Ⅱ型研究:隊列(組群)研究
Ⅲ型研究:病例對照和多因素研究
Ⅳ型研究:敘述性研究和專家評論
(三)醫(yī)學科學研究的基本程序
研究課題的選定
搜集閱讀文獻
提出設計與假說
制定科研計劃
申報研究課題
進行實驗與觀察
搜集科學數據與材料
整理加工及統(tǒng)計學處理
形成科學概念和結論
撰寫論文并發(fā)表
鑒定成果與推廣應用
二、醫(yī)學科研選題
(一)選題在科研工作中的意義
(二)選題的原則(6原則)
1.科學性:必須要有依據,符合客觀規(guī)律,符合邏輯性
2.創(chuàng)新性:充分了解本課題領域國內外研究狀況和水平,是選題的首要前提
3.適用性:實際、需要、適當
4.目的性:有明確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預期成果
5.可行性:研究課題主要技術指標實現的可能性,包括技術水平、設備條件、科研試劑、經費來源等
6.效益性:基礎研究要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應用性研究要有應用前景,具有可開發(fā)性和可推廣性
(三)選題的思維過程
提出問題和確立選題的過程
(四)選題的方法
1.前瞻性研究:所采用的原始資料是嚴格按實驗設計的科學方法獲得的,確定選題不受既往積累資料的限制,故選題有極大的活動度和隨意性。
(1)在臨床實踐中選題
(2)在閱讀文獻資料中選題
(3)重復前人實驗研究選題
2.回顧性研究:是對過去某段時間內自己經歷的病例資料,或搜集本單位某階段收治的某種疾病的病例資料作為選題,進行歸納、分析、總結。
(1)總結經驗選題
(2)發(fā)現新問題選題
(3)總結教訓選題
(五)選題的途徑
社會需要中
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中
原有理論與新事實不符中不同學說的見解中
不同學科交叉的邊緣中
不同的信息渠道中
(六)選題的應用
1.病因學研究選題(病因)
病因學研究選題
并存病的因果效應研究選題
致病因素的量與病研究選題
2.診斷性試驗研究選題(診斷)
診斷標準選擇研究選題
3.疾病治療性研究選題(治療)
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其它治療、預后治療
4.藥物不良反應研究選題(預后)
劑量-效應關系研究選題
藥物不良反應遠期效應研究選題
三、醫(yī)學文獻檢索
(一)文獻的分類 1.一次文獻:又稱原始文獻,凡以作者本人的工作或科研成果創(chuàng)作的原始論文,不管引用或參考了他人的著作或文獻資料,均屬一次文獻,包括期刊論文、研究報告、會議文獻、學位論文等
2.二次文獻:是對一次文獻進行搜集、整理、加工、編制而成,以檢索工具的形式發(fā)表,包括目錄、索引、文摘等
3.三次文獻:是在廣泛利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對一次文獻做出系統(tǒng)整理、概括、分析與綜合而成,包括綜述、述評、進展以及年鑒、手冊、教科書、指南、辭典等
4.零次文獻:在形成一次文獻之前的信息、知識,即尚未形成文字記載或未公開發(fā)表的材料,包括書信、手稿、記錄或口頭交談等
按出版形式分類:
圖書、期刊、專利文獻、學位論文、科技報告、會議文獻、技術檔案等
按文獻載體分類:
印刷型、微縮型、聲像型、機讀型、光盤型、電子網絡型
(二)檢索工具
1.書本型檢索工具
中文科技資料目錄(醫(yī)藥衛(wèi)生)
國外科技資料目錄(醫(yī)藥衛(wèi)生)
美國醫(yī)學索引(Index Medicus)
荷蘭醫(yī)學文摘(Excerpta Medica)
美國生物學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
美國化學文摘(Chemical Abstracts)
2.光盤型檢索工具
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CBM-disc)
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和自愿的原則,結合近年來涌現出的種田大戶、科技能手,通過“戶評、村薦、鎮(zhèn)推、局定”層層把關的方式,在全市10個鎮(zhèn)選出900個種植面積大、生產技能好、種植水平高、樂于助人和具有一定影響的農戶作為科技示范戶,經公示無異議后進行掛牌示范。這900個示范戶種植水稻面積達1634hm2,占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4.10%,平均每個示范戶種植面積達1.816hm2。每個示范戶帶動周邊10~20個農戶,共輻射帶動18520戶,輻射面積6837hm2,占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17.15%。示范戶通過現身說法、實地示范,帶動其他農民實現了增產增收。
1.2扎實開展技術培訓,提高技術到位率
先后邀請省市農業(yè)技術專家在育秧播種、栽后管理、中期管理、穗肥施用等水稻重要生育環(huán)節(jié)對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進行培訓,全市共舉辦技術培訓15場次,培訓技術人員500人次、示范戶3500人次,得到了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戶的一致好評。同時,強化現場觀摩交流,先后舉辦了育秧、機插、麥草全量還田、分蘗期管理、中期管理、成熟期觀摩等6場次現場會,利用現場會,組織實地操作演練、技術點評,增強感性認識,提高技術應用能力,對提高溧陽市水稻生產水平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1.3加大加強宣傳力度,廣泛開展信息服務
(1)全市印發(fā)了9萬多份水稻主導品種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方案、模式圖、“明白紙”及施肥建議卡,且發(fā)放到科技示范戶手中。
(2)利用《溧陽農技》印發(fā)10期共2萬余份、利用《病蟲情報》印發(fā)7期共1.4萬余份水稻生產階段性技術意見,做好水稻生產技術指導。
(3)利用短信平臺發(fā)送短信,全方位進行技術培訓指導。
(4)將各種技術資料上傳到溧陽農林網,通過農林網對農戶進行全天候技術培訓,并將各種信息及時傳遞給技術指導員,使他們能更規(guī)范、科學地開展技術服務。
(5)各相關業(yè)務站將當前農事、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等實用信息及時告知技術指導員和示范戶,不僅有效提高了技術指導員的技術水平和能力,還提高了科技示范戶的種植水平和能力。
(6)為540戶科技示范戶訂閱了“農家致富”手機報,以短信方式將生產、市場等各類有效信息傳遞給農戶,以指導農業(yè)生產。
1.4認真落實結對扶持,開展入戶技術指導
按照“一村一名農技指導員”的原則,每位技術指導員與1個村20戶科技示范戶掛鉤,每名技術指導員在專家組的指導下,制定分戶技術指導方案,因村、因戶制宜,采用集中培訓與分戶培訓相結合的形式,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指導、發(fā)放生產技術操作規(guī)程、明白紙、農林信息資料、技術光盤等方式,開展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培訓,同時認真填寫技術指導員手冊。在農業(yè)生產關鍵時期,技術指導員上門對示范戶開展技術培訓和田間技術指導,有針對性地開好“處方”,如2013年,在機插育秧過程中,通過技術指導員的上門指導,使播量得到了控制,大面積機插秧苗素質也有了明顯提高,為全市水稻增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市45個技術指導員平均累計入戶技術指導時間為152d,做到關鍵環(huán)節(jié)主動入戶、突發(fā)事件及時入戶、技術咨詢隨時入戶。
2溧陽市實施農業(yè)科技入戶工程取得的成效
2.1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
農業(yè)科技入戶工程的實施,不僅讓廣大示范戶享受到方便、快速、貼心的技術服務,還提高了技術指導員自身的科技水平,同時樹立了廣大農技推廣干部為農服務的良好形象,廣大農村基層干部和示范戶對水稻科技入戶工作的滿意率在99%以上,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應。通過技術指導員的入戶指導,降低了廣大示范戶的生產成本,實現了增產增收,帶動了周邊農戶科學種田,提高了農業(yè)生產率,增加了糧食總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據2013年全市示范戶典型調查結果,示范戶水稻平均單產707.5kg/667m2,比2012年增10.4%;輻射戶平均單產693.8kg/667m2,比2012年增10.5%;示范戶平均效益1261.2元/667m2,比2012年增33.4%,輻射戶平均效益為1189.9元/667m2,比2012年增32.8%。
2.2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水平
通過實施農業(yè)科技入戶工程,大大提高了溧陽市主推技術和主推品種的應用率。據統(tǒng)計,示范戶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入戶率和到位率均在95%以上;全市“武運粳23號”的推廣種植面積達30000hm2,占全市水稻種植總面積的75.3%,其中900戶示范戶中推廣應用率達100%,輻射戶中推廣應用率為98.5%;全市機插水稻推廣面積達36733hm2,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的92.2%,其中示范戶中推廣率為100%,輻射戶中推廣率96.8%;示范戶都能按照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進行配方施肥,推廣率為100%,輻射戶中推廣率為96.1%;全市推廣麥(油)秸稈全量還田面積為29066hm2,占總面積的72.9%,而示范戶中全量還田占98.4%,輻射戶中占92.6%;在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方面,示范戶均能按照植保站提出的防治意見及時進行綜合防治,示范戶中應用率達100%,輻射戶為99.2%。實踐證明,實施農業(yè)科技入戶工程,通過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員的入戶指導,能有效提高示范戶的農業(yè)生產技術水平。
2.3為全市大面積平衡增產奠定了基礎
溧陽市科技入戶示范戶大部分是規(guī)模經營大戶,由于這些種糧專業(yè)戶把種植糧食作為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因此,他們在思想上十分重視生產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也愿意接受和積極應用新技術,愿意增加投入,以奪取高產,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他們也輻射帶動了周邊農戶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從而提高了全市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推廣率。從大面積生產情況來看,種糧大戶的田間農作物長勢長相、管理水平均好于分散種植的小農戶,這為提高單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據統(tǒng)計,2013年全市39860hm2水稻平均單產達659kg/667m2,比2012年增2.1%,比全市前3年平均產量增4.4%,再次刷新了溧陽市水稻單產記錄。
二、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
人類自進入工業(yè)文明以來,“人定勝天”、“萬物皆備于我”等夸大人的作用的思想盛行。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使人類愈加功利主義,對待技術發(fā)展持盲目樂觀態(tài)度。當今世界,人類所涉及的一切無不打上技術的烙印?!凹夹g已經構成了這樣一種新的特別的環(huán)境,并且人類必須生存于其中”。技術的二重性即技術善惡價值的兩重性,告誡人們,技術在給人類帶來物質生活極速發(fā)展的同時,也會同時打開“潘多拉”魔盒,各種災難也會紛至沓來。嚴重的霧霾污染、化學污染、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資源瀕臨枯竭……一幕幕觸目驚心的事例正是人類不當發(fā)展的反射。人與自然關系從最初的和諧統(tǒng)一逐漸走向了分裂對立,人與自然關系走向異化。馬克思曾指出: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們看到,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科學技術在創(chuàng)造了屬于人類自己的自然環(huán)境,取得了所謂的對抗自然界的勝利,卻也是遭受到了自然界的報復。技術價值的樂觀主義者們,如培根、圣西門、霍布斯等樂觀地認為,科技帶來的一切問題都能依靠科技本身去解決。這實際上是一種盲目的技術崇拜觀,他們把技術認為是救世主,把技術過于理想化、神圣化。技術悲觀主義論者,如中國古代先賢老莊,就認為技術是道德淪喪的元兇,西方以盧梭為代表,在人類沉浸在科技帶來的財富與生活的巨大改變時,首先對技術提出了批判。自此以后,對于技術的批判不曾間斷,并隨著技術的發(fā)展逐漸增強,因為“技術正在變成全球性的力量,它開始染指于人類歷史的根基,而且正在向人類歷史注入極不穩(wěn)定的因素”。極端的技術悲觀主義者倡導放棄技術,遠離現代文明,退回到原始的自然狀態(tài)。技術中理論者則認為技術沒有善惡之分,即在政治上、倫理上都是中立的。這樣的觀點也是有失偏頗的。技術具有雙刃劍的作用,在探討技術價值時要用辯證的思維分析。
三、技術的合理運用
技術是存在理性的,我們在利用發(fā)展科技時,要考慮的是如何適當地、合理地利用科學技術,努力減弱技術的負面效應。技術運用的合理性體現在技術發(fā)展既要體現物性又要合乎人性。技術發(fā)展的物性即指技術在應用過程中,應符合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合乎人性即要充分考慮人類發(fā)展的真正需要與目的。技術的發(fā)展首先要以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聚焦人類發(fā)展的需要,尊重的人類生存發(fā)展。技術的發(fā)展如若違背客觀規(guī)律,技術的應用必將產生社會負效應,這不利于人類的長遠發(fā)展與生態(tài)建設。當然,人們在利用科學技術改造自然時,也應依照人類的所需,有目的地利用改造自然,使事物的發(fā)展符合規(guī)律性與人的主體性,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技術的雙刃劍作用,即技術的正負效應。技術的不合理運用給自然生態(tài)以及創(chuàng)造、利用技術的人類本身都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災難。環(huán)境的惡化不僅僅帶給自然界致命的破壞、全球因化工污染、核泄漏等患病致癌的人數也逐漸增大,這是人類自己種下的因結出的果實,最終還是由人類自身來承擔。但是,技術的發(fā)展的雙重性也給人類與自然關系的緩和帶來了新契機。新技術革命的發(fā)展,綠色科技逐漸成為了人們的關注點。如新能源的開發(fā),新型綠色科學技術的研發(fā)等在節(jié)約自然資源、治理生態(tài)污染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我們在發(fā)展科學技術時應注重利用技術的正面作用,緩解生態(tài)失衡與人類發(fā)展的尖銳矛盾,以求二者的統(tǒng)一和諧發(fā)展。實現科技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的相互協(xié)調,統(tǒng)一發(fā)展,離不開全球的共同努力,自然環(huán)境為人類世界共享,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社會人都應切實為消除人與自然的矛盾,與之和諧相伴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國近年來提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思想正是對人類活動與自然一種積極的發(fā)展模式?!笆眻蟾嫣岢觥按罅ν七M生態(tài)文明建設”,再一次重申了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2成都高新區(qū)———實施“大孵化”戰(zhàn)略,全面推進大孵化科技服務體系實施招才引智工程,集聚創(chuàng)新資源。通過營造優(yōu)良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吸引各類人才和技術成果落戶轉化,人才加速聚集態(tài)勢明顯。2012年,成都高新區(qū)聚集各類人才20萬人,引進高層次人才800余名,創(chuàng)辦領辦企業(yè)510家。推進大孵化工程建設,聚集孵化器、孵化企業(yè)、公共技術平臺、投融資機構、中介機構、創(chuàng)新文化等一切科技創(chuàng)新孵化資源構建創(chuàng)新孵化體系,發(fā)展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yè)。成都高新區(qū)政府示范孵化園面積逾10萬m2,累計孵化企業(yè)1000余家,實現產值180億元;社會資源建設孵化器面積100萬m2,進駐企業(yè)超過1500家,并呈逐年遞增的良性發(fā)展態(tài)勢。構建科技、金融和產業(yè)一體化體系,優(yōu)化區(qū)域金融環(huán)境。針對中小企業(yè)資金短缺的普遍問題,創(chuàng)新科技與金融結合模式,構建了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yè)的投融資服務體系。成都高新區(qū)各類科技型企業(yè)累計獲得債權融資超過50億元、股權融資超過20億元。2011年,成都高新區(qū)被批準為全國首批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的試點區(qū)域。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體系。依托公共技術平臺管理中心,整合公共技術平臺資源,培育和構建公共技術平臺體系。目前,成都高新區(qū)有公共技術平臺50余家,其中被國家認定20家,預計5年內被認定公共技術平臺將超過50家,園區(qū)內平臺呈現“功能性聚集、有機化互動、產業(yè)鏈支撐”發(fā)展態(tài)勢。
3綿陽高新區(qū)———以軍民融合為特色,構建現代科技服務體系健全孵化服務體系。依托國家級創(chuàng)業(yè)服務中心、國家級生物醫(yī)藥專業(yè)孵化器、國家級新材料產業(yè)化基地、博士后工作站、中物院綿陽民技術孵化中心等孵化平臺,向科技型中小企業(yè)提供研發(fā)、中試生產、經營場地和辦公共享設施、政策、法律、融資和培訓等服務,促進資金、人才、技術等創(chuàng)新要素流向創(chuàng)新孵化研發(fā)基地。綿陽高新區(qū)引進國際知名企業(yè)建立了技術研發(fā)中心,累計引進高科技孵化企業(yè)300余家,畢業(yè)40余家,孵化企業(yè)累計實現產值4.5億元,創(chuàng)利稅9500多萬元。提升孵化培育能力。充分利用孵化中心現有資源,圍繞科技企業(yè)孵化流程,建立專家?guī)臁㈨椖繋?、人才庫在內的公共信息平臺系統(tǒng),為企業(yè)提供項目評審、發(fā)展規(guī)劃、項目推介、市場開拓、產品推廣、人才招聘等服務,全面提升全區(qū)企業(yè)的孵化能力。完善孵化平臺功能。打造“產、學、研”平臺,推動企業(yè)、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建聯(lián)合實驗室、企業(yè)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學研結合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等,為高新區(qū)提供智力支持。
二、完善四川現代科技服務體系的對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律法規(guī)政策,營造促進科技服務體系發(fā)展的良好氛圍制訂科技服務機構分類發(fā)展、政府購買公共科技服務、社會資本參與科技服務機構建設、科技服務人才激勵等政策措施;落實技術交易營業(yè)稅、技術轉讓所得稅、國家級科技企業(yè)孵化器、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è)等稅收優(yōu)惠政策;選擇基礎條件好、示范效應強、特色明顯的國家高新區(qū)為重點,加快建立高新區(qū)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評價制度,吸引科技服務要素向高新區(qū)聚集,積極探索開展公共科技成果權屬歸屬、知識產權質押、股權和分紅激勵等政策試點。
2加大財政投入,發(fā)揮金融業(yè)對科技服務業(yè)的促進作用統(tǒng)籌全省現有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創(chuàng)新聯(lián)盟合作、科技支撐、技術市場及成果交易、戰(zhàn)略新興產品等相關計劃,對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予以重點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同時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支持科技服務體系,構建多元化投入體系。
3加強技術市場建設,培育和扶持骨干科技服務機構培育壯大專業(yè)孵化器、科技咨詢評估機構、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轉移中心、農村科技發(fā)展中心、創(chuàng)業(yè)服務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務組織;著力構建科技創(chuàng)新服務平臺,充分發(fā)揮其要素聚集、創(chuàng)新服務、橋梁紐帶等功能;發(fā)展區(qū)域技術市場、產權市場,促進研發(fā)機構與生產企業(yè)、技術資本與貨幣資本等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