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8: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修復技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前言
土壤重金屬污染是指由于人類活動將金屬加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屬明顯高于原生含量、并造成生態環境質量惡化的現象。加之重金屬離子難移動性,長期滯留性和不可分解性的特點,對土壤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同時食物通過食物鏈最終進入人體,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環境問題。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日趨受到重視,國家對污染土壤治理和修復的人力,物力的投入逐年增加,土壤污染物的去除以及修復問題,已成為土壤環境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而生物修復技術是近20年發展起來的一項用于污染土壤治理的新技術,同傳統處理技術相比具有明顯優勢,例如其處理成本低,只為焚燒法的1/2-1/3,處理效果好,生化處理后污染物殘留量可達到很低水平;對環境影響小,無二次污染,最終產物CO2、H2O和脂肪酸對人體無害,可以就地處理,避免了集輸過程的二次污染,節省了處理費用,因而該技術成為最有發展潛力和市場前景的修復技術。
1.污染土壤生物修復的基本原理和特點
土壤生物修復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土壤中天然的微生物資源或人為投加目的菌株,甚至用構建的特異降解功能菌投加到各污染土壤中,將滯留的污染物快速降解和轉化成無害的物質,使土壤恢復其天然功能。由于自然的生物修復過程一般較慢,難于實際應用,因而生物修復技術是工程化在人為促進條件下的生物修復,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去除土壤中石油烴類及各種有毒有害的有機污染物,降解過程可以通過改變土壤理化條件(溫度、濕度、pH值、通氣及營養添加等)來完成,也可接種經特殊馴化與構建的工程微生物提高降解速率。
2.污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的種類
目前,微生物修復技術方法主要有3種:原位修復技術、異位修復技術和原位-異位修復技術。
2.1原位修復技術:
原位修復技術是在不破壞土壤基本結構的情況下的微生物修復技術。有投菌法、生物培養法和生物通氣法等,主要用于被有機污染物污染的土壤修復。投菌法是直接向受到污染的土壤中接入外源污染物降解菌,同時投加微生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通過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和代謝達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生物培養法是定期向土壤中投加過氧化氫和營養物,過氧化氫則在代謝過程中作為電子受體,以滿足土壤微生物代謝,將污染物徹底分解為CO2和H2O。生物通氣法是一種加壓氧化的生物降解方法,它是在污染的土壤上打上幾眼深井,安裝鼓風機和抽真空機,將空氣強行排入土壤中,然后抽出,土壤中的揮發性有機物也隨之去除。在通入空氣時,加入一定量的氨氣,可為土壤中的降解菌提供所需要的氮源,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增加去除效率。
2.2異位修復技術:
異位修復處理污染土壤時,需要對污染的土壤進行大范圍的擾動,主要技術包括預制床技術、生物反應器技術、厭氧處理和常規的堆肥法。預制床技術是在平臺上鋪上砂子和石子,再鋪上15-30cm厚的污染土壤,加入營養液和水,必要時加入表面活性劑,定期翻動充氧,以滿足土壤微生物對氧的需要,處理過程中流出的滲濾液,即時回灌于土層,以徹底清除污染物。生物反應器技術是把污染的土壤移到生物反應器,加水混合成泥漿,調節適宣的pH值,同時加入一定量的營養物質和表面活性劑,底部鼓入空氣充氧,滿足微生物所需氧氣的同時,使微生物與污染物充分接觸,加速污染物的降解,降解完成后,過濾脫水這種方法處理效果好、速度快,但僅僅適宜于小范圍的污染治理。厭氧處理技術適于高濃度有機污染的土壤處理,但處理條件難于控制。常規堆肥法是傳統堆肥和生物治理技術的結合,向土壤中摻入枯枝落葉或糞肥,加入石灰調節pH值,人工充氧,依靠其自然存在的微生物使有機物向穩定的腐殖質轉化,是一種有機物高溫降解的固相過程。上述方法要想獲得高的污染去除效率,關鍵是菌種的馴化和篩選。由于幾乎每一種有機污染物或重金屬都能找到多種有益的降解微生物。因此,尋找高效污染物降解菌是生物修復技術研究的熱點。
3.影響污染土壤生物修復的主要因子
3.1污染物的性質:
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中常以多種形態貯存,不同的化學形態對植物的有效性不同。某種生物可能對某種單一重金屬具有較強的修復作用。此外,重金屬污染的方式(單一污染或復合污染),污染物濃度的高低也是影響修復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機污染物的結構不同,其在土壤中的降解差異也較大。
3.2環境因子:
了解和掌握土壤的水分、營養等供給狀況,擬訂合適的施肥、灌水、通氣等管理方案,補充微生物和植物在對污染物修復過程中的養分和水分消耗,可提高生物修復的效率。一般來說土壤鹽度、酸堿度和氧化還原條件與重金屬化學形態、生物可利用性及生物活性有密切關系,也是影響生物對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效率的重要環境條件。
3.3生物體本身:
微生物的種類和活性直接影響修復的效果。由于微生物的生物體很小,吸收的金屬量較少,難以后續處理,限制了利用微生物進行大面積現場修復的應用,
植物體由于生物量大且易于后續處理,利用植物對金屬污染位點進行修復成為解決環境中重金屬污染問題的一個很有前景的選擇。但由于超積累重金屬植物一般生長緩慢,且對重金屬存在選擇作用,不適于多種重金屬復合污染土壤的修復。因此,在選擇修復技術時,應根據污染物性質、土壤條件、污染程度、預期修復目標、時間限制、成本及修復技術的適用范圍等因素加以綜合考慮。
4.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生物修復技術作為近20年發展起來的一項用于污染土壤治理的新技術,雖取得很大進步和成功,但處于實驗室或模擬實驗階段的研究結果較多,商業性應用還待開發。此外,由于生物修復效果受到如共存的有毒物質(Co-toxicants)(如重金屬)對生物降解作用的抑制;電子受體(營養物)釋放的物理;物理因子(如低溫)引起的低反應速率;污染物的生物不可利用性;污染物被轉化成有毒的代謝產物;污染物分布的不均一性;缺乏具有降解污染物生物化學能力的微生物等因素制約。因此,目前經生物修復處理的污染土壤,其污染物含量還不能完全達到指標的濃度要求。
5.應用前景及建議:
隨著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與應用將不斷深入并走向成熟,特別是微生物修復技術、植物生物修復技術和菌根技術的綜合運用將為有毒、難降解、有機物污染土壤的修復帶來希望。為此,建議今后在生物修復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方面加強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進一步深入研究植物超積累重金屬的機理,超積累效率與土壤中重金屬元素的價態、形態及環境因素的關系。(2)加強微生物分解污染物的代謝過程、植物-微生物共存體系的研究以及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對污染物的修復作用與植物種類具有密切關系。
(3)應用現代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技術,使超積累植物的生物學性狀(個體大小、生物量、生長速率、生長周期等)進一步改善與提高,培養篩選專一或廣譜性的微生物種群(類),并構建高效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提高植物與微生物對污染土壤生物修復的效率。
(4)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協調土著微生物和外來微生物的關系,使微生物的修復效果達到最佳,并充分發揮生物修復與其他修復技術(如化學修復)的聯合修復作用。
(5)盡快建立生物修復過程中污染物的生態化學過程量化數學模型、生態風險及安全評價、監測和管理指標體系。
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由于土壤重金屬來源復雜,土壤中重金屬不同形態、不同重金屬之間及與其它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產生各種復合污染物的復雜性增加了對土壤重金屬治理和修復難度,且重金屬對動植物和人體的危害具有長期性、潛在性和不可逆性,同時進一步惡化了土壤條件,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生產的加速發展,所以要更好的防治土壤重金屬污染還需要廣大科研工作者不懈的努力,研發出更好的效率更高的修復治理技術,同時我們還不應該忘記必須加強企業自身的環保意識,提高企業自我約束能力,始終將防治污染積極治理作為企業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把企業對環境的污染程度降到最低限度,形成全社會都來重視土壤污染問題的良好環保氛圍,逐步改善我們的土壤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錢暑強,劉錚.污染土壤修復技術介紹[J].化工進展,2000(4):10-12,20.
[2]陳玉成.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復[J].環境科學動態,
1999,(2):7-11.
[3]李凱峰,溫青,石汕.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J].化學工程師,2002,93(6):52-53.
[4]楊國棟.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主要研究內容和方法
[5]張春桂,許華夏,姜晴楠.污染土壤生物恢復技術[J].生態學雜志,1997,18(4):52-58.
[6]李法云,臧樹良,羅義.污染土壤生物修復枝木研究[J].生態學雜志,2003,22(1):35-39.
[7]滕應,黃昌勇.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態效應及修復研究進展[J].土壤與環境,2002,11(1):85-89.
每一幅需要修復的古字畫,在修復之前都要在作品旁擺上易于測量的尺子并進行拍照,以便對作品的尺寸和原狀有個一目了然的記錄,以便于存檔和后續工作的進行。如果送修的是一幅破損或污跡較嚴重的古書畫作品,則須將作品原狀及拼對成形后進行拍照記錄。再將碎片按一定順序進行編碼排序拍攝并存檔,在修復過程中可以拿出來對比檢驗。并同送修者一同核對所修復的古舊書畫的材質、類別、破損情況及作品尺寸、創作時代、名稱、內容、原作作者等用文字形式詳細記錄,將核對后的詳細情況用圖文形式按比例縮小打印出來,讓送修者簽字后拍照片留檔。等到所有修復工序完成之后,再次拍照存檔。將修復前和修復后資料照片結合,形成對比欣賞和檢驗不足之處。
二、計算機和一些相關圖像處理軟件(PS)高清顯示屏等的應用
對要進行裝裱修復的書畫作品存檔后,緊接著就要根據書畫的情況制定合理的修復方案。可以先利用計算機對所需修復的作品進行模擬修復。根據原作的畫心現狀和送修者提出的修復要求,在電腦中進行模擬拼接、調色、染色、修補破洞、接筆、裝裱品式、鑲料顏色、圖案等一系列具體操作步驟,確定最終實施方案。這樣既方便工作人員討論修復方案,又可減少收展原作的次數,減輕對原作的損傷。如送修的是一幅屬于珍貴的且破損特別嚴重的古舊書畫作品時,修復人員可以在高清晰度的顯示屏上任意放大局部,對畫心的特性及破損情況進行科學的診斷與分析,從而制定切實可行的揭裱修復方案。對那些已解決的復雜問題還可以通過網絡溝通,將拍攝的書畫作品圖像和相關資料傳輸在網上,和相關從業人員進行探討,決定修復方案。既能提高古書畫確診速度,最大程度地減小對其的二次破壞,還可以節約時間和費用,提高工作效率。引入計算機影像無疑對書畫的揭裱修復保護有著劃時代的意義,科學地超越了傳統的經驗技術。計算機軟件的應用還可以在局部上很好地應用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比如在古字畫破損面積較大的情況下,書法內容缺失較嚴重的情況下,只剩下某個字的某一點筆劃。這就對書畫的修復填補造成一定的難度。我們就可以先通過網絡和一些文獻記載先查找相關資料,確定大概內容和形體結構,掃描到電腦里,運用Photoshop的圖像處理軟件進行模擬修復,制作修復方案。然后進行影印對比填補缺失部分,從而達到預期的修復效果,還原其真實面貌,修舊如舊。
三、書畫裝裱機的應用
確定了修復方案,就該進行實際操作。提到裝裱機,好多人覺得就是機器裝裱,其實不然。在這里我先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傳統裝裱與機器裝裱(簡稱機裱)的區別。機裱就是利用膠膜對書畫畫心和裱料進行粘合,不可以進行二次揭裱;而傳統裝裱在整個裝裱過程中所采用的都是純手工制作的漿糊,具有可逆性,可反復數次揭裱而不傷畫心。我這里所說的書畫裝裱機它的功效就相當于一個烘干機。在對書畫進行修復托心和覆背后可使用裝裱機對其烘干,使其加速變得平、展、干、凈。在使用裝裱機的過程中通過對溫度、時間、壓力的調節,來控制所要達到的效果。這種烘干效果具有加熱速度快、烘干速度快、書畫內外保持恒溫、變形小等優勢。如氣候條件的變化經常對畫的裝裱質量造成很大的影響。畫心在修復托心之后都要上墻抻平,如遇天氣干燥或通風過大、室內外溫度反差大都會對畫心的伸縮造成影響,拉力過大或過小,待其未徹底干透時,干濕不均勻了就會拉裂已上墻的畫心,二次破壞畫心。這時就輪到裝裱機發揮它的功效的時候了。但這種機器也存在一定缺陷,如果對其溫度調控、烘干時間使用不當,也會對畫心造成一些破壞,但這屬于人為可控制的范圍之內。
四、空調器、溫濕度測量儀的應用
對書畫作品的修復是要達到精益求精,自然對工作室的環境要求是極高的,如果工作室濕度大,裱件上墻后不易干而易發霉,會造成染色脫色。若太干燥,裱件上墻后容易繃裂,造成裱件損害。如若夏季冬季自然環境無法調控的情況下,就可以通過這些設備來適當調節,合理預防和處理,以增強工作的科學性,打破外部環境的限制。
五、X射線、γ射線系統的應用
二、水毀水利工程修復必須實行工程監理制。其中大工程(修復造價250萬元以上)需單獨簽訂監理合同,監理人員1—2人為宜;其余小工程以街道、鄉鎮為單位,打包簽訂監理合同,監理人員3—4人。
三、各街道、鄉鎮必須切實加強對修復工程招投標及施工質量的管理,成立水毀水利工程修復監督領導小組。各行政村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牽頭,推選村民代表組成工程施工質量監督小組,加強施工質量現場管理。
四、區水利局負責全區水毀水利工程修復的技術指導、監督、檢查和質監工作。
五、修復工程的申報立項、組織實施、管理、竣工驗收、結算工作必須嚴格按照《北侖區“麥莎”臺風災后農業生產自救補助辦法》(侖委辦〔2005〕47號)中災后水利設施修復補助辦法的有關要求執行。
六、為保證水毀水利工程修復的順利實施,各街道、鄉鎮及有關單位必須嚴格貫徹《關于嚴明紀律確保當前水毀水利工程修復工作順利進行的緊急通知》(侖紀發〔2005〕15號)的精神,嚴格政治紀律、工作紀律、財經紀律,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廉潔、公正、透明。
北侖區水毀水利工程修復施工技術要求
為規范我區水毀水利工程修復的施工技術,提高工程施工質量,根據國家、省、市有關規范、標準,結合我區水毀水利工程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要求。
一、原材料
(一)水泥:水泥品質應符合現行的國家標準,一般使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標號不得低于32.5,水泥的標號、品種不得混雜。
(二)骨料:骨料應根據優質經濟,就地取材的原則選用,級配良好。
1、砂:應采用質地堅硬、清潔、級配良好的中粗淡化海砂,貝殼應予篩除,含泥量不得大于3%。
2、石子:應使用堅硬、新鮮的人工碎石,人工碎石應進行篩選清洗,清除石屑泥土,含泥量不得大于1%,石子級配應符合設計要求。
(三)砌筑石料:石料必須質地堅硬新鮮,無風化或裂縫,塊石厚度不小于20厘米。
(四)水:砼拌和養護用水均使用淡水,嚴禁使用海水。
二、砼(砂漿)配合比
砼(砂漿)配合比是指砼(砂漿)的組成材料砂、石子、水泥和水的用量關系。合理的配合比,應滿足砼設計強度的要求,保證砼具有良好的和易性。現場試配時,應考慮施工現場實際情況與試驗條件的差別。現提供常用砼(砂漿)的經驗配合比,供作參考。
混凝土、砂漿配合比單位:每立方米
名稱水泥用量32.5(千克)碎石用量(噸)砂用量(噸)中砂水(立方米)
C15混凝土(碎石≤20)2931.170.880.195
C15混凝土(碎石≤40)2711.230.870.18
C15細石混凝土3111.0930.7910.205
C20混凝土(碎石≤20)3511.230.750.195
C20混凝土(碎石≤40)3241.290.790.18
M7.5砂漿26101.610.157
M10砂漿30501.60.183
三、施工工藝及要求
(一)干砌石擋墻施工
1、墻體砌筑時宜分皮臥砌,塊石大面應朝下,上下層交叉錯縫互相壓疊,內外搭砌咬緊,保證砌體密實,外坡面平整順直美觀。
2、墻體砌筑時應避免通縫,不準外塞石,不準搖大面;嚴禁采用內外層砌筑中間亂石填心,面層砌筑內部亂石堆填的錯誤砌筑方法。
(二)漿砌石擋墻施工
1、塊石表面的泥垢等雜質,砌筑前應清除干凈,并保持濕潤。
2、墻體應采用鋪漿法砌筑,須分層臥砌,上下錯縫,內外搭接,石塊間不得相互接觸,不得采用面石側立中間亂石填心的砌筑方法。
3、漿砌石的縫寬,較方正的塊石不得大于3厘米,毛塊石不得大于5厘米。縫隙應塞足砂漿,用扁鐵插搗密實。
4、漿砌體應于當天及時勾縫,避免與砌縫砂漿之間形成隔層。
5、砂漿的拌制應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一般應用機械拌和。人工拌制水泥砂漿時,每盤砂漿翻拌次數做到干3濕4,拌到顏色均勻為止。嚴格控制加水量,一般水灰比在0.5~0.6之間。
6、漿砌體在砂漿達到初凝后立即進行養護。養護期不小于7天,養護方法為在漿砌體上鋪設麻袋、草包后澆水,一天2~3次,保持麻袋、草包的濕潤。
7、漿砌體應按設計要求設置沉降縫和排水孔。排水孔可用PVC管或毛竹管,沉降縫可用油浸瀝青板或三油二氈為填縫材料,一般每隔20米設置沉降縫一道。
(三)砼施工
施工次序為:放樣立模砼拌和、運輸砼澆筑、振搗砼養護、脫模
1、模板盡量采用鋼模,也可采用成型木模板、竹膠板等。模板應達到:尺寸準確、結構堅固、有足夠的剛度;支撐牢固、不允許有變形或滑移;接縫需緊密,不漏漿;表面平整光潔,應涂抹脫模劑,禁止使用廢機油作為脫模劑。
2、砼拌和一般采用機械拌和,使用量較少的砼拌和可采用人工拌和。機械拌和時,將一盤配合料按砂、水泥、石子的順序依次加入料斗,然后將水和生料同時注入拌筒。需拌和至砼成份、色澤、稀稠均勻一致為止,最短拌和時間不得小于2分半鐘。人工拌和時先倒入砂,后倒水泥,用鐵鏟干拌3遍;然后在中間扒一個坑,倒入石子和2/3的水,翻拌1遍;再進行翻拌(至少2遍),其余1/3水隨拌隨灑,直至拌和均勻為止。
3、砼運輸應符合迅速、安全、經濟等原則,應盡量減少砼運輸距離。運輸過程中發生離析現象時,運到澆筑現場后,應在鋼板上人工拌和3~5次,嚴禁加水。
4、砼澆筑前,應對基面進行清理,做到無雜物、無松動巖石。砼應隨澆隨平倉,不得堆積,鋪設均勻,無骨料集結,砼澆搗必須連續施工。一般使用插入式振搗器,快插慢撥,插點要均勻排列,遂點移動,順序進行,不得遺漏,每個插入點延續時間以砼表面不再下沉、不出現氣泡、開始泛漿為準,一般為20~30秒。
5、砼澆筑完畢初凝后應及時灑水養護,保持模板和砼濕潤。脫模時間以不變形、不坍落為標準。脫模后及時用草袋、麻袋等覆蓋,養護時間一般最少14天。
(四)細骨料砼灌砌石施工
1、灌砌用塊石應新鮮、堅硬,面石要求基本上有兩個平整面,最小厚度大于20厘米。灌砌塊石應敲去尖角,沖洗污染,保持濕潤、干凈。
2、直立墻灌砌石施工,建基面采用先鋪10厘米細骨料砼墊層,振搗密實,然后,隨砌隨灌,砌石應錯縫,垂直縫4~5厘米,水平縫座漿4~5厘米,再砌擺上層塊石,砌筑時先砌面石,再置腹石,面石之間間距一般為4~5厘米,腹石要求大面朝下,保持間距5~8厘米,當內側為干砌石直墻時,應注意灌砌石與干砌石的交錯結合,連成整體。面石間可以用1:3水泥砂漿勾縫深5厘米或用移動式簡易模防止漏漿,待砂漿初凝后,填灌和易性較好的砼,用3厘米直徑振搗器插搗,至表面泛漿為止,然后再砌筑上一層灌砌石。
3、灌砌石設計空隙率為50%,面石與腹石之間銜接,應布設拉結石,避免面石與腹石間出現縱向通縫。灌砌石要求水平分層上升,應禁止上下砌石的豎向通縫,直立墻表面保持平直。
4、斜坡及平臺灌砌石施工:當設計厚度為35~40厘米時,應先放置塊石,大面朝下,塊石應鋸齒擺砌,留足縫隙,縫寬為8~10厘米,振搗密實后再掃清浮渣,露出石面,必要時,塊石間用高標號砂漿勾縫。當設計厚度大于40厘米時,塊石豎砌,采用小面積自下而上邊灌邊振,防止漏振,插入振搗密實,以表面泛漿為準,振后砼略低于塊石面,保證塊石出面,灌砌后即清掃場面。
5、灌砌石養護要求同砼,應及時覆蓋、灑水。
(五)埋石砼施工
1、埋石砼埋石率為20%。施工時,應先鋪一層砼放一層塊石,再振搗密實至塊石沉入砼中,不得先擺石,再灌砼。
2、埋石用塊石尺寸不得大于一次澆筑砼塊體最小尺寸的1/3。要求清洗干凈,飽和抗壓強度大于300kg/㎝2。
[中圖分類號]K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2-0084-01
劉梅梅(1971-),公主嶺人,任職于吉林省公主嶺市文物管理所。
一、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簡述
手工技能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一個國度或者一個民族世世代代所流傳下來的一種制作工藝,與該國家或者民族的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的傳統文物修復技術就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所形成和沿襲下來的一種手工工藝,從傳統文物的制作到相關的修復技術,以及后人對于一些文物的仿制等。常見的有對于一些書畫的裝裱技術,對于竹木漆器的制作和修復以及一些傳統的家具等的制作和修復,無論哪一工藝過程都包含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是歷史上國人智慧的結晶。
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為中華文明的傳承及傳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傳統的文物修復技術呈現流失或者瀕危的狀態,對其保護和傳承成為一種現實的需求。對該種技術的保護對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等都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將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來進行保護,對文物的保護及歷史研究有著積極意義。
作為一種傳統的手工技藝,我國的傳統文物修復和文物的制作、復制工藝是我國所獨有的,是對我國文化遺產的一種再現,是中國歷史信息和文化的載體,對于中國歷史的研究和保護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所包含的種類是多樣化的,而所涉及的范圍也是極為廣泛的,因此,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的保護和傳承對我國文化及歷史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該種工藝的應用能夠更好地將文化以物質的形式展現出來,能夠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歷史。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還要與國際相接軌,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實現中西技術的完美結合,使我國的文物修復技術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的保護與傳承
我國的傳統文物修復技術是對有形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修復的重要手段,是考古和文物博物館事業上所必須的。從我國文物修復技術發展的歷史來看,對于文物的修復和復制有著長遠的發展歷史,文獻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春秋時期便有了對一些青銅器的修復和復制。隨著歷史的發展,在每一時期都有一些文物修復和復制工藝的代表人物和流派,他們為我國文物修復工藝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我國有形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出了貢獻。在20世紀初我國的文物修復技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工藝,但是由于技術上的封閉性等使得該種工藝所使用的工具和原材料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建國之后,博物館的建立及對文物保護的重視等,使得文物修復技術成為博物館的一種必然需求,為我國博物館的建立及其文物的恢復等提供了技術和人才支持。
但是,從文物修復技術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它在很多情況下是文物研究或者保存等的一種附屬技術,并未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一些難度較高的文物修復技術仍面臨失傳的危險。為使我國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對傳統的文物修復技術進行必要的挖掘、整理并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成為必然的要求。對于該種技術的保護,需要一個完整的體系建設,將其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給予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以專項資金和專門人員的投入來完成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的挖掘和整理工作,而這一工作的開展很多時候需要深入民間,挖掘民間流傳的傳統修復工藝,在挖掘的基礎上進行整理,使其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
在此基礎上,將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梳理,并且整編成冊,進行必要的辨別,從而形成完整的技術資料體系。從行業發展的角度出發,應制定相應的文物修復技術行業標準并完善相關的人才培養機制和資格認證制度,為技術的傳承提供有利渠道。注重技術保護的同時,結合當前技術發展特點和方向,將文物修復技術與現代科技相融合,推進技術的健康發展,同時注重人才的培養,為技術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的國際化
我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為我國文物的保護和研究等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同時,也傳播到了海外,對日本等一些國家的文物修復技術也產生了影響。但是由于我國文物修復技術更多的是以一種民間工藝的形式存在,以家庭內部傳承的方式存在,使得相關的資料相對欠缺,從而使在國際上影響不如日本等國。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應該滿足本國文物保護及歷史研究需求的同時,還應該更好地走出國門,爭取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定的地位。為實現其該種國際化,便要求我們對傳統的文物修復技術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匯編,注重國際化的宣傳,并且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推動文物修復技術的繼承和發展,不斷推進其國際化進程。
【參考文獻】
[1]賈文忠.無形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J].中國博物館,2002(4).
隨著社會經濟的告訴發展,我國對土地的利用強度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由此引發的土壤污染問題也開始變得越來越突出和嚴重。近幾年,中國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不容樂觀,受污染的耕地約占我國耕地總量的 8. 3%.土壤污染會直接導致土壤的組成和理化性質發生變化,破壞土壤的正常功能,最終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和質量,造成農產品的污染和減產,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
據環保部門估算,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而減產的糧食高達 1 200 萬 t,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 200 億元[1-2].土壤中污染物還會通過植物的吸收和食物鏈的積累等過程進入人體,引起人體急性或慢性中毒,以及產生致畸、致突變和致癌等健康損害。土壤污染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人類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土壤的污染防治已成為環保工作的緊迫任務和重要內容。
文獻計量學是對各種類型文獻的數量、品質、結構和運用上的研究與分析,是研究學科結構、預測學科發展趨勢最有效的理論方法之一[3].近年來,土壤修復領域發文量持續增長,但從文獻計量角度研究其發展動態的報道較少。本文就此領域的相關文獻進行計量分析,以便科研工作者準確掌握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及前沿動態,了解該領域的整體情況,把握未來的研究方向。
2. 2 土壤修復文獻的年度分布
文獻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領域的研究水平和發展程度,土壤修復文獻的年度分布見圖 2.
根據文獻計量學理論,對某一學科、某一專題的論文按發表年代進行統計分析可從時間概念上了解該項研究的發展情況[4].國外土壤污染研究是在經歷土壤鎘污染造成的“骨痛病”等環境事件后,于 20世紀 60-70 年代才步入正軌。與發達國家相比,當時我國的土壤環境問題不突出,相關研究很少。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土壤環境問題逐漸顯現。20 世紀 80 年代,我國開展了全國范圍內的土壤背景值調查和環境容量研究等工作。20 世紀 90 年代,土壤環境問題逐漸加劇,1997 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指出:“我國耕地污染較重,有 1 000 萬 hm2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引起了國家和學者的重視,并從此成為熱點方向。從圖 2 可看出: 國內污染土壤修復的研究始于 20 世紀 80 年代,1985-1999 年,年度文獻量很少,始終在個位數徘徊。2000 年則是污染土壤修復探討與研究的轉折點,污染土壤修復的研究迅速升溫,年發文量直線增長,直到 2011 年,文獻量達到了631 篇。隨后 2 年的年度文獻量基本保持了 600 篇左右的穩定態勢。這可能是由于近幾年我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加劇,相關報道頻頻爆出,國家投入大量治理資金進行該領域的研究。
以下內容設計文獻范圍不再包含專利,而包含會議論文、學位論文、期刊文章,共 3 367 篇。
2. 3 主要作者
土壤修復研究具有一個龐大的作者群體,涉及作者 6 012 名( 包含所有合著者) ,其中發文 20 篇及以上的作者 8 名,10 篇及以上的有 10 名,5 篇及以上的有 29 名,發文僅 1 篇的作者 4 424 名。平均合作度1. 79,即平均每篇文章有約 1. 8 名作者合作完成。
一般來說,某領域的主要研究者就是該領域的核心作者。根據普賴斯理論,核心作者中發文量最多作者所發論文量( Nmax) 與發文量最少作者所發論文量( Nmin) 之間有如下關系[5]:Nmin= 0. 749 × ( Nmax)1 /2( 1)利用式( 1) 計算得出,本領域核心作者最低發文量應為 Nmin= 5. 7 篇,因此可以判定發表 6 篇及以上的作者方可成為本領域的核心作者。從檢索結果可知,核心作者共 129 名,占作者總人數的 2. 15%,他們對本領域的發展和進步起重要的作用。但是,核心作者發文占總篇數的 35. 7%,低于理論值 50%,這提示核心作者還需繼續提高發文量[6].
2. 4 主要研究機構
研究和分析文獻作者所在的機構或單位,可揭示我國土壤修復領域的核心研究機構,而且有助于從側面了解本領域研究人員的分布情況。
將研究機構中的二級機構歸于一級機構,如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歸于中國科學院。著錄發文機構共 1 067 家。發文 100 篇及以上的機構 3 家,50 篇及以上的機構 10 家,10 篇及以上的機構 94 家,它們是本領域的主要研究機構。在 94 家研究機構中,高等院校 81 家、科研機構 10 家,其發文量分別為2 063 篇和 571 篇。高等院校不僅所占比例大,而且發文量多,在土壤修復方面具有較強的實力。僅1 篇的機構693 家,占機構總數的64. 9%.發文量排在前 10 名的機構見表 2,中國科學院居首位。
2. 6 主要期刊在檢索范圍內,刊發本領域論文的期刊共 541種。刊發論文量50 篇以上的期刊共3 種,共發文249篇,占期刊發文總數的 13. 4%.限于篇幅,僅列出被引頻次、影響因子較高的 10 種主要期刊,如表 3 所示。影響因子常用來評估同一研究領域不同期刊的相對重要程度[6,8] ,但有時未必盡然。在這 10 種期刊中,《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其前身《農業環境保護》
2. 7 關鍵詞詞頻分析關鍵詞是揭示論文主要內容的重要方式,是研究主題的高度概括和凝練。利用關鍵詞詞頻分析可以從成果數量的角度反映出該研究的熱點和弱項[10].
近幾年,出現了可進行此項分析的文獻計量學方法,同時也開始利用高頻詞匯歸納研究熱點[11].在3 367篇文獻中,共出現關鍵詞 6 156 個,篇均關鍵詞1. 83 個; 關鍵詞出現 16 519 個次,平均每個關鍵詞出現 2. 68 次。關鍵詞平均頻次等于關鍵詞頻次除以關鍵詞的個數,此值越高,說明關鍵詞的分布越集中。
出現頻次排在前 50 位的關鍵詞見表 4.在污染物種類中,主要有重金屬污染、有機物污染、農藥污染。含有金屬的關鍵詞有“金屬礦山”、“重金屬積累”、“重金屬富集”等,共出現 894 次。在金屬污染中,含有鎘或 Cd 的關鍵詞有“農田鎘污染”、“有機態( Cd) ”等,共出現 314 次; 含有鉛或 Pb的關鍵詞共出現 234 次; 含有鉻或 Cr 的關鍵詞共出現 146 次; 含有銅或 Cu 的關鍵詞共出現 141 次; 含有鋅或 Zn 的關鍵詞共出現 103 次; 含有砷或 As 的關鍵詞共出現 75 次,這說明目前對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的研究較多。含有有機污染、多環芳烴、石油、多氯聯苯、有機氯農藥、PAHs 等、氯酚、揮發性有機物、VOC的關鍵詞共出現 597 次。含有農藥的關鍵詞共出現69 次。( 注: 帶引號的名詞為精確匹配,不帶引號的名詞為模糊匹配,下同)在修復方式上,含有植物修復的關鍵詞共出現574 次,含有原位修復的關鍵詞共出現 34 次,含有微生物修復的關鍵詞共出現 71 次,含有電修復或電動修復的關鍵詞共出現 71 次,含有化學修復的關鍵詞共出現 30 次,含有物理修復的關鍵詞共出現 7 次,含有異位修復的關鍵詞共出現 2 次,含有淋溶修復的關鍵詞共出現 1 次。這說明目前我國土壤修復方式以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電動修復較多,化學修復、物理修復、淋溶修復較少; 在原位修復、異位修復方面,以原位修復研究較多。
土壤修復關鍵詞隨年份的分布見表 5.有關土壤修復技術方面的關鍵詞隨年份的分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該技術在某一年的熱門程度。從表 5 可看出: 關于植物修復的關鍵詞最多,且隨年份的增加呈波動中增長的趨勢。植物修復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積累某種或某些化學元素的理論為基礎,利用植物及其根際圈微生物體系的吸收、揮發、降解和轉化作用來清除環境中污染物質的一項新興的污染治理技術,具有修復成本低、對土壤無擾動、無二次污染等優點而得到廣泛應用 [12],因此相關的研究也較多。
有關微生物修復的關鍵詞從 2004 年起,開始出現,并呈逐年增多的趨勢( 近 2 年略有下降) .一般說來,實驗室的微生物修復研究,因修復條件較為理想化,干擾因素極少,其修復效果很好。近年來,微生物研究發展較快,給生物修復技術帶來了豐富的研究內容和發展前景,相關研究也不斷深入,發表的相關的文章也逐年增多。
土壤電動修復是一項新興綠色原位修復技術,具有經濟效益高、后處理方便、二次污染少等一系列優點,正越來越受到科研人員的關注。由表 5 可知: 近年來關鍵詞“電( 動) 修復”不斷出現,相關研究不斷增多。但是該技術又存在許多不足,如該技術不適用于滲透性較高、傳導性較差的土壤; 實驗過程中金屬電極易腐蝕,修復完成后土壤理化性質發生較大改變等,諸多不足限制了電( 動) 修復土壤的研究與發展,近年來雖然開展了相關研究,但是發表文章仍然不是很多。
關鍵詞“化學修復”從 2000 年到現在不斷出現并有逐漸增多的趨勢,說明國內學者一直在關注污染土壤的化學修復,但是因為化學修復會破壞土壤性質、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點,不是研究的熱點; 關鍵詞“物理修復”在2003,2011,2012,2013 年分別出現過幾次。
關鍵詞“淋溶修復”只在 2009 年出現過 1 次,說明污染土壤物理修復和淋溶修復的相關研究很少,相關學者對此的關注度不高。土壤修復可分為異位修復和原位修復兩種形式。原位修復是在不破壞土壤基本結構的情況下進行,由表 5 可看出: 關鍵詞“原位修復”出現的頻率比“異位修復”的高得多。原位修復可以對污染物就地處置,使之得以降解和解毒,不需要建設昂貴的地面環境工程基礎設施和遠程運輸,操作維護起來比較簡單,還可以對深層次污染的土壤進行修復,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相關研究也會日益增多。
3 結 論
1、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概念
有專家認為,生態恢復是指解除生態系統所承受的超負荷壓力,按照生態系統自身規律演替,通過其休養生息的漫長過程,使生態系統向自然狀態演化。
水利部生態修復規劃給出的定義是: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指在水土流失區,通過一定的人工輔助措施,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促進植被的持續生長和演替,保護和改善受損生態系統的功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建立和維系與自然條件相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相協調并良性發展的生態系統。
2、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特點
傳統的小流域治理主要是修梯田、筑攔砂壩、種樹種草,合理配置林地、草地、牧場和農田,建立農林牧結合的生產體系,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效益的行為。生態修復則是針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其突破了小流域綜合治理保水、保土和保肥(主要指氮、磷、鉀)的目標,把對構成生態系統的若干重要元素的治理擴大到對生態系統的全面保護、修復乃至重建。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主要做法概括起來是:封山禁牧或輪封輪牧,實行舍飼養畜;退耕還林(草),25。以上斜坡堅決實施退耕;部分水土流失特別嚴重地區可實行生態移民,促進地方生態環境恢復;封、管、治、調相結合,即對封育區加強管理,部分地塊輔以適當的水土保持工程治理,調整產業結構使封育區人民的生活不受影響并有所提高。
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基本理論
1、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
生態修復是針對生態退化和生態破壞而言的。當生態系統的結構變化引起功能減弱或喪失時,生態系統是退化的。引起生態退化的原因很多,干擾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干擾打破了原有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使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和障礙,形成破壞性的波動或惡性循環,從而導致系統的退化。事實上,干擾不僅僅在物種多樣性的發生和維持中起著重要作用,也會對生物的進化產生重要的影響。干擾可分為兩個方面,即自然干擾和社會干擾。自然干擾包括火、冰雹、洪水、干旱、臺風、滑坡、海嘯、地震、火山、冰河作用等。社會干擾包括有毒化學物的釋放與污染、森林砍伐、植被過度利用、露天開采等。干擾的強度和頻度是生態系統退化程度的根本原因。過大的干擾強度和頻度,會使生態系統退化成為不毛之地,而嚴重退化的生態系統的恢復是非常困難的,常常需要采取一些生態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來進行恢復,從而進一步進行植被恢復。
2、干擾與演替——生態修復與重建的理論基礎
群落的自然演替機制奠定了恢復生態學的理論基礎。演替有兩種基本類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發生哪一種類型,是由演替過程開始時土壤條件所決定的。一般地說,生態演替是可預見的和有秩序的變化系列。在演替過程中,一個生態系統被另一個生態系統所代替,直到建立起一個最能適應那個環境的生態系統。生態演替可看作是在外界壓力不復存在之后,生態系統所經歷的一系列恢復階段。如果給以足夠的時間,演替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修復所有的干擾和重建原來的頂極群落嗎?事實并非總是如此,修復過程是有限度的。對受損生態系統恢復過程的關鍵性理解之一,就是擾后演替的最終結果和它們與正常演替的關系。自然干擾作用總是使生態系統返回到生態演替的早期階段。一些周期性的自然干擾使生態系統呈周期性演替現象,成為生態演替不可缺少的動因。人為活動的干擾是否僅僅是將一個生態系統位移到一個早期或更為初級演替階段,還是它從開始就是與自然干擾所發生的演替明顯不同的類型?實踐表明這兩類干擾的結果是明顯不同的。干擾如果很嚴重,使環境變化如此重大,以致演替向新的方向進行,永遠也不能重建原來的頂極群落了。當干擾持續到生態系統接近死亡階段時,恢復與重建可以使其在某些水平上恢復平衡,但與原來的正常狀態不同。天然恢復過程是要經歷很長時間的,在嚴重干擾后,需要的時間更長。生態演替在人為干預下可能加速、延緩、改變方向以致向相反的方向進行。究竟朝哪個方向進行,就取決于人類的行為。
三、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技術方法
1、廣義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技術方法
(1) 退化坡面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a.退化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少施化肥,增施農家肥料;種植綠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種;輪作、套作,間種、混種;減少化學防治,增加生物防治;植等高植物籬等。
b.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在封禁的基礎上,補種鄉土樹種、草種。封禁在我國早就得到廣泛的應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封禁只是解除了導致坡面生態系統退化的不合理放牧、刈割、開墾、樵采、挖藥材等人為壓力(或稱人為驅動力),
還需預防、解導致坡面生態系統退化的自然驅動力,如火災、鼠害等。一般來說,自然驅動力并不是導致坡面生態系統退化的主要驅動力,但也不容忽視。封禁時間的長短因生態系統類型、受損程度、氣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來說,喬木林、灌木林、草地生態系統可分別為8年以上、5-8年、3-5年。
(2)退化河流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在土壤侵蝕地區,導致河流退化的驅動力主要有修路、開礦、樵采、河岸放牧、化肥與農藥的面源污染、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的點源污染、過度捕魚等,對由于這些驅動力所導致的化河流生態系統進行生態修復,最重要的是要減輕或解除導致河流生態系統退化的驅動力,讓河流休養生息。此外,還可采取如下兩種方法:一是減少河流人工直線化的程度,增加河流彎曲度,以增加河流生境的多樣性,進而增加水生生物多樣性;二是在河流兩岸種植生物隔離帶(種類和寬度應因地制宜),一方面防治面源污染,另一方面為河流水生生物增加營養源。
(3)內陸河流域退化綠洲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一是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實施生態應急補水工程,至少要滿足天然綠洲生態系統最小生態需水量;二是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適當減少人工綠洲面積,使人工綠洲和天然綠洲面積比例調整到1:1左右。
(4)退化水庫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對退化水庫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可采取與退化河流生態系統相同的方法。
(5)退化礦山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該生態系統的土壤、植物等組分完全受損,缺乏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元素,對這種嚴重退化的生態進行生態修復,可采取的方法有:覆蓋土壤,對土壤進行物理處理,添加營養物質,去除有害物質,種植適應性強的先鋒樹種或草種、間種鄉土樹種或草種
2、狹義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技術方法
(1)生態自然修復的基本技術方法是封禁法。該方法適用于受損程度較輕的生態系統。
(2)自然和人工共同修復生態的基本技術方法是“封禁補種”法。該方法適用于受損程度較重的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蔡建勤;張長印全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分區研究[期刊論文]-中國水利 2004(04)
1.2008年至2012年
2008年,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成立“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實驗室管理還處于摸索階段,采取的管理方式是舊的模式,即實驗室按學科屬于博物館教研室,在教研室的領導下為教學服務。此階段實驗室基本上采用學院、教研室的二級管理模式,由博物館專業教研室主任負責管理,教研室老師依據專業和課程需要負責相應的實驗室日常管理和教學,此時實驗室的開放是針對課程設置的實驗課。這種管理模式在實驗室初建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沒有專業的實驗員及管理人員的情況下,保證了實驗課程的完成和實驗室的運行。但隨著實驗室的發展,這種模式顯示出了實驗室設備的利用率低、實驗室課程之間存在壁壘、管理責任不明確等弊端。對于教學而言,這一實驗室管理模式嚴格按照實驗教學計劃,限定組數、時間、內容,通常集中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這種模式是保護性、封閉性的,對學生采取保姆式的實踐教育,造成資源浪費,學生缺乏自主性和創新性。
2.2012年至2014年
2012年該校增設了文物保護學專業,“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服務的學生群體進一步擴大到兩個專業。隨著服務學生人數的增加,學院越發需要專職的實驗室管理人員。2013年,針對實驗室建設缺乏專業人員的狀況,學校配置了專門的實驗室主任和專職實驗員。此階段的管理模式是學院、實驗室主任二級管理模式,實驗室的設備、耗材、實驗課程的時間安排、實驗器材及材料的準備都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管理和準備,專職管理人員的出現為實驗室的開放提供了條件。此時除了增加課內的實驗課,還在學期中設置了自選實驗項目,由教研室老師指導,學生自由報名參加,這種實驗項目的開放是實驗室開放的一種嘗試。
3.2014年至2016年
2014年,學校加大對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在建設硬件的同時,也注重軟件建設,如專業人才的引進和聘任、導師制的實施等,這些人才的引進進一步推動了實驗室的開放,彌補了人才短缺的現狀,吸引了專業技術人員為學校學生開設實驗課程。這期間增加了外聘專家指導的實驗課,由各博物館、考古所文保實驗室的專家進行短期專題實驗課,不僅讓學生了解到文保技術應用的現狀,也讓這些文保單位的專家了解了專業的學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除此之外,學院針對新的專業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在畢業論文設計、學年論文設計、大學生創新項目上,也提供條件讓學生進入實驗室,針對課題做一些創新性實驗,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二、開放實驗室的功能
1.提供課前預習時間
大多數實驗課時間安排緊湊,同一組學生又多,在有限的課內時間里,只能夠完成實驗內容,學生對儀器熟悉的時間少,對實驗內容理解得也不夠深刻,往往實驗做完了,并不理解通過了哪些實驗方法解決了哪些問題,為什么選擇這樣的方法,為什么選擇這樣的儀器,而且一旦在實驗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在短時間內也很難找到原因和解決方法。
2.提供課內沒完成實驗的課余補充時間
由于近幾年學生的擴招,實驗室儀器的數量不能保證讓所有學生都能操作,特別是一些精密儀器,這就需要學生在課余時間將實驗內容完成;還有一些學生由于實驗設備故障或動手能力太差等原因沒有完成實驗內容,這些問題也需要通過開放實驗室來解決。
3.為外聘老師指導學生實驗提供條件
文物保護分析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對于各種材質文物的分析、修復、保護,需要有長期從事這方面工作的研究人員進行演示及講解,而這些人員往往在博物館、考古所等單位工作,這就需要合理安排時間,集中時間對學生進行短期的培訓和指導。
4.為學生自選實驗項目提供條件
實驗項目分為必做實驗和選做實驗,必做實驗由教師統一安排時間,而選做實驗可由學生自主選擇項目和時間,可根據實驗內容安排固定的指導教師,對于實驗操作進行指導。
5.為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設計提供條件
以往的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設計都是綜述性質,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開放實驗室可以為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設計提供時間、設備和場地,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6.為大學生創新項目提供條件
為鼓勵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學校積極鼓勵學生申報科技創新項目,由學校提供1000~10000元的資助。學院學生積極參與,實驗室開放能為這些課題的完成提供良好的條件。
7.為實行導師制提供條件
該學院實行導師制已經有近4年時間,導師制是指一組學生在一個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的制度,由導師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專業學習、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進行個別指導。開放實驗室這一制度為這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讓學生能夠參與到導師的研究項目中,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
三、開放實驗室的管理模式構想
開放實驗室的管理要適應實驗室的功能,其管理水平直接影響著效果。管理模式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有效解決開放實驗室存在問題的根本途徑,包括管理理念、管理系統、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管理程序。
1.管理理念
通^開放實驗室使所有的儀器設備最大限度地發揮應有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和創新能力。
2.管理系統
“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管理系統為學院、實驗室的二級模式,設實驗室主任1名、專職實驗員1名、文物與博物館學及文物保護技術專業教師10名。“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主任負責實驗室管理工作,實驗員負責儀器設備的采購、管理、調配、維修、維護及實驗前的準備工作,并具有一定的指導實驗課的能力。要實現開放實驗室的功能定位,目前的人員配置還是不夠的,特別是專職實驗員的配置,也可招聘本專業的高年級優秀學生,通過考試培訓合格后擔任實驗員,負責一部分工作。
3.管理方法
按照開放實驗室功能定位,分成四類開放模式,配合相應的管理方法。
(1)實驗課提高型。
①_放對象:側重低年級本科生。
②管理方法:針對課前預習和課內時間沒完成的課程內實驗,由學生申請,自行提出實驗方案,經批準后完成實驗和實驗報告。由高年級學生實驗員進行指導,監督儀器、藥品的使用。
(2)科技活動型。
①開放對象:全體本科生。
②管理方法:由學生申請、有指導教師指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大學生創新項目等實驗活動,經批準后有序安排實驗時間,有教師指導,并完成實驗報告。
(3)研究型。
①開放對象:側重高年級本科生。
②管理方法:研究型實驗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的創新性實驗,依托于學院的導師制,讓一些優秀的學生參與到導師的課題項目中,教師提出要求,學生做出計劃,獨立完成。經批準后有序安排實驗時間,有教師指導,并完成實驗報告。
(4)能力與人文素質提高型。
①開放對象:全體本科生。
②管理方法:由實驗室定期邀請文保、文博專業的專家做專題實驗,學生自主申請,經批準后在校外專家的指導下有序實驗,并完成實驗報告。
4.管理制度
按照已經確定的規則來推動實驗室管理,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和各項管理制度,包括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儀器設備管理制度、學生實驗守則、實驗技術人員職責、實驗指導教師職責、教師科研實驗室管理制度、學生創新開放實驗室管理制度等。
5.管理的工具
(1)實行開放實驗室準入制度,引進門禁系統。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準入考試通過,考試內容包括實驗室安全、實驗技術、實驗室常用儀器的使用方法等基礎知識;二是通過考試后,學生與實驗室管理人員簽訂實驗室門禁系統協議,申請使用實驗室的時間,便于管理。在學院網站上有實驗室的板塊,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申請。
(2)登記制度。一是實驗室的使用登記,包括實驗時間、實驗內容等;二是物品使用登記,包括使用儀器、借用儀器、耗材、保存實驗樣品等。
6.管理的程序
(1)領取實驗申請表,填表,審批;網上申報開放實驗項目,填表,審批。
(2)預約。實驗室根據預約人數、實驗條件,安排學生實驗時間。
(3)實驗。學生按照預約時間進行實驗。進入實驗室應遵守實驗室規章制度,愛護儀器,不浪費藥品,如有損壞按章處理。
(4)成果。學生做完實驗必須交實驗報告或實物,指導教師應對其成果做出評價。
(5)總結。每一學期,實驗室應對開放實驗室的成果進行總結和評估,提出改進意見和措施。
1.征文范圍:①中藥化妝品、中藥美容產品、養顏藥膳、外用中藥的臨床應用研究及實驗研究;②中藥在藥浴、外敷、香薰、灌腸、內服排毒中的應用研究;③中醫各種診療方法在美容、保健及治療中的應用研究;④中醫美容文獻研究和理論研究;⑤中國民族醫藥及世界其他民族傳統醫學在美容領域的應用研究;⑥中醫美容人員資格教育、培訓制度研究及課程設計;⑦中醫美容行業標準化方案研究;⑧美容院中醫服務項目范圍研究與限定;⑨中藥化妝品、中醫美容儀器、中醫美容產品的研發和應用研究。
2.征文及參會要求:①未正式公開發表過的論文;②稿件篇幅在3000字以內,關鍵詞3~8個,附400~600字中英日文摘要,注明作者姓名、單位、詳細通訊地址、郵編、電話、手機、電子信箱等;③論文請發送電子版,郵件以“作者姓名+馬來西亞會議”命名。收到必復,若無,請與我部聯系,請自留底稿,恕不退稿;④報名截止日期:2010年1月18日,請自血因私護照并填寫出國人員情況表;⑤費用:論文翻譯費300元,報名費每人500元,因故不能成行者報名費不退。
3.省略
第五次國際傳統醫學美容學術大會籌委會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美容分會
股骨頭壞死修復與重建國際研討會暨輝瑞骨科鎮痛高峰論壇
第二輪通知
由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和輝瑞制藥有限公司主辦,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承辦的“股骨頭壞死修復與重建國際研討會暨輝瑞骨科鎮痛高峰論壇”將于2010 年4月8日~10日在上海市光大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會議邀請知名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并舉行《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第5 屆“三優”評選的頒獎儀式。參加本次研討會可獲國家級醫學繼續教育Ⅰ類學分10 分。會議將邀請美國杜克大學Virginia Flowers Baker 骨科主任、骨與關節外科雜志(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JBJS)董事長James Randolph Urbaniak 教授、Current Opinion in Orthopaedics 雜志主編Vincent D. Pellegrini 教授和總醫院骨科王巖教授、中日友好醫院骨科李子榮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醫院骨外科王坤正教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王義生教授等多位知名專家進行專題講座。
1.會議內容:①吻合血管游離腓骨移植治療股骨頭壞死;②股骨頭壞死研究新進展;③表面置換與保留股骨頸的人工關節置換。
2.省略,聯系人:張老師,電話:028-85422431;截稿日期為2010 年3 月15 日。優秀稿件將優先在《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正式發表。歡迎廣大骨科臨床、教學、科研人員及在讀研究生踴躍投稿及參會
3.報到時間:2010 年4月8日(8:00-20:00);報到地點:上海市光大國際會展中心(上海市徐匯區漕寶路66號B座)。
4.會議時間:2010 年4月9日~10日;會議地點:上海市光大國際會展中心(上海市徐匯區漕寶路66號B座);會務費:800 元。
5.省略;燕曉宇 13671725441,E-mail:。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輝瑞制藥有限公司
2010年《中國美容醫學》征訂啟事
中國美容醫學雜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的國家級醫學專業學術期刊,是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美國《化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志》和國內外多家大型數據庫和檢索機構收錄期刊。主要欄目有:基礎研究、整形美容、皮膚美容、頜面美容、齒科美容、眼耳鼻美容、中醫藥美容、護理美學、綜述、講座、國外美容最新動態、國內最新書訊會訊等,并將繼續增設美容醫學焦點研究專欄。本刊為全彩銅版印刷,圖文并茂、內容涵蓋面寬、信息量大、理例兼容、實用性強,是從事美容醫學及相關專業醫務人員的必備讀物。
2010年征訂工作現已開始,定價15元,全年180元(含郵費),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郵發代號:52-27,編輯部亦可直接訂閱和投稿,地址:西安市188號信箱 《中國美容醫學》編輯部收,郵編:710043。咨詢電話:029-82218513,82251091-8833,網址:省略,E-mail:zgmryx@163.省略。投稿時請寄稿件審理費30元,并在稿件后附第一作者詳細聯系方式(包括詳細通訊地址和手機號碼)。
2010中華醫學會第七次全國醫學美學與美容學術年會
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20周年慶典
暨第三屆兩岸四地美容醫學學術論壇
中華醫學會第七次全國醫學美學與美容學術年會、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20周年慶典暨第三屆兩岸四地美容醫學學術論壇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主辦,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湘雅二醫院、湘雅三醫院、湖南省人民醫院、亞韓國際醫學美容醫院承辦,總醫院、湖南省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協辦,會議定于2010年6月3-6日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行。大會期間還將舉行第三屆“兩岸四地美容醫學學術論壇”和第二屆“醫學美學藝術展”,頒發第四屆“學科貢獻獎”。舉辦本分會各學組的繼續教育學習班、手術演示等活動。本次大會是中華醫學會全國Ⅰ類學術會議,也是國家級醫學繼續教育項目,參會者可獲得國家級Ⅰ類學分。歡迎廣大專家學者踴躍投稿,征文內容如下。
1.征文內容:學科建設:①美容醫學整體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經驗、前景;②美容醫學學科發展的國際化方向等; 美容外科學: ①美容外科程序標準化探討;②面部年輕化、面部輪廓美容;③吸脂、美容;④常見美容外科手術并發癥的防治等; 美容皮膚科學: ①非手術面部年輕化技術療效評價;②損容性面部皮膚損害及修復;③化妝品與皮膚美容科學等; 美容牙科學: ①牙齒正畸與面部輪廓美容;②牙齒修復美學;③種植牙美學;④牙齒色彩學;⑤牙周美容等; 美容中醫科學: ①中國針灸與中胚層療法的關系探討;②黃褐斑中醫藥治療進展;③中醫抗衰老;④中醫減肥等;美容醫療技術: ①色素沉著性皮損的光學治療回顧與展望;②血管性皮膚病激光治療進展;③無創嫩膚除皺技術的評價;④局部注射美容技術;⑤文刺與祛文刺技術的安全性;⑥美容術后護理效果的評價等;醫學美學與美容醫學人文科學: ①中國人的美容心理評估;②美容心理,美容醫學心理學;③中國人面部輪廓特征的美學探討;④各類藝術形式學;⑤醫學審美教育;⑥美容醫學倫理等;⑦美容醫療中的醫患關系及相關法律問題;⑧美容醫療糾紛及事故的定性與處理等。
2.征文要求:①文體形式不限,論著、綜述、評述、個案等均可;②來稿請寄500字以內的摘要1份;③投稿方式,一律采用網上投稿,網址:省略.省略;④投稿截止日期:2010年4月30日(錄用與否恕不退稿)。
?消息?
《中國美容醫學》被以下檢索系統收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志》(рж)、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知網)、萬方數字化期刊群、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數據庫。國內外讀者可以在:省略、 省略、 zgmryxzz.省略等網上查閱、下載《中國美容醫學》全文。其中中國知網和萬方數字化期刊群同時收錄中外各類醫學期刊近百種,可查閱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護理、醫院管理等醫學論文資料。歡迎登陸查閱《中國美容醫學》,并歡迎國內外作者讀者積極投稿!
聯系地址:西安市新科路1號東興科技大廈12層《中國美容醫學》編輯部,郵編:710043,聯系電話:029-82218513,82251091-8833;網址:省略,投稿E-mail: 。
?告作者讀者?
投稿數字寫作須知
根據《關于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本刊采用三位分節法(即從小數點算起,向左向右每三位分一節,節間留出一定空隙),不用千分撇分節法(如3,216改為3 216)。但年份、頁數、儀表型號、標準號不用三位分節法。中文出現的數字,凡屬計數數值,一律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關于中英文摘要書寫格式的要求
本刊中的論著文稿正文前應附300字以內的中英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要素,并采用第三人稱撰寫,不得使用“作者”、“我們”等主語。關鍵詞3-8個,撰寫應正確選用中國醫科院情報所出版《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MeSHAAL)內所列的詞語,必要時可采用自由詞語,每個詞組(匯)間用逗號(,)隔開。英文摘要要與中文摘要基本對應,略有擴展以便對外交流。英文摘要格式要求:文題首字母為大寫,作者需要全部列出,姓名及省、市名用漢語拼音,姓氏每個字母均大寫,名字首字母大寫。文題及單位用英文書寫英文關鍵詞均小寫,不能使用縮寫詞,應與中文關鍵詞序一致。
希望作者讀者在投稿或(和)修改稿件時,按上述要求認真補充完整,并注意規范使用醫學專業詞匯。
版權轉讓聲明
凡向本刊所投稿件,全體作者需在收到編輯部發出的稿件回執時簽署《論文投送介紹信》,將該論文的復制權、發行權、印刷版和電子版的世界范圍內轉讓給本刊。本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被《中國期刊網》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凡被本刊錄用的稿件將同時通過因特網進行網絡出版或提供信息服務,稿件一經刊用,將一次性支付作者著作權使用報酬(包括印刷版、光盤版和網絡版各種使用方式的報酬),并贈送當期雜志兩冊。
常用參考文獻書寫格式要求
參考文獻,請選您親自閱讀過的最近5年以內發表的文獻(經典文獻除外),序號請按正文中引用先后排序,并與原文仔細核對、在原文以相同序號標注。文獻書寫格式如下:
1.如果參閱的是期刊其書寫格式為(除了虛線部分其他包括標點符號都按以下格式書寫,不能缺少):
[序號]作者名(三位以內者全部列出,超過三位作者的只列前三位,中文后加“等”,英文加“et al”;尤其英文文獻要求名在前,姓在后,如“Morris PJ,BradleyJA”等). 文題[J]. 刊名(外文縮寫按Index Medicos格式),年份,卷(期):起頁-止頁.
示例:[1]楊 瑛,顧偉英,楊彩霞,等.凡能斯提爾美容切口在婦產科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醫學,2003,12(5):509-510.
2.若參閱圖書:
[序號]作者(主編姓名). 書名[M]. 版次. 出版地: 出版者, 年份: 起頁-止頁.
示例: [2]王 煒.整形外科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473-474.
3.若為析出文獻:
[序號]章節作者. 章節文題. 見: 作者(主編姓名). 書名[M]. 版次. 出版地: 出版者, 年份:起頁-止頁.
示例:[3]劉德伍,呂潤華.抗瘢痕增生藥物研究進展.見:蔡景龍.現代瘢痕學[M].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42-444.
4.若為電子文獻:
近年來,牙本質粘結系統和樹脂基充填材料成為牙科材料研究的熱點。全世界每年有關牙科材料的研究論文多達600~700篇,其中有關粘結劑的論文占42%,樹脂基修復材料的論文占38%。這些論文大都側重于產品性能測試,而對其結構和性能關系的研究較少。最近一年內,人們開始對銀汞合金替代品進行認真討論對牙本質粘結系統的成分和毒性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臨床研究所提供的信息也越來越多,本文對幾種常用牙科材料的研究動態介紹如下。
1銀汞合金
銀汞合金具有耐用、操作簡單等優點,但它對口腔環境的潛在污染也日益受到重視和研究。Mahler和Bryant[1]測試33種不同比例的銀汞合金的性能。發現在研磨其間,向銀汞合金內添加1%的汞,可大大減少高銅銀汞合金的微漏,關增加其固位性能。研究表明,汞釋放可由咀嚼食物或香糖而加重。Sallasten等[2]對長期咀嚼口香糖與汞釋放的關系進行了探討,測定18例長期、大量咀嚼口香糖者與19例對照者血清與尿中的汞濃度,發現兩者具有顯著性差別(P<0.05)。銀汞合金除釋放少量汞之外,在某些病人,口腔軟組織與銀汞合金充填體長期接觸可產生苔蘚樣反應。這類患者改用其它充填材料后,95%明顯改善。改用金冠者,病變得以治愈。
2復合樹脂
復合樹脂研究的側重點在于增加樹脂的抗磨損力,并提出幾種磨損測試方法。Winkler等應用一種簡單測貌儀,測定充填體邊緣的高度變化,認為這種方法的可重復性好,優于其它評價方法,尤其直接評價法。但由于復合樹脂的磨損機制、類型在個體間不盡相同。因而這些評價方法的可靠性均有限。Venhoven等對幾種實驗用復合樹脂的成分進行檢測,包括填料負荷和顆粒大小,發現如填料排列足夠緊密,可保護樹脂免遭食物纖維的磨損。
臨床應用復合樹脂時,主要考慮其粘結性能,有無殘余應力,聚合性能,有無空隙或邊緣缺損,治療后是否產生過敏癥狀。
3粘附劑與粘結劑
近年來,新的牙本質粘結系統不斷出現,大多數新型粘結系統的成分種類均減少,或為調理劑與預處理劑相結合。或是預處理劑與粘結劑相結合。目前的研究正致力于簡化粘合過程,并探討產品形成的混合區性質及檢查方法等。
各種粘結系統的預處理劑均能滲透至牙本質表面,但所形成的混合層形態各具特征。混合層的形態及位置對粘結性能的影響如何,尚不明了。
混合層的形成依賴于預處理劑對牙本質的濕潤,調理劑的攪拌也會影響粘結性能,用磷酸酸蝕時,濕潤牙本質比干燥牙本質的酸蝕效果好。某些窩洞消毒劑也影響粘結劑的粘合力,洗必太則無此作用。
4裂隙封閉劑
幾乎所有封閉劑都是無填料樹脂。過去幾年內,玻璃離子粘固粉曾被用作封閉劑,但因固位不佳,質地脆弱,成功率有限。Winker等比較樹脂改性玻璃離子水門汀與樹脂的固位情況,發現1年后兩者的脫落率相當,但樹脂的總保持率較高。
5水門汀
由于新的粘結材料和技術的出現,對傳統水門汀的研究趨于減少,但現行的大量修復體仍沿用傳統水門汀進行固位,Margerit等對封閉用磷酸鋅水門汀的成分進行測試,樣本取自27例修復體拆除后的病人牙面,采用X線衍射技術進行分析。結果在水門汀中測出的成分有ZnO,非晶形磷酸鋅,水和四氫磷酸鋅晶體。磷酸鋅晶體見于92%的樣本中,但在剛調制的水門汀中沒有。作者認為,用過的水門汀不同于新調制的粘固劑,但其終末相產物的遠期穩定性十分優良。
6玻璃離子水門汀過去幾年內,人們對各種玻璃離子粘固粉中氟釋放的相對作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認為氟釋放對于減少齲患可能沒有作用或作用極小。Demoor等對幾種玻璃離子水門汀的氟釋放進行研究,發現隨著時間延長,氟釋放減少。治療后1~2d氟釋放最多,其后28d漸少,遠期氟釋放濃度甚低。Peters等以Dyract治療55例Ⅰ、Ⅱ類乳牙,隨訪一年,應用M-L磨損計分法評價磨損程度發現充填體面平均有190μm的磨損。
根尖周病變造成的根周骨缺損 是患牙后期修復與充填的禁忌之一,良好的根管治療對于復雜的根管外形及多個副根管周圍的病變所造成的骨缺損,并不能有效的恢復根周骨組織,而骨和骨代用品移植的療效也不能讓人滿意,在國外有大量應用膜技術治療根尖病變的研究,但其對根尖外科術后的骨愈合的影響并不明確。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膜技術在根尖病變外科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明確其對根尖外科手術后骨愈合是否有積極的影響。
(一)材料和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02月,烏魯木齊市口腔醫院牙周粘膜科,牙體牙髓科、特診科病例46名,其中男性22名,女性24名,年齡不限;無全身系統病史,口腔衛生良好,病變區無明顯咬合紊亂及外傷史。植骨材料選用天津瑞達國際產異體骨誘導活化材料(OAM),膠原膜應用福建博特BME-10X膠原膜及北京清源偉業脫細胞真皮基質(ADM)
(二)實驗對象納入條件
完善的RCT(根管治療)、根尖仍然有較大骨缺損的單根牙,牙周探診不能表明根尖病變與牙周有交通,PD≤4mm生物論文,病變大小介于4~10mm間。根尖對應牙槽膿腫、瘺管持續4周以上(RCT后)。骨缺損局限在根尖區,冠方牙根的表面完全被骨覆蓋,有完整的舌側骨皮質
病例分組
實驗組:GTR(牙周組織引導再生)+植骨;
對照組:植骨術;
手術方法
牙周手術準備,位于根尖處行半圓或三角切口,術中根尖部截根約1.5-2mm去除病變根尖,如有病變位于根尖以上、以該區域對應根尖處為截除位置, 已形成根端囊腫者完整摘除,根尖外科用反光鏡下預備根管,反復用慶大霉素液沖洗,銀汞充填材料進行倒充填。植入人工骨OAM,在膜治療組于人工骨表面覆蓋可吸收膜(BME-10X或OAM)。術后加壓包扎,服用抗生素一周以防治感染,術后3個月,6個月復查檢查臨床情況,拍攝x線片檢查骨愈合情況。
統計方法:數字化成像術前后對比
(三)結果
共收集病例46名,其中男性22名,女性24名,術中應用膜技術的為(BME-10X者8例、ADM8例)14名,其余為對照病例,隨訪時間均為6個月, 兩組均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術后3個月和6個月的隨訪顯示根周骨質缺損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復,術后6個月比3個月的骨缺損修復均有明顯增加,且有顯著得統計學意義(P<0.001)。在臨床表現上,患牙的松動度和瘺管情況都顯著改善, 但兩組間對比未得出顯著統計學差異。在實驗組中,應用ADM組較BME-10X應用病例者成骨時間及骨密度有所不同,ADM應用者成骨時間短,與周圍骨密度相近時間短。
術前術后6月
(四)討論
膜技術最早應用于牙周病所致骨缺損的牙齒的治療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Parashis等對膜技術在牙周病骨缺損治療中的作用的研究中,通過數字成像硬組織的改變的評價,認為引導性組織再生的治療中使用生物性可吸收膜可明顯改進骨內袋缺損 [1]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Sallum通過動物試驗評價膜技術對牙周病損治療的作用的研究中發現在降低牙齦上皮退縮和促進結締組織增生方面生物性可吸收膜有積極作用,但是沒有發現在骨反應方面有差異【2】。Mastromihalis 等應用膜技術在根尖病變的治療中也取得了顯著效果【3】。通過本研究對根尖手術中骨移植和引導組織再生治療后根尖和牙周的愈合的術后12個月后的隨訪發現引導組織再生技術在治療根尖病損的應用中得到了根尖和牙周的良好治療效果,并做為根尖外科的附加治療手段。對使用或者不使用引導性生物吸收膜進行的根尖手術的研究中,通過測量根尖周骨組織密度的改變,來評價不同時期根尖手術的骨缺損治愈率。對46例非手術的根管治療失敗,并且有根尖病變的患者進行根尖手術。研究對象的骨缺損局限在根尖區生物論文,冠方牙根的表面完全被骨覆蓋,有完整的舌側骨皮質。用數字化成像和可提供數字化評價骨愈合的骨密度測量率來對比術后即刻成像和3,6,12個月復查時的成像。結果顯示在使用引導性可吸收膜和不使用膜的病例間愈合率沒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而應用不同的膜技術,Simion M【5】與Edward B【6】研究發現,ADM的應用可以顯著促進牙槽骨的再生。Froum S【7】實驗結果顯示無論骨替代材料是什么,用ADM比用聚四氟乙烯膜均有利于骨愈合。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和一些國外學者相似的研究結果,即可吸收膜的應用并不能顯著提高根尖病變的骨愈合,但這一結果因為試驗存在的一些不足而需要進一步探討,在對根尖病變大小的測量中,雖然采取x線片密度目測及減影,但對形成骨密度及成骨速率并沒有一個良好的測量方法,其在臨床中亦無實際的臨床價值,但仍可做動物試驗予以證實。應用ADM亦顯示獲得的成骨量及成骨效率有著較為明顯的不同,ADM作為新興的膜替代品,應用前景值得進一步研究,
(五)結論
膜技術的應用對根尖病變造成的骨缺損的修復在植骨術中沒有顯著意義,但是ADM的應用能否提高成骨速率尚待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參考文獻:
1.Parashis A, Andronikaki-Faldami A, Tsiklakis K et al, Clinicalapplication of a new bioresorbable 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device: casereports. 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 1998 Aug;18(4):389-402.Sallum EA, Sallum AW, Nociti FH Jr et al, New attachment achieved by guidedtissue regeneration using a bioresorbable polylactic acid membrane in dogs. Int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 1998 Oct;18(5):502-510.
3.Mastromihalis N, Goldstein S, Greenberg M et al, Applicationsfor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in endodontic surgery. N Y State Dent J. 1999May;65(5):30-2.
5.Simion M, TrisiP, Piattelli A. Vertical ridge augmentation using a membrane techniqueassociated with ossointegrated implants. 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1994,14:496-511.
6.EdwardB,Fowler,Lawrence G.Breault.Ridge Augmentation with a Folded Acellular DermalMatrix Allograft:A Case Report[J].J Contemp Dent Pract,2001,2(3):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