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1 17:00: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植物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植物論文

篇(1)

多重考慮選植物,園林配置方得宜

植物是園林配置的基本材料,是最基礎的元素,都說根基決定房屋的穩固性,那么,植物的選擇則決定了整個園林配置的品味和方式的選擇。植物是園林植物配置的對象,必須多重考慮。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工匠也難做無植物的園林配置。植物選擇需要綜合考慮很多問題,其中比較主要的是一些地理因素,例如氣候、土壤、光照等等,這些地理因素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如果條件不符合,違背了自然規律,那么不管多么名貴的樹都只是浪費。所以園林植物選擇上面,需要考慮植物的生長環境,才能確定選用的植物品種。除了地理因素,還需要考慮植物的環保效果和園林的性質。很多時候園林除了美觀,也是為了凈化環境,調節空氣質量,所以,植物選擇時,應該優先選用美觀環保的植物。而且園林的位置不一樣,性質代表也不一樣,比如烈士陵園的園林就需要松柏之類挺拔而綠意盎然的植物,而一些公園或者幼兒園之類的休閑娛樂園林,則可以選用顏色比較活潑,搭配比較多樣的植物。在樹種選擇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要以鄉土樹種為主,因為鄉土樹種比較能適應當地的氣候環境,也更加具有可塑性,主要樹種需要挑選適應性強,生命力頑強的樹種,除了抗逆性強,樹種需要功能性和觀賞性都具備才能作為園林樹種的選擇,而主要樹種通常以落葉喬木為主,再配以常綠灌木,速生樹種和常年樹種共同搭配,才能達到全面的效果。總之,謹慎選擇植物,是園林植物配置的良好基礎。

自然配置顯美觀,規則配置成方圓

園林植物配置方式分為自然式配置和規則式配置,自然式的樹木配置方法,多選樹形或樹體部分美觀或奇特的品種,以不規則的株行距配置成各種形式,而規則式配置則是將植物組合成規則的形狀。自然式配置分為孤植、叢植、群植以及帶植。孤植是以單株植物作為主體,成為一個單獨的園林景觀個體,這樣的植物選擇需要考慮植物的成熟度,不能太老,太老難以成活,樹苗也不能過于嫩小,那樣沒辦法估量樹木長大后的枝干發展。孤植的植物作為單獨景觀個體,需要具有很大的觀賞性,同時也要與園林中其他次要的植物相呼應,才能顯出園林的整體協調性,又不至于忽略主要的景觀植物。叢植是幾株植物共同種植,或同種或不同,三五成群,不等距的放在一起。這樣的植物需要表現的自然一些,因為叢植通常是作為背景或者隔離,所以叢植既然顯得很和諧一致又要突出植物的個體特性。群植是數量較多,以一兩種喬木為主體,搭配上一些灌木,成為一個數目群體,面積較大,表現出群體植物的美感。帶植是按群植植物種植方式,種植成帶狀,通常作為道路的“樹屏”,間隙較小,隔絕噪音灰塵等。綜上所述,自然式園林配置方式主要以自然美觀為主,表現一種自然而不失協調的美感。規則式配置主要是把植物按照各種規則的形狀種植,形成一個個排列規則,造型大方的園林景觀,通常有行植,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環形以及帶狀種植。規則式配置以表現一種規則美,顯得園林景觀有條不紊,大氣簡單。

色彩姿態塑藝術,層次搭配立體美

篇(2)

1.2拓展實驗,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觀察和實驗是初中科學教學的基礎,它具有積累感性知識,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習興趣,訓練操作技能等作用.雖然教師也意識到了實驗的重要性,但是當面臨缺乏大量的活體實驗材料時不得不放棄.以往,學生的很多分組實驗,就是因此而被教師演示實驗所取代,甚至直接放棄實驗.而植物園的存在,完全解決了實驗取材問題,提高了初中生物實驗開出率,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1.3露天課堂,提高教學的生動性如果總是讓學生呆在教室里,面對著黑板上課,學生的學習情緒難免會低落,會覺得枯燥乏味,因此偶爾換個環境,把課堂搬到植物園中,讓學生徜徉在綠色世界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映入眼中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實體例子,可以使學生放松心情,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同時使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

2植物園的建設

場地選擇:因地制宜,選取校內適合種植的閑置土地或屋頂空間,面積以不小于50m2為宜,要求陽光充足、澆灌方便.土壤以山坡土等富含有機質的土壤為佳,也可以自己調配.花盆、藤架、噴壺等工具配足.植物品種的選擇:結合教材,選取和實驗要求匹配的植物,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容易栽培的植物,以方便教學需要和有利于拓展學生視野、豐富課外知識.種植和管理:按季節和教學進度合理安排各種植物的種植和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社團(興趣小組)的積極性,由指導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種植和管理.植物園定期向全體學生開放參觀,成果定期匯報交流.

3如何充分利用植物園對學生進行生物學教學

3.1課堂教學與植物園觀察相結合例如,在講“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的特征和區分時,可以把學生帶到植物園中,通過分組探究學習,讓學生在觀察、對比、討論中了解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在根、莖、葉、花瓣、子葉等方面的區別,并能準確的區分.又如,在“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教學中,可以在植物園中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議一議,結合植物園中的各種植物及其環境,將三者的概念進行區分.

3.2就地取材,開展生物實驗教學如華師大版八年級上第四章第一節《綠色植物的營養器官》中“觀察葉片的氣孔”的實驗,我校學生在植物園中摘取書本中的選材———菠菜葉片,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發現無法獲得清晰的結構圖,學生將多種植物的葉片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最后發現鴨趾草和空心蓮子草這兩種植物葉片的氣孔在顯微鏡下呈現非常明顯.通過此實驗,學生不僅觀察和認識了氣孔,而且使學生動手實踐探究的能力得以提升.又如,在“葉脈書簽的制作”實驗中,我校學生在植物園中采摘茶花葉、桂花葉、樟樹葉、紅葉李葉進行實驗,實驗后,學生進行交流總結,有許多書本中未提到的意外發現,如:選材上,應選擇質地較柔韌的葉片,角質層太厚(如桂花樹葉)或者葉脈不夠韌的都不適合;煮沸后不同的葉片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些像茶花一樣是棕色的,有些是黃綠色的;茶花的葉脈會很明顯地分成2層……學生根據實驗結果,還撰寫了實驗小論文.

3.3寓教于樂,給學生參與建立植物園的機會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激發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我校開設了“打造更美植物園”這門校本課程,讓學生設計如何完善植物園,選出最佳方案并讓學生親自動手栽培植物,然后認養植物,觀察植物從種子萌發到開花、結果的全過程,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在進行種植、觀察、記錄和管理的同時,養成細心做事和持之以恒的好習慣,在科學實踐中體會到動手參與的快樂.

4我校利用植物園進行教學取得的成果

篇(3)

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因此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論講解,以此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幫助學生奠定堅實的生物化學基礎。在生物化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普遍對實驗課比較感興趣,但認為理論的講解枯燥無味,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糾正學生這種片面的認識。理論知識掌握得扎實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果,要想掌握好一門技能,離不開基礎知識的學習。生物化學是一門比較特殊的學科,其學科特點就是知識點比較零碎,涉及很多的化學與生物知識,因此教師必須注重理論的深入講解,這是十分重要的教學方式。

(二)實行分組教學,照顧每一個學生

分組教學是現代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重要教學方法,這對于職業技術學校生物化學理論課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在基礎方面呈現參差不齊的特點,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果不實行分組教學的教學方式,就會導致一部分學生學有不足,無法滿足他們對于知識的需求,而另一部分基礎相對較為薄弱的學生則感到學習比較吃力,造成教學效率下降。實行分組教學,因材施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途徑,能夠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

(三)引導自主學習,加強課堂溝通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是被教育的對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展。但是,隨著新課程的改革,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方式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的認可。在職業技術學校生物化學理論課教學中,我們可以應用自主學習,具體的方式是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幫助學生答疑解惑,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而且可以通過有效的課堂溝通,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關系。

(四)施行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實驗的直觀性、生動性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探討實驗所蘊含的原理。生物化學是一門交叉學科,也是一門典型的自然學科,需要大量的實驗作為知識探討的工具。因此,在生物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實行實驗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復雜的基礎知識,又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典型的一舉兩得的教學方式。

二、多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

(一)有利于學生對生物化學基本知識的掌握

生物化學的基本知識比較繁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涉及的知識點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不容易掌握,實行多種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改變這種局面,在多種方法的共同作用之下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對于基本知識的掌握,這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方式。

(二)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利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教育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實行多種教學方法并舉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活潑輕松的課堂氛圍中掌握相關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三)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組織能力

在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的影響之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學生進行自我觀點表達的過程,這個過程既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可謂是一舉數得,這是實行多種教學方法最為重要的意義之一。

(四)增強了學生協作意識,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實行了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教學過程,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加入到課堂教學之中,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互動中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協作意識,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對學生的綜合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是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更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必然要求。

篇(4)

一、財務治理界定

關于公司財務治理(Corporatefinancialgovernance),國內各學者的觀點不一,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伍中信(2001)認為,公司財務治理是一種企業財權的安排機制,通過這種財權安排機制來實現企業內部財務激勵與約束機制,同時還指出,企業財務治理作為企業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這種經濟利益沖突。楊淑娥(2002)認為,所謂公司財務治理,是指財權通過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不同配置,從而調整利益相關者在財務體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動態制度安排。張敦力(2002)認為,財務治理是界定與協調各利益相關主體在財權流動和分割中所處地位和作用,最終實現各主體在財權上相互約束,相互制衡關系,促使企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效果的公司治理。衣龍新(2002)認為,財務治理涵義可概括為:財務治理就是基于財務資本結構等制度安排,對企業財權進行合理配置,在強調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財務激勵約束等機制,實現公司財務決策科學化等一系列制度、機制、行為的安排、設計和規范。林鐘高(2003)則認為,財務治理是一組聯系各利益相關主體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結構關系網絡,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這種制度安排達到利益相關主體之間權利、責任和利益的均衡,實現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統一。饒曉秋(2003)認為,財務治理的實質是一種財務權限劃分,從而形成相互制衡關系的財務管理體制。從上面的定義可以看出,國內學術界對于財務治理的定義并無很大分歧,都認為財務治理是以財權合理配置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不同在于對財務治理主體的界定不同。筆者認為,只要涉及到財權的配置,均可歸屬于財務治理的研究之中,但是財務治理是否僅僅局限于一種“制度安排”。公司財務治理是指通過財權在企業內部的合理配置,并在各利益相關主體之間形成有效的財務激勵、財務約束、財務評價等機制以達到權利、責任和利益的均衡,從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行為和規范。

二、財務治理與相關概念關系辨析

(一)財務治理與公司治理財務治理是從財務的角度來研究公司治理,主要是界定與協調各利益相關主體在財權流動和分割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公司治理主要是界定和協調各利益相關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講,財務治理結構在公司治理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是公司治理的靈魂。財務治理總體上作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其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必然要遵循、借鑒公司治理理論。應該說公司治理理論對財務治理理論的指導是最為直接的、重要的,公司治理理論的出現是財務治理理論的產生前提,沒有公司治理理論的成熟與發展,就不可能有財務治理理論的產生、發展和成熟,而財務治理理論的不斷充實、發展也必將促進公司治理理論的不斷拓展、完善。如果用財務治理涵蓋公司治理,則夸大了財務治理的范圍和作用,限制了公司治理的范疇。公司治理除包含財務治理內容外,還包括人事、經營等方面的治理。應當說財務治理本質上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部分和根本體現形式,公司治理的其他方面治理效果也最終要落實到財務利益上加以體現。如果用公司治理定義、替代財務治理,則更為偏頗,局限了財務治理內涵和外延,除從屬于一般公司治理共性外,財務治理還具有自身獨特的個性。可見,財務治理并不等同于公司治理,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公司治理與財務治理的聯系:一是公司治理是財務治理的基礎,財務治理是公司治理的發展和深化。二是公司治理的模式決定財務治理的模式,財務治理的模式反作用于公司治理的模式。三是公司治理的目標影響財務治理的目標。四是公司治理和財務治理都根源于財產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的分離。五是從公司治理理論的發展角度來看,公司治理與財務治理都隨著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理論的發展而發展,其內容也逐漸由只發生在公司內部所有者、經營者以及相關權利機構之間的狹義的活動擴展到廣義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公司股東、債權人、供應商、雇員、政府和社區等。六是公司治理和財務治理不僅僅是一種靜態的管理方式,更應該是一種動態的管理活動,因而不能將公司治理和財務治理僅僅理解為一種制度安排,更應該從治理活動的動態含義來理解。公司治理與財務治理的區別主要有:一是制衡的著眼點不同。二是激勵的側重點不同。三是約束制度的側重點不同。四是機制涉及主體不同。五是保障實施主體不同。六是財務治理

比公司治理更為深化。

篇(5)

[中圖分類號]G26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12-0059-02

改革開放以來,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長足發展。文物博物館事業也是如此,從博物館所新建、擴建、修繕以及展廳展覽的陳列等,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那些長存庫房的古老文化遺存得以面世,尤其是館藏珍貴文物都得以呈現在觀眾面前,使博物館的璀璨文化得以弘揚與傳播。

博物館的一件件精品文物是先輩們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諸如馬家窯文化的渦汶雙耳彩陶罐,黑陶、紅陶罐,齊家文化玉器,宋代陶模陶范,元代青花瓷器,明代永樂和宣德時期的鎏金佛像,明晚期的黃花梨木家具,清代的宮廷玉器等。關于文物的價值有很多論述,人們也感同身受,深有體會,即文物是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歷史遺存,是人類文明在傳承中積淀的精華,是民族和國家記憶的實證,是民族和國家身份的名片,也是民族和國家特色的彰顯。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文物開始慢慢走進人們的生活。

聯系我們的實際生活,也許可以這么說,文物具有貨幣、旅游、投資等價值。但最重要的是文物離不開人們的生活,尤其是文物所承載的歷史價值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個記憶,每個過去使用過、遺棄了的東西,它所蘊含的信息,時刻鞭策我們的行動,具有全方位的社會價值,也相應蘊含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價值。

走進博物館,展廳里陳列的歷代文物,遠至仰韶文化及齊家文化的各類陶器,它們大小不同、形狀各異,都有自身的藝術價值、欣賞價值、歷史價值等。這些光彩奪目的陶器陳列在博物館展廳里,讓廣大群眾和文物愛好者通過觀賞而感受古老文明的魅力。陳列在博物館里的青銅器更是讓觀賞者贊不絕口,其紋飾、銘文、圖案都具有特定時代的文化內涵。古人飲酒的酒器、煮食物用的青銅鼎,尤其是歷代遺留下來的青銅鏡更是美輪美奐,讓人心曠神怡。文獻資料中記載:“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由此可知,銅鏡是古代人照容貌、正衣冠的必備工具。東周時期,隨著禮崩樂壞,一些禮器的制作要耗費大量財富,而又沒有實際意義,取而代之的是銅鏡在現實生活中具有實用價值,同時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銅鏡從此代替了禮器發展,作為生活用品登上了歷史發展的舞臺,這是銅鏡最原始最根本的用途與價值。

文物是博物館的核心價值所在;博物館是陳列展覽、收藏保護文物的場所。博物館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有其自身價值和時代背景,從這些文物呈現出的文化中,做進一步研究探索,就可以了解這件文物所在的時代所呈現出的文化內涵,了解這個時代廣大民眾的生活狀況,及其人類文明發展的程度。因此,每一件文物不僅僅是一件文物這么純粹,每件文物都有特定的時代背景。文物只有陳列在博物館的展廳里,讓廣大觀眾進行欣賞才能夠展現出它的價值。

文物價值是凝結在歷史遺跡、遺物(包括精神和物質的遺物)中的一般人類勞動,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歷史進步的標志,具有明顯的雙重特性,即有形價值和無形價值。

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遺跡、遺物,作為歷史的產物,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從這一點出發,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遺跡、遺物都具有歷史價值,這是文物的首要價值。任何歷史遺跡、遺物,都代表了它產生的年代所具有的科學水平,包含或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從某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狀況。所以,從整體來看,文物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歷史遺存。三者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存在于物質文化遺存之中,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就某處遺跡、某件遺物來講,并不都具有三個價值,但一般都具有歷史價值,同時具有藝術價值或科學價值。一處不可移動文物,若由若干個體組成,內容豐富,一般都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而每件器物,并不都如此。

文物既是文化,又是歷史,是見證歷史的活化石,它向人們揭示著人類從洪荒走向文明的足跡,展示著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產、生活、娛樂、信仰的特色。文物的價值可以從以下幾個文化層面去理解:

一是器型器物。文物的第一層面也就是表面看是器型器物。不管是級別高的文物,還是一般文物,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直觀的器型器物,但這只能從表面看它的價值,其實文物由來、文物在當時歷史背景下所涵蓋的其他價值被我們忽視,只能展示該時期文明的印記。

二是思維、慣例。文物價值的第二層面是思維、慣例,是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的思想、道德融入社會所產生的法律、宗教、藝術、行為習慣、語言特征等。文物不僅以實物的形制揭示出各個歷史時代文化的組成要素,而且以文字、圖示、碑刻、造型等形式再現了各個歷史時期文化的背景。無論是建筑還是壁畫、彩塑等,都反映了人類在不同時代對真、善、美的歌頌。

三是歷史價值。文物價值的第三層面是歷史價值,也可稱之為核心層面。一件文物是否珍貴、是否價值連城,與它是否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密切相關。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遺跡、遺物都具有歷史價值,這是文物的首要價值。

四是考古價值。博物館里的每一件文物,不論它的質地如何,尺寸大小、完整程度如何,只要它能夠證明歷史上的事件、文化、工藝、民俗等方面的時代特點和相關事宜,就會成為一件有珍貴價值的文物,并且得到業內人士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1972年4月,我國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和二號西漢墓出土的竹簡,其上的墨書內容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等先秦古籍,還有西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歷譜等。銀雀山漢墓的發現,在當時震動了中外考古界。由銀雀山西漢一號和二號墓出土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書為主要內容的先秦古籍,驗證了中國史學界爭論多年的孫子、孫臏誰早誰先、他們是什么關系等難題,并因此被譽為中國當代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五是工藝水平和藝術成就。博物館里陳列的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文明,都是出類拔萃、體現當時藝術成就和工藝水平的代表。這些文物是我國歷史的濃縮,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的體現。例如我國青銅器制造的黃金時期是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那個時期青銅器的制造水平和工藝成就被國內外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公認為最高水平。所以,相對于其他歷史時期制造的青銅器,在大小、銘文多少和完整程度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價值就要更高一些。再比如唐代的金銀器,自從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以來,其數量、制作水平和工藝價值逐漸被大家所認可。到目前為止,唐代金銀器的出土比以前歷朝出土金銀器的總和還要多。其中鎏金舞馬銜杯紋皮囊式銀壺、鴛鴦蓮瓣紋赤金碗、盛放佛指舍利的八重寶函等,都被世界各國人民所共知。這些文物體現出來的豐富想象力和精良的制作工藝至今都令所見者咂舌。在歷史典籍里記載的唐代金銀器生產的情況也表明:金銀器的生產,在唐代確實達到了空前輝煌的時期。所以,唐代金銀器的價值,就應該因其無以倫比的精湛藝術成就而成為最為珍貴的古代金銀器藝術品。

篇(6)

2植物生物化學教改內容

2.1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學生以系統性、條理性學習,注意上下內容連貫,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使學生養成細心耐心、循序漸進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懂得,怎樣抓住重點,分清主次,這個習慣的養成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是十分重要的,做好預習,多做習題是學習的關鍵。

2.2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在每個知識點給出之前,我都會以啟發教學的形式提出很多問題,并且鼓勵學生互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和學習的熱情,這樣便于學生長期記憶。比如說我會在蛋白質這章,利用幻燈形式,把社會關注重點“三鹿奶粉”推到學生面前,讓學生們思考蛋白質的缺失對生命的意義,并且深入探討酶的催化作用、調節作用(胰島素、生長素等)、運輸功能(血紅蛋白、脂蛋白等),運動功能(肌動蛋白),免疫保護作用(干擾素、抗體等),傳遞信息的受體(激素),貯存功能(種子貯藏蛋白)等,都通過實例來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有牛津大學的公開課,讓學生們開闊眼界,在課堂上領略異國教育風采。

2.3優化教學內容

學習一門科學,教學內容的緊湊性和遞進性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于大二的學生。因此,打破原有教材的知識框架,適當調整教材的先后順序,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組合。比如:在生物化學的動態部分,物質代謝各個章節中,首先涉及到新陳代謝概念,對學習四大物質代謝起到一個鋪墊的作用,在實際教學環節中也可將生物氧化和物質代謝之間的相互聯系這兩部分內容提到前面來講,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一個連續的思路,在進行四大物質代謝的講授過程中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思維模式,用動態的思維去理解各大物質之間的聯系,便于學生的理解與掌握。

篇(7)

1觀賞特性

垂枝植物是枝條下垂向地伸展的植物的統稱,如垂柳(Sal-ixbabylonica),絳柳(Salixmatsudanacv.Pendula),龍爪槐(Sophorajaponicacv.Pendula)等。畢業論文垂枝植物之所以備受人們的青睞,與其獨特的觀賞特性和生態適應性是密不可分的。它們耐旱、耐濕、耐熱、抗病蟲害,能適應各種溫度變化,對土壤肥力也不苛求。同時,垂枝植物也為園林景觀增加了特有的色相、動感和聲音,這些特點有利于建造低成本的園林景觀。

1.1形態和質地

垂枝植物最明顯的觀賞特征是其所有枝條自然下垂,形成傘形或蘑菇狀樹冠來展示其優美的形態。垂枝植物的枝條有不同的質地,有柔軟纖細的垂柳,也有粗獷的垂枝北非雪松,可以給人帶去不同的景觀感受。

1.2動感和聲響

在欣賞其優美形態的同時,我們還可以享受垂枝的動感以及風吹過時所發出的聲響。微風吹過,大量種植在公園、道路邊的垂枝植物,細長的枝條隨風搖曳,就象海里的浪花一樣,還發出沙沙的聲響,象是在說著悄悄話,給人們帶來與大自然的親近之感;當微風吹過,種植在水邊上的垂柳,細長而又柔軟的枝條伸入到水里,隨著清風輕輕搖擺著,讓水面泛起一陣陣漣漪,仿佛一雙巧手撥弄著一池秋水,別有一番風味。垂枝梅枝條自然下垂,花開時朵朵向下,宛若向水面探身弄影,用來裝飾園林水景,無風時,纖秀柔媚的梅花,妥帖地融入溫情一般的水中,可表現出一種如云飄逸的神采,表達著一種恬靜的意境。起風時,碧水盈盈,和風拂拂,姿態更為動人。

1.3色彩

垂枝植物的葉色、花色、果色都很豐富多彩,葉色有終年常綠的迎春,有色彩極其豐富的垂枝榕、花葉垂榕等,還有常年葉片為紅色的細葉雞爪槭,入冬后葉色更為紅艷,為冬季景觀增色不少;垂枝植物一般在春季或夏季開花,花的顏色很豐富,有紅色、白色、粉紅色、黃色、淺藍色等;有些垂枝植物的果實色彩也相當豐富,有紅艷的寧夏枸杞,有粉紅的垂枝桃等。

2垂枝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

垂枝植物種類繁多,能在不同的生境下生長,在園林中應用范圍很廣。碩士論文在設計時,通過科學和藝術的結合,充分發揮其自身形體、質地、色彩等自然美,可以創造出生機盎然、優美靚麗的園林景觀。

2.1應用原則

2.1.1選材適當,適地適栽不同的植物對生態環境有不同的要求和適應能力,環境適宜則生長良好,否則便生長不良甚至死亡。生態環境又是由各不相同的溫、光、水、土等條件組成的綜合環境,千差萬別。因此,在栽培應用時,首先要選擇適應當地條件的種類,即選用生態要求與當地條件吻合的種類。從外地引種時,最好先作引種試驗或少量栽培,成功后再大量推廣。

2.1.2自然美與意蘊美應用時,要同時關注科學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在滿足植物生態要求,發現植物對環境的生態功能同時,通過植物的自然美與意蘊美來體現植物對環境的美化裝飾作用,也是觀賞植物應用的一個重要特點。垂枝植物種類繁多,姿態各異,通過葉、花、果在形態、色彩、芳香、質感等方面的特點及其整體構成,表現出各種自然美。植物以綠色作為大自然賦予的主基調,同時又以多彩的花、果、葉甚至整個植株發出清香、甜香、濃香、幽香等多種香味,引起人的嗅覺美感。植物除了自然美外,很多傳統的觀賞植物還富有意蘊美,其含義與通常所說的聯想美、含蓄美、意境美等相近,其審美特征在于將植物自然形象與一定的社會文化、傳統理念相聯系,以物寓意、托物言情,使植物形象成為某種社會文化、價值觀的載體,成為歷來文人墨客、丹青妙手垂青的對象。在我國,這方面較為典型的垂枝植物有:垂枝梅、迎春、木香等。由于具有一定的傳統文化載體功能,使這些植物在自然形態美的基礎上又具有了豐富的意蘊美內涵。

2.1.3生態效應應用垂枝植物時,除考慮其生態習性、觀賞特性外,植物對生態環境的改善也是環境綠化的重要目的。垂枝植物同其他植物一樣具有調節環境溫度、濕度、殺菌、減噪、抗污染、平衡空氣中氧氣與二氧化碳等多種生態功能。由于在形態上、生態習性、應用形式上的差異,不同的垂枝植物對環境的生態功能的發揮不盡相同。例如:在市區、工廠等空氣污染較重的區域則應栽種能抗污染和能吸收一定量有毒氣體的種類,降低空氣中的有毒成分,改善空氣質量。保持水土,則應選擇根系發達、枝繁葉茂的樹種。

2.2應用形式

垂枝植物的應用形式與內容要根據環境特點、綠化功能要求,結合植物的生態習性、物候變化、觀賞特點選用適宜的類型和具體種類,也可根據不同類型植物的特點、設計和制作相應的設施,使植物、構筑物、環境之間實現科學與藝術的統一。垂枝植物可與其他植物,包括喬木、灌木、各種花卉搭配,在庭院、公路、公園等地方的綠化中經常被使用,可群植或片植形成大面積的景觀,亦可孤植。不同的綠化場所,垂枝植物有以下常見應用形式與內容:

2.2.1水邊種植部分垂枝植物抗性好,耐水濕,適宜種于水邊。醫學論文水邊種植垂枝植物,使枝條伸向水面,形成柔條拂水、低枝寫鏡的畫面,樹姿與水體相互掩映,虛實相應,深化和豐富了植物景觀的內容,提高了園林審美情趣。可用于水邊種植的垂枝類型樹種有:垂枝梅、垂柳、絳柳等。龍游梅,枝條自然扭曲如游龍,別具風致,因干形奇特,也很適合水濱作點景之用。它那靈動、雋逸、活潑的形與神,在水的襯托下,往往隨意成趣,常有神來之筆,令人浮想聯翩。

2.2.2行道樹大部分垂枝植物姿型優美,性耐修剪,適應性廣,抵抗力強,因此可種植于公路、園路的兩旁,細長柔軟的枝條向下懸垂,偶爾隨風擺動,并不時地撫摸著人們的臉,體現了人與大自然的親近。在浙江嘉興,那里的垂柳樹體高大,經常被做為行道樹使用。可作為行道樹的有:垂枝南洋杉、垂枝樺、垂枝槐等。

2.2.3園景樹垂枝植物的樹形優美,有很多的觀賞特征,可賞花果,觀形色,可在庭院、公園中作為園中布局的中心植物景觀,在栽植上可孤植、配植、群植。以單株形式配植的各類樹木,對單株的觀賞形狀要求高。垂枝植物中常用作園景樹的樹種有垂枝雪松、垂枝槐、垂枝榆、垂枝榕、垂枝櫻花等。

2.2.4垂吊花卉垂吊花卉極其迎合現代人美化和裝飾室內的心理和要求,因為她有與生俱來的藝術格調,富有濃濃的夢幻感和飄逸感,她可以輕而易舉將室內的環境布置得充滿藝術氛圍,煥發自然生機。垂吊花卉一般掛在較高處,以仰視觀賞為主,基本的要求是枝葉繁茂,生長迅速,管理方便,觀賞效果好,能很快成形。因此有些枝葉和花向下生長的種類是良好的吊盆材料。垂枝植物中可用作垂吊花卉的種類有綠之鈴、倒掛金鐘、垂枝石松、綠蘿等。

2.2.5棚架棚架是園林綠化中最常見、結構造型豐富的構筑物之一。生長旺盛、枝葉茂密、開花觀果的攀援植物是花架綠化的基本物質基礎。垂枝植物中可用作棚架植物的有木香等。

2.2.6護坡、堡坎綠化護坡與堡坎綠化是城市立體綠化,特別是地形、地貌復雜多變的山地城市綠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對于堡坎、坡坎、堤岸等地段,可選用垂吊植物中的俯垂型植物植于坡坎頂部邊緣,使其枝蔓向下懸掛,覆蓋坡坎而起護坡美化裝飾和綠化的功能。垂枝植物中可用作該類型的綠化樹種有:迎春,連翹、云南黃素馨等。

2.2.7山石綠化在山石邊種植一些垂枝植物,山石與婆娑的樹姿二者相互呼應,更富自然情趣,如垂枝梅,垂枝雞爪槭等。梅石相配,剛勁簡潔,妙筆生花,石因梅而活,梅因石更絕,對比強烈,收效甚佳。

2.2.8盆景應用一些垂枝植物,經整形修剪,成為灌木狀態,常用作盆景材料,如垂枝金花柳、垂枝龍爪槐等。

2.2.9大量片植或群植英國園林設計師提出過“沒有量就沒有美”,強調大量片植,垂枝植物秀麗的外形,若大量的集中在一塊,將形成一個大面積的景觀。職稱論文垂枝植物中常片植或群植的樹種有垂枝櫻花、垂枝梅花等。

2.2.10其他用途不少品種可用作切花,用作插花材料,加工成為藝術品,可放在室內數年,如垂枝銀花柳;也可用作盆栽,自由移動,放置在不同的空間里,快速形成優美的景觀,如垂枝金花柳等等。

3展望前景

綜上所述,垂枝植物是一類很值得推廣的造景植物材料,它特有的觀賞特性及生態適應性決定了它在園林中的應用,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但是應注意到垂枝植物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垂枝植物的培育難度較大、成本較高,大部分品種應用主要集中在特色景觀營造中,而且,目前還有很多垂枝樹種處在苗木繁育階段,在規格和數量上都還不能達到供應市場的要求。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垂枝的變異性狀都值得培養。有些樹木例如大葉楊培養出來的品種,完全不具備垂枝樹木特有的觀賞價值,因此對其市場前景的估測并不樂觀。垂枝型樹木的選育有幾點值得注意:一般而言,要求植物的冠形為傘形或扁球形,其開張的樹冠利于達到遮陰的功能;其次就是對枝條姿態、顏色以及葉型的要求,這也是影響垂枝植物觀賞效果的重要因素;最后還要綜合考察該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如抗逆性等。

隨著回歸自然意識的深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垂枝植物重要的應用價值。工作總結我國應大力發展垂枝類型植物,同時,建議科研單位加強垂枝植物的育種工作,尤其是在選育觀賞價值高的新品種這方面。垂枝植物的種類繁多,情調各異,應用空間廣闊,加強對它們的開發、研究與推廣作用,將對人們生活增添無限風采。

參考文獻:

[1]熊濟華,唐岱.藤蔓花卉.攀援匍匐垂吊觀賞植物.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7.

[2]趙錫惟.垂吊花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9.

篇(8)

①正確使用水平層流臺與生物安全柜:操作動作輕緩,配藥時將手套衣袖在下風口附近吹1min減少微粒附著;配置藥物割頸時注意玻璃碎片;輸液慎勿加入不同藥物,否則易導致微粒倍增;勿對瓶塞多次穿刺;注意輸液間的pH值。

②注意配藥時藥物間配伍禁忌:注意溶媒pH值與加入電解質對藥物的影響。配藥人員應熟練掌握藥物的理化性質,也應注意藥物結合穩定性,若結合引起慢性化學反應,導致藥效降低,應盡量避免兩者結合使用。

③注意加藥順序:藥物加入順序十分重要,同種藥物可能因配伍先后不同,導致不同化學反應。配伍時應遵循先稀釋后混合,低濃度到高濃度原則。加藥物試劑時,藥物與試劑間成分較復雜,在加藥時注意。

④按藥物溶解標準操作:配藥人員應注意溶媒量的選用,不足時會出現白色渾濁物,不溶解;濃度高時產生沉淀物。特別注意藥物說明書中對藥品配置是否有特殊要求,如果有即嚴格執行。

⑤規范配藥流程與操作方法:規范操作流程,嚴格保證無菌操作環境,注意不同藥物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及聯合用藥配伍禁忌;對于使用過的藥劑,作下劃線標記,空瓶與輸液瓶放在同一位置,以便作好登記。配置時注意細節,盡可能減少失誤,注射器不混用,以免不同藥劑混合致異常。研究指標:對比記錄兩組醫囑單中配伍禁忌、聯合用藥不當、給藥頻次不當、重復給藥、給藥濃度不當發生例數及比例。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百分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的配伍禁忌、聯合用藥不當、給藥頻次不當、重復給藥、給藥濃度不當發生比例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9)

2如何在生態園林設計中更好地應用植物配置

2.1植物配置的各因素保證一致性

在進行生態園林設計時,其植物的配置務必要求在樹形、顏色、植物的線條和植物的比例在豐富多樣的基礎上保證一致性。這就要求其設計的結果呈現出不同基礎上的相似性,不要讓人感覺比較雜亂沒有規律性,就會失去了美感。在顏色的選擇上,也要盡力做到一致性。只有做好了植物配置各因素的一致性,給人才會有一致的美感。

2.2依據植物的季節性變化巧妙設計

在進行園林植物配置時,為了保證和諧和美好,就要對植物的習性和季節性變化的特征進行熟練掌握。然后要結合人們對植物的景觀美感以及群落的特點進行設計,這樣在不同季節呈現的植物顏色和形體的不同,對生態園林設計的動態美感起到了主要作用。整個的園林設計所呈現的效果就是無盡的美感和不同時間均有觀賞價值。

2.3植物配置要以不同地點的特點為依據

在進行植物配置時,不同的地點其需要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所以園林設計的植物配置要依據不同地點所要呈現的特點來進行設計。對于一些比較莊重的地點,如陵園或皇家園林中,就需要采用色彩重、數量多且枝繁葉茂的植物進行配置,從而讓人有沉重和嚴肅之感。而對于那些讓人放松的花園和公園,則采用顏色淡且枝葉較為稀疏的植被,這樣就能做到植物的配置是適合地點的情感要求的。

2.4保證物種之間的和諧生存

不同的物種,其生存的環境是不同的。但是在進行生態園林設計時,是需要把不同的植物進行合理的配置在一起生存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充分了解物種的生存特征,然后對植物物種進行合理配置,避免之間產生生存的競爭。

篇(10)

引言

植物入侵(PlantsInvasion)是指一種植物在各種活動的影響下,從原產地進入到一個新的棲息地,并通過定居(colonizing)、建群(establishing)和擴散(diffusing)而逐漸占領該棲息地,從而對當地土著種群和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的一種生態現象。外來植物入侵的原因很多,如動物活動,占領空的生態位等。外來植物入侵現象在當今社會十分普遍,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和經濟問題,打破了入侵區的生態系統,影響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危害人類社會經濟結構以及人類健康,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特別對農田、草坪、果園等人工栽培的經濟生態系統造成了極大破壞。植物入侵造成了全球植物生態系統多樣性喪失和危害人類社會經濟已經成了無可爭議的事實,研究入侵植物的生態和生理特征,準確預測植物入侵性,有效防止有害植物的入侵成了植物學家和生態學家研究工作的焦點。

1.植物入侵概念和入侵植物的特征

1.1外來入侵植物及植物入侵的概念

外來入侵植物是指在非原生態系統進化出來的植物,由于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被引入新生態環境并對新生態環境或其中的物種構成一定威脅的植物。植物入侵是指一種植物在各種活動的影響下,從原產地進入到一個新的棲息地,并通過定居,建群和擴散而逐漸占領該棲息地,從而對當地土著種群和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的一種生態現象。

1.2入侵植物的特征

外來入侵植物,特別是那些入侵性較強的外來植物,具有其相應的生理和生態等特征。比如:外來入侵植物一般多為草本植物,多為單年生或二年生,生活周期短,植株較小,種子數量巨大,種子小而輕,繁殖和傳播方式多樣化,具有靈活適應環境變化等特征。如薇甘菊廣叟果千粒重010892g,具5"脊",先端一圈冠毛;紫莖澤蘭種子千粒重0104~01045g,廣叟果頂端有冠毛;飛機草廣叟果千粒重僅為0105g,具五縱棱,棱上有短硬毛。這些體積小、重量輕,加之具有翅、柔毛或冠物等附屬物,能通過空氣、水流、動物或人類等多種途徑進行遠距離散布。研究表明,單子葉植物比雙子葉植物更具入侵性;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更具入侵性;單年生、二年生植物比多年生植物更具入侵性。對入侵我國最嚴重的90種外來植物中草本和木本,單年生和多年生的數目分析比較也證實了這一點。

2.目前我國植物入侵現狀

據調查,目前中國共有外來入侵植物188種,其中水生植物18種、陸生植物170種,隸屬41科。種數最多的科是菊科(49種)和禾本科(33種),來自美洲的有125種,占入侵植物總種數的66.15%。這188中入侵植物中,最嚴重的為90種,對這90種外來植物的性狀和生活周期型的統計,發現草本與木本的數量比為81/9,單年生、二年生與多年生數量比約為52/38,并且,作為草本的禾本科(Graimineae)和菊科(Compositae)數量居多,分別為11種和22種。統計的結果顯示,在這90種外來植物中,草本在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由于該90種外來植物在我國入侵性評價中處于最嚴重的地位,故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更具入侵性;而一、二年生與多年生相比,也占據一定優勢。我們抽樣對90種外來植物的其中蓖麻等5種植物的形狀和入侵強度列出如下:

3.有效防止和防制植物入侵的一般方法

目前對入侵植物主要采取檢疫、人工、生物、化學、農業、機械或物理防治,以及將這些方法結合起來的綜合治理措施。主要方法簡述如下。

3.1雜草檢疫防治

雜草檢疫是防治植物入侵的首要環節,也是雜草防治不可缺少的環。它是依據植物檢疫法,對輸入或輸出的動植物或動植物產品中夾帶的有毒、有害雜草的繁殖體進行檢疫的防治方法。必須提高檢疫員的素質和業務水平,同時加強宣傳、呼吁,加強科普教育,使人們有充分認識,從源頭杜絕有害外來植物的入侵。

3.2人工防治

人工防治是最原始、最簡便的方法,適于控制剛傳入,還沒有大面積擴散的入侵物種,能在短時間內將其清除,但對高繁殖力的物種則因費時費工,除草效率低。深圳曾多次進行人工拔除薇甘菊,但因效果差而放棄。人工防治是一種清潔的生態防治方法,但要注意除后殘株必須及時妥善處理,否則可能成為新的傳播源,客觀上加速外來植物的入侵。

3.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雜草的天敵,如昆蟲、病原真菌、細菌、病菌、線蟲、食草動物或其他高等植物來控制雜草的發育、生長蔓延和危害的方法。其目的不是根除雜草,而是通過干擾雜草的生長發育、形態建成、繁殖與傳播,使其種群數量和分布控制在生態和經濟危害水平之下。利用有害植物的天敵進行防治,國內外已取得了不少成果。

3.4動物治草

以蟲治草是利用昆蟲能相對專一地食取某類雜草的特性來防治雜草的方法。一般程序為:原產地考察采集天敵-安全性評價-天敵引入與檢疫-天敵生物生態學特性研究-天敵的釋放與效果評價。從20世紀中葉至90年代,以蟲治草的研究和實踐迅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如1945年美國用澤蘭實蠅防治紫莖澤蘭;1978年前蘇聯利用豚草條紋葉蟲防治豚草;1987年中國利用空心蓮子草蟲(Agasicleshygrophila)防治空心蓮子草;利用專食性天敵昆蟲Neochetinaeichhorniae和N.bruchi對水葫蘆進行防治等。

目前防止和防制外來植物入侵的方法日益增多,也日益科學化,環保化和有效化,主要體現在生物防制植物入侵的方法上。

結束語

一個外來植物在遠離原生境后要迅速占據新的生境,并不斷擴展分布范圍而成為入侵種,必然有一定的生理和生態學基礎對異質生境較強的適應對策、快速的繁殖能力、高效的種子散布方式。這些機制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外來植物的成功入侵。

植物入侵打破了生態系統的穩定,影響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危害人類社會經濟結構以及人類健康,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已經引起了世界的高度重視,尋找有效而科學地防止和防制外來植物入侵的措施成了植物入侵研究工作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史剛榮,馬成倉.外來植物成功入侵的生物學特征.應用生態學報,2006.4.

上一篇: 教學體系論文 下一篇: 漢語言文化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久热 | 亚洲视频五月天激情 | 日韩精品旡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 先锋资源国产区一区二 | 日本亚洲欧美高清专区vr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