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0: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漢語言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社會的發展腳步在迅速的加快,學校也應該加快腳步,不斷地進行改革與創新,將專業化的知識注重與現實的結合,從而來培養更加高效的復合型人才。漢語文學是一門專業性十分強的專業,該專業主要是研究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學,盡管可以陶冶人的內心情操,但是與社會的接軌不是很強,所以學校需要在該方面進行大力的改革與創新,學校不應該死板的教育學生們知識,而是更好地去應用知識。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讓學生們進行自由化的學習與發展,重點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樹立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將漢語言文學與信息化充分的結合起來,學校教師不斷地進行研究與總結,創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們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興趣,逐步的提升學生們的專業素質與專業修養。
(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漢語言文學在未來的發展還是很具備一定的市場前景,漢語言文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專業,所涉獵的科目與信息十分的廣泛,并且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比一般的學生更加的具有文筆能力,在創作、文化管理、編輯、文學評論等方面是十分的需要該專業的人才。面對現在這樣一個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學生們除了具有專業的知識以外,還應該掌握信息化的技能,將兩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職業技能,在未來的就業環境中也能增加自身的競爭力。這是時展的必然,不努力學習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二、漢語言文學信息化結合應用的具體舉措
(一)加強漢語言文學的信息化管理
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學校要不斷地進行改革,實現人性化管理。信息化的時代需要的是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學校也強調以生為本。所以學校在漢語言文學的教育與管理上,應該實行自主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們充分展現自身的才能。讓漢語言文學進行信息化,需要加強該專業的實踐管理環節,讓學生們所學的專業能夠應用到實處。學??梢耘c有關單位或者企業進行合作,每年組織學生們去相應的單位進行實習,不斷地鍛煉學生們的學習技能,從而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提前適應社會,同時也加強學生們的專業素質與修養。最主要的是加強專業的實踐環節,學生們學習專業知識更加的認真,并且容易理解,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與實用性。
(二)打造漢語言文學與信息化的一體化教育體系
隨著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市場經濟的高效運轉,當前社會對人才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學校應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注重培養知識、技能與素質等全面發展的人才,加強漢語言文學與信息化的有效結合,以社會對人人才的需求為著手點,不僅要讓學生們掌握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化知識,也要提升學生們的信息技術能力,將這兩者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努力去構建漢語言文學信息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們學習漢語言文學信息的專業技能,努力促進課程改革,不斷的去拓寬獲取信息的渠道,豐富學校的教學資源,不斷地提高學校學生們的綜合信息能力。
(三)優化師資力量
漢語言文學信息化在我國的發展還不是十分的迅速,并且在高效的師資隊伍建設還不完善,存在很多的問題,上面已經提到過。如何建設一支高效的師資力量需要學校的不斷努力與創新,學校首先應該加大師資隊伍的建設,老師首先應該接受高效化的培育與管理,這樣老師才能真正的為學生們言傳身教。學校也可以從社會上聘請專業的漢語言信息化教師來學校進行專業化的知識講解,讓學生們能夠將專業性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真正的結合起來,更好的幫助學生們獲取技能與知識的真正理解。學校在組織老師進行專業化的培訓之中,也可以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經驗,結合我國的發展腳步與實際國情,真正的實現技術與專業的融會貫通。同時,學校要想不斷地改進自身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技能,就應該盡量的去爭取政府相關部門的扶持,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采用相應的實際措施,學校的漢語言文學信息化的結合應用籌措相應的資金,從而更好的去實現兩者的實際結合與具體應用。從而還能更好的提升學校的教育理念與教育聲望,吸引更多的學子前來本專業進行就讀。
關鍵詞:漢語;漢民族;文化;語言
一、語言、文化的定義及關系
文化是指人類活動的模式以及給予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號化結構?,F代意義上的“文化”一詞最早來自于德語kultur。文化在漢語中實際是“人文教化”的簡稱,《辭?!分薪忉尅拔幕笔恰爸溉祟惿鐣v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不同的語言觀會導致不同的語言理論,產生不同的語言研究力法,追求不同的語言研究目標和結果。潘文國(2001:106/2002:83)先生提出“語言是人類認知世界及進行表述的方式和過程”,“語言是民族的世界觀”是更為妥當的提法。
文化與語言二者既密切聯系,又互相區別。語言是文化的凝聚體,是文化總體的一個組成部分。語言不是文化之外游離存在的客體,而是文化整體中有其自身結構,而且自成體系的特殊部分。一切文化活動和文化創造都離不開語言的作用,所以文化的積累也都保存在語言的信息系統之中。語言不僅是文化總體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總體中最核心的部分(張公瑾,陳建民、譚志明主編,1993:344-346)。語言和文化互相滲透,互為因果,互相制約,互相推動。
二、漢語與漢民族文化
漢語是世界上最豐富、最發達的語言之一。漢民族文化也是世界上最豐富、最燦爛的文化之一。文化具有明顯的民族性,文化形態上的差異,不可避免地會表現在語言大系統的不同層次上。漢民族文化的鮮明特點在漢語言中呈現以下一些表征:
1.漢字
漢字是漢族創造的獨特的產物,可以說其本身就是一種中國文化。漢字平面型的方塊形體能夠比線型的拼音文字存儲更多的信息量;漢字的表意特征使其具有超方言的功能,將數十億漢語使用者維系在一個完整的漢文化系統內,使這一文化中的各個民族都能產生強烈的文化認同感:漢字多采用形聲字方式字乳新字,為漢語的發展演變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脊粱,是漢人觀念中的中心主題。漢字同西方表音文字的不同特質,造成了中國語言學傳統與西方語言學傳統的差異。
2.語序
語序是各級語言單位在上一級語言單位內的排列次序。漢語是語義型語言,在語言的組織中,語義的搭配是決定語序的最重要和第一位的手段。張世祿(1939)提出“憑語序而建立范疇,集范疇而構成體系”,把語序在語法研究中的作用提到了極高的地位。中國傳統哲學認為世界是一個整體,注重整體和諧,注重綜合概括,因此其思維模式和言語觀傾向于尋求整體和籠統,具有整體思維的特點。漢民族習慣于概括綜合,往往從整體入手,認識和處理個體間的關系。漢語邏輯關系常常按先因后果,先假設后論證,先敘事后表態,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強到弱,由一般到具體的次序排列。
3.流水句
中國哲學、藝術和語言注重心理時空觀,反映在句法層次上,表現為漢語“流水句”式的時間型構造。這也是漢語語法成為意合語法背后的文化因素。意合(parataxis)指通過意思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將句子合在一起。漢語的“流水句”是靠“意合法”組織起來的。在敘述事實過程和動作先后的句子里,可以包含兩三個、甚至十個八個小句,小旬與小句之間沒有連詞,完全依靠意合,一切以達意為主,“辭達而已矣”。這正是漢語口語里流水句出現頻率高的原因,也是漢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在漢語語句結構上的反映。漢語的這種特征是和漢族人的整體觀念、直覺妙悟的文化心理分不開的。
轉貼于
三、結語
語言與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文化具有明顯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不同語言,文化差異表現在語言系統的不同層面。一種語言是一個民族所觀察到的客觀世界的縮影,民族的傳統文化、思維方式、意識形態、社會生活、風土民情等,都會充分反映在語言上。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研究可以為哲學、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和民族學等人文學科提供真實可靠的事實依據。同時,漢語言與漢民族文化的研究對拓寬對外漢語教學領域、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建民.1999中國語言與中國社會[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2]羅常培1989/1996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
一、語言、文化的定義及關系
文化是指人類活動的模式以及給予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號化結構?,F代意義上的“文化”一詞最早來自于德語kultur。文化在漢語中實際是“人文教化”的簡稱,《辭?!分薪忉尅拔幕笔恰爸溉祟惿鐣v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不同的語言觀會導致不同的語言理論,產生不同的語言研究力法,追求不同的語言研究目標和結果。潘文國(2001:106/2002:83)先生提出“語言是人類認知世界及進行表述的方式和過程”,“語言是民族的世界觀”是更為妥當的提法。
文化與語言二者既密切聯系,又互相區別。語言是文化的凝聚體,是文化總體的一個組成部分。語言不是文化之外游離存在的客體,而是文化整體中有其自身結構,而且自成體系的特殊部分。一切文化活動和文化創造都離不開語言的作用,所以文化的積累也都保存在語言的信息系統之中。語言不僅是文化總體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總體中最核心的部分(張公瑾,陳建民、譚志明主編,1993:344-346)。語言和文化互相滲透,互為因果,互相制約,互相推動。
二、漢語與漢民族文化
漢語是世界上最豐富、最發達的語言之一。漢民族文化也是世界上最豐富、最燦爛的文化之一。文化具有明顯的民族性,文化形態上的差異,不可避免地會表現在語言大系統的不同層次上。漢民族文化的鮮明特點在漢語言中呈現以下一些表征:
1.漢字
漢字是漢族創造的獨特的產物,可以說其本身就是一種中國文化。漢字平面型的方塊形體能夠比線型的拼音文字存儲更多的信息量;漢字的表意特征使其具有超方言的功能,將數十億漢語使用者維系在一個完整的漢文化系統內,使這一文化中的各個民族都能產生強烈的文化認同感:漢字多采用形聲字方式字乳新字,為漢語的發展演變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脊粱,是漢人觀念中的中心主題。漢字同西方表音文字的不同特質,造成了中國語言學傳統與西方語言學傳統的差異。
2.語序
語序是各級語言單位在上一級語言單位內的排列次序。漢語是語義型語言,在語言的組織中,語義的搭配是決定語序的最重要和第一位的手段。張世祿(1939)提出“憑語序而建立范疇,集范疇而構成體系”,把語序在語法研究中的作用提到了極高的地位。中國傳統哲學認為世界是一個整體,注重整體和諧,注重綜合概括,因此其思維模式和言語觀傾向于尋求整體和籠統,具有整體思維的特點。漢民族習慣于概括綜合,往往從整體入手,認識和處理個體間的關系。漢語邏輯關系常常按先因后果,先假設后論證,先敘事后表態,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強到弱,由一般到具體的次序排列。
3.流水句
中國哲學、藝術和語言注重心理時空觀,反映在句法層次上,表現為漢語“流水句”式的時間型構造。這也是漢語語法成為意合語法背后的文化因素。意合(parataxis)指通過意思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將句子合在一起。漢語的“流水句”是靠“意合法”組織起來的。在敘述事實過程和動作先后的句子里,可以包含兩三個、甚至十個八個小句,小旬與小句之間沒有連詞,完全依靠意合,一切以達意為主,“辭達而已矣”。這正是漢語口語里流水句出現頻率高的原因,也是漢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在漢語語句結構上的反映。漢語的這種特征是和漢族人的整體觀念、直覺妙悟的文化心理分不開的。
三、結語
語言與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文化具有明顯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不同語言,文化差異表現在語言系統的不同層面。一種語言是一個民族所觀察到的客觀世界的縮影,民族的傳統文化、思維方式、意識形態、社會生活、風土民情等,都會充分反映在語言上。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研究可以為哲學、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和民族學等人文學科提供真實可靠的事實依據。同時,漢語言與漢民族文化的研究對拓寬對外漢語教學領域、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建民.1999中國語言與中國社會[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2]羅常培1989/1996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
[3]潘文國.1997.漢英語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4]蘇新春2006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一、“字”在中文表達理解中的核心作用
在漢語的句子組織中,句法的基點是“字”?!耙蜃侄?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文心雕龍?章句》)是中國古代語言學對“字”和“句”關系的基本認識。在“字”和“句”中間,完全沒有“詞”的位置。即無須“詞”的轉換,漢字天然就是一個基本的語言單位。而“詞”這個觀念,在漢語中原來是一種文學樣式,是將詩文配上曲調加以演唱的形式?!霸~”的word含義,是由翻譯外來詞而產生的,它并不是一個中文的概念。在現代漢語的分析范疇中,“單音詞”和“字”對應,兩者并無沖突。“雙音詞”把兩個字的較為穩定的組合視為一個基本單位,并非沒有道理。首先,單個漢字字義豐富,卻不夠明確。雖然中文高度依賴語境,但當我們僅僅指稱一個概念的時候,指稱本身的明晰就成了概念清晰的一個基本條件。中文不斷創造新的概念、新的指稱,其方法就是將有限的漢字靈活組合,產生新的組合義,從而創新了語匯。由此,新的組合義(1+1>2或1+1≠2的組合義),是雙字組結構“合法性”即“詞化”的必要條件。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明”表示bright,“白”表示white,而兩者組合后的“明白”表示understand(組合義)。其次,中文的表達喜好單雙音節交錯的節律,因此新的概念的產生,即字的組合和“意會”,大都發生在一個穩定的雙字組范圍內。甚至即使在意義上是1+1=2的字組,也會因雙音化而“凝固”起來,成為一個基本單位。前者如“然則”,王力分析說:“‘然’是‘如此’,‘則’是‘那么’,‘然則’本來是兩個詞,即‘既然如此,那么……就’的意思。后來由于它們常常結合在一起,就凝固起來,成為一個連詞了。”
又如“所以”,“在上古時期,‘所以’應該認為是兩個詞,‘以’字有它表示工具語的本來意義。”“‘所以’這個仂語,在古代漢語里是最常見的凝固形式之一。”更有些1+1=1的字組,其組合不惜以意義的冗余去湊足一個雙音節。例如,古代漢語中大量的“偏義復詞”,諸如用“吉兇”指“兇”,用“國家”指“國”。“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杜甫《石壕吏》),“出入”實指“入”;“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史記?項羽本紀》),“出入”實指“出”。又如古代漢語中大量的“同義并行復合詞”,“涕淚”同義,“誅殺”同義,“憂虞”同義,“愿望”同義,“愛憐”同義?!拔峒纫蜒灾跻印?《墨子?公輸》)的“既已”、“斧斤以時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的“斧斤”,都是十分典型的1+1=1的組合。在漢語史的發展中,基本表達單位的雙音節化是一個長期的趨勢。然而,即使受雙音化的影響,漢語的“雙音詞”仍然與歐洲語言的“word”有根本的不同。其關鍵在于漢語的雙音組合是“字”組,漢字在組合中有很大的分析性。這就造成了中國語言學的一個世紀糾結:當兩個漢字組合起來的時候,我們無法清晰地判斷哪些組合是“word”,哪些組合不是。即使是那些很有把握判斷為“詞”的字組,只要提供合適的語境,組合中的字就有可能獨立表意,由此形成漢語表達中十分獨特的“組義分合二重性”。經典的例子如“非?!?合則為“很”,分則為“不尋?!?又如“半天”,合則為“好久”,分則為“白天的一半”。漢字的分析性使得“字”即使在一個成熟的組合中都潛藏著很大的游離性,這種游離性甚至能轉換結構的性質。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動賓強勢轉換”。例如,聯合結構“唱歌”強勢轉換為動賓結構(“唱了一個歌”),聯合結構“睡覺”強勢轉換為動賓結構(“睡好覺”),偏正結構“小便”強勢轉換為動賓結構(“小便小不出來”),甚至貌似不可分析的連綿詞、音譯詞也難擋漢字的游離,連綿詞“慷慨”強勢轉換為動賓結構(“慷他人之慨”),音譯詞“幽默”強勢轉換為動賓結構(“幽他一默”)。這一因漢字特點而造成的理解上的分合二重性,稍加擴展就成為漢語表達中習以為常的“結構重新分析”。
在漢語的句子組織中,音韻節律的基點也是“字”?!耙痪渲?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聲,或用仄聲;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則音節迥異。故字句為音節之矩。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劉大櫆《論文偶記》)漢語的表達,天然講究對稱與和諧。這種講究,在口語中粗放地表現為單雙音節的配合,而一旦要深究其規律,必須推敲書面語中每一個字的音韻表現,所謂“神氣不可見,于音節見之;音節無可準,由字句準之?!?《論文偶記》)“字正”才能“腔圓”,字音是句子音律的基礎。在漢語的句子組織中,意義的基點也是“字”。漢語是一種高度依賴語境的語言。漢語的說話人奉行“聽話人負責”的言說策略,對聽話人的默契有很深的信任。因此漢語句子的建構講究“人詳我略”。句子的意義依靠有限的文字作充分的意會,這樣的文字在句子的理解中就成了一個一個的意義支點,在多方意會中靈活地組合起來,字義成為句義乃至篇章之義的基礎。漢語句子的理解,在“字斟句酌”和“字里行間”展開,形成“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數以連章,章有體以成篇”(王充《論衡?正說》)的意義格局。這樣一個特點,造成了中文簡潔凝練、靈活自由的風格,這也是為什么唐詩和宋詞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高峰。正如張新所說:“中國文字這種高度凝聚力,對短小的抒情能勝任,而對需要鋪張展開描述的敘事卻反而顯得太凝重與累贅。所以中國詩向來注重含蓄。所謂練字、詩眼,其實質就是詩人企望在有限的文字中凝聚更大的信息量即意象容量。”[3]漢字的凝練是中國文學充滿詩意、中國人的思維充滿豐富的意象和詩意的重要原因。中國語文研究傳統高度評價“字”在漢語結構的組織和理解中作為基本要素的功用。劉勰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渲?字不妄也。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畢矣?!?《文心雕龍?章句》)我在上世紀80年代的博士論文《〈左傳〉句型研究》中曾指出:“(劉勰)強調‘因字而生句’,這是同西方形態語言的因‘框架’(形態配合關系)而生句完全異質的一種組織方略。因‘框架’而生句,以大統小,以虛攝實,是先有句法關系模式,然后在這個圖式內的各條‘透視線’上刻意經營。這是一種靜態的空間體造句。因字而生句,是以小組大,散點經營,以流程見局勢。這是一種動態的時間流造句。劉勰所謂‘正本而末從,知一而萬畢’,其中的‘本’、‘一’,都體現出漢語句子以‘字’為立足點的建構而非‘填構’的語言組織方略?!?/p>
當然,就漢語句子的格局而言,僅僅有字的立足點還是不夠的,字的運用必須和“氣”聯系起來,并且渾然一體,形成句讀段,才能產生強大的鋪排延宕能力,使漢語的思維和表達流動起來,在語境的觀照下形成生發語義的整體(這一點,正是后來有人提出的“字本位”語法的很大的局限)。而“氣”的形成,依然是“字”的有節律的組合。汪曾祺曾提出過一個觀點:作為漢字書面語的詩歌和小說,用口語朗誦,甚至配樂朗誦,聽上去就像隔靴搔癢,很不過癮,因為離開了漢字視覺,會損傷原作的意境。他以柯仲平的“人在冰上走,水在冰下流……”為例,指出:“這寫得很美。但是聽朗誦的都是識字的,并且大都是有一定的詩的素養的,他們還是把聽覺轉化成視覺的(人的感覺是相通的),實際還是在想象中看到了那幾個字。如果叫一個不識字的,沒有文學素養的普通農民來聽,大概不會感受到那樣的意境,那樣濃厚的詩意。‘老嫗都解’不難,叫老嫗都能欣賞就不那么容易?!x離原上草’,老嫗未必都能擊節?!币虼?漢字書面語的閱讀效果比耳聽更好。與其聽書,“不若直接看書痛快。”
2漢英語言文化中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不對等
在漢英兩種語言文化中,有時一種動物的概念意義完全相同,而其文化內涵卻有明顯差異,相互矛盾甚至相反,特別是在習語的表達上。習語往往與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緊密聯系,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傳統習慣及文化傳承。
2.1龍
龍(dragon)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權力與威嚴,因此漢語中與龍有關的詞語都是褒義詞。如“:攀龍附鳳”,比喻依附皇帝以成就功業,或比喻依附有聲望的人以立名?!棒~躍龍門”,比喻地位高升?!帮w龍在天”,比喻帝王在位,有萬事亨通之意。“臥虎藏龍”,指隱藏著未被發現的人才等。而在西方,人們認為龍是兇殘的古怪野獸,dragon是邪惡的象征。如果把某個人喻為dragon,意指此人很兇狠。《圣經》批評惡魔撒旦說“Satanisthegreatdragon”,這里的抽象語義就是惡魔,說撒旦是最大惡魔。另一習語“sowdragon’steeth”出自希臘神話,指“播下(對己對人都不利的)不和的種子”Donotsowdragon'steethhere,oryou'llregretlater.別在這埋下禍根了,不然你以后會后悔的。另外,在英語中dragon另外的一個意思是awomanwhobehavesinanaggressiveandfrighteningway,即“行事氣勢洶洶和令人恐懼的女人”,相當于漢語的“悍婦”“、潑婦”。如:Shelookslikeanordinaryoldlady,butinfactsheisadragonwhowilleatyoualive.她看上去像個平常老太太,可事實上她是個能把你生吃的母老虎。
2.2狗
在漢語文化中,帶有“狗”的成語或句子通常含有貶義,比如“狗仗人勢”,喻壞人依靠某種勢力欺侮別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用于譏諷與開玩笑?!肮费劭慈说汀?,指一個人高傲自大。比喻勢力小人,瞧不起別人?!肮芳碧鴫Α?,比喻走投無路時采取極端的行動。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狗是溫順的寵物。從英語中的幾個詞語如“luckydog”“,topdog”,就能看出在西方文化中狗這一形象的正面意義。Maryisaluckydog.瑪麗是個幸運兒。Heisagaydog.他是個快樂的人。Everydoghashisday.凡人都有得意日。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這主要區別在心理文化上。
3動物詞匯在漢英語言中文化內涵差異的原因分析
3.1歷史差異
歷史是影響詞匯文化內涵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研究動物詞匯時,我們有必要先了解這些文化內涵差異形成的歷史背景。中國有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人們深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也因為如此,那時候的許多習慣表達流傳至今。如,人們普遍認為,鳳凰是天下太平的象征,龍是中國皇權的象征。龍鳳經常一起使用,指皇帝和皇后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因此許多有關龍、鳳的詞匯都是褒義的詞匯。英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深受羅馬皇帝和教皇的控制,他們的殘暴思想也被英國人所抵制。因此英語中有許多的習語是表達人們對國王和教皇的憤怒和厭惡。一些習慣的表達如:Thekingandpope,thelionandthewolf..國王與教皇,獅子和豺狼。Kingsandbearsoftenworrytheirkeepers.伴君如伴虎等。這些概念就來源于一個特定的歷史。
3.2風俗差異
習俗是一種社會現象。它不是個體的產物而是社會群體的產物。作為國家文化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一個國家的語言一定會反映一個國家的習俗。在歷史文明進程中,不同國家的人對待動物有不同的情感和態度。許多動物詞匯直接反映了人們對不同動物的喜惡。在中國,喜鵲被認為是吉祥的預兆。無論何時,人們看到喜鵲或聽到喜鵲的叫聲,都堅信好運將會來臨。而在西方,喜鵲是和厄運是聯系在一起的。喜鵲被認為是喪鳥。西方人認為喜鵲會帶來恐怖和劇變。同樣的由于習俗的不同,蝙蝠、狗等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不同的文化內涵。
3.3差異
宗教思想是人類思想和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同的有不同的文化表達形式,它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點。宗教對人類的影響巨大。在社會進步的今天,仍然在許多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對文化發展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中國文化受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因此佛教文化的影響意義深遠。比如一些習語“牛頭馬面”,“盲人摸象”等都來于佛教。而西方人則受基督教的影響深遠。圣經思想深根于人們的思想中。許多英語習語來自《圣經》,如alionintheroad攔路虎,beardthelioninhisden“在獅穴捋獅須,太歲頭上動土”。
2動物詞語語義表達的對等性及非對等性分析
由于生活方式、傳統文化等差異,不同民族對待同一種動物的感彩有可能相似,有可能完全不同。當不同民族使用同一動物名稱來表達相同或相近的含義、寓意時,則表現出了對等性。相反,如果一個民族用一些動物詞匯來表達特定含義,而另一個民族沒有這樣的表達,或者選擇的是不同的動物詞匯,則呈現出非對等性。在表達某一語義時,兩種語言可能會借用同一動物名稱,有可能用完全不同的動物。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實際例子來分析對比。
貓(cat)在英語中常被用來象征尖酸刻薄、愛在背后說別人壞話的女人,還用來喻指潑辣或心地惡毒的女人?!皁ldcat”是指“脾氣壞的老太婆”。而在漢語中,貓卻沒有這樣的含義,它通常給中國人溫順、神秘的感覺。英語中用“likeacatonhotbricks”來形容“如坐針氈”、“局促不安”,而漢語中用“狗急跳墻”、“熱鍋上的螞蟻”來表示這種情況。英語文化里中西方國家的人對狐貍(fox)都有狡猾的印象,中文用“老狐貍”來形容一個人老謀深算,老奸巨猾,英語中也有“oldfox”來表達相同意思。此外還用“asslyasafox”去形容某人奸詐狡猾。而“playthefox”指的是?;^。英語中的fox還有褒美之意,喻指“開朗活潑的漂亮女人”,這與漢語卻有不同。中國人認為狐貍善于魅人,因此漢語中用“狐媚”喻指“用諂媚、陰柔的手段迷惑人”。也將“以人的女人”稱為“狐貍精”。
書法,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也是世界藝術之林中獨放異彩的奇葩。這是因為:書法所寫的是漢字;漢字是書法的表現對象和造型基礎,是書法的生命之源。
一、從書法的內涵看,書法藝術是漢語言文化的應有之義
世界上所有開化的民族都有他們自創的文字,或參照其他民族文字創造的文字,有文字的書寫,只是他們的書寫都未能成為藝術形式(如拉丁文字、阿拉伯文字等)。此外,現今的漢語拼音字母,是借拉丁文字母創造的,以拉丁文書寫方式拼寫,人們也不能以書法的素養書寫它以取得類似漢字書法的審美效果。這表明:只有漢字才是書法藝術形象創造的基礎,書法藝術是漢語言文化的應有之義。
(一)書法的定義,就是特指漢字的書寫。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關于書法的定義(內涵),至今有多種提法,尚未定論,但每種提法卻與漢語言文化息息相關。在此,略舉幾例加以說明:其一,書法,顧名思義,就是書寫漢字的方法。其二,書法,是關于漢字書寫研究的一門學問。其三,書法,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以“文房四寶”為工具,通過書寫漢字來抒情達意的一門藝術。它主要包括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等內容。上述三種提法均表明: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具有漢語言文化特征的抽象符號藝術,漢字是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
(二)書法是漢字的藝術表現。
漢字能成為藝術,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一是漢字有一個為別的文字不具有的特點。漢字既不是模擬自然的圖畫,也不是任何人隨心所欲的抽象符號,它是“本乎天地之心,得乎自然之理”,而以象形、會意諸法創作的造型,是根據漢語的單音單詞構成一個個具有獨立完整意義的形體。二是漢字的形體構成充分體現了人們感悟自然萬物形體構成之理。人們在自然千姿百態痕跡的啟發下,創造了象形文字。有了象形文字作基礎,再造其他的字就有了參照,因此,以會意、形聲等造出的字就隨語言的實際發展起來。這樣,據單音語言創造的具有形體整體性的文字,為以書法創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形象準備了很好的基礎。三是能使漢字成為藝術的關鍵是書寫。隨著實際需要的發展,書寫工具的改進,書寫技術方法的總結,漢字發展形成了如大小篆、古今隸、章今草乃至楷書、行書體。體勢變了,筆畫變了,寫法變了,但充分運用書段,借漢字的基本結構,創造出具有生動的抽象形式,具備力的運動節律,具有生命機體意味的筆畫,營構有生命的形象,這些始終保持著,而且越來越明確,越來越強烈。
二、從書法結構因素看,書法是漢字藝術特質的表現
漢字書寫之所以能夠成為藝術,除了書寫者自身藝術創造力之外,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漢字先天便具有藝術的特質。書法是漢字藝術特質的表現。
(一)書法的藝術語言是漢字的筆畫線條。
書法的藝術語言是漢字的筆畫線條,是有著一定的限制和高質量要求的線條,即是書家用手直接寫出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線條。因為漢字的筆畫本身具有藝術素質,有著豐富的表現力,不僅是書法者必須依循的,而且是書法者樂于借助的。一是漢字筆畫具有豐富性。豐富的筆畫才能構成豐富的形體,蘊涵豐富的內容。漢字有甲骨文、金文、篆、隸、楷、行、草等諸多字體,其筆畫也由簡到繁,不斷豐富。如以法度最為完備的楷書為例,其基本筆畫就有點、橫、豎、撇、捺、挑、鉤、折。而且,每種筆畫又有多種形態。二是漢字筆畫具有意象性。漢字筆畫線條,是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對客觀事物外形的一種抽象、概括和描述,同時又是人的創造,帶有某種意象性。歷代每一書法的筆畫中都熔鑄有書家的意象。三是漢字筆畫具有表情性。漢字豐富多樣的筆畫,與生俱來便帶有豐富微妙的情感。不同筆畫的線條,給人以不同的情感感受。一般來說,橫線使人感到廣闊、寧靜;豎線使人感到上騰、挺拔;斜線使人感到危急、驚險;曲線使人感到流動、變化、柔和、輕巧、優美等。
(二)書法的藝術形體結構是通過漢字線條塑造出來的。
書法是造型藝術。藝術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藝術形象的形式去顯示真實。書法藝術的形象是通過漢字線條塑造出一個個奇妙的結構形體。一是漢字形體的象形性影響和促進了書法的形象塑造。中國漢字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礎,就有藝術性。漢字始終沿著表意走,符號中仍有形象,“象”的范圍也更廣了,稱之為“象物、象事、象意、象聲”。這“四象”屬于象形精神,是漢字藝術性的集中體現。二是漢字形體的多樣性影響和促進了書法的形象塑造。漢字豐富的筆畫和復雜的結構形體,源于自然和表意的特點。書家個人可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審美追求去創造書法的藝術形象,但無論如何,漢字形體的固有特點是不能忽視的。
三、從發展書法藝術看,必須堅持書寫漢字的傳統
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繼承的目的。歷代書法的創變規律,都源于特定歷史時期對藝術審美的與時俱進,也由于漢字的象形結構淵源,使其中藝術創作有了極大的可塑性和創造性。
(一)書寫漢字是書法自身的規定性。
書法漢字包括兩個最基本的方面:一是書寫性,即書法是書寫出來的,不是畫出來的,也不是制作出來的,其創作過程是書寫的過程。二是書寫的對象是漢字而不是其他東西。兩個方面是連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體。
(二)書法藝術是最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
一、諺語概述
諺語是民間集體創造、廣為口傳、言簡意賅并較為定型的藝術語句,是民眾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杜=蚋唠A英漢雙解詞典》對“諺語”的定義是:能夠給予建議或說明普遍真理的一種廣為人知的短語或句子。武占坤、馬國凡合著的《諺語》從諺語的性質出發,把“諺語”定義為:“諺語是通俗簡練、生動活潑的韻語和流傳,是人民群眾表現實際生活經驗和感受的一種現成話?!?/p>
二、英漢諺語的文化差異
諺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The genius,wit,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一個國家的天賦、智慧和精神在諺語中表露無遺。)人們長期置身于某種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受該文化影響,逐漸形成某種固定的審美方式和審美角度,這些都會在諺語中得到體現。
(一)地域文化
地理環境的差異,使各民族的諺語均體現出地域特色。英國四面環海,其海岸線漫長而曲折。英國人民喜愛海洋,他們的生活和斗爭與海洋、水運業關系密切,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因此,其很多諺語取材自海洋。例如:
A life without a purpose is a ship without a rudder.(人生無目標,猶如船無舵。)
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靜的海洋訓練不出熟練的水手。)
Any port in a storm.(船遇風暴不挑港。)
There are more other fish in the sea.(海里還有很多別的魚;還有很多其他的機會。)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教魚游泳。)
Give your own fish-guts to your own sea-maws.(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中國雖然也有很長的海岸線,但中華文明卻是發源于內陸,海對于很多人而言都是神秘的象征。以海洋為題材的諺語很多,但常偏重于海洋的浩瀚無邊,以教育勸誡人們。例如: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特定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特定的文化,衍生出特定的諺語表達方式。中華民族大都生活在亞洲大陸,自然關注的多是內陸的名山勝水。例如: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趕舊人。
不到黃河不死心。
我國自古以來是農業大國,因此,漢語中有很多以農業為題材的諺語。它記錄了農作物生長發育的特征和農業技術措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經驗的結晶。例如:
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風大雨就來到。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滿地走。
英國屬海洋性氣候,東風是從歐洲大陸吹過去的寒風,西風則是從大西洋吹過去的溫暖、濕潤的風。因此,預示春天來臨的是西風,英國詩人雪萊的《西風頌》就是對春的謳歌: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 hehind?(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it’s neither good for man or beast.(風氣東方,人畜不安。)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the weather’s at the best.(風氣西方,氣候最佳。)
而由于地理位置的差異,來自太平洋溫暖的東風吹至我國大陸,在漢語里東風即春風,如唐朝詩人唐彥謙《春草》中所描繪的那樣:“萋萋總是無情物,吹綠東風又一年。”韓《寒食》中有:“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p>
與英國相反,我國的西風來自寒冷的西伯利亞,秋風起,寒風瑟瑟、滿目蕭條。如晏殊《蝶戀花》中有:“昨夜西風凋碧樹?!瘪R致遠《天凈沙?秋思》中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二)民族心理及價值觀念
正如諺語“So many countries,so many customs.(各國風俗,各有不同。)”所言,由于分處亞歐兩大洲,遙遠的距離造成中英兩國的民族心理、風俗習慣迥異,對相同事物的認識與好惡差別很大。這種差異,在其諺語中會得到某種形式的反映和承襲,再現各民族文化的情調和趣味。
以動物為喻體的諺語能很好地說明兩個民族的文化特點,不同國家的人民對一些動物的感彩和認識不盡相同,有的甚至大相徑庭。以對狗的態度為例,自古以來,中國人都視狗為畜生,都有一種厭惡之情。現在,隨著養寵物在我國的升溫,狗在中國人家中的地位有所上升,但人們對狗的看法依然沒變。這是中國幾千年積淀下來的結晶,大量的諺語中都充滿了對狗的不滿。如:
狗仗人勢。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狗眼看人低。
狗拿耗子,多管閑事。
而對西方人而言,狗既可看門、打獵,又可視作人類的寵物、朋友。因此,他們對狗有種愛憐情感。英國人愛狗,在英文句子中,英國人都用“she”或“he”而很少用“it”指代。所以,英語中有關狗的諺語大多不含貶義。如: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時。)
My boss is a jolly dog.(我的老板是個風趣的家伙。)
David works like a dog.(大衛工作真賣勁。)
除動物之外,還有含水果、蔬菜的中外諺語,如漢語里“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講的是這兩種蔬菜對健康的好處。因為在我國蘿卜和姜是非常普遍的蔬菜,被運用到諺語里則恰當地表明了其對人身體的益處。而在英國人眼中,這兩種東西并不能表達這種意思。要傳達出同樣的涵義,英國人用另外不同的物品――蘋果,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個蘋果身體好。)因為在英國,蘋果才是最普遍的食物,吃蘋果會令你永葆健康。又如:When the apple is ripe it will fall.(蘋果成熟,自然會落下/瓜熟蒂落。)
(三)宗教文化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于社會意識形態。西方英語國家多信奉基督教?;浇淘谄溆凭玫陌l展過程中已超出了狹隘的宗教定義,形成了一種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倫理原則產生巨大影響的文化現象。因此,英語里有許多與基督教有關的諺語。
在基督教的影響下,God,devil,evil,heaven和cross等概念和詞語可以說家喻戶曉。它們表現了人們的愛憎,展現出獨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并在英語中留下了濃重的痕跡。如: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He that serves God for money will serve the devil for better wages.(為金錢替上帝效勞的人,為更多的錢也愿被魔鬼驅使。)
Hell is wherever heaven is not.(不是天堂的地方,即是地獄。)
The devil lurks behind the cross.(魔鬼躲在十字架后面。)
《圣經》是猶太人和英美等西方基督教國家的一部圣書(The Great Book),它蘊含了豐富的宗教和文化,內容博大精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圣經文化。在英語諺語中,有不少來源于《圣經》。諺語“Every heart has its own ache.(各人有各人的苦衷)”就是來源于《圣經?舊約?箴言》中的“Every heart knows his own bitterness.”一句。再如,諺語“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語出《圣經?創世紀》關于夏娃(Eve)在伊甸園偷吃智慧果(即禁果),惹惱上帝耶和華的故事。再如:
Gossiping and lying go hand in hand.(愛說長道短的,必然會撒謊。)
The price of wisdom is above rubies.(才智勝于珠寶。)
A good name is rather to be chosen than great riches.(寧要美名,不要巨富。)
我國信仰佛教、道教、儒教。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其基本教義是生死輪回、因果報應。如:
平時不燒香,臨時報佛腳。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教義就是以道或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而派生,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后回歸自然。因此,像“鬼”、“道”、“仙”等與道教文化密切相關的詞語常出現于諺語中。如: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龍王廟里水多,城隍廟里鬼多。
儒家學說記錄了孔子等先輩的言行,反映了他們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思想,是中國人修身治國的珍貴文獻,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如: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四)歷史文化
諺語深深扎根于語言使用者的認知環境中,不同民族語言中的諺語常隱含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因此,了解其歷史背景,對于正確把握諺語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
英語典故諺語大都來自《圣經》和古希臘羅馬神話及西方經典著作?;浇探痰洹妒ソ洝肥俏鞣轿幕闹匾搭^,有許多諺語出自圣經故事或反映宗教思想,體現了基督教的博愛精神和共同人性。如:
A good name is better than riches.(美名勝過財富。)
The price of wisdom is above rubies.(智慧的價值高于珠寶。)
The love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貪財是萬惡之源。)
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是甜的。)
古希臘羅馬神話是西方文學的重要源泉,自文藝復興以來,許多文學家、藝術家不斷從神話中汲取營養。因此,英語中有許多諺語涉及古希臘羅馬神話。如:
The tortoise wins the race while the hare is sleeping.(兔子睡大覺,烏龜才得勝。)
The grass is often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fence.(鄰岸芳草綠。)
Don’t kill 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s.(不要殺死下金蛋的鵝。)
莎士比亞的戲劇真實地反映了英國社會現實,其作品之多、之精令其他作家望其項背,成了產生諺語的沃土。如:
Lend your money and lose your friend.(借出你的錢,失掉你的朋友。)
Have is have.(到手的東西才算數。)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聰明的父親才了解自己的孩子。)
來自其他英語詩歌、戲劇、小說、散文的諺語。如: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三歲看老。――英國詩人華茲華斯,My Heart Leaps Up)
Never say die.(永不言敗。――英國作家狄更斯,Pickwick Papers)
He that hath wife and children hath given hostage to fortune.(有妻室子女之人已將自己押給了命運――英國哲學家培根)
來自西歐各語言或涉及歷史人物的諺語極大地豐富了英語語言。如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書中寫的:All happy families resemble one another,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來自法語的諺語有: 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不要本末倒置。)再如:
Familiar paths and old friends are the best.( 熟路易走,老友易處。――源自德語)
Give a helping hand to a man in trouble.(對危難者應授之以手。――源自拉丁語)
Napoleon himself was once a crying baby.(即使是拿破侖,也曾經是哭哭啼啼的嬰兒。)
而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了許多獨具中國特色的諺語,它們在人類文學史上如繁星閃爍、耀眼璀璨,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古代神話、傳說、寓言、歷史故事等,皆為漢語諺語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這些諺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對人頗有警示和教育意義。如: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關公面前耍大刀。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三、結語
作為人民生活經驗結晶的諺語,它是人類智慧的閃光,包含特定的文化色彩。它不僅是一個民族生產經驗和生活準則的概括,是民族心理、價值觀念和思想的總結,還是該民族歷史人物、事件、神話傳說和風土民情的記載。它發揮著啟迪人生、傳授經驗、進行道德教育等社會功用。正如“The wisdom of nations lies in their proverbs,which are brief and pithy.(國家的智慧寓于諺語,它們精辟而簡練。)”所述,諺語像一顆明珠,在人類文化寶庫中綻放異彩。
參考文獻:
[1]霍恩比.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七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翰余.常用英語諺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3]鄭家順.英語諺語5000條[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4]武占坤,馬國凡.諺語[M].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5]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6]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Abstract:Dueto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nationalityandWesternnationalityintermsofthoughtpatterns,culturesandlanguageexpressions,obscurityofthetranslatedversionsofChinesepoetryannoysthereadersinchoiceofwordsoractualizationofimage,thatis,thetranslatedversionsfailto“actualize”theimagesandessenceoftheoriginalworks,resultinginthereaders’inabilitytoappreciatetheindescribablebeautyoftheChinesepoetryandsomeregretsinaestheticappreciation.
Keywords:Chinesepoetry;translation;imageactualization
漢語詩詞作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支奇葩,越來越受到其他民族的喜愛,甚至對西方詩壇都產生了一定影響。美國詩人雷克思羅斯就曾認為,“繼波德萊爾之后,對西方詩歌影響最大的可能來自外面,來自中國與日本詩歌的譯文。”[1]或出于傳播文化的需要,或出于個人志趣的原因,相當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外諸多譯者不辭艱辛,進行了漢詩英譯的多番嘗試。不少譯作被評論家們稱之為形神兼備、既“信”且“雅”的再創作典范。但即便是名家的成功譯作也無法完全擺脫原語文化和語言存在與表達方式的影響,造成原作里意象與意境在譯語作品中的剝蝕與褪色。
一、不同語言詞義內涵的差異和詞語存在的不同形式造成拙化現象
1.詞義內涵的差異造成的拙化現象
“中文詩大半‘句’成一單位,句末一字在音義兩方面都有停頓的必要,……所以它是全詩音節最著重的地方”。[2]由于它是某一句段的終結標志,往往承載著一行詩特別著意的任務?!跋嘁姇r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Difficultitwasforustomeet,anddifficulttopart/Nowtheeastwindhasfailed,andalltheflowerswither.),[3]這兩個詩句表達了李商隱對所愛之人憂思難忘的痛苦心情?!跋嘁姇r難別亦難”,體現出對戀人的綿綿柔情。句末的“難”字,表明今后曠日持久、別后相思的苦痛及復雜的心態;“殘”與“難”押韻,寫出眼前景物黯然失色:東風無力,百花凋落,形成一幅愛情帶走了春天的傷心圖景。譯文雖也表達了兩句詩的基本意思,但還是留下遺憾:原文中一字千鈞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分別被“part”與“wither”磨蝕掉了——“part”一詞按簡明牛津辭典的解釋,其含義僅僅是“人們彼此間分離”;而漢語的“別”字,除表示“分離”外,又依據人們所處的各種不同情境具有多種意義,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惜別”,“痛別”,“拜別”,等等,古漢語中就有“別易會難”這樣的成語,可見“別”的經歷和體驗自古便帶給人們不盡的傷感與惆悵,于是以“別”為題的許多詩詞歌賦傳唱千古而不衰。在例詩中,詩人起筆便入主題,“別”字為詩眼,直擊人心,“part”一詞難有這種效果?!癮nddifficulttopart”更遠遠比不上“別亦難”的凝重傷感之情,也無法深切表現出“殘”的凄涼蘊意。該詩的后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Springsilkwormtillitsheathspinssilkfromlove-sickheart/Acandlebutwhenburnedouthasnotearstoshed),[4]作者以到死絲方盡的春蠶與成灰淚始干的蠟炬,象征至死不渝的愛情和明知無望、仍愿擔荷終生痛苦作執著追求的殉情精神,絲“與”思“諧音,為語義雙關字。雖然英語中也有一些雙關詞,但能與漢語諧音雙關詞在語義上對應者,微乎其微,因而在翻譯中或求“神似”以忠實于原文,或重“形似”以達至辭美的效果。上譯便是忠實原文的一例。而另一譯文為了追求“形、神”兼備的“化境”,著實下了一定功夫:Silkworm’sthreads,likemen’slongingthought,endonlywhendeathcomes/Candlesshedtearslikementilltheyburntotheirbottoms。[5]這一譯文打破原文束縛,明確譯出了雙關的兩重含義,但又似過于直白,與原詩含蓄的風格不符,讓讀者失去了想像的空間和回味的余地,也令原作濃郁的悲劇色彩有所銷蝕。另一首具有挑戰性的詩作是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眱H舉后兩句的兩種譯文:1.Intheeastthesunisrising/Inthewestrainisfalling/Canyouseeifit’sfairorfoul?[6]2.Thewestisweiledinrain,theeastenjoyssunshine/Mygallantisasdeepinloveasthedayisfine。[7]譯詩1中,“陰晴”的含義是明白的,因為譯者此處巧用foul和fair兩個雙關詞,表達了“陰晴”和“善惡”之義,但讀者無法從中領悟出原詩的言外之意;譯詩2中,“情”和“晴”字都譯出了,抑揚格六音步加上韻式aabb,基本傳達了原文的形美和音美,但在意的傳達方面仍有一定距離。詩中的“我”,通過天氣的陰晴不定,表露自己在聽情郎歌唱時的心情,一會兒歡喜、一會兒憂愁。她主要是以問的形式揣測對方心思。上述兩譯,可以說各有千秋,皆為上乘之作,但又都留有缺憾。于是有人建議加上注釋:“晴”〔qing〕hereisapun.Ontheonehanditmeans“fairnessoftheweather”,andontheotherhanditimplies“情”〔qing〕,ahomophone,whichmeans“love”。[8]該建議的目的是為彌補譯詩里的缺憾,但這種中英文混雜的腳注對不通中文的英美讀者設置了一道新的理解上的障礙。
2.漢語疊音詞造成的拙化現象
漢語詩詞中疊音詞在傳情達意和構成審美意境方面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在對這種詞的翻譯過程里,譯語的“復現”能力同樣顯得十分有限,也對詩詞所蘊含的美感產生拙化作用。唐朝詩人崔顥在《黃鶴樓》中寫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Acrossthesunlitriver,clearlyseenareHanyang’strees/AndParrotIsland’steeming,fragrantgrasses.)。[9]上句中疊音詞“歷歷”,描述漢陽樹木清晰展現眼前的情景,下句中用“萋萋”呼應,通過形容芳草茂盛來展現思鄉戀故的情懷。由于兩個疊音詞韻母相同,且相互照應,因而顯得甚為和諧自然,對情景交融、詩畫統一的意象創造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此處如果不用“萋萋”這樣的疊音詞,任你再怎么絞盡腦汁選擇詞語恐怕也難以達到同樣的藝術效果。盡管英文“Now”一詞暗示了兩句間的緊密對應關系,但卻無法在讀者的心靈圖景上重構原語的意境。
此外,從“預期”理論的角度上看,后出現的疊音詞照應前面的疊音詞,也是漢語詩詞所擁有的、極具獨特而玄妙的藝術魅力的節奏形式,“有規律的節奏都必須能在生理、心理中印為模型,都必能產生預期”。[10]正是這種預期的實現,使得節奏帶給我們愉悅的。而看譯文,我們只能在理解意義的層面去把握詩的語言,這令我們的審美視角受到很大局限,無法像感受原語意境那般獲得審美。如李群玉的《黃陵廟》中兩句詩:“野廟向江星寂寂,古碑無字草芊芊”(Inthespringstillness,therustictemplefacestheriver/Teeminggrassesgrowamongtheancienttablets,theirinscriptionslongeffaced.)。[11]譯文對原語詩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創造性重構,但同時帶來的拙化現象也令人惋惜。公正地說,這并非譯者功力不及,實乃不同語言的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表達方式使然。史奈德寒山詩第八首中“奚長石磊磊,澗闊草蒙蒙”(Thevalleysarelongandstrewnwithstones/Thestreambroadandbankedwiththickgrass.),[12]譯文里“strewn”一詞意象為“散布”,常用于比較輕的東西,如落花、碎石等,用在此處沒能表現出原文“磊磊”即“多石貌”之意。美國漢詩翻譯家韋理給出另一譯文:Thevalleysolongandthegroundsostony/Thestreamsobroadandthebrushsotangledandthick.[13]譯文一連選用了四個“so”,旨在突出“多”與“盛”,但給讀者的感覺卻是冗繁且牽強,脫離了原作兩個詩句各語言要素之間的對應關系,削弱了意象的感染力。
漢語詩詞中這種疊音詞使用手法,也深深打動甚至影響到了一些英語國家譯著者,使其在自己的譯作中不時創制出模仿或套用中文詩詞的行文方式。如戴維·拉鐵摩爾所譯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兩句:“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望相似”(Lifeofmanageonageunexhausted/rivermoonyearbyyearlookingateachother.)。[14]譯者的意圖值得稱道:從形式到內容,似乎把原語與譯語的轉換完成得天衣無縫。然而從譯入語讀者的角度審視這樣的貼近,不客氣地講,此種中國式英語的機械模仿,嚴重地瓦解了原詩的意境。因而,與其如此生搬硬套,不如以平實樸素的手法進行翻譯:Manygenerationshavecomeandpassedaway/Fromyeartoyearthemoonslookalike,oldandnew.[15]只是這種力求達意的譯句,仍然未能將詩人靜靜的心靈與眼前天地進行的神秘而又親切的、悠然心會的唔談加以充分構圖與賦形,進而帶給讀者無限遐想與情趣。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盕letcher譯為:ThroughendlessSpacewithrustlingsound/Thefallingleavesarewhirled-around/Beyondmykenayeastysea/TheYangtze’swavesarerollingfree;Bynner則譯為:Leavesaredroppingdownlikethesprayofawaterfall/WhileIwatchthelongriveralwaysrollingon.[16]顯然,無論是哪一種譯詩,都因使用了連詞而未能把原詩里“陰陽對稱型視象”——將兩種相斥相異或相關的事物加以對稱地建構而產生的視象——表現出來,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原文的對稱美。
3.漢語詩詞表達方式造成的拙化現象
不僅在疊音詞上,就是漢語詩詞中頂真續麻式的表達方式,也有譯作者企圖在形與神上與原語達成契合,如李白詩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這首詩就像許多其它漢語詩詞一樣,雖然表面上是用最簡單的語言寫成,卻是利用了古典漢語那種簡潔和含混結合的敏銳性,暗示表面之下潛藏的哲理。龐德將這兩句詩譯成:Drawingsword,cutitintowater,wateragainflows.Raisecup,quenchsorrow,sorrowagainsorrow.[17]這已不像英語了,這簡直就是把中國字分別轉換成英語單詞羅列在一起。這種天真的大膽的創意嚴重地揮發掉了原詩中的意蘊和哲理。
譯文在尋找與原語文本對應的語言形式上受到限制,同樣造成漢語詩詞蘊意的減損。如杜甫絕句:“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Twooriolesamidgreenwillows/Arechirping/Arowofegretshighupthebluesky/Isflying/Westernridgescrownedwithlong-accumulatedsnow/Areframedinmywindow/AboatcomingfromeastJiangsuProvincefaraway/Ismooredoutsidemydoor.)。[18]“黃鸝”與“白鷺”,巧妙地利用了兩個帶顏色的動物名詞,相互呼應,珠聯璧合。譯文根本無法體現出這種色彩鮮明的動感圖景;以“江蘇省”取代詩作中的“東吳”,這關照到了詩意的“信”——兩個專有名詞指同一個地方,卻因未能現出“東吳”隱含的朝代更迭的滄桑歷史背景而失掉了原詩里意境的“美”。誠如辜正坤指出:一切詩歌的特定妙蒂總根于特定的語言形式。漢語詩詞之所以絕妙無倫,一個關鍵的因素即在于漢語本身無可替代的視角、音象、義象、事象、味象等存在方式。[19]將漢語詩譯成英語詩,不僅要把語言譯過來,“而且還要把詩意譯過來,而詩意又是那么微妙的東西,在從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傾注的時候,詩意會全部揮發。”[20]二、譯語再造的意象偏離原文造成拙化現象
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地位,有人比擬為語義學中句子的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中國古典詩詞是由意象和意象組合結構而成。作者把心中的意念,寄托于具象與非具象的藝術形象之中,表達出人生的感受,使意念成象,并以這個藝術形象去感動讀者,喚起讀者的想象與聯想。這種意象具有廣泛性和模糊性的因子,所以人們能體會到某一意象的內涵,卻不能加以精確的量化或數字化,甚至難以用語言完整清晰地令意象畢肖無余。如賈島詩《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UnderthepinetreeIaskedthelad/Wherehismasterhadgone./“Topickmedicinalherbs/Hesaidhehadgone./”“He’ssimplyinthisverymountainout/Inthedepthsofclouds/Hiswhereaboutsarenotknown.”)。[21]此詩寓問于答,短短四句,三番問答,體現出訪者對隱者之高潔十分景仰,情真意切。后兩句詩的景觀給人以朦朧美感,但“師”在何處,為訪“師”、尋“師”不遇后情緒如何,這一切都“隱”而不露,其中的含蓄美皆由讀者去吟味。上例譯文,雖說將原詩意境大致表達出來,但由于英語表達形式的束縛,出現了四次“他”,使原詩的凝煉與朦朧之美以及“隱”的質感——“師”只出現一次,卻句句都有“師”的影子——未能以朦朧的言語形式傳達出來。
漢詩中幾個意象的組合,并非只是意蘊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內在因果的邏輯關系,而與之相對應的譯語文體卻暴露出乏力和欠缺,使原語意象的美感打了折扣。如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薄斑h上”與“白云”相聯,“石徑”與“人家”有關,深秋里的楓林,在經過秋風秋雨秋霜的磨礪后,變成火紅,勝過二月里綻放的鮮花。其譯文為:“Therockypathslopedfarupthechillymountains/Therestoodsomecottages/wherewhitecloudshadrisen./Istoppedmycart,sittingthereintoenjoy/Lookingatthelovelymapletreesatdusk/Therealcolourofthemapleleaveswithfrostwasdeeperthan/ThatofSecondMoonflowers”。[22]以“mapleleaveswithfrost”來對應“霜花”,即帶霜的樹葉,不免給人以寒冷的感覺,難以帶給讀者冷艷卻彌堅的美感。譯詩還消損了原詩里隱含的“秋風秋雨磨礪楓葉”的意義,意象之間的內在關系有所消弱。
時空跳躍式的意象組合,構成漢語詩詞的另一美感特征。詩歌不是歷史年表,更非日記,不能按時間順序和地點順序,細細記錄。詩歌的跳躍性在于詞語與詞語之間,詩句與詩句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是跳躍性的,甚至是突變性的。目的是使幾個畫面在相互銜接之中,組合出一種印象,去感動讀者。這種組合正好利用了人類視覺的延續性,以及感情變化的時間性,使一些看似無關卻有內在聯系的畫面和意象,共同組成一種思想、感情、欲望和追求。李華的《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AtthefootofthecitywallsofYiyang/Grassesarelushandgreen/Gulleywaterisflowingeast/Andturnswestthen./Fragrantblossomsoftreesare/Ofthemselvesfading/Throughoutthehillyjourney/Springbirdsarevainlycrowing)。[23]原詩四句,每句是一幅畫面,一個意象。表面上看,草生城下,澗水復流,芳樹花落,春山鳥啼,這四種意象并無必然的聯系,但把這四種意象歸結于安史之亂后,昔日繁華城市夷為荒涼寂寞之地的主題之下,便組成了令人無限悵惘的自然景象。譯語表面上看以“at”引出地點,用“And”,“then”等詞語表明彼此之間的關聯,各意象似乎相合緊密,但實際上由于是一幅平鋪直敘式的意象群畫面,蕭條與冷落之意未能充分展現出來,原詩的味道便淡了許多。
漢民族的綜合性思維,使得詩詞構思方式和語言組織方式方面體現出悟性和意合的特征,而英語的構思方式和語言組織方式則更為突出理性和形合。漢語的意合無須借助詞匯語法的銜接手段,僅靠詞語和句子內含意義的邏輯聯系(或靠各種語境和語用因素),便能構成完整的語篇和意象;英語則往往不能缺少詞匯語法的顯性銜接,即從語言形式上把詞語句子結合成語篇和意象。這種差異導致在漢語詩詞、甚至在曲與賦等形式的文學作品的英譯過程中,原作妙境意蘊也產生流失現象。如馬致遠的名篇《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此曲用三句十八字九個名詞所指的物象構成了一幅秋天傍晚蕭瑟蒼涼的圖畫,表現出詩人漂泊羈旅途中彷徨愁苦的心境。九個名詞無一虛詞,九種物象極其和諧地組織在秋天夕陽之下。此境中之象,深沉高遠,格調清逸。該作譯文:Witheredvineshangingonoldbranches/Returningcrowcroakingatdusk/Afewhouseshiddenpastanarrowbridge/Andbelowthebridgeaquietcreekrunning/Downawornpath,inthewestwind/Aleanhorsecomesplodding/thesundipsdowninthewest/Andthelovesicktravelerisstillattheendoftheworld。[24]為了充分表達原作中組合意象的關聯性,譯文使用了相當數量的有連接作用的詞。尤其在空間層次、動靜層次和音效層次方面,如“hangingon”,“returning”,“hiddenpast”,“in”,“still”,“and”等。細細品味一下,缺少關聯詞的原作所呈現的意象是靠意合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展示了漢語語言凝煉、自然、朦朧、深遠的美感,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述的,“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而譯文要體現原詩意象的內在邏輯關系,只能借助于添加的一些詞語或詞語形式,不過這樣一來,通過形合構成的意象在“復現”的過程里,不可避免地磨蝕掉了原曲的獨有藝術魅力。
中國詩詞中有些詩句無主語,增加了移情和現實情境的效果。中國詩歌傳統是詩以言志,要求詩人以自我為出發點,但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是天人合一,而非主客分明,因而構成了詩詞創作中“不隔”(王國維)的趨勢,出現了“無我”之境或“忘我”之境。而西方詩歌則以“我”中心,詩句里主體與客體之間關系分明且同時顯現。華茲華斯說“Iwanderedlonelyasacloud”(我曾經像一片云朵般孤獨地漫游),中國詩人則更傾向于說“行云流水”。
漢語語素的單音節性和組合的靈活性天然適合于“對偶”,中國人思維的虛實辯證又為偶意的形成提供了心理上的需要,因而虛實統一的對偶成了中國人特別喜好的藝術樣式。中國詩詞的意義排偶、聲音對仗、句法結構交相印證便構成其異于西文詩歌的獨特的創作與表達方式,所含蘊的音、意、形對稱美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達到一種“和”的豐厚和均衡,使世人品味到漢語詩詞“句句相銜”、“字字相儷”、“宛轉相承”、“剛柔判象”的藝術魅力。相比之下,西文文法嚴密,不如中文字句構造可自由伸縮顛倒,因而難以象漢語詩那樣將上下兩句對得工整。
三、結語
漢語詩詞翻譯過程中原語作品美感的拙化現象是否能夠避免,譯界比較認同的“補償原則”可否消除這種因拙化產生的原作意象和意境的磨蝕?筆者以為,再高明的譯者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拙化現象,想要原汁原味地在譯語中再現原作的美感,恐怕最終不過是一種心向往之的理想而已,空留下一番望“漢”興嘆的感慨。
參考文獻
[1]KennethRexroth.ClassicsRevisited[M].Chicago:QuadrangleBooks,1968.130
[2][10][23]朱光潛.詩論[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149,92,159
[3][11]張廷琛.唐詩一百首[M].魏博思,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1.221,227
[4][15]謝真元.唐詩三百首鑒賞[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389,2
[5][8]馬.翻譯批評散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169,163
[6]劉重德.文學翻譯十講[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1.108
[7]許淵沖.唐宋詞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19
[9][18][21][22][23]唐一鶴.英譯唐詩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49,177,7,247
[12][13]鐘玲.美國詩與中國夢[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2
[14][17]趙毅衡.詩神遠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238,234
[16]龔光明.翻譯思維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392
中圖分類號:H32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Sino-French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Comparison of French and Chinese Language
ZHANG Yu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Hu'nan 411100)
Abstract Languag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n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but also the carrier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is paper, a detaile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rench in the title, the meaning and origin of foreign language difference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rench culture, and fully explain the intrinsic link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parison of French and Chinese language; language
1 文化
“文化這個詞源于拉丁語“colere”。這個詞的第一要義便是培植、創造,即對土地的開墾和耕作;后來延伸到精神生活中;藝術、詩文、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歷史、政法、宗教等,都屬于文化概念的范疇”。①文化的傳播主要依靠語言文字進行,而語言的進步也正是文化發展歷程的寫照。一句話總結就是,文化是語言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語言是文化傳播的載體。
中法兩國的文化背景相差甚遠,所以兩國的語言也就自然體現出這種矛盾。本文通過對漢語和法語在稱謂、詞義等方面的詳細對比,從而進一步研究兩國在文化層次上的不同之處。
2 法漢語言中的稱謂差異
(1)親屬稱謂的社會化問題。在漢語中,為了表示尊敬或者親近,經常將親屬間的稱謂擴展到不是親屬的人中,將其社會化。例如,我們經常會稱呼周圍的鄰居“王奶奶”、“李伯伯”、“張大媽”等等。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親屬稱謂,在法語表達中基本上是很難見到的。在法國,對于不太熟悉的人,女士一般用Madame,而稱陌生男士就用Monsieur。即使是對和自己的父母同輩,甚至是祖輩的男士、女士亦稱Monsieur和Madame。這就像在中國稱呼“某某先生”和“某某女士”,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看來,這似乎就有些不守規矩。
(2)職務稱謂問題。為了尊重對方的職業或職務,中國人習慣于用職務+姓來稱呼別人。如,張院長,譚校長,劉老師,王司機等等。法國人見了這些稱謂,定會覺得非常好笑,在職業方面他們只保留了少數幾個傳統稱謂,如prsident, docteur, ministre等。
(3)中國特色稱謂。中國人常在熟人的姓氏前加上“老”和“小”來稱呼對方。如:老張、小李。其實這里的“老”和“小”并不能從字面來理解,認為它只指年齡差異,實際上它還包含了身份差異、地位差異、經驗差異等等。也許老張并不老,小李也不一定就很年輕。另外,中國人為了表示對長者的敬重,常稱其為:“張老”、“劉老”等。如果用法語直譯出來就是vieillard ZHANG、vieillard LI。這在法國卻絲毫沒有敬重的意思,反而因為法國人最忌諱別人說他老,只會起到相反的效果。當然,在法語中也并沒有這樣的表達。②
從稱謂上就可以看出,法漢兩種語言體現出來兩國文化理念上就存在在分歧,中國人看重倫理關系;法國人看重個性自由。即中國人重“情”,法國人重“理”。這種分歧又突出的表現在了各種語言稱謂上。
3 法漢語言中的詞義差異
詞的概念意義是詞的基本意義,這種意義被收錄在詞典里,不和客觀世界的事物和現象發生直接的聯系。對概念意義的理解不會因人而異,但是,作為語言的基本“建筑材料”的詞,放在日常語言交際中使用就會發生不同的意義。③下面就從詞的風格意義、感情意義以及雙關意義來進行對比。
3.1 詞的風格意義
中國《詩經?衛風》中寫道:“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這是一首描寫美人的詩。譯成法語大致如下:Les mains comme les bourgeons tendres, la peau comme la graisse solide, le cou comme une larve de saperde, les dents comme des graines de gourde comestible, la tte comme une cigale et les sourcils comme un phalne……
法國人讀到這個譯文第一反應肯定是,這哪里是個美人,明明是個丑女。其實,這是中國古代審美以及詩歌風格融合后的產物,這種詩歌的風格意義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是一種需要細細品味的含蓄描述,而一向擁有直線性思維的法國人則很難體會其中奧妙。
3.2 詞的感情意義
“好”這個詞,從單個詞來看,它可以根據詞性翻譯成bien或者是bon。《紅樓夢》中,黛玉在臨終之前突然哀怨的叫著:“寶玉!寶玉!你好……”這個“好”字該如何理解?我們仍然可以簡單的直接將其翻譯為bien或者是bon嗎?應該不會有人一味采取直譯法,把這句話譯成 “BAOYU!BAOYU! Tu es bien ……”這個“好”字蘊含了黛玉太多欲言又止的細膩心思,法語中簡單的bon或bien都不能很好的表達出這種復雜的情感。
3.3 詞的雙關意義
所謂雙關,是指一個詞語同時表達出兩種不同的含義,這種現象在法漢兩種語言中都存在。但由于兩種文化背景不同,很多時候沒有讀到原文是無法理解一些詞語的雙關意義的。如,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雹軡h語中的 “晴”和“情”兩個字是同音異義字,當翻譯成法語時,我們卻很難找到合適的法語詞匯來翻譯這種雙關意義。
在法語中也有同樣的例子。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有一段話:Ah a, dit le fossoyeur, vous tes sonneur de cloches. Din don, din don; vous ne savez dire que a. Allez vous faire lanlaire .
譯文如下:挖墓穴的人說:“哦,還是這些,您簡直就是敲鐘人,叮咚叮咚的家伙,您就會說這些嗎?去去去,離我遠點?!?/p>
其實法語中的“Din don”連起來寫時,便成為dindon(蠢人)。如果從聲音上講,“叮咚”既是指鐘聲,又可聽為“愚蠢”。不過是雙關語的鋪墊。但是用漢語無法將兩個意思很貼切的同時表達出來,只好擇一棄一,然后用注釋的方式來解釋另一個含義:“蠢人”。⑤
同樣是雙關語,法語中的這個雙關語因為涉及到擬聲詞,并且雙關所指詞語一目了然,馬上就能明白作者的意圖。而中文中的那個雙關語,需要讀者仔細推敲,并結合上下文才能明白其中意味。
漢法語義的分歧要放到社會文化環境內加以區別。從法漢詞義的對比可以看出,法語多為音義詞,表達更形象、直接,;而中文多為意義詞,多用一些值得推敲和耐人尋味的詞,需要人去“意會”。即法國人思維是直線性思維,直接熱情,目的性強;而中國人思維則是曲線性思維,含蓄內斂,需要鋪墊。
4 結語
從法、漢兩種語言的對比就可以看出,不論是稱謂、詞義還是外來詞,兩者都有所差異,而這些差異正是兩個民族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可見文化因素是學習語言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要學好一門外語,就必須對所學語言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有一個比較深刻的了解。
注釋
①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② 方仁杰.法語社會語言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