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學比較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1 17:02: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外文學比較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外文學比較論文

篇(1)

1.引言

學術期刊論文是研究者們獲取最新研究動向和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徑,因此一個能恰當并且準確反映出作者的真實表達意圖的標題十分必要,它通常是吸引讀者停下腳步潛心閱讀的前提條件。好的標題能加速讀者的搜索定位時間,它在、閱讀和收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國內學者們在汲取國外期刊的研究精華的同時,也將各自的發現用英文展現出來,期待傳播得更廣。但由于二語的緣故,會出現語法錯誤、結構不當、用語口語化等問題。很多論文的英文標題就是中文題目的直接翻譯。科學論文具有獨特的寫作體裁,其標題作為論文的縮影,更需要注意遵循它的寫作范式,而不能簡單地直譯。選取中外護理學論文的英文標題建立專門用途語料庫,比較分析標題的結構和話語功能,以期在英文標題的撰寫方面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2.論文標題的研究綜述

從事語篇體裁分析的國內外研究者們對學術論文的摘要、引言、結論等部分都做過詳盡的比較分析,其中論文的標題也是討論的重點之一。研究者們拿不同學科的論文標題進行比較,分析集中在標題的長度、標題的語法結構和語用功能上。Haggan 區分了文學、語言學和自然科學三個領域的論文題目,他總結了標題的三種基本結構:完整句子結構、復合句結構及占大部分的名詞性短語結構。Soler選取生物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學科的學術論文和綜述論對比,發現完整句子結構的標題最能體現生物科學學術論文的特性。Wang和Bai做的醫學類論文的研究表明名詞性短語結構的標題所占比重最大。龐繼賢和陳B對比分析了中外應用語言學標題結構差異,提議國內論文作者少使用“研究”“初探”等詞,并深入探究作者的擬題策略所隱含的社會文化依據。有關醫學類的標題研究還有張曉枚等利用語料庫分析中醫藥類論文標題中介詞的分布特點及用法。而護理學的論文標題研究相對很少。本文試圖從這個角度入手,期望借助語料庫這個工具展現護理學論文標題的語言特點和語用功能。

3.研究方法

隨機選取2015至2016年間發表的護理學權威期刊的論文標題建立兩個語料庫:一個是國外期刊標題語料庫(IJT),來源于Oncology Nursing Forum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共99條,形符數為1264;另一個是國內期刊標題語料庫(CJT),來源于《護理學雜志》,《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中華護理雜志》,共90條,形符數為1349。利用AntConc軟件比較兩個語料庫的高頻詞匯,同時細分標題的結構特點,分析該特點的語用功能。

4.研究結果

4.1標題的高頻詞匯

使用語料庫工具的詞表功能分別顯示兩個語料庫的詞表,發現IJT的高頻實詞和CJT的有差異,見表1(因兩個語料庫大小很接近,就沒有列出詞頻比率)。

表1 IJT和CJT的標題高頻實詞詞頻比較

表1中僅僅列出排名前六的高頻實詞。在IJT中,詞頻最高的是cancer,查看它的索引會發現這些標題都體現出一個主題,那就是癌癥,這說明IJT收錄的這些期刊對癌癥關注度很高。而在CJT中,排名第一的是patients,表明這些文章的出發點是病人本身而不是疾病。另外,analysis在CJT中使用頻率較高,反映出此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比如meta分析。而在IJT中,analysis出現的概率很少,只有兩次。這個發現同龐繼賢、陳B的研究有重合的地方,即不要過多使用“分析”之類的詞語。

4.2標題的結構類型

參照Haggan和Soler的分類方法,可以將標題結構劃分為名詞短語結構、復合型結構和完整句子結構。名詞短語結構又可細分為:

4.2.1一個名詞短語,如Center of Excellence to Build Nursing Scholarship and Improve Health Care in Italy.

4.2.2多個名詞短語,如The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workplace violence against nurses in Harbin.

4.2.3分詞短語,如Using Photovoice to Explore Nigerian Immigrants, Eat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復合型結構是指通過冒號或破折號連接主標題和副標題,如Moral Distress Among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Report of an Institution-Wide Survey。完整句子結構出現頻率較少,如Narrative education cultivates caring ability of nursing students。表2從整體上顯示CJT和IJT標題類別所占的比重。

表2 CJT和IJT標題別

從表2可以發現CJT和IJT的標題都是以名詞短語結構為最多,其次是復合型結構,完整句子結構最少。這和Haggan的結論部分一致,即標題結構由名詞短語構成的比例最高。相對于IJT來說,CJT標題結構呈現出更明顯的對名詞短語結構的偏好,所占比例超過90%。而兩個語料庫都體現了完整句子結構標題出現概率很小,僅有一例。這說明不管是國內期刊還是國外期刊都很少使用句子作為標題。表3將名詞短語結構標題進一步細化,分成一個名詞短語結構(NP),多個名詞短語結構(nNP)和分詞短語結構(PaP)。

表3 CJT和IJT標題中名詞短語結構類別

IJT的名詞短語標題結構類別分布比較均衡,分別為一個名詞短語結構(47.5%),多個名詞短語結構(33.8%),分詞短語結構(18.8%)。而CJT中超過半數是一個名詞短語結構(68.7%),分詞短語結構僅占2.4%,結構分布差異大。

4.3 標題的語用功能

從上述的語料庫統計中發現大部分護理學標題采用的是名詞短語結構。通過檢索兩個語料庫的詞表,可以找到這兩個語料庫出現頻率最高的單詞,見表4。

表4 CJT和IJT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單詞

綜合兩個語料庫,出現頻率最高的介詞有and, of, in,the。介詞and用于連接兩個研究對象或研究內容(Build Nursing Scholarship and Improve Health Care),of表示所屬關系(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Family Nursing Knowledge Into Clinical Practice),in指示研究范圍(in Italy,in the United States),the主要用于限定(the Relationship)。綜合以上的高頻詞所體現的功能,可以發現期刊論文標題的話語功能有:體現研究對象,體現研究范圍,體現研究方法,體現研究目的,體現研究問題,等等。

5.結語

通過對所收集的國內外護理期刊標題的語言和結構特點的對比分析,可以得出國內護理期刊標題同國外一樣,都是以名詞短語結構為主,但存在結構形式較單一的問題:名詞短語結構標題主要是單個名詞短語加后置修飾語形式,分詞短語結構較少;另外復合型結構標題也要少于國外期刊。這說明國內護理學論文英文標題的撰寫和國外的主流習慣還有一定的差別。通過分析標題中的介詞總結出標題的語用功能。標題能表明文章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圍是什么,非常清楚明了,這進一步說明標題的重要性及寫好英文標題的必要性。

標題,作為學術論文的精髓,值得研究者們細細斟酌。本次研究僅僅是一個小型的初步探討,存在語料不夠多的問題,還有待后續進一步的深入分析。希望本研究能夠對研究者英文標題的撰寫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Haggan,M. Research paper titles in literature,linguistics and science: dimensions of attrac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4.36(2):293-317.

[2]Nwogu,K. N. 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tructure and function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1997.16(2):119-138.

[3]Soler,V. riting titles in science: An exploratory study[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2007.26(1):90-102.

[4]Yang, R.& Allison,D.Research articl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oving from results to conclusion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2003.22: 365-385.

[5]Wang,Y.& Bai,Y.A corpus-based syntactic study of medical research article titles[J].System,2007.35(3):388-399.

[6]曹睿趙碩.科技論文標題的結構和語言特征――以Science和Nature為例[J].外語教學,2014.35(2):35-39.

[7]梁茂成,李文中,徐家金.語料庫應用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76-80.

[8]龐繼賢,陳B.中外應用語言學類期刊論文英語題目對比分[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45(1):189-200.

篇(2)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089-02

一、總述

英國民族學和人類學創始人泰勒(E.B.Tylor)在其著名的《原始文化》(The Primitive Culture)一書中提出了:“文化或文明是一種復合物,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習慣。”可見,不管是東、西方文化都涉及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而這種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進行的思想、行為、語言、非語言等方面的交往稱為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在實際交際中,人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語言、信仰、生活習慣、價值觀念、行為規范、道德標準及文化心理都有著極大的差別。中國學生由于對英漢民族文化習俗了解不多,導致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誤解,造成交際障礙,交際就會顯得別扭,“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往往發生。

所謂“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國人類學家奧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指一個人進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環境時,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會交流的符號與手段而產生的一種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懼的感覺。“休克”本來是指人體重要功能的喪失,如身體失血過多,呼吸循環功能衰竭等。但是,當一個長期生活于自己母國文化的人突然來到另一種完全相異的新的文化環境中時,其在一段時間內常常會出現這種文化休克的現象。

語言學家艾奇(Edge)曾經說過:“人們通常并不介意外國人所犯的語法錯誤,但對于在社交場合所犯的錯誤(social mistakes)卻無法諒解。”可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跨文化交際,盡量避免中外跨文化沖突或是跨文化語用失誤就顯得迫在眉睫了。

二、大學英語老師引導學生了解、理解和掌握西方國家的價值理念、基本習俗是避免跨文化沖突的基石

在跨文化交際中,每個國家、民族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造就了其特有的民族性格。美國人不拘禮節、歐洲人重視稱謂、德國人喜歡直截了當,英國人性格相對保守并且講究禮儀,澳大利亞人在一定程度上兼有英國人的性格但是更趨于開放。因此,在與其交往的過程中應該采取具體交往對象具體對待的原則。但前提是必須了解他國的基本習俗,否則在跨文化交際中就會出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處處出錯的尷尬局面。

(一)東西方價值理念的不同。西方社會主要受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哲學影響,相信世界是直線的(a line)和可控的(controllable),因此西方人非常崇尚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人們推崇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而東方主要受到孔子(Confucius)學說的影響,認為世界是個圓(a circle)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constantly changing),所以中國社會一直推崇集體主義(collectivism),追求個人的發展被視為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受到社會的譴責。因此,大學英語老師要引導學生在遇到文化差異時,首先要充分考慮到東西方國家不同的價值理念,參照他國的理念與其進行不卑不亢的交往。

(二)西方各種不同的習俗都是源于其不同的價值觀念。民族習俗是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社會心理和道德傳統的反映和體現,它具有陶冶情操、規范行為、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功能。它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問候習俗、介紹習俗、送禮習俗、拜訪習俗、宴客習俗、隱私習俗及禁忌習俗等等。

1.社交習俗:首次見面握手是一個很自然的動作,而歐美人更習慣擁抱。講話時眼睛看著對方,在英美被認為誠懇、誠實;而眼睛到處亂看,會被認為是狡猾、不誠實。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而黑人則略有不同,他們說話時眼睛盯著對方,聽話時卻東張西望。“OK”的手勢在美國是表示“成功”而在巴西是“”的替代語,向某人做這一手勢是指某人作風不檢點。

2.隱私習俗:如果你對一位英國朋友說: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is your salary?你就不要指望英國朋友有什么友好的回應,因為在他看來,對你這種毫無禮貌地打探個人隱私的人是不必理睬的。

3.宗教、飲食習俗:在接待外賓中,要根據被接待的民族特性、等來配菜。如來者是伊斯蘭教徒你千萬不要上豬肉,是印度教徒你一定不要上牛肉。很多英語國家的人們忌吃各種動物的頭、腳、內臟,忌吃狗肉、蛇肉等。不要試圖勸說對方多吃,更不能給對方夾菜,而是以賓客自主為益(Help yourself…)。

4.送禮習俗:送花忌送雙數,忌送白色,因為他們被看作是厄運的征兆或死亡的象征。日本人不喜歡荷花,意大利人討厭。

5.顏色習俗:紅色在西方的反面含義是專橫、暴躁和傲慢;在美國黃色有期待、懷念和思慕遠方親人歸來的意思;藍色的反面含義在一些國家是抑郁、悲哀、空虛陰冷的意思;綠色是穆斯林教徒最偏愛的顏色因為它象征生命、青春、活力和希望。

另外還有稱謂習俗、數字習俗、動植物習俗等等。總之,掌握各個國家的民族習俗,對避免跨文化沖突起到了直接的基石作用。

三、大學英語老師要引導學生總結詞句、短語及習語等在西方國家的不同用法以避免尷尬的境地

大學英語老師在英語教學中對詞句的介紹,一般就只講其基本用法,有時講了一詞的多種用法,可是學生沒有具體的語境練習,久而久之便拋于腦后了,然而這樣的一詞多意在跨文化交際的中卻屢屢出現。筆者在公派去澳洲留學之前對澳洲文化也不是特別了解,所以在寫給澳洲很多大學的自我介紹中用了一個詞“naughty”來描述自己有時有點“頑皮的、童心未泯的”性格。結果到了澳洲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并不只是詞典里“頑皮的、淘氣的”,而是“性感的、不聽話的、不守規矩的”。怪不得筆者給澳洲各大學發了那么多的申請信都石沉大海,估計人家還以為她生活作風不檢點、道德品德有問題,在試圖“勾引”他們呢!筆者曾在澳洲遇到了很多詞同義不同的尷尬局面。大家都知道“pink”在英語中是“粉紅色的”意思,但是卻被澳洲用在公共廁所里,表示女性月經期所用的衛生巾及部分人注射用的針管等必須丟在指定的箱子里。筆者非常困惑,于是向其男性導師討教,最后造成自己當面想鉆地洞的難堪局面。筆者有一次想對導師說“It’s my honor.”(是我的榮幸)但由于口誤說成了“I’m a honor.”(我是一個處女。)以至于導師大笑,筆者還癡癡的全然不知道導師在笑什么。

這樣的尷尬例子在異國實在是舉不勝舉,筆者無法在這有限的空間內向大家展示太多的由于跨文化交際導致的同詞不同意的用法,只是想用這些例子提醒廣大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不要片面地只學詞的個別意思,而應該多查閱課外資料,多形式多渠道學習英語;同時,大學生也要充分利用英語原聲電影、收聽外語新聞、報刊雜志、英文歌曲、英文原著、賞析地道的英語廣告、各種地道的英文標語等,并盡量參加有外籍教師主持的英語角等切實有效的途徑來學習英語,尤其是涉及到的跨文化,以避免不同的尷尬局面,在跨文化交際中如魚得水。

四、大學英語老師要引導學生掌握、處理西方國家的禁忌,并學會用委婉語來緩沖跨文化交際的沖突

禁忌語(Taboos)發源于波利尼亞湯加語,意思是“需要極端注意的事情”,也可以被寫作tabu或者是tapu。禁忌語主要使用在宗教或者是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能直接說出來的場合。

很多動物在跨文化交際中都屬于禁忌的范疇,如:bat(賤婦,丑女、),chicken(見面熟的年輕女人),hen(愛管閑事或嘴碎的中年婦女),cat(惡婦、包藏禍心的女人)等。英國人也不要自以為是地恭維某位中國人是gay dog(快樂的人)、lucky dog(幸運的人)或old dog(老手),因為中國人誰也不會高興自己是一條“狗”(dog)。因此人們在說話的時候都會盡量避諱運用這些詞。

委婉語(Euphemism)一詞發源于希臘語,意思是說好聽的話,古希臘人在祭祀時,都得講吉利話,即使用委婉語。禁忌語和委婉語常常有緊密聯系、相互水融的。不能說禁忌的東西自然就有了委婉語來替代。例如:

人們忌用skinny(瘦骨嶙峋)而說slim 或slender(身材苗條)。說plain?鄄looking(長相一般)而不用ugly(丑陋、難看),忌說crippled(瘸子)、blind(瞎子)、deaf(聾子)、dumb(啞巴)等而統稱為the handicapped or disabled(殘疾人),在美國,沒有了poor people(窮人)而只有low?鄄income group(低收入階層),沒有了prostitute()而出現了woman of the street, street walker, fancy woman, girl, girlie, call girl, joy girl, working girl, lady of pleasure等等避諱的稱呼,由此可見,隨著人類社會向更文明的社會的進步,各國人們觀念的更新,具有時代性、民族性的禁忌語、委婉語也在更新,解決的唯一途徑就是:“入境問禁,入鄉問俗,入門問諱。”

五、大學英語老師在跨文化交際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及應該注意的問題

大學英語教師針對大學生特有的特性,對其可以采取漸進式、啟發式、交流式、示范式、比較法、融合法、注解法、實踐法、專門講解法、文化講座法、利用圖片展示法、布置學生查找法等進行正面引導。

(一) 教師自己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以動態的、發展的觀點來對待文化內容,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充分認識到跨文化交際教學的重要性并把其放在一定置;與此同時,教師自身要博覽各種有關跨文化交際的資料,力求做到文化教學的實用性、系統性與全面性。

(二)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注意個人的儀容儀表、言談舉止、眼神表情等形象,盡量做到“入境問禁,入鄉問俗,入門問諱”,尊重隱私,,信守約定,熱情適度,謙虛適度,不卑不亢,愛護環境。

(三) 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非言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注意示范和糾正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不規范的面部表情、視線接觸、站姿坐姿、舉手投足、服飾打扮等等。拓展學生的跨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跨文化素養,從而獲得跨文化的敏感性。

廣大英語教師在面臨繁重教學任務的嚴峻考驗的同時,要擠出寶貴的時間來向學生們傳授跨文化交際的“額外知識”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然而作為現代語言教育者,我們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而現代語言學家把交際能力概括為“什么人,在什么場合,在什么條件下,對誰,說什么,怎樣說”。 這歸根到底還是一個文化問題。美國語言學家Saplr則把文化定義為“一個社會的所為所想……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

因此,大學英語老師要創造各種條件,積極引導學生學習英語跨文化交際,盡量避免中外跨文化沖突,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中的泛文化培訓(culture?鄄generaltraining)和定文化培訓(culture?鄄specific training)。

參考文獻:

[1]淺談商務英語學習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http:///language/2011/0322/w201103221653593934.ht

篇(3)

【基金項目】此論文得到了2012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民辦高校青年教師科研項目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001-01

主題學是比較文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主要“研究同一主題、題材、母題、人物典型、情境、意象等跨國跨民族的流傳和演變;或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作家對它的不同處理”(謝天振,1997),“并進一步辨析、闡發之所以產生不同點的那些民族或國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觀念、審美情趣等方面的異同”(孟昭毅,2003)。

主題學研究自然需要研究作品的主題,但它并不等同于一般的主題研究。一般的主題研究著眼于一個點,關注的是個別作品主題的呈現,重點是研究對象的內涵;而主題學研究則將研究對象的外在形式作為焦點,重點分析的是不同作家對同一主題、題材等的不同處理。因此,主題學研究著眼于一條線,甚至一個面,重點在于研究對象外在的手段和形式。

國內學者對主題學研究范圍和內容的分類大體上均涉及了主題研究、母題研究、題材研究、人物研究和意象研究以及情境研究等。因此,本文對主題學研究成果在中外文學教學中的運用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展開:

一、主題研究成果的運用

主題是文學作品的靈魂,是文學作品中所體現出的一種綜合的價值觀。作品的思想內容,蘊含的精神實質,作家的主觀意圖和態度傾向等,都經由主題加以體現。所謂“主題研究”指的是研究同一主題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語境中作家的不同處理。

1.不同民族文學同一主題比較

文學即人學,文學以人類境遇和情感為核心,不同文學作品往往呈現出共同的生命形式和生命體驗,從而蘊含起共同的主題。中外文學作品中常常涌現出許多相同的主題,比如愛情與政治、社會或道德觀念之間的沖突,感情與理智的沖突,個人與群體的矛盾,人生短暫和自然的永恒,人與人溝通的困難等等。

2.不同民族文學同一母題比較

比主題小的主題性的單元叫作“母題”。德國學者弗倫澤爾認為:“它是還未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情節和故事線索,但本身卻構成了屬于內容和形式的成分,在內容比較簡單的文學作品中,其內容可以通過中心母題概括為一種濃縮的形式。”一般來說,在實際的文學體裁中,幾個母題可以組成內容。也就是說母題指對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人類基本行為事件和情境的基本概括,是構成作品的基本單位。

3.不同民族文學同一情境比較

母題往往出自于情境,所謂情境指“人的觀點、感情或行為方式的集合,它們產生或產生于幾個個人參與的行動”(韋斯坦因,1986),也就是說,情境指的是人物在某個時刻的交錯關系,即情節、事件、行為方式的組合或者相關環境因素,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一種典型的格局,諸如 “一男子愛上了一個姑娘,但這個姑娘卻愛上了另一個男子”;“被遺棄的女人”;“兩個朋友或父與子之間的沖突”;“仇人子女的相愛”等等。

二、典型人物形象研究成果運用

典型人物形象大致分為原型形象和類型形象兩種。本文的研究重點以類型形象研究為主。類型形象指“某種性格與個性”,“往往與具有價值判斷的主題相關,只不過以一種形象為軸心而已”(林健華、彭洋,1993)。比較文學范疇內的典型人物形象研究的重點是:通過不同民族文學作品中性格與個性大致相同的人物形象,來探討不同民族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不同主題。

三、意象研究成果運用

主題多與題材、人物有關,在敘事作品中它主要體現在人物、事件或環境上,在抒情作品中往往通過意象傳遞出來。意象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同一主題不同意象或同一意象不同主題的研究,去考察作家的文化心理、審美傾向、藝術表現等內容。

意象是指具有特殊審美意味的文學形象或文化形象,它可以是一種自然現象和客觀存在,或是一種動植物,甚至可以是一種想象中的事物。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如天空、高山、海洋、森林和四季變化等,經過幾千年來文學作品中的描寫,尤其是詩歌中的吟誦,已經成為各民族的某種象征,獲得某種特定的含義。

一般來說,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審美意味”,同樣的自然景象在不同民族的人們心中引起不同的情感體驗。

朱光潛曾總結過中西方詩人在文學作品中對于自然意向選擇上的不同偏好,“西詩偏于剛,中詩偏于柔。西方詩人所愛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風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國詩人所愛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風細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

四、題材研究成果運用

弗倫澤爾曾這樣解釋題材:“一個存在于這一作品之前輪廓清晰的故事脈絡,一個‘情節’,由另外一個作家加工了的作品,或者甚至是一件想象的產物,用文學方式進行了處理。”所以可以說,題材指的是可以構成一個完整故事或情節的素材。只有被文學作為表現對象的那部分素材,才會成為題材。

在沒有事實的影響和關聯下,各民族常會不約而同地使用同一題材,但在具體的操作中又各有差異。

本文通過目前主題學理論的研究成果,探討了如何將其在中外文學教學中進行運用,發揮主題學理論的實用價值。于教師而言,可以讓主題學研究的成果深入到中外文學課堂,改變相對單一的教學方式,采用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從不同的視角、不同方法對中外文學進行解讀。于學生而言,可利用相對熟悉的中國文學和文化知識作為基礎,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與相對陌生的外國文學作品進行比較,或對于不同民族文學進行類比,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培養學生舉一反三和中外文化聯系的思維習慣。

參考文獻:

[1]陳、孫景堯、謝天振.《比較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胡亞渝.中國的“變形記”――《中學語文比較文學導讀》之四[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3).

[3]林建華、彭洋.《中西散文比較研究二題》[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3(7).

[4]孟昭毅.《比較文學通論》[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篇(4)

二、建構中國比較文學話語體系體現了一種學術創新

這種創新是研究者對中國和國際比較文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提出新原理,或建構新的理論體系或新學派。中國比較文學話語體系的形成體現在它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術語、概念、范疇和言說體系。如“比較文學”“世界文學”“變異學”“譯介學”“比較詩學”“可比性”“闡發研究”以及比較文學的認識論、本體論和方法論等核心術語、概念、范疇等都是中國比較文學研究者的關注點,并由此形成了一套理論表述。這里僅以“比較文學”、“世界文學”和“變異學”為例加以說明。比較文學自它誕生以來,不斷出現的“比較文學”的定義之爭也訴說了它的學科發展史。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各有自己的定義,而中國比較文學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定義。季羨林、錢鐘書、孫景堯、樂黛云、陳惇、楊乃喬、曹順慶、王向遠和方漢文等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比較文學”的內涵加以界定。如目前在高校中使用較廣的楊乃喬主編的《比較文學概論》對這一概念的界定為:“比較文學是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與跨學科為比較視域而展開的研究,在學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體的比較視域為安身立命的本體,因此強調研究主體的定位,同時比較文學把學科的研究客體定位于民族文學之間與文學及其他學科之間的三種關系:材料事實關系、美學價值關系與學科交叉關系,并在開放與多元的文學研究中追尋體系化的匯通。”這一概念明確了比較文學的“四個特性”“三種關系”“一個本體”和研究客體,受到了學界的認可。方漢文立足于全球化時代比較文學研究的對象特性給出了“比較文學的新定義”:“比較文學是跨越不同文化體系的,通過同一性與差異性的比較來研究世界文學的發展規律與聯系的學科。”這個界定充分肯定了“世界文學”作為比較文學這門學科的研究范圍與具體對象,重視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的比較的意義。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逐漸深化,“世界文學”的概念被再一次成為關注的焦點。本來,作為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世界文學應該有特定的涵義。但是自從歌德提出這個概念以來,關于它的內涵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近年來,國外研究者如大衛•達姆羅什、克里斯托弗•普倫德加斯特、帕斯卡爾•卡薩諾瓦、弗蘭科•莫萊蒂等先后提出自己的理解。國內學者王寧、楊乃喬、方漢文、曹順慶等也對“世界文學”提出了新的闡釋。如王寧從世界主義的角度指出,世界文學可以被描述為:“

(1)各民族優秀文學的經典之總匯;

(2)一種用于從總體上研究、評價和批評文學的全球的、跨文化的和比較的視角;

(3)不同語言中的文學生產、流通、翻譯和批評性選擇的發展演變過程。”楊乃喬則認為,“世界文學共含有五個層面的意義:總量上的世界文學,歐洲中心主義的世界文學,作為經典的世界文學,歌德理想中的世界文學以及借助翻譯在語際傳播、折射與閱讀的世界文學。”可以看出,這兩個界定中都避免了直接下定義的方式,從不同側面對“世界文學”給以了界定,也不難看出大衛•達姆羅什的影子,因為在他看來,“

1、世界文學是各種民族文學的橢圓形折射;

2、世界文學是在翻譯中有所獲益的文學;

3、世界文學是一種閱讀模式,而不是一系列標準恒定的經典作品;是讀者與超乎自己時空的世界發生的間距式距離。”而方漢文則從辯證理性的角度重新定義了“世界文學”:“世界文學就是各個民族和國家文學差異性的同一性的交合與融新。”這種界定凸顯了世界文學中的民族文學的差異性和同一性的辯證統一。“變異學研究”是曹順慶近年來致力建構的一個領域。在《比較文學學》(2005)中,他首先提出“變異性”的話題。2006年,他對“變異學”給出了明確的界定:“比較文學變異學將比較文學的跨越性和文學性作為自己的研究支點,它通過研究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學現象交流的變異狀態,以及研究沒有事實關系的文學現象之間在同一個范疇上存在的文學表達上的異質性和變異性,從而探究文學現象差異與變異的內在規律性所在。”此后,他又發表了一系列相關論文,系統闡釋變異學的理論背景、理論核心、研究范圍(跨國變異研究、跨語際變異研究、文學文本變異研究、文化變異學研究和跨文明研究)和價值意義等,在國內外學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三、中國比較文學話語體系的形成除了體現在核心概念、術語以外

在學科理論、研究方法和研究領域也頗有創新。中國比較文學研究者結合本國的比較文學實踐,積極探索全球化時代跨越東西方文化研究的比較文學新觀念和新理論。例如樂黛云等著的《比較文學原理新編》(1998)立足于文化和文學多元差異性的觀念,率先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引入比較文學研究中來,倡導“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互存與互補觀念,主張東西方文學要、互識互補、和諧相處來促進世界比較文學的共同發展。另外,方漢文的《比較文學高等原理》(2002)從“新辯證觀”的視角提出了比較文學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統一、中國話語體系建構、比較文學的新定義等論題,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在該書2011年的修訂版中,作者提出了“創建比較文學的中國化新理論體系的初步構想:包括比較文學的本體論、文本論和批評實踐等構成部分。”楊乃喬主編的《比較文學概論》對比較思維和比較文學的本體論等構成的劃分顯示了新世紀以來比較文學研究的新模式。曹順慶等所著《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2002)探討了跨越東西異質文化(文明)間比較文學研究的問題。他主編的《比較文學教程》(2006)“打破了歐美比較文學學科理論體系,概括出一個新的學科理論范式,明確提出了比較文學學科理論一個基本特征與四大研究領域,一個基本特征即‘跨越性’,這包括跨國、跨學科與跨文明;四大研究領域即‘實證性影響研究’、‘變異研究’、‘平行研究’與‘總體文學研究’。”

該書還深化了“跨文明研究”的表述。其中的“變異研究”是作者提出的頗有創新性的觀點,它關注文學交流與傳播的過程中由于文化過濾、文學誤讀、譯介、接受等作用而發生的變異情況,并由此探究文學變異的內在規律。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國比較文學在歷史實證(影響研究)和邏輯美學(平行研究)兩種方法論的基礎上,將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向前推進了一步,業已形成以跨文化研究為主的研究方法,為世界比較文學研究注入了新鮮血液,使得它能一次又一次地絕處逢生,走出“危機”,以致于國內不少學者一直在呼吁建立“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并充分肯定其貢獻。我們認為,中國學派仍在建設中的表述更為妥當。對建設中的“中國學派”而言,獨特的方法論應是它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學理依據。20世紀90年代末期,曹順慶曾經指出:“……中國學派則將以跨文化‘雙向闡發法’,中西互補‘異同比較法’,探求民族特色及文化根源‘模子尋根法’、促進中西溝通‘對話法’及旨在追求理論重構‘整合與重構法’等五種方法為支柱,正在和即將構筑起中國學派‘跨文化研究’的理論大廈。”五種研究方法是中國比較文學研究基于自身的理論思考和研究實踐提出的。新世紀以來的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累累碩果證明了這些方法的可行性。在研究領域方面,中國比較文學涉及到學科理論建設、翻譯研究、文學人類學、中外文學關系、比較詩學、比較文化、流散文學、海外華人文學、中華民族文學關系、文學符號學、海外漢學等,并已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不過,國內研究者的側重點各有不同。限于篇幅,這里難以細述,僅論及翻譯研究、文學人類學和中外文學關系研究。

翻譯研究的繁榮,尤其是翻譯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出現是比較文學和翻譯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這是因為翻譯研究一直是比較文學研究的傳統領域,也是翻譯文學、翻譯文學史和譯介學的研究對象。文學翻譯不僅要轉換文字符號,而且要傳遞和重塑文化觀念。翻譯文學離不開譯者的文學再創造。翻譯家不僅要創造性地再現文學作品的原意,而且還要在無法交流之處創造出交流的可能。謝天振的《譯介學》(1999)、《譯介學導論》(2007)等著作為比較文學的翻譯研究奠定理論基礎,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案例。“譯介學”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是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亮點之一。文學人類學新學科的建立。文學人類學是文學與人類學兩種不同學科的交叉與結合,是近年來中國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中的最具個性的分支學科。到目前為止,該學科已經出版了兩套大型圖書:一套是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化的人類學破譯系列”,包括《〈楚辭〉的文化破譯》《〈詩經〉的文化闡釋》《〈老子〉的文化解讀》等。另一套是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文學人類學論叢”,包括《性別詩學》《文學與治療》等。另外,“神話學文庫”叢書也正陸續由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推出。中外文學關系研究。嚴格說來,中外文學關系的研究是國際文學關系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近年來關于中外文學關系研究的最大進展,是將20世紀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探討,全面研究20世紀中國作家所體現的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與西方文化影響的互動。這開辟了中外文學關系史研究的新研究領域,顯示了中國比較文學實證研究的得天獨厚。主要成果如15卷“跨文化溝通個案研究叢書”(2005)的出版,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中國文學在國外的研究,也有了長足的進展,8卷本的“跨文化叢書:外國作家與中國文化”(2002)無疑是20世紀一部重大的學術成果。

篇(5)

數據庫是圖書館數字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資源建設的發展,各圖書館數據庫購買的數量不斷增加,同時數據庫商也在不停地漲價,如何利用有限的經費選購合適的數據庫是圖書館面臨的共同問題。數據庫測評是了解用戶利用情況,掌握其運行狀態,為采訪提供參考的重要工作。數據庫測評的角度、方法較多,其中使用情況與成本效益分析法是一個常規的定量方法。本文以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以下簡稱“我館”)為例,對購買的數據庫進行測評并給出復選建議,同時對這種定量分析方法作出評價。

1 測評方法

使用情況與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數據庫測評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法。在充分了解本館數據庫建設現狀的基礎上,以數據庫的訪問量、檢索量、全文下載量三個指標來衡量數據庫使用情況。選取相同的時間段,統計這三個指標。本次統計截取的時間為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對于新購數據庫從購買當月算起至2010年9月為止,為保證可比性,以月均數據進行比較。

各數據庫所屬的數據庫商不同,使用的平臺不同,數據獲取途徑也各不相同。外文數據庫大多遵循COUNTER標準,進入后臺管理可以直接獲取用戶使用情況的數據,但是由于一些數據庫是文摘庫,或者沒有遵循COUNTER標準,無法將訪問量、檢索量、全文下載量全部獲取。相比而言,中文數據庫在用戶使用情況統計方面做得不夠好,只有少數幾個中文數據庫能獲取一部分數據,其他的數據庫商沒有提供此項服務。對于這些無法獲取數據的中文庫,以我館介紹頁面的登陸量為參照,需要指出的是登陸量是體現登陸該數據庫介紹頁面的次數,是該數據庫被關注程度的體現,不是其訪問量。

數據庫價格與全文下載量之比即單篇下載成本,以單篇下載成本來衡量數據庫成本效益。外文數據庫可獲取Calis集團采購單篇下載成本的數據,與我館情況加以對比。中文數據庫由于只有部分具有下載量,且價格方面一些是購買一個庫贈送另一個庫,比較難獲取單篇下載成本,因此只列舉少量的中文數據庫使用成本。

2 測評結果與分析

2.1 我館中外文數據庫建設現狀

2008年以來,我館加大了對數字資源的投入,引進的中外文數據庫數量穩步增長。目前,我館中外文數據庫共79個(為了對比方便,部分數據庫按平臺計算),其中中文數據庫40個,外文數據庫39個(自建庫未計算在內)。與上海其他高校圖書館購買的數據庫相比,我館在數量上排名第5,達到“211”學校的建設目標,如表1所示:

從品種上看,重復度比較高的中文數據庫我們都已購買,外文數據庫中IEEE(美國電子電機工程師學會)和ISI Web of Knowledge(三大索引)我館暫未購買,其中Ei(工程索引)已開通試用。說明核心數據庫我館基本上都已具備。如表2所示:

從學科分布上看,我館數據庫基本上涵蓋了學校所有的學科,包括生物學、化學、環境、材料、數學、物理、語言、文學、歷史、教育、心理學、工程技術、經濟、法律、旅游等學科,基本上保證了我校重點學科和其他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需求。

2.2 使用情況統計分析

2.2.1 外文數據庫使用情況統計分析 購買的外文數據庫僅對其中32個庫進行統計,對某些數據庫未予包含的主要原因是無法獲取數據或所得數據不佳(EEBO、大英百科全書、金圖數字圖書館、Netlibrary、Scifinder),贈送的(Gale-Associations unlimited),最近新購買(Sage)等。

表3反映的是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外文數據庫的使用情況,以全文下載量即月均下載量降序排列,其中劃線表示無此項數據。MathScinet(數學評論)是一個二級數據庫,查看全文是鏈接到第三方地址、Biosis Previews(生物學文摘)是文摘庫、Credo Reference(全球工具書大全)是工具書數據庫,這三個數據庫都沒有全文下載量。表中最后4個數據庫Emerald、Science Online(科學在線)、Taylor & Francis、Nature是今年新購的,目前正式使用了5-10個月,因此將這些單獨列出。

可以看出,使用較好的外文數據庫有EBSCO、ACS(美國化學學會)、Elsevier ScienceDirect Online、JSTOR(西文過刊全文庫)、Wiley、Springer期刊,其中EBSCO、JSTOR(西文過刊全文庫)、Springer期刊是綜合性期刊,這類期刊外文庫涉及的學科面廣、期刊數量多,因此使用量較大,ACS(美國化學學會)、Wiley、Elsevier ScienceDirect Online是化學、理工科的數據庫,表明重點學科建設數據庫的使用情況良好。使用比較少的數據庫是EBSCO旅游、CUP(劍橋期刊)、PAO(典藏學術期刊全文庫)、SIAM(工業和應用數學學會)、Gale人物傳記和十八世紀作品在線,原因是這些數據庫涉及單一學科或者單個出版社的期刊,種數較少。今年新購買的4個數據庫Emerald、Science Online(科學在線)、Taylor & Francis、Nature利用情況比較好。

與前一年數據庫使用情況相比,表4顯示今年月均下載量均有所提高。其中EBSCO全文庫、ACS(美國化學學會)、Elsevier ScienceDirect Online下載量增加的幅度很大,表明用戶對這三個數據庫熟悉、使用程度增加。需要指出的是ProQuest學位論文下載量下降,其中原因可能是今年該數據庫平臺更換,可能導致一些數據丟失,參照其登陸到介紹頁面的訪問量,該庫使用情況還是比較好的。

2.2.2 中文數據庫使用情況統計分析

表5中顯示中國知網系列(期刊網、博碩士論文庫、重要報紙全文庫)的數據庫、維普、國研網、國學寶典、數字圖書館、萬方學位論文(中國學位論文全文庫)使用比較好,萬方系列中其他幾個庫(期刊、學術會議、法律法規、新方志)利用情況不好。中國期刊網月均下載量最高,表明它最為用戶所熟悉。萬方利用不好的原因是期刊方面實力不如知網與維普,學術會議、法規與新方志在內容上做得也不夠好,所以導致利用率低,萬方只有學位論文因為收錄得比較全,所以使用情況較好。

表6顯示2010年中文數據庫使用量略有增加,使用情況比較平穩。

其他中文數據庫因為不能獲取全文下載量和檢索量數據,因此統計訪問量。表7顯示超星數字圖書館使用較好,新購買的四六級模擬考題關注度也較高。用的比較少的主要是古籍、報紙等數據庫,月均只有幾十次的訪問量,而實際真正鏈接入庫的次數以及檢索量、全文下載量則更少,原因是涉及的學科單一,或者報紙品種單一,但因是一次性買斷,所以不存在復選的問題。

2.3 數據庫成本效益分析

表8反映,我館外文數據庫使用成本呈下降趨勢,今年使用情況好于往年。外文數據庫使用成本較高的有Gale系列的十八世紀作品在線、人物傳記中心、CUP(劍橋期刊)、EBSCO旅游、PAO(典藏學術期刊全文庫)、SIAM (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今年外文數據庫使用成本與2009年相比總體來說下降了,其中JSTOR(西文過刊全文庫)與Springer期刊略有提高,Elsevier ScienceDirect Online漲價多造成成本提高、CUP(劍橋期刊)、ProQuest學位論文使用成本大幅提高,原因是CUP(劍橋期刊)下載量有所下降,Proquest學位論文可能是更換平臺的原因,下載量可能有誤差,這些因素導致單篇下載成本提高了。

與CALIS數據相比,我館外文數據庫使用成本較高。除EBSCO全文與教育、Wiley、Springer期刊、Project Muse、Taylor & Francis外,我館外文數據庫單篇下載成本均大幅高于CALIS集團采購的平均使用成本,說明與全國其他高校相比,我館利用情況還有差距。

表9顯示中文數據庫單篇下載成本,與前一年基本持平。

2.4 復選建議

外文數據庫中可考慮復選的有Gale系列的十八世紀作品在線和人物傳記中心、CUP(劍橋期刊)、PAO(典藏學術期刊全文庫)、SIAM (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

從下載量看,這幾個數據庫今年月均全文下載量很少,均小于90篇,其中Gale十八世紀作品在線月均全文下載只有10篇,在所有數據庫中排在末尾。此外,他們的月均訪問量與月均檢索量也很少。參考去年的數據,這幾個數據庫的下載量也很低,是排在末幾位的。 從單篇成本看,其單篇下載成本非常高,大大超過CALIS的成本價,其中Gale十八世紀作品在線高達171.76元/篇。因此將他們列為復選的首選數據庫。

中文數據庫中古籍、報紙等數據庫使用情況不好,但是這些都是一次性買斷,不存在復選的問題。

3 結 論

數據庫測評的內容包括很多方面,如收錄范圍、檢索功能、服務功能、收費情況、網絡安全等,測評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與定量兩種。定量評價強調數量計算,收集和處理數據資料,對評價對象做出定量結果的判斷,其結果具有客觀性、精確性、數量化與簡便化等特點。使用情況與成本效益分析法操作性強,獲取、比較、分析數據相對簡單,而且是從投入與效果的角度來衡量,是一個最有說服力的方法。

從本次實證過程來看,使用情況與成本效益分析法運用于外文數據庫評價,效果更好,原因是外文數據庫商提供的用戶使用數據比較完備,而中文數據庫商在這方面比較欠缺。因此對中文數據庫可以嘗試利用其他方法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1] CALIS引進資源信息平臺.[2010-11-12].dbinfo.calis.省略/.

篇(6)

1.1初興階段

20世紀初,許多有識之士為了拯救民族危亡、喚起民眾,在引進外國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的同時,也翻譯介紹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使發軔于歐洲的比較文學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開始被引入了中國,這為比較文學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1.2發展與滯緩階段

20世紀30年代中期及40年代初,比較文學出現了一個小,先后問世了一批比較文學著作和很有影響的論文。1949年以后的中國比較文學開始進入了一個特殊的時期。1949~1965年,主要受前蘇聯“一些思潮”的影響,致使比較文學發展處于阻滯狀態;1966~1976年,“”時期,整個文壇處于荒蕪狀況,根本談不上比較文學研究。

1.3復興階段

1978年,中國大地萬象復蘇,這為比較文學的全面復興創造了極好的時代條件。比較文學在中國的復興是以錢鐘書的巨著《管錐篇》1979年的出版為標志的,從此比較文學在中國的迅速崛起,揭開了比較文學復興的序幕。中國的比較文學以驚人的速度在全國范圍發展蔓延,其隊伍的人數與素質、研究的廣度與深度,都大大超過以前任何一個時期,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壯觀局面。

1.4蓬勃發展階段

這個階段有以下特點:第一,注重理論探討和研究。我國著名比較文學家曹順慶等專家積極呼吁建立“中國學派”,并且對“中國學派”的基本特色和方法論體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將比較文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更新的階段。第二,我國比較文學研究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在國際比較文學界爭得了一席之地。同時,我國的比較文學研究完全與國際接軌,進一步擴大了與國際的交流。

2發展前景

進入21世紀,中國比較文學除了對學科的常規研究有了長足的進展外,特別在以下幾方面有了較大的突破,也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

2.1文學人類學與國內少數民族文學研究

中國文學與國外文學關系的研究是當代中國比較文學三十年來發展最充分、成果最顯著的一個研究領域。中國現當代學者在治學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比較文學影響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外文學關系,先后寫出不少中外文學關系史、交流史的系列叢書、專著和文章,使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坐標中的位置、價值、發展進程都有了更為準確的評價。在以后的研究中必須更加重視活態文學,多元族群互動文學和口傳文學,充分發揮其融合故事、講唱、表演、信仰、儀式、禮俗等的文化整合功能,逐步完成從僅僅局限于文學性和文學內部研究的范式,走向對文學的文化語境還原性研究范式的演化。

2.2比較詩學的新進展

世界進入后現代時期,比較詩學有了根本的改變,新的比較詩學力求突顯原創。詩學、國別詩學、民族詩學在理論及美學價值上呈現出來的共通性、普遍性與世界性的同時也要追尋不同詩學的差異性、特殊性與民族性,進行解釋學的視域融合,最終匯入到多元化的流動性的世界詩學的潮流之中,形成以本土特色為主體的多元化的新詩學。

2.3海外華人文學與流散文學研究

海外華人文學是世界最大的移民和僑民文學創作群體。“流散”一詞原意最初是指猶太人被動流散世界的現象,中國學者將“流散文學”納入比較文學范疇,并將其視為比較文學研究之新領域。中國比較文學界聚焦諸如華人流散文學的文化身份追尋、中華文化意識及其與當地本土文化意識的碰撞與交融、華人流散文學的邊緣性與世界性等的研究,數以百計的著作和大量學術論文提出了有關華人流散文學深化和發展的一系列理論話題。

2.4翻譯文學與文學翻譯觀念的更新

中國是一個翻譯大國,中國學者在翻譯文學史和翻譯文學理論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當代中國比較文學的翻譯文學研究由于有了譯介學理論與實踐的深入探討,才使人覺得與傳統的翻譯研究在對象、目的、方法等方面有不同,從而可以納入比較文學范疇,并規范了從文學、文化層面進行翻譯研究的途徑。文學翻譯不只是文字符號的轉換,而且是文化觀念的傳遞與重塑,是在兩種語言相切的地方,發展本土的語言。

2.5文學與其他學科的跨學科研究

近年來,中國學者從西方學者借用心理學、生理學、病理學乃至物理學等自然學科的原理和方法,剖析闡發作家、作品、情節與人物形象,從中得到頗多啟發。多卷學術輯刊已陸續出版,其作者隊伍擴展到宗教學、哲學、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業績顯著。

3發展中問題的解決

篇(7)

其次,從其學術地位分析,中國與周邊亞洲鄰國及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學比較是中國比較文學與東方文學研究的前沿領域,代表著世界學術研究的發展趨勢。作為的倡導者,魯迅先生在《今春的兩種感想》一文中就指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存在的盲點:“我們常將眼光收得極近,只在自身,或者放得極遠,到北極,或者天外,而這兩者之間的一圈可是絕不注意的。”[2](P386~388)當代比較文學學者季羨林、樂黛云、饒芃子等人也提出要對中國與第三世界及東南亞國家的文化文學交流加以重視的呼吁。孟昭毅也在綜觀我國比較文學現狀后中肯指出:“在以往的東方文學交流研究中,中國與周邊各國的文學往來都有不少涉足者,……但不足之處在于中國在區域性的文學交流,如東北亞、東南亞、南亞、西亞等地區的文學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敘述得太少。”[3](P5)在2011年4月舉辦的中國首屆“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導高層論壇會議上,樂黛云更是提倡中國學者應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她指出當下語境中的中國比較文學研究要在認知、理解和詮釋民族文化歷史的基礎上尊重并吸收他種民族文化的經驗與長處,形成一種文化自覺。[4]

西方學界對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文化文學交流也極為關注。俄羅斯漢學家李福清院士在東南亞民間文學與民族文學的研究過程中,提醒中國學者要注意中國與周邊國家跨境民族文學研究。美籍印度人、西方后殖民理論和女性主義理論的代表佳亞特里•斯皮瓦克2007年在中國做學術講座時也提到東方之內的文學比較與東西方比較同樣重要。法籍華裔學者陳慶浩在1992年臺灣“中央研究院”舉辦的“中國文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大會所提交的論文———《中國文學研究展望》中也呼吁應重視少數民族文學、民間文學、俗文學、方言文學,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寫出真正完整的中國文學史,其中也提及各民族文學比較研究的必要性。[5]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加之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往源遠流長,這些豐富深厚的地緣優勢與文化資源,使得中國與周邊國家民族文學比較研究成為當前比較文學研究的焦點問題。例如,在北京大學就把“東方民族民間文學研究”作為重點學科來建設,北京師范大學“211”課題“新世紀外國對中國文學的譯介與研究國情報告”中也把日韓越三國作為重點攻關項目,中國社科院邊疆研究中心立項了“中越跨境民族研究”的研究課題,陜西師范大學成立的“中外民族戲劇學研究中心”專治于中國與周邊國家民族戲劇文化關系的研究等等,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可見,在民族地區高校進行比較文學教研,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與民族文化資源,其文化多樣性以及多民族文學的互動共生能夠把地理范疇的邊緣轉化為學術研究的前沿。因此,民族地區高校在比較文學的教學與研習過程中貫徹區域特色與學科前沿相結合的思路,顯得尤為必要且十分重要。

二、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操作:民族地區高校比較文學的改革思路

普通本科院校比較文學課程的基本學時是54課時,而要想在一個學期有限的課時中對比較文學的起源發展、基本理論和研究范式進行全面梳理與深入介紹是遠遠不夠的。就以由陳惇等學者編寫、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比較文學概論》為例,里面涵括的內容包括比較文學的“定義與功能”“歷史與現狀”“基本類型與研究方法”“文學比較研究的領域”以及“跨學科的文學研究”等內容,可謂理論抽象、方法多元且信息駁雜。但這樣的教材是不是適合民族地區高校的實際操作呢?筆者在以往教學實踐中常面臨這樣的尷尬:往往一個學期課程結束,學生對于課本羅列的那些遙遠的歷史事件、抽象的理論論爭和沒有閱讀體驗的舉例分析,可謂卷帙浩繁又隔膜生疏,因此大家深有什么都沒學會,什么都沒掌握的遺憾。這也是比較文學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普遍難題。對于本科生來說,這一理論知識顯得抽象又浩瀚,理解和掌握起來都有難度,也極易流于表面。按照本科生的學術積累和思維水準,也不宜匆忙展開比較文學的學術研究。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比較文學課程教學的宗旨與目的進行深入反思與積極探索。筆者嘗試從以下方面進行變革:

(一)教學基點立足于中國文學

20世紀80年代世界比較文學的重心移到了中國,中國比較文學以自己的獨特聲音傳達出具有中國特征的理論話語與學術形態。陳惇和劉象愚兩位教授在《比較文學概論》一書中指出,中國比較文學應以中國文學為立足點和出發點。中國作為文化大國,從古代的文明古國的文化輻射、近現代的師法西學以及在當代的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與各民族文化的多元互動,都體現出豐富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曲折復雜的發展歷程。中國各時代的文學現象在比較文學中具有無可替代的獨特功能,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多以中外文學交流或中外文化關系為例子展開論述分析。唯有如此,才可以在時間和情感上拉近比較文學與中國學生知識視野的距離,從而引發學生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反思與前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立足學生熟悉的文化傳統與文學背景,通過與異質文化的對比參照來認識中國文學與文論的民族特色,進一步地尋求跨文化的對話和溝通,在中外文化與文學的互證、互補、互識的基礎上,達成對當代大學生的世界文學意識與包容文化觀念的建構,最終形成一種文化自覺。

(二)教學內容側重東方文學與民族文學的比較

比較文學是一門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與跨學科的開放性學科。在教研過程中,要求研習者對古今中外文化與文學的歷史發展與精神內涵融會貫通。但實際上,本科教學階段很難有學生達到此種暢達古今學貫東西的理想境界。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生硬按照材進行宣講,常常顯得捉襟見肘,會面臨教學內容與對象錯位的尷尬,最終造成學科主旨與教學效果的明顯落差。因此,民族地區高校的比較文學課程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相應調整。比較文學的學科起源來自西方的定義,但作為一種文化觀念和學術理念而言,其在東方文化也有著深遠淵源。除了博大精深的古代東方文化,近現代兩三百年間的東方文學,也因西方入侵帶來的外來文化沖擊以及民族的生死存亡而體現出復雜多元的文化內涵和社會變遷。因此,各個歷史時期的東方文學都具有深邃的精神內涵和獨特的審美趣味。如果能夠將中國文學發展置放在東方文化這一大語境中進行參照與反思,以此來觀照中國民族的歷史命運及其發展,這樣的比較文學課程會更具有現實意義與啟迪價值。比較文學濫觴于歐洲學者對民族文學和民間文學的關注,比較文學實踐研究是建構在不同民族間文化與文學交流互動的基礎之上。所以雙邊或者多邊的民族文學比較研究是比較文學的基石。比較文學學者嚴紹璗在紀念《中國比較文學》出版60期時撰文提出“把比較文學做到民族文學的研究中,在民族文學的研究中拓展比較文學的空間”這樣的學術構想。同時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樂黛云也在17屆國際比較文學年會上的發表文章《全球化時代的比較文學———中國視野》中強調“(中國比較文學)的產生是與中國人振興國家民族的愿望、更新和發展本民族文學的志向分不開的。”[6]2008年11月還在陜西師范大學召開了主題為“東西方民族文學與比較文學”的學術研討會。所以在全球多元的文化語境中,在我國“多元一體”民族文化的和諧背景下,從比較視野對世界各國及國內各民族文學進行歷史和美學的深入研究,對中國比較文學學科體系建設頗具價值。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其西南邊疆民族地區與東南亞山水相連,因而存在多種異質文化的變化。因此,在民族地區高校的比較文學課程中應側重對東方各國文學、中國與東南亞各國文學、中國南方民族與東南亞各民族文學的比較研究及其成果進行介紹與討論。

(三)教學重點轉向學科前沿領域

中國與周邊亞洲鄰國及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學比較是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前沿領域。民族地區高校應調整教學的重點,將比較文學的內容從文化中心、傳統經典轉向區域特性與民族特色。在教學與研習過程中,學科史的發展可以作為背景和鋪墊,在中外文學與文化比較的大框架下重點引領學生探討立足學科前沿與凸顯區域特色的問題,例如“東方民族民間文學研究”“新世紀外國對中國文學的譯介與研究國情報告”“中越跨境民族研究”“中外民族戲劇學研究”和民族文學經典的文化翻譯與傳播等這些新的研究問題。對實際問題的思考與解決,會使學生腳踏實地領悟到比較文學的學科宗旨,并在此基礎上深入理解與正確運用相關的理論與方法,而不是一開始就疲于應付各種理論思潮的狂轟濫炸。而且,這些學科前沿所探討的問題更具有時代氣息和現實意義,除了培養學生學術思維的邏輯性外,還能夠增強學生對社會思考的敏銳度與深刻度。

三、從空中樓閣到高屋建瓴:民族地區高校比較文學的實踐意義

(一)“宏觀比較文學”理念與應用型人才

民族地區高校的人文學科培養目標是應用型人才,其面對的教學對象是以本科生為主(包括中文系、外語系和綜合文科),兼及專科和高職等層次學生。這些學生除了極少數畢業后進入碩士階段繼續深造,極大部分還是在畢業后即走向社會,他們的職業多是地方中小學教師、基層農村干部、政府機關公務員以及一些發達城市的各類公司企業的初級管理人員等。那么,比較文學教學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契合點是什么呢?比較文學學科在1998年重新被納入我國高等教育學科體系,成為文學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基礎必修課。中國高校按性質可劃分為科研性、教學性與綜合性等類別,其中一些屬于綜合性院校的民族地區高校培養人才的模式是以應用型為主的。文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不是僅僅針對技術的掌握與操作,而是要從所學的專業知識中汲取人文精神資源,來培養健全的人格、寬厚的文化素養以及成熟的思維能力。鑒于此,民族地區高校比較文學課程教授與研習的重點不應該落點在學科史的梳理、學科理論的掌握和研究方法的運用,而應該是以人文素質教育為導向,培養學生世界文學意識和大文化觀念,在熟悉本土文化的基礎上,樹立民族文化自信與世界文學意識,形成視野廣闊與胸懷包容的文化觀念。正如我國比較文學學者王向遠所倡導的,在本科階段比較文學教學中,“應該把中外文學知識的系統化、貫通化、整合化作為主要的宗旨和目的”[7](前言)。也就是說,民族文化自信與世界文學意識是比較文學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契合點。由此,我們在進行比較文學教學實踐中,應該倡導“宏觀比較文學”的新理念。“宏觀比較文學”具體是指“各民族文學、各區域文學乃至世界文學之間的差異性與相通性的研究,是一門描述和揭示各民族文學、區域文學、世界文學形成、發展規律的科學”[7](前言)。

正因為比較文學是一門集概括性、理論性、前沿性于一身的課程,其主要目的不在直接向學生教授如何進行具體的比較文學研究,而是教會學生如何宏觀地認識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復雜關系,如何辯證地分析判斷有全球意義的重大文學現象。一言蔽之,中國比較文學汲取了土壤深處文化傳統的滋養,也接受異域文化的和風吹拂與世界文學的陽光普照,是一門高屋建瓴的文學與理論課程。而民族地區高校的比較文學也不是虛無縹緲不著邊際的空中樓閣,而是扎根在民族傳統與地方文化土壤上的一棵參天大樹。比較文學課程可以讓學生通過全面觀察和客觀比較來看待社會現實與文化發展,對古今中外文學的起源、發展、面貌、特征與趨勢有清晰把脈。這是在文化孤立和自我本位狀態下所無法擁有的視野和胸懷。也就是說,比較文學作為一種文化觀念和學術視閾,能夠讓我們的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中,既樹立了對自我民族的文化自信,也克服了文化狹隘心理與井底之蛙的淺見,學生在思路豁然開朗的同時獲得思維創新。例如筆者在指導2012屆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過程中,就引導學生用比較文學的學術理念來思考和探究中西文學與文化交流互動的問題。其中《比較于連與高加林不同的命運走向及其文化內涵》《人文主義視野下的“國民性”探討———比較〈阿Q正傳〉與〈堂吉訶德〉》較具有典型意義。前者通過探究于連和高加林個人奮斗及其最終命運走向不同,指出高加林的命運歸宿是中國儒家道德觀念與西北農民土地情結的合力推動,體現出一種與西方反叛性和顛覆性不同的圓融的生命觀,這對我們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與融合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后者通過比較阿Q的“奴性”與堂吉訶德的斗爭與自由,從堂吉訶德“立人”精神啟迪引發我們對魯迅創作精神及“國民性”的深入探討。這兩篇論文都避免了“X+Y”的拉郎配式的生硬比較,而是在可比性基礎上選取一個切入點,在文學比較中探討深層文化的不同,從而獲得對中西方文化的深刻觀照以及對自我民族文化的清醒反思。以上事實證明,比較文學課程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與人文素質和綜合能力提升有積極意義。學生在論文思考與寫作過程中,不僅思維邏輯和寫作水準得以提升,還獲得了一種高屋建瓴的理論切入點,使得古今中外的文學史的知識能夠煥發出新的時代氣息和現實意義,也開拓了學生的學術視野及其對民族文化的思考。

(二)民族文化資源與特色教研團隊建設

篇(8)

我們知道:經典文學作品體現了文學史上文學藝術的偉大成就,是一個民族、一個語種智慧的結晶。“經典是指那種能夠穿越具體時代的價值觀念、美學觀念,在價值與美學維度上呈現出一定的普適性的文學文本。它體現了文學文本作為歷史事件對當下生存主體在美學維度上產生的重大影響,體現了作為個體的文學文本對歷史的穿越。表現在具體的歷史語境與文化語境中就是那些在該語境中處于中心地位,具有權威性、神圣性、根本性、典范性的文學文本。”同時,“文學經典指的是具有豐厚的人生意蘊和永恒的藝術價值,為一代又一代讀者反復閱讀、欣賞,體現民族審美風尚和美學精神,深具原創性的文學作品。它們是文學史的支架和龍骨。”

在如今讀圖時代,關注大學生的閱讀是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大學生是祖國未來建設的接班人,如果他們遠離經典,數典忘祖,只識微軟神話,熱衷于流行閱讀、時尚閱讀,導致平面閱讀,這是很可怕的。源遠流長的中外文學經典,既是人類文明史、精神史、審美史、奮進史的形象演繹,也是人類求真、求善、求美、求誠的生動展示。閱讀它是與偉大靈魂不朽思想的交流,是與哲人對話、是找回精神的棲息地,可以涵養人文素養、豐富人生經驗、充實精神世界,純凈遼闊心靈、飽滿人之精神,呵護健康成長,守住經典這棵樹。

二、打開的思路:文學經典名著――搭建新的閱讀平臺

1.高揚“書香校園” 的旗幟,構建理想閱讀生態

(1)重塑校園書香環境:校園環境是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的外在因素。構建理想的閱讀生態,從校園硬件設施的改善,如建設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等,到對圖書館的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如開辟專用文學經典閱覽室,讓寬敞的大廳,舒適的桌椅,怡人的環境,開放的書架,精美眾多的中外文學經典名著,成為學生讀書學習的天堂。讓書香飄蕩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使閱讀成為學生最為自然的生活狀態,讓學生親近文學經典,閱讀文學經典,讀好文學經典。“亮麗”自己的精神世界。

(2)深化校園讀書活動: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文學經典的閱讀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以校園讀書文化節、讀書沙龍、詩會、文學經典閱讀協會、征文競賽等形式來推動校園文學經典閱讀活動,吸引廣大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在多姿多彩的校園讀書活動中交流情感、學習互動。

設立“閱讀節”、“讀書月”、“讀書周”、“讀書日”。依托中文系、學生處和圖書館等部門,成立“文學經典閱讀讀者協會”,設立“讀書專項基金”,創辦制度化精品化的“中外文學經典欣賞系列講座”、開展“大學生與文學經典”征文、閱讀演講競賽、閱讀座談會等活動;配合教學定期在讀者中開展文學經典閱讀計劃,組織“文學經典小說聯播大賽”、“最美的詩篇”、“讀書交流會”、“新書介紹”、“評選經典閱讀明星”等活動。點燃大學生閱讀文學經典的激情。讓書香在校園上空永遠飄蕩!?

2.點燃莘莘學子的閱讀激情,走進閱讀文本的美妙世界

(1)文本閱讀

閱讀文學經典,關鍵在于引導學生以安逸、平和寧靜的心態去讀書。深度閱讀文本。只有飽讀詩書,博覽群書,精讀經典的人,才能在閱讀實踐中,拓寬文化視野,增加知識底蘊,豐富閱歷,提升理解鑒賞能力,發展思維能力。文學經典的閱讀要“走進文本的語言深處”, 抓住一些細小的地方,深入讀下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它的樂趣和魅力。閱讀能力才會有一個較大的提高。

(2)媒體閱讀

現今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為學生開設視頻閱讀課,看經典名片,如《紅樓夢》、《三國演義》、《雷雨》、《茶花女》、《阿Q正傳》、《威尼斯商人》、《飄》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對文學作品進行解讀鑒賞,并能通過比較,體會原著的魅力所在,真正做到讓每一次閱讀都成為一次震撼心靈的沖擊。

(3)教師導航

閱讀經典,是一個漫長艱苦的過程。需要教師導航。以文學的方式來把握自己的教學行為;以飽滿的情緒來感動人,以生動的典型來震撼人,以動聽的故事來充實學生們心中圣潔的草甸。開設經典名著閱讀指導課,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開展文學經典的研究性學習,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在理解、分析、思考等方法論方面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培養踏實的學習作風和忍耐寂寞的毅力,最終獲取蘊含智慧的精神食糧。培養學生求真、鉆研的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閱讀,可以舒展心靈的翅膀,讓目光變得深邃;讓生活變得充實。讓學生對世界多一份詩意的把握,對生活多一份優雅、多一份溫暖的情懷。

3.牽手當下著名作家,展開豐富多彩的對話

篇(9)

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的課程設計要求我們在英美文學教學實踐中摒棄原來的只圍繞文法和主旨分析設計課程的慣有思路,把多種智力領域和不同的學科教學相結合,設計出發展學習者多方面智力的課程,使學習者能夠較好地運用并發展自己的每一種智力。因此,課程設計應合理分配關注度,在考慮知識接受者個體差異的基礎上,為其量身策劃能夠發揮其智力優勢的內容設計。如,在詩歌及戲劇教學中,增加基于音樂-節奏智能方面的設計。在課堂上精選與名著和作家相關的樂曲、歌曲、歌劇等,以背景音樂的形式進行莎劇朗誦、James Joyce翻譯及朗誦、歌曲演唱。音樂活動的媒介會對人的情感、動機產生直接影響,不僅可以促進學習者音樂、節奏智能的發展,更能加深學習者對詩歌、戲劇的理解。在文學流派和不同國家作家作品的教學中,可以增加基于邏輯-數理智能方面的設計。

在文學作品角色塑造和創作背景的教學中,還可以增加基于自然觀察者智能方面的設計。如,對作家和作品中人物的畫像、照片、雕塑以及作品中涉及的地點、景觀、自然現象等添加基于自然觀察者智能方面的設計,利用計算機實現三維虛擬再現,這些可以讓學生與虛擬的自然界互動,如利用三維虛擬空間的方式再現圣保羅大教堂、白金漢宮、西敏寺詩人角等,讓學生在虛擬的環境中培養觀察自然的智能。

二、強調整體性

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導向,英美文學課程設計應該對多種智力領域一視同仁,使學習者能夠更好地運用、發展自己各方面的智力。首先,建立文學語料庫,豐富及多樣化學習者的欣賞資料。比如,在講授美國浪漫主義詩人埃德加?愛倫?坡的《致海倫》時,學習者不僅可以在語料庫中觀看《特洛伊》的電影片段,可以閱讀詩歌評論及相關的學術論文,還可以從語料庫中找到古希臘神話《荷馬史詩》中海倫原型的動人故事,從而進行拓展閱讀。

其次,建立中外文學比較分析庫,讓學習者以中國文學為參照體系來分析、衡量外國文學中的文化思潮與文學現象,從而更準確全面地評價中外文學的價值。如,對華茲華斯的《水仙》與陶淵明的《飲酒》進行平行閱讀,從而對比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眼中的自然與中國詩人、著名的歸隱田園詩人眼中的自然;以中國文化中的宗教信仰為切入點,對比閱讀《天路歷程》與《西游記》,更深入地理解英國文化中的基督徒的救贖精神。

篇(10)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及政治地位的提升,世界上學習漢語的人數日益增加。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也要求中國增進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教育合作,已成為提升中國在全球影響力的重大而緊迫的任務。為了加強傳播中華文化的力度,目前我國已在世界各國建設了多所孔子學院,為熱愛中文、渴望了解中華文化的各國民眾提供服務。漢語國際推廣及孔子學院設立已成為當前中國與世界各國開展教育合作的重要內容。伴隨著“漢語熱”在世界范圍內的日益升溫,我國高校對外漢語本科專業也獲得了迅猛發展。截至2008年,全國已有近180所院校具備招生資格。但是,與對外漢語事業的飛速發展相比,我國各高校配套的師資隊伍建設未能及時跟上,所培養的人才也遠不能滿足國內外漢語教學的需要。當前的對外漢語教育事業仍面臨巨大挑戰:孔子學院供不應求,對外漢語教師、漢語教材仍然嚴重不足。在這種新形勢下,理工科高校如何構建對外漢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國內外對對外漢語應用的緊迫需求,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中國高校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目前,國內對外漢語本科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和學生就業等四個方面。

根據教育部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業務培養目標被闡述為:“本專業注重漢英(或另一種外語或少數民族語言)雙語教學,培養具有較扎實的漢語和英語基礎,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及中外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對外漢語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內外有關部門、各類學校、新聞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業單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及中外文化交流相關的實踐型語言學高級人才。”但在實際操作中,大多數高校并未能在當前的人才培養過程中真正體現上述目標,在課程設置中所采用的典型模式為:外語+漢語言文學課程+對外漢語教學類課程,實際上是將對外漢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狹義地定位為對外漢語教學。

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內容,課程設置對復合型、創新型對外漢語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國內多數高校對外漢語專業的課程設置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困難:

(1)如何在課程設置中全面貫徹、落實教育部頒布的對外漢語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根據教育部規定,對外漢語專業人才的課程設置應涉及漢語言文學、教育學、外語、中外文化、對外漢語教學等多個學科。但在具體實施中,由于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對總學分和學時都有較嚴格的限制,導致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無法落到實處。

(2)如何科學地分配漢語類課程和外語類課程的比例。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對外漢語專業學生必須具備較高的外語水平,因此必須增加課程設置中外語類課程的學時,但將導致漢語類課程的學時受限,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

(3)如何科學、合理地分配漢語語言類課程、文學文化類課程、教育類課程的比例,也是該專業課程設置的一個難點。

(4)如何協調課程設置與學生就業需求之間的關系。據統計數據表明,當前對外漢語專業的本科生在畢業后能真正實現完全對口就業的比例并不太高。為了擴大其就業途徑,應培養學生的其他就業技能,但這將需要特定課程的訓練,由此也給本專業的課程設置帶來一定困難。

當前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市場需求旺盛,但學生的就業形勢卻較為嚴峻。出現這種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較多的畢業生無法勝任用人單位的需求。因此,對外漢語專業必須重視實踐教學,強化對學生的基本技能訓練,從而使得學生具備從事實際的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能力。但如何做到知識、理論和技能的有機結合,是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有的高校并未開辦留學生教育,無法向對外漢語本科專業的學生提供實踐和實習的平臺。據調查表明,有部分地方高校的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生在四年的學習生涯中,從未進行過對外漢語教學實踐,因此很難將專業理論課程和實踐相結合。

近3年來,對外漢語專業畢業生直接進入該領域工作的人數呈逐年下降趨勢。據統計,在2001年的時候,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專業畢業生進入高校從事專業對口工作的學生比例為34%左右,但該數字于近年已下降到不足20%;此外,對外漢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在畢業后繼續從事對口專業的人數也呈下降趨勢。因此,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新形勢下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來拓展學生就業渠道,也成為當前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

除了上述人才培養方面所存在的共性問題,目前國內某些高校對于對外漢語專業還存在較為嚴重的認識偏差。由于對外漢語與中文學科具有較大的交叉度,有的教育工作者認為其學科特點不顯著,沒必要單獨設置學科,這也體現了當前人們對該專業的理解程度偏低。在某些高校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較多課時都放在傳授語言文化知識,真正用于學生實際教學能力培養的時間極其有限,導致學生的實踐教學能力較弱。

二、理工科院校設置對外漢語專業的注意事項

在理工科院校中,其學科的一個主要特點是理工類學科強大但文科薄弱。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為例,其特色學科都是屬于理工類,包括:信號與信息處理、計算機應用技術、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儀器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等省部級重點學科;有可信軟件等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國家軟件與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臺(CSIP)廣西分中心;在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已經進入國內先進行列。理工院校的文科專業都是在公共課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與傳統的文科院校、師范院校相比,其文科專業存在底子薄、基礎不厚實的問題。因此,在設置新的文科專業時應充分考慮其文科弱、理工科強的特點,盡量結合學校的強勢專業來發展交叉的新學科。 轉貼于

根據我們對近年來在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學習的留學生所作的統計分析表明,這些學生主要來自東南亞或非洲國家,學習漢語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應用,如工程開發、外貿經商等。因此,如果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相關專業技術知識,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更容易與留學生溝通。而在獲取專業技術知識方面,理工科院校的學生比文科、藝術類、師范類院校學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可見在理工科院校發展對外漢語專業的必要性。

理工科院校所培養的對外漢語專業學生需要有較好的英語表達和應用能力,不但能很好地適應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的需要,還能去國外進行對外漢語教學。作為具有較強的漢語、英語應用能力的復合型、創新型實用人才,這些學生在人才市場上將更具競爭力,其就業也能夠實現多元化。但是,理工科院校的中文專業相對不強,有的學校甚至沒有開設中文本科專業,這將對開辦對外漢語本科專業帶來一定影響,例如中國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文化、漢語言相關的課程的開設和教學都會有一定困難。為此,理工科院校可通過內育外引的方式,引進相關專業的教授、博士等高層次人才。

三、適用于理工科院校的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下面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為例,介紹一套經過實踐且適用于理工科院校的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該專業旨在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強烈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身心健康,系統掌握語言學和對外漢語教學基本理論,有扎實漢語基礎和較高英語水平,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有較全面了解,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和自我發展能力,具備良好的文史素養和英漢雙語教學能力,能在國內外各級各類教育科研機構勝任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該專業培養方案主要包括語言類、文學文化類及教育教學類等三個模塊。

(1)語言類(漢語、英語、第二外國語)。開設的課程主要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大學英語(精讀)、英語泛讀、英語聽力、英語口語、英漢互譯、語言學概論、第二外國語(越南語)等。通過本模塊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漢語功底;熟練掌握英語,具備突出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同時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國語實際應用能力。

(2)文學文化類。開設的課程主要有:中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中國文化、西方文化與禮儀等。通過本模塊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受到中國文學、英國文學、中西比較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備較為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及較好的文化傳播、跨文化交際和外事活動能力。

(3)教育教學類。開設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計算機輔助對外漢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專題等理論課程,同時安排教學見習、教學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

上一篇: 智能化電氣工程 下一篇: 排水施工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爽爽爽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黑色丝袜脚足国产在线看非洲 |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中文 |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久久 | 一本热久久sm色国产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