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教學與研究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2 17:31:4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外語教學與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外語教學與研究

篇(1)

我們賴以進行思考和行動的日常概念系統,在本質上基本是隱喻性的(Lakoff & Johnson,1980:4),所以隱喻性表達在語言交際中非常普遍。Weekley (1912: 96)說:“除了那些與最基本的物體和行為有關的表達外,我們所使用的每一個表達都是隱喻。”Richards (1965: 92) 深有感觸:“在日常流暢的話語中,我們三句話少不了一個隱喻。”隱喻性表達在語言的實際交際中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作為人類思維方式的隱喻認知能否為英語教學提供理論指導呢? 本文將分析隱喻的認知機制與語言發展,以及英語學習者的學習機制,在此基礎上探討隱喻認知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

1.隱喻研究的發展

1.1傳統的隱喻研究

對隱喻的研究可分為三個傳統:一是修辭學傳統,二是哲學傳統,三是語言學傳統。隱喻的修辭學研究始于亞里士多德。后人把亞里士多德的隱喻觀概括為“替換論”,其基本觀點是,隱喻是一種修辭現象,是詞與詞之間的替換。隱喻的哲學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圖。但哲學家只關心隱喻與思維的關系,對隱喻的定義和范圍都很模糊,對隱喻的表現形式及其特點不感興趣。語言學中研究隱喻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的本旺尼斯特(E.Benveniste)和英國的烏爾曼(S.Ullmann)。本旺尼斯特從符號學和語義學的區別出發,把隱喻作為一種詞語的組合關系放在語義學中來考察,突破了傳統修辭學把隱喻作為一種詞匯層次的現象的局限,把隱喻看作是一種話語現象。烏爾曼則從意義變化的角度來考察隱喻。他把隱喻看作是語言詞匯意義變化的一種重要方式,并從心理學角度用相似性聯想的理論來解釋隱喻產生的基礎。

1.2隱喻的本質及其認知觀

總而言之,傳統的隱喻研究把隱喻作為一種語言現象。從Richards (1936) 開始,隱喻被認為是思想之間的交流(intercourse),語言中的隱喻被認為是派生的(derivative)。到了Lakoff和Johnson(1980)的《我們所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隱喻更是明確地被認為是人類用來組織其概念系統的不可缺少的認知工具。隱喻被定義為通過一種事物來理解另一種事物的手段。現在,隱喻研究者們基本上都接受了隱喻本質上是一種認知現象的觀點。

20世紀80年代,Lakoff和Johnson將認知域(domain)與映射(mapping)概念引入隱喻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隱喻認知機制,即用源域( source domain)與目標域(target domain)之間的映射來闡釋隱喻認知現象,開辟了隱喻研究的新視角。他認為隱喻的本質是以一種事物去解釋和體驗另一種事物,隱喻是從一個比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個不太熟悉的、較難理解的目標域,其心理基礎是抽象的意向圖式。映射是指將某個認知域的部分結構投射到另一個認知域中去。具體地說,人們使用源域的結構及相關的知識或經驗去談論或思考目標域的概念(Lakoff,1993) 。我們日常的概念系統正是由成千上萬個這樣的隱喻或映射構成的,人們也正是通過這些隱喻或映射來認識客觀世界的新事物的(Lakoff & Johnson,1980)。

2.隱喻認知與外語教學

2.1英語學習者的學習機制

著名哲學家康德早在1781 年就指出,一個人在接受新信息、新概念、新思維時,只有把它們同腦海里固有的知識聯系起來才能產生意義(盧紅梅,2000 :3)。圖式理論( schema theory) 認為,人們在理解、吸收輸入信息時,需要將所輸入的信息與大腦已知信息(或概念) 聯系起來(Cook,1989) 。桂詩春教授指出,從認知的角度看,一個人進行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新舊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在大腦中恢復已知信息,最后外部刺激和已知信息相互作用,產生行為改變,可簡稱為信息處理模型,這個模型對外語教學尤為適合,因為外語的學習和使用基本上是一個信息處理過程,它以大腦(信息處理器) 為中心,連接輸入和輸出(桂詩春,1992) 。由此,英語學習者的學習機制可表述如下:未學的英語言知識作為新信息(外部刺激) 輸入大腦,通過大腦內的信息處理器和已知信息相聯系,新舊信息相互作用后,成為新的已知信息輸出,儲存在人的記憶中。這樣一次學習任務就完成了。由此可見,英語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新舊語言知識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習者要通過已知的語言知識來認識和掌握未知的語言知識。這和前面分析的隱喻認知機制基本上是一致的,而隱喻認知方式更系統、更具體、更生動,因為隱喻是兩個認知域之間的映射,只要掌握了兩個認知域之間的實體對應關系,就有可能通過已熟知的認知域來全面認識未知的認知域。對外語教學而言,教師可以通過喚起學生頭腦中的隱喻認知圖式或建立新的隱喻映射的方式來提高教學效果。

2.2隱喻認知與外語教學

語言,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以詞匯為建筑材料,語法為結構規律而構成的音義結合的多層次的語碼系統(王寅:275),而學習一門語言首要的事情就是對其詞匯的掌握和實際應用(West,1930:514) 。隨著心理學與語言學的發展,教學方法已經將重心從“教師中心”向“學習者中心”轉移。這種變革后的教學法以認知心理學為其心理語言學基礎,更注重對語言的認識和理解,以已有的知識為出發點,加強對本族語的利用。也就是說,不論概念和語言是以什么樣的模式儲存在人的大腦中,是共享一套系統,還是兩個獨立的體系,母語都是已有概念的第一性載體(郭銘華:26) 。就此看來,無論是母語的語言形式還是學習者習得母語過程中的經驗都可以用于外語的教學。隱喻的普遍性決定了學習者可以通過對母語中隱喻認知方式的理解有意識地推理和感受存在于目的語系統的隱喻體系,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對詞匯的記憶、掌握、運用;隱喻的創造性使學習者能夠舉一反三,拓展以目的語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隱喻的差異性又使學習者能夠在掌握共性的基礎之上注意到兩種語言深層次上的不同之處,促使其加強對目的語民族的文化、習俗和歷史的學習。

3.隱喻認知研究對英語教學的意義

3.1隱喻認知研究對外語教學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廣泛也最為人們所認可的是它對詞匯教學可能帶來的影響。它使人們認識到詞匯之間的內在聯系及這種聯系的普遍性。隱喻是人類的基本認知模式,隱喻化是大量詞匯意義生成和擴展的基本方式,所以主要教學輔助工具,比如詞典及其它擴展詞匯的工具書的編寫就應當以簡單明了的方式揭示這一過程,通過介紹詞匯意義的演變,激活學習者的認知圖式。因此,概念隱喻具有使學習者構擬推理規則的內在性或潛在性。所以如果詞匯學習工具書可以根據概念隱喻模型處理詞匯,學習者在習得詞匯時就會形成推理規則,減輕學習負擔,易于形成長期記憶。運用概念隱喻組織記憶模塊進行同義詞教學可使學習者了解詞匯間的細微差異,同時建立起目的語言的系統觀念。這有利于加強對目的語的深層認識。隱喻的生動性還能夠增加學習的趣味性,達到在樂趣中學習的境界。

3.2以隱喻為切入點的文化學習。語言的學習應重視文化的學習早已是語言教學工作者的共識。鑒于隱喻表達的相對性(即相對于隱喻的泛人類性,不同認識主體對相同的喻旨有不同的喻體與之對應) 和語言的傳承性,有必要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對目的語隱喻的文化內涵予以介紹。每一種語言都有具體的隱喻化系統。了解、熟悉目的語的隱喻系統,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該語言的表面意義及深層的文化內涵。隱喻與文化相輔相成,因此以隱喻為切入點的文化學習應作為二語課堂的一項重要內容。

3.3“隱喻和隱喻能力是影響第二語言學習者實際交際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姜亞軍,2003)。隱喻能力是對隱喻表達式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隱喻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對目的語基本知識的學習、文化的學習。Danesi(1986)曾斷言:“學習者具有交際能力的真正標志是能夠隱喻性地使用目的語。”一個人的隱喻能力提高了,他的運用相關語言思維的能力必然會相應提高。因此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隱喻能力,鼓勵隱喻性思維既利于擴展知識鏈條又能豐富表達。

3.4運用概念隱喻、語法隱喻知識根據具體語境需要對語匯進行組合,使表達更精確、更得體、更富于變化,對于寫作教學也頗有裨益。

參考文獻:

[1]Danesi,M.The role of metphor in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J].Rossegna Italiana di Linguistica Applicata,1986,(183):1-10.

[2]Derrida,J.Margins of Philosoph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

[3]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4]Lad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Lakoff,G.& Turner,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6]Ortony,Andrew.(Eds.)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UP,1973/1993.

[7]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New York:OUP,1936.

[8]Weekly,E.Romance of Words[M].London:John Murray,1912.

[9]蔡龍權.關于把隱喻性表達作為外語交際能力的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6).

[10]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1.

[11]郭銘華.論母語在外語課上的作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4).

[12]姜亞軍,張輝.國外隱喻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述評[J].國外外語教學,2003,(2).

篇(2)

ZHANG Nannan, LUAN Jibin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musi, Heilongjiang 15400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novative teaching theory, big data, advanced Internet technology, cloud computing and other Internet based teaching method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for modern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enrich the modern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provide effective protection. In the "Internet plu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 has aroused the universal concern of educators and learners to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the impac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ode is only taught by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for traditional large. The comparis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Mu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Hope to explore and explore the way to adapt to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Mooc; tradition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ode; comparison; research

?崦諾耐?絡慕課教學模式的探究對完善我國網絡教學模式研究有積極的意義。探討慕課教學與外語教學相融合,對傳統外語教學模式與慕課模式進行深入比較,這些研究將對外語教學方式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慕課外語教學模式作為傳統教學的有益補充,將取得更好的外語教學效果。

1 傳統網絡模式與互聯網時代網絡教學模式的比較

互聯網時代網絡教學模式是一種采用計算機進行互聯網交互型通信為手段展開的教學活動。利用互聯網遠程教學不局限于時間和空間,一對一外教口語教學收效顯著。師生利用互聯網、媒體進行多邊互動、合理共享資源,進行先進的現代化網絡教學。然而傳統的網絡教學模式是利用函授、廣播、電視遠程教學和精品課程等網絡視頻資源共享等形式來實現的。這些教學形式并沒有脫離教師講解和學生接受的傳統模式。教師在視頻里講解,無法和學生溝通和監控教學效果,缺乏師生互動,無完整的教學評估體系。學生無法對學習進行自我學習成果評價。

2 慕課與傳統網絡課程比較而言具有的優勢

(1)慕課課程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師會對重點難點、課程進度、學生將達到的程度等進行開課前概述。學生通過閱讀條例來更好學習和按要求交作業。(2)教學用的網絡視頻是慕課專用教學視頻,教學效果有保障。研究表明最高效的學習活動是在開課十分鐘左右,之后逐漸下降。故而視頻分割成10分鐘一個的小段視頻。小段視頻中教學內容精練,充分保證學生的上課專注力。網絡外語課程教學中,每周一次外語課程視頻,2 小時外語教學視頻將以時長為 10 分鐘的外語教學短視頻鏈接出現。在每10多分鐘視頻中添加嵌入式的外語課程問題測試,正確回答出答案方可繼續收看,否則需重新觀看本片的外語教學小視頻。主客觀題穿插,試題難度不高有助于提高學生外語學習的成就感。沒有完成的外語學習視頻,會出現自動提示。在考試之前未完成外語慕課所有課程視頻的觀看,考試資格將被取消。(3)錯點回看設計,學習效果有保障。只有回答試題正確才可繼續觀看,否則要重回錯點觀看視頻。有效保證學生在觀看時不能走神。(4)作業提交制度,鞏固學習效果。及時提交作業與交流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5)線下交流會活動讓師生能夠互動。活動中交流學習心得,鞏固所學。(6)評價方式獨特。完整觀看所有的外語教學視頻、完成作業、參加討論方能獲得成績。(7)批改作業采用“同學互評”。提交外語課程學習作業。每周課程完結,教師將以外語慕課教學內容為依據,為學生布置開放性的作業。作業以讀后感、筆記、說明文、議論文等形式提交。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作業要求嚴謹、要有創新、要可讀性強,作業通過網絡以PDF格式提交,采取同學互評形式。作業要求在截止日期范圍內提交,如果過期提交,計分為零。由于一個慕課可以同時有很多人選,作業量巨大,然而教師精力有限,因此慕課運營商創新采用學友互評形式。

3 外語慕課與傳統外語教學操作程序比較

3.1 傳統外語教學模式操作程序

(1)組織外語課堂教學。學生要明確外語學習目標和落實外語學習任務。激發學生外語學習興趣,為接受新的外?Z知識做好準備。課堂點名、導入相關新知識等步驟。(2)復習舊知識。明確舊知與新知的區別和聯系。加深對外語新知識的理解和滲透,將新知識與舊知識完美融合。(3)新課講授。此步驟為傳統外語教學活動的核心環節。教師外語教學中綜合運用互動法、啟發法、講述法等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的外語知識。傳統外語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教材為中心。

傳統外語教學模式的實現條件是外語教師在課堂上主導,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傳統外語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外語學習活動中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一刀切的教學方式無法照顧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外語傳統課堂是固定的教學時間和場地,在期末,以對學生單向總結性筆試評價為依據,鑒定學生外語學習成績。只重分數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

3.2 慕課外語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

慕課外語教學模式是網絡教學模式。其運作的復雜性決定了實現外語慕課教學條件的復雜性。首先,教師專門錄制的外語課程視頻是利用業余時間來錄制的課程,耗費時間和精力。網上外語教學的參與者數十萬計,教師無法做到監管督促網上的課程,觀看視頻進行外語學習完全依賴學習自覺性,因此外語慕課教學過程中需不斷回答問題。正確方可繼續學習,交流區參加討論列入成績考核范疇之內。助教幫助外語教師回答問題,答疑解惑。多為在校學生,增加了外語慕課教學模式的成本。外語課程的慕課教學模式是依托互聯網不受限于時間和空間。學生連接網絡,通過注冊外語學習的賬號開始學習之旅。在截止時間內收看外語課程視頻,提交外語課堂作業。成績構成為出勤率和學友互評兩項,達到外語慕課課程規定要求,獲得結業證或修滿學分。

傳統外語教學模式中,教學目標強調以全體學生發展為中心,然而在展開實際教學活動時與初衷背道而馳。為滿足班級多數學生的需求,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基本采用一個方式。何況教師由于班級班額和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無法照顧到全體學生。與此相比慕課中外語的學習論壇給學生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在平臺上外語學習的問題得到解答,外語學習的學習經驗得到交流。

篇(3)

一、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策略探討價值

高職院校的建設目總體而言是根據院校學科內容,有針對性的培養符合專業需求的專業人才。在眾多專業性學科領域中,高職院校培育人才局域一定的專業特殊性,而其培育人才獲得的專業知識,也同樣有部分內容具備著專業的特殊性。在此其中,專業外語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之一。借由大量國內外專家學者研討總結所得成果,均通過專業術語形式應用于受教者日常工作者,因此,專業外語學習,是確保從業人員行為專業性的重要考量。與此同時,專用外語并非獨立存在,其與公共外語的有機結合,才是保證世界性專業交流的手段,因此,專業性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國內的自行發展,其應通過專業外語及公共外語學習,實現國際性專業交流,從而提升并革新現有技術,實現專業的長足發展。由此可見,在專業性人才培養的搖籃中,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策略的新穎與先進,是保證外語應用的重要手段,同時是實現專業良性發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故此,探究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策略,對地域性專業發展十分重要,值得各大高職院校重視并研究發展。

二、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現存弊端

1.教育主體關注偏差致事倍功半。當前高職院校外語教學存在弊端之一,便是教育主體關注偏差所導致的事倍功半。分析專業外語與公共外語的應用主體可知,其重點落實于受教群體的有效利用,因此,教育主體應著眼于受教群體的本身。然而,傳統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則是以教師填鴨式教學為主,完全不顧及受教群體的吸收程度與理解狀態,久而久之,無論是專業外語,亦或是公共外語,受教群體都只是一知半解,別說很好的專業交流,甚至連基本對話都有難度,很難達到專業交流水平。

2.教育方法運用不當致費時低效。相較于教育主體關注偏差,教育方法應用拙劣則是導致受教群體不能良好吸收并應用外語知識的又一大問題。就當前高職院校教育方法而言,雜亂無章,缺少系統性是其最大弊端。專業外語及公共外語分科太細,無法有效實現相互滲透,彼此促進作用,外語語言教學環境建設力度不足,同樣無法良好的實現教學引導。學生主體意識培養不足,無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外語教學中來,更加不利于受教群體吸收并應用外語知識,同時易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

3.教育興趣培養不足致成果難結。結合以上兩點來看,教育主體關注偏差及教育手法運用不足所導致的最終結果,將是教育興趣的培養不足。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對學生而言只能是負擔。然而,目前教育教學模式過渡注重知識的教導,而輕視了學生的興趣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知識吸收,并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久而久之,學生將無法正確面對外語教學,更不可能于教學中收獲有益于自身發展的知識內容。

三、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科學落實策略

1.科學定位主體促事半功倍。在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科學落實的過程中,科學定位主體是其教學目的落實的重點所在。就高職院校的教育特殊性,及其專業需求的特殊性,教學主體的定位準確才能有效促進教育教學發展,實現專業知識的滲透與落實。在高職院校外語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其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對公共外語知識的了解,決定了其學以致用的程度。

2.時效教育手段促節時高效。保證了教學主體科學定位的基礎上,教學手法將獲得巨大的改觀。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將被摒棄,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教學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先學后教、探究式教學、情景教學等先進教學手段將引入課堂。學生可通過自主學習、疑問學習、情景體驗等多種方法更為深刻的了解并認知所學知識,從而更為科學與合理的運用專業外語與公共外語。

3.落實興趣培養促成果凸顯。科學的教學主體認知與全新模式的教學手段落實,將促進教育以學生興趣培養為優先考量點,落實受教群體的外語興趣培養,從而實現受教群體應用公共外語會話,采用專業外語學術交流。將興趣這一老師引入外語教學之中,外語教學不再會是學生的學習負擔,反而會成為學生的學習動力,通過趣味學習方式,寓教于樂的學習方法,實現興趣培養與理論教學的有機結合,從而令專業外語不再冰冷,公共外語更為靈動,最終實現外語教學的生活化、常態化,從而扭轉現行外語教學教育弊端。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外語教學中專業外語與公共外語教學策略的科學落實十分重要,尊重教育主體,科學教育手段,實現興趣培養,是當前教育教學科學發展的重要策略,同時是保證高職院校專業外語與公共外語應用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楊志康.高職院校外語專業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研究――基于就業需要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4:42-44.

篇(4)

外語是一門區別于其他種類的學科,因此,在學習英語時不能完全按照其他學科的方法進行學習,外語學習更重視實踐學習,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外語情節同樣是學習的對象,這是外語學習智慧平臺可以發揮的最大功能。通過智慧平臺,學生通過移動設備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但從外語學生智慧平臺的建設來說,還尚處于起步階段,不可質疑的是在未來的外語學習中,云服務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一、云計算在外語教學中的優勢探討

1.云端有利于分散信息的整合。以前的外語教學是各個高校自成一體,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封閉的教學環境,久而久之也離最正宗的英語越來越遠,而采用云計算技術可將全國各高校的英語教學資源整合在一起,這樣可以做到信息的共享、資源的充分利用,而從各高校的英語教學實際水平來看也是層次不齊,個體的努力也很難使教學水平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而云計算技術的應用對學習其他高校的英語教學模式,起到很好的借鑒作用。云計算技術支撐的教學平臺有利于教師之間進行專業的學術交流,眾所周知,教學水平尤其是外語教學水平在地區之間是有很大的差距,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教學水平是很高,而很多山區和一些小城市則是非常落后的,通過云計算支撐的教學平臺,比較落后地區的教師可分享發達地區教師的一些教學成果與經驗,從而快速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達到平衡地區之間教學水平差距的效果。2.用戶端的應用體驗良好。不管是哪種教學模式、教育平臺,檢驗其真正發揮作用、提高教學水平的都是用戶的反饋。采用云計算技術支撐的外語教學平臺同樣如此,只有用戶也就是學生和教師才真正地發揮了其應有的價值。教師可將自己的教學視頻上傳到教學平臺上去,這樣可使更多的學生看到自己的視頻自行學習,同時,教師也可通過觀看其視頻及學生的反饋來改進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通過這種視頻記錄的方式可將教師在課堂上脫離出來,更多的時間進行學術研究及教學方式的改善。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通過教學平臺學生可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打破傳統教育中學習只能在課堂上的模式束縛,使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1]。在實際學習中,教師的教學模式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接受的,而通過教學平臺學生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進行學習,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所以說,以云計算技術支撐的教學平臺不管是從學生還是教師的角度都有很大幫助,對提高教學水平也具有重大意義。

二、構建以云技術為依托外語教學平臺的建設意見

1.資源、信息共享模式的建立。依托云計算建立的教育新平臺的一大主要目標就是實現資源、信息的共享,通過這個平臺教師可將其講課視頻、教學資源等上傳,從而,在整個平臺內進行傳播,平臺內所有的用戶都可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這種平臺資源、信息共享可跨越地區上的障礙,讓一些偏遠山區、基層教育工作者、學生分享到全新、有效的資源。2.完善資源挖掘、教學效果評估。通過以云計算為依托的教學平臺可將隨時更新的教學資源、信息建立教學資源數據庫,這樣平臺用戶就可在數據庫里獲得最新的教學資源。與教學資源數據庫相對應的就是建立資源挖掘工具。從理論上來說,這個挖掘工具并不是簡單的搜集信息,而是一個完整的教學效果評估工具,只有達到一定要求的教學資源才能被挖掘出來,也就是能夠進入到教學資源的數據庫中去。這種教學資源的挖掘工具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對教學效果的評估只能通過考試方式進行的模式,讓更多適應當前教育背景下好的教育模式被挖掘出來。3.創新師生之間的溝通模式。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的交流僅限于課堂上,這給教師的教育和學生的學習都帶來了很多障礙,而通過教學平臺師生可隨時隨地進行交流,打破了原有師生交流模式,學生將不懂的知識點及時與教師交流,解決其學習中的不足,教師也可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其教學效果,進而改善其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這種以云計算為依托的教學平臺除了便于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外還有利于社會上想要學習外語的人與專業教師進行溝通,給其創造一個便利的學習機會。

三、以服務為目標的外語平臺優勢的分析

1.創先教學模式與領域。面向服務的智慧化外語教學平臺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可利用任何網絡進行學習。更為重要的是智慧化外語教學整合了各個領域的英語教學,并不是單純的局限于校園內的英語教學,社會上各個領域的專業教學資源也被納入其中,社會上工作的人對于英語的某一方面有學習需要也可以進行學習,比如,各種考試、出國訪問、留學、等級考試、英語日常交流、國際貿易等,尤其是一些比較專業的英語領域,通過這個教學平臺可使更多有需求的學生來進行學習,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2.實現多系統的教學應用。在面向服務的智慧化外語教學平臺中,有教學效果評估、考試、語音識別、作業、交流、教學、資源共享等多個系統,這些系統集中了所有的教學資源,同時,也給用戶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多個系統不但有效地推動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資源的共享,而且打破時間空間上的束縛,能快速、高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2]。如教學平臺中的語音識別系統,通過這個系統學生可進行英語發音的學習,系統會通過對其發音的識別,對其錯誤予以糾正。通過教學平臺上的考試系統,學生可進行自我學習效果的檢測,系統在了解其考試結果后會智能的識別出學生哪個環節比較薄弱,在接下來的學習中系統會更傾向于學生薄弱的環節進行學習。

四、實踐教學與平臺功能的結合

1.教學平臺設備進入課堂。現在的課堂教學應是創新的教學,將智慧化外語教學平臺引入到現代的教學課堂中去,實現傳統教學與新技術支持下的教學設備相結合。從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趨勢及國際教育大環境來看,先進設備進入課堂教學已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將智慧化的外語教學平臺引入到課堂中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資源,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3]。智慧化外語教學平臺適用于課堂的系統有智能翻譯系統、識別發音系統、等級模擬考試系統、考試評估系統,通過這些系統可使學生更好、更快進行英語專業化學習,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其英語水平,而教師能抽出更多的時間來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板塊進行輔導,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2.實踐教學與平臺的統一。在實踐教學與教學平臺統一探討中,本文以同聲傳譯系統為例進行了探討。在智慧化教學平臺上有一個同聲傳譯綜合實驗室,在這個平臺內可自主地進行英語發音學習。在與傳統課堂的結合中,學生進入系統內仿佛置身于國際會議現場,進行同聲翻譯,這可以說對學生的同聲翻譯是一個很大的考驗,這種模式可快速提高學生同聲翻譯能力。學生在翻譯過程中,系統會對其發音進行錄音,而完成同聲翻譯后,教師可針對學生的翻譯錄音進行點評,將其不足之處指出,使學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從而進行有效的改善。

五、結語

總而言之,從以上分析來看,構建面向服務的智慧化外語教學平臺已經成為國際英語教學的大趨勢,也是我國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通過智慧化的英語教學平臺可打破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實現資源、信息的共享,使師生有更多的交流機會,在交流中教師可提升自身的英語教學水平,從而,提高我國整體的英語教學水平。

作者:張銀帙 單位:吉林建筑大學

參考文獻:

篇(5)

思辨能力是指依據一定標準,對事物或觀點做出有目的、有理據的判斷的能力。它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前國際人才競爭日益激烈,世界各國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重視。美國政府自1993年開始將其列為大學教育目標,我國教育部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列為我國教育的長期發展目標。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也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學術界認為,雖然思辨能力是一項適用所有領域的普遍技能,但可依托特定學科領域的具體教學內容進行培養。因此,思辨能力的培養可以采取分離式,通過專門開設的課程讓學生系統學習思辨能力的各項核心技能;也可以采取融合式,將思辨能力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融入其他課程中,在其他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進行鍛煉。目前,各高校外語專業大多選擇融合式思辨能力培養,將其融入公共外語課程教學中。以外語教學為媒介來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具有以下兩個優勢:第一,語言是思維的媒介,聽、說、讀、寫、譯等語言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提高語言能力,又可以鍛煉思維能力,促進思辨技能和思辨傾向的發展;第二,外語學習不僅是語言知識積累的過程,也是不同思維方式碰撞磨合的過程,學習者可以通過與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溝通來了解不同的思維方式,構建向外界介紹中國文化、中國形象的話語體系,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自己的思辨能力。我國外語界學者已經對外語學習環境下思辨能力培養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文秋芳對中國外語類大學生思維能力現狀的研究,李莉文對英語寫作中的讀者意識與思辨能力的研究,阮全友將中國語境下外語教育的行動研究觀與思辨能力培養相結合進行的研究,等等,這些都為實踐教學尤其是外語專業實踐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和幫助。然而,這些研究大多是以外語專業的本科外語專業教學為背景,對培養非外語專業研究生思辨能力的研究不夠充分。因此,如何以思辨能力培養為導向開展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要求

《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中提出,研究生英語教學應堅持從實際出發、學以致用的原則,教學目的是培養研究生運用英語的能力,使學生能以英語為工具進行本專業的學習、研究及國際交流。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研究生英語教學研究分會于2020年編著的《非英語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指出,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專業性三大特點,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而思辨能力是創新能力的關鍵。在學生語言技能相對較弱的情況下,如何有機融合語言教學目標和思辨能力培養目標,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值得研究生公共外語課程教師共同探索的問題。

二、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行動研究的方案設計

筆者在非英語專業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實踐中注意到,有一些學生英語學習投入多、效果差,事倍功半。有的學生在閱讀英語文章的過程中無法推斷出作者的觀點,分不清哪些是論點、哪些是論據,哪些是作者的觀點、哪些是作者轉述他人的觀點,閱讀完后對作者思路似懂非懂,無法復述和總結文章內容;有的學生在英語寫作過程中拘泥于形式和語言本身,常套用模板、背誦“萬能句”、堆積材料,無法邏輯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在英語口語表達中缺乏有效交流,思路混亂;有的學生在與同伴進行英語互評時,不知從哪個角度進行評價分析,不明白如何質疑、如何賞析。學者黃源深將這種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思考能力欠缺所造成的現象定義為“思辨缺席癥”。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擺脫“思辨缺席癥”,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為解決“思辨缺席癥”問題,鄭州大學研究生公共英語教改團隊成員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反思并查閱文獻資料,將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分為教師因素和學生因素。如果教師不能從自身出發,在教學中善于思考,將思辨運用到教學實際行動中,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如果教師不能全面認識、診斷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并制訂相應教學計劃,而僅是圍繞著字、詞、句和語法結構展開教學,學生也只能通過機械背誦、反復操練這樣的低層級思維來學習,無法在學習過程中得到鍛煉思辨能力的機會;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考慮學生需求、學生特點以及教學環境差異,而是生搬硬套,根據書本上的理論或其他教師的經驗來組織課堂教學,就無法真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及創造性;如果教師在評價體系中片面強調詞匯、語法,以考試為本,學生就很難擺脫“唯考試論”的約束去自主鍛煉思辨能力。因此,教改團隊先從教師因素著手,從教學計劃、課堂教學組織、評價體系三個環節進行改革,為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營造合適的環境。

(一)教學計劃

研究生公共英語傳統教學注重訓練學生語言技能,將語言知識積累當作教學中心,教學活動圍繞識記、理解等低層級思維展開。經過反思和查閱文獻,教改團隊根據《非英語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提出的教學目標,將教學重點由原來的字、詞、句等語言知識積累轉為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及國際交流,教學中心由“學英語”轉移至“用英語”。教改團隊決定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教學為英語基礎技能自主學習,教改團隊自主開發與《研究生英語讀寫教程》配套的線上學習材料,包括授課視頻、教學課件、討論區、練習和測試等內容,學生可借助超星學習通平臺自主完成各項學習任務。線下教學為英語應用技能實踐課,教改團隊根據學生的英語基礎和需求,進行分級教學,共開設三種實踐課:日常交流英語、英語寫作翻譯實踐、學術英語寫作。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為學生提供更多語言產出實踐機會,使運用、分析、綜合、評價等一系列高層級思維活動貫穿整個學習過程,有效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課堂教學組織

得益于鄭州大學核心學位課程碩博研究生公共英語的建設,20人左右的班級規模及設備完善的微格教室可以為語言實踐活動提供理想的環境。課堂教學設計思路也做出相應改變。課堂組織形式由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講解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合作式學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討論、科普演講、口頭匯報等活動,在合作、討論、表達、共享的氛圍中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教師則以輔導者、組織者、咨詢者的身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三)評價體系

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將學習熱情貫穿整個課程周期,而不是在期末考試前才開始投入,教改團隊采取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兩種評估方式各占課程成績的50%。形成性評估分為兩項:平時成績及英語基礎技能自主學習成績。其中,平時成績根據課堂參與度、隨堂測試、小組活動、平時作業檔案袋等各項內容分檔評分,英語基礎技能自主學習成績由在線學習數據和線下測試成績組成。為使考試在教學中發揮良好的作用,終結性評估實施教考分離模式,教改團隊采用由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組織的非英語專業研究生通用英語水平測試。

三、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行動研究的方案實施

2017年9月至2021年7月,教改團隊在鄭州大學2017級至2020級32個英語班實施了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行動,該行動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步驟:一是導學課完成兩個任務。第一,教師通過師生交流進行英語學習問題診斷、問題分析、灌輸“用英語”而非“學英語”的學習理念;第二,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隨堂自由式寫作實踐,鼓勵學生“用英語”來表達觀點、傳遞思想,如寫自己的學習需求、預期收獲、疑惑顧慮或其他自選內容,課后教師閱讀學生作品并給予每個學生書面反饋。導學課不僅介紹學習理念,也引導學生進行“用英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表達意愿等一系列思辨活動。二是在各課型日常課堂教學中有計劃地融入鍛煉思辨能力的教學活動。比如,教師在翻譯實踐課教學中弱化翻譯技巧的講解,根據教學目標布置小組合作式翻譯、同輩評價、口頭匯報等學習活動。這些活動使學生在合作型、任務型學習過程中通過分析、對比、討論去發現新知識,并逐漸掌握新技能。教師在基礎寫作實踐課教學中引入作品評析、合作式寫作等一系列參與式課堂活動。筆者及團隊其他成員按照教學目標選擇范文供學生評析,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進行對比分析,指出文章優劣,給出評分并完善問題作文,最后匯報分析結果及分享改寫后的作品。“我的專題講座”是一項貫穿應用文寫作實踐課的教學活動。學生在申請信、個人簡歷、個人自述、外語期刊投稿信、催稿信及改稿信、感謝信等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幾類應用文中選取一類,以小組為單位準備小型寫作專題講座。每個小組需要做需求分析、查閱資料、綜合信息、制作幻燈片、講座預演,最后以小型專題講座形式為全班講解所選類型應用文。難度較高的學術英語寫作課改變“傳授模板”的直接授課模式,鼓勵學生探索式學習。以學術論文摘要寫作為例,教師要求每小組從與本專業相關的高質量國際期刊中選取4篇論文及其摘要,分析4篇摘要撰寫格式、涵蓋信息類別、語言特點等,在課堂上做口頭匯報,讓學生通過合作、對比、分析、判斷、討論和實踐來理解摘要的寫作方法。口語課堂教學中,筆者及團隊其他成員將教學活動分為兩部分,前半學期練習基礎日常表達,包含朗讀、對話等形式,其中貫穿語音微技能、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訓練;后半學期進行與所學專業有關的口語實踐,如小型科普演講、模擬國際學術會議中的摘要匯報等,以此培養學生的學術交流能力和科學素養。

四、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行動研究的結果評估

根據團隊教師課堂觀察、整理學生作品檔案以及同行觀察者的反饋可知,本次歷時八個學期的行動研究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使用語言進行闡釋、分析、評價、推理、解釋等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語言能力,而且有效提高了思辨能力。本研究在一系列教學行動中有以下收獲: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譯文對比分析、英漢比較、文章評析、應用文信息綜合整理以及每次課堂討論和口頭報告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合作式、任務型學習能夠營造比較自然的學習環境。沒有特別明顯的“學習”標簽,學生在合作和討論過程中的學習可以更深入,也能融入更多的生活體驗以及對世界的認知。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得到提高。小組課堂討論常態化使內向型學生從組內發言開始鍛煉,進而敢于在課堂上進行匯報。整體課堂參與度明顯提高,課堂參與率由行動研究前平均每節課每班15%提高至70%。

五、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行動研究的反思

從良好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反饋來看,課堂內容的改革、課堂活動的設計,由講授式教學向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的轉變等一系列教學改革措施能夠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學習環境,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然而在本次行動研究中,筆者也發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研究生公共英語課師生比較低,這導致學生英語學習個性化診斷不足,教師對個性化問題反思較少,為學生提供的有效的個性化幫助不足;計劃內教學課時有限,一些可以鍛煉思辨能力的教學活動未能深入開展,需要通過舉辦多種課外活動,如英語學術海報展覽、英語學術演講、科技英語翻譯大賽等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參考文獻:

[1]文秋芳,中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現狀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2]楊慶萍,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課堂思辨能力培養途徑初探[J].云夢學刊,2016(5).

[3]文秋芳,孫旻.評述高校外語教學中思辨力培養存在的問題[J].外語教學與理論實踐,2015(3).

[4]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非英語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5]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編寫組.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3.

[6]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研究生英語教學研究分會.非英語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7]蔡基剛.科學素養視角下的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公共英語課程改革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1(2).

篇(6)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121-02

1.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老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也采用了更多新的方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比如翻譯法、滿堂灌的方法等,向以學生為主,促使學生主動進行外語學習轉變,通過教授學生適當的外語學習策略來促動學生自主進行學習,以授之以漁替代了過去的授之以魚,這樣有利于學生外語水平的全面提升。大學外語老師對外語的學習策略進行深入的研究,這樣才可以使得大學外語的教學效果更好。

2.學習策略的定義和分類

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采用的某種步驟和方法,使得學習效率高、學習效果好,這就是學習策略。常規的學習策略包括認識策略和元認知策略,學習者通過分析、概括、做筆記等方式完成學習的任務就是認知策略,學習者在進行分析的時候主動的對計劃、評估的過程進行調整就是元認知策略,還有一種比較新穎的學習策略,專家們稱之為情感策略,情感策略是指學習者在進行學習的時候,通過與他人的溝通并對自己的不良情緒進行調控,進而完成學習任務。我認為在進行外語的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學習策略就是認知策略,認識策略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完成大學外語的學習,可以使得大學外語教學的效果更好。

3.學習策略對大學外語教學的意義

老師在進行大學外語教學的時候,要注重研究學習策略,這樣不僅可以使得老師本身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得到提升,還能夠幫助學生找到更好地學習外語的途徑與方法,有利于學生外語成績的提升。在進行大學外語教學的時候,要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幫助學生找到更適合自己、效率更高的學習策略,這樣有利于學生掌握更好的學習外語的方法,使外語學習中的困難減少。

學生選擇一種科學合理的學習策略,而且非常符合自身特點與實際的學習能力的學習策略,這樣有利于學生外語成績的顯著提升。相反的是,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可以促使更合理的學習策略的選擇。學生在進行學習策略的選擇的時候,要根據自身的學習外語的基礎和學習外語的能力來選擇,而且選擇學習策略的不同,對于學生的能力培養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所以老師要根據學生的綜合情況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學習策略,這樣才能使得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可以推動外語學習的、科學合理的學習策略。

4.學習策略在外語教學中應該注意的方面

4.1了解學生

外語老師必須能夠對學生各方面的情況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這樣才可以使得學習策略的指導有更好的效果。所以,老師要多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對于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有一個及時全面的了解,這樣才可以了解學生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了解學生的困惑是在什么地方,這樣老師才可以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出具體的策略指導,才有利于解決學生的問題。老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學習策略,這樣對于學生進行區別對待,才有利于學生的自身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習好外語。例如,學生在進行外語的單詞記憶的時候,大多數學生采用的都是死機硬背的方式,如果老師不及時的和學生溝通交流,就不會發現這一問題,不能做出具體的指導,所以老師要及時的了解學生這一學習方式,及時的做出學習策略的指導,要他們通過多讀單詞,掌握語感,通過這種方式來進行外語單詞的學習與記憶。

4.2要善于觀察和總結

大學外語老師在進行外語教學的時候,要對于學生使用的不同的學習策略進行觀察和總結,通過將不同學習策略進行對比,精選出一些比較優質的學習策略推薦給學生。老師精選出的學習策略要有比較高效的學習效率,學習效果更好,而且對于學生的自身特點比較合適,這樣才可以使學習策略的作用體現的更加明顯。例如在進行外語教學的時候,發現一些閱讀能力比較強或者聽力比較好的同學更喜歡對不懂的東西進行猜測,他們可以在聽力課或者閱讀課的時候對于不懂的詞語或者句子敢于大膽的猜測,這種學習策略能夠使得學生聽讀的連貫性的技能得到很好的培養,老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猜測的策略,教授學生猜測的原則和方法,這樣有利于學生能夠順利的解決聽讀過程中不懂的句子和詞語。老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的使用猜測的外語學習策略。

4.3在外語教學的不同的階段學習策略的應用要有所側重

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外語教學的時候,要根據學生各個外語學習階段的不同的薄弱環節,指導學生應用學習策略要側重不同的點,這樣才有利于解決學生的薄弱環節,全面的提高學生的外語成績。例如,對于剛入學的學生來說,因為其在初中高中都是在老師的要求監督下進行學習,而到了大學是自主的學習,所以學生可能不會很快的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因此老師要對學生對于元認知的策略進行更多指導性訓練,讓學生在進行外語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進行自我計劃、自我管理、自我調節、自我控制,這樣的綜合能力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好外語,有利于他們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制定學習的長遠目標,這樣也可以利于學生更快的適應大學的自主學習。

5.總結

外語學習策略能夠促使外語教學取的更好的效果,外語教學的過程與經驗可以為學生選擇更合適的學習策略起到很大的作用。外語老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的特點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不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不斷的調整學習策略,這樣不僅能夠使老師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取得很好地教學效果,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外語水平的顯著提升,能夠使得學生學習外語的效率更高。

參考文獻:

篇(7)

科技進步與傳媒發展改變了信息傳播的形態,也改變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人類進入了視覺文化時代。在讀圖時代和媒介發達社會,語言由口頭語言與書寫語言的“一分為二”,發展為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和視覺語言的“三足鼎立”[1]。在這種環境下,當代學生除了需要具備傳統的文字讀寫能力,還必須具備應用媒體的媒介素養以及“讀圖”和“用圖”的視覺素養。所以,媒介素養和視覺素養的培養應當成為當代學生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它成了當代教育中的一個緊迫課題。利用現有的課程框架,將視覺素養的培養與現有的課程設置結合起來,應該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

一、視覺素養教育及其與各學科課程的整合

“視覺素養”(visual literacy) 這個術語是 John Debes在1969年首次提出。Debes對這個術語提供了如下定義:“視覺素養指人類通過看并同時擁有和整合其它感覺經驗而培養起來的一組視覺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對正常的人類學習具有基礎性作用。具有視覺素養能力的人能區分和理解在環境中遇到的視覺行為、物體及符號。通過創造性地使用這些能力,我們就能夠和別人交流。通過鑒賞性地運用這些能力,我們就能夠理解并欣賞視覺傳播的經典作品。”[2]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和機構開始重視視覺素養的研究和培養。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簡稱ACRL)針對高校制定了一份《高等教育視覺素養能力標準》。在這份標準中工作小組提出了一個在多學科、基于信息素養環境背景下的視覺素養定義,“視覺素養是促使個體有效地查找、理解、評價、運用和創造圖像及視覺媒介的一系列能力。視覺素養能力使學習者在生產、運用視覺材料時能理解、分析其中所涉及的語境、文化、倫理、審美、智力及技術的構成部分。一個視覺素養個體既是視覺媒介的批判消費者,也是知識及文化分享的合格的參與者。”[3]

由上述視覺素養定義可見,視覺素養涉及范圍廣泛,不僅包括能夠“查找、閱讀、理解”視覺圖像的內容,對圖像的價值作出“正確的判斷和分析”,更包括有效地“表達和創造”視覺圖像的能力,是一種集理解、使用、表達、創造視覺信息為一體的綜合能力。視覺素養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健康的視覺評價能力,通過教育指導他們正確、合理地理解、積極地運用大眾傳播媒資源,從而更好地了解社會、了解世界、完善知識。[4]由此可見,視覺素養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長期的教育和文化熏陶,才能獲得發展和提高。

縱觀各國的視覺素養教育研究和培養,除了開設專門的視覺素養課程之外,主要是在學科課程中整合視覺素養教育,這也是各國培養視覺素養的主要途徑和趨勢。從最開始主要通過藝術課、美術課或者是在信息技術課上來培養學生的視覺素養,發展到越來越多地將視覺素養教育融入到學科專業學習或者納入到通識教育中,比如語文、英語等課程中。這種整合性地課程模式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其視覺素養的水平。

二、視覺素養教育與外語教學整合的可行性

原則上講,在視覺素養教育與具體學科的整合中提倡不拘泥于具體學科或課程。近年來,已有一些國家或學校嘗試在語文或者英語教育中進行視覺素養培養,比如新西蘭中小學語文課程中的視覺素養教育,澳大利亞中學的英語課程等。在語言教學中整合視覺素養教育具有可行性,下面我們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分析整合的可行性。

1975年美國心理學家帕維奧(Paivio)提出了長時記憶中的雙重編碼理論。他認為長時記憶可分為兩個系統,即表象系統和語義系統。這是兩個相互平行又相互聯系的認知系統,表象系統以表象代碼來儲存信息,語義系統以語義代碼來儲存信息。人的大腦對于形象材料的記憶效果和記憶速度要好于語義記憶的效果和速度。也就是說,人腦中存在兩個功能獨立卻又相互聯系的加工系統:一個是以語言為基礎的加工系統,另一個是以意象為基礎的加工系統。這兩個系統是來自經驗并且在表述和加工關于非語言的實物、事件的信息和語言信息上有明顯的區別。在聯合使用大腦的兩個加工系統時,記憶變得更容易。換言之,即當信息以言語和視覺兩種形式呈現時,可改善記憶。[5]

雙重編碼理論為視覺素養教育和語言教育整合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運用雙重編碼理論,可在教學材料中大量呈現視覺材料,提供雙重編碼,從而促進學習者對材料的理解和記憶。可見,在外語教學中運用視覺信息,一方面能促進學生對語言材料(例如單詞、短語、句式、句意等)的理解和記憶,另一方面學生能通過理解視覺形象來建構知識,使視覺素養的訓練與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相得益彰。

2007年9月26日教育部網站公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6]該教學要求不僅適用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還適用于所有小語種以及二外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備的特征。決定了外語語言教學不能脫離現實生活和社會文化情境,外語課程不能只局限于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外語教育必須適應時展做出必要的調整,在關注文字、口頭語言素養重要性的同時,還應培養相應的視覺素養能力,以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網絡的普及,多媒體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為外語課堂提供了豐富的視覺資源和視覺文化,為視覺素養的培養提供了技術支持和物質基礎。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學生通過處理、分析并運用這些視覺圖像來理解其中所涉及的語境、文化、倫理等等內容,從而達到更好地了解社會、了解世界、完善知識的目的。由此可見,從實踐上而言,視覺素養教育與外語教育具有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視覺素養教育與外語教學整合的策略

(一)制定適宜的整合教學計劃

傳統語言課教學主要教授學生口頭語言、書寫語言的知識和相應技能的訓練,重點是書面語的學習及其讀寫能力的培養。視覺素養培養是要發展學生識別、分析不同媒介文本中的視覺元素、規則方法的能力和恰當運用技術的技能及信心。為了把傳統的口頭語言和書寫語言與視覺語言的學習有效結合起來,首先必須明確這三種語言之間的重要關系,確定語言學習以發展書面語言或者口頭語言表達為重,所以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應考慮以下整合原則:(1)口語可支持和增強所有的語言學習;(2)閱讀和寫作是語言能力提高的中心;(3)視覺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是很重要的;(4)書面語言、口語和視覺語言三個維度互相支持和拓展。[7]教師應結合以上問題的考慮,明確整合的目標, 制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計劃, 輔以恰當的視覺讀寫與語言讀寫相融合的技能教學,并進行多層次的意義解讀,把看、聽、說、讀、寫學習維度交融起來。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將視覺文本隱含的主題意義、文化意義、美學意義挖掘出來,并讓他們用顯性的方式,即口語或書面表達將這些意義呈現出來或者進一步進行交流和討論,從而提升他們的視覺經驗。

(二)建設豐富的視覺學習資源

構建良好視覺學習環境離不開豐富的視覺學習資源建設。各種媒介尤其是互聯網是培養高校學生視覺素養的重要渠道。網絡資源豐富、傳播便捷,而且能夠更有效地實現雙向互動交流。在網絡世界里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師應根據外語這個學科的特點為學生或者指導學生選擇最恰當的資源和檢索系統來找到和獲得與學習主題相關的圖像和視覺媒介,例如插圖、外語電影、時事新聞節目、紀錄片等。

(三)設計融合視覺讀寫和語言讀寫的學習任務

在合理設計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并選擇合適的視覺資源之后,就可以開始具體的教學實踐了。羅雙蘭、于紅衛、張舒予[8][9]黃滔[10]等在其視覺素養教育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可供參考的建議。即在現有的語言單元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目標,設計融合語言素養、視覺素養、信息素養的培養方案和學習活動。提高教與學的效果并發展學生的語言綜合素養。

首先,教師可以使用視覺媒介和視覺信息資源支持聽說讀寫語言學習活動,比如選用與主題相關的圖像來進行各種語言活動:描述圖像、編說/寫故事、提出問題、闡述意見等;或者可以選擇風格、門類各異的優秀電影,并針對電影的特點,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相關語言教學之外的視覺素養教學活動,如主題分析、人物性格分析、電影技術環節評析、電影風格欣賞、電影類比、挑錯、電影的發展變遷、寫影評等。通過任務式學習或者探究式學習,促使學生從視覺符號與言語符號的相互轉換中,習得語言讀寫能力與視覺素養,并將其有機地融合為一體,轉化為深厚的綜合素養。

其二,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根據學習目標設計一些采用涂鴉、攝影、DV等藝術形式的視覺作品制作。如閱讀課文后,要求學生運用可視化工具建構理解,設計并制作出人物關系網、人物特征地圖、沖突地圖(沖突是什么?為什么沖突會發生?解決方式有哪些?)、解決地圖(沖突是如何解決的?解決后發生了什么?沖突和它的解決如何影響人物?)或情景地罔(地點、時間、環境)。通過創作內外視覺形象結合的圖像,學生不僅有效地學習了知識,而且創造和表達了他們自己的視覺與語言符號系統.發展語言綜合素養。

四、結束語

基于信息技術支持在學科課程中進行視覺素養教育是全面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的最佳途徑。高校外語課堂上應充分利用視覺化教育資源,創設視覺化的學習語境,開發學生的視覺性思維和視覺語言,提高學生的視覺理解能力以及表達能力,使學生對目的語文化有更為全面的感悟。從而實現在外語教學中落實視覺素養教育的目標,又促進語言教學與媒介技術、批判性思維、探究能力、信息能力有效地融合。

參考文獻:

[1]任桂平,倪文錦.國外語文能力的新視點[J].全球教育展望,2005,(12):36-39.

[2][4][10]黃滔. 視聽說課程框架內的視覺素養培養研究[J]. 現代教育技術,2008,(11):77-80.

[3]羅雙蘭. 解讀美國高等教育視覺素養能力標準[J]. 電化教育研究,2012,(10):110-114.

[5]張倩葦.視覺素養教育:一個亟待開拓的領域[J].電化教育研究,2002,(3):6-10.

[6]《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http:///edu/kong/news/2007/09-26/103680

2.shtml

[7]English in 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EB/OL].

http://minedu.govt.nz/web/downloadable/d13550_vl/eng- -nzc.pelf.

篇(8)

雙語教學屬于我國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種新的嘗試,而如何把好公共外語教學和雙語教學的銜接和整合問題處理好成為高等學校教學中的一個突出的問題。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上世紀中旬就開始實行雙語教學了,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雙語教學已經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因此其雙語教學的研究早已進入了成熟的階段[1]。而我國的雙語教學起步比較晚,發展卻是很迅速,國內的教學研究人員對雙語教學已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是在相關醫學雙語教學和公共外語教學的銜接和整合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怎么讓醫學生在學習期間,把公共外語教學成功地整合到雙語教學中,并且通過所掌握的醫學英語相互進行學術的交流和科研的合作來促進兩者銜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選取黑龍江省的部分院校的基礎醫學院12級的醫學生,進行雙語教學的醫學人體解剖、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的醫學教師有38人,而授課的對象為我院12級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護理和麻醉等專業的醫學生200名。

1.2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1.2.1研究內容

本次研究的切入點為雙語教學和公共外語教學的銜接和整合問題,在我校選取12級的200名醫學生作為本次教學的研究對象,通過對醫學生實施公共外語教學進行實證研究,并且對教學的內容、方法以及手段進行解剖和分析。總結在研究兩個銜接和整合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在本科公共外語課程設置中有針對性地加上基礎醫學英語教學的部分,通過形成性評估來檢驗教學的效果。在不影響醫學生進行正常外語學習的前提下,校領導應該適當地安排掌握醫學知識的外交為醫學生進行學術講座并且與學生進行學術交流,為之后的雙語教學的開展打好語言基礎;對所選取的醫學生的考核成績進行量化考核,采用統計學分析的軟件對學生的成績進行分析處理,總計分析在不同階段的雙語教學和公共外語教學銜接的規律,這為雙語教學能夠較好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數據和理論支持;授課老師在對學生進行臨床醫學英語教學時,應該注重營造一個全英文交流的環境,統計分析和研究每個階段雙語教學授課的特點,通過評估量化表對公共外語教學和雙語教學的影響進行分析和探討,并且對在此期間所出現的問題應該進行相互探討及時解決,從而實現雙語教學和公共外語教學的銜接和整合的最終目的。

1.2.2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文獻調查法和文獻分析法對目前的一些解決雙語教學和公共外語教學銜接和整合問題的理論和教學方法等進行研究和分析;其次采用調查問卷的方法和訪談的方式來研究和分析教學主題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然后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對原來的教學方法以及手段實施改革,并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把醫學英語融入大學英語教程中去,并進行實踐和取證來檢驗雙語教學的方法,量化醫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后,總結本次研究的經驗,對本次研究進行總結分析。 2.結果

通過統計分析將雙語教學和公共外語教學進行整合和鏈接后,發現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綜合能力均有所提高。

3.討論

3.1對醫學生實施雙語教學和公共外語教學銜接和整合過程中所要解決的問題

雙語教學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和國際接軌的必經之路,更是我國教學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和醫學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但是我國目前的應試教育模式已經嚴重阻礙了雙語教學的發展,并且在醫學專業的雙語教學中所出現的啞巴英語或者聾子英語的現象在我國已經是很常見了,為了避免這種弊端的出現,我國黑龍江省有一部分的醫學院校通過自身的教學實驗,把雙語教學和公共外語教學進行銜接和整合后獲得了較大的成功。但是,要怎么樣才能將大學英語和雙語教學鏈接上,而且要鏈接好才可能讓學生很順利地從大學英語的學習氛圍過渡到雙語教學中去,這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2]。

3.2對醫學生進行雙語教學和公共外語教學銜接和整合的作用和意義 如今我國既懂專業知識同時外語相當厲害的復合型醫學人才很受歡迎,同時這種人才在我國還是很空缺[3]。我國教育部在2003年“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綱要的第十二條中說明了要大力推進雙語教學的發展。在這種有利的大環境中,選取黑龍江省的部分院校的雙語教學和公共外語教學的銜接和整合作為本次研究的視角,對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所出現的問題,如對大學教學中的公共英語課程對醫學課程的雙語教學的影響進行分析,為醫學生學習雙語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再總結每個階段的公共外語教學和雙語教學的銜接和整合的規律,為成功培養國際化的復合型醫學成才打下了較好的言語基礎。參考文獻:

[1]周 丹.淺析雙語教學與公共外語教學的關系[J].青年文學家?教育論叢.2011.1(22):199-201.

[2]姚 芳.大學英語教學與雙語教學銜接問題的思考[J].江 西 財 經 大 學 學 報.2011.4(76):124-128.

篇(9)

 

一、對教學法的繼承 

后教學法又稱后方法。它擺脫了教學法流派中推崇一種或疊加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采取靈活、開放、動態的外語教學思想,吸取教學法中的合理成分,繼承并超越了教學法。 

幾個世紀以后,全世界各個國家的語言學者和外語教學研究者一直不斷地鉆研、探所各種教學法,以便提出更加有效的新理論為教學服務,其中外語教育界最有影響力的七大流派有: 

(一)翻譯法(translation method)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三)聽說法(audiolingualism,audiolingual method) 

(四)情境法(situational method) 

(五)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六)交際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七)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通過對各教學法優缺的不斷學習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它們發現共同的特點是忽略了具體的教學環境、教學目的和教學對象。事實上外語教學是由諸多因素構成的復雜動態的系統工程。教師應該全面分析具體教學環境,把握影響外語學習的種種變量,把教學法和教學實際相結合。 

后教學法在強調學習、分析、綜合和創新教學法的理念下,使教學法成為其理論創新的來源,把學習教學法作為自己理論的起點和基絀,并認為教學法是外語教學有益的工具。教師掌握的教學法越多,對外語教學理解就越全面、越深入,就越有可能創新教學法。后教學法鼓勵教師建構自己的教學理論,推動基于對當地的語言、社會文化和政治特征正確理解之上的“語境語言教學”。 

據此原則,庫馬批判教學法,進而提出十個宏觀策略(macro-strategies)。一是學習機會最大化,課堂教學是創造和利用學習機會的過程,其中離不開教師的合理參與;二是意圖曲解最小化,盡量減少師生之間的意圖被曲解的可能性;三是促進協商式交流,鼓勵使用目的語的有真實交際意義的師生交流和學生間交流;四是培養學習自主性,指導學生發現掌握個性化的學習策略和自我監控能力;五是增強外語語感,不僅注意語言形式結構,還要注意語言的交際價值和社會功能,增進對語言本質的認識;六是啟發式語法教學,提供豐富的語料庫并引導幫助學習者逐漸形成內化知識的能力;七是外語輸入的語境化,提供語言輸入的語篇上下文、交際環境和文化背景;八是語言技能綜合化,聽、說、讀、寫技能綜合全面發展;九是語言教學的社會性,注意語言知識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大背景的結合;十是提高文化意識,鼓勵語言學習者以自己的文化和教育背景為基礎,積極創設學習機會,參與課堂交際。 

二、對教學法的超越 

后教學法是kumaravadivelu于2001年提出的一個三參量的外語教學理論體系。三個基本參量分別是具體性、實際性、社會性。他提出對待教學法的新思路。其超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教學經驗理論化。 

他提出教師的教學經驗應該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這是后教學法超越教學法的重要體現。教師經驗理論化意味著教師的教學經驗應當通過自我實踐不斷反思,通過教學實踐來證實或證偽教學理論,并使之不斷得到修正和完善。外語教學經驗來源于教師不斷的外語教和學的實踐經驗,對于外語教師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可是又有其自身的缺陷,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所以具有片面性和非本質性的特點。 

(二)三種身份(教師、學習者、教師教育者)重新定義。 

在“后方法”外語教學的理論框架下,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理論的執行者,而是教學研究者、實踐者和理論構建者的統一。教師應該對教學中各種變量作全面的調查和分析,在此基礎上籌劃方略并依據具體條件的變化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同時,教師還應該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不斷檢驗各種教學理論,反思修正自己的信念,接納新理念,從而不斷構建和完善出一整套符合教學實際要求的個性化教學理論。有關學習者,強調學生在外語學習中的主動地位,認為外語是學會而非教會的。學習者在外語教師幫助下掌握認知、元認知和情感技能,努力培養學生成為那些愿意和能夠負責自己外語學習的自主學習者和與他人有效合作的共同學習者。外語學習中與他人協作學習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學習者要協商討論面臨的共同困難,承擔搜索和分享學習信息的責任,同時主動把握與合格外語使用者交流的機會。有關教師教育者,傳統教師教育者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各種教學法灌輸給未來的老師們,并建議他們采用最佳教學模式,同時據此進行訓練并評估。而在后教學法中,教師教育者主要作用是幫助教師確立和掌握外語教學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使教師在獲取教學技能的同時,開闊自己的視野,創新自己的思維,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使自身獲得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kumaravadivelu,b.macro-strategies for the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er[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2. 

[2]kumaravadivelu,b.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4,(1). 

[3]kumaravadiv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 

[4]kumaravadivelu,b.a postmethod perspective on english language[j].teaching world englishes,2003,(22). 

篇(10)

一、外語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必要性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以建材課本為主要根據,運用教師教材解析,以文本知識信息構建授課知識框架。幾千年來,我國的傳統教育一直堅持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師向學生單向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方式,并因此取得了很大成效。近代以來,世界范圍的交流日益頻繁,英語作為一種較通用的世界用語,其教學重要性更加顯著。然而,英語作為一種聽、說、讀、寫訓練共同結合的學科類型,傳統的黑板模式的單向授課方式已經一定程度上制約者外語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的提高。新時期下,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多媒體教學技術被廣泛而高效的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外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也應運而生。

外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本質上,是將信息技術、資源與課程教學有效結合起來的一種方式,這種結合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課堂教學的模式,而是應用多媒體技術,將學習環境轉化為情境真實的教學設計,使外語學習從被動型接收轉變為以任務型教學為主的主動學習模式。

二、信息化教育視域下高校外語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研究

網絡化背景下,外語教學的資源非常豐富。但是就目前高校外語教學而言,其對資源的利用率較低,學生對新型的微課,慕課知之甚少,對精品網站與在線課程的查找與學習能力微弱。其中,一定程度上受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不力的影響。

1.信息技術與教學方法的整合。信息化教育視域下高校外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信息技術與現代教學的產物,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應用策略。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能夠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不僅囊括文本資源,也涵蓋大量的音頻、視頻、圖片資源等,而外語課堂中,教師需要著重把握教學素材的有用性的篩選與甄別。比如,外語專業的學生的專業聽力能力的訓練,就可以通過教師對歷年優秀國家四六級、考研考題中選取適宜難度的方向,在課堂中進行聽寫訓練。這種任務型的課堂教學模式,一方面模擬還原了真實的考試音頻與周圍環境,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的參與到外語學習中,同時也有效利用了專業的經典例題訓練,更易從學生本身的知識層次出發對其教學。另一方面,當堂聽力音頻資源的播放,以及后續的解題過程,可以請學生互動討論,用外語交流,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下分析思考問題。

2.信息技術與教育視域的整合。教育是一項永序性的工作,其高校的課堂教學尤其需要以教學實用性與持續發展為主。從教育視域的層面而言,外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更加強調教學的具體動態過程,也更加追求教育的持續發展。其中,高校外語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中,資源整合的力度加大,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各種資源砩杓譜羆訓慕萄Х槳福以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在外語教學,為學生構建整合型的知識框架。因此,學校方面,就需要加大對教學基礎設施的投入,對計算機網絡配置的升級,對外語教學軟件的系統調配,以備教師能夠順暢進行系統操作,學生能夠交互合作。

3.信息技術與學生能力的整合。高校外語教學更是在中等英語教學的基礎上,更加重了對學生聽說讀寫尤其是實踐能力的訓練與提高。現代化的教育理念,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使傳統的外語教學方式轉化成為了新的開放式的學習方式。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使探究學習成為可能,也成為知識學習的一個主要途徑。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多渠道的查找資源,收集資料、并將收集到的信息資料從大數據、文本、圖片等資料轉換成為專業服務的知識信息。這一過程的難度較高,對學生的信息技術掌握能力與文本信息篩選、信息甄別能力、以及信息整合能力的要求較為嚴格,而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有效整合,極大的鍛煉與培養學生的自我問題意識與問題思考及解決能力。此外,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也提高了學生文字處理、多媒體演示以及框架結構構建的能力,使信息技術操作不僅成為其外語學習的工具,也是后續工作學習的技能延續。

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實質上也是一種“視覺教育”與“視聽教育”,外語作為一種應用性與實踐性教學學科,其視覺與聽覺的結合教育更重要。而當前新型的整合教育模式,打破了“課堂+課本”的局限,將學生從固定框架中解放出來,使自身成為了外語學習的探究者,與知識的追尋者,有利于助推學生能力成長。

三、小結

本文就信息化教育視域下高校外語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方面展開了分析與探討。其中,主要就信息技術與教學方法的整合、信息技術與教育視域的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生能力的整合等三方面進行了分析。信息化時代下,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也需要與時俱進,且外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需要學校、教師、學生三者共同的配合與努力。

參考文獻:

上一篇: 基礎設施論文 下一篇: 移動營銷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伦费影视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国产偷 | 日本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天堂久久 |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AV | 亚洲人成禁漫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