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工程師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2 17:33: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測繪工程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測繪工程師論文

篇(1)

在教學內容上,我們遵循“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的原則,并充分考慮到工程測量課學時比較少這一實際情況。重視概念、強調應用、側重內業計算。

(1)重視基本概念。工程測量內容雖然抽象,但每一個基本概念都有其幾百年發展下來的實際背景,力求從身邊的實際問題出發,自然地引出基本概念,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在弄清基本概念的基礎上,理順基本概念和各個概念之間的聯系,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理念上不過分強調嚴密論證、研究過程,而更多的是讓學生體會測繪的本質以及價值。

(2)強調實際應用。本著學習測繪是為了使用測繪這一宗旨,并考慮到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應用性人才,我們在講授上較多選擇了工程上常見的實際問題,并將其應用到實踐課,以提高學生應用測繪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側重內業運算能力。根據學生的特點,力求內容深入淺出、論證簡明易懂,側重于測繪的內業運算、解題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在弄清基本概念的基礎上熟悉運算過程、掌握解題方法,最后達到提高解決實際測繪問題的目的。

實踐教學建設

完善了《工程測量》相關課程課間實習、綜合實習,并充分利用與施工單位多年協作的關系,擴大深入實習內容,增加學生實踐認識。

(1)課間實習

課間實踐教學環節是《工程測量》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理論學習比較好的學生通過課間實踐環節,可以使理論知識得到鞏固,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對理論知識掌握稍有欠缺的學生,可以通過課間實踐環節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達到融會貫通。可以說課間實踐教學是《工程測量》教學的一個特色,每進行完新的知識點的理論教學都安排有相應的實踐教學。在教學計劃安排時,課間實踐教學課時安排占總課時的1/3,從時間上保證了課間實踐教學環節。

課間實踐教學內容主要有:①水準測量部分:水準儀的認識、支線水準實習、閉合水準路線實習、水準儀的檢校實習;②角度測量部分:經緯儀的認識實習、測回法觀測水平角實習、方向觀測法觀測水平角、豎直角觀測實習、經緯儀的檢驗與校正;③距離測量部分:鋼尺測距與視距測距,全站儀測高差、測角度、測距離的綜合應用;④控制測量部分:三、四等水準測量,三邊或四邊閉合導線控制測量。

(2)綜合實習

根據教學計劃,測量綜合實習安排在《工程測量》課程結束后。這也是《工程測量》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一環。在這一環中,主要安排了兩方面的內容:①進行大比例尺平面圖的測繪;②進行圓曲線的測設以及曲線平縱橫斷面的測量。在進行大比例尺平面圖測繪的各個步驟中,要求學生各小組自行組織對測區進行踏勘、確定控制點。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指導教師提出合理化的建議,讓學生自行思考、討論最終確定各小組的控制點,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相互溝通的能力。圓曲線測設主要是讓學生把獨立的角度、距離、高程放樣進行綜合應用,達到綜合鍛煉學生的作用。對于高職高專的學生,測設才更是他們需要掌握的,學生畢業后碰到的測量工作主要就是測設工作。測設實習中分為三個部分:

(3)現場實習

利用學院在工程設計、施工單位校友多協作項目多的便利條件,在學院第三學年下半學期安排頂崗實習,讓學生進入施工現場,深入細致了解設計與施工各主要環節,和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充分接觸、交談、討論,增加學生感性認識,拓寬工程測量、測設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企業現場教學法

測量工作是任何工程建設都離不開的工作,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各個階段,包括勘察、設計、施工、竣工、運營、管理等;而且測量工作的精度和進度直接影響到整個工程建設的質量和進度。針對目前測量工作在工程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僅僅靠課堂理論教學與一般性實習還不能滿足實際測量工作的需要。為此,本課程充分利用教研組教師參與的工程建設,以及校友廣泛分布于各建設領域與項目的便利條件,積極與相關企業聯合培養學生,使得學生能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例如我院從2010年11月~2011年2月,在南昌與中鐵十六局合作的軌板廠建設的測量工作。由教師輪流帶領學生白天在施工現場進行相關測量工作,晚上由企業技術人員給學生進行實際工程的相關輔導。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鍛煉,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大大提高,并能夠運用自己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工程的有關問題,學生們一致認為自己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企業相關領導及技術人員對此次合作也非常滿意,達到了很好的現場教學效果。

教學效果評價

通過實施“以能力為本”的教學模式以后,我院《工程測量》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提高。教學效果的評價機制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學院教務處組織的學生網上評教;二是院級教學督導員評教;三是企業單位評價。

(1)學生評價

校內學生評價指標主要從以下個方面進行:①教學內容;②教學態度;③教學效果;④教學方法;⑤教書育人。通過近三年調查,校內學生對《工程測量》課程評價均為優秀,并一致認為采用“以能力為本”教學模式非常適用于高職工科院校學生。

(2)教學督導組評價

教學督導組對《工程測量》課程教學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工程測量》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程組能結合本課程實踐性強,而學生的工程實踐知識薄的特點,研制開發《工程測量》多媒體課件,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式,形成聲、像、文并茂的教學信息,使授課內容生動、形象。獲得學生很高的認可度,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

(3)企業單位評價

篇(2)

2本體知識地圖構建的主要技術

本體知識地圖構建過程中,往往有著一定的技術特征,本文首先分析了本體知識地圖構建過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并對其方法作了簡單的講解。

2.1原則

本體知識地圖構建的過程中,同樣也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一方面就要遵循明確性和客觀性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就要遵循可擴展性和最小編碼偏差的基本原則,其原則往往有著一定的指導性,做好領域的分析和概念的增加,并保證本體知識地圖構建有著一定的規范化和科學化。

2.2方法

本體知識地圖構建中,往往需要借助于教學軟件,同時也要借助于手工的方法,實現本體知識地圖的共享性和互操作性。軟件開發生命周期中的IEEE1074-1995標準,在某種程度上并不是本體構建方法的標準,僅僅是一種知識工程領域中的軟件開發方法。在本體知識地圖構建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對其需求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并對領域本體的建設實施,最后就要做好形式化的編碼以及確認評價。

3本體知識地圖在工程測繪專業教學中的應用

對于工程測繪專業教學而言,更要結合專業的特色和專業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并做好本體知識地圖的綜合應用。

3.1需求分析

本體知識地圖在工程測繪專業教學中的應用過程中,就要做好需求的分析。就工程測繪專業教學而言,其信息檢索系統緊緊是對簡單的關鍵詞進行搜索,并沒有綜合的考慮測繪專業領域相關的知識。當前工程測繪專業知識教學中,主要是由多個知識點組成的,而知識點之間往往存在各種各樣的聯系。在外部知識排序的過程中,就要對內部排序的基本因素進行詳細的了解,做好基礎的需求分析。語義檢索過程中,更要將用戶檢索請求的本體化全面提高,借助于本體知識地圖進而將關鍵詞檢索的局限性打破,將本體層次的檢索實現,并將檢索的覆蓋率和精度全面提高。

3.2教學系統的設計

工程測繪專業教學系統設計中,主要是對B/S模式加以采用,并結合J2EE框架的系統體系結構加以實現,學生和教師借助于瀏覽器,并對Web接口以及Web頁面加以采用,其服務器端更是對多層體系架構設計加以采用。這種教學體系設計的系統結構圖主要有用戶組、管理員組、語義查詢接口、學習資源采集接口以及數據結構本體等,其層次分別有瀏覽器用戶層、視圖表現層、應用服務器中間層、數據存儲層以及操作系統層和網絡層等。檢索的過程中,主要是采取直接輸入的方式,并對有意義的關鍵詞取出,查詢實現的過程中,盡可能的保障其有著一定圖元素集合,并借助于可視化的形式,將圖元素集合加以表現。

3.3工程測繪專業教學中本體知識地圖的建模過程

依據工程測繪專業教學中的具體情況,對工程測繪專業教學的結構領域加以確定,進而對本體知識地圖進行建立,并實現對教學和學習的一種輔助,通過借助于系統將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實際的教學推理機制實現,并將學生將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加以展現,幫助學生對學習中需要查詢的知識進行查詢。為用戶將精確的查詢結果提供。這種本體知識地圖系統的用戶主要有最終用戶和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兩種。所謂的最終用戶也即是使用者學生,而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則是資源的一種加工者,并借助于提供的接口和網絡,對本體知識地圖庫進行豐富,進而為學生服務。本體知識地圖在實際的建模過程中,往往需要長期的進化和改進,通過借助于數據庫存儲本體作為后臺,將OWL接口作為前端,輸出輸入文件格式采取OWL格式,有利于對當前的Web信息進行綜合性的描述。本體知識地圖在構建的過程中,就要將測繪專業領域相對重要的概念和關系提出,并將其作為進化的一種中職,在各個專家的深層次交流之后,進而對測繪專業課程的核心主體進行初步的建立。在當前工程測繪專業教學而言,就要對現有的課程本體知識地圖相關概論進行嚴格的分析,并借助于計算機網上技術,對本體進行構建,盡可能的對大量的圖片和文字信息等資料進行搜集,借助于教師的教學經驗,做好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分析,盡可能的對部分知識點的結構圖進行總結。通過對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進行全面的了解,并對教學內容的大部分重要知識獲取,借助于計算機算法的基本設計知識,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專家之間的溝通交流,并將內容學習的本體知識地圖進行建立,將個別化學習提供給學生。

3.4工程測繪專業教學中本體知識地圖的應用實現過程

工程測繪專業教學中,本體知識地圖主要是針對學生學習的基本特點和教學情況,借助于現代化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進而對教學內容的基本概念進行分析和確定,并確定教學的基本方法和教學的技巧,并對教學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對知識的語義模型進行建立。工程測繪專業課程作為一門專業性的技術課程,在整體課程設計中更要對各個章節之間的銜接綜合性的考慮,并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做好對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工作。本體知識地圖在工程測繪專業教學中的應用過程中,通過對數據結構、線性結構樹形結構等加以采用,進而對測繪專業相關的教學內容進行確定。數據結構主要是對現實世界實體數學模型的一種描述,并借助于計算機操作實現的過程。而線性結構主要是對結構中數據元素的對應關系的一種描述,并保證對應關系中有著某種程度上的關聯。教學過程中,本體知識地圖查找時,就要借助于某一確定的關鍵詞,實現知識的搜索和教學,更要確定重要性的關系。對于工程測繪專業而言,其課程教學和學習過程往往有著一定的特殊性,而教材不僅僅對教學單元作了主要的安排,同時對于教學的進度也做了不同程度上的安排,而教學關系確定時,更要嚴格的按照于教學的知識點,并對教學之間的基本概念和相關的方法加以確定。學習資源和測繪專業數據結構的相關知識點更要做好分開的設計,測繪專業教學知識點背景知識、主要內容以及教學的主要特點均要進行詳細的說明,對于工程測繪專業學生而言,更要結合知識的難以程度進行劃分,盡可能的將教學知識的難度不僅僅要有著非常簡單和簡單兩個劃分,同時也要劃分為中等、困難和特別困難等級。對于相對典型的目標用戶而言,盡可能的將知識點學習的時間延長,并做好知識點角色用戶的劃分,合理的描述學習資源,對相關知識點的關聯屬性進行建立,借助于網狀結構,實現知識點和資源的連接。總而言之,工程測繪專業教學中本體知識地圖的應用,不僅僅為學生的知識學習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同時對于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學效率的提高也有著一定的積極影響作用。

篇(3)

1物化探測網與方法設計

地球物理探礦是根據巖石物理性質來完成對地質體探測目的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磁法,電法,重力和地震,但不管哪種方法都得在預先測設的物探網的基礎上進行物探觀測。物探網的布設要有一條基線通過異常軸,再以一定的線距布設垂直于基線的測線而構成網狀。見圖1。

設計測線的線距與測點點距要按照精度以及規范要求來設定。點線號的疏密與大小編號要方便中間加線以及擴大測區。工程測量的任務是把預先設定好的物探網反應到地面上。

2物化探測網的實測過程

物化探網的實測過程是最重要的工程,它直接決定了結果的準確度,因為物探所取得的異常范圍要能準確的在實際地形上找到,才能繼續下一步地質工作。在實測過程中,首先要求人員要經過專業的培訓,有一點的測量專業基礎。其次起始的基點選擇要確定不變,保證全區測點對照統一。點位的確定要根據專門的公式(求距公式)進行計算確定,如圖2。最后進行放線的過程中儀器要用叫先進的高精度儀器。并使用等腰三角形法以及九十度中轉站法來越過中間障礙物。以保證結果準確無誤。

3地球物理勘探過程

地球物理勘探過程除了嚴格按照規程操作外,最重要的提高精度方法便是總基點的各種改正方法的應用。總基點為全測區的零點,即異常起算點。如果工區范圍較大時可設立分基點,總基點與分基點組成基點網。使用質子磁力儀測定地磁場強度,無需用基點網進行地磁場值傳遞和基點網聯測,但需消除日變影響,求出各基、測點之間地磁場的真正差值。因此,除總基點外,各日變站也擔負著測區分基點的作用,并通過日變改正,把測區的觀測值歸一化到同一時間。

在日變改正中,要提高對地磁場短周期變化的改正精度。因此,應按地電結構的差異分區設日變觀測站,按需要的精度確定采作間隔,進行日變改正。當測區范圍內或剖面長度內正常場變化超過一定誤差限值時,必須進行地磁場正常梯度改正。當測點與總基點的高差超過一定的高度改正的誤差(見表1)時,必須進行地磁場垂向梯度改正。

工程實例

遼寧某地區要對其測區范圍內進行鐵礦和其發育的構造進行測量工作,經過研究以往的地質工作與實地的踏勘,設計全區測線方位27°,采用50×10m測網。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的測點要求精度較高,誤差要求小于1米,手持GPS工作儀不能完成任務,所以選擇采用全站儀放線測量定點。

磁法測量工作使用的是高精度質子核旋磁力儀,通過定點定時測量對比工作中使用儀器的測量精度,選擇出一致性較好的幾臺儀器投入到實際的野外磁法工作,提高工作成果的可信度。在勘探網的實際放測過程中,嚴格的按照規程和設計要求來完成作業,在這個過程中結合經緯儀,水準儀和GPS定位系統來完成每一個測量點的定位,并要安排不同的工作人員進行抽樣互查,完成物探網實測,為物探實測做好準備。

在物探實測過程中也要嚴格的按照工程測量所測定的點位進行實地測量,完成數據的采集后進行數據處理。結合實地的勘察所獲得得數據和水文地質與鉆探工程的資料,可以比較準確的得出鐵礦富集的具置與斷裂帶的位置,見物探成果圖,根據勘探設計的精度,其具體測點位置與圖所示位置誤差不超過1m,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結論

篇(4)

[中圖分類號] G4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2)03?0054?04

針對當前工程人才培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論文、輕設計等問題,2010年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卓越計劃是為了貫徹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等戰略部署的要求而提出的一項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計劃。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1]。目前我國有61所高校被批準為卓越計劃高校,其中部分高校開設了測繪工程專業(中南大學與黑龍江工程學院的測繪工程專業已被批準為“卓越計劃”的試點專業)[2]。測繪工程專業是地學領域中實踐性較強的專業之一,它涵蓋了舊專業目錄中的大地測量、測量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部分)和地圖學等四個本科專業[3],這使得當前測繪工程專業培養要求具有更全面的專業基礎知識。由于“3S”(GPS、RS、GIS)技術在測繪領域的應用和普及,使測繪工作從工具到理論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專業整合、測繪新技術的發展及測繪學科內涵的不斷擴展,使得測繪工程專業教育與教學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卓越計劃”正符合測繪工程專業教育與教學改革的方向。“卓越計劃”實施的關鍵之一是制定與之相適應的專業培養方案,它是從專業培養角度對卓越工程師培養提出的具體要求和措施,主要包括培養標準、課程體系及校企聯合培養方案制定與實施方面的內容。本文針對信息化測繪系統下測繪工程專業的特點,分析制定測繪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原則,具體研究培養標準、課程體系及校企聯合培養方案三個方面的內容,為制定和實施“卓越計劃”測繪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制定原則

“卓越計劃”培養方案的制定首先應對人才培養的層次定好位,然后根據專業特點,突出行業背景,注重創新能力、人文素養及生產管理能力的培養。

1. 人才培養層次的定位

行業和社會對工程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樣性,從工程師的類型來說,有服務型、生產型、設計型和研發型[4]。筆者認為卓越測繪工程人才的培養至少應該分兩個層次,即生產設計型和生產研發型。他們的區別只是側重點不同,前一層次應強調設計創新能力的培養,后一層則應多一些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國高校具有多種類型,主要可分為研究型和教學型兩大類。我國不同類型高校的人才培養層次有明顯的不同,本次參與“卓越計劃”的高校包含這兩大類型的高校,卓越工程師的培養也應根據學校的類型在培養層次上定好位。同時,在制定培養方案或具體措施時,還要考慮同一學校中學生的個體差異。

2. 測繪工程專業的特點

每個專業人才培養都應符合其專業的特點,制定培養方案時,必須根據專業特點設置課程體系并制定相應的教學方式。測繪工程專業的特點主要有:①實踐性強。從工程設計、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到測繪產品制作,都需要很強的動手能力。主干課程都應安排較多的實驗課程以及相對應的實踐類課程,課程設置時,其占的總學時數應在30%以上。②專業涵蓋面寬。從內容上來說,它涵蓋了舊專業目錄中的大地測量、測量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部分)和地圖學等四個本科專業。因此,制定方案時要融合四個舊專業的主要內容,并以大地測量與測量工程的內容為重點。從專業服務來說,測繪工程技術可以應用于廣泛的工作領域,如國土、礦業、城市規劃、工程建設、國防等,這就需要開設相關專業領域的課程,如土木工程概論、地質學基礎、城市規劃原理等課程。③依賴工具。測繪科學是隨著測繪工具發展而發展的,現代測繪基本上就是依托電子信息技術,包括體現測繪學科特色的“3S”技術。根據該特點,方案中應設置計算機技術與測繪專業結合緊密的課程,加強計算機應用技術能力的培養。

3. 行業背景不同

雖然許多高校都在向綜合性大學發展,但大部分高校仍具有行業特色。各高校在測繪工程專業上一般也結合其行業特色進行人才培養,如:中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長安大學、河南理工等具有地礦特色,同濟大學具有土木特色,西南交大具有鐵路特色,河海大學具有水利特色等。課程設置時應考慮增加一些與行業特色相關的專業基礎類課程,并在專業課程的課程內容中體現出行業特色。“卓越計劃”將行業企業的參與作為實施該計劃的前提,其中的校企聯合培養階段的培養方案可以更充分地體現行業特色。

4. 注重創新能力、人文素養及管理能力的培養

從培養學生的能力上講,“卓越計劃”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生產管理與企業經營能力及人文素養。實踐是創新的基礎,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我校以教師科研項目和科研實驗室向學生發為手段,聯通教學和科研,采用案例、啟迪、學科交叉、科研訓練、自主設計實驗等方式,打造學生創新能力鍛造平臺,并設置相應考核辦法以及必須達到的學分要求。在工程專業的教育過程中除了專業的知識,還需要哲學、經濟、法律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5],人文社科的知識素養往往決定了學生的創新視野和創新思維,培養方案中應加強人文素質方面的課程,我校結合“卓越計劃”的培養特點,在全校開設了相應的課程。從培養人才層次來說,“卓越計劃”培養的學生應該是今后本行業領域的領軍人才,這就需要加強培養其領導管理能力,培養方案中除設置相應的管理類課程外,在課外研學中也應有所加強。

二、培養標準

培養標準是指學校層面制定的本校加入“卓越計劃”的各個專業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標準。它是專業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是參與高校制定的本校實施“卓越計劃”的綱領性文件,一般在通用標準和專業標準的基礎進行深化,強調實踐創新能力、良好的人文素養及企業管理能力的培養。測繪工程專業總體應達到的標準是: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和測繪工程理論知識、掌握測繪工程專業技能、具備空間信息綜合處理能力、較強的測繪工程實踐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知識更新與自我完善能力、良好的溝通與組織管理能力和國際視野的測繪工程專業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學生可從事測繪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從事空間信息的采集、分析、整合、評價、決策等測繪工程領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擔企業管理、生產技術管理及企業市場經營等工作。能達到工程測量師技術能力要求時,可獲得工程測量員的技術資格,并具有在畢業4年后能獲得國家注冊測繪師的能力。對應國家標準又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職業道德、了解相應的法律法規,擁有對職業、社會、環境的責任感。

第二,掌握測繪工程專業所需的相應自然科學知識,具備扎實的測繪工程基礎、專業理論基礎和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了解本專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①具備從事測繪工程學科所需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包括高等數學、概率統計、大學物理等。②掌握測繪工程技術所需的工程科學基礎知識,包括工程力學、電工電子學、計算機技術、實用數據處理、數字圖像處理、土建工程、工程地質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具有應用工程基礎知識解決實際測繪工程問題的能力。③掌握測繪工程專業基礎理論與技術知識。包括空間信息數據采集、處理、表達與利用的基礎理論、方法與技術,各種工程的勘測設計、施工及運營監測各階段的測繪工作的理論方法與技術。具體包括大地測量、工程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編制與地理信息系統工程、地籍與房產測繪的理論與技術。

第三,具有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強的工程創新意識,能從事測繪工程設計與施工工作。

第四,能參與測繪工程生產過程和工程項目管理與實施,具有較好的組織管理和經營能力。

第五,善于溝通,能適應環境,不斷學習,初步具有競爭和合作的能力。

三、課程體系與能力矩陣設計

培養標準細化后,就要建立相應的課程體系與“標準實現矩陣”,把相應的知識能力落實到具體的課程和教學環節。本方案的課程體系可以分為六類:

①基礎課程。包括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數理統計、大學物理、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C++)、測繪學概論、大學計算機基礎、工程制圖等。

②專業主干課程。包括測量學基礎、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控制測量學、攝影測量學、遙感原理與技術、工程測量、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及應用、GPS測量與數據處理、測繪程序設計基礎、地圖學概論。

③“卓越計劃”人文與管理特色課程。包括人際傳播與溝通、文學與創意、經濟法、領導學、測繪管理與法律法規、企業管理、公共關系學。

④校企聯合培養專業課程。包括變形監測與數據處理、測繪工程監理、測繪管理與法律法規。

⑤行業特色課程。包括地下工程測量、地質學基礎、土建工程概論。

⑥校企聯合實踐課程。包括測繪基本技能訓練、測量學實習(含設計)、控制測量生產實習(含設計)、工程測量實習、企業綜合實習、畢業設計(論文)。

其中,實踐類課程可以全部或部分安排在企業進行。校企聯合培養的課程也可以部分在企業進行或者由企業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師進行專題講座。課程體系建立后,應對照培養標準中知識能力大綱所列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的要素,與用于實現這些要素要求的每一門具體課程和教學環節一一對應起來,即建立起 “標準實現矩陣”(見表1)。在此基礎上,擬定教學計劃和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課程大綱的制定應對照知識能力大綱中各要素的要求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和更新。

四、校企聯合培養方案

實踐是工程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卓越計劃”創立了高校與企業進行產學研結合的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目的是通過此方式解決工程人才培養中校企脫節的問題。依據“卓越計劃”的要求,學生在4年的學習中,有一年時間是校企聯合培養。我校測繪工程專業卓越培養方案分時段先后進入優秀測繪企業完成36周的工程實踐,有5門課程校企聯合授課。通過具體工程實踐,參預測繪項目策劃、技術設計、實施、技術總結、成果檢查驗收,使學生掌握測繪工程項目生產與管理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企業階段的培養計劃主要包括課程內容、基本要求及指導與考核方式等。

1. 校企聯合培養的課程內容

主要包括:①測繪基本技能訓練3周。要求了解測繪基礎知識,掌握測繪儀器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距離、角度、高差測量以及方位角、坐標、高程確定的基本原理與方法。②測量學實習5周。掌握圖根控制測量、小地區大比例尺數字測圖的基本原理與方法,了解測繪成果檢查驗收的基本要求。③控制測量實習4周。掌握平面及高程控制網布設、觀測及數據處理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并對控制測量成果進行二級檢查、一級驗收。④工程測量實習3周。深入實踐,廣泛接觸各種工程項目,掌握工程測量、變形監測的技術與方法。⑤部分專業課程學習5周。主要包括測繪工程監理1周,企業實務1周,測繪管理與法律法規1周,變形監測與數據處理2周。⑥企業綜合實習4周。到所在企業的總經辦、總工辦、生產部、綜合部、法律部、財務部、市場部、質檢部、后勤部、安全部等部門,學習測繪企業經營管理方法、測繪項目生產、技術管理過程。⑦畢業設計17周。在優秀測繪企業,綜合應用所學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完成綜合性較強的測繪項目的技術設計、生產、檢查驗收和總結工作,其成果作為畢業設計提交學校。具體內容和計劃由學校和相應的大型測繪企業結合實際企業生產情況、崗位需求、學生特點綜合制定。

2. 校企聯合培養階段學體要求

①學生在企業學習期間,應根據各階段實踐的主要內容和校企聯合培養計劃,制定自身學習、工作計劃。②掌握多種測繪儀器的操作及檢校技能,掌握常規測量技術及現代測繪技術。③參加測繪項目的生產與管理,理論聯系實際,驗證鞏固、深化所學理論知識,初步培養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獨立工作能力,努力提高測繪工程專業素養。④了解測繪企業及測繪項目管理和經營體制。⑤做好企業學習日志、學結和實踐報告或論文。

3. 校企聯合培養階段的指導和成績考核方式

校企聯合培養階段,學生的學習由在校教師和企業技術專家聯合指導,并實行導師制。中南大學在實施“卓越計劃”時,要求全面實行雙導師制,即校內校外各有一位導師。校企聯合培養首先根據企業實際需要由校企聯合制訂階段培養計劃和預期培養目標,學生在校企聯合培養期間要隨時向企業指導教師匯報學習進展,在校指導教師也會定期前往企業對學生進行現場考核和指導,督促學生按進度完成學習任務。

在校企聯合培養期間,學生除了需要獲得上述課程的各科學習成績以外,還需要獲得企業綜合學習成績,該成績由三部分組成:①企業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綜合評價,包括學習態度、實踐能力、綜合素養等,該部分成績占校企聯合培養總成績的40%。②學生撰寫的畢業設計(論文),該部分成績占總成績的40%。③學生的論文答辯(答辯委員會由校企聯合組成),該部分成績占企業學成績的20%。

五、結語

為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1年教育部與國家測繪局決定聯合實施測繪領域的“卓越計劃”,并成立了工作組和專家組。以推進測繪領域的卓越計劃的實施,協調相關政策措施,制定專業標準和實施方案,論證高校專業培養方案等工作。在此背景下,我校制定了“卓越計劃”測繪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由于“卓越計劃”剛開始實施,其標準體系和培養方案還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并探索完善之。

參考文獻:

[1] 張文生,宋克茹.“回歸工程”教育理念下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思考[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1):77-92.

[2] 田青.教育部國家測繪局聯合實施測繪領域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啟動[N].中國測繪報,2011-04-08(1).

篇(5)

關鍵詞:

卓越工程師;測繪工程專業;培養機制;碩士生

0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1]。該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2-3]。2011年教育部和國家測繪局聯合印發《關于成立測繪領域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工作組和專家組的通知》,正式啟動測繪領域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該計劃有助于健全和完善測繪人才培養機制,將測繪院校和用人單位緊密聯系在一起,把測繪學校教育與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共同打造創新能力強、實踐能力強、競爭能力強的測繪人才隊伍[4-7]。中南大學于2011年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貫徹落實該計劃的具體實施,針對卓越測繪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深度優化卓越測繪工程師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增強和改革目前與企業聯合培養卓越測繪工程師碩士研究生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中南大學卓越測繪工程師碩士研究生采用校企聯合,按“1+1”分階段聯合培養。培養過程包括在校內培養、企業掛職培養兩部分,碩士生在學校、企業掛職培養的時間(包括學位論文時間)累計分別為1年[8-9]。本文針對中南大學測繪工程專業碩士卓越工程師培養過程中學生、企業、學校管理和導師4個層面之間遇到的銜接問題進行一定程度的探索研究。

1培養過程中存在的銜接問題

在中南大學進行卓越測繪工程師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學院和企業之間經常組織學生、企業、學校和導師之間的會談,便于掌握培養環節及時發現培養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在多次會談后,我們發現4個層面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銜接、管理和期望落差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1)從學生層面來說,學生對企業是有所期望的,他們期望可以得到較好的地位待遇和工資待遇,部分學生存在期望和要求與實際不符的情況,學生急于盡快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于企業,但又對企業流程和業務不熟悉,導致工作積極性受挫。2)從企業層面來說,企業對學生期望較高,希望學生可以迅速幫忙解決問題,未能給學生一個熟悉企業流程和業務的過渡期,導致學生和企業之間各自出現期望偏差。3)從學校管理層面來說,學校存在著較大地管理困難。中南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專業眾多,單就測繪工程專業來說,導師的研究方向眾多,有些以理論研究為主,有些以工程創新為主,研究方向的不同,導致需要聯合的企業數量眾多。4)從導師層面來說,學校的研究方向一般較前沿且偏理論,但企業發展方向與生產實際聯系較為緊密,導致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對學生的研究方向產生不一致的問題。

2優化培養過程,融合校企資源

積極解決培養環節中存在的問題,盡力實現學校、企業、學生和導師之間的雙贏,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為產生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服務。本文針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現有的基礎上對校企資源進行更深層次的融合,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1)對學生和企業之間的銜接問題和期望問題,進行雙方面的溝通,要求企業設置過渡期,給予學生學習企業流程和業務學習期。企業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給出適當的期望值。在學生去企業實習之前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使他們明白付出跟回報之間具有一定的延遲期,不要急功近利。2)對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方向不一致問題,建議校內導師多跟企業聯系,使研究方向盡量與實際生產結合,組織校內導師和學生在研一期間參觀企業,發現企業生產流程和業務中的問題,把理論和生產實際結合起來,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優勢,企業的市場定向優勢,抓住用戶實際需求和生產中遇到問題,改革已有的生產流程,提高企業生產效率,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盡量引導社會發展需求。讓校內導師成為企業領域內的專家和引導者,指導企業發展。3)對于學校管理方面來說,建議學科進一步凝練現有的研究方向,多去相關企業調研,結合自身情況發展特色專業,聯系特色企業,形成特色的研究方向,與所聯系企業形成長期合作關系。學校資源豐富,有利于做小規模的實驗研究,在研究結果基礎上,指導企業進行大規模的應用,有利于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為學校的發展贏得良好的外部環境。

3結束語

“測繪工程碩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環節”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需要學校、學生、企業和導師的共同努力。本文結合中南大學測繪專業碩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環節,對卓越工程師培養環節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探索和解決,為健全和完善我國高層次工程類測繪人才培養機制提供借鑒和參考。

作者:馬慧云 鄒崢嶸 張云生 陶超 單位: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

參考文獻:

[1]田青.教育部國家測繪局聯合實施測繪領域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啟動[N].中國測繪報,2011-04-08(1).

[2]焦明連.卓越測繪工程師企業培養方案研究[J].北京測繪,2012(6):102-104.

[3]林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研究[J].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47-55.

[4]焦明連,周立.測繪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模式的研究[J].測繪通報,2012(1):102-104.

[5]朱慶偉,孟魯閩,劉蓉潔.地礦類測繪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初步實踐[J].測繪科學,2012,37(5):229-231.

[6]馮甜甜,程效軍.“卓越計劃”背景下測繪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實踐[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5,38(1):27-29,36.

篇(6)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2.072 

1 建筑工程測繪技術的重要性 

測繪技術是將地面上的實物,通過觀察、測量,將一些具有標志性的建筑準確的繪制到圖紙上。通常在開發一大片工程土地時需要工程師進行準確的測量,根據地勢特點地貌特征繪制地形圖,并提供一些其他的信息,這樣設計工程師才能進行規劃,決策和設計。我們出外旅游時的地圖和旅游圖紙、交通工具圖等是必不可少的東西,這些都是以測繪技術為基礎完成的。測繪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測繪工作者經常長期生活在野外,進行測量考察等工作。 

2 建筑工程測繪技術存在的問題 

2.1 檢查過程松懈 

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我國的測繪工程技術的合格率不斷提高,但由于某些原因,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檢查過程不嚴格,測繪部門與檢察部門往往都是一個單位的工作人員,大家長期在一起工作,彼此之間已經熟悉,在測繪結果中即使出現小的差錯或者紕漏,出于人情也不會提出來,還有些工作人員對測繪結果認識不足,認為微小的差錯不會引起什么大問題,所以不重視,能過就過。他們不知道,建筑工程龐大花費高,即使一個微小的差別也會引起很大的損失。 

2.2 各單位合作缺少默契與責任心 

建筑工程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任務重且工作繁瑣,隨著工程的不斷壯大并且時間上要求的也比較緊,所以測量人員也不斷增加,同一個工程,人越多面臨的問題也就越多,例如合作問題、技術問題等,由于工程師的習慣不同測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不同的隊伍之間又缺少合作和默契,出現問題大家都不管,遇到問題大家都不解決,以至于問題越積越多,工程質量和速度難以保證。 

2.3 測繪結果處理不當 

一般情況下,工程測繪工作不都是由一個單位獨自完成的,不同的公司存在著技術水平上的差異,測繪方法和標準也不盡相同,所以,這也就造成了測繪結果混亂,不僅帶來額外的花費還影響工程進度。 

2.4 測繪技術人員不專業 

測繪工作是一項綜合性強的工作,不僅要求測繪工程師有很深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工作經驗,由于部分工程師水平不到位,對測量結果處理馬虎,對地形地貌的測量數據處理不當,測量結果馬馬虎虎,導致測繪圖紙的相關信息有誤。另外,隨著社會的進步,測繪工作中引進了很多新的儀器設備以此來提高工作速度和工作質量,但是建筑企業卻忽略了對工程師的培訓,對先進設備掌握的不熟悉,發揮不了作用,有可能因使用不準確出現測量結果有誤的現象。 

3 建筑工程測繪技術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3.1 加強監督管理 

由于監督管理部門人的監管職能滯后,給一些建筑商一些僥幸心理,即使工程中存在不合理不安全質量不過關的地方也不及時改正,監管部門沒有履行好自己的責任,各處疏漏比較多,相應部門應設立專門的規定和要求,以法律的要求為準繩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管理監督的規章制度。測繪行政部門應秉公執法,加大執法力度,違法必懲,不徇私枉法。建筑工程的長遠發展離不開監督部門的監督管理,堅決抵制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測量數據,精度,尺寸經檢查合格后才可以批準實施。 

3.2 選擇好的合作單位 

建筑工程測繪工作需要不同的單位合作共同完成,雖然單位不同,但如果都按國家規定的標準制度去執行,各單位之間也就不會存在過大的差異,加強各部門的管理,完善測繪體制也是保障測繪工作穩步向前的必要手段。在選擇合作單位時,采用招投標的方式,選擇一些信譽高,技術好的單位。 

3.3 對監管部門人員的選拔和技術人員的培養 

有選拔才有競爭,有競爭才有提高。加強管理部門的人員選拔,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或者對管理人員采取一些激勵政策,調動大家積極性,提高工作熱情,以此來確保建筑工程的質量。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對建筑工程測繪工作也有很大的影響,建筑工程測繪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工作,引進的新型設備也比較多且都很難操作,對工作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可以提高他們的操作能力和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嚴格執行操作標準,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還可以保障工程質量。 

4 小結 

社會的進步,科技水平的提高促進了建筑工程的快速發展。各種新型設備的引入對測繪工程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工程測繪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應及時解決。本文我在建筑工程測繪技術的重要性、建筑工程測繪技術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做了以上總結,因個人能力有限,可能存在不足,只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1]張文偉.數字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11(06). 

[2]沈春光,鄭成娟.現代測繪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科技風,2009(18). 

[3]馬琛.工程測量技術的發展與展望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09(08). 

篇(7)

關鍵詞:土木工程;教育模式;培養方案;專業與課程設置;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9;TU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6)06002705

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體制源于英國,但教育理念和美國類似,教育質量享譽全球。由于良好的氣候環境和完善的教育服務體系,澳大利亞每年吸引大量的海外留學生,是四大英語國家留學基地之一,其教育產業已經成為該國僅次于采礦業、農牧業和旅游業的第四大產業。當前,中澳各大學之間的教育交流越來越多,研究澳大利亞著名大學一流學科的教育與培養模式,對促進中國高校學科的發展也大有裨益。

近些年來,為了提升中國高校土木工程學科的教育理念,促進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的良性發展,國內學者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土木工程專業教育與培養模式進行了分析和比較。比如,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體系、機制和特色的分析,對澳大利亞一些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研究生培養層次,以及“寬進嚴出”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1-3];以中美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模式為對象,從美國高校的學科設置、專業評估、執業注冊制度、卓越工程師培養等方面進行分析,為國內相關院校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提供參考[4-6];以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和國際化土木工程人才培養合作辦學為視角,分別對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的國際合作辦學機制、臺灣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本科培養特色,

以及卓越工程師國際化課程教育體系等方面進行比較[7-10]。以上的這些研究均有助于推動中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教育與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新南威爾士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土木工程專業在2015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名列第14位,在澳大利亞排名第1位,具有良好的學術聲譽和寬松的教學與研究氛圍。本文

結合新南威爾士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學制、專業與課程設置等幾個方面,對其一流學科的工程教育模式進行分析和比較,為國內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科發展和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

一、專業設置與培養方案

新南威爾士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隸屬于工程學部,按專業分類主要有土木工程、環境工程、測繪與地理空間工程三大專業。其中,土木工程專業分為工程施工與管理、巖土工程、結構工程、土木工程與建筑四個方向;環境工程專業分為可持續工程、交通工程、水工程三個方向;測繪與地理空間工程專業分為土地測繪與房地產開發、工程測量、采礦測量、水文測繪、地理空間科學與工程、遙感和數字制圖六個方向(圖1)。

結合以上的專業分類和方向設置,制定的研究領域主要有工程施工與管理、環境工程、巖土工程、結構工程、測繪與地理空間工程、交通工程、水工程共七大領域。同時,設置了研究中心,分別為測繪與地理空間創新中心、基礎工程與安全中心、施工創新和研究中心、可持續工程中心、水文與資源研究中心、凈水研究中心、澳大利亞住宅與基礎設施氣候適應研究中心、集成化交通體系創新研究中心。

人才培養方案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本科學士學位(Undergraduate degree);二是課程研究生(Coursework Program,主要培養課程碩士學位);三是研究型研究生(Research Program,又分為碩士和博士兩個階段)。此外,還有一些面向社會的短期培訓模式,主要目的是為一些工程技術人員的知識更新和提高工作技能服務。

(一)本科生

在本科培養階段,主要有單學位和雙學位兩種模式。單學位一般學制4年,雙學位一般學制5~6年。學生的選擇靈活而又寬泛,在學期間可以交叉選擇藝術、科學、商貿、法律等雙學士學位課程。

本科單學位主要包括土木工程、環境工程、土木工程與建筑、測繪工程、地理空間工程等五類學士學位授予方向。土木工程專業方向單學位的學生或多或少都要選修一些與環境工程相關的課程,并完成相應的學分要求。

本科雙學位主要包括工程與藝術、工程與商貿、工程與法律、工程與科學、土木工程與其他工程等五類學士學位授予方向。其中,土木工程與其他工程方向的學制一般為5年,主要是土木工程與測繪工程、環境工程、采礦工程方向的交叉結合。工程與藝術方向的學制一般為5~5.5年,工程與商貿方向的學制一般為5.5年,工程與法律方向的學制一般為6~6.5年,工程與科學方向的學制一般為5年。

(二)課程研究生

課程研究生不設導師制,主要講授課程,學生通過修滿指定的課程和學分獲得碩士學位,一般又稱為課程碩士。課程碩士的學制通常為2年,每學期需要修滿4門課程,每門課程一般通過階段性的PPT課堂討論、課程論文、課程考試來完成。目前,課程碩士約占新南威爾士大學碩士學生總數的絕大多數。提供課程碩士學位的專業方向主要有土木工程、環境工程、地理空間工程、巖土工程與工程地質、工程管理、結構工程、交通工程、水文與資源工程、凈水與污水處理工程。

課程碩士設置三個培養層次(圖2)。一是研究生課程認證,主要為一些沒有本科學位的大專生過渡學習階段;二是研究生學歷認證,主要針對一些專業背景或學習成績達不到要求的本科生;

三是碩士學位認證,要求具備本專業本科學習背景,成績達到一定的要求,且有學士學位的學生。課程認證要修滿24學分和4門課程,學歷認證要修滿48學分和8門課程,學位認證要修滿96學分和16門課程。

(三)研究型研究生

研究型研究生的學位授予主要分為哲學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工程碩士(Master of Engineering)與工程科學碩士(Master of Engineering Science)三類。與課程碩士不同的是,研究型研究生沒有具體的課程和學分要求,是在導師的指導下從事專業內某一領域的研究工作。

哲學博士按專業主要分為土木與環境工程、測繪與空間信息系統兩大類,學制一般為4年。本科生獲得學士學位以后可以選擇直讀博士,或者工作幾年再讀博士,不需要有碩士學位。博士論文的長度一般不超過十萬字數,要經歷4年的持續研究與學習。一般要求博士生每年做一次階段性研究報告,是對研究創新的重要評估。如果未通過,推遲四個月再申請匯報;若再次沒有通過一般作退學處理。此外,博士階段雖然沒有課程學習要求,但一般來說,學生會結合研究的需要,去選修一些本科或課程碩士的課程。博士學習階段的退學率比較高,有的專業高達50%~60%。

工程碩士與工程科學碩士學制一般是2年,主要專業有土木工程、環境工程、地理信息技術、巖土工程與工程地質、項目管理、結構工程、交通工程、凈水與水文工程、水資源等。工程碩士著重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要求學生在應用中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或對應用技術有所促進。工程科學碩士著重工程中的一些涉及計算與分析的研究問題,培養學生從科學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促進工程技術應用的提升。一般具有本科學位的學生可以選擇學習工程碩士或工程科學碩士,類似于博士。研究型碩士的退學率也很高,在學期間需要定期匯報階段性研究進展。

(四)比較研究

通過對新南威爾士大學土木工程學科的專業設置與培養方案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是,專業設置和國內大學類似,屬于“寬口徑、厚基礎”的大土木類型,既包括傳統的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地下工程、橋梁工程、道路工程),又包括交通工程、工程管理、房地產等方向。與國內大學不同的是,土木工程一般與環境工程相結合,因此也包括一些與環境相關的專業或方向,比如可持續工程、水工程、測繪與地理空間工程等。此外,本科生四年的學習不再細分專業方向,真正體現了“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模式。

二是,本科生可以選擇雙學位培養方案,在完成本專業學士學位的課程和學分要求以外,可以再選修一些其他學院的與科學、藝術、商貿、法律、經濟管理等相關的學位。從這個角度來說,本科生的專業和學位選擇余地寬泛,有利于學生的均衡教育和視野拓展。此外,部分對從事科學研究感興趣的本科生也可以直接選擇攻讀博士學位。

三是,課程研究生培養方案給一些不愿意從事科學研究,又想獲得碩士研究生學歷或學位的本科生提供了教育機會。他們可以通過修滿一些課程和達到規定的學分要求,從而獲得課程碩士學位,部分本科生也可以通過這個階段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工作技能。

四是,研究型研究生一般沒有課程和學分要求,這樣有助于學生盡快進入研究狀態,安心于研究興趣。研究型碩士又分為工程碩士和工程科學碩士兩種類型,有助于學生結合自身情況進行靈活選擇。

五是,研究階段沒有的硬性要求,但對研究的創新性要求較高。比如針對博士的培養,每年學生都要匯報階段性研究進展。由相關領域的學者進行評價,給出是否可以繼續研究的建議。論文完成后不設置答辯環節,而是采用函評的方式由世界范圍內的著名學者進行評閱,并給出是否達到授予學位要求的評價,真正體現了“寬進嚴出”的培養模式。

二、 課程設置

(一)本科生

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所修課程和學分如圖3所示。課程主要分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四大模塊。第一學年主要以基礎課程為主,包括數學、物理、材料、化學、力學、各類基礎設施體系、工程師基本概念、工程設計與創新等;第二學年以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為主,包括固體力學、水工程、交通與公路工程、工程計算與施工、通識教育、結構分析與建模等;第三學年以專業課為主,包括工程運營與控制、土力學、鋼與混凝土結構、水力資源工程、土木工程實踐、應用土工技術與工程地質、給水排水工程等;第四學年是實踐環節,除了通識教育以外,主要包括與實際工程相結合的畢業論文專題,以及一些專業選修課。

以上每門課程均為6個學分,每學期一般安排4門課程,學生四年需要修滿192個學分,方可獲得學士學位。從課程設置來看,體現了土木工程學科寬泛的特點,在第四年的選修實踐課中,學生可以靈活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工程方向。

(二)課程研究生

土木工程專業課程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如圖4所示。這些課程充分體現了工程教育寬泛的特點,既包括與土木工程設計、施工和管理相關的基本課程,又包括與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選修課程。

允許課程研究生跨專業背景學習,如果學生來自于其他專業或者沒有修完土木工程專業本科課程,一般會被建議增加選修一些相關的課程,以便增強本專業的知識背景。課程設置的類別和數量主要以培養學生具備解決與工程管理、巖土工程、結構、測繪、交通、給水排水等領域相關的高等學科知識為主。

(三) 比較研究

通過對新南威爾士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和課程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是每門課程均設置為6個學分,每學期一般固定4門課程,學分制度和課程數量設置合理,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專業知識。國內大學土木工程專業課程的學分一般從1~4.5不等,學分設置分散,課程學時也很分散,有的課程僅僅設置為幾周時間,有的課程卻跨度一個學年。分散的學時和學分設置既不利于學生選修課程,也不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充分理解和消化。

二是由于本科教育階段設置了雙學位培養模式,本科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科或專業的課程。課程研究生也設置不同的學位授予類型,可以在土木工程專業范圍內自由選擇不同方向的課程,也可以跨不同專業或方向交叉選擇課程。

三是實踐環節設置是直接與實際工程相關聯的,一般鼓勵學生在工程單位實習期間同時完成畢業論文,增設一些實踐選修課程,這些課程可能就開設在實驗室或工程單位,以鼓勵對不同工程感興趣的學生自由選擇學習。

四是對研究型研究生雖然沒有課程和學分要求,但會要求他們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有針對性地選擇某些課程學習或直接去旁聽。比如,從事數值分析的研究生可以選擇一些高等工程數學課程,從事計算機編程與模擬的可以選擇一些計算機程序課程。

三、結語

通過對新南威爾士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學制、專業與課程設置等方面的教育模式進行分析和比較,提出了一些建議,為國內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的建設、培養模式的改革、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的實施提供借鑒。

(1)土木工程專業設置寬泛,培養方式靈活,真正體現了“寬口徑、厚基礎”的大土木培養模式。

(2)本科教育階段設置單學位與雙學位并重培養機制,學生不僅可以在本學科獲得學位,還可以在不同的學科和專業間學習相關課程,取得相關的學位。

(3)課程設置體現了學科教育的寬泛特點,單門課程固定為6個學分,每學期固定4門課程,課程學時和學分緊湊集中。

(4)本科階段的實踐環節一般要求學生在工程單位完成,既包括結合實際工程案例完成的畢業論文,又包括一些與不同工程類型相關的實踐選修課程的學習。

(5)研究生培養分為課程研究生(碩士)、研究型研究生(碩士和博士)兩個層次。課程碩士不設導師制,不需要從事研究,主要是完成相關專業的課程學習。研究型研究生沒有課程學習和學分要求,主要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

(6)研究型研究生的培養充分體現了“寬進嚴出”的培養模式,沒有硬性的要求,每年定期進行階段性研究進展匯報,優勝劣汰,淘汰率較高。

參考文獻:

[1]童樂為,史煒洲,趙曉林.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特色給予我國土木人才培養的啟迪[J].中國電力教育,2008(2):165-167.

[2]吳瑾.悉尼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及特色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6-8.

[3]原方,丁永剛,王彥俠,等.澳大利亞土木工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淺析[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2):155-156.

[4]李炎鋒,杜修力,薛素鐸,等.從中美土木工程教育對比探討土木工程專業國際化辦學思路[J].中國科技信息,2013(5):116-117.

[5]劉紀峰,張會芝.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土木工程專業課程設置研究[J].宿州學院學報,2014,29(9):97-100.

[6]王照宇.中美高校土木工程本科教育比較淺析[J].林區教學,2015(10):29-30.

[7]饒平平,陳有亮,宋忠強.依托中德合作與交流的土木工程辦學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3(10):55-56.

篇(8)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8-0105-03

近20年來,發達國家都在從觀念、目標、教育內容到教育方法對工程教育進行整體改革。環顧歐美各科技強國不難發現,科技發展的加速化、綜合化、產業化、國際化和一體化,對各國的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的愿景是為學生提供一種強調工程基礎的、建立在真實世界的產品和系統的構思-設計-實現-運行(CDIO)過程的背景環境基礎上的工程教育。通過精心規劃項目的CDIO,可以引導學生對核心專業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能力培養、綜合發展的目的。

CDIO工程教育模式與以往培養計劃的不同點之一是:通過開設導論性的基礎課程,從起始階段就將工程實踐引導入門,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盡早領略工程技術的精華,并且讓他們親手制造一些簡單的東西。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絕大部分只是憑專業名稱或十分簡單的專業介紹對所學專業有一個直觀理解,對自己專業認識較少,甚至不知道所開設的課程對從事本專業工作有何作用,導致入學時找不到學習方向和目標,對專業課程的學習缺乏動力。而現有高校的教學計劃中,很少有學校開設引導類的課程,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所學專業,提高學習興趣。

在新生入學時開展專業引導教育,開設《專業導論》課,通過相關核心工程學科的應用激發學生的興趣,明確學習動機。同時,學生CDl0教學大綱要求的主要能力發展也能有較早的起步。廣東白云學院從2010年開始,在高職“2+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礎上,為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創出一條新路,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實施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模式改革試點工作,開始了對《專業導論》課程教學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專業導論》課程的教學內容

根據CDIO教學大綱中對導論課程的教學要求,其教學內容和項目的設計建立在對學生的引導及激發學習興趣上,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原則,在學生入校時即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專業知識教育。將《專業導論》課程的教學分為理論教學和項目制作實踐兩個部分。

理論教學內容的設計 《專業導論》課程強調教學的系統性、全面性、前沿性以及與國際化,強化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通過精心設計,理論部分內容通過開設10次學科前沿及發展的講座,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最新發展及應用領域。講座主要內容如下:機械工程發展簡史、工程圖學概論、工程材料概論、機械設計概論、機械創新設計、機械制造概論、模具技術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發展、機械工程師職業能力素質要求等。在開展講座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帶學生去相關企業參觀見習,進一步了解和認識專業。

項目制作實踐內容的設計 項目制作實踐讓學生初步體驗機械產品的設計制造、裝配調試過程及工程圖的表達方法,為學生了解本專業、深入學習本專業的知識打下必要基礎。對模具方向的學生引入模具結構測繪項目,讓學生以模具實物為載體,通過對模具的拆裝及測繪,完成簡單模具二維裝配圖和零件圖的輸出;對機械設計制造方向的學生以齒輪泵、二級齒輪減速器、蝸輪蝸桿減速器為載體,測量并繪制典型零件圖和裝配圖。這樣,以工程圖學基礎理論和實驗裝置為依托,以工程繪圖為載體,對實物裝置進行結構分析和研討,在實踐中互動,在討論中爭辯,激發了學生創新意識,達到了新舊知識優化和創新思維綜合訓練的目的。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掌握本專業所需掌握的工程語言——機械制圖及零件測繪,直接培養學生對工程圖的識圖、繪圖能力,并對模具結構、常用的機械產品結構有了初步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CDIO改革并不是要淡化理論課程的學習,而是要改革教學方法,采取能激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理論課程的教學不能采取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應采取基于問題的學習、師生互動主題研討、案例教學、論文研究、項目訓練等教學形式,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思維能力。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一是實施教學和研究互動、課內和課外互動、寓學于研的培養模式,設置基于課程的科研訓練項目和自主科研訓練項目兩類,資助學生開展研究工作。基于課程的科研訓練項目由研究型教學課程責任教師組織課程教學團隊教師指導。自主科研訓練項目一般為學生進入高年級后,在導師的指導下自主選題,經學院審批后開展科研訓練工作,并以小組的形式參加創新設計大賽、機械設計競賽、力學競賽、挑戰杯等科技競賽活動。較好地完成科研訓練項目的學生可以取得實踐教學環節學分,鼓勵學生以科研訓練項目研究成果為內容撰寫畢業論文,完成畢業環節。

二是在知名企業建立學生實踐基地。學生可優先獲得去該類企業實習的機會,并鼓勵其在企業中開展科研訓練項目的研究工作。

三是通過組織科研訓練團隊、社會工作等途徑培養學生的組織、溝通、協調等領導能力。

四是定期組織開展學術討論。在導師的指導下對各自研究的課題,發表各自觀點,營造良好的學習交流氛圍,激發創造力,提高學生的表達和溝通能力。

CDIO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課程考核方式

理論教學部分的考核方式 學生結合10次講座所講授的內容,獨立查閱中英文文獻,開展市場調研,撰寫不少于5000字的調研報告或課程論文,并制作講授課件,參加課堂上模擬的“21世紀制造業前沿國際論壇”,對調研報告或論文內容進行講授。教師根據學生調研報告或論文撰寫質量和課堂講授的表現,以及平時教學活動全部環節的表現,確定此部分的分數。

項目制作實踐部分的考核方式 (1)項目制作實踐的組織形式及成果提交。項目制作實踐時學生以4~6人為一個項目小組,每個小組配備一名指導教師。項目制作實踐以小組為單位,在理論課堂外執行;項目組內活動方式有:座談式交流研討,專題式講解介紹,邊做邊探討式互動,系統性總結等。組間活動主要采用總結介紹方式。項目完成后團隊需提交的成果資料有:零件圖,總裝圖,工作原理介紹,項目工作總結或課程論文等。(2)項目制作實踐考評方式與標準。項目制作實踐的成績分為優(>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

課程教學的成效

《專業導論》課程教學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團隊協作、動手能力等,提高了綜合素質 在 “模具結構測繪”實踐項目教學環節,要求學生完成后提交的資料有:項目工作報告(裝配體的工作原理、拆裝順序、裝配簡圖等);全部零件(標準件除外)正式零件圖;裝配圖(每人一張)。據統計,采用實踐項目教學后,在學時與原來相同的情況下,45名學生共完成零件圖119 張(A4~A1 不等),A1 裝配圖39張、A2裝配圖6張,比往屆多繪制了裝配圖,并且零件的種類結構形式也有所增加;學生首次對典型模具機構進行了拆裝和測繪。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有明顯的提高,促進了實踐過程與工程實際接軌。雖然學習難度和工作量增加了,但由于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被激發出來,在項目團隊的協作和交流中,大大促進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動手能力及合作精神,其綜合素質得到較好的培養,成績明顯提高。

以項目小組為單位的答辯環節,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項目制作實踐在最后環節進行以項目小組為單位的答辯,采用答辯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在答辯時,回答問題的不是“個人”,而是代表團隊,每個成員都可以搶答或補充回答,以體現團隊的真實水平。該實踐教學環節的成績首先是團隊的成績,然后是在此之下的個人成績,每名學生的成績都和自己團隊的表現息息相關。

教師的教學能力得以提高 基于CDIO工程理念的課程教學,其主要理念是通過項目制作實踐環節,讓學生在項目制作的過程中掌握理論知識。這就意味著教師決不可以袖手旁觀,而是正好相反,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教師要根據每個項目組學生工作的進展情況給予引導和適當的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如何進行自主學習,使學生面對不同的情況和對象,會靈活選用和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手段。教師還要根據各組不同的工程項目,分別對學生講解必須注意的問題和必要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基本原則,介紹一些可供參考的途徑和技巧等。

結語

《專業導論》課程教學,根據不同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需求,分別設置了模具結構測繪、齒輪泵、二級齒輪減速器、蝸輪蝸桿減速器等項目實踐,測量并繪制了典型模具的零件圖和裝配圖,典型零件圖和裝配圖;以工程圖學基礎理論和實驗裝置為依托,以工程繪圖為載體,對實物裝置進行結構分析和研討。在實踐中互動,在討論中爭辯,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達到了新舊知識優化和創新思維綜合訓練的目標。

根據課程特點,建立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課程考核方式,對課程教學中的理論教學部分,以課程論文代替傳統考試;在項目制作實踐部分,將學生的成績與團隊成績掛鉤,學生成績由個人和團隊兩部分成績組成,采用團隊成員之間互評、團隊之間互評及導師評價三部分組成,通過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溝通和協作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顧佩華,沈民奮,陸小華.重新認識工程教育:國際CDIO培養模式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綱對高等工科教育創新的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6,(11):81-83.

[3]楊善林,潘軼山.專業導論課——種全新而有效的大學新生思想教育方法[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8(4):1-3.

篇(9)

上海自然科學領域中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分別名列前三位,占據上海自然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主導地位。排在后面的依次為信息與系統科學、地學、數學、天文學和力學。除生物學、化學、物理學三個學科科技發展的主成分得分為正外,其他五個學科科技發展的主成分得分均小于零,表明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的多數學科的科技發展低于整體水平(見表1)。

表1 上海自然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序

生物學

1.7461

0.98206

1.79619

1

化學

0.87113

1.18576

0.83031

2

物理學

0.81642

1.32005

0.76775

3

信息與系統科學 -0.41952 -0.77932 -0.37558 4

地學

-0.54201 -0.6447

-0.52783 5

數學

-0.71232 -0.20092 -0.7645

6

天文學

-0.88765 -1.14172 -0.84543 7

力學

-0.87214 -0.7212

-0.8809

8

2)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的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但與北京差距明顯。

在自然科學學科中,上海除地學外,其他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數均進入前三名,其中數學、力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六個學科在大陸排名第二(僅次于北京),信息與系統科學國際科技論文數排在北京、湖南之后,名列第三(見表2)。雖然上海自然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數均位居前列,但與北京相比,差距明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天文學外,上海其他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數均不足北京的1/2。在國內科技論文方面,上海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力學、物理學、化學、信息與系統科學、天文學和生物學有明顯優勢,數學與地學國內科技論文未能進入前三名(見表2)。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數學外,上海其他學科國內科技論文均不足北京的1/2。

表2 2001年自然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數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江蘇 湖北

力學

北京 上海 陜西

北京 上海 陜西

信息與系統科學 北京 湖南 上海

北京 湖北 上海

物理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安徽

化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江蘇

天文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江蘇 上海

地學

北京 湖北 江蘇

北京 江蘇 湖北

生物學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廣東 上海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3)知識流動不足、系統失靈是制約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瓶頸。

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效率,就其實質而言,是新的知識在一個系統中創造、流動和利用的效率。它取決于諸創新要素的創新動力、能力和互相之間相互作用的效率。而決定創新要素的創新動力、能力和互相作用則取決于經濟科技制度的安排,政策體系的設計,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和創新文化的氛圍。建設知識創新體系,提升學科建設與科技發展能力的關鍵是通過制度、政策和環境的作用,提高創新各要素的創新動力、能力和達到創新目標的要素間的互動。從本質上看,創新體系是由存在于企業、政府和學術界的關于科技發展方面的相互關系與交流所構成的。在這個系統中,相互之間的互動作用直接影響著創新的成效和整個經濟體系。創新體系的核心內容是科學技術知識的循環流轉。表3所示上海自然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2/3左右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系統失靈成為制約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瓶頸,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知識流轉、戰勝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中的系統失靈是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知識創新體系建設面臨的長期任務。

表3 上海自然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數 項目參加人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114

343

275

5122

與國內高校合作

127

305

221

7258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107

243

177

2526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38

127

118

2360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915

2103

1895

25427

獨立完成

2545

4408

2707

32311

其他

26

124

102

1384

資料來源:上海市全社會R&D資源清查工作小組。上海市R&D清查數據匯編,2001,72。

2 上海工程與技術領域科技發展的學科結構與績效評價

1)學科在國內的比較優勢。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20個學科的國際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包攬了20個學科的第一名,上海只有材料科學、冶金與金屬學、機械與儀表、動力與電氣、電子通訊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土木建筑、交通運輸9個學科排名第二(僅次于北京),上海能源科學技術和環境工程兩個學科國際論文排名第三(見表4)。

表4 2001年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工程與技術基礎學科 北京 河北 山西

北京 陜西 江蘇

測繪科學技術

北京 四川 陜西

北京 湖北 江蘇

材料科學

北京 上海 遼寧

北京 上海 陜西

礦山工程技術

北京 江蘇 湖南

北京 湖南 江蘇

冶金、金屬學

北京 上海 遼寧

北京 遼寧 上海

機械、儀表

北京 上海 陜西

北京 江蘇 陜西

動力與電氣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湖北 陜西

能源科學技術

北京 湖北 上海

北京 山東 黑龍江

核科學技術

北京 安徽 四川

北京 四川 甘肅

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 北京 上海 陜西

北京 陜西 上海

計算技術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江蘇 上海

化工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江蘇 上海

輕工、紡織

上海 北京 四川

北京 廣東 上海

食品

北京 江蘇 廣東

廣東 浙江 江蘇

土木建筑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江蘇

水利

北京 湖北 江蘇

湖北 北京 江蘇

交通運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湖南

航空航天

北京 陜西 黑龍江

北京 陜西 江蘇

環境

北京 江蘇 上海

北京 江蘇 上海

安全科學技術

北京 湖南 安徽

北京 湖南 江蘇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20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有18個學科排名第一,只有食品和水利分別由廣東和湖北名列第一,而上海只有9個學科進入前3名,其中材料科學、土木建筑、交通運輸3個學科名列第二,冶金與金屬學、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輕工與紡織、環境工程名列第三(見表3)。

2)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占主導地位的學科。

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8個學科依次是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機械與儀表、航空航天、材料科學、化工、計算技術、動力與電氣、交通運輸。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科技發展最為薄弱的5個學科是測繪科學與技術、水利、礦山工程技術、安全科學技術和食品。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3的學科科技發展的主成分得分小于零,表明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60%的學科科技發展低于平均水平(見表5)。

表5 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序

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

2.93105

2.48946

2.96681 1

機械、儀表

1.38674

0.06872

1.29458 2

航空航天

1.16586

-0.81414 0.98384 3

材料科學

0.57576

1.29195

0.67626 4

化工

0.61197

0.94682

0.66216 5

計算技術

0.35117

1.86971

0.51358 6

動力與電氣

0.49477

0.42028

0.50252 7

交通運輸

0.45473

-0.19787 0.40005 8

土木建筑

-0.32659 0.6906

-0.23377 9

工程與技術基礎學科

-0.26822 -0.66067 -0.31811 10

冶金、金屬學

-0.46472 0.25968

-0.40773 11

輕工、紡織

-0.46716 -0.475

-0.47954 12

環境

-0.69617 -0.31043 -0.67619 13

核科學技術

-0.72349 -0.79265 -0.75082 14

能源科學技術

-0.79072 -0.50098 -0.78198 15

食品

-0.76882 -0.90066 -0.80184 16

安全科學技術

-0.81005 -0.84276 -0.83462 17

礦山工程技術

-0.8642

-0.85314 -0.88633 18

水利

-0.89218 -0.8347

-0.91028 19

測繪科學技術

-0.89975 -0.85423 -0.91858 20

3)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論文產出與北京差距懸殊。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國際科技論文方面,上海排在前3名的11個學科中,除材料科學與土木建筑兩個學科外,冶金與金屬學、機械與儀表、動力與電氣、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交通運輸、能源科學技術和環境工程9個學科的國際科技論文數均不足北京的1/2。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國內科技論文方面,上海進入前3名的9個學科,除材料科學、輕工與紡織兩個學科外,土木建筑、交通運輸、冶金與金屬學、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環境工程等7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均不足北京的1/2。

4)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基本任務。

表6所示上海工程技術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70%左右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系統失靈成為制約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瓶頸,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基本任務。

表6 上海市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參加人

項目數 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201

3341

2169

74523

與國內高校合作

437

1762

1415

21865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644

3021

1745

24587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94

854

608

19073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1431

4551

3454

52744

獨立完成

6934

22836

15879

219665

其他

293

1592

1198

10703

資料來源:上海市全社會R&D資源清查工作小組。上海市R&D清查數據匯編,2001,75。

3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的學科結構與績效評價

1)農學和水產學占據上海農業科學領域中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主導地位。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學科是農學和水產學,林學、畜牧與獸醫科學相對薄弱(見表7)。

表7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名

農學

1.21943

1.45978

1.26327

1

水產學

0.28854

-0.26992

0.2164

2

畜牧、獸醫科學 -0.3714

-0.38479

-0.37749 3

林學

-1.13657

-0.80507

-1.10218 4

2)上海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與國內先進地區有相當差距。

在農業科學領域4個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的農學和林學、甘肅的畜牧獸醫、湖北的水產學國際科技論文排名第一,上海在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科技論文無一進入前3名(見表8)。在農業科學領域4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的農學、浙江的林學,江蘇的畜牧獸醫、山東的水產學國內科技論文排名第一,上海在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國內科技論文無一進入前3名(見表8)。無論是國際科技論文、還是國內科技論文,上海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與國內先進地區都有相當大的差距。

表8 2001年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科技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農學

北京

浙江

江蘇

北京 江蘇 浙江

林學

北京

黑龍江 安徽、福建、 浙江 北京 福建

廣東、陜西

畜牧、獸醫科學 甘肅

云南

北京

江蘇 北京 甘肅

水產學

湖北

山東

廣東

山東 廣東 福建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4)知識流動不足是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

表9所示上海農業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64%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是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加強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

表9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數 項目參加人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24

46

38

229

與國內高校合作

25

72

45

613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48

86

68

442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2

5

4

18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69

124

99

506

獨立完成

312

420

269

3716

其他

9

8

3

25

資料來源:上海市全社會R&D資源清查工作小組。上海市R&D清查數據匯編,2001,73。

4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的學科結構與績效評價

1)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但與北京仍有相當差距。

在醫藥科學領域6個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的預防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中醫學四個學科排名第一,上海的藥物學和特種醫學兩個學科排名第一。此外,上海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排名第二,中醫學排名第三(見表10)。在醫藥科學領域國際科技論文方面,上海除藥物學和特種醫學外其他4個學科與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

表10 2001年醫藥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預防醫學 北京 浙江、廣東

北京 廣東 上海

基礎醫學 北京

上海

廣東

北京 廣東 上海

藥物學

上海

北京

江蘇

北京 廣東 上海

臨床醫學 北京

上海

廣東

北京 廣東 上海

中醫學

北京

云南

上海、江蘇 北京 廣東 江蘇

特種醫學 上海

北京

廣東

北京 陜西 上海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國內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包攬了6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的第一,上海除中醫學國內科技論文未進入前三名外,預防醫學、基礎醫學、藥物學、臨床醫學和特種醫學國內科技論文均排名全國第三(見表11)。在醫藥科學領域國內科技論文方面,上海6個學科與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醫學和特種醫學國內科技論文不足北京的1/2。

表11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名

臨床醫學

1.495

1.583

1.56579 1

藥學

0.89727

-0.15227 0.79183 2

基礎醫學

-0.33507 0.84777

-0.246

3

中醫學與中藥學

-0.21555 -0.8431

-0.27284 4

預防醫學與衛生學

-0.69136 -0.64275 -0.70052 5

軍事醫學與特種醫學 -1.1503

-0.79264 -1.13826 6

2)上海醫藥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學科是臨床醫學和藥學。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學科是臨床醫學和藥學,中醫學與中藥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與衛生學、軍事醫學與特種醫學科技發展相對薄弱。

3)知識流動不足是影響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制約因素。

表12所示上海醫藥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85%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是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加強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

表12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參加人

項目數 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37

124

114

7510

與國內高校合作

142

258

170

1607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113

234

171

1921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6

10

7

119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97

195

166

2343

獨立完成

3074

4857

3192

20038

其他

139

篇(10)

[2]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2(4):10-18.

[3]王海良,趙瑞斌,任權昌等.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下“橋梁工程施工”課程改革.中國電力教育,2012(34):90-94.

上一篇: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下一篇: 職稱論文條件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本香蕉视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 | 亚洲日韩一级在线毛 | 中文字幕美国亚洲电影 | 日本真人作爱视频免费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