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09:51: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唐代文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這里使用的“規范詩學”一語,來自于俄國形式主義文學理論中的一個定義。鮑里斯·托馬舍夫斯基(1890—1957)在《詩學的定義》一文中指出:“有一種研究文學作品的方法,它表現在規范詩學中。對現有的程序不作客觀描述,而是評價、判斷它們,并指出某些唯一合理的程序來,這就是規范詩學的任務。規范詩學以教導人們應該如何寫文學作品為目的。”① 之所以要借用這樣一個說法,是因為它能夠較為簡捷明確地表達我對唐代詩學中一個重要特征的把握。唐代詩學的核心就是詩格,所謂“詩格”,其范圍包括以“詩格”、“詩式”、“詩法”等命名的著作,其后由詩擴展到其他文類,而出現“文格”、“賦格”、“四六格”等書。清人沈濤《匏廬詩話·自序》指出:“詩話之作起于有宋,唐以前則曰品、曰式、曰例、曰格、曰范、曰評,初不以話名也。”② 唐代的詩格(包括部分文格和賦格)雖然頗有散佚,但通考存佚之作,約有六十余種之多③。“格”的意思是法式、標準,所以詩格的含義也就是指做詩的規范。唐代詩格的寫作動機不外兩方面:一是以便應舉,二是以訓初學,總括起來,都是“以教導人們應該如何寫文學作品為目的”。因此,本文使用“規范詩學”一語來概括唐代詩學的特征。
一、“規范詩學”的形成軌跡
研究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學者,對于隋唐五代一段的歷史地位有不同看法,比如郭紹虞先生名之曰“復古期”④,張健先生名之曰“中衰期”⑤,張少康、劉三富先生則名之曰“深入擴展期”⑥。言其“復古”,則以唐人詩學殊乏創新;謂之“中衰”,則以其略無起色;“深入擴展”云云,又混唐宋金元四朝而言。究竟隋唐五代約三百八十年(581—960)間的文學批評價值何在,地位如何,實有待從總體上予以說明并作出切實的分析。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也是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大轉折。在此之前,文學批評的重心是文學作品要“寫什么”,而到了唐代,就轉移到文學作品應該“怎么寫”。當然,從“寫什么”到“怎么寫”的轉變也并非跳躍式的一蹴而就。下面簡略勾勒一下這個轉變的軌跡。
文學規范的建立,與文學的自覺程度是一個緊密聯系的話題。關于什么是文學的自覺,依我看來,文學是一個多面體,無論認識到其哪一面,都可以說是某種程度上的自覺。孔子認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孟子認為說《詩》者當“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⑦,能說這是對文學 (以《詩》為代表)的特性無所自覺嗎?《漢書·藝文志》中專列“詩賦略”,這表明自劉向、歆父子到班固,都認識到詩賦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字著述的特征所在。但其重視的賦,應該具備“惻隱古詩之義”;至于歌詩的意義,也主要在“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厚薄云”。一句話,他們重視的還是“寫什么 ”。從這個意義上看,曹丕《典論·論文》中“詩賦欲麗”的提出,實在是一個劃時代的轉換,因為他所自覺到的文學,是其文學性的一面。不在于其中表現的內容是什么,而在于用什么方式來表現。“詩賦欲麗”的“欲”,假如與“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中的兩“宜”一“尚”聯系起來,表達的不僅是一種內在的要求,似乎也含有一種外在規范的意味。所以我認為,唐人“規范詩學”的源頭不妨追溯到這里。
第二步:想讀徜徉詩境,暢說詩景畫意
宋代大儒朱熹提倡讀詩要“心到、眼到、口到”。聽讀詩文,知人論世,讓我們走近了詩人,走近了詩文,而要進入詩人所描述的情境中,必須“想讀”。這里的“想讀”,意思是在朗讀時,張開想象的翅膀,施展聯想的能力,想象詩中的畫面景色、設想詩中的人物活動。這個環節的朗讀,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筆者覺得自由朗讀更能利于學生想象和聯想,學生可以讀得搖頭晃腦,可以讀得眼神迷離,可以讀得低沉緩慢,可以讀得高昂急速。可以讀一遍,可以讀多遍,可以讀整首詩,可以讀某幾句,讀到如置身詩中的畫面中,讀到如身臨詩中的情境里。朱熹說:“大抵觀書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得之于心,述之于口。在學生讀后,教師趁熱打鐵,讓學生用具體生動形象的語言暢說所想象到的畫面景色以及所設想到的人物活動。可以暢說整首詩帶給他的想象,可以暢說某一句激發起的聯想,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詩句暢說,也可教師有的放矢指定詩句暢說。當然在讓學生暢所欲言之前,教者可將詩文中的關鍵字詞加以講解,在學生暢說詩意之時,若有欠妥之處,教者可及時糾正完善。
第三步:賞讀感悟詩美,品評精妙華彩
教師引導學生品味古詩詞的語言藝術,領悟古詩詞的語言魅力,有助于形成高雅的語言素養。一番想讀,一番暢說,詩中畫面如在眼前,詩中人物如在對面。詩人如何以最精準的文字描述如此動人的意境,如何以最簡約的語句表達如此豐厚的內涵,若要體悟到這些,賞讀必不可少,也就是朗讀時,帶著想象,帶著聯想,帶著欣賞,帶著品味。這一環節的朗讀,教師可加以指導,讀出節奏停頓,讀出輕重緩急,讀出語氣語調,讀出抑揚頓挫。可形式多樣地朗讀,可多次反復地朗讀,讓學生在聽讀中徜徉詩境,在自讀中浸潤詩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充分印證了反復朗讀對于語言學習的重要功能。在反復朗讀中,學生對古詩詞的遣詞造句的技巧、謀篇布局的章法會有一個由模糊到清晰的領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結合具體詩句教給學生古詩鑒賞的一些方法,如意象的含義、鑒賞的角度,鑒賞的術語等。詩歌中的意象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思想的載物,它們表達著詩人的情感,傾訴著詩人的心聲,寄寓著詩人的情趣,承載著詩人的意志。因此在教學中可指導學生從具體意象中尋出其中的情感旨趣。古詩詞的語言精美,表現多樣,所以鑒賞古詩詞的角度自然也多樣,遣詞造句、修辭手法、寫作方法、表達方式、表達情感、蘊含哲理、詩人風格等。不僅如此,教師還要教給學生一些相應的專業術語,以提高學生鑒賞的準確性,品評的精煉性,表達的流暢性。學生可選擇多角度賞析,也可選擇一個角度賞析,可賞析整首詩,也可賞析某句詩,只要言之有理,都該鼓勵贊揚。
二、高校日本古代文學史課堂教學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日本古代文學史的授課對象為高年級日語專業的學生。語言類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過分注重語言這一工具,認為語言學習的目的無外乎聽、說、讀、寫、譯這幾種能力的習得,語言背后所蘊含的人文知識則無關緊要。部分教師“重專業輕人文”的教育觀更是加深了學生這一錯誤認識。因此,目前高校日本古代文學史課堂出現的問題是,教師只是按部就班地對教科書中的知識點進行梳理,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對古代文學史中涉及到的作品及其社會文化現象只字不提或籠統概括;學生則更是出于應付考試、拿學分等目的,機械地學習此課程,教師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生們為什么不學詩呢,詩可以激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這是對文學人文教育作用的最高度贊頌。日本古代文學史不僅是一部日本文學發展史,也是一部日本文化、文明的進步史,歸根結底是人的發展史。它具備文學和歷史雙重學科的性質,應該是對日語專業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生動教材。通過對日本古代文學發展規律的探索和總結,可以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通過對文學史中出現的著名作家的成長、經典作品的誕生、代表流派的形成等時代背景和歷史要素的考察分析,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通過對作品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另外,通過對中日文學發展史的對比以及文化差異的對比,可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等。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日本古代文學史的教化功能,改變過去教學中只重視傳授專業知識的做法,注重人文教育,使廣大學生在學習日本古代文學史的過程中真正獲得心靈的熏陶和升華,“使學生變成歷史意義上、文化意義上、情感意義上、道德意義上的人,實現精神成人的目的”。
三、人文教育視域下的高校古代日本文學史課堂教學
(一)分析我國文化對日本古代文學的建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中日兩國同屬于漢文化圈,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學的建構,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古代文學的建構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例如,向學生講授日本古代文學史時,不能忽視中國古代文化的以下作用:奈良時代,漢字的傳入結束了日本漫長的口承時代,使日本進入了文字記載時代,首創了由變體漢文或純漢文書寫的文字文學《古事記》《日本書紀》等,并為假名文字的產生打下了基礎;平安時代初期,日本貴族文化興起,漢字文化更是被置于公眾場合,《凌云集》《文華秀麗集》等大批漢詩集出現在日本文壇,一度占據日本古代文學的主流,掀起了唐風文化的。初期的漢文學模仿帶來了平安中后期的漢文學深層消化吸收,間接地推進了日本文學的“和風化”進程。日本古代文學雙壁《源氏物語》《枕草子》中的白詩受容等就可以反映出中國文學對日本文學的深遠影響。鐮倉室町時代是日本文學發展的特殊時期,這個時期的日本戰亂頻繁,文學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在中世文學代表作《沙石集》《徒然草》等作品中依舊可以看到中國儒家、道家與佛教典籍及其思想的受容;江戶時代的草子文學、讀本等更是處處有中國明清志怪、傳奇小說的縮影,甚至出現了以中國的小說為題材的“翻案小說”。通過以上的日本古代文學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日本古代文學史是一部日本文學自身發展史的同時,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部中國文化受容史,以此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中國古代文化的燦爛輝煌及其深遠的影響力,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從而使學生樹立起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解讀日本古典名著,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審美素養是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一種重要素質,審美素養的提升應貫穿大學教育的始終。古代日本文學史課程的講授不僅要包括基本文學常識、文學概念的講解,更要與經典作品的解讀相結合。文學反映的是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對文學著作學習、鑒賞的過程,同時也是審美素養形成的過程。文學經典名著表面上看起來或許只是一次遠離社會生活的個體審美事件,但歸根結底是與某種意識、思想、觀念聯系在一起的,是對客觀世界的人格化處理。在作品的世界里,人的思想、行為在文學藝術中被展示、被感受、被體認,從而在讀者中引起一系列積極的反應。不同時代文化渲染下的讀者對同一作品可以表現出不同的審美態度。在日本古代文學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文學理論的有效滲透,奠定學生審美意識的思想基石;通過文學經典著作的講讀,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拓展學生的審美視野,真正做到“以美啟真、以美啟智、以美育人”。日本最早的和歌總集《萬葉集》以雄渾、樸實、清新的歌風奠定了日本文學的基礎。其作者層上至宮廷貴人下至普通庶民,題材廣泛還涵括了日本偏遠地區的民歌———“東歌”“防人歌”等,被稱為日本民族的精神故鄉。《萬葉集》是古代日本人民對自身精神生活的直接表露和最真實情感的流露,他們熱愛山水,敬畏自然;忠于國君,奮勇征戰;悼念死者,感傷離別;滿懷希望,追求自由。通過對《萬葉集》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理解用文學來表達對自然及人生的最淳樸的感動———“誠”的文學美意識。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語》與清少納言的《枕草子》被并稱為日本古典文學的雙壁。作品《源氏物語》以光源氏為主線,描寫了不同身份貴族男女間的戀愛糾葛及生死別離,“美麗”和“哀愁”是貫穿小說的主線。對《源氏物語》的賞析可以讓學生理解日本美學中的“物哀”精神。與此相對,清少納言則一改平安貴族們作品中慣有的感傷情調,采取積極的創作態度,通過對自然和人事的描寫,創造了“明快”的世界,它與《源氏物語》中的“物哀”一起,構成了平安朝文學中的兩大審美趨勢。
(三)探究文學中日本特有的文化現象,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學是一種心靈文化,是文化的表征,是體現文化精神、具有傳播與教化功能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建構活動,它并非游離于文化系統之外。”任何時代的文學都映射著各自發展的歷史背景、社會環境、政治思想以及意識形態等文化內涵。因此,在日本古代文學史課堂教學中,不應局限于文學本身的研究,而應將其上升到文化層面,探尋文學背后的文化意義。日本古代文學史是日本精神文化的源頭,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更加客觀地理解日本文化,拓寬視野,并用廣闊的視角去比較中日文化的異同,從而加深對中日文化異同的理解,更好地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日本文化向來被稱為“雜合文化”,日本古代文學史中不同歷史階段中國文化的受容,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的這種“雜合性”,了解日本民族自古以來對外來先進事物所采取的慣有的積極吸收、巧妙融合的態度,從而使學生理解當今日本社會對外來文化強有力的兼容和吸收。日本古代文學作品中歌頌自然的作品的大量存在,則展示了日本人對水木山川、日月星辰等大自然的敬畏和熱愛,這與中國古代作品的“詩言志”傾向大有不同。對中日文學差異的講解,有助于培養學生用世界的眼光來看待外來事物和文化。另外,日本古代文學中武家社會生活的描寫則有助于理解日本人所推崇的武士道精神,古代日本稻作文化中則體現了日本人的集團意識。這些異文化的學習和理解,對學生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際中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1)這兩個函數圖象有什么共同特點嗎?
(2)互為相反數的兩個自變量的函數值有何規律?
(3)規律是否對定義域內任意的自變量都成立?
在此環節,我將問題解決作為學習的源動力,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的同時,使其學習目的性更強,即自然引出偶函數的定義和性質,也向學生滲透了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為知識教學提供了良好鋪墊,而且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思辨能力,這些都能夠為學生綜合數學素養的發展提供動力.
二、運用現代化教學輔助工具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另一個要點
在于教學工具的選擇上,這一點對于教學效率的影響也非常直接.隨著各種高科技含量的教學工具的不斷產生,課堂教學的形式也在發生轉變.很多傳統的教學方法慢慢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為高效且更為便捷的教學模式,其中很多教學轉變都來自于現代化的教學工具的良好輔助.因此,教師要善于合理地利用教學輔助工具,這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也能夠讓很多知識點的呈現更為清晰與直觀,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很多現代化教學輔助工具都被引入高中數學課堂,很多工具都能夠發揮非常好的教學輔助效用.比如,多媒體的運用,可創設豐富的情境,為學生的探究學習搭建互動平臺,尤其是新教材中設計的有些內容,傳統教學手段很難解決.如教材中的“勾股定理的探索”、“平移與旋轉”、“數據的分析”等內容,運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生動地將這些內容展示給學生,這也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現代技術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將兩者有機統一起來.只有科學的整合,才能夠實現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新突破,進而從整體層面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張愛玲在《談跳舞》中說:“中國是沒有跳舞的國家。”其實大唐盛世,中國的舞蹈發展到了一個高峰,無論是宮廷內還是在社會上,舞蹈教育活動都有很大的發展。官辦舞蹈教育機構的完備與層層設置,社會舞蹈人才的大量培養,都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舞蹈教育活動的發達。粗略翻檢《全唐詩》,創作過有關樂舞詩歌的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近三十位大家。大唐舞蹈的妖冶美艷,激起了詩人們的創作才情,也說明了那個年代的舞蹈輝煌。所以歐陽予倩說:“大體上講,西周、西漢和唐代形成了舞蹈藝術發展的三個高峰,而唐代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而這種舞蹈盛世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當時的舞蹈教育活動,正是由于有了優良的教育體制和政策,藝人的增多和技藝的增長才成為舞蹈繁榮的最大驅動力。
一、唐代的盛世舞蹈
歐陽予倩先生在《唐代舞蹈》一書中,對這一時期的舞蹈做了高度的概括和精彩的闡釋。文舞的陰柔瀟灑,武舞的蕩氣回腸;唐高宗的寓戰略戰術思想于破陣樂,武則天的用上九百人的夸大的《神宮大樂舞》,唐玄宗的令人驚嘆的新型技術舞者回身換衣,以及平韋后之亂后所作的《光圣樂》;小型舞蹈的健舞、軟舞;最為人稱道的,還是舞者“羽化而登仙”的《霓裳羽衣舞》,輕紗羅曼的服裝,時緩時急的節拍,藝術性和觀賞性俱佳的,也就是唐明皇楊玉環這對戀人了。
二、唐代舞蹈的政府政策
唐政府關于舞蹈的態度,在皇帝們對待自己的娛樂生活中就能看的出端倪。wWW.133229.coM在唐代,凡是宮廷舉行大宴,必定要進行樂舞的演出,如群臣朝賀皇帝舉行宴會、招待兄弟民族使者、慶豐收、歡迎玄奘從西域返長安等都要舉行大宴,整套地演出各種樂舞。還有上文提到那幾位皇帝所作的舞蹈,并且遠遠不止這些。國家政策的制定者們,愛舞蹈,享受舞蹈,自然也就為了自己縱情聲色支持舞蹈事業的發展。
另外,唐代有針對百姓的“禁舞”條例,實際的意思就是只準皇帝老兒高興,不許平民百姓娛樂舞蹈。封建的統治階級,把民間的歌舞表演集中到宮廷里,自得其樂,同時把這種享受當做一種特權,不許民間同享。唐代還曾明令禁止散樂百戲到農村去表演,《唐會要》卷34說,違反禁令的藝人,或者是接待他們的人家以及村長,就要打三十板,藝人解回原籍服重役。這樣做的理由大致上有二:一是等級觀念;二是維持統治,也就是怕平民聚眾鬧事。
三、唐代舞蹈的教學機構
提到唐代的舞蹈教學機構,一定會讓人想起教坊和梨園。《教坊記》載:“右多善歌,左多工舞,盡相因成習”。說明當時居延政坊的左教坊以舞蹈訓練為主。《新唐書》卷二十二記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
《新唐書•百官志》載:“武德后,置內教坊于禁中,武后如意二年,改曰‘云韶府’,以中官為使,開元二年,又置內教坊于蓬萊宮側”。唐代教坊主要負責宮廷俗樂的創作與表演,人數眾多,是頗有影響和代表性的樂舞百戲的創作和演出單位。自成立以后,它便成為宮廷娛樂活動的主要承擔者,為唐代音樂舞蹈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教坊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但在教坊中擔任最高職務的,卻是宦官,職務即教坊使,全稱為“總監教坊內作使”。據考證,唐代第一任教坊使是范安及。安史之亂后,宮中如此龐大的樂舞機構和眾多的樂工舞人變成了統治者的負擔。至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教坊的規模和人員已越來越小和少,此時的教坊雖然還沒有解散,但比起盛唐之時其規模和人員已遠遠不及了。教坊樂人隱于民間,大部分人晚景凄涼,只能在晚唐官商宴會的歌舞聲中追尋開元盛世的記憶。
梨園是唐玄宗專為自己設立的樂舞機構,因在禁苑附近的梨園而得名。主要是教授和演奏“法曲”,能夠選入梨園的都是最優秀的樂舞藝人,因此即有《唐會要•雜錄》載的:“開元二男,上以天下無事,聽政之暇,于梨園自教法曲,必盡其妙,謂皇帝梨園弟子。”梨園弟子從太常樂工中精挑細選,男性藝人300,住禁苑的梨園;女性藝人數百,住宮中的宜春北院,都稱作“皇帝梨園弟子”。公元755年之后,宮廷樂舞機構逐步縮減和衰落,統治者也愈來愈無心于樂舞。唐代宗大歷十四年(公元799年)梨園終于解散。梨園已經消失一千多年了,但它的名稱卻一直沿用至今。
四、教學機構中的教學活動
舞蹈藝人在宮廷娛樂中發揮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平時陪伴玄宗和楊貴妃度過無數歡樂時光的正是這些杰出的藝人。
首先是挑選學生。教坊設立之初,樂人主要有兩部分成員構成,一類是原太常寺中的散樂樂人,一類是藩邸的散樂樂人。除此之外,青樓一直是教坊選拔樂人的重鎮。公孫大娘是教坊杰出的劍器舞家,經常舞于華清宮御前,鄭峪《津陽門》詩云:“公孫劍伎方神奇”,僧懷素見之,草書大進,受其舞蹈頓挫之勢的啟發,神奇的舞技才能使眾藝觸類旁通。張云容是楊貴妃發現的舞蹈天才,曾為之舞姿傾倒,留在身邊精心培養,并格作詩頌揚相贈。
參考文獻:
[1]歐陽予倩.唐代舞蹈[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2]竇培德.大唐盛世的皇家宮廷舞蹈.當代戲劇,2003.1.
[3]王松濤.從胡舞的流行看盛唐氣象的多元性與延續性[j].中華文化論壇,2008.1.
[4]柏紅秀,王定勇.關于唐代教坊的三個問題[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
[5]左漢林.唐代梨園弟子的產生與沿革考述[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
2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課堂教學改革對策
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教學應該采用合理的對策,主要從加強學校的管理制度、合理使用遠程教學方法、教研室按時按照正確的方式方法完成教研活動、加強教師正確使用現代教育技術以及正確地選擇學生的使用教材與習題課本這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2.1加強學校課堂管理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改進,教育教學的設備也不斷增多,教學器材也有了新的面貌,這些設備的上市,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例如計算機專業課程,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條件下,學校提供專業微機室,批量的電腦各就各位,為學生和教師提供良好的學習場所與學習環境。學校要強對課堂教學的管理,因為微機自身的體積較大,教師在主機前授課過程中,由于視線受到阻礙,很難觀察到學生們在下面有沒有搞動作或是溜號的現象,所以上計算機實踐課程的時候,學校應該增加教師的數量,以便更好地管理課堂秩序與學生的聽課質量。還有一些其他的科目,在新設備儀器的使用時,應該注意其人身安全,并保證設備儀器不被損壞,也需要增加老師的數量,并不斷進行安全教育。網絡技術也被廣泛使用,學生的手機現在都已升級為智能化手機,在課堂教學中會出現學生在教室上課時,一邊聽課一邊玩手機的現象,學生們用手機打游戲、看電子書、上網聊天、看電影的現象越來越多,學生本身自制力差,因此學校應該控制網絡在教學樓附近的信號程度,行政管理部門應該對學生上課違紀的現象進行嚴格的懲治,殺一儆百,使學生不敢大肆妄為地目中無師。通過加強學校對課堂的管理制度,學生在課堂上才會更加認真,學校的教學才會順利完成。
2.2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正確使用
現代教育技術中最常見的就是多媒體的使用,以前的教學中都是主要以手寫教案為主,在教學方法,教學課程標準前提下進行的。現代的教學材料基本都是以電子版為主,比如電子版教案、電子版教學計劃、電子版作業等等,教師用多媒體的教學取代了板書板圖,甚至有個別教師連說話都懶得說,一味地給學生播放幻燈片,讓學生在下面記筆記,這種對多媒體的使用是不正確的行為,多媒體可以將一些抽象的事物的形態用幻燈片或視頻進行播放,目的是將物體狀態更形象地浮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學生對知識內容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果教師用多媒體直接把教案內容放映在屏幕上,那么對教學有什么意義呢?學生會感覺更加枯燥與乏味,而失去學習的欲望。適當的板書板圖可以增加教師的基本功,可以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教課內容有進一步的學習和理解。
2.3學生教材的合理使用
學生的教材是一直陪伴在學生學習身邊的伙伴,教材不僅是教學工具,還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圖書館里的書籍是越來越多,新穎的版本越來越吸引人們,那么學校到底該為學生們選擇什么樣的課本作為教材呢?首先學校應該認真地謹慎地選擇學生的使用教材,教材一定是正規出版社出版的,要滿足學生與老師的共同需要,掌握教材的難易程度應適中,更好地使更多的學生受益;其次,教材中的教學內容不僅要吸引學生,還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更要有良好的科學性、靈活性、拓展性、合理性及正確的邏輯關系,使學生能夠在自學的情況下,不被知識內容錯誤引導而混淆;還有在選擇學生的習題冊的時候,要注意選擇合適的習題冊,要選擇題材多樣,題量適中,內容廣泛既豐富的習題冊,既要達到練習的目的,又能使學生接受。
2.4遠程教學法的合理使用
在現代教學條件不斷進步的情況下,遠程教學法也陸續出現在了教育教學中,遠程教學有課堂遠程教學,還有課下遠程教學。課上遠程教學就是在課堂上,教師通過遠程的技術,接受國外或者外界的教學模式,學習國外或外界的先進的科學知識。這種教學方法不同于其他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師教學中可以隨時隨地向老師進行提問,老師會及時給出正確解答,但是運用課堂遠程教學方法的課堂上,學生就不能及時提問,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這種教學也必須要求有指導老師在場,需要在教師接受遠程教學之前給學生們講一下學習的要求,讓同學們及時將自己發現或遇到的問題記錄在自己的課堂筆記上,過后再與指導教師溝通,請指導教師為學生們輔導,并且指導教師要安排作業,查看學生的學習情況;課下遠程教學法,是學生在課后自己上網連接遠程課程,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學習更多教師的講解,但是這種教學方法只適合學生自己自發的學習,不適合運用在教學中,因為學生課后很不容易積極地找時間去認真地學習。
2.5教研室教研的活動計劃的運作
在現代教學條件下的課堂教學,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課標不斷革新的過程中,總是不斷地出現各種各樣的現象和問題,所以必須要加強教研室教研的教研活動。各個學校教研室都有一定的工作職責,教研室是承擔教學任務和教學管理任務的,教研室在教學領導的帶領下,完成相關專業的教學及教學管理任務。及時地組織相應教學活動,積極認真地研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加強教師的管理工作,不斷督促教師應嚴格教學,并應監督教師的教學情況,檢查教師的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在現代教育的條件下,使教師不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積極努力地以學生為中心。相信在學校、部門、教師的不斷努力下,一定會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學生可以通過校園的評價系統,對教師做出正確的評價,使教師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優缺點,不斷揚長補短,吸取經驗教訓。相信在教師不斷的努力下,教育出來的學生也一定是青出于藍勝于藍,不論是學習、自身文化素質、職業素質等都會得到提高。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直觀動態的演示,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突破教學難點。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增加信息密度,促使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關鍵詞】激發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難點增加信息密度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正文】
《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但現代教育技術之于教學,猶如化妝品之于美女,施妝得當,則美女更美;施之不當,則美女變丑女。那么,在我們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中該如何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達到美化、優化數學教學的目的呢?我做了以下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生動有趣的畫面,燃起學生學習興趣的火花。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是學生渴望獲得知識的情感意向,是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的核心,是學習的強化劑。教學時,我們如果能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就能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積極心理,讓學生滿懷喜悅地去學習。
如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教學伊始,教師首先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唐老鴨坐在長方體里面,米老鼠坐在直圓柱里面,皮卡丘坐在一頭大一頭小的圓柱里面。唐老鴨、米老鼠和皮卡丘在激烈爭論誰跑的快,究竟誰跑得快呢?請同學們先來猜一猜。等到學生爭得面紅耳赤急于要見分曉的時候,老師點擊鼠標,此時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屏幕上以動畫的形式再現故事中的比賽情景:米老鼠跑的最快,唐老鴨第二快,而皮卡丘還在上面打轉轉。這是什么原因呢?學生都被這有趣的情景吸引住了,主動探究起了其中的奧秘。.
再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小學數學第一冊“同樣多”這一概念時,在大屏幕上出示5個小朋友,5條紅領巾。啟發學生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是少先隊員的標志,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就一定能早日戴上紅領巾。然后一條一條地閃爍紅領巾,動態地給每一個小朋友戴上。通過學習氛圍的營造,學生學習積極,情緒高漲,很快就在一一對應的基礎上理解了“同樣多”這一很難確立的概念。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直觀動態的演示,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突破教學難點。
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能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中增強學習的趣味,而且能促使學生獨立、深刻、靈活、由淺入深地去思考,突破知識的重難點。如小數教材第五冊《幾分之一》這一課主要是學習對幾分之一的認識。分數對學生來說,是首次接觸,也是比較抽象的東西,所以學生難以接受。但我在教學時充分利用多媒體,收到了時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例一(一個餅平均把它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一?)時,我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個餅,然后用一把小刀把它平均分成兩份,再取其中的一份和原來的這個餅比較,看這半份是這個餅的幾分之一。教學例5(一段線段平均把它分成十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幾分之一)時,先出示一段線段,再把它平均分成十份,(每出現一份,就出現一個聲音提示),然后老師和學生一齊數是不是平均分成十份(數的過程中,屏幕上依次出現①②③……⑩),取其中的一份,(屏幕上的其中一份閃爍),從而使學生一眼就明白了這其中的一份就是十分之一。再如教學“相遇應用題”時,在屏幕上直觀演示兩車相遇的全過程。這樣就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a時間:同時;b地點:兩地;c方向:相對;d結果:相遇。待學生掌握了這些特征后,進一步通過屏幕上的動畫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時間、相距距離等概念的含義。 即速度和——單位時間里兩車共行的路程;相遇時間——從兩車同時出發到同時相遇所經過的時間;相距距離 ——相遇的這段時間里兩車共行的路程。通過直觀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兩車各從起點出發開始直到兩車相遇難點。突破了難點后,學生對相遇應用題特征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因而解答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增加信息密度,促使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教師話語(teacher talk)指課堂教學中教師用來講授課文、組織教學的一切語言活動,包括講解、提問、反饋、糾錯等。國外學者從教師話語的語言特征入手,研究了教師話語的語速、語調、重音、句法等特點。而國內學者則重點研究了教師話語的重要形式――教師提問的策略、方式、類型及教師話語的數量等。Chaudron(1988)對教師提問作了詳細的研究,發現絕大多數ESL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師話語時間大多被提問所占用;Allwright & Bailey(1991)也證實教師把1/2至1/3的時間用于提問。而在教師提問中,等待時間(wait-time)起著重要的作用。“等待時間”指的是當教師的問題提出以后和繼續追問或者叫另一個學生回答以前,教師停頓的時間的總量(Chaudron 1988:128)。教師在課堂上提問時的等待時間,將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
一、中國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提問中的等待時間長短對大學生的影響
教師提問后等待學生回答問題的時間長短對課堂教學的成敗以及能否為學生提供使用語言的機會是相當重要的。Rowe(1974,1986)發現指定學生回答提問時,教師平均等待的時間不足兩秒鐘。如果兩秒過后還沒回答,教師或者自己回答或者要求別的學生回答。
筆者選擇了一些學生需要思考的問題(除了搶答之外),對本校數學系05級在學習《新編大學英語》III第六單元時,課堂上教師的候答情況進行了如下統計分析。
從表中可以看到,教師提出問題后在等待學生回答時,有暫停的占67.65%,沒有暫停的占32.35%。這表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基本上能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有利于學生的語言發展。
同時,筆者在課堂上也注意到,有些教師在看到被叫學生回答不出時,為了保持課堂教學的流暢,在學生口頭沉默而思想最活躍的時候,迫不及待地叫另一位學生回答或者干脆自己回答,從而打斷學生的思路。由此而來的結果是強制輸入(pushed input),剝奪了學生抓住要點以及找出理解中的問題的機會。
讓學生能積極地回答教師的提問,是大多數中國英語教師面臨的問題。在一項對學生回答的研究中,White & Lightbown(1984)發現,在45分鐘長的課堂上,42%的提問沒有應答。而教師對沉默行為的不可容忍性,是造成學生沉默不語的主要原因。根據觀察對那些Yes/No或False/True之類的問題,學生可以馬上給出答案(當然其中還存在著學生是否真正理解的問題)。如果要求回答的問題需要學生進行歸納大意或說出自己的想法,一、二秒鐘的時間往往是遠遠不夠的。如果當教師看到被叫學生回答不出時,便立即叫另一位學生回答或自己回答,“這種課堂交際對于學生輸出起到的作用相當有限(王銀泉,1999)”。不給學生足夠的反應和思考時間,教師急著以填空形式替學生給出答案,帶來的結果是強制輸出,和剝奪了學生學習操練的機會。
據調查,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1現行的英語課時不夠,內容又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計劃必須趕進度;2教師為了保持課堂教學的流暢;3此外,White & Lightbown(1984)還發現,由于教師認為答案只有一個,便急于得到那個答案,往往提問后很快就重復問題或叫另一個學生回答,結果降低了學生的回答率,因而也降低了其輸出量。
Nunan(1991)也指出,等待時間在教師實際提問過程中是很少的,即使給予某種特殊的訓練以后,有些教師還是不曾想使他們的等待時間延長一秒或兩秒。他還發現在那些教師把提問后的等待時間延長了三至五秒的課堂中,有更高的學生參與率。
Rowe(1974,1986)發現在有些課堂上當教師設法把等待時間延長到3至5秒時,會有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學生回答的平均長度也增加。根據他對課堂提問等待時間的調查分析,教師如果把提問等待的時間延長到3―5秒,就會出現以下情況:學生對問題回答的長度增加;學生能恰當回答問題的比例提高;學生不能回答的機會減少;學生在回答時增加了自己理性的思索與推測;學生與學生之間對信息的比較有所增加;學生推理性的語句增加;學生能更多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學生在課堂里能參與進行口頭交際的機會與時間也有所增加。
如果這一研究結果具有普遍性,那么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延長提問后的等待時間,而不要因急于填補空缺(filling in the gaps)。
二、對大學英語教師的一些建議
中國教師通常希望學生反應迅速,時常連珠炮似地發問,若一個學生不能及時給予答復,教師會即刻叫起另一個學生來回答問題,上課環節緊湊,節奏較快。根據中國實情,大學生已經習慣于認真聽講而不愛參與,這就更加應當充分發揮英語教師的作用。
Rowe的闡述說明了教師等待時間的長短對英語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應引起大學英語教師的高度重視。
從言語的交際過程看,教學語言具有交流的反饋性,課堂上教師的注意力的真正中心并不在自己的講述,而在學生的思維狀況,教師應根據課堂反饋相應地對等待時間作出調整,目的是使學生更充分理解,更有利于第二語言習得。
1提問方式的是否有效直接關系到教師對信息的獲得和學生對語言的輸出。較早研究課堂教育的學者把提問分為開放式提問(open question)和封閉式提問(closed question)(Barnes 1969,cited in Chaudron 1988)。大多數研究教師提問的人都主張讓教師少提“封閉性”問題,多提“開放性”問題。White & Lightbown(1984)指出這樣能使教師在提問之后很自然地延長等待時間,從而給學生更多輸出機會。
2教師在等待學生應答時應顯得更有耐心,不要連珠炮似地提問,對待回答很不連貫的學生也要具傾聽的熱忱。當所提問題不被學生理解時,教師適當地給予暗示線索,在強調培養學生語言的流利性和準確性,但還要注意挖掘學生的觀點和感受。在課堂提問時,教師應該注意留給學生足夠時間,誘發學生的想象和表現欲,并有足夠的耐心傾聽學生的意見。如果相信當學習者被推到能力的極限時習得能被最大程度地促進的話,那么等待時間必須延長(Nunan,1991)。
3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我糾正能力。Allwright & Bailey(1991)強調要用treatment而不是correction來處理學生的錯誤。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英語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出現錯誤時,應給出提示,盡可能多地給學生自我糾正的時間。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創造自我糾正錯誤的空間和時間,逐步培養他們自覺修正自己錯誤的能力,進而提高英語水平。
4對于一些問題,教師可以激發學生參與小組討論后再回答。小組活動可以增加學生話語的量,減少教師話語的量。在小組活動時,學生愿意同他們的合作伙伴交流意見,有更多練習目的語的機會和更廣的范圍。這樣會極大地刺激學生用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愿望,即便在很多情況下學生在認知上還沒有來得及作細致的建構,也沒顧得上是否符合語法,他們也愿意嘗試,Barnes把它稱為探索性話語(exploratory talk)(cited in Tsui 1995)。但小組活動比較難管理,事先需要很好地計劃和安排。
結語
語言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自己上課時對回答問題的等待時間對學生的目的語的學習的重要影響。就目前中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策略而言,的確存在著許多值得注意和改進的地方。我們應高度重視教師的課堂提問策略,充分強調教師話語與學習者輸出的關系,提高提問的質,減少封閉式問答,注意反饋用語,鼓勵學生開拓思維、積極參與課堂交互,講究對待錯誤的策略。
參考文獻:
[1]Allwright,D.& K.Bailey.1991.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UP.
[2]Barnes.D.1969.Language in the secondary classroom[A].In D.Barnes et al.(eds.).Language,the Learner and the School[C].Harmondsworth:Penguin.
[3]Chaudron,C.1988.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Nunan,D.1991.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 Textbook for Teacher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Inc.,.
[5]Tsui,A.1995.Introduc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Penguin Group.London
傳統的評價觀的重心在于獲得結果。在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常常采用這樣一種做法:確定一個評價指標體系,制定一套評價用表,由特定的人或群體對某堂課進行打分,然后綜合統計,計算出總分,取得一個評價結果,以量化分數定質量。在新的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評價以評價對象的發展為目標,更強調解釋評定分數的內涵,尋找和分析評價對象的發展優勢及阻礙其發展的問題所在,要求開展多元評價,以質性評價整合量化評定,這就是所謂的發展性評價。但如何進行發展性評價,一直是校長最關心的問題。領到了新的任務而又一時找不到完成任務的方法,的確是使人焦慮的事。盡管如何進行發展性評價,目前還處于探索之中,筆者還是愿意將自己的探索貢獻給校長們。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應引入現代統計學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來解決這個難題。
一、“多值估量法”適用于多元評價
多元評價是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思想,評價者是多元的,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乃至被評價的任課教師本人都可以參與評價。多值估量法是對多元評價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的一種較好的統計方法。多值估量法是由多位評價者對同一評價對象的各個因素在各個等級上的屬于程度進行評判的方法,它可以避免評價者因所站的角度不同而給評價帶來的誤差。已往進行課堂教學評價多采用二值判斷,如就學生課堂的情緒狀況進行評判,我們設定幾個等級——很好、較好、一般、不好,評價者就某一個等級的判斷只有兩種選擇,要么屬于(自信度是10),要么不屬于(自信度是0)。而事實上,當該評價者認為其屬于“很好”的等級時,可能并不認為完全“很好”(感覺不夠完美),但又不屬于“較好”的等級,所以只有劃在“很好”的等級里。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利用二值判斷易導致某些判斷結果不十分準確。多值估量則有了較好的改進,同樣是判定“很好”,卻可以表達出屬于程度,如從0到10,這樣就可以使評價更準確。試舉一例,說明使用多值估量法的操作程序。為了計算簡便,我們選取兩類評價者(實際評價中可能會有多類)。這兩類評價者是5位教師和7位專家。他們對某教師的3種因素進行評價。利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處理數據。上表是評價時評價者的評價結果:由上表可知,該評價者認為:“Ⅰ”因素處于較好等級且自信度分數為10,故評為“較好”;“Ⅱ”因素處于差的等級且自信度分數為5,其認為比差還要低一點或高一點,故評為“差”;“Ⅲ”因素處于很好等級且自信度分數為9,故評為“很好”。計算時,分這樣幾步走:1.計算某一個評價者的評價結果,用自信度矩陣Ci表示,計算的結果是這個人的評價結果。之后,將每一個評價者的評價結果用自信度矩陣表示出來。2.同類評價者的自信度矩陣求和,以獲取同類評判者綜合的模糊評價矩陣。3.將多類評判者求模糊矩陣,求得各類人員的綜合評價結果。這一運算過程可以由計算機統計軟件完成,將每個評價者的評判數據輸入,編制程序,輸入表達式,則可獲得結果。
二、“程度分析法”確定影響因素
Discussion of The Effect of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Disorder on Paroxysm of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from The Point of Nosetiology/WANG Bing,CAO Jian,TAO Yi-le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34):053-056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disorder and paroxysm of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Method:106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PCOS group,and 106 female patients without PCOS at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gathered the morning fasting venous blood and given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The levels of blood glucose,insulin,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luteinizing hormone,testosterone,androstenedione,triglyceride,total cholesterol,low density lipoprotein an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were detected.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disorder and paroxysm of PCOS was analyzed.Result:The numbers of patients with dysglycemia and dyslipidemia in the PCOS group were more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Glycometabolism; Lipid metabolism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Jiujiang City,Jiujiang 332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4.017
多囊卵巢綜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高發于青春期和育齡期女性的內分泌紊亂性疾病,是影響女性正常排卵導致不孕不育的常見病因之一[1-2]。雖然PCOS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是大量臨床研究發現高胰島素血癥和肥胖與PCOS存在密切聯系[3-4]。高胰島素血癥和肥胖是PCOS的致病機制之一,該疾病導致的臨床表現存在很大爭議。本文中以本院收治的PCOS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糖代謝紊亂和脂代謝紊亂對PCOS發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婦科門診收治的PCOS女性患者106例作為PCOS組,入選患者均經鹿特丹診斷標準確診為多囊卵巢綜合征。排除近2個月用過避孕藥、患有甲狀腺疾病、先天性腎上腺增生、庫欣綜合征、有抗糖尿病藥物使用史或降血脂藥物使用史等的患者。年齡15~36歲,BMI 21.9~30.7 kg/m2,腰臀比0.75~0.92,初潮年齡12~15歲。選取同期本院收治的非PCOS患者且年齡段相當的女性106例為對照組,年齡13~34歲,BMI 17.9~25.3 kg/m2,腰臀比為0.68~0.83,初潮年齡12~15歲。兩組年齡、初潮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BMI和腰臀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x±s)
組別 年齡
(歲) BMI
(kg/m2) 腰臀比 初潮年齡(歲)
PCOS組(n=106) 25.6±4.2 25.8±3.5 0.83±0.08 13.6±1.1
對照組(n=106) 25.1±3.9 21.5±2.4 0.76±0.06 13.8±1.2
t值 0.898 10.432 7.207 1.265
P值 0.370 0.000 0.000 0.207
1.2 方法 兩組月經規律或月經紊亂患者于月經周期2~5 d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閉經患者不限日期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采血前患者應禁食10~12 h。采血后進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即給予患者含有75 g葡萄糖的溫開水250 mL并在5 min內服完,于患者服用葡萄糖后30、60、120、180 min采集靜脈血。檢測兩組患者血糖(Glu)、胰島素(INS)、卵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睪酮(T)、雄烯二酮(A)、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
1.3 判定標準 根據患者空腹血糖水平(FPG)和OGTT結果對患者進行糖代謝水平劃分:FPG
為空腹血糖受損;FPG
且OGTT120為7.8~11.0 mmol/L為糖調節受損;FPG≥7.0 mmol/L或/且OGTT120≥11.0 mmol/L為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滿足下列標準之一,即為血脂代謝異常:TG≥1.70 mmol/L,TC≥5.18 mmol/L,LDL-C≥3.37 mmol/L,HDL-C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技術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病理特征比較 兩組臨床病理特征各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PCOS組不同糖代謝患者脂代謝指標比較 糖耐量正常患者出現脂代謝異常6例,空腹血糖受損患者出現脂代謝異常9例,糖耐量受損患者出現脂代謝異常23例,糖調節受損患者出現脂代謝異常12例,2型糖尿病患者出現脂代謝異常9例。PCOS組糖脂代謝存在顯著相關性,表現為隨著患者血糖水平升高其血脂水平升高,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PCOS組不同糖脂代謝患者PCOS相關指標比較 隨著患者糖脂代謝紊亂程度加劇,患者PCOS雄激素水平升高、月經紊亂程度加劇、卵巢多囊樣改變患者比例升高,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PCOS是一種涉及遺傳、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環境等多方面的異質性疾病[5]。由于疾病高發于青春期和育齡期女性,導致其月經紊亂、不排卵、雄激素水平升高和胰島素抵抗,是女性不孕不育的病因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家庭幸福。
大量臨床研究發現胰島素抵抗和繼發性高胰島素血癥與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異常存在顯著相關性[6]。胰島素可以增強LH的作用,LH具有促卵泡膜細胞合成雄激素并抑制FSH合成的作用,導致顆粒細胞合成雌激素周期紊亂和不排卵[7]。雄激素分泌增加會抑制胰島素與靶組織的結合,直接妨礙機體組織對糖的攝取和利用,從而加重胰島素抵抗[8]。胰島素抵抗可能是PCOS發生的主要病理基礎[9-10]。另一方面胰島素會抑制肝臟細胞產生雄性激素結合蛋白、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等,降低機體對雄性激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的生物利用度,造成機體雄性激素和IGF-1蓄積[11]。研究發現IGF-1對卵泡的發育和卵巢性激素的合成具有重要調節作用,徐淑云等[12]的研究發現,與正常女性比較,PCOS患者血清IGF-1水平顯著升高。多項研究證實IGF-1的過量與PCOS的發病具有顯著相關性,IGF-1很可能通過多途徑參與誘發PCOS[13-15]。
而胰島素抵抗主要是因機體糖代謝紊亂和脂代謝紊亂造成的。本研究發現,臨床有60.38%(64/106)的PCOS患者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糖代謝紊亂,55.66%(59/106)的PCOS患者出現脂代謝異常。隨著PCOS患者糖代謝紊亂程度加強,并存脂代謝異常患者比例升高,說明糖代謝異常和脂代謝異常存在顯著相關性。當患者出現糖代謝異常時,攝入過多的糖類化合物會增加肝臟組織的負荷,影響脂質代謝過程,增加了LDL-C、TC、TG水平并降低HDL-C水平,造成機體脂代謝異常。而當脂代謝異常時,產生過多的游離脂肪酸可以使機體糖異生和糖原分解作用加強,并降低肝臟細胞對胰島素的降解作用,長期脂代謝異常還會誘導胰島B細胞凋亡,進一步加劇糖代謝異常。通過比較糖耐量正常、空腹血糖受損、糖耐量受損、糖調節受損、2型糖尿病不同糖代謝水平患者其PCOS病理特征發現,隨著患者糖脂代謝紊亂程度增加,月經紊亂和閉經患者比例升高,卵巢多囊樣改變患者比例升高,患者空腹INS、LH和T水平升高,FSH和A水平下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PCOS的發病是一個多因素共同參與的過程,而機體糖脂代謝紊亂會顯著增加機體胰島素抵抗程度,對PCOS的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或可能成為PCOS發病不可缺少的機制之一。
參考文獻
[1] Ghazeeri G,Abbas H A,Skaff B,et al.Inadequacy of initiating rosuvastatin then metformin on biochemical profile of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patients[J].J Endocrinol Invest,2015,38(6):643-651.
[2] Esmaeilzadeh S,Andarieh M G,Ghadimi R,et al.Body mass index and gonadotropin hormones (LH & FSH) associate with clinical symptoms among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Glob J Health Sci,2014,7(2):101-106.
[3]劉曉青.埋線療法治療肥胖型多囊卵巢綜合征的效果[J].廣東醫學,2014,35(7):1110-1112.
[4]張婧,李荔,陳文芬,等.多囊卵巢綜合征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2):323-325.
[5]楊爽,金麗娜,郁琦.生活方式干預療法在多囊卵巢綜合征治療中的作用[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3,29(11):866-870.
[6]李國華,黃薇.多囊卵巢綜合征病因學研究[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8,5(6):3-5.
[7]林金芳.促排卵藥物及綜合應用方案[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8,24(8):451-454.
[8]王文玲,郭敏,瑪依努爾?尼亞孜,等.新疆地區維吾爾族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胰島素抵抗與高雄激素血癥的關系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20):18-20.
[9]梁春艷,譚淑英,張曉露.多囊卵巢綜合征內分泌紊亂患者胰島素增敏劑治療效果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16):54-56.
[10]王婷婷,趙艷.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臨床特征及臨床診療方法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16):125-126.
[11]邢佳,傅萍多囊卵巢綜合征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4,22(1):126-128.
[12]徐淑云,趙淑萍,馬德花,等.PCOS病人血清TNF-及IGF-1水平變化及意義[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10,46(1):45-48.
[13] Benson S,Janssen O E,Hahn S,et al.Obesity depression and chronic low-grade inflammation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2008,22(2):17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