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分析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06 18:31: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學作品分析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文學作品分析論文

篇(1)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234-01

一、高師《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基本概況

曲式即音樂的結構,它與和聲、復調、配器這三門課程共同構成作曲技術理論的“四大件”。作為一門學科,它在音樂理論知識與教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曲式課以具體、完整的音樂作品為分析對象,闡述作品整體與部分結構的區別與聯系,并以旋律為主干,進而聯系旋律與和聲發展的關系、調性布局等有層次地展開分析,以便最終客觀地詮釋音樂內容與形式相互關聯、完美統一的藝術整體與藝術境況。

(一)《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特點。本課程以完整、具體的音樂作品為分析對象,闡述其作品的整體結構及其下屬各部分的結構樣式,總結出音樂內容與音樂形式之間的關系。其教學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二)《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的教學目的。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分析能力,讓學生能夠從作曲技法的角度較為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與表現特征。

(三)授課對象及其要求。對于遵義師范學院音舞學院而言,本課程的教學對象為音樂學、音樂表演本科三年級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樂理、和聲學知識。

(四)高師《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設置情況與重要性。本課程是遵義師范學院音舞學院音樂專業學生的必修科目,在大學三年級開設,時間為一年,每周兩課時。同時,這門課程又是音樂考研初試的必考科目。因此,音樂學院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將該課程從內容的難度、廣度進行分層,具體分為兩類教學,一類是基礎班,即曲式公共課。另一類是音樂理論班,主要針對有意向深入學習作曲技法的學生,以及有意向考研的學生。

二、《曲式與作品分析》基礎班教學中的問題與解決

《曲式與作品分析》基礎班為曲式公共課,其教學目的是讓音樂藝術各專業的學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獨立分析一些共性化寫作方式的音樂作品。為緊扣這一主旨,教師在授課方式、授課內容上要與教學目標相一致。下面以遵義師范學院音舞學院一堂具體的公共課教學為例,進行分析。

(一)教學準備

1.教材的選用?!兑魳纷髌非椒治觥罚ɡ铗抵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是本課程的教科書,《音樂作品分析教程》(錢仁康、錢亦平著,上海音樂出版社)、《曲式與作品分析實用教程》(李貞華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曲式分析基礎教程》(高為杰、陳丹布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為輔助教材。

2.作品分析譜例來源?!朵撉倩A教程》1-2冊(李曉平修訂,上海音樂出版社)、《譜例匯編集》,以及以上羅列的4本教材中的譜例。

3.分析曲目的音響資料。一是教師或學生彈奏;二是CD、網上收集。

(二)教學方法

本課程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分析法、歸納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這樣的教學手段存在弊端:一是理論性過強,學生理解起來較困難。二是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濃。三是死記硬背、過目即忘。因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在運用上述兩種方法教學的同時,結合音樂專業的學科特征采用簡潔、形象、直觀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曲式學中抽象又十分重要的概念。

篇(2)

英美文學是我國高校英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2000年由教育部批準實施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指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笨梢娺@門課程的重要性。如何上好這門課是眾多教師及學者這些年積極探討的話題。有對教學方法的探討,封閉式教學到開放式教學;對教學內容的研究,以史為主還是以文為主;有對教學手段的探討,如何把影視作品運用到教學過程中等。這些對英美文學課程的多角度探討,對這門課程的改革與建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筆者轉變課堂授課視角,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探討英美文學這門課程的教學方法。

一、學習者分析

學生是教師授課的對象,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分析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對學生的分析可以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方式和學習動機這幾個方面入手。而認知水平主要是針對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英美文學這門課程一般安排在高校外語院系本科三年級階段,英語專業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在一、二年級已經接受了英語這門語言嚴格的基本功訓練,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已經相對較高。因此從大三學生的認知水平角度來看,當然,這里也不否認學生與學生之間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但總的來說,他們已經能閱讀、理解并欣賞英美文學的原著。至于學生的學習方式,目前,中國學生比較習慣的是接受型學習方式,雖然很多學者都在極力倡導新型的任務型教學手段,盡可能使學生多接觸合作學習或者探究式學習,但是不得不承認學生還是傾向于接受型學習方式。因此,如果在課堂中完全拒絕接受型教學,而只進行合作型教學,則可能會影響教學進度,有很大可能無法傳授系統的專業知識給學生。因此對當今的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需要把接受型教學與合作型教學相結合,這樣才會使英美文學教學循序漸進地進行,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性。最后是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可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可以說是學生自發的,如果學生喜歡英語的文學作品,那么他們就會自發地、積極地接觸這些文學作品,而不需要外部因素來干預,學習者也會在學習活動中得到滿足。外部動機是由外部誘因引起的動機。就像英美文學這門課程是一門必修課,學生選修這門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是不得不修的學分。其他,則因為大三學生將面臨英語專業八級考試(以下簡稱“專八”),雖然英美文學的常識部分只占很少的分數,但還是有很多學生希望能在課堂中收獲知識的一個原因。因此,與專八相結合,把專八中的英美文學常識部分引入到傳統的接受型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是一種可以實踐的方法。另外,大三學生已經開始準備畢業論文,而英語專業學生中會有一部分學生選擇文學作品作為畢業論文,而英美文學這門課能夠讓他們多了解一些作家、作品,這將有助于他們挑選到適合自己的題材。教師可以在對作品進行講解的同時,與論文掛鉤,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進行文學方面論文的選題、列提綱等工作,讓學生可以提前了解到寫論文的一些步驟,這樣定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這部分的課堂教學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所以,這部分教學可以結合合作型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性和協調性,還能拓寬學生視野,發揮其創新性。和論文掛鉤是很好的通過外部動機讓學生主動參與英美文學學習的一個方法。

雖然學生學習某一門課程的外部動機都是短暫的、有時效性的,但教師不應忽視其發揮的有益的一面。在英美文學這門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試著通過與專八相結合和與論文掛鉤這兩種外部動機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二、與專八相結合

在英美文學的課堂上講解與專八有關的英美文學常識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活動。專八考試的英美文學常識部分主要來自于英美文學史,因此在英美文學課程的講授過程中講解文學史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些高校把英美文學選讀和英美文學史分開教學,這樣有其一定的不足。講授英美文學選讀的教師一般偏重對文學作品的講解,而缺少對作品的橫向或縱向之間聯系的說明,比方說,同一時期不同作家之間他們的作品所反映出來的一些特點會存在共性;前一段文學思潮對后一代作家作品的影響等。而只講授文學史的話,則會使課堂顯得枯燥。一大堆文學基本知識的羅列會讓學生難以消化,苦于記憶,無法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西方文學作品的多姿多彩。另外,2003年陳立華的《讀史與讀文,孰輕孰重?——談英語專業美國文學課教學》和2004年劉加媚的《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應文史并重》這兩篇文章,都支持這門課程的教學應該文史并重,筆者也認為最好是把英美文學選讀和英美文學史這兩門課程結合在一起上。

陳立華和劉加媚提出了文史并重的概念,而他們所提出的解決方法是把文學史部分讓學生在課堂外自學,在課堂內發表意見,然后由老師做補充或評價;而文學作品則作為課堂上精講的部分。這樣可以降低文學史在課堂講解中的比重。但筆者認為,如果讓學生在課外自學文學史,即使有課堂上學生的發表和教師的補充說明,但學生很可能對于一些文學史上的基本概念,比方說浪漫主義、超現實主義,是否正確或完整掌握產生懷疑。因此,筆者設想,可否在這門課的講授過程中,以文學作品的精讀為主,文學史的講解為輔,并且文學史的講解要做到簡明扼要,點到即止。在重點介紹一個文學作品前,教師可以先對這個作品產生時期的文學史上的一些概念或特征進行說明,再簡單介紹那個時期,其他一些有名作家的作品及寫作特點,而關于重點作家的生平介紹則可以學生課外自行搜索,課堂內發表的形式完成。這樣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了解文學史,和專八相掛鉤,另一方面讓學生通過網絡在課外獲得更多的文學知識。此外,在講解完一段一定時間范圍內的文學史后,可以把專八考試中出現的文學常識部分拿出來對學生進行測驗,一則可以讓學生好好復習學過的內容,二則可以讓學生更加重視英美文學這門課程。英美文學課程與專八結合的授課方式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與論文相掛鉤

英美文學課程除了文學史之外,需要重點講授的,當然還是文學作品。英美文學歷史悠長,文學作品層出不窮又各具特色,因此眾多教師在對作品講解過程中,會深入分析作品的寫作特點技巧等,希望能讓學生欣賞到作品的獨具的美,以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但筆者認為對文學作品的課堂講解,可以與寫論文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有更濃厚的興趣參與課堂學習。

筆者所說的與寫論文相結合的授課方式,是指在講解一個文學作品時,可以發動學生搜索一些關于這個作品的先行研究,然后通過對這些論文的分析和借鑒,列出論文提綱,這樣可以當做給即將著手畢業論文的學生一個提前練筆的機會,同時還可以通過小組成員的交流使他們聆聽到不同的想法,并且很有可能幫助他們找到畢業論文的題材或想法。具體的做法是:在講解某一作品時,可把一個班級分成四至五個小組,對每組成員進行工作安排。一個組的一半成員負責查找與這一作品相關的論文資料,對這些資料進行閱讀分析后,發表其中的幾篇論文。剩下來的成員對整個文學作品的內容進行說明。一般來說,我們所使用的教科書都是摘選一個作品中的某一章節讓學生品味作者和其作品的思想特點,但只讀一個作品的某一章節,是無法全面深刻地理解整個作品的內涵的,可能也無法讓他們遇到感興趣的某個點或者面,因此,在大三期間應該要適當鼓勵學生嘗試閱讀完整的文學作品,在加深閱讀功底和文學熏陶作用的同時,把握作品全局。最后,在那些發表結束后,才是對他們所讀的文學作品經過討論思考后的論文提綱的發表。當然,教師要隨之對學生的發表進行評價,尤其是對學生論文提綱的原創性和創新性要予以重視。

另外,與論文結合的授課方式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選擇文學作品時,內容不能太抽象深奧,篇幅不能太長。比方說,Henry James的作品雖然備受中外學者的推崇,但其中富含隱晦的比喻和象征和晦澀的文體,會讓人感到頭疼。如果讓大學三年級的學生自己啃完一本Henry James的小說,可能對作品的理解就會讓他們萌生怯意,而無法實現對作品的深刻解讀,更不用說列出貼切的畢業論文提綱。而作品篇幅太長,也會讓學生在閱讀時費盡心力,從而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對作品的融會貫通,影響論文提綱的質量。第二,這種授課方式不宜太頻繁,一個月一次的頻率為佳。如果間隔期太短,當然會對課程進度有影響,其次,對學生來說,閱讀量的負擔太重,這想讓他們理解并欣賞一部作品的目標可能會相差甚遠。如果給學生一個月的時間做準備,他們不但有較充足的閱讀時間,而且有利于各小組成員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展開有針對性的討論,找到有建設性的觀點。第三,要對論文提綱的原創性或創新性予以重點評價。當今,各大高校都在強調學生論文的原創性或創新性,很多學校要求學生對自己所寫的論文進行學術不端檢測,以此端正學術態度,防止學生論文抄襲現象的出現。因此,在與論文結合的這種授課方式下,教師也應該重點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意識,提前給他們打預防針。在各小組成員的論文提綱發表結束后,對小組成員發表的熟練程度、成員之間合作氣氛和他們論文提綱的創新程度,用A、B、C、D等不同等級對各小組的發表進行當場點評,其中要強調創新性在打分中的比重,以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

通過這種授課方式,學生與學生之間會展開互動,在面對一部作品時,不再是獨自茫然失措,而是互相幫助理解作品,學會搜索資料,發現問題,展示各自的想法,擴大視野,這將為他們真正獨立完成畢業論文的選題工作做提前的練習。當然,這種授課方式還會讓學生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提高他們對英美文學這門課程的興趣。

英美文學課程在培養專業英語人才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要上好這門課程,可以試著從學生視角出發,從他們重視的專八和畢業論文這兩個角度著手,課堂應講解或涉及這兩方面的內容,促使學生積極正面地參與這門課程的學習,從而喜歡上這門課程。

參考文獻:

篇(3)

[中圖分類號]1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905(2009)01―0001-03

“所謂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等。”人文素質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的過程,涉及到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諸多方面。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培養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這種教育理念已經在高校越來越受到重視。古代文學作品對社會現實生活的藝術反映以及作品所塑造的鮮明的藝術形象,包容和體現著博大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美德、良好的民族心理,因此,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的過程既是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弘揚民族精神、宣揚民族倫理道德、滲透民族心理的人文素質教育過程??梢哉f,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最理想的課程之一。

首先,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民族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所包含的重要內容。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跨度非常廣,可以從史前文明一直追溯到20世紀初的。在這段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無比燦爛的精神文明,各個領域――包括文學、哲學、語言、藝術、軍事、倫理、政治、經濟――都留下了輝煌的文化遺產。我們可以通過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將這些優秀的文化傳播到大學生當中去,讓他們能夠從中領會到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增強自身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心理特征、文化傳統、精神風貌、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又是一個民族延續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流傳到今天的古代文學作品,幾乎全部是歷代作家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精髓,那些“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者們;那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追尋者們;那些“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賢良們;那些“舍生取義”的斗士們;那些“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的愛國者們無不是我們學習和歌頌的對象,將古代文學中的這些經典篇目介紹給大學生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將我們的民族精神滲透到他們的思想意識中去,從而逐步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其次,古代文學作品具有強大的美育功能。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是一門非常具有美學氛圍的課程。從別有韻致的詩詞到駢儷的辭賦,從意蘊優美的散文到情節曲折的小說,古代文學作品呈現著多樣的形式美,具體到作品中,我們可以欣賞到《離騷》的語言美、李白詩歌的韻律美、韓愈散文的格調美、柳宗元散文的自然美、辛棄疾詞的崇高美、蘇軾詞的意境美、《牡丹亭》的心靈美、《紅樓夢》的人性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就是一座美的圣殿。在這座圣殿里中徜徉,可以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讓人們朝著真善美的方向前進,養成高尚的人格和高品位的審美價值取向。

古代文學的優秀作品,是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我們今天培養高素質的大學生必須繼承和借鑒的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強化古代文學作品對大學生的情感教育,提高道德素質

德育是育人的根本。上海大學的錢偉長曾說過:“我們培養的學生首先應是一個全面的人,一個愛國者,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道德品質高尚、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知識的人,一個未來的工程師、專家?!??!糯膶W作品內容生動、感情強烈,其中又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感。利用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優秀的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號形式,藝術家掌握了創造藝術符號形式的本領,把無形的內在情感變成了可供人感知、觀賞的東西。”…因此,在古代文學作品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情感的教育,將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傳達給大學生,以提升其內在的人文素質。

1、愛國情感教育

優秀的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情感,對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歷代文人都以飽滿的愛國主義激情唱出了感人肺腑的愛國情懷,從屈原的“雖九死其猶未悔”到曹植的“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從陳子昂的“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菜”到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陸游的“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仁人志士所體現出來的為國家、為民族而犧牲個人利益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能夠感染大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喚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人們的愛國精神以及他們的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唱響了中華民族文化中捍衛國家尊嚴,堅持民族氣節的文學主旋律。因此,在講解古代文學作品的時候,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對文學作品中的愛國思想、愛國精神進行深入的講解,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報國精神。

2、道德素質教育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素質,孟子“舍生取義”的道義精神,孔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的仁愛精神,《禮記》中的“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的誠信精神,《牡丹亭》中“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良好愛情觀,《段太尉逸事狀》中段太尉的正直品格,《張中丞傳后序》中張中丞和南霽云視死如歸的精神,陶淵明“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親”中體現的親情,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體現的友情……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體現了無數的優良傳統,尊老愛幼、樂于助人、無私奉獻、善待他人、關愛他人,真誠、善良、正直、無私、寬容等美德,都是我們今天培養大學生良好倫理道德素質的深厚文化基礎,是我們對大學生進行道德素質教育的情感資源。

(二)加強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隊伍建設

首先,一個優秀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師德。樹立民族信念,增強自身的民族自豪感,這樣才能把古代文學作品中那些民族精神的優秀部分精準地傳達給學生。另外,古代文學作品與現代精神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這不僅體現在語言上、形式上,還體現在思想上。這就需要教師要全身心地

投入,徹底地理解作品,在課堂上加以引導,使學生吸收和理解古代文學作品的精髓。

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該內外兼修,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道德素養和氣質。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師只有當他自己致力于對他自己的教育和教養時,他才能實在地培養和教育別人?!痹诮虒W活動中,教師的學識水平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教師一刻也不能放松對自己教育和教養的提升。要扎實地掌握自己的專業知識,對各朝各代的文學家、文學作品如數家珍。與此同時,還應該及時了解本學科研究的新動向和新成果,及時更新看法和觀點。

教師所展現出來的人格魅力不僅會讓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極大的興趣,而且也會對學生良好文化素養的形成產生很好的影響。因此,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古典氣質,具有一種不問世事的灑脫之氣,從而能夠在課堂上、課外活動中恰當地引導學生,逐漸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由于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具有很強的情感性,這也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情感表達有較高的要求。教師首先要胸中有情,先感動自己,進而感動學生。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該對民族、對祖國、對人民、對傳統文化、對古代文學有著強烈的愛,并把這種愛融入到教學活動中,避免枯燥乏味的知識性介紹,而是將自己對作品的欣喜之感、激憤之感、無奈之感等情緒傳達出來,以此來感染學生。另外,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學習一些詩詞、散文等的朗誦技巧,用自身充滿感情的朗誦打動學生,吸引學生。

(三)充分改良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環節

善于引導,提倡“發現學習”的教學方法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所倡導的。他強調:教學不能是講解式的,不應當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而應當讓“學生親自把事物整理就緒,使自己成為發現者”;并認為“發現不僅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確切地說,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也就是說,學生通過這種方法所獲得的知識,即使是人類已經知曉的。但只要這些知識是靠自己的力量獲得的,那么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種“發現”。這種教學方法有幾個重要的步驟:提出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一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指導學生的思考方向――協助學生收集和組織可用的有關資料――組織學生分析資料,作抽象概括并從中引出結論――引導學生從邏輯上和實踐上證明自己所得結論的正確性,并加以必要的補充和完善。

這種學習方法對于大學生而言是比較合適的。高校的素質教育應該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材為輔助手段,讓教師有發揮研究專長的機會,突出培養學生的治學能力、科研興趣和科研方法。 減少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多給學生自學的時間和討論的機會,允許并且鼓勵學生對待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有悖于固有結論的獨到看法,并且給予幫助和指導,以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治學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四)調整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方法都是采用教師灌輸、學生死記的形式。這種方法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但是如果在新時期依然采用這種死氣沉沉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們應該結合新時期的新情況,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方法上求新、求變。

1、多媒體教學

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試聽手段引入到古代文學作品選的教學中來。例如在講《詩經?秦風?蒹葭》的時候,可以播放鄧麗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給學生完美的視聽感受;在講李白詩歌的時候,可以找一些老一輩藝術家如喬榛、丁建華的朗誦音頻,讓學生可以在他們激情的朗誦中深刻理解詩歌的內容;在講《杜丹亭》的時候,可以給學生播放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視頻,讓學生既能領會杜麗娘“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也以感受昆曲那優美的曲調。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比較教學

我們還可以將古代文學和其他學科聯系起來,采用比較教學的方式來加深大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理解。比如,我們可以將現當代文學作品和古代文學作品結合起來講,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國文學的傳承與變革。另外,如果我們將古代文學作品與外國文學作品相比較來講授,學生就可以認識到我們民族傳統文化、文學韻味的獨特之處。

3、實踐教學

在講授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時候,也應該注意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畢竟教會學生某個知識不如教會他學習的方法,因此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這就要加強他們自身動手、動腦的能力。關于實踐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實現:

首先是課程論文的形式。寫論文是文學課程考察學生動手動腦實踐能力的最好途徑。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把寫論文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如何選題、查找資料、提出創新點,以至最終完成論文的撰寫,讓學生在課后按照一定的步驟完成相應的論文,這個完成課程論文的過程會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對于所研究的對象有了更深層次的把握。不僅如此,今后在對自己感興趣的其他作家作品進行研究的時候,也可以利用所掌握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這就在無形之中提高了他們的實踐能力。

另外,還可以采取專門的實踐課程的方式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這方面,我們已經開始了嘗試。我們設立了“古代文學專題研習工作坊”的課程,共2個學分,每周2課時。采取小班上課的形式。根據古代文學作品選課堂上教師所講授的內容,朝縱深的方向拓展,給學生布置專題,讓學生結成小組在課下根據專題內容來查資料、準備教案,并在課堂上組織教學,由教師做相應的指導。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并通過查資料、準備教案的過程對本專題有了清晰深入的認識。這種方式的學習效果要遠遠高于單憑教師在課堂上的知識傳授,更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能力、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總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育工作者們要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此來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實踐和應用能力。古代文學作品選的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

李 琨

[摘要]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是近些年來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古代文學作品作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以及它強大的美育功能,承載著這方面的重任。首先,我們應該強化古代文學作品對大學生的情感教育,提高道德素質。其次,要加強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隊伍建設。另外,還要在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上有所改進,以此來逐步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古代文學作品選;大學生;人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1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905(2009)01―0001-03

“所謂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

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等?!比宋乃刭|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的過程,涉及到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諸多方面。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培養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這種教育理念已經在高校越來越受到重視。古代文學作品對社會現實生活的藝術反映以及作品所塑造的鮮明的藝術形象,包容和體現著博大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美德、良好的民族心理,因此,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的過程既是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弘揚民族精神、宣揚民族倫理道德、滲透民族心理的人文素質教育過程。可以說,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最理想的課程之一。

首先,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民族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所包含的重要內容。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跨度非常廣,可以從史前文明一直追溯到20世紀初的。在這段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無比燦爛的精神文明,各個領域――包括文學、哲學、語言、藝術、軍事、倫理、政治、經濟――都留下了輝煌的文化遺產。我們可以通過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將這些優秀的文化傳播到大學生當中去,讓他們能夠從中領會到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增強自身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心理特征、文化傳統、精神風貌、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又是一個民族延續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流傳到今天的古代文學作品,幾乎全部是歷代作家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精髓,那些“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者們;那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追尋者們;那些“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賢良們;那些“舍生取義”的斗士們;那些“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的愛國者們無不是我們學習和歌頌的對象,將古代文學中的這些經典篇目介紹給大學生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將我們的民族精神滲透到他們的思想意識中去,從而逐步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其次,古代文學作品具有強大的美育功能。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是一門非常具有美學氛圍的課程。從別有韻致的詩詞到駢儷的辭賦,從意蘊優美的散文到情節曲折的小說,古代文學作品呈現著多樣的形式美,具體到作品中,我們可以欣賞到《離騷》的語言美、李白詩歌的韻律美、韓愈散文的格調美、柳宗元散文的自然美、辛棄疾詞的崇高美、蘇軾詞的意境美、《牡丹亭》的心靈美、《紅樓夢》的人性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就是一座美的圣殿。在這座圣殿里中徜徉,可以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讓人們朝著真善美的方向前進,養成高尚的人格和高品位的審美價值取向。

古代文學的優秀作品,是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我們今天培養高素質的大學生必須繼承和借鑒的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強化古代文學作品對大學生的情感教育,提高道德素質

德育是育人的根本。上海大學的錢偉長曾說過:“我們培養的學生首先應是一個全面的人,一個愛國者,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道德品質高尚、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知識的人,一個未來的工程師、專家?!薄!糯膶W作品內容生動、感情強烈,其中又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感。利用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優秀的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號形式,藝術家掌握了創造藝術符號形式的本領,把無形的內在情感變成了可供人感知、觀賞的東西?!薄虼?,在古代文學作品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情感的教育,將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傳達給大學生,以提升其內在的人文素質。

1、愛國情感教育

優秀的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情感,對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歷代文人都以飽滿的愛國主義激情唱出了感人肺腑的愛國情懷,從屈原的“雖九死其猶未悔”到曹植的“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從陳子昂的“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菜”到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陸游的“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仁人志士所體現出來的為國家、為民族而犧牲個人利益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能夠感染大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喚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人們的愛國精神以及他們的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唱響了中華民族文化中捍衛國家尊嚴,堅持民族氣節的文學主旋律。因此,在講解古代文學作品的時候,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對文學作品中的愛國思想、愛國精神進行深入的講解,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報國精神。

2、道德素質教育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素質,孟子“舍生取義”的道義精神,孔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的仁愛精神,《禮記》中的“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的誠信精神,《牡丹亭》中“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良好愛情觀,《段太尉逸事狀》中段太尉的正直品格,《張中丞傳后序》中張中丞和南霽云視死如歸的精神,陶淵明“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親”中體現的親情,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體現的友情……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體現了無數的優良傳統,尊老愛幼、樂于助人、無私奉獻、善待他人、關愛他人,真誠、善良、正直、無私、寬容等美德,都是我們今天培養大學生良好倫理道德素質的深厚文化基礎,是我們對大學生進行道德素質教育的情感資源。

(二)加強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隊伍建設

首先,一個優秀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師德。樹立民族信念,增強自身的民族自豪感,這樣才能把古代文學作品中那些民族精神的優秀部分精準地傳達給學生。另外,古代文學作品與現代精神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這不僅體現在語言上、形式上,還體現在思想上。這就需要教師要全身心地投入,徹底地理解作品,在課堂上加以引導,使學生吸收和理解古代文學作品的精髓。

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該內外兼修,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道德素養和氣質。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師只有當他自己致力于對他自己的教育和教養時,他才能實在地培養和教育別人?!痹诮虒W活動中,教師的學識水平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教師一刻也不能放松對自己教育和教養的提升。要扎實地掌握自己的專業知識,對各朝各代的文學家、文學作品如數家珍。與此同時,還應該及時了解本學科研究的新動向和新成果,及時更新看法和觀點。

教師所展現出來的人格魅力不僅會讓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極大的興趣,而且也會對學生良好文化素養

的形成產生很好的影響。因此,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古典氣質,具有一種不問世事的灑脫之氣,從而能夠在課堂上、課外活動中恰當地引導學生,逐漸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由于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具有很強的情感性,這也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情感表達有較高的要求。教師首先要胸中有情,先感動自己,進而感動學生。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該對民族、對祖國、對人民、對傳統文化、對古代文學有著強烈的愛,并把這種愛融入到教學活動中,避免枯燥乏味的知識性介紹,而是將自己對作品的欣喜之感、激憤之感、無奈之感等情緒傳達出來,以此來感染學生。另外,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學習一些詩詞、散文等的朗誦技巧,用自身充滿感情的朗誦打動學生,吸引學生。

(三)充分改良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環節

善于引導,提倡“發現學習”的教學方法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所倡導的。他強調:教學不能是講解式的,不應當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而應當讓“學生親自把事物整理就緒,使自己成為發現者”;并認為“發現不僅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確切地說,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也就是說,學生通過這種方法所獲得的知識,即使是人類已經知曉的。但只要這些知識是靠自己的力量獲得的,那么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種“發現”。這種教學方法有幾個重要的步驟:提出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一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指導學生的思考方向――協助學生收集和組織可用的有關資料――組織學生分析資料,作抽象概括并從中引出結論――引導學生從邏輯上和實踐上證明自己所得結論的正確性,并加以必要的補充和完善。

這種學習方法對于大學生而言是比較合適的。高校的素質教育應該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材為輔助手段,讓教師有發揮研究專長的機會,突出培養學生的治學能力、科研興趣和科研方法。 減少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多給學生自學的時間和討論的機會,允許并且鼓勵學生對待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有悖于固有結論的獨到看法,并且給予幫助和指導,以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治學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四)調整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方法都是采用教師灌輸、學生死記的形式。這種方法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但是如果在新時期依然采用這種死氣沉沉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們應該結合新時期的新情況,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方法上求新、求變。

1、多媒體教學

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試聽手段引入到古代文學作品選的教學中來。例如在講《詩經?秦風?蒹葭》的時候,可以播放鄧麗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給學生完美的視聽感受;在講李白詩歌的時候,可以找一些老一輩藝術家如喬榛、丁建華的朗誦音頻,讓學生可以在他們激情的朗誦中深刻理解詩歌的內容;在講《杜丹亭》的時候,可以給學生播放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視頻,讓學生既能領會杜麗娘“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也以感受昆曲那優美的曲調。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比較教學

我們還可以將古代文學和其他學科聯系起來,采用比較教學的方式來加深大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理解。比如,我們可以將現當代文學作品和古代文學作品結合起來講,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國文學的傳承與變革。另外,如果我們將古代文學作品與外國文學作品相比較來講授,學生就可以認識到我們民族傳統文化、文學韻味的獨特之處。

3、實踐教學

在講授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時候,也應該注意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畢竟教會學生某個知識不如教會他學習的方法,因此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這就要加強他們自身動手、動腦的能力。關于實踐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實現:

篇(4)

2.培養需要:學生學會文藝鑒賞尤有特殊意義,因為這是最易引發青少年思辨的方法,是有利于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手段。

教學目標:

1.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審美能力,從文學作品中體會其蘊含的情感,并感受到文學作品的特殊魅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葉圣陶先生說:“文藝鑒賞,不是一樁特別了不起的事,不只屬于讀書人或者文學家的事……是誰都有份的。”文學評論屬于議論文,它必須具有議論文的一般特點,但由于它是對文學作品發表的評論,所以又不同于一般的議論文,而要有點文學色彩。

二、診斷病文,對癥下藥

1.明確概念和寫作要求:

一要有正確而鮮明的觀點(論點),

二要有準確,充分而有說服力的論據。

2.診斷病文:結合《相識數十載傷別離》這篇文章來為這篇病文診斷:問題在哪里?應該如何修改?

問題:(1)賞析角度(觀點)不明確;(2)觀點和具體賞析內容不相符;

(3)賞析評論過程過于籠統,沒有深入文本;(4)語言不充實、不完整,表述過于簡單。

3.策略總述:觀點和鑒賞角度要明確清晰;(審清題意)細節賞析要充實:

三、教授技巧,經典引路

技法一:簡潔概括人物形象

ü 抓修飾人物的形容詞

ü 抓人物描寫進行概括

ü 抓人物事件進行概括

ü 抓其他人的評價(側面)

【小試牛刀】

課文《秋天的懷念》中母親形象鮮明,請你通過文中有關人物的事件和細節描寫(包括人物描寫),賞析總結出人物形象特點,填寫表格。

技法二:結合文本分析

......細節體現了........

......語言(神態、心理)傳達了......

......事件表明了......

兩點法:在具體賞析部分,主要抓住字詞句細節或是文章事件來突出人物形象和情感主旨,文章細節抓兩點??蛇x擇:字詞+字詞、字詞+事件、事件+事件。

(這個技巧主要針對寫作無法、不會下筆的學生,是一個技巧參考,具體賞析過程時細節把握也可選1點、3點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小試牛刀】

根據表格內容將《秋天的懷念》人物描寫細節總結成一段賞析性文字。注意語言表述的流暢和完整性。

經典引路:

在“我”發脾氣時,母親“悄悄地”出去,她深深理解兒子痛苦,能夠包容兒子暴怒,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母親并沒有讓“我”看到淚水,她要給我信心,使我堅強;“高興得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是動作描寫,表明了了母親為兒子同意去北海看花而手足無措,傳達了了母親對“我”的愛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的,以及她希望“我”走出陰影,勇敢面對生活的急切心情。

技法三:總結人物形象

精煉點出人物給自己的感受(可以是文章情感的簡單總結,也可以是對人物的評價)

例:這樣一位雖然眼盲,但是心地善良,對生活充滿希望的母親,讓人為之動容,心生敬佩。

作者受父親啟發,考上大學的感恩與對父親的敬愛,也字里里行間盡顯了。

【文不厭改】

對比之前對《相識數十載傷別離》文章的賞析,結合我們課上的寫作技法,對之前的病文進行修改。組內交流展示,選出優秀篇作,班級展示。(教師總結示范)

篇(5)

當前我國各大高?,F代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課時比例不足、學生興趣偏低、大學定位變化以及教育資源沖突等問題,阻礙了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利于培養學生對現代文學作品的解讀與分析能力。伴隨著時代化發展,現代文學課程教學如何適應、調整成為重點課題,深入研究其教學改革與實踐路徑意義深遠。

一、時代化發展背景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時比例不足20世紀50年代,我國大力倡導要為革命“立史”,因此,現代文學課程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課時安排相對較多,各大高校的課時大多均在200以上,與古代文學的課時比例基本處于持平狀態。進入80年代后,部分高校逐步將現代文學課程進行分割,即現代文學課程與當代文學課程,兩門課程處于相對獨立的地位,總共的課時在200左右。然而近年來,伴隨我國各大高校陸續開設多樣化的公共課以及通識課程,學生周六周日需要充足時間休息,課時時間逐漸減少,特別是現代文學基礎課課時比例一再削減,相比以往而言削減近半成。伴隨高?,F代文學課程課時比例的不斷減少,教學過程中的諸多內容發生了變化,教師選用的教學方法同樣亟待改變。

(二)學生興趣偏低近年來,漢語言文學專業成為我國各大高校的熱門專業,每年的生源數量均在不斷上升,但是許多學生報考中文系并非出于對文學的熱愛,部分學生是由于接受專業調劑后被分配到中文系。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經歷中,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均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學生很難每周抽出充足且固定的時間來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進入高校后,學生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專業成長和未來發展,紛紛開始進行其他專業課的選修學習,甚至考取第二學位,大部分高校均鼓勵學生這樣做;部分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后,期望能夠出國留學、讀碩等。這就使得學生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應付英語考試和其他選修課上,缺少較強的專業意識,無法完全投入精力深入學習文學。學生對文學興趣缺失的現狀,無疑加劇了現代文學課程教學以及改革的難度。所以,想要推動現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使其適應時代化發展背景,需要教師對大學生的文學水平、知識結構有正確認知和深入了解,循序漸進地選取針對性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否則必將會造成現代文學課程的不斷衰落和邊緣化[1]。

(三)大學定位變化長期以來,我國大學均將專業性人才培養作為首要目標和根本任務,然而伴隨現代大學教育的普及化、大眾化發展,在大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將大部分側重點放在了素質培養以及通識教育方面,直至學生考取研究生后,才會進行精準的專業分類和人才培養工作。在以往的大學教學以及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通常是在新生入學時進行專業劃分,如漢語專業、文學專業,不同專業對現代文學課程的需求具有顯著的差異性,教師運用的授課內容和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近年來,我國諸多大學的中文系入學階段并未詳細劃分專業,大一和大二的課程處于通聯的狀態。立足于此,增設專屬導讀課程,學生進入大三后劃分專業。這樣的情況造成許多學生需要在大學完成的專業課學習內容,只能在深造后才能繼續學習。大學教學定位發生的變化,要求基于時代化發展背景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要高度契合實際變化需求,對現代文學課程的功能和專業性進行合理的調整,使其與時俱進,更好地開展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

(四)教育資源沖突現代文學課程發展的初期階段,無論是教學還是研究運用的理論均十分單一化。然而現如今,特別是進入互聯網時代后,現代文學課程具有豐富多樣的理論資源,這些資源在實際課程教學上的融入,雖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活躍學生思維、開拓視野,并為其營造優質的課堂教學氛圍,但也難以契合現代文學課程的知識穩定性特征。如何推動教學改革與實踐,將這些豐富的理論資源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真正與課堂教學實現融合,且符合學術規范性、內容穩定性的要求,已經成為時代化發展背景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面臨的重要問題。

二、時代化發展背景下現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如上所述,時代化發展背景下,現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方式方法均需要進行改革創新,結合時代特點與學生學習訴求,突破傳統課程教學的局限性,真正實現與時俱進。

(一)削弱基礎課的歷史性在以往現代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均十分注重現代文學歷史的學習,在教學改革與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削弱基礎課對于史的強調,而是帶領學生將側重點放在文學作家作品和特定環境下產生的文學現象上,逐步突破現代文學史的束縛,構建現代文學的新型課程體系。當前與20世紀50—80年代的思想灌輸有所不同,在現代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至關重要,這是提高學生文學解讀、鑒賞和審美能力的關鍵。這與剛剛進入大學階段學生的接受能力高度契合,且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化發展背景。在以往的現代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運用1/3左右的課時進行流派以及文體演變的講解,然而當今的實際情況是,現代文學課程教師需要運用半成的課時時間,為學生講解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家,另外一半課時則用于講解流派以及文體衍變。雖然當前的課時比例大大減少,但內容的講解也更為集中化,有利于將課程的重點難點知識突出出來。在經過一個學期的現代文學課程教學后,學生能夠基本了解作家以及現代文學的變化進程?,F代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與歷史本身的距離并不遠,所以“史”的線索不再是教學的重點,評論是更重要的內容。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可將“史”作為邏輯線索,重點帶領學生進行文學現象的歷史解讀[2]。

(二)文學感受與作品分析結合現代文學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針對文學感受與文學作品分析能力的培養,不同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顯示出差異性,諸多現代文學教師會對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提出要求,在閱讀的基礎上展開作品分析。然而由于當前大學生的日常課程和活動較為煩瑣,缺少充足的時間閱讀文學作品,所以在課程教學開始前,諸多現代文學教師會為學生列出閱讀清單,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按照清單閱讀文學作品。雖然在清單中羅列的文學作品數目相比以往已經逐步減少,但仍然有很多學生無法按照要求完成閱讀任務。因此,許多現代文學教師不再強調學生的文學作品閱讀量,而是將更多的側重點放在了嚴格把控閱讀質量上,要求學生閱讀重點文學作品。學生完成基礎閱讀后,教師會為學生深入講解文學作品的內涵,結合學生閱讀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疑惑,進行作品的系統化分析,進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與文學分析解讀能力,這已經成為時代化發展背景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首要目標?,F代文學教師不能將“滿堂灌”作為課堂教學手段,而是要引導學生展開探討研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對現代文學課程的學習興趣,使其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文學作品講解時設置針對性的提問,引導學生積極發言和討論,不僅能夠強化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效果,同時有助于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和解讀?,F代文學作品與古代文學相比,由于缺乏歷史的沉淀,所以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更應注重文學性的突出,強調現代審美性的文學作品分析,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感受與解讀能力[3]。

(三)注重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現代文學課程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引導學生能夠將自身的感受與講解落實到文筆中。在現代文學課程教學實踐開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撰寫小論文,把握每個學生的文學寫作基礎水平,引導學生突破傳統應試教育理念和思維的局限性,將更多的側重點放在論文訓練中。在現代文學課程教學完成一半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小論文作業,將重點論文選出并展開講評。在現代文學課程的期末考核時,也可以將小作文作為考核的重要指標,以文學問題為核心要求學生展開深入的討論。這一過程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文學寫作能力,同時也是考核學生文學作品分析能力的有效手段。針對小論文的評價標準應更注重前后文的關聯性,這是鍛煉學生寫作能力的重點。現代文學課程教學并不是要將學生培養成為作家,而是要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并且鍛煉學生的觀點闡述能力。

(四)協同建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現代文學的基礎課程通常在新生入學后即開設,然而此時學生對于文學理論和古典文學知識的了解甚微,如果教師為學生講解較為深入層面的內容,學生很難理解,甚至會喪失學習興趣。所以現代文學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選取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內容,打破傳統應試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局限性,這也是時代化發展背景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突破點?,F代文學基礎課的教學難度實質上更大,所以高校在教師配置方面應選取具備豐富理論知識和充足教學經驗的教師為其講解,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為其后續的現代文學知識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并且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基礎知識的同時,應與專題選修課有效銜接,專題選修課通常具有更強的研究性和專業性,所以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不同階段的學生選取的專題選修課應有所差異,通過基礎課與專業課的協同建設,才能進一步提高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成效。

(五)采取多樣化的課程教學方法1.融入多媒體教學技術,創設良好教學情境時代化發展背景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的過程中,必須革新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引入多媒體教學技術,為學生制作豐富多樣的現代文學教學課件[4]。這樣一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配合課件演示,通過圖片、視頻、動畫以及音頻等方式進行知識呈現,進一步拓展現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空間,教學內容也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這是提高課程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有效手段。與此同時,現代文學教師還可以依托現代化教學手段,選取現代文學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帶領學生共同觀看。以現代文學作家魯迅為例,可以選取其經典的文學作品進行閱讀,并在課堂中組織學生觀看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如《祝?!贰栋正傳》《傷逝》等精彩片段,并在課堂中展開集體探討交流,最終要求學生根據本次學習撰寫文學評論。以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開展現代文學課程教學,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現代文學學習興趣,同時也從多種途徑實現了現代文學的傳播。2.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文學第二課堂活動能夠讓學生實際感受其文學氛圍,增強學生對現代文學的興趣和解讀能力。首先,學校方面可以定期組織現代文學讀書活動,以學期為單位,2—3次即可。該活動主要是引導學生進行現代文學作品的閱讀思考,以及與讀書同伴的探討交流,通過讀書報告的形式,呈現自身對于現代文學作品的解讀能力和評論能力,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鍛煉。其次,組織學生參加現代文學學術講座,學生能夠在講座中了解現代文學研究最前沿的學術知識,進而形成更加深入的見解,在后續的現代文學作品解讀中,可以形成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再次,由現代文學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課外文學創作和改編,通過現代文學優秀劇目的排演等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最后,現代文學教師應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及時幫助學生解答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問題,特別是涉及畢業論文和考研的內容,教師的及時解答能夠為學生拓展新的思路。

篇(6)

    【中文摘要】 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是相對于應用文體作品而言的,它主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這類文學作品的教學,主要是使學生學習一些基本的文學常識,培養他們閱讀感知、探究、理解、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陶冶情操,進行審美教育,同時也發展其形象思維能力,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可以說是居于基礎地位的。新時期加強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基礎教育要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要求。然而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由于受到傳統理念的束縛和對新的教學理念認識的偏差,使得文學作品閱讀教學裹足不前。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當下中學語文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實際情況,并力圖在此基礎之上能夠做出有價值的探索?;谝陨系恼J識,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首先,回顧中學語文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發展歷程,并分析現狀,從而對其有一個較為全面而準確的認識。其次,明確文學作品的特點,對文學作品閱讀教學進行定位,通過對新課標和主體性教育思想的解讀,確立主體性文學作品閱讀教學觀,從而能夠在文學作品閱讀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第三,結合以上分析,從兩個維度來思考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策略,一是古代閱讀教學理論的傳承,二是當代閱讀教學理論的借鑒,力圖以此為依據對中學語文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幫助。

    【英文摘要】 Literary work's reading education is opposite practical in the literary style work says, it mainly includes the poetry, the prose, the novel,and the dramatic literature , this kind of literary works’teaching, is mainly causes the student to study some basic literature general knowledge, trains abilities of reading the sensation, the inquisition, the understanding, connoisseurship literary work , the tax evasion, carries on the esthetic education, simultaneously also develops its thinking in images ability, enhances the utilization language ability, thus enhances students’language accomplishment.Literary work's reading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y says that resides in the basic position. Strengthening th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time request , is also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must lifelong develop for the student lays the foundation the request in the new time. However since long,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receives the traditional idea the fetter and the new teaching idea understanding deviation, causes th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to be hesitant to advance. Therefore we need to carefully examine immediately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and tries hard above this foundations to be able to make the valuable exploration.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this article mainly launches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parts:First, the review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us has one to it more comprehensive and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Next, clearing about the literary work the characteristic, carrying on the localization to th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through to the new class sign and the main body sex education thought's explanation, the establishment independent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view, from this, manifests independent which fully in th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process the student of studies.Third, unifies the above analysis, from two dimensions pondered that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strategy, first,inheritance ancient times reading education theory; second, present age reading education theory's model, tries hard take these to provide certain help as the basis to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strategy formulation.

    【中文關鍵詞】 文學作品; 閱讀教學; 主體性

    【英文關鍵詞】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Independent

    【畢業論文目錄】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

    文獻綜述 5-9

    1. 引言 9-10

    2. 中學語文文學作品閱讀教學說略 10-17

    2.1 中學語文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歷程 10-13

    2.2 中學語文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現狀 13-17

    3. 新課程理念下中學語文文學作品閱讀教學 17-23

    3.1 文學作品與文學作品閱讀教學 17-19

    3.2 確立主體性文學作品閱讀教學觀 19-20

    3.3 學習主體性的充分體現 20-23

篇(7)

1、文學理論教學的困境

1.1文學的邊緣化

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中國,文學在當時的大學校園中是最引人矚目的學科,一大批熱血沸騰、好學上進的青年選擇去讀文學名著,即使非中文系的學生也會手捧一本小說或文學理論,那時的校園中可謂是無人不讀文學作品。但到九十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全面推進,文學逐漸被邊緣化,文學名著和文學理論在大學校園中變得無人問津,即使是中文系的多數同學也只會在考前背一背教科書、習題集,平時對文學專著則毫無熱情。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討論,表達出的正是這種喧囂時代的精神失落,因為人們似乎一下還不能接受文學的邊緣化,不能接受人文精神的下滑,但這一切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木已成舟。

1.2文論的平面化

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的后現代主義思潮興起,海德格爾、維特格斯坦、???、德里達、利奧塔等哲學家紛紛舉起消解本質主義、消解深度模式的大旗。所謂的本質主義也就是,它并不是假定事物具有一定的本質,而是假定一種超越歷史的、普遍的永恒本質的存在,堅持宏大敘事或元敘事,而后現代卻正是解構元敘事的,這種哲學思潮對文學的影響,表現在文學的原本深度、崇高被后現代的平面化、庸俗化了,大家不再將文學奉為經典,不再對文論頂禮膜拜,認為本質是不值得關心的,而是越來越關心平面化的知識,這種思潮也影響到了中國廣大知識分子和學生,他們以西方的這種先聲作為自己標榜的對象,雖然有些盲目,但是畢竟影響到了他們對文學的熱情。

1.3教學的困境

文學理論與文學相比,更加抽象和艱澀,更加的玄妙,學生要接受則需要一個過程,有的同學在上課時也會開小差,根本不聽老師在講授什么,這就使得它具有了比文學更為復雜的困境原因。再者,在目前的教學中,有些學校選擇的教科書嚴重的脫離了時代脈搏,或者不符合本專業學生的實際,要么過于專業,要么不夠深刻。此外,一些教師的上課方式相對的落伍,照本宣科或嚴肅刻板的教學,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得文學理論的教學陷入困頓之中。這些實際困境,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必然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他們會更不愿意涉及文學理論,總之,文學理論的教學困境突破勢在必行。

2、文學理論教學的困境突圍

2.1教師加強自身的業務水平

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水平,以解決困境通常為眾多的老師所忽視。但教師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不能使學生信服,學生將徹底失去聽課的興趣,一切的困境出路都將是空談,現在一些教師的教學方式落后,一個課件用了一年又一年,從不變動,嚴重落后于時代精神,所以教師應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可多面的提高,既要博覽群書,對古今中外文學理論史上的重要著作,比如像《詩學》,像《文心雕龍》等認真閱讀,也要時刻關注到前沿的文學理論知識,不能讓自己落伍。只有認真去閱讀,做到心中有數,才會有深刻的體會,只有緊跟前沿信息,才能在給學生講授時不慌亂。同時,教師一定改進自己教學的方式,不要太過于古板,要適當的嚴肅,適當的幽默風趣,循循誘導,讓學生在自然、自由的課堂氛圍中,沉浸于知識的海洋。

2.2教材遴選的把關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教師上課的憑據,教材的水平會直接地影響到教學質量。對于文學理論教材而言,雖然現在多數學校選擇的都是新近一來的文學教材,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像童慶炳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王一川主編的《西方文論史教程》等等,這兩本教材,在體式上是不同的,童慶炳的《文學理論教程》是比較概論性的,而王一川的《西方文論教程》則相對有背景分析,個案分析、深度閱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不局限于一本教材,像《文學理論教程》這類的書籍,可以使同學們在短時間內對文學理論的基本涵蓋的形式、內容、風格等等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而像《西方文論教程》這樣的書,則有一定的啟發性和擴展性,能夠增加學生的對于文學理論的興趣愛好。此外像陶東風主編的《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則是一些融合古今中外的專題,使得學生能夠對中西文論能夠融會貫通,所以這些教材各有優長,在遴選教材時,一定要照顧到學生們的實際需要。

只有好的教材做保障,學生在預習或復習時才能夠有的放矢,才能夠溫故知新,教師同樣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教材的發揮來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2.3重視文學作品,簡化文學理論

以上的教師業務素質,以及教材的重視中,都涉及到學生興趣的問題,只要打開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好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但只有以上兩個方面是不足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還應該加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

眾所周知,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文學理論是從文學作品中產生出來的,如敘述學和結構主義的理論。其實,沒有文學作品的支撐,很多的文學理論是比較艱澀。教師在講授某一專題時,可以給學生列出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相結合的擴展閱讀篇目,這樣學生就不會感到那么難以理解,而且在對文學作品的體會、領悟和分析中,隨著學生文學鑒賞能力,語言的直覺敏感力,篇章結構的把握力,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力的提升,會使得他們的將其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或在文學作品的品讀中讀出理論的味道,或是帶著理論的思維去閱讀文學作品,這樣對于理論知識和文學作品的都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教師在講課中,穿插文學理論闡釋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去闡釋,使得學生感受到文學理論的用處,不是毫無價值,而是卻又其用的。

總之,要解決文學理論教學的實際困境,既需要教師自身業務水平的提高,教師對學生的循循誘導,也需要學生在刻苦能力中培養起對文學理論的興趣,只有如此的教學相長、師生互動,才能最大限度的解決好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篇(8)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5-0085-01

最早將敦煌文獻中文學部分向世人介紹的,是于1908年將敦煌文獻帶走的法國人伯希和i。他精通漢語p西域的語言,因而在藏經洞里甄別出極具價值的文學作品p寫本以及其他文獻。在他回到法國后給梵語學者E?Senart寫了了一封信,信件的一部分內容于1908年發表。ii同年10月伯希和將留在身邊的十余件漢文文獻于北京展覽,從此這些資料為學者所知。自此中外學者對敦煌寫本的研究就此展開。百年來,“變文”的研究更是成為中國文學研究的重要課題。“變文”的名稱p起源p體例以及同佛教之關聯的探究成果頗豐,但也存在大量的爭議;“變文”這個概念的范疇以及含義就是爭議之一。

國內學者最早關于敦煌文獻研究始見于羅振玉先生的文章《敦煌石室書目及發現之原始》iii。數月后羅振玉先生又執筆寫了《莫高窟石室秘錄》,經訂正補充后更名為《鳴沙山石室秘錄》,到宣統二年(1910年)刊行了《敦煌石室遺書》。王仁俊先生也于1909年9月發表了《敦煌石室真跡錄》。一時間敦煌文獻成為學界的話題內容。然而,當時羅振玉先生等學者關注的重心是在古典文學研究的范疇里;譬如目錄學之經籍版本。反映在《鳴沙石室佚書》(1913年)p《鳴沙石室佚書續編》(1917年)等論文集里完全沒有涉及中國古代通俗文學p通俗文藝的內容。所以羅振玉先生將所藏三種首尾殘缺的敦煌寫本籠統的稱為“佛曲三種”,同時把《嘆五更》p《天下傳孝十二時》p《禪門十二時》作為“俚曲”加以刊印介紹iv。在通俗文學史上為敦煌文獻中通俗文學作品展開系統研究的,則是十九世紀受到歐洲文學界思想和文學史觀的日本。其中京都大學的狩野直喜先生在英p法游學時對斯坦因以及伯希和文書中幾件通俗小說和韻文文獻做了詳實考察,筆記帶回日本后發表了《支那俗文學史研究之材料》v(1916年)文章中將《唐說》等散文資料以及《季布歌》p《孝子董永傳》等韻文資料作為通俗文學作品加以介紹,當時(1911-1961年)正在日本訪問的王國維先生閱讀并了解到了這部分資料,并在之后他所發表的文章里運用到了vi。王國維先生歸國時正是“白話文”運動時期,這股潮流也開啟了敦煌文獻研究中的俗文學研究。自此關于通俗文學的目錄p校錄p照片資料得以公開,論文p文獻的介紹也逐漸增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當時羅福葆先生的《沙洲文h補》(1924年),該書亦用狩野直喜之筆記為資料,加上羅振玉收藏的11件寫本,總共55件寫本,其中通俗文學文學作品介紹了《孝子董永傳》p《唐太宗入冥殘小說》p《秋胡小說殘卷》等vii。

隨著研究的深入,敦煌文獻中這些作品的形態也逐漸的明朗化。其中在整理分類時,有一類散韻相兼p講述故事為特征的文學作品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就是后來所謂的講唱體文獻。從二十世紀20年代后期開始,該文體的作品成為考證的中心之一。在這個階段對講唱文體沒有概括性的總稱,稱呼是各式各樣的如“演義” p“俗文” p“變文”等。這些研究論文viii雖然對文體的稱呼并不一致,但都認為講唱體文獻在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了將講唱體文獻嵌入便開始摸索一個概括性的名稱來。而現在基本上是使用“變文”這一稱呼來充當這個概括性的名稱,雖然在不同學者里這個詞匯所涵蓋的范圍并不一樣。

關于“變文”最通行也是最被普遍接受的觀點來自鄭振鐸先生的《敦煌的俗文學》(1929年)《中國俗文學史》(1938年)。然而鄭振鐸先生的“變文”概念似乎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擴大的概念。在前者只是將講唱體文獻稱為“變文”,但到了后者將韻文體文獻也歸入了“變文”的范疇;再到后來將明顯不是講唱體文學作品的文獻如《劉家太子變》p《舜子變》ix也劃入了“變文”范圍。并最終演變成了:同講唱體文學作品有關系的作品即是“變文”。其內涵就是“通俗化”即:“變文”的意義和“演義”差不多,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演說一番,變化一番,使得人們容易明白x。由鄭振鐸先生觀點為基石,衍生出來兩個方向。一者,“變文”之內涵再次擴大。代表學者王重民先生,王先生在1964年的“敦煌變文研究”為題目的學術中指出:講經文是變文的最初形式,他的產生時期在變文中為最早。??????但在變文的全盛時期,則都用變文來概括這一類文學作品,而作為當時公名來使用。xi 二者,講唱文學作品和變文在文體上不一,因當區別對待。其代表學者為向達先生,在向先生的著作《唐代俗講考》(1934年)中:說者亦有謂俗講話本應一律為變文者,試加復按,可以知其不然。《目連變》p《降魔變》p《王陵變》p《舜子至孝變》等多以變文名,固矣。然《季布罵陣詞文》固明明以詞文或傳文標題矣。而所謂押座文p緣起,以及敷衍全經諸篇,非自有名目,即體裁與變文迥殊。今統以變文名之,以偏概全,其不合理也。xii

先今為止大部分學者在研究中涉及“變文”定義范疇的時候,往往也都是采用一種綜合的亦或是模糊的態度:將在以上兩個概念加以結合手頭具體的材料后尋求一種平衡。具體來說就是擴大敦煌寫本的調查范圍――敦煌提名變文寫本以及和它相關的寫本;并分析提名變文的特征和兩者之關系;尤其當重視“例外變文”如之前提及的《劉家太子變》p《舜子變》等,即故事略要本(日本學界稱為“說話集”或“唱導書”xiii)。

參考文獻

[1] 伯希和等,耿N(譯),《伯希和西域探險記》,人民?聯盟文庫,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 荒見泰史,《敦煌變文寫本研究》,中華書局,2010年版。

[3] 荒見泰史,《敦煌講唱文學寫本研究》,中華書局,2010年版。

[4] 王國維,《觀堂集林》,中華書局,1956年版。

[5] 鄭阿財,《敦煌佛教文獻與文學研究》,當代敦煌學者自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6] 顏延亮,《敦煌文學概論》,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93年版。

[7]【美】梅維恒,楊繼東p陳引馳(譯),徐文堪(校),《唐代變文(佛教對中國白話小說及戲曲產生的貢獻之研究)》,中西書局,2011版。

篇(9)

這里使用的“規范詩學”一語,來自于俄國形式主義文學理論中的一個定義。鮑里斯·托馬舍夫斯基(1890—1957)在《詩學的定義》一文中指出:“有一種研究文學作品的方法,它表現在規范詩學中。對現有的程序不作客觀描述,而是評價、判斷它們,并指出某些唯一合理的程序來,這就是規范詩學的任務。規范詩學以教導人們應該如何寫文學作品為目的?!雹?之所以要借用這樣一個說法,是因為它能夠較為簡捷明確地表達我對唐代詩學中一個重要特征的把握。唐代詩學的核心就是詩格,所謂“詩格”,其范圍包括以“詩格”、“詩式”、“詩法”等命名的著作,其后由詩擴展到其他文類,而出現“文格”、“賦格”、“四六格”等書。清人沈濤《匏廬詩話·自序》指出:“詩話之作起于有宋,唐以前則曰品、曰式、曰例、曰格、曰范、曰評,初不以話名也。”② 唐代的詩格(包括部分文格和賦格)雖然頗有散佚,但通考存佚之作,約有六十余種之多③。“格”的意思是法式、標準,所以詩格的含義也就是指做詩的規范。唐代詩格的寫作動機不外兩方面:一是以便應舉,二是以訓初學,總括起來,都是“以教導人們應該如何寫文學作品為目的”。因此,本文使用“規范詩學”一語來概括唐代詩學的特征。

一、“規范詩學”的形成軌跡

研究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學者,對于隋唐五代一段的歷史地位有不同看法,比如郭紹虞先生名之曰“復古期”④,張健先生名之曰“中衰期”⑤,張少康、劉三富先生則名之曰“深入擴展期”⑥。言其“復古”,則以唐人詩學殊乏創新;謂之“中衰”,則以其略無起色;“深入擴展”云云,又混唐宋金元四朝而言。究竟隋唐五代約三百八十年(581—960)間的文學批評價值何在,地位如何,實有待從總體上予以說明并作出切實的分析。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也是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大轉折。在此之前,文學批評的重心是文學作品要“寫什么”,而到了唐代,就轉移到文學作品應該“怎么寫”。當然,從“寫什么”到“怎么寫”的轉變也并非跳躍式的一蹴而就。下面簡略勾勒一下這個轉變的軌跡。

文學規范的建立,與文學的自覺程度是一個緊密聯系的話題。關于什么是文學的自覺,依我看來,文學是一個多面體,無論認識到其哪一面,都可以說是某種程度上的自覺。孔子認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孟子認為說《詩》者當“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⑦,能說這是對文學 (以《詩》為代表)的特性無所自覺嗎?《漢書·藝文志》中專列“詩賦略”,這表明自劉向、歆父子到班固,都認識到詩賦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字著述的特征所在。但其重視的賦,應該具備“惻隱古詩之義”;至于歌詩的意義,也主要在“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厚薄云”。一句話,他們重視的還是“寫什么 ”。從這個意義上看,曹丕《典論·論文》中“詩賦欲麗”的提出,實在是一個劃時代的轉換,因為他所自覺到的文學,是其文學性的一面。不在于其中表現的內容是什么,而在于用什么方式來表現。“詩賦欲麗”的“欲”,假如與“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中的兩“宜”一“尚”聯系起來,表達的不僅是一種內在的要求,似乎也含有一種外在規范的意味。所以我認為,唐人“規范詩學”的源頭不妨追溯到這里。

篇(10)

羅曼·英加登作為波蘭著名哲學家、美學家、文學理論家,現象學哥廷根學派的重要成員之一,在歐洲乃至世界哲學、美學及文學領域擁有重要地位。他在存在論、認識論、邏輯學、哲學人類學、美學與藝術理論等領域的建樹讓人傾嘆。另外,他在文學領域也有著巨大的貢獻,他的《論文學作品》被公認為是文學藝術理論的一大突破。

在《論文學作品》中,英加登認為文學藝術作品存在于四個彼此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的層次中:一是語音現象層,指的是文字的字音和建立在字音基礎上的更高級的語言構造,包括韻律、語速、語調等,這是文學作品最基本的層次;二是意義單元層,指詞、句、段等各級語言單位的意義,意義層是文學作品諸層次的中心層,為整個作品提供結構框架;三是再現客體層,即作者所要“虛擬性”地再現的人物、事物、背景等,它們共同構成一部作品中的世界;四是形而上層,指作品的再現客體層所呈現出的崇高、悲劇性、恐怖、鎮靜、神圣悲憫等氣質,而這種形而上層,往往只出現在偉大的文學作品當中。

一、再現客體層次的內涵

英加登的文學作品層次理論來源于他的文學作品本體論。受胡塞爾的“純粹意向性”學說的啟發,英加登把文學作品看作是一種“意向性客體”,認為文學作品并非自在自為地存在,文學作品依賴于具體個人——作者或讀者——的意向性活動,從某種程度上說文學作品就是人類主體意識建構的結果。他的這種把作品看作是“意向性客體”的觀點,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物理或心理的層次,是主體和客體因素相互交融,共同運作的產物。

英加登認為,文學作品中的再現客體是在語言意義造體單元中的意向所創造的一種純意向性的客體,是派生的。根據分析,他認為再現客體層次大概是文學作品所有層次中為讀者最熟悉的一個層次。事實上,它也是文學的藝術作品中唯一得到有意識地充分理解的組成因素的層次。對于每一個再現客體,我們都應該將它的內容和它的純意向性結構區分開來。相互之間有聯系的語句的純意向性的對應物之間可能有各種各樣的聯系。因為在這些對應物中,既有只是再現一個客體的事物的狀況,又有反映了各種不同的客體的產生和它們之間的聯系狀況。這些相關的再現客體并不是孤立的,和整體是沒有關系的,它們相互之間有各種各樣的聯系,已經形成了一個上層的集中了各種因素的存在領域,而且就是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一個不很確定但是某種類型的存在片段,表現了一個被確定的世界的質的內涵。這個片段所涉及的范圍任何時候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束光線,它給我們照亮某個地區的一部分,那么另外一部分就在不確定的昏暗中消失不見了,在昏暗中消失的部分,它雖然不確定,但還是存在的。

二、再現客體的各個層次

1.再現客體的實在的觀相。

如果在一部小說中有再現的人們、動物園、國家和房屋等,也就是說,如果說到存在的實在類型的客體,它們在文學作品中都表現出了一個實際存在的性質,雖然讀者常常意識不到,但是不能把那個實體的性質和實在客體的現實存在的性質完全等同起來。我們說的文學的藝術作品中的再現客體是指實體的外部觀相,它并不要求一定要認真對待,因為讀者在閱讀作品時,會把一個擬判斷的話語當成真正的判斷,而意向性的客體也真的假裝成實在客體了。另外,從再現客體的本質上來說,它雖然是一種類型的現實客體,但沒有“扎根”在現實世界中,它自己也沒有處在一個現實的時空中,這就是說,它完全沒有脫離意識主體行動對它的引導。

2.再現空間和想象空間的區別和聯系。

在提到再現空間和想象空間的時候,明白現實空間和這二者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現實空間和文學作品中的再現空間完全是兩碼事,在它們之間沒有任何的過渡。再現空間是一個獨特的空間,在本質上它是屬于那個再現的“現實”世界的。另外,再現空間和意識主體,特別是讀者自己想象的一個“想象”空間不同,但是我們在閱讀一部作品時,通過明見的想象,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直接地進入再現空間,這樣就可以為以上兩種空間搭建一座橋,把他們連起來。

3.再現的時間和時間的透視。

如果再現客體都是實在客體類型的客體,那么它們就處在一個獨特的再現時間的范圍之內,這個時間既和現實世界的“客觀”時間不同,又和意識主體的“主觀”時間不同。第一就是這樣一個事實,再現客體,特別是人們參與的時間和過程,本質上都是有時間的。這些時間和過程不是先后就是同時,它們之間有一個時間先后的安排。這個先后使得時間的每一個階段和片刻都能夠再現出來。但是再現的時間和真正具體的時間是不同的,文學作品中再現的不是空泛的物理時間,而是近似于具體的交互主體和主體時間。不管是交互主體還是主體“充實的”時間,嚴格地說在它們各個階段都不是單一的類型,也不是一個空的中介點。而且,再現的時間在結構上和實在的時間上也不同,它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出現的,成為某種理性或現實世界的時間的變種。

總之,文學作品中被再現的客體都是派生的純意向性的客體,它們在本質上不能單獨存在。從它們的內容來看,它們一般都屬于實在客體的類型,但它們不能單獨地存在,說明它們的內容是對現實存在的模仿。在這種情況下,屬于被再現的虛擬世界的時間也只能是一種近似于實在時間的東西。

4.再現客體未確定的位置。

再現客體的未確定的位置實際上就是當再現客體的內容屬于實在客體類型的時候,這個客體是如何被無數的不同程度的意義單元所確認的。文學作品的再現客置的確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名稱的確認,第二就是通過一些完整的語句的確認。這些語句能夠說明一些特定的事物的狀況,客體在這些狀況中得以再現和構建。每個事物狀況的增補都可以表現語句主語所確定的客體或表現在那個事物的狀況中的客體絕對和相對的特性。比如,我們不說“一個人”,而說“一個有經驗的老人”,通過這種確定意義的補充,就可以消除一些未確定的位置。例如,我們在一部小說的開頭可能會讀到這樣的句子:“在桌子旁邊坐著一位老人。”在這里,我們知道有一個桌子,但桌子是“木質的”還是“鐵質的”就是一個未確定;桌子是新的,還是舊的,也沒有界定;老人又是什么樣的,慈祥的,飽經滄桑的,還是鶴發童顏的,等等,也都沒有確定。

另外,再現客體內容中的“未確定的位置”還和實在客體的個體性有關。由于再現客體的個體性,它的實在性是假想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實在性。由于語詞的名稱意義的形式內容相關的因素的影響,這個客體被假想為一個“個體的”,但這并不能說明它的“一般的”特性也包含著相關的“個體性”特性。比如,我們很喜歡用這樣的定語來描述物體,如“紅色的”球,“木頭”桌子,等等。但是事實上,要明確地顯示出紅色的色調是很難的,這對于表現在文學作品中的聯結來說,都是毫無意義的,例如我們在用一般性的名稱的時候就是這樣,那個再現客體的“個體性”特性也是沒有確定的。毫無疑問,它們屬于那“一般性”特性的可變范圍之內。因此不管再現客體的類型和上面所說的有什么不同,它的內容都是未確定的位置。

三、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再現客體層次的局限

英加登對文學作品再現客體層次的論述非常詳盡,他認為這個層次是所有文學四層次理論的核心,同時也是作品的軸心,但英伽登卻簡單地把文學作品的再現世界和這個實在的世界幼稚地等同了,認為它只存在于作品中,并沒有任何其他的功能。在這里,英加登把對文學作品層次的探討緊局限于作品本身,而沒有將它拓展出去,實在是一種遺憾。而事實上任何作品的存在都是依賴于再現客體的,而再現客體和現實世界的關系,以及對現實世界的影響才是作品存在的目的和根基,正是基于這一點,文學作品才有存在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英加登.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8.

[2]英加登著.張振輝譯.論文學作品[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3]胡經之,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選(三)[M].英加登審美經驗與審美對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上一篇: 項目管理碩士論文 下一篇: 小學繼續教育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另类欧美与日本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 | 色久综合AV在线 | 午夜福利波多野结衣黑人网站 | 欧美亚洲一级在线播放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乱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