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26: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勘察技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鉆孔結構
根據地層情況,設計為三級鉆孔結構,開孔使用φ110硬質合金鉆頭單管鉆進,開孔鉆至完整基巖,再下入φ108孔口管到位,用泥土填實再用鋼夾板固定,之后使用φ91金剛石鉆頭單管鉆進,鉆至巖層4m,下入φ89套管,鉆后更換S75金剛石繩索取心雙管鉆具進入正常鉆進。以鉆孔ZKⅡ-7-5為例,鉆孔結構示意圖如圖1。
2現場布置及設備安裝
現場布置:根據鉆機型號規定的地盤面積154m2(14m×11m),由于地形復雜地盤面積適當縮小約為140m2,基臺木、循環系統布置如圖2、圖3所示。設備:XY-44鉆機,BW250/40泥漿泵,繩索取心絞車,30kW柴油機,64kW發電機組,擰管機等。設備安裝:平整基臺地基、鉆孔定位,安裝四角斜塔,鉆塔底座與鉆機采用重型工字鋼聯接以增強穩定性。用水準儀校正鉆機的周正水平,安裝天車時要求鋼絲繩與滑輪上提引器下垂、鉆機立軸中心、孔口中心在同一條鉛垂線上。鉆機卷揚的鋼絲繩經過天車輪和打撈器連接,并向下垂直孔口中心。循環槽、沉淀池、水池、泥漿泵、高壓管、機上鉆桿,形成完整的吸排水循環系統。柴油機做泥漿泵、發電機組、照明燈、絞車、電焊機、磨光機的動力源。現場使用380伏電源、絕緣銅芯電纜線,電源制控箱分配電源。
3金剛石鉆頭的選擇
該地區巖性主要有凝灰巖、安山巖、粗面巖、流紋巖,適用金剛石鉆進的可鉆性、研磨性等級及硬度如表1。選用φ75的孕鑲金剛石鉆頭,根據鉆遇巖性,巖石中硬—硬,堅硬致密,中弱研磨性,鉆遇完整地層時金剛石鉆頭易拋光、打滑,鉆進效率低,宜采用高強度,濃度低,胎體硬度HRC15~30的人造孕鑲金剛石鉆頭;鉆遇巖層松散、破碎,宜采用濃度高,胎體硬度HRC35~40的人造孕鑲金剛石鉆頭。
4鉆進規程參數
壓力較普通雙管鉆頭大25%左右,轉速差不多,泵量泵壓都較普通雙管鉆進時大些。(1)鉆壓正常鉆進直徑75mm的孕鑲金剛石鉆頭,要求鉆頭壓力10~12kN,最大壓力15kN。根據稱重相應控制加、減壓數量,以使孔底鉆壓與稱重表所示鉆壓一致。鉆孔的深度越大,鉆桿柱中間受到的扭矩越大,易折斷,鉆壓要隨孔的加深適當減少。(2)轉速孕鑲金剛石鉆頭所用金剛石粒度很小,出刃量微小,主要靠轉速來獲取鉆進效率,75mm孕鑲鉆頭轉速在400~850r/min,如果巖層較破碎、軟硬不均、孔壁不穩定時宜選用下限轉速,鉆孔結構簡單、環空間隙小、孔深不大時盡量選用高轉速,反之亦然。(3)沖洗液泵量孕鑲金剛石鉆頭唇面與巖面間只存在漫流區,主要靠多個水口循環,加之常以高轉速鉆進,因此宜用較大的泵量,以防止發生燒鉆,泵量值40~60L/min為宜。為加強排粉能力、鉆頭冷卻效果,減少重復破碎,沖洗液要適中,采用水解聚丙烯酰胺,包裹、絮凝巖屑并增加泥漿粘度,用量0.05~0.1%,使用前將干粉溶成1%濃度的水溶液。采用含基礎油的乳化油類劑,用量0.3~0.5%。
巖心采取
地質鉆探施工中要求巖心采取率≥65%,巖礦心采取率≥85%,因此采取率的高低與鉆孔質量休戚相關,每次下鉆前要對鉆具檢查:(1)外管總成的組裝及檢查,從彈檔頭到鉆頭連接進行檢查,鉆頭及擴孔器是否合適。(2)內管總成的組裝及檢查,撈矛頭是否折彎和伸直要自如可靠,回管上下提拉要可靠,彈頭收縮和張開要可靠、單動機構要靈活、各部件要擰緊、到位報信機構調整要合適、內管要平直、加注油、卡簧與卡簧座的軸向及卡簧的彈性要合適。(3)打撈器組裝及檢查:打撈鉤松緊、縮、伸張要自如,與撈矛頭的配合尺寸要適合,軸承單動性要好,繩索要夾牢。(4)內外管總成裝備及調試:將內外總成在地面放到外管總成內測量軸向長度,卡簧座下端離鉆頭內臺階要有3~4mm間隙,彈頭擋頭與彈卡嵌要有2~3mm間隙。
鉆進技術要素
升降鉆具不能太快,過快易使金剛石鉆頭受到沖擊而損壞,鉆桿與接手處由于壁薄易造成鉆桿折斷、拉斷。鉆具下到位后,開泥漿泵送沖洗液排出巖粉,有沖洗液從孔內返出時用小鉆壓、慢轉速掃孔,離合器離合要輕,過猛易造成鉆桿折斷、脫扣,鉆具到達孔底后采用正常鉆進參數鉆進。正常鉆進時工作人員精神要高度集中,時刻注意進尺快慢,觀察機械運轉及傾聽孔內鉆進聲音,如有異常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如進尺過快,可減少鉆壓,適當增加泵量;如進尺過慢,可適當加大鉆壓,提高鉆進效率;如不進尺,可通過稱重判斷鉆桿是否折斷,自重不變則可能是自卡,可采取提鉆或者對金剛石鉆頭拋光、打滑。鉆遇復雜地層應注意以下幾項:(1)縮水、遇水膨脹的底層,鉆進時應增大卡簧座與鉆頭的間隙(大于0.3mm),低泵量、低轉速鉆進,以提高巖心采取率,保護孔壁,待穿過該底層后恢復正常鉆進參數。(2)孔內不進尺,巖心堵塞,泵壓升高,此時需提鉆以防止巖心自磨或者提不起內管。(3)如內管堵死,可嘗試在鉆桿柱懸空狀態時重新高轉速送水回轉,將堵塞的巖心甩掉,或送水繼續鉆進,將堵塞的巖心自磨掉。(4)打滑導致進尺慢時,可投入一些碎石子,加快鉆頭金剛石顆粒的出露,從而加快進尺。(5)地層破碎,沖洗液漏失的地層,可灌注水泥漿液或聚丙烯酰胺漿液。(6)地層破碎以致上部鉆孔坍塌的地層,可按二級鉆孔孔徑擴孔,穿過坍塌地層后下套管護壁,擴孔時泵量適當加大將巖粉雖泥漿攜帶出地表。
事故預防和處理
1、理論與經驗的關系
巖土工程勘察所涉及的基本理論主要包括土力學的理論、工程地質理論、工程力學理論等,這些工程理論都是一種半科學半經驗的理論,很多理論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的,如很多公式都是經驗公式。巖土工程問題的解決過程實際上是在理論的指導下,巖土工程技術人員利用自己的工程經驗,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建立相應本構模型,運用合理適宜參數,加上良好的判斷力,解決問題的過程。對巖土工程技術人員來說,扎實的基礎理論同豐富的經驗、良好的工程判斷力是同等重要的。在學習和運用理論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隱藏在公式和規律背后的背景知識和真正實際內涵及其假定邊界條件。而積累經驗的過程可分為分析與預測現場觀測對分析、預測和現場觀測結果進行比較、分析、評估和總結3個過程,可見積累經驗的過程也離不開理論的支持。筆者認為:理論與經驗在巖土工程勘察中具有同等的地位,過分強調哪一點都是不合適的。筆者討論此問題,目的在于目前很多巖土工程技術人員過分強調經驗,而對理論的學習和運用不足,這種現象對巖土勘察技術的發展不利;同時用于對年輕技術人員的傳、幫、帶上,不利于年輕技術人員的成長,甚至會出現以訛傳訛。
2、與設計溝通的重要性
《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要求:房屋建筑工程在進行詳勘之前,應收集附有坐標和地形的建筑總平面圖,場區的地面整平標高,建筑物的性質、規模、荷載、結構特點、基礎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許變形等資料。在此筆者要強調勘察前與設計溝通的重要性,因為勘察成果的直接使用者就是設計人,在進行勘察前,勘察人應充分了解設計意圖,弄清楚擬建物工程特性,這樣勘察工作就能作到有的放矢、經濟合理,提供給設計人最直接、最有用的勘察成果。如:現在很多高層建筑都帶有裙房,這種項目在勘察前,必須要弄清楚設計擬采用的基礎形式及聯接方式;還有一些主體不高但跨度很大的建筑,采用柱基布置的勘探孔深度就與采用筏基布置的勘探孔深度有很大差別。所以必須要重視勘察前與設計的溝通。目前有的經營人員和技術人員對此認識不足,造成勘察項目的返工。筆者討論此問題,目的在于提醒經營與技術人員重視承攬項目和實施項目時與設計的溝通。
3、注意各種等級的劃分
在進行巖土工程勘察工作量布置時,應按相應的分級標準,確定項目的相關等級。如勘察等級、地基復雜程度等級、擬建物安全等級、重要性等級等。因為這些等級的劃分直接決定了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只有充分了解了各種等級,布置工作量時才能作到安全、經濟、合理。
4、注意經濟性
巖土工程勘察,應在滿足規范、規程要求的前提下,用最經濟的勘察手段和工作量實現勘察目的和任務。同時達到相同的勘察目的和任務,所用成本的多少,可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技術水平的高低。針對當前巖土工程勘察現狀,目前的勘察成本在一定條件下還是可以節約的。如:對“樁基礎一般性孔深入到樁端以下3~5倍樁徑,且不小于3m,對大直徑樁不小于5m”這一要求,如勘察方案布置的一般性孔為50m,根據控制性孔資料,40m處分布有良好的樁端持力層且能滿足樁基設計要求,項目負責人現場可將50m的一般性勘探孔調整為45m(當然按權限該上報審批的進行上報審批),這樣就可節約不少工作量,從而達到經濟的效果。再有土工試驗項目的選取,也是一條實現經濟勘察的重要途徑,希望巖土工程技術人員予以重視。
5、重視規范、規程的學習
規范、規程是進行巖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依據,對勘察工作的目的、任務、評價等均提出了詳細的、可操作的要求,巖土工程技術人員要重視對規范、規程的學習,充分了解其要求,這樣在巖土工程勘察的過程中,就不至于出現諸如工作量布置不足、原狀土樣或原位測試數據不足、未劃分抗震地段等問題了。另外規范、規程中的條文說明,技術人員也要認真研讀,條文說明中有豐富的信息,對于提高我們的理論水平及正確理解規范、規程具有重要作用。
6、房屋建筑和構筑物巖土工程詳勘的目的、任務
(1)查明勘察范圍內場地原始地形、地貌,巖土層的成因、類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變化規律,分析評價地基的穩定性和均勻性。
(2)查明埋藏的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舊基礎、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及其分布范圍。
(3)查明影響建筑場地穩定性的不良地質作用(包括:巖溶、滑坡、危巖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區、地面沉降、場地和地基的地震效應、活動斷裂等)和特殊土(包括軟土、填土、污染土、濕陷性土、膨脹土、紅粘土、多年凍土等)的類型、成因、分布范圍、發展趨勢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應防治措施的建議。
(4)查明地下水埋藏情況、類型、補給及排泄條件,地下水位,水位變化幅度及規律;評價地下水(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對基坑工程還應查明各土層的滲透性質,分析評價地下水的靜水壓力、動水壓力及浮托力的作用和影響;預估產生基坑突涌、流沙(土)或管涌等地下水不良作用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建議;提供基坑施工降水的有關技術參數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議;提供用于計算地下水浮力的設計水位。
(5)基坑工程還應查明基坑周邊環境,提供基坑設計所需的巖土參數,分析評價放坡開挖的可能性和基坑邊坡穩定性,適宜選用的支護結構類型及其穩定性,基坑開挖與降水對地基變形、周圍建筑物和地下設施的影響。
7、結束語
使巖土工程技術人員理論與經驗、細節決定成敗、重視規范學習等方面能有所啟示。拋磚引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趙成剛,白冰,王運霞.土力學原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2]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s].
二、巖土工程勘察技術中的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應用
近年以來,計算機信息化相關的通信技術、信息技術、電子技術等強勢而又迅猛的應用開來,不論是生產制造業還是物流運輸業等諸多產業組織機構都應用了信息化計算機有關技術。而工程領域中巖土專業中應用的信息化GIS技術在建筑市場中運用也較為成熟。比如,伴隨GIS技術逐漸成熟發展,一些集成技術逐漸問世,包括CAD、通信、互聯網、虛擬技術、多媒體等多種技術集成運用,對巖土工程地質勘察起到了較大助力作用。同時,在GIS平臺軟件的技術應用下,GIS技術已經分化出了GIS與CAD集成技術、GIS與RS(遙感)、GPS(定位)結合的集成技術以及組件GIS技術等。
1.GIS與CAD技術的集成
CAD屬于計算機輔助設計,是近些年來在制圖、設計、制造等相關領域所應用的常用技術,它最為顯著的功能是處理諸多結構形態的圖形,以便于技術設計人員配合計算輔助制造(CAM)系統設計出生產加工類產品。目前,雖然CAD開始著手于開發一些非圖形性質的數據處理功能,但是其主要應用于一些數據信息程度較為完整的資料數據進行設計。但GIS屬于針對于地理結構而應用的空間管理技術,在空間信息、資料等數據的分析上更具邏輯性。相比CAD而言,用它對一些地質資料進行分析,能夠處理較為復雜、量大的地質信息資料,同時又能具有一定的空間結構分析功能。如此一來,CAD與GIS技術集成則能夠充分支持巖土專業工程的地質勘測,給予其充分決策支持。
2.GIS與RS、GPS的結合
關于GPS、GIS以及RS目前在信息化技術領域中簡稱為3S技術。三者集成技術應用在巖土工程的對地勘測作業中能夠良好的針對于地質空間結構形態完成各類相關數據的獲取、管理、更新、存貯等,并且隨著3S集成技術的完善發展,勢必未來3S技術會愈發成熟。同樣,其技術應用在巖土工程勘測工作中來,能夠針對于數據信息處理、結構分析模擬、以及對地觀測等進行實時控制與管理,使之應用功能集成于一體。在巖土工程勘察作業中,GPS(全球定位系統)主要用于某一集中區域內對場地目標展開定位與促進各類傳感器順利完成試驗、測試工作,包括定位項目開工現場的運載平臺等。對于RS(遙感技術)而言,其主要提供施工場地所研究目標的語義或非語義資源信息,以實時控制場地勘測、測量信息等的各種變化,及時的完成GIS關于空間形態數據資源的更新工作等。而GIS屬于三者技術的集成系統應用平臺,為數據采集及平臺有關功能的應用提供智能化處理方案等,包括對多種空間數據信息等進行動態管理、貯存、加工等綜合處理,使巖土項目專業的現場工作呈現于計算機的虛擬空間中,便于作業人員分析與處理相關工作。
3.組件式GIS
組件式GIS屬于各大功能模塊集成應用技術,每個組件間有著不同的平臺系統應用功能,以最終模擬出GIS基礎應用平臺。當前,對于微軟公司提供的COM與OMG組織機構提供的CORBA標準等在其平臺系統中得到廣泛應用。而微軟基于COM組件的ActiveX控件又是一些可視化程序設計中的常見控件之一,所以對于呈現出虛擬化空間形態的GIS平臺也十分受用。同樣,將GIS功能版塊模塊化,將以組件方式呈現給開發者使用而形成的組件GIS要比傳統的GIS平臺軟件更具優勢,比如成本相對較低,擴展性與維護性較為靈活等。其中,MapInfo公司機構推出的MapX等組件則是組件GIS平臺中被貫以應用的代表,能夠利于其系統平臺中諸多功能的集成應用,可為巖土工程地質勘察提供較大作業助力。
①依據理論公式進行計算在詳勘階段,確定地基承載力有助于為工程深基坑的支護提供基本的參考依據。地基承載力的確定可依據理論公式也是漢口森公式進行計算,依據勘察的相關資料,首先計算出地基的極限承載力,然后將其除以安全系數K,就可以計算出地基的承載力。安全系數的值主要和建筑物的安全等級、荷載性質以及土體的抗剪強度等指標有關,通常可以取值2-3。此外還可以依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當偏心距e≤0.033b(b為基地寬度)的時候,還可以依據土體的抗剪強度來計算地基承載力的取值。具體計算公式如下:地基承載力=MbTb+dd+MCk。
②依據荷載試驗進行確定運用荷載試驗確定地基承載力主要是在現場進行原位測試,首先在載荷板上面分級加載,并且側定各個級別荷載下的沉降量,然后依據P-S曲線來確定地基的承載力。
1.2壓縮模量的取值
在詳勘階段,最為重要的變形參數就是壓縮模量E。在進行巖土勘察的時候,一般都要求用土工試驗來進行壓縮試驗以確定地基土體的壓縮系數和壓縮模量。由于構筑物具有不同的荷載壓力,因此即使是同類地基土地,其壓縮系數以及壓縮模量并非是一個固定的值。通常勘察報告中多以100-200Kpa下的壓縮系數和壓縮模量值為主。但是這種計算方法和巖土土體的實際受力情況不符。第一,若構筑物的荷載力較大或者是采用的樁基礎的工程壓縮層的計算比較深,則壓縮層下部的土體的荷載壓力就比較大,在進行壓縮試驗的時候,就要計算不同荷載壓力下的壓縮系數以及壓縮模量,以便于確定沉降估算值;第二,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R50007-2002)中給出的公式E=(1+e)/a,a為土體的自重壓力至土的自重壓力與附加壓力之和壓力段的壓縮參數,e為土體自重壓力下的孔隙比,而不是天然的孔隙比,由于天然空隙比相對于自重壓力下的孔隙比要大,因此用第一種方法計算的壓縮模量要大于第二種方法計算的結果,則前者計算的變形量相對較小,偏向不安全。這就需要通過壓縮曲線來明確自重壓力下的孔隙比。因此在進行地基土地沉降估算的時候,在開始試驗之前應首先明確工程竣工后地基土體不同土層的應力環境或荷載壓力大小,壓縮模量一定要選用與實際應力環境相對應荷載壓力級別下的壓縮模量。
1.3明確各等級劃分
在進行巖土工程勘察的時候,需要依據工程的具體情況來確定相關項目的等級,以便于布置巖土工程的勘察工作量。例如對于勘察等級的劃分、地基復雜程度等級的劃分等。明確等級劃分后才能科學合理經濟的布置勘察工作量。
1.4勘察工作應符合經濟性要求
在進行巖土勘察的時候,在滿足相應規范以及勘察質量的前提下,應盡量降低勘察的經濟成本,提高勘察的速度以及工作量。當前勘察工作的成本相對還是比較節約的。例如:在勘察的時候,一般要求樁基礎的孔深在樁端以下3-5倍樁徑處,且不能小于3m,若是最大直徑樁則不小于5m。一般而言勘察方案布置的孔深為50m,依據相關規范標準以及現場勘察的資料,可以得知在40m的位置就分布著較好的樁端持力層,且能夠滿足樁基的設計要求,此時就可以將現場孔深由50m降至45m,這樣就能既滿足設計要求,又能節省一定的工作量,有助于實現經濟效益。
0.前言
巖土工程勘察是綜合性工程地質調查工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巖土工程規模的不斷壯大,巖土工程技術不斷從技術人員知識更新、勘探手段、試驗儀器、測試設備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提高。巖土工程勘察的目的:為設計、施工提供地質勘察成果及各項巖土工程參數,是建設工程中重要的環節。按要求,各項工程建設在設計和施工之前必須進行巖土工程勘察,勘察成果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建設項目的工程安全及造價。因此,我們應根據工程項目的具體要求,對于可以遇到的問題,給予充分分析論證,便于服務工程建設。
1.巖土工程勘察技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眾多基礎建設項目和現代化超高層建筑物的不斷興建,基礎和基坑開挖深度越來越深,而勘察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不少勘察單位采用傳統的勘察方法和手段已經很難滿足設計的需要,存在著許多急待解決的巖土工程勘察技術問題。根據現行《巖土工程勘察規范》要求提供準確、合理、經濟的巖土工程勘察報告的任務,巖土工程勘察中還存在許多技術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界面劃分問題:不同地質構造和軟弱結構面的判定,巖土體和巖石風化程度的界面劃分,以及不良地質體的地質界面等。
(2)地質形態問題:空洞、不明地下物體及其分布形態、埋藏深度和埋藏位置的確定。
(3)巖土參數問題:巖土設計參數(承載力、變形指標等)難于確定。主要有難于進行室、內外試驗的巖土層和難于取到原狀巖土樣等。
(4)綜合能力問題:存在一部分勘察技術人員缺乏對野外和室內原始資料的分析、整理、利用的能力,缺乏辨別真偽、補充印證、歸納總結的能力,缺乏建筑、結構設計方面的知識,造成勘察目的性不明確,所提供的資料不能滿足設計的需要。
(5)技術素質問題:勘察技術人員知識的綜合能力問題,勘察各專業缺乏內部交流、技術溝通,對其他技術發展狀況不了解,導致碰到重大工程和復雜項目時不知道應采用何種技術手段去解決所碰到的技術問題。
2.論述解決問題的措施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巖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技術問題,我建議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1)應該充分利用思維的多樣性和各種勘察手段的綜合應用,使勘察精度進一步提高,能夠全面反映勘察場地各種地質體的形態、界面、物理力學特征及其相互關聯性。應綜合采用各種勘查手段,包括工程地質測繪、鉆探、坑探技術等。
尤其應該突出運用工程物探技術,重視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在勘察中的應用,可以利用其可連續加密測點的辦法來獲得連續的地質界面。從而能夠有效的解決傳統鉆探手段以點帶面劃分地質界面時常帶來劃分不準確、漏判等缺點,并且可以有效地解決傳統手段難以解決的諸多巖土工程問題(地下不明物體、洞穴、軟弱滑動面、結構面、斷層、破碎帶等在地下的分布形態、特征、埋藏位置、深度),而且可以提供許多工程建設所需的巖土動力參數和設計地震動參數。合理地結合運用工程物探技術與傳統勘探手段,無疑是解決巖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技術問題的有效措施。
(2)應該全面加強室內、外測試新技術(如原位測試等)的應用及施工檢測、監測技術的使用,通過分析、對比其所獲得的數據資料,并應用實測資料反算得到的參數作為依據,確保所提供的巖土工程設計參數真實可靠。比如,可以利用土工離心模擬技術驗證堤壩、邊坡的變形和穩定性,檢查工程安全的可靠性,解決建筑物淺基礎的地基破壞模式、變形特征及極限承載力以及樁基礎的承載力和施工工藝對樁基礎承載力及變形的影響,解決土體與結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擋土結構的變形及破壞機理,了解砂土液化、動力工程、單樁和群在水平動荷載作用下的性狀。
(3)應該重視勘察現場的勘查技術工作。由于現場所得的勘查測試數據是分析評價的基礎,而且巖土工程測試有較大難度,在鉆探取樣、樣品制備及原位測試過程中,總會有一定程度的擾動和環境差異,對結果影響較大。
(4)應當廣泛加強勘察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和知識再教育,并且形成定期制度,促進其知識的更新換代。勘察單位應該促成勘察各專業多多開展技術交流活動,盡可能參加各種有關的學術活動和講座,進而擴大勘察技術人員的知識面,采取這些措施必將可以極大地提高勘察技術人員的綜合能力。
3.結語
巖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具體任務是查明情況,提供各種相關的技術數據,分析和評價場地的巖土工程條件,提出解決巖土工程問題的措施建議,以確保工程建設安全、高效運行,促進經濟社會的穩定、高效、可持續發展。巖土工程勘察的對象是建設場地的環境、地質特征及巖土工程條件,主要是指場地巖土的土層性質或巖性、空間分布及工程特征,地下水的存貯、補給、排泄特征和水質、水位的變化規律,以及場地周圍地區存在的不良地質作用及地質災害情況。
我們通過工程實踐證明:首先,合理地選用工程物探技術與傳統的勘探技術相結合,必然是解決巖土工程勘察存在的技術問題的最佳途徑,進一步使各種勘查手段互相補充、互相驗證。其次,將各種間接勘察手段所獲取的資料與傳統的勘察方法、施工監測、施工檢測成果進行比證、分析,建立其相關的經驗關系,建立定量分析、判定標準,從而確保工程勘察質量。另外,以人為本,提高工程勘察技術人員業務素質和綜合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戴一鳴.工程物探技術在巖土工程中的應用[J].福建建筑,2004.
[2]GB5002l-200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余健明.工程項目組織與管理[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3.
[4]譚克文.建設工程質量控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5]高大釗.巖土工程標準規范實施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1997.
[中圖分類號] TU195+.3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4-131-2
隨著國家的進步,社會、科技的經濟不斷快速發展,高層建筑物的不斷興建,從而對工程建設隊伍的競爭壓力與技術壓力的不斷擴大化,巖土工程的勘察越來越受到外界的關注,從而國家對巖土工程的勘察技術規范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工程施工前對施工現場地質條件的勘察尤為重要,應明確了解不良地質導致的災害問題的發生,應做到精心、仔細、嚴謹、高端的勘察,為提高工程的投資效益和工程的質量保證,所提供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精確性、技術性等的質量保證。
1 對巖土工程勘察過程中存在的技術問題的分析
1.1 巖土工程勘察技術現狀的分析
隨著我國巖土勘察事業的不斷發展,其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在每一項勘察方案中的編制和報價都是對于施工企業實際所需的現狀進行總結,而一些勘察企業因各種原因接受報價低于自身勘察報價的業務,施工企業因價格較低的問題不愿對勘察設備和勘察手段的更新,對勘察后的數據無法保證其精確性,更無法保證勘察的質量,從而影響了施工工程的質量。
比如某業主托某勘察企業對住宅小區進行巖土工程的實地勘察,設計部門根據勘察企業提供的勘察資料對住宅的基礎施工圖進行了設計并提交,在進行實際工程建設時,地質有軟土層的存在與所提交的勘察設計圖不相符,開發商要求勘察企業對其再次勘察,這樣不僅致使施工時間的增長而且又增加了投資。嚴重時還會導致各種糾紛的發生。
1.2 存在技術問題的具體表現
筆者通過對巖土工程勘察技術現狀的分析,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認為當前在巖土工程勘察過程中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技術問題,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地層界面劃分過程中存在的技術問題
經過實際的勘察,桂林的土層屬于巖溶發育的,地層中軟土及溶洞分布較多,由于勘察隊伍的勘察手段不先進,致使勘察的精度不高,對土層無法做到最精確的定性、定量分析,導致數據的偏差。這便要求勘察隊伍在對實地進行勘察時,對地質的構造及軟弱結構面的判定,對不良地質界面、空洞、溶洞等及其他不同地質形態、埋藏位置與深度的確定。
(2)勘察精準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在巖土工程勘察報告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其勘察精度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進一步提升。例如,地下水埋藏情況、水位、類型和相關變化的表述不夠完善,尤其在確定巖土參數時,往往缺乏完整性,加上代表性不強,經常導致設計人員的計算存在一定的失誤。
(3)綜合性水平存在一定的不足
巖土工程勘察是一項系統而又復雜的工作,就目前來看,很多勘察企業的綜合性水平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勘察企業為了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往往在勘察過程中安排的專業的技術人員嚴重不足,加上這些勘察人員不思進取、安于現狀,難以認識到勘察工作的重要性,因而其專業技術水平較低,尤其是基本的資料的處理與分析能力嚴重不足,對于場地資料的收集,往往不對其進行真偽辨別和分析、歸納以及總結,就直接錄入勘察報告之中,導致勘察報告缺乏精準性,從而難以滿足設計人員的需要。二是在很多工程勘察過程中,往往是少量的勘察人員需要同時操作多臺勘察機械設備,加上勘察工作的專業性和復雜性,這不僅加大了勘察人員的勞動強度,而且極容易導致錯誤的出現,進而降低勘察報告的精準性,從而降低整個勘察工程的質量,降低企業的綜合能力,久而久之失去市場而被市場所淘汰,因而我們必須對其進行高度重視。
2 加強巖土工程勘察技術的應用,著力解決巖土工程勘察技術問題
通過對上述的分析,我們對決巖土工程勘察過程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應用巖土工程勘察技術著力解決巖土工程勘察技術問題呢?以下筆者就帶著這一問題,作出以下分析。
(1)加大培訓和教育力度,著力提高勘察人員的專業技術素質水平
由于勘察人員是整個巖土工程勘察的主體,其勘察質量的高低與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有著直接的聯系。因而作為新時期背景的巖土工程勘察企業,必須加大投資力度,著力加強技術人員的培訓和教育,使其充分認識到做好巖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著力提高其專業技術素質水平,并建立健全具有激勵和約束性質的獎懲體系,激發其工作的熱情和活力,從人員方面確保勘察質量。
(2)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在高新科技技術信息時代下,勘察隊伍不能只靠單一的勘察手段進行實地勘察,應采取合理合法全面的勘察手段對實際施工現場進行勘察,提高勘察的精確度,結合地質工程中的測繪、鉆探及坑探、生物工程、遙感及地理信息等多方面知識結合勘察中的情況得到實際的運用。
(3)加強巖土測試及新技術的運用
對實際勘察中會有許多不定因素的發生,對于內聚力、內摩擦角、壓縮系數、壓縮模量等很多都是野外無法確定的因素,這便需求勘察隊伍對此進行更嚴謹更精確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試驗,從而保證所提供的巖土工程設計圖與施工所需參數的可靠和保證。
(4)加強巖土設計計算的完整和可靠
勘察數據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勘察數據的完整、精確、可靠、真實才能保證工程施工質量的保證。勘察數據的精確對巖土的取樣和原位測試尤為重要,是一切數據的來源,取得數據,再進行數據的計算,其計算模式和計算參數中計算參數更重要。每項工程的勘察都具有較大的難度,對鉆探取樣和樣品制作的過程中,會受一定程序的擾動和環境因素的影響產生一定數據的差異,測試結果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5)對地質勘測最主要最有效的勘察手段之一
據有關實踐證明,目前而言,地質鉆探是巖土工程勘察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地質中,存在各種不同的巖土體和地層,對其取樣和測試都要求用鉆孔方式進行全面控制,而根據相關技術要求規范,每臺鉆機必備一名編錄人員,以保證技術與數據精確,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由此可見,地質鉆探對巖土的勘察是十分重要的,施工團隊只有不斷加強勘察隊伍的技術要求,提供更準確的勘察資料及數據,才能有效保證施工工程的質量。
3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巖土工程勘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有效解決了很多技術上的問題,但還有很多問題依然需要解決與研究,施工團隊在施工時不僅要對前期資料和數據的真實做到保證,還應對報告進行分析、復核和驗證。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提高勘察隊伍的技術與勘察設備的與時俱進,做到嚴謹、仔細、真實、可靠的勘察資料,保證工程質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施工團隊的操作實體化,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楊凱旋.淺談巖土工程勘察問題及技術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2,15:102.
1)地質工程放樣。在地質勘查工作中經常需要進行鉆探、槽探等工程,但是由于礦區地勢陡峭,復雜,給測量帶來嚴重的不便,因此,運用GPS-RTK技術不僅解決了因為地形原因帶來的測量不便問題,還能夠提高測量的工作效率,事半功倍的完成地質工程的放樣。
2)圖根控制測量。通常來講,運用GPS-RTK技術所得到的坐標數據能夠滿足圖根控制點的精度要求,因此經常運用于礦區的圖根控制點布設。這種方法不僅快捷簡便,而且具有較高的精確度。
3)地形測量。一般情況下,用傳統方法進行地形測量時需要1:1000、1:2000、1:5000的比例,所以往往精度差距較大。而采用GPS-RTK技術不僅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數字化的測圖還能從很大程度上提高測量地形的工作效率。
4)剖面測量。運用GPS-RTK技術對剖面進行測量時,集測、放、檢、算于一體,并且還能夠完成土石方的相關計算,簡便有效。
5)其他相關應用。雖然全站儀在工程測量中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測量方法受到通視和距離等條件的限制,而造成產生設置測站多、勞動強度大、作業效率低下等問題,已經不能夠適應較大范圍內的地質勘查工作,因此,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采用GPS-RTK技術,不僅具有智能化和多樣化的特點,還能夠進行記錄、通訊、導航、計算等工作,為地質勘查工作提供了較大的便利性。
2GPS-RTK技術在地質勘查中的優缺點及相對應對措施
1)GPS-RTK技術在地質勘查中的優點。綜上所述中,GPS-RTK技術在地質勘查中具有廣泛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諸多優點,如下:①GPS-RTK技術需要較少的控制點數量和儀器搬站數量,從而使作業速度快、勞動強度低,工作效率高。②GPS-RTK技術實現了厘米級的三維坐標,具有較高的精度,且得到的數據安全可靠。③與傳統的地質勘查工作相比,GPS-RTK技術對于環境條件要求低,只要接收衛星信號和電訊數據傳輸正常,就能夠實現快速的定位。④GPS-RTK技術具有強大的測量功能,其自動化和集成化程度高,無需人工干預便能夠完成多種測量功能,這樣就減少了人為誤差,確保了工作精度。⑤GPS-RTK技術操作簡單,具有極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在工作過程中,只要在設站時進行簡單的儀器操作,便能夠實現測量結果和工程放樣。
2)GPS-RTK技術在地質勘查中的缺點和相對應對措施。雖然GPS-RTK技術具有許多優點,能夠廣泛應用于多種地質勘查工作中,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它也具有一些缺陷,其工作過程也會受到各種問題的限制。接下來,本文將根據GPS-RTK技術在地質勘查中的缺點相應的提出一些應對措施。①GPS-RTK技術受到衛星圖形的限制。由于受到衛星圖形的限制,所以在一段時間內被衛星覆蓋時容易產生假植。解決這種問題的辦法主要是通過重測比較法來進行彌補,即在作業前先對1到2個已測的地點進行檢核,確定是否產生假值。②GPS-RTK技術在地質勘查中會受到天空環境的影響。一般在中午時,RTK技術容易受到電離層的折射干擾,因此出現初始化時間長等問題,甚至無法進行初始化而無法進行測量。因此,通常情況下放棄在上午11點到下午2點之間進行作業。③RTK技術的數據鏈在傳輸時容易受到高頻信號的干擾,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地形起伏較高的山區或是城鎮樓房密集的地方。解決這種問題主要是通過將基準站設置在有效半徑控制范圍內的中央最高點,使其遠離磁場較強的地方。④在測量時GPS-RTK技術進行高程轉化容易產生異常。我國有些山區的高程異常圖存在較大的誤差,因而使得GPS在進行高程轉換時相當困難,精度也不準確,因此對于這種情況,應該在作業時盡量多地測量精度可靠地高程,并適當的縮小作業面積,確保高程測量本身的觀測質量。
[中圖分類號] P5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2-129-2
0引言
隨著時間的推移,巖土工程勘察工作正如火如荼的開展著,有關于這方面的規章制度也在不斷完善。然而人的思想不同,能力上也有所區別,就對這些規章制度產生了分歧,引發不必要的損失。與實際中,此類情況不勝枚舉,是工程建設在規范性上達不到標準。下面就對此展開討論。
1基礎地質和巖土工程勘察概況
巖土工程地質勘察的主要目的是弄清楚工程現場的地質情況并為其設計、施工提供地質勘察成果及各項巖土的工程參數,其勘察報告的質量對工程的安全和造價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施工的安全問題以及成本的問題都與初期工程勘察的成果有著密切的關系。施工過程中的很多環節都涉及到了基礎地質中巖石的實際情況。對巖土工程進行考察包含了很多步驟,這些包括現場鉆探、原狀土取樣、室內試驗和現場進行原位測試等方面,這些都是要在國家的支持下才能夠進行,經驗豐富能為施工帶來很多好處,少走很多彎路。一份巖土工程的勘察報告要做到真實可靠,這樣才能如實反映出真實的情況,才能找出存在問題,就可以進行探討改正,給出適當的建議,有利于工程的發展。
2基礎地質在巖土工程勘察中的應用
2.1對基礎地質巖土的室內測試
工程基礎地質室內測試的主要問題是地質巖土樣送達試驗室后未及時進行開樣測試,或不按操作規程要求進行試驗操作。舉一些例子來說明吧:對于時間上比較隨意,沒有很好的把握;巖石固結試驗的壓力值達不到上覆自重應力與附加應力之和的要求,但很多固結測試并未按規范要求進行平行測試,這樣就會是得出的結果真實度不高,不易令人信服,常常自相矛盾,浪費人力,物力,財力。這樣一來,就要求地質室內的試驗要有時效性,并遵守國家相關的規章制度。
巖土的室內試驗可以測定巖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但這是建立在原狀的土、巖樣和科學、正確的試驗分析方法基礎上的,沒有其中一個,都會大大降低真實性。這些情況就表現在:原狀土、巖樣的采取、保管。
不同的巖石和土要有不同的取樣器,要根據巖石和土的性質,分別采取適應自身的取樣器,這樣才會對試驗有所幫助。樣品要及時進行試驗,否則就要儲存好;要根據土質的特性進行一定的劃分。要充分了解土質的方面的特性,這樣才能對土質有一個整體的概念。如膨脹土的特征是液限及塑性指數高、具裂隙,而且在50及100kPa壓力固結試驗時會出現百分表測出的變形量小于同級荷載作用下的儀器變形量的情況(因我國膨脹土的膨脹力一般在50~100kPa之間)。此外,對粉土定名時不能只重視塑性指數≤10的指標,還要注意粒徑>0.075mm的顆粒質量不超過總質量的50%的指標,若僅按塑性指數劃分必然會造成一些誤判,另外,對粉土進行承載力深寬修正和液化判別時均須根據其粘粒含量數值來進行計算,因此,地質中粉土的粘粒含量是必做的工作;工程剪切方法的選擇。直剪試驗剪切破壞面與實際土石體剪切破壞面不一致,剪切時排水條件不易控制,按《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50123- 1999) 規定,快剪試驗只適用于滲透系數
2.2基礎地質的野外踏勘和資料搜集
進行野外的勘察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可以收集最新的數據,進行分析了解就可以得出最新的成果,所以工作人員要在思想意識樹立起這樣的一個概念。進行野外勘察,工作人員可以得到很多知識,而且由于是實際考察得出的,所以真實性不容置疑,這樣勘察工作也為后期工作的展開打下了基礎,指明了前進的道路,避免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
在野外進行勘察的時候,就要對巖土進行勘探,要想使工作進展順利,就要做好前期工作,明確自己的目標,確定自己勘察的內容以及在這過程中會用的知識方法。準備工作是至關重要的,做好了準備工作,后期才會更加通暢,有計劃的進行下去,否則只會是一盤散沙。
為消除金屬礦多源噪聲,本文將其分解在不同物理空間域內,針對噪聲類別設計不同物理域去噪方法,加以串聯多級衰減。而如何選擇合適的去噪方法,以及確定合適的順序,是串聯去噪的關鍵。對于金屬礦區中的強線性干擾進行串聯去噪,采用(1)式[12]將時--空域u(x,t)地震數據變換到f-k域。其中,U(k,f)為地震信號的f-k譜;k為圓波數,為2πk0;波數k0為1/λ,λ為波長。對于面波來說,其能量集中在低視速度范圍,有效信號往往在高視速度段,將面波能量集中的部分置為零,并反變換為時----空域信號u''''(x,t)。此過程并不能將所有面波、直達波等線性干擾全部壓制,雖壓制了大部分強線性噪聲,仍有部分干擾。處理后,采用(2)式[6]將u''''(x,t)變換到Radon域。其中,m(τ,q)為Radon變換域數據;x為偏移距;φ(x)定義了Radon變換曲線的曲率;q表示曲率的坡度;τ是時間截距;t是地震數據的雙程旅行時。當t=τ+px時,(2)式化為線性Radon變換(τ-p變換),此過程將剩余的線性干擾能量集中于零偏移距截距時間、視速度為p的Radon域內,將這部分能量切除,再將其反變換為u″(x,t)即可。基于反演理論的Radon變換技術,在壓制線性干擾的同時,還有壓制隨機噪聲的作用,大幅提高了地震信號的信噪比[7]。通過兩種去噪技術處理以后,大部分干擾波已被壓制,但仍存在一定的隨機噪聲與散射噪聲,采用近年來引入地震的Curvelet變換進一步衰減,為適用于不同尺度金屬礦體引起的噪聲,筆者設計了Curvelet--中值濾波組合變換法壓制剩余的隨機噪聲。Curvelet—中值濾波法是利用Curvelet變換把地震數據分成不同頻帶,對每個頻帶分別做中值濾波,將各個頻帶的濾波結果加到一起得到整體濾波的結果。Curvelet變換中的尺度參量j表示數據的不同頻帶,隨著被處理數據的變化,尺度參數j的值默認為(在不確切設定j時)。其中,M、N是被處理數據的行數與列數;ceil表示向小取整[10]。對于不同尺度金屬礦體引起的地震數據噪聲,在低頻尺度設置較大的中值窗口,高頻尺度設置較小的中值窗口,以達到最佳的去噪效果。多域串聯去噪技術在不同的域內對噪聲逐步進行壓制,相應資料的信噪比逐步提高,最終記錄上信噪比顯著增強,從而有效地解決了金屬礦低信噪比問題。與普通去噪方法相比,多域串聯去噪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更強,去噪更徹底,多種去噪方法優化組合,以達到比傳統方法更加優異的去噪效果。
實際地震數據處理
一 概況
20世紀70 、80年代,隨著地質找礦工作的不斷深入,露頭礦和近地表礦已基本查明。特別是我國東部較發達地區,地質工作程度較高,露頭礦、易識別礦越來越少,找礦難度越來越大,地質找礦逐漸轉向已知礦區的周邊以及深部隱伏礦的勘查;在中西部地區地質工作程度相對較低,一方面繼續尋找淺表礦,另一方面采用新技術進行隱伏礦的勘查。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行和深入,在礦產資源勘查的理論和技術方面與國際交流迅速增加,尤其是物探、化探新方法新技術的引進,有效地提取深部多種找礦信息,成為尋找隱伏
礦的主要手段。我國物、化探工作者,在引進新方法、新技術和消化吸收的同時,也自主研發了一些適合我國實際需要的新方法、新儀器等。
二 物探勘查方法技術
物探是地球物理勘查的簡稱,包括重力、磁法、電法、地震、放射性和地溫等六大類方法。據統計,物探方法在尋找和擴大能源礦產、黑色金屬礦產、有色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和地下水等方面,起著主要的作用。
2.1地震勘察技術
其主要原理是基于地震反射技術,現已經成為油氣勘探中使用的主要工具手段,但其在一段實踐內該種方法在金屬找礦中受到制約,直至上世紀90年代隨著人們對巖石和礦物的物理性質的深入研究才為其在找礦中應用創造了條件。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反射技術來探測到潛在反射體并對其加以成像,其形成取決于礦床或反射界面與周圍介質間存在的聲阻抗差異和該反射體的幾何特征,二者綜合為巖石的聲阻抗并將其作為反射技術能否成功利用的先決條件。
2.2大地電磁測深(MT )
大地電磁測深對于地下低阻層(良導電體)相當敏感,這是大地電磁測深方法能夠在(隱伏)金屬礦勘探中發揮作用的主要地球物理依據。就金屬礦床而言,礦體與圍巖之間,蝕變圍巖與未蝕變巖石間,一般均存在較大的電性差異。礦體中金屬硫化物的富集會使其電阻率明顯降低。而控礦脆性斷裂、韌性剪切帶、蝕變破碎帶的出現,均可導致礦體與周圍巖層(體)問明顯的電性差異。這使大地電磁測深方法成為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手段。
2.3瞬變電磁法(TEM )
瞬變電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s,簡稱TEM)是電磁測深法的一種,但它是有別于大地電磁測深(MT法)的以脈沖電流訊號為場源的主動場源時間域電磁勘探技術。TEM以電磁感應理論為基礎,通過研究探測目標物感生出的渦流場在其周圍空間形成的二次電磁場隨時間變化的響應特征,推測目標物的空問形態,從而達到探測目的。基于此,TEM對于尋找高導電性的較大礦體的效能突出。另外,TEM還具有探測深度較大,受地形影響較小,施工環境寬松,作業方便等優點。這使得該方法在一些地理景觀復雜的礦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找礦效果明顯。
2.4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CSAMT )
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Controlled Source Au-dio一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s,簡稱CSAMT),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基于大地電磁法(MT)和音頻大地電磁法(AMT)而發展起來一種主動場源頻率域電磁勘探技術。它用一個發射偶極AB供電,電極距離為1~ 2km,測量工作布置在供電偶極中垂線±30?的扇形面積內,測線與供電AB極連線平行。這時的場源可以認為是平面波,通過不斷變換供電頻率便可達到電阻率測深的目的。在山區可根據地形靈活選擇發射機位置。測量時只移動接收機便可進行面積性測深工作,從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CSAMT法勘探深度大(可達2km以上),同時由于其可以通過“變頻”改變探測深度的不同,而兼有測深和剖面研究的雙重特點,是研究深部地質構造和探尋隱伏礦的有效勘查手段。對于地面甚低頻電磁法( VIF)難以發揮作用的厚層覆蓋區,可以選用CSAMT法。
此外,還有不少學者進行了CSAMT的應用研究工作毛,他們的研究中涉及CSAMT的成果都大致體現了其上述優點。
2.5連續電導率剖面測量系統(EH4)
E H4連續電導率成像系統是由美國Geometrics公司和EM1公司于20世紀90年代聯合生產的一種混合源頻率域電磁測深系統。結合了CSAMT和MT的部分優點,利用人工發射信號補償天然信號某些頻段的不足,以獲得高分辨率的電阻率成像。其核心仍是被動源電磁法,主動發射的人工信號源探測深度很淺,用來探測淺部構造;深部構造通過天然背景場源成像(MT)。有地質專家等在砂巖型油礦床上應用研究指出; EH4在高阻覆蓋區具獨到的優越
性,可以穿透高阻蓋層;而當基底為高阻時,且基底與上覆砂巖有明顯電性差異時,EH4能準確而清晰地探測出基底的埋深和起伏。申萍、沈遠超等采用EH4對橫跨中國東西的9種不同成因類型的25個礦床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EH4連續電導率成像結果能夠直觀地反映礦化異常在剖面的形態、規模、礦化強度等,是隱伏礦定位預測的方法之一。同時應注意各種方法的綜合使用以對異常進行相互印證,僅用單一的方法對隱伏礦進行成礦預測是很困難的,也不符合當前隱伏礦產勘查的發展趨勢。
三 深部找礦存在問題及對策
3.1因地制宜的技術使用
目前國內在深部找礦工作上存在著不結合當地資源狀況、工業布局以及其迫切程度,而是全面開花,實行需要與可能相結合。由于國內資源分部、工業布局以及經濟發達程度非常不均衡,因此在深部找礦工作中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最終確定深部找礦的適宜區域,如在東北及東中部由于該區域范圍為經濟發達地區,工業布局相對集中,在近幾十年則已經對區域內礦藏進行開采,其淺部資源已經幾近耗盡,因而急需接替資源,因此在該類區域應盡快開展深部找礦;而在西部地區則正好相反,雖該區域范圍內也有諸多危機礦山亟待接替資源,但也有相當大的部分資源等待開發,如三江、秦嶺以及新疆、地區內的礦產資源則開發甚少,因此在該區域范圍內進行采礦一則宜先開采淺部礦藏。而對于整個國家來說應由政府從上而下統一部署,絕不能全面開花,以免對礦產資源保有量甚多的地區過早進行深部勘察而對淺層礦藏造成浪費現象。
3 .2技術落后
在深部找礦工作中應對于深部找礦和危機礦山找礦的成礦重點區域作出足夠的基礎性地質工作,以便于對區域內深部成礦地質特征及礦產形成、賦存的地質條件進行充分了解,在實施過程中除了要先進的理論作為指導還要參考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圈定的異常,只有從地、物、化、遙等多方面同時開展,聯合攻關,才能更有效的識別、發現以及提取新型的、深層次的找礦信息以及如何在不同地區與不同成礦背景下選擇最佳勘測技術方法組合等問題總結出系列的勘測準則。
由于淺層礦日趨緊張導致深部礦成為主要找礦對象,因此找礦思維及策略及技術方法的變化都應隨之改變,目前有關針對深部找礦的技術方法大多尚處于探索試驗階段,隨著深部礦勘察的持續進行新的探側方法必將應運而生,以便為深部找礦提供技術支持和保證。
四 應用與問題
4.1當前礦產勘查的發展趨向是應用綜合勘查技術進行找礦預測,這需要各種勘查手段的密切配合,協同作戰,以減少多解性,而僅用一種物探或化探的手段去進行隱伏礦的找礦預測是不現實的。
4.2物化探方法的運用必須以工作區的成礦地質背景為基礎,物化探信息必須結合工作區的成礦地質條件來解釋。在進行物化探勘查過程中始終堅持地質一物化探(結合地質理論進行合理分析、解釋)一地質的思路,而不能脫離成礦地質條件,孤立使用某種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地質與找礦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