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患兒的護理匯總十篇

時間:2023-05-17 15:45: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發熱患兒的護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發熱患兒的護理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19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369-01

小兒燒傷是臨床上常見的意外損傷,小兒燒傷后發熱是常見并發癥,傷勢越重、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在治療燒傷過程中如何觀察、護理好患兒,避免因高熱驚厥及加重創面損傷,直接影響燒傷患兒的預后,我們通過分析燒傷后發熱原因,采取相應的護理對策,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45例中度燒傷患兒,其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齡3月-6歲,平均年齡21±12歲,創面深Ⅱ度燒傷,燒傷面積:10%-35%,平均175±26%。致傷原因:熱液燙傷18例,火焰傷7例。傷后1h-24h入院,本組患兒中入院時無其他疾病。

12治療方法燒傷患兒在住院早期給以補液、抗感染、營養支持、創面換藥等治療及實施有效的護理。

2結果

發熱發生于傷后8-24h者2例,傷后24h-3d者8例,10-16d者15例;中等度熱(381℃-39℃)13例,高熱(391℃-41℃)4例(包括2例于傷后48-72發生驚厥),持續低熱(371℃-38℃),上述患者經精心護理,25例患兒均治愈出院無并發癥。

3發熱原因

31小兒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神經系統發育尚未成熟,體溫調節中樞調節能力差,受刺激易發生高熱,由于髓鞘生成不全,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和抑制性不平衡,發生高熱時,興奮泛化導致小兒出現驚厥[1]。

32電解質紊亂患兒燒傷面積越大,創面滲出越多,早期因補液不足患兒口渴飲入大量不含鈉液體,至稀釋性低鈉血癥,也可因補充高張液導致腦細胞脫水,而出現高熱,甚至驚厥。于傷后10多個小時入院就出現高熱。

33吸收熱燒傷后72h進入回吸收期,大量毒素吸收,而產生吸收熱。燒傷后腸道毒素、細菌毒素、細菌越過腸黏膜屏障遷居至腸外組織器官或播放至全身,從而引起高熱或全身感染。

34換藥熱燒傷創面清創、浸浴、涂藥時冷熱刺激直接作用于皮膚神經末梢產生疼痛,創面大量壞死物質分解產生內源性致熱源通過觸摸入血產生高熱,換藥熱一般在換藥后幾小時內發生,持續時間3-5小時,經對癥處理后體溫逐漸下降。

35感染燒傷后3-4周創面溶痂,大量細菌繁殖,引出創面膿毒血癥,大量炎性介質刺激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調定點升高,從而引起發熱。感染引起發熱是燒傷患者發熱最主要原因。

36創面包扎過多、環境溫度高燒傷破壞了皮膚汗腺的散熱功能,導致散熱功能下降而致體溫升高,創面包扎過多、過厚或采用暴露療法室溫過高(>30℃),可導致病兒高熱。

37輸液輸血反應、燒傷后合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胃腸感染均可引起發熱,長期應用抗菌素,也可引起發熱。

4護理

41基礎護理減少人員流動,加強病房消毒,保持空氣清新,室溫維持恒定,防止寒冷刺激引起產熱過多,勿長期燈烤,覆蓋物過多。認真做好各項記錄發現異常要立即向醫生進行報告。加強飲食護理,給些清淡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牛奶、豆漿、稀粥、果汁,菜汁,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等。要給患兒進食易消化,高熱量、少油膩、同時富含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加強營養,增強身體抵抗力,促進創面早日愈合。

42早期及時補液糾正脫水,警惕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和腦水腫發生,通過早期腸道營養,飲食改善電解質紊亂。定期復查血離子,發現異常及時糾正。

43創面護理燒傷創面護理對燒傷患者來說非常重要,燒傷早期不要過度冷療,待休克期平穩度過行清創術,清創前給予適量的止痛藥物,動作要輕柔,盡量縮短時間,去除壞死組織、分泌物、剪開泡皮放出滲出液避免炎癥介質刺激創面,保持創周皮膚清潔避免污染,有效控制感染。采用浸泡療法時,水溫適宜,勿過熱或冷,增加局部刺激。換藥時觀察創面變化,進行創面培養。

44高熱護理當體溫上升到39℃時,應及時進行降溫處理。發熱首選物理降溫,冷敷冰袋可放置前額、頭頂降低并減少腦細胞耗氧量,或放置體表大血管處,持續時間15-20分鐘;溫水擦浴時水溫在32-34℃之間選擇遠離燒傷的正常皮膚部位擦澡,禁擦前胸、腹部、后頸,因這些部位對冷刺激敏感,易引起不良反應。50%酒精擦澡方法同前。無論采用何種方法,在降溫處理后30分鐘必須再次測量體溫,觀察降溫效果,并記錄于體溫單上。

45藥物降溫不同退熱藥的適應年齡、劑型、劑量、使用間隔時間和給藥途徑均不同,必須按規定給藥。常選用對患兒副作用少且不影響患兒生長發育的藥物,如安瑞克、安痛定、精氨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或安乃近滴鼻。不主張用激素類藥物,在使用退熱藥時應特別注意患兒出汗情況,出汗多可能引起虛脫。合理地安排輸液時間與速度,保證血液中有效的藥物濃度,補充血容量,排除體內毒素。

46驚厥發作護理2例驚厥發作均為大發作,患兒有意識喪失,兩眼凝視或上翻,面部、四肢肌肉呈陣攣性或強直性抽動;由于喉肌痙攣致氣道不暢,屏氣及口唇青紫,也可見陣發性哭鬧、尖叫。驚厥控制后立即給予氧氣吸入,顏面、口唇及四肢末梢發紺明顯時可給予面罩吸氧,不明顯時可予鼻塞吸氧。及時進行小流量吸氧對改善腦細胞的低氧十分重要[2]。

高熱是機體對于致病因子的一種防御反應,而持續高熱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的同時,增加熱能的消耗,損害心、肝、腎等重要臟器,以致產生多種并發癥,威脅病人的生命[3]。小兒燒傷后發熱,原因多方面,發熱時間、持續時間也不同,只有針對不同原因實行一系列有效的降溫措施及細致的護理,才能及時、正確地降溫,促進燒傷創面早日愈合,降低因高熱引發的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篇(2)

1.1臨床資料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0月共收治的120例患兒中,男67例,女53例,年齡3-13歲,平均5.7歲,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9例,肺炎18例,肺結核2例,消化系統疾病17例,外傷感染發熱10例,蕁麻疹4例,見表1。對患兒發熱進行評估,低熱(37.2℃-38℃),中熱(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高于41℃)。入選患兒均排除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衰竭、精神疾病及遺傳性疾病。

1.3護理方法患兒發熱主要分前驅期、體溫上升期、高溫持續期及體溫下降期,對發熱患兒發熱各時期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具體為:

1.3.1發熱前驅期護理在小兒發熱的前驅期,患兒常出現全身不適癥狀,四肢疼痛、食欲差、煩躁不安,體溫一般在38℃以下(即低熱),在此階段,必須通過與患兒家長的充分溝通,了解患兒發熱的一般情況及誘因,并對患兒身體情況進行評估,配合臨床醫師針對性的使用藥物或物理方法對患兒體溫進行控制,并盡量取得患兒的理解,使其配合體溫測量及治療,如遇到特殊情況,應及時與臨床醫師溝通。

1.3.2發熱體溫上升期護理在體溫上升期,患兒體溫一般均超過38℃,嚴重時可出現驚厥,在此階段,患兒多出現皮膚蒼白、干燥等,同時,患兒家長多出現焦急、焦慮等心理變化,有些家長甚至出現大的情緒波動,若不積極與患兒家長溝通,常耽誤患兒的治療,因此,必須積極與患兒家長溝通,向患兒家長說明患兒病情及治療方法,穩定患兒家長激動的情緒,并嚴禁患兒家長自行在院外購買退燒藥物自行服用(部分患兒住院期間,發現有部分家長過于焦急,在未經醫師同意的情況下,在院外藥店自行購買兒童不宜使用的非甾體類抗炎藥物),以免對患兒造成不良影響,同時,應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密切監測患兒體溫變化),并實時與臨床醫師溝通。

1.3.3發熱高溫持續期護理在高溫持續期,患兒高溫持續,皮膚潮紅,呼吸加快,出汗較多,即表現為機體散熱的不斷加強,在此期間,應繼續安撫患兒家長激動的情緒,并配合臨床醫師針對性使用藥物,并采取物理降溫措施對患兒進行體溫控制,應注意對患兒及時、充分補充體液,以防患兒脫水。

1.3.4發熱體溫下降期護理在體溫下降期,患兒體溫逐漸下降,散熱機制達到頂峰時期,部分患兒則出現體溫驟降,此時應對患兒家長說明體溫下降期的注意事項,告知患兒家長相關預防措施,同時告知患兒家長注意為患兒補充營養,盡量避免并發癥的出現。

1.3.5基礎性護理措施在患兒住院期間,保持病室溫度在20℃左右,空氣濕度保持在55%左右,定時開窗通風,鼓勵患兒多飲水,盡量少吃或不吃難消化的食物,同時要保證患兒正常休息。

2結果

通過對患兒發熱各時期的精心護理,所有患兒發熱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住院期間僅有2例患兒出現超高熱,4例患兒出現驚厥,有17例患兒出現輕度電解質紊亂,所有患兒均未出現嚴重的肝腎功能衰竭等嚴重并發癥,患兒家長對護理的滿意度較高,達96.67%,見表2。

篇(3)

小兒病毒性腦炎是一組由各種病毒感染引起的軟腦膜彌漫性炎癥綜合征。多數患兒由于病情嚴重,發展為重癥病毒性腦炎,臨床癥狀危重,危及生命健康[1]。由于患兒年齡較小,身體機能較弱,在給予及時有效治療的同時,還需配合相應的護理干預。為了提高護理的有效性,促進患兒良好預后,本文對影響患兒預后的因素進行分析,進而根據相關因素,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對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期間收治的50例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患兒27例,女患兒23例,年齡8個月~8歲之間,平均年齡(5.1±1.1)歲,病程2~6d,平均病程(3.1±1.0)d。50例患兒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預后相關因素分析對50例患兒的疾病情況及臨床治療與護理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影響重癥病毒性腦炎預后的相關因素。通過分析得出,影響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預后的因素包括發熱時間、驚厥時間、意識障礙時間。發熱、驚厥、意識障礙時間越短,患兒預后越好;而發熱、驚厥、意識障礙時間越長,患兒預后就越差。這是由于患兒在感染病毒后,自身免疫系統會與病毒進行對抗,導致內環境穩定性被破壞,患兒的神經系統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出現發熱、驚厥、意識障礙等。時間越長,說明患兒的神經系統影響越嚴重,直接影響患兒治療及預后。

1.2.2護理對策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發現,發熱、驚厥、意識障礙時間的長短是影響患兒預后的重要因素。對此,護理人員應采取有效的護理對策進行干預。對于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家屬,護理人員要加強健康教育。比如當患兒出現長時間發熱、驚厥、意識障礙時,必須提高重視,立即帶孩子就醫。發熱護理。如患兒出現發熱癥狀,護理人員首先需要控制室內溫度和濕度:溫度25℃左右,濕度55%左右。保持室內通風,利于患兒降溫。為了更好地幫助患兒降溫,護理人員要給予患者物理降溫,如鹽水冰袋降溫、溫水擦拭降溫等。如患兒高熱不退,需要立即報告醫生進行處理,避免患兒發熱時間過長。驚厥護理。為縮短患兒驚厥時間,護理人員需根據患兒驚厥誘因及時進行護理干預,如患兒驚厥誘因為腦水腫,需及時進行脫水治療;如驚厥誘因為呼吸道痰梗阻,則需要立即進行吸氧排痰處理。意識障礙護理。當患兒發生意識障礙時,護理人員需要立即給予患兒吸氧護理,并保持患兒口腔、皮膚、眼睛的清潔和濕潤。為促進患兒意識恢復,護理人員可以加強對患兒的按摩護理,以此來改善患兒血液循環。同時護理人員還可以幫助患兒被動活動,以此來促進患兒恢復。

1.3觀察指標

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影響重癥病毒性腦炎預后的相關因素。觀察患兒護理前后運動能力:采用運動能力評定量表(FAM)對患兒肢體運動能力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表示運動能力越好,肢體神經損傷越小。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x±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危險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影響重癥病毒性腦炎預后的相關因素

分析結果中可以看出,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預后的相關因素有發熱時間、驚厥時間、意識障礙時間。見表1。

2.2觀察患兒護理前后運動能力評分

護理后運動能力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討論

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的病情危重,患兒年齡較小,治療較為復雜,且預后較差。對此,護理人員應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提高患兒治療效果及預后效果。因此,必須充分了解影響患兒預后的相關因素[2]。本次研究發現,發熱時間、驚厥時間、意識障礙時間都是影響患兒預后的因素。據此,護理人員采取有效的針對性護理對策,護理效果良好。護理對策包括家屬健康教育、發熱護理、驚厥護理、意識障礙護理。其中家屬健康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家屬對病毒性腦炎的認知度,在患兒發病后能夠正確處理,并第一時間帶患兒就醫;發熱護理在于通過各種護理措施緩解發熱癥狀,縮短患兒發熱時間;驚厥護理在于通過各種護理措施來緩解患兒驚厥癥狀,縮短患兒驚厥時間;意識障礙護理在于通過護理盡快促進患兒恢復意識。當患兒發熱時間、驚厥時間、意識障礙時間縮短后,患兒的預后效果自然能夠得到提高。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的預后相與發熱時間、驚厥時間、意識障礙時間有關。苗蕊[3]在既往研究中也指出發熱、驚厥、意識障礙時間是影響患兒預后的重要因素,其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患兒護理后運動能力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對比差異顯著(P<0.05)。這是因為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注重分析影響患兒預后相關因素,采取了有效的針對性護理對策,以此提高患兒護理效果[4]。護理對策主要為護理人員針對患兒發熱、驚厥、意識障礙等問題給予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目的在于縮短發病時間,減輕疾病對患兒的影響,進而更有利于患兒預后。綜上所述,在分析影響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的預后因素后,實施相應的護理對策,可以有效提高患兒預后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志曉,陳國洪,王媛.影響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預后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4):61-63.

篇(4)

感冒屬于呼吸系統疾病,小兒屬于感冒易感人群。小兒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患得感冒,其中冬春季感冒發生率最高[1]。在感冒時最主要的臨床癥狀是發熱,小兒家長更加關心的問題也是小兒感冒發熱情況。因此,本文主要闡述小兒感冒發熱的臨床觀察與護理效果,為小兒感冒發熱處理提供合理的參考意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95例感冒發熱患兒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都呈現感冒的臨床癥狀。其中,男45例,女50例;年齡3個月~4歲,平均年齡(2.03±0.05)歲;體溫38.6℃~40℃。患兒的主要癥狀是體溫>38℃,同時還伴有咽喉疼痛、咳嗽等情況。

1.2護理方法

1.2.1一般護理 在患兒感冒發熱期間,尤其要保持房間通風,保證新鮮的空氣進入房間,同時溫度控制在20℃最為適宜,濕度在50%~60%之間。讓患兒多飲用水,不能捂悶,針對患兒情況,采取合適的退熱措施,不能過量使用退燒藥物。其次,當患兒發熱時,要減輕患兒的衣物,不可穿太多衣服。當患兒體溫達到39.0℃時,要立即給予其退燒藥物。在感冒期間,患兒會出現惡心甚至嘔吐的情況,此時要讓患兒禁止飲食,待其好轉以后,讓其食用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最后,患兒感冒,家屬會比較緊張,與此同時,醫護人員要做好心理護理工作,耐心地向家長解釋患兒的情況,說話B度要溫和,樹立患兒家屬的信心,使其配合醫院工作。

1.2.2飲食護理 在患兒感冒期間,要密切注意患者的飲食狀況,多食用清淡的流質食物,如水果榨汁、粥以及面條等。飲食時要少吃多餐,不宜食用油膩的食物。在患病期間,患兒更需要充足的水分,補充因為代謝旺盛而喪失的水分。患兒感冒恢復后的1 w內,其呼吸系統仍處于不健全的狀態,損傷患兒肺部的通氣功能,余熱沒有完全消除。家屬可以要煮一些冰糖雪梨,最終達到潤肺止咳的效果。

1.2.3口腔護理與服藥護理 保持患兒的口腔清潔是護理的重要部分,2次/d用溫水沖洗患兒口腔,堅持飯后漱口。對于一些年紀比較小、不會漱口的患兒,可以用浸滿鹽水的棉簽清潔口腔,清潔3次/d。在做好口腔護理的同時,醫護人員還要監督患兒服藥,體溫

1.3評價標準 評價實施護理對策前后的護理效果,自制滿意度評價表,主要分為滿意、不滿意、基本滿意等幾個標準。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專業的統計學方法對所搜集的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當P

2結果

經過密切的臨床觀察,實施正確的護理對策后,患者的滿意度(75例,78.95%)明顯高于實施護理措施前(93例,97.89%),P

3討論

兒科最常見的疾病要屬小兒感冒發熱,在患兒感冒期間,醫護人員要密切關注患兒的臨床情況,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3.1對患兒的體溫進行觀察 當患兒的腋溫超過37.4℃,并其在1d之內患兒的體溫不斷波動,波動超過1℃便屬于發熱。當患兒的腋溫在37.5℃~38.0℃時屬于低熱,處于38.1℃~39.0℃則屬于輕度中度發熱,39.1℃~40.0℃屬于高熱,當體溫超過41.0℃時屬于超高熱。患兒發熱時間超過2 w時屬于長期發熱,發熱時要及時地為患兒量體溫,4 h測量一次最為合適。測量的部位主要包括口腔、耳部、頸部等。對于年齡超過5歲的兒童,最好采用口腔溫度計測量,而對于年齡偏小并且不配合的患兒,醫生采用直腸溫度計進行測量比較好。注意測量溫度的時間,口腔以及溫度不低于3 min。

3.2對患兒的神志進行觀察 患兒的病情嚴重情況不能完全通過體溫高低來判斷,因為患兒尚未形成對溫度準確控制的體溫中樞[2]。當患兒病情較輕微時,其體溫可以達到40.0℃,病情更為嚴重時,其體溫達到38.0℃。當患兒出現感冒發熱的情況時,醫生更需要觀察患兒的神志。想要了解患兒感冒的輕重狀況,可以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態,病情較重的患兒其精神狀態比較差,會哭鬧不止,甚至嗜睡、很難被喚醒。而病情較輕的患兒通常比較好動、精神狀態良好。

3.3觀察患兒的臨床癥狀 ①觀察患兒的面色:患兒臉色紅,說明患兒持續高熱,面色呈青色表明情況更加嚴重[3]。當紅色減退時,表明其熱退。面色暗淡、眼神呆滯說明患兒的病情嚴重,患兒皮膚呈現暗紫色或紫色,說明患兒出現皮膚出血情況。②觀察患兒出汗情況:在患兒感冒發熱期間,要密切觀察患兒的出汗量、出汗時間。出汗說明熱量在散失,但是大量的出汗會導致患兒虛脫,所以要密切關注。③觀察并發癥的情況:當患兒出現感冒高熱、咳嗽不止、呼吸比較困難時,持續如此可能會引發肺炎等并發癥。患兒耳朵流膿、耳痛時,要防止患兒出現中耳炎并發癥。

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實施正確的護理對策后,患者滿意度(75例,78.95%)明顯高于實施護理措施前(93例,97.89%),說明經過臨床觀察與采用正確的護理對策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因此,對于感冒發熱患兒,要進行密切的觀察,并采用恰當的護理對策。

參考文獻:

[1]孫月,李斌.小兒風寒與風熱感冒的預防及護理要點分析[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5,16(03):1-9.

[2]賀永蘭.嬰幼兒感冒的護理對策及預防分析探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5,89(03):16-23.

[3]羅慧玲.辯證施護在外感發熱物理降溫中的實施體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3(1):56-58.

[4]劉安,李俊安,韓濤,等.連不同藥物治療流行性感冒療效以及安全性的系統評價分析與探討[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5,09(02):1576-1577.

篇(5)

發熱是臨床上常見癥狀之一,體溫升高有利于發揮免疫系統的防御功能,但持續高熱使機體代謝增加,心率加快,使大腦皮質過度興奮,產生煩躁、驚厥,影響消化吸收,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秘等現象[1]還會增加心臟負擔和機體耗氧量,致腦缺氧、腦水腫和神經細胞的壞死[2]。因此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減緩病情,減少重要器官損傷,促使疾病康復,乃至挽救生命。

1臨床資料

選擇住院病人從從2010年1月――2011年1月100例兒科發熱病人,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3月-9歲,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0例,支氣管肺炎30例,腹瀉病15例,腮腺炎10例,手足口病20例,體溫在37.8-40℃之間。

2護理觀察

2.1一般護理注意休息,減少活動,做好呼吸道隔離、床邊隔離,不同患兒分室居住,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但應避免空氣對流。

2.2促進舒適舒適護理是優質護理服務中的一種整體化、個性化、具有創造性的臨床有效護理模式,通過舒適護理的開展使住院患兒在心理上處于一個良好的狀態[3],減輕患兒心理問題,提高患兒舒適度。因此保持室內溫度18-22℃,濕度50-60%,室內空氣新鮮,通風良好,可在地面灑水、多拖地,以降低室內溫度。嬰幼兒高熱時,不可包裹過緊,應該松解衣服以免阻礙散熱。注意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及衣服寬松,提高舒適感。

2.3保證充足的營養和水分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清淡、多水分、易消化的食物,宜少量多餐,因發熱、呼吸增快而增加水分消耗,患兒退熱時大量出汗,注意觀察脫水情況,經常喂水,并遵醫囑靜脈補液。

2.4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注意觀察患兒的面色、呼吸、脈搏、心理變化,注意詢問患兒的病情變化,重點體溫情況,每4h測量一次體溫,高熱時1-2h測量一次,并觀察退熱時出汗情況及有無體溫驟降,發熱時觀察有無驚厥情況及神智改變。發現問題及時告訴醫生及時處理。

2.5口腔護理因為發熱時唾液分泌減少,細菌在口腔內容易繁殖,易發生口腔炎,所以每天口腔護理2次,用生理鹽水清洗,并觀察口腔黏膜情況,保持口腔清潔,增加食欲。

2.6皮膚護理降溫過程中,患兒出現多汗,容易感冒及出現其他并發癥,應及時為患兒擦干汗液,更換濕衣服及被服防止受涼,保持皮膚清潔,保持床整、干燥。

2.7用藥的護理使用解熱劑后應多飲水,以免大量出汗引起虛脫;高熱驚厥的患兒使用鎮靜劑時,應注意觀察止驚的效果及藥物的不良反應;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時,應注意觀察有無過敏反應的發生。

綜上所述,兒科發熱患兒一般起病急,變化快,病情發展重,護理人員要多觀察,密切注意病情變化,發現問題及時報告、及時處理,同時與患兒及家屬建立和諧關系,將人文關懷貫穿整個護理過程,充分體現護理工作在整個治療、康復過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4]。護理人員也應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同情心,為患兒的健康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參考文獻

[1]王素琴,陳娟,劉家社.發熱患兒應用物理降溫的護理體會.工企醫刊,2003,16(2):81.

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2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8-4461-01

猩紅熱是一種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是學齡兒童多發病。其臨床特點為起病很急,臨床以發熱、咽峽炎、病后24小時內出現全身彌漫性鮮紅色充血性皮疹和后期明顯的脫屑為特征性表現。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冬春兩季發病較多。

猩紅熱發熱的特點多為持續性高熱,體溫往往達39℃-40℃之間。在發熱的同時伴有全身不適、頭痛、食欲不振等癥狀。猩紅熱發熱的原因是由于病原菌所產生的紅疹毒素及其它產物經咽部豐富的血管侵入血流,從而引起了全身中毒癥狀。紅疹毒素在引起高熱等全身中毒癥狀的同時,又可引起皮膚血管充血并發疹。因此,猩紅熱病程中發熱的高低和發熱的持續時間,與猩紅熱皮疹的多寡及其消長情況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說,體溫越高,發熱時間越長,皮疹出現的越多。護士加強對患兒發熱的護理,可以有效幫助患兒縮短病程,恢復健康。

我科從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21例猩紅熱患兒,經臨床治療和護理痊愈出院。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男患兒11例,女患兒10例,年齡2-8歲,平均年齡3.5歲。均起病較急,有頭痛、咽痛,體溫多在38℃-40℃之間。發病24小時內出現典型的皮疹,即在全身皮膚潮紅的基礎上,散布粟粒大小點狀丘疹,壓之褪色,數秒鐘恢復,俗稱“雞皮疹”,分布頸部、頜下、上胸,很快蔓延至腹部及四肢,嚴重的患兒手掌和足底亦可出現。2-4天消失,其中16例出現草莓舌,13例出現環口蒼白圈及帕氏線,無并發癥的發生。

2 發熱的護理

為患兒營造一個清潔、安靜舒適的環境,病室注意通風換氣,每天地面噴灑消毒液,指導其臥床休息,以提高機體抵抗力,減輕心腎負擔,防止合并心肌炎、腎炎等并發癥的發生。給予適當物理降溫,可頭部冷敷、溫水擦浴或遵醫囑服用解熱止痛劑。忌用冷水或酒精擦浴。

3 皮膚護理

患兒出診期皮膚瘙癢,不用肥皂等刺激皮膚,可用溫水輕輕擦洗,不可抓撓。可用消毒剪刀剪短患兒指甲,避免抓破皮膚;注意皮膚清潔,勤換衣褲,忌穿絨布類衣褲,以免加重癢感。疹退后,皮膚脫屑,可涂抹凡士林或液體石蠟,大片脫皮時用消毒剪刀剪去,不可強行撕剝,以免引起感染。

4 口腔護理

注意口腔的清潔,保持患兒口腔清潔,年齡稍大的寶寶,每次飯后或睡覺醒來時,最好用溫鹽水漱漱口。年齡小的寶寶,家長可以用鑷子夾紗布或藥棉蘸溫鹽水為其擦拭口腔。以達到清潔口腔的目的。

5 飲食護理

給予營養豐富的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并根據患兒的不同病情有針對性的給以相應的飲食指導,如咽痛時給予流質和半流質食物;發熱時給予清淡飲食,并鼓勵患兒多飲水,以加速毒素的排出,減少中毒性并發癥的發生。

6 病情觀察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定時測量體溫、脈搏、血壓、尿量,觀察咽部有無腫痛,耳道有無流膿,患兒有無浮腫,血尿,關節腫痛等。在病程中易出現嚴重并發癥,如淋巴結炎、咽后壁膿腫、中耳炎、支氣管肺炎、腦膜炎、敗血癥等。發現情況及時報告醫生給以相應的診治。

7 心理護理

篇(7)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156-02

小兒肺炎是我國臨床兒科上常見的一種疾病,其具有發病率高、致死率高等特點,對患兒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而小兒重癥肺炎指的是患兒除了肺部疾病之外,還誘發了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以及中毒性腦病等其它疾病,給有效治療造成了一定的困擾[1]。所以本文選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小兒重癥肺炎治療的患兒24例為研究對象,總結小兒重癥肺炎的ICU護理體會,并為臨床護理提供參考資料,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小兒重癥肺炎治療的患兒24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齡最大的為4歲,年齡最小的為6個月,平均年齡為2.9歲,其中有4例患而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在不同程度上有咳嗽、發熱以及呼吸頻率改變等臨床癥狀,患兒由于體溫不同還有嘔吐、嗜睡以及腹瀉等癥狀發生。

1.2方法

對本次試驗中24例小兒重癥肺炎患兒實施基礎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的ICU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如下:

1.2.1發熱護理:發熱是小兒重癥肺炎常見的臨床反應,會導致患兒出現一些臨床癥狀,在這樣的情況護理人員就要對患兒進行發熱護理,嚴密觀察患者體征,采取相應的藥物或者物理降溫方法對患兒進行護理。

1.2.2呼吸道護理:保持患兒的呼吸道順暢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分泌物的排泄,減輕疾病對患兒的傷害。保持患兒頭高腳底的,同時也要避免乳液或者食物的回流,在此基礎上也要及時清理口鼻腔內的分泌物。

1.2.3飲食護理:給患兒提供高維生素、高熱量的清單流食,適量學則容易消化的食物,不能進食的患兒用靜脈滴注方式給予。

1.2.4并發癥觀察護理:小兒重癥肺炎會引發一系列的并發癥,給患兒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實施嚴密、系統、全面、準確的并發癥觀察和護理,出現并發癥要及時進行救治。

1.2.5安全用藥護理:要嚴密的觀察患兒的用藥之后的反應,對有不良藥物反應的患兒要及時更換合適的藥物,準確的控制用藥的劑量,并進行記錄,避免藥物對患兒的傷害。

1.2.6健康指導:小兒重癥肺炎患兒處于恢復的階段,有很多事情需要注意,所以護理人員要對家長進行健康指導,讓患者經常帶兒童進行戶外運動,增強體質,避免疾病的侵襲,呼吸新鮮空氣,改善呼吸功能。

2 結果

在本次研究的24例患兒中,患兒最長住院時間為12天,最短住院時間為5天,患兒的平均住院時間為7.4天,其中有22例患兒經治療痊愈出院,治愈率為91.7%,剩余2例患兒因自身原因,轉入其它科室接受治療,僅有2例患兒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8.3%。

3 討論

小兒重癥肺炎不僅是肺部的疾病,同時也會累及患者的其它器官以及系統,造成多種器官功能的衰竭,是導致小兒死亡的比較嚴重的疾病之一,在冬季以及春節氣溫突然變化是發病率明顯增多,一旦感染發病就異常迅速,病情危重[2]。

在對小兒重癥肺炎患者實施ICU重癥護理的過程中要對這一疾病進行充分的認識,認識疾病的發生以及發展的規律,各種措施以及操作程序要準確、嚴密,并觀察患兒的病情和身體變化[3]。在實施ICU護理過程中的飲食、呼吸道、安全用藥以及發熱和健康指導等方面的護理,可以提高對患兒的護理質量,通過飲食改善患者的體質,通過用藥、呼吸道以及發熱的護理,讓患兒得到及時的治療,避免突發癥狀所造成的傷害,而且健康指導可以讓家屬對患兒有更加全面的照顧,使患兒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療,提高治療的效率[4]。

在本次試驗研究的24例患兒中,患兒的平均住院時間為7.4天,22例患者經治療痊愈出院,剩余兩例患兒因自身原因轉入其它科室接受治療,僅有2例患者發生了并發癥。綜上所述,對小兒重癥肺炎進行ICU全面護理可以降低患兒的死亡率,縮短住院的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兒康復,具有顯著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趙紅偉.小兒重癥肺炎的ICU護理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期刊.2013,23(22):117-117

篇(8)

1.布洛芬用藥的選擇

1.1 退熱劑的使用時機

小兒發熱是機體抵御病源微生物的正常反應,一定程度的發熱對機體具有保護作用[2]。同小兒布洛芬時,體溫高低與患兒體質、營養狀況、時間等密切相關,但與病情的嚴重程度不相關,即并不是體溫越高,病情越嚴重,因此在退熱的過程中,我們應積極尋找治療原發病,不要單純一味退熱。但下列情況應考慮使用退熱劑:

(1)當發熱的患兒表現出頭暈、頭痛、等不適,或是煩躁不安、易激惹時;

(2)當家長對患兒發熱的問題感到很緊張感或很恐懼的時候,而且患兒肛溫≥39.0℃(口溫38.5℃,腋溫38.2℃)時;

(3)當患兒肛溫≥39.0℃(口溫38.5℃,腋溫38.2℃),又不能有效評估患兒有無不適時,可考慮酌情使用退熱藥。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建議2個月以下嬰兒肛溫38.5℃以下時,應首先分析病因并且以物理降溫為主,不主張先用退熱劑。

1.2 布洛芬的適用條件

主要適用于6月齡以上兒童。布洛芬兒童推薦用量為每6小時一次,每次5-10mg/kg,每24h最多4次。腎臟功能不好及脫水患兒要謹慎使用。常見不良反應為消化道不良反應,同時有誘發哮喘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G-6-PD缺乏的患兒可使用布洛芬,臨床中雖未見明顯溶血性貧血危險,但也應注意使用劑量。

2.布洛芬用藥過程的護理

針對發熱患兒,首先要明確護理診斷,制定護理路徑,實施正確的護理措施,達到退熱、消除病因的目標。除了定時測體溫和查房外,此過程中主要有以下護理問題值得注意:

(1)患兒服用布洛芬后應臥床休息,保持病室的正常溫度和濕度,環境安靜,通風良好;特別是使用布洛芬出汗后,要保持皮膚清潔,衣物干燥。

(2)患兒服用布洛芬后因為機體需要時間吸收藥物,可能并不會馬上見效。但發熱時,機體溫度每升高1℃,心率每分鐘平均增加10~15次[3],心率的加快使心輸出量增多而加重心臟負擔,所以對于有心臟疾患的患兒在使用布洛芬治療時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心率、脈搏等生命體征。此外,5歲以下小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很容易誘發高熱驚厥,所以有高熱驚厥病史的患兒或者有高熱驚厥征兆的患兒應及時配合物理降溫。

(3)物理降溫應該首先解開包被或松開衣服有利于散熱;一般發熱患兒可以使用35~40℃的溫水在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頸部、腋窩、腹股溝及大腿根部進行擦浴,至皮膚微微發紅,達到退熱的效果。另外必要時可以采取冷鹽水灌腸來退熱。對于兒童我們不主張使用酒精擦浴,酒精擦浴可引起體溫驟降,過敏等同時因為小兒皮膚薄嫩酒精可經皮膚吸收引起中毒。

(4)因為布洛芬退燒作用比較強,退燒過程中可能會導致人體大量出汗,因此使用布洛芬退燒時需時刻注意患兒是否有脫水、入量不足等,必要時可通過靜脈補液。護理人員應及時告知家長脫水征兆并定時巡視檢查。

(5)因?椴悸宸彝ü?腎臟代謝,所以腎功能不好的患兒應注意謹慎使用布洛芬。同時可能存在的情況是家長并不清楚患兒腎功能,或者家長單方面認為患兒腎功能正常。因此需要護理人員及時告知家長此問題可能會產生的不良影響,并且及時巡視觀察患兒體征。

(6)護理人員需要及時告知家長不良反應的癥狀以及判斷方法,最好輔以圖片展示,以便一旦發生不良反應患兒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處置。觀察患兒有無惡心、嘔吐、皮疹等不良反應,程度不重時告之家屬這屬于正常反應,不必緊張,如出現嚴重反應及時通知醫生,給予處理。

(7)發熱患兒主要表現為煩躁、哭鬧或精神萎靡,進而不配合治療等。作為護理人員要用溫和的語言、溫婉的態度和耐心對待患兒,使患兒在護理實施過程中盡量消除因恐懼而產生的不配合。

3.布洛芬用藥心理護理

良好的醫患關系是一切治療和護理成功的基本保證,護理人員與患兒家長的關系直接影響到患兒家長心理狀況的評估與護理干預的效果。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首先要了解患兒及家長的心理,并及時予以疏導。針對布洛芬用藥家長可能會產生如下心理狀態:

(1)焦慮,患兒發熱尤其發生高熱時,家長表現出最多的是焦慮,尤其擔心患兒長時間發熱,會不會“燒壞腦子”,即影響腦功能,反復詢問醫護人員。

(2)不信任,一旦患兒表現體溫不降,或降溫后又持續升高,家長會誤認為是醫護人員治療措施不利,從而對醫護人員產生不信任感。

篇(9)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86例高熱驚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都符合全國小兒神經學術會議關于高熱驚厥診斷和治療的建議【4】。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各43例。對照組中男患兒23例,女患兒20例,年齡5個月~8歲,平均年齡(4.4±0.9)歲,體溫38.5~40.0℃,平均體溫(39.2±0.3)℃,病種:上感28例,腹瀉8例,化膿性扁桃體炎4例,肺炎3例。干預組中男患兒21例,女患兒22例,年齡6個月~8歲,平均年齡(4.7±0.7)歲,體溫38.6~39.9℃,平均體溫(39.3±0.2)℃,病種:上感26例,腹瀉9例,化膿性扁桃體炎5例,肺炎3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體溫、病種等一般情況,經檢驗無統計學差異性(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患兒常規高熱護理措施,主要內容為治療原發疾病、降溫處理、飲食指導等。

1.2.2 干預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患兒高熱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2.2.1 病情觀察 高熱驚厥多見于6~36個月的小兒,此年齡段患兒的言語表達能力不佳,因此,對于病情變化需要護理人與和家屬雙方密切觀察。盡早發現患兒發熱先兆,及時處理,避免造成高熱。部分患兒在發熱前表現為精神萎靡、畏寒怕冷、四肢末端冰涼及食欲不振等;多數患兒則表現為面色潮紅、莫名哭鬧、呼吸急促、頭顱發熱等。此時,護理人員需要為患兒及時測量體溫和脈搏,查看體溫情況,并匯報醫生做好相應退熱措施。同時,告知患兒家屬不能單憑觸摸患兒額頭溫度來判斷患兒是否發熱,應教會患兒家屬通過正確使用體溫計以及脈搏的測量來判斷疾病。患兒夜晚休息時,避免影響患兒休息,應減少體溫測量次數,可告知家屬通過測量患兒脈搏來初步判斷。告知家屬不同年齡段,患兒正常的脈搏范圍,同時告知體溫每上升1℃,脈搏就會增加15次/分以上。

1.2.2.2 發熱處理 患兒發熱時,做好發熱護理是護理的重點。當體溫未超過38.5℃,應采用物理降溫,如多飲溫開水、溫水擦浴、酒精擦拭、化學冰袋冷敷等;體溫超過38.5℃時,應遵醫囑給予藥物退熱,密切觀察體溫變化等;對超高熱患兒發生驚厥時,應立即將患兒平臥頭偏向一側,解開患兒衣領,從患兒上下臼齒處放入開口器,及時清理患兒的分泌物,以呼吸道保持通暢。必要時還需給予約束帶適當約束患兒肢體。遵醫囑使用鎮靜解痙、脫水藥、退熱劑等并使用冰帽等器械降低腦組織耗氧量。必要時,在患兒高熱驚厥階段可以預防性使用退熱、抗驚厥藥物,但必須密切監測病情變化。

1.2.2.3 健康指導:小兒高熱驚厥的防措施主要包括兩方面【5】:1、加強患兒的身體鍛煉,增強體質,提高免疫能力。2、當體溫超過38.5℃時,積極采取各種治療手段控制體溫,是預防高熱驚厥反復發作的重要措施。因此,護理人員需指導患兒家屬儲備幾種常用退熱藥物,并能正確掌握各種藥物使用途徑和計量。同時,患兒家屬還需掌握驚厥的緊急處理方法,避免患兒發生高熱驚厥時,家屬慌張抱起患兒往醫院求救等錯誤方法。處理不當極易造成患兒大程度上的損傷,甚至還會給患兒帶來生命危險。

1.4 觀察內容

①觀察兩組患兒的高熱持續時間、復發頻率及復發間隔時間。

②滿意度調查【6】 通過對兩組患兒家屬進行滿意度調查,評價包括十分滿意、滿意及不滿意三類,總滿意度=(十分滿意+滿意)×100%。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版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表示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形式;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

2 結果

2.1兩組患兒運用不同護理措施后,高熱持續時間、復發頻率及復發時間間隔比較

干預組患兒運用預見性干預措施后,高熱持續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復發頻率少于對照組,復發時間間隔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兒高熱持續時間、復發頻率及復發間隔時間比較(X±s)

2.2 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情況比較

干預組患兒家屬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95.3%vs74.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兒家屬的滿意度比較[n(%)]

3 討論

篇(10)

兒科門診是醫院中一個重要的部門,每天要接待大量的患兒,而這些患兒中,大部分都是以發熱作為首發癥狀而就診[1]。發熱又被稱為發燒,其誘因比較多,比較常見的為細菌、病毒、支原體感染,結締組織病,惡性腫瘤,等等。因此,如果家長發現小兒有發熱癥狀,則應及時將其送往醫院兒科門診處進行檢查與診斷,以防止延誤治療。然而,很多家長缺乏一些基本的疾病知識,導致患兒的病情被延誤或者過度用藥,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2]。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門診發熱患兒96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隨機將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觀察組:男患兒25例,女患兒23例;年齡為8個月~11歲,平均年齡(3.84±1.16)歲;病情:上呼吸道感染15例,急性扁桃體炎12例,消化道感染12例,其他9例。對照組:男患兒24例,女患兒24例;年齡為9個月~12歲,平均年齡(4.16±1.22)歲;病情:上呼吸道感染14例,急性扁桃體炎13例,消化道感染15例,其他6例。經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及其家屬不給予健康教育。觀察組患兒及其家屬接受健康教育:

1.2.1心理指導 在臨床工作中,家屬的情緒會影響到患兒,因此,在門診時間,護理人員應對患兒家屬進行心理指導,并給家屬解疑答惑,從而消除家屬的疑慮、焦慮、驚恐等心理。此外,對學齡兒童,護理人員也可以給予其心理指導,比如鼓勵患兒將生理及心理感受說出來,鼓勵患兒積極配合醫務人員的工作,并安慰患兒不要害怕。

1.2.2退熱知識指導 很多患兒的家屬不了解發熱的相關知識,并誤認為患兒體溫越高則病情越嚴重。而在這種錯誤觀念的引導下,家屬往往對患兒進行過度的治療,從而造成不良的影響。對此,護理人員應做好以下幾點:①向患兒家屬解釋兒童體溫調節的特點,以避免產生誤解。比如,新生兒或者學齡前兒童,其皮膚脂肪比較薄,肌肉尚沒有發展成熟,所以其體溫容易波動,機體無法對體溫進行完全的調節[3]。因此,進食、運動、哭鬧等行為均可能導致患兒體溫升高。②指導患兒家屬正確的體溫測量方法。很多患兒家屬知道要給患兒測量體溫,但是卻沒有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一般而言,體溫測量方法有肛溫測量法、口溫測量法、腋下或鼓膜測量法四種,其中,肛溫測量對不易配合的嬰幼兒比較適用,但不適用于腹瀉患兒、直腸手術患兒、手術患兒。口溫測量對年齡較大并且配合度較高的患兒比較適用,使用時將水銀柱置于舌下并緊閉嘴巴即可。腋下或頸部測量法適用于新生兒或者神志不清的年長患兒,但腋下有創生、出汗過多、炎癥患者則不宜采用。鼓膜測量法具有無創,無不適感、快速、方便、清潔等特點,適合0~3歲的嬰幼兒。③指導家屬正確看待小兒發熱。?K要讓家屬知道發熱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在發熱的影響下,機體內的白細胞、抗體生成、肝臟的解毒作用均能得到增強,人的抗感染能力能夠得到提高。?L要讓患兒家屬認識到發熱時間過長會引發不良影響,甚至會給患兒帶來生命威脅。④指導患兒家屬正確的降溫方法。一般情況下,家屬可以給患兒做物理降溫,比如使用毛巾做頭部冷敷,使用冰袋對患兒身體的大血管所在部位進行冷敷,酒精擦浴,溫水擦浴等。如果物理降溫無效,則可以給予患兒降溫藥物,比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1.3統計學分析 患者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觀察組患兒及其家屬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結果具有顯著差異性(P

2.2觀察組患兒的焦慮減輕率、遵醫行為改變率、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結果具有顯著差異性(P

3 討論

健康教育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實施健康教育可以幫助患者或患者家屬建立正確的疾病認知,改變患者或患者家屬的不良習慣,預防疾病的復發,等等。本研究結果表明,與沒有實施健康教育的對照組患兒及其家屬相比,實施了健康教育的觀察組患兒及其家屬的疾病知識掌握率更高,焦慮情緒的改善情況更好,護理遵從度及護理滿意度更高。本次研究中,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為心理指導和退熱知識指導兩個方面。其中,心理指導的目的乃是通過改善患兒家屬的不良情緒,來避免患兒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進而保證患兒的體溫在就診時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退熱知識指導則是健康教育的重點,其目的主要為以下幾點:通過健康教育指導,使患兒家屬正確認識發熱,避免盲目治療;幫助患兒家屬掌握正確的體溫測量方法及退熱方法。在以上健康教育的影響下,患兒家屬能夠大大提高健康管理水平,而發熱患兒則能夠得到正確的護理。

參考文獻:

上一篇: 醫學免疫論文 下一篇: 初中數學核心素養培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网 | 亚洲美女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福利精品久久久久91 | 日本色逼影音资源 | 中国日本免费不卡在线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