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護理措施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02 15:13: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心理護理措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心理護理措施

篇(1)

1.1 對入院的病人,作詳細的入院介紹,使之盡快熟悉新環境,安置陽光充足,溫、濕度適宜的病房,使病員減少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和分離性焦慮,感到如同家里一樣溫暖和親切,能很快安下心來接受治療和護理。

1.2 維護病人的知情權,讓病人更多地了解醫護信息。患者到醫院就醫的目的是為了解除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和威脅,許多患者都希望對自己所患疾病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而主管護士有責任讓病人獲知有關的醫護信息。

1.3 護士應多巡視病人,主動與患者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做到有求必應,合理的要求盡量滿足;有問必答,耐心解釋清楚病人心中的疑慮,病人提出與診療有關的問題,要及時反饋給主管醫生,再把從醫生那里得到的信息答復給患者,在醫生和病人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

1.4 提供情感支持:病人住院期間,無論護士再周到細心的服務,也代替不了親人在病人心中的地位,有親人在身旁,無形之中給病人一種溫馨和安慰;在病人病情允許和不違反醫院制度的前提下,鼓勵親屬、朋友多探視病人,當然每次探視時不易過長,通過與親朋好友的交流更多地了解外界信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有利于疾病的恢復;對于一些病重、手術隔離等親人不能陪伴的病人,護士應多深入病房看望病人,抽出時間多陪伴病人,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減輕其孤獨感。住院病人的心理需求是非常復雜的,每個患者的情況也各不相同,但是盡量大努力掌握和滿足患者的心里需求,幫助患者早日康復是我們醫護工作者義不容辭和神圣的責任。

1.5 要準確掌握、了解病人心理反應:病人最關切的是病情愈后,以及對工作、生活、學習及家庭、經濟等的影響。這就要求醫護人員拿出精湛的技術,使治療得到最佳效果,同時展開積極的心理護理,幫助病人恢復理智,戰勝自我,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用高尚的愛心影響患者。

篇(2)

熱情接待患者,讓他們有種到家的感覺,給患者做人院宣教。介紹患者所患疾病知識、醫院環境、責任護士、主治醫生、主任、護士長以及一些有利于患者的規章制度及承諾。告知每種心臟病患者應注意的事項。

邀請已治愈或治療中取得顯著療效正在康復的患者談談自己的切身體會。同時醫護人員告知患者,手術醫生和護士技術都是熟練的,對患者是有高度責任感的,特別要講我們已做過同樣手術的成功案例,讓患者消除緊張情緒,可以增強患者對醫護人員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

術前護理措施

了解患者的心態:由于患者來自家庭、社會、經濟方面等的壓力,表現出恐慌,心理比較脆弱,覺得自已是最不幸的人。護士要主動與患者溝通,通過誠懇、友好、自然的交談方式,幫助患者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疾病,應用疏導性語言使患者傾吐心中的苦悶和憂慮,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

親人的陪伴:加強患者與家庭成員的溝通和交流,使患者從中得到鼓勵和支持。

預防性心理指導:告訴患者手術是最佳的方案以及不做手術的危害性,手術之前應做那些準備,回ICU病房后怎樣配合醫生護士治療等。全麻手術會帶許多管道和各種心臟監護儀,是每個心臟病術后必須要做的,由于ICU氣氛比較緊張,醫療設較復雜,與外界隔絕。患者要保持好良好心態,積極配合治療,隨著病情的恢復會陸續拔除。另外帶呼吸機不能說話,告知患者可以用寫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好好呼吸,配合ICU護士治療護理,爭取早日拔出氣管插管。

術后護理措施

患者從ICU返回病區,護士要細致、周到、熱情地迎接患者,給患者制定完整的護理計劃,并做好術后宣教。

環境干凈整潔,床單整潔,集體就寢,統一管理主動巡視病房,與患者交流,使心理護理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合作的基礎上,而不是雇傭、恩賜的關系。要通過護理人員的“言、行、神、態”去影響患者,學會控制情緒、以開朗樂觀的情緒去感染人,給予不是親人勝親人的關愛。

適時減少護理刺激,給患者營造一個舒適安靜的環境。

篇(3)

①疾病、外傷的嚴重程度以及預后、肢體殘障程度和身體外表的改變;②置身于吵雜且陌生的環境;③與家人和親友的分離;④環境改變,睡眠受到影響;⑤生理需要無法獲得滿足;⑥疾病的疼痛及不適感;

⑦無隱私權;⑧因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導致患者無法說話,自己的各種需求無法用語言表達;⑨肢體被約束;⑩支持系統改變;B11必須依賴醫療儀器維持生命;B12因患者背向窗戶及燈光24 h的照射,易對環境的感受產生扭曲現象,如:意識混亂、失去定向力,甚至出現幻覺、妄想及不合作。時間概念混亂。

2 重癥監護患者常見的心理反應

2.1 無力感 是重癥患者最常見的心理反應。是指個人缺乏控制事件或情況的能力,具體行為表現:害怕、焦慮、生氣、敵意、淡漠、不安、失眠、不配合治療、攻擊性防御行為(自行拔管、打罵醫護人員等)、退行(哭泣、要求醫護人員陪伴在身邊等)。

2.2 生氣 為一種情緒的防衛表現。其行為表現為:沉默、無理的批評、對醫護人員的過分要求、常對醫護人員及家屬發脾氣。

2.3 害怕。

2.4 憂慮、焦慮 擔心疾病預后、擔心住院費用等。

3 針對重癥監護患者的心理壓力護理人員應采取的措施

3.1 增強患者的自尊 ①護士在接班前主動介紹自己的名字,下班交班后向患者告別,以表示對患者的尊重;②在護理之前須先向患者解釋,以姓或全名稱呼患者,不能以床號代替;③保護患者的隱私權和尊嚴,在治療及護理操作過程中盡量減少暴露患者的身體;采取任何治療和護理措施時,須向患者解釋目的及過程;在患者未參與的情況下,避免在床旁討論患者的病情。

3.2 降低環境壓力 ①控制噪音:減少不必要的吵雜聲,降低工作人員說話的音調,將監護儀器的聲音盡量降低;盡早去除不必要的監護儀器及設備;當患者病情允許時,應盡量將病房的門關上;向患者解釋各種儀器的警報聲音代表的意義;預防儀器警報聲音的發生;當各種儀器報警時,應盡快消除警報聲音并予以處理;②為患者提供安靜的環境,促進患者睡眠,并使之不受干擾:控制環境的聲音;關掉不必要的燈光;在房間內懸掛時鐘、日歷。

3.3 降低情緒壓力 ①在護理操作的過程中盡量減輕患者的不適感;

②護士應多與患者溝通,關心詢問患者,鼓勵患者表達感受,引導患者說出不適及擔憂的問題;

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增加家屬探視的次數及時間,讓患者及家屬相處;

④幫助和鼓勵家屬可用輕柔的技巧撫慰患者,以增強患者和家屬的感情交流;

⑤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要簡單清楚的回答,不能回避;

⑥盡量安排固定的護士護理;

⑦除工作需要外,護士不要離開患者身邊,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3.4 減輕患者的不適感

3.4.1 協助患者采取舒適的臥位,每2 h協助患者翻身、更換、肢體活動。

3.4.2 采取一些相應的緩解不適的措施。

篇(4)

2效果觀察

對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況進行調查,包括驚恐、煩躁、抑郁等情緒的存在情況,同時對患者護理前后的治療依從性進行比較。評價指標治療依從性高:患者能夠配合所有治療,無抵抗情緒;治療依從性一般:患者能夠配合所有治療,但對治療仍存在一定疑慮;治療依從性差:患者無法配合治療。總有效率=(治療依從性高比例+治療依從性一般)/總例數×100%。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3.1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況比較護理前存在驚恐情緒的24例,護理后有2例;護理前存在煩躁情緒的19例,護理后3例;護理前存在抑郁情緒的26例,護理后為1例,護理前后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3.2患者護理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護理前治療依從性高者17例,一般者21例,差者15例,有效率為71.7%;護理后治療依從性高者26例,一般者25例,差者2例,有效率為96.3%,護理前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篇(5)

1 臨床資料

在所選103例中男63例,女40例;年齡40~90歲,監護時間一般為2~15 d。

2 心理特征分析

2.1 心理特點 中年人面臨家庭事業和生活的各種問題, 心理壓力大、易焦慮緊張。老年人生理上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漸漸衰退,退休后離開了工作多年的環境,心理上易產生失落感,由于心理定勢的作用而不愿改變多年形成的生活習慣,很難適應新的環境而產生孤獨,情緒波動大,易急躁、固執、多疑,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心理出現。

2.2 原因分析 ①首次入住對CCU病房的環境陌生;②病房的急救設施,監護儀及其工作運轉的響聲;③檢查治療護理等措施的緊張而忙碌實施的氣氛;④取消家人陪伴,親人不在身邊增加了患者的孤獨感;⑤其他患者病情惡化或死亡增強了患者的恐慌感受等。

3 護理措施與護理管理

3.1 心理護理

3.1.1 消除恐懼緊張心理 作為CCU病房的護士,除應有熟練及精湛的護理技術,還應有敏銳地觀察患者的能力。患者離開自己的家住進陌生的病房,生活環境改變了,加上疾病的折磨、死亡的威脅,最易產生恐懼、緊張不安的心理。此時護士應密切注視患者的細微情緒變化,及時向患者介紹CCU病房的基本情況和病區的環境。在與患者接觸中,患者對醫護人員的言行非常敏感,醫護人員應時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良好的言行會給患者帶來正性的心理暗示和積極的情緒,反之就會產生負性的心理暗示和消極的情緒。要做到有良好的言行應注意以下幾點:回答患者的病情既要有說話藝術又不可吞吐含混,以免患者心生疑慮;態度溫和、語言誠懇但不憐憫;以通俗的言語說明心電監護及吸氧的作用,盡快使患者適應住院的生活,使之能積極配合醫護措施的執行;如同室的有多個患者,應在病床間設一屏風,以避免患者危情產生的不良心理刺激,減輕或消除恐懼和緊張心理。

3.1.2 消除孤獨、寂寞心理 要積極、主動地關注患者的各種需求,以減輕其親人不在身邊陪伴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感。如一例65歲男性患者,因頻發室早入住CCU病房后情緒低落、不言語。深夜嚷著全身不適、要見親人,情緒亢奮、煩躁不安,此時醫生護士的勸說是無力的,即電話通知其家屬來病房,患者見到親人后情緒漸趨平靜,且能入睡。

3.1.3 消除憂郁、焦慮心理 有些患者因長期的病痛折磨,加上病情的突變時擔憂病情惡化;有些患者因家庭經濟困難,入住CCU病房的高額費用使得其憂愁加重;平時好走動的老人入住CCU病房,受臥床治療的限制而不適應易產生憂郁和焦慮。醫護人員要針對不同原因耐心勸導,鼓勵戰勝眼前的經濟和病痛的困難,從而消除憂郁和焦慮心理。

3.1.4 加強CCU環境管理,減少和避免環境對患者心身的負性影響 CCU內的各種聲音、光源、監護儀器設備等對患者都是一種刺激。噪音可刺激交感神經引起機體的應激反應,其中心理表現為情緒改變、焦慮、恐懼、憤怒和煩躁等。而監護儀器對患者心理的影響常見的有恐懼焦慮感、臥位不適感、擁擠壓力感、視覺刺激感。CCU各種監護儀器報警聲、負壓吸引器抽吸聲、電話鈴聲等,給患者造成感覺超負荷,因此應盡量減少工作環境的噪音和防止感覺超負荷。國際噪音協會規定,日間噪音應低于45 dB,夜間噪音應低于20 dB。醫護人員要做到四輕:走路輕、講話輕、操作輕、關門窗輕。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調整監護參數的上下限數值,將報警音量盡量調低。滿足患者對空間的需要,放置儀器盡量避免靠近患者的頭部,減少對患者視、聽覺的刺激。整理好儀器上的導線和管道,盡量使患者活動方便。暫時不用的儀器要移走,待病情平穩及早停止監護。調整CCU內的溫度、濕度、光線,夜間使用床旁燈,燈光柔和;涉及患者隱私的治療、護理以及搶救時,使用隔簾,減少外界對患者視、聽、觸感覺器官的刺激。

3.1.5 強化基礎護理 CCU患者無論病情輕重,均需臥床休息,須預防褥瘡、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故在監護過程中護士應鼓勵患者定時更換,定期協助翻身拍背,按摩骨突及受壓部位;保持床鋪干燥整潔,每天為患者床上擦浴,認真做好個人衛生,讓患者清潔、舒適。保持大小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認真做好晨晚間護理。建立基礎護理質控制度。

3.1.6 實施人性化管理,提供社會家庭支持 重視對患者疾病以外的常人思維和需求,如若病情允許,鼓勵家屬給患者佩帶手表,床邊放家人照片,病室內放置手機等。提供適當的探視時間,加強患者家屬的支持,一日費用清單交與家屬。

參 考 文 獻

[1] 孫淑蘭.監護設備給患者身心引發的傷害及護理對策.護理管理雜志,2004,4.

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0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545-02

兒科的心理護理就是既要注重患兒的生理需要,又要滿足患兒的心理需要,兒科注射的心理護理已經成為現代護理工作中一項重要內容,兒科的心理護理是很微妙的,為使患兒得到合理的治療,使患兒早日康復,就要不斷掌握患兒的心理特點,做好心理護理。兒童處于生長發育過程中,患病和住院會使患兒產生焦慮,和恐懼心理,心理護理可給與患兒和家長在心理上的幫助和支持,并且直接影響著治療和護理效果。由于患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進行心理護理也是有很多困難,有時很難達到預期效果,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加強學習,進行研究探討。掌握患兒及家屬的心理特點以及有效的護理溝通技巧,學會掌握各種護理技術操作及有效的規范用語,懂得尊重患兒的人格尊嚴、生命價值及個人隱私等[1]。努力掌握兒童的心理特點,以便進行護理工作。

1 臨床資料

選取兒科注射的患兒90例進行總結分析,其中男性患兒59例,女性患兒31例,年齡在5個月至11歲,平均年齡在4.17±1.20歲。

2 不同階段的心理需要的評估及護理

2.1 嬰兒期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要仔細觀察患兒的細微變化,此期患兒對周圍的所發生的事情都非常敏感,容易受驚嚇,怕見生人,尤其是對穿白大衣的護理人員,產生非常強烈的緊張、恐懼心理,害怕從她母親懷里把她抱走,對這些,護理人員在操作前,就要和患兒建立友好關系,給患兒身體上的接觸,如抱抱患兒,撫摸患兒,用玩具哄他玩等,護理要通過親熱的表情、神態,姿勢給患兒建立信任感,給與心理安慰,護理人員要以高度的關懷,和親切的態度使患兒得到安慰和安全感,為患兒創造和諧輕松地氛圍,減輕患兒的恐懼心理,在進行治療護理時要盡量分散其注意力,要以嫻熟的護理技術,消除患兒的恐懼感,護理人員要以母親般的關懷,給患兒留下美好的印象,為以后的護理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有利于患兒的身心發展[2]。

2.2 1-3歲幼兒期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操作要盡量人員固定,護士進行連續全面的護理,使患兒產生安全感,盡量滿足幼兒住院前的喜好和生活習慣,了解患兒的習慣用語和特殊的生活方式,如為患兒講熟悉的故事,玩熟悉的玩具,幫助患兒減輕陌生感,使患兒發揮其自主性。幼兒期患兒智能發育迅速,語言、思維和社交能力的發育日漸增速,情緒高度急躁,尤其是有病,愿意哭鬧,容易產生厭惡,自卑,患兒模仿力強,危險的識別和自我保護能力差,易發生意外傷害,要正確引導,耐心啟發,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養成良好的習慣,注意適宜喂養保證生長發育,使其智力得到發展。護理人員要保持病房清潔,整齊,干凈舒適,要通過語言、動作、表情、眼神,姿態和患兒接觸后能喚起患兒的歡樂,消除緊張情緒,充分調動起積極性,配合治療和護理。

2.3 3-6歲學齡前期心理護理 3-6歲患兒變得性格比較固執,不聽話,有的甚至反抗,這是兒童時期的一種違拗心理。不可過于嚴格控制,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接觸的人也陌生,對醫護人員懷有一種恐懼的心理,他們常常坐在那,悶悶不樂,一聲不吭,對他講話也不理不睬,醫生護士在進行治療護理時,進行哭鬧、反抗、甚至逃跑,因此護理人員要學會溝通技巧,主動去親近他,主動和他玩,使他盡早熟悉環境,在他高興的時候,因勢利導,尤其是對不合作的患兒,護理進行操作時,讓其他患兒給他做示范,使他減輕害怕的念頭,我們護理人員要經常在生活上關心患兒,治療操作時動作要輕柔,態度要和藹,盡量分散其注意力,力爭做到操作快,穩、準。針刺靜脈一次性成功,使患兒覺得護理操作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樣痛,慢慢的習慣接受治療和護理。

2.4 學齡期心理護理 此期患兒主要是焦慮和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懷疑受到懲罰,護理人員要保持穩定,有足夠的耐心,尊重患兒的人格,熱情、周到、體貼的為患兒服務,努力和患兒建立感情,使患兒感到溫暖。促使患兒盡快熟悉周圍環境和有關人員,用患兒容易理解的詞語,和特殊方式,方法,解釋治療和護理的主要過程,減少患兒顧慮,利用恰當的機會,說明注射治療的原因,使患兒相信住院不是一種懲罰,是治療疾病的需要,同時對患兒進行素質教育,合理安排生活,供給充足營養,介紹病情,疾病的病因,治療方案,并告知這個方案是根據你的病情制定的。

3 討 論

小兒各器官發育不夠完善,當受到不良影響時,可以干擾正常生理功能,從而產生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從患兒住院時,就應經常與患兒互動,和他一起做游戲,講故事,和他交朋友,要用慈母般的溫柔、親近患兒,語言要親切,使患兒感到如親人,盡早熟悉每一名患兒的性格特點、習慣及要求,盡量用各種辦法滿足他的需求,給他創造一個舒適、溫馨的治療和護理環境,護理人員通過體貼、周到,熱情的服務,減少患兒的恐懼心理,消除患兒緊張情緒,增加親近感,換來患兒的滿意,取得患兒的信任,減輕心理負擔,調動起積極性,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使患兒早日康復,取得理想的效果。

篇(7)

11一般資料隨機抽取2010年1~12月病例100例,全部為女性,年齡20~45歲,平均2915歲;文化程度:小學8例,初中31例,高中16例,大專及以上學歷45例;職業:農民17例,職員49例,個體13例,無工作21例;原發不孕56例,繼發不孕44例;結婚年限1~20年,以3~5年居多,占36%;曾接受過試管嬰兒(IVF)7例,接受人工受精(AID)20例。不孕因素應做相應分析。

12方法采用不記名的問卷調查,100例患者自愿接受本調查并且愿意接受相關的心理咨詢,收回完整資料100份。調查前測評者向患者解釋調查目的,讓被調查者仔細閱讀評定量表前的統一指導語,然后按照各量表中所列項目進行自我評估。

13工具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此表已在中國廣泛應用,并形成了中國的常模標準。根據Derogatis等研究結果,各癥狀的效度系數在077~090,表明此量表的評定結果具有較高的真實性,能夠較好地反映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及其變化[2]。SCL-90的90個項目可以概括為9個因子分,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性、恐怖、偏執、精神病性癥狀等。量表采用5級評分,1~5分分別表示無癥狀、很輕、中等、偏重、嚴重。按中國常模標準評分,總分≥160分或因子分≥2分為陽性,提示有輕度或輕度以上心理問題,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重。

14統計學處理實驗結果數據使用SPSS 110軟件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1SCL-90陽性出現率較高的癥狀,以單項2分以上作為陽性項目計標,陽性出現率較高的前10項癥狀見表1。

表1SCL-90陽性出現率較高的10項癥狀(n,%)項目例數百分比容易煩惱和激動6868過分擔憂5959感到緊張或易緊張5151感到快要把事情做完5050感到苦悶4747當別人看著您或談論您

時感到不自在4646感到比不上他人4545頭痛4242神經過敏,心中不踏實4141不能集中注意393922SCL-90結果與國內常模比較將100例不孕不育患者SCL-90各因子分與國內常模比較,發現不孕不育患者的軀體化、強迫癥狀、焦慮、抑郁、人際關系敏感等因子明顯高于常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不孕不育患者有明顯的心理問題,且往往表現出多項因子異常。見表2。

3討論

31不孕不育患者社會心理壓力來源

311壓力來源于自身的生育要求渴望有自己的孩子,同時證明自己作為一個正常人,具有常人的生育能力。

312壓力來源于周圍的環境,來自身邊的親人,周圍社會的同情或鄙視在中國,因為封建思想在許多地區,尤其是某些農村地區,傳宗接代的任務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們心中,無疑使不孕不育患者背負了很大的壓力。“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傳統禮教也迫使他們承受身邊許多人尤其是親戚朋友的歧視,主要是配偶及其父母對自己的指責或譴責。

3壓力源自自身有限的承受能力患者對疾病有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這種壓力的來源之一,不孕癥病因的差異,就診時限的長短,患者家庭社會背景的差異,以及治療過程的難易程度都會影響患者對壓力的承受能力。

32不孕不育患者的社會心理分析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為明顯的抑郁、焦慮、人際關系敏感,同時有軀體化和強迫癥狀,也存在一定的敵對和精神病傾向,與常模因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3護理措施

33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良好的護患關系可以給患者留下值得信賴的印象,這無疑給繼續配合治療打下基礎。護理人員在接受咨詢時,應當態度友好,善于傾聽,耐心真誠,急人所急,建立知心朋友式的護患關系。在這種態度指導下,可以很大程度上化解患者就診時的各種不良情緒,并且避免絕大多數的醫療糾紛,細致周到地介紹醫囑及各注意事項,合理安排就診及檢查治療,并且創造一個良好的咨詢環境,使患者在一個輕松柔和的節奏中接受治療。

332尊重個人隱私,提升患者自信診斷治療不孕不育患者往往需要涉及到患者的一些隱私:如性生活史、婚姻史等,應當采取單獨就診形式進行問詢,這樣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了解患者病情,從而更有目的性地進行治療。因此,不孕不育患者診療場所秩序的維持非常重要,應當努力建立一個有序、輕松、適當隱蔽的診療秩序。

333夫婦雙方共同治療不孕不育是夫婦雙方的問題,一開始要鼓勵雙方共同診治,當夫婦一同就診時,患者的焦慮能得到緩解,使其精神上得到安慰。

334提供優質的不孕不育咨詢優質的咨詢將提高患者對于該中心的認知度,并且增加患者的依從性,這對護士的知識結構要求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在臨床護理中,需要努力學習各種不孕癥的有關措施,以及這些措施的利弊,力圖為患者提供客觀公正的咨詢宣傳平臺,為不同層次的患者提供合適的咨詢。只有提供專業的咨詢,才能幫助患者更客觀地選擇治療決策,為進一步治療奠定基礎。

335針對心理壓力大的患者要加強引導針對部分心理壓力過大甚至無法進行正常生活的患者,應當采取專業的心理咨詢治療。對因多個、婚前而致內疚及負罪感強烈者,引導患者盡力忽略過去,消除內疚與自責。心理癥狀明顯者實施心理治療或給予抗抑郁焦慮藥物對癥治療,使其擺脫心理障礙,再接受不孕癥治療。由此可見,不孕癥患者的心理狀況不容忽視,在對其進行治療過程中,應重視心理健康問題,并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4]。綜上所述,心理因素在不孕不育中的作用是復雜的,一方面,不孕不育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消極的心理反應反過來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患者諸多的心理失衡及社會適應不良狀態,若得不到有效的疏導,將導致不孕的惡性循環。因此,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將有助于提高不孕不育的治療效果。參 考 文 獻

[1] 樂杰.婦產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94.

[2] 張明圓.精神科手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410-415.

篇(8)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7(a)-0109-02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parturient women

YANG Xiu-li

Obstetrical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Heyuan 517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rturient women,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parturient women. Methods 90 cases of parturient women with single pregnancy and cephalic present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 = 45)and the control group(n=45).All of parturient women were primipara.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individualized psychology nurs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The degree of anxiety,time of birth process,rate of cesarean and vaginal delivery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anxiety,rate of cesarean and vaginal deliver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1),while the incubation period and active period of birth process and the total stage of labor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1).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n reliev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tension and anxiety of parturient women,shorten stage of labor,it is beneficial to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parturient women.

[Key words] Parturient women;Psychological status;Nursing measures

妊娠、分娩時,婦女會相應地出現一系列生理心理變化,尤其以臨產前的心理變化最為顯著[1]。隨著產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精神因素對生產的影響逐漸被重視。產前焦躁、憂郁、恐懼等負面情緒均會影響子宮的收縮,導致產程延長或出現產后出血等并發癥,此時護理人員的心理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2]。本院對90例臨產婦進行心理狀態的分析,并進行個性化的心理護理,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4月~2012年5月在本院分娩的初產、單胎、頭位臨產婦9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21~28歲的有70例, 29~ 35歲的有11例,>35歲的有9例;孕周為37~42周。按照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兩組臨產婦在年齡、孕周、身體狀況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臨產婦均給予普通護理;試驗組實施的護理措施有以下幾點。①產前心理護理:臨產前進行健康宣教,向產婦講解有關分娩的知識,通過宣傳畫、教育手冊展示,讓產婦充分認識孕期保健的重要意義。調動孕婦的家屬積極參與,共同對產婦進行撫慰,增強對產婦的關心度,讓孕婦樹立自信。臨產婦入院時,護理人員要熱情接待,主動向產婦和家屬介紹醫院的管理制度、病房環境、生活設施等,幫助其盡快熟悉醫院環境,消除臨產婦因陌生環境引起的恐懼感和憂慮感,建立臨產婦與醫務人員之間良好的護患關系,提升信任感[3]。對于任性、依賴性產婦,護理人員要有足夠的耐心,告訴她做母親要堅強,肯定其做的對的地方;恐懼憂慮型產婦,在產生畏懼、擔憂時要耐心講解,緩解對疼痛的敏感性,教育產婦學會放松,閉眼休息,減除產婦的顧慮;強忍焦慮型產婦,應當加倍留心其異常情況,鼓勵產婦說出自己的不適。恐懼焦躁的產婦的護理首先要注意態度,做到耐心、熱情,與產婦多交談,降低恐懼感,緩解心理壓力。②產程期間護理:助產時首先主動向產婦進行自我介紹,對產婦的狀態進行評估,了解產婦的心理狀態和需求,并根據臨產婦的性格進行個性化護理。教導產婦如何配合分娩,盡量用贊美的語言鼓勵產婦,分散其注意力,幫助產婦建立自然分娩的信心。當產婦宮縮疼痛時,要采用按壓、撫摸的方式減輕疼痛,如有劇烈痛覺則要握住產婦的手,輕拍產婦的肩部安慰,并輕柔地按摩腰骶部[4]。③拉梅滋呼吸訓練法:產婦取屈膝位或半臥位,全身放松,深呼吸后吐氣,吐氣時要比吸氣稍用力,按照宮縮程度對產婦的呼吸頻率進行調節[5]。④音樂療法:入室后,產房播放輕音樂,以營造一個輕松的生產環境。可遵照產婦的意愿選擇曲目類型,并將音量調至其滿意的程度。⑤產后陪產護理:產后2 h內密切觀察子宮收縮和陰道出血情況,子宮收縮良好、出血量少的產婦可將母嬰直接送入同室病房。讓新生兒與母親多一些皮膚接觸。

1.3 觀察與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產婦的情緒變化、分娩方式及產程變化等。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臨產婦進行問卷調查[8]。臨產婦焦慮程度評價參照SAS的20個相關項目。按照1~4級評分,主要評定癥狀出現的頻率,“1”表示沒有或很少時間有;“2”表示有時有;“3”表示相當多的時間有;“4”表示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有。根據量表中項目定義的癥狀出現的頻度進行總結,正向計分所得總分乘以1.25得到標準分。T為50分為界值分,T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試驗組產婦的焦慮程度較對照組顯著減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表1)。

2.2兩組臨產婦產程的比較

試驗組臨產婦產程的潛伏期、活躍期及總產程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表2)。

2.3 兩組分娩方式的對比

試驗組剖宮產及助產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表3)。

3 討論

臨產婦的情緒變化非常大[6],盡管生育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但大多母體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應激反應,如擔心有無畸形、難產、胎兒性別及自己是否能作一個好母親等。隨著分娩期的臨近,很多孕婦會莫名其妙地產生恐懼、煩惱、不安等情緒,通過內分泌應激及神經通路的影響致使宮縮無力,產程延長,子宮平滑肌緊張,疼痛閾降低,對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極易因恐懼而導致難產、胎兒宮內窘迫等,因此該階段產婦的心理狀態尤為重要[6-7]。

對于臨產婦,在入院時幫助其消除心理顧慮。①營造舒適、溫馨的住院環境,包括病房內的整潔度、光線強弱、噪音、被褥的舒適度等,優美的環境可讓情緒得到放松;②醫患關系對于產婦的心理有直接影響。此階段產婦、家屬的心理都產生非常大的波動,對醫院的期望非常大,因此需要得到醫務人員的關照,以排除擔憂。護士應當根據產婦及其家屬的習慣、性格進行相應的護理,真誠與其溝通,向家屬進行宣教,講解臨產前和分娩期的知識,鼓勵產婦正確面對分娩,積極調整心態,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

[參考文獻]

[1] 張繼敏.臨床護理干預對產婦心理狀態及分娩結局的影響[J].中外醫療,2012,31(31):156-157.

[2] 張成碧.臨產婦心理狀態剖析與護理干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09,2(24):23-24.

[3] 陳清會.初產婦產程中心理護理的臨床應用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35):144-145.

[4] 張玉靜.初產婦分娩疼痛的心理狀態分析及護理措施[J].吉林醫學,2010,31(23):3915-3916.

[5] 李朝洪.臨產婦心理狀態剖析與護理干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5):137-138.

[6] 朱社寧,陳麗蓮,王楚瑩,等.臨產婦心理狀態分析及心理護理對策[J].全科護理,2010,8(14):1228-1229.

篇(9)

性傳播疾病的種類繁多,包括梅毒、淋病、尖銳濕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等二十余種,其共同的特點就是主要的傳播途徑為傳播[1]。性傳播疾病的患者因其對疾病的認識不夠徹底,普遍存在著對疾病的恐懼,同時由于患者的文化層次以及生活背景的不同,其心理壓力的來源也是不同的。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對患者健康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患者的身體健康,同時也需要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對其進行普通護理的同時也要進行心理護理,心理護理能夠使患者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減少其心理壓力,能夠更好地完成治療[2]。回顧性分析婦科門診就診治療的145例性病患者的資料,分析其心理壓力的來源,同時對其進行心理護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婦科門診就診治療的性病患者共計145例,均為女性患者,年齡18~56歲,平均(37.5±6.9)歲,患者均有經過實驗室檢查確診,病程3 d~14個月不等。患者病種類型:梅毒34例(23.45%),淋病32例(22.07%),尖銳濕疣26例(17.93%),非淋菌性尿道炎22例(15.17%),其他31例(23.38%),發病部位主要分布于大、小、肛周、會、陰道壁、宮頸等。

1.2 治療方法:分析患者的心理壓力來源,根據其心理壓力的不同,給予不同的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做到保護患者的隱私,對患者一視同仁,不可對其產生歧視,余患者交談語氣中不可存在責備、訓斥等情緒,要對患者保持同情心,細心的聽取患者的想法,耐性的進行溝通,準確的了解患者心理壓力的來源,對其進行對癥心理護理,使患者能夠對治療充滿信心,同時正確的對待疾病,積極的進行治療。

2 結果

145例患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有治療費用134例(92.41%)、治療效果140例(96.55%)、對家庭有所影響124例(85.52%)、影響性生活治療130例(89.66%)、擔心疾病惡化132例(91.03%),本組患者擔心治療效果最多,占到本組所有觀察患者的96.55%,擔心對家庭影響的最少,僅占到85.52%,然而均超過本組患者的75%。

3 討論

性傳播疾病作為一種傳播途徑特殊的疾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治療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女性,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常常會導致患者的心理壓力更重,患者常出現一些恐懼、悲觀的心理,導致拒絕就醫或羞于就醫,導致疾病發展更加的嚴重,反復多種感染,更加難以治愈。隨著醫療模式的轉變,對于患者心理狀態的關注也更加重要,完整的治療不僅是治愈患者的疾病,同時也要給患者一個健康的心理[3-5]。

在本組觀察的145例患者中,有140例患者擔心治療效果,占到總人數的96.55%。這就說明,絕大多數的患者是渴望得到治療,希望能夠一針治愈。這些患者往往同時存在擔心對家庭影響的心理狀態,患者往往存在求醫心切,卻又不愿意讓別人知道自己所患的疾病,這樣容易導致患者病急亂投醫,聽信江湖游醫,到私人診所進行不正規的治療,結果反而延誤了疾病的治療,導致疾病的傳播,最后依舊會影響到患者的家庭。

對于有這種心理的患者,應當對其進行健康教育,詳細的介紹此類疾病的基本知識,包括病因、傳播途徑、癥狀、并發癥、預防以及治療、療效等基本情況,同時也應當在患者心中樹立信心,使患者明白規范治療的重要性,以及規范治療是可以治愈的,也對醫生產生信任感,同時做好患者配偶或者的思想工作,動員早日就診,同時治療,避免反復感染,也對患者的康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時本組擔心治療費用的患者有134例,占到92.41%,對于擔心治療費用的患者,應當仔細向患者解釋,同時根據患者的經濟情況,選擇適當的藥物,提前計算好患者所需的療程,以及大致所需要的花費,減少患者對于費用的壓力。

許多患者存在悲觀的情緒,對于性別的認識、危害、傳播不了解,認為染上了艾滋病等不治之癥,使得患者出現焦慮、恐懼的狀態,導致患者出現悲觀的心理。對于這種患者應當在對患者進行基本知識普及和健康教育的同時也對患者介紹精湛的醫療技術,耐心的了解患者的接觸史,同時向患者介紹普通性病和艾滋病的不同之處,使患者對醫護人員產生信賴感,培養出良好的醫患關系,也是一種舒緩患者心理壓力有效地措施。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心理因素在性別的發生、發展以及轉歸中有這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女性性病患者中,其對患者的心理影響不容忽視。正確且有效地心理疏導能夠幫助患者積極地面對治療,使得患者能夠積極地、規范的進行治療。因此,有效地心理護理干預能夠幫助患者的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推廣。

4 參考文獻

[1] Kim HY,Kim BJ,Kim JH,et al.Early congenital syphilis presenting with skin eruption alone:a case report[J].Korean J Pediatr,2011,54(3):512.

[2] Battaglia LA,Vannelli F,Belli,et al.Giant condyloma acuminatum of the anorectum:successful radical surgery withreconstruction[J].Tumori,2011,9(7):805.

篇(10)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8231(2011)10-1760-02癌癥是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之一,腫瘤患者被確診為晚期癌癥時,心理將受到極大沖擊,感到極度恐懼。由于各臟器系統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害,生活不能自理,精神、經濟壓力較大,這些嚴重的心理問題,導致病情急劇惡化,生活質量降低,因此護士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在疾病治療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 晚期癌癥患者的心理特征

晚期癌癥患者由于病情復雜,年齡、文化程度、生活習慣、經濟狀況等差異所表現出心理狀態也不一樣。

1.1消極絕望型心理 :這類患者多數病程長,經濟狀況比較窘迫,年齡較大,放、化療治療的費用較大,副反應的耐受力差,往往對治療失去信心而拒絕治療,患者和家屬只要求給予營養支持使其能夠減少痛苦的離開人間就行。

1.2焦慮恐懼型心理 :焦慮是晚期癌癥患者突出的癥狀之一,特別是年輕患者,他們較年齡大的患者更為緊張、焦慮、恐懼,心理壓力較大。當他們知道自己患了癌癥時,起初是否認,隨后出現恐懼焦慮情緒,擔心拖累家庭成員,對事業工作及未來失去希望,對放、化療的副反應比如脫發等難以接受,患者的焦慮恐懼心理日漸加重。

1.3孤獨抑郁型心理 :晚期癌癥患者由于病程長,反復入院治療打亂了生活節奏,青年人失去了工作能力,體質消耗嚴重,加上大多數患者多處轉移,病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疼痛加劇。因此患者灰心喪氣,孤獨抑郁的情緒加重,整天悶悶不樂。

2護理體會

2.1對癌癥病人的真實病情要適度保守秘密,以免病人過于緊張與恐懼,對已知道自己患癌癥的病人,應給予科學的解釋,安慰與鼓勵,使病人能正確對待疾病。

2.2當患者得知病情進展情況時,要及時做好心理上的安慰,幫助其認識到癌癥治療不是一帆風順的過程,鼓勵患者不要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治療上,應調動自身的力量,去遏制癌癥的發展,保持良好的心態,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2.3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增強患者的信任感。對于癌癥患者來說,使他們抱有希望是一種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雙重意義的治療方法。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通過護患關系的改善,增強患者對醫務工作者的信任感,對治療產生希望,這也是減緩痛苦的重要條件。筆者的體會是:必須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心,與患者接觸時要特別注意禮貌和態度,用親切的口吻、尊敬的稱謂與患者交談,關心體貼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取得患者的信任,用自己嫻熟的技術取得病人的依賴,爭取病人的配合。

2.4交流、溝通、疏導: 交流可了解患者的社會、文化背景、個性特征、生活習慣、對疾病的認識、態度等,從而掌握其心理變化,進一步有步驟地暗示、引導、調動其內在的心理抗衡能力,從而緩解緊張,恢復心理平衡。在交流時,護士應掌握語言交流與非語言交流的技巧,并注意以下幾點:(1)態度誠懇,語言親切;(2)與患者談話時要坐下,姿態自然放松,保持與患者的目光接觸;(3)耐心地傾聽并移情,使患者感到舒適和溫暖;(4)不可隨意更改話題或發表個人意見而阻斷患者談話;(5)防止不適的樂觀或作出保證;(6)注意觀察患者的非語言表情;(7)遇到患者不愿交談時,不勉強,可握著患者的手或撫摸其額部,使其感到對他同情和理解;(8)若患者已知癌癥擴散,則不應回避患者提出的問題。指導患者宣泄不良情緒,并進行疏導安慰,給予心理支持。明確回答病人提出的問題,切不可說出消極語言而加重病人的心理負但。告訴患者,與醫務人員及其家屬進行分工:疾病的治療交給醫務人員,家里的一切事情包括治療費用的問題交給家屬去處理,而患者自己的任務是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向患者講述治療癌癥的新進展、新成果,堅定患者對治療癌癥的信心。

3疼痛的護理

疼痛是晚期癌癥患者的主要癥狀,發生率幾乎高達百分之百。癌癥患者的疼痛比較復雜,WHO大致將引起疼痛的原因分成四類:直接由腫瘤發展侵犯引起的疼痛;與腫瘤相關但非直接引起的疼痛;由腫瘤治療和檢查引起的疼痛;與腫瘤無關的疼痛[1]。

文獻資料指出,癌癥患者的護理以疼痛護理為主[2]。控制疼痛是對晚期癌癥患者關懷護理的主要內容之一。護士在癌癥疼痛的控制中起重要作用,掌握正確的評估方法,實施有效的措施和完善的護理,可緩解癌癥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質量[3]。及時發現,解決患者的痛苦甚為重要,應根據患者病情和疼痛程度,采用三階梯給藥法緩解疼痛癥狀,指導患者適時按量用藥,輕者口服藥物,重度疼痛及晚期癌痛患者可酌情應用品,定時給藥,以患者不感疼痛為度,在應用止痛藥物的同時輔以鎮靜劑以增強止痛效果。

作為一名護士,不僅要有良好的服務態度和業務技術,而且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去細致地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及時發現患者的心理反應,針對癌性疼痛患者的各種心態,不失時機地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使患者痛閾提高,從而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態,減輕患者的疼痛 、焦慮、抑郁,并可改善患者的睡眠和食欲狀態,使患者重建生活信心,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4治療過程的心理護理

晚期癌癥患者多已失去手術機會,在放、化療前,不僅要向患者宣傳進行這種治療的重要性,也向患者講述治療期間可能出現有不良反應,使患者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主動克服困難,積極配合治療。

癌癥是目前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頑疾知一,癌癥患者身心兩方面受到雙重打擊,通過采取心理護理對策,患者的不良心理表現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雖然這些患者的生存期有限,大部分的患者出院后能保持平和的心態生活和治療。

總之,對于晚期癌癥患者,護理人員應在加強疼痛護理、努力減輕或消除軀體痛苦的基礎上重視心理護理,讓病人克服一切心理障礙,時刻保持愉悅的心情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面對癌癥帶來的各種痛苦的體驗。這樣既能有效抑制軀體的主觀不適感,又能激發機體抵抗疾病的潛能,激活免疫系統發揮應有的功能。患者在給予心理護理的同時,再積極配合各種醫護治療措施,就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治療效果,最終方可促使病情逐漸走向康復。

參考文獻

上一篇: 項目管理工作 下一篇: 結構化債券投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天天看片影院国产 |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青青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 | 午夜免费性色福利视频 |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