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5:53:4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老年人生活護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 調查方法
采用隨機抽樣調查法,進行社區問卷調查、個人問卷調查及在相關部門配合下進行的全面調查。調查走訪了上百個家庭。社區調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表》及《鄉鎮老年人情況調查表》,內容主要涉及城鄉老年人口數、老年人的年齡結構、經濟狀況、居住狀況、勞動力狀況、贍養情況等方面;個人問卷調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質量調查表》發出調查表共計600張,回收538張,調查內容真實、可靠。同時,在安順市老齡委、民政局、統計局收集了相關資料。通過調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及老年人對養老護理的需求情況。
2 調查結果及資料收集 本文由收集整理
2.1 老年人的基本情況
60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數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農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對年輕男性占55.8%;城市大專以上的占7.3%、文盲16.4%;農村大專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農村4.1%;在城市中愿意與子女同住37.2%、無所謂22%、不愿意40.8%,農村中分別為54.4%、24.5%、21%,愿意入住養老結構的占總數的20.3%。見表1。
2.2 老年人健康狀況及老年護理的需求
健康狀況:很好8.9%,較好59.7%,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護理需求中-飲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詢41.8%,心理護理需求29.79%;護理服務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務5%,定期上門服務45.4%,隨時提供呼叫服務49.6%。見表2。
3 調查結果分析
3.1 從收集的資料分析
我國城鄉均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且發展的速度很快。據預測,到2010年老年人將占總人口的12.1%;到2020年將進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長之態勢。但是,老年護理服務體系還未真正建立健全。發達地區老年護理服務擴展較好,邊遠貧困地區由于經濟欠發達,老年醫療衛生服務較差,缺乏專門從事養老護理服務的醫療機構及經過專業培訓及持證的專業護理人員。
3.2 高齡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鄉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護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會對老人長期照料與護理的責任明顯加重。調查發現,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償服務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數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增長,眾多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對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和社區養老護理的需求益加強烈,數量逐年遞增,隨之而來的社會服務需求也急劇增長。
3.3 根據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特點與需求
老年人臟器儲備功能低下,適應力降低,免疫力減退,應激能力降低。中醫認為老年人正氣漸衰,五臟功能日益低下,病機復雜,虛實夾雜。除了需要老年護理人員提供的專業服務外,諸多老年病更適合于中醫中藥的調理與保養,從飲食護理、情志護理、運動護理、中醫技術等方面進行日常的護理和身心保養,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用手法、腹針、中藥等方法相結合的中醫綜合療法能達到良好的效果[3]。因此,為了滿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培養老年護理及中醫康復護理的專業人才。
3.4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明確提出,大力發展中醫護理?!毒V要》中透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制訂并推廣優勢病種中醫護理方案,預計到2015年培養中醫護理骨干人才2萬名,加強中醫護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養生康復中的作用。邊遠貧困地區,老年護理工作的開展情況欠理想,缺乏專門大規模的老年人醫療衛生機構及專業人員。結合中醫護理高效快速、簡、便、驗、廉、廣覆蓋等特點,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及需求,開展養老護理、中醫護理教育有著較大的空間,改革護理課程,加強學生老年護理及中醫護理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勢在必行。
4 啟示
根據新的醫療衛生改革方案,要強化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做好社區老年人醫療護理工作非常重要。通過調查研究,筆者認為要做好欠開發、經濟欠發達的邊遠貧困地區老年護理工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①建立完善的老年衛生服務體系,適應老齡化社會發展的需要,促進健康老齡化建設。開發老年衛生服務是促進健康老齡化建設的必要保障。政府需加大投入,并爭取社會福利資金注入,創辦適應邊遠地區老齡化社會發展的老年衛生服務體系。以滿足老齡化社會發展及老年護理實踐和衛生職業教育一體化教學的需要。探索和建立適合邊遠地區的社區醫療衛生護理模式,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統、規范的社區護理服務,實現健康老齡化的目標,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間我區380名老年人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24例,女性156例;年齡60-91歲,平均(69.1±7.2)歲,其中60-69歲者218名,70-79歲者124名,80-89歲者38名;職業:農民23名,工人103名,教師52名,醫務人員15名,企業職工91名,公務員67名,無業者12名,其它17名;文化程度:小學114名,中學及高中192名,大專及以上74名;婚姻狀況:喪偶68名,夫妻健在305名,獨身7名。
1.3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對以下幾方面進行調查和分析:①受試者一般情況: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等;②受試者的健康水平:高血壓、心血管病、糖尿病等11種老年常見疾病史;③制定社區護理的需求問卷,包括疾病預防、疾病護理、健康促進三個方面,共23個條目;④采用GQOLI-74生活質量的綜合評定量表[1],內容包括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物質功能、社會功能四個方面,共74個條目,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調查問卷由經培訓的專業人員入戶發放,使用統一指導用語向受試者講解。調查表由受試者本人填寫。本次共發放400份問卷調查表,最終回收有效問卷380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95.0%。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的收集與處理均由我院數據處理中心專門人員進行,保證數據真實性與科學性。初步數據錄入EXCEL(2003版)進行邏輯校對與分析,得出清潔數據采用四方表格法進行統計學分析,分析結果以p
2結果
2.1老年群體疾病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380名老年人中,患病者273名(71.8%)。其中患1種疾病165名,2種及以上108名。患病率最高的的前五名疾病是高血壓(125名)、關節炎(76名)、心血管?。?3名)、糖尿?。?6名)、白內障(19名)。
2.2社區老年人護理需求影響因素
表1社區老年人護理需求影響因素
2.3社區老年人生活質量評分
本研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社區老年人生活質量平均(61.72±9.84)分,軀體功能平均(60.11±11.86)分,心理功能平均(67.31±12.62)分,社會功能平均(63.34±10.76)分,物質功能平均(55.76±13.52)分。
2.4社區老年人護理需求和生活質量間相關性
表2社區老年人護理需求和生活質量間相關性(r)
注:*表示P
3結論
3.1護理工作利用情況與影響因素
本調查顯示,社區老人的護理服務利用率較低。通過調查結果可知,380名社區老年人中273名患病,患病率高達71.8%。而患病率最高的前五位分別是高血壓(125名)、關節炎(76名)、心血管病(63名)、糖尿?。?6名)、白內障(19名)。此類疾病與老人生活習慣有密切關系,也說明老人對于社區護理服務的需求較高。社區老人生活質量平均(61.72±9.84)分,這與國內外相關資料[2-3]的研究結果相近。該現象也說明老人有較高社區護理需求,但目前我區護理服務的狀況并不樂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區護理工作處于起步階段,社區服務站工作宣傳不充分,老人對于社區護理工作的性質、特點、方法、意義等缺乏深入了解;而社區老人對社區護理不接受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費用問題,老人對于費用考慮與平時經濟收入和消費習慣、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同時也可反映出老人對于護理工作認識的缺乏[4]。
3.2增強護理服務工作
3.2.1全面了解社區老人護理需求,針對性開展健康宣教 實施健康宣教工作,進一步提高社區老人健康意識與自我保健的能力,提倡科學、文明生活方式,可有效預防和控制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本調查顯示社區老人主要患病為高血壓、關節炎、心血管病、糖尿病及白內障,因此,以社區為基本單位開展健康宣教是一項具有實際意義的干預對策[5]。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7-0177-01
老年性癡呆[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指老年老化程度超過生理性老化,或過早老化,致使腦功能障礙,引起一種后天獲得性、持續性智能障礙。
1老年癡呆癥的表現
1.1精神、行為異常:其癥狀中以失眠、譫妄、被害妄想為主,怕人下毒而拒絕進食,常常懷疑別人而表現出攻擊行為,還可有幻覺、抑郁、焦躁等。行為異??捎幸归g妨礙家人休息,隨意外出迷失方向,終日發愣、淡漠不語。
1.2認知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記憶力障礙,尤其以早期近記憶力障礙為主,嚴重者造成定向紊亂,特別容易遺忘一些抽象名詞、人名等。常有不恥行為、倫理道德行為均可有改變。甚有出現幻聽、幻視、妄想、躁狂或抑郁的癥狀。
1.3定向力障礙:表現為不知自己家住那兒,常常走失。人物定向障礙,表現為不認識自己家人,過去非常熟悉的人現在不認識。
2護理
老年癡呆的疾病發展臨床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故應在早期階段積極治療,合理的生活護理,以延緩病情進展。由于目前該病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手段,老年性癡呆逐日加重,最終因軀體合并癥而危及生命。
治療老年癡呆目前還沒有特效藥物。主要支持對癥,預防并發癥,生活護理。由于老年癡呆病人生活有部份失理或者完全失理,提高老年癡呆病人的生活質量,延緩老年癡呆病人的病情發展,很好的生活護理顯得尤其重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護理:
2.1心理護理:老年癡呆癥病人的心理護理非常重要,尤其對那些精神異常、情感障礙較重的患者,采用恰當的心理護理方法,可明顯逆轉患者的情感反應。首先從社會從家庭更多地給老人精神上的關愛,不能歧視他們,冷落他們,要讓他們積極對待生活。對一些譫妄、易動的病人不必關在室內,經合理的心理護理,將病人置于戶外護理,以減輕患者因約束造成的精神緊張,從而減輕了行為障礙。
2.2環境要求:創造安靜、舒適、安全的環境。室內保持環境舒適,空氣新鮮,陽光充足。要避免老人在光線暗淡的房間里生活,必要時白天也要開燈。保持房間的溫濕度適宜。
2.3飲食護理:日常飲食中吃大量蔬菜、植物油等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品,可以減少人們患早老性癡呆癥(阿爾茨海默氏癥)的危險。注意飲食,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糖、低脂的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為主。
飲食要適合病人口味,保證豐富的營養,品種多樣化,以提高食欲,但應避免病人因健忘吃了再吃,飲食過度或不主動進食情況。蘑菇、雞蛋、大豆、木耳、山藥、海參等食物,對防治早老性癡呆均有一定效果。
2.4安全護理:老年癡呆癥的病人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缺乏正確的判斷力,更不能預計自己行為的結果,因此,在這類病人的生活區域內一定要從安全角度考慮,一些危險物品要嚴加保管,減少室內物品器具的放置,床鋪要低矮、柔軟舒適,必要時采用約束帶,以防墜床摔傷。防止跌傷、傷人、玩火、噎食等意外發生。
血管性癡呆者常伴有吞咽困難,進食時注意咳嗆,不宜過快,防止食物誤入氣管,引起窒息。癡呆病人缺乏對危險事物的分辨,要防止夜間入廁時摔倒或者睡覺時墜床。必要時給予保護性約束管理,注意約束的適當度,觀察約束部位皮膚的血液循環,防止發生過度約束的意外。
2.5生活護理:協助料理個人衛生,做好生活護理。督促病人洗臉刷牙,經常洗澡,若不能自理,隨時給予幫助,避免毛巾、腳布錯亂使用。天氣變化時,及時關心增減衣服,以及衣著的整潔,防止亂穿衣或倒穿、反穿衣褲等。
2.6用藥護理:需要藥物治療的,一定按時給病人服藥,并注意用藥后的反應及其他并發癥的發生。
2.7做好病情觀察,預防并及時發現并發癥:勤觀察、多詢問。老年人往往可出現其他臟器功能衰退或某些疾病,癡呆者因感覺遲鈍,反應能力差,若不細心觀察、多詢問,不及時處理,將造成嚴重的后果。
結果:干預組病人疼痛現象、用藥及鍛煉有較大改善(P0.05)。
結論:護理干預在減少疼痛和骨折方面效果顯著。
關鍵詞:骨質疏松癥護理干預社區中老年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253-01
骨質疏松(osteoporosis.OP)是發生在全身骨骼的綜合征。特點是骨成分減少及組織破壞引起強度及韌性下降,最嚴重可導致骨折。在骨質疏松癥病人中有相當數量的人群被骨折折磨。而髖部骨折和椎體骨折對老人身心都有較大打擊。對社區骨質疏松性骨折的護理干預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對象為2006年11月——2009年10月我所在社區管理轄區內的八個小區的老人,隨機選四所為干預組四所為對照組。合格指標:活動不受限且智力正常。不合格指標:行動不便或智力差。對照組205人,干預組200人。
2護理干預
2.1心理干預。由于病人全身關節痛導致行動和生活質量低下,易產生暴躁和絕望之感。應按照病人心理情況進行護理,再按照病人的文化水平,有目的的進行心理干預。鼓勵老人子女多配合。使病人保持良好心理狀態,對提高機體抵抗力和病情康復有益。
2.2飲食干預。合理飲食,多吃堅果和蔬果,減少鹽酒的攝入。禁止吸煙,減少對心肺的傷害。此外,因酸性食物可腐蝕骨骼,是引起骨質疏松癥的重要因素。
2.3運動干預。指導患者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可有效防止骨質疏松癥發生。如散步、快走和慢跑等,以加強骨骼強度和韌性,防止發生骨折。運動量要逐步增加,以不覺勞累為宜。
2.4補鈣干預。骨質疏松癥是機體骨成分減少、組織破壞引起的。所以,首要環節是補鈣。每天要攝入600mg鈣,還應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蛋奶和動物肝臟中維生素D含量較多;陽光可活化體內非活性狀態維生素D,鼓勵病人到室外多曬太陽;指導病人多吃新鮮蔬菜,食物中維生素K對骨鈣代謝有調節作用。
2.5藥物干預。較重病人應配合以下藥物進行治療。
2.5.1阿侖膦酸鈉,可抑制破骨細胞的生成,減慢骨成分的丟失,因其可刺激局部消化道黏膜,有消化道炎癥的病人應慎用。
2.5.2密鈣息,應與鈣劑聯合應用。
2.5.3雌激素,適于老年絕經病人??山档湍蜮}流失,調節鈣平衡;雄激素,促進蛋白潴留,提高骨基質成分。但應預防子宮內膜癌和癌。
2.6消除病因的干預。骨質疏松癥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包括營養、內分泌和代謝等因素。據骨質疏松癥患者致病因素進行治療指導,病因一經控制,骨質疏松癥既可逐漸恢復,內分泌和代謝因素引起的骨質疏松癥尤甚。
3結果
共得有效結果對照組198例,干預組190例。骨折人數對比:3年來發生骨折人數,干預組比對照組少7人,但經卡方檢驗,無統計學意義(P>0.05)。疼痛好轉人數對比:干預組有180人好轉,比對照組多出40人。服藥依從性:規律服藥干預組120人,明顯比對照組多。參加鍛煉人數:干預組150人,比對照組60人顯著多。經卡方檢驗,有統計學意義(P
4討論
社區老年人群由于年齡偏大,伴隨更多慢性疾病。再加上老年人很少暴露在陽光下,所以他們比普通人群更易患骨質疏松癥。有較多研究報告關于社區骨質疏松癥的護理干預,本實驗以我所在社區管理轄區內的八個小區為研究對象,研究了該群體中護理干預對骨質疏松癥的療效。護理干預可在病人心理飲食及運動等方面進行指導。為了讓老年人群充分掌握骨質疏松癥的病因、發展和危害,并且從自身開始主動進行防治,還有必要的宣傳措施。食物中的鈣元素有利于維持骨量峰值在穩定水平,同時在防治骨質疏松癥方面也是相當重要的。日常飲食中應該以米面和雜糧為主食,做到飲食花樣多變,粗糧細糧搭配食用。平時鈣、磷元素和維生素D含量豐富的食物應該多吃,如大豆和牛奶及其制品類、魚蝦等海產品類、雞蛋堅果類,還要多喝骨頭湯搭配綠葉蔬菜,多吃水果等。堅持喝牛奶每天500mL。進行有規律的體育活動對各年齡段人群身體機能都有較大提高,從事體育活動對于骨骼發育的正面影響已經在臨床研究中得以證實。大量證據顯示,即便是已經90歲高齡的老年人經過體育鍛煉肌肉力量也會顯著增加。在預防及治療方面應用的藥物目前有很多,應該根據具體病人狀況合理用藥,以真正達到治療的目的。
結果顯示,隨著健康教育在社區老人中逐漸普及,老人們對骨質疏松癥的防治意識顯著提高。人群疼痛程度有較明顯減輕,但干預組疼痛率也不低,在改善病人疼痛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骨質疏松癥的最嚴重后果是骨折,大概由于時間過短或干預效果尚未顯現等原因,對比骨折人數經差異不明顯,要想搞清楚干預對骨折預防的療效,必須經更詳盡的研究證明。
本研究尚有不足之處,骨折很有可能是加強鍛煉導致的,會掩蓋干預的好處。失訪率較高,大概是骨折導致病人死亡,會降低干預的療效。還有可能是因為干預人員與病人接觸較多,病人從感情方面考慮會盲目填寫好的結果,引起干預組效果顯著好于對照組。
5結論
護理干預對預防老年骨質疏松癥及其并發癥骨折有很好的臨床效果,對老年人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預防已經成為最重要的防治手段。干預人員應認真對待老年骨質疏松癥病人,積極給病人提供服務,認真講解骨質疏松癥疾病的危害及如何防治,向患者及家屬講授心理健康知識,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病人自我防護意識,降低老年病人骨質疏松癥性骨折的發生,維護老年病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施幗芳,陳小勇.老年人骨質疏松癥的護理干預[J].醫藥與保健,2009,0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病人數多,病死率高。由于其緩慢進行性發展,嚴重影響病人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COPD病人在急性發作期過后,臨床癥狀雖有所緩解,但其肺功能仍在繼續惡化,并且由于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種有害因素的影響,經常反復發作,而逐漸產生各種心肺并發癥[1]。我們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對80例老年COPD病人進行護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1月~2010年1月80例老年COPD病人,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齡最大89歲,最小58歲,平均75歲。所有病人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診斷標準[2]。采用自身對照法由責任護士根據病情及有無并發癥、癥狀緩解情況、生活自理能力,采取相應護理措施。
1.2護理干預
①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除煙酒、堅持服藥,避免粉塵和刺激性氣體的吸入;避免與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觸,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期間,應盡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避免受涼感冒。②合理調配飲食:飲食宜清淡、富營養,不宜過飽、過甜、過咸,忌生冷、辛辣、魚腥發物,餐前及咳痰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潔;餐后避免平臥,有利于消化;多飲溫開水,但避免在餐前和進餐時飲水,以免出現飽脹感;忌食膨氣類食物如冷水、啤酒、豆類、馬鈴薯及油煎食物、干果、堅果等,保持大便通暢。③耐力訓練:耐力訓練可使肌體利用氧的效率增加,動靜脈氧差加大,提高肌體的能量儲備。方法:以下肢為主的步行、踏車、上下樓、慢跑等,運動持續時間為20分鐘-30分鐘,至少每周3-4次,注意在運動訓練開始時,先進行10分鐘-15分鐘的熱身運動,如緩慢步行、肌肉伸展和關節活動。④呼吸肌功能鍛煉:縮唇、腹式呼吸可延緩呼氣流速,延長吸氣、呼氣時間,減慢呼吸頻率,使支氣管內壓增加3-5CMH2O,便于肺泡內氣體的排空,減少殘氣量,增加肺通氣量。⑤氧療:慢阻肺患者長期氧療能提高動脈血氧飽和度,改善缺氧,減輕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宜采取低流量(氧流量1-2L/MN或氧濃度25-29)吸氧,每日吸氧時間不少于10-15H,因夜間睡眠時,部分病人低氧血癥更為明顯,故夜間吸氧不宜間斷,注意用氧安全,鼻導管每日更換,防止堵塞、感染,氧療裝置定期更換、清潔、消毒。⑥心態平和:病人要以積極的心態對待疾病,如放慢思維,控制呼吸,眺望遠處,外出散步,聽音樂,或培養養花種草愛好,以分散注意力,減少孤獨感,緩解焦慮、緊張的精神狀態。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干預前、后臨床癥狀、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的比較采用Wilcoxon檢驗,對睡眠質量的比較采用檢驗。a=0.05。
2 結果
2.1護理干預前后臨床癥狀對比 見表1
表1 護理干預前后病人臨床癥狀情況比較(例)
n 臥位 睡眠質量
坐位 半臥 平臥 好 差
干預前 80 28 52 0 54 30
干預后 80 10 23 47 71 12
注:干預前后臨床癥狀比較,p
2.2預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情況比較例
n 生活自理能力 在住院次數
完全
自理 在他人
協助下 完全
3次 2次 0次
干預前 80 0 18 62 34 18 3
干預后 80 26 36 18 3 39 9
注:干預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情況比較,p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簡稱慢阻肺,它是一種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一般與有害氣體或顆粒對肺部產生的異常炎癥有關。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慢阻肺在全球疾病死亡原因當中,僅次于心臟病、腦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與艾滋病一起并列第四位。在我國,COPD同樣是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重要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近期對我國7個地區的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顯示,COPD患病率占40歲以上人群的8.2%,其患病率之高非常驚人。慢阻肺造成的氣道、肺實質和肺血管的永久性損傷,會使人喪失不同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然而,目前的現狀是雖然慢阻肺發病率如此之高,但它卻是全球最缺乏診斷和治療的慢性疾病[3]。據估計,有一半以上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此病,因為慢阻肺在早期階段雖然已有炎癥反應和組織結構的破壞,但患者可能感覺不到明顯的不適癥狀,這時若不能有效控制病情,隨著肺功能繼續受損以及氣流受限加劇,會發展成平時走路甚至坐著都氣短和呼吸困難,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如果反復急性發作,會進一步導致肺功能加速下降,引起肺動脈高壓、呼吸衰竭等并發癥,最終導致死亡。但如果在疾病早期就及時診斷、治療,將可大大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COPD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普遍認為COPD以氣道、肺實質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癥為特征,在肺的不同部位有肺泡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尤其是CD)和中性粒細胞增加,部分患者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激活的炎癥細胞釋放多種介質,包括白三烯B4(LTB4)、白細胞介素8(1L-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其他介質。這些介質能破壞肺的結構和(或)促進中性粒細胞炎癥反應。除炎癥外,肺部的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氧化與抗氧化失衡以及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如膽堿能神經受體分布異常)等也在COPD發病中起重要作用。吸入有害顆?;驓怏w可導致肺部炎癥;吸煙能誘導炎癥并直接損害肺臟;COPD的各種危險因素都可產生類似的炎癥過程,從而導致COPD的發生[4]。
對于慢阻肺的防治,首先,應加強控煙。在我國,吸煙是慢阻肺的主要病因,約占慢阻肺病因構成的71.6%。有資料顯示,15%至20%的吸煙者會發展為慢阻肺患者。慢阻肺患者中有80%-90%現在或曾經吸煙。據調查,吸煙可使成人慢阻肺的發病率增加10%-43%。因此,戒煙或不吸煙是防治慢阻肺最有效的方法。其次,應減少不潔環境和職業的暴露。因為職業暴露以及燃料、油煙的空氣污染也是引起慢阻肺發病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臨床癥狀、活動耐力、睡眠質量、再住院率各項指標明顯優于干預前,干預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潘偉平,林嘉璇,安靜怡等.咳痰困難病人有效排痰方法的實踐[J].護士進修雜志,2009,21(10):949.
【中圖分類號】R5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3-0284-01
高血壓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病是指動脈壓增高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血管性疾病。筆者在我科2010年10月到2011年4月中選出患者85例,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近半年護理的高血壓患者中隨機選出85例,其中男46例,女39例。平均年齡58歲。
1.2 診斷標準 高血壓是指在未服抗高血壓藥物的情況下,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
2.1 對癥護理
(1)出現明顯頭痛、頸部僵直感、惡心、顏面潮紅或脈搏改變等癥狀、體征時,讓患者保持安靜,設法去除各種誘發因素。
(2)有失眠或精神緊張者,行心理護理,同時配以藥物治療或針刺療法。
(3)有心、腦、腎并發癥患者應嚴密觀察血壓波動情況,記錄出入液量;高血壓危象患者應嚴密監測其心率、呼吸、血壓、神志等生命體征。
(4)冬季應注意保暖,室內保持恒定的室溫,洗澡時避免受涼。
2.2 一般護理
(1)休息:早期宜適當休息。工作過度緊張、血壓較高、癥狀明顯或伴有臟器損害者應充分休息。通過治療血壓穩定在一般水平、無明顯臟器功能損害者,除保證足夠的睡眠外,適當參加力所能及的工作,提倡適當的活動不宜長期靜坐或臥床,可以慢跑,打太極拳等活動。
(2)飲食指導:控制鈉鹽每天4克以下,不食動物內臟,少食肥肉、魷魚,墨魚等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多食木耳、香菇、海帶、西紅柿、洋蔥、芹菜等營養豐富有軟化血管的食物;適當控制食量和總熱量,以清淡、無刺激的食物為宜,忌煙酒
(3)心理護理: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根據患者不同的性格特征給予指導。訓練自我控制的能力,指導親屬要盡量避免各種可能導致患者精神緊張的因素,減少患者的心理壓力和矛盾沖突。
(4)中醫茶飲: 肝陽上亢型:(1)夏枯草100克(2)金銀花9克,山楂15克。肝腎陰虛型:(1)3克,山楂10克,生地12克,決明子15克。痰淤互阻型:(1)紅花3克,紅棗10枚。(2)杏仁葉(干品)10克,陳皮3克。
3 療效評定標準與結果
3.1 療效判定標準 按衛生部頒布的有關“心血管系統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對療效的規定,舒張壓
3.2 結果 85例患者血壓均控制在舒張壓
4 體會
我國大部分高血壓患者都為H型高血壓,該種高血壓指的是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其血壓水平與發生腦卒中具一定相關性,因此老年H型高血壓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的幾率更大,而在早期予以患者延續性護理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壓水平[1]。本文旨在分析延續性護理對老年人高血壓認知功能障礙的生活質量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擇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98例老年H型高血壓患者臨床資料,均符合《中國高血壓病防治指南》標準[2]。按照護理方法分組,研究組51例,男女比27:24,年齡56~87歲,平均(70.30±5.40)歲,病史1~9年,平均(4.60±1.30)年;對照組47例,男女比21:26,年齡55~86歲,平均(68.30±5.10)歲,病史1~11年,平均(5.10±1.40)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具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入院指導、監測病情、健康宣教等。研究組實施常規入院護理,出院后予以延續性護理,包括:①制定生活作息計劃,確保7~8h/d睡眠時間,鼓勵患者在條件允許情況運動,比如慢跑、散步、太極拳等;②制定飲食計劃,控制每日攝鹽量小于6g,并控制高脂肪、高膽固醇類食物攝入,多進食含纖維高食物,戒煙戒酒;③遵醫囑服藥,服用短效藥物3次/d,中效藥物2次/d,長效藥物1次/d,若服用長效藥物則減少次數以期避免漏服導致血壓不穩;根據血壓水平波動規律服藥,第一次在6:00~7:00,中效第二次在下午14:00~15:00,忌睡前服藥;④嚴密監測血壓變化,實施24h的動態監測,根據血壓水平調整藥物劑量。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出院后12m血壓水平變化,包括收縮壓和舒張壓。根據MMSE量表比較兩組認知功能,總分30,分值與認知功能成正比[3]。根據SF-36量表比較兩組生活質量,選取軀體疼痛、生理職能、社會功能及健康狀況四個方面,分值與生活質量成正比[4]。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用SPSS21.0軟件分析,均數標準差(x±s)表計量資料,t行組間比較;百分比(%)表計數資料,χ2行組間比較,P
2 結果
2.1兩組護理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研究組患者舒張壓、收縮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
2.2兩組出院前后MMSE評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出院后6、12個月MMSE水平明顯大于對照組(P
2.3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
3 討論
高血壓是我國老年人常見多發病,也是導致患者致殘、致死主要因素,認知功能指人腦在接受外界信息后,通過加工轉換成為心理活動,屬于大腦皮層高級功能反應。有研究證實:高血壓與認知功能出現障礙有所關聯,且認知功能障礙程度與血壓水平具相關性[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患者收縮壓(132.30±7.80)、舒張壓(75.30±6.20)水平均低于對照組(141.20±6.20)、(83.44±7.20),表明延續性護理干預可明顯降低患者血壓水平。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出院后予以患者延續性護理干預,通過建立并完善整體護理模式,把分散式轉變成為集中式護理,從日常作息、飲食習慣、用藥指導及動態監測血壓水平進行基礎護理,從而提高護理服務質量[6]。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生活作息習慣,保證充足睡眠時間,指導進行合理運動,均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保證機體處于良好恢復狀態,還可以通過運動降低血壓水平。通過制定合理科學飲食計劃,控制鹽的攝入量,多進食高纖維食物,均可有效控制血壓水平。進行用藥指導與服藥時間,均可以保證藥物發揮最大效果;監測藥物療效,根據血壓水平調整劑量或者藥物類型,均可以保證藥物發揮最大效[7]。加強對患者血壓的監測,進行24h的動態監測,可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從而避免不可逆傷害的發生。
另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MMSE評分大于對照組,且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優于對照組,表明對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可以改善認知功能及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延續性護理干預可以明顯改善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認知功能及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徐娟娟.血管內支架置入術治療頸動脈狹窄的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67-69.
[2]閏博琳,路英,王佳,等.延續性護理對老年H型高血壓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10):1139-1143.
[3]周英智,馬麗娜,李耘,等.認知功能障礙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27(2):124-125.
[4]王曉楠,白小涓,齊國先,等.老年H型高血壓與認知功能障礙的關系[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3,21(10):894-898.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183
慢性阻塞性肺炎為常見呼吸系統疾病, 多發于老年人群, 患者臨床癥狀為慢性咳嗽、呼吸困難及咳痰等, 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因該病病程長, 病情反復, 進而給患者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為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本院采取人性化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進行護理, 取得良好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9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 所有患者均與《西醫內學科》的慢性阻塞性肺炎診斷標準相符[1]。按護理所用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52例)與對照組(40例)。觀察組男女比例24∶28, 年齡60~82歲, 平均年齡(74.1±2.8)歲, 病程3~24年, 平均病程(9.2±4.9)年;對照組男女比例18:22, 年齡60~85歲, 平均年齡(74.4±4.0)歲, 病程3~26年, 平均病程(9.2±5.6)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與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 按患者病情需要進行吸氧、抗感染及預防心律失常等對癥護理, 密切觀察患者癥狀、體征。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人性化護理干預, 包括:①健康宣教:為患者講解有關疾病的知識, 介紹治療與預防的方法, 同時讓患者了解自身病情, 改正不良生活方式;②心理護理:予以患者針對性心理疏導, 保持其良好心態, 幫助其樹立治愈信心;③環境護理:保持房內衛生整潔, 通風良好, 做好保暖措施, 定期對病房消毒;④排痰護理:患者行半臥位, 幫助患者翻身, 對其拍背, 指導患者正確咳痰, 適當予以患者氨溴索治療, 定期霧化吸入;⑤飲食護理:合理制定健康食譜, 營養均衡, 多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等食物, 少食糖類;⑥運動與呼吸訓練護理:指導患者進行縮唇呼吸或腹式呼吸, 待患者病情穩定, 指導其運動訓練, 如散步、慢跑及太極拳等運動, 適量運動。
1. 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2] 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簡表(WHOQOL-BREF)評定兩組生活質量, 從軀體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及角色功能4個方面評定, 每項總分100分, 分數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WHOQOL-BREF各指標評分均比對照組高, 差異均具統計意義(P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炎屬于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此病治療時間長, 且需長期護理才可達到較好預后。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通過人性化護理, 可針對性對患者進行個體與整體有機統一及創造性的有效護理干預, 且為患者營造舒適的治療環境, 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提高患者對藥物治療依從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情緒功能得分比對照組高(P
綜上所述, 人性化護理干預可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李春紅.人性化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現代醫藥衛生, 2014, 30(13):2039-2040.
[2] 孫立新.人性化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分析.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 33(5):1142-1144.
隨著社會進程與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也就使得人類在克服一般疾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隨之而來的則是省會整體人口老齡化的弊端,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老年病的發病幾率正在逐年攀升,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這類病痛已經成為當代社會對老年人威脅最大的一類病痛【1】。相關資料表明,綜合性康復訓練治療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老年血管性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對于該種護理方案,并對比綜合分析了56例相關患者的臨床資料,發現其結果取得了較為可觀的臨床療效,現將研究給予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參與研究調查的56例患者均來自某醫院兩年內所收治的相關病患,其中男性患者總體占比64.3%,女性患者總體占比35.7%,年齡跨度區間50至80歲間,平均年齡56歲。所有患者都經過詳細的病例復查,確認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腦血管病變。( 診斷符合人民衛生出版社版《內科學》教材中關于腦血管病變的診斷標準)。
1.2 方法
在實際的理療期間,對兩組患者首先都采取常規的一般性護理治療(包括進行血管減壓、輔助吸氧、降低顱內壓、改善腦部微循環、腦細胞營養治療等理療措施),而研究組同時在此理療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各項生理功能、心理及認知障礙,制定出一套功能性康復訓練、心理及認知的系統護理措施。
1.3 觀察項目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干預治療之前和治療第 4 周末分別對各組患者進行MMSE(簡易智力狀態計量表)、HDS(長谷川癡呆計量表)、CDR(臨床癡呆計量表)、WMS-RC(韋氏記憶計量表)、FMA(簡式 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ADL(日常生活能力計量表)及FAQ(社會功能活動調查表)的調查比較,對相關結果進行記錄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此次進行調查所得到的一系列相關數據都經過SPSS 20.0 軟件的處理,處理結果具有標準的統計學意義(以 P < 0.05 為差異)。
2 結果
研究組患者在得到相關干預后的各類計量表的評分結果與干預前相比,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其中HDS(長谷川癡呆計量表)的變化幅度最大,干預前與干預后評分相差10.08,變化最小的為CDR(臨床癡呆計量表),評分差異僅為2.31;而對照組在對其進行干預后,僅MMSE(簡易智力狀態計量表)、HDS(長谷川癡呆計量表)、CDR(臨床癡呆計量表)和FAQ(社會功能活動調查表)評分相較于干預前出現細微變化,而WMS-RC(韋氏記憶計量表)、FMA(簡式 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ADL(日常生活能力計量表)與之前相比并未出現變化。研究組患者在進行干預后的各項量表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近些年來,關于老年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因腦卒而出現死亡的事件層出不窮,而對此所引發的醫學探索也是從未停止,但是到目前為止,國際醫學界仍然沒有得出可以根治這類疾病的方式方法,但是在理論范疇,研究人員通過對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致研究發現其具有很高的可塑性,這就為老年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行為功能的再次恢復提供可靠地理論性基礎,通過該理論認為,患者只要通過一定程度的科學理療,讓大腦中樞神經對患者的行為再次進行記憶,就可以讓已經患有腦血管癡呆的患者重新獲得正常的認知功能與自理功能力。
我國因為對于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所以在老年血管性癡呆患者(VD)患者的護理病房體系建立中較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但也同時證明我國在對于癡呆患者的護理措施引進與改良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此次調查研究所得到的相關結論也與國外的研究結果相一致,證明我國的此類研究模式也已初步具備國際先進水平。且通過研究發現,在對老年血管性癡呆患者進行治療時,除了采取必要的醫療手段外,心理護理也格外重要,通過心理護理,不但能使患者與醫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還能借助多次交談的方式加強患者對事物的記憶程度,進一步完善了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會交際能力【2】。與此同時,在血管性老年癡呆患者的功能訓練方面,需采取反復多次的訓練辦法,使患者的行為功能從簡到繁,循序漸進,進一步深化其突觸鏈的行為,并有效地改善行為功能。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血管性癡呆患者(VD),實施綜合性康復護理方案,可以明顯地提高患者對于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同時還可以幫助患者改善其自身的認知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其臨床效果十分顯著,值得在臨床醫學界進行大規模的普及與推廣。
Key words: Improving nursing;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aged;health behavior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1-03-0-01
隨著近些年我國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導致多種生活習慣病發病率有明顯提高,其中以冠心病對老年人群影響較大[1]。目前,對該疾病的治療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相應癥狀,但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情況仍受到嚴重影響,且由于該疾病具有易復發性,對患者生命健康仍存在一定威脅[2]。相關學者指出[3],通過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能夠促進患者更快的恢復,本次研究通過對常規護理方法進行改進,探究其護理意義,特選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進行治療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共計128例進行對比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進行治療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共計128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57例,年齡(66.59±5.13)歲,全部患者經檢測均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且年齡均≥60歲、病程≥3個月,并排除以下情況:1、患者伴有惡性腫瘤或其他慢性疾?。?、患者存在嚴重認知障礙或精神類疾?。?、患者伴有語言功能障礙。將其隨機分為改進組及常規組,每組患者64例,其中改進組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齡(65.71±5.47)歲;常規組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齡(67.32±4.89)歲。兩組患者一般情況、病情、病程及受教育程度等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對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對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對飲食、運動、用藥等進行指導,并協助患者進行日常活動。
對改進組采用改進護理進行干預,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1.2.1 住院護理 患者入院后,由主管醫師與責任護理人員一同對患者資料進行查看,并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掌握其病情、身體機能及心理狀態,并根據其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具體包括:1、通過在病房內擺放患者喜愛的物品等方式提高患者對治療環境的熟悉程度,避免患者因治療環境的該病而出現不適感[4];2、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通過發放健康指導宣傳冊及當場指導等方式,使患者及其家屬了解該病癥的發病原因、治療過程及注意事項等,提高其對該疾病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的掌握程度,避免不良事件的?l生;3、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由于該病癥具有起病急,病情發展迅速等特征[5],而患者又為老年人,因此極易導致患者出現恐懼及焦慮等負面影響,并對家庭負擔及痛苦等情況表現為過多擔心狀態,因此,護理人員應根據其具體情況,通過專業且易懂的方式,詳細向患者講述該疾病的治療方法及預后情況,并每天與患者交流至少2次,每次時間不少于15min,以使患者保持平靜的心情,同時對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問題進行耐心、細致的回答,消除其疑慮,增強其對治療及護理工作的配合程度;4、對患者家屬進行指導,由于患者為老年人,因此家庭的關心能夠顯著提高患者對治療工作的信心[6],因此,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家屬通過常對患者進行鼓勵,并實時照看在患者周圍,提高患者對生活信心,避免患者聽天由命等消極態度的出現。
1.2.2 隨訪護理 在患者出院后第1個月,每周通過電話方式對其進行隨訪,對患者運動及恢復情況進行詳細詢問,并對患者提出的相關問題進行有效解答,并保證通過時間≥10min,于一個月后對患者進行家訪,詳細觀察患者恢復情況及對治療的配合情況,協助并指導患者完成相應康復訓練,并保證時間≥30min,在患者出院后2-12個月內,每個月對其進行電話隨訪,并針對上次隨訪時發現的問題進行及時反饋,通話時間≥10min,并于出院后6個月及12個月對其進行再次家訪,鞏固其護理效果。
1.2.3 運動及飲食指導 根據患者恢復程度及飲食習慣,制定相應飲食護理計劃,指導患者多食用高營養、高蛋白且富含纖維素等食物,并根據其機體情況,指導其進行適當有氧運動,在護理人員對其進行隨訪時,可適當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護理計劃。
1.3 評價指標 采用CQQC評分表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包括體力、病情、社會及心理狀態等6方面,總分為154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并采用HPL評分表評價其健康行為,包括軀體活動、心理健康、人際關系等6方面,總分為208分,分數越高表明其健康行為越好,同時在護理工作結束后,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程度。
1.4 數據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件進行分析,表達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兩組比較差異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比較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
經過護理后,改進組患者生活質量總評分為(40.14±8.59)分,與干預前及常規組均存在顯著差異(P
2.2 比較患者干預前后健康行為
兩組患者經護理干預后,健康行為均有所改善,且干預后改進組健康行為評分為(185.36±15.69)分,顯著高于常規組(P
2.3 比較患者滿意度
改進組護理滿意度為98.44%,顯著高于常規組的79.69%(P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