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8 15:58: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紡織調研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基本狀況和突出問題
1齊裝滿員率低。縣共有紡織企業(含印染企業)14家。根據調查的資料統計,現有員工3074人,其中女性員工2455人,占員工總數的79.86%崗的員工中,合同期限在一年內的高達883人,占員工總數的28.73%還有很大一局部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年內終止、解除合同的315人,占員工總數的10.25%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尚有612個崗位無人上崗。
2工資水平不高、拖欠、克扣工資的現象嚴重。14家企業年度應支付工資總額為3810.8萬元。年度累計拖欠工資687.4萬元。14家企業員工月平均工資1033元,從絕對值來看,不算太低,但這是員工在延長勞動時間后的報酬,如果按每月勞動29天、每天8.5小時計算,每小時的工資為4.19元,換算成國家法定的工作時間(167.36小時)員工的月工資僅為702元。擋車工的平均工資約800元,換算后僅543元。企業、依據土政策罰款、克扣員工工資的現象屢見不鮮。
3違法延長工作時間和取消法定節假日較為普遍。從14家企業正常勞動時間的調查統計可以看出。大部分為28天以上。日工作時間為812小時,如遇加班,時間可能還會延長,個別企業甚至達14小時。員工在節假日上班和加班后,還基本上得不到法定規范的工作報酬。
4工作環境欠優。相對于其他行業而言。特別是技術含量不高、設備較為落后的條件下尤為突出。縣的紡織企業,噪音、粉塵超標和不符合規定的工作場所工作的員工的比例很大,少數企業甚至高達80%工傷事故發生頻繁,年內工傷高達2617人次,平均每三個多小時就有一個人發生工傷。
5社會保證福利情況令人擔憂。根據調查的數據統計,年三季度我縣有剩余勞動力15295人,。
6勞動力資源得不到有效的開發。調查資料統計。其中女性勞動力7470人,這些勞動力恰恰是紡織企業所急需的但根據問卷調查,絕大多數人不愿到外地就業,特別不愿到紡織企業就業。這樣,就形成了一邊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一邊又找不到合適勞動者的怪圈。
二、主要原因分析
對于我縣來說,企業員工是企業發展的最寶貴資源。熟練紡織工可能欠缺,但決不會招不到一般員工。造成紡織企業”招工難“留人難”主要原因在于:
1企業先天缺乏。自古就有“男不進礦、女不進紡”說法。技術裝備較差,資金缺乏導致勞動維護的措施跟不上,個別企業甚至為了追求高額利潤不采取措施,使得勞動條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讓很多人望而生畏。特別是年輕女性,勞動力流動頻繁的今天,哪個行業都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更不想涉足紡織行業。
2行業競爭無序。隨著外地紡織企業的迅速擴張。員工在企業間無序流動,導致企業招工更加困難。由于企業用工自身缺口大,加之熟練工的攀比心態,經常出現工人今天來、明天走的局面,老板無所適從,也使企業不能按計劃正常安排生產。
3報酬水平過低。由于紡織行業競爭激烈。企業要想生存發展,必需千方百計降低生產本錢。物化利息受市場制約,企業只能從管理利息和人力利息上想辦法。紡織企業屬勞動密集型企業,降低人力利息往往是企業的首選對象。一旦這個“度”掌握不好,就會形成“待遇過低—開工缺乏—效益低下—降低工資水平”惡性循環。
4勞動執法不嚴。執法不嚴的直接后果是企業和勞動者雙方的合法權益都得不到保證。就企業而言。由于企業不能提供有效的社會保證,雇傭思想十分明顯,做一天算一天,和企業總是離心離德,難以和企業捆在一起。從而,加大了勞動力的流動性。
5管理機制欠缺。紡織加工企業的性質。如果沒有較完善的獎勵機制,不能有效調動員工積極性的調查中我發現,許多企業對如何應對加班和空閑,如何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方法簡單,吸引力不夠。另外,一些企業在后勤和平安保證方面缺乏考慮,員工的食宿難以統一管理。而從事紡織工作的員工又多是一些年輕女性,平安保證跟不上勢必會影響她安心工作。
6勞動力的心理原因。由于我縣的工業起步較遲。外出打工致富的家庭比比皆是多年來,大量外出務工人員已較為適應外面的環境,隨著廣東沿海地區勞動保證體系的完善,待遇的進一步改善,大都不愿再回鄉務工;而新增勞動力受此影響,也認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此不太愿意到外地打工,更愿意到外面世界去闖一闖。
三、思考與建議
1進一步加大宣教力度。首先。引導企業經營者從依法辦企業的高度,認識落實勞動保證法律法規的重要性。依法辦企業,就必需切實保證員工的合法權益,否則就是違法經營。引導企業經營者用長遠的眼光來經營企業,與員工建立互惠、互贏、和諧的勞動關系,以此來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其次,要引導員工知法、懂法、用法、守法,時刻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教育員工樹立遵守勞動合同的意識,切實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不能把企業當菜園子,想進就進,想出就出。第三,要通過基層黨政組織和群團組織做深入細致的工作,引導廣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鎮下崗職工從縣域經濟的大局和長遠考慮,投身紡織行業,以解企業用工缺乏的燃眉之急。
2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無論是外資還是內資企業。不會在法律法規上玩火的要加大勞動執法的力度,促進企業自覺遵守勞動法律法規,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侵害企業和企業職工合法權益的人和事,要依法進行嚴肅查處。要通過嚴格執法,使企業的勞動合同、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工資報酬、勞動平安衛生、社會保證逐步規范到法制的軌道。范文目錄網
紡織工業按行業分為紡織業、服裝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和紡織專用設備制造業。紡織業包括棉紡織(印染)、毛紡織、麻紡織、絲絹紡織、針織;服裝業包括服裝、制帽、制鞋;化學纖維制造業包括合成纖維和人造纖維。按紡織產品應用領域分為衣著用、裝飾用、產業用紡織品三大類。20xx年全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已超過1200萬噸,人均纖維消費量達到6.6公斤,紡織工業利稅約600億元,主要產品紗的產量657萬噸,化學纖維產量694萬噸,服裝產量165億件。我國紗、布、呢絨、絲織品、化纖和服裝等產品的生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是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國。20xx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達520.8億美元,占全國出口商品總額的20.9,占世界紡織品服裝貿易額的13左右。“九五”期間,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2215億美元,凈創匯1700億美元,是我國凈創匯的主要行業。
從我國紡織工業的基本現狀可以看出其呈現以下幾大特點:
1、我國紡織工業已經完全置身于充分的市場競爭環境之中,產品市場的競爭力對企業的生存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2、紡織作為國內對外依存度較高的產業,出口形式如何對行業運行至關重要;
3、產能總體過剩,常規產品競爭異常激烈,我國基本不具備開發高新產品技術能力,企業間的技術、生產成本、產品質量和創新能力的競爭比以往顯得更加重要;
4、紡織行業整體效益不佳,波動頻率快、幅度大,抗風險能力較脆弱,優質信貸客戶群體較小,再融資能力較弱;
5、由于目前我國紡織品出口受限,很大部分問題出現在日本、韓國等非設限國家,因此我國加入WTO后,實際效果比入世前原來預計的差距很大。
二、紡織工業產業政策
1、國家“十五”重點發展調整政策
“十五”期間,紡織工業要追蹤國際新技術的發展,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對紡織業繼續實施淘汰落后、改組改造的政策,圍繞品種、質量、效益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技術改造,實現產業升級。
棉紡織:在鞏固壓錠成果的基礎上,重點是更新改造1000萬錠的生產能力,以及配套進行織機的改造,提高清梳聯、精梳機、無梭織機等新型技術裝備的比重,使60左右的紡紗設備達到90年代先進水平,精梳紗比重達到30,無結頭紗、細支紗的比重達到50,無梭布的比重達到40。
毛紡織:繼續壓縮淘汰落后毛紡錠,并加快對工藝、設備的全程改造,實現工藝、設備的電子化、系列化、連續化,達到高速、高效生產。積極采用賽羅紡、雙組份、包纏紡等新型紡紗工藝,實現毛紡原料多元化,增加花色品種。重點是提高毛紡面料的整體水平,開發高支紗、輕薄型產品,使高檔面料比重達到70,提高產品檔次,擴大出口。
麻紡織:優化現有麻紡織加工能力,加快麻紡織工藝技術和設備的改造,重點開發苧麻生物脫膠、梳紡和牽切紡工藝技術設備以及麻紡織品印染后整理技術,解決細紗條干均勻度、色牢度、鮮艷度,改善穿著舒適性,擴大麻制品在服裝和家用紡織品領域的應用。
絲綢業:在淘汰落后繅絲、絹紡、絲織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加快現有設備的技術改造,重點是發展以真絲為主體的新型含絲復合纖維,實現含絲原料的系列化,開發高檔真絲產品,提高防縮、防皺等后整理水平,開發蠶絲纖維與其它纖維混紡、交織、交并產品,開發化纖仿真產品。充分體現絲綢產品柔軟、飄逸、舒適、華麗的特征,全面提高絲綢面料檔次。
針織業:繼續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特別是新型針織大圓機的擁有率,提高產品設計開發能力,重點開發新型原料和環保型纖維在針織品上的應用,開發保健型針織品、針織外穿服裝、高檔針織內衣、高檔經編面料等,擴大針織品出口。
對化學纖維制造業、紡織機械制造業以及產業用紡織品的生產繼續實施調整和發展提高的政策,提高其產品的開發能力和集約化程度,使之成為紡織工業主要的增長點。
化纖及化纖原料:根據市場需求,針對目前化纖企業的結構、分布、規模以及工藝技術等問題,主要通過對現有優勢企業的改造、擴建,形成技術創新機制,開發品種,提高質量。20xx年化纖差別化率達到40,年產10萬噸以上企業的生產能力占化纖行業總能力的60左右,建成若干個大型化纖及化纖原料基地,搞好上下游產業鏈的結合,形成從原料到抽絲到紡織后加工垂直整合的加工體系,增強市場抗風險能力。
化纖原料要重點發展精對苯二甲酸、乙二醇、己內酰胺、丙烯腈等,要加快對現有裝置的改造和擴建。聚酯的發展要選擇一批條件成熟的大中型聚酯企業,采用國內成熟的技術和日產400噸以上的裝置進行改造和擴建,以降低現有企業的投資成本,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合成纖維要積極開發品種,進一步拓寬應用領域,重點開發功能性纖維、差別化纖維、復合型纖維。重點抓好以滌綸長絲為主體的新一代 多功能、高仿真、細旦、混纖特色長絲的開發生產與應用,推進具有“新合纖”特性的仿真絲、仿羊毛等高檔面料的一條龍開發,突出抓好抗靜電、高吸濕、抗起毛起球、阻燃等纖維、織物的新產品開發,同時進一步抓好化纖在裝飾、產業領域的開發和應用。研究開發PAN碳纖維及其原絲、芳香族聚酰胺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丙烯/聚醚酯復合纖維、熔融法聚氨酯彈性纖維、聚乳酸纖維、水溶性PVA纖維、海島型纖維、皮芯型纖維等。
粘膠纖維要控制污染、不布新點,重點是開發品種,提高質量。積極研究開發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紡絲技術,加快推進粘膠纖維環保技術的應用,落實“粘膠三廢處理”和“漿粕黑液治理”等環保措施。
產業用紡織品:根據我國相關產業對紡織品的需求,要積極開發產業用紡織品,使之成為紡織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發展蓬蓋類材料、栽培基材、土工織物、醫療衛生保健材料、工業用材料、建筑材料、環保材料、防護材料、包裝材料、骨架材料、汽車內飾材料等。
紡織機械:要根據紡織工業產業升級和設備更新換代的需求,結合36項關鍵制造技術的攻關,做好化纖、紡紗、織造、針織和染整五個方面40項重點紡機產品的開發研制。開發研制大容量、短流程、連續化的聚酯裝置和滌綸、腈綸、氨綸、粘膠成套設備;研制新一代清梳聯合機、精梳機組、細絡聯合機和新型紡紗設備;提高自動絡筒機和無梭織機的技術水平和可靠性,發展系列產品,并做好相應的配套裝置;開發研制新一代電子提花圓緯機、經編機和電腦橫機;開發新一代印染前處理、染色、印花和織物的后處理設備。廣泛應用電子技術,提高機電一體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以滿足國內外市場對紡織品的需求為出發點,以面料為突破口,加大改造力度,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產品檔次,豐富繁榮市場,擴大出口。
印染后整理:印染后整理的水平直接影響到最終產品的色彩、手感、風格,要繼續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在引進必要的工藝技術軟件的同時,積極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藝技術,使工藝、技術、設備和染化料、助劑配套發展,形成紡、織、染、服裝一條龍開發。重點提高天然纖維后整理技術、化纖仿真染整技術、多種纖維混紡和復合纖維染整技術、生物酶整理技術、清潔生產技術、激光制網、無制版染整印花技術,大力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和生態、環保產品,使高檔面料的比重達到60,滿足服裝加工和出口的需求。
服裝:優化服裝加工能力,搞好服裝研究設計、流行趨勢與生產加工的結合,搞好生產與營銷的結合,積極推行品牌戰略,提高中國原創品牌在國內外市場中的份額,注重開發品牌服裝、童裝、中老年服裝和特種服裝,研制開發生態、保健服裝,開發適合農村消費的服裝,使服裝生產適應國內市場多層次消費需求和擴大出口。
2、外商投資政策
鼓勵外商投資的紡織產業目錄:
1)紡織化纖木獎(年產10萬噸及以上,并建設相應的原料基礎)
2)工業用特種紡織品
3)高仿真化纖及高檔織物面料的印染及后整理加工
4)紡織用助劑、油劑、染化料生產
限制外商投資紡織產業目錄:
(甲類)
1)常規切片紡的化纖抽絲
2)單線能力在2萬噸、年以下粘膠短纖維生產
(乙類)
1)毛紡織、棉紡織
2)生絲、坯綢
3)高仿真化學纖維及芳綸、碳綸維等特種化纖(不允許外商獨資)
4)纖維級及非纖用聚酯、腈綸、氨綸(不允許外商獨資)
三、我行紡織工業貸款及質量情況和原因分析
據有關方面統計,1997年至20xx年各年末,我行對紡織業的貸款余額分別為215億元、224億元、158億元、153億元、147億元,分別占當年全行信貸余額的2.09、1.91、1.4、1.1、1.058,占比在逐年減少,并且總量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1997年至1999年各年末,我行紡織業貸款不良率(按“一逾兩呆”口徑)分別為48.1、47.7、39.7;20xx年末按五級分類口徑統計,紡織業不良率為38.15 ,不良額60.27 億元,其中次級類20.11 億元、可疑類29.01億元、 損失類11.15億元,不良貸款率多年始終居高不下,在我行所有貸款行業中排在較差位次,貸款處于高風險狀態。
造成我行紡織工業貸款質量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國紡織行業整體國際比較優勢在弱化,國際競爭能力在減弱;紡織工業低水平生產能力過剩,技術裝備比較落后,產品結構尚不能適應市場需要;創新設計能力不足,高新技術紡織的開發滯后;國有企業機制不活,管理水平和參與市場能力不強。
1、行業整體國際比較優勢正在弱化或喪失
1)勞動力資源成本優勢的弱化:與不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們的勞動力資源的成本已經接近或高于部分國家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若考慮勞動生產率等因素,優勢也不明顯。以1998年的數據為例,美國的平均工資是中國的47.8倍,但考慮到生產率因素,創造同樣多的制造業價值,美國的勞動成本只是中國的1.3倍。日本這兩個數據是29.9和1.2;韓國分別是12.9和0.8,反而比中國還低20%。
2)天然紡織原料價格低廉優勢的弱化:我國棉花產量占世界棉花產量的四分之一,過去我國一直以棉花生產大國和棉花價格低廉,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近年我國棉花市場價格已基本與國際市場接軌,甚至有時超過了國際市場。
3)城市土地價格原來許多是國撥土地,現在城市土地價格幾乎與發達國家相近。
4)過去受政府減免稅政策保護已不存在。
2、技術創新能力較弱。
紡織產品質量、檔次、品種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明顯的差距。一些高水平、新技術產品的開發遲緩,不能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部分中低檔產品出現過度競爭。在出口產品中,仍以中檔為主,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低。服裝出口以加工貿易方式為主,大都沒有自己獨立的品牌,紡織面料水平低、品種少,不能滿足服裝生產需要,導致出口服裝大量使用進口面料。國際上流行的多組份纖維、復合纖維、改性纖維、高仿真纖維、特殊功能纖維等新產品,在國內化纖企業尚未形成自已的研究開發機制、專有技術和一定的生產規模。目前,我國紡織新型設備引進的較多,紡機制造行業對這些設備消化吸收并進行二次開發的工作明顯不足。
3、技術裝備水平不高,勞動生產率低。
目前,屬于80年代或70年代水平的棉紡設備仍有2/3。發達國家的清梳聯合機占有率為50,我國僅占14;發達國家的自動絡筒機、無梭織機占有率均在90以上,我國僅占32、9.7。我國毛紡和印染行業僅有10%的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紡紗、織布、印染、制衣各環節,電腦過程控制系統和電腦輔助設計系統擁有率較低。現代紡織技術向設備高速化、自動化、工序連續化方向發展,傳統技術與新技術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例如:全自動氣流紡生產效率比環錠高4_5倍,無梭織機比有梭織機效率高4_8倍。由于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落后,加上管理水平較低,導致勞動生產率與工業發達國家差距拉大,如棉紡織,發達國家紡部萬錠用工60人左右,有些企業已達到萬錠用工30人的水平,我國萬錠用工水平是300人左右,生產成本高,缺乏競爭力。
4、企業生產規模小、組織結構不合理。
企業的生產規模小,集中度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以化纖行業為例,1999年化纖企業平均規模為1.3萬噸,年產10萬噸以上的企業僅有7家,生產能力占全國的22.6,與國外先進化纖企業比較,平均規模相差很大。紡織行業經過重組和改造,已組建了一批大企業集團,但在化纖、紡機領域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服裝行業中缺乏國際知名品牌。我國大部分紡織企業還沒有建立適應“小批量,多品種、快交貨、高品質”的快速反應機制,企業缺乏具備國際營銷經驗、適應國際競爭的復合型人才。部分企業管理粗放,用人多,產品開發周期長,成本、財務管理不到位,營銷力量薄弱,市場適應性差,開發創新和用人機制不健全,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沒有充分發揮。
5、東中西部區域發展不平衡。
目前西部地區紡織加工能力占全國紡織生產能力的12左右,產值僅占4.5,企業資產負債率高于全國紡織12個百分點,經濟運行質量明顯低于東部。中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纖維資源和相對廉價的勞動力,但服裝、針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不足,西部服裝產量僅占全國服裝產量的2.3。近年來,雖然東部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結構調整力度較大,但是仍保留了一些落后生產能力和初加工能力,產業升級步伐緩慢,產品存在趨同化,東中西部的產業分工不明顯,沒有形成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的互補性格局。
6、綜合經濟效益多年擺脫不了落后的局面。
1992年前,紡織工業曾因取得可喜的效益而輝煌過,但自1993年來,因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全行業整體競爭水平下降,行業經濟效益一蹶不振,連續多年虧損,到1996年全行業虧損17億元,國有紡織虧損106億元,紡織成了國有工業中困難最大、虧損最嚴重的行業。
四、項目成功必須具備的條件
1、公司治理結構比較合理、領導管理者素質較高、企業文化理念先進、公司人員、資金、財產資源配置比較合理;
2、項目籌資成本低、建設投資省、生產成本低,市場前景好,比較優勢明顯,在國內外競爭實力較強;
3、公司信用記錄良好,銀企合作關系密切,公司歷史業績突出,財務狀況良好;
4、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經濟技術實力雄厚,融資能力強,資金比較充裕,產品品種多樣化、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高,適應市場變化能力強;
五、紡織工業貸款主要風險點及防范措施
(一)貸款總量風險和客戶風險及防范措施
1、我國紡織業近幾年內,仍然難以徹底擺脫貸款高風險行業的范圍,充分認識我國只是紡織工業大國,尚不是紡織工業強國,傳統的比較優勢正在弱化或喪失,國際競爭力正在減弱,全球紡織處于供過于求的局面,對紡織行業應作為我行嚴格控制或限制的貸款行業。
近幾年內,我行紡織業貸款應總量維持不變或適當壓縮,以調整客戶結構和盤活不良貸款為主,保留大的有競爭實力的龍頭企業客戶,少數生產效益多年比較好并保持穩定、市場前景較好、貸款擔保措施可靠的中小客戶也可適量保留,多數客戶采取逐步退出的策略。
2、選擇新的客戶要更加謹慎,貸款條件要更加嚴格
由于我國紡織業綜合競爭實力較弱,整體效益較差,國家投資力度較弱,各家銀行也都在收縮貸款,紡織企業在市場上融資較困難,紡織業的融資基本上還處于賣方市場,因此我們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除對跨地區、主業突出、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外,其他企業客戶必須嚴格謹慎進入,所有貸款都應落實可靠有效的擔保措施,嚴格控制發放信用貸款。對任何紡織工業貸款客戶,都不能輕易抱有一家銀行獨辦的想法,對一家客戶的信貸需求大包大攬,這樣做是比較危險的。對新建企業和達不到合理規模的企業一律不發放貸款。
3、對三資紡織企業也不能盲目隨意貸款,大包大攬,采取強有力的擔保措施,可采取由外資銀行開具備用信用證等擔保措施。外商投資企業來華投資心態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盤活消化在國外的不良資產(處置閑置設備和過時技術或賣不動的技術和設備),有的在作投機,有的是母公司在本國難以為繼,到我國求得一時生存希望。對外國企業包括大的跨國集團,也必須識別其是否在國際上具備長期競爭實力、是否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不能見到三資企業或國外跨國公司就不加認真評審,就予以大量投放貸款和追捧,甚至全額信用貸款,一家獨攬全部信貸需求。
4、對技術、產品品種、資源成本和治理結構、管理機制等方面確實存在明顯的比較優勢的中小企業,我們可以適當擇優投放貸款。
(二)客戶貸款風險點及防范措施
1、借款人資信風險與防范
深入分析借款人經營業績,專業技術水平,領導管理者文化水平、工作經歷、管理創新能力、心理素質、敏感力、親和力、團結力和威信力等;尋找發現企業核心競爭力;員工隊伍素質,借款人還款信用記錄,近幾年財務狀況等,對有重大信用問題的客戶,必須嚴加控制。
2、產品市場風險與防范
紡織業已經進入了充分競爭的行業,市場決定了企業的生存,技術、產品創新和質量決定了市場,過去那種一貫完全靠上生產能力、靠資源和人力優勢取勝的時代已經過去。據預測,全球紡紗能力和化纖生產能力均過剩10左右,織布能力過剩13左右,國內生產能力更是嚴重過剩。對技術含量低,大路產品,品種花色單一,色調深淺、紗線結構、織紋變化較少的產品不得再投放貸款,對產品市場要從品種創新、性能價格、可替代性、技術含量等方面競爭能力作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判斷,不可輕信可替代進口、填補國內空白等之類的言辭。同時切不可把產品檔次高、規格高與產品有市場完全等同,還要看此品種產品的下游企業或消費者經濟上能否承受、能力上能否消化。
紡織產品市場波動幅度較大、頻率較快,有人分析,國際紡織品貿易波動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一年半在波峰,一年半在波谷。因此,我們必須準確判斷客戶產品的變化周期,并使之與我行貸款發放和回收周期相適應。切不可憑一時一事的市場狀況,來決定貸款的發放,對貸款客戶的產品至少要觀察前5年預測后3年,才能做出貸款決策。
3、投資成本風險與防范
由于我國紡織機器設備國產化率低,先進技術和設備基本靠引進,在我國建廠普遍與在設備產地國建廠要高出許多,有些生產設備已經實現了國產化,但有的企業為了某些局部利益或個人小團體利益,還在堅持盲目引進,由此可能造成項目投資成倍的上漲。例如,我國“八五”期間興建的6萬噸聚酯項目需投資8至10億元,而目前建設10至12萬噸的聚酯項目選用國產化技術設備僅需3億元左右。目前部分世界大牌的知名紡織設備生產廠家,已由設備技術商品輸出,改為資本輸出,直接到我國建廠占領我行紡織品市場、參與市場競爭,因此必須要作投資成本比較優勢分析。例如,蘇州杜邦化纖公司,杜邦公司只需將其二手設備拿到國內參與合資建廠,就可對國內企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4、生產成本風險與防范
紡織業的原料主要依靠石油化工、煤化工、農業的供給,化纖原料目前還要靠大量從國外進口,紡織原料供應貨源和價格的不穩定性,決定了紡織品生產成本具有較大的波動性。我國入世后,國內企業生產成本受國際影響更直接、更具沖擊力,必須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更全面的角度、更理智地分析判斷貸款企業的生產成本。生產成本比較優勢,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因素,也是貸款風險控制的重要參考依據。
5、建設和生產條件風險與防范
對廠址、總體布局是否合理,水文、地質是否符合建廠要求、原料來源、建設生產資金能否落實、籌資成本是否合理,環保治理狀況或環保治理措施是否得到環保部門的批準認可,相關配套建設是否得以落實和可以做到同步建設等,要逐一審查。
六、主要技術經濟參數
附錄一:20xx年全國紡織工業分行業經濟指標表
指標單位全國棉紡織業其中:印染業毛紡織業麻紡織業絲絹紡織業針織品業
企業單位數戶188624560850109023116171890
虧損企業數戶389190619328850364435
虧損面%20.6319.8722.7126.421.6522.5123.02
出貨值億元2791.94776.16239.16155.2522.41147.54279.45
產品銷售收入億元8176.252546.52497.00517.2770.41641.96534.88
產品銷售成本億元7105.912241.54456.96447.4960。17579.35467.63
產品銷售費用億元176.3439.568.3211.571.906.5512.42
產品銷售稅金和附加億元41.9111.651.612.370.54.022.41
管理費用億元424.12139.5617.5927.994.7524.5229.77
財務費用億元174.8358.637.4415.742.5816.2910.66
其中:利息支出億元158.7355.106.7913.492.4915.379.49
利潤總額億元290.0778.9511.7317.051.4013.8813.57
虧損企業虧損金額億元70.1017.595.319.561.087.536.01
應交增值稅億元246.8389.118.7413.262.9419.8514.71
資產合計億元9772.773059.92516.33845.78138.22711.01582.26
其中:流動資產凈值平均余額億元4408.581311.61230.33449.3562.27260.57279.67
其中:應收帳款凈額億元919.77265.2858.1794.349.2841.5472.81
其中:產成品億元857.54257.1745.45101.7319.0949.557.22
其中:固定資產凈值平均余額億元3808.91257.18219.11276.8954.35346.62217.10
負債合計億元6451.452172.65355.31563.74109.18508.24393.41
全部從業人員平均數人75151922828488270995475824138454581957487809
20xx年全國紡織工業分行業經濟指標續表
指標單位服裝及其他其中:服裝正在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其中:人造纖維合成纖維制造業合成纖維制造業
企業單位數戶67635877815133556476
虧損企業數戶1271111319427143113
虧損面%18.798.9423.8020.3025.7223.741
出貨值億元1256.521256.5270.3813.2045.9828.41
產品銷售收入億元2042.791775.861185.38147.371012.02198.92
產品銷售成本億元1747.481516.921013.83126.3864.39164.04
產品銷售費用億元73.2665.7215.092.1312.135.24
產品銷售稅金和附加億元9.098.249.040.558.371.08
管理費用億元101.1887.4558.309.3247.8619.11
財務費用億元24.2120.9733.104.8727.764.38
其中:利息支出億元19.2016.7731.334.5726.384.15
利潤總額億元80.4472.0562.484.8556.868.23
虧損企業虧損金額億元13.1511.469.281.547.491.89
應交增值稅億元48.4542.5640.555.9434.047.16
資產合計億元1716.781489.501803.71281.141498.58308.19
其中:流動資產凈值平均余額億元950.08833.74584.1588.27483.97163.24
其中:應收帳款凈額億元249.18212.2991.2820.967.5238.55
其中:產成品億元187.66167.6274.4213.7358.7625.41
其中:固定資產凈值平均余額億元488.35426.59906.33118.31778.5590.47
負債合計億元992.22863.921041.47169.76854.94195.19
全部從業人員平均數人20854262085426443298111710306417173968
紡織行業主要技術指標(1999年)
指標名稱計量單位數值指標名稱計量單位數值
粘膠纖維正品率(混合)%99.56每百米布混合全廠生產用電量千瓦.時33.36
粘膠纖維一等平率(混合)%65.45棉布織機設備利用率%92.3
每噸粘膠纖維用漿粕量(短纖維)千克10。37棉布織機設備運轉率%93.72
每噸粘膠纖維用漿粕量(長絲)千克1072棉布織機每臺時產量(混合)米3.57
每噸粘膠纖維用二硫化鐵量(短纖維)千克189平均緯密根/10厘米252.8
每噸粘膠纖維用二硫化鐵量(長絲)千克319平均幅寬厘米131
每噸粘膠纖維用硫酸量(短纖維)千克792棉印染布入庫一等品率%95.48
每噸粘膠纖維用硫酸量(長絲)4千克1259精梳滌棉印染布入庫一等品率%96.5
每噸粘膠纖維用燒堿量(短纖維)千克550中長纖維印染布入庫一等品率%96.52
每噸粘膠纖維用燒堿量(長絲)千克758每百米印染布用燒堿量(折100)千克3.56
每噸粘膠纖維用電量(短纖維)千瓦.時1561每百米印染布用標準煤量千克51.7
每噸粘膠纖維用電量(長絲)千瓦.時7669棉毛類衫褲入庫一等品率%99.54
每噸粘膠纖維用標準煤量(短纖維)千克1672絨布類衫褲入庫一等品率%99.3
每噸粘膠纖維用標準煤量(長絲)千克5344單面布衫褲入庫一等品率%98.06
合成纖維正品率(混合)%99.27絨線入庫一等品率%99.36
合成纖維一等品率(混合)%94.39其中:針織絨入庫一等品率%99.47
錦綸正品率%99.04每百千克絨線凈用毛條量(包括化纖)千克103.62
每噸錦綸用原料量千克1090絨線精紡錠千錠時產量千克37.58
每噸錦綸用電量千瓦.時2940其中:針織絨精紡錠千錠時產量千克36.35
每噸錦綸用標準煤量千克966精梳毛織品入庫一等品率%97.7
滌綸正品率%99.25每百米精梳毛織品凈用毛條量(包括羊毛及纖)千克40.37
每噸滌綸用原料量(短纖維)千克1089精梳毛織機每臺時產量米2.88
每噸滌綸用原料量(長絲)千克1058粗梳毛織品入庫一等品率%97.14
每噸滌綸用電量(短纖維)千瓦.時511每百米粗疏毛織品用洗凈毛量(包括羊毛及纖)千克65.04
每噸滌綸用電量(長絲)千瓦.時1682粗疏毛織機每臺時產量米2.57
每噸滌綸用標準煤量(短纖維)千克393毛毯入庫一等品率%93.21
每噸滌綸用標準煤(長絲)千克397每條毛毯用洗凈毛(包括羊毛及化纖)千克2.16
腈綸正品率%99.99提花毛毯織機每臺時產量條1.18
每噸腈綸用原料量千克942麻袋入庫正品率%99.91
每噸腈綸用電量千克1590每百條純麻麻袋耗用熟麻量千克88.6
每噸腈綸用標準煤量千克2207純麻麻袋織機每臺時產量米
維綸正品率%98.55苧麻布入庫一等品率%94.41
每噸維綸用原料量千克1188.77每百米苧麻布用紗線量千克24.25
每噸維綸用電量千瓦.時2901苧麻織機每臺時產量米2.54
每噸維綸用標準煤量千克1987.33桑蠶絲正品率%99.42
棉紗一等品率(純棉)%99.23白廠絲平均等級級3A19
精梳滌棉紗一等品率%99.21絹絲入庫一等品率%98.42
中長纖維紗一等品率%99.58絲織品(成品綢)入庫一等品率%93.18
平均紗號號19.87絲織機臺時產量米5.09
每噸紗(線)通扯凈用棉量(包括化纖)千克1077絲織品平均幅寬厘米148
每噸紗(線)混合全廠生產用電量千瓦.時2246每百千克桑蠶絲用毛蠶量千克314.19
棉紡錠設備利用率%98.73每百千克桑蠶絲用標準煤量千克1285.58
棉紡錠設備運轉率%95.97每百米絲織品用原料量千克14.41
每千錠時平均產紗量(混合數)千克19.11每百米絲織品用電量千瓦.時57
棉布入庫一等品率%94.98每百米絲織品用標準煤量千克16.12
精梳滌棉布入庫一等品率%97.04內銷成衣服裝合格率%98.16
中長纖維布入庫一等品率%98.49出口服裝合格率%99.53
每百米布用紗線量(包括化纖)千克19.65布鞋合格率%99.09
附錄二:
淘汰落后紡織工藝和產品目錄
一、落后生產工藝設備
序號名稱淘汰期限
1建國前細紗機20xx年
2年有“1”字頭的細紗機20xx年
31997年及以前生產的A512、A513系列細紗機20xx年
4無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所生產的細紗機(即未經原國家技術監督局或行業主管部門下發細紗機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所生產的細紗機)20xx年
51332SD落筒機20xx年
6BC272、BC272B型分條梳毛機20xx年
7B701A型絨線搖絞機20xx年
8B311C、B311C(CZ)、B311C(DJ)型毛精梳機20xx年
9151M-K251A型絲織機20xx年
10Z114型小提花機人造毛皮機20xx年
11GE186型提花毛圈機20xx年
12Z114型人造毛皮機20xx年
13LMH551型平網印花機20xx年
14LMH551型園網印花機20xx年
15LMH303、303B、304、304B-160型熱熔染色機20xx年
16LMG731-160型熱風布鋏拉幅機20xx年
17LMG722M-180,LMH722D-180型短環烘燥定型機20xx年
二、落后產品
序號名稱淘汰期限
1B581、B582型精紡細紗機20xx年
2BC581、BC582型粗紡細紗機20xx年
3B591絨線細紗機20xx年
4使用期限超過20年的各類國產毛紡細紗機20xx年
5ZD647、ZD721型自動巢絲機立即淘汰
宿遷市紡織服裝業起步于上世紀60年代,經過近幾年的加快建設和發展,已形成棉紡、毛紡、化纖紡、絲紡、麻紡、織布、織綢、針織、服裝、服飾、家紡、印染等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項目的集中度、企業的集聚度、產業的集群度名列華東地區乃至全國前列。
(一)產業規模迅速擴張。全市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近310戶,其中棉紡企業69戶,毛紡企業17戶,混紡企業30戶,絲紡企業39戶,服裝企業155戶。2009年,全市紡織服裝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8.73億元、銷售收入112.18億元、稅收2.93億元、利潤3.96億元,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量的14.61%、15.25%、9.11%和8.21%;從業人員6.22萬人。各類技術人員3000人,資產總額近300億元,全市共有棉紡(化纖)150萬錠,毛紡8萬錠,絹紡3.5萬錠,自動繅3.2萬緒。
(二)產業門類逐步齊全。紡織服裝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原料加工、印染、家紡等企業相繼落戶,基本上涵蓋了產業的所有門類。2009年,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實現紗產量14.44萬噸,增長25.13%;布4935萬米,增長4.22%;印染布10377萬米,增長579.57%;生絲4878噸,增長15.55%;蠶絲及其交織品2241萬米,增長14.13%;服裝5893萬件,增長35.13%。
(三)技術水平明顯提升。紡織服裝業共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件,省級名牌產品12個,專利28件。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快速提升,恒力工業園等招商引資企業設備大部分為進口設備,箭鹿集團等本土企業進口設備比例逐步提高。產品檔次明顯提升,由最初的低支紗、普通面料等發展到高支紗、精紡面料、品牌服裝,棉紗的支數最高達到120支,毛紡支數最高達150支,絹紡支數最高達300支。
(四)發展后勁不斷增強。通過承接南北產業轉移,投資45億元的翔盛粘膠、投資40億元的恒力工業園、投資16.5億元的海欣申禾、投資15億元的晨風服飾二期以及分別投資10億元的阿吉蘭集團、波司登服飾等一批龍頭型紡織服裝企業相繼建成投產。投資億元以上的三鼎織帶、新康輝實業、寶娜斯針織等一大批紡織項目逐步投產達效。同時,以箭鹿集團、泗絹集團等為代表的本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提升了紡織服裝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五)出口總額快速增長。2009年,全市紡織服裝企業出口總額為1.35億美元,同比增長50.52%,位居全市行業出口總額的第一位。出口市場已由單一的亞洲市場擴展到歐美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初步形成多元化市場格局。
(六)產業集聚初具規模。我市紡織服裝產業基礎堅實,特別是泗陽縣紡織服裝產業更為明顯。全縣共有紡織服裝企業144戶,紗錠總規模達150萬錠,泗絹集團絹絲出口量占全國總量的二分之一。初步形成了以華威棉紡、華泰棉紡等企業為龍頭的頗具影響的棉紡產業集群。另外,宿城區的毛紡、宿遷經濟開發區的織帶基地都具備了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征。
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宿遷市紡織服裝業近年來實現了長足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但是也存在著一些非常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前紡大而不強,后紡弱且不優,中間環節印染及后整理發展滯后,產業鏈條不完整,產品仍以中低檔為主,結構比較單一,缺少高附加值、功能性、差異性的產品。
二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質量意識差,品牌建設滯后。大部分企業沒有專門的研發機構,沒有國家認可的實驗室和合格的檢驗人員,技術人才嚴重缺乏。自主科研開發的能力薄弱,對產品認證、質量管理、著名品牌、著名商標的培育重視不夠。
三是大型骨干帶動能力較弱。紡織服裝企業點多面廣,規模較小,大部分企業還處于創業階段,紡紗企業達10萬錠以上的企業寥寥無幾,大型服裝企業更是屈指可數。
四是企業發展環境有待改善。勞動力培訓不到位。勞動技能培訓部門流于形式,員工的技能培訓主要落在企業身上,增加了企業成本。
五是作為我市一個千億級產業,缺乏專門的公共服務平臺和機構,從事信息搜集,產品研發,質量控制,原料及成品檢測、鑒定,生產和經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加快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措施
宿遷市初步確立了“十二五”的產業目標模式,其中紡織服裝產業將形成千億級規模。為了確保這一奮斗目標的實現,當前及“十二五”期間,要重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企業尤其是有影響力的龍頭骨干企業做好各自戰略發展規劃,形成區域規劃與企業規劃之間的良性互動。設立發展基金。從市新型工業化資金中切塊,設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專項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龍頭骨干企業、特色工業園區建設,用于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和招商引資項目的獎勵和補貼(貼息),用于新產品開發項目的獎勵和貼息,用于創名牌的獎勵,用于引進人才的獎勵,用于出口獎勵。落實國家對紡織服裝業的信貸政策,進一步創新信貸產品,允許紡織服裝企業以自有不動產、動產以及注冊商標等無形資產進行抵押貸款,不斷加大對紡織服裝企業的信貸支持,逐年增加對紡織服裝業信用貸款、擔保貸款的額度。積極爭取國家、省關于扶持紡織服裝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優化資金投向,每年包裝一批有發展潛力的重點項目,確保向上爭取資金逐年增長。
(二)實施大企業培育、大項目推進戰略。選擇部分規模大、效益高、成長性好的企業,整合各方面資源,推動企業擴大規模,著力打造紡織服裝“領頭雁”。進一步加大對國內外知名紡織服裝企業的攻堅力度,力爭每年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作用強的旗艦型項目落戶宿遷,提升紡織服裝企業的整體水平。建立大項目跟蹤服務機制,為項目建設提供全方位幫辦服務,加快推進項目的建設步伐。引導和激勵龍頭企業加快資本經營步伐,制定上市目標,通過加大扶持力度、強化激勵機制,爭取實現上市。
(三)加快推進技術進步。鼓勵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用足用好省產業升級引導資金、市新型工業化專項資金等扶持資金,鼓勵引導企業抓住機遇擴大生產,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引進國際先進技術與設備,加大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研究的投入。加大技術開發力度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提高創新水平,提高單位纖維制品的附加值,提高科技對紡織染整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紡織業,以信息化帶動傳統的生產流程的改造,帶動營銷過程、管理方式的改革,推進企業流程的重組和再造。支持企業專業化ERP開發應用及行業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提高企業對全球市場的應變能力和對市場的細分能力,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鼓勵紡織服裝行業優勢骨干企業對困難企業進行兼并重組,對實施兼并重組企業符合條件的技術改造項目給予優先支持。鼓勵企業實施品牌戰略。鼓勵龍頭企業走出傳統的接單經營模式,打造強勢品牌,實現服裝產品品牌經營;服裝行業的龍頭企業應在品牌創立、品牌管理與品牌延伸等方面進行戰略規劃,企業整體規劃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與服務等各個環節應符合品牌戰略要求。
截至年,全市擁有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29家,占全市規模工業總數的18.1%,單位個數居市縣市區之首,主導產品有棉紗、藥紗坯布、醫用紗布片、服裝、滌綸短纖維、防護口罩等若干個品種,全市紡織行業已涉及紡紗(6家)、醫用紗布(5家)、棉布(12家)、化纖(2家)、服裝(3家)等6大門類,現有紡紗能力30萬錠(其中:朝陽紡織5萬錠、凱達紡織5萬錠,中冠紡織11萬錠),資產總額91408萬元,從業人員7099人,占市屬規模工業從業人員數的30%。年底,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86697萬元,其中:奧美、朝陽公司分別突破億元大關;實現利稅總額13000萬元,入庫稅收3000萬元以上。主導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年產混支紗3萬噸,藥紗坯布2.75億米,醫用紗布片7033萬包,各類服裝500萬件,滌綸短纖維3500噸,防護口罩6000萬片。與此同時,經過多年的技改上檔升級,紡織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織造行業擁有各類織機1500臺,其中:噴氣織機80臺,劍桿織機110臺;擁有各類細紗機480臺套(按420錠1臺車計算),位居國內領先水平。擁有中高檔縫紉機700臺套。
(一)產業鏈條比較完整。紡織業已成為擁有從最初化纖原料織造到最終的后整理和服裝加工門類齊全的產業群體。依托豐富的棉花資源進行紡紗織造脫漂制造。朝陽紡織、中冠紡織、森達紡織、金格紡織等4家主要棉紡織企業全年耗用本地棉花1.5萬噸,紡紗后鏈接到下游衛材行業,衛材行業全年耗用棉紗1.4萬噸,以此生產制造醫用藥紗布、帆布,然后鏈接到服裝企業生產服裝。
(二)塊狀特色比較鮮明。城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以醫用衛生材料為主導,江南產棉大鎮百里洲鎮以棉紡織業為主,仙女經貿區以服裝制造業為主,尤其是開發區工業園特色鮮明,已形成織造、折疊、脫漂一條龍生產體系。
(三)紡織行業外向度較高。近幾年,我市堅持“工業立市、開放活市”發展戰略,積極吸引外資,努力擴大出口,外向型經濟尤其是紡織產業對全市拉動作用不斷增強,年全市紡織服裝類產品出口2849萬美元,紡織服裝業成為我市四大出口創匯支柱產業之一。
從我市紡織工業發展現狀看,影響紡織工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問題有四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偏小,缺乏帶動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二是技術裝備水平雖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三是產品檔次偏低、附加值不高;四是創新和市場應變能力不強。
二、準確把握紡織工業發展趨勢,合理定位我市紡織行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
隨著社會進步和紡織后配額時代的來臨,紡織工業的發展受消費需求變化、國際競爭和科技進步的影響越來越明顯,總體來看,目前國際國內紡織業總的發展趨勢表現為四點:項目注重高起點,產品注重高品質,技術注重快創新,產業注重大集群。我市紡織工業的發展必須順應時展潮流,找準自己的定位,合理選擇發展方向和重點。
(一)我市紡織行業發展的指導思想
未來五年,我市紡織工業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培養優勢企業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的,堅持科學發展觀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集約經營,突出發展“專、精、特、新”產品及本地優勢產業,努力爭創名牌,進一步做大做強我市紡織工業。
(二)我市紡織行業的發展目標
到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紡織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0億元以上,實現銷售收入60億元以上,實現利稅5億元以上,出口8000萬美元以上。紡織企業主要生產設備和工藝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高新技術產品產量占總產量的40%以上,新創省級知名品牌5個以上。年銷售收入過10000萬元的紡織企業發展到15-20家。紡織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工業總產值/全部職工平均人數)達到25萬元以上。
(三)我市紡織行業的發展重點
1、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結構調整
紡織工業要追蹤國際新技術的發展,繼續淘汰落后設備和工藝,圍繞品種、質量、效益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棉紡織:加快更新改造落后的紡錠生產能力,淘汰有梭織機,提高清鋼聯機組、精梳機、自動絡筒機、電子清紗器、無梭織機等新型技術裝備的比重,使60%左右的紡紗設備在室國際20世紀90年代先進水平,精梳紗比重達到30%以上,無結頭紗、細支紗的比重達到50%以上。
化纖及化纖原料:根據市場需求,通過對現有優勢企業的改造和提升,形成技術創新機制,擴大生產規模,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采用最先進的技術改造現有裝置,調整產品結構,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針對市場需求,適時擴大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搞好上下游產業鏈的結合,增強市場抗風險能力。積極開發產業用紡織品,使之成為紡織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發展醫療衛生保健材料、環保材料、防護材料、包裝材料、汽車內飾材料等。
印染后整理:印染后整理的水平直接影響到最終產品的色彩、手感、風格,要繼續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在引進必要的工藝技術軟件的同時,積極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藝技術。同時,要切實解決印染的環保問題,要選擇合適的原材料和染料助劑,制訂較為合理的印染工藝,重點提高化學類(如重金屬殘留、含氯酚、氣味等)、PH值、色牢度、甲醛、AZO(禁用偶氮染料)等紡織品生態檢測項目的合格率。
服裝:優化服裝加工能力,搞好服裝研究設計、流行趨勢與生產加工的結合,搞好生產與營銷的結合,積極推行品牌戰略,提高原創品牌在國內外市場中的份額,注重開發品牌服裝、童裝、中老年服裝和特種服裝,研制開發生態、保健服裝,開發適合農村消費的服裝,使服裝生產適應國內市場多層次消費需求和擴大出口。
2、推進組織結構調整,創新發展模式,形成整合優勢
繼續支持優勢企業、出口骨干企業的發展,鼓勵企業按經濟規模組織生產,提高生產集中度,增強國際競爭力。加快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加強產品開發與設計、市場營銷與服務兩個重要環節的建設,提高企業快速反應能力。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跨國投資辦廠和推行國際化營銷。
通過聯合、兼并等資產重組方式,支持化纖企業,建成跨地區、跨行業的集團,向下游整合發展,引導化纖面料開發較好、并有一定市場的占有率的紡織企業向上游整合發展,提高生產集中水平、技術先進和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化纖及化纖原料基地。鼓勵優勢企業在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產業環節上集中精力發展,而對那些不專長,不便于集中管理的環節進行外包,形成一個優秀企業與多個企業甚至個體生產這個共生體,共同打造我市紡織行業的核心競爭優勢。通過調整,形成2~3家擁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業主突出,核心能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
中小紡織企業的發展重點是通過調整與重組,向開發型、專業化方向發展,提高與大企業的配套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3、培育核心競爭力
面對“后配額時代”,紡織行業要想求得長遠穩定的發展,必然轉變一味追求擴大產能的發展方式,積極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重點是三個方面:一是提高產品質量,二是增強創新能力,三是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提高產品質量:要從更新設備、應用新技術和新工藝、加強管理、提高技術工種從業人員的素質和勞動熟練程度、注重產品的綠色環保等方面下功夫,著力提升紡織品的質量,創優質品牌,以較高的產品品質在市場上站住腳跟,謀求發展。
增強創新能力:一是要加強產學研結合,推進企業技術創新,有實力、有條件的企業要建立企業自己的技術研發中心;二是中小紡織企業要借助大企業的設計研發能力,加強與大企業的聯合與配套協作;三是要注重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的設計能力,逐步發展企業自主知識產權。
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市場瞬息萬變,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是紡織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企業要建立自己的市場信息中心,廣泛收集國際國內政策、行業發展、市場變化、原材料生產與價格等各方面的信息,根據市場變化,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更好地抓住發展機遇,回避風險。
4、推進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是推動工業化的重要手段。傳統產業在加快改造、升級過程中,必須加快推進信息化,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要用信息技術帶動紡織工業調整、發展和產業升級,把信息技術滲透到紡織生產全過程。行業信息化基礎建設要從運用信息網絡技術改造紡織企業傳統生產、經營和基礎管理模式入手,推廣應用生產集散控制系統(DCS)、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系統(CAD/CAM)、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以及市場快速反應系統(QR)等。建立企業內部信息網絡,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和市場反應能力,提高整體競爭能力,為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跳躍式發展創造條件。
5、加快項目建設
根據國際國內紡織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內在生存、發展要求,我市紡織企業在今后3-5年要重點加快醫用衛材和印染項目建設,拉長延伸紡織產業鏈,填補“印染鏈”的空白,增強企業發展后勁。
三、加快紡織行業發展的幾點政策思考
(一)加快紡織工業園區建設
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政府引導、業主開發”的原則,通過高標準規劃、培植地方紡織產業集群,進行上下游資源整合,形成獨具特色的開發區紡織工業園,使我市紡織產業適當集中連片,發揮聚集效應;要按照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要求,謀劃、建設一批重大發展項目。要把發展紡織產業集群作為發展我市紡織工業的重要平臺,在發展環境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二)優化服務環境
第一,發展速度快,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經歷幾代人的努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規模已由19*年的100億元,發展到*年的1萬億元,去年達到一萬八千八百億元,是同期國內增長速度的三倍,目前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我國工業的第一大支柱產業。
第二,產業結構取得了新成效。
主要表現在產品結構不斷優化,我國在繼續保持以彩電為代表的家電視聽類產品高速發展的同時,計算機、通訊和消費類產品融合的數字化產品不斷涌現,手機、通訊設備、網絡產品已成為新的發展熱點,從總體上看,我國電子信息產口結構不斷優化,產業鏈逐漸形成,正在向高技術、高品質、高附加值方向發展。骨干企業快速成長,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隨著大公司的快速成長的不斷推進,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大企業集團開始形成。20*年電子百強企業中有8家企業銷售收入超過2百億元,一家企業超過7百億元,大公司的快速成長,對全行業的支撐作用逐步增強,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已經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東南沿海地區和環渤海地區四大產業帶,產業集中度、企業聚集規模進一步提高。同時,產業開始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拓展。投資主體多樣化格局初步形成,外商投資企業對全行業的經濟增長作用增加,已成為行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并對出口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第三,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加快發展。
目前,我國從事軟件和系統集成的企業超過1萬家,軟件企業的管理水平和工程化能力不斷提高,軟件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20*年軟件與系統集成的銷售收入達到1600億元,比*年增長1.69倍,年均增長30%左右,軟件出口達20億美元,比*年增長4倍,年均增長超過30%,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目前由10多個芯片生產骨干企業、20多家重點分裝企業,400多家設計公司和若干專用材料和設備企業組成,初步形成電路設計、芯片制造和電路分裝發展的產業格局。20*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產量首次突破100億塊,以自主開發的CPU數字音視頻芯片,以及網絡產品新品等為代表的集成電路產品不斷推向市場。
二、我國信息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我國信息產業發展面臨許多新的挑戰。
全球生產能力過剩使得全球化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發達國家信息產業制造能力向外轉移的流向出現了新的變化。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吸引外資將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貿易磨擦和知識產權糾紛的壓力逐步增大,全球通信業的逐漸復蘇,我國電信市場按照加入WTO以后的承諾逐步擴大開放,特別是取消增值業務的地域限制,多種經濟成份進入我國電信市場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我國電信企業發展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通信、計算機和圖像技術加速融合,社會需求日趨多元化,用戶需求高及個性化趨勢使技術和市場的關系更為復雜,發展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在增加,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產品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我國信息技術科技水平還不高,如果跟不上世界產業鏈的步伐,有可能拉大信息產業與國際先進領域的差距,甚至在新一輪的科技競爭中再次落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產品的觸角已經伸向各個領域,我國在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方面得到發展,但網絡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在很多系統中沒有得到相應的保護,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規模不斷增加。我國網絡與信息安全總體形勢還比較嚴峻。
2、我國信息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無論是電子信息產業還是通訊業,在速度與效益、規模與結構、東部與東西部、城市與農村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不夠協調的矛盾。有些還特別突出,技術創新體系和創新機制尚不健全,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產業化程度較低。
關鍵技術尤其是核心技術還受制于人,產業空心化嚴重,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軟件、新興軟器件等技術方面的自主化仍薄弱。企業綜合能力不強,缺少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制造產業產業結構雷同,運用企業經營管理、服務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網絡資源利用率不高,業務創新能力不強。
我們的運營企業有時候在用戶的總數上規模最大,但是合起來的利潤和服務的水平以及技術水平,與各發達國家先進的公司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信息技術應用還不夠廣泛,信息化程度還很低,信息資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有待進一步挖掘。信息和網絡安全有待進一步加強。人才資源結構性矛盾突出,人才為本的環境和機制還不夠完善。
三、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思路
貫徹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和走新興工業化道路的方針,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加快發展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及電信服務業,面向信息化建設,面向傳統產業改造,面向西部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面向國內外兩個市場,攻克關鍵的國家信息安全和增強國內的核心技術,突破制約我國信息產業、信息技術和產業跨越發展的關鍵技術,開發設計到產業結構與升級,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帶動提升傳統產業,逐步為新興產業發展和信息化建設提供急需的應用技術。
1、發展歷程。
紡織服裝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二十世紀80、90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加入WTO,我市敞開山門招商引資,紡織服裝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涌現出一大批“三來一補”企業和“三資”企業,規模較大的有羅定銀河紡織總廠、羅定麻紡廠、羅定繅絲廠、羅定織布廠、祥發彈力針織廠、捷龍毛氈廠、德發泳衣制造有限公司等企業,紡織服裝業發展成為我市的優勢主導產業之一。據統計,鼎盛時期全市紡織服裝行業企業有800多家(其中規上企業17家),2003年全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4.04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3%,實現銷售收入21.6億元、稅收0.44億元、利潤0.12億元。企業積極引進法國、意大利、日本、德國等國家的先進設備,能生產絹、毛、麻、棉、化纖五大系列、60多個品種,覆蓋紡紗、織絲、染布、印花、泳衣和四季時尚服飾等產品,產品暢銷國內及出口東南亞、歐美等地。紡織服裝行業發展成為我市工業龍頭行業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一派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不僅解決了20000多人的就業問題,而且在外引內聯、增加稅收、出口創匯、振興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羅定也成為廣東省四大服裝生產、出口基地之一,我市羅城鎮還被評為廣東省“紡織服裝專業鎮”,并成立“羅定市紡織服裝行業協會”,促進行業的規范快速發展。
2、發展現狀。
進入新世紀后,特別是近年受國內外經濟大環境和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疊加環保嚴管、用工成本和原材料價格攀升、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抱陳守舊等因素,我市紡織服裝行業發展呈現出明顯的萎縮狀態,企業訂單不穩定,經營效益下滑,相當部分企業逐漸被市場淘汰。據統計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市紡織服裝企業僅剩30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僅存5家,港資企業6家),全行業僅實現工業總產值3.5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例不足2.5%,紡織服裝行業已日漸式微,雄風不再,退出我市主導產業地位。
目前我市大大小小的紡織服裝企業數量仍有300多家,以家庭小作坊模式為主,達到規模以上企業僅5家,分別為羅定市銀利紡織有限公司(國營羅定麻紡廠轉制)、羅定市嘉達紡織廠有限公司(國營羅定銀河紡織總廠轉制)、羅定市附城泰昌服裝廠、羅定市華昌經編織造有限公司、羅定市鴻源織造有限公司。我市紡織服裝企業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羅城、附城、素龍街道;主要生產紡紗、織布、染布、各式毛衣和流行服飾;訂單主要來自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東莞、中山和佛山等國內市場,部分企業產品訂單來自韓國及歐美國家。大部分企業產品質量信譽好,物美價廉,客源穩定,產品比較暢銷,行業企業尚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和發展潛力。
二、主要存在問題及根源
1、經營理念落后。我市紡織服裝行業缺乏長遠發展規劃目標,長期處于各自為戰、小打小鬧的狀態;企業普遍缺乏現代企業管理觀念,經營方式以家庭作坊式為主,訂單要等、場地要租、員工隊伍不穩定;經營手段傳統落后,設備舊、員工老、生產效率低;經營利潤微薄,沒有品牌戰略和名牌意識,設計、營銷和管理人才短缺,沒有與時俱進建立先進的企業文化和電商營銷渠道,大部分企業依靠賺取微薄的加工費維持生存。主要原因是政府不夠重視,行業組織管理軟弱;業主缺乏企業家素養,缺乏資金積累和投入,缺乏專業技術人才。
2、發展質量不高。我市紡織服裝行業產業鏈條短小,企業普遍規模小、實力弱、質量差。企業以小微企業為主,缺乏龍頭企業,集聚效應和帶動作用十分有限;企業不重視商標注冊、品牌培育和產品開發;目前全市只有羅定市恒匯行服裝有限公司擁有注冊商標,分別為“凱奇仕”和“藍仕萊”,占比明顯偏低,其他大部分企業依賴訂單加工,小部分貼牌生產,均處于價值鏈的低端環節,容易受宏觀經濟政策波動影響,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主要原因是企業生產經營管理觀念方式陳舊,缺乏自主創新精神和市場競爭能力。
3、經營困難重重。我市紡織服裝企業普遍沒有固定用地,大都是臨時租借廠房,租金貴且租期不穩定;一些企業想購地建廠和更新換代生產設備,但由于多種因素導致難以落實;近年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企業訂單持續減少;勞動力短缺、原材料漲價造成企業經營成本上升,減產明顯;企業普遍缺乏自主品牌,銷售渠道單一,管理手段落后,成本控制不穩定,行業整體面臨生存發展困境。主要原因是我市工業用地指標有限,企業等地時間遙遙無期,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也缺少資金扶持政策,企業增資擴產的意愿和積極性不高。
4、發展后繼乏人。我市紡織服裝企業普遍存在人工成本高企的問題,平均工資3500元/月左右,部分熟練工、技術工能達到7000元/月以上。雖然人工不低(相對電子加工等行業),但大部分企業仍然存在招工難問題,在職員工大部分是中年婦女,青年工人短缺問題突出。主要原因是紡織服裝行業起步工資較低,按件計算工資,多勞多得;而且工作重復單調,輕工重罪,年輕人怕辛苦缺耐性而不愿從業。
三、紡織服裝行業發展趨勢及建議
服裝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紡織服裝工業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生產業,是市場永恒的長青產業,是科技和時尚融合、消費與生產并舉的行業,在美化人民生活、帶動經濟發展、拉動內需增長、增強文化自信、促進就業與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對全球單邊主義抬頭、中美貿易摩擦擴大、世界經濟發展動蕩、我國消費升級內需擴張的形勢,紡織服裝行業正面臨新的挑戰,站在新的起點,迎來新的機遇。我市紡織服裝行業要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指導下,搶抓機遇,整合資源,集群優勢,轉型升級,攜手共進,重振雄風。
1、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我市紡織服裝全行業要以全省開展新一輪技術改造為契機,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堅決向高質量發展邁步奮進。發展理念上要跟上時代節奏,發揚時不我待、敢闖敢拼的企業家精神;市場定位上要由低端向中高端開拓邁進;資金上要加大自身積累,控制成本,千方百計拓展多樣化融資渠道;技術上要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大膽創新,不斷研發新產品,敢于引領消費潮流,主動適應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設計上要追求特色時尚,體現大眾化審美和個性化需求;設備上要及早更新換代,推行自動化、智能化、標準化生產,降低人工依賴,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水平;人才上要加強引進和培育,探索開展校企對口培訓;供應鏈上要構建質優價穩貨足、花式品種繁多的體系;銷售上要搭建自營、、電商、個性化訂制、訂單加工和貼牌生產等多種經營渠道和平臺;管理上要現代化、扁平化、信息化,推行績效管理和職業經理人制度;產品質量上要精益求精和注重產品細節;品種上要適應消費者市場多樣化、個性化選擇需求;發展戰略上要注重培育自主品牌和樹立誠信形象。通過多措并舉促整體產業轉型升級,激發我市紡織服裝行業發展潛力。
**縣自1983年開展首輪地方志編修工作以來,經過26年的努力,共編纂出版發行了第一部《**縣志》等17部志書,以及《**年鑒》等11部地情資料,全縣地方志事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開展修志工作中,廣大修志工作人員通過撰寫詩、詞、調研理論文章、信息簡報等形式,大力謳歌修志工作的艱辛,宣傳報道修志工作的目的和重大意義,推廣修志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及先進典型,全縣撰寫的修志理論、調研文章在國家、省州方志刊物上發表46篇。這些資料不僅加深了公眾對地方志工作的了解和認識,逐步學會讀志、用志,而且也為全縣正在開展的第二輪修志積累了全面、翔實的史料。同時,在XX年5月18日國務院頒布實施《地方志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后,縣地方志辦公室以貫徹落實《條例》為契機,通過采取現場咨詢、張貼宣傳標語、出宣傳欄、編發信息簡報等形式,積極認真宣傳《條例》的重要意義及相關要求,全縣各級各部門也結合實際地做好宣傳工作,在全縣上先掀起了學習貫徹《條例》的熱潮,促進了《條例》的貫徹落實,逐步營造全社會認識、關注地方志工作的氛圍,為推動全縣地方志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通過宣傳報道,地方志書得到了一定的開發利用,在編制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交通、電力、能源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地方志宣傳報道中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通過宣傳報道,全社會認識、關注地方志工作的氛圍正在逐步形成,地方志事業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地方志書也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但從新形勢對地方志工作的要求來看,當前我們對地方志工作的宣傳尚顯薄弱膚淺,還不夠全面,仍然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方志事業的更好更快發展。
1、思想認識和重視程度還不夠。少數鄉鎮、部門對修志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領導重視還不夠,特別是對地方志工作的性質沒有根本的了解,甚至存在地方志辦僅是編編幾本書,沒有什么事情可干,是個很清閑的部門的模糊認識,對地方志辦公室安排的工作不太引起重視,認為只要能上交材料,交差了事就行。以及對《條例》和地方志法規的認識不夠,不僅社會公眾絕大部分不能認識了解,且在我們修志隊伍中也有許多人還不熟悉相關內容,在工作中也就不能很好的貫徹落實。并且在平時的宣傳報道中也只是注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面,而沒有注重對修志工作的宣傳,從XX年7月啟動全縣第二輪修志工作以來,鄉鎮、部門在宣傳報道上做得很不夠,幾乎沒有對修志工作進行宣傳報道,社會公眾知曉率很低,造成修志工作仍處于停滯不前的階段。
2、修志人員隊伍極不穩定。部分鄉鎮和部門聯動機制不夠健全,協同配合意識不強,隨意變動修志人員。由于修志是一項連續性比較強的工作,時間跨度大,如沒有穩定的隊伍,就難以修出比較客觀實際的志書。部分鄉鎮和部門就忽視了這個問題,沒有把握好隊伍的穩定,隨意變動修志人員,造成了工作上的斷層,部分修志人員業務不熟悉,對志書資料的收集、整理、撰寫無從下手,也沒有及時做好信息反饋。目前,各鄉鎮和部門參加第二輪修志工作啟動培訓會的人員已基本上全部變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工作的脫節。
3、宣傳報道方式方法上有待進一步改進。首先是形式比較單一。在貫徹落實《條例》、地方志法規和修志工作中,宣傳報道的形式還比較單一,也僅限于張貼標語、編發簡報的手段,沒有采取如廣播、電視等讓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公眾能夠容易接受,致使宣傳的層面不廣、效果不明顯。其次是宣傳對象不清楚,不能很好地分層次對象進行宣傳,出現“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現象。再次是宣傳主體不明確,地方志工作宣傳的主體毫無疑問就是廣大地方志工作者,因為他們處在地方志工作的第一線,最熟悉地方志工作的意義、任務和作用等,由他們進行宣傳,既方便又有說服力。目前,大部分修志工作人員往往只注意埋頭苦干,而忽視了宣傳,使地方志工作在電視上無影、廣播里無聲、報刊上無字。
4、讀志、用志的氛圍還不夠濃厚。針對領導干部而言,不僅只限于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大眾媒體的宣傳,讀志、用志更是一個很好的宣傳手段,因為通過讀志、用志,讓各級領導干部深刻認識到地方志工作的重大意義,從而在思想上就能引起高度的重視。目前,由于部分領導干部在平時忽視了讀志、用志的重要性,志書似乎只是當作一種擺設,到用時才拿出來翻翻,未能很好地發揮其作用。
三、擴大地方志宣傳報道的對策建議
當前,正值第二輪修志工作的開展,各級各部門要以此為契機,要利用一切時機,動用一切途徑做好宣傳報道工作,進一步加強地方志工作的宣傳報道,促使社會公眾,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對方志工作有更加全面、正確、深刻的了解,提高人們對地方志工作的認識,從而得到全社會的更廣泛地理解、重視和支持,促進地方志事業健康發展,更好地為全縣“三個文明”建設服務。
(一)進一步深化思想認識。第二輪修志工作正值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時期。各級領導干部要充分認識到做好這一時期的修志工作,不單單是編一部書,更重要的是通過認真回顧、總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與實踐經驗,為新時期更好地推進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借鑒,真正做到用偉大的成就激勵人,用成功經驗教育人,用歷史教訓警示人。要看到它是代表、宣傳和建設先進文化的載體,是為黨立言、為人民立言和為改革開放立言的政治任務,是為人民服務的一項事業。能在人員、經費等方面給予保證,采取多種形式和途徑,認真做好宣傳工作,讓全社會對地方志工作有一個更深的認識和了解,確保能編出一部高質量的志書。
(二)明確宣傳報道內容。地方志工作宣傳的內容直接影響宣傳的效果,在宣傳中應根據不同情況和每一個時期地方志工作的重點選擇合適的內容。從總體上說,宣傳內容大致圍繞地方志工作的意義、基本任務、法規和地方志的作用四個方面去開展。首先,地方志工作的意義是宣傳的首要內容。通過編史修志、讀志用志,推動全社會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以史為鑒,認識過去、服務現在、開創未來,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體現。做好地方志工作,不僅是當前工作的需要,也是維護歷史真實面貌的重大事業。對于方志工作的這些重要意義,我們必須積極認真地做好宣傳教育。其次,地方志工作的基本任務宣傳。通過對地方志工作基本任務的宣傳,讓社會公眾了解地方志部門所做的工作,社會上每個人都應為地方志工作做些什么事情,從而在社會角色中找準自己的位置,自覺地配合地方志部門做好工作。再次,地方志工作法規的宣傳。當前,主要是宣傳《地方志條例》和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頒發的《關于地方志編纂工作的規定》以及在修志工作中的經驗、做法和典型,確保依法依規修志。第四,地方志的作用也是宣傳的重點內容之一。只有讓人們了解地方志“資治、教化、存史”的作用,讓人們通過讀志用志獲得益處,才能真正提高人們對地方志工作的認識,也才能取得人們對地方志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對地方志作用的宣傳,要注意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進行。宏觀宣傳就是向社會公眾宣傳地方志的“資治、教化”作用。微觀宣傳就是方志館要向社會公眾介紹館藏內容,讓社會公眾了解該館收藏了那些地情資料,如何查閱。通過宏觀和微觀宣傳,使社會公眾對地方志的作用既有宏觀的把握,又有微觀的了解,有利于地方志工作的開展,便于擴大地方志工作的影響力。
(三)準確把握宣傳對象和主體。地方志工作宣傳的對象是社會公眾,但是在宣傳中要根據不同時期,不同情況和宣傳的內容,確定每個時期宣傳對象的范圍。首先,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干部職工是地方志工作宣傳的主要對象,因為地方志是“官書”,它對政府機關和領導的科學決策有著重要的資治作用,地方志的“官書”性,決定了它的讀者對象首先是各級領導干部,只有各機關單位的干部職工都認識了地方志的作用,重視了地方志工作,地方志工作就容易開展。其次是社會其他階層的人士。地方志具有教化作用,而其教化作用的發揮,首先要讓社會公眾了解地方志,讀地方志,這就必須面向社會公眾做好地方志的宣傳,宣傳既要有點、更要有面。只有抓住重點,找準“難點”,擴大層面,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并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地方志工作宣傳的主體是廣大地方志工作者,要真正把地方志工作宣傳搞好,必須發動全體地方志工作者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去影響、擴大宣傳主體,并逐步吸納社會上一些領導、知名人士以及一些科技、文化工作者參與地方志工作的宣傳,使地方志工作宣傳隊伍不斷壯大,并呈現層次性、多維性和廣泛性。
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研目的
摸清*市存在職業危害種類、受職業危害人數、存在職業危害企業數、企業職業危害預評價情況及各旗縣區貫徹落實《職業病防
治法》情況。
二、調研方法
*市衛生局下發文件并制定調查實施方案,在各旗縣區摸底調查的基礎上組織專家進行調研。
三、調研結果
(一)基本情況
*市目前存在職業危害企業698戶,職業病危害作業點3117個,職工總數為64855人,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人員30083人。存在
的主要職業危害為粉塵、噪聲、振動、高溫、鉛、汞、苯、砷、一氧化碳、氨、硫化氫等有毒有害物質,以及*射線及γ射線。接害
人員主要集中在煤炭、有色金屬開采及冶煉、制藥、建材等行業。近年來,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點監測的合格率以及接觸職業病危害
因素工作的職業健康檢查率較低。企業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預評價工作幾乎未開
展。截止20*年10月,全市累計診斷各類職業病病人2754例,開展職業危害預評價的單位只有6家。另外,*市外出打工人員不斷增
加,每年已經達到近百萬,由于缺乏組織培訓,文化水平低,大多從事職業病危害嚴重的工作,極易患職業病。
(二)職業病防治法落實情況
1.專項推進,重點突破。針對*市職業病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衛生局認真向市政府做專題報告,并在全市衛生工作會議中,把
職業病防治工作列為20*年專項推進工作,此項工作也引起市人大高度重視,并將此項工作列為市人大連續三年重點工作進行督查。
2.成立組織,職業病防治工作的領導得到加強。市及旗縣區政府重視職業病防治工作,全面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
的職業病防治原則,協調各有關部門力量,加強了對職業病防治工作的領導,市政府整合職業病防治和衛生執法監督資源,提高了工
作能力。*左旗、*區、*山區、*旗均成立了職業病防治工作領導組織,明確了衛生、安監、勞動、工會等部門工作職責
,力求實現各部門職責到位、各司其職、齊抓共管、協調配合的良好工作局面。20*年9月,*左旗開展了重點行業、重點企業職
業病危害專項檢查,針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了重點治理,督促企業落實法律責任,改善勞動生產條件。*旗政府要求存在職業
病危害因素的企業劃出職業病防治專項資金,購置、安裝防護設備,預防職業病的發生。金陶公司投資1000萬元,完成井下落差自然
通風系統改造。撰山子金礦、金陶公司兩個轉制企業,對所有離崗人員進行了健康檢查。
3.注重宣傳,全社會職業病防治工作的自覺意識不斷增強。市及各旗縣區利用廣播、電視、圖板、櫥窗、宣傳單等多種載體多種
形式進行宣傳,開展了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三下鄉”等活動,既宣傳了職業病防治法律和政策,也宣傳了職業病防治基本知識,
不斷擴大社會知曉面。各級政府把職業病防治工作擺上了議事日程,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注重指導企業做好職業病防治工作。衛
生等執法部門和執法人員依法進行監督管理;企業負責人對保障員工生命健康權益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關系認識逐步提高;從業勞動
者職業病防控和自我保護意識有所增強。*區以老府鎮蒙古營子鉬礦職業病暴發事件處理為契機,專題召開職業衛生工作會議,全
方位加大了職業病防治法宣傳貫徹力度,工作更加務實深入,效果更為明顯。
4.依法管理、監督檢查工作力度逐步加大。為了全面掌握全市職業危害情況,依法對職業病防治工作進行管理,*市衛生局組織
開展了全市職業病危害摸底調查工作。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要求,衛生局每年都組織有關人員對全市各地企業職業病防治工作及職業病
危害檢測、評價活動進行監督檢查。
5.防控結合,企業職業病預防和保障工作條件逐步改善。近年來,由于職業病防治法的宣傳影響日益擴大,政府及執法部門監督
管理力度逐步加大,從業勞動者自我保護意識增強,一些企業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注意采取一些防護措施,加強職業病預防和控
制工作。調查到的大多數企業負責人均能知曉職業病防治法主要規定,知曉企業主要職業病及危害,也制定了職業病防治工作制度。
一些企業從既對勞動者負責同時也對企業負責的角度加強了從事采掘、選礦、冶煉等接塵接毒崗位勞動者體檢工作,建立了部門從業
勞動者的健康檔案。在一些塵、毒、噪聲生產現場,配有一些中文警示標識,為上崗員工配發了必需的勞動保護用品。部分企業與勞
動者訂立勞動合同時告知了可能的職業危害及后果,注意創造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工作環境和條件。白音諾爾鉛鋅礦
投入1600萬元,對礦井整個通風系統進行了技術改造,保證了井下溫度、濕度、風速、風質、風量符合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企業自
身配套了粉塵、噪聲等檢測儀器設備,對有職業危害的作業場所,進行定期檢測。平煤集團公司主力礦井均已實現機械化開采,堅持
采取通風、濕法作業、密閉、個人防護、技術革新、宣傳教育、加強管理、監督監測等防塵降塵措施,配套各種排塵、捕塵設備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塵肺病的發病率。上述企業對職業病確診患者給予了健康監護和有效治療。
(三)我市職業病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職業病防治工作形勢嚴峻,患職業病人數成倍增長。近年來,我市工業經濟發展迅速,一批批采礦、選礦、冶煉企業相繼投產
。一些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從業勞動者人數增多,卻缺乏對職業病防治工作有效防控設施和有效管理,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嚴重,尚
未引起個別地區的高度重視,職業病防治工作形勢比較嚴峻。據分析,我市職業病發病面臨高峰期,并呈不斷上升趨勢,僅以市職防
所檢出職業病情況為例,*年至*年檢出239例,20*年至20*年檢出716例,后五年較前五年增長了199%。目前我市外出務工從
事有毒有害作業的農民工幾乎未做職業健康檢查,全市用人單位工人的職業健康檢查率不足30%,有些職業病危害嚴重的企業已連續
多年未對接害作業人員進行職業健康體檢。大部分旗縣區由于檢查條件有限,有許多高發的職業病如振動病、噪聲聾等均未能全面開
展檢查,因此我市職業病實際的發病人數遠不止上述數字,現確診的職業病人數僅僅是冰山一角。
2.地方保護主義嚴重,部門監管職責尚不到位,職業病防治機構隊伍和設施建設薄弱。許多地區對一些企業實行掛牌保護,執法
部門在未取得有關部門的同意下不得擅自進入企業進行檢查。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衛生行政部門統一負責職業病的監督管理工作”。
中央編辦于20*年對兩部門職能分工進行了劃分,明確衛生部門負責對用人單位職業健康監護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規范職業病的預防
、保健,并查處違法行為;規范職業病的檢查和救治;負責化學品毒性鑒定管理工作;負責對建設項目進行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審核、職
業病防護設施設計衛生審查和竣工驗收。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作業場所職業衛生監督檢查;組織查處職業危害事故和有關違法違規
行為;組織指導、監督檢查生產經營單位職業安全培訓工作。目前的情況是衛生部門原來法定的“進入被檢查單位和職業病危害現場監督檢查”的職責已經中止,事實上沒有了對生產企業的監督管理權。按中央
編辦規定的對用人單位職業健康監護情況進行監督等職責也由于地方政府保護等多種原因難以履行。而安監部門對職業衛生的監督檢
查還未開展起來,且沒有對粉塵、噪聲、高毒等職業危害因素檢測的技術設備,事實上難以行使生產現場監督管理職責。市職業病防
治所作為職業病防治的專門機構,多年來沒有職業衛生工作專項經費,專業技術人才嚴重缺乏,設施極其陳舊落后。旗縣機構調整后
的疾控中心只有一至二個人分工負責,職業衛生技術服務能力不強,與當前職業病防治任務不相適應,很難完成職業病防治工作。目
前,地方保護和兩個執法部門的監管職責缺位和監管能力低下問題亟待解決。
3.職業病防治前期預防規定未落實,新改擴建項目未做到“三同時”。在所調查的旗縣區中,絕大多數建設項目沒有依法進行“
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和“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效果評價”。全市近幾年開工建設的礦山項目比較多,且均有職業病危害,而提供職業
病預評價和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的極少。全市各地新上項目的職業病防治設施未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
和使用。調查情況表明,我市對于職業病危害嚴重項目的引進招商不設任何限制,職業病防治的源頭難以控制,存在投產運行一段時
間后集中暴發職業病的隱患。
4.企業法人法律意識淡薄,從業勞動者自我保護意識較差。多數企業從減少投入降低成本出發,拒絕進行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和控
制效果評價。一些企業仍使用傳統落后的工藝、設施和技術,不配備必要的職業病防護設施,不發放必要的勞動保護用品,個別礦井
、少數礦工仍在干打眼。一些企業不與從業人員訂立勞動合同,不組織從業人員體檢,不接受有關部門的監測和檢查。部分從業勞動
者只顧打工掙錢,不考慮職業病危害,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差,付出了健康甚至生命的代價。調查時了解到,*等地采取“汞
碾子”土法煉金的家庭作坊仍然存在,汞中毒現象時有發生,已檢出表現腎衰等癥狀的汞中毒患者85人。近年來,我市某縣外出到鉬
礦打工的民工有上千人,體檢的1*人中,矽肺發病55人,矽肺患者最小年齡24歲,2名已故矽肺病民工中最小年齡僅28歲。
四、建議與措施
鑒于我市職業病防治工作形勢比較嚴峻、隱患很多的實際,就如何進一步貫徹執行職業病防治法,加強職業病防治工作提出如下
建議: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切實在把職業病防治工作擺在重要的位置。職業病是嚴重危害勞動者健康的疾病,職業病防治工作關
系到我市廣大勞動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我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各地區在調整產業結構、確立建設項目時,要充分考
慮到職業病對勞動者健康的危害,在加快發展地區經濟的同時,要把保護勞動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來對待。建議各
級政府要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堅持科學發展觀,落實“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職業病防治工作方針,把職業病防治工作納入經濟
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綜合措施,認真解決職業病危害,保障廣大勞動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證我市經濟社會
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市政府已成立領導小組,各旗縣區要成立由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安監、衛生、工會、勞動、環保、財
政、發改委等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每年至少召開兩次協調會議,研究部署本地區職業病防治工作,不斷提高我市職業
病防治工作水平。
(二)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建立健全各部門齊抓共管的職業病防控工作管理機制。中央編辦已對安監、衛生和相關部門在防控職
業病工作進行了分工。建議安監、衛生、發改委、勞動、工會、環保、財政等部門要從各自的職能出發,認真履行職業病防治職責,
加大工作力度,加強協調配合和信息溝通,形成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管理機制和工作合力。
(三)突出重點,強化措施,切實把職業病防治任務落到實處。
1.深入開展《職業病防治法》的宣傳工作,提高全社會的職業病防治法律意識。各級政府要把《職業病防治法》宣傳活動做為一
項經常性工作常抓不懈,通過廣泛宣傳,提高全社會職業病防治的法律意識。首先,要抓好職業衛生工作人員的宣傳培訓。組織各級
職業病防治和監督機構的有關人員,認真學習《職業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規、標準,并把學習情況做為專業人員業務考核的重要內
容。其次,要抓好用人單位負責人及管理人員的宣傳培訓。采取集中培訓、開現場會等方法,使用人單位明確在職業病防治管理中應
負的責任,增強其職業病防治觀念,提高遵法守法意識。第三,要抓好社會性宣傳工作。采取多種形式,廣泛深入持久地宣傳《職業
病防治法》及其職業病防治知識,增強勞動者的自我健康保護意識。繼續抓好每年的《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活動,總結推廣用人單
位涌現出的好的宣傳形式和方法。各級各類新聞媒體要把《職業病防治法》作為宣傳重點,主動采編刊播職業病防治工作稿件。各級
政府及行政執法部門要認真宣傳貫徹《職業病防治法》,增加依法行政、依法監督、依法管理的自覺意識。
2.加強建設項目的前期預防,從源頭上控制職業病危害。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和預評價是職業病前期預防的核心內容,是從源頭
控制和減少職業病危害的關鍵,今后凡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單位,必須及時、如
實向安監部門申報職業病危害并接受監督。建設單位在可行性論證階段必須做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并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核通過。發改
委今后在項目立項審批時,對有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建設項目,無衛生行政部門審核通過的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的不予立項,做到職
業病防護與主體工程建設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從源頭上把好職業病危害關。
3.加強作業場所的監督管理,減少職業病危害,保障勞動者的健康權益。各級安監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強化管理,
嚴格按照《職業病防治法》及相關文件規定的要求,完善作業場所各項管理措施,認真督促檢查,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對職業病
危害較嚴重的作業崗位,必須要求用人單位實行崗位輪換制,縮短勞動者的連續在崗時間,減輕職業病危害影響;要求用人單位必須
加強作業場所的定期檢測,改善作業環境,加強通風、除塵等設施的建設,用機械化設備代替人工作業,減少勞動者直接接觸塵毒的
機會;用人單位必須加強勞動防護,更新勞動防護用品,采用科技含量高、方便、實用、防護效果好的防護用品,并在醒目位置設立
職業病危害中文警示標識,提高勞動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切實保障勞動者的健康權益。
4.認真做好職業健康監護工作。職業健康監護工作是保護勞動者健康及其相關權益的重要措施,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
動者,用人單位必須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并將
檢查結果如實告知勞動者。各級職業病防治機構要認真組織好轄區內用人單位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人員的職業健康監護工作,按照相
關規范開展醫學檢查,并努力提高健康監護率,為保護勞動者健康盡職盡責。各級衛生監督機構要嚴格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加大健
康監護工作的執法力度,狠抓典型案例的查處,對嚴重違法行為堅決依法嚴懲,并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起到對違法用人單位的
警告懲戒作用。
(四)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職業病防治工作專項治理行動,推動各項工作全面開展。針對我市職業病防治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在全
市范圍內開展職業病防治工作專項治理行動,重點對有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作業場所和職業病危害申報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并查處
違法行為;對20*年5月1日《職業病防治法》頒布實施以后的新、改、擴建項目未做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防護設計審查和竣工驗
收的用人單位進行監督檢查,查處違法行為;對不符合職業衛生標準和職業衛生要求的企業要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具備職業衛生基
1.1.1我國職業病危害因素分布廣泛,從傳統工業,到新興產業以及第三產業,都存在一定的職業病危害,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人群數以億計,職業病防治工作涉及三十多個行業,法定職業病名單達115種。接觸職業危害人數、職業病患者累計數量、死亡數量及新發病人數量,都居世界首位。
1.1.2我國職業病發病形勢嚴峻。近十年職業病發病情況呈現明顯的凹形反彈傾向。發病人數從上世紀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后又呈反彈趨勢。其中主要是塵肺病檢出率顯著回升。截至2002年,全國累計檢出塵肺病581377例,其中累計死亡139177例,病死率22.22%。塵肺現患病人442200例。
我國的職業危害主要以粉塵為主,職業病人以塵肺病為主,占全部職業病的71%,中毒占20%,兩者占全部職業病的90%。塵肺病又以煤工塵肺、矽肺最為嚴重,塵肺病患者中有半數以上為煤工塵肺。
1.1.3根據有關部門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國因職業病、工傷事故產生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億元,間接經濟損失2000億元。職業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嚴重。
1.1.4職業性疾患是影響勞動者健康、造成勞動者過早失去勞動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導致惡劣的社會影響。
1.1.5對職業衛生機構和隊伍現狀調查表明,我國已經初步形成職業衛生監督與技術服務網絡,但依然存在隊伍數量少,質量不高;文化素質偏低,現場技術服務人員比例較低以及后備力量不足等問題。
1.1.6對我國職業衛生投入調查表明,各級政府自1999年起職業衛生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趨勢。但由于基數低,人均職業衛生投入明顯不足,與經濟發展水平極不適應,造成職業衛生監督與技術服務得不到保證。
1.1.7自《職業病防治法》分布以來,用人單位、政府、技術服務機構和勞動者在職業病防治中的法律責任得到明確,職業衛生管理體制得到完善。
1.1.8我國以及形成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為核心,《塵肺病防治條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防護條例》和《使用有毒化學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三條例、12項配套規章和159項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為支撐的法律、標準體系框架。
1.1.9根據統計分析,可以推測,如果不加以干預,到2005年我國塵肺病患者將累計達到60萬人,2015年將達到72萬人;隨著我國入世,適應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職業衛生必然與國際慣例相接軌;職業病防治工作必然得到進一步加強。
1.2國外職業衛生現狀
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以及《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等國際人權公約、WHO人人享有職業衛生保健的職業衛生策略和ILO全球消除矽肺計劃的實施,我國職業衛生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在法國、日本、韓國以及我國香港地區,不僅職業病發病人數明顯低于我國,而且政府關注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作業方式、噪聲、職業性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得到了足夠的重視。
1.3存在的主要問題
1.3.1近十年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點數每年保持在70萬個點次,但檢測企業數呈逐年下降趨勢,下降了近40%,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達標率則增加到75%。檢測企業數的減少和達標率的升高這一相互背離的結果,反映隨著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市場化,檢測的數據不能真實地反映用人單位工作場所職業危害的實際情況。
1.3.2勞動者職業健康監護人數從上世紀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2000年起回升,職業病檢出率在0.4%以上,但仍未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1.3.3一些鄉鎮
企業、個體經濟企業生產力低下,設備簡陋,無任何防護設施;管理混亂,制度不全;人員整體素質低,法制觀念淡漠和愚昧無知等;個別企業無視勞動者健康權益,職業病危害問題突出,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的健康權益得不到保護。特別是農民工從事的職業多為職業危害嚴重的職業,其社會保障、職業防護等都難以得到保障,職業危害不可預見因素明顯增加,健康影響難以估計和控制。
1.3.4在我國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的同時,一些具有風險性的產品由境外向境內轉移,從城市和工業區向農村迅速轉移,從經濟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從大中型企業向中小型企業轉移。職業病危害因素轉移非常嚴重。
1.3.5職業病防治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1.3.6職業衛生資源整體效率低,配置不平衡,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水平不高。
1.3.7由于職業病防治法的宣傳仍存在盲區,職業衛生標準及其配套能力不能滿足執法的要求,地方經濟保護等導致職業衛生執法力度不夠強。
1.3.8職業衛生涉及多個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尚未充分建立。在一個部門內部,也往往有職能交叉,職業衛生決策、協調、指揮不夠充分,部門之間缺乏協同機制,職業病危害前期預防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實。
1.3.9傳統的職業危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的職業危害不斷產生,對勞動者的健康構成新的威脅。
1.3.10急性職業中毒明顯多發,惡性事件有增無減,社會影響大。
1.3.11職業衛生標準尚未與國際接軌。
1.3.12疾病信息監測系統不健全。
2.需求分析
提出我國職業衛生戰略目標是提高中華民族整體健康素質、全面建設安全穩定小康社會、促進勞動力資源和經濟持續發展、參與世界貿易競爭、建立長效職業衛生管理機制和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職業中毒突發事件應對體系的需要。
3.戰略目標
總體目標是為勞動者提供安全、舒適、健康的作業環境,讓勞動者人人享有職業衛生保健。階段性目標是在2005年基本控制特大職業中毒事故;在2010年煤炭、冶金、汽車等重點行業的職業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全面控制傳統的慢性職業中毒(如慢性職業性鉛、汞、錳、苯中毒)。2015年基本消除矽肺。
要堅持企業負責、政府監察、中介服務、社會監督的方針,強化政府職業衛生監管職能,實現全社會的職業衛生監督,用市場經濟機制合理配置職業衛生技術資源。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應針對當前我國職業病危害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這些措施包括:
3.1建立完善的職業衛生保障機制,包括:
依法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職業衛生管理體制和信息決策機制、完善的職業病工傷保險機制和穩定的、多渠道職業衛生投入機制,以市場機制合理配置職業衛生技術服務資源。
3.2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的調整對象,調節我國職業衛生標準體系;按照入世要求,通過等同采用國際標準盡可能使我國的職業衛生標準與國際接軌;進一步提高職業衛生標準的可操作性及其可應用性,建立適于我國職業病防治實際工作需要的職業衛生標準體系。
3.3將現有職業病防治信息網絡重新整合,整體規劃、進一步完善職業病監測體系;統一職業病、工作相關疾病統計口徑,并與國際接軌及互認。建立系統的職業衛生信息與職業病防治評估體系,通過科學分析信息,加強職業中毒事故的預測、預警,及時、準確評估職業病防治效果,為職業病防治決策提供準確、科學的依據,全面提升急性職業中毒控制信息水平。
3.4有針對性地開展以塵肺病防治、職業中毒檢測檢驗、診斷、救治、控制、用人單位職業衛生科學管理為中心的科學研究工作,力爭突破束縛我國職業病防治工作的頸口,提高我國的職業病防治水平。
3.5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條例》要求,建設以國家中毒救治為中心,輻射各級地方的重大職業中毒救治體系,做好各種重大職業中毒的預防和應
急救治工作。
3.6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工作和÷場所健康促進體系,通過工作場所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活動,提高用人單位遵法、守法的法律意識,切實履行職業病防治工作的法律責任;創造安全、舒適、健康的作業環境;發揮用人單位的積極性,推動用人單位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切實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普及職業衛生知識,加強勞動者的自我防范意識。
4.政策保證
4.1進一步充分認識依靠職業衛生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強對職業病防治工作的領導,繼續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制定和落實職業衛生政策措施,建立完善職業衛生發展的大環境。
4.2建立相關部門分工合作、相互協調的工作機制。
二、加大宣傳提高群眾的防治意識
(一)鄉上召開村“兩委”會議3次以會代訓125人次,各村分別召小組長會議2次,部分重點區域群眾會議3次,接受教育群眾4000多人次,有力地增強了地方群眾對狂犬病的防治意識。
(二)為加強宣傳在重要路段和醒目地方書寫永久性宣傳標語24條、張貼《××縣人民政府關于狂犬病疫點滅犬和疫區防疫的公告》200多余份;
(三)向村民及中小學生發放《狂犬病防治知識》宣傳資料3000余份。
通過大力的宣傳,取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防治狂犬病的意識。
三、大力加強狂犬疫苗注射和全力捕殺流浪犬、野犬
從9月10日起,我鄉組織獸醫站、衛生院、派出所等人員聯合開展了狂犬病綜合防治工作。
(一)對拴養和圈養的犬只由鄉獸醫站人員進行了狂犬疫苗注射,目前,已有1824只犬注射了狂犬疫苗;
(二)對被犬咬傷的94個村民由衛生院進行了狂犬疫苗注射,注射率為100%。
(三)派出所出動了警力56余人次,各村組織“兩委”班子人員30多余人次對在我鄉轄區內的流浪犬和野犬進行捕殺,共捕殺犬只232只,并將其掩埋。
四、存在問題
(一)現在有很少部份村民抱著僥幸的心理,暫時把自己的犬拴養或圈養不主動對犬進行疫苗注射。
(二)由于我鄉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利、農戶居住分散。群眾養犬數量多,對狂犬病的綜合治理工作的開展帶來很多困難。
三、下步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