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概念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13 16:27: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技術創新概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技術創新概念

篇(1)

面向設計要求和分析設計條件,概念創新設計環節著重生成框架式的廣泛意義上的解。設計師的知識背景、專業素質和高質量的設計方案密切相關。它需要工程科學、專業知識、產品加工方法和商業運作等圍繞著產品一人一環境的復雜結構體系貫通相融,達到做出產品完整周期過程最為重要的決策。概念創新設計通過合理解決原理部件間的空間或結構上的關系問題,從而形成產品的方案。產品設計中的重要環節是概念創新設計,如果在概念創新設計環節發生錯誤或缺陷,詳細設環節將很難甚至無法糾正。概念創新設計是一項進行知識處理與操作的創造,目標在于從定性到定量的尋求最優解。產品概念的生成是從用戶的需求開始,以良好的用戶體驗為目標,對產品概念進行深入設計,生成最終的一個或幾個設計概念。而概念創新設計環節對設計師的約束條件最少,從而具備較大的創意空間,最能體現與發揮設計人員的經驗、智慧和創造力。概念創新設計階段中,融入綠色設計因素,則能更好地提升產品質量,使產品更加綠色。

二、產品形態層次

產品形態是傳遞產品信息的第一要素,它能使產品內在的質、組織、結構、內涵等本質因素上升為外在表象因素,并通過視覺而使人產生一種生理和心理過程。產品形態由物質形態、文化形態和理念形態三個層面構成。物質形態層面是指功能性和技術性的因素,具體體現為產品的結構、材質、色彩、樣式等;文化形態層面包含流行趨勢、審美趨勢等與社會文化相關的因素;理念形態層面指受民族與傳統、宗教與歷史的影響而產生的產品設計理念,包括對形態的觀念、聯系、想法、判斷、偏好和理解等主觀的認識。

三、概念創新設計中的綠色策略技術

綠色策略技術是建立在產品屬性的層次理論之上的。概念創新的開發環境融合涉及產品開發各環節的設計知識流。而利用產品形態的層次方法,將設計知識流合理的引入,則可以從較高的層次來規劃和發展綠色策略技術。針對產品形態的三個層次,構建四個階梯的綠色策略技術。綠色策略技術包括產品物質屬性宜人化策略、產品操作宜人化策略、產品文化屬性宜人化策略和產品概念意識宜人化策略。

1.產品物質量屬性宜人化策略

產品的質量屬性體現在產品的材質、色彩、形態、技術等因素上。產品物質屬性宜人化策略主要考慮物質屬性的基本元素——物理組成。產品的物理組成包括產品材料、產品制造和產品形態等內容。產品材料指產品的各種材料組成部分;產品制造涉及產品的制造工藝和制造過程;產品形態指產品的大小和形狀,以及造型風格。產品物質屬性宜人化策略包含運用綠色材料、綠色結構、綠色形態設計、以及造型風格綠色化。綠色材料除具有優異的物化性能和使用性能,還更過考慮資源能源與環境因素。綠色結構是指產品結構設計環節中,更多地注重能夠節約能源資源的結構,避免材料的浪費。綠色形態設計是指在工業設計的形態設計環節中,在產品造型美觀得到滿足的前提下,合理規劃產品形態,使之能夠更好地與優化結構、節約材料相符合。造型風格上偏向于綠色,則能夠在產品后期的市場競爭中提升產品市場營銷能力。

2.產品操作宜人化策略

概念創新設計中對產品體驗進行深入的設計是一個重要環節。產品使用體驗更多的決定著消費者眼中的產品好壞。產品體驗具體涉及操作界面、時間、使用環境、日常維護保養等因素。在絕大部分產品體驗中,視覺與觸覺返回的信息最多。視覺信息的反饋決定了產品的第一印象。其總體印象的來源則取決于產品物質形態。觸覺給用戶帶來對產品的印象和主觀感受。觸覺,直接帶給消費者產品質感體驗,卻可以傳遞產品價值體驗的信息。良好的觸覺體驗能讓用戶倍感關懷與舒適,以及后續用戶的理性判斷——感覺這個產品很棒。用戶體驗是一種用戶與產品的深層次的交互行為,涉及生理、心理、思想、社會等方面。在用戶使用產品時,產品的屬性達到了用戶的需求,具體表現為可用性、易用性、可依賴性等方面。概念創新設計中的操作宜人化是在通過設計師對于視覺、觸覺和聽覺等感覺方面做出深入設計,來提升產品和用戶交互質量。在產品體驗中用戶有行為和情緒兩種外在表現。通過對行為和情緒調查研究,設計師就能夠把握住用戶需求和產品屬性之間的關系,設計出更好的用戶體驗。

3.產品文化屬性宜人化策略

產品進入市場后,由于外部影響而具備了一些與產品本身密切聯系的關聯屬性特征,諸如深藍色于IBM。產品文化屬性就是這樣一種深層的關聯屬性。在概念創新設計中,運用文化屬性宜人化策略,可以通過產品創意背景、產品地域文化、產品文化關聯、產品品質文化等來實現。產品創意背景以中華文明優秀的文化傳承為依托,在當代文化環境下,對當代產品創意背景進行深層的構思謀劃。概念產品開發也應該與當前流行文化相關聯,汲取當前流行文化的元素,實現產品文化關聯。

4.產品概念意識宜人化策略

產品形態除了本身所固有的物理屬性外,還包括形態的個性、象征、用戶印象、聯系、想法、判斷、偏好等理念形態。工業設計在產品設計之初,對產品概念會形成一系列的產品方案。再由此方案中形成值得開發的方案做出宜人化的調整與篩選,則能大幅度的提升產品開發的成功概率。產品概念意識的宜人化,需要從高度的哲學角度對產品方案進行反思與判斷。分析這種概念的功能是否真正有益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從源頭上發展倡導綠色設計。

篇(2)

對概念書籍創新形態語義設計的探索,應從表現形式、材料工藝上進行前所未有的嘗試,并且在人們對書籍藝術的審美和對書籍的閱讀習慣以及接受程度上尋求未來書籍的設計方向。它的目的和意義就在于擴大大眾接受信息模式的范圍,為人們提供接受知識、信息的多元化方法,更好地表現作者的思想內涵,它是書籍設計師傳達信息的最新載體。

眾所周知,中國最早期的書籍形態即不是現在的書籍形態,在數千年的歷史演進中,書籍的形態也經歷了從原始到古代再到現代的漫長發展歷程。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可謂是中國最早最原始的書籍雛形。從早期的龜甲、獸骨,到把文字刻在陶器、青銅器、石碑上,再到把文字寫在竹簡上,逐漸形成了早期書籍較完整的形態。此后,書籍的形式更加豐富多樣,木牘、縑帛等都被用作書籍的材料;紙張的發明給書籍帶來了飛速的進步,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裝訂方式,如卷軸裝、旋風裝、包背裝、蝴蝶裝、折頁裝、線裝等,該階段的書籍形態已日漸完善趨向現代書籍設計形式。書籍在不同歷史時期依靠不同形態將人類的智慧和經驗積累、流傳并延續。因此,縱觀書籍形態的歷史進程,展望書籍發展的未來,受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日益多樣化的影響,多元化也將成為書籍設計的發展趨勢。現代的六面體書籍形式的形態,雖然在現代人們觀念中已經根深蒂固,不會有人去疑問?但是,社會的發展、歷史的進步,書籍新的形勢和形態一定會替代現代的書籍形態,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浪潮波及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事物之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傳播業完成了由印刷媒介向電子媒介的飛躍,而人造衛星的發射成功,使信息傳送無處不在,地球也終于成為了一個小小的村落。通過信息的傳播,這些“了不起的信息”改變著人類社會的工作、生活、態度、觀念、習俗等,像電子書的出現,一本電子書可容納幾萬冊書籍內容,這對六面體紙張書籍也是一個巨大沖擊。因此,六面體紙張書籍一統天下的局面會很快失去,代之于書籍的形態不再受供人閱讀的載體的局限,新的社會訴求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書籍設計,對書籍設計的概念、角色、特點、評價標準等要素做新的界定和研究。時代要求我們更新設計觀念,使書籍形態體現時代特色,通過獨具個性特征的新形態語義設計,找到一條適合未來書籍發展的道路。

那么何為概念書與書籍形態語義的表達呢?形態,即為“造型”與“神態”,形態能夠傳達書籍的內涵。形態設計即是形態語言的本質、意義,形態語義的結構變化要準確表達書籍的內涵、體現書籍的內容。書籍設計中的所謂概念設計是圍繞設計“概念”而展開的,“概念”一詞在《辭海》中解釋為:“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概念設計產生于一般規律,并以嶄新的思維和表現形態體現對象的本質內涵,是對未來設計樣式具有開發性的構思。概念設計為現代書籍設計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概念書籍設計中,形態并非是單純的封面設計,也不僅限于圖像、文字、色彩的構成形式,它應該是容納文化的立體構筑物,是根據內容采用不同的材料,如各類高品質特種紙、木材、金屬、泥土等材料和各類特種印刷、手工制作工藝,為我們探索未來書籍的新形態帶來很多啟示,它可以激發設計師的創造力,也可以啟示未來書籍的設計理念,是外在和內在形神兼備的生命體。概念書籍形態語義設計最重要的特征還在于它對獨特個性和前衛理論的強調。德國著名書籍設計家馮德利希說:“重要的是必須按照不同的書籍內容賦予其合適的外貌,外觀形象本身不是標準,對于內容精神的理解,才是書籍設計者努力的根本標志。”讓讀者閱讀起來方便、易讀、有趣,具有藝術性,并使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是一本好的書籍設計。在國外,已經有其概念書籍在暢銷,如:在美國加州的一個大型超市里看到的正在銷售的一冊《大自然》的書籍,每打開一頁的文字旁都有立體的實物場景展開,并且伴有音樂的聲音同時響起。當有火山爆發或水的流動時,同時火光的閃爍和藍色水的流動也展現出來,形成一立體的有聲有色的能充分體現大自然的景觀,使人仿佛身臨其境,嘆為觀止。再如:一冊《海洋動物世界》的書籍,封面上突鼓著兩個滴溜溜轉動著的大眼睛,當你翻動每一頁時,每一頁的動物眼睛都共同使用這一對突鼓的轉動著的眼睛,很是有趣、別致、吸引人,把一個呆板的平面變成了一個立體的動的可愛的書籍。

其實美國對概念書籍的研究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就已經開始,他們十分關注概念書的拓展,到現在為止超市里已經有許多較為成熟的不同形態的書籍在銷售。世界上有許多國家也已經走在前列,如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的書籍設計師,在書籍設計形態上已拋開了書籍的傳統模式,以特有的創造性設計語言和視覺信息編輯,來表達作者的思想內涵和強烈的個性特征。當代的書籍設計不再受其傳達信息載體的性質的限制,而是把書籍設計視為一種造型藝術,書籍的形態不再受供人閱讀的載體的局限,已可以成為使用、欣賞、品味、收藏,具有獨立的文化藝術價值的藝術品。

目前,我國就市場上為數不多的概念書來看,有極具趣味性的幼兒立體書、方便小巧的電子書、抽象個性的裝飾書等。書籍也開始突破傳統書籍形態的束縛,思路開闊,、創意大膽,不受條條框框的約束,努力尋求新的書籍形態設計要素,尋求個性化的、無定向的創新活動,它為書籍設計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各種選擇的可能性。在中國歷屆書籍設計展覽會上也出現了許多新穎有個性的作品。如:設計者把文字“寫”在衣服和用具上,這不僅使閱讀變得有趣,而且一改人們不愿意讀書的惰性。又如:我們熟悉的紙杯,在上面涂上一層蠟,用手觸摸后有一種滑滑的感覺,如果在杯子上都印文字,每一個紙杯便相當于書籍的一頁,讀者可以邊飲水邊看“書”,待水喝完,書籍也閱讀完,和樂而不為。在教學中,許多藝術院校也把其作為一項研究探討的課題,教學生去探索創新。如書籍設計大師呂敬人老先生的學生作品《飄》封面,灌進流動的液體和真實的浮萍,通過觸摸及翻閱,他都會隨著你的節奏而隨波逐流,讓你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飄的漂浮不定的存在,此書是記錄了一個北漂成員的四年生活;有如學生創新形態書籍作品《童年回憶》,設計了許多孩子喜歡玩的六面體的方木塊,在每一個方木塊的六面體上,四個面都寫有不同的文字,每一面拼起來都是一個故事,在另外兩面上有阿拉伯數字和英文字母,孩子在玩木塊中不知不覺可學到一些知識,很有意義。

篇(3)

一、問題的提出

筆者通過對近幾年來數學中考試題的分析,以及本校學生在中考試卷中相關概念題中的得分情況的統計,越來越深刻地發現學生在考試中的一些與概念相關題的失分,這與我們數學教師對概念教學理解上的偏差和教學方式的不當有直接原因。筆者結合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認為在當前初中數學概念教學中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1.不注重學生的興趣需要,不以學生為本,只為教學需要講解枯燥乏味的數學概念,不能激發學生學習概念的動機;2.對概念的形成過程關注不夠,學生對概念學習缺乏參與和體驗,只是“記憶式的學習”;3.對概念的內涵缺乏重要的感性支撐,學生對概念的認識單一;4.學生缺乏對概念的準確表述的機會,缺少辨別和比較,教師直接給定義或逐步引導、添加詞語來進行定義的現象普遍;5.數學教學中存在“重計算和證明,輕概念”、“重形式,輕實質”的觀念,不重視對數學概念的教學。以上一些思想認識上的偏差應引起我們全體初中數學教師的關注。因此,研究和探索“初中數學概念教學創新的途徑與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二、數學概念創新教學的實施策略

課堂教學是創新學習的主渠道,是開展教學創新的主陣地。初中數學概念教學應突出在如下幾個方面實現創新。

(一)概念教學觀念的創新――以學生為本,創設適學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興趣需要”作用。在進行概念教學時,以學生為本,就是圍繞著學生的“興趣需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形成積極思維的環境氣氛,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專注于課堂教學內容。當學生有興趣,并對整個課堂教學內容抱著希望時,就為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做好了心理奠基工作。因此,傳統的初中數學概念教學中,那些機械性地為學生堆積知識,簡單地強記硬背與學生思維創新毫無意義的教學觀念,應徹底改變。

1.在初中數學概念教學時正確處理好“形式”與“實質”的關系。

“形式”即概念、法則、定理及其純文字敘述,“實質”即以上對象的本質與應用。根據新教材特點與初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認識規律,應淡化“形式”,注重“實質”。具體地說,教師在教學中對一些概念的定義形式不必花力氣去鉆,對一些純文字敘述較繁的法則、定義不必要求學生背誦,對一些較深的理論不必去深究,但對其實質性理解,如問題的發生方式、過程應用等則需多用時間與精力,要引導學生多練習,多思考。下面舉4例加以說明:

(1)代數式教學。教材采用了列舉方式定義代數式,教學時教師不必去下繁瑣的代數式定義,而應該從不同形式的式子中,引導學生認識什么是代數式。

(2)方程教學。新教材從兩個方面實行了淡化處理:一是定義,二是方程同解原理。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讓學生從解方程中理解方程的有關概念,而不必在解方程時強調解的理論依據及解方程的實際操作程序。

(3)乘法公式教學。只要加強對字母a、b的理解,而不必花大力氣去記純文字敘述。如平方差公式(a+b)(a-b)=a2-b2,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左邊兩個括號內項的特征:兩個相同項,一對相反項;而右邊是相同項的平方減相反項的平方。抓住了這個實質,就透徹地理解了這個公式。學生對形如(a+b-c)(a-b+c)等形式的題,也會靈活運用平方差公式解答。

(4)平行線判定的教學。新教材將“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作為公理,刪去原教材中的同一法證明,代之為“實驗幾何”的操作。教學中教師要設計較多的填空、說理題進行實質性訓練,強化學生對這一較深理論知識的認識。

2.抓住初中數學概念特點,創設適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初中數學概念往往是由一些實際實例和具體的數學材料抽象概括而成的,學生總感到枯燥無味,因此,在初中數學概念教學的起始階段,教師宜根據教材和學生實情選擇素材設疑置景。數學概念課的教學導入很重要,導入恰當,就能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許多教師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工作,創新出了以下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方法。

(1)利用數學史、數學家的故事和數學趣聞,創設愉快的樂學情境。許多數學概念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諸如祖沖之求圓周率,我國古代數學家楊輝發現二項式系數的規律得出“楊輝三角形”比外國數學家巴斯卡發現這規律要早得多,古印度國王社拉姆獎賞國際象棋發明者塞薩的故事,菲波那契數列(兔子數列)、費爾瑪猜想、哥德巴赫猜想、數域的擴大、非歐幾何……這些實例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使他們懂得數學的海洋是浩瀚無垠的,激勵他們為科學而獻身。這些實例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適當地給學生講一些數學史、數學家的故事及數學趣聞,不僅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使學生看到數學是一門有趣的學科。

例如在講“平面直角坐標系”時,某位教師是這樣開場的。師: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一句適合學生興趣需要的開場話,把學生深深吸引著)偉大的數學家笛卡兒對數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板書:笛卡兒)笛卡兒潛心研究能否用代數中的計算來代替幾何中的證明時,有一天,在夢境中他用金鑰匙打開了數學宮殿的大門,遍地的珠子光彩奪目。他看見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著結網,順著吐出的絲在空中飄動,一個念頭閃過腦際,眼前這一條條的經線和緯線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線和曲線嗎?驚醒后,靈感終于來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兩邊的距離來確定嗎?蜘蛛在爬行過程中結下的網不正是說明直線和曲線可以由點的運動而產生嗎?由此,笛卡兒發明了直角坐標系。(板書:平面直角坐標系)就是這一夢境的作用,又一門新型數學――解析幾何誕生了。(學生被這個故事深深吸引著,急切地想知道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標系,達到創設適學情境這一目的。)

(2)利用實際問題,啟發概念原型,創設教學情境。數學概念大多從實際問題抽象而來,因而多可尋到實際背景。現行教材中大多也從實際事例引入概念,所選的素材以數學對象為主,在教學中若能從學生的生活經驗、身邊熟知的現象入手,挖掘出更切合學生認知規律,更能反映概念本質的內容,讓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概括,甚至去創造,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更適合素質教育的需要。如下列這些例子:

例1:平行線的概念,可先列舉學生已有感性認識的日常生活中諸多不相交線的實例,找出它們的共性,使學生形成初步印象后,再抽象成兩條直線,由相交時逐漸移動一直線變成不相交,從而概括出平行線的概念。

例2:初中《代數》的第一章《有理數》某位教師是這樣引入的:一輛汽車從東方大廈出發,沿公路向南行駛3千米,接著掉轉車頭向北行駛3千米,問現在這輛汽車在什么位置?對于這個簡單問題,學生當然不難作出回答。但問及如何用數學式表達這輛汽車的位置變化過程,學生就感到茫然了。這個實例像小辣椒,誘發學生的胃口。教師趁學生已構成急于求知的心理狀態之時切入新課課題:“為了滿足實際需要,我們必須把已經學習過的算術數擴充到有理數。”

3.正確地處理好“做與說的關系”,在做數學實驗中,創設教學情境。

“做”就是結合數學概念的特征,通過做一些簡單的數學模型,做一些演示實驗,學生們在教師引導下觀察,分析實驗中暴露的問題,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概念的興趣,在“做”中自然形成數學概念。“說”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說”,二是學生的“說”。教師“說”在知識的發生點、疑難處;學生“說”則在解題思路,概念、法則的理解。“做”是為了“說”,“說”是對“做”的升華。教學中,應強調“做”了再“說”,先“做”后“說”。但實際上教師往往輕視“做”,常常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說”了之后,學生才有機會“做”;而在“說”上,教師又最容易忽視學生的“說”。這是我們在教學中應注意克服的兩種現象。

例如:“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這一節,通過讓學生分析三角形、圓及平行四邊形等活動后適時提出問題:“對折后兩邊的圖形完全重合嗎?完全重合意味著什么?它有什么特點?”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問題的探究之中。在操作和答問中自然地引入“軸對稱的概念”。

(二)概念教學內容的創新――依托教材,取舍有度,落實雙基。

初中數學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只能是教學和學習的依托,而并非教與學的全部。長期以來,課堂教學以綱為綱,以本為本,整齊劃一,過于系統嚴謹的教學內容體系,制約著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創新。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改變那種對教材的完全依賴及照本宣科的做法。

1.重視教材,提倡“咬文嚼字”,避免“概念不清”,反對強記硬背。

初中數學教材十分重視知識敘述的嚴謹性,強調邏輯順序,后文知識的陳述多以前文知識為基礎,環環緊扣,層層遞進,特別是數學概念每一字一句都十分嚴謹。提倡“咬文嚼字”,并不等于提倡死鉆牛角尖。學生對教材的充分利用應當以宏觀把握為主,即掌握落實教材中的基本知識及方法,只有這樣才不至于“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數學概念是建立法則、定理的基礎,自然也是計算和證明的基礎。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許多毛病和錯誤常常與“概念不清”有緣。為了把概念講清、講活,使學生能理解、能表達、能應用,可采取“欲進則退”的策略,先把概念講授的起點退到學生的生活經驗或已有知識上去,然后,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逐步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使學生看到活生生的概念的形成過程,同時掌握住活生生的概念。再在這個基礎上強化本質屬性,注意概念間的區分,加強概念的直接應用,使其堅固。相反,如果就概念講概念,不肯后退一步,就只能使教學過程變得枯燥無味,得到的概念也只能是枯木朽枝。在這個基礎上,過早地過渡到法則和運算,數學學習就將失去生機,概念不清的情況必將隨時出現。

2.依托教材,取舍有度,邊學邊用,應用到位。

學習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學生學習數學概念和規律,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要盡快地運用,不是完全學好了再用,而是邊學邊用,在學的基礎上用,在用的過程中學,不斷循環,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逐步培養起運用知識的能力,進而形成熟練的技巧。

有的教師講課時,喜歡面面俱到。比如說,才講了因式分解的概念,學生還沒做練習,就對學生講:因式分解要分到底,不能半途而廢,比如……;因式分解要分成幾個因式的積的形式,不能再有和差形式,比如……;因式分解要看在什么數系的范圍內進行,比如……。期望在一開始就想把因式分解各方面問題都交代清楚,畢其功于一役,這是違反學生認識規律的。就像學生學游泳,事先講點注意事項是需要的,但講多了沒用。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早點下水,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也許會喝兩口水,這時再叫上岸來,強調一下要注意什么,再讓他們去實踐。總之,學生沒有實踐,你講得太多,他根本沒有體會。吃一塹,長一智,只有在學生練習的基礎上逐步引導,才能把他們的認識真正引向深化。

3.鉆研教材,總攬全局,把握概念的層次性,層層推進。

由于人們的認識總是逐步深入,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因此初中數學教材對這些概念的闡述不是一次展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有些概念需要深入鉆研教材,總攬全局,才能把握這種層次性。

例如:絕對值的概念,在初中由于學習有理數運算法則的需要,引入了有理數絕對值的概念:正數的絕對值是它的本身,零的絕對值是零,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這是一種規定性的定義,初中學生由于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很難理解它的意義。所以課本接著指出:“一個數的絕對值就是表示這個數的點離開原點的距離。”學生通過數軸檢驗后,確信了這個斷言的正確性,從而也就明白了絕對值的幾何意義,對于絕對值的概念獲得初步的理解。

到二次根式這一章,課文又指出,把絕對值與開平方運算聯系起來:“一個數的絕對值就是這個數二次冪的算術平方根”;在學過平面直角坐標系后,學生又看到,這不過是兩點距離公式的特例。這樣學生便由淺入深地認識到絕對值概念的層次性和多側面性,從而領會了它的實質。

相反,如果我們在教學中缺乏層次結構原則的指導,一個一個孤立地介紹概念,結果學生會在頭腦里不分層次地羅列一大堆概念,把從屬關系的概念看成并列關系。這樣的認知結構不便于知識的存儲和提取,從而阻礙解題能力的提高。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按照概念的層次性組織教學,使學生逐步認清概念的等級性和多側面性,既掌握概念的內涵又掌握概念的外延,從而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概念體系,使學生的認知結構網絡化。

(三)概念教學方法的創新――完善課堂結構,優化思維過程,培養創新意識。

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之一就是要加強對學生的創新教育,而初中數學的創新教育,重點定位于培養創新意識。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主渠道,事實證明,呆板、一成不變、過于陳舊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沒有生命力了。只有通過在教學方法上的創新,通過創設寬松和諧、主動自覺的學習環境,改善課堂結構,優化學生思維品質,才能使學生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展現出來,從而展現教學上的高效率、高質量。

概念教學要避免“滿堂灌”、“注入式”的陳舊教學模式,就要在概念教學方法上創新。在教學方法上創新,應突出體現在問題提出和解決的方法上,即:教師提出問題的方法和引導學生善于提出質疑的思維方法。概念教學的首要環節不是向學生展示概念,而是結合概念自身的特征為學生創設一系列巧妙問題情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訓練其思維能力。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明:

1.挖掘原型,提出問題,自然導入。

數學概念大多從實際問題抽象出來,因而多可尋到實際背景。在概念教學中若能從學生的生活經驗、身邊熟知的現象入手,挖掘出更切合學生認知規律,更能反映概念本質的內容原形,讓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概括,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而且是適應教育創新的需要。下面就初中數學第四冊“函數”這一節的教學案例來進一步說明。

對“函數”這節課,某位教師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先說明兩個變量之間具有某種對應關系,除課本中兩個對應的例子外,增加一個身邊的實例:你坐過摩天輪嗎?想一想,如果你坐在摩天輪上,隨著時間的變化,你離開地面的高度是如何變化的?如圖反映了旋轉時間t(分)與摩天輪上一點的高度h(米)之間的關系。

(1)據圖填表

(2)對于給定的時間t,相應的高度h確定嗎?針對實例問:在運動過程中:①對于給定的時間t是否一定有一個高度h與之對應?②任何一個時間都有幾個高度與之對應?學生對于這種身邊的現象,會帶著濃厚的興趣來回答,且顯得輕松愉快。然后指出這是一個自然現象,就像牛頓看到蘋果落地而發明萬有引力定理一樣,我們也可從這一自然現象中得出一個十分有用的重要數學概念――“函數”。(至此“函數”有了一個生活中的原形,何為函數?又如何從實例中得出這一概念呢?學生們帶著問題,在期盼中進入下一階段。)

2.揭示本質,自然聯系,培養直覺思維能力。

在概念教學中,對素材的選擇或處理不當往往會造成簡單的堆積,使聯系也顯得勉強,自然會影響到效果。對何為函數,不妨先從下面幾個角度來認識:(1)從字面看是設某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量x,y,如果對于x在某一范圍內的每一個確定的值,y都有唯一確定的值與它對應,那么就說y是x的函數,x叫做自變量。(2)用直觀教具演示,如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剛才的實例。用直觀教具可增加數學的趣味性,加深對概念的印象,并使抽象的數學概念與生活接近了一大步,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也得以培養。但需明確,直觀僅是過渡的工具。(3)從摩天輪運動的特點看,它是一種具有①②特征的特殊對應,特殊在哪里?怎樣把實例的特征用數學語言表述出來而形成數學概念呢?促使學生去分析,去尋找適當的數學語言表述,使學生去分析,去尋找適當的數學語言表述,使學生從直覺印象逐漸向抽象化、數學化過渡,培養良好的數學意識。

3.聚焦信息,自然形成,培養概括能力。

概念反映事物一般的本質特征,把感覺到的事物的共同特點抽象出來,舍去事物及其發展規律中與一般性無關緊要的具體內容特征,再加以概括,便成為概念。讓學生參與分析問題,學習如何抓住本質特征,使其身臨其境地感受實際生活現象數學概念化的過程,品嘗數學家發明創新般地喜悅,有利于切實發展概括能力,增強應用意識及抓關鍵意識。

在教師適當引導下,讓學生對實例數學語言化:記t=(時間),h=(高度),“在摩天輪旋轉過程中”,記作“一種對應方式”。再由問①②概括本質特征:在摩天輪旋轉過程中,(時間)中“任何一個”,(高度)中“都有唯一”。讓學生表述,教師引導整理出正確完整的函數概念(培養概括的準確性),并及時引導學生分析概念的結構,找出關鍵字眼:在摩天輪旋轉過程作用下,A中“任何一個”,B中“都有唯一”(有利于培養概括的敏捷性)。由此分析函數的特點并使學生看到數學概念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而來,它離我們的生活并非太遙遠,使概念的到來不會覺得大突然,也使概念成為可以感受到的,具有“真實”意義的、可自然接受的概念。

(四)概念教學手段創新――“投”“機”取巧,常見常新,營造創新環境。

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很難有效輔助實現教學創新。投影儀、多媒體微機等在輔助教學中也已經不再新奇,這些電化教學手段的使用,具有聲、光、形、色同時再現的特點,能變枯燥為生動,變靜態為動態,能夠對知識加以形象化、主體化展開,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起著獨特作用。

1.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直觀演示和過程模擬,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教育心理學指出:直觀教學是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建立牢固的數學概念和數學知識結構,必須重視形象直觀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具不能靈活變化,缺乏形象直觀,可感性差,而計算機具有很高的運算速度和高分辨率以及完善的彩色繪圖功能,并可發音。利用計算機繪圖,可以通過計算機輸入設備向機器輸入各種圖形參數,使圖形千變萬化,這一點是任何其他直觀教具所無法比擬的。例如,在初中數學平面幾何教學中,利用微機的繪圖的功能的過程宏觀化,直觀可感,有助于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2.自己動手,親身體驗,學生在實踐中形成數學概念。

多媒體輔助教學分課堂演示和學生實踐兩種教學模式。課堂演示以教師操作為主,教師將已編好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學網絡傳送到各終端屏幕,邊演示邊講解,邊提問邊驗證學生回答的結果正確與否。學生的實踐在教師指導下依照“學習數學教材內容―建立數學模型―上機操作―歸納小結”的模式進行。教師通過教學網監測各學生的操作情況,對做得好的通過教學網絡將其結果傳送到其他同學的屏幕上讓大家學習,對做得差的及時給予個別輔導。

下面是鞏固初三平面幾何“圓”的概念的一次多媒體課件展示課:教師先通過校園教學網讓學生復習畫定圓(已知圓心、半徑)的過程,在屏幕上畫出一個以O為圓心,R為半徑的圓。然后,通過提問,請學生用所學的數學概念指出畫法,并通過由教師操作驗證的方式在圓上作下列圖形:(1)過圓上一點A作圓的一條切線AM。教師按學生的回答(讓圖標到達A點并轉向與過A點的半徑垂直,然后前進,再后退)操作即得到所求的切線。(2)過點A作圓的一條弦,使之與所作的切線成60°角。這個問題開始使學生感到為難,“成角”這個問題好解決,只須讓圖標再前進到達A點,然后轉60°角就行了,關鍵是要圖標再走多遠才剛好到達圓周上,即弦長應如何計算?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自己在本子上畫草圖,在假設已畫出來的圖中,若過圓心O作OE垂直弦AB于E,則根據圓的性質可知弦長AB=2AE,而∠AOE等于弦AB所對圓心角的一半剛好等于弦切角,則在直角三角形AOE中,AE=AO,當教師按這一結果操作在屏幕上果然畫出了所求的弦時,學生們顯得格外興奮。(3)連結BO。此時學生們積極思考,各提“連法”。有的提議用定位命令讓圖標到達圖形中的相應位置;有的主張用轉角再前進的方法。教師按其中一種方法操作,令圖標順時針轉角后,再前進R,圖標剛好到達圓心位置,連結成功!其余辦法留給學生們自己去實踐。(4)作出以AB為一邊的半圓上的圓周角。學生又開始思考,一種辦法是讓圖標前進R回到B點,反時針轉角,即指向與AB垂直,然后按假設已畫好的圖中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邊長的算法,令圖標前進R即達到C點,再令其順時針轉角,圖標即指向圓心,只須令其再前進R,即可大功告成。另一種辦法是讓圖標先從圓心到達C點,再連結CB,當然算法與前一種又有所不同,留給學生自己去作。教師演示完畢后讓學生自己實踐,要求畫出同樣的圖形,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通過校園教學網監視各人的操作情況,對完成得好的及時將其結果傳送到大屏幕上讓大家觀賞。

三、實施的效果分析

1.通過實踐探索,我們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初中數學概念教學的途徑與策略,培養了學生學習初中數學基本概念的能力,促進了學生數學概念、數學計算和幾何證明學習的和諧發展。我們通過開設概念教學專題課程滲透,進行概念教學課外輔導、學生討論、師生討論等多種概念教學活動形式,有效地開展學生對初中數學基本概念的學習,促進了學生數學概念、數學計算和幾何證明學習的和諧發展,使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得到均衡發展。

2.培養了學生對初中數學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領悟能力,使他們意識到數學概念來源于實際生活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的能力和學業成績。通過近一年的實踐,學生在考試中同數學概念題相關的題得分得到增強,下面是對初三(3)、(4)班學生2004學年數學中考中同概念相關題的得分情況的一個調查統計:

從表中可看出,筆者所任教班級學生的與概念相關題的得分率明顯比年級平均水平高。在2008年的中考中,筆者所任教初三(3)班、(4)班在升學考中取得可喜成績:上線的5人中,最高分達118分,最低分也有109分,并且100分以上者達20多人。中考數學成績在同類學校中處于領先水平。

3.教師的概念教學觀念得到了初步轉變。經過近一年實踐,教師的概念教學觀念得到了初步轉變。實踐教師自覺學習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學習初中數學概念教學的相關知識,領會課改精神,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在教學中,始終注意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體意識,打破傳統的“重計算和證明,輕概念”的教學模式,著力改變學生的概念學習方式,讓學生愛學、會學。同時,由于心理學與教育理論水平的提高,教師能不斷地汲取相關的成功經驗,不斷地矯正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為實現教學目標少走了許多彎路,減少了許多重復性的勞動。在實踐中,教師不斷地學習,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客觀上也為新課程的即將實施做好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準備。

參考文獻:

[1]顧冷沅.教學實驗論.教育科學出版社.

[2]李求來.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3]于永正.于永正課堂教學教例與經驗.人民日報出版社.

篇(4)

在教育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上學習的主力軍,那么,教師就必須要做好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關系,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所以,在教學前,老師要讓學生能知其“親如慈母”的感覺,學生才能在課堂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課堂教學才會收到理想的效果,才能實現新課改的教學

目標。

老師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高大神圣,特別欽佩的人,老師的各種形象都將為學生注入終身難忘的記憶。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灌輸各種知識給學生,要讓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中輕松、善意、快樂的學習、吸收老師傳授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前要充分做好與學生的情感溝通。

二、在教育教學中,老師要靈活多用教學方法,要多用直觀、恰當的教學手段,是實現新課改目標的關鍵

老師在課堂上,要運用靈活多變,輔以直觀、恰當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在沒有多媒體的農村教學中,就要求教師自身多靈活運用自制教具。因此,在教學中,老師既要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動手實驗、動腦思考、動筆有數,又要能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地學習、思考,那么,老師就應該運用靈活多變、直觀、恰當的教學方法。這樣一來,才能讓學生學懂所教的教學內容,才能實現新課改的教學目標。

三、在教育教學后,要積極反思自身因素,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是實現新課改目標的基礎

課后反思,是實現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升的關鍵。在新形勢下,國家新課程改革給教師增加了不少的難點,但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就應當承擔起教學主力軍的作用,進一步提高自身素質,完成新課改目標。

新課改時許多教師面臨的難題就是課時量的減少。但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因為這一原因就耽誤了教學任務或呼應教學就了事,而更應該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而且,教師在每一節課后進行教學反思,就能為下一節課打下堅實的教學基礎和心理基礎,也能為學生創造廣闊的學習空間。

四、沒有多媒體的農村,也能實現新課改教學

篇(5)

關鍵詞:

社會轉型背景;企業管理;創新理念;管理模型

現在我國正處于信息經濟與知識經濟的新時代,新型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對企業的創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目前,新知識、新理念與新技術是全球化國際競爭的核心內容,在這三方面實現更進一步的知識理念與科學技術創新,是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能夠長期利于不敗之地的重點,直接影響到企業的長期運作,對我國與國際世貿組織更深層次的合作具有重要且廣泛的影響意義,企業只有順應知識信息時代背景的需求進行創新發展,從根本上實現企業管理的轉型,才能全面的實現可持續發展并且進一步發展向上。所以說,根據社會轉型模式下的新型企業管理創新理念對企業的管理模式進行探究創新,可以有效地提升企業的整體管理效率,幫助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及時的掌握主導權,取得一定的國際地位。

一、企業管理模式創新概況

在新的知識信息時代背景下,社會面臨著轉型的關鍵時刻,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發展需要從兩方面進行努力。一方面,在計劃經濟與現今市場經濟的發展形勢之間找尋企業創新管理的模式實現方法,;另一方面,努力實現從封閉模式到國際開放模式的經濟轉型,使企業緊隨全球化經濟的發展腳步,實現社會轉型背景下的管理模式創新,突破傳統企業發展固有的單一模式,跟隨國際發展戰略走上創新之路。創新是企業進步發展的動力與源泉,我們對我國目前狀況下,企業在創新發展改革之路上遇到的各種困難問題進行了分析,其主要原因體現在企業在知識文化與科學技術方面的創新管理理念和人力資源方面管理的匱乏。從我國各企業現今的創新發展情況來看,要全面的實現我國企業的管理創新,需要提升企業產品生產的生產技術的科學性與先進性,并且保持對生產技術持續創新的重視,把創新理念放在發展的第一位,順利的實現企業管理創新模式的轉型。其次,企業通常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理念,所以,企業在進行管理模式創新時必須足夠重視企業文化理念的創新,從精神面貌上體現企業的整體與核心價值觀,形成企業發展的戰略優勢,從而促進企業的生產技術發展水平,在戰略上處于優勢地位。此外,企業運行最重要的是管理制度的保證,管理制度也是企業管理創新模式水平的主要體現,從而使企業的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與企業的生產技術創新和文化制度創新共同促進企業的管理模式創新水平全面提升。

二、企業在社會轉型模式下的管理創新理念

要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促進企業的全面發展,需要對社會轉型背景下的企業管理創新理念進行明確,在技術創新與資源配置等方面實現管理模式創新的重要作用,是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的核心所在,所以,企業管理創新必須抓住管理理念創新這一關鍵階段,從而促進企業產品生產的工藝技術創新發展,實現企業的全面創新改革,與新型社會時代的發展結合在一起,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幫助企業產品占據更多的市場,滿足社會的整體發展需求。企業的模式創新是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結合,管理創新也包括了多種創新模式轉變的非技術創新與技術創新,必須全面發揮才能徹底實現企業管理創新的發展轉型。在企業管理模式創新過程中,只有正確的認識企業的發展方向,明確企業管理的創新理念,才能將企業的創新力與新時代的發展密切結合,實現企業全面發展。從創新文化作為企業創新的本源發展,直接決定企業的發展改革方向,我們要從企業的觀念改變與制度創新出發做到企業文化創新,從而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所以,企業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內部結構與管理制度,充分發揮、集中發揮企業各部門的職能優勢,從理念創新發展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實現企業的創新戰略計劃,綜合提升企業的市場綜合競爭力。

三、社會轉型背景下企業管理創新概念模型

企業的管理創新概念模型是社會轉型背景下促進企業的全面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進行企業管理創新的研究主要有管理情景的構建和提出概念模型,而創新概念模型主要是由我國的社會轉型背景與國際的企業管理標準決定的,由管理項目創新、管理任務創新、管理條件創新與管理手段創新等幾個方面組成。企業的管理創新概念模型是在總結社會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概念性模型,通過傳統的知識經驗去理解現今的世界背景的傳統理性是其主要原則,使傳統的企業管理經驗與邏輯的升華延續,我們需要將其與企業實踐活動相結合,使其以實用性特點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在目前的社會轉型大背景下,傳統理性的應用已經存在了許多不合理問題,所以,我們在使用企業管理創新模式時需要判定其實用理性,通過企業實踐進行實用驗證,從而剖析企業管理創新的基本特點。在企業的實踐活動與管理創新概念模型相一致時,通過企業的管理創新概念模型對企業的管理創新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如果兩者不一致,可以通過適當的科學技術方法對企業的管理創新概念模型進行改進或重建,直到一致為止。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我們通過研究我國目前社會轉型背景下企業管理創新的基本特點,借鑒國內外知名學者對企業的管理創新概念模型的研究成果,根據企業的實際生產活動,對企業管理創新的方法內容進行改革,可以在企業的生產技術、資源配置及企業管理上實現綜合性的水平提升,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促進我國的整體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篇(6)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1)10-062-01

一、復雜性概念的研究

(一)復雜性概念的界定

按照傳統的理解,復雜與簡單只能相比較把握。一種事物未被認識或者一個問題未被找到解決辦法時被當作復雜的,一旦認識或者找到解決方法后就成為簡單的了。目前,關于復雜性的定義尚未形成統一,因為復雜性涉及面很比較廣,譬如:生物復雜性、生態復雜性、演化復雜性、經濟復雜性、社會復雜性,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二)復雜性原則及特點

復雜性原則是對簡單性原則的優化和發展,是人們探究萬物進入一個新的層次,它認為顯示世界中沒有簡單的萬物,是有簡化了的萬物。

復雜性原則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承認復雜性是萬物的本質,簡單性才是萬物的現象;第二,復雜性是多樣化的。不同系統,不同的過程其復雜性均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既包括內部要素非線性想干而形成的差異性,也包括外部環境條件影響制約而產生的差異性。同時,差異性在系統內也并非均勻分布。第三,普遍性的原則在一定范圍和程度內是有效的,但是在其他的場合可能失效,應該充分把握好可分離與不可分離的關系,增強從局部性,特出行和整體性及其普遍性相統一的認知原則和思路。

二、復雜性視角下的技術創新的涵義

(一)技術創新概念的研究

技術哲學學者對“技術創新”概念指稱什么現象進行了深刻的辨析。遠德玉先生較早地提出“技術創新是一個技術與經濟結合的概念,必須從技術與經濟的結合上才能深刻理解技術創新的內涵”。在他看來,目前關于技術創新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兩種:一種認為技術創新是與研究開發相近的科學技術活動活動;另一種認為技術創新是與生產經營相近的經濟活動。

(二)技術創新的復雜性涵義

基于復雜性視角下給技術創新作出一個更為完善的闡述和界定:技術創新是創新諸要素在不斷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信息和能量交換的基礎上,創新主體通過創新中介作用而使創新諸要素協同匹配和諸環節上下耦合等非線性相關作用而自行組織生成的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動態實踐活動和混沌過程。

(三)復雜性視角下的技術創新的特點

1.技術創新的開發性。封閉系統沒有復雜性,只有與外界環境不斷進行物質、信息、能量交換的開放系統才能既適應環境又反作用環境,才能形成自組織系統,最終使系統從無須走向有序,從底層趨向高層次。技術創新的開放性表現為:創新的根本目標是不斷引入已有的知識形態的科技成果,轉變為實現的技術成果即產品或工藝,并進而通過市場化而完成。

2.創新主體的多元性。技術創新主體既包括創新能力,參與技術創新活動的企業,也包括顯示從事活動的主體,新主體的多元性以及創新主體的角色定位和價值取向的差異成為作者簡介:馬姍,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影響技術創新效益的重要因素。

3.創新要素的多樣性。技術創新是一個涉及諸多要素的復雜系統,涵蓋了內部和外部的因為,各創新主體與物化的創新要素都具有異質性,即使是質上相同的創新主體由于創新內容、層次以及各個的性格差異也可能無法充分協同。

三、技術創新在復雜視角中自組織方法論上的啟示

(一)自組織的定義

在哲學層面,德國哲學家康德首先提出了“自組織”概念,他認為自組織的自然事物有以下特征:它的各部分既是由其他部分的作用而存在,有是為了其他部分,為了整體而存在的,各部分交互作用,彼此產生,并由于它們的因果聯結而產生整體。只有在這些條件下,而且按照這些規定,一個產物才能是一個有組織并且是自組織的物,而作為這樣的物才稱為一個自然目的。

(二)技術創新的自組織在方法論上的啟示

1.技術創新的自組織性

篇(7)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19

1 引言

風險投資的發源于1946年,美國風險投資帶來前所未有的成功,使得世界各國研究者們將目光投向風險投資,近年來國外風險投資的介入對國外企業技術創新是如何起作用這一問題一直是風險投資和技術創新兩個領域的研究焦點,因此,本文梳理國外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的相關文獻并進行綜述,對中國的風險投資和技術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2 相關概念綜述

2.1 風險投資概念綜述

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產生于1946年,最早發源于美國,國內外學者及相關組織對風險投資給出了20多種定義,以下幾種是具有代表性的:風險投資是指對初創或者新興的、發展迅速的(美國風險投資協會)、發展潛力巨大(Douglas Greenwood)企業或者中小企業(世界經濟合作組織科技政策委員會,1996)提供股權資本(世界經濟合作組織科技政策委員會)或者權益資本(美國風險投資協會)和管理(歐洲風險投資協會,英國風險投資協會)的投資行為。

雖然對風險投資概念的表達不盡相同,可是總體上來說有如下四個特點:第一,風險投資主要是針對創新水平較高、成長速度較快、具有高競爭力初創企業;第二,風險投資為初創企業投入大量資金;第三風險投資對企業進行管理;第四,風險投資進入企業是為了獲得投入資本后高額的增值收益。

2.2 技術創新概念綜述

由美籍奧地利利經濟學家Schumpeter(1883-1952)在1912年出版《經濟發展理論》一書里,他首先系統地提出了“技術創新理論”,他認為創新是指以獲得超額利潤為目的的生產函數從一個部門轉移到另一個部門,或是生產要素與生產條件的重組過程。它包括以下五種形式:(1)新產品或新功能;(2)生產新方法;(3)新市場;(4)原料新來源;(5)企業組織的新形式。

在熊彼特的研究成果基礎之上,學者們從不同視角進行了拓展。S.C.Solo(1951)從政府干預的角度,認為創新來自技術變化,需要政府干預才能使得創新帶來經增長。Lynn(1996)從創新時序角度,認為技術創新源自于其商業價值,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認為技術創新的起點是新思想與新概念,終點是新思想與新概念的應用。

根據上述觀點,概括出技術創新的三個共性:第一,一個成功的技術創新首先要必須實現新產品,其次必須獲得商業利益。第二,技術創新是一個從研發到產品商業化應用的系統工程,新一代產品的出現優整個系統的功能。第三,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

3 融資視角綜述

由于創新過程具有高投入和高不確定性的特點,創新型企業具有很大的資金需求卻又很難獲得傳統信貸體系的支持。此時,追求高風險高收益的風險投資恰好滿足了創新型企業的這一需求,同時還為這些新興企業提供了管理、法律以及市場服務等支持,從而進一步影響了企業的創新行為。許多學者就從這融資視角對風險投資與于技術創新的關系進行了理論研究。

Bertoni和Tykvova(1988)通過選取七個歐洲國家865個生物技術制藥初創公司為樣本,經過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通過集團和私人風險資本投資者出資的公司,創新產出增長比在非風險投資支持的公司明顯快。在成長初期,技術創新企業規模小卻風險大(Tykvova,2000)需要風險投資解決資金和管理問題(Moore,Hinimeilerg,1994;Bottazzi,Da,2002;Ueda,Hirukawa,2003)克服信貸約束Bottazzi和Da(2002);Keuschning,2004),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企業不可或缺(Tykvova,2000;Ueda,Hirukawa(2003))。但是技術創新企業發展潛力強大(Tykvova,2000),具有明顯創新優勢(Ueda,Hirukawa,2003)在成長起來后,技術創新企業為風險投資帶來經濟利潤,同時給技術創新企業帶來管理經驗(Keuschning,2004),并參與企業管理層的決策(Dobloug,2008)。風險投資的融資效應與技術創新的集群效應有著密切的聯系(Bownder,Da,2002;Bownder,Mani,2002;Dobloug,2008),風險投資具有地理集聚特性,有效促進行業集群的產生和發展。Gebhardt和Newbery(2005)發現風險投資可以通過限制融資的數量和階段來形成某種預算約束,從而提高融資的有效性并由此促進創新。

4 實證研究綜述

涉及風險資本和創新,國外的成果很多。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究竟是正還是負亦或是中性的這一問題上,由于可獲得樣本的數量、期限、類型及所處環境不同,學者們得出了不同的實證結論。

4.1 風險投資抑制技術創新的發展

有部分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起抑制作用。風險投資會使專利質量變差(Gilbert,Newbery;1982)。Zucker,Darby和Brewer(2000)選取1990年風險資本數據和1980年其他變量數據,對183個BEA地區的截面數據進行泊松回歸,研究發現,如果該地區著名科學家數量保持不變,風險投資的市場規模越大,生物企業技術創新率越低。

4.2 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沒有影響

有一部分學者經過實證研究發現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起作用呈中性。Hellmann和Puri(2000)以美國硅谷173個新興技術創業公司為研究對象,運用cox比例風險模型和Probit模型,研究發現具有風險投資背景對其技術創新產出方面沒有顯著作用。風險投資對企業技術創新(Enge1,Keilbach,2002;Peneder,2010)無顯著影響。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在不同的行業其研究結果有差異,在醫藥行業和科學技術行業,風險投資與技術創新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Ueda,Hirukawa,2003)。Ueda和Himkawa(2008)分析發現風險投資對創新行為本身無顯著的影響。

4.3 風險投資促進技術創新的發展

還有一部分學者研究發現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起作用有積極作用。Kortum和Lerner(2000)通過建立相應的K-L模型研究得到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這種影響大于研發支出的作用,風險投資介入越多行業專利獲得率和引用次數越高。Tykvova(2000)則在Kortum和Lerner(2000)研究的基礎上,通過修改K-L模型,得出了同樣的結論。風險投資促進專利數的增加(Tykova,2000),促使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增加(Romain,Potterie,2004;Tang,Chyi,2008;Nandy,2011;Fabio Bertoni,Tereza Tykvová,2015),使得企業研發支出增加(Romain,Potterie,2004)。

參考文獻

[1]Joseph Alois Schumpeter.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1912.

[2]S.C.Solo.A 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The quarterly economies,1951,171(01):1.

[3]Lynn, G., Morone, J. G., & Paulson, A. S.Marketing and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the probe and learn process[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6,38(03).

[4]Florida, et al.Venture Capital-Financed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USA[J]. Research Policy,1988,17(03):119 137.

[5]Moore,Hinimeilerg.Financial constraints to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mall hing technoogy firms[J].Financing small firms,1994,(13):10 36.

[6]Tykvova T.Venture capital in Germany and its impact on innovation[J].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Working Paper,2000,(62).

[7]Bottazzi,Da.Financing the entrepreurial benture[J].Management science,2002,54(01):151 166

[8]Ueda M,Masayuki Hirukawa.Venture Capital and Productivity[R].CEPR and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 Working Paper,2003.

[9]Keuschning C.Venture Capital Backed Growth[J].Journal of Ecnomic Growth,2004,9(02):239 261.

[10]Dobloug.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duct market and financing strategy:the role of venture capital[J].R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8,13(4):959 984.

[11]Bownder,Mani.How does venture capital financing improve efficiency in private firms?A look beneath the surface[R].Boston college working paper,2002.

[12]Gilbert G.,Newbery.Preemptitive patanting and persistence of monopol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72):514 526.

[13]Zucker L.G.,Michael R.Darby,Marilynn B.Brewer.Intellectual Human Capoital and the Birth of U.S.Biotechnology Enterpris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88(01):290 306.

[14]Hellmann,Puri.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duct market and financing strategy:the role of venture capital[J]SSRN working paper,2000.

[15]Enge1,Keilbach.Firm level implications of early stage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SSRN working paper,2002.

[16]Ueda M,Masayuki Hiruka.Venture capital and industrial“innovation”[R].SSRN Working Paper:1242693,2008.

[17]Kortum S,Lerner J.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venture capital to innovation[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674 692.

[18]Romain,Potterie.The economi impact of venture capital[J].Working paper WP CEB:04/014,universite libre de Bruxelles,2004,04(01):1 25.

篇(8)

一、引言

近年來,國內外對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和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資金、人才、機制等方面的劣勢,影響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的因素更復雜一些,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對該問題做一些深入回顧和思考,對促進和提高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義。

二、企業技術創新研究綜述

1.技術創新的研究歷史和概念

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從論證技術變革對經濟非均衡增長以及社會發展非穩定性影響出發,在1939年出版的《商業周期》(Business Cycles)一書中比較全面地闡述了技術創新理論。他認為“技術創新才是資本主義增長的主要源泉。”從那時期,國外技術創新研究經歷了半個多世紀。20世紀50年代,由于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人們開始重新認識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并對技術創新的規律進行了研究,這一時期集中體現以非均衡非連續為基本特征的技術變革經濟分析。20世紀60年代,研究者開始針對性地系統收集技術創新的案例與數據,并提出對技術創新的專門定義,這一時期,技術創新也引起了除經濟學家以外的其他學者(如社會學家)的普遍關注。20世紀70年代初至20世紀80年代初,技術創新的研究進一步深入,開始形成系統的理論,并對企業經濟活動和政府管理政策產生了直接的積極影響,進入20世紀90年代技術創新管理是國外管理科學界的一個研究熱點,被認為是一正在興起的研究領域。

關于技術創新概念的界定很多,主要的觀點有:

索羅在1951年發表的《在資本化過程中的創新:對熊彼特理論的評論》一文中提出技術創新的兩個條件,即“新思想來源和以后階段的實現發展。”這“兩步論”,被認為是技術創新概念界定研究的一個里程碑。伊諾思在其《石油加工業中的發明與創新》一文中對技術創新所下的定義是“技術創新是幾種行為綜合的結果。這些行為包括發明的選擇、資本投入保證、組織建立、制度計劃、招用工人和開辟市場等。”技術創新方面的著名學者費里曼在1982年的《工業創新經濟》修訂本中明確指出“技術創新就是指新產品、新過程、新系統和新服務的首次商業性轉化。”繆爾塞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對技術創新概念和定義上的多種主要觀點,搜集了多篇論文,并做了系統的整理分析后,將技術創新定義為:“技術創新就是以其構思新穎性和成功實現為特征的有意義的非連續性事件。”

2.技術創新理論研究

(1)技術創新與企業規模的關系研究

新古典經濟學認為競爭會促進技術的變革。而熊彼特則強調壟斷在創新中的巨大作用,認為市場壟斷地位是企業承受與創新相關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先決條件,“大企業是技術進步最有力的發動機。”對于企業規模和市場結構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卡米恩(Kamien .M);施瓦茨 (Schwartz.M)、謝勒爾(Scherer)等提出兩個假設:①大企業會促進創新而小企業則會妨礙創新;②不完善競爭的市場比近乎完善競爭的市場更有利于技術的變革。此后,各國研究者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對上述兩個假設進行了考察,結果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支持熊彼特的大企業創新觀點,另一種則擁護古典和新古典的觀點,即競爭驅使下的中小企業能最有效推動技術創新。

1967年曼斯菲爾德通過對一些產業的實證分析,發現技術創新與壟斷的關系因產業的不同而不同。納爾遜(Nelson)也得出同樣結論,認為熊彼特關于壟斷有利于創新的理論是一個閾值理論,即企業的規模超過一定閾值后,企業規模與創新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性,而且這一閾值隨產業不同而不同。

(2)企業創新能力的研究

目前,許多學者幾乎都把創新能力看成是一個由若干要素構成的、綜合性的能力系統,是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能夠實現,并完成技術創新行為的諸種內在要素的總和。由于各自分析問題的視角不同,對技術創新能力要素的分解方式也各有差異企業傳統的創新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技術創新能力,以及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企業創新能力方面的研究。從文獻來看,企業創新能力的研究可以分成四類:企業創新的靜態能力、投入產出能力、過程能力、綜合能力。

①企業創新的靜態能力實際上是創新的基礎能力,如Abernathyand Clark(1985) 把企業創新能力分為11項能力,即技術的設計與實施、生產系統與組織、(勞動、管理與技術)技能、供應商關系、資金設備、知識與經驗基礎、客戶關系、市場聲譽、銷售與服務渠道、用戶知識和用戶溝通模式。這是一種事前對企業創新能力進行分析和評估。

②企業創新的投入產出能力是一種宏觀的創新能力,以得到廣泛應用的“奧斯陸”技術創新統計法為代表(Scheirer,Mansfield,1980;Bound,1982; OECD,1993)。這種方法強調輸入和輸出指標,而不是創新內部過程的描述,是對企業創新進行宏觀績效分析的較好方法。這是一種事后對企業創新能力進行分析和評估。

③企業創新的過程能力研究主要以技術創新過程為對象,測量和收集創新過程的各種信息,從而達到調整創新活動、提高創新績效的目的。這方面的研究以Chiesa等(1996)為代表,其創新能力模型包括二個維度,即創新過程和創新產出績效,其中核心過程有四個:新概念產生、產品開發、工藝創新和技術引進;并通過計分卡和深度審計二個層次進行評估。

④企業創新的綜合能力是集投入產出能力和過程能力于一體(陳勁,耿雪松,Richard Smith,1 997),更好地反映企業創新的當前實際能力和績效。

(3)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影響因素

潘旭明(2002)從網絡環境下研究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他認為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因素很多,在傳統條件下主要是企業的技術基礎、經濟條件、人員素質等。在網絡環境下,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影響的因素除了傳統因素外,還應當關注企業的社會網絡和信息管理能力。徐晟(2005)應用灰色系統模型和方法,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問題進行了灰關聯的靜態和灰色GM(1,N)協調模型動態分析,找出了嚴重制約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技術改造經費支出、研究與實驗發展人員全時當量、平均每個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及企業資金占經費籌集比重等。

池仁勇(2003)通過實證研究表明,技術創新效率主要由企業內部因素決定,如企業制度、內部職能部門的協調性、創新方式的選擇等。而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只能是改善宏觀市場環境,政府的補貼和稅收減免不是技術創新的真正動力。

通過以上文獻綜述以及研究成果的回顧,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因素主要有:政府扶持、企業規模、市場結構、研究經費、創新意識、研發人員決策、領導重視等內外因素。除此以外,筆者認為影響企業(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深層次因素有兩條:一是文化因素;二是國民收入。

文化因素的影響。文化是人們的信仰和價值觀的共同體現。西方文化強調對個人的價值和權利的尊重,對私有財產權和知識產權的保護,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創新意識和熱情。西方文化中另外一個重要特征是注重事物的細節、嚴謹認真的風格,這對于技術創新和發明創造是至關重要的。中國文化里的有些因素嚴重阻礙創新思想,比如中庸之道讓人平凡;過分強調集體利益忽視個體利益打擊個人創造積極性;不重視私有財產和知識產權保護使創新者利益受損;不求細節、急功近利導致粗制濫造等。

國民收入、社會福利因素的影響。總部在日內瓦的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2006年~200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瑞士、芬蘭、瑞典和丹麥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前四名,中國名列第48位。這四個國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國民收入都很高、社會福利制度都很好,說明高工資和高社會福利不會阻礙創新和競爭力,相反有正面的促進作用。邁克爾.波特認為國家競爭力體現在四個方面,即要素稟賦、需求情況、相關行業和支持行業以及公司的戰略、結構和競爭。這四國家在要素稟賦、需求狀況方面都不占優勢,說明他們強大的競爭力來源于相關行業和公司競爭能力。

這個問題可以做以下解釋。隨著國民收入提高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人們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教育、醫療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得以提高。而企業由于用人成本較高,無法實行低價競爭的策略,只能通過技術創新來提高核心競爭力。而我國的許多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長期依靠壓低工人工資來降低成本,采用低價競爭策略。帶來的惡果是,一方面導致大量的貿易摩擦;另一方面不愿在技術研發方面增加投入,一旦遇到外部環境變化就面臨困境。今年隨著人民幣升值和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等不利因素,東部沿海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倒閉已經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敲響了警鐘。

三、對策和建議

一般來說,中小企業資金相對短缺,科技人才匱乏,研發條件簡陋,技術薄弱,技術創新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很多,影響因素也比較多。只有針對以上提出的技術創新影響因素應該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才能扭轉不利的局面。

政府的扶持是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李時椿(2001)對美日技術創新機制比較認為,政府扶持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楊禮貿(1999)研究了韓國政府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的作用,認為:政府的政策法規是促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關鍵;政府對R&D的支持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應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政府應高度重視大學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

要解決我國文化中創新能力阻礙因素,必須從教育入手,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國民從小養成做事嚴謹認真的態度,尊重和崇尚創新,逐漸形成有利于創新的文化氛圍。同時應完善和加強法律制度建設,加強對私有私有財產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引導和激發企業和個人的創新、創造、創意欲望。通過立法的形式提高職工工資,工資增長幅度應高于同期GDP增長幅度,特別是應大幅度提高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職工收入,加快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創新型企業過渡,同時應完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措施。

參考文獻:

[1]劉顯東: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理論研究及實證分析.碩士論文,2002.3

[2]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3]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常朝林: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研究[J].企業管理,2002,(9):102-104

[5]孟慶偉等:企業創新能力的系統結構[J].科技管理研究,2002,(2)

[6]魏江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界定及其核心能力的關聯[J].科學管理,1998.11

[7]顧良豐:基于模塊化的企業全面創新學習機制研究.博士論文.2005.4

[8]李時椿:美、日技術創新機制及對我國的啟示.宏觀經濟研究,2001,(10):60~63

[9]潘旭明:網絡環境下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和模式分析.商業研究,2002,(13):14~16

篇(9)

一、引言

新經濟環境下,數字化技術帶來的信息傳播速度加快、信息存儲和傳播成本的降低,以及國家聯盟和市場的開放導致了價值鏈在地理上的擴散,進而形成了全球化市場。相應的,市場主體的情況也發生了變化:世界性的中小企業增加、世界性的企業集群增加以及聚焦全球的大企業數量增加。主體間激烈的競爭導致了創新的速度加快,產業生命周期也開始縮短,在這樣的產業環境下,組織更新和淘汰的速度也逐漸加快。本文試圖探討企業應如何在產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的技術創新戰略,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企業內外部資源適應產業環境的變化而不被淘汰。

二、創新與技術創新的定義

國內學者普遍認為:創新(Innovation)概念來源于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的創新理論。1912年熊彼特在其德文版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了“創新”概念,認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也就是說,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生產能力,以獲取潛在利潤”。技術創新概念最早是由索羅(S.C.Solo,1951)在《在資本化過程中的創新:對熊彼特理論的評論》中提出的,其中對技術創新成立的兩個條件――新思想來源和以后階段的實現發展――的界定,被理論界認為是技術創新概念界定上的里程碑。技術創新是“一項發明被首次應用”,“一個有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新項目的成功應用”,“一個從新產品或新工藝商業化到市場應用的完整過程,包括設想的產生、研究方法、商業化生產到擴散過程的一系列活動”,“一個以實際應用新的材料、設備和工藝,或者某種已經存在的事物以新的方式在實踐中的有效使用為直接目的,承認并探索新的需要,尋求或確定新的解決方式,發展一個在經濟上可行的工藝、產品和服務,并最后在市場上獲得成功的完整過程”,“因技術的推廣而開辟了新的市場,刺激了經濟的發展,創造足以迅速改變我們社會和生產方式的新經濟實力”,“企業家抓住市場的潛在盈利機會,以獲取商業利益為目標,重新組織生產條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強、效率更高和費用更低的生產經營系統,從而推出新的產品、新的生產(工藝)方法、開辟新的市場、獲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給來源或建立企業的新組織,它是包括科技、組織、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建立新的生產體系,使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重新組合,以獲得潛在經濟效益;就是從新概念的建立,到形成物質生產力,并成功地使創新產品成批地進入市場的整個過程”,“一個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目標,從新產品或新工藝設想的產生,經過研究與開發、工程化、商業化生產,到市場推廣應用整個過程一系列活動的總和”。

總的來講,技術創新是一種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是技術的新構想經過研究與開發或組合,到實際應用或產業化,并獲得潛在經濟效益全過程的相關活動。

三、技術創新戰略

技術創新戰略是企業在正確分析自身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基礎上所做出的企業技術創新總體目標部署,以及為實現創新目標而做出的謀劃和根本對策,旨在通過創新調整企業原有的經營格局,以在變化的環境中爭取主動性。技術創新戰略常被分成領先創新戰略、跟隨創新戰略、模仿創新戰略和合作創新戰略4種。

(一)領先創新戰略

領先創新戰略是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率先開發出某一新產品,并在市場中一段時期內保持領先優勢,即取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和較高的壟斷利潤。領先創新一般屬于基礎性研究,研發的往往是一項全新技術。包括從實驗室研發到最終創新成果被市場接受等一系列環節,所需資金投入都需要創新主體一方承擔,對創新主體的資金投入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此外,自主創新對企業的管理水平、員工的整體素質水平和研究設備的先進度也都有較高的要求。所有這些都需要創新主體投入大量的人、財、物來進行培養和建設。因此,采用領先創新戰略的企業一般都有很強的綜合實力,因為這是投資大、風險大的戰略行動,即使是大企業,也并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選擇領先戰略。

(二)跟隨創新戰略

企業跟隨同一產業主導企業開展相應的技術創新活動,其主導方式是對主導型企業的新技術和新產品加以選擇、改進和提高,并在降低制造成本和拓展市場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相對于領先創新戰略,跟隨創新對企業綜合實力的要求比較低。采用跟隨創新戰略可以把市場風險留給領先者,同時把研發成本降到最低。而且,采用跟隨型戰略的企業也可以避免走彎路,減少失敗與缺陷,從而具備“后發優勢”。并且可以利用市場先進入者開發的市場,降低了市場開發難度,節省了市場開發費用。

(三)模仿創新戰略

企業自己不進行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對率先進入市場的產品進行再創新,通過購買專利、逆向工程等方法,學習、模仿創新者的創新思路和行為,利用地區優勢進入某一產業領域,甚至利用信息不對稱和“檸檬市場”效應驅逐創新者的產品。采用這種戰略的大都是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他們與技術領先者相比,技術實力差距較大,難以與之直接競爭,但可以利用地區優勢通過模仿而進入這一產品領域。企業這種戰略投資少、見效快,比較適合研發能力較弱、制造能力較強的企業。

企業采取模仿戰略,其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模仿者是否有較強的設計、工程生產能力;是否有一定的研究開發投入;是否能做出適合地區環境和消費習慣的再創新,實現技術與產品的本土化;是否能準確地分析與把握技術的性能和前景、高起點地引進技術并最終實現技術跟隨甚至技術領先的目標。

(四)合作創新戰略

合作創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資源共享或優勢互補為前提,有明確的合作目標、合作期限和合作規則,合作各方在技術創新的全過程或某些環節共同投入,共同參與,共享成果,共擔風險,對企業能力的要求較低。根據合作對象的不同,合作創新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企業間合作,另一類是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合作。企業選擇的合作對象不同,合作形式也存在一定差異。總體而言, 企業合作創新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技術許可、聯合研發、戰略聯盟、共同構建經濟實體、委托開發、共建研發中心以及共建科技園區。

四、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選擇

(一)產業生命周期

產業生命周期指產業從產生到消亡具有階段性和共同規律性的廠商行為(特別是進入和退出行為)的改變過程,一個新產業從出現到成熟一般都會經歷價格下降、產出增加和企業數量先升后降的非單調過程。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則是在實證基礎上對其進行研究的現代產業組織學重要分支之一,是產業演進理論中有關整個產業從出生到成熟過程中,產業內廠商數目、市場結構、產品新動態變化的理論。比較著名的產業生命周期理論有:G-K理論、Klepper-Graddy理論和Aganval-Gott理論。

產業生命周期理論一般將一個產業劃分為投入、成長、成熟、衰退4個階段。投入期廠商數目較少,消費者也較少,廠商獲利不多,且主要以產品創新為主;進入成熟期,隨著消費者對商品的認可,廠商數目逐漸增多,產業產出逐漸增加,激烈的價格戰開始展開,企業開始將創新的重點轉向過程創新;到了成熟期,經過優勝劣汰,廠商數目、市場需求與供給、技術都趨于穩定;衰退期則是產業經濟新陳代謝的表現,它主要表現為產業發展相對的或絕對的規模萎縮,產品老化、退化、功能減退而出現的頹勢狀態。

(二)各階段技術創新戰略選擇

1、產業投入階段。在產業的投入階段,由于企業對所在產業的不熟悉,整個市場基本屬于完全競爭時期,各企業對于如何發展本行業仍處于摸索階段,因而即使是技術創新能力很強的企業,在初始階段也不得不模仿/跟隨國外同行業的先進技術,在模仿/跟隨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學習、壯大,而對于那些技術創新能力很低的中小企業來說,則只能采取技術模仿戰略。

2、產業成長階段。在產業的發展階段,各企業對所處產業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研究,這個時候隨著孕育階段各企業的發展,產業內開始出現了領導者,此時,產品市場已經逐漸向壟斷競爭轉移。這個階段對于技術創新能力中上等的企業來說,其技術創新戰略就需要有一點改進,以適應環境的變化。技術創新能力強的企業為了要在競爭中站穩腳步,立于不敗之地,可以繼續采取跟隨/領先戰略,對產業內的領先技術加以改進。而一旦發現有競爭力的技術方向,企業就應當抓住機遇采取領先創新戰略,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對于那些技術創新能力較低的企業,這一階段除了繼續采用模仿戰略外,也可以根據所服務市場的特殊需求對現有技術加以改進,實行跟隨創新戰略。

3、產業成熟階段。在這一階段,產業中的各項非技術因素基本上都已固定,壟斷競爭市場的格局基本形成。技術創新能力強的企業要想在市場中內保持領先優勢,取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和較高的壟斷利潤,就必然會選擇領先創新戰略,率先開發新產品。當然,為了降低風險,企業可以采取合作創新戰略,利用科研機構或高校雄厚的研發能力。

4、產業衰退階段。隨著產業內核心產品其生命周期衰退期的到來,該產業也進入了衰退期。眾多企業發展的實例表明,在這一階段,產業內的領導者如果不能及時采取領先創新戰略,開發新產品延長產業生命周期,就會由領先者變為失敗者。

五、結束語

在新經濟環境下,企業如何在不同時機選擇不同的技術創新戰略對企業經營的成敗至關重要。本文從產業生命周期的角度進行分析, 認為對于我國企業來說,在產業的投入和成長期一般適合采用比較保守的技術創新戰略,比如模仿和跟隨。只有這樣,才能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產業環境中站穩腳跟。而到了成熟期或衰退期,市場對技術創新的要求加大,企業本身也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就必須考慮激進一點的技術創新戰略即領先創新。而領先創新戰略通常是與合作創新戰略一起實施的,即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合作開發一些全新的技術,以保持現有的競爭優勢或者延長產業生命周期。

參考文獻:

1、Harry G.Barkema, Joel A.C.Baum, Elizabeth A.Mannix.Management Challenges in a New Tim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5).

2、傅家驥.技術進步系統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

3、劉滿強.技術進步系統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

篇(10)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數量迅速增加,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注冊占全部注冊企業總數的90%,其總產值、銷售收入、實現利稅分別占工業總量的60%、58%和40%。同時,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又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然而,由于機制、技術等方面的原因以及新經濟形式的變化,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進展并不迅速。而技術創新的程度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成敗,進一步說,企業技術創新成為決定企業差異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傳統技術創新對中小企業發展支撐的局限

技術創新的含義

“創新”概念早先由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于1912年在其德文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并形成了以“創新”為核心概念的經濟學理論――“創新”理論。目前,對技術創新概念的理解和認識主要有下屬三種含義:將技術創新視為技術或發明的商業應用,以熊彼得的創新理論為代表。根據這一理論,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也就是把一種從未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把技術創新看作是由新概念的構想到形成生產力并成功地進入市場的全過程;把技術創新理解為技術與經濟和社會的有機結合。

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認為創新有兩種:技術創新,指自然界為某種自然物找到新的用途,并賦予新的經濟價值;社會創新,指基于社會中創造一種有效地管理機構、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從而在資源配置中取得更大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

根據以上的觀點,特別結合我國國情,對技術創新的含義,筆者認為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技術創新是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目標,以其創造性的構思和市場成功實現為基本特征的層次性技術經濟活動的綜合過程。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困境

中小企業在漸進的發展過程中,要進行技術創新才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但是中小企業由于受規模、資金等諸多原因的影響,在企業技術創新方面存在許多制約因素,具體表現在:

企業規模和資金的影響。中小企業由于產量、產值和利稅等方面的原因,無法持續地進行產品的創新,一種產品研制成功后,投入市場數年而不輕易改變其面目,直到產品大量積壓造成虧損后,才考慮到轉型。企業對技術創新重視程度不夠。當前,大多數中小企業對技術創新在提高競爭力上的認識程度不夠,產品生產沿襲傳統的生產方式,缺乏研究和駕馭市場的能力,使得企業管理者認識不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在產品的生產與銷售過程中,重銷售,輕技術;重引進,輕自主創新和消化。創新人才的不穩定。創新人才是企業中最活躍、最關鍵的因素,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根本。中小企業受思想觀念,資金及外部環境的影響,往往缺乏對技術開發人員必要的重視,未建立有效的競爭機制和科研環境,致使科研人員不愿安心本職工作,進而造成人才流失。市場競爭不規范。當前,我國市場體系還不完善,許多生產要素市場特別是技術市場未真正建立起來,價格體系的不合理導致產品價格不能真正反映產品的科技含量。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實際情況,可以看出:企業的技術創新必須漸進實行,停止創新,企業就會失去生命。然而技術創新是一個艱難復雜的過程,再加上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困難和制約,如果使用傳統的技術創新模式是很難見效的。

虛擬技術創新的內涵

虛擬創新是指若干成員為共同獲得某一市場優勢,依靠信息手段以最快捷的速度進行組合形成的沒有企業邊界、超越空間約束的臨時性動態聯盟,市場機遇一旦消失即解散的一種創新形式,其實質是企業間的暫時聯盟。

對處于信息時代的企業而言,“組織間的協調”是繼以價格機制為手段以及通過權威關系來實現組織生產方式的又一方式。“組織間協調”最早是由理查得森在1972年提出,他認為:“這種相互協調方式不應完全置于企業之中,因為這些活動并非相互替代,也不能完全依賴市場力量,因為他們需要的不是某種物品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而是單個企業投資計劃之間產品質量和數量的相互匹配”。虛擬技術創新就屬于“組織間協調”的類型之一。

虛擬創新是在新的動態市場環境下產生的適應敏捷競爭需要的新型創新形式,在技術創新方面體現出下列優勢:整合成員企業的資源和能力,這樣成員企業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市場,實現單一成員無法實現的目的;減少在研究和開發方面的成本投入,分散了經營風險;極大縮短從產品概念到進入市場的時間;擴大企業規模,為企業進行多元化經營提供了基礎和條件;有助于成員企業相互學習,加強技術積累,增強成員企業的核心能力。

虛擬技術創新的理論基礎

傳統意義上的企業創新活動是以企業的研發活動為代表的。然而隨著新技術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轉向市場尋求創新。

協同優勢理論,是指利用虛擬運作模式,將企業優勢資源集中起來,通過與外部資源的整合完成創新,并獲得更大的整體創新優勢,同時增加自己的收益。企業的技術創新實際上是由不同環節組成、價值不斷變化的循環過程,他們形成了企業自身價值增值的路徑,在傳統模式中,他們有企業單獨完成的。根據波特的價值鏈理論,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往往受制于價值鏈上最薄弱的環節。為了提高創新能力,企業就必須依靠自身的力量不斷改善自己的薄弱環節,這不僅需要好長的時間,而且效果也未必理想。而虛擬技術創新的過程是把多個創新主體的優勢資源聯合起來,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獲得更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完成單個企業難以實現的創新目標。另外,創新主體的多元化分散了創新風險,降低了技術創新過程的不確定性。創新風險的規避是虛擬技術創新獲得協同優勢的一個重要表現。

經驗――成本曲線是獲取經驗與投入成本之間的一種效應曲線。它是虛擬技術創新的另一優勢(具體效果如圖1)。曲線告訴我們:當企業在創新合作過程中經驗越積越多時,可以觀察到一種創新成本不斷下降的趨勢。這里的成本和經驗是相伴的,主要有:尋找和選擇合作伙伴及處理相互關系的經驗與成本;資源整合的經驗與成本;創新管理的經驗與成本;創新技術和項目選擇的經驗與成本等。這種成本隨經驗積累而下降的情況對虛擬技術創新的企業非常重要。因為企業并不具備進行技術創新的全部資源和能力,為了維持市場地位,企業必須不斷地進行資源整合才能保持創新地位,經驗的積累可以大幅度降低企業的資源整合成本,從而建立和維持企業的競爭優勢。可以說經驗――成本曲線是虛擬技術創新的一種獨特優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美國所倡導的“知識經濟”影響下,全球正在發生一場由物質型經濟向信息知識型經濟的深刻轉變,帶來了各國工業企業的重新構造。虛擬運作正以輕薄、彈性大的特點,為全世界的企業所關注。

虛擬運作為中小企業所帶來的優勢

低成本運行。傳統意義上的企業,一定是一個現實存在的,有自己的生產場所,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生產經營體系,這不僅加重了企業的初期投入,也使企業的生產經營費用居高不下。特別是中小企業,更是難以借助社會力量來發展。而虛擬運作的思想恰可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它不僅可以使企業的前期支出大大的減少,而且由于虛擬所需要有的扁平化管理,使企業的管理層次減少,中層管理人員減少,經營費用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

高素質聚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由于其自身經濟實力較差,在與大企業抗衡時,無法吸引企業所需的各類高素質人才,所以企業始終處于劣勢的位置。借助于網絡技術,企業通過虛擬運作,就可將高素質人才調動起來,達到為企業服務的目的。同時也提高了高素質人才的使用價值,為其提供更廣闊的、施展才能的空間。

強彈性連接。產業的變化、產品的變化、市場的變化是每個企業所要面臨的,而“船小好掉頭”又是中小企業的特色之一,適應這一特色的基本點就是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也應該是有彈性的,虛擬運作恰可實現這一目的。借助于電子手段,中小企業可以在需要的時候迅速地集結所需人才開展業務,而在任務完成,各類人員可各歸其位,從而使得企業的人才調動具有高度的彈性化,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實施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給出中小企業進行虛擬技術創新的條件:

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概念。企業技術能力的提高,需要企業長時間的投入、培育,需要好的發展環境,但更需要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觀念。

建立企業創新系統和網絡。企業創新系統基于這樣一種認識,即經濟的創新績效不只取決于企業個體的創新績效,而且取決于企業間及企業與其他機構間的互動方式。

建立健全企業創新激勵機制。激勵可以通過利用市場機制來獲得,也可以由組織機制提供。市場經濟通過制度安排,向在經濟生活中的人們提供了對于生產和技術創新非常有利的激勵,同時它又對每一個經濟決策人有約束。然而組織所提供的激勵存在著是否可以置信的問題。按照米爾格羅姆和羅伯茨的“影響活動”理論,在任何組織中,只要有一個上級,大家就會通過“尋租”活動來影響上級的決策,從而形成事后的利益再分配。越是權力集中的組織,越是有可能不兌現激勵的承諾。在這種激勵機制下科研部門(人員)有事前承諾的不可置信的預期,組織提供的激勵就被弱化了。因此可以認為:市場機制對于企業虛擬技術創新活動的激勵更加充分。

建立企業的技術創新環境。在市場競爭中塑造與市場競爭相適應的技術創新主體,不斷形成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結構,盡快建立“企業家市場”,造就一批善于組織技術創新的企業家。

互聯網和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得企業組織的柔性化、扁平化及靈活性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虛擬技術創新使得企業、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打破原有的分割,跨越體制障礙走向聯合,必將極大提高我國技術創新的水平和能力。只有這樣企業與市場這兩種資源配置方式才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大大提升創新的效率與效益。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速,虛擬技術創新將成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主導形式。

參考文獻:

1.王緝慈等.創新的空間:企業機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崔清泉,王波.技術創新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有效性研究經濟師[J],2003.11

3.魏江.企業技術能力研究的發展與評述[J].科學管理研究,2000.10

4.劉學.技術合約與交易費用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上一篇: 數字教育分析 下一篇: 木工行業前景分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国产97综合首页 | 婷婷国产天堂久久综合五月 | 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 日韩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 中文字幕国产综合 | 在线se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