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3 16:27: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家庭教育研究綜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學前階段的兒童尚不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需要與父母保持身體和心理上的密切依戀關系,需要父母必要的甚至是全部的幫助。兒童的這種未成熟狀態決定了他們必然要接受來自家庭教育的巨大影響。因此,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對兒童以后的發展起著主導性作用。正如原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兒童教育的最重要的階段,就是兒童初生幾年的最初階段。正是這個事情,兒童的腦和感覺器官才發展得特別急遽,許多偶然的聯想―人的心理基礎,特別迅速地形成起來,牢固起來。”[1]國際一些主要媒體和組織近幾年來的民意調查,如全球最大的旅游網站Expedia對4 000多名歐美酒店工作人員的調查顯示,日本旅客在禮節、舉止、整潔、安靜等諸多項目中獲得第一,并且綜合排名位于各國榜首。[2]日本人之所以獲得如此好評,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為主要的因素,因為家庭是教育的原點,日本《教育改革國民會議報告》(2000年)指出,“如果教育是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家庭教育可能就是這條長河第一滴清純的水”。通過文獻分析,歸納了研究者關注幼兒家庭教育中日比較問題的理論框架,梳理多個中日幼兒家庭教育比較的角度,并對下一步如何研究問題進行了初步的反思。
一、多角度比較中日幼兒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觀念的比較
楊麗珠、李靈和田中敏明(1999年)對少子化時代下中、日、韓三國家長的教育觀念做了跨文化的比較。首先在兒童發展觀上,中日韓家長沒有明顯的差異,總體上都比較重視教育和培養的作用。其次在對幼兒憂慮的事情上,三國家長都比較關心幼兒體質的發展和性格的培養,中國家長很擔心幼兒學習和紀律的問題,韓國家長重視體質和上進心的問題。最后,在幼兒的教育期望和兒童教育策略上,三國家長也有明顯差異,中國幼兒家長最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孝敬父母的人,而日本則為有興趣且快樂生活的人。中國家長在于幼兒交往上感到困難,而日本和韓國更多的是養育方法的困惑。
徐海青,傅毅,周愛琴,劉興蓮(2007年)對中日兩國3歲兒童母親教育觀現狀做的研究表明中日兩國母親在對子女學歷的期待,將來的期待以及對子女職業的期待上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
一見真理子教授在她的一系列國際觀察,尤其是對中國學前教育發展的關注和研究中發現:①中國的家長更愿意相信“三歲神話”,對子女的期待和關注度高。②中國的家長在子女的教育中存在性別差異。③在母子一體感上,中國和日本的家長沒有顯著差異。④對于從0歲開始的教育這個問題,中日家長持不同意見,中國家長覺的無法想象,日本的家長則比較認同。⑤相對于中國家長的明確態度,日本家長在選擇上比較模糊,不確定的選擇比較多,傾向于選擇與政府導向一致的選項。[3]
(二)家長教育期望的比較
桑標(2001年)對家長對幼兒的行為期待做了研究。結果顯示:中國的家長對幼兒行為能力期望的高低依次為自我控制、主動積極、合作協調、獨立自主;日本母親則為合作協調、自我控制、主動積極、獨立自主。總體上中國母親對幼兒的期望高于日本母親,中日兩國母親職業層次和文化程度較高者對孩子行為的期望值普遍高些。
周愛保,陳斌和青柳肇(2007年)分析了幼兒做事能力與家長教育期望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中國與日本之間、日本與韓國之間幼兒做事能力差異顯著,而中國與韓國差異不顯著;中國家長與日本家長之間、日本家長與韓國家長之間對幼兒做事能力的期望存在顯著差異,而中國家長與韓國家長差異不顯著;幼兒的做事能力與家長對幼兒做事能力的期望顯著相關,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和家庭教育觀念是影響幼兒動作發展的重要因素。
內田伸子在她的讀寫能力的獲得與家庭教育的研究中發現,中日幼兒在讀寫能力的獲得與家庭教育的關系上有不同,在日本3-5歲的幼兒中,寬容型家庭教育的幼兒在單詞記憶上得分較高,而在中國,3歲的幼兒是寬容型家庭教育的孩子得分高,4-5歲的幼兒是專制型家庭教育的孩子得分高。此外,她還得出結論,經濟的差別與幼兒讀寫能力的獲得有顯著相關。[4]
(三)家長教育行為的比較
南丁和曹鳳仙(2001年)對中日幼兒家長教育行動(行為)做了中日比較。對“和孩子一同玩耍、游戲”、“讓孩子幫助做家務”、“適時批評或表揚”等問題的回答率,中日兩國大致相同。但是,總是“什么事都替孩子想到做到”的家長,日本僅0.9%,中國為41%,從這個有很大差異的數字是否也可以看出中國家長過度保護的狀況。對“教孩子讀書寫字”這一問題的回答,日本占16.7%,中國占41.8%。日本的家長有些在家里教孩子讀書寫字(國公立幼兒園幾乎是不教的)。但在中國的家庭,不教的僅2%。,日本約一半以上的家長會經常“和孩子聊天”,而中國由于大多數家庭是雙職工,與日本相比,家長和孩子談話聊天的時間就比較少。
田中敏明在他系列的中,日,韓的家庭教育比較研究中,對親子交流,教育期待,幼兒游戲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發現:①中國的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待過高,物質層面的滿足多,而日本的家長則要增加與子女的交流時間。②中國的家長應增加子女戶外和集體游戲的時間和場地,而日本的家長應與子女共進早餐,增加與子女共處的時間和機會。[5]
(四)父親參與育兒的比較
金潔和田曉虹(2009年)對父親在家庭中的教育行為做了比較。在“一起用餐”問題上“有時這樣做”的日本有54.5%,中國有31.3%,“經常這樣做”的日本有42.9%,中國有61.7%;“一起游戲”問題上“有時這樣做”或“經常這樣做”的日本有90.2%,中國有94.6%;差異不是很明顯。在一些教育行為上,比如“準備或幫助穿衣”“幫助或以前入浴”等問題上,中日父親還是有顯著差異的。中國父親在“幫助或一起入浴”問題上有81.9%的日本父親“經常這樣做”或“有時這樣做”,中國有65.6%的父親“經常這樣做”或“有時這樣做”,在“準備或幫助穿衣”問題上日本父親有72.3%“經常這樣做”或“有時這樣做”,中國父親有89.5%。
二、中日幼兒家庭教育比較的啟示
布朗芬布倫納(1979)用生態學的觀點來解釋兒童的成長環境, 該理論提出的四個系統(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外層系統、宏觀系統)中的三個都與父母卷入兒童教育有直接關系,其中的微觀系統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基于家庭的父母教育卷入。從目前國內外對中日幼兒家庭教育的研究來看,中日兩國家長在與幼兒教育上有很多的不同,差異明顯。研究比較集中在家長教育觀,教育行為對幼兒的直接影響,也就是微觀系統的研究,對中間系統,外層系統和宏觀系統的比較研究相對較少,事實上,社會的家庭教育指導系統,社會意識形態等對家長的教育觀,教育行為有很大的影響,這也將成為我們今后研究的方向和目標。
【參考文獻】
[1]郭猛.蘭州城區大班幼兒家庭教育現狀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
一、引言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今,在我國大部分城市,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都開設有各種形式的英語課程,同時各種英語培訓機構也應運而生。《國家英語課程標準(2003)》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每個人從一出生開始,就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里,家庭環境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影響英語基礎教育的家庭因素
有關家庭教育對于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影響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74年英國學者對于父母職業對于孩子的影響。之后德國和其他很多國家的社會學家和語言學家對家庭因素和外語學習的關系進行過很多調查研究。在國內,沈菊仙等(2002)研究了家庭心理環境對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李燕芳(2004)對漢語兒童早期英語讀寫能力的發展特點及其與家庭英語讀寫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張曉晴(2006)研究了家庭因素對小學生英語學習習慣的影響,石濤陽(2006)研究了家庭背景對上海市基礎英語教育的影響,王文輝(2007)針對中國文化環境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績與家庭背景的相關性進行實證研究,牛建輝(2008)通過問卷和訪談等對家庭背景對初中學生英語學習影響作出研究,梁軍(2008)研究了家庭、學校、學生綜合因素與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效果關系,朱俐(2010)研究了兒童二語習得與家庭語言環境的關系。
研究國內外英語教育與家庭影響的相關文獻,可以發現對于兩者之間的關系,迄今為止,主要是從三個方向談論的:第一是相對性研究,即以英語教育為基點,探討家庭因素及其他方面因素對于英語教育的各方面的影響(如環境因素對兒童英語學習的影響);第二是以影響英語教育和學習的因素為基點,討論影響英語教育和學習的包括家庭因素在內各方面的因素(如影響英語學習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分析);第三是相關性研究,即圍繞家庭因素與英語教育的關系展開(如家庭,學校和學生綜合因素與基礎英語教育效果的關系),并提出具體的解決策略。不管哪種探討方式,歸根結底都是以學生為中心,都是為了更好地促進英語教育和家庭教育、更有效地服務于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本文綜合梳理了近十年來國內英語教育與家庭影響的相關文獻,從家庭經濟條件、家庭文化環境、家庭教育理念等方面對影響英語基礎教育的各種家庭因素進行分類說明。
1.家庭經濟條件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映并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從中國近現展的過程可以看出,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比較平穩快速的時候,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力度也在迅速提升。經濟的發展會為英語學習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經濟支持。
較好的家庭經濟狀況意味著他們有較高的經濟支付能力,能夠為其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資金,從而能夠為其子女提供充足和必備的學習資源,為他們提供課后練習英語的機會和學習英語所需的硬件設施。國內外對家庭經濟狀況與在校生學習成績和個性發展的關系的研究一直都比較重視。牛建輝(2008)[1]在家庭背景對初中生英語學習的影響研究發現,家庭收入越低,對子女的教育投入也越低;隨著家庭收入的提高,對子女教育的投資也相對提高。從家庭經濟收入條件看,家庭經濟狀況稍好的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上)會參加其他一些有償教育,如英語訓練營、出國學習團等。月收入1500元以下的家庭在各項有償教育參加人數上稍少于其他家庭。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英語學習的途徑。
物質是基礎。穩定有力的家庭經濟狀況是保障孩子的物質需要、學習環境、健康條件等方面的基礎條件,客觀上為孩子的個人成長和持續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保證。同時,優越的家庭背景能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各種形式的學習機會和資金支持,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
2.家庭文化環境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最富有感彩的社會初級群體,家庭制度也是一種社會制度,家庭是人與社會關系的橋梁。家庭制度既是人類文化的積淀,又反映社會文化。李培林在其《中國社會分層》一書中,把家庭文化背景主要分為:(1)家庭外部的社會環境,包括有形的社區和無形的人際關系;(2)家庭內部的文化環境,主要指家庭中父母所創造的文化環境。文化環境包括家庭文化活動,父母的關注和父母的語言基礎。[2]家庭文化活動指讀書看報、聽音樂會、參觀博物館等文化活動,孩子跟著這樣的父母,從小潛移默化,其學習能力自然會受到一定影響。許多研究顯示,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是關注子女的學業,期望較高,鞭策也較為殷切。而在影響個人教育程度的各種因素中,父母的鼓勵所發揮的作用較大。不同階層的父母在日常用語表達中,其語法和表達的復雜程度也不一樣。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用較復雜的表達方式對子女說話,這自然也會影響到子女的學習能力。
牛建輝(2008)將家庭文化分為家庭文化資源、家庭文化活動。家庭文化資源就是指書籍、文具和電腦等讀寫工具。家庭文化活動包括孩子和家庭主要成員一起進行的讀寫活動,包含了他們所有的家庭讀寫經驗。家庭文化資源通過家庭文化活動作用于學生,并發揮其積極效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影響家庭文化,影響父母對學生英語學習的態度和幫助,主要表現在能夠對孩子的英語學習進行指導。Burstall 1975年對英國一所小學學生的法語學習進行問卷調查發現: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在法語聽、讀、寫方面,平均分高的學生父母一般職業社會地位都高,平均分低的學生父母職業社會地位相應的低。王文輝(2007)[3]運用問卷調查和實地采訪方式,借助SPSS軟件,針對中國文化環境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績與家庭背景的相關性進行研究。研究發現:父母的學歷和英語水平與中學生英語學習有緊密關系。總體來說,父親的學歷和文化程度越高,孩子的英語聽、讀、寫成績越高;父親的學歷和文化水平越低,孩子的英語、聽、讀、寫成績就低。一般孩子英語程度好的,父親受教育程度也高。父親的英語水平對孩子的英語學習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不能決定孩子的英語成就。父母的英語水平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滿足指導孩子學習英語的需要。同時,研究表明,父母對于英語知識的興趣越高,孩子的英語成績越好。
可見,創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環境是改善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舉措。良好的外部家庭環境如優良的社區環境和家庭與社會其他人的和諧關系,積極的家庭文化活動和對孩子的合適的教養方式會對孩子的英語學習效率和效果產生積極的影響。
3.家庭教育理念
按照現代觀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聘請專門從事家庭教育的教師對子女進行教育。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父母的英語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指導作用都對孩子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家庭成員對學習英語的重視程度,父母對孩子英語學習的關心重視、父母對于高水平英語學習成果的態度、父母對孩子英語學習成果的期望、都對學習者的英語學習成果產生影響。李丹(2006)[4]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采用問卷法、觀察法和關聯研究法,對某所小學五年級兩個班隨機抽取的6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家長非民主教養態度,工具型教育價值取向和兒童消極的單獨文化活動更容易導致兒童外在學習動機的形成。創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環境是改善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舉措,而父母有意識地引導他們樹立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同時加強培養其自我實現意識和健康的內在素質又是創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環境突破口。牛建輝(2008)通過調查研究和數據分析發現,對英語不感興趣、那些從不關心英語的家長,他們對孩子的英語活動從來不參加到經常參加所占百分比呈降序排列;而非常關心英語對英語很感興趣的家長對孩子的英語學習活動從來不參加到經常參加所占百分比呈升序排列。
由此可見,家長的英語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家長的導向作用,以及對英語的態度影響了孩子的人生價值取向、學習態度和學習策略。積極營造家庭教育氛圍,可激發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所有家庭成員積極參與的合作學習模式對英語家庭教育的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
4.其他相關家庭因素
家庭心理環境也叫家庭心理氛圍,它是指在一定的家庭物質環境和文化環境下,家庭成員在家庭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感受、情緒和態度等心理狀態的總和。它由家庭的人際關系所決定,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據相關問卷調查和訪談表明,一部分小學生因為家庭心理環境的影響,受父母的重視程度、態度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習英語的熱情降低。相對城鎮學生而言,農村學習英語的環境較差,特別是對于家長的文化水平及所處的環境而言,家長觀念較為陳舊,跟不上形勢的發展,致使農村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受諸多心理因素的影響,如對英語產生恐懼心理,英語學習興趣降低,缺乏學習英語的進取心,等等。
還有家庭英語語言環境,家庭的地理位置,孩子數量,出生次第,日常生活的規律,父母的最高學歷,父母有無學習英語的經歷,父母的長期職業,父母對西方文化的興趣等都對孩子的英語學習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影響英語基礎教育的家庭因素有多個方面,其中經濟因素和文化因素起著主要作用。但同時,付美榕(2007)研究發現,優越的家庭條件不在于財富帶來的奢華與富足,而是事業穩定、知書達理的父母營造的良好氛圍。[5]幾方面在影響英語基礎教育的同時,又相互影響。孩子的個人成就更多取決于家庭的文化環境而非物質環境。社會教育界要從幾個方面采取系統措施以提升促進孩子的學業成就和個人發展。
三、影響英語基礎教育的家庭因素研究現狀及其不足的建議
盡管英語學習在某種程度上是個人活動,孩子們是主動的學習者,但其學習必須得到周圍人的引導;父母、教師和生活中的其他關鍵人物通過提供中介學習經歷對孩子們的學習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于家庭因素影響的實證研究方面,國外實證研究和理論分析有較長的歷史和豐富的調查數據分析,同時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家庭經濟和社會階層與孩子語言學習的關系方面,但多數歐美國家都是基于同一印歐語系內的研究。由于受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同民族、國家、地區的家庭形態又有不同的特點,呈現出差異性。具體到當代中國的實際情況,有必要因地因時進行具體實際的研究。
當前國內外關于兒童二語習得的研究焦點集中在課堂教學研究,并且該領域有關的社會文化研究只局限于兒童雙語研究領域。很少有人關注家長對學生的影響,對于家長的教育觀念、社會和個人在知識構建中的相互依賴關系研究相對薄弱。同時,盡管家庭教育長久以來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但現有國內研究很多是談家庭因素對于孩子學習的影響,具體到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二語習得的研究還較少,很多看法也不成熟。對于影響英語基礎教育的家庭因素的分析還不夠細致深入,有關家庭因素影響英語基礎教育的理論分析還不夠堅實。
家庭因素對孩子的英語教育有重要影響,他們能夠直接影響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從而影響孩子英語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希望此篇綜述能夠引起社會各界對于影響英語基礎教育的家庭因素引起重視,更希望理論研究和英語教育實踐能夠有機結合,使對于家庭因素和英語學習相關方面的研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發展和孩子的個人成長,使家庭為孩子學習和成長提供更為有利的外部條件和內在動力,促進個人、家庭、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牛建輝.對家庭背景對初中學生英語學習影響[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2]李培林等.中國社會分層[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393-424.
[3]王文輝.針對中國文化環境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績與家庭背景的相關性[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一、父母教養方式研究綜述
(一)父母教養方式界定
對于對父母教養方式的理解,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曾琦(1997)認為,父母教養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撫養子女的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一種行為傾向,是其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綜合表現。也有研究將父母教養方式界定為父母在撫養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是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其對兒童情感表現的一種組合方式。
(二)父母教養方式類型
最早研究父母教養方式的是美國心理學家Symons(1939),他提出親子關系中的兩個基本維度:一是接受―拒絕,二是支配―服從。Schaefer(1959)劃分為愛―敵意和自主―控制兩個維度;Becker(1964)劃分為接受(溫暖)―拒絕(敵視)和允許―限制兩個維度。
當代有關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首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著名心理學家Baumrind對兒童及其家庭的著名研究。她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了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要求和反應性。在Baumrind(1971)的早期作品中,將父母教養方式劃分為權威型、專制型和放任型三種。1983年,Maccoby和Martin在Baumrind對教養方式的分類基礎上,把放任型父母教養方式按要求和反應兩個維度又進一步分為溺愛型和忽視型,從而把父母教養方式劃分為四種類型:權威型父母、專制型父母、溺愛型父母和忽視型父母。
(三)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的現狀研究
20世紀70年代以來,學者們開始探求教養方式背后的影響因素。這期間,國外學者既從社會文化背景、社會階層、社會經濟地位及父母體驗到的壓力和社會支持等家庭系統以外更廣闊的層面出發,又從家庭系統內部的一些因素,從兒童特征入手,較全面地探討了家庭教養方式和教養行為的影響因素。
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的子女性別差異。陳陳(2002)研究發現,父母和兒童的性別影響父母對待孩子的方法,與孩子異性別的父母比與孩子同性別的父母對孩子更仁慈、少嚴厲且更允許孩子自由。
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的父母差異。肖文娥等人(2002)研究發現母親更多地采用溺愛型的教養方式,而父親則更多采用專制型、放任型的教養方式。在民主型教養方式上,父親和母親并沒有明顯的差異。
此外,一些研究者分別對父母教養方式的城鄉差異、獨生/非獨生子女差異進行了研究。張文新(1997)比較了城鄉兩種文化背景對青少年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結果發現,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城鄉差異。他對獨生與非獨生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也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獨生與非獨生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存在顯著的差異。
二、關于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在我國,13至16歲的中學生正好處于青春發育期,即由童年向成年的過渡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他們身心各方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很多心理學家把初中生這個時期叫做心理斷乳期,即中學生在心理上要求擺脫對父母的依賴。他們的認識能力雖然尖銳但是片面,隨著自我意識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獨立意識表現明顯,但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強,自我認識還不深刻。
國內調查研究表明,在中小學中,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和適應不良的學生所占比率相當高。廣州市(1995)1000名中學生的調查表明,53.2%的中學生有心理危機。時建樸(1998)調查表明,28.4%的中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問題,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表現在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上,其次是對人焦慮。以上調查數據表明:我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心理問題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三、父母教養方式與中學生心理發展相關研究綜述
國外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主要關注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他們對親子關系的維度和父母教養方式的類型作出劃分,并研究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Maccoby(1980)的不同性別青少年攻擊性的研究中發現,青少年的攻擊與父母的嚴厲懲罰有密切關系。研究發現: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現出社會需要行為,如情緒穩定、興趣廣泛、有同情心;而被父母拒絕的孩子大都冷漠、倔強,具有叛逆心理。Parker(1990)研究表明了父母的強迫行為、過分控制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較低之間是相關的。以上研究證明了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個體的各個成長階段都會有所體現。
我國國內的學者也對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個體心理諸方面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在青少年的學校社會適應及學業成績、歸因方式等方面均有著重要的影響,青少年的高焦慮和神經質等方面的特點與父母教養方式呈顯著相關。
有研究發現,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其子女問題行為的發生率較高。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是影響父母教養方式的因素之一。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傾向于給予孩子更多的尊重、理解。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就越容易對子女采取過渡保護、干涉、懲罰、嚴厲或是偏愛等消極的教養方式。不健康的教養方式很容易使子女產生異常心理。
三、結語
父母教養方式是影響子女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父母給子女一個情感溫暖、理解的環境,施予理智的愛,子女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越小,而對子女采取不當的教養方式和表達負性情感越多,越會增大子女出現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可能性。因此,父母教養方式對中學生的成長是不容忽視的。這些應引起所有有關人士的關注,呼吁積極改進父母的教養方式,為子女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美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陳陳.家庭教養方式研究進程透視.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
[2]林磊.幼兒家長教育方式的類型及其行為特點,心理發展與教育,1995.
[3]左占偉.初中生父母教養方式的發展特點研究,哈爾濱學院學報,2003,8.
[4]梁家國,朱玉英.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心理狀況影響初探,中國心理學雜志,1995,9.
[5]陽德華.父母教育行為與初中兒童抑郁、焦慮情緒的關系,教育導刊,2000,6.
[6]劉建榕.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優勢家庭教養方式的探究,四川心理科學,2001,2.
[5]教育部.中小學生學籍管理辦法.[EB/OL].[2014-08-12]. http:///zc_6539/20130823/t20130823_1005417.shtml.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半年以上,由父或母一方、祖輩、親戚朋友、同輩監護的未成年人[1]。留守兒童四種主要監護類型(父或母單親監護、隔代監護、上代監護、同輩監護)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帶來了許多問題[2]。本文調查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為探討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對策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和整群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從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菱湖一中、長興縣虹星橋中學、溫州鬧村中學、湖州南潯區練市小學、麗水市縉云長坑小學、溫州市洞頭縣城關二小等六所中小學中抽取750名留守兒童和750名非留守兒童為被試,收回有效問卷1378份。其中男生692人,女生686人;留守兒童670人(小學生315人,初中生355人),非留守兒童708人(小學生338人,初中生370人)。
1.2 工具 自編農村學生家庭教育狀況調查表 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有關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的人口學資料,共7個題項;第二部分包括家庭教育內容(兒童的生活、學習、品德方面)、親子溝通交流狀況(傾聽兒童煩惱、兒童向監護人訴說、關注兒童情緒、滿足兒童情感需要)、家庭教養方式(講道理、批評指責、打罵、遷就),共13個題項。
1.3統計方法 進行χ2檢驗。
2結果
2.1兒童監護人的一般情況
670名留守兒童中,隔代監護最多(占51.8%),其次是父或母單親監護(占36.1%)(其中由母親一方監護占了27.9%),上代(6.1%)和同輩監護(5.8%)比例較低;監護人受教育程度較低,43.0%為小學,39.9%初中,11.3%高中,大專或本科只占3.7%。隔代監護人受教育程度更低,51.1%為小學,35.6%為初中;監護人中54.8%是農民,17.1%是工人,隔代監護人中68.98%為農民。
2.2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比較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內容包括生活、學習、品德方面的人數比率少于非留守兒童(56.3%/67.4%,χ2=50.403,P=0.000);非留守兒童父母平時能傾聽兒童煩惱的比率、平時關注兒童情緒反應的比率、對兒童情感需要滿足的比率均多于留守兒童監護人(59.0%/51.6%、83.1%/74.6%、82.2%/75.9%,χ2=7.579、15.055、8.206,P=0.006、0.000、0.004)。非留守兒童平時有了煩惱會對父母說的比率多于留守兒童(44.6%/11.8%,χ2=18.937,P=0.002);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監護人家庭教養方式存在顯著性差異(χ2=26.395,P=0.000),非留守兒童父母采用講道理(85.2%)、打罵(3.3%)的比率多于留守兒童監護人(77.7%、2.7%),而留守兒童監護人采用批評(10.9%)、遷就(3.8%)、不管不問(5.0%)方式的比率多于非留守兒童父母(8.6%、1.7%、1.2%)。
2.3不同監護類型家庭教育方式比較(見表1)
3 討論
本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教育內容狹窄、監護人與兒童溝通交流不足和家庭教養方式不當等問題,四種監護類型中,單親監護與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較為接近,而隔代、上代、同輩監護均存在較多家庭教育問題,其中隔代監護的問題最大。驗證了葉敬忠等人對留守兒童監護現狀的描述 [2];隔代監護家庭教育問題最多,這可能與隔代監護人多數是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有關。
參考文獻
二、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對家庭教育投資影響分析
(一)養老保障制度通過生育率影響家庭教育投資
我國現在實行的養老保障制度雖然是統賬結合制度,但是由于個人賬戶一直在空賬運行,本質上就是現收現付制度。如本文文獻綜述所述,諸多學者采用兩期或者三期世代交疊模型的分析已經充分證明現收現付養老保障制度能夠降低生育率。在我國農村也被證明存在這樣的情況(龔六堂,2006;申曙光、龍朝陽等,2008)。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居民養老主要依靠土地保障與家庭保障,普遍存在“養兒防老”的傳統心態。父母在年輕時會選擇增加子女人力資本數量的投資,年老后父母會得到子女精神與物質的照料,代際間轉移基本是雙向平等的。因此,無社會化養老保障制度下,農村一直保持較高的生育率和對男孩子的生育偏好。但是,在存在養老保障制度經濟模式下,父母在年輕的時候需要繳納社會養老保險費,老年時可以獲得養老保障,對子女的經濟依賴減輕。我國農村家庭中父母利他主義情況較為普遍,近年來子女的養老功能正在日漸弱化“,啃老”的情況卻日益普遍,代際間流動出現不平衡。農村父母不僅在孩子年輕時要承擔撫養義務,在子女成年后還得幫忙撫養第三代,子女的投入與回報的不平衡使很多家庭降低數量。養老保障制度帶來的這種外部性,使家庭傾向于減少子女生育率。貝克爾(G.S.Becker,1981)家庭經濟理論認為,孩子的數量和質量存在替代關系,在家庭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生育率的降低必然會提升家庭對質量需求。我國農村家庭是否也存在子女數量與子女質量的替代呢?鑒于數據來源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本文選取歷年統計年鑒中“農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費支出”中”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這項數據來代表農村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投資”,觀察生育率對家庭教育投入影響。首先按照東、中、西部為標準在全國隨機選取九個地區進行研究。農村家庭人均教育投資受到家庭人均純收入影響,人均收入越高,人均教育支出總額越高,東部地區教育投資高于中西部;教育支出占家庭總消費支出比重與生育率關系密切,兩者呈現反向變動,總和生育率越高,人均教育投資越少,反之亦然。人均消費支出比例和總和生育率之間的關系。通過計算得出兩者相關系數-0.82,呈現高度負相關。進一步可以證明貝克爾關于子女數量與子女質量的替代關系在我國農村是存在的。因此,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降低了我國農村生育率,提高了單個子女教育投資水平。
(二)養老保障制度通過農村家庭收入影響家庭教育投資
影響家庭教育投資的諸多因素中,家庭收入被學術界關注最多,也被證明是重要決定因素。如舒爾茨(1993)認為,低收入國家或地區的父母會因為懼怕風險或者厭惡借貸,會降低對子女的教育投入,而高收入家庭在孩子胚胎時期和嬰幼兒時期便開始比貧困家庭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
1.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實施可以增加農村家庭的收入,外擴農村家庭預算約束線,從而提高農村家庭的人均教育投資。從2009年推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以來,政府對符合領取條件的參保農民全額支付基礎養老金,其中,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按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準給予全額補助,對東部地區給予50%的補助。截至2013年底,中央財政總計向新農保投入補助2320多億元,如果再加上各級地方財政投入的300多億元的繳費補貼,新農保財政投入補助已經超過了2620億元。2013年以后,我國合并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該制度實施后國家財政對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支出在繼續上升。因此,可以把農村養老保險政策的實施看做一定意義上的家庭老年補貼行為,促進農村家庭實際收入的增加。農村家庭收入增加,人均教育支出就會相應增加。
2.我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采用個人賬戶+社會統籌基本養老金,農民個人賬戶當期繳費和儲蓄積累決定退休后養老金收益的高低。個人繳費檔次越高,將來領取養老金越多,養老金替代率就越高,養老保障越強。但是,目前我國農村現實的情況是,很多農村老人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繳費資金是由子女資助的,高人力資本子女因為收入較高會為老人選擇較高檔次繳費,進行高積累賬戶儲備,低人力資本子女普遍收入較低影響賬戶儲備。這樣就會形成一種示范效應,讓農村居民普遍意識到隨著我國農村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轉變,子女數量不再是影響農村養老主要因素,子女的質量(受教育年限)才是影響養老的關鍵。很多農村老年人也會受此觀念影響,增加對家庭子女早期教育投入和高等教育投入。
三、完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促進家庭教育投資的對策建議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人口老齡化加速,相比較城市,農村養老保障問題更加復雜與緊迫。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農村人口老齡化比例高于城市,農村老人空巢化和隔代化趨勢快于城市。農村老人占據全國老人總量的58%,比例由2000年的10.89%上升到2010年的14.98%,其中單身老人家庭和只有一對老人夫婦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10.7%和10.2%,增加到2010年的14.7%和16.1%。未來農村人口老齡化和空巢化的趨勢還會加強。農村養老問題本身面臨考驗,如何未雨綢繆,在做好養老保障的同時促進農村家庭教育投資?
(一)提高農村養老保障水平
前面已經論證,社會化養老保障制度的實施能夠增加農民總收入,有利于增加子女教育投入,養老保障制度的實施還能使農民意識到高人力資本水平子女對養老保障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國農村老年人領取養老金水平過低,平均每月只有70多元,對增加農村家庭收入幾乎是杯水車薪,也很難形成示范效應激勵老人增加子女的教育投入。因此,一方面,財政轉移支付要加大對農村養老保障投入,增加貧困家庭養老救助;另一方面,加強宣傳,增強農民養老保險投資意識。只有形成有效養老保障才能提高社會化養老保障制度吸引力,激勵農村居民進入收入增加,更加注重家庭教育投資這樣的良性循環。
新的歷史階段,新的形式對我們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只有具備全面的素質,才能培養出適應21世紀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通過新時期師德行為規范培訓,我懂得了比“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更重要的,還是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價值和意義的深刻認識和堅定信念,這是21世紀教師素質的最重要的方面。教師必須時刻牢記自己肩負的社會和歷史責任,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自覺維護教師職業道德,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廉潔從教、精心育人、團結協作、勇于創新。
關于教科研的講座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教師教書是一方面但是科研也很重要,我們要學做一名研究型教師。對于我們新教師來說可能參與一個大的課題比較難,但是科研意識卻不能忘記,它應該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因為這種實踐加理論的科學方法可以加快我們的成長速度。例如,我們的教后感。把每次的成功之處和不足、困惑記錄下來。可以方便我們從中找到不足,總結經驗。當然,不足要通過教育專著或者向專家、老教師請教解決。
一、問題的提出及研究意義
當今社會很多幼兒都是獨生子女,造成家長對他們的過分寵愛,幼兒的一切要求都聽之任之,一切壞習慣都以“孩子還小”的理由,“諒解”他們。而也有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外務工,他們跟隨爺爺奶奶生活,成為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教養和關愛,爺爺奶奶則因為年齡的代溝不懂如何教養,導致很多幼兒身上的壞習慣越來越多,自理能力也越來越差。這在幼兒園里就能很明顯的體現出來,跟祖父母生活的和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幼兒,在行為習慣上有好多都是可以看出來的。可見家庭教育對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和影響。
二、家庭教育所存在的問題
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孩子生活之初的頭幾年,在他的發展上起決定作用的是他周圍的人以及豐富、多方面的人際關系。”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個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排在首位的就是家庭教育,也是人生接受最早、影響時間最長的教育。幼兒像一面鏡子,而他們的家人則是那個照鏡子的人。家長的行為模式總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幼兒通過學習和模仿家人的行為,獲得認同感。所以孩子身上許多習慣都是直接從家長那里模仿而來的。如果家長一向勤勞淳樸,家里的大小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幼兒也會養成良好的整理習慣。根據研究,不論是一個大眾眼中的好學生,或者是一個在步入社會后思想品格高尚、杰出成績的人,絕大多數都與他是否從小接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和影響有直接的關系。為人父母,應當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和自己的惡習、陋習。家庭是兒童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是以血緣和親情為紐帶,對幼兒來說是溫馨的港灣,但是據筆者在幼兒園的調查中發現,家庭對某些幼兒帶來深深的消極影響,家對這些幼兒意味著是樊籠、是戰場。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認為孩子年紀小不懂事,經常在孩子面前做些容易讓孩子心靈受到傷害的事情。例如有的父母會在孩子面前吵架動粗,出口滿嘴臟話;有的父母會互相埋怨、表露頹廢的情緒,家庭氛圍壓抑;還有的父母會不分場合在人前責罵或批評孩子等等一些現象。這些事情在家長眼中都是小事,可是在孩子的心靈上早已烙下印記,讓孩子覺得家庭沒有安全感,扭曲孩子幼小的心靈,在孩子性格的塑造上打下不良的基礎。根據國內外研究者的不同分類,筆者將觀察到的家庭教養方式分為三種,分別是過分溺愛型、暴力專制型和自由放任型。從這三種不同角度對家庭教育方式分類,可以幫助家長選擇最佳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子女進行教育,對于幼兒社會化的形成有積極影響。
(一)過分溺愛型
因為國家政策影響,如今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和二胎子女。獨生子女的幼兒在家享受著家里六個大人的疼愛,父母雖然想嚴厲教養,他們的祖父母也會“護犢子”。二胎子女基本上是由父母兩方的祖父母分開帶的,孩子都是他們的心肝寶貝,事事都遷順著孩子。在家里祖父母給孩子包辦任何事情,小孩子幾乎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樣過分溺愛的方式造成了孩子自理能力差。性格上懶惰、自私、任性、依賴、情緒不穩定、沒有責任心和蠻不講理。在幼兒園里就會出現有的孩子要什么東西就是一句話,如果不給他或是不答應,他就會在那大哭大鬧,還會出現動手打小朋友的情況。還有的孩子不懂得去分享,每次玩玩具他總是把他的玩具護在懷里,自己不玩還不許別的小朋友碰。教小班時班級里有一個小朋友,每次來園前或者離園后都要求他家人給他買這買那,如果有一天不給他買就會出現不愿意來上學的現象。剛開學他在門口哭鬧,我們老師過去安撫他時,他的家人就表現的不信任老師,當我們讓他們放心把孩子交給我們,總是一臉傷心不舍的表情。他的家人每次總想著多陪陪他家寶寶,每次我們其他小朋友都在做操了,才送他家小朋友入園,中午一直都接回家,不肯午睡。這樣的溺愛只會讓這個孩子越來越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習慣了讓家人幫他做好一切事情,促成不良行為的定型化。
(二)暴力專制型
暴力專制型的家長,崇尚“武力”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問題,他們專制的認為小孩子就是應該都聽爸媽的,自己的“權威”不容反抗。如果孩子不聽話,他們就會用粗暴的方式打罵幼兒,有的甚至有虐待兒童的行為。我們班級一些調皮不聽話的幼兒,在與我們的交流中會流入露出特別害怕家里某個大人,因為不乖就會被他以暴力的手段“批評”,有的孩子大班時就會吐出一些侮辱性的詞語。老師與之溝通,他們有時顯得特別怕你,不敢有眼神交流,跟他打招呼他會回避你,甚至班級里的小朋友也不愿意和他們交往。這樣過多的消極對待幼兒,使幼兒對他人產生不信任感,從而交流過少。所以家長應該多與孩子交流,不要一味的打罵體罰孩子,這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三)自由放任型
有好多孩子的父母兩人都是工作比較忙的,所以把孩子就交給爺爺奶奶帶或者把孩子帶到工作的場所讓孩子自己找東西玩。他們連孩子都沒有時間照顧,更別提關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了。幼兒園里有的孩子的家長會、親子活動總是爺爺奶奶來參加,祖父母輩的家長有的連字都不識,也不可能有體力做一些親子運動。那些孩子感到自卑、孤僻,父母長期不陪在身邊與爺爺奶奶又有代溝,幼兒會感覺父母對自己漠不關心,他們雖然自由無拘無束,但是沒有歸屬感。這樣教養的幼兒會缺乏責任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行動常具有盲目性。在青少年時期很有可能會有叛逆行為來吸引父母,獲取注意。
三、解決策略
家長在教養孩子時應采取多種方式方法,針對孩子性格特點采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引導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對孩子錯誤的行為絕不能袒護、縱容。孩子雖然分辨是非的能力弱,但是家長只要引導好幼兒,幼兒還是可以教育好的。應該多給孩子一些民主的空間,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多與孩子相處、帶孩子出去游玩,讓孩子感受到關心和關愛,在此基礎上培養出情緒樂觀、心理健康的孩子。
參考文獻:
一、問題學生的概念及種類
問題學生就是指在同年齡段內,一些學生們因為受到了家庭或者其他方面原因的刺激或者影響導致學生們在心理、思想、認知、行為以及學習和生活等方面存在偏激的狀態,這些學生的問題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夠改變和解決。目前,問題學生們的種類很多,嚴重的影響了學生們的身心發展,下面具體分析問題學生的種類:
(一)討厭學習類
討厭學習的這類學生的學習心理存在問題,因為討厭學習所以該種類學生的學習成績也不好,不寫作業,喜歡抄襲別人,上課睡覺或者玩游戲,更有甚者會出現逃學或者輟學的問題。
(二)不遵守紀律類
這類問題學生的問題就是不遵守學校的紀律,不聽老師的勸導,總和老師對著干,對于學校和班級的各項規章制度視而不見。但是這種問題學生的德行和學習成績并沒有太大的問題,只是在遵守紀律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
(三)德行問題類
這類問題學生的主要問題在于品德,這類學生們經常打架斗毆、說臟話、罵人、欺負同學、偷東西、吸煙、酗酒,還和校外的社會人員交往甚密,對父母也是侮辱打罵,學習成績差。
(四)心理問題類
這種問題學生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抑郁、郁悶、自閉、孤僻,不愿意和別人溝通和交流,比較容易躁動和暴力。
二、家庭教育容易出現學生問題的種類
(一)非打即罵類的家庭教育
目前,很多的家庭教育子女都是運用棍棒的方式,沿用老一輩的教育方式,總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實則是“棍棒底下出冤家”,很多的家庭對孩子不是打就是罵,孩子犯了很小的錯誤,就要對孩子棍棒相加。久而久之,孩子們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內心容易產生偏激和消極避世的心態,并對父母有怨言、有恨意。
(二)責備型家庭教育
這類家庭教育的孩子們多數都在家長的責備中度過,與非打即罵型的家庭教育相比,責備型的家庭教育就如同棍棒一樣,只要孩子有一點做的不好就加以責備,久而久之,孩子們就容易對自己失去信心,容易造成孩子們的心靈創傷。
(三)嘴碎型家庭教育
這類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對子女的說服,每天都會在子女的耳邊嘮叨個沒完,囑咐的頭頭是道,時間久了,兒女會非常反感家長這種教育方式,就會產生逆反情緒,你越讓我這么做,我就偏不要這么做,跟家長對著干。
(四)過分溺愛的家庭教育
現在很多的家庭都是一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對孩子要求的一切都設法滿足。就是因為這種家庭教育的方式造成了很多孩子們都有驕縱的心理,總覺得自己是小公主或者小王子,做什么事情都特別任性和跋扈,自私自利。
三、改善問題學生家庭教育環境的措施
問題學生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家庭教育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學生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為了能夠正確的引導問題學生,就要不斷的改善問題學生家庭教育的環境,下面詳細說明改善問題學生家庭教育環節的措施。
(一)正確處理學生與家長的關系
學生與家長之間是需要溝通和交流的。學生們希望與家長建立一種平等的朋友關系,家長應該騰出一定的時間去與孩子們交流一些學習和生活中的事情,從交流中能夠得到一些孩子們出現問題的原因,幫助和開導孩子們如何去解決問題,建立正確解決問題的心態。
(二)注重孩子性格的塑造和道德的培養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對孩子德育教育方面,家長應當首當其沖,在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上去指導和糾正孩子們的問題。與此同時,父母也要給孩子們樹立好榜樣,塑造孩子們開放活潑、謹慎內斂的性格,培養孩子們高尚的道德。
(三)注重物質需求的調節
父母在孩子們的物質需求方面要有所調節:不要嬌慣孩子們挑食、吃零食和浪費糧食,要教會孩子們節約糧食,浪費可恥。在衣著方面要教會孩子整潔大方,不要和他人攀比穿戴,只要吃飽穿暖既可。
(四)培養孩子堅強、獨立的性格
孩子們從小就受到父母的保護,沒有經受過大風大浪和風吹雨打,很多的孩子們非常的軟弱,面對困難不敢勇敢面對,做什么事情都要父母陪同才去做,缺乏獨立性的人格,過分依賴父母,耐挫力弱,容易產生恐懼和懦弱的心理。家長們要不斷的創造機會去培養孩子們堅強獨立的性格,面對困難和事情勇往直前,用自己的小智慧去解決問題。與此同時,家長們要幫助孩子們建立足夠的自信心,只有孩子們對自己有信心,孩子們才能夠更好的去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類事情,促進孩子們健康快樂的發展。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問題學生的產生與家庭教育有直接關系,存在家庭教育問題的家長一定要改變自身的教育方法,多從孩子們的角度出發,多給孩子們一份關愛,多了解孩子們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引導和幫助孩子們解決問題,并樹立積極地自信心去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1前言
現代奧運會之父顧拜旦在他的名作《體育頌》中曾滿腔熱情的歌頌道:體育是“勇氣”,是“樂趣”,它能使人“內心充滿歡喜”、“思路更加開闊”、“條理愈加清晰”、“可使憂傷的人散心解悶,可使快樂的人生活更加甜蜜”。 體育可以培養青少年的優良品質;體育可以培養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成功觀念和集體觀念。本文通過對我國現在有關青少年心理產生效益研究的一些因素的總結分析,主要從體育方面來闡述,此外還探討了一些其它因素如教育、環境等對青少年的心理效益,體育對青少年的心理效益,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存在的問題和一些建議,希望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做一些理論性的指導。
2國內有關體育對青少年心理效益的研究
2.1研究對象
本文以體育對青少年心理效益為研究對象。
2.2研究方法
利用文獻數據庫檢索近年來發表的相關文獻及對圖書館相關文獻的查閱,通過歸納總結,透視國內關于體育對青少年的心理效益的相關研究。
2.3研究現狀
2.3.1體育鍛煉(大眾體育)對青少年的心理效益
王潤平(2005)在體育鍛煉及其心理效益一章詳細描述了體育鍛煉分別對情緒、自尊、認知和人格方面產生良好影響。體育鍛煉對情緒的影響:一次性體育鍛煉可使心境得到改善;焦慮水平會下降;在體育鍛煉中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流暢體驗、體育鍛煉)。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可提高自我良好感;對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的調節和治療作用;體育鍛煉能產生豐富的情緒體驗,改善情緒狀態。體育鍛煉通過提高自信、自尊水平,能夠使個體提高積極的自我概念。構筑青少年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培養青少年的社會協作性和適應性;對青少年的意志品質的培養等都有良好的作用。
曾芊、趙大亮(2007)指出:身體吸引力、身體價值感、一般自尊和一般生活滿意感都會受到性別與年齡的影響;研究被試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和強度來考察身體鍛煉與自我觀念之間的聯系,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程度地參與體育鍛煉可以對青少年的身體價值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只有達到體育人口的鍛煉標準,體育活動才會對青少年的身體吸引力和一般自尊產生顯著影響。
2.3.2競技體育對青少年的心理效益
競技體育是體育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分支,競技體育代表著一個國家的體育實力,它承載著太多意義,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在我國可以說是競技體育引領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競技體育往往是體育的最佳體現,參加競技體育就意味著你必須更快、更高、更強,也就意味著有成功者和失敗者。所以競技體育對于人的心理的沖擊是更大的,青少年參與競技體育對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3.3學校體育對青少年的心理效益
學校體育對學生心理發展的影響蘭自力:學校體育對學生智力發展的影響;學校體育對學生情感教育的影響;學校體育對學生意志品質培養的影響;學校體育對培養學生個性品質發展的影響;學校體育對學生個體社會化的影響。體育教導基本生活技能;教導社會規范;體驗不同社會角色。
2.3.4其他因素對青少年的心理效益
(1)社會環境對青少年的心理效益
社會環境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主要表現在:同輩群體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公眾場合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大眾傳媒媒體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風俗時尚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
(2)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心理效益
家庭教育是家長在與子女朝夕相處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環境氛圍,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子女施以影響的活動。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對他們的個性、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現在:家長的良好榜樣作用;良好的教養方式作用;良好家庭氛圍的作用。
3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目前,國內大量的實驗研究和文章已經證明體育可以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起到很好的作用,通過以上的綜述可以發現,不少研究成果非常具有實踐指導價值,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1)反向研究,即心理健康對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影響方面的研究,現在國內的研究更多的是體育對兒童少年心理產生的影響,而對于心理健康對青少年參與體育方面研究匱乏。 (2)關于體育對特殊青少年心理效益的研究不足。 (3)體育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負效應。 (4)實驗研究缺乏。(5)現有文獻主要著眼在心理學范疇中某幾方面的研究,綜合性研究較少。
參考文獻
[1] 邰德法.論體育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養[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18(6).
[2] 王潤平.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M].廣州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