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行為理論與反諷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18 10:44: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言語行為理論與反諷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一、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的創始人J.LAustin(1962)在《論言有所為》中首次提出語言并不僅僅是用來“陳述”、“描寫”或“說明”,而通常是用來實施某一言語行為的。他將言語行為分為言內行為(1ocutionaryact)(一個有意義句子的產出)、言外行為(dleoutionaryact)(通過“說”本身來實施某種行為,完成某一意圖或目的)和言后行為(pefloeutionaryact)(說話行為在聽者身上所產生的效果)。Austin認為,要成功地實旌某一言語行為必須滿足三個條件:說話人必須是具備實施某一行為的條件的人;說話人對自己所說的話不能反悔;說話人必須對自己說出的要去實施的行為抱有誠意。

后來,他的學生Searle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這一理論。Searle(1969)明確提出了言語交際的基本單位是言語行為,而不是傳統的語言學所認為的符號、詞和句子。他認為要成功地實施某一言語行為,必須滿足以下四個條件:(1)基本條件。說話者打算通過說出一個語句,使他承擔實施某一行為的義務。(2)命題內容條件。說話者在說出某一命題時表達了一個命題,同時斷定了自己將來的行為。(3)預備條件。聽話者愿意說話者實施某一行為,并且說話者相信他要實施的這一行為符合聽話者的利益。(4)真誠條件。說話者打算從事某一行為。Searle把言語行為重新分為五大類:闡述類(assertives)、指令類(di—rectives)、表達類(expressives)、宣告類(delcaratives)和承諾類(commissives)。

隨著Searle對這一理論的發展,人們已經成功地將該理論應用于哲學、語言學、心理學、文學批評等領域的研究中,對言語行為理論應用于文學作品分析的可行性也作了深入的理論研究。M.LPratt(1977)就認為“文學語言”和“普通語言”并無二致,用研究“普通語言”的理論來研究“文學語言”是可能的也是有必要的。荷蘭的VanDijk(1976)建議“將文學當作具有自己的恰當條件(appropriatenessconditions)的一種具體言語行為”,并區分了文學作品中的宏觀言語行為和微觀言語行為(inac.ro—speechactsandmicro—speechacts)o概括地講,宏觀言語行為是指一部文學作品的作者通過他的作品與讀者進行交流時所執行的宏觀上的言語行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作品的主旨;微觀上的言語行為是指小說中人物所執行的言語行為,也就是人物之間的交流。前者決定整個語篇,后者則由語篇中的單個句子來執行。

二、言語行為理論與反諷

文學語言,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的作家的言語,它用來實施某種言語行為。那么文學作品,其實也就是作家一個或若干個具體言語行為組成的一個綜合體。文學言語行為除了通過言內行為,傳達語言表層結構的命題意義,還通過言外行為表達作品言語的深層信息,即作家言語行為的意圖和創作的主題,從而可能產生相應的言后行為,即{導到讀者的認同或共鳴。如果能以言語行為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語言學和文學評論相結合的方法,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精髓。

作為文學寫作常用手法之一的反諷就是一種間接言語行為。它是“作者用來說明小說本意上的表里虛實之懸殊的一整套結構和修辭手法。”它通過故意違反誠意原則而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說話人真實的言外之意是句子命題內容的反說或否定。19世紀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EdgarAJlanPoe的短篇小說《一桶白葡萄酒》,就是借助于將反諷的藝術手法成功地運用在人物對話中,情節的處理上,乃至整部作品的構思之中,從而大大渲染了令人窒息的恐怖氛圍與復仇主題。本文將根據言語行為理論,對《一桶白葡萄酒》中的反諷言語行為進行宏觀和微觀兩方面的分析。

三、《一桶白葡萄酒》中的反諷言語分析

(一)宏觀上的反諷言語行為

《一桶白葡萄酒》是復仇主題小說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一個瘋狂的復仇故事。故事中殺人者頭腦清晰,鎮定從容,絲毫沒有普通人實施犯罪時的那種局促與不安。他一步步將仇人引入酒窖,用鐵鏈將仇人攔腰縛在壁龕上,準備砌墻將其活活悶死。當砌墻將近一半時,“Iceasedmylaboursandsatdownuponthebones”(我索性歇下手中的活,在骨堆上坐下),欣賞起仇人的垂死掙扎,把謀殺的過程當成了復仇的享受過程。犯罪結束后,他沒有絲毫的害怕與罪惡感,只說:“Myheartgrewsick”(覺得有點惡心),而且:“Itwasonaccountofthedampnessofthecatacombs”(這是由于墓窖里那份濕氣的緣故)。這與讀者對死亡以及復仇所固有的觀點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反諷由此產生。在這里反諷的使用不僅映射出復仇者充滿仇恨的心靈和扭曲病態的心理,而且也在最大程度上讓讀者產生了恐懼。這種言后效果就是作者通過反諷所執行的主要的言語行為。

小說中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我”行走于小說文本之間,并不插入作家的現實生活,但對于我們讀者來說這一點可能會造成截然相反的效果!因為在傳統的第三人稱敘事小說中,以讀者的閱讀心理,“我”與作家肯定具有極大的認同感。這一認識與我們在閱讀小說時所遇到的敘述語氣產生了矛盾。作者這種言語行為方式的言外之意是渲染故事的真實性,而事實上在這部短篇中,我們除了知道“我”是一個對伏契那托不滿和對美酒也有一定鑒賞力的人之外,其他一無所知。他沒有明確的身份,沒有籍貫或家世。連他的名字也只出現兩次,第一次是說到他的整個家族提起的,第二次是臨近結尾處伏契那托一聲絕望的叫喚。這種印象根本無法與作者本人聯系起來。所以最終我們發現這種仿真性敘述語氣欺騙了作為讀者的我們的閱讀感受,反諷在此時就產生了!

(二)微觀上的反諷言語行為

Searle(1969)將言語行為分為闡述類、指令類、承諾類、表達類和宣告類。在《一桶白葡萄酒=》中的反諷言語行為中,這五類并不是均勻分布的,其中以宣告類為最,所以本文僅對文中最有代表性的實例,即其他四類言語行為,加以分析。

1.闡述性反諷(assertiveirony)

闡述類言語行為的言外之意是使說話人對所表達的命題的真實性作出承諾,也就是說他必須相信自己所說的話的真實性。如果在發出話語時說話人本人并不相信命題的真實性,該話語就具有反諷意味。

比如,當“我”在狂歡節晚上遇到伏契那托時,本應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而“我”卻熱情地與他打招呼:“Mydear F0rtun砒o,youareluckilymet”(親愛的福圖納托,遇見你真好呀)。讀者在閱讀到此處時,可以清楚地從這種表面的熱情中感覺到這句話所代表的真正含義:“我的仇人,遇見我你該倒霉了。”這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詞句在文中反復出現。比如,在后面“我”恨不能讓他立刻進入地窖將其除掉之時,口里卻說:“Yourhealth ispredous;You8reirch,respected,admierd,belov-ed…;youwillbeill”(你的身體重要。你有錢有勢,人人敬慕,又得人心……你會生病的)。“我”為了確保伏契那托爛醉如泥讓他再喝一些酒,而嘴里卻說的是:“AdraughtofthisMedocwilldefendUSfromthedma ps”(喝點梅科多酒去去寒吧)。這些表面上噓寒問暖、阿諛奉承,實際上卻缺乏誠意、暗藏殺機的句子反襯出了“我”的老謀深算和工于心計,反諷的效果便油然而生了。

2.指令性反諷(directiveirony)

指令言語行為的言外之意是說話人試圖使聽話人去做某一件事。說話人運用指令性反諷來表達與他所說的相反或不同的含意。

小說中“我”千方百計想將伏契那托騙進酒窖,欲除之而后快,但在語言上卻欲擒故縱。從剛開始的顧左右而言他:“ButIhavereceivedapipeofwhatpassesforAmontil—lato”(我弄到一大桶所謂白葡萄酒),到開始激將:“And yetsome foolswill haveitthathistaste is a match foryour own”(可有些傻瓜硬說他眼力跟你不相上下呢),再到假意地拒絕:“Myfriend,no;…Come,weiwllgoback”(我的朋友,不行……走,咱們還是回吧),還有后面虛偽的奉承:“Yourhealthisprecious;Youaerirch,respected,admired,beloved”(你的身體要緊。你有錢有勢,人人敬慕,又得人心)。這些句子的表層結構所傳達的意思都是在拒絕他,而實際上這些言語行為的言外之意都是在試圖使伏契那托跟他到酒窖去:“快跟我走吧,傻瓜,今天我一定要除掉你!”根據奧斯汀和塞爾的成功會話原則,這些話語違反了原則,產生了反諷的效果。

3.承諾性反諷(commissiveirony)

承諾類言語行為的言外之意是使說話人對某一未來的行為作出許諾。承諾類的先決條件是說話人對所承諾的行為有能力去完成,所以當交談雙方都清楚說話人并沒有能力或不可能去實施那一行為時,承諾便賦予了反諷的含意。

文中的“我”利用仇人對名酒的嗜好,以一桶自葡萄酒(Amontillato)一步一步將他誘騙到自家的酒窖時,嘴里說著:“1willnotimposeuponyourgoodnature”(我不會利用你的好心的),但實際此時他正是利用了仇人的“好心”才將其騙人酒窖的。而后面他將伏契那托用鐵鏈鎖住后所說的:“Oncemoreletmeimploretoreturn”(讓我再一次求求你回去吧,也并不是真正要將伏契那托放出去,而是對伏契那托的愚蠢的一種嘲弄,是計策成功后得意的表現,因而具有反諷的意味。

4.表達性反諷(expressiveirony

篇(2)

關鍵詞 :術語翻譯 言語行為理論 準確性 一致性

一、引言

術語是專業語言的核心和靈魂,術語的標準化對學科建設有重要意義。“術語翻譯的具體標準跟所有翻譯一樣,第一個要考慮的也是準確性”(姜望琪 2005:80)。語言學術語的譯名亟待規范,語言學術語的翻譯問題也值得專門探討(羅天華 2012)。王宗炎(1987)提出術語譯名的六條原則:通用、準確、明白、簡潔、有系統性、有區別性。趙世開(1992)把語言學術語的譯名簡化為三條:準確、好懂、照顧系統。從上述對術語翻譯的論述可見,“準確”是術語翻譯中需要遵循的第一原則。語言學術語的翻譯存在不一致和不規范的現象,表現為兩個方面:同一個術語有不同的中文譯名,且各個中文譯名的意思相差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術語的準確性;不同理論中的術語又有相同的中文譯名,造成了混淆,失去了區別性。這些現象影響到對語言學的理解和學術交流。作為現代語用學最重要的理論來源的“言語行為理論”[1],其譯名以及相關術語的中文翻譯也存在著譯名不一致、和原文所表達的意思不同甚至錯誤的問題,同時這一理論又和其它語言學理論的中文譯名相混淆,缺少區別性,而這一問題得到的關注卻很少。系統地梳理和甄別這一理論的概念體系,根據原文探討各個相關術語的確切涵義和所指,區分該理論和其它理論在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研究內容方面的不同,有助于找出恰當、貼切的中文譯名。

二、文獻綜述

“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是二戰后英國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奧斯汀(1962~2002)首先提出的。奧斯汀屬于日常語言學派,研究非理想化的語言和人們熟視無睹的現象。在他之前,大多數人都沒有關于“言語行為”(speech act)的概念,他們把語句看作在實際上與陳述相同的東西,并且用研究語句的方法來研究陳述。由于奧斯汀、維特根斯坦和其他所有哲學家的工作,人們開始認識到,語言學習中所涉及的東西并不僅僅是抽象的語句形式,而是使用這些語句實施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正是通過說出這些語句完成的。這種認識為研究語言哲學指明了一個新的方向,將語言研究變為人類意向行為的一種形式,由此產生了“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在語言哲學中,整個“言語行為理論”是對傳統的語言研究狹隘性的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突破。

奧斯汀打開了語言學研究的新領域,他研究的具體問題是人們如何以言行事。他之前的哲學家和邏輯學家僅關心命題的真偽問題,但奧斯汀發現,很多情況下,人們說一句話并不是要表達一個命題,而是要做一件事情,例如宣布開會或給一個嬰兒命教名(christen),這就是以言行事(陳國華 2007:F24)。

國內對于奧斯汀的介紹和引進始自1979年許國璋(1991)對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如何以言行事》)的摘譯和介紹。近四十年來對奧斯汀及其理論的研究從未中斷,一類研究主要集中于語言學領域,側重于對“言語行為理論”的闡釋和發展。一類研究致力于探究奧斯汀理論的哲學淵源和哲學意義。第三類研究屬于應用研究,主要是將“言語行為理論”應用到不同研究領域。除了傳統的領域如運用該理論研究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反諷(曲家丹 2006)、英語教學、翻譯、廣告、跨文化交際等等之外,有些研究也結合了較新的領域。陳海慶、張紹杰(2004)將之應用于分析語篇連貫性的問題。劉風光、張紹杰(2007)運用該理論中的以言行事分析詩歌語篇問題。付習濤(2004)認為“言語行為理論”的提出為自然語言處理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盡管上述研究涵蓋了“言語行為理論”的很多方面,但是都未關注一個問題:“言語行為理論”這一中文譯名是否確切,是否準確反映了原本的意義。特別是speech act theory,其最普遍的譯名是“言語行為理論”,但是這一譯名和另一常用的語言學術語“言語行為(verbal behavior)”完全相同,使人無法區別二者的異同。另一方面,“言語行為理論”是奧斯汀自創的體系,概念是新的,術語也是自撰的,他將“言語行為”分為三種:locutionary act,illocutionary act 和 perlocutionary act,初學者很難理解其中的前綴il-,per-,將它們翻譯確切則更為困難。

最早關注這一問題的是陳國華(1984:35)。他將speech act這一術語譯為“言語動作”而不是沿用已有的“言語行為”。他認為有兩個原因:1) 將act譯為“行為”,其漢語意義與behaviour(行為),無法區別,而verbal behavior(言語行為)又是語言學的一個常用術語;2)acts是可數名詞,“動作”也是可數名詞,(如two directive acts指兩個指使動作),而“行為”前面的量詞只能是“種”,不能用來翻譯單位意義上的acts。盡管這一探討很有意義,但是并未引起足夠重視,固有的譯名仍然被沿用下去。

王宗炎(1987)討論了翻譯中術語譯名的問題,認為有如下的原因會導致譯名的錯誤:1.誤解原文,如對喬姆斯基的術語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誤解而譯為“語言習得方法”,而喬姆斯基實際上講的是人類大腦中的一種機制(mechanism);2.原文意思清楚,譯名意思含混;3.原文一名一義,譯文一名兩義;4.兩個原名意義各異,譯名的界限不大分明。他也分析了“言語行為理論”的涵義以及它所包含的三種行為:locutionary act,illocutionary act 和 perlocutionary act在理解上的困難以及給翻譯所造成的困難,但是沒有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和譯名。本研究在對“言語行為理論”的涵義以及相關的譯名進行仔細分析梳理后,發現其譯名的翻譯所存在的問題和王宗炎的歸納基本吻合。

三、“言語行為理論”以及相關術語的譯名辨析

通常speech act theory被譯為“言語行為理論”,《現代語言學詞典》也使用了這一譯名,但是該譯名和語言學中常用的另一個由斯金納首創的理論verbal behavior完全相同,因此,這一譯名存在的問題有兩個方面:和原文的意思有偏差;原名名字意義各異,譯名界限不清,一個譯名對應了兩個原名,失去了術語該有的區別性。speech act theory和斯金納的verbal behavior在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研究內容上都完全不同。verbal behavior 和speech act都是各自研究領域里重要的術語,作者選擇某個單詞自有其意圖和含義,而漢語卻用完全相同的字眼表示,未免會引起混淆和誤解。Verbal Behavior是斯金納的代表作,屬于行為主義語言學說,是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哲學和心理學理論基礎。斯金納認為人類的語言行為不只是簡單的刺激和反應,他研究可觀察到的行為,以及為什么有這種行為,該行為是如何形成的,屬于行為學的一種。其研究對象是可見的,能說出因果關系的,可控制的。behavior一詞被翻譯成“行為”由來已久,如behaviorism被翻譯成“行為主義”。

查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verbal:1a:of,relating to,or consisting of words b:of,relating to,or involving of words rather than meaning or substance

behavior:1a:the manner of conducting oneself b:anything that an organism does involving action and response to stimulation c:the response of an individual,group,or species to its environment.

中文維基百科對行為的解釋:行為是指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動作、行動方式,以及對環境與其他生物體或物體的反應。詞性為中性。在人類或其他群居動物的社會里,有一些行為是不被接受的。對動物而言,行為可以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可以是自愿也可以是非自愿的,而且受到內分泌系統與神經系統的控制。綜合上述釋義可見,verbal behavior譯為“言語行為”符合源語言的含義和用法。

和斯金納一樣,奧斯汀也創造了新術語,而這些術語對于理解奧斯汀的意圖很關鍵,術語理解不準確,對其理論的理解也會有偏差。因此其理論中術語的中文譯名不可忽視。奧斯汀主要關注說話的作用和說話者的意圖,研究非理想化的語言和人們熟視無睹的現象。他不研究言語如何起作用以及人的表現,他關注的是不同情況下說話者不同的目的,強調的是言語的交際及效果層面。

查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speech:1a:the communication or expression of thoughts in spoken words b:exchange of spoken words

act:a:the doing of a thing b:something done voluntarily

由上述釋義可見,speech 側重于交流,符合奧斯汀關注說話者意圖的研究目的,而act側重于某一具體動作,正是奧斯汀(Austin 1962/2002:94)所強調的“就通常意義而言,‘說某事’的舉動,如‘封……為爵士’,就是以言行事,因此在這個層面就是研究言語,或者是整個言語的舉動”[2]。克里斯托(Crystal 2008:446)認為,奧斯汀所謂的speech act并不是僅僅指 an act of speech(張嘴說話)這一動作,而且指a communicative activity(交際活動),并且交際活動是其術語的重心所在。其翻譯不僅要表達出系統性,還要表達出區別性,因此,將speech act theory譯為“言語行為理論”,既和已有定名的“verbal behavior”相沖突,也不完全符合奧斯汀的本意。“言語舉動(speech act)”(陳國華2007:F24)這一譯名既可以避免和verbal behaviour的譯名相沖突,又強調了“說話”這一具體動作和交際目的,更為符合奧斯汀原意,同樣,speech act theory可以譯為“言語舉動理論”。

而奧斯汀“言語行為理論”中的三個acts: locutionary act,illocutionary act 和 perlocutionary act的中文譯名情況更為復雜。最常用的是言內行為,言外行為,言后行為,其它相對應的譯名分別還有:1.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2.言內力,言外力,言后力;4.說話行為,施事行為,取效行為;4.話語行為;5.話語施事行為,話語施效行為。這些譯名是否全面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義和內涵,還需要對原文進行深入的解讀。

細讀原文,先看奧斯汀如何闡述“locutionary act”。“言辭舉動”大約等于說出某種感覺和指稱,這還是相當于傳統意義上的“意義”[3]。(Austin 2002: 109)由原文可知,“言辭舉動(locutionary act)”只是奧斯汀把言語舉動抽象化后所分析出的其中的一個層面,并無內外之別;奧斯汀也闡述了關于“言辭舉動(locutionary act)”和“以言行事舉動(illocutionary act)”的關系,“我們可以說,通常而言,實施‘言辭舉動’本質上也是實施‘以言行事舉動’,這是我打算采用的術語。因此,在實施一個‘言辭舉動’時,我們也在做這樣一個舉動:問或回答一個問題,給出信息或確認或警告。”[4](同上:98)可見,“以言行事舉動(illocutionary act)”是同一言語舉動的另一個層面,查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in- or il- or im- or ir-意為in,within,toward,所以將其譯為“言外行為”正好與原意相反。奧斯汀對另一個術語“言辭取效舉動(perlocutionary act)”的表述是:再進一步講,實施一個言辭舉動的同時也在實施一個以言行事舉動,同時也還在實施另一種舉動。說某件事常常是,甚至通常是對聽眾,說話者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產生某種效果…我們把實施這種舉動稱之為“言辭取效舉動(perlocutionary act)”[5](同上:101)。

這段話更加清晰地闡明了所謂的三個acts并非把一個言語舉動切分為三,事實上是做了一個言語舉動就一定同時有這三個舉動,奧斯汀原文一直用的是“sense”,即從不同的層面來剖析同一言語舉動,也即在闡釋奧斯汀理論的核心“說話就是做事”。“per-”在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中的釋義是through,所以perlocutionary 表示透過locution完成的舉動。姜望琪(2005)在分析了奧斯汀的理論和原文之后,也認為在實施一個locutionary act時,也是在實施下列行為,如提出或回答問題,提供信息、保證或警告,宣告一個決定或表達一種意圖,認為奧斯汀在挑戰傳統的把說話和做事、言論和行為對立起來的觀念。如果將locutionary act譯為“言外行為”,就將其理解為游離于言說之外的行為,如此奧斯汀所謂的“說話也是一種行為”就成為毫無意義的命題。另一方面,將三種acts譯為“言內力、言外力、言后力”則忽略了奧斯汀在闡述該理論時所強調的“言語是一種具體舉動”,而且,“力”和acts在內涵和外延上都沒有對應之處。因此,本文認為locutionary act,illocutionary act 和 perlocutionary act較為確切的譯名分別為:1)言辭舉動(locutionary act);2)以言行事舉動(illocutionary act);3)言辭取效舉動(perlocutionary act)(陳國華 2007:F24)。

四、結語

原則上一個術語指稱一個概念,一名一譯是理想的,但在實踐中很難做到。準確地翻譯術語需要研究其概念、所指對象、文體特色、語義區分度、語境以及術語產生的背景。術語譯名的統一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過程,在一定時期內多個譯名并存的局面常常存在,原有的譯法可能會被新的譯法取代。在遵循一定的術語翻譯原則的基礎上,逐漸地規范術語翻譯,促進其標準化,不僅是語言學發展的要求,也是翻譯學研究的要求。

注釋:

[1]“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中文譯名,但是和另一語言學理論“verbal behavior”的中文譯名完全相同,本文將會詳細對比二者的異同。

[2]英語原文:the act of‘saying something’in this full normal sense I call,i.e.dub,the performance of a locutionary act,and the study of utterance thus far and in this respects the study of locutions,or of the full units of speech.

[3]英語原文:A locutionary act is roughly equivalent to uttering a certain sense and reference,which again is roughly equivalent to“meaning”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4]英語原文:To perform a locutionary act is in general, we may say,also and eo ipso to perform an illoctionary act,as I propose to call it.Thus in performing a locutionary act we shall also be performing such an act as:asking or answering a question,giving some information or an assurance or a warning.

[5]英語原文:There is a further sense(C)in which to perform a locutionary act,and therein an illocutionary act,may also be to perform an act of another kind.Saying something will often,or even normally,producing certain consequential effects upon the feelings,thoughts,or actions of the audience,or of the speakers,or of other persons.…we shall call the performance of an act of this kind the performance of a“perlocutionary”act.

參考文獻:

[1]姜望琪.論術語翻譯的標準[J].上海翻譯(翻譯學詞典與翻譯理論專輯),2005:80-84.

[2]羅天華.也談語言學術語的翻譯問題——以增譯《語言共性和語言類型》為例[J].當代語言學,2012,(1):73-79.

[3]王宗炎.關于譯名的三個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7,(4):38-43.

[4]趙世開.語言學術語譯名中的新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1992,(4):3-51.

[5]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62/2002).

[6]陳國華.導讀[M].Fawcett,2007:24-26.

[7]許國璋.許國璋論語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8]曲家丹.言語行為理論與《哈姆雷特》中的戲劇反諷[J].長沙大學學報,2006,(3):85-87.

[9]陳海慶,張紹杰.語篇連貫:言語行為理論視角[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4,(6).

[10]劉風光,張紹杰.取效行為與詩歌語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0):6-8.

[12]付習濤.論言語行為的性質[J].語言學研究,2005,(4):81-86.

[11]陳國華.稱謂動作與英語祈使句的分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4,(3):35-39.

[12]沈家煊(譯),克里斯特爾,戴維編.現代語言學詞典(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篇(3)

1 引言

英國哲學家J.L.Austin在他的《論育有所為》(1962)中提出:語言并不僅僅是用來“陳述”、“描寫”或“說明”,還通常是用來實施某一種言語行為。之后美國語言學家Searle(1969)對這一理論加以發展,現在該理論已經成功地應用于哲學、語言學、心理學、文學批評等領域。國外許多學者對言語行為理論應用于文學作品分析的可行性作了深入的理論性的研究,如Marry Louise Pratt(1977)曾充分地論證了“文學語言”和“普通語言”并無二樣。因而用來研究“普通語言”的理論可以用于文學批評中。本文以《傲慢與偏見》為文本,從作者與讀者進行的交流和作品中人物之間的交流兩個角度來分析該小說中反諷的語言特色。

2 理論背景――言語行為理論

Austin認為,要使“言”成功地有所“為”,即通過語言成功地實施某一行為,有三個條件必須滿足。即三個“恰當條件”:1.說話人必須是具備實施某一行為的條件的人,如:并非任何一個人對著一艘船扔香檳酒瓶并說“I namethis ship Elizabeth,”時這船便命上了名:2.說話人對自己所說的話不能反悔,如在對某人說出了“I give and be-queath my watch to...”后便不能不給:3,說話人必須對自己說出的要去實施的行為抱有誠意。如果口中說“Ipro-mise...”,心卻毫無履行承諾的誠意,許諾就成了空話,說話人只不過是濫用了施為句的句式而已。誠意條件是實施任何言語行為時所固有的必須條件。

Haverkate(1990)強調指出:“對誠意條件的反諷性的操作是實施任何反諷性的言語行為時所固有的。”正因為說話人真實的言外之意是句子命題內容的反說或否定,所以故意流露出無誠意而產生反諷。其間接含意往往是其命題內容的對立、否定或矛盾,它可以是正話反說(通過責備來贊揚)或反語正說(通過贊揚來責備),所以反諷句是一種間接施為句,實施的是一種間接言語行為,其以言行事是借助另一種以言行事的表達方式間接地實現的。當其所“言”是“贊揚”時,所“為”卻是“責備”或“批評”,反之亦然。間接施為句一般都可以插入施為動詞。但反諷卻不行。鑒于反諷字面意義上遵循著禮貌原則而言外之意卻威脅對方或第三方的積極面子,反諷可以說是一種“戴了面紗的”威脅面子的言語行為,它能讓說話人委婉、間接地攻擊對方而又不引起沖突,從而也就保住了雙方的面子。

3 《傲慢與偏見》中的反諷特色

3.1 《傲慢與偏見》中作者與讀者交流上的反諷特色

眾所周知,《傲慢與偏見》之所以能超越通俗小說的范圍而躋身于世界巨著之列,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貫穿全書的反諷基調。作者以一種嘲諷的口吻講敘了一些年輕姑娘們找丈夫的故事,抨擊了當時社會中怪誕的價值觀念。這就是作者通過反諷所執行的主要的言語行為。這種言語行為表現在小說的敘述、故事的展開及結局中。

3.1.1 反諷性的敘述

小說一開篇便打著“舉世公認的真理”的口號:“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D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當讀者看到這句話時,對交流情景的了解很可能還僅限于這部小說的名稱和作者。作為文學作品的一種,“小說”這個標簽告訴讀者擺在面前的是一個敘述性的語篇,既然這一開篇句緊隨小說的“摘要”與標題而來,那么推斷這句話就一定是作為故事“摘要”的繼續,或者是對即將敘述的事件的評價。句中所執行的主要言語行為是闡述真理,但要讀者認定這一“真理”是“舉世公認的”是不可能的,于是讀者假定作者是在暗示故事的敘述者在譏諷某些人。于是可以這樣來理解敘述者:即便沒有人作出過或會作出此類聲明,但小說中的人物,如一心只想將女兒嫁入豪門的Bennet太太和以嫁人作為生活目標的Lucas家的女兒們,就是認定了這一“真理”并以此為處世準則的。說這話的人似乎是站在“有錢的單身漢”的立場上而作出的假設性的聲明,但這一聲明單身漢們未必認可,讀者們也會質疑,因此故事的敘述者即作者故意違反了Grice(1975)的合作原則中的第一條――“質的準則”。根據Grice的“會話含意”理論(當說話人故意違反合作原則時,產生會話含義),因此敘述者在說反語。因為就英國19世紀早期的經濟環境和社會傳統而言,很可能是未婚的婦女需要有錢的單身漢;并且就故事本身而言,不是有錢的單身男子如Darey,Bingley等想討老婆,而是Bennet家和Lueas家的女兒們急著找丈夫。

于是這一開篇句為小說的下文定下了基調。當我們看到文中的Bennet太太急著將女兒嫁給所見到的任何一個有錢男子時,我們就知道作者所嘲諷的是什么了。小說中所陳述的觀點和作者及讀者所持的觀點形成了一種對比反差,反諷由此產生。

上述詮釋可在小說的第二段中得到驗證: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s families,that he is considered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 their daughters.

這一段揭示了那“真理”的主觀來源。這一來,“真理”的真實性就大大地降低了,其氣勢也大大減弱。而句中被動語態(“he is considered”)的運用則貶低了單身男子的地位,將其置身于被動狀態,幾乎扮演著受害者的角色。作者又將那些單身男子比作獵婿者眼中的“合法財產”,從而加強了其譏諷的口吻。

3.1.2 作品情節安排上的反諷

作者宏觀上的反諷還體現在故事的展開、發展和結尾上。Austen對其作品情節的安排似乎是對18世紀傳統羅曼史的一種諷刺。傳統愛情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完美無缺,男女主人公一見鐘情。而在《傲慢與偏見》中的前幾章中,讀者幾乎無法預料到男女主人公會互生愛意,也不曾設想到作者會在這兩個人物中搭紅線。作者甚至設置了不少的障礙來阻止他倆的發展。在故事的前半部中,男主 人公Darcy是令人生厭的,而女主人公Elizabeth對他也毫無好感,還不時批評指責他。Darcy初次在舞會上見到Elizabeth她們那群人時。曾聲稱:"Your(Bindley's)sisters are engaged,and there is not another woman in the room,whom it would not be a punishment to me to stand up With."而最終與他密切相關甚至結為親友的恰恰就是這一群人:“In whom there was little beauty and no fashion.for whom he had felt the smallest interest.and from none received wither attention nor pleasure.”他第一次見到Elizabeth時,冷冷地評價她說:“She is tolerate;but not handsome enough to tempt me.”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就是這樣一位女士讓他陷入情網而不能自拔,不顧社會地位與家庭背景的巨大差距向她求婚。Elizabeth曾決定就算世上只剩Darcy一名男子也不嫁他,甚至在他第一次求婚時不但斷然拒絕并且對他不留情面地進行批評指責。Darcy轉變后,Eliza-beth意識到自己的偏見和傲慢,于是兩人冰釋前嫌,終成眷屬。

3.2 《傲慢與偏見》中小說人物之間交流上的反諷特色

Haverkate(1990)對詞語反諷進行了開拓性研究,他認為在闡述類、指令類、承諾類、表達類和宣告類這五種基本言語行為中。反諷性的言語行為并不是均勻分布的,反諷主要見于闡述類。因為宣告類是通過施為公式行事的,通常就無所謂有無誠意,也就產生不了反諷。而其余的四類反諷言語行為正好在該小說人物之間的交流上充分體現。

3.2.1 闡述性反諷

闡述類言語行為的根本條件是“說話人(在不同的程度上)對所表達的命題的真實性作出承諾”。說話人的意圖是使聽話人接受話語命題內容,相信其真實性。而運用反諷的說話人是通過贊揚而進行批評或通過批評予以贊揚來作出某種評價的。反諷性闡述的交際目的在于使聽話者接受所暗含的命題內容,相信其真實性。前面所討論的反諷性的敘述和評議實際上也是闡述性反諷。下面的人物對話中也執行的是這類反諷言語行為,如以小說中Bennet先生和他的太太之間的對話:

"My dear Mr.

Bennet, "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 "have you heard that Ner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7 "Mr.Bennet replied he has not."But it is," returned she; "for Mrs.Long has just been here ,and she told me all about it."

Mr.Bennet mad no answer."Do not you want to know who has tak-en it7 "cried is wife impatiently."You want to tell me,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ting it." This is invitation enough.

"You want to tell me,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it."就是一例闡述性的反諷言語行為。Bennet先生說這話時違反了合作原則中方式準則第三條:說話要簡潔。根據Searle所列舉的“詢問”的基本條件中的誠意條件――“說話人想要得到相關信息”,Bennet先生應該對他太太的發問作出簡潔熱情的回答。但正是他的上述答復充分揭示了Bennet太太的詢問行為中根本沒有誠意。因為她早已迫不急待地想告訴Bennet先生這一好消息并鼓動他盡早去結識她的“獵物”,即“一位有錢的單身漢”。另外,這一反諷性的闡述也提醒讀者去注意Bennet先生對他太太所采取的那種嘲弄挖苦的態度和Bennet太太一心只想著串門、說閑話。以及最主要的如何將五個女兒嫁出去。

3.2.2 ―指令性反諷

指令類言語行為的言外之意是說話人試圖使聽話人去做某事。說話人運用指令性反諷來表達與他所說的相反或不同的含意。它與闡述性反諷的區別在于適從性不同,前者是要使客觀世界去適從話語而后者正好相反。

在《傲慢與偏見》前兩卷中女主人公Elizabeth一直對傲慢、不討人喜歡的男主人公Darey懷有很深的偏見,所以在他們之間的對話中,Elizabeth總是話里有話、話中帶刺,挖苦、攻擊Darcy。如,他倆在一次舞會上跳舞時:After a pause of some minutes she [Elizabeth] addressed of him a second time with "It is your turn to say something now,Mr.Darcy.――I talked about the dance,and you ought to make some kind of remark on the size of the room,or the number of the couples.

Elizabeth的最后那句話就是典型的指令性反諷。Leech(1983)曾說:“禮貌不僅僅體現在談話的內容上,還表現在交談雙方的談話方式上。如在該開口時保持沉默或該沉默時卻又開口都是不禮貌的。”根據當時的禮節,跳舞時雙方應有所交談。Elizabeth于是采用了這一指令性反諷言語行為來指責對方不合時宜的緘默(也正是這種不禮貌的緘默使Darcy給人留下了極為不利的印象)。之前,Elizabeth本打算在沉默中與他跳完這一曲。但轉念一想,“It would be great punishment to her partner to oblige him to talk”,于是才有了上述譏諷性的建議。它的會話含意是:如果你默不作聲,我偏要你作些乏味而無意義的談話來捉弄你、懲罰你。

3.2.3 承諾性反諷

承諾類言語行為是說話人對一個將來的行為作出許諾。它與指令類的根本區別在于說話人是所許諾行為的執行,而在指令中是聽話人去執行某個將來的行為。承諾類的先決條件是說話人對所承諾的行為有能力去完成,所以當交談雙方都清楚說話人并沒有能力或不可能去實施那一行為時,承諾便賦予了反諷的含意。

又以Bennet夫婦之間的一段對話為例。Bennet太太試著說服丈夫去拜訪Bingley先生:"...Indeed you must go, for it will be impossible for us to visit him,if you do not." Mr.Bennet : "You are over scrupulous surely.I dare say Mr.Bing-ley will be very glad to see you~ and I will send a few lines by you to assure him of my hearty consent to his marrying which ever he chooses of the girls..."

Bennet先生的“seNd a few lines”是一種承諾性反諷言語行為。因為按當時的社會習俗,Bennet太太是不可能去拜會那位新鄰居的,Bennet先生所許諾的“捎幾句話去”的行為也就無從談起了。通過毫無誠意的空口許諾,Bennet先生又在譏諷他太太:一門心思只想著拜會有錢的單身漢,"Single man of a large fortune...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You must know that I am thinking of his marry-ing one of them...what an establishment it would be for one of them."。

3.2.4 表達性反諷

表達類言語行為的根本條件是說話人對某種客觀事態表達自己的心理狀態。這類言語行為主要有“感謝”、“祝賀”、“歡迎”、“道歉”等。它們在交際雙方間建立某種社會心理關系。說話人的反諷含意可以從語境中來推斷。表達性反諷的主要意圖是對聽話人的行為作出一個貶抑的陳述。

在《傲慢與偏見》第三卷中,Elizabeth最小的妹妹Ly-dia與不負責任的Wickham私奔了,使Elizabeth全家蒙羞。多虧Darcy的秘密安排才替他們補辦了結婚儀式。當這兩口子以新婚夫婦的身份到Bennet家時,竟然自我感覺良好,沒有絲毫不安或羞愧感,尤其是Lydias:

"...You and papa,and my sisters,must come down and see us.We shall be at Newcastle all the winter,and I dare say there will be some bells,and I will take care to get partners for them all.And then when you go away,you may leave one or two of my sisters behind you; and I dare say I shall get hus-bands for them before the winter is over." "I thank you for my share of the favor," said Elizabeth; "But I do not particularly like your way of getting husbands."

篇(4)

《白象似的群山》是20世紀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頗具特色的短篇小說之一,該小說語言簡明清新,內容蘊含豐富。海明威通過巧妙安排句法結構、精確的用詞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間一系列對話的描摹,很好地呈現了兩個男女主人公微妙的心理變化。

這部小說中人物沒有確切的身份,整個故事甚至沒有一個確切的歷史時間,只是截取了一個名叫吉格的年輕姑娘和一個美國男人在西班牙某個小火車站的酒吧門口喝酒候車時的一個生活片段,而二者間的身份、關系則是通過一系列對話呈現的。仔細研讀這番對話,會發現男女主人公之間逐漸凸顯的不和諧關系及其鮮明的性格特征,語用學理論中格萊斯會話含義的合作原則為研讀這部小說的語言特征提供了新的方法。看似平淡無奇的一番對話,我們可以通過語言形式和使用者之間的關系,捕捉其交際的意圖和行為,洞察交際雙方的社會關系。

合作原則是美國語言學家格萊斯為彌補索緒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的不足提出的。格萊斯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中,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都有著一種默契的合作,說話人和聽話人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使整個交談過程所說的話符合交流的目標和方向,這種合作使他們能夠持續進行有意義的言語交際。¨合作原則具體體現為四條準則:質量準則、數量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遵循這四條原則,能促使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達成默契,以順利完成交際。但在實際交際中,人們常常出于禮貌或其他原因有意違反這四條準則而產生言外之意。合作原則為我們賞析小說中的對話提供了新的方法。小說《白象似的群山》中違反合作原則次準則產生的言外行為較為豐富。

一、違背數量準則的言外行為

數量準則包含兩個方面:(1)使自己所說的話達到所要求的詳盡程度;(2)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數量準則規定了人們說話時應提供合適的信息量,不應多說,也不應少說。如果違背數量準則,會產生相應的語用效果。違反數量準則的言外行為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靠超出必要信息量的信息產生言外之意,另一種情況是話語中有意減少必要的信息量,從而含有某種言外之意。

篇(5)

《白象似的群山》是20世紀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頗具特色的短篇小說之一,該小說語言簡明清新,內容蘊含豐富。海明威通過巧妙安排句法結構、精確的用詞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間一系列對話的描摹,很好地呈現了兩個男女主人公微妙的心理變化。

這部小說中人物沒有確切的身份,整個故事甚至沒有一個確切的歷史時間,只是截取了一個名叫吉格的年輕姑娘和一個美國男人在西班牙某個小火車站的酒吧門口喝酒候車時的一個生活片段,而二者間的身份、關系則是通過一系列對話呈現的。仔細研讀這番對話,會發現男女主人公之間逐漸凸顯的不和諧關系及其鮮明的性格特征,語用學理論中格萊斯會話含義的合作原則為研讀這部小說的語言特征提供了新的方法。看似平淡無奇的一番對話,我們可以通過語言形式和使用者之間的關系,捕捉其交際的意圖和行為,洞察交際雙方的社會關系。

合作原則是美國語言學家格萊斯為彌補索緒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的不足提出的。格萊斯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中,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都有著一種默契的合作,說話人和聽話人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使整個交談過程所說的話符合交流的目標和方向,這種合作使他們能夠持續進行有意義的言語交際。¨合作原則具體體現為四條準則:質量準則、數量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遵循這四條原則,能促使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達成默契,以順利完成交際。但在實際交際中,人們常常出于禮貌或其他原因有意違反這四條準則而產生言外之意。合作原則為我們賞析小說中的對話提供了新的方法。小說《白象似的群山》中違反合作原則次準則產生的言外行為較為豐富。

一、違背數量準則的言外行為

數量準則包含兩個方面:(1)使自己所說的話達到所要求的詳盡程度;(2)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數量準則規定了人們說話時應提供合適的信息量,不應多說,也不應少說。如果違背數量準則,會產生相應的語用效果。違反數量準則的言外行為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靠超出必要信息量的信息產生言外之意,另一種情況是話語中有意減少必要的信息量,從而含有某種言外之意。

在《白象似的群山》開篇對話中,女孩吉格問男孩“我們該喝點什么呢?”男人的回答是:“天太熱了!喝啤酒”。對話之初,男主人公就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數量準則,女孩只是問喝點什么,而男主人公則附加了信息。天太熱了,女孩用了“我們”和較為委婉的“應該”,而男人則不假思索地決定喝啤酒。可見對話中的這個美國男人有著很強烈的權力意志。爾后,在等待侍者奉上啤酒的空檔中,女孩望著遠處的群山說:“他們看上去像白色的象群。”男孩喝著啤酒漫不經心地說:“我沒見到過”。此番對話使得兩個年輕戀人之間的沖突逐漸產生。吉格覺得遠處的群山像白色的象群,男孩則不以為然地辯解道,“光憑你說我沒見到過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可以看出在這段對話中女孩用象群來比喻遠山的說法顯然是她個人感性的觀點,而男孩對自己的異議進一步補充說明則有意違背了“數量準則”中的次準則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而吉格對男孩的反諷則進一步加深了二者對合作原則的違反程度。

二、違背質量準則的言外行為

格萊斯有關質量準則包含兩個次準則:(1)不要說自己認為是不真實的話;(2)不要說自己缺乏足夠證據的話。小說中隨著兩人進一步的交談,讀者逐漸獲悉是女主人公吉格的懷孕使得男人感到心煩,希望女人做流產。而女人的回答言不及義,經過一段關于山和酒的開場,男人首先提出手術,隨著交談的深人,他們的分歧變得越來越尖銳起來。如文中這段對話:

吉格:我們能再喝點別的嗎?

男孩:好的。

男孩:啤酒很不錯。

吉格:太好了。

男孩:吉格,那真的僅僅只是一個小手術而已。甚至根本算不上是一個手術。我知道你是不會介意的。

上述對話中,年輕男人借著女孩問他再喝點什么的機會趁機又想說服女孩去把孩子作掉,甚至把在女孩看來非常緊張的手術說成是一個簡單的只需注入空氣就一切正常的手術。顯然男孩在這段言談中刻意地違反了質量準則,他對女孩期待的回答由于口是心非缺乏真誠而產生了言外之意。年輕的吉格要承受失去孩子的身心痛苦,因而有著復雜的心理和情感,而男人則堅持讓她流產。因此二者之間以往那種平衡、和諧的關系逐漸打破,沖突則進一步升級。

另外一處明顯違反合作原則的對話在小說的尾聲部分,兩人的分歧達到緊張的程度。兩人話語交鋒的中心是是否做流產手術的問題。

男人:好的,如果你不想做手術你不必勉強自己。如果你不愿意我是不會讓你做的。但是我知道這是一個相當簡單的手術。

吉格:如果我接受手術了。你會高興嗎?你會愛我嗎?

男人:你知道我是愛你的。你知道我并不擔心這個手術,因為相當簡單。

吉格:那么我就做吧。因為我并不在乎我自己,我只在乎你。

男人:如果你不愿意我是不會愿意讓你做的。

這段對話中男人再次有意地違背了會話合作原則中的質量準則。于女孩而言,和懷孕的事相比,她更怕失去男人對她的愛。為了一如往昔的愛,她可以委屈自己承受流產的風險與痛苦,而男人不斷地強調這個手術很簡單,同時又重申他很在意,一如既往地愛女孩,要女孩知道他有多么的擔心她,如果女孩不愿意,可以不去做手術。顯然他說了對自己和對女孩而言都不真實的話,女孩作為聽話者始終處于這番對話的弱勢地位。

篇(6)

論文關鍵詞:言語表現形式;合作原則;言語行為理論;會話分析

《白象似的群山》是20世紀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頗具特色的短篇小說之一,該小說語言簡明清新,內容蘊含豐富。海明威通過巧妙安排句法結構、精確的用詞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間一系列對話的描摹,很好地呈現了兩個男女主人公微妙的心理變化。

這部小說中人物沒有確切的身份,整個故事甚至沒有一個確切的歷史時間,只是截取了一個名叫吉格的年輕姑娘和一個美國男人在西班牙某個小火車站的酒吧門口喝酒候車時的一個生活片段,而二者間的身份、關系則是通過一系列對話呈現的。仔細研讀這番對話,會發現男女主人公之間逐漸凸顯的不和諧關系及其鮮明的性格特征,語用學理論中格萊斯會話含義的合作原則為研讀這部小說的語言特征提供了新的方法。看似平淡無奇的一番對話,我們可以通過語言形式和使用者之間的關系,捕捉其交際的意圖和行為,洞察交際雙方的社會關系。

合作原則是美國語言學家格萊斯為彌補索緒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的不足提出的。格萊斯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中,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都有著一種默契的合作,說話人和聽話人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使整個交談過程所說的話符合交流的目標和方向,這種合作使他們能夠持續進行有意義的言語交際。¨合作原則具體體現為四條準則:質量準則、數量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遵循這四條原則,能促使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達成默契,以順利完成交際。但在實際交際中,人們常常出于禮貌或其他原因有意違反這四條準則而產生言外之意。合作原則為我們賞析小說中的對話提供了新的方法。小說《白象似的群山》中違反合作原則次準則產生的言外行為較為豐富。

一、違背數量準則的言外行為

數量準則包含兩個方面:(1)使自己所說的話達到所要求的詳盡程度;(2)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數量準則規定了人們說話時應提供合適的信息量,不應多說,也不應少說。如果違背數量準則,會產生相應的語用效果。違反數量準則的言外行為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靠超出必要信息量的信息產生言外之意,另一種情況是話語中有意減少必要的信息量,從而含有某種言外之意。

在《白象似的群山》開篇對話中,女孩吉格問男孩“我們該喝點什么呢?”男人的回答是:“天太熱了!喝啤酒”。對話之初,男主人公就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數量準則,女孩只是問喝點什么,而男主人公則附加了信息。天太熱了,女孩用了“我們”和較為委婉的“應該”,而男人則不假思索地決定喝啤酒。可見對話中的這個美國男人有著很強烈的權力意志。爾后,在等待侍者奉上啤酒的空檔中,女孩望著遠處的群山說:“他們看上去像白色的象群。”男孩喝著啤酒漫不經心地說:“我沒見到過”。此番對話使得兩個年輕戀人之間的沖突逐漸產生。吉格覺得遠處的群山像白色的象群,男孩則不以為然地辯解道,“光憑你說我沒見到過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可以看出在這段對話中女孩用象群來比喻遠山的說法顯然是她個人感性的觀點,而男孩對自己的異議進一步補充說明則有意違背了“數量準則”中的次準則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而吉格對男孩的反諷則進一步加深了二者對合作原則的違反程度。

二、違背質量準則的言外行為

格萊斯有關質量準則包含兩個次準則:(1)不要說自己認為是不真實的話;(2)不要說自己缺乏足夠證據的話。小說中隨著兩人進一步的交談,讀者逐漸獲悉是女主人公吉格的懷孕使得男人感到心煩,希望女人做流產。而女人的回答言不及義,經過一段關于山和酒的開場,男人首先提出手術,隨著交談的深人,他們的分歧變得越來越尖銳起來。如文中這段對話:

吉格:我們能再喝點別的嗎?

男孩:好的。

男孩:啤酒很不錯。

吉格:太好了。

男孩:吉格,那真的僅僅只是一個小手術而已。甚至根本算不上是一個手術。我知道你是不會介意的。

上述對話中,年輕男人借著女孩問他再喝點什么的機會趁機又想說服女孩去把孩子作掉,甚至把在女孩看來非常緊張的手術說成是一個簡單的只需注入空氣就一切正常的手術。顯然男孩在這段言談中刻意地違反了質量準則,他對女孩期待的回答由于口是心非缺乏真誠而產生了言外之意。年輕的吉格要承受失去孩子的身心痛苦,因而有著復雜的心理和情感,而男人則堅持讓她流產。因此二者之間以往那種平衡、和諧的關系逐漸打破,沖突則進一步升級。

另外一處明顯違反合作原則的對話在小說的尾聲部分,兩人的分歧達到緊張的程度。兩人話語交鋒的中心是是否做流產手術的問題。

男人:好的,如果你不想做手術你不必勉強自己。如果你不愿意我是不會讓你做的。但是我知道這是一個相當簡單的手術。

吉格:如果我接受手術了。你會高興嗎?你會愛我嗎?

男人:你知道我是愛你的。你知道我并不擔心這個手術,因為相當簡單。

吉格:那么我就做吧。因為我并不在乎我自己,我只在乎你。

男人:如果你不愿意我是不會愿意讓你做的。

這段對話中男人再次有意地違背了會話合作原則中的質量準則。于女孩而言,和懷孕的事相比,她更怕失去男人對她的愛。為了一如往昔的愛,她可以委屈自己承受流產的風險與痛苦,而男人不斷地強調這個手術很簡單,同時又重申他很在意,一如既往地愛女孩,要女孩知道他有多么的擔心她,如果女孩不愿意,可以不去做手術。顯然他說了對自己和對女孩而言都不真實的話,女孩作為聽話者始終處于這番對話的弱勢地位。

篇(7)

1. 話語意義的內隱特征

語用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語言的內隱意義。在日常交際中,人們不能完全依賴話語的字面意義來理解說話者意思。Verschueren認為意義完全外顯是不可能的,話語意義(utterance meaning)總是要大于句子的字面意義。無論多么面面俱到,話語措辭所留下來的隱含信息總比能明確表達的更多。(Verschueren,1999:26-27)為研究話語字面意義之外的那部分隱含意義,J. L. Austin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并造了說話用意/施為力(illocutionary force)這一術語,他認為話面意義或句子意義(locutionary meaning)和說話用意有著根本性的區別;P. Grice則提出了會話含意理論(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并使用了含意(implicature)這一術語,表示“隱含之義”,與“所說內容”相對。(見何自然,陳新仁:2004:91)在此二人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語用學可以認為就是研究言外之意的學科。(姜望琪,2003:3-4)言外之意的理解要依賴于語境和釋話人的相關語境知識。Verschueren把意義(包括字面意義和言外之意)的生成和獲取看作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他把話語所攜帶的未披漏的信息世界叫做背景信息或者共有知識,因為必須假定這種信息在某種程度上為發話人和釋話人所共有。(Verschueren,1999:26)他把交際雙方放入由心智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共同構成的語境中,語言交際中發話人和釋話人依賴語言語境以及更深層次的這三個世界的背景知識。關聯理論的提出者Sperber and Wilson則指出,話語與語境特征聯系越小,意義就越外顯。(Sperber and Wilson, 1995: 182)反之,話語與語境特征聯系越大,則意義越內隱。Verschueren(1999:33-34)總結了傳遞隱含意義四種手段:前提(或者預設)、蘊涵、常規會話含意和非常規會話含意。常規會話含意由話語定詞語的意義所決定,可以看作是使用特定詞語的話語所常規帶有的特征。而非常規會話含意則產生于具體的場合,其推導離不開對當時語境特征的把握。(何自然,陳新仁:2004:92)前三者是隱含意義傳遞的常規手段,可以加以策略性利用,而非常規會話含意則涉及外顯意義的策略性回避。(Verschueren,1999: 34)在書中的另一處,Verschueren(1999:156)指出了外顯意義策略性回避的幾種手段:會話含意、反諷、隱喻、禮貌和幽默。

2. 隱喻:一種語用現象

隱喻(metaphor)一詞來自希臘詞metapherein,即meta + pherein,大體可以理解為帶到[字面的]后面。(見陳嘉映,2003:374)隱喻的字面意義與說話者的實際含意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說隱喻的意義總是內隱的。對于隱喻的認識,學界經歷了從修辭學到語義學再到跨心理學、哲學、語用學、符號學等不同學科進行研究的幾個階段。現代隱喻理論對于隱喻本質的認識概括起來有隱喻是一種認知現象、隱喻是一種語用現象、隱喻是兩個不同語義領域的互動、隱喻是一種述謂現象等幾種。(見束定芳,2000)這幾種認識其實是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對隱喻進行的描述和解釋,相互之間構成互補的關系。但無論哪一種理論都必須承認,隱喻意義的生成和理解都依賴于語境特征,隱喻是一種話語現象。用M. Black(1962)的理論來說,隱喻是一種以句子(話語)為框架(frame),以詞為焦點(focus)的話語現象。(在更大的語境下,焦點不僅限于詞語層面,它可以延伸至句子和篇章層面。)隱喻的判別必須在上下文中,在一定的語境里。在一般情況下用作隱喻的表達在某些情況下會回歸字面意義,如死隱喻的復活或者語義的回歸現象。例如,“老虎屁股摸不得”一般情況下都作為隱喻表達來使用,甚至被視作一個死隱喻,表示不能惹的人或事物,但是如果在動物園的虎籠旁邊貼上了這樣一個告示的話,其意義顯然已經由隱變顯,回歸了字面意義。離開了動物園、老虎和游人等因素共同構成的物理世界,人們很難孤立地判斷“老虎屁股摸不得”這一表達究竟是否隱喻。再來看一段美籍華人學者唐德剛對打麻將的精彩描述:

一次在他背后看他打麻將,我忽有所悟。抓了一手雜牌,連呼“不成氣候,不成氣候!”可是“好張子”卻不斷地來,他東拼西湊,手忙腳亂,結果還是和不了牌。原來之這位啟蒙大師就是這樣東拼西湊,手忙腳亂。再看他下家,那位女士慢條斯理,運籌帷幄,指揮若定。她正在摸“清一色”,所以不管“好張子,壞張子”,只要顏色不同,就打掉再說!

其實“只要顏色不同,就打掉再說”,又豈只胡家這位女客?在有生之年里,各黨派、各宗師……哪一個不是只要顏色不同,就打掉再說呢?!胸有成竹、取舍分明,所以他們沒有之那樣博學多才,他們也就沒有之那樣手忙腳亂了!

如果只從字面出發的話,是無法體會這兩段話的深層含意的。孤立地看第一部分,讀者可以認為這就是對打麻將的描述,是字面表達。但是結合下文看,第一部分顯然是一個隱喻表達。麻將的顏色隱喻不同學術流派、學科和思想流派、政治見解(當然,對了解程度不同的人或許會得出不同的解釋);“打麻將”隱喻對學術、對思想或者對政治的態度;而“摸清一色”、“手忙腳亂”則分別指兩種對待不同學術領域或者思想以及不同政治觀點的態度。離開了上下文,離開了讀者的相關背景知識和心智世界,該語篇層次的隱喻是無法得到判別和建構的。

不但隱喻的判別需要語境,隱喻意義的理解也離不開語境。Parmegiani(1983)指出,交際者獲得意義一般通過一下幾個階段:1. 預測將要說的內容;2. 了解產生這一話語的語境特征;3. 觀察說話者的面部表情和手勢;4. 利用文化形成的可能時間的世界知識。(見束定芳,2000:31-41)

John Searle(1979)在其著作《表述和意義:言語行為研究》中專門用了一章來論述隱喻問題。他認為句子意義是話語意義的一部分,但是卻不能窮盡話語意義。很多情況下,我們因為字面表達無法準確傳達我們想要表達的意義而使用了隱喻。Searle還引入了邏輯語義的真值條件來對隱喻現象進行解釋。他舉了以下例子說明話語意義對語境的依賴:

1. Sally is tall.

篇(8)

一、引言

對幽默的研究由來已久,最早是從美學角度進行的,隨著認知的不斷深入,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越來越多的學科開始論及幽默,并且逐漸形成了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近三十年來西方語言學家運用‘會話合作原則’‘關聯理論’‘禮貌原則’‘言語行為理論’以及語境、預設、指示詞等語用學理論、認知科學的‘概念合成理論’等分析幽默話語,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1](P90-93)而幽默廣泛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交際之中,“Pocheplsov(1981)把幽默分為情景幽默和言語幽默。情景幽默是產生在特定情景中的幽默,比如:猴子模仿人類騎車。而言語幽默是借助語言媒介達到的幽默效果,笑話就是典型的言語幽默形式。”[2](P49)美國的情景喜劇之所以備受觀眾喜愛,就源于其間的言語幽默。觀者能否真正理解其會話含義的幽默需要譯者有充分的理論基礎做鋪墊。因此,本文從合作原則視角出發,以經典美劇《絕望主婦》中的對白為研究對象來分析幽默的產生,旨在探討如何在字幕翻譯中實現對等翻譯,使觀眾能更好地理解會話的幽默含義,從而使影視作品完成其文化交流及娛樂的目的。

二、合作原則和會話含義

格賴斯認為,真正的會話含義理論“本質上是一種關于人們如何運用語言的理論”[3](P11)。它不是單純從語言系統內部(語音、語法、語義等)研究語言本身要表達的意義,而是通過透視語境與話語的關聯性,研究話語的真正含義,解釋話語的言外之意[4](P110-113)。人們所說的話和人們說話的用意之間常有一定的距離,這種話語的用意就是“會話含義”(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會話含義“無疑是間接語言的一種表現形式”[5](P138)。留意一下日常生活便會發現,會話含義其實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人們說話常常是話中有話,帶有弦外之音,但在理解過程中,需要借助談話者的知識和推理能力。語言學家格賴斯提出了著名的會話含義理論,認為言語交際雙方在使用語言時要遵守合作原則的四準則: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聯準則及方式準則。為此,人們在言語交際中要遵守真實、充分、關聯、清楚等原則和準則。說話人直接遵守或故意違反合作原則,會產生特定的隱含意義,達到特定的交際意圖。

會話含義對語言具有極大的依賴性,言語幽默也要借助語言媒介,因此,字幕翻譯時也應實現對等,讓觀眾體會到幽默。“曾憲才(1993)也指出,譯者碰到有會話含義的語句時,一般只譯出其語義意義,其語用意義留給讀者去推理、體會,譯者無需代勞。如果不顧及原文語境,將語用意義也譯出,反而會弄巧成拙。”[6](P48)如果原文中的對白違背了合作原則,那譯文也應違背合作原則,其暗示的含義讓觀眾自己去體會和推導,以確保不失原劇中的幽默內涵。

三、合作原則及其違反在《絕望主婦》中的應用

“《絕望主婦》這個橫掃第57屆電視艾美獎15項提名的ABC大熱劇集征服了美國,吸引了億萬人的眼球。它是唯一一部專門關注女性,尤其關注已婚女性的新興連續劇。它既擁有神秘的劇情,又擁有許多有趣的瞬間。”[7](P103-104)下面列舉一些劇中對白,以揭示主人公是如何通過違背合作原則的四條準則來傳達隱含之意達到幽默效果的。

(一)違反數量原則的幽默對白

根據數量原則(Quantity maxim),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要做到以下幾點:

1.使自己所說的話達到(交談的現時目的)所要求的詳盡程度;

2.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

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同樣需要遵循這條準則,但必須把原文中的信息完全地傳遞給譯文讀者,而不是根據譯文讀者的需要來表達。而且,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不得增加原文中沒有的信息,也不得減少原文中本有的信息。

(1)Tom:Wow...I was convinced that you would think it was a dumb idea.

Lynette:Well,it’s a little dumb.But compared to what I was thinking...

Tom:What were you thinking?

Lynette:Well,it’s just...I saw you two together,and I...I didn’t know that you were...And she looks so...For God sake,Tom,the woman has to be somewhere.Just sigh the dam lease.

劇集對白翻譯如下:

(1)′Tom:哇……我還以為你認為這主意糟透了。

Lynette:是有點糟,但跟我原來想的比起來……

Tom:你原來想的什么?

Lynette:只是……我看到你倆一起……我……我不知道你們……她看起來很……拜托……Tom……她要趕去別的地方……快簽了那個租約。

在《絕望主婦》中,Lynette和Tom是一對夫妻。例(1)這個情節的背景是Tom迷上了玩樂隊,但Lynette不喜歡Tom在自家車庫玩,于是Tom就從一個比較火辣的從事房地產經銷的那里租了一個倉庫。而Lynette無意中發現正在交談中的二人,以為Tom有婚外情,當發現不是時,有少許尷尬。她雖沒有明顯地說出自己本來的想法,違反了數量原則的第一條原則――使自己所說的話達到(交談的現時目的)所要求的詳盡程度,但其斷斷續續的話語泄露了她的心思。原文中是斷斷續續地沒有回答完整,則譯文也需要違背數量原則,不可以補充完整,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感受其內心的尷尬,推測出Lynette的擔憂及先前的想法,所以對此處的對白采用直譯即可。

Lynette自從有了孩子,一直在家里做家庭主婦。當她無意中發現Annabel(Tom的前女友)是Tom現在的工作搭檔時,心里焦慮不安。她特意邀請Annabel去家里做客,然后讓她欣賞自己的孩子們畫的一幅全家福,以此來顯示自己家庭的和睦。

(2)Annabel:That is so adorable.When did you do that?

Porter:Today,mommy told us to.

Lynette(Nervous laughter):I just told them to paint something nice,the sentiment is all theirs.

Porter:But you told us to――

Lynette:Hold on,honey,grownups are talking.

劇集對白翻譯如下:

(2)′Annabel:畫得太好了,你們什么時候畫的?

Porter:今天,媽媽讓我們畫的。

Annabel:我讓他們畫點好看的東西,畫什么是他們自己決定的。

Porter:是你讓我們這么畫的。

Lynette:等等,大人在說話。

原劇的對白中兒子Porter的回答違背了數量原則的第二原則――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的更詳盡。Porter本身只需回答“今天”就可以了,但他多回答了一句“媽媽讓我們畫的”,直接讓現場氣氛變得尷尬,讓觀眾忍俊不禁。但是劇中Porter的第二句話顯然是一句不完整的話,而翻譯過來的對白卻是完整的。這個情景的幽默也在于讀者的推敲,所以Porter的第二句對白“But you told us to――”也適合直譯為“但是你讓我們――”,將余味留給觀者推敲。

(二)違反質量原則的幽默對白

根據質量原則(Quality maxim),談話人要注意:

1.不要說自己認為是不真實的話;

2.不要說自己缺乏足夠證據的話。

也就是說,“當發話人故意說一些不符合事實的話時,便產生了夸張、反諷、隱喻等語言現象,而這些修辭手段往往與幽默效果密切相連”[8](P130-132)。這就是違反質量原則而產生的幽默,在翻譯過程中,要求譯者準確地傳達原文中的信息。所謂準確的翻譯,就是把原文轉成譯文之后,譯文提供給讀者的信息與原文提供給讀者的信息一致。例如:

(3)Bree:Orson!You are amazing!...

Katherine:That's great.Well,better go marinate those scallops for the lunch tomorrow.

Orson:Oh,scallops?

Katherine:Done?

Orson:Done.I also made the pesto mayonnaise and I put the individual cobblers in their ramekins.

Bree:Oh.Well,it looks like we're all set until the morning then.Hey,why don't you,uh,take the afternoon off?

Katherine:And do what?

Bree:I don't know――read,relax,give yourself a pedicure.

Katherine:Fine.What do you bet I take my socks off and see Orson's already done it for me?

劇集對白翻譯如下:

(3)′Bree:Orson!你太棒了……

Katherine:挺好的,我還是去為明天的午餐腌制扇貝吧。

Orson:哦,扇貝?已經腌好了。

Katherine:好了?

Orson:我還做好了意式香草汁,還把酥皮水果餡餅都放進小烤盤里了。

Bree:看起來明天早上的活都干完了。嘿,要不你下午休息吧?

Katherine:去干什么?

Bree:不知道,看書,放松,修修腳趾甲。

Katherine:好吧,我看我脫下襪子會發現Orson已經幫我修好了,你跟我賭嗎?

Bree和Orson是一對夫妻。Bree事業成功,而Orson因有入獄經歷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于是決定和Bree一塊工作。他竭力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于是將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提前完成。Katherine原來是Bree的合作伙伴,但她是一名中年單身女性,孤獨地生活,工作是她的全部,會令她過得更充實一點。當她發現無事可做可以休息時,調侃說當她脫下襪子會發現她也不用修指甲了。此處Katherine的回答很明顯違背了質量原則第一條――不要說自己認為是不真實的話。這句話明顯是不真實的,所以直譯即可,Katherine的故意違反就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自己的不滿,覺得Orson沒必要將她的工作提前完成。

(4)M.J.:All right.We are gonna get to see“Tom and Jerry”.

Susan:Uh,Tom is my doctor.Jerry is his nurse.When I’m late,boy,they really go at each other.

劇集對白翻譯如下:

(4)′M.J.:太好了,我能看《湯姆與杰里》了。

Susan:呃,Tom是我的醫生,而Jerry是他的護士,如果我遲到了,他們會打起來的。

蘇珊和兒子MJ在超市收銀臺前排隊付款,MJ抱怨如果不快點的話,就看不到動畫片《湯姆與杰里》了,蘇珊稱她要趕去醫院做透析,于是大家便讓她排到最前面。MJ激動地說道:“太好了,我能看《湯姆與杰里》了。”這時所有的人都用奇異的眼光看著蘇珊,蘇珊連忙解釋說湯姆其實是她的醫生,而杰里則是他的護士,如果她遲到了,醫生和護士就會打起來。不過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Susan說的話并不是真的,而是為了解圍所編造的謊話,違背了會話原則中的質量準則。中國觀眾在看到這里時不一定能夠一下子明白,可以在翻譯這段對白時用括號來注明“Tom and Jerry”是一個動畫片名,這樣能使觀眾更好地理解這段對話的含義,得到與美國當地觀眾所欣賞到的類似幽默效果。

(三)違反關聯原則的幽默對白

關聯準則(Relation maxim)規定在交際中,說話要貼切。

這條準則運用在翻譯中就是指譯文的表達要清晰無誤。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時采用符合譯語規律的語言,以便譯文能順利地被讀者看懂,順利地接收譯文的信息。關聯準則要求談話與主題有關,但有時說話人為了含蓄地表達自己意圖,會有意選擇繞開正題,含沙射影地表明自己的態度或觀點。

(5)Susan:What’s so funny?

Mrs.Huber:I was just thinking of that expression“I’ll make mincemeat out of you”.Mincemeat used to be an entrap made of mostly chopped meat,so it was like saying“I’ll chop you up into little bits”.But that was centuries ago.Today,mincemeat is mostly made up of fruit,spices,and rum.There’s no meat in ie,and still people say“I'll make mincemeat out of you”.

劇集對白翻譯如下:

(5)′Susan:你笑什么呢?

Mrs.Huber:我在想那句話,“我給你做了肉餡餅”。肉餡餅從前是指切碎的肉,所以就像是在說,我要把你碎尸萬段。但這種表達早就過時了,現在肉餡里面主要是水果香料和朗姆酒,里面已經沒有肉了,但人們仍說“我給你做了肉餡餅”(我要用你來做肉餡餅)。

當胡貝爾夫人在伊迪家失火的廢墟中偶然發現蘇珊家的杯子后,她決定借此來威脅蘇珊。當天晚上她敲開了蘇珊家的大門,然后就發生了例(5)這段對話。胡貝爾夫人對蘇珊的回答顯然是牛頭不對馬嘴,由“I’ll make mincemeat out of you”(我要把你剁碎)這一玩笑話引申出她的心里話“I’ll chop you up into little bits”(我要把你剁成碎片)。“make mincemeat out of”是美國俚語,有“揍扁、打爛、徹底擊碎”義。因此,胡貝爾夫人看似不相干的回答,違反了關聯原則,卻有意地道出了她的真正來意,那就是緊緊抓住蘇珊的把柄,對其進行威逼利誘。所以劇集在翻譯時用括號解釋了這個俚語的內涵,目的是使譯文觀眾產生和原語觀眾一樣的幽默感。

(6)Bree:Are you doing drugs?

Andrew:What!?

Bree:Change in behavior is one of the warning signs,and you have been as fresh as paint for the last 6 months.That certainly would explain why you are always loched in the bathroom.

Danielle:Trust me,that is not what he is doing.

Andrew:Shut up.Mom,I’m not the one with the problem here,alright?You are the one always acting like she’s running for mayor of Stepford.

Bree:Rex.Seeing as you’re the head of this household,I would really appreciate you saying something.

Rex:Pass the salt?

劇集對白翻譯如下:

(6)′Bree:你嗑藥了嗎?

Andrew:什么?

Bree:行為異常就是嗑藥的表現,在此之前的半年里你都不很正常,我想這就是你經常躲在衛生間的原因。

Danielle:相信我,他在衛生間可不是干這事。

Andrew:閉嘴,有問題的不是我,你才是那個表現得像要競選市長似的人。

Bree:Rex,作為一家之主,你得說些什么吧。

Rex:把鹽給我。

例(6)是Bree與孩子們在餐桌上的一次爭吵,當Bree要求丈夫Rex幫忙管教孩子時,丈夫卻出人意料地對女兒說“把鹽遞給我”,“這時他轉移了爭吵的話題,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中間立場,緩解了餐桌上的緊張氣氛,最終及時結束了這場爭吵的局面”[9](P121-122)。Rex的不相干的回答是在表明自己不想再繼續這個話題了,爭論到此為止。

(四)違反方式原則的幽默

方式準則(Manner maxim)要求在談話中:避免晦澀的詞語;避免歧義;說話要簡要(避免贅述);說話要有條理。

丈夫Tom出差剛回家,Lynette請他陪同自己參加Bree舉辦的宴會,Tom以自己累了為由拒絕了她,后來Lynette通過照片發現丈夫出差還陪朋友喝酒了,她很生氣。

(7)Lynette:No,but when I say “we’ve been invited to a party”,don’t whine about your exhausting 60-hour week.Put on your dancing[g]’shoes and take the mother of your children out for a good time.

劇集對白翻譯如下:

(7)′Lynette:不,但當我說我們去晚宴吧,別老拿你一周工作60小時敷衍我,穿好你的舞鞋,帶著我一起共度美好時光。

“The mother of your children”指的就是“我”,但Lynette沒有用“me”,而用了這個更長的表達方式,除表達“我”這一概念外,還表達了“孩子他媽”這層意思,她想以此來顯示丈夫與自己之間的不公平待遇。“同時,通過提及孩子來拉近兩人的關系,取得丈夫的同情,隱含的意義為我是你孩子的媽媽,看在孩子的份上你也該帶著我出去。翻譯時,應該保留原語的表達方式,讓譯文讀者也獲得隱含的意義,因而譯成‘孩子他媽’會更加貼切。”[10](P176)Lynette的回答違背了方式原則中說話要簡要的原則,目的就是強調自己為了他們的孩子所犧牲的娛樂時間,希望Tom能理解而陪伴她一塊赴宴會。

(8)Lynette:I got my boarding pass.

Mc Cluskey:Do what you need to do and don't worry about the kids. I'll keep them out of trouble.

Lynette:Isn’t this crazy?...And what if I see him with another woman?What then?

Mc Cluskey:I own a gun.

劇集對白翻譯如下:

(8)′Lynette:我已經換了登機牌了。

Mc Cluskey:去做你想做的,不要擔心這些孩子。我會好好照顧他們的。

Lynette:這是不是太瘋狂了……那如果我看到他和別的女人在一起呢?我要怎么辦?

Mc Cluskey:我有把槍。

例(8)是Lynette無意中發現Tom在出差時還有鮮花電影的票據,懷疑其有外遇,然后與鄰居Mc Cluskey發生的對話。當Lynette說如果發現真的有外遇怎么辦,Mc Cluskey并沒有正面回答她的問題,而是回答說“我有一把槍”。Mc Cluskey的回答違背了會話的方式原則但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那就是絕對無法原諒這種行為。

四、結語

在會話過程中,談話雙方或者一方可能會通過遵守或者違反一項或幾項合作原則的準則,使言語產生幽默效果。本文運用合作原則對美國情景喜劇《絕望主婦》中的幽默對白進行分析,旨在使譯者和受眾能夠更加理解情景喜劇中的幽默,了解幽默是如何產生的,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幽默語言,提高語言的運用和鑒賞能力。在合作原則的指導下,可以從質量、數量、關聯以及方式等方面來實現目的語與源語之間的一致,盡量保持信息的原有狀態,使譯語觀眾獲得與源語觀眾相同的感受,從而達到文化傳播與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丹.違反會話合作原則產生的幽默效果[J].武漢工程大學學

報,2010,(4).

[2]郝浪花.從合作原則角度看英語笑話中的言語幽默[J].英語廣場

(學術研究),2013,(2).

[3][美]Levinson S C.Pragmatics[M].Cambridge:CPU,1983.

[4],龐峰.違反合作原則下《絕望主婦》的會話含義研究[J].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5]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9.

[6]曾文雄.語用學翻譯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7]程曉紅.透視《絕望主婦》中違反合作原則所表達的會話含義

[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4).

[8]王亞非.從違反合作原則的角度分析幽默的成因[J].遼寧醫學院

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9]金姍姍.經典美劇《絕望主婦》中會話含義的語用分析[J].重慶

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

上一篇: 市場經濟問題 下一篇: 供應鏈優化的措施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香蕉久久精品国产 | 在线国内精品自线视频 | 日韩亚洲欧美另类一区 | 日韩一级大片一中字幕 |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 亚洲一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