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化學元素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25 16:21: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二氧化碳的化學元素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氧化碳的化學元素

篇(1)

例1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在C、N、H、O、Ca、Zn等元素中,屬于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是

,若要補充含該元素的藥劑,一定要遵照醫囑,不能少服也不能多服,其原因是 。缺鈣會引起佝僂病,下列物質可用于人體補鈣的是。

A.CaOB.Ca(OH)2C.CaCO3

解析: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鐵、鋅、硒、碘、氟等;補充這些元素應該適量,因為攝入不足或攝入過量均不利于人體健康;CaO能與水反應放出大量的熱,生成的Ca(OH)2具有強烈的腐蝕性,可用于補鈣的是CaCO3。

答案:Zn,攝入不足或攝入過量均不利于人體健康,C。

2.營養素與人體健康

例2為了確保人體健康,需要吃些粗糧。玉米是營養成分豐富的優質粗糧,玉米中的主要成分見下表。

(1)上表中含有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有類。

(2)玉米初加工可得到淀粉,淀粉屬于(填序號,下同)。

①無機物 ②糖類 ③有機合成材料 ④高分子化合物

解析:人體所需的六大營養素是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在玉米的主要成分中,閱讀表格可知,含有蛋白質、油脂、糖類、水和維生素B族5類;糖類包含淀粉、纖維素和葡萄糖,所以淀粉屬于糖類,而且是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1)5;(2)②④。

3.食品安全與人體健康

例3《食品安全法》從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某些奶粉中因為含有大量的三聚氰胺,對嬰幼兒身體造成極大傷害,國家已明令禁止生產和銷售。下列關于三聚氰胺(化學式為C3H6N6)的說法正確的是()。

A.三聚氰胺中含有氮分子

B.三聚氰胺中C、H、N三元素質量比為1∶2∶2

C.三聚氰胺由3個C原子、6個N原子、6個H原子構成

D.三聚氰胺由C、N、H三種元素組成

解析:三聚氰胺分子中含有氮原子,不可能含有氮分子;三聚氰胺中C、H、N三種元素的原子個數比為1∶2∶2,質量比為6∶1∶14。

答案:D。

二、化學與能源

1.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

例4電能是人們生產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量,在①水力發電 ②風力發電③燃煤發電④太陽能電池⑤垃圾焚燒發電等5種獲得電能的方式中,由化學能轉變得到的是 和 (填序號)。

解析:由化學能轉變得到電能,一定要發生化學變化。在5種獲得電能的方式中,只有燃煤發電、垃圾焚燒發電的過程中發生了化學變化,是由化學能轉變得到電能的。

答案:③,⑤。

2.化學反應與能源

例5“嫦娥一號”衛星使用的燃料是液氫,助燃劑是液氧。氧氣從淡藍色液體變成無色氣體發生了變化,氫氣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液態氫作燃料除燃燒時產生較大的推動力外,另一個優點是

。對于目前全世界出現的能源危機,以及燃燒對環境的影響,我們應該合理開發利用的新能源有(至少填兩種)。

解析:氧氣從淡藍色液體變成無色氣體,并沒有生成新物質,是物理變化;氫氣作為燃料不僅能夠產生大量的熱,而且由于生成物是水,所以對環境無污染;應該合理開發的新能源有太陽能、風能等。

答案:物理,2H2+O2 2H2O,無污染,太陽能、風能等。

三、化學與環境

1.pH與酸雨

例6某環保監測站取剛降下的雨水,每隔一段時間測定其pH,數據如下表,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雨水酸性逐漸減弱

B.雨水的酸性一段時間后趨于穩定

C.酸雨會腐蝕機械設備和建筑物

D.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

解析:0~2分鐘時,pH由4.8減至4.5,2~5分鐘時,pH維持在4.5不變。pH越小,酸性越強,所以0~2分鐘時雨水酸性逐漸增強;2分鐘后,雨水的酸性趨于穩定;酸雨主要由硫和氮的氧化物引起,會腐蝕機械設備和建筑物等。

答案:A。

2.化學知識與水污染

例7水是生命之源,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是每個公民和全社會的責任。下列做法有利于防止水資源污染的是()。

①在農業生產中合理使用農藥和化肥②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處理達標后再排放③不用含磷洗衣粉④將海水淡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保護水資源,人人有責。“將海水淡化”屬于水的利用,與防止水污染沒有關系。

答案:C。

3.化學知識與溫室效應

例8溫室效應被列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二氧化碳是大氣中的主要溫室氣體。為了減緩二氧化碳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有科學家設想,將排放到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壓縮使其液化,然后將其壓入到冰冷的深海中。但也有科學家擔心海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后酸度會增加,可能會殺死一些海洋生物,甚至會溶解掉部分海床,從而造成災難性的后果。

(1)為減少二氧化碳這種溫室氣體的排放,我們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兩種即可)。

(2)二氧化碳氣體轉變為液體時將會能量(填“釋放”或“消耗”)。

(3)二氧化碳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理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為。

(4)二氧化碳在深海中的溶解度比在通常狀況下的水中的溶解度,理由是 。

解析:通過開發新能源或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等措施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氣體液化時放熱;二氧化碳會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增加了海水的酸性;氣體的溶解度隨壓強的增大、溫度的降低而增大,而深海中與通常狀況相比,壓強大、溫度低,所以二氧化碳在深海中的溶解度會變大。

答案:(1)開發新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或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篇(2)

不是。氧化物是指氧元素與另外一種化學元素組成的二元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氧化鈣、一氧化碳等。氧化物中只含有兩種元素,其中一種元素必須是氧元素,另一種可為金屬或非金屬元素。氫氧化鈉是氫氧化物,是一種堿。

鈉鹽與氧化鈣反應。可以用一些碳酸氫鈉(小蘇打)和一些氧化鈣(生石灰)。把生石灰放于水中,反應后變為石灰漿(氫氧化鈣溶液、熟石灰),把碳酸氫鈉(或碳酸鈉)的固體顆粒(濃溶液也行)加入石灰漿中,為保證產物氫氧化鈉的純度,需使石灰漿過。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一級氧化物是堿金屬或堿土金屬的過氧化物和鹽類,如過氧化鈉、高氯酸鈉、硝酸鈉、高錳酸鉀等;

除了一級外的所有無機氧化劑均為二級氧化性物質,如亞硝酸鈉、亞氯酸鈉、連二硫酸鈉、重鉻酸鈉、氧化銀等。

氧化物是指氧元素與另外一種化學元素組成的二元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氧化鈣、一氧化碳等。但氧與電負性更大的氟結合形成的化合物則一般稱為氟化物而不是氧化物。

氧化物屬于化合物。其構成中只含兩種元素,其中一種一定為氧元素,另一種若為金屬元素,則稱為金屬氧化物;若另一種不為金屬元素,則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2-0012-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05

在初中化學階段,對于“元素觀”的基本理解是:世界上的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的,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100多種元素組成了世界上數千萬種物質;通常我們見到的物質千變萬化,只是化學元素的重新組合,在化學反應中元素不變,包括元素種類不變、質量守恒;每一種元素對應于一類原子,由于原子不易發生變化,所以元素不易發生變化;元素的化學性質與核外電子特別是最外層電子數有關;元素周期表是對元素的種類、原子結構排布等周期性變化的直接體現形式。“元素觀”以這種直觀的形式呈現,使得觀念的構建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幫助教師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在深刻思考和反思體驗中形成化學基本觀念。

在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也寫道:教材在編選概念原理知識內容時,應重視以化學基本觀念為線索,將化學基本觀念滲透在教材內容中,通過具體化學知識和概念的學習,促進學生化學學科思想和基本觀念的形成。這些基本觀念又是通過各級主題和具體的課程內容來支撐和建構的。因此,應充分認識到本標準中的“課程內容”不僅規定了學生學習的具體課程內容,而且要求利用這些具體內容幫助學生形成上述核心化學觀念。元素觀是化學學科觀念之一,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中對元素觀的構建是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第三單元課題3《元素》是元素觀構建的起點教學,也是元素觀體現較為集中的一個課題,上好本課題對構建元素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元素》兩個課時的教學中對元素觀構建關鍵設計如下:

一、溫故而知新,引出元素的概念

教學片斷一:

[教師]二氧化碳、氧氣分別由什么構成?

[學生]二氧化碳分子、氧分子。

[教師]二氧化碳分子、氧分子分別由什么構成?

[學生]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氧原子構成,氧分子由氧原子構成。

[展示]二氧化碳分子、氧分子的球棍模型。

[教師]這兩種分子中都含有哪種原子?

[學生]氧原子。

[教師]二氧化碳分子和氧分子中的氧原子的質子數分別是多少?

讓學生回看教材53頁表3-1。

[學生]都是8。

[教師]把質子數是8的這些氧原子統稱為氧元素。

[教師]把質子數是1、6、11......稱為什么元素?

[學生]氫元素、碳元素、鈉元素......

[教師]元素是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教師]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那么元素的概念能否描述為:元素是中子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或元素是電子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呢?

多媒體展示以下兩個表格:

[學生]三種碳原子的質子數相同都是6,而中子數分別為6、7、8不同;三種氧原子的質子數相同都為8,而中子數分別為8、9、10不同。以上兩個表格中數據充分說明,元素是中子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的說法是錯誤的。

[教師]請對照教材54頁圖3-12部分原子結構示意圖和回憶離子的形成過程,列舉出鈉原子和鈉離子的質子數、電子數是多少?

[學生]鈉原子和鈉離子質子數相同都是11,而電子數分別為11、10不同。

[教師]請再舉出氧原子和氧離子的質子數、電子數是多少?

[學生]氧原子和氧離子質子數相同都是8,而電子數分別為8、10不同。

[教師]用以上兩個實例說明元素是電子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的說法也是錯誤的。

設計意圖:元素概念是第一課時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因為它比較抽象,而且對于“元素是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這一概念學生在沒有同位數知識準備時,難以理解,學習元素概念的困難還在于實際應用中與原子混淆。為解決以上難點,我在“教學片斷一”中通過設置問題鏈――逐層分析――得出概念――思維辨析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然地接受元素,并加深對元素概念理解,為元素觀的初步建立打下基礎。

二、討論見真知,得出元素守恒觀

教學片段二:

[多媒體]討論,在下列化學反應中,反應物與生成物相比較,分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原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元素是否發生了變化?

硫 + 氧氣 二氧化硫

S O2 SO2

過氧化氫 水 + 氧氣

H2O2 H2O O2

[學生]分子發生了變化,原子的種類不變,元素也不會改變。

設計意圖:元素觀中還包含在化學變化前后元素不變的元素守恒觀點,這一觀點是元素觀的核心點之一,但由于在第三單元課題1分子、原子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具有了在化學變化前后原子種類不變的鋪墊,本課時又學習了元素的概念,因此對這一觀點的學習,是重點但不再是難點了,再者本課時對該觀點只是初步學習,因此該觀點本課時不宜過度拓展,因為在第四單元利用電解水實驗探究水的組成和第五單元課題1《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中會通過電解水實驗分析和水分解的微觀過程的動畫示意,再進一步深入學習,因此在“教學片段二”中我直接讓學生對照實例討論,初步構建化學變化中原子的種類不變,元素也不會改變的元素觀這一核心觀點。簡明扼要,直擊要害。

三、聯系微觀、實際,突出元素物質觀

教學片段三:

練一練

下列說法是否正確,不正確的請加以改正。

1. 水是由一個氧元素和兩個氫元素構成。

2. 二氧化硫分子由硫元素和兩個氧元素組成。

[學生]1. 水由氧元素和氫元素組成或水由水分子構成......

2. 二氧化硫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或一個二氧化硫分子由一個硫原子和兩個氧原子構成......

[教師]從宏觀角度,物質由元素組成,從微觀角度,物質由分子、原子和離子等微粒構成,分子由原子構成。上述的兩個習題中提到了分子、原子、元素、物質等概念,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用標箭頭的方式把它們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

[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結果。并讓他們相互討論糾錯。

[多媒體]:

1.二氧化碳由 組成。

2.二氧化碳由 構成。

3.二氧化碳分子由 構成。

設計意圖:雖然學生知道了元素的概念,但對它的認識是表面的、空洞的,那么如何讓元素直觀和豐滿起來呢?那就必須讓元素與物質聯系起來,在學生已知分子、原子和離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物質的基礎上,我注重聯系微粒觀和生活實際,在“教學片斷三”中我采用練習――總結――對比――再練習的方法,讓元素與物質聯系起來,變得直觀具體,看得見也能摸得著。通過講解、訓練和對比,初步構建元素觀中的元素組成物質,已發現的100多種元素組成了世界上幾千萬種物質這一觀點。

教學片斷四:

[教師]活動一:調查元素在地殼中、空氣中、海洋中、生物細胞中、宇宙中等處的分布情況。

[學生]爭先恐后的回答并相互補充。

[教師]總結。

地殼中:O、Si、Al、Fe...... 空氣中:N、O...... 海洋中:O、H、Cl、Na...... 生物細胞中:O、C、H、N、Ca...... 宇宙中:H、He......

[教師]活動二:調查食品、補品、飲料、調味劑等物質的元素組成情況。

[學生]爭先恐后的回答并相互補充。

[教師]展示一:

展示二:

產品名稱:自然食用鹽

配料表:食鹽、碘酸鉀、抗結劑

鈣(以Ca計)mg/kg≥500

鎂(以Mg計)mg/kg≥1000

鉀(以K計)mg/kg≥300

碘含量(以I計)20-50mg/kg

凈含量:400g

分裝者名稱:福建福州鹽業分公司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說明元素存在于物質中,它就在我們身邊。當我們身體大量缺少某種元素時,就會生病。我們每天都必須均衡的攝取各種營養元素。最好是從食物中去獲得。俗話說得好“藥補不如食補”。

[多媒體]1.兒童、青少年缺乏維生素及礦物質元素的癥狀;

2. 微量元素對人體的作用及適宜攝入量;

3. 一些微量元素的食物來源。

設計意圖:在學習元素分布情況時,沒有采用教師介紹或閱讀記憶的方式而是設計成“教學片斷四”中的研究性學習,分小組分任務調查元素的分布情況和收集食品、補品、飲料、調味劑等標簽,在小組收集資料和匯總的過程中,讓學生切身的感受到元素存在真實性,讓元素在學生的腦海中豐富和生動起來,真正意識到元素存在于身邊的物質中,鞏固元素的物質觀。

四、結合元素周期表,探索元素規律觀

教學片斷五:

[教師]請同學們翻開教材中的元素周期表仔細觀察,元素周期表有多少個橫行?多少個縱行?

[學生]7個橫行,18個縱行。

[教師]一個橫行叫做一個周期,一個縱行叫做一個族(8、9、10三個縱行共同組成一個族),元素周期表有7個周期和16個族。

[探究]1.參見教材60頁圖3-17和61頁表3-3,在元素周期表中逐一查詢這些元素的有關信息(如它們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符號、相對原子質量,等等)并將其中標明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如含量的多少、屬于金屬元素還是屬于非金屬元素等)。

2. 考察每個周期開頭的是什么類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類型的元素,結尾是什么類型的元素。說明元素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規律性聯系?

[學生]每個周期的開頭是金屬元素,靠近尾部是非金屬元素,結尾是稀有氣體元素。

[教師]除第一周期外,其它周期從金屬元素過渡到非金屬元素,最后以稀有氣體元素結尾,呈周期性變化。

設計意圖:通過《元素》第一課時學習,學生對元素的概念、應用和存在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在學生的腦海中已有了常見的一些元素,但是是個別、零碎和局限的。如何讓元素系統呢?《元素》第二課時中對元素周期表教學是讓元素有序系統的關鍵一環。初中化學對元素周期表的教學要求是很低的,新課標中要求是:能根據元素的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因為要求低,教師容易忽略該內容的教學,教學中往往是一帶而過。只是不利于元素觀構建的。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是元素觀重要組成部分。上好這一課,讓元素有序、規律化,是構建元素觀的關鍵點之一。在“教學片斷五”中我采用觀察、討論――匯報總結――再探究的教學方法,在課標教學要求范圍內的基礎上,讓學生對元素周期表、周期律有一個初步認識,從宏觀角度初步構建元素的規律性觀點。

教學片段六:

[多媒體]

以上是1-3周期的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請觀察:

1.每一個橫行(周期)排列特點。

2.每一個縱行(族)排列特點。

3.每個周期原子結構呈現哪些周期性變化?

[學生]每個周期原子電子層數相同,每個族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相同。

每一個周期從左到右,最外層電子數、質子數(或核電荷數)依次增加??????

設計意圖:初中階段對元素周期表的教學如果只停留“教學片斷五”的層面,那么學生對元素周期表的認識只是表面的、淺層的。既然學生已經有了原子結構的基礎,我認為可以從原子結構的層面再認識元素周期表,再總結出微觀層面的周期律,這樣學生對周期表的認識上升一個層次。也從微觀角度初步構建規律性觀點。

化學基本觀念不是具體的化學知識,也不是化學知識的簡單組合,它是學生通過學習化學課程后在頭腦中提煉的,在考察相關的化學問題時所具有的基本概括性認識。它決定著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靈活應用,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重要價值。因此對一種化學觀念的構建要有一個完整規劃體系。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對元素觀的呈現形式是:讓學生掌握基本實驗技能和空氣、氧氣的性質和變化的基礎上進入微觀世界,讓學生接受微粒、認識各類微觀粒子,幫助學生建立起比較扎實的微粒觀,再基于原子概念提出元素概念,逐步構建元素觀。這種構建思路是:分子和原子―原子―原子結構―離子―元素―物質分類―化合價―質量守恒定律。再通過化合價、依據化學式和化學反應中的相關計算,幫助學生對元素的認識從定性走向定量。因此對元素觀的構建不是僅依賴《元素》這兩節課教學就能夠完成的,這兩節課的教學只是建立起元素觀的基本雛形,在后續的教學和訓練中還要不斷的鞏固和提升。

參考文獻

篇(5)

廣義上的氧化物是指氧元素與另外一種化學元素組成的二元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氧化鈣(CaO)、一氧化碳(CO)等。但氧與電負性更大的氟結合形成的化合物則一般稱為氟化物而不是氧化物。

2、氧化物的分類:

(1)按與氧化合的另一種元素的類型分為金屬氧化物與非金屬氧化物。

(2)按成鍵類型或組成粒子類型分為離子型氧化物與共價型氧化物。

離子型氧化物:部分活潑金屬元素形成的氧化物如Na2O、CaO等。

共價型氧化物:部分金屬元素和所有非金屬元素的氧化物如MnO2、HgO、SO2、ClO2等。

篇(6)

1.

掌握幾種營養素的作用

2.

掌握人體的組成元素和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3.

了解有機合成材料

[教學重點]

1.

幾種營養素的作用

2.

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教學程序]

1.

引入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但是與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每天的衣食住行都與化學有關。例舉生活中的一些化學物質。比如我們每天吃的食物,其主要成分有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無機鹽和水。

2.

營養素

(1)

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成細胞的基本物質、是機體生長及修補受損組織的主要原料。一切重要的生命現象和生理功能都離不開蛋白質。

蛋白質的存在:植物種子和動物肌肉中

蛋白質的功能:

a.

構成和修補人體組織

b.

維持機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和各類物質在體內的運輸

c.

維持機體正常的體液平衡;滲透壓平衡和酸堿平衡

d.

免疫球蛋白可維持機體正常的免疫功能

e.

構成人體必需的催化和調節功能的各種酶和激素的主要材料

f.

提供熱量

幾種特殊的蛋白質:

a.

血紅蛋白

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能夠與氧氣結合,被運輸到身體的各個組織,同時血紅蛋白與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攜帶到肺部呼出。血紅蛋白還能與一氧化碳結合,其結合能力是氧氣的200-3倍,結合了一氧化碳的血紅蛋白不能再與氧氣結合,人會窒息而死。

b.

酶是一類重要的蛋白質,是生物催化劑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以下特點:

條件溫和,不需加熱

具有高效的催化作用

具有高度的專一性

蛋白質的變質

蛋白質分子受到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學因素影響時,其結構被破壞,失去生物活性。

(2)

糖類

糖類是人類食物的重要成分,是由C、H、O三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是生物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

糖類的主要功能:

構成機體重要物質

提供能量

調味

維持大腦功能必須的能源

調節脂肪代謝

提供膳食纖維

(3)

油脂

油脂是重要的營養物質,常見的有花生油、豆油等

常溫下,植物油脂呈液態,稱為油;動物油脂呈固態,稱為脂肪。

每克油脂在人體內完全氧化時放出39.3KJ能量,比糖多一倍

(4)

維生素

維生素有20多種,大多數人體不能合成,要從食物中攝取

需求量小,卻起到調節新陳代謝、預防疾病、維持身體健康的作用

缺乏維生素會怎么樣?

缺乏維生素A:夜盲癥

缺乏維生素C:

壞血病

3.

化學元素與健康

一、人體的元素組成

1.

人體由50多種元素組成,期中含量較多的有11種

常量元素:含量超過0.01%,如O、C、H、N、Ca、P、K等

微量元素:含量小于0.01%

2.

在體內以水、糖類、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的形式存在

K、Na

1.存在:鈉以鈉離子的形式存在于細胞外液中,鉀以鉀離子存在于細胞內液中

2.生理功能:維持人體內的水分和維持體內液恒定的pH有重要作用

Fe

血紅蛋白的成分,幫助氧氣運輸

缺鐵會引起貧血

Zn

鋅元素影響人體發育

缺鋅引起食欲不振,生長遲緩,發育不良

I

碘元素有防癌、抗癌作用

缺碘引起甲狀腺腫大,幼兒缺碘會影響生長發育;碘過量也會引起甲狀腺腫大

3.

有機合成材料

有機物都含有碳元素,如甲烷、乙醇等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元素,如氯化鈉等

少數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具有無機物的特點,把它們看成無機物

有些有機物的相對分子質量很小,如乙醇等,稱為小分子

篇(7)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初中這個年齡的學生特點是不會聽話;注意力不集中;吃不了苦;個性強而心理承受力弱。藝術處理會使一名化學教師有一定的優勢,因為這門學科為起始學科,知識點情景再創設的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怎樣保持學生的戰斗力?我們需要改變……

一、教學思維的改變,做個有心人

在初中教學時,氧氣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書上知識講完之后,教師可以改變實驗,邊提出問題,邊實驗。

問題:帶火星的木條一定在純氧中才能復燃嗎?

實驗:用排水法(純度高,提高實驗成功率)收集一瓶氧氣,蓋上玻璃片,正放到桌面上,在玻璃片上倒放一個裝滿空氣的集氣瓶,抽去玻璃片上下顛倒集氣瓶,取下在兩個集氣瓶口分別蓋上玻璃片,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兩瓶中,帶火星的木條都復燃。

證明:當氧氣達到一定濃度時,木條就能復燃。

可以利用本題拓展:若瓶口之間不漏氣,可以求出此時瓶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二、平時教學細節要求要嚴格

近年中考對化學元素符號的書寫要求很嚴格,如,鋁元素的書寫AL或Ai;鎂離子的寫法mg2+,Mg2+,用四線格規范著寫,開始學化學時,化學元素符號這樣寫很有必要;另外答題不嚴謹,也是扣分點,如:環保,平時教學時,要說出環保的原因;計算題格式不規范。藝術處理,這些小問題將拜倒在你的XX下(腳下)。上課有時語言要有點風趣。

三、實驗裝置的改進

問題:碳酸鈉溶液與稀鹽酸反應時,質量守恒定律的驗證。

實驗:在空塑料礦泉水瓶中倒入3 ml碳酸鈉溶液,用小試管裝2 ml稀鹽酸,用細線系小試管放入瓶中,將塑料瓶捏扁,扭緊塑料塞,在天平上先稱,顛倒礦泉水瓶使藥品混合,再稱量。

優點:1.實驗操作簡單,第一次稱質量時捏扁塑料瓶,避免在瓶口系氣球,反應產生的氣體導致的浮力對托盤天平是否平衡的影響。

2.節約藥品,避免再用藥品吸收二氧化碳氣體。

3.廢物再利用。

四、通過練習題體現知識點

在化學教學中,由于每節課中學生要接受的信息量很大,需要培養的技能很多,所以需要學生有計劃地加強練習,這樣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練習形式要注意多樣化,可以將考點、易錯點融合在題目中進行有效的講解,使學生透徹地理解。

講完滬教版第二章時,為了學以活用,我補講了測產生氣體的體積。

1.直接法測產生氣體的體積

如:測生成氧氣的體積

(1)圖1發生裝置接注射器(如圖2)

a.讀數時一定要等到裝置冷卻下來;

b.若注射器起始體積V1,最終體積V2,則生成氧氣體積V2-V1

(2)圖1發生裝置接量筒(如圖3)

a.讀數時一定要等到裝置冷卻下來。

b.測定生成的氣體體積時,在①即進行收集。

①氣泡連續均勻時

②剛開始有氣泡時

(該知識點與收集純凈氧氣知識點,思維有沖突,講透徹)

c.最終讀數時,調整量筒,使量筒中內外液面相平

d.圖中有一處不足請在圖中改正。(由于試管冷卻,氣體要回流,所以量筒中導管要伸入液面以上)

2.間接法測產生氣體的體積

如:測生成二氧化碳的體積

(1)圖4接圖5裝置通過進入量筒中水的體積等于進入廣口瓶中的二氧化碳的體積。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層植物油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且與水反應,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氣對實驗結果無明顯影響。

(2)圖4接圖6,測二氧化碳體積,氣密性檢查:關閉分液漏斗活塞,向刻度管中倒水,若刻度管與干燥管中水面出現穩定的高度差,證明裝置的氣密性好。

上述圖6這樣測得二氧化碳的體積將偏小。怎么改正?干燥管水面上放一層植物油。實驗前要注意操作調整刻度管使刻度管與干燥管中液面相平。最終讀數要注意操作調整刻度管使刻度管與干燥管中液面再次相平。目的:測得標準大氣壓下氣體體積。雖然起點低,但對學生卻是高要求。

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能充分地理解怎樣測產生氣體的體積。這樣將知識點充分磨碎,學活,緊貼中考。

上次參加由市教育局、市電教館組織的骨干實驗教師培訓,聆聽了專家講座,觀摩了王金龍專家就疑難實驗的現場操作和改進說明,通過參觀學習,與教師互動,與同行進了交流探討,其中在初中實驗中高溫的獲得直接可用電阻絲的打火機來加熱藥品,簡單易操作,方便攜帶,而且從日常生活中獲得高溫熱源,提升了教學效率。

上課對某些知識點的情景再創設,能讓我提高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方法。“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情景再創設是愛學生的體現,讓學生在更好的環境下健康地成長。作為一名初三教師,我們要以扎實的作風潛心實踐,堅持不懈;要以務實的心態思考問題,力求兼收并蓄,博采眾長;要不斷完善自己多元而合理的知識結構,讓自己的工作、生活與學習始終處于一種研究的狀態,讓自己的生命處于不斷探索與追求的過程之中。

篇(8)

你到底排了多少碳

一個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算得這么精確嗎?當然可以。不僅如此,連搭電梯,洗熱水澡,喝瓶裝飲料這樣的芝麻小事,也有辦法算出碳的排放。

例如:某日開車25.6公里(4.72千克)+搭電梯24層(5.232千克)+用電腦10小時(0.18千克)+外食三餐(1.44千克)+熱水澡15分鐘(0.42千克)+洗衣機40分鐘(0.117千克)+開電風扇10小時人均(0.25千克)……“臺灣減碳達人”張楊這一天的碳排放總量為14.104千克。

如果你用了100度電,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為此,你須要植1棵樹來補償;如果你自駕車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為此須要植3棵樹來補償……一種特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器這樣告訴人們。這種計算器有一套精確的計算公式,將“公眾日常消費――二氧化碳排放――碳補償”這一鏈條直觀而簡潔地呈現出來。

為什么要低碳

200多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大量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全球的氣溫升高,從而引發了氣候的異常變化,這已是不爭的事實。《2009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近10年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10年。此外,全球變暖也使得南極冰川開始融化,進而導致海平面升高。芬蘭和德國學者公布的最新一項調查顯示,本世紀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遠遠超出此前的預期。如果照此發展下去,南太平洋島國圖瓦盧有可能是第一個消失在中的國家。

溫室氣體讓地球“發燒”了,這也使人類的健康面臨著巨大的危機。第一,過敏加重。隨著二氧化碳水平和溫度的逐漸升高,花期提前來臨,讓花粉生成量增加,使春季過敏加重。第二,物種正在變得越來越“袖珍”。隨著全球氣溫上升,生物形體在逐漸變小,這在蘇格蘭羊身上已初現端倪。第三,腎結石病患增加。氣溫升高使脫水現象增多,研究人員預測,到2050年將新增泌尿系統結石患者220萬人。第四,外來傳染病暴發。水環境溫度升高使蚊子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登革熱、瘧疾和腦炎傳染疾病時有暴發。第五,夏季肺部感染加重。溫度升高,涼風減少,會加劇臭氧污染,極易引發肺部感染。第六,藻類泛濫引發疾病。水溫升高導致藍藻迅猛繁衍,從市政供水體系到天然湖泊,將無一幸免,從而引發消化系統、神經系統、肝臟和皮膚等的疾病。

低碳從細節開始

人類已經意識到,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出現的過量碳排放,是形成氣候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想減少碳排放就要相應優化和約束某些生產和消費活動。因此,節能就是最大的減碳。落實到生產上,主要就是大力開發水能、核電、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落實到生活中,就體現在我們的衣、食、住、用、行當中。低碳生活便應運而生。

低碳,其實就是一種生活習慣,是一種自然而然去節約身邊各種資源的習慣,而且只要合理地從生活的點滴做到多節約、不浪費,同樣能使生活過得舒適。

看看下面的低碳生活方式,哪些你還沒有做?

1.每天使用傳統的發條鬧鐘,取代電子鬧鐘。

2.看過電視或用過電腦后,拔掉電源。

3.用節能燈取代白熾燈,不用時隨手關掉。

4.手機、MP3等充電完成后,立即拔掉電源插頭。

5.用媽媽淘米的水來洗臉洗手,那絕對是天然的美白產品。

6.將廢舊的報紙鋪墊在衣櫥的最底層,不僅可以吸潮,還能吸收衣柜中的異味。

7.外出購物,自己帶環保袋,無論是免費還是收費的塑料袋,都減少使用。

8.出門自帶水杯,減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9.多用永久性筷子和飯盒,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

10.喝過的茶葉渣,把它曬干,做一個茶葉枕頭,又舒適又能幫助改善睡眠。

11.用在附近的公園中慢跑取代在跑步機上的鍛煉。

12.打開窗,拒絕空調。

13.經過手工DIY,將舊物再創造,不僅節約環保,還使生活充滿了創意的小快樂。

14.少買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以減少排放2.5千克二氧化碳,多穿棉質衣服可以更低碳。

15.衣服洗凈后,掛在晾衣繩上自然晾干,不要放進烘干機里,這樣可以減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篇(9)

2011年版《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指出,通過學習,學生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發展: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對一節課而言,必然存在對應于本節內容的課堂目標,所以課堂目標就是根據課程目標的總體要求,圍繞一節課的教育教學內容,依據學期計劃、教學步驟而設計的學生必須達成的具體要求.

課堂目標往往用較抽象的語言來描述,其內容大多為具體的學科知識、技能要求、價值引導,實現這些課堂目標則需要更具體、更活化的載體.情景設計就是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墊腳石,也是學生訓練思維、掌握技能、建立正確世界觀、解決實際問題的敲門磚,所以,化學課堂目標的實現總是與情景設計不分離.

二、課堂目標在情景設計的運用中實現

1.情景設計是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

使每一位學生以愉悅的心情學習生動有趣的化學知識,激勵其探索化學世界的奧秘,是化學教師在每一節課中的追求、也是能夠做到的.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從內容上講有故事設計、化學史實設計、生活常識設計、生產知識設計、實驗問題設計、學習疑問設計等;從呈現方式講有語言表達設計、文字呈現設計、圖像表格設計、多種組合設計;從課堂進程上講有引課設計、課堂分段設計、課后思考設計等.例如:激發興趣的情景素材:拉瓦錫研究空氣的實驗史實,學生須完成的目標:知道空氣的成分不是單一的、知道空氣由氧氣、氮氣組成;再如:激發興趣的情景素材:打開雪碧瓶蓋,有氣泡冒出,學生須完成的目標:了解二氧化碳的溶解性、顏色氣味.

2.情景設計是承載學習內容的優良載體

空洞的知識不但會使學生失去探究化學世界的興趣,還會讓學生失去研究化學現象、化學問題落腳點.每一教學內容都應盡可能地設計到合適的化學素材中去,使知識內容有載體,研究問題有客體,抽象理論變具體.以二氧化碳的性質為例說明:學習內容:① CO2不燃燒、不助燃、不能供給呼吸;②CO2能與H2O反應.針對學習內容使用的素材分別為:①消防隊員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死狗洞的故事、進入溶洞火把熄滅;②干燥的石蕊紙花淋水或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無變化,但濕潤后放入二氧化碳中卻有了不同現象.可以達成的學習目標分別為:①知道了CO2不燃燒、不助燃性、空氣中濃度過高會對人類產生影響;②認識到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而碳酸具有酸性.

3.情景設計是培養能力目標的可靠途徑

情景設計所使用的素材都來源于生產、生活、科學實驗、生命、環境、化學史,這里蘊含了大量的化學知識和化學問題,化學學科產生于人們對物質世界的不斷探索的進程中,而學生對化學世界的初步探究將不斷掌握新的知識,運用已有知識、學習科學方法、分析身邊的化學現象、設計各種方案解決情景素材中出現的化學問題,使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斷提升,全面提高了科學素養.例如:

情景素材研究方法可以培養的能力

基本實驗操作演示、視頻觀察、模仿操作學習基本的實驗技能

“可燃空氣”燃燒、拉瓦錫槍管分解水合作學習培養分析能力與交流能力

電解水實驗分析、討論、引導培養猜想能力、歸納整理能力、認識微觀世界的能力

堿液處理的葉脈書簽觀察、思考培養觀察能力和對堿的化學性質的認識水平

水俁病、痛痛病、地方性大脖子病、關節病觀察、討論化學元素與身體健康培養分析能力、表達能力

研究常見的不同類別幾種化肥比較、實驗、歸類提高比較能力、實驗技能、形成物質分類意識

4.情景設計是培養正確價值觀的高效舉措

每節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并不游離于化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情景之外,空洞和乏味的說教不能激發學生思想的共鳴,正確的價值理念應產生于大量的事實、史實基礎之上,教師要做到潤物無聲、春風化雨,那就要設計合乎認知規律和正確導向的情景素材.例如:

(1)樹立科學的物質觀的情景素材有:硅原子、苯分子圖片、化學變化的微觀分析;由一百多種元素組成3000多萬種物質.

(2)建立關注社會進步與熱點的情景素材有:溫室效應、水污染、空氣污染、沙塵暴;

(3)增強安全意識、愛護資源的意識的情景素材有:一氧化碳中毒的防護、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復合材料、節能材料、環保材料、國家飲用水標準,等等.

三、情景設計的幾個注意點

1.化學課堂目標與情景設計的鍥合度

化學情景素材應當為教學內容和課堂目標服務,二者應有較高的相容性.情景素材提供的信息內容應當與對應的內容、目標一致,不要有任意的擴大或無謂的增加;也不要過分裁剪素材,使學生解決問題所要使用的信息不全;素材提供的信息量應與學生的閱讀水平、課堂時間結構安排相一致,信息量過大則不能使學生很好地完成一節課預設的目標任務.

2.化學課堂情景設計的真實性

篇(10)

廣義上的氧化物是指氧元素與另外一種化學元素組成的二元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氧化鈣等。但氧與電負性更大的氟結合形成的化合物則一般稱為氟化物而不是氧化物。

氧化物按照是否與水生成鹽,以及生成的鹽的類型可分為:酸性氧化物、堿性氧化物、兩性氧化物、不成鹽氧化物。

氧化物屬于化合物。其構成中只含兩種元素,其中一種一定為氧元素,另一種若為金屬元素,則為金屬氧化物;若為非金屬,則為非金屬氧化物。

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水是最常見的物質之一,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類很早就開始對水產生了認識,東西方古代樸素的物質觀中都把水視為一種基本的組成元素,水是中國古代五行之一;西方古代的四元素說中也有水。

(來源:文章屋網 )

上一篇: 共青團工作建議 下一篇: 工業設計成果轉化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人成视频 | 在线看日本免费a∨按摩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日本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国产网曝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国产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