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6:50: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交媒體現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1數字媒體硬件設施投入不足
就數字媒體語境教學來說,教室的設施和設備是實現數字媒體教學最基本的條件。但是在調查中發現,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教學設施設備落后,硬件條件簡陋,導致教學條件跟不上教學手段的更新。還有高職院校經費緊張等一系列的問題,導致數字媒體設施設備的投入遠遠滿足不了上課的需求。
1.2教師的教學課件創作水平參差不齊
數字媒體是近年來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成果,數字媒體語境教學需要教師制作相關的課件,這是數字媒體教學的基本條件,也是輔助教學的核心。尤其是對于藝術設計專業來說,數字媒體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可以通過數字媒體進行設計、繪圖、動畫、聲音等的教學。雖然大部分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師都參加過數字媒體的業務培訓,但是從整體水平上來說,藝術設計專業教師的課件制作水平仍然參差不齊。
1.3教學方法無法與現代數字媒體相匹配
在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將課堂上的教學方法與數字媒體的使用有效結合,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但是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不對稱的現象,就是教師在使用先進的數字媒體教學設備,但在教學的過程中卻用著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教學的方法和方式相對處于滯后的狀態,使得數字媒體在教學中沒有充分發揮其關鍵作用。
1.4教師對數字媒體的使用觀念存在著誤區
在數字媒體的語境下,教師在教學中對數字媒體的使用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可以概括為“兩個極端”和“三個代替”。首先,是“兩個極端”。一方面是“用而不得”,由于數字媒體的出現,學校也都配備了相應的硬件設施和設備,但是習慣于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師會認為,如果要使用數字媒體教學就意味著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制作課件,就沒有過多的時間對教學方案進行仔細的斟酌,對于課堂教學的效果也沒有十分的把握。因此,這些教師認為使用數字媒體教學使他們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制作課件,而且教學效果還是未知數,可能會得不償失。而另一方面則是“為用而用”,就是說在數字媒體引入課堂教學后,學校積極建立了數字媒體教學的基礎設施和設備,并且對數字媒體教學進行了一定的宣傳和要求,部分教師就會認為無論是哪一種課程,都要通過數字媒體進行教學,也就是說課堂教學必須要數字媒體的配合。這種情況是很常見的,尤其是在大型的公開課或者是一些參賽的課程中,對于課件的要求就是必須要將影音、圖片、三維立體動畫進行結合,而且對于課件的要求就是難度程度越大越好、內容越豐富越好,只有這樣才能夠吸引學生或者是評委的注意力。而這種“為用而用”的認識誤區使得教師在數字媒體教學的課堂上更多的是關注形式,畫面過于豐富,很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課堂教學的內容不夠專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接受。其實部分課堂可以不必采用數字媒體的教學方式,它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方式,但是不要強行地讓小黑板變成了豐富多彩的屏幕,要適可而止,適當地配合使用。其次,是“三個代替”。第一,數字媒體課件代替教師。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照著課件閱讀,對于學生的反應絲毫沒有察覺,不管他們是否聽懂、是否存在疑問。第二,數字媒體教學取代傳統教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完全用數字媒體代替傳統教學。第三,數字媒體代替藝術設計學習。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習慣于依賴數字媒體,總是在學生存在疑問的時候誤導學生拷貝老師的光盤進行研讀學習,曲解了課堂教學的真實意義。
2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數字媒體教學的對策研究
2.1加大資金投入量,強化數字媒體培訓
要想改善數字媒體教學的現狀,首先就是要完善數字媒體教學基礎設施設備,加大對相關資金的投入量。學校和政府相關部門要提高對現代化教學的技術設施設備的推動工作,加大對教學設施設備的資金投入,按照數字媒體現代化的建設要求進行設施設備的完善。其次就是要增強師資力量。學校應提倡“走出去、請進來”的政策,對于數字媒體教學模式采取開放性的政策,加大對教師數字媒體教學的培訓,使其能夠盡快地熟悉數字媒體教學的方法和步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提升教師的課件制作水平,進而改善教學現狀,提升教學質量。
2.2更新教育觀念,整合教學理念
高職藝術教學采用數字媒體的教學方式是依托于現代化教學的發展,是將數字媒體運用于教學中,數字媒體是一種教學輔的工具,而不是將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全盤的否定,兩者是相互配合、相輔相成,共同來達成教學的目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思想,要學會將現代化的數字媒體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融合;在運用的過程中既要了解數字媒體教學的優勢,也要了解其中可能存在的弊端,將二者進行有機的結合,優勢互補,而不是完全替代。
2.3發揮主導作用,注重師生交流
在利用數字媒體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由于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比較多,信息量相對來說比較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相對于傳統的教學來說節奏相對較快,而這就導致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難以適應這種快節奏的教學方式,也一時很難消化教學的內容。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以學生為主,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自己在課堂上的角色。在采用數字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要與學生及時地交流和互動,課件也要反映與學生的互動內容,這樣一來有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136-01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網絡應用的普及,教學技術從傳統的“黑板板書”發展到多媒體投影教學、計算機程序輔助教學,到當前最有前景的網絡遠程教學系統。據國家教育部1997年頒布的關于多媒體課件制作規范,課件是“實現和支持特定課程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及配套的教學資料”。多媒體教學課件是指在特定學習理論指導下,依據教學目標設計,體現某種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的計算機軟件。2012年3月,國家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多媒體課件以其攜帶教學信息量大、教學形式生動直觀、人機互動性強等優勢已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一、近年來高校多媒體課件發展現狀概述
根據國家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主辦的全國多媒體課件(高校)大賽近幾年的統計結果,2010年參賽作品1344件,入圍決賽作品490件;2011年參賽作品1666件,入圍決賽作品633件;2012年參賽作品1800多件,入圍決賽作品632件。從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高校多媒體課件的數量和整體質量逐年大幅提升,參賽的院校數目也在逐年增加。通過欣賞這些代表國內多媒體課件最高創作水平的作品,可以總結出一些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
1.對課件設計新理念(以B-Learning混合式學習法為代表,即“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育思想)及課件設計新方法(“學教并重”教學設計方法)有了一定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以課件方式演示和呈現教學內容,突破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起到教師“主導”教的作用;在課外以基于網絡的討論區在線交流、點評作業和師生互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的作用。
2.對課程內容和社會需求進行有效整合。使課程內容在現實職業需求上的具體轉換有一個形象而直觀的體現,做到了教學內容項目化、學習情境職業化。
3.結合學科特點,合理使用多媒體的圖、文、聲、像等媒體資源。課件內容涉及到的動畫、圖片、圖表、聲音和視頻等資源在保證準確性、科學性和政治性的前提下,還能滿足形象、生動和豐富等特性需求。
4.緊跟信息行業技術發展動向,探索、研發新技術在多媒體課件中的應用。有些課件利用無線網絡、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媒體終端,優化課件內容并結合網絡資源豐富課程內容的溝通、討論等功能。
在多媒體課件開發中,由于學校之間重視程度的不同,教師制作課件技術水平的差異,在實際的課件創作中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有效的教育思想指導,組織方式呆板僵化。有些課件還是以講授和演示為主,以“教師為中心”的思想根深蒂固,學生缺乏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師生之間沒有良好的互動溝通。
2.沒有合理的利用多媒體技術,課件的開發工具使用單一,表現形式過于單調。有些課件仍然只用Powerpoint作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對流行的Flash、Authorware、Director等軟件使用不熟悉,無法針對不同的課程選用對應的開發工具。
3.用戶界面和細節內容設計過于粗糙,影響了課件的整體表現力。有些課件的整體結構設計清晰合理,但是在人機界面和一些細節設計方面欠缺考慮。比如界面布局、字體大小、色彩搭配、音視頻處理、交互功能等方面不太理想,導致作品的體驗性很差,極大的影響了課件的質量水平。
4.功能設計方面缺少在線互動環節和實時評價體系。在線答疑互動環節是優秀課件應必備的功能,有助于及時檢查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實時評價體系是對課件使用效果的有效反饋,可以幫助開發者及時解決課件所存在的問題,完善課件功能。
5.對網絡技術的應用發展缺乏深度認知,導致數據的組織形式比較固定,不方便后期的維護更新。知識結構需要不斷的更新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網絡技術應用的廣泛普及,合理的數據組織方式會讓多媒體課件內容日后的更新和維護變得極為便利。
二、高校多媒體課件教學設計原則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國外的教育家將系統科學用于解決教育技術領域的核心問題,從而創立了“教學系統設計”(簡稱“教學設計”)。在某種教育傳播理論的指導下,“教學設計”在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實踐之間起到橋梁連接的作用,使教育任務達到預期的目標,促進了現代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因此,在多媒體課件教學設計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下四個基本原則。
1.保證系統“開放性”原則:多媒體課件在內容的編排和數據組織方面選用合適的結構形式。比如媒體資源使用外部鏈接的方式或者通過數據庫調用的方式,這樣便于教師隨時補充、修改、整合、充實原有的教學資源。
2.全面體現“非線性”原則:教學系統有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課件等四個組成要素,所以教學系統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非線性關系。
1)“教師與學生”的非線性關系(“主導―主體相結合”教育思想)――以“主導―主體相結合”教育思想為指導,運用“學教并重”教學設計方法進行課件設計。
2)“師、生與教學課件”的非線性關系(形象化教學工具與認知探究工具)――既起到教師主導“教”的形象化教學工具的作用,又起到促進學生主動“學”的認知工具的作用。
3)“教學內容與教學課件”的非線性關系(超鏈接方式組織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在數字課件中不應再按線性、順序方式呈現,而應按非線性的、超鏈接方式組織,有利于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
4)“師、生與教學內容”的非線性關系(瑞奇魯斯的細化理論和梅瑞爾的成分顯示理論)。
3.充分運用“協同性”原則:協同性是系統實現自組織的核心機制。隨著Blog(博客)、TAG(標簽)、RSS(聚合內容)、Wiki(維基)等SNS(社會性網絡服務)軟件(最大特點是“可重用的微內容及其聚合”并強調“以人為中心”)的飛速發展,基于網絡的協作學習正在向大規模協作方向發展。這就意味著現在的Web2.0已能為大規模的協作學習提供良好的支撐環境。
4.有效實施“漲落性”原則:就認知目標的教學而言,是對某種知識從無知到有知(或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意義建構過程;“漲落”相當于“認知沖突”,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從而順利完成意義建構過程。就情感目標的教學而言,是對某種情感、態度從比較缺乏到逐漸形成的心理內化過程;“漲落”相當于“情感沖突”,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從而逐步完成心理內化過程。
根據皮亞杰的個體建構主義理論: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和知識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學內容是學生主動建構的對象;課件是創設學習情境,是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索和完成知識建構的認知工具。 由此可知,多媒體課件在開發中需要考慮三個重要因素:創設學習情境、突破重點難點、促進自主學習。通過創設學習情境幫助學生形成認知沖突或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重點難點包括課程中的抽象概念、理論和現象;課件的內容可以重復使用,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孫青竹,王海波. 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J]. 科技資訊. 2009(28)
[2]張玉紅. 高校多媒體課件創作的現狀與展望[J]. 中國電化教育. 2002(02)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7-0119-02
前言
從時展的背景來看,新媒體業已成為社會廣泛應用的一種潮流。新媒體的廣泛使用必將給社會結構的其他關節帶來必不可少的改變,在高校方面,高校培養的學生最終面向社會工作崗位,這種銜接的關系就把社會中存在著的脈搏變化遷延到學生群體中間。學生在思想的開放性以及社會事物的接受度上高于其他事物,正是這層關系將學生以及高校課程和新媒體變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新媒體環境下,每一個主動參與者都為其方便而實現與他人間的互動,將這種媒介引入到體育學教學環節中也將產生合力的作用拉動課程教學效率的提高以及人才與社會標準的對接。
一、新媒體對體育教育的影響
新媒體是一種由技術引發的潮流,在信息手段的更新裹挾下,信息實現爆炸式的擴散,群體在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同時分散化的信息匯聚也給群體帶來信息盲癥,即群體在信息真偽的甄別上出現誤區,群體在信息的讀取上也出現選擇的恐慌。如在社會上有關身體體質鍛煉的信息多樣化,個體在對信息建議的采取中如果悉數納入實踐活動就會造成高昂的時間成本,個體并未在信息建議下獲得益處。
當然新媒體也給社會塑造一個有利的氛圍,就高校而言,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中,教育教學模式的更新以及課程的改革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實驗點線面的擴展。而在新媒體的幫助下,信息交流扁平化,高校可以及時的獲知相關學科的發展現狀并及時的汲取經驗教訓,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的手段了解同專業學生練習的狀況,新媒體環境下個性的表達平臺載體將學生的情感盡情地表現出來。
新媒體從精神層面上給予個體知識的給養,而體育學教育則從身體素質上為健康把關,兩者對于人的生存以及生活都是必不可少的。體育教學需要正確的信息引導,也需要更多的信息交流途徑。兩者作用于學生就需要學生能夠在權衡新媒體所帶來的利弊,駕馭新媒體所給人帶來的不良影響。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以及課程設置上需要利用新媒體的便利功能,將其技術嵌入到課程教學中。
二、高校體育學課程設置及教學現狀
高校體育學在學科結構安排中實現區別對待,即專業性的和非專業性的學生在體育教學中接受體育鍛煉的程度不相同。在體育課程設置上分為選修課和必修課兩種類別,課時安排上必修課的學生能夠享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詳細深入的學習,因此教學現狀上必然會出現不均質化的分布。
(一)教師自身言行不規范
教師在體育教學課堂上是積極的主體,如果教師的作用沒有體現出來,學生就會在教學中失去參與的動力,所以說作為核心人物的教師要給學生樹立好榜樣,無論在言行上還是理論素養上都能成為學生進一步發揮其自覺性成為的模范人物。在一些學校的教學中,教師因為沒有主動的融入到自己的角色中,錯誤地認為體育教學重要性不在于教學中,教學的本質在學生自己日常的體育鍛煉,所以對理論的講解以及體育鍛煉上都不是很重視,在言行上給學生以誤導,導致體育教學效果改善不是很明顯。
(二)體育教學理論與實踐安排不協調
傳統的體育教學中,學生獲取體育理論知識通過教師課堂講授以及課外文獻的閱讀,這種接受知識的途徑狹窄。在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來獲取相關的知識,但是將新媒體技術應用在實踐教學中卻會出現瓶頸。學生在接受理論上的教學時間較之實踐課程時間要長,因此在體育教學中需要考慮到新媒體在理論教學中的應用還要考慮到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時間以及教育方式的安排。
(三)教學考核不科學
作為外力因素推動教學質量改善的教學考核是對教學質量的檢驗以及客觀測評。教學考核數字化形象化的讓人感知教師在教學中的效果,學生測評方面體現了學生對教師的期望,通過新媒體手段將學生融入到教學效果的考核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特別是在一些高校中,學生的選課資格以及成績與對教師的考核掛鉤,學生不得以參與考核評價中,學生權衡自己的專業成績并未認真地對待體育教師教學的考核,這就造成考核成績的不真實性。另一方面,高校體育教學考核的方式以問卷調查為主,問卷調查設計的合理性也關乎教學的真實性是否得到呈現。
三、高校體育學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高校體育教學課程設置模式還是延續著歷史的慣性,對傳統的課程設置繼承較多,在時代環境變化的現實性情況下,高校體育學課程設置就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有著與社會發展所需人才不相適應的培養模式,也有著課程結構與國際學科設置標準相比矮化的傾向。
(一)課程內容不能體現培養目標
高校體育教學內容根據體育教學大綱而定,教學依據書本來擴展教學內容,但是由于體育基礎理論教學在教科書的編輯中缺乏與前沿理論的融會,所以大多的書本教材沒有反應出最新的體育理論,高校在課程改革中因此而出現遲滯。同時,課程內容主要根據學科體系來安排,而社會工作需要的人才又有一套自身的邏輯體系,兩套機制不能協調,也就是說課程培養的人才是沒有反應出未來工作的需要。高校在教學中趨于保守,傳統性的課程較多,培養的卓越目標較少。
(二)課程內容標準不一
高校在自身的課程設置上是沒有統一的標準。課程內容的重復性較大,在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中,體育項目教學有相似性,學生在接受教育時感覺的差別在于教師的系統化教學。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根據自己的知識框架來授課,脫離教材的現象出現表明教師在教材內容的選取上有很大的隨意性,學生很難被教師的授課產生興趣。在非專業性的學生授課中,學生自主的進行體育活動,也就沒有了所謂的課程內容標準。
(三)課程內容比例失調
高校體育課程設置中將必修課和選修課分開,首先在意識方面就會造成對必修課的重視,在選修課上對課程內容的講解以及體育實踐課不予重視的現象。專業學生在接受必修課中將深入學習理論知識,在理論素養方面要比其他學生更具優勢,但是同樣作為體育受教育者,課程內容在設置上偏向某一模塊將會給學生在接受知識時“營養不良”的現象發生。
四、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體育學課程設置優化對策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體育教育可以利用技術平臺豐富體育教育內容以及形式,學生可以將現實中的交往空間轉移到虛擬的空間中,學生利用平臺相互交流學習,教師也可以利用平臺來加強理論知識的傳播,通過互動來營造學習的氛圍,同時將信息的最大價值充分地發揮出來。
(一)整合主干課程內容
課程設置過多將會導致學校教學精力的擴散,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不能充分的利用資源來提高課堂效率。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知識日益普及化以及獲取渠道廣泛化,經濟發展與知識獲取的速度是成正比例關系的,利用最短的時間來掌握最多的知識才是最佳的課程設置標準。課程設置時要考慮課程間的聯系,對傳統課程發展的現狀進行準確的定位,剔除不合理的內容,打破知識結構的固化現狀,根據教學實踐進行系統的整合資源,合理配置教學任務及目標。
(二)重視邊緣課程的設置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11-0058-02
1 時代背景
媒體和技術這兩個概念,好像孿生兄弟,總是走在時代的前沿。特別是對信息化社會中所衍生的“數字土著”們,媒體與技術對他們而言再熟悉不過了。每一次媒體變化,隨之而來就是技術的變革;每一次技術的革新,媒體卻又是日新月異。它們不斷地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而最終改變人類的學習和認知。
對于科學技術而言,從最初西方工業革命蒸汽機時代到現在的原子時代的整個發展歷程,人們對科學技術發展觀已經不陌生了。而媒體與信息技術的的確確又成為新時代的寵兒。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Mcluhan H M)是當代系統論述媒體問題的最有影響的人物,他曾經在《理解媒體:人體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一書中提出三個關于媒體的觀點:首先是媒體就是信息;其次,他認為媒體是人體的延伸;此外,他認為媒體有涼熱之分[1]。這些觀點在西方學術界引起過強烈轟動,尤其是第二個觀點,正如他告誡人們:“現在充分認識人體延伸所帶來的影響已經顯得越來越迫切,越來越重要了。”特別是在當今,信息和知識成為社會的基本資源,對他們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成為信息社會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
正是由于這種社會的需要,1993年9月,美國政府推出一項引人矚目的高科技系統工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簡稱NII),俗稱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計劃,實質就是高速信息電子網絡,為了推進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特別是把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作為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祝智庭,2001)[2]。這之后美國先后四次“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反映了美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重心經歷了基礎設施建設(1996年計劃)、學習資源建設(2000年計劃)、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建設(2005年計劃)和促進教育變革(2010年計劃)的發展途徑。直到今天,這項巨大的工程已經開始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良好的信息環境,成為了載體與典范,做到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以最好的方式(圖、文、聲、像、數并茂)進行相互間的交流。
2 教育媒體多樣化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從傳統的教學方法到新穎的教學設計,都是不斷地適應社會大眾的需求而逐步向前發展的。從最初視覺教育、再到視聽教育、以及視聽傳播和現代教育技術,對媒體的正確使用逐漸成為合理使用教學模式的關鍵。在諸多經典視聽教育的研究者和研究文獻中,前美國教育傳播和技術協會主席戴爾及其名著《教學中的試聽方法》描述的“經驗之塔(the cone of experience)”是當時以及后來試聽教育的主要理論依據。
如圖1所示,“經驗之塔”提出了視覺教具層級分類模型的發展,它將人們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各種經驗依照抽象程度,分為三大類十個層次,說明人類學習經驗可以由“塔”底部做的經驗,再到中部“觀察經驗”,最終能上升到頂部“抽象的經驗”,甚至發展到最簡單的語詞或數字符號的布魯斯?喬伊斯等人在其《教學模式》(Models of Teaching)中的定義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長時間學習課程)、選擇教材、指導在教室和其他環境中教學活動的一種計劃或范型。”[3]
總得來說,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而圍繞某一主題形成的、比較穩定且簡明的教學結構理論框架及具體可操作的教學活動方式。最終達到教學目標,促使教育功能良好地發揮作用。換言之,是對具有特定教育目標的教育任務,找出現存的教育媒體的優化選擇和組合的問題。一般說來,按照教育媒體使用的物理特性,它分成五大類:
第一類是所謂傳統常規教育媒體,有印刷材料、圖片、黑板、實物和模型等;
第二大類是所謂的光學投影教育媒體,主要指幻燈、投影和電影;
第三類是所謂的電聲教育媒體,主要指擴音、無線電收音、錄音等;
第四類是所謂的電視教育媒體,包括電視接收和監視、電視和攝像等;
第五類是所謂的計算機教育媒體,有程序學習機、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計算機教育網絡。
現在的應用主要是將計算機與前述各類媒體的功能都整合起來,構成多媒體教學系統。
3 情境學習理論
對情境理論要從生態心理學和人類學兩種視角下來進行分析。Young(1993)和Greeno(1998)曾討論過情境學習理論的生態原則,那就是,人的頭腦中存在無需中介性變量的直接感知;其次,作為對結構主義的二元論和唯物主義的一元論的補充,人們提出了功能主義,它假定心智狀態作為系統一個功能而存在;最后,關鍵是系統的組織方式,而不是組成系統的材料,因而使系統(不一定是人腦)可以產生心智狀態(Fordor,1994)[4]。
一般說來,傳統教學方法主要有啟發式、探究式和情境式這三種。那么,在情境學習理論下如何來引導教學模式正常地運行呢?例如,當代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知識載體的自由學習模式,它強調的是有機體―環境之間存在交互和互惠的關系。應用到學習理論,就是萊夫和溫格的合法邊緣參與(Lave和Wenger,1991)。這種假設也更加說明了媒體是傳遞信息載體,同時媒體也是人體延伸,特別是體現在現代教育技術領域尤為突出。因此,以現代化媒體為載體的數字化技術無疑成為整個社會文化關注的焦點。
4 數字化校園
中國國內的數字化模式,主要是用技術創造和支持教學資源優化配置、合理使用和高效開發,來完成數字化環境下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從而促進教育現代化進程。多媒體數字化技術是以網絡為載體,將多媒體信息資源處理為數字資源,同時開發和利用其數字資源的一種現代化信息技術。數字化校園來源于“E-Campus(數碼校園)”,要求網絡基礎、環境(設備、教案等)、資源(圖書、課件)和活動(教學、管理、服務和辦公等)全部數字化。在數字校園這四大系中,應用支持系統是校園數字化的核心[5]。目前內許多高校已經開始研發基于最新、最具發展前景的分布式計算模式――云計算,建設基于云環境中的數字化校園網絡平臺。
與此同時新的嘗試已經開始。由于手機通信已經發展到4G時代,它在傳輸聲音和數據上大大超過前代,同時也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無線漫游。正是新通信技術的革新,使新的傳播媒體也迅速進入校園及社會方方面面,如微信。特別是高校已成為整個社會最重要的數字化社區的組成部分。
5 結束語
從2005年開始,中國絕大部分中小學已經開始了最基礎的信息應用技術建設,直到今天,數字化校園已經開始同教學和管理活動融為一體。但是新的教育技術和教學媒體卻沒因此止步,中國的教育現代化仍然處于不斷的變革中。整個社會在這種趨勢的推動下,實現終身學習、自主學習和自由學習,對任何年齡和背景的學習者已經不再是夢想。與此同時,任何媒體和技術都有自己特定的周期,可以稱作冷熱媒體與新舊技術的交互,但是整個周期內人們使用他們所積累的經驗都是十分寶貴的。在新的周期內,新的技術和新的媒體如何支持中國現代化進程穩步前進,是值得繼續深思的。
參考文獻
[1]章偉民,曹揆申.教育技術學[M]//瞿葆奎.教育科學分支學科叢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黃榮懷,楊俊鋒,胡永斌.從數字學習環境到智慧學習環境:學習環境的變革與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2,
18(1):75-84.
近年來自從 Twitter 、 YouTube 、 Facebook 、Google+ 等社交網站興起后,許多人獲取新聞來源的渠道,也逐漸從傳統的新聞媒體轉向社交網絡上,尤其是突發的新聞事件,通常會透過社群的力量在第一時間迅速散播出去。 mashable制作了一份資訊圖表,體現突發新聞來源的轉變。
隨著社交網路(social media)的發達,許多人也長時間關注社交網路上的訊息,也有越來越多的新聞第一時間不是透過正職、業余和地方記者在傳統電視媒體播出,而是先在 Twitter、 Facebook 等社交網站傳開,例如奧薩瑪賓拉登遭捕獲死亡、惠妮休士頓意外過世、美航班機迫降哈德遜河等消息,這些新聞都由普通民眾在 Twitter 上發表訊息,隨即擴散到全世界。
除了社交網路的發達,線上新聞(Online News)網站的收入也已經比傳統報紙等產業還高。但這類講求即時快速的網路新聞,也隱藏著一個陷阱:容易出現假消息。美國有將近50%的觀眾,看了社交網站、線上新聞傳達的新聞,事后才發現來源消息是假的。
mashable網站分享了以下這則資訊圖表,是由線上教育機構 Schools.com 協同華盛頓郵報、佩尤研究中心和路透社一同制作,檢視現今社交網路主宰新聞行業的現狀。
互動:當面交流
客戶服務是展示企業文化和形象最直接的通道,通過社 交媒體充分展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這恰恰是一切營銷的基礎所在,能夠快速提升信任感。淘寶、京東、易通商城等電商平臺,通過電商平臺的客服,在整個營銷體系中起到與客戶直接交 流、反饋、解決產品和服務疑問、讓客戶對購買產生興趣的關鍵性作用。
與傳統的客服模式相比較,因為沒有實體營銷店員與顧客 當面交流的機會,電商平臺的客服與用戶的互動性不高,無法了 解客戶體驗的及時反饋,不能提升電子商務客服與用戶之間的 “即時滿意度”。
社交媒體日漸流行,讓電子商務企業通過社交媒體,構建了一個雖然之于網絡,但能夠與用戶“當面交流”的客服平臺。社 交媒體具有信息的便捷性,能夠快速靈活地反映運營商的 現狀,通過粉絲關注進行病毒式傳播,使運營商的形象變得擬 人化,幫助他們建立了超越買賣關系的情感,了解客戶需求,及 時、互動溝通,解答消費者的問題,從而增強用戶黏性,提升企 業品牌形象。
據艾瑞咨詢的調研數據,84.7%的用戶愿意繼續使用社交 化購物網站,其中有72.9%的用戶會逐漸增加對此類網站功能 的使用。由此可見,社交化購物網站逐漸得到用戶認可。
服務:迅速響應
基于社會化電商模式,運營商有必要建立一個完善、及時 的客戶服務體系,和快速響應的服務機制。消費者不再被動接 受企業單向傳遞的信息,交易過程也不只是一買一賣,而是一 種多元的、公開的、持續產生影響的服務過程。在消費者看來, 他們希望所使用的商品與自己有價值觀上的深度契合,能夠彰 顯生活方式和態度。
科技發展促使媒體形態不斷發生變化,媒體呈現出多樣性,網絡媒體在實現個性化傳播服務的同時,也使分眾傳播成為可能。網絡加劇了信息的增長,面對每天呈指數級增長的信息,人們的注意力變得極為分散。因此,受眾對于信息的選擇變得越來越重要。這種對于信息的選擇,直接導致了人們日常接觸媒介行為模式的改變,令傳統媒體開始從以往的大眾傳播模式向分眾傳播模式轉型。傳統媒體不再嘗試獲取絕大多數人的注意力,轉而追求獲取特定部分人的注意力。在這樣的環境下,社區媒體無疑適合當下媒體的發展要求。
一、社區媒體發展面臨新機遇
(一)社區媒體發展現狀
學界對社區媒體的概念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百度百科將其定義為:根植于各中高檔社區內、形成網絡化布局的新型媒體。相較于國外,國內對于社區媒體的研究較晚,起步于2004年,且研究對象較為集中于社區報刊。總的來說,我國社區媒體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
作為我國最早的社區報,2001年深圳《南山日報》創刊,開啟了社區媒體的首次實踐。在早期創辦的社區媒體中,以《巷報》、《華夏時報》為代表的第一批社區報,均以失敗告終。除了社區報刊之外,其它形式的社區媒體嘗試也在各地相繼出現,并取得一定成果。比如:北京各大新興社區依靠互聯網搭建的社區網站,江西贛州章貢區聯合社區居委會建立的社區廣播站,杭州蕭山區由蕭山日報社與蕭山廣電局聯合創建的蕭山網等。
我國社區媒體的發展目前雖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嚴格來說尚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成熟的社區媒體。現階段,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小范圍社區正成為城市構成的基本單元之一;廣大受眾,是獨立主體的同時又是社區的一員,社區媒體發展迎來了契機,但面臨前景廣闊的市場需求,社區媒體的發展卻后繼乏力。現有各種形式的社區媒體,受經營成本、媒介形式、傳播主體構成等因素限制,多集中于經濟發達的城市社區,且數量有限,傳播范圍難以有效覆蓋廣大城市社區。我國社區媒體迫切需要快速平穩的發展,以適應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
(二)社區媒體發展迎來新機遇――社交工具
當下,全民社交時代已經到來,這股浪潮在社交工具的使用人數、媒體數量和市場占有率上均有所體現。社交工具在我國的社會交往過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內社交工具主要包括:社交網站、微博、微信、博客、論壇、播客等。如今,作為互聯網上基于用戶關系的內容生產和交換平臺,社交工具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到諸如組織、企業和政府機構的傳播活動中。
隨著社交工具相關產品功能和軟件應用的完善,其傳播形式也更加多樣化,越來越多的媒體人、企業、組織機構通過社交工具發聲,傳播分享信息。此時的社交工具更多的被當作是信息交流的多功能平臺,而非單獨作為社交工具存在,這為社交工具在傳播方面對社區媒體提供建設性的幫助帶來了可能。
對于社區媒體而言,基于用戶參與性的社交工具,賦予用戶自主生產內容的能力,而這些貼近用戶日常生活的內容,也是社區媒體所需要的,這無疑減輕了一部分社區媒體內容生產上的負擔。另外,用戶參與社區媒體內容的制作,也是凝聚本社區范圍內受眾,形成身份認同感,讓社區居民接受社區媒體的良好途徑。再者,較以往傳統媒介形式,社交平臺的傳播渠道較傳統媒體更加快捷,傳播形式多樣,且社交工具作為進行社會互動的媒體,通過無處不在的交流工具和網絡,對社會交往方式進行了革新,擁有更加高效的傳受互動效果。這些都是當前形式的社區媒體所缺乏并需要的。
二、社區媒體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社區媒體的發展取得一定的成績,證明了社區媒體發展的前景與可行性。但就目前而言,社區媒體的發展依舊面臨著許多問題與挑戰。
(一)受傳統傳播思維局限
對于社區媒體的開發和利用,仍舊局限于以往傳統媒體思維,難以擺脫大眾傳播的思維定式。以《巷報》為例,定位為社區報,但是其發行區域卻囊括整個東北三省,其本質依舊還是都市報,不過是為了規避競爭,才選擇了面向社區的發行策略。但是作為一份社區報紙,它不再有 社區報精準化、區域化、針對性強的傳播特征。社區媒體注重傳播分眾化、傳播到達率高、內容貼近本社區小范圍受眾。盡管目前還沒有一個成型的社區媒體傳播模式,但是一味的參照模仿傳統媒體傳播模式,對于社區媒體的發展是一種阻礙。
(二)運營依賴相關實體
社區媒體的運營無法徹底擺脫相關實體的支持。社區媒體的運營有別于大眾媒體。目前并未出現類似西方國家的傳統家族式經營的社區媒體,更多的是由社區組織、機構、大眾媒體支持或者共同創建的。這導致了社區媒體的傳播主體不清晰,而傳播主體的思路和理念直接影響媒體運營。現階段,我國社區的發展,無論是從社區文化、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等軟條件,還是從社區經濟發展、社區媒體消費的硬需求來講,都不太適合獨立的社區媒體存在。這也是為什么我國目前的社區媒體,大都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原因。謀求與其它相關實體的合作固然是社區媒體當下發展的途徑之一,但是也要避免在傳播信息方面受其掣肘,甚至成為其附庸。
(三)內容重服務輕新聞
社區媒體并不等同于社區服務類信息平臺。社區媒體是作為媒體存在的,報道新聞是其本職工作,其存在意義是參與社區文化的推動和建設。誠然,強調服務性是社區媒體有別于一般大眾媒體的一個鮮明特點,也是社區媒體的優勢所在。但是社區媒體不能只是單純的強調“社區”的概念,而脫離媒體的范疇。社區媒體過于偏重生活服務類信息,而忽視新聞報道,如此只會過猶不及,最終變相發展為類似社區性機構組織的生活服務類平臺。
現今社區媒體的整體數量并不多,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社區日益成為大眾生活交流的重要場所,社區媒體對社區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顯。社區媒體的成長,還遠不能滿足越來越龐大的市場需求。
三、 “新機遇”下社區媒體的發展
社交工具正日益深入作用并影響人們的生活。受眾日常傳播交流依賴社交工具,受眾表達自我的方式受到社交工具影響,受眾的思維方式也因社交工具而產生轉變。如何利用它,來助推社區媒體的發展呢?
(一)借社區媒體平臺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
社區媒體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對于社區媒體的概念,受眾并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社區媒體的存在。即使有部分受眾知道社區媒體的存在,也會因為媒介接觸習慣、認同感不高、思維方式等原因,選擇其它媒體而非社區媒體。對此,時下最受廣大受眾青睞的社交工具,就成為了社區媒體宣傳自己的最好平臺。利用擁有廣大用戶群體的社交平臺來宣傳自身,讓廣大受眾熟悉并了解社區媒體,無疑是最為方便快捷的方式。此外微博上的政務微博、微信平臺的公眾號、百度貼吧中的各類貼吧等都證實了借社交平臺宣傳自身,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可行性。
(二)格局網絡化,降低經營成本
社區媒體被視作是將社區內各類信息集中匯總后再進行的網絡化傳播載體。這里的網絡化不是指互聯網,而是形成網狀的分布格局。我國的社區發展多以小區、街道、片區劃分。社區媒體分眾化傳播,傳播內容希望精確投放,到達率高。但并不意味著,每一個社區都要有屬于自己的社區媒體。對此,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等一對多傳播且覆蓋范圍較廣的媒介形式,雖可以被用作社區媒體載體,但是其投入過大,受傳雙方互動受限,且不利于分眾化傳播,因此并不適合被當作社區媒體形式的首選。
基于網絡和移動客戶端的社交工具,目前無疑適合社區媒體當下的發展的現狀。直接使用社交平臺,進行內容的制作和傳播,在降低了設備投入以及維護成本的同時,又可以吸引本社區居民加入社區媒體,參與內容生產。利用社交平臺現有的受眾群體,快速擴展社區媒體的受眾覆蓋范圍,再逐步分化出本社區用戶或者受眾群體,形成最基本的社區網絡結點。
(三)參與制助推傳受一體化
吸引本社區居民參與、使內容社區化、更加具有親民性、消除心理隔閡是社區媒體建設的重中之重。有別于其它媒體,社交工具對社區媒體最大的助推就是其高效快捷的互動性。社區媒體可以借助社交平臺,吸引本社區內居民參與內容的生產和社區媒體的建設。本社區的居民,無疑是最為了解本社區對于各種信息的需求,這有助于社區媒體內容社區化,貼近受眾。此外,傳受雙方共建的社區媒體,無疑會給受眾帶來一種身份認同感,可以消除社區媒體與受眾在接受心理方面的隔閡。
通過對于社交工具對社區媒體建設的助推作用的分析,我國社區媒體在今后的發展中,應該多加注意對以社交工具為首的新媒體的借鑒與運用,以推動社區媒體建設。
參考文獻:
[1]賈茜、蔡雯.中國社區媒體運行模式及其價值研究[J].當代傳播,2015(1):14-16.
[2]顧成華.美國社區媒體的發展現狀與啟示[J].新聞界,2013(3):67-70.
[3]付陽陽.中國社區媒體的發展路徑探析[D].西南政法大學,2010.
[4]侯初初.社區媒體建設研究――社區新聞信息傳播平臺如何利用[J].新聞界,2012(8):73-75.
二、對檔案館建設的重要意義
社交媒體建立的人與人之間交流互動的服務理念將為促進檔案館拓展知識服務、改變檔案館未來的服務方式和途徑提供良好的契機。圖1從不同角度對社交媒體在檔案館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分析。
(一)增加檔案館訪問量
將社交媒體模式導入到檔案館系統,成立檔案俱樂部,將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聚集起來,這將有利于形成多維互動的用戶網絡體系、構建用戶互動平臺、增強用戶的粘黏度。利用朋友間的一傳十、十傳百的推薦方式,檔案館網絡將迅速得到延伸,這種類似樹狀結構的“宗譜”和朋友間的關系脈絡,有助于為檔案館的用戶提供信息交流和分享的新途徑。因此,社交媒體平臺將帶動檔案館網絡用戶呈幾何級數的增長,形成檔案館龐大的用戶群,有助于檔案館構建穩定、可靠、長期的人氣網絡。
(二)提高公民參與度
倡導對檔案感興趣的社會公眾利用網絡平臺參與到館藏檔案的在線著錄、在線抄錄以及數字掃描和上傳等數字化工作流程,通過集合社會公眾的知識和力量加速館藏檔案的數字化進程,使公眾既能充分使用社交媒體的功能,又滿足了公眾自由行使公民檔案員的權利。
(三)提升檔案館服務力
檔案館可以利用社交媒體的信息推送功能,將新的開放目錄和館藏資源及時主動地告知可能需要的用戶,實現其優先享受館藏檔案資源的使用權;利用檔案館微博、電子郵件、RSS源等多種方式將檔案館動態信息、主題展覽、培訓講座通知用戶;利用社交媒體的圖片、音頻、視頻等設置圖文并茂、形式豐富的展示平臺來吸引更多的讀者點擊瀏覽開放的檔案資源。
利用社交媒體開展教育培訓,基于社交媒體平臺支持近距離的語音通話功能,攜帶即時聊天工具,支持音頻、視頻、幻燈片,支持實驗演示和操作,以上這些社交媒體的獨特功能能夠滿足教育培訓的基本需要。相比傳統的實地培訓學習,社交媒體在學員地域分布較廣、實驗操作安全性較高、教育教學組織成本較低的情況下更具有明顯優勢。
(四)擴大檔案館影響力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皇后學院開展的數字記憶活動,鼓勵公民捐贈私人照片并通過添加標簽和描述上傳到網站,使更多的公眾了解他們所生活的皇后區的歷史。同樣,檔案館可以利用社交媒體的傳播力開展捐贈檔案的行動。為了使更多的公眾能查閱到檔案,捐贈檔案可以發展成網絡捐檔的模式。通過博客、微博等社交媒體搭建社交關系網,讓更多的人參與到該善舉中來。社交媒體的最大優勢所在,就是通過行動做出榜樣,并通過手機這種快捷的方式和途徑,迅速影響身邊的人和好友圈,這比單純的口頭號召更具有動員性,因此能夠增強檔案的影響力,提高檔案的社會地位,同時還能提高民眾的積極性。
三、社交媒體在國外檔案界的應用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就職第一天發表的政府公開備忘錄中就公開呼吁“行政管理部門和各機構應該能夠駕馭新技術,將業務工作與決策上網,隨時準備向公眾開放。”[1]還他組建了“新媒體工作站”,負責創新技術和應用推廣的研究工作。2010年起,NARA正式實施“社交媒體計劃”,其目標是促進聯邦檔案機構的透明、開放和合作。并在其內部新設立了創新辦公室、國家文件解密中心等新的機構,以促進政府檔案文件解密開放。
(一)NARA的社交媒體應用工具
如圖2,NARA網站社交媒體的標簽云,向我們展示了各種社交媒體工具與NARA信息服務戰略之間的復雜關系。從2009年微博開始到現在,13個社交平臺累計開創135個社交媒體項目。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社交媒體工具作簡要描述。Facebook是一種社交網絡工具,用戶可以建立自己的檔案頁,其中包括照片和個人興趣,可以進行公開或私下留言,用戶還可以加入其他小組,亞特蘭大、波士頓、丹佛等城市的檔案館都已開通;Blog的中文意思是“網絡日志”,以能夠簡易迅速便捷地自己的心得,及時有效地與他人交流,集豐富多彩的個性化展示為一體著稱,美國檔案工作者博客(Archivist of the United States)、“胡佛黑板”(Hooverblackboard)、國家檔案與文件署博客(Narations)、全國解密中心博客(National Declassifica? tion Center)都已開通此平臺;Flickr是一種圖片分享工具,提供圖片的存放、交友、組群、郵件等功能,能夠將照片標上標簽(Tag)并且以此方式瀏覽,國家檔案館通過“照片流”(Photo Stream)的形式共享九大照片組;You? tube是一種視頻分享工具,用戶可以利用該平臺觀看視頻,上傳影片,國家檔案館、喬治布什總統圖書與博物館等九大頻道都已開通。[3]NARA正是利用這些工具來創建和實現與公眾的交流。
(二)NARA的社交媒體應用效果
NARA與社交媒體的有效結合,擴大了檔案文化在美國公眾之間的社會影響力,是收集公民對檔案工作意見和建議的重要渠道。NARA在社交媒體戰略實施后,就進行了嚴格的效果監管,由專門人員統計分析,定期公布調查結果,收集反饋信息,通過對用戶的信息需求、采用社交媒體的工具類型以及用戶類型、特點的分析,有利于檔案館以用戶為中心開展服務,落實到各個細節,使社交媒體工作的開展更具有針對性。
作者依據2013年3月至2013年8月,NARA網站的社交媒體應用數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將這半年中社交媒體工具的月瀏覽人數制作成圖表。從表1中可以看出,每種應用的瀏覽數量不等但總體呈上升趨勢,尤以Facebook和Flickr為代表的社交網絡和圖片形式傳播的檔案信息受歡迎程度更高。
(三)NARA中社交媒體應用的基本經驗
一是充分挖掘公民力量。2011年NARA在其官網上正式開通“公民檔案保管員”模塊。任何人都可以給網站上的資料和圖片添加標簽和注釋說明,以方便搜索和索引,公眾還可以對某一歷史事件上傳資料、圖片、擬寫文章。由于“公民檔案保管員”模塊的設立,在網上填寫“注釋說明”功能開通后僅兩周,就為一千多頁的手稿檔案添加了注釋和標簽。甚至對于非英語語種的檔案,公民不僅為其添加了注釋而且還標注了翻譯。
二是借助“維基”專業技術。2011年5月,NARA首開先河,開創“維基”項目。截止到2012年8月,總計有九萬余份數字檔案的復制件上傳到維基百科共享。據不完全統計,“維基”將一張圖片上傳至維基主頁時,其訪問量在8小時之內就可以達到400萬次。該數字無疑是驚人的,這種速度足見維基百科強大的傳播力量。
三是利用社交媒體與各部門協同進行交流合作。除了我們熟知的即時通訊、視頻、交友等網站外, NARA還與用戶地理位置信息手機服務網站“Four? square”等社會網絡運行商簽訂了相關協議,在該社會網絡中建立美國檔案網相關欄目的站點。例如,NARA已經在Facebook網站上建立了18個網頁群落,其中包括:“歷史上的今天”、“聯邦登記”、“美國國家檔案保存”等。利用人氣社交媒體改善溝通合作和創作團隊,利用自身優勢和社交媒體的人氣優勢進行互補,這是NARA的戰略技術。
四是充分發揮國家檔案館的領跑作用。如何巧妙地運用社交媒體,成為NARA的關鍵任務之一。作為負責管理白宮文件和其他聯邦機構并提供咨詢服務的機構,NARA必須身先士卒,先行使用這些技術。在NARA之中,許多工作人員都率先使用社交媒體,通過創建博客或Twitter(微博)與用戶交流互動。此外,總統圖書館也都運用社交媒體圈,此種嘗試絕不是輕率的技術使用,而是代表著未來的趨勢。更重要的是,通過融合社交媒體,也為改善外界公眾對檔案館的認識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四、社交媒體在我國檔案館中應用的現狀
2013年10月5日,筆者在Alexa上查詢的結果顯示,國家檔案局網站是我國檔案網站中排名第一的網站,全球綜合排名為609,978位,而NARA的綜合排名為:13,686。[5]同為檔案信息網站,差距之大一目了然。當然,這里有經濟、歷史等原因,但是信息服務的欠缺是造成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通過訪問國家檔案局及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不含港澳臺地區)綜合檔案館網站,筆者對運用社交媒體的情況進行了粗略的統計,見表2:
檔案網站大多只重視檔案信息資源的查詢和開放,卻忽視了用戶與檔案館之間的交流互動。相比NARA的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我國檔案館在這方面顯得較為貧乏,據筆者了解到的情況,國家檔案局尚未使用社交媒體,而NARA的使用量超過20種,二者相差甚遠。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網站調查與測評項目組的調查顯示,我國省級檔案館網站的網上交互指標平均得分率僅為42.75%,其中最能體現交互功能的網上業務咨詢、網上論壇得分普遍偏低,分別為0.21和0.23[6]。
我國檔案網站應用現狀的主要特點為:交互功能種類單一,缺乏個性化服務和活力。在國內許多領域,即時通訊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在綜合性檔案館網站中仍未推廣使用。檔案館網站交互功能的種類單一,有的檔案館網站除了電話、地址和郵箱外,沒有提供任何其他的交流方式。大部分只有“網上問答”、“網上咨詢”、“留言”模塊,有的雖然設置了即時咨詢欄目,但是回復速度慢,難以滿足訪問者的及時需求。綜上所述,我國檔案網站的社交媒體建設水平參差不齊。存在的普遍問題是建設粗糙、功能不配套、內容單一、形式以文本和圖片為主、可利用率低、更新反饋慢、網站的管理人員不足、重展覽輕服務現象嚴重、缺乏對檔案利用的深化和改革以及用戶與檔案館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很難深入。
雖然中美國情不同、檔情不同,但是兩國檔案館具有類似的性質和功能,信息化發展趨勢對兩國檔案的開發利用提出了同樣的更高要求。因此,NARA應用社交媒體工具的成功經驗,可以為我國檔案館的宣傳推廣、資源開發利用提供借鑒和參考。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公民信息素質的提高、互聯網的普及、社交媒體的推廣為社交媒體技術在檔案館的應用提供了可能性。國內許多檔案學者的個人博客,如“蘭臺家園”、“中國檔案學研究”、“蘭臺天地”,以及“檔案界網站”和“檔案知網”等檔案網站的社交媒體平臺的成功建設也為我國檔案館引入社交媒體工具提供了經驗。
五、社交媒體在我國檔案館中應用的對策建議
(一)宏觀戰略
宏觀戰略上,筆者認為可以分為以下三步:
第一步是推出戰略,檔案館可以利用社交媒體作為現有網絡手段的延伸。將社交媒體看作是檔案館與社會公眾的溝通渠道來補充消息。但應避免社交媒體過多地被用于檔案館新聞稿件的和檔案館負責人的活動報道,避免留言板無專人管理而造成社會公眾正常的評論受到阻礙等。
第二步是親民戰略,檔案館可以利用社交媒體開展一定程度的互動把受眾吸引到檔案信息全面的檔案館門戶網站來。
第三步是細化戰略,檔案館應該運用社交媒體對用戶進行分類,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隨著社交媒體策略的逐步實施,檔案館相關負責人應該清楚是哪些用戶在關注他們并運用社交媒體工具向其他用戶傳遞信息;各種類型的社交媒體在討論哪些內容;這些討論與檔案館的哪些部門、服務有關。不能將社交媒體僅僅看作是信息的工具,更多的應將社交媒體看作是一種戰略性的分享信息和創造知識的工具。
(二)微觀策略
一是提高思想重視。由于奧巴馬政府對社交媒體的應用,NARA迅速做出反應展開深入的調查研究,在社交媒體應用上NARA始終處于領跑地位。而我國在檔案館社交媒體利用方面尚未引起足夠重視,相關領導應盡早意識到社交媒體是開展檔案信息宣傳和服務、開展檔案信息化工作的一種有效方式和途徑。
二是創新服務理念。在服務方式上,實體檔案館的參考咨詢服務是被動的,而利用社交媒體的檔案館可以實現主動式的參考咨詢服務;在服務內容上,要求檔案館工作人員不僅可以提供本館檔案的查詢目錄,還要能夠解答訪問用戶關于社交媒體工具和界面的使用以及操作上的疑問;在服務途徑上,借助社交媒體的網絡平臺使得參考咨詢服務更加豐富、多樣化,甚至可以通過與好友的聊天獲得及時幫助。筆者認為在檔案館網站的版面設計上,充分認識到手機是比電腦更具有優勢的社交媒體實現工具,作為展示檔案館信息資源平臺的核心組件,將多種功能進行結合,如“信息討論+交友社區”,“檔案館業務服務+搜索相關的綜合”,“即時通訊+手機信息交互”。
三是建立制度規范。目前我國檔案網站所提供的社交媒體服務并無一個明確、詳細的制度規范,至少在筆者查找的大量資料中,很少有機構公開自己的社交媒體政策或制度規范。這樣不僅會造成管理權責的混亂,還會導致管理成本的上升。
四是重視全員投入。在整個社交媒體策略的實施過程中,可以成立一個專門的社交媒體創建工作組,主要負責討論檔案館web2.0技術的應用和社交媒體平臺的設計,但是不能把使用社交媒體和內容編排的責任都壓在信息技術人員的肩上,相反,要讓社交媒體策略在組織內廣為人知,在內部員工中積極尋找對社交媒體感興趣的人員,并從一開始就將他們吸收進來。
毫無疑問,這類用戶原創內容是對商家在線上發起營銷活動的重要參考,也是監測社會化營銷效果的一項重要指標。創業公司V enueSeen注意到了商家的這個潛在需求,適時地推出了一個以照片分析為特色的社會化營銷效果監測平臺。(來源:南方都市報南都網)
目前有很多社交網絡應用程序,比如Facebook、Path、Foursquare等可以讓用戶發表評論、上傳圖片、書寫軼事。根據V enueSeen的介紹,當商家訂閱了該公司的服務后,V enueSeen的照片識別工具,會事先從大量分享照片中,篩選出那些在商家所處地理位置拍攝的照片。這些照片通過Instagram、Four-square、Foodspotting或Facebook再度分享,V enueSeen則會將附有照片評論的相關統計數據以圖表報告的形式發送給商家,獲取商業價值。商家可以借此了解自家商品、品牌的美譽度、營銷活動效果等重要信息,還可通過這些反饋,開發、完善自家產品或修正公司的線上營銷策略。
Ven u eS een創始人B rianZuercher對公司的前景充滿信心,他認為圖片的傳播效果更能反映出品牌在社交媒體上體現的價值,“至今,普通用戶并不能搜索那些含有地理位置標記的Instagram照片。而現實是,與消費零售場所相關的照片和評論正好反映了它們在社交媒體上的形象與身份。V enueSeen的出現則是要幫助小到街邊店鋪大到連鎖賣場的商家去隨時掌握自身在社交媒體上的表現”。
現在,有人猜測類似這樣的信息,其實已經被各社交網絡旗下的團隊大量收集分析。或許一些商家自己也在做類似的信息收集。但是不管怎樣,只要商家們對這些數據感興趣,一些人就應該被雇傭,來做這件事。
收費方面,目前用V enueSeen監測一個地點(商場、酒吧、博物館等)的照片的費用是每月2 0美元;監測地點達到五個,則需每月支付4 0美元;如果商家還想監測更多的地點,則需與V enueSeen協商具體的服務訂閱費用。(來源:南方都市報南都網)
有分析人士懷疑這樣的監測服務能否被允許,裝進剛剛被Facebook收購的Instagram.其實,如果這種以照片分析為特色的社會化營銷效果監測模式,能被Instagram視作獲得收益的好途徑,是否會發揮出更大價值呢?(來源:《南方都市報》)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3.010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6)03-0061-07
〔Abstract〕Social media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college students life.In this situation,the campus social network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campus life is gradually applied among the students.The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students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social network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took Pocke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he paper consulted relevant literature about social media and functional requirements,used the KANO model,summarizes the quality attributes of each function of Pocket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of college students,analyzed the function requirements according to everything kind of quality attributes,and finally mad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campus social network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university;social media;functional requirements;KANO model;pocket university
社交媒體在高校學生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雖然現有社交媒體較好的實現了高校師生在社交、交流等方面的需求,但未能有效滿足高校學生在校園中發生的學習、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真實活動的個性化需求。在這一形勢下,圍繞校園生活開發的各類社會化媒體應用平臺不斷出現,也逐漸在學生中得到應用,如MOOC、各高校的官方微博或微信公眾號、掌上圖書館、超級課程表、Timeet等。這些平臺是社會化媒體在校園的拓展,圍繞校園學習、生活功能開展,充分整合校園生活中的線上與線下資源,構成了Web20環境下的高校校園社交媒體。高校校園社交媒體以校園實名制為基礎,依托校園內固定社交關系,充分利用學校管理信息系統帶來的數據優勢,整合學校教學、科研、文化生活和社會服務相關信息資源[1],借助社交媒體的特性與元素實現校園內社交、知識分享、交流與協作、校園活動管理等。
從使用現狀看,校園社交媒體在高校學生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應用,但較之微信、微博還相差甚遠,有研究結果表明,用戶對于社交媒體的應用多是取決于社交媒體的功能是否與其需求匹配[2],同時,高校校園社交媒體的使用對象具有同質性,其需求較之廣泛社交媒體的用戶具有更高相似性。因而本文認為,提高高校校園社交媒體平臺使用率的前提是需要其系統功能與功能質量均滿足用戶需求或能提高用戶滿意度。從軟件開發的需求分析看,為了改進設計,提高使用率,需要深入了解和分析用戶對高校社交媒體平臺的功能需求狀況。本文以江蘇省大學生成長服務平臺Pocket University(簡稱PU平臺)為例,引入KANO模型來研究分析用戶的功能需求,明確用戶對高校社交媒體平臺的潛在期望和滿意度,研究結論不僅有助于高校校園社交媒體平臺設計者、管理者了解用戶的功能需求及各功能需求的重要度,從而在此基礎上進行平臺設計與改進,來提高用戶的使用率及其滿意度,同時也可為高校的校園新媒體推廣提供新思路。
1 研究綜述
11 高校校園社交媒體平臺研究現狀
高校校園社交媒體平臺正逐步得到應用,有研究圍繞學習教育以及某一具體校園服務方面開展,如學習型的開放社交平臺的研究[3];校園服務則多是圖書館服務或社交媒體在校園的拓展性探討[4-5]。但無論是現有校園社交媒體平臺的發展現狀還是學者理論研究角度,整合校園學習生活的社交平臺的研究目前還較少。此外,更多研究是從系統開發、平臺設計視角開展的,如有學者從基于電子校務平臺數據的關系挖掘、具有校園特色的應用組件設計、支持社交和協作的關系模型設計、隱私保護這四個方面考慮來設計高校校園社交網絡[6],也有研究者針對其中的具體技術實現進行探討。在校園社交媒體平臺的功能設計方面,較多研究者忽略了用戶需求的重要性,雖然當前社會化媒體的研究已意識到“用戶為中心”,從學生社交媒體使用的影響因素、動機等角度開展了一定的研究[7-8],對于揭示用戶的功能需求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校園社交媒體平臺的設計研究鮮見從學生的功能需求角度開展的研究。
12 KANO模型及其研究現狀
KANO模型是用來描述產品質量與消費者滿意度之間關系的理論模型,并根據產品客觀表現與客戶主觀感知之間的關系,將產品質量特性分為必備質量、期望質量、魅力質量、無差異質量和逆向質量5類[9]。質量類別的劃分主要通過KANO問卷調查的方式,依據KANO評價表[9]進行判別。
KANO模型已被眾多學者廣泛應用到網站設計、電子商務、模型拓展、產品(服務)質量研究、用戶體驗等方面。Tontini[10]嘗試把KANO模型、質量功能配置相結合,研究產品或服務質量的重要度,從而改進設計提高用戶滿意度。有學者基于KANO模型在二維問卷設計、重要度評判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11-13],改進服務質量要素分類、顧客需求評判方法,以減少結論的主觀性;KANO模型還被廣泛應用于劃分產品的質量維度,以了解消費者對產品各個屬性的需求情況,并以此指導產品設計改進與新產品開發[14-15]。在用戶體驗方面,朱慶華等[16]從用戶感知體驗的角度對LBS各質量要素的重要性進行評估。與本文相關的網站設計方面的研究,Kuo[17]對網絡社區服務進行質量維度及其要素的分類,了解用戶需求,Zhang等[18]研究了用戶對不同網站的質量要素的評價及需求差異,用于指導網站設計。
文獻分析發現,KANO模型可用來研究產品或服務質量的重要度、用戶對產品各屬性的需求情況以及識別和區分用戶需求,從而提高顧客的滿意度,而本文需要從高校學生的角度對校園社交媒體平臺的功能需求進行識別,同時,有學者借助KANO模型分析網站用戶需求,指導網站設計,為本文研究方法的選取提供了理論依據,筆者認為,本文可借鑒KANO模型開展需求分析,評判功能重要性與質量,指導平臺功能優化,進而提高用戶滿意度。
2 基于KANO模型的功能需求分類
21 研究對象
江蘇省大學生成長服務平臺Pocket University(簡稱PU平臺,又叫口袋校園),是由江蘇省致力開發、推廣的高校校園社交媒體平臺,是一個集信息交互、校園社交、生活服務、校園活動開展、學習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社交媒體平臺。該平臺于2013年5月份開始分批逐步在江蘇省高校推廣,目前已推廣至全省所有高校。在該平臺上,江蘇省各高校學生采用實名制以所在高校學號注冊,注冊后可在個人主頁上分享自己的信息,會獲得所在高校的各類學習、校園活動、生活方面的信息資訊,可與本校同學開展交流,在平臺上可完成對該高校所開展的各類校園活動的、簽到、管理等活動,整體來看,PU平臺具備了高校校園社交媒體的基本特征。目前,高校校園社交媒體平臺以工具型社交媒體為主,側重于某一方面的校園服務,如圖書館、學習、課程管理等,但功能綜合性、與校園環境的融合是其發展趨勢,PU平臺無論是從功能特性,使用方式,以及使用范圍等角度看,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本文選取PU平臺作為研究對象開展實證分析以研究用戶的功能需求。
22 功能的獲取與分類
為了能夠對PU平臺的功能進行較全面的識別與分類,首先采用訪談的形式來獲取用戶對功能使用的認知及需求。筆者邀請了20名PU平臺用戶開展訪談,訪談圍繞用戶的使用頻率、使用動機、功能認知及建議四方面進行,結果發現大部分學生的使用頻率較低,有部分學生因班級工作或學生會活動管理有較高使用率;從使用功能看,活動簽到是使用比例最高的功能,訪談中有7人表示對其余功能不了解且從未使用;建議增加的功能均是與校園生活相關的生活服務類或學習類功能。根據訪談結果及筆者對PU平臺功能調研,最終梳理出PU平臺所包含的25項功能以及訪談結果建議增加的7項功能(由于篇幅所限,具體功能見表5、表7功能釋義所示)。
從現有校園APP的設計應用與研究結論看,功能設定主要可以歸納為校園資訊、信息查詢、生活服務、本地交友4類[19]。結合文獻[19-22],筆者從用戶實際接觸和使用的角度來對功能進行識別,將上文梳理出的PU平臺現有的25項功能與新增的7項功能歸類為社交、活動管理、搜索、生活服務、學生信息管理、人機交互、平臺維護、信息資源共享8個方面。(歸類結果見表5、表7)
23 問卷設計與數據收集
231 問卷的設計
本文依據PU平臺實際調研與訪談結果設計問卷,問卷包括3個部分:用戶基本信息、功能重要性感知、功能KANO問卷。用戶基本信息主要收集調查對象的人口統計學特征(性別、學歷、職位、學校等)以及PU平臺的基本使用情況;功能重要性感知是用戶對PU平臺現有的25項功能的重要性判斷,每個功能都有5個選項供選擇,分別是“很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較重要”、“非常重要”;功能KANO問卷是對PU平臺現有及建議增加的功能的提問,在PU平臺“具備”和“不具備”的兩種假設情形下,由用戶對此進行評價,每個功能都有5個選項供選擇,分別是“不喜歡”、“可以接受”、“無所謂”、“理所當然”、“喜歡”。
232 數據收集
本次問卷發放對象為江蘇省高校中使用PU平臺的學生,問卷在“問卷星”網站發放,并通過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等方式向已使用PU平臺的高校學生發送問卷鏈接邀請其填寫。本次調查問卷共收回342份,人工刪除無效問卷83份,剩余259份問卷被納入數據分析的范圍內,有效樣本率為7573%,其基本信息以及行為特征如表1所示。
根據對樣本基本信息的統計分析發現,樣本在性別、地區、教育程度、專業各方面具有一定的比例;同時,從樣本行為特征來看,樣本每周使用頻率涉及各個層次,使用原因及使用功能多樣,因此,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與典型性,符合統計分析的需求。3 數據分析
31 問卷信度效度分析
借助SPSS軟件對問卷的32個測量項目進行信度效度分析。得到如表2結果,表明該問卷具有較好信度與效度,本研究每個變量的各問項間具有相當程度的內部一致性,因此問卷數據滿足分析要求。
32 功能的需求歸類
由于在訪談中獲得了用戶建議增加的功能,需要對該功能是否需要及需求的程度進行區分,因此借助KANO二維質量要素歸類方法,從具備或不具備某項功能的角度對其進行需求識別,本文采用Matzler和Hinterhuber的改進的KANO質量要素歸類方法[23]進行質量要素歸類,質量要素歸類對照表如表3所示。
首先,在問卷結果統計的基礎上,按照二維質量要素歸類表對建議增加的每個質量要素的具體特性進行歸類;其次,統計每個質量要素在不同質量屬性歸類里的隸屬度,其中隸屬度=Zi/樣本數(Zi代表第i個功能的每個質量屬性[A、I、O、M、R、M]的數量),占比例最高的質量屬性即判定為該要素的最終二維質量屬性的類別。結果如表4所示。
考慮到用戶對PU平臺現有的不同功能的使用以及重要性認知可能存在差異,因此本文采用相關學者[14,24]對Kano問卷答案數值化及加權處理的方法,從重要性和正反向問題兩方面對功能進行需求分類。針對任何一個功能,所有用戶對反向問題和正向問題的平均值表示為公式(1)、(2):
從上可以看出,PU平臺本身所具有的25項功能中大多數為無差異質量(18項),少量為必備質量(6項),只有1項為一維質量。另外,在本文建議增加的7項功能中有2項為無差異質量,5項為魅力質量。在本文中,無差異質量是指質量中不好也不壞的方面,它們不會影響用戶的滿意或不滿意感;必備質量是指一種產品或服務的基本特性,是顧客認為必須具備或理所當然的功能;一維質量是指顧客的滿意度與此需求的實現程度成正比;魅力質量是指充分時,能夠引起顧客滿意,不充分時也不會引起不滿[25]。數據結果表明,被調查者對于目前PU平臺的大多數功能持無所謂態度,需求程度不強。
33 結果討論
331 結果分析
針對上文分析所得的結果,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釋和討論。
(1)從用戶的行為特征來看,PU平臺的使用率極低,只有15%的用戶每周會使用4次以上,193%的學生每周使用1~3次。可能是由于高校在推廣PU平臺時側重于活動管理的使用,大多學生因學校要求而被動使用PU平臺,從側面也可看出PU平臺還處于發展初期,用戶處于淺層次使用階段,使用習慣和用戶黏性并未形成,具有巨大的開拓潛力和空間。從使用功能及其行為來看,使用比例較高的3個功能是活動簽到、看通知與查詢課程培訓,分別為456%、174%與69%,比例較高的3個行為是應學校要求的活動簽到、主動參加活動以及娛樂,分別為452%、58%與5%,兩者中活動簽到的比例十分相近,約樣本的一半,而其余功能所占的比例都比較小,從中可以看出,目前活動簽到這個功能的使用較廣,應用較為成熟,而其他功能由于各種限制,例如因現有多種社交平臺的存在等,未形成自身特色,因而用戶使用率低。以上行為特征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上文對PU平臺功能質量歸類的結果。
(2)KANO的功能歸類結果表明,用戶認為PU平臺的大部分功能都是無差異的質量,即用戶對于這類功能的需求屬于可有可無。具體分析被判別為無差異需求的幾項功能,發現這些功能主要涉及如下幾類:社交、活動管理、生活服務以及搜索功能。對于社交功能不再被用戶迫切需要的原因可能是像QQ、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已經成為高校學生社交的主流平臺,并且以該功能為主要特征的“校內網”早已被中國高校學生所使用,而PU平臺推廣時間短,使用群體有限,因而對平臺的社交功能需求較小。關于活動管理功能,或許因為是樣本中大三、大四、研究生的比例占了559%,而他們由于畢業、考研等原因,對于活動功能使用需求不大。本文認為,生活服務功能(網購、地圖導航、旅游服務等)不被重視的原因與社交功能類似,生活中各類服務平臺與實體的存在,尤其是生活服務類O2O的發展,線上線下結合的服務方式較之PU平臺的功能更為完善與人性化,使得該功能歸為無差異質量。此外,搜索功能之所以被忽視,可能是其搜索功能不能如百度、谷歌等專業搜索引擎提供多途徑檢索,同時又不具備社會化搜索的特性,只能通過匹配查找簡單搜索活動、部落,進而導致PU平臺中的活動管理這一重要功能的作用無法發揮;同時,結合用戶使用行為數據發現,只有58%的用戶會主動找活動參加來豐富課余生活,因此該平臺搜索功能的限制可能也降低了用戶需求。在建議增設的功能中,與教務處系統對接以及與QQ綁定被歸為無差異質量,這兩項是目前較多社交媒體平臺具有的功能,因此也不具備優勢而使用戶對其需求持無所謂態度。
(3)平臺維護、人機交互、修改賬號信息以及評論、轉發、點贊這些功能是用戶需求認知中的必備功能,即認為是PU平臺必不可少的功能,若沒有這些功能,會降低PU平臺用戶的滿意度。本文認為,前3個功能一定程度上體現了PU平臺的易用性與有用性的特性,TAM模型認為有用性和易用性共同決定了用戶的行為意圖,而行為意向決定了用戶是否會實際使用[26],即是說這些功能決定了用戶是否會使用PU平臺,因此這些功能成為用戶需求中的必備功能;而評論、轉發、點贊功能是目前各類社交平臺用戶之間互動的基本元素,因此也被PU用戶訴諸為必備功能。
(4)根據活動的報名與簽到情況提供學生的實踐學分、活動積分與誠信度這一功能是一維質量,是用戶期望獲得滿足的需求,若這個需求不被滿足將會引起用戶的失望。在訪談及PU平臺調研時發現,因為該功能是直接與活動掛鉤的,有用戶參加活動的動機之一就是是通過簽到增加學分,從而增加獲得獎學金的機會,或是防止德育分不夠;此外誠信度還能展現自我的品質,用戶認為能獲得成就感及社會認同感。因此,本文認為,如該功能的功效減弱,一方面會降低用戶滿意度;另一方面,PU平臺的使用比例也會減少。
此外,建議增加的功能中被判定為魅力質量的功能共有5個,主要分為如下兩類:一類是與校園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服務類功能,如充值飯卡、圈網費等;另一類功能是與學習相關的一些功能,如信息資源的共享。可能是生活服務類功能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如充值飯卡與圈網費時,無論人工服務或自助圈存機服務,都需要花費較長時間,而若可以在PU平臺上操作完成,可以節省用戶許多精力與時間。被歸為魅力質量的學習功能,表明了校園中對于學習訊息、資源共享,以及非正式學習形式及資源的需求,如獲取非正式的學習訊息、加入一些興趣交流小組獲得相關資源共享、協作等。因此,這部分需求如被及時滿足將幫助PU平臺提供競爭優勢。
332 建議
綜上,根據PU平臺功能需求的KANO模型,主要圍繞歸類為必備質量、一維質量與魅力質量的功能項的優化與維護,同時兼顧無差異質量功能的改進。具體開展時,應根據KANO的功能需求歸類,在平臺優化時遵循必備質量>一維質量>魅力質量>無差異質量的基本順序對產品功能進行再設計,同時需要圍繞學生需求對具體功能項有針對性的二次開發。
各項功能基于用戶需求被歸類為不同質量維度,表達了目前高校學生對相應功能需求的程度,必備質量功能必須存留并進一步優化,對于歸為一維質量的功能項,需要提高其使用滿意度,同時應考慮增加、完善魅力質量功能以提高PU平臺的吸引力。對于被歸為無差異質量的功能,可根據校園社交媒體的用途進行刪減,同時也可考慮對這些無差異質量功能進行改進。對于無差異質量社交功能,不能僅僅照搬現有社交平臺上的功能,應該基于校園這個特性開發出方便學生使用的社交功能,如學生可以在PU平臺上尋找或聯系到學校的其他校友等;對于無差異質量搜索功能,可以加強其搜索功能,比如提供多途徑的活動、通知、用戶查詢功能,也可將搜索功能與信息推送功能以及個性定制功能相結合以盡可能的滿足用戶的需求;對于無差異質量中的活動管理功能,可以設立激勵機制,如參加活動可以抽獎獲得流量、禮品等禮物,促使用戶形成良好的使用習慣,增加用戶黏性;對于無差異質量生活服務功能,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展,增加校園生活中所需的功能,如校園圈存等,通過功能改進實現有效的使用行為激勵,使這些功能逐漸轉變為用戶需求中的必備質量或一維質量或魅力質量等功能項,提高用戶滿意度。總之,進一步開發、完善與優化這些功能能夠有效提高高校學生對于PU平臺的滿意度與使用訴求。
4 結 語
本文以江蘇省高校校園服務平臺――PU平臺為例,以KANO模型為基礎,借助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高校校園社交媒體功能需求進行探討。研究發現,以PU平臺為例的高校校園社交媒體雖然提供了多樣化的功能,涵蓋了活動管理、社交、生活服務、導航、學生信息管理、人機交互及平臺維護等方面,但可能多數功能與高校校園的特性或真實環境的緊密性結合不夠,僅是照搬了現有社交媒體平臺的功能,導致高校學生對大部分功能的需求感不強。其中,用戶對于社交、活動管理、生活服務以及搜索功能這類社交媒體常見的功能需求感不強,屬于無差異質量;對于主要體現為有用性和易用性特征的功能存在著基本需求,屬于必備質量;而對于與校園生活相關的生活服務類與學習類的功能體現出一定的現實和潛在需求,屬于魅力質量;最后,提供學生的實踐學分、活動積分與誠信度的功能屬于一維質量。
研究結論對于把握用戶需求并進行功能設計改進具有一定的理論參考價值。本文認為,在有資金和技術條件的前提下,優先關注必備質量;然后完善一維質量;同時也可為高校校園社交媒體開發前文所提的新功能(魅力質量),同時思考無差異質量功能的改進渠道,設計合適的用戶輔助方法幫助用戶發現和使用相關的功能,設計激勵機制促進用戶形成良好的使用習慣,以期最有效地提高用戶的滿意度,或降低用戶的不滿意程度,進而吸引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與使用,真正發揮校園社交媒體的校園服務功能。
參考文獻
[1]周國健,劉璐,邵攸悠.高校校園社交網絡系統實現設計研究[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4,(10):51.
[2]齊寧,王雅靜,袁海萍.大學生使用SNS網站的心理需求分析――以人人網為例[J].浙江社會科學,2011,(11):151-154.
[3]Chao JT,Parker KR,Fontana A.Developing an interactive social media 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J].Issues in Information Scienc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1,8(1):323-334.
[4]Nicholasa D,Watkinsona A,Rowlandsa I,et al.Social media,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role of university librarie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1,37(5):373-375.
[5]Elaine T,Matthew A.Designing social media into university learning:technology of collaboration or collaboration for technology?[J].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2011,48(3):151-163.
[6]杜,趙燦,付小龍.高校校園社交網絡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7):99-102.
[7]Cheung C MK.,Chiu PY,Lee MKO..Online social networks:Why do students use facebook?[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1,27(4):1337-1343.
[8]Sánchez RA,Cortijo V,Javedc U.Students perceptions of Facebook for academic purposes[J].Computers & Education,2014,70(1):138-149.
[9]KANO N,Seraku N,Takahashi F,et al.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J].The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1984,41(2):39-48.
[10]Tontini G.Integrating the Kano Model and QFD for Designing New Products[J].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2007,18(5):599-612.
[11]Meng Q,Zhou N,Tian J,et al.Analysis of Logistics Service Attributes Based on Quantitative Kano Model:A Case Study of Express Delivering Industries in China[J].Journal of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1,4(1):42-51.
[12]孟慶良,蔣秀軍.基于定量化KANO模型的顧客需求最終重要度確定方法[J].統計與決策,2012,(6):32-35.
[13]Lee YC,Huang SY,A new fuzzy concept approach for Kanos model[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3):4479-4484.
[14]Xu Q,Jiao RJ Yang X,et al.An Analytical KANO Model for Customer Need Analysis[J].Design Studies,2009,30(1):87-110.
[15]唐中君,龍玉玲.基于KANO模型的個性化需求獲取方法研究[J].軟科學,2012,26(2):127-131.
[16]朱慶華,孫霄凌,曹銀美.用戶感知視角下的移動位置服務質量要素研究[J].情報雜志,2014,(5):175-182.
[17]Kuo Y F.Integrating Kanos Model into Web-community Service Quality[J].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2004,15(7):925-939.
[18]Zhang P,Dran GM.User Expectations and Rankings of Quality Factors in Different Web Site Dom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2,6(2):9-33.
[19]孫凈宇,李澈,張震,等.高校校園APP發展現狀初探[J].中國傳媒科技,2014,(6):84-85.
[20]王星.社交媒體平臺的屬性及其功用[J].中國信息安全,2014,(7):88-89.
[21]宮文飛,丁滿,蔣燕.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人機交互的研究[J].機電工程技術,2006,35(5):41-43.
[22]張海洋.淺析計算機軟件可維護性的重要性[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34):155.
[23]Matzler K,Hinterhuber HH.How to mak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 more successful by integrating KANOs model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to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J].Technovation,1998,18(1):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