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8 17:06: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茶文化的知與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而形成的,但是在目前的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中,將英語教學和相應的文化背景相脫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英語的應用能力,導致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下降,從而影響了職業英語教學的效果。在這樣的背景下,探討文化差異性在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中的滲透,對改善職業學校英語的學習現狀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職業學校英語文化教學的現狀
(一)課堂內外缺乏英語文化氛圍
目前,在職業學校的英語課程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在英語課堂中處于被動的地位,被動的記筆記、被動的記單詞、被動的測試等。這樣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學生學習的機械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因為這樣的教師方式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找到學習英語的方法,從而將英語的學習和漢語的學習結合起來,導致學生產生“文化錯覺”。除此之外,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教師講授的內容多是應試技巧,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功利性,從而使得學生在脫離文化背景的教學方式下,失去了英語實際應用和交流的能力。
(二)職業學校的學生跨文化敏感度比較低
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息息相關。英語中的很多內容都和文化背景有關,這些單詞和詞組的應用非常靈活,這樣的單詞和詞組被稱為“文化負載詞”?!拔幕撦d詞”在職業學校的英語課程中也有很多,但是受到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習慣了死記硬背,在學習的過程中缺失了相關文化知識的學習。認為英語交際就是將漢語意思翻譯成英語,導致在交際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錯誤,從而影響了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文化差異性在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中的滲透
(一)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
文化差異性在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中的滲透,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是基礎。雖然在目前的課程改革中提倡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但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發揮的引導作用依然是不可忽視的。由于我國傳統的英語課程對文化差異的普遍忽視,同時很多職業學校的教師也沒有留學經驗,導致職業學校的教師普遍存在文化差異缺乏的現象。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實現。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學習和繼續教學的方式來學習外國的文化,了解國外的家庭構成,了解國外的用語方式,尤其是打招呼、打電話等的用語,了解相關的用餐禮儀和贈送禮儀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閱讀外國文學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文學作品是一個國家文化的承載體,通過閱讀外國文學作品可以很好的了解外國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了解他們的思維習慣等。通過上述兩種方式提升教師的文化差異的相關知識,從而促使教師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將自己所得融匯到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有效的促使文化差異性在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中進行滲透。
(二)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
職業學校的教師要順應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發展角度來進行課程的設置,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的來進行教學。轉變傳統的英語交際能力會隨著英語知識的掌握自然生成的觀念。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以課本知識為基礎,穿相關的文化知識,將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相結合,逐漸的提高學生的跨國交際能力,防止學生用漢語文化去評判外國文化[3]。
傳統的職業學校英語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的“一言堂”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為了將文化差異性在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滲透,轉變教學方式是關鍵。比如合理的利用網絡公開課。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應用范圍的拓展,目前,在網絡上會有很多外國教授的公開課。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課前的時間來播放一些適于中職學生理解的公開課。比如,在講授圣誕節的時候,可以播放一些關于圣誕節的由來和慶祝圣誕節的風俗習慣相關的網絡公開課,以幫助學生真正的了解圣誕節,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樣的方式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課堂知識的記憶能力,從而提高文化差異性在英語課堂中的滲透效率。
(三)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環境對語言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中職的英語教學中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對文化差異性在英語課堂中的滲透是十分有效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播放影片、讓學生閱讀國外的文學作品、通過英語演講比賽游戲等形式,讓學生在游戲中了解國外的用語習慣和思維方式,了解國外的歷史、風土人情、生活方式、傳統習俗、文學藝術、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等,正確的認識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尋找國外的網友,通過相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了解國外的文化,真正的體會文化的差異性。通過在課堂中創設真實的情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真正的了解文化差異。
三、結語
英語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一種語言,如果英語教學脫離文化背景就會失去它自身的靈魂。中職英語教學目前的問題就是沒有將文化差異和英語教學結合起來,導致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將文化差異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滲透,可以從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轉變教學方式和教學觀念、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等方面來進行。
參考文獻:
[1]周錦芳.對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探討[J].學周刊A版,2014,(8):37.
>> 芻議《良宵》與春節文化的適應性 大學新生文化適應性研究 西方行政倫理的中國適應性 減縮劑與水泥適應性的研究 信貸投放與經濟增長的適應性研究 西安地鐵建設與發展的適應性研究 摩梭家庭的親密度與適應性研究 適應性教學策略的研究與實踐 會計基礎工作與環境的適應性研究 時尚健美操引進高校健美教學課堂的適應性與可行性 CAPM模型的適應性研究 反腐敗制度設計與適應性效率研究 在天津生態條件下甜高粱品種引進及適應性研究 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適應性研究 現行勞務派遣制度的適應性分析 內地班學生跨文化適應性研究 9個引進干辣椒新品種在遵義地區的適應性試驗 虛擬企業文化對其經營環境適應性的數量模型研究 內地藏族班學生文化適應性的敘事研究 關于威廉?布萊克詩歌中文化適應性原則的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013-01-15.
[4]Bryman, A.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3rd ed)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5]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ESRC). ESRC Framework for Research Ethics (FRE) 2010 (Revised September 2012) [EB/OL]. esrc.ac.uk/_images/FrameworkforResearchEthics_tcm8-4586.pdf, 2012-12-23.
[6]De Wet, K. The Importance of Ethical Appraisal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Reviewing a Faculty of Humanities’ Research Ethics Committee [J]. Journal of Academic Ethics, 2010,(8):301-314.
[7]李玲.論質性研究倫理審查的文化適應性[J].比較教育研究, 2009,(6):7-11.
[8]Creswell, J. W. & Clark, V. L. P.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Mixed Methods Research [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2007.
[9]Robson, C.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of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s (2nd ed) [M]. Londo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2.
[10]Seedhourse, D. Ethical Grid [EB/OL]. /images/ethicgrid.jpg, 2012-08-30.
[11]Stutchbury, K. & Fox, A. Ethic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introducing a methodological tool for effective ethical analysis [J].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9, 39(4): 489-504.
[12]Cohen, L., Manion, L. & Morrison, K.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7th ed) [M]. Oxon: Routledge, 2011.
[13]Creswell, J.W. Qualitative Inquiry &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Approaches (2nd ed) [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2007.
[14]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TriCouncil Policy Statement: Ethical Conduct for Research Involving Humans (2nd ed) [EB/OL]. http://pre.ethics.gc.ca/pdf/eng/tcps2/TCPS_2_FINAL_Web.pdf, 2012-12-23.
[15]Brewer, J.D. Ethnography [M].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
[16]束景南. 朱子大傳 [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17]錢鐘書. 談藝錄 [M]. 北京:中華書局,1984.
關鍵詞 體育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 體育組織文化 觀眾行為失控
一、相關概念厘定
(一)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是社會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指社會關系失調,影響社會大部分成員的共同生活,破壞社會正?;顒?,妨礙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現象。
(二)體育社會問題
體育社會問題作為社會問題的一個小分支,具有社會問題的普遍性,但是體育社會問題也具有它的特殊性。體育社會問題的構成要件主要有以下三點:1.必須有與體育相關的社會現象產生了失調情況。2.體育現象失調影響了很多人的生活,并引起多數人的注意。3.體育社會現象失調必須運用社會的力量才能解決。以上三點必須同時滿足才能稱為體育社會問題。
二、觀眾行為失控問題的現狀分析
觀眾行為失控是指在觀看比賽時,由于各自的意見不和而產生的不文明的語言與行為沖突,導致現場混亂的局面。常見的有球迷騷亂、辱罵裁判員等。觀眾行為失控一般和本地區和本國家的體育風俗習慣有關。目前,在我國的球迷騷亂、辱罵裁判員的現象比較多見,裸奔事件的現象沒有發生過。
三、觀眾行為失控問題的危害
觀眾行為失控問題的危害比較廣泛,首先它直接影響了該項目自身的形象,對本項目的開展是一個桎梏。觀眾行為失控會讓體育參與者對該項目有不好的現象,以后就會對其有一定的看法,甚至不會去參加該項目,直接影響了該項目參與的人數。由于觀眾行為失控,政府會加入到其中對其進行干涉,運動項目原本的特性就會受到影響。另外,觀眾的不文明行為對運動員和裁判員的心理健康照成一定的影響,甚至會危害到運動員和裁判員的身體健康。
四、觀眾行為失控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對觀眾行為失控的打擊力度不夠
觀眾的不文明語言是不可以通過強制方式進行制止的,但是觀眾的不文明行動可以用法律或者條文規定進行制止。以球迷騷亂為例來說,為什么球迷騷亂屢禁不止?究其原因就是懲罰的力度達不到一定程度。在懲罰的力度和沖動的行為之間存在著博弈的關系,你懲罰的力度輕,一些球迷覺得無所謂,不就是罰錢或者拘留,對他本身的影響不大,他就會為了一時痛快,不夠后果的去制造球迷騷亂。如果懲罰的力度達到一定的程度,球迷就會引以為戒,以后就會敬而遠之。
(二)體育風氣不正,體育風俗習慣的影響
觀眾行為失控與當地的體育風氣和當地的體育風俗習慣存在一定的關系。比如在外國,他們受開放的西方文化的影響,球場的裸奔事件是經常發生的事,而在我國,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裸奔事件在我國沒有發生過。另外就是體育風俗習慣的影響,體育風俗習慣直接決定了該地區或國家的體育參與者與體育觀眾的素質和體育素養,體育的風俗習慣比較好的地區或國家就會尊重對手和裁判員的感受,不會出現辱罵裁判員和運動員的現象,而體育風俗不好的地區或國家就會截然相反。
(三)觀眾自身的因素
觀眾的自身的體育意識和體育思想比較低下。觀眾自身對體育的認識不足,沒有對體育有一個全面認識,對體育的認識過于片面。對體育的認識只是停留在最低的層次,不能正確認識體育的價值,另外觀眾本身缺乏一定的體育思想。
五、解決觀眾行為失控問題的策略
(一)加大觀眾行為失控的打擊力度
針對觀眾行為失控事件,要加大懲罰的力度。不能簡單的罰款或者拘留就了事。要出臺新的政策法規對其進行約束,避免再次發生。針對個人,拘留和罰款不是目的,要對其進行教育,首先讓他在思想上有一定的覺悟,如果再犯不只是拘留的問題,要上升的個人的刑事責任;針對俱樂部,如果出現觀眾失控行為,要對俱樂部進行警告和停賽處分,在同一俱樂部,觀眾行為失控事件達到兩次就要終身取消俱樂部的參賽資格,甚至解散俱樂部。
(二)加強良好的體育風氣和體育風俗習慣的建設
加強各地區的體育風氣的建設。針對不良的體育風氣,要及時拿出解決的方案,摒除不好的社會風氣,加強良好社會風氣的引進,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另外,還要加強各地區的體育風俗習慣的建設,體育風俗習慣雖然是一個長期以來的產物,能夠滲透到人們的內心深處,所以要加強良好的體育風俗習慣的建設,讓其對觀眾的行為起指導的作用,避免觀眾行為失控行為的發生。
(三)注重觀眾自身體育意識和體育思想的培養
注重觀眾自身體育意識和體育思想的培養。觀眾作為觀眾行為失控的主體,有著其能動性,加強觀眾自身體育意識和體育思想的培養,主要是讓觀眾該如何去認識體育的價值,不是用不文明語言和不文明的行為去傷害對手,而是相互尊重,公平競爭。觀眾的思想覺悟如果達到一定的層次,觀眾行為失控事件就不會發生了。
參考文獻:
文化市場是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文化市場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凡以商品形式進入流通領域的精神產品和文化娛樂服務活動都屬于文化市常文化市場是一個特殊的市場,它具有雙重性,既要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又有自己的特性,因為文化市場中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既有一般的商品屬性,又兼具意識形態屬性。
文化市場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它的發展對于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和道德風尚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既涵養了稅源,帶動了飲食、賓服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又為社會創造和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而且還為人們改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的精神食糧,優化了投資創業環境,促進了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縣文化市場從業人員超過5000人,年產值上億元,年創利稅3000萬元左右。勿庸置疑,文化市場對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作用是巨大的,效能是全方位的。
二、我縣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現狀
正是因為文化市場具有顯著的作用與效能,我們應該大力發展、繁榮文化市場,同時應該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促使其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行政執法。那么我縣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工作的現狀如何呢?要了解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工作的基本情況,首先要知曉其基本概念。文化市場行政執法,正確地說就是文化市場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相對人(指文化經營戶和文化經營活動)采取的直接影響其權利義務的具體行政行為,或者對相對人的權利義務的行使進行監督檢查的行政行為。這里需要指明的是,我縣文化市場管理部門包括縣文體局、縣公安局、工商象山分局以及其他一些單位,很多,這些單位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職責以及相應法律、法規對文化市場實施行政執法,但筆者調查的僅是文化市場行業主管部門,即縣文化體育局。目前,縣文化部門在實施文化市場行政執法過程中依據的專業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娛樂場所管理條例》、《音像制品管理條例》、《電影管理條例》、《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印刷業管理條例》以及《浙江省文化市場管理條例》等。
縱觀我縣文化市場的行政執法工作現狀,大致可以從執法機構設置、執法人員配備、執法基礎設施條件以及執法效果體現等方面來透視、來洞察:
(一)執法機構設置情況。為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我縣于1989年3月設立了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其性質是全民事業全額撥款單位,隸屬于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隨著法規的進一步健全,管理和執法職能逐步明確,原辦公室的具體職能得到調整,到了1997年4月,我縣又增設了文化市場稽查隊,性質是差額撥款事業單位,也同樣隸屬于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以上兩執法機構是由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委托實施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的,執法主體仍為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在文物市場執法方面,根據工作實際,由縣文物管理辦公室實施,但由于文物市場本身和文物辦工作性能等原因,行政執法工作處于冰封狀態,基本沒動。此外,為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聯系,有效推進文化市場管理工作,我縣還成立了由分管副縣長擔任主任,文體、公安、工商等職能部門以及有關鎮鄉街道分管領導為成員的象山縣社會文化管理委員會,并下設辦公室在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屬協調組織,不屬常設機構。
(四)執法效果體現。在建立文化市場執法機構后,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克服種種困難,采取有力措施,切實抓好了執法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了各種規章制度,加強執法人員和文化市場經營者培訓,協調處理內外關系,強化文化市場監管,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維護了經營秩序。以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為契機,以開展掃黃、打非專項行動為重點,把日常監管和專項整治、集中行動、突擊檢查等形式相結合,有效打擊了違法違規經營活動,保障了消費者和守法經營戶的合法權益,維護了文化市場正常經營秩序。二是創造了文化環境。通過有效實施行政執法工作,不僅對違規違法經營者給予了沉重打擊,而且也遏制了非法經營之風,促進了整個市場的健康、有序、繁榮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和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環境。三是提高了社會認同度。通過廣泛的法制宣傳,社會對文化市場法制意識明顯增強,監督力度逐年加大,同時明顯提高了社會對文化行政執法部門的關注度。有作為才有地位,經過十多年的文化行政執法,使文化市場執法機構和主管部門在社會上的影響擴大,地位提高,社會各界對文化市場執法管理由過去的不知道逐漸變為普遍認可,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還多次被評為市、縣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四是錘煉了執法隊伍。執法人員專心搞執法,認真學法律,不僅掌握實體法,而且熟悉程序法,同時規范學習制度,更新知識,提高素質,對一些重大、疑難和復雜案件進行集體研究,并能夠在短時間內形成快速反應能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辦案能力逐步增強,自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和稽查隊成立以來,全縣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無一起行政復議案件,無一起引起訴訟程序。五是探索出了有效管理模式。文化市場案件由于專業性強、文化科技含量高、涉及面廣影響大等特點,注定其有效管理模式的探索是一個逐步累積的過程。經過這十多年來的摸打滾爬,一個合理有效的管理運行模式已漸漸浮出水面,那就是以行政管理部門為主體,依靠社會~監督,強化經營業主的法制教育和正面引導,通過日常監管、制度建設、教育引導、設立舉報電話等手段,內強基礎,外創條件,里外結合,多管齊下,相互聯動。
三、當前我縣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工作面臨的幾個問題
(一)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經費短缺。主要表現在日常執法辦案經費不足和稽查儀器設備配置薄弱等方面。文化市場項目多、范圍廣、戰線長,一年必要的稽查經費(含車輛交通費)就不下30萬元,特別是近幾年,上級部門對屬意識形態的文化市場加強了整治力度,幾乎月月有整頓,日日有行動,管理費用明顯增加。而文化市場稽查隊又是差額撥款單位,工資沒有足額保證,還要從僅有的縣財政2530萬撥款中予以留用補足。事實上,自1999年文化市嘲管理費改稅后,文化市場稽查管理經費就開始明顯不足,連年得不到保證。另外,隨著文化經營項目呈現的高科技趨勢,以及各項法律法規制度的完善和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配置辦案儀器設備特別是取證設備越來越顯重要。至目前,我縣文化市場執法機構雖有數碼攝像機和照相機,但已趨落后,現在需添置一些尖端高新技術產品,如微型攝像機、袖珍錄音筆等取證設備,但礙于經費有限,無力購買。
(三)管理相對人及社會的文化法律意識相對淡保這幾年,雖然通過四五普法以及管理部門組織開辦法制培訓班、開展文化市場法制集中宣傳月活動,管理相對人及全社會的文化法律意識較以往有了大幅提高,但從高標準嚴要求來看,還是比較薄弱,有些經營戶存在著說起來有理,做起來不理的狀況,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時有違規經營行為,主要表現在:網吧、電子游戲機房接納未成年人上網的現象沒有得到根除;音像制品店零售出租盜版碟片情況較為嚴重,流動地攤、街頭游商非法經營現象較為普遍,且出售的大多為盜版、~類出版物和音像制品;歌舞娛樂場所中仍存在著營利性陪侍活動;印刷企業常有超范圍經營情況等。
(四)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實施機構的性質不利于工作開展。作為文化市場管理的行政執法機構,應與其他執法部門一樣,以其合法的行政科室列編。同時,在執法機構合法化的基礎上,相應的對從事執法管理人員在政策上和實際待遇上作進一步完善。目前,我縣雖已建立了文市辦、稽查隊這兩個文化市場執法管理實施機構,但均屬事業性質,且稽查隊屬差額撥款單位,經費上沒有保證,待遇上得不到落實,執法人員工作積極性得不到完全體現,容易出現感情執法等現象,不利于執法隊伍的穩定和執法工作的開展。
四、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建立健全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的保障體系。具體要在以下四個方面做文章:一是要把執法經費落到實處。只有保證了執法辦案經費,才能有力地開展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工作;二是要把儀器設備配置到位。只有確保了執法辦案儀器設備的配置到位,只能有效地開展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工作;三是要把工作待遇相應提高。文化市場執法人員是一線工作者,直面社會上各種矛盾,尤其是為處理舉報事件,24小時要隨時候命出擊,雙休日及夜間為強化日常管理查案辦案,充滿著艱辛但執法人員相應的待遇沒有提高,應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四是要把編制性質予以解決。既是文化市場行政執法機構,就應列為行政編制科室,這不僅是促使文化市場執法人員名正言順地履行行政職權的需要,也是認真解決后顧之憂,增強自尊心,調動積極性,努力促進工作再上新臺階的有力保證。
(二)建立健全和完善文化市場行政執法體系。具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執法機構網絡。形成一個以縣文市辦、稽查隊為主,鄉鎮街道文化站為輔,各有關管理部門相互協調配合,縱橫交錯,多層次、廣范圍的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網絡;二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執法工作網絡。在全縣范圍內形成統一行動、統一檢查、統一公布(通報)檢查結果的專項整治活動,使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真正在社會上有形象,群眾中有影響,違法違規者前有權威;三是建立健全和完善信息網絡。各地各部門聯動,及時交流執法經驗和信息,通報執法案件查處情況,提高執法效果和效率。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10-0097-01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語言都不能脫離其自身所處的文化背景而單獨存在,因此學習外語就必然要學習該國的文化,而文化教育也必須成為外語教學的重要一環。眾所周知,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上有著緊密的聯系,以至于許多人認為中國人與日本人同文同種,但實際上,由于兩國之間各自受地理環境、社會狀況、、風俗習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兩國的文化是“貌合神離”的。因此,在高職日語教學的同時,必須要意識到中日文化的差異,要把文化差異融入日語的教學,這對于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高職類院校日語專業中的基礎主干課程《日語精讀》,是日語專業課程中課時比重最大的一門課程,在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趨勢下,眾多的高職日語教師已經意識到了高職《日語精讀》課程中日文化差異導入的重要性。
一、高職《日語精讀》的教學現狀
高職《日語精讀》教學是以日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等為主要內容。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日語綜合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從課程要求而言,這門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日本民族文化的素質教育的課程。
但是長期以來,傳統的語言技能教學一直影響著日語教學的發展,特別在《日語精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日語語法結構的分析,常常運用單調的替換練習來訓練學生的語速和語調,并認為只有扎實的基本功,能靈活運用語法結構,能進行很好的語言交流,從而忽視了對中日文化差異的了解與認識。因此可能會導致學生所講的日語,盡管在語法結構上無可挑剔,卻未能把自己的意圖充分表達出來,有時甚至會犯下嚴重的語用錯誤。究其原因,主要是對中日文化差異以及日本語言特點了解不足所致。有些日本人評價中國學生,日語句子說得很嚴謹,像在背誦教科書上的語句,十分完整,卻說不出感情和韻味。還有的日本人反映,有些中國學生日語說得很流利但說得不得體,對日本文化尤其日本人的語言心理了解不夠,很難相處和交往。
以上說明了高職《日語精讀》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重語言結構,輕實際功能;重語言訓練,輕文化傳授。這些都與高職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目標相悖,不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學生學到的純語言知識不能“學以致用”,難以產生學習興趣,從而喪失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都很難達到要求。
二、高職《日語精讀》課程中日文化差異導入的重要性
1.中日文化差異主要體現的三大方面
(1)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中日兩國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可以說是大相徑庭。中國人喜歡用坦率、自信的語言表達方式,而日本人喜歡含蓄、曖昧的語言表達方式。
(2)行為方式的差異。若要表達對某一事物的看法,中國人習慣絕對的看法和說法,是非分明。而日本人的行為模式一般不會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度和看法,而是含糊其辭、委婉地表達,讓對方去揣摩他們的想法。
(3)邏輯思維方式的差異。中日兩國都擅長形象思維,但與屬于大陸文化的中國相比,日本屬于海洋文化。因此,即便是同一種事物,由于雙方的社會文化環境不同,對事物的定義或描述也會不同。
2.高職《日語精讀》課程中日文化差異導入的重要性
(1)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這是由語言本身的特點及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系決定的。把文化導入日語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只掌握語言符號系統或語法結構,而不學習其底蘊文化,就會造成雖能說一口流利日語,卻犯下嚴重語用錯誤的現象。所以,要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必須在進行日語語言教學的同時,進行中日文化差異教學的導入,培養學生對社會文化的理解與認知的能力。
(2)近年來,中國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巨大的市場潛力為日本企業的來華投資創造了有利條件,來華投資的日企數量大幅攀升,隨著中日經濟往來的日益頻繁,跨文化交流也隨之日益增多。從而,因不同文化之間存在差異在交往中引發的誤解也時有發生,這些事實使更多的日語教師認識到“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在日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3)中日文化差異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日語的興趣,滿足語言學習的要求,從而促進日語教學,特別是《日語精讀》課程的教學。這會對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產生積極的影響。在教語言的同時結合語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內涵,可以將中日文化常識融入教學,進一步鞏固專業知識點。
三、結束語
中日兩國的歷史背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截然不同,日本文化是日本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吸納了包括中華文化在內的外來文化又將其巧妙地移植在本民族精神土壤上的產物。如果傳統的語言技能教學完全將語言和文化分割開來,只注重教授語法知識和訓練語言技能,而忽視中日文化差異教學,將導致學生缺乏跨文化交際意識,從而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日語。因此,將中日文化差異的教學融入高職《日語精讀》課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28
Abstract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routine work for undergraduate cultivating, thus playing a key role in improving the cultivating quality. Knowing exactly what to inspect, what to resolve, and then making the feasible action plan for corresponding issues can lead to practical effect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key factors of undergraduate cultivating, this paper determines the scope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and then establishes an engineering analysis model for the problems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This analysis model relates to two analysis methods: one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intersection for finding problems, the other through a hierarchy process for dissecting problems.
Key words key factors of cultivating;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engineering analysis model; analysis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intersection;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期中教學檢查(以下簡稱中檢)是本科生培養過程中一項常態化的重要工作,是本科生培養質量管理PDCA循環中的關鍵環節,兼具對日常教學工作的導向功能、調節功能和督促功能,①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期中教學檢查面臨的主要難題
筆者長期從事本科生培養的管理工作,感到在中檢工作中存在如下3個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的難題。
一是中檢當且僅當查什么。本科生培養工作涉及學院建設的若干方面,中檢檢查哪些內容或要素,需要仔細斟酌確定,要做到既系統全面又無范圍蔓延,既重點突出又無缺漏項。僅憑主觀判斷來確定檢查內容,可能會顧此失彼。②
二是中檢問題是否找得準。中檢中,各檢查者會反映若干問題,由于立場站位、觀察角度,以及對教學規律認知層次不同等原因,檢查者們反映的問題會存在較大的個性化差異,表現為表述各異、粗細不一,在指向上若明若暗,在內容上交叉粘聯,難以準確判斷問題真偽及其嚴重性。
三是中檢問題的整改措施是否得力。中檢找準問題不是目的,目的是制定整改措施解決問題,提升培養質量。中檢發現的問題往往互相纏繞嵌套,有的問題是其它問題的原因,有的問題是其它問題的表象,這使得從哪切入制定整改措施成為難題。
筆者研閱了10余所高校的中檢報告,上述3個問題普遍存在。對于高校管理者而言,需要找到一套科學的分析模型或方法,有效解決這3個問題,提高中檢實效。
2 基于本科生培養質量生成要素及作用關系,確定檢查內容
中檢是對本科生培養質量以及培養活動的全面檢查分析。確定中檢當且僅當查什么,首先要搞清本科生培養質量有哪些生成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相互作用生成培養質量的路徑機理。筆者基于多年本科生培養管理經驗,總結提出如圖1所示的本科生培養質量生成要素關系圖。
如圖1所示,本科生培養質量生成要素共10個。根據各要素在培養質量生成路徑上的位置,分為規劃設計要素和組織實施要素兩類,組織實施要素再細分公共基礎要素(“指揮管理”)、支撐要素(包含“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資源條件建設”等3個要素)和直接要素(包含“學員材質”、“第一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活動”等3個要素)等3個子類。
10個要素相互作用生成本科生培養質量。3個規劃設計要素不直接生成培養質量,而是通過作用于7個組織實施要素生成培養質量;7個組織實施要素中,3個直接要素共同作用直接生成培養質量,3個支撐要素通過作用2個直接要素間接生成培養質量,公共基礎要素直接或間接生成培養質量。
從檢查全覆蓋角度,中檢內容應覆蓋生成培養質量的10個要素,但由于3個規劃設計要素是通過7個組織實施要素生成培養質量,其存在的問題將在培養實踐活動中暴露,故筆者提出將中檢內容界定在7個組織實施要素上,即中檢當且僅當檢查“學員材質”、“第一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活動”、“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資源條件建設”和“指揮管理”等7個方面。
3 基于本科生培養質量生成要素及作用關系,開展多維交匯分析,找準中檢問題
確定了中檢當且僅當查什么后,管理者馬上面臨中檢問題是否找得準的問題?;趫D1,筆者研究提出多維交匯分析法,通過對各檢查者發現的問題進行標準化處理和嚴重性分析,確保找準中檢問題。
3.1 對各檢查者發現的問題進行標準化處理
筆者按照“定向”、“拆細”和“去重”等 3個方法步驟,對各檢查者發現的問題進行標準化處理。
“定向”是指對照圖1,確定每個問題的指向要素;“拆細” 是指對于指向2個(含)以上要素的問題,進行拆細,使拆細后的每個問題只指向1個要素;“去重”是指合并某個檢查者反映的相同或相近問題,使相同或相近問題在該檢查者只反映1次。
在問題“定向”過程中,貫徹如下兩個原則。一是,問題描述要盡量定量,不能定量則須定性,無法定性則不提。二是,舍棄未找到指向要素的問題描述。
3.2 對各檢查者發現的問題進行嚴重性分析
對各檢查者發現的問題進行標準化處理后,要根據問題的指向要素、聚焦度和檢查者權重等3個屬性,綜合判定問題嚴重性。判定規則如下。
問題指向要素。嚴重性排序為直接要素>支撐要素>管理要素。直接要素中,“學員材質”>“第一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活動”;支撐要素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資源條件建設”。
問題聚焦度。反映的檢查者越多,聚焦度越高;聚焦度越高,則問題越嚴重。
檢查者權重。按各檢查者話語權排序,排序越靠前,問題越嚴重。不同的質量生成要素,各檢查者話語權排序不同,詳見表1。
在綜合分析問題嚴重性時,上述三個屬性的嚴重性排序為指向要素>聚焦度>檢查者權重。
4 基于本科生培養質量生成要素及作用關系,層次化分析問題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找準問題后,管理者要根據問題原因制定得力的整改措施,以解決問題、提升培養質量。措施是否得力,關鍵在于問題原因是否分析得透徹?;趫D1,筆者研究提出中檢問題原因的層次分析法。該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沿著培養質量生成路徑,對指向各要素的問題,層層遞進地分析原因,一直分析到最底層。將上層問題原因與相同的下層問題表象歸并,針對最底層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克服措施交叉覆蓋、雜亂糾纏,使整改實效沿著生成路徑向上傳遞。具體實施流程如圖2所示。
4.1 逐層向下分析各要素問題的關聯性
按照先直接要素、再支撐要素、后管理要素、最后設計要素的層次順序,逐層分析問題原因。每分析一層,就將該層問題的原因與下層問題對照關聯,關聯上的則合并處理共同研究整改措施。按此步驟不斷遞歸,直至問題原因分析找不到下層要素支撐。
4.2 非關聯的問題逐層向上推導實證負作用
對關聯不上的問題,要逐層向上推導并實證該問題的負作用,直至該問題負作用無法實證為止,將最終實證層面的負作用列為問題進行整改。
若問題的負作用無法實證已傳導至上層要素,則列為該層要素的獨立問題進行整改。下層要素問題負作用未傳導至上層要素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負作用傳導需要時間,時間尚不及傳導至上層要素;二是傳導過程中被某些積極因素或正能量中和了。不論哪種原因均需解決。
上述遞歸分析結束后,從最底層原因入手制定整改措施,整改實效必然沿著分析鏈條向上作用,最終作用于最上層要素問題。
5 成果價值和應用效益
該成果全面系統的提出了一套中檢問題工程化分析模型?;诒究粕囵B質量生成要素及作用關系,確定了中檢檢查內容及范圍,提出了找準問題的“多維交匯分析法”及析透問題原因的“層次分析法”,能有效解決中檢中普遍存在的3個難題。該成果可為開展中檢工作提供實踐指導,避免檢查工作的盲目和低效,對提升中檢實效具有普適借鑒意義。
該成果在筆者單位應用多年,有效增強了中檢工作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提升了中檢工作精細度,對教學問題的發現和解決發揮了十分明顯的作用。運用該成果,筆者單位6次中檢累計發現58個教學問題,目前已解決51個,比例高達88%。以該成果為主體的中檢模式,榮獲2015年軍隊教學成果獎。
6 尚需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該成果雖然在確定中檢檢查內容,找準中檢問題以及析透問題原因等方面開展了一些創新研究,但由于數據積累尚不豐富,目前“多維交匯分析法”中對問題嚴重性的判定規則,以及“層次分析法”中對逐層向上推導實證負作用,只能進行定性闡述,尚不能進行定量分析,需要進一步積累數據不斷深化研究。歡迎國內同行深入研究探討,為不斷提升中檢實效提供更多參考借鑒。
1 導語
熟語“是伴隨著語言史發展的腳步和語用跳動的脈搏由使用該語言的整個社會力量對語言財富進行創造性勞動的成果,是漢民族語言的精華”。①在無以盡數的語海中,關于“茶”的熟語比比皆是,形成了一套茶文化熟語。在討論茶文化之前,首先我們得弄清什么是文化。H. H. Stern根據文化的結構和范疇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
從文化的內部結構來看,包括下列幾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層主要包括國家的行政管理體制、人才培養選拔制度、法律制度和民間的禮儀俗規等內容。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心態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于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那么,茶文化也應該有這四個層次。鑒于前者更多涉及的是經濟、自然、民俗等方面,和語言類關系不是很密切,本文著重對心態文化做重點研究,以下是具體分析:
所謂茶文化的心態文化方面是指是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這是茶文化的核心。如人們在品茶中所追求的人生價值觀,把飲茶與待人接物相聯系起來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以及對方面的影響等等。
2 茶文化體現的人生價值觀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的思想,貫穿于茶文化發展的歷程,形成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分析和研究中國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思想,對我們進一步了解茶文化的歷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發揚光大中國茶道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茶文化所體現的人生價值觀就其要義來講,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2.1 重德
重德,是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中最基本的內容。講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是歷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關于此方面的熟語有“一女不吃兩家茶”、“吃兩家茶,睡兩家床”是對“婦德”的說明,雖然不符合當今世界的思想,但是對愛情的忠貞是中國傳統的道德。
2.2 尚和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義主要是和諧。通過以“和”為本質的茶事活動,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茶文化關于“和”的內涵包括人們認識事物的態度和方法,同時也是評價人倫關系和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通過飲茶、敬茶,形成了茶禮、茶藝、茶會、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學等多種茶的表現形式,此方面的熟語有“客從遠方來,多以茶相待”、“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而實質內容則是以茶示禮、以茶聯誼、以茶傳情,而達到的目的則是以茶健身,以茶養性,以茶表德。
2.3 倡廉儉
廉儉之德的核心在于以茶示廉、以茶示儉的基本原則。關于這方面的熟語有 “糧收萬擔,也要粗茶淡飯”、 “勤快人講實干,懶惰人講茶飯”等等。當代茶圣吳覺農則示“茶性無邪”的理念,林語堂更是謹持“茶象征塵世的純潔”之觀念。茶為自然界之靈物,茶性至清,以至清至靈的茶性對應于人性,無疑要倡導一種廉儉的人生之道。在我們當代中國要以茶養德,修廉儉之德。這是茶文化給我們帶來的人生哲理。
3 對中國的影響
隨之最初的藥用和飲食意義淡化,茶有了其他用意,并逐漸與宗教聯系密切起來,茶與中國儒教、道教和佛教等聯系起來更加豐富了中華茶文化。儒家以茶交友,以茶雅興,以茶養廉,以茶提倡友誼與和諧。道家飲茶為契合自然。佛家飲茶為明心見性。以下分別分析。
3.1 茶與儒家的契合——貴和尚中
儒家思想核心是“貴和尚中”。“和”就是和諧,不沖突,中庸之道。儒家講求的“和”可用于自然、社會、人生各個方面。萬物調和、萬事和平,才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昂汀笔抢硇缘墓澲?,是一種氣度、一種胸襟。這恰是茶的本性,反映了中國人的性格,即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不卑不亢?!耙圆钑选?、“以茶養廉”、“以茶可雅志”即主張溝通思想,創造和睦氣氛,同時保持一顆平和的心去看世界,認識世界,從而追求精神上的和諧。這也是中國人生哲學的最高境界。
3.2 茶與道教的融合——天人合一
道教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強調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通的,可以達到統一。道教與茶文化關系最有說服力的要數陶弘景《雜錄》中所說“茗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君服之”的記載。道教有“以茶饗客”的風尚,道家強調“無為”、“避世”思想,將空靈自然觀點貫穿于茶文化之中,注重茶的養生之法,使茶藝達到切合自然的境界。同時,道教重感通之情。吸取宇宙天地之精氣的茶與天地宇宙之精靈的人有性情相通之處,即茶的清與淡雅之性,與人性中的靜、清、虛、淡的品性相似。正是如此,茶的自然本性與人生精神在茶文化中能得到高度的統一。
3.3 茶與佛教的交融——茶禪一味
茶與禪淵源深長,可用“茶禪一味”來概括。②這句熟語濃縮著許多至今也難以闡述得盡善盡美的深刻涵意?!安瓒U一味”中“一味”指茶與禪二者融為一體,兩者不可分離。意指禪味與茶味同是一種興味,品茶成為參茶的前奏,參茶又成了品茶的目的,二位一體,水融。
茶成為禪事活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深層的原因當然在于觀念的一致性,即茶之性質與禪悟本身融為一體,具體表現在內外兩個方面:一、外在方面:因禪宗講究坐禪和禪定,在佛家看來,茶的自然屬性可幫助僧人們提神醒腦,消除疲勞,振作精神,完成坐禪。二、內在方面:二者均重在主體感受,飲茶需心平氣靜地品味,以求環境與心境的寧靜、清靜。參禪要澄心靜濾的體味,講究專注精進,直指心性。因而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很適合佛教徒守戒坐禪的需要。所以“茶助禪,禪助茶”。
4 飲茶透露出的哲學
中國茶文化自始便與中國人生哲學緊密關聯。我們之所以可從茶文化中發掘出對應于人生哲學的有益理念,是因為茶性與人性有一定的對應性,特別是茶性中清醇靜雅的一面,可讓人不斷地體味而受到無窮的啟示。這些以茶喻理的茶文化熟語有著重要表義功能?,F舉例如下:
1.喻人情
人走茶不涼
客來茶相待,情誼融其間
2.喻事理
冷茶冷飯吃得,冷言冷語受不得
當家才知茶米貴,養兒方知報家恩
3.喻養生之道
寧吃粗茶飯,不嘗無價藥
吃生蘿卜喝熱茶,醫生改行拿釘鈀
5 結語
以上是對關于茶的熟語的文化內涵的淺析,我們在品茶中更應注重講究其深邃的文化內涵,在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史上,茶為文化這一范疇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地位也是如磐石一般不可動搖。茶文化與茶文化的熟語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相互促進。中華茶文化為茶文化的熟語的形成創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相反,茶文化的熟語也為中華茶文化的傳承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中國人,我們要弘揚中華茶文化。
注 釋:
①姚錫遠.熟語文化論[J].河北大學學報,1994
②林志.中國茶道[M].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0
參考文獻
[1]龔永新 蔡世文. 三峽茶諺及其特征[J].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1)
1茶文化在英語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結合教學實踐體會,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茶文化的作用:1.1充實英語知識的作用在傳統教學視域下,大學英語教學主要由:詞匯、閱讀理解、語法、寫作等四個板塊構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往往按照上述流程進行教學。我們且不去討論這種程式化教學的弊端,就教學內容而言也難以滿足當前的需要。那么當前的需要是什么呢?在突出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當前需要應聚焦于人文修養的增強。可見,隨著茶文化的融入將能有效的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另外,從客觀的教學狀態上來看,這也能充實英語知識的構成。1.2增強文化素養的作用增強大學生的國外文化素養,不僅能在長期視角下來提升他們的文化修養,也能在潛移默化的情形下拓展他們的國際視野。在當前“一帶一路”戰略驅動下,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將呈現出新的格局,從而對建設人才的職業素質構成也將提出新的要求。由此,通過融入茶文化將對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起到積極作用。事實表明,對國外茶文化的習得將能增進大學生今后與外方進行交流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便是從飲茶、品茶的途徑中來獲得的。1.3激發閱讀熱情的作用回到大學英語教學中來,現階段大學生對該課程普遍存在著消極情緒。反映在學習中缺少主動閱讀英語文章和文獻的意識。對這一問題,需要辯證的去認識。筆者認為,課堂教學缺乏樂趣和缺少足夠吸引的英語知識,這些都是導致大學生放棄主動閱讀的原因。為此,通過融入茶文化則能在解決“樂趣”和“吸引”問題的同時,激發起他們的閱讀熱情。
2茶文化融入英語教育中的思路
具體而言,可以沿著以下三段式來構建茶文化的融入思路:2.1厘清茶文化融入的目的將英語國家茶文化融入到教學中來的實施者是英語教師,所以他們首先需要厘清茶文化融入的目的。目的與目標不同,前者不僅包含最終所要達到的“彼岸”,還含有教師自身的教學價值取向。在與同行的交流中可以知曉,教師在面對任何教學模式創新時,都需要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調試,并需要與當前的教學考核機制建立起友好的界面。因此,厘清茶文化融入的目的,將能幫助教師主動的去適應和改觀當前的課堂教學環境。2.2完善茶文化融入的手段這里的英語國家茶文化主要指向英國和美國的茶文化,而且二者的茶文化表現形態差異性很大。這種較強的差異性也就表明,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這里就涉及到教學手段問題。傳統視域下的教學手段往往需要建立起教師與多媒體教學設備之間的主體和客體關系,而在融入茶文化時僅僅依托這種關系仍無法完全滿足教學需要,即無法滿足知行結合原則下的教學需要。因此,這里還需要通過引入“行”的教學模式來給予補充。2.3做好茶文化融入的評價作為一類教學模式創新,其仍然需要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的整體評價機制之中。但與諸如閱讀理解、寫作教學不同,對茶文化融入效果的評價難以建立量化指標。對此,可以考慮通過間接性評價來給予實施。具體而言,便是可以考慮在合作學習模式下,對學生學習主動性進行定性評價,以及對課堂知識點反饋進行定量評價。
3教學實踐中所面臨的挑戰
以上思路的構建并沒有充分考慮現有教學環境的制約性,所以為了增強下文解決措施的可操作性,這里提煉出了以下三個方面需要應對的挑戰。3.1教師備課所面臨的挑戰教師備課所面臨的挑戰在于,如何合理整合英國和美國茶文化的知識點。這里需要引起重視的是,融入茶文化屬于英語文化教學內容,而該內容并不屬于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進而在學時分配上也顯得十分緊湊。為此,在滿足提升學生文化修養這一要求下,雜亂的茶文化信息則成為了挑戰。這一挑戰在教學實踐中的反映則是不同的教師可能會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側重于英美茶文化的某一方面,或者根據課堂教學環境來臨時調整教學內容,而這些都將降低教學的邏輯性。3.2教學銜接所面臨的挑戰這里的挑戰包括兩點:第一,茶文化融入過程中,如何與常規教學內容相銜接;第二,在知行結合原則下進行教學,如何做到知與行之間的銜接。對于前者而言,這一挑戰若未能給予較好的應對,將會使茶文化教學陷入與周圍環境不相容的境地,進而帶給學生的則是唐突的學習體驗。對于后者來說,則無法使學生獲得全方位的學習體驗,而弱化其在文化修養上的進程。實踐表明,這里應重視后者,應對后者所帶來的挑戰需要對現有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3.3學生激勵所面臨的挑戰對學生實施激勵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引導他們自主進行英語閱讀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下,激勵學生似乎并未引起教師的重視,且教師更多的是以一種鞭策的方式來“驅趕”學生進行英語學習。另外,口頭激勵似乎在當下也無法發揮顯著的作用。因此,這一難題便需要得到破解。
4解決措施
根據上文所述,解決措施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展開構建:4.1實行標準化備課制度這里的“標準化”體現在兩個環節:第一,建立英語文化融入的教學標準;第二,教學團隊嚴格執行教學標準。這里的關鍵點在于嚴格執行標準,所以需要實施集體備課制度。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創新,教學團隊需要在探究意識和試錯中來不斷提升教學經驗和完善教學手段,因此,教學團隊負責人需要在把握標準,和組織整合英美茶文化知識點上起到引領作用。筆者建議,備課的重點應在解釋英美茶文化差異性背后的文化原因。4.2開展茶文化專題教學從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出發,若是在課堂教學中將茶文化教學與英語知識點教學進行融合,則不僅難以形成先后邏輯連貫的效果,也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闡發英美國家的文化差異性。為此,教師可以設立專題教學,用兩課時來講授茶文化知識。專題教學的開設時間點可以安排在每一教學單元結束之后,通過布置事先的課前預習作業來引起學生的重視,進而也能起到鋪墊的作用。由于是專題教學,所以教師的教學風格應進行調整。4.3建立院系之間的協同建立院系之間的協同主要解決教學中“行”的問題,即可以整合專業實訓教學的場地資源,在其中開展英美茶文化體驗活動。眾所周知,茶文化包含著兩大文化元素,即顯性元素和隱性元素?!靶小彼鉀Q的便是將顯性文化元素展現出增強學生的體驗感,進而與課堂教學中所獲得的“知”形成契合。那么,學生便可以在這里體驗美國人十分習慣的冰紅茶,以及鑒賞英國飲茶文化中的流程。關于這一點,需要引起教學團隊的重視。4.4營造學習的競爭氛圍對學生實施學習激勵,其最好的方式便是形成學生之間的相互激勵,進而激發起他們主動進行英語閱讀的熱情。這里首先需要進行組織構建,那就是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教師在茶文化教學結束之后,需要讓各個小組提交用英文完成的學習報告。然后,根據報告質量對小組進行評分(總分)。然后,由小組組長根據組員對報告的貢獻來細分分數,從而形成組員的成績。依照這種模式,便能有效的激發起小組成員的學習參與意識和自主意識。最后,在開展教師隊伍發展的手段構建上,應采取雙管齊下的模式:(1)針對性的開展崗位培訓。從目前所反饋的信息可知,崗位培訓的重點應放在拓展教師的專業視野上,因此需要對英語教師進行各學科專業概論講授,并促使他們能將這些專業知識融入到英語教學之中。(2)形成自覺提升業務能力的氛圍。在氛圍的營造上不僅需要進行組織文化建設,還需要優化現行的激勵政策。
5小結
本文以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為考察視角,在英美文化教學領域探究了增強課堂教學“活性”的策略。大學英語教育在當下已處于較為尷尬的境地,這種尷尬境地主要反映在課堂教學氛圍和教與學的關聯性上。本文認為,應重視茶文化在課堂教學中的融入。具體而言,這里的茶文化主要指向英語國家的茶文化,其不僅能向學生傳遞更多的英美人文知識,還能在豐富他們見識的情況下加強他們的英語閱讀熱情。融入的途徑包括:實行標準化備課制度、開展茶文化專題教學、建立院系之間的協同、營造學習的競爭氛圍等四個方面。
參考文獻
[1]徐琪.文化與交際能力培養———芻議大學英語教學之轉向[J].教育教學論壇,2014(1):31-33.
[2]郭彥芳.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3(31):54-55.
[3]楊新瑩.淺談大學英語聽力教師應具備的理論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3(9):12-13.
筆者有幸在中國茶博看到韓國著名畫家閔庚燦繪制的國畫《松竹梅》,畫面松柏蒼翠、墨梅橫斜,下方是一片茂密的茶園。中國自古把松、竹、梅稱為歲寒三友,可這里畫家卻將茶與松、梅并提,可見在畫家看來茶的品格與松、梅一樣高尚。筆者作為一線中職教育者,不禁深思,若能讓中職學生這群特殊的孩子也擁有茶一樣的高尚品質,定能使學生受益一生。
1茶文化體系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在神農時期就被發現,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此“嘉木”也在經歷著多樣的變化。茶最初被人們作為藥物使用,后來又逐漸被推為食材,之后茶又成為一種健康的飲品。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因此,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所以茶文化組成體系應該包括茶學,茶道,茶情,這三個層面。
這里的茶學是建立在狹義的層面上。在《茶葉》刊物中,很多茶界的權威和茶人都認為“茶學”是一門關于茶葉的源與流的學科。筆者覺得茶道是通過泡茶藝術(茶藝)這種方式,給心靈創造安靜的氛圍,用自己的心去領悟不可言說的個中滋味和人生哲理。
茶情是指以茶為載體的茶書,茶詩、畫等及品茶所帶來的感受。
2茶文化引入中職學校所帶來的功效
茶文化對他們的益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拓寬學生的就業路
一方面,在2007年l2月國家商務部公布的《茶館業企業經營規范》中指出,茶藝師與從業人員的比例分別不低千1:3、1:5、1:7。另一方面,懂茶悟道茶藝師的需求越來越多。但目前大專院校中,把茶文化作為專業很是罕見,使得高素質的茶藝師實在難找。所以即知茶藝又懂悟道的茶藝師必將成為近來較為緊缺的“寵兒”。因此在各不同專業的中職學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使他們在接受系統的本專業學習的同時,也學到茶文化,既能掌握本專業,又能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取得茶藝師資格。
2.2茶文化對學生的影晌
(1)茶文化有助于中職學生增長文化知識,從而樹立信心,讓精神不再空虛。茶的故鄉是中國,茶的起源、發展、傳播經歷了幾千年。所以在中職學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但能讓他們學習到茶起源、發展、傳播的過程,而且能彌補他們的最為缺少的史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對他們每個人來說起點是一樣的,這就等于給了很多放縱自我的孩子再一次站起來的機會,讓每一個自信心不足的或喪失自信心的孩子在茶文化里再樹立信心,并把這份自信心帶到生活中,也能讓那些早已把本專業知識學的得心應手的孩子找到精神的寄托,讓他們課余不再精神空虛。
(2)茶文化有助于促進中職學生思想道德的修養。
中職學校的學生往往價值觀和人生觀模糊,因此思想道德上的問題比較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沉睡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情懷,讓他們變得“冷酷”。
其次,心理都還不夠成熟,有較強的虛榮心和過度的自尊心,表現欲望較強。
再者,中職學生對“個性”往往曲解。很多學生認為“個性”是對傳統的一味反叛,或是對紀律的抵制就是個性。
最后,自我為中心,在行為上缺乏理智和規范,往往為求利益,不計手段;在內心里不懂感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
茶文化可以幫助他們。一方面,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來,很多茶人、學者都將茶道的思想內涵總結為“和、靜、怡、真。也許每個人對這四個字有不同的理解,筆者看來“和”是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融入了儒、佛、道三家的精髓。儒家的中庸之道蘊含在“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茶藝過程中;行儉之德藏在“樸實古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心態上;明倫之禮體現在“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待客之道上,謙和之禮就在“飲罷佳茗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吃”茶過程中(《茶道茶經》)。這些可以修正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另一方面,文化是需要傳承的,相信在中職學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僅可以把茶文化的接力棒傳遞到下一代手中,而且還能喚醒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更重要的是當他們遇到在喧囂的都市中遇到事情時,能學會點一段淡雅的檀香,讓心慢慢的平和,讓封存在心底的“和”慢慢蘇醒。用沸水洗去杯子的濁塵,仿佛也洗去了積累在心上的濁塵,用平和潔凈的心等待“太和”之水。平和寧靜的氛圍和空靈情潔的心情慢慢出現。“鳳凰三點頭之后,杯中茶葉慢慢舒展,清馨的茶香慢慢彌散在身邊,飲者浮躁的心似乎也慢慢放下,精神隨著茶香慢慢飄蕩,心開始尋找真正的自我。此時輕輕的抿一口佳茗,讓色、香、味纏繞著舌尖,不禁讓人覺得全身心的舒暢和怡悅,仿佛就在此刻找到自己,看清了自己的方向,也認清了自己的路。正如閔齡所說,這是一種洗凈了骨髓的精神升華。而這就是茶道之“怡所帶來的“怡神悅志”之感,“明心見性之暢。最終將引導飲者到達“物我兩忘,天人合一”之“真”。
(3)茶文化有助于提高中職學生的審美能力。
中職學生的審美能力較弱,以致他們對美的理解往往特別怪異、浮淺。在一些學生看來,美僅僅是服飾上的怪異,和發型上色彩。而茶文化的展示者“茶情”,可以讓他們正確的認識美,品味美,最終創造美。
3在中職學校引入茶文化教育的方法
(1)把茶文化課程作為校本課程開設,給學生創造一個環境。
(2)開設茶文化社團。這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動手和交流的平臺。社團可以開展茶藝培訓、表演,茶葉采摘、加工等活動。
(3)通過講座、展覽等形式,擴大茶文化在中職學生中的影響。
二、有利于江西和諧社會建設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十年來,江西人民為構建“和諧江西”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比如在江西城鎮居民休閑時間增加的背景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居民由于不能合理利用休閑時間,大多沉浸于打牌、搓麻將等業余活動之中,賭博之風依然盛行。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茶文化講究的是以茶養心、以茶敬客、以茶行道等內容,因此,發展茶文化旅游必將有助于凈化社會風氣、協調人際關系、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進而助推和諧社會建設。
三、休閑視角下江西茶文化旅游發展的對策
(一)做好江西茶文化旅游發展規劃
近年來,江西省出臺了一系列的旅游規劃或行動計劃,提出了一系列的發展構想。如《江西省旅游業“十二五”規劃》強調把江西打造成“紅色搖籃、綠色家園、觀光度假休閑旅游勝地”;《江西省居民旅游休閑三年行動計劃》鼓勵開發教育旅游產品、文化旅游產品、推出“江西人游江西”活動。在此基礎上,江西各地紛紛制訂了當地旅游業“十二五”規劃及相應的實施計劃。這些規劃或行動計劃的出臺,不僅迎合了當前休閑服務業發展的需要,也迎合了茶文化旅游發展的需要。然而,茶文化旅游作為一種特色的休閑旅游形式,有其個性化的特色。為更好地滿足江西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有必要制定《江西茶文化旅游發展總體規劃》,規劃應涵蓋以下內容:第一,對整個江西茶文化區進行分類,如贛南為客家茶文化區、贛北為綠茶文化區等,突出區域特色,實現區域聯運;第二,要區分鄉村和城市茶文化:鄉村茶文化要突出江西良好的生態環境特色,搞好茶園生態建設標準(如要求茶葉種植生產過程中,少用或不用無機化肥或農藥等);由于茶館是城市居民休閑的主要場所,因此城市茶文化主要應以茶館為載體,根據市場需求規劃江西各地茶館的數量、建設一批特色或主題鮮明的茶館,并提出江西茶館行業服務標準;第三,規劃必須堅持以現代生態科學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在旅游活動中始終貫徹資源與環境保護思想及休閑理念。
(二)優化江西茶文化旅游產品
傳統的江西茶文化旅游產品是以茶園觀光為主,為適應江西旅游行業轉型升級和休閑產業發展的需要,必須優化江西茶文化旅游產品。第一,搞好茶文化旅游線路的設計。江西茶文化旅游線路的設計可以在2009年江西省旅游局制訂的《江西省旅游精品線路建設規劃綱要》的基礎上增加茶文化休閑的內涵設計旅游線路:如贛北環鄱陽湖茶鄉之韻游、贛南客家茶文化休閑游、贛西北茶生態文化游、贛西南紅色茶文化游等。當然在茶文化旅游線路設計上必須要有豐富的內容,不能夠單純以茶為唯一的主題,可以借助江西的其他文化元素進行組合,如江西的宗教文化、革命文化、陶瓷文化、竹文化等。第二,突出茶文化旅游產品的參與性。當前,江西茶文化旅游給多數游客的感受是只能看到江西一些名茶優良的生長環境,但不能系統感覺到江西的茶文化,這就迫切需要突出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體驗性。如在鄉村茶園,可以多給游客安排一些種植、采摘的活動;在城市茶館,可以多給游客安排一些泡茶、上臺表演、品茶的活動,游客不僅可以“學藝”,還可以經歷茶道精神與茶文化的體驗過程。第三,增加茶文化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更多的賦予文化元素,可以使旅游產品保持持久的價值活力,可以豐富江西茶的本土價值和人文意味,可以有效提高茶文化旅游品味。一方面,可以將江西各地原有的茶史資料(茶詩茶文、茶風茶俗等)融入當中,如江西婺源的“文士茶、富士茶、農家茶”、贛南客家擂茶等表演活動都可以融入到當地的旅游產品當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創作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如新時期的茶歌茶舞)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