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0 16:30: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血壓確診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PIH)也被簡稱為妊高征,是女性妊娠期特有的一種并發癥,多見于中、晚期妊娠婦女,該病主要的臨床特征表現為水腫、蛋白尿、高血壓等癥狀,對孕婦及嬰兒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具有嚴重影響[1]。目前,臨床相關學者對妊高癥治療以及護理的相關研究報道較多,但是國內外鮮少報道妊高征未來誘發高血壓的可能性及其危險系數,因此探討分析PIH患者是否是誘發遠期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對于降低高血壓發病率具有重要的探究價值[2]。為進一步探討分析PIH和遠期高血壓之間的危險聯系,本文對我院收治的50例PIH患者和600例非妊高征患者出現遠期高血壓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在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50例PIH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關于妊高征的診斷標準,病例入選標準:①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孕前并沒有原發性高血壓病史、肝腎疾病障礙史、糖尿病、冠心病等內科疾病史。③妊娠20周后出現高血壓癥狀,部分患者伴有蛋白尿、水腫等癥狀,嚴重的話可能會出現嘔吐、惡心、胸悶、頭痛、頭暈、昏迷、抽搐等癥狀。50例患者年齡最小23歲,最大30歲。同時應選取同時在我院婦科就診的非妊高征患者600例作為對照,患者年齡介于24-77 歲,平均(41.3±3.1)歲。兩組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等基本資料差異對比較小,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利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調查、分析所有患者身體狀況、既往病史,了解患者妊娠階段出現的各種疾病,妊娠高血壓發生率、高血壓征兆等情況。血壓測量方法:取患者端坐位,取右臂進行測量,應反復多次測量直到患者血壓穩定,在當天間隔60min后再測量1次。①高血壓確診標準:患者舒張壓(DBP)在90 mmHg以上,或者收縮壓(SBP)在140mmHg以上,非同日坐位測量3次或者患者血壓情況持續出現這種情況,即可確診為高血壓。②高血壓征兆:患者DBP≥90 mmHg,或 SBP≥140 mmHg。
1.3統計學處理
選用軟件SPSS13.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數據用(X±S)表示,使用t對其進行檢驗,χ2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P
2.結 果
2.1兩組患者高血壓確診率、高血壓征兆率對比。觀察組患者高血壓確診率(34%)、高血壓征兆率(22%)均明顯高于對照組5.7%、1.5%,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分娩后高血壓確診率在不同時間間隔段對比。隨著年齡的增長,兩組患者發生高血壓的幾率也隨之上升,但是觀察組在不同間隔時間段確診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表2 兩組患者分娩后高血壓確診率在不同時間間隔段對比(n,%)
3.討 論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醫療研究視野的不斷擴大,關于妊高征的相關研究也越來越深入,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很多學者不僅專注于該病的發病機制、治療方法、臨床護理等領域,同時也在思考妊高征和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之間的關系,妊高征是否可列為遠期高血壓發生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已經引起很多學者的關注。妊高征的發病率較高,據國外相關文獻報道[3],妊高征發生率介于7.27%-8.99%之間,而國內相關文獻報道,妊高征發病率稍微偏低,大約在5.58% -10.11% 左右。妊高癥的發生和諸多因素密切相關,孕期體重、孕婦的營養狀況、心理壓力、運動情況及產檢次數等都有可能導致妊高癥。目前,臨床尚未明確妊高征具體的發病機制,雖然臨床已經研究出很多有效的預防及治療方法,取得的成績較大,但是并沒有研究妊高癥是否會影響婦女未來的身體健康,是否會發生遠期高血壓的研究報道較少。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該病的危險因素較多,據相關研究表明[4],患者自身的性格、性別、食鹽攝入量、吸煙史、體重指數、家族病史、肥胖程度、血糖、血脂、吸煙史等都會誘發高血壓。為了提高廣大女性的健康指數,提高生活質量,降低高血壓發生率,研究妊高癥是否也是導致遠期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組研究發現,通過對比非妊高癥出現遠期高血壓的情況,妊高癥患者未來高血壓患病率、高血壓征兆發生率分別提高了28.3%、20.5%,這一研究結果和謝志紅等[5]研究基本一致。提示妊高癥可列入女性遠期高血壓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為了加強預防遠期高血壓發生,應重點篩查分娩時妊高癥婦女,加強女性健康知識教育,使患者意識到妊高征的危險性,指導患者平時應注意飲食習慣、生活習慣,養成健康、規律的生活作息規律,盡可能避免各種導致血壓升高的高危因素。
其次,本組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不管是妊高癥患者,還是非妊高癥婦女發生高血壓的幾率也隨之升高,尤其是老年患者出現高血壓的幾率較高。這一研究結果證實了老年患者極易出現高血壓的觀點。同時也提示,妊高征和分娩時間間隔越長,高血壓的發生風險也越高。但是統計妊高征和非妊高征婦女在間隔分娩時間20年以內、21 - 40年、40年以上各時間段的高血壓發生率,結果妊高癥婦女的高血壓發病率均遠遠高于非妊高癥婦女,再一次說明妊高征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
綜上所述,妊高癥是誘發遠期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之一,臨床應將分娩時出現妊高癥的孕婦作為高危防護對象加強預防,平時也加大對妊高征患者的健康知識宣教,指導學生控制血壓的基本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預防及自我管理能力,盡可能減少高血壓發病率。
參考文獻:
[1]黃濤,溫永順,張名福,等.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公共衛生,2012,22(11):1349-1351.
[2]雷玉秀,李鳳蓮,王玉梅.妊娠高血壓綜合征13 年發病規律及相關因素病例對照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2,22(28):3943-3945.
結果:實驗組的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高血壓患者單純依靠健康教育無法達到降壓效果,需要結合各種慢病管理手段,如:膳食、運動、服藥及自我血壓監測的綜合指導來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的認知程度,使血壓得到有效的控制。這大大的降低高血壓所引發的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減少殘障,干預效果明顯。
關鍵詞:高血壓 慢病管理 健康教育 效果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05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8-0271-02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社區慢性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元兇。大量的研究表明,高血壓是多基因、多環境影響的疾病,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不良的物理因素以及社會環境有關[1]。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及危險因素水平的上升,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防治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仍處于較低水平,其正在吞噬越來越多的人的健康和生命[2]。控制高血壓主要不是針對高血壓病本身,而是影響高血壓的危險因素[3]。本研究對確診為高血壓的患者分別進行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前者更能有效地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對藥物治療的效果有促進作用,血壓得到有效地控制。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選擇2010年在社區確診為高血壓的患者,診斷標準為2009基層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并符合以下條件:①具有溝通交流能力;②年齡在54±5.6周歲;③患者或家屬能理解并配合;④有聯系電話及社區管轄,將符合條件的120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其中實驗組60例,對照組60例。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的健康教育,對實驗組進行為期12個月的慢病管理。
1.2.1 護理評估階段。根據社區提供的部分信息及電話隨訪的方法,了解、掌握患者的基本情況,對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有無吸煙飲酒史及并發癥等進行評估。
1.2.2 健康管理階段。對實驗組患者采取知識宣教、用藥指導、心理調節、行為管理、血壓監測等健康管理。
1.2.2.1 知識宣教。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高血壓的發病原因、診斷治療、慢病管理等知識的講解,使其對高血壓病有初步的認知。
1.2.2.2 用藥指導。幫助高血壓患者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終身持續用藥,不可隨意間斷。藥物劑量一般從小劑量開始,服藥期間定期測量血壓,并根據實際情況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不能自行加減藥物劑量,達到降壓效果后改用維持藥量,將患者血壓控制在130/80mmHg左右。
1.2.2.3 心理調節。幫助高血壓患者保持情緒穩定,學會自我心理調整及自我控制活動。多參加社會活動,多與人溝通,保持良好的心態及心理平衡,減輕精神壓力,避免情緒激動、緊張等不良刺激。
1.2.2.4 行為管理。幫助患者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合理運動,戒煙控酒,幫助患者制訂個性化的運動方案,以有氧運動為主,每周3~5次,每次40分鐘左右,在飲食上限鹽限糖,控制脂肪、動物內臟的攝入,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適當補充鉀、鈣含量豐富的食物。
1.2.2.5 血壓監測。幫助患者掌握正確的血壓測量方法,使其每天在情緒平穩的狀態下,定時、定部位、定血壓計地監測血壓,并做好記錄。如血壓波動較大,及時電話咨詢。
1.3 評價指標。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血壓情況,12個月后,患者回到社區醫院由同一人使用同一血壓計,在同一部位(左臂肱動脈處),測量三次,取平均值并記錄。
1.4 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的形式表示,采用Z檢驗,以P
2 結果
2.1 實驗組與對照組基本情況。實驗組60例,男25例,女35例,平均年齡在56.2±4.9歲;對照組60例,男19例,女41例,平均年齡為54.9±5.1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血壓值比較見表1。
2.2 實驗組與對照組干預前后血壓值比較。對兩組進行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后,其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高血壓患者大多數起病緩慢,早期多無明顯癥狀,很多人到最后發病才被發現的。在本研究中對確診高血壓人群,在進行單純健康教育基礎上實施慢病管理干預12個月后,其血壓控制情況優于僅接受健康教育治療的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 李小珍.高血壓的社區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師,2009,47(2):108-109
【關鍵詞】 氯沙坦鉀;氫氯噻嗪;非杓型高血壓;效果
人類血壓的變化情況在晝夜存在一定的節律性差異,比較典型分表現為雙峰一谷,在夜間血壓水平最低[1]。相關動態血壓監測結果證實,在患有原發性高血壓的患者中有20%的患者,在24小時內的血壓晝夜節律性明顯減弱或完全消失,臨床上將這一現象稱為非杓型高血壓[2]。為了對采用氯沙坦鉀與氫氯噻嗪聯合的方法對患者非杓型高血壓的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使臨床對非杓型高血壓患者的臨床表現有更加全面的了解,為臨床提供對非杓型高血壓患者進行治療的有效方案,使該類患者血壓的晝夜節律性得到更好的恢復,我們組織進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個過程中,我們抽取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來我院就診的84例患有非杓型高血壓的臨床確診患者病例,將其分為兩組,分別采用氫氯噻嗪和氯沙坦鉀與氫氯噻嗪聯合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變化情況、并發癥和不良反應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這三年時間內,采用臨床研究過程中常用的隨機抽樣方法,抽取來我院就診的84例患有非杓型高血壓的臨床確診患者病例,將其分為兩組。A組患者中有23例男性患者和19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齡最大者68歲,年齡最小者33歲,平均年齡49.3歲;患者中病程最長者17年,病程最短者2年,平均病程7.8年;B組患者中有20例男性患者和22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齡最大者65歲,年齡最小者37歲,平均年齡48.8歲;患者中病程最長者14年,病程最短者1年,平均病程6.6年。抽樣患者所有自然資料,統計學差異并不明顯,在研究過程中可以進行比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均經過相關的臨床檢查后確診。
1.2 方法:將抽樣中84例臨床確診患者病例資料,采用隨機分組方法分為A、B兩組,平均每組42例。A組患者采用氫氯噻嗪進行治療;B組患者采用氯沙坦鉀與氫氯噻嗪聯合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變化情況、并發癥和不良反應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1.3 用藥劑量和方式:A組:口服氫氯噻嗪25mg,每天一次,堅持治療四個星期;B組:口服海捷亞,每次一片,每天一次,堅持治療四個星期。
1.4 數據處理: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14.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P<0.05時認為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經過仔細研究后我們發現,B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動態血壓改變幅度明顯高于A組患者,且統計學差異非常明顯(P0.05)。
3 討論
利尿劑可以通過其本身所具有排鈉利尿功能,使患者的血壓恢復正常的節律,從而使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得以消除。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與其他類型的降壓藥相比較,利尿劑可以使血壓晝夜節律異常現象得到更加明顯的改善,對出現晝夜節律異常的高血壓患者而言,如果不存在禁忌證,選用利尿劑進行治療時一種非常理想的辦法[3]。杓型高血壓的臨床發病機制中, 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氯沙坦對AngⅡ受體具有非常明顯的拮抗作用,可以使AngⅡ的消耗量明顯減少,并可以使藥物對腎上腺皮質球狀帶的刺激明顯減輕, 從而使醛固酮的分泌量減少。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利尿劑和ACEIs聯合使用對該類患者進行治療比單用利尿劑可以使其血壓晝夜節律得到更加明顯的改善,氯沙坦鉀/氫氯噻嗪固定復方制劑(海捷亞),不僅僅具有改善血壓晝夜節律的作用,而且對患者血壓節律的進一步恢復有積極作用[4]。
總而言之,采用氯沙坦鉀與氫氯噻嗪聯合的方法對患者非杓型高血壓的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十分明顯,患者在用藥后可以使動態血壓水平得到更加明顯的改善,減少和避免出現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現象。
參考文獻
[1] 杜瑞雪,范利,張莉.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晝夜節律控制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老年醫學,2007,21(14):236-237.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579-02
在臨床上高血壓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慢性心血管疾病,為目前全球關注的一個公共衛生問題。近幾年的調查結果顯示,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使得高血壓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對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均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高血壓的早期預防和有效治療對于降低高血壓的發生率和改善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1]。本次研究中出于對成人居民高血壓患病情況以及相應的特征進行分析探討的目的,對我市成人居民展開了高血壓患病情況調查,現匯報調查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中調查對象來源于2011年1月-2013年9月間全市范圍內成人居民,采取整群分層抽樣的方法抽取3萬人,分別包含有:農、林、牧、漁業;制造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金融、保險業;社會服務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藝術及廣電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個體,共10個群體,每個群體3000人,研究對象年齡均在19-60歲之間,將抽取的3萬人按照年齡分成19-29歲組、30-39歲組、40-49歲組、50歲以上組。研究對象高血壓診斷均由市三甲醫院體檢中心完成。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調查標準,自愿接受調查研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對以上統計研究對象按照血壓檢測,而后按照患者的地區、年齡、性別等進行分組,統計各組患者高血壓的發病情況,并展開對比分析。
1.2.2 高血壓檢測方法
經國際標準上臂式電子血壓計對患者展開血壓測量,操作過程中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對血壓數值進行準確記錄,具體測量方法如下:在檢測前受試者應安靜休息5分鐘以上,在測量的過程中應保證受試者采取坐位,安靜不講話,肢體盡量放松,將上臂或者是穿著薄襯衫。身體與儀器正對,身體的中心與顯示部分的中心保證在一條直線上,右手臂放入儀器,肘部盡量彎曲,腹部與桌子貼緊,雙腿并攏,而后按下開始鍵展開血壓測量,以最終顯示屏顯示的數值為準,反復測量3次取平均值[2]。
1.2.3 高血壓診斷標準
在受試者沒有應用抗高血壓藥的情況下,非同日測量3次,收縮壓水平超過140mmHg/舒張壓超過90mmHg,則可確診為高血壓[3]。
1.3 數據處理
研究中相關數據資料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患者年齡、舒張壓與收縮壓檢測結果等相應計量資料均采取均數加減標準差( ±s)形式表示,在對比分析過程中,針對計量資料的對比采取t檢驗,針對計數資料的對比則是采取Χ2檢驗,在P
2 結果
2.1 不同年齡組患者血壓檢測結果比較
經比較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加,血壓檢測結果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2.2 不同性別者高血壓發生率比較
本組3萬受試者中包括有男性16847例,女性13153例,經比較發現,男性受試者收縮壓與舒張壓檢測結果分別為(124.35±15.43)mmHg,(79.22±10.76)mmHg,確診為高血壓者1849例,發生率為10.98%,女性受試者收縮壓與舒張壓檢測結果分別為(114.21±13.29)mmHg,(72.51±11.23)mmHg,確診為高血壓者512例,發生率為3.89%。顯然男性受試者血壓檢測結果較女性高(P
2.3 不同地區者高血壓發生率比較
本組3萬受試者中,居住地為主城區者1.5萬,非主城區者1.5萬,經比較發現,主城區者確診為高血壓者1762例,發生率為11.75%,非主城區確診為高血壓者599例,發生率為3.99%。顯然主城區高血壓發生率較非主城區發生顯著升高(P
3 討論
目前高血壓已經成為我國成人居民心血管疾病的一個主要危險因素,對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均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曾有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與腦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因此對高血壓展開積極的預防對于減少心血管危害具有重要的意義[4]。
近期有文獻報道,高血壓患病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且不同年齡段的高血壓發生率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次研究中出于對成人居民高血壓患病情況以及相應的特征進行分析探討的目的,對我市成人居民展開了血壓水平檢測,結果發現,調查的3萬中,檢出高血壓2361例,其中男性1849例,女性512例,發生率分別為10.98%、3.89%,男性多于女性;本次研究中還對比分析了不同地區受試者的高血壓檢測結果,統計得知,主城區的1.5萬受試者中檢出高血壓1762例,非主城區599例,發生率分別為11.75%、3.99%,主城區高血壓發生率較非主城區高。通過不同年齡段患者血壓檢測結果對比發現,隨著受試者年齡的增加,血壓水平呈現逐漸升高的趨勢,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以上調查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基本一致,這一結果充分證實了高血壓的發生可能與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居住地等有關[5]。
綜上所述,對于成人居民而言,年齡、性別以及居住地等均會對其高血壓的發生情況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在高血壓防治工作中相應管理者應對其給予關注,依照居民的具體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特別是針對一些男性、中老年人而言,應加強危險因素的干預,以達到降低高血壓發生的目的,改善居民的生活與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文. 2009 年基層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適用于廣大基層醫生[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0,2(01):57-73.
[2] 張剛,朱朝陽,張志峰.武漢市農村地區成人高血壓現況調查[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9,20(04):26.
原發性高血壓(EH)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又稱為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誘因,患者發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引起冠心病、腦卒中、腎功能衰竭等,影響患者健康。文獻報告顯示,高血壓是腦出血及腦梗死的重要危險因素,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的發展正由以“病”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轉變,加強農村地區老年高血壓患者健康狀態及中醫體質學分型對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疾病、養生并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具有重要的意義。從中醫角度來說,高血壓屬于“眩暈”“頭痛”等范疇,主要由于肝氣血不調,從而影響脾的升降運化,導致機體腎臟陰陽失調,氣血紊亂。為了探討農村老年體檢者中醫體質學調查情況及相應的干預措施,取2015年5月-2016年7月在醫院做健康體檢的農村老年體檢者3 000例,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5月-2016年7月收治健康體檢的農村老年體檢者3 000例,男2 125例,女875例;年齡60~87歲,平均(74.26±5.31)歲。
納入標準:①符合老年高血壓臨床診斷標準:服用抗高血壓藥物則無論結果如何,均視為高血壓;對于未服用高血壓藥物者,對于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的確診為高血壓。重復測定3次,取平均值。②老年體檢者對本課題知情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排除不符合老年高血壓疾病臨床診斷標準者;②排除合并有影響效應指標觀測、判斷其他生理或病理者;③排除合并其他疾病或伴有腫瘤者。
方法:人院后了解患者的病史,加強患者血壓測定,采用醫院自擬問卷調查表對患者高血壓中醫體質學分布進行調查,主要包括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血虛質、氣郁質、特稟質及瘀血質等9種類型。問卷調查表以北京中醫大學研制的體質量化表作為依據和參考。該量表共有7~9個條目,總分0~100分,初始評分為不同條目分值和,然后將原始評分與轉換分數進行轉化,轉換評分為0~100分,將轉化分≥40分作為體質類型標準,轉化評分越高,提示向該體質的傾向率越高。研究中,共發放3 000份調查問卷,回收3 000份,回收率100.0%。患者在填寫問卷調查時均由經我院統一培訓的人員進行指導,對于病情較重者,可以由家屬;對于文化程度較低者,可以由工作人員根據患者情況代填。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x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x±s]表示,P
結果
農村老年體檢者血壓情況比較:3 000例體檢老年患者中,1 865例確診為高血壓,發生率62.17%,高血壓患者舒張壓、收縮壓水平,高于非高血壓患者(P
3 000例老年體檢者中醫體質學分布比較:高血壓患者中排在前2位的分別為氣虛質及陽虛質,分別占35.01%、36.09%;非高血壓患者排在前兩位的分別為平和質和氣虛質,分別占25.46%和24.14%。高血壓患者與非高血壓患者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血虛質、氣郁質、特稟質及瘀血質構成比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文章對采用心理干預與降壓藥聯合的方法對患有高血壓的老年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在整個研究的過程當中,隨機抽取患有高血壓的臨床確診老年患者96例,并將其隨機分為A、B兩組,A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B組采用在常規的藥物治療基礎上進行心理干預,對兩組患者的治療后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并發癥以及不良反應情況、病情出現反復的情況等一些常見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8年8月~2010年8月,采用臨床研究過程中常用的隨機抽樣方法,抽取來我院就診的96例患有高血壓的臨床確診老年患者,將其分為兩組。A組患者男26例,女22例;年齡56~89歲,平均73.8歲;病程4~25年,平均9.4年。B組患者男21例,女27例;年齡59~85歲,平均75.2歲;病程5~21年,平均8.2年。抽樣患者自然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均經過相關的臨床檢查后確診。
1.2 方法:將抽樣中的96例臨床確診患者病例資料,采用隨機分組方法分為A、B兩組,平均每組48例。A組患者采用常規降壓藥物進行治療;B組患者在A組基礎上進行心理干預。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并發癥和不良反應情況、病情出現反復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1.3 療效評價標準:顯效:舒張壓降至正常,或下降幅度>20 mm Hg(1 mm Hg=0.1333 kPa);有效:舒張壓下降幅度<10 mm Hg但已正常,或下降幅度在10~20 mm Hg之間,或收縮壓下降幅度>30 mm Hg;無效:舒張壓下降幅度<10 mm Hg,沒有恢復正常,或收縮壓下降幅度<30 mm Hg。
1.4 統計學處理: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 14.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調查對象為在鄉鎮衛生院以上醫院確診的既往高血壓病病人,排除繼發性高血壓,病程1年以上,本縣農民。
1.2 調查內容與方法本文所調查分析的816例高血壓病例資料,于2006年3月開始由本院以及部分鄉鎮衛生院門診和住院病人中收集,以填表方式對病人相關情況(包括病史、體檢、藥物和綜合治療、降壓效果、靶器官損害等)進行調查和登記。調查中血壓測量方法、血壓水平定義和分類標準、靶器官損害以及相關臨床情況的診斷評估以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為依據。
2 結果
2.1 816例高血壓病人的年齡、性別分布和發病時間情況 見表1。
2.2 藥物治療情況 未服用任何降壓藥物178例(占21.8%),已服用降壓藥物治療638例(占78.1%)。在已服用降壓藥物治療的病人中,醫師指導下用藥84例(占13.2%),病人自己掌握用藥554例(占86.8%);較規范用藥53例(占8.3%),不規范用藥585例(91.7%);單藥治療506例(占79.3%),聯合用藥132例(占20.7%)。
2.3 一般治療情況 816例病人中,有煙癖者196例,已戒煙39例(占19.9%),未戒煙157例(占80.1%);有酒癖者264例,已限酒56例(占21.0%),未限酒208例(占79.0%);超重31例,已控制體質量9例(占29.0%),未控制22例(占71.0%);限鹽飲食51例,占病人總數的6.2%。
2.4 816例病人全部進行了血壓測量和以心電圖為主的心臟相關檢查;184例病人進行CT等腦部的相關檢查,其中152例腦血管損害結果均為腦血管意外;尿檢及腎功能檢查686例,其中401例腎損害結果包括尿蛋白異常、肌酐和尿素氮異常,見表2。
3 討論
3.1 本文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在已確診的農村高血壓病人中,有21.8%的病人沒有服用任何降壓藥物,其中部分病人是因沒有明顯癥狀和對高血壓病的危害認識不足,也有部分病人是因經濟困難未用藥。
在已服降壓藥治療的高血壓病人中,血壓正常的只占8.8%,90%以上的病人血壓仍在輕、中度高血壓水平,少數病人處于重度高血壓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多數病人沒有根據自己的血壓類別、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和靶器官的損害情況由醫生指導用藥,普遍存在不規范用藥現象,嚴重影響降壓效果。主要表現:①中度以上高血壓只使用其他一般性降壓藥如羅布麻、復方降壓靈片等;②短效藥每天只服用1次或經常性漏服;③不堅持長期用藥,無癥狀不服藥,有身體不適才服藥;④頻繁調換降壓藥物;⑤中、重度高血壓在單藥降壓效果不好的情況下不聯合用藥;⑥不根據并發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和靶器官損害情況個體化選擇降壓藥物,而是隨便聽從某些高血壓病人的推薦用藥。
表2顯示,已用藥的高血壓病人中,有10.3%在醫生指導下用藥,但是,由醫生全程指導用藥的不足5%。而且,在由醫生指導用藥中,也有少數農村基層醫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為病人選擇藥物不當、指導用藥不規范現象而影響降壓效果。因此,必須提高農村基層醫生專業技術水平和高血壓病防治知識。
3.2 在一般性治療結果中,只有6.2%的高血壓病人進行限鹽飲食,需戒煙的病人中只有19.9%的病人戒了煙,酒癖者只有21%的限制了飲酒。因此,在農村高血壓病的防治中,必須提高高血壓病人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的認識。
原發性高血壓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一種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升高為主要特征。該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能誘發比較嚴重的心、腦、腎并發癥,是導致患者發生腦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腎臟病等危險因素之一。原發性高血壓好發于中老年群體,根據相關統計,目前,全球高血壓患者的數量正呈現出快速上漲的趨勢,罹患高血壓疾病的人數已達到10億人。隨著我國步入老齡社會,我國高血壓患者人數現已超過2億人。原發性高血壓因病因不明確,難以進行有效根治,臨床確診后,主要采用藥物進行治療,輔以生活方式干預,以減緩靶器官損害,最大限度地減少并發癥,降低致殘率及死亡率。為探討原發性高血壓臨床診斷與治療有效方法,本文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間,在某院進行治療的18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別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法。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根據隨機原則,將選取的180例患者,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患者90例。其中,男性患者93例,女性患者87例;年齡41 - 81歲,平均年齡(57.2±6.7)歲。病程6個月-11年,平均病程(5.13±1.02)年。180例患者中,有78例肥胖,102例有吸煙史,67例有酗酒史,132例合并糖尿病。所有患者均排除肝、腎、功能嚴重不全和重大心、肺、腹疾病,符合納入標準,知悉研究內容并簽署同意書。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二)治療方法
通過體格檢查,排除繼發性高血壓后,兩組患者均進行進一步診斷,最終確診為原發性高血壓。對照組患者與觀察組患者均施行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等常規降壓治療方法,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回家遵醫囑繼續服藥和自我調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再給予系統、專業的衛生健康教育干預。兩組患者的治療周期均為6個月。
(三)觀察指標
治療周期結束后,根據WHO相關標準,分別測定兩組患者的血壓水平,舒張壓控制在73 - 85 mm Hg、收縮壓控制在110 - 130 mm Hg視為正常。
(四)統計學方法
本文研究數據全部采用 SPSS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所有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來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檢驗。以P
二、結果
經過周期6個月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的血壓水平都有了明顯的改善。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血壓改善狀況明顯更優。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三、討論
(一)原發性高血壓的病因病機分析
西醫認為,遺傳和環境因素是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原因,某些先天性遺傳基因與致病性增壓因素、生理性減壓因素共同導致了原發性高血壓。另外,高鈉、低鉀膳食,肥胖,飲酒,精神緊張,年齡及運動不足等,也會誘發原發性高血壓。大多數原發性高血壓初期癥狀不是很明顯,很多都是體檢或偶然機會才發現血壓收縮壓≥140mmHg(18.4kPa),舒張壓≥90mmHg。確診后,一些患者往往會產生頭暈、失眠、健忘、易激動等神經癥樣癥狀。隨著病情的遷延,如果不采取有效治療措施或者不能長期堅持治療,一些病人甚至會出現嚴重并發癥和靶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損害。中醫認為,原發性高血壓是憂郁惱怒、情志過急、內傷損傷、生活失節等導致,患者肝、腎陰陽失調,是高血壓病的基本病機,肝屬木,脾屬土,肝旺克脾,脾失健運,聚成痰濕,而致痰濁壅盛證,由此表現為風、火、痰、瘀。高血壓病的高血壓的證候要素,主要分為實證要素和虛證要素。實證要素有陽亢、火、痰濁、(肝)風、瘀血、氣郁、氣逆、水濕、瘀毒、內燥10個;虛證要素有精虧、氣虛、血虛、陰虛、陽虛5個,共形成56個復合辨證分型。
(二)原發性高血壓的診斷
在初診階段,對患者進行常規查體,血壓測量標準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定義,如果患者正常狀態下,血壓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則可初步判斷為高血壓。排除繼發性高血壓的可能后,進一步對患者進行診斷性評估,分析影響血壓水平及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探究病因并判斷靶器官損害及相關臨床情況。詢問患者是否有相關疾病的家族史或既往史,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或腎臟病等;觀察患者形色神態、體型和營養狀況等。然后,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頭痛、頭暈、心悸等癥狀表現。尤其要詢問患者近期患病和用藥情況,以及患者的飲食情況、生活方式等,以較為準確地評估高血壓患病的危險因素。一般來說,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主要癥狀為眩暈、頭痛、心煩心悸、失眠多夢、急躁易怒、面潮紅、乏力等。不過,部分患者也可能癥狀輕微或無臨床癥狀。
(三)原發性高血壓的治療
原發性高血壓的病因比較復雜,需要進行綜合干預。臨床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大多數患者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治療。
藥物治療方面,西醫一般采用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RB)、利尿劑和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從小劑量開始,循序u進的進行治療。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單藥治療或者聯合治療。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在臨床研究中已經取得不錯的效果。對高血壓患者的病癥進行辨析,然后,根據一些典型癥狀來有針對性地采用中藥組方配伍,進行加減治療,使辨病與辨證有機結合。這樣,既能提高臨床治療的臨床效果,也能提高患者的滿意度。例如,如果患者失眠、多夢,可佐以酸棗仁、夜交藤、黃連、肉桂;如果患者同時伴有胸痛,可佐以蘇木、蠶砂;如果患者伴有大便干結,可佐以當歸、白菊、決明子。
非藥物治療方面,主要是進行系統、專業的衛生健康教育干預。原發性高血壓盡管病因復雜,但是與患者不良飲食、生活習慣緊密相關。進行衛生健康教育干預,對患者和家屬進行生活調護干預和衛生健康教育,使患者充分認識到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有度、調暢情志、適當運動等,對于高血壓疾病的積極作用,可以從源頭上控制血壓升高。例如,指導患者控制鈉鹽攝入,控制體重、限制煙酒,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和運動習慣,保持心態樂觀平和等。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就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進行衛生健康教育干預,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原發性高血壓確診后,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同時,還要進行積極的衛生健康教育干預,以有效保護心、腦、腎等重要靶器官,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治療滿意度。
參考文獻:
為了對采用心痛定聯合卡托普利的方法對患有高血壓的老年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為臨床找一種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的更加有效的方法,使患者的能夠長期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我們組織進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個過程中,我們抽取在過去一段時間里來我院就診的92例患有高血壓的老年確診患者病例,將其分為兩組,分別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和心痛定與卡托普利聯合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這四年時間里,抽取來我院就診的92例患有高血壓的老年確診患者病例,將其分為兩組,患者中年齡最小者54歲,年齡最大者85歲,平均年齡64.8歲;患者中有38例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患者高血壓病程在1至24年不等,平均病程11.2年;抽樣患者的所有自然資料,統計學差異并不明顯,在研究過程中可以進行比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臨床治療前,均經過相關的檢查后確診。
1.2 方法 將抽樣中的92例患者病例隨機分為A、B兩組,平均每組46例。A組患者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進行治療;B組患者采用心痛定與卡托普利聯合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分析。
1.3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治療后舒張壓下降幅度大于10mmHg并降至正常狀態,或下降幅度大于20mmHg;有效:治療后患者舒張壓下降幅度小于10mmHg但已降至正常狀態,或下降幅度大于10mmHg并小于20mmHg,或收縮壓的下降幅度大于30mmHg;無效:患者舒張壓下降幅度在10mmHg以且沒有下降到正常水平,或下降幅度在10mmHg以下,或收縮壓下降幅度在30mmHg以下[1]。
1.4 數據處理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14.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P<0.05時認為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我們研究后發現,B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A組患者,且統計學差異非常明顯(P0.05)。
3 討論
高血壓病是一種自覺癥狀比較輕微,甚至無法自覺癥狀的疾病,大多數患者僅在查體時發現[2]。該病的病理特點是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的臨床癥候群,該病的病程長,可對心、腦、腎等靶器官造成嚴重損害,如果發生了心、腦血管的意外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明顯的影響,也會給患者的家庭以及心理造成一定的負擔[3]。
卡托普利與臨床上的其他降壓類藥相比,前者不會對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抑制,患者在使用后不會出現精神壓抑、睡眠障礙及活動分散等癥狀,不會伴有心率加快,利于對高血壓患者的左心室肥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現象進行逆轉,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而且卡托普利還能夠使由于服用心痛定所出現的心率增快及踝部水腫現象得到控制。而心痛定除具有比較理想的降壓作用外,還可以使患者冠狀動脈充分擴張。對心絞痛患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而且患者的腦動脈擴張,降壓后腦的血流量不會明顯減少。采用心痛定與卡托普利聯合應用的方法不僅僅可以對患有高血壓的臨床老年患者進行治療,而且可以對伴有心力衰竭、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一些老年高血壓患者同時進行治療,效果均比較理想[4]。
采用心痛定聯合卡托普利的方法對患有高血壓的老年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令人滿意,均有治療相對徹底,藥效持久等優點,可以做為今后臨床對該類患者進行治療首選方法。
參考文獻
[1] 張碧珍.老年高血壓病使用苯磺氨酸氯地平治療療效分析[J].醫學研究通訊,2005,34(11):79.
[2] 梁延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依那普利治療原發高血壓[J].醫藥論壇雜志,2009,30(5):68-70.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患高血壓的老年人群呈現出逐年擴大的趨勢【sup】[1]【/sup】。老年高血壓患者是一類特殊的人群,文化程度上有差異,不能全面地認識高血壓病的危害,服藥的依從性較差,有一些患者根據自我的判斷進行用藥或減量,會直接影響其降壓的效果【sup】[2]【/sup】。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的病理特點是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的臨床癥候群,病程長,可對心、腦、腎等靶器官造成嚴重損害,如果發生了心、腦血管的意外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明顯的影響,也會給患者的家庭以及心理造成一定的負擔【sup】[3]【/sup】。為了能夠對社區強化治療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效果進行分析,為以后的社區醫療工作提供可靠依據我們進行了本次研究,經臨床確診的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資料120例,將其分為A、B兩組,分別對其采用一般療法和強化療法進行治療,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6年10月~2010年10月經臨床確診的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120例,將其分為A、B兩組,男72例,女48例;年齡62~85歲,平均68.4歲;病程1~19年,平均7.5年。兩組的上述自然資料無明顯統計學差異,可以進行比較。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以前均經臨床確診。同時為了排除既往有心、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對個人有無吸煙、飲酒等嗜好也要進行記錄。
方法:經臨床確診的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120例,將其分為A、B兩組,平均每組60例,其中A組采用一般治療法,B組采用強化治療法。分析治療1年以后兩組藥物治療的依從性、血壓的控制率以及高壓防治知識的知曉率。
觀察指標:⑴療效評價標準:①顯效:患者舒張壓下降幅度10mmHg以上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以上;②有效:患者舒張壓下降幅度在10mmHg以下但是已降至正常,或下降幅度在10~20mmHg,或收縮壓下降幅度在30mmHg以上;③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的患者【sup】[4]【/sup】。⑵調查內容:采用自行編制的調查表對知曉率及服藥依從性進行分析,調查內容包括患者對藥物和非藥物治療的知曉情況,飲食控制、酒控制、運動及服藥情況。
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采用t檢驗,P<0.05差異性顯著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治療1年以后,A組與B組相比,在治療的依從性、高壓防治知識的知曉率、血壓控制率上的差異具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B組較優于A組。兩組具體服藥后的血壓控制情況,見表1。
討 論
社區強化治療高血壓是指對社區內高血壓患者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綜合性治療方法,達到為患者創造有利于健康的優良環境,改善患者的日常行為和生活方式,降低產生的危險因素,從而能夠改善患者的健康,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與質量。老年高血壓患者是一類比較特殊群體,由于他們的文化程度水平不盡相同,對高血壓病的常識的認識也存在差異,許多老年患者對服藥依從性很差,由于許多老年患者的飲食習慣不好,或有吸煙喝酒的愛好,平時很少鍛煉【sup】[5]【/sup】。對社區內的老年患者進行有針對性地健康教育,使其對高血壓病防御和治療的相關知識有基本了解,從而更好地配合治療、對高血壓進行有效控制【sup】[6]【/sup】。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社區強化干預可使不同層次的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加深對高血壓病的認識,是高血壓的病并發癥的防范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促進老年高血壓病患者改變不健康的生活、行為習慣,如通過干預,高血壓患者采用限鹽飲食的比例、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定期測量血壓的比例均明顯提高,且變被動為主動。通過1年的健康知識教育,B組能不僅能夠很好的配合治療,而且能夠主動要求對血壓進行定期測量,大大提高了患者服藥的依從性。很好地控制了血壓。
表1 兩組血壓控制情況比較
注:P<0.05。
參考文獻
1 何吟綿,何熹延.高血壓病診斷標準進展[J].醫學信息,2001,14(11):773-776.
2 嚴迪英.社區干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0,8(1):44-45.
3 曹曉毛.社區護理干預對提高高血壓患者健康知識水平和血壓控制行為的作用[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