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1 17:19: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古詩詞教學策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直以來,古典詩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古詩詞教學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古詩詞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思考,展現了古人的愛恨情愁,語言凝練、情感含蓄雋永、意境朦朧,但又因為時間久遠、遠離當前的社會生活等特點,導致學生在學習和理解古詩詞時興致不高,出現陌生化的趨勢。同時,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上存在的不足,也進一步加劇了學生學習的低效化。基于此,筆者試圖在群文閱讀背景下,圍繞古詩詞教學,就高中古詩詞教學優化整合策略展開探究。
一、當前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古詩詞閱讀教學普遍存在賞析碎片化、訓練模式化、教材單一化的問題,導致了古詩詞教學的低效化。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不高,總是依賴“教師口若懸河地講,自己一心做筆記”的方式進行學習,禁錮了思維,難以理解詩歌中含蓄的情感,更談不上學習古詩詞的思維發展。
1賞析碎片化,限制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古詩詞鑒賞的方法都存在單一乏味的弊病,基本上是教師按照教參提供的資料來進行講授:先介紹寫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接著逐字逐句解釋古詩大意。另外,教師多采取單篇單賞的模式展開,缺乏必要的系統性,以致教師向學生灌輸預先準備好的知識,成了課堂的主體;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成了被動接受的客體。這種碎片化的賞析,難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材單一化,訓練模式化,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每本教材雖然都經過了科學論證、嚴格考量,卻無法回避教材內容和教學時間的限制這一現實問題。在統編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的編排普遍呈現出單人單篇、題材單一的特點。這種單人單篇、題材單一的詩歌篇目編排,使得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內容受限,也難以讓學生獲得真實、美好的詩歌體驗。在傳統的古詩詞鑒賞訓練上,為了幫助學生切實提高古詩詞模塊的得分,教師首先會為學生總結同一類題型的特點,并給出一個相對固定的答題模式;接著,讓學生按照既定的答題模式進行作答;最后在題海戰術中鞏固,實現短期內提高古詩詞鑒賞得分的目標。這種訓練模式限制了學生獨立鑒賞思維與審美鑒賞能力的發展。
二、古詩詞教學優化整合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古典詩歌教學也進入了探索與改革的時期,不少教師用盡渾身解數來提高古詩詞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不管新課改如何改革,都應以課本為原點,走出課本鏈接課外,優化整合課內外資源。針對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嘗試從群文閱讀的角度對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3和必修4進行合理調整,優化整合。“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指在較短的時間內,教師圍繞同一個議題,選擇多個相關文本開展教學活動。王君說:“整合教學對師生的分析比較能力、概括推理能力、綜合抽象能力、反思批判能力等思維能力都是最好的訓練。”[1]基于此,筆者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古詩詞教學探究:賞析同一詩人不同風格的詩詞,激發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賞析同一詩人相同題材的詩詞,打破學生鑒賞古詩詞的慣常思維;賞析同一詩人同一風格的詩詞,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來閱讀詩詞。
1賞析同一詩人不同風格的詩詞,在對比學習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古詩詞領域,每個著名的詩人基本都有其固有的標簽。看到陶淵明,學生就會想到恬淡閑適;看到李白,學生就會想到浪漫飄逸;看到杜甫,學生就會想到憂國憂民。而教材編寫的初衷,恰恰應該是通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詩人。但是,人本身是復雜多變的,同一詩人在面對不同的境遇時,其詩歌作品的風格也會發生變化。因此,如果局限于詩人相同風格的作品,就會在客觀上限制學生的學習內容,無法讓學生全面地認識詩人。群文閱讀的優化整合,恰能彌補這個不足。因此,筆者從群文閱讀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4第二單元柳永、辛棄疾和李清照的詞作。在柳永詞作的教學上,筆者在完成教材內《望海潮》和《雨霖鈴》的基礎上,課外增加了《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海潮》一改柳永以往的婉約風格,歌頌了杭州山水的美麗景色,贊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歡樂生活,反映了北宋結束五代分裂局面以后,經過真宗、仁宗兩朝休養生息后的繁榮、太平景象,與《雨霖鈴》《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形成對比。在辛棄疾詞作的教學上,筆者在教學《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基礎上,補充了《青玉案?元夕》和《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補充的兩首詞作均為婉約詞,與辛棄疾常見的豪放風格截然不同。而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課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聲聲慢?尋尋覓覓》都是婉約派的代表作品,最能體現李清照的寫作風格與情感。然而李清照雖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但也有豪氣沖天的豪放作品,如《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該詞一反李清照之常態,沒有絲毫閨閣氣,格調高遠、意境廣闊,通體渾成,更將詞人的經歷和感受與莊、騷結合起來,飄逸清奇而又意味深厚。把李清照的這首豪放詞和婉約詞放一起鑒賞,能讓學生看到一個剛柔并濟的女詩人形象。選擇同一詩人不同風格的作品,實現群文整合,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詩詞積累,幫助學生跳出對詩人原有的認識,以全新的視角來觀照詩人,激發學生新的思考。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看到一個真實而立體的詩人形象。人都有多面特質,詩人也不例外。詩人的內心思想是豐富而多彩的,對世界的思考更是多層而復雜的。不同的詩作,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2賞析同一詩人相同題材的詩詞,拓展學生鑒賞古詩詞的固有路子
為了便于理解和學習,后人依據古代詩人所描寫的生活內涵和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將古詩詞分成思鄉懷人詩、送別抒懷詩、山水田園詩、邊塞征戰詩、詠史懷古詩、托物言志詩、愛情閨怨詩和人生哲理詩等類。一般來說,同一題材的詩詞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對比較集中而固定。如思鄉懷遠詩,或表現羈旅愁思,或表現思念親友,或表達征人思鄉,又或者是表達國破家亡的悲涼。而同一題材卻不同主題的詩詞相對較少。如果能通過同一題材而主題思想不同的詩詞來開闊學生鑒賞詩詞的思路,則不僅能讓學生循著鑒賞古詩詞優良的傳統品讀,還能讓學生在常規的古詩詞鑒賞中,拓寬鑒賞古詩詞的固有路子。以人教版必修3第二單元李白和杜甫的作品教學為例。教學李白的作品時,教師可以在學習課內《蜀道難》的基礎上補充課外的《送友人入蜀》,引導學生針對兩首詩展開對比學習。兩首詩都是寫蜀道,但因其背景和對象不同,表達的側重點也表現出不同。兩首詩都是從蜀道的“傳說”“見說”入題,著力虛擬夸說蜀道神奇迷離的色彩,突出蜀道的難和險;不同的是,一個是實寫,一個是夸張。《送友人入蜀》著眼于“送別”,歸結于“入蜀”,從詩歌的主旨考慮,不宜夸說、渲染蜀道之險與難;而《蜀道難》著意于“難”,寓情于“憂”,極寫蜀道開辟之苦,行路之難,留居之險。在這兩首詩中,虛寫凸顯李白的藝術張力,眼見則顯示了李白的情感表現力。送別之情,勸慰之意,都展現了青蓮居士的詩仙魅力。教學杜甫的作品時,筆者選取了課內的《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和《登高》三首詩。筆者在前面組詩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兩首,讓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這兩組詩的格調和主題。在上述三首古詩中,《登高》最能體現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我們將其放在組詩學習的最后,幫助學生理解、感悟、總結杜甫的詩歌風格。這就拓寬了古詩詞鑒賞的新途徑。群文閱讀視域下,同一詩人相同題材的詩詞,能映射出詩歌的深層內涵,使教學縱橫互補,詩仙、詩圣的詩作便是例證。
3賞析同一詩人同一風格的詩詞,引導學生用相應的情愫來閱讀詩詞
每一位詩人都具有屬于自己獨特的詩歌風格。比如詩仙李白,他的風格特點是豪邁飄逸,屬于浪漫主義;詩圣杜甫的風格特點是沉郁頓挫,屬于現實主義;白居易的風格特點是通俗易懂等。而大多數作品呈現出來的共同風格,就可以被認為是詩人的主要風格特點。把握詩人的主要風格特點,可以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詩人,更準確地把握詩詞的內容,用適當的情愫來閱讀詩詞。以蘇軾詩詞作品教學為例,筆者從群文閱讀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4第二單元蘇軾的詞作。蘇軾樂觀曠達,是豪放派的代表詞人。品讀蘇軾的豪放詞是進一步認識蘇軾的良好媒介。教材中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風格豪放,兩首詞都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期的作品。前者通過“大江”“亂石”“驚濤”等雄壯有力的意象來展示富有氣魄的畫面,表達了詞人超脫、曠達的胸襟;后者借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達了作者灑脫、放達的人生態度,更寄予了蘇軾對自己在政治上所遭際遇的憤懣。在學習這兩首詞的基礎上,教師還可帶入課外的《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此篇亦是蘇軾謫居黃州期間所作。蘇軾借“白頭翁”自比,寫出了詞人在人生的江海里遨游,不畏風雨、樂觀坦蕩的人生態度。統觀三首詞,學生可以看到一個飽受生活風雨卻依然堅強、樂觀的蘇軾。群文閱讀下的高中古詩詞優化整合策略可讓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迎刃而解。當然,隨著新課標的推進,古詩詞教學對教師的教學把控能力以及詩詞素養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針對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不同問題,結合新課程標準和群文閱讀的相關要求,優化整合課內課外的資源,做到課內為主、課外豐富,用群文閱讀的方法,深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閱讀和鑒賞能力。
近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我國的高中古詩詞教學不管是從教學理念還是教學方法都與過去有了很大變化,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從總體上看依然不容樂觀。因此,怎樣提高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效率就成為當前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應關注的問題。作為一名高中語文老師,更要不斷地對古詩詞的教學策略以及方式方法進行摸索實踐,從而為今后古詩詞教學提供有力支撐。
一、當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弊端
就目前來看,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方式方法雖然已與過去有了很大變化,但是仍然存在一定弊端,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受傳統觀念影響很深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高中古詩詞教學采用的是填鴨式教學。在新時期,有些教師依然會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影響,在實際教學中以滿堂灌為主,使得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始終處于被動狀態,既影響到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效果,同時還會逐漸削弱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不利于他們今后的發展。
2.新課改下古詩詞難度加大
在新時期,高中古詩詞的難度也較過去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有些同學的基礎較差,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同學會因古詩詞學習效果差而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影響到整個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效率。
3.課程安排不合理
由于古詩詞的創作年代距今已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當時的社會環境、民俗習慣乃至語言交流方式等都與現代社會大不相同,這就造成了很多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很難將自己置身其中,去感受詩中描繪的場景。而有些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將一節課的45分鐘安排得滿滿的,恨不得將所有知識都在有限時間內灌輸給學生。這種方式雖然能在短期內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學生的學習負擔以及精神壓力也會大大增加,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熱情也會慢慢消散,始終無法走入古詩詞的意境。
二、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1.朗讀古詩詞,感受詩詞意境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由此可以看出朗讀對于學習的重要性。由于古詩詞具有文字美、韻律美以及意境美等特征,而從古至今人們在學習古詩詞時,都是從朗讀開始,這也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與此同時,新課標對于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目標也做出了明確規定,要求教師不但要盡可能地調動起學生朗讀古詩詞的興趣,同時還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養成朗讀習慣,只有通過有感情的反復朗讀,學生才能把文字表層的意思與其內在含義進行交融,從而產生共鳴。舉例來說,在朗讀李商隱的《錦瑟》一詩時,學生可以從字里行間感受到凄婉迷惘之情;而朗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學生又能從中體會到作者對恬靜田園生活的向往,等等。
2.借助多媒體技術,采取情景教學
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帶著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古詩詞的學習中,進而取得顯著效果。目前,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讓很多多媒體教學設備引入高中古詩詞課堂教學。由于中國流傳下來的古詩詞大多描繪的是自然風光或者家國情懷等情境,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保證教學效率。這種圖文并茂的教學方式,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另一方面還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以及積極性。舉例來說,在講解到《春江花月夜》一詩時,教師可以在朗誦時配以優美的樂曲,并同時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分別呈現“春、江、花、月、夜”等景物的圖像或視頻,讓學生沉浸在優美的自然風景中,從中領悟詩人深切的思鄉之情。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詩人的生活情感經歷,同時還能放開自己的想象力,為培養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奠定基礎。另外,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嘗試重現古詩詞描繪的場景,讓學生來扮演其中的重要角色,使學生可以在體驗中加深對古詩詞意境的理解,以此來提升整個古詩詞教學質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古詩詞是高中Z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古詩詞教學,學生的文學修養、道德情操以及日常行為習慣等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所以,為了保證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學情出發,根據古詩詞的特點展開教學,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誦讀來感受古詩詞意境,并借助多媒體技術,采取情景式教學,來優化教學過程,從而在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為今后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1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分析
從目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①古詩詞教學內容難度較大,加之部分學生古詩詞學習基礎不扎實,導致學生古詩詞學習的效果不佳,同時影響到學生古詩詞學習的信心,對學生造成不利的影響,對學生的長遠學習非常不利[1]。②古詩詞教學方法不科學,很多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開展古詩詞教學,在課堂上以滿堂灌為主,導致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較為被動,影響到學生古詩詞學習的質量,并且也導致很多學生失去古詩詞學習的興趣,對學生的長遠學習非常不利。③古詩詞教學設計不科學。由于古詩詞教學中存在著很多文言詞語,與現代漢語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是,很多教師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對教學設計不科學,嚴重的影響到古詩詞教學的質量,對學生的長遠學習非常不利。因此,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實際教學中存在著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古詩詞教學,確保學生學習的質量[2]。
2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
2.1 情境教學法
所謂的情境教學法主要就是指教師結合實際的古詩詞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相應的學習情境,通過情境模擬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學生在情境的學習中,是處于相對真實的學習環境,學生的學習效率會非常高。例如,杜甫寫了很多時運不濟、報國無門、感嘆國家衰落的詩詞,教師就可以為學生營造一種悲涼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作者創作時的心情,有助于學生對古詩詞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能夠快速的掌握相應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3]。另外,在情境的創設的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調查,了解學生的興趣,結合學生的興趣創設相應的情境,例如,游戲情境、多媒體情境等,通過科學的設計情境,能夠提高古詩詞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古詩詞學習水平的提高。
2.2 合作學習教學法
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采用合作學習教學法開展教學工作。合作學習教學法是一種較為科學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將合作學習教學法有效的應用于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4]。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相應的古詩詞學習任務,并結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水平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要求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古詩詞學習任務,而在此過程中,學生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學習更加主動,學生在此種狀態下,不再抗拒古詩詞的學習,而是主動投入到學習中,有助于提高學生古詩詞學習的效率,確保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更多的古詩詞知識,提高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質量,促進學生古詩詞學習上更大的進步。此外,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教師應積極的參與到學生合作學習中,及時的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確保學生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實現最佳的合作學習效果。
2.3 分層教學法
中華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歷史的長河中,古詩詞猶如浩瀚大海中那最明艷的朵朵浪花。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學古詩詞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的比重逐漸增大,教學地位有明顯的提高,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不盡如人意。
一、高中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方面
高中語文教師發揚和傳承古詩詞的精華是責無旁貸的,可如今大多數語文教師古詩詞底蘊不深,對古詩詞的文化價值、教育價值、藝術價值等認識不到位。在教學中忽視古詩詞教學的規律,如很多教師在講解古詩詞時依然是“老三步”即作者、翻譯和背誦。有的教師為了應付高考,把一些題材類似的古詩放在一起講解,但這樣教學破壞了古詩詞的美感。其實,古詩詞的美就美在煉字上,而多數教師只講古詩詞的翻譯,只注重學生對字面的理解,卻忽視古詩詞對學生的熏陶感染,最終導致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不高,興趣不濃。
2.學生方面
就教學現狀看,大多數高中生對古詩詞不感興趣,他們錯誤地認為古詩詞單調、枯燥、難理解。在學習時也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不注重理解,記不熟,記得混亂,錯別字等現象頻頻出現。另外,迫于高考升學的壓力,學生只是夜以繼日地背誦一些考試范圍之內的名言名句,對古詩詞的名句名篇都是囫圇吞棗,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些原因導致學生不愿讀古詩詞、不愿看傳統經典文學作品,久而久之,學生的獨立自主分析、鑒賞古詩詞的能力逐漸下降。
3.教學方面
(1)重串講、輕吟誦。在教學古詩詞時,很多教師并沒有明確古詩詞的教學目標,把古詩詞依然當做文言文講解,進行字詞的解釋甚至是翻譯。這樣的教學方法把古詩詞的美感“講碎了一地”,要讓學生走進古詩詞,吟誦是必然的途徑。
(2)重傳授、輕感悟。古詩詞的語言與現代語言有較大的距離,學生很難理解其內涵。而教師往往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此詞何意,該句怎解,寫作特點如何,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等。這樣學生很難從古詩詞中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很難讀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鮮明的個性特點。這樣的教學只是讓優秀的學生變成被動的課堂記錄者,讓學困生變成課堂的“游離者”。
二、初中古詩詞教學策略探討
1.以讀促學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誦讀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非常重要,它不僅是學生整體感悟古詩詞的基礎,還是學生鑒賞古詩詞的關鍵。所以在教學古詩詞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多讀,在讀的時候教給學生誦讀的方法。比如首先教給學生按節拍讀古詩。古詩詞在讀的時候都有自己的節拍,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等都要按照自己的節拍誦讀,如2/3節拍、4/3節拍、2/2/3節拍。其次,讀出韻律。在指導學生誦讀時,應注意詩的節奏和韻律,重視重音字、停頓、節奏、速度、語調等要領。這樣,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古詩詞的內涵與魅力。
2.鑒別賞析
古詩詞表情達意,在抒發感情時,有的是直接抒情,有的是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諷今、反寫他人等。常用夸張、比擬、對偶等多種修辭手法,語言凝練簡潔,意境深遠。教學時教師宜引導學生仔細品讀、感悟,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欣賞,提高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首先,從抒情角度鑒賞古詩詞。在此只舉古詩詞中情景交融的鑒賞,關于情景交融的鑒賞,關鍵在于情是何情,事實上就是要求我們品味出景是何景。一般來說樂景是色彩亮麗,生機盎然之景,如花紅柳綠、鳥鳴、日出等。而哀景則是色彩暗淡,蕭索悲涼之景如日落、花落、落木、秋風、殘陽、猿啼等。在孟郊的《登科后》中“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就是用“春風”、“春花”寫樂景的。在杜甫的《蜀相》中“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是哀景。
其次,從煉字角度鑒賞古詩詞。指導學生從精妙的字詞中欣賞古詩詞,讓學生學習古詩詞準確、形象、簡潔、凝練的語言,體會它的語言美。例如2014年全國語文高考卷中,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中的“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不僅語言美,而且意境美,可引導學生賞析。詩人用一“過”字表示雨的剛剛存在,而著意于雨霽云收之后翠綠生新的松色。同時,“過”字,把陣雨帶來的清新宜人的氣息、物色,輕松自然地凸顯出,也隱隱帶出漫步山道的時間進程。“隨”字簡潔,隨山轉折,山道紆繞,峰回路轉,隨山探源,緣水經山,令人遐想無限,一“過”、一“隨”真可謂是意境深邃,妙不可言。
再次,從修辭角度鑒賞古詩詞。比如,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一句就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昆山玉碎鳳凰叫”,那箜篌,時而眾弦齊鳴,嘈嘈雜雜,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易分辨;時而又一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響徹云霄。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另外,古詩詞中常用比喻、擬人、反問等修辭手法,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修辭角度學習與欣賞作品,品味古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
3.趣味引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關注這一點。由于當今社會,古詩詞在生活中出現和運用的幾率比較低,報刊書籍、影視網絡對古詩詞的運用有限,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學習古詩詞,老師有必要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首先,進行古詩詞背誦比賽。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牢記古詩詞,這符合考試要求。其次,將古詩詞改編為課本劇。比如,《長恨歌》、《孔雀東南飛》都比較適合改編為課本劇。在改編課本劇的基礎上,學生更容易理解古詩詞的主要思想及情感。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不能為了高考而教,而要從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著手,做到趣味引導,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愛上古詩詞。
古詩詞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展現了古人豐富的情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審美價值。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強化古詩詞鑒賞能力是教學過程中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那么,應當如何強化這種能力呢?本文提出四項策略。
一、融入感情的朗讀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內容。
古詩詞一般有結構對稱、句末押韻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節奏的朗讀能夠引起學生朗讀詩詞的興趣,反復朗讀有助于學生加強對詩詞大意的理解。教師在課程開始之前,可以先播放名家錄音,讓學生根據錄音進行模仿,學生在聆聽和模仿中就能感受到詩詞的基調,或抑揚頓挫,或溫柔婉約。學生在朗讀中不僅能夠培養自己的語感,品味詩歌的節奏,而且能夠通過詞句想象詩詞中描繪的場景和抒發的感情,鍛煉思維能力,在感情上和作者產生共鳴,從而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體會詩詞,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對詩詞的理解和感悟能力[1]。比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學生讀這句時能感受到氣勢的雄偉壯闊,眼前呈現出赤壁大戰時的情景。“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這一句筆鋒急轉,作者通過自己和周瑜的對比,不禁悲從中來,學生通過句子的描寫能夠體會到作者苦悶的心情。在學生朗讀之前設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深入思考,有助于學生理解詩詞內容。
二、從寫作背景入手,發揮想象力。
詩詞是詩人和詞人抒發感情的工具,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結晶,作者的寫作背景對詩詞的創作有重要的影響,在詩詞內容中有所滲透,學生了解寫作背景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她作為婉約派的代表,感情細膩、手法獨特,經常書寫一些傷感緬懷的詩詞,比如《聲聲慢?尋尋覓覓》、《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等。李清照出身于書香門第,家庭條件優越,良好的家庭環境為她的寫作能力打下了基礎,婚后與丈夫趙明誠夫妻恩愛,志同道合,生活幸福,這時的作品多描寫愛情、景物,韻調優美。但在金兵入主中原后,趙明誠病死,李清照的悲苦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一生動蕩,經歷了世間百態,作品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也分為兩種類型。再如宋朝的陸游和唐婉,兩個人都著有《釵頭鳳》,陸游和唐婉原是表兄妹,兩人結合后不但情投意合,唐婉的才情更是讓兩個人親密無間,沒想到這卻引起了陸游母親的不滿,命令陸游休掉唐婉,并另娶一妻,兩人再次見面時都非常傷心,陸游就在墻上題了《釵頭鳳?紅酥手》,唐婉看見陸游的詩詞,和了一首《釵頭鳳?世情薄》,此后便抑郁而終。他們兩人的悲情故事感動世人,學生在了解了寫作背景后,可以大膽發揮自己的想象,更深入地了解詩詞內涵[2]。
三、抓住關鍵字詞和詩句,學會理解鑒賞。
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僅是理解大意是遠遠不夠的,古人講究遣詞造句,作者把濃厚的感情濃縮在幾句詩詞里,每一個字都飽含深遠的意義,因此,對重點字詞和詩句的鑒賞能夠強化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比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的開頭兩句:“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著一“空”字,渲染出了一幅雨后山村清新寧靜的自然畫卷。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借助了六種景物和六個修飾詞,渲染了環境,不僅這兩句是工對,并且句中還有對:“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句法嚴謹、工整。學生對詩歌的學習重在鑒賞,教師不必逐字逐句的帶領學生分析,可以讓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歡的字詞、詩句,表明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四、體會詩詞意境,把握詩詞靈魂。
詩詞的意境是詩歌的靈魂,把握詩詞的意境不能照本宣科,要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細細去品味和體會。體會詩詞的意境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詩詞內涵,感受作者精神,強化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比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開頭就用“寒蟬”“凄切”“驟雨”渲染了一種清冷的氣氛,為后文的戀人分別做鋪墊。古人往往習慣借助一些固定的意象來抒發自己的感情,比如“月”是用來思鄉的,“落日”表達凄涼失落的情感,“楊柳”怨別,“松”正直,“菊”高潔,“梅”堅貞等,學生可以抓住這些意象來體會意境。《聲聲慢?尋尋覓覓》中的“黃花”“秋風”“細雨”等意象都能表達出作者凄苦孤獨的心境。
強化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在朗讀的前提下,在理解作者寫作背景的基礎上,抓住關鍵字詞和詩句的特點,找尋詩詞中的意象,體會詩詞意境,從而理解詩詞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把握住詩詞靈魂。
五、結語
我結合案例,提出了強化高中教學中古詩詞鑒賞能力的相關策略,希望可以與同仁共勉,一同提升語文教學水平。當然,強化這種能力的策略絕不僅限于此,只要是適合于學生,能取得切實成效的,均是優秀的教學方法。
新《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下列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 古典詩詞涉及的內容與我們生活的年代有很大距離,這也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面臨的最大困難,現在,大多數人都讀不懂古典詩詞,更不用說創作古典詩詞作品了。但是,古典詩詞是中國五千年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因此,作為一線的高中語文教師,必須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尋找兩者之間的共同點,消除學生內心的芥蒂,促使學生參與到古典詩詞學習活動中,使學生能夠體悟到古典詩詞之美,促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一、加強高中古典詩詞的人文主義教育
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基本定型的重要時期,因此作為高中階段的教育工作者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促使學生的身心得以健康發展。高中階段的學生的自主意識都非常強烈,且希望得到其他人的認同,能夠產生自身的個性,這樣的心理需求與人文主義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因此,我們要加強高中古典詩詞的人文主義教育。我們國家是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先輩們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人文經典,高中語文教材中涵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其中古典詩詞是重要的組成內容之一。古典詩詞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日常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古典詩詞中蘊含的人文因素,促使學生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使學生的身心能夠健康地發展。另外,教師要充滿愛心與耐心地去教學生,從古代教育的神壇上走下來,走到學生中間,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使學生能夠體悟古典詩詞的人文主義精神,從而不斷提高古典詩詞教學的有效性。
二、關注高中古典詩詞教學的審美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中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素材,而古典詩詞更是美的化身,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是我們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的精神食糧。 審美教育不僅是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還是人類實現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古典詩詞是最具有審美特征的文學作品,因此我們必須要充分地運用古典詩詞這個教學資源,將審美教育滲透于高中古典詩詞教學中。而古典詩詞的審美教育有助于促進學生形成完美的人格。因此,作為一線的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古典詩詞教學時,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感悟古典詩詞蘊含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激發學生對“美”的追求欲望,使學生自覺主動地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形成完美的人格,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高中階段的學生是有思想的學生,而不是一個毫無性情的容器,因此教師必須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因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呈現出來的心理特征與審美教育的成效有直接關聯,因此,語文教師要以學生的審美心理為依據,組織古典詩詞審美鑒賞活動,促使學生參與活動,自覺去感悟古典詩詞之美。另外,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營造情境,給予學生親身體驗的機會,消除學生的陌生感。教師還要要求學生多讀古典詩詞,甚至要求學生將名篇、名段以及名句背誦下來,為學生的進一步理解做鋪墊。
三、發展古典詩詞的情感教育
教師必須要抓住古典詩詞的精髓,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好備課這項工作。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古典詩詞描述的情感傳遞給學生,在學生的內心產生漣漪,使學生進入古典詩詞描述的情境,領悟古典詩詞描述的情感,從而吸收其精華。在備課階段,教師不能僅限于語文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也要通過其他途徑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從而準確地把握古典詩詞描述的情感。在課堂上,教師要將精力集中于古典詩詞描述的主人公或者詩人的情感上,走進所描述主人公或者詩人的世界,努力挖掘古典詩詞描述的情感,且要與學生進行及時的交流,使學生掌握感悟古典詩詞描述情感的方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做鋪墊。
綜上所述,古典詩詞教學不僅能夠使學生的品質得到鍛煉,還能夠為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得提高提供廣闊的空間。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古典詩詞的教學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但是古典詩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有待提高。目前部分教師還是不能夠認識到古典詩詞教學的作用,但是筆者相信只要我們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夠取得輝煌的成果,為祖國的發展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了興趣,學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由于初中生文學素養有限,對凝練、含蓄的古詩詞很難產生直接的興趣。同時古詩詞距離現在較遠,用語方面與現在有差異,要深入理解這些詩詞,對初中生來說,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教師必須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比如有音樂、畫面、故事等。
學習古詩前,先不要讓學生接觸課文,而是讓學生聽歌曲《濤聲依舊》,讓學生思考歌的內容與哪一首古詩相關,學生通過回想,大都能說出張繼的《楓橋夜泊》。然后教師可以再舉一些學生熟悉的歌曲中的歌詞,告訴學生只是一些詩句做了改動而已。引導學生明白古詩詞與我們的生活離的很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詩詞教學中介紹詩詞涉及的典故、詩人軼事、故事等,有助于拓寬學生視野,滿足學生好奇心。如教學李清照的《醉花陰》時,教師可以講述詞人創作的故事: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她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就遍覽群書,思維敏捷,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特別擅長寫詩。18歲時嫁給了趙明誠,郎才美貌,志趣相投,生活十分美滿。但趙明誠由于職務所限很快離京而去,從此分居兩地。沒有丈夫的陪伴,李清照感到寂寞,她經常獨坐高樓,思念丈夫。這年的重陽節,庭院里飄來了陣陣菊香,她想到往昔丈夫的陪伴,可如今只能獨守空房,心情黯淡下來。夜間翻來覆去無法入眠,披衣到窗前,看到了在風中搖曳的,形如自己瘦弱的身影,觸景生情,揮筆寫下了《醉花陰》。這樣的故事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注重誦讀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有猶如神”。由此可見,誦讀在學習古詩詞中的重要性。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含蓄為美,其詩詞雖然言簡意賅,但寓意深遠,不熟讀更是不能夠領悟到其中的真諦。自有詩歌起,詩就與音韻、節奏結下了不解之緣,富于音樂美,通過音韻、節奏來傳達情感是它的主要特征。可以說,欣賞古詩詞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誦讀,在反復的朗讀、吟誦中讀出詩的節奏、韻律,感受其音樂美,體味詩人的情感,感知詩的內容。因此,在高中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應該特別注重和強調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可通過各種手段來引導學生朗讀古詩詞,如通過聲音的高低、情感的悲喜、節奏的緩急或播放高水平的朗讀錄音或配樂朗讀等諸多形式來引導學生深入其境地去感受和領悟作者創作時的情感和寄托,讓學生在享受聽覺美感的氛圍中自覺融入到詩詞所描述的場景中,在朗讀中獲取情感共鳴,在朗讀中得到審美愉悅。其次,在充分熟練朗讀的情況下需要引導學生背誦一些古詩詞,以此更好地去已W知識和藝術感知,從而進一步體驗作者的情感,并讓其審美感受升華。
三、品味意境
1.前言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占有較大一部分的比重。古詩詞作為中國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主要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深刻的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之美,感受古詩詞的音韻,感受古詩詞的思想境界和寫作手法。但在新課改的教學環境下,隨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發展,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實踐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一直沿用傳統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枯燥乏味,使得學生失去了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現狀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目標,探究高中語文古詩詞有效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習經典文化的興趣,運用創新的教學手段,充分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體味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現狀
2.1教學枯燥,淡化意境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繼續沿用傳統教學方法,采用應試教育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教師只是強化學生的背誦,死記硬背中理解和體味古詩詞,不僅使得學生失去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還不能正確的理解和領悟到詩詞中的意蘊。古詩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具有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往往不注重學生對詩詞意境的理解,而是更加注重從字詞句、藝術手法等方面進行講解,課堂教學氛圍枯燥無味,學生不能真正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影響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欣賞。
2.2忽視想象,缺乏見解
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缺乏學生自主想象力,在學習古詩詞時,常常需要學生通過發散思維,發揮想象力,結合古詩詞的情景,身臨其境才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詩人真正的思想感情和當時的心境。現在的教學中,教師的表達能力有限,并不能很好地讓學生理解詩詞情景,只能從字詞句及寫作手法中單一、大概的揣測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生對古詩詞的分析沒有自己的見解,只能死記硬背古詩詞,不能充分理解詩詞的內涵,失去分析和評價的能力。課堂的知識灌輸式的授課,扼殺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不利于學生學習古詩詞。
3.影響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因素
對于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了影響因素,使得學生對古詩詞的把握不正確和不理解,逐漸失去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一是外部因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國內外的流行文化沖擊了中國文化教育,學生接觸網絡、廣播、電視更多一些,更愿意看一些課外書、雜志和小說等,不愿意學習和研究古詩詞,加上教師授課方式單一、生硬,致使學生失去學習古詩詞,語言水平大幅度下降。二是內部因素,現在的學生在學習上越來越懶惰,懶得去思考和學習,沒有上進心,只是簡單的應對考試才死記硬背一些詩詞,不去進行深度的探索和研究,對于詩句的真正含義和意境沒有理解。
4.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對策
4.1朗誦詩詞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作品,是五千年文化藝術的瑰寶,在學習古詩詞時進行富有感情的朗誦,從朗誦中體味詩人的內心感情。古人在懷才不遇、生活不順等情況下,會通過書寫詩詞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大部分詩歌中蘊含著愛國情感、政治抱負及生活遭遇等抑郁之情。只有通過深情的朗誦,不斷推敲和琢磨,才能真正體會詩人當時的心境,欣賞詩詞的真正內涵。
4.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學習古詩詞時,需要想象詩詞的情景,置身其中才能更好的感受到意蘊,發揮豐富想象力,模擬當時詩詞環境,從而近距離的去體味詩人的心情。教師要學會運用新方法引導學生自己發揮想象力,腦海中出現一幅幅詩詞的景象,才能身臨其境的去感受詩詞所蘊含的經典,才能體味藝術之美,欣賞古詩詞的韻美。在實際教學中,創新教學內容和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更樂意探索研究古詩詞。
4.3優化古詩詞的意境
現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為了應對高考,大部分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詩詞字詞句的翻譯和講解,以及寫作手法的分析,忽視了對古詩詞真正的內涵及意境的講解。意境是古詩詞的主要內容和要點,通過優化古詩詞的意境,可以進一步感受詩人的心境。聯想詩人作詩詞的情景,與詩人產生共鳴,體味當時詩人悲傷、迷惘之情。優化古詩詞意境,促進學生學習古詩詞。
5.總結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應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古詩詞作為高中語文的重要教學內容,一定要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感悟古詩詞真正的蘊含,體會詩人的切身感受。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培養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助于中國經典文化藝術的傳播。
一、創設合理情境,打造良好古詩詞學習氛圍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教學情境的重視,通過營造合理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氛圍自然被調動起來,對教師開展其他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加強對可以應用的教學工具的重視,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不同類型的教學工具,如多媒體和其他教學教材等,營造不同類型的學習情境,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采薇》這一古詩詞的過程中,由于該詩詞的年代比較久遠,同時許多字詞已經有了新的表示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許多問題,導致其學習效果逐漸下降。教師要加強對該類問題的重視,通過古詩詞濃縮等方式,營造合理的故事情境。該古詩詞可以濃縮為在征戰途中,士兵們面臨斷糧危機,但是為了生存,只能選擇挖野菜充饑,一年四季過著節衣縮食的日子,通過向學生語言講述,輔之以必要的多媒體工具來展示其具體的畫面,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學生對該古詩詞描述的意境和表達思想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刻,教師后續的教學工作在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會逐漸減少。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教師還可以選擇引入古詩詞吟誦等項目來向學生表達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在重重鋪墊遞進的情況下,學生對各項知識的認識將會更加深刻,教師要抓住學生的情感點,即使向學生講述對應的教學內容,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對古詩詞的認識將會更為深刻。情境教學滿足了教師對學生的參與要求和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情感教學要求,師生之間的互動相對比較多,是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經常應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吟誦練習,引導學生感悟詩詞情感
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對“書讀百遍,其意自現”這一觀點,在對學生進行必要指導的前提下,引導學生不斷閱讀古詩詞,在吟誦的過程中感悟文章的具體情感,使學生理解其中蘊含的思想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古詩詞一般會滿足平仄要求,讀起來有朗朗上口等特點,學生可以在閱讀過程中感悟古詩詞中的韻律之美,對調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吟誦過程中,教師要有計劃地向學生講述與古詩詞高低、長短以及緩急等相關的節奏,明白不同的停頓所要表達的含義,對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等也會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教師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將會逐漸減少,對推動教師教學工作以合理方式開展等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錦瑟》這一古詩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向學生播放古詩詞吟誦視頻,使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了解古詩詞中包含的情感,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仿讀,了解古詩詞的內涵。此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基本含義,使學生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最后,教師要即使向學生提問,引導學生找出作者情感表達的方法和相關字詞等,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認識。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學生對古詩詞的認識將會逐漸加深,對保障其各項工作合理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引入多媒體,開展全方位教學
縱觀中華文明發展歷程,從《詩經》開始歷朝歷代文化中,詩歌都承載著統治愿望、百姓疾苦,認知詩歌就是認知古往今來華夏兒女的價值訴求,學習詩歌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關鍵所在。誠如先生所言,中國雖然沒有宗教,但承載著百姓心聲的詩歌就是我國人民的信仰,所以在詩歌華麗璀璨的國度,我們應該注重詩教,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因此,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中學階段必須逐步培養學生鑒賞、釋義古詩詞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漢語文化基礎能力。所以,筆者針對如何有效開展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研究討論具有現實意義。
一、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價值分析
1.培養高中生愛國主義情懷的需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落實,外來文化、語言對于高中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如現階段高中生對日韓文化的追逐,對歐美文化的沉迷,不利于學生愛國主義情操的培養。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文明的要領,更是漢語言運用的典范,在學習中讓學生感知、認識古詩詞能夠使其充分理解中華文化內涵,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逐步提升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程度,進而提高愛國主義情懷。
2.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需要
在高中語文課程中,古詩詞占有重要地位,古詩詞承載著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對于漢語言文化的研究、認知與運用,更是對漢文化的無限熱愛。然而,現階段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認為古詩詞學習索然無味,最終喪失對古詩詞的興趣。通過有效改革古詩詞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能夠使學生充分認識漢語言文字的應用,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
3.順應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
著名語文教育專家、華東師范大學趙志偉先生指出:在高考指揮棒作用下,如今高中學生甚至部分語文教師認為古詩詞的學習就是讀懂一首詩,然后根據高考的需要做大量習題,最終強化記憶標準答案,這是不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的。所以,轉變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理念,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感受古詩詞是內容、形式、藝術三者的結合體,充分感知古詩詞的魅力所在。因此,高中語文古詩詞有效教學的開展是順應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策略研究
1.有效定位教學目標
新課改的核心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所以在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不能以單純地考出理想的成績作為教學目標,而是應該將逐步培養學生對文學的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綜合人文素養作為教學目標。這就要求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實踐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轉變傳統教學理念,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回歸詩歌的審美本性,營造詩歌意境,確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理解、鑒賞、評價、感知古詩詞的魅力。
2.有效設置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設置是教學目標能否實現的基礎,所以若想實現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設置,顛覆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例如,在《長恨歌》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該詩的創作背景與內容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在內容設置中省去關于白居易的介紹,直奔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恨主題,引導學生利用多重視角探析詩歌的主題,結合時代背景和人性對詩歌進行評價,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3.有效教學方法實施
第一,在古詩詞教學中可以利用蒙太奇教學法,如在學商隱《錦瑟》一詩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對相思、纏綿悱惻的理解與認知,動態性、立體化的理解詩歌中體現的情思與溫情;第二,從畫家的角度將詩畫聯合的繪畫法在詩詞教學中的應用,如在《天凈沙?秋思》這一小令的學習中,可以引導學生勾勒出夕陽西下的秋天景象,在作畫的過程中將思鄉之情體現在畫中。
綜上所述,全面提高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水平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保證學生綜合人文素養提升的要求,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需要,是適應青少年審美情趣變化、促使學生有效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需要。希望通過文章的闡述,教育相關部門以及一線語文教育工作者能夠全面轉變傳統教育理念,以素質教育為藍本,逐步實現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全面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鑒賞、釋義、評價古詩詞,吸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和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