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6 11:08: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工業節能行業發展趨勢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 F426:TK01+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3)01-0049-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1.007
1996-2011年,我國取得了經濟總量增長近6倍的成就,但經濟結構不合理的深層矛盾日益突出,給能源消費帶來巨大壓力,經濟結構亟待調整。早在“九五”計劃時期,便提出未來十五年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向集約的根本轉變,“十五”、“十一五”時期更強化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方針。這一時期,經濟結構變化對能源消費究竟產生何種影響及其背后深層驅動原因是什么值得研究探討。
確定經濟結構變化對能源消費影響的兩個關鍵:一是經濟結構的劃分。已有研究主要考慮了三次產業部門結構[1],農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及其他行業的6行業部門結構,工業內部細分的行業部門結構[2-3];二是分析方法的確定。已有研究多集中在分析經濟結構變化的節能潛力[4-5]。由于我國GDP的快速增長,節能潛力估算方法不適用于長期分析,經濟結構調整對能源消費的影響有所夸大,但現有研究多集中在分析方法和計算結果的探討,對經濟結構變化對能源消費影響的背后原因缺乏闡述[3-6]。綜上,本文從能源強度、能源消費增量分解雙向入手,兼顧產業部門、行業部門結構變化,全面剖析1996-2011年經濟結構變化對能源消費的影響,并深度挖掘宏觀驅動原因。
1 研究方法及數據處理
1.1 經濟結構劃分
產業層次考慮4個部門:第一產業(農業)、工業、建筑業、第三產業;行業層次考慮42個部門,包括農業、工業兩位數代碼37個行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金融房地產及其他服務業。其中2002年修訂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GB/T4754-2002)將兩位數行業“木材及竹材采運業”從工業劃分至第一產業、工業新增“其他采礦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本研究將“其他采礦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合并到“其他工業”。
1.2 能源消費分解方法
能源強度分解法是按結構分解分析法(Structure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原理,將全部生產部門總能源強度(簡稱總能源強度)變化分解成部門增加值比重(部門結構)和部門能源強度(部門強度)兩個因素。其中總能源強度僅考慮創造GDP的生產部門,即除生活能源消費量以外的能源強度。能源消費增量分解法是將總的能源消費增加量分解成經濟增量、部門結構、部門強度3個因素。本研究采用Sun [7]提出的能源消耗完全分解模型,解決傳統分解法中殘差的影響,并運用環比方法對1996-2011年逐年的能源消費增量進行分解。
能源強度分解法:
式(1)最右邊第一、二項分別為部門結構、部門強度變化引起的能源強度變化;式(2)最右邊三個方括號內分別為經濟增量、部門結構、部門強度變化對能源消費增量的貢獻。
1.3 數據來源及處理
1995-2011年42個分行業部門增加值或增速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網站。①行業劃分口徑調整:2002年國民經濟行業劃分統計口徑變化,因此按本文42個行業部門劃分重新調整1996-2011年增加值數據;②2005年不變價折算方法見齊曄(2011)[8];③全口徑數據調整:參照陳詩一(2011)[9]經濟數據處理方法,按照各行業增加值比重不變的原則進行調整,匹配工業增加值與分行業增加值。
1995-2010年42個分行業部門能源消費量數據來自最新調整的2009-2011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11年總能源消費量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 經濟結構變化對能源消費的影響
2.1 經濟結構變化促進能源消費作用逐漸減弱轉向節能
根據式(1)、式(2)將1996-2011年逐年的能耗強度變化量、能源消費增量分解得到產業、行業層面經濟結構變化的影響。為便于總結規律,根據逐年分解結果統計分析“九五”、“十五”、“十一五”時期的產業、行業部門結構變化對能源強度、能源消費增量的影響(表1)。
圖1顯示,1996-2011年,產業、行業部門結構變化對能源消費均呈波動影響,但促進能源消費的作用逐漸減弱,“十一五”時期42行業部門結構變化甚至起到節能作用。根據表1,4個產業部門結構變化從“九五”增加能源強度0.086 tce/萬元下降到“十一五”僅增加0.019 tce/萬元;42個行業則從增加能源強度0.10 tce/萬元轉為降低0.01 tce/萬元。
圖1 1996-2011年經濟結構變化對能源消費的影響
Fig.1 The impact of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 on energy consumption during 1996-2011
從能源消費增量看,4產業部門結構變化從“九五”增加能源消費0.73億tce下降到“十一五”的僅增加0.47億tce。42行業部門結構變化實現節能0.34億tce。2011年,4個產業部門結構變化增加總能耗強度0.008 tce/萬元,增加能源消費量0.12億tce,42個行業部門結構變化對能源強度和能源消費增量的影響近乎為零。盡管扭轉了2010年的上升趨勢,但結構調整進展緩慢,給“十二五”的經濟結構調整帶來巨大挑戰。能源消費增量分解結果顯示:“九五”、“十五”、“十一五”時期,分別增加5.0億
tce、7.5億tce、13.2億tce,相較之下,經濟結構變化減緩能源消費的作用顯得微小。但正是重化工為主導的經濟結構現狀,導致我國總能源強度高于發達國家,使得快速經濟增長成為拉動能源消費的主要力量。因此,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是我國的首要任務。
2.2 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減緩結構變化對能源消費的促進
工業和第三產業能源消費量占全部產業的95%以上,因此產業部門結構變化是促進能源消費還是節能,是工業和第三產業間的博弈。當工業增速遠超第三產業時,產業部門結構變化促進能源消費作用顯著:圖1中產業部門結構變化對能源強度影響曲線的三個波峰分別為1996、2003、2010年,其工業增速遠超第三產業(圖2)。反之,當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超過工業時,產業部門結構變化對能源消費的促進作用明顯降低。2005-2009年連續5年第三產業增速高于工業,第三產業比重與工業比重的差距逐漸縮小,2009年甚至反超0.1%,使當年產業部門結構變化起到節能作用。總體來看,1996-2011年產業部門結構變化對能源消費的促進作用逐漸轉弱是由于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十一五”時期尤為明顯。
2.3 重點耗能行業經濟增速下降驅使結構變化轉向節能
我國8個重點耗能行業能源消費量占全部產業的60%以上,而增加值僅占15%。包括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
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造紙
及紙制品業(簡稱黑色金屬、化學原料、非金屬、電力、石油
加工、煤炭、有色金屬、造紙)。
根據圖3,“十五”時期,有色、造紙、化學原料、電力、石油加工5個行業增速呈現不同程度的降低,但能源消費量占比最大的黑色金屬行業增速從“九五”的9.4%增加到16.9%,煤炭行業從近乎零增長激增到12.8%,非金屬行業也快速增長。盡管與“九五”時期相比,42個行業部門結構變化導致總能源強度的增加趨勢減緩,但8個重點
耗能行業結構變化使總能源強度增加0.048 tce/萬元,比“九五”高出70%,黑色金屬行業貢獻居首位,重化工業化趨勢明顯。進入“十一五”,有色、造紙、電力、石油加工4個行業增加值增速持續降低,黑色金屬、煤炭行業則轉升為降,化學原料行業略有反彈,僅非金屬行業增速呈增長
趨勢。8個重點耗能行業結構變化轉向節能,使總能源強
度降低了0.002 tce/萬元。可見,自“十一五”以來,重點耗能行業經濟增速的下降是驅使結構變化轉向節能的關鍵。
3 影響經濟結構變化的宏觀驅動因素分析
3.1 重化工業化發展態勢制約經濟結構調整
“九五”、“十五”、“十一五”時期,重工業平均增速分別是10.7%,15.6%,15.7%,高出同期輕工業0.4%,2.6%,2.6%。現階段重化工業化發展態勢嚴重制約了經濟結構的調整,而造成重工業快速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1 快速城市化進程推動重化工業化
1996年起,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鎮化率從30.48%提高到2010年的49.95%。在高速的城市化驅動下,建筑、鐵路、公路等城市保障性基礎建設明顯加快,以鋼鐵、水泥、有色冶金為代表的重點耗能行業快速發展推動了重化工業化。
1996-2010年,每年新建公路里程翻了兩番,從13.8萬km增至56.3萬km;“十一五”時期,鐵路建設快速發展,新建鐵路投產里程數為14 545 km,分別是“九五”、“十五”時期的2.49、2.16倍;城鎮住宅建筑面積從2000年44億m2,增至2005年108億m2,2010年達144億m2。按平均水平測算,“十五”時期,僅新建城鎮住宅消費粗鋼、水泥量占同期總產量的35.2%,29.9%。再加上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僅為滿足城市化轉移人口的基本需求,便消費了鋼鐵、水泥產量的50%以上。
3.1.2 出口依賴型經濟拉動重化工業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實施出口替代的經濟發展戰略,即采取各種措施擴大出口,發展出口工業,逐步用輕工業產品出口替代初級產品出口,用重化工業產品出口替代輕工業產品出口,以帶動經濟發展,實現工業化。出口規模的逐漸擴大,出口結構的重化工業化,極大的促進了能源消費的增長。
1996-2010年,貨物出口總額增長了近8倍,2010年高達10.77萬億元,占當年GDP的26.5%。出口產品結構逐漸轉向重化工業產品替代輕工業產品的趨勢,重化工產品出口額占比(化學品及有關產品、機械及運輸設備)從1996年的29.3%增加到2010年的55.0%。出口產品結構的這種趨勢性變化既是工業結構變化的結果,也將進一步增強工業結構的重化工業化趨勢,極大的拉動了國內的能源消費。國內學者根據投入產出表核算了1997-2007年出口帶來的能源消費量,從(2.56±0.32)億tce增加到(7.35±1.51)億tce,占除生活外能源消費量的比重從(21%±2.6%)增加到(29%±6.0%)[10-14]。
3.1.3 地方政府追求經濟利益促進重化工業化
長期以來GDP為主的政績考核制度和經濟利益的追求,導致地方政府熱衷于投資重化工業。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研究顯示,“十一五”各省規劃目標GDP年均增長率為10.1%,遠高于全國7.5%的目標,地市級平均達13.1%,縣級平均達14.2%,越低層級地方政府目標越高[15]。2001-2009年,省級層面除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外,其余各省重工業工業總產值占比平均提高10.6%,海南增幅高達34.2%,云南23.1%,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均在15%左右。
3.2 結構調整政策剎車作用明顯
在經濟結構調整進程中,政府采取了“加快發展服務業”和“淘汰落后產能”兩大主要政策調整產業部門結構和行業部門結構。
“九五”時期,政策導向依然是大力發展基礎工業,但提出“積極發展第三產業”;進入“十五”時期,提出“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增加值占比和從業人員占比;“十一五”規劃提出“加快發展服務業”,并提出了增加值占比提高3%,從業人員占比提高4%的量化目標。“十一五”期間,“淘汰落后產能”政策提出了重點耗能行業的節能目標,以強有力的行政干預,配合嚴控市場準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貸款、取消重點耗能產品出口退稅、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等一系列政策,給重點耗能行業一記急剎車。“十一五”期間累計淘汰的煉鐵、煉鋼、電石、焦炭、小火電、水泥、電解鋁落后產能,分別占同期新增產能的74.3%、54.9%、42.0%、37.7%、24.4%、21.9%、20.3%。淘汰落后產能很大程度上減緩了重點耗能行業的發展,使得行業結構變化轉向節能。
3.3 應對經濟周期性波動政策阻礙經濟結構調整
我國應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采取的積極財政政策,拉動了重點耗能行業的增長,使經濟結構變化對能源消費的促進作用在1999年、2009年出現兩次較大的反彈(圖1)。1998-2004年采取積極財政政策,到2003年帶動配套資金3.28萬億元,全部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中,依靠鋼鐵、水泥等高耗能行業每年拉動經濟增長1.5-2個百分點[16]。2009-2010年,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81%的投資流向了住房建設、汶川災后重建、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了設備制造業、鋼鐵、有色金屬和水泥行業的發展。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17]估算4萬億投資增加能源消費1.13億tce,占2009-2010年新增能源消費量的37%。
政策影響使市場對高能耗產品需求激增,企業在生存本能和市場需求變化下,繼續擴大生產規模。這種短期內因政策變化引發的市場需求爆發性增長而并非市場真實需求,使高耗能行業在產能已經過剩的基礎上繼續膨脹。一面是大量的資本涌入高耗能行業,新增產能持續增加,一面是淘汰落后產能的大力推進,形成大量社會資本的永久性沉淀,造成資源浪費。
4 結論與建議
1996-2011年,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4個產業部門結構變化促進能源消費的作用逐漸減緩;重點耗能行業經濟增速下降使得42個行業部門結構變化由促進能源消費轉向節能。“十一五”時期,行業部門結構變化使總能源強度降低0.01 tce/萬元,實現節能0.34億tce。盡管如此,我國現階段重化工業化發展態勢嚴重制約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出口規模逐年擴大的同時,出口產品結構逐漸轉向重化工業產品替代輕工業產品,GDP為主的政績考核制度和經濟利益的追求,都帶動了以鋼鐵、水泥、有色冶金為代表的重點耗能行業快速發展。在此趨勢下,政府采取加快發展服務業和淘汰落后產能給了高速上行的重點耗能行業一記急剎車。然而政府應對金融危機選擇了依靠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經濟的積極財政政策,極大的拉動了重點耗能行業發展,同時也造成了產能過剩和資源浪費。
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現狀主要是由經濟發展的階段造成的,國家層面需要有針對性的進行宏觀調控。首先,控制經濟增速,促進投資合理增長。如前所述,即使經濟結構變化按“十一五”發展趨勢,其實現的節能量也遠低于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能源消費增量。國家從宏觀對各地區經濟增速進行調控,注重公平、效率,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其次,構建消費主導模式,促進消費多元化。城鎮化并不僅是修路、建房,將農村人口轉移至城鎮,解決轉移人口生計,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通過拉動內需促進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再次,加快生產業的發展。我國被稱為“世界工廠”,產品附加值低、工業結構難以調整很大程度是受研發、設計、營銷、供應鏈管理環節欠缺制約,表現為生產業發展滯后。而國際經驗表明,發達國家服務業占比上升主要依賴生產業;最后,多層次推進工業結構優化調整。一方面使高耗能行業、傳統行業向新型化、高附加值、高加工度方向發展。另一方面,以“十二五”提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馮飛, 王金照. “十一五”節能減排中期評估[J]. 綠葉, 2009, (4): 113-118. [Feng Fei, Wang Jinzhao. Midterm Assessment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J]. Green leaf, 2009, (4): 113-118.]
[2]王俊松, 賀燦飛. 技術進步、結構變動與中國能源利用效率[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9, 19(2): 157-161. [Wang Junsong, He Chanfei.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Structural Change and Chinese Energy Consumption Efficienc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19(2): 157-161.]
[3]姚愉芳, 陳杰, 李花菊. 結構變化的節能潛力計算的方法論研究[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7, (4): 115-123. [Yao Yufang, Chen Jie, Li Huaju. A Study on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of Energy Saving Potentiality to the Structure Change[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07, (4): 115-123.]
[4]齊寶平, 穆海林, 康旭東,等. 中國1990-2007年節能因素分解分析[J]. 能源研究與管理, 2010, (2): 1-4. [Qi Baoping, Mu Hailin, Kang Xudong, et al. Factor Analysis on 1990-2007 Energy Conservation in China[J]. Energy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2010, (2): 1-4.]
[5]熊華文. 基于單位GDP 能耗的節能潛力分析方法與實證研究[J]. 中國能源, 2011, 33(4): 21-25. [Xiong Huawen. Methods for Analyzing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and its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of Per Unit GDP[J]. Energy of China, 2011, 33(4): 21-25.]
[6]李艷梅, 張雷. 中國能源消費增長原因分析與節能途徑探討[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 18(3): 83-87. [Li Yanmei, Zhang Lei. Reason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e and Discussion of Energy Saving Approach[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3): 83-87.]
[7]Sun J W. Changes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Intensity: A Complete Decomposition Model[J]. Energy Economics, 1998, 20: 85-100.
[8]齊曄.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1-2012)[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 93-94. [Qi Ye. Annual Review of Low Carbon Development in China (2011-2012)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China), 2011: 93-94.]
[9]陳詩一. 中國工業分行業統計數據估算: 1980-2008[J]. 經濟學季刊, 2011, 10(3): 735-776. [Chen Shiyi. Reconstruction of Subindustrial Statistical Data in China:1980-2008[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11, 10(3): 735-776.]
[10]顧阿倫, 何建坤, 周玲玲,等. 中國進出口貿易中的內涵能源及轉移排放分析[J]. 清華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0, 50(9): 1456-1459. [Gu Alun, He Jiankun, Zhou Lingling, et al. Analysis of Embodied Energy and Transfer Emissions of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ion, 2010, 50(9): 1456-1459.]
[11]齊曄, 李惠民, 徐明. 中國進出口貿易中的隱含能估算[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 18(3): 69-75. [Qi Ye, Li Huimin, Xu Ming. Acounting Embodied Energy in Import and Export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3): 69-75.]
[12]王元道. 中國出口貿易結構變遷與能源消耗變化關系研究[J]. 商業時代, 2011, (8):40-41. [Wang Yuandao. Research on China’s Export Structure Chang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ergy Consumption[J]. Commercial Times, 2011,(8):40-41.]
[13]吳幼玲. 我國進出口商品中內涵能源的行業結構分析[D]. 廈門:廈門大學, 2009: 23-24. [Wu Youling.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Energy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 [D]. Xiamen: Xiamen University, 2009: 23-24.]
[14]謝美娜. 我國出口貿易隱含能源研究[D]. 長沙:中南大學, 2010: 33. [Xie Meina. Research on Embodied Carbon in Export in China[D]. Changsh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0: 33.]
考察日期:
考察人數:
考察內容:
所有考察費用由我方負擔,考察人員的住宿條件將不低于三星級酒店的標準。
我方聯系人:
聯系方式:
請貴方予以確認并回復。
單位負責人簽字:___________________
單位公章: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范文:
臺灣青年創業協會北京國宣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關于組團赴臺灣商務考察的邀請函
我國政府對節能、再生能源工作高度重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節能工作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我國巨大的節能潛力,龐大的節能市場,顯示出節能產業在我國具有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
自2006年以來,在鋼鐵、水泥、電解鋁、房地產開發等行業投資熱的帶動下,我國各行各業不同程度地經歷了煤電油運的緊張局面:煤炭告急,原油市場價格持續攀升,“電荒”開始蔓延,20余個省市相繼進入“拉閘限電”的行列。日趨緊迫的資源壓力與環境壓力,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遏制資源浪費,走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經濟發展道路。在過去的20年里,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已經翻了一番,超過了13億噸標準煤,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能源消費大國。從國內能源資源的情況看,雖然我國的煤炭資源比較豐富,但石油、天然氣資源相對則十分貧乏。由于人口基數巨大,中國人均能源資源占有量遠比世界平均值要低。在各類資源供應有限的情況下,“節能”就成為緩解能源危機的首選途徑。已實施的節能項目主要分布在北京、廣東、四川、貴州等地,項目涉及樓宇空調系統改造、工業鍋爐改造、廢氣及余熱利用、電機拖動系統改造等。所有項目技術成熟,節能減排效果明顯,平均投資回報率約30%,具有推廣價值。
為了借鑒具有同一文化背景的我國臺灣省的發展經驗,交流行業信息,反映行業發展趨勢,綜觀市場結構變化,培養鍛煉新人,促進我國節能事業的迅速發展,由臺灣青年創業協會主辦,北京國宣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組團赴臺灣進行為期11天的交流研討活動。
一、領隊:中心相關人員帶隊。
二、擬邀嘉賓:節能行業、再生資源協會及相關單位負責人。
報到地點:深圳市
四、考察內容:
1.拜訪臺灣綠基會節能中心,并與有關人士座談。
2.拜訪臺灣大學,并參加由著名教授主講的“再生能源領域未來形勢”講座。
3.考察參觀臺中工業區、CBD及CBD以外的次中心區等。
4.參觀臺北、臺中、高雄等地再生能源企業等。
五、收費標準:
每人收取人民幣8800元,含考察費、入臺證、往返機票、機場稅、食宿費、全程安排四星級或以上酒店等。
六、要求:
2、所需手續:個人護照、身份證復印件二份、白底2寸正面免冠彩照8張、赴臺考察申請書、帶單位名稱臺頭的手寫體在職證明及單位營業執照或組織機構代碼復印件一份。
七、匯款方式:(指定帳號)
戶名:北京國宣國際文化交流中心
開戶行:中國民生銀行北京國貿支行
八、聯系辦法:
【摘 要】工業化與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微電機技術的發展。總結了微電機在各相關領域的應用現狀,指出了微電機行業在發展過程中的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微電機行業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預測,指出高效節能化、機電一體化、直流無刷化已成為微電機技術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微電機;應用現狀;存在問題;發展趨勢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of Micro-motor
NIU Xue-feng1 NIU Dong-mei2 ZHU Shu-jie2
(1.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710121, China;
(2. The China Shipbuilding East Ika Industry Group co., Ltd., Xi’an Shaanxi 710061, China)
【Abstract】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motor technolog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micro-motors in the relevant fields, and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in the micro motor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micro-motor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were pointed out 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y, mechatronics, brushless DC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icro-motor technology.
【Key words】Micro-motor; Application Status; Problems; Development Trend
基金項目:“基于無線傳感網絡與gps的盲人導航關鍵問題研究”(14JK1669)。
作者簡介:牛學鋒(1973-),女,漢族,河南商丘人,碩士,西安郵電大學自動化學院,工程師,主要從事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教學研究。
0 引言
隨著我國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國家戰略的穩步推進,微電機的研發與制造行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微電機伴隨著我國的工業自動化、武器裝備現代化、農業現代化、辦公自動化、家庭現代化的進行正大量應用到各個領域。作為這些領域支撐技術和系統中不可缺少的執行元件和動力元件,現代微電機已發展為先進制造技術和新興電子信息技術緊密結合的高新技術產品,其研發思路也由零件級產品上升到系統級層面。這不僅對現代微電機的設計、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提供了更廣闊的應用空間。“十二五”期間國家提出重點發展新型節能微電機技術,結合國家政策方向,分析我國微電機研制、生產及應用現狀,發現其中的不足,并找出后續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 微電機的應用現狀
1.1 微電機在家用電器領域的應用
微電機在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分布情況與生產力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據最新的統計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在家用電器領域的微電機使用量占總量的23%。[1]家用電器用微電機作為我國微電機研發制造業中的主導產品,其種類眾多,生產應用數量龐大。應用到的主要家電產品有空調、電冰箱、電風扇、洗衣機、微波爐、跑步機、吸塵器、抽油煙機、洗碗機、豆漿機、榨汁機、電動牙刷、電吹風、廚房廢物處理器、攪拌器等。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我國空調產量為8840.29萬臺,同比增長16.31%;冰箱產量為5051.75萬臺,同比增長0.71%;冷柜產量為1026.85萬臺,同比增長1.39%;洗衣機產量3276.80萬臺,同比下降3.59%。[2]可以看出,家電行業和企業在全球產業中的比重和作用不斷擴大。同時,新興家電如凈水器、空氣凈化器等產品也正大量進入家庭使用。家用電器在城市家庭的使用量日益增加的情況下,其在農村市場的使用也正在快速拓展,家用電器產品應用市場的不斷發展壯大也促使配套用微電機的同步增長。
1.2 微電機在汽車領域的應用
家庭用汽車的普及促進了汽車行業的迅速發展,同時也帶動了汽車用微電機產業的發展。微電機是汽車上的關鍵零部件之一,其主要分布于汽車的發動機、底盤、車身三大部位及附件中,在電動汽車結構中電機還作為動力系統核心部件。現在的汽車車窗、門鎖、后視鏡等系統,都使用電機驅動。隨著電子技術在汽車上的廣泛應用,微電機也在汽車信息系統、導航系統、汽車音響、車載通信系統等方向得到應用。據統計,每輛經濟型汽車配備30臺以上微電機,高級轎車至少配備60臺以上微電機,豪華型轎車配備近百臺小微電機,汽車用微電機占總需求量的26%左右。據工信部2014年全年汽車工業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累計生產汽車2372.29萬輛,同比增長7.3%,銷售汽車2349.19萬輛,同比增長6.9%,產銷量保持世界第一。[3]以每輛車平均配備40臺微電機計,估計對微電機的需求量達到數十億臺以上。另考慮汽車的二級維修市場,還有約三成微電機等零部件的需求。
1.3 微電機在醫療設備、保健器材領域的應用
醫療設備、保健器材用微電機是微特電機主要應用領域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意識的增強,醫院和家用的醫療及保健康復器材需要量迅速增長,與其配套的微特電機數量和品種也隨著快速增長。尤其是龐大的老齡化群體、慢性疾病、殘疾障礙及神經功能失調疾病的治療、康復,對器械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促使醫療產業、康復保健產業加速發展和應用新技術,不斷開發新產品。具體應用涉及到人體疾病治療、康復、檢查、記錄、監視、分析、整形美容等所使用的系統、設備、儀器、刀針及輔助設備。如核磁共振設備、心電圖機、全方位內窺鏡、電動離心機、電動吸引器、電動輪椅、電動搖床、牙鉆機等。由于醫用領域的特殊性,要求微電機具有微型化、低噪聲、運行平穩、可靠性高的特點。
1.4 微電機在各類機械設備、機器人、武器裝備領域的應用
工業現代化和武器裝備現代化發展離不開微電機技術的現代化進步發展。在工業技術、信息技術全球化的今天,微電機在軍事、民用的各種現代化裝備及其控制系統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如火炮控制、導彈制導、飛機自動駕駛、數控機床、無梭織機控制、工業縫紉機控制、遙測遙控等領域都大量使用了各種微電機。在實際應用中,微電機也由過去簡單的起動控制、提供動力的目的,發展到對其速度、位置、轉矩等的精確控制,特別是工業自動化、辦公自動化方面,幾乎都采用了電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和電力電子技術等相結合的機電一體化產品。該類微電機品種繁多,技術含量高,系統綜合程度高,不少是電機組件,按使用屬性分為信號類微電機、驅動執行類微電機和機電組件一體化系統。
2 微電機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我國微電機與國外先進技術水平差距較大,缺乏創新
經過改革開放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微電機生產大國,但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控制類微電機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不管從電機可靠性還是性能指標仍有較大差距,其整體水平相當于國外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水平。[4]工業用微型直流電機,國外可以做到壽命2000小時以上,而我國平均是1000小時,主要問題是電機結構工藝的不合理性及電刷材料等問題。國外無刷直流電機的效率可以做到80%以上,我國一般生產廠家只能達到60%~70%左右。步進電動機國外早已發展高性能的混合式結構,我國的混合式步進電動機在90年代才開始發展。在高性能、高技術含量電動機方面,如無刷直流電動機、交流伺服電動機、直線電機等方面差距更大一些。這主要是由于我國電子技術落后、投入不足和人才相對短缺造成的。
產量大而技術含量低是在中國微電機產業的基本狀況,大量企業缺乏獨立開發能力,基本以仿制為主,整個產業的產、學、研結合不理想,缺乏創新。
2.2 行業發展結構性問題突出,布局不合理
從我國微電機發展的綜合情況來看,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廣州、深圳、珠海、香港在內的大珠江三角、江浙滬長三角和京津渤海三角等三個微電機產業帶,以及福建、山東、四川等熱點地區。目前來看,東部地區發展較快,中西部地區相對滯后,東部地區微電機工業總產值占整個電機工業總產值的70%,而中西部地區所占比重不到30%。這一現狀的形成受政策、地理環境條件等諸多因素地影響。由于微電機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進入行業門檻較低,因此,容易出現低水平、同質化競爭現象,重復建設嚴重。而與此同時,不少新型微電機產品尚屬空白,技術提升緩慢。
2.3 市場調研度不夠,缺乏與相配套行業的互動溝通
在相對發達的信息社會的今天,市場需求千變萬化。微電機的研發與生產離不開與其緊密結合的市場應用領域。長期以來,微電機的研發與生產者對市場的關注程度不夠,未及時領略到其應用領域需求的快速變化,缺乏對新產品的開發,只注重自身的效益與發展,從而造成有些產品開發出來后無市場需求的情況。究其原因就是沒有考慮到外在需要的影響和對科研、開發和生產的拉動作用。
3 微電機發展趨勢分析
雖然我國微電機行業與國際水平還有一段差距,但其發展前景依然十分廣闊。
3.1 大力發展高效節能型微電機
高效節能是微電機總的發展趨勢,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電機用電量約占全國用電總量的60%。微電機使用量大面廣,節能潛力巨大。因此,電機系統節能工程被列為我國“十二五”十大重點節能工程之一,電機節能是國家節能減排工作的重點領域。隨著國家對節能減排各項舉措的積極推行及高效節能電機補貼政策的逐步落實,電機節能行業迎來了快速增長。工信部表示,2015年將落實專項資金補貼電機系統節能改造。為了實現高精度、低成本、低功耗的要求,微電機需要不斷開發各種新結構、使用新材料。同時要從電機驅動角度進行研究,改變傳統的電機控制和驅動系統結構,應用先進的控制算法。
3.2 微電機與減速器一體化設計
微電機一般為高速電機,在具體的應用領域往往需要與一套減速機構相結合,經過減速后,方可使用。而減速機構與電機的轉接往往增加了系統的體積,降低了可靠性,還降低系統效率和控制精度。有時受安裝空間的影響,要求體積要盡量減小,為了適應這一要求,并提高可靠性,國外研發人員進行了微電機與減速器的一體化設計,主要進行了微電機與行星齒輪減速器一體化設計、微電機與滾珠絲杠減速器一體化設計、微電機與蝸輪蝸桿減速器一體化設計。這些設計均做出了樣機,并進行了性能測試,但發現這樣的改進后,整個電機系統的頻帶過低,響應跟不上,設計人員一直在努力改進,國內尚未見到有相關的研發設計資料。
3.3 微電機的無刷化、微型化、永磁化發展
為降低微電機運行時的噪音,提高電磁兼容性能和電機可靠性,延長電機使用壽命,各國一直都在致力于發展各種無刷電機。但是,由于無刷電機所涉及的技術要求較高,要求掌握相關電機技術、硬件技術、軟件控制技術、傳感技術、稀土材料技術、大功率電子技術,目前國內市場大功率無刷電機產品還是比較少見,電子產品日益微型化的需要要求微電機向小型化、扁平化、輕量化方向發展。隨著微電機向微薄輕型化、無刷化和電子化的方向發展,永磁材料在微電機中的普遍應用已是必然趨勢。
3.4 發展微電機新型測試技術
隨著微電機不斷的向微型化方向發展,其建模、仿真、優化設計的正確性、有效性,需要微機械性能評測技術加以評價。由于微電機的重要零部件十分微小,產生的運動、位移微乎其微,無法用傳統的測試方法測得相應指標。因此,必須開發微機械量傳感測量技術,以適應新的測試需求。
4 結論
作為在國民經濟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微電機行業,其在國內及國際上的發展競爭十分激烈。正確認識我國微電機行業的發展現狀及不足,找準未來行業發展方向,對促進我國微電機行業的健康發展,使我國由微電機生產大國變為微電機技術全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我國微電機行業發展市場容量分析[OL].chyxx.com,2014,4:24.
[2]2014上半年空調產量增長繼續領跑白電[OL].whomea.hc360.com,2014,9:2.
[3]2014年我國汽車產銷量世界第一[Z].工業和信息化部,2015(1):23.
[4]中國微電機行業“十一五”回顧及“十二五”規劃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OL].qqfx.cpm.cn,2012,4.
中圖分類號T-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90-0087-02
0引言
“十二五”時期南寧市工業產業的不斷發展將對節能減排工作帶來一定的沖擊和挑戰,而新形勢下的節能減排工作也將會對南寧市的工業產業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怎樣科學認識南寧市“十二五”工業產業發展與節能減排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尋求兩者之間的平衡點,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實現雙贏,成為當前擺在南寧市面前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1 南寧市工業產業發展概況
“十一五”時期,南寧市工業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了鋁加工、機械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與制藥、化工、建材、造紙優勢產業。2010年,優勢產業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44.55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8.81%,比2005年提高11.03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生物工程與制藥、電子信息發展成為區域內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群,鋁加工、機械裝備制造等產業進入加快發展軌道,農產品加工、建材等特色產業加快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產業由資源加工型向加工制造型轉變,由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變,呈現集群化、鏈條式發展趨勢。
2 南寧市主要工業行產節能減排現狀
2.1主要工業行業能源消耗情況
2010年南寧市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在10萬噸標準煤以上的高耗能行業有: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四大行業,這四大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費量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的83.87%,左右著全市能耗走勢。而它們在工業產值中所占的比重僅為40.82%,工業增加值比重遠小于能耗比重。因此,這些行業的能源投入產出比較低。其中,特別是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的能耗占總能耗的36.75%,而工業產值的比重僅占7.11%,產值能耗達到1.426噸標煤/萬元,是南寧市平均工業產值能耗的5.2倍。另一方面,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煙草制品業、醫藥制造業、塑料制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及電子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供應業這8個行業的所占的工業增加值比重為33.81%,而總能耗僅占全部工業總能耗的6.68%,行業增加值比重遠大于能耗比重, 這些行業的能源投入產出比較高。
因此,就節能減排來說,需要限制高耗能行業增長,鼓勵低能耗行業的發展,對減緩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2工業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
1)COD排放情況:2009年,南寧市工業廢水COD排放量為26689.47噸,其中COD排放量前十名的行業為紙漿制造、淀粉及淀粉制品制造、制糖、機制紙及紙板制造、酒精制造、化學藥品原藥制造、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皮革鞣制加工、繅絲加工、化學藥品制劑制造。排名前十的行業COD排放量之和占南寧市工業廢水COD排放量的78.90%;
2)二氧化硫排放情況:2009年,南寧市工業廢氣中二氧化硫產生量為48594.619噸。南寧市工業SO2排放量前10名的行業分別為:制糖、粘土磚瓦及建筑砌塊制造、機制紙及紙板制造、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平板玻璃制造、酒精制造、水泥制造、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火力發電、無機鹽制造。以上行業SO2排放量總和占全市SO2排放量總和的57.38%。
3 產業發展對節能減排的影響分析
3.1 產業發展變化分析
從工業主導產業的主導地位排序比較來看,“十一五”時期的排序情況依次為:食品>機械制造>化工>建材>電力>造紙>鋁加工>制藥>糖業>電子信息;“十二五”時期的排序情況依次為:食品>電子信息>機械制造>戰略新興產業>化工>建材>鋁加工>造紙>制藥>紡織服裝與皮革。由此可見,“十二五”時期食品行業依然是南寧市的第一主導產業;電子信息行業的主導地位上升得最快,從“十一五”期末的第10位躍居到第2位,此外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勢頭迅猛,從十一五”期末的十大主導產業之外一下躍居到第4位。
3.2 影響分析
“十二五”工業發展變化對節能減排帶來的影響主要有:
1)有利影響
從“十一五”和“十二五”時期十大主導產業的比較可看到,“十二五”時期南寧市工業產業結構將進一步優化,主要表現在:電子信息及戰略新興產業等高科技技術產業的主導地位得到明顯增強,機械制造及鋁加工等先進制造業的主導地位得到鞏固。這些低能耗、低污染的產業產值占十大主導產業產值達48.1%,比“十一五”末相應產值比例增長62%。低能耗、低污染產業主導地位的不斷提升,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南寧市“十二五”節能減排工作的順利開展。
2)不利影響
盡管“十二五”時期南寧市的工業產業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化,但是“十二五”時期南寧市工業產業發展對節能減排的壓力依然存在,形勢依然嚴峻,主要表現在:一是工業總產值持續增長,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日益提高,導致節能減排壓力日益增大。預計2015年末,全市全部工業總產值將達到3600億元,比2010年末的1501.18億元增長1.4倍,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0年末的26.93%提高到32%。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將客觀上增加節能減排的壓力和難度。二是食品、造紙、建材等傳統能源、資源消耗型產業仍占工業發展主導,生產技術水平不高、升級改造進程較慢、發展規模的不斷壯大等因素的存在將給“十二五”的節能減排工作帶來巨大壓力。三是制革、化工等涉重產業的大力發展將客觀上增大重金屬污染總量控制工作的壓力,對“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帶來一定沖擊。
4節能減排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分析
4.1節能減排嚴峻形勢下的產業發展環境和條件分析
“十二五”期間國家繼續把節能減排作為約束性指標,根據自治區下達給南寧市的節能減排主要目標來看,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在全區最低的基礎上還要更大幅度地下降,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新增了氨氮、氮氧化物兩項以及鉛、汞、鎘、鉻和類金屬砷等五項重金屬總量控制指標,這使得在經濟總量仍持續高速增長的“十二五”時期南寧市的節能減排任務將更加繁重。 “十二五”時期節能減排嚴峻形勢下的產業發展環境和條件將日趨嚴格,高耗能、高排放產業及傳統落后產業的發展將受到進一步控制,而低能耗、低污染、低碳的新型產業的發展將得到大力倡導和推行,低能耗、低污染、低碳、循環經濟、綠色等特征已成為新時期產業發展的方向與趨勢,國家、自治區、南寧市的“十二五”節能減排措施為“十二五”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導向。
4.2 制約因素分析
經過“十一五”時期大力度地實施節能減排,南寧市的節能減排潛力特別是工業節能減排潛力已逐步下降,而根據自治區分解下達給南寧市的節能減排目標,2015年全市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化學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在2010年基礎上還需大幅度下降(分別下降15%、9.9%、12.2%),而且還新增氨氮、氮氧化物以及重金屬總量控制指標,這將給2015年全市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帶來巨大挑戰,主要體現在:
1)“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上新項目,這將使南寧市水泥、造紙、酒精、淀粉、制糖、制革等傳統優勢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受到一定限制,從而影響建材、造紙、食品、紡織服裝與皮革業等“十二五”主導工業行業生產總值目標的實現;
2)“十二五”期間南寧市將進一步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計劃淘汰電力行業落后產能2.4萬千瓦、水泥行業落后產能369.1萬噸、煉鋼行業落后產能62.0萬噸、煉鐵行業落后產能1.0萬噸、造紙行業落后產能1.5萬噸,這將使建材、造紙等南寧市“十二五”主導工業行業的發展受到一定沖擊,短期內可能會影響行業的經濟增長和地方的財政收入,另一方面,淘汰落后產能還將帶來淘汰企業的設備處置、人員安置、債權債務處理等復雜的社會問題,短期內將可能影響地方社會發展的穩定。另外,由于我市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粗放型發展模式難以在短期內實現實質性轉變,淘汰落后產能面臨較大困難,而我市提出“十二五”期間對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務的地區,嚴格控制投資項目,暫停對該地區重點行業建設項目辦理核準、審批和備案手續,這將客觀上增加地方“十二五”經濟增長的壓力和挑戰;
3)“十二五”期間國家將進一步提高造紙、紡織、皮革、化工、水泥等行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標準,這將對南寧市造紙、紡織服裝與皮革、化工、建材等“十二五”主導工業行業的治污水平、技術升級、產業轉型等提出更高要求。如不加快提升治污能力及工藝水平,這些行業的發展前景和命運將受到制約,進而影響南寧市“十二五” 工業行業生產總值目標的實現;
4)“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新增氮氧化物、氨氮作為污染物總量約束性指標,這將對我市的電力、建材、汽車工業行業以及畜禽養殖業、種植業的污染減排、轉型升級、技術創新等提出更高要求,行業發展迎來新的挑戰;
5)“十二五”期間將新增鉛、汞、鎘、鉻和類金屬砷等五項重金屬總量控制指標,這將對制革、化工等涉重金屬產業的行業準入、重金屬污染治理與監管、工藝升級等提出新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對行業發展造成制約。
全球經濟增長表現出了對能源較強的依賴性,能源的消耗,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在影響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的同時,對環境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相較于其他發達國家,我國經濟增長對能源的依賴尤為顯著,工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其發展建立在對能源的大規模消耗之上,可以說,工業能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發展。現有的研究主要分析了中國工業能源的需求以及能源利用效率,分別從時間、區域、行業等角度考察了我國的工業能源問題。但其考察工業能源問題的綜合性不夠。鑒于此,本文梳理了關于工業能源消耗與利用的文獻,在分別深入研究工業能源消耗與利用問題的基礎上,綜合探討了我國工業能源的短期和長期發展戰略,并對我國工業能源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
一、關于工業能源需求的研究
了解不同行業以及區域對工業能源的需求差異可以更好地解決我國的工業能源問題,現有的研究也分別從行業、人口區域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在行業層面,王少平、楊繼生(2006)以我國工業12個主要行業為橫截單元、以各行業1985—2002年的時序數據組成綜列數據,建立了我國工業能源消費的綜列協整模型,得出了我國石油加工業及煉焦業、機械、電氣、電子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行業都具有能源高消費特點以及電力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有色金屬冶煉壓延加工業等行業的發展都對能源具有強依賴特點的結論。蔣毅一、王皓良(2009)采用面板數據對我國36個主要工業行業的能源消費進行了實證分析,其結果表明,大多數行業對能源具有高消費和強依賴的特點。從靜態依賴性看,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業及煉焦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等行業都具有能源高消費的特點。從動態發展的角度而言,通用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壓延加工業以及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行業的發展都對能源具有強依賴的特點。屈小娥、袁曉玲(2008)以1995—2006年我國工業部門10個高耗能行業的截面數據為依托,構建了工業部門能源消費的面板協整模型,認為各行業能源消費存在顯著的差異,并把我國工業行業能源消費劃分為:一是對能源消費依賴性大的行業,如黑色金屬冶煉、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石油加工及煉焦等;二是能源消費處于中等水平的行業,如石油和天然氣開采、非金屬礦物制造、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等行業。
在人口區域層面,洪麗璇,梁進社、蔡建明、莊立(2011)對99個地級以上城市在2001—2006年間工業能源消費變化量進行分解,認為經濟規模擴大是導致城市工業能源消費增長的主導因素,并將區域的人口數量納入研究范疇,通過分解99個樣本城市2001—2006年工業能源消費變化量發現,20—50萬人口規模的中等城市具有最顯著的結構效應,超過這一人口規模范圍的城市,結構效應的節能作用隨著偏離20—50萬人口規模程度的增加而減弱,但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的結構效應節能作用要好于20萬人口以下的城市。
當然,影響我國工業能源需求的因素還有許多,劉暢、孔憲麗、高鐵梅(2008)不僅研究了技術進步及能源價格對工業行業能源消耗強度的影響,還考慮了高耗能產品出口貿易結構、產權結構以及能源替代等因素。實證結果表明,能源相對價格的提高對工業行業的節能降耗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劉暢、孔憲麗、高鐵梅(2009)隨后通過建立我國能源消耗強度的結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SVECM)對1978—2007年間我國能源消耗強度變動的長期影響因素和短期動態調整效應進行實證分析,其結果再次證明產業結構、能源消費結構、能源價格及科技投入對我國能源消耗強度的變動有著顯著的長期影響,并且能源價格存在明顯的“逆向”非對稱效應。于珍、李保明、施祖麟(2010)也將產業機構變化納入考察,研究了其變化對能源需求的影響,伴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通過分析1995—2007年工業能源消耗結構和結構的演變,發現多數產業能源消耗結構并沒有變化,少數產業能耗比例下降或者上升,個別產業對能源消耗轉變的情況。
二、關于工業能源利用率的研究
與工業能源的需求相類似,不同行業部門、不同區域間的能源利用效率也存在著顯著差異,現有的研究大都在研究我國工業能源利用效率現狀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國工業的節能潛力,為其轉型提供理論以及實證依托。
余曉泓、張超(2012)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通過引入方向性距離函數和數據包絡分析,測算了中國工業部門2000—2009年的能源效率和CO2減排潛力。實證結果表明,以既定最優生產前沿為參考,中國工業部門的總體能源效率偏低,減排潛力較大;各行業能源效率與減排潛力存在較大差異;不同行業能源效率與減排潛力呈現差異性動態變化,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實施差異性碳稅政策、靈活利用碳市場機制、強化節能技術研發和促進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加強企業環境執法監管等舉措來推動中國工業部門提高能源效率。
唐玲、楊正林(2009)首先對能源經濟效率的幾種常用衡量方法進行了歸納,然后利用DEA 方法測算了1998—2007 年中國工業行業能源效率,并利用Tobit 模型探索工業經濟轉型對能源效率提升的影響機制。研究表明,中國工業能源效率的總體水平較低,具有較大的節能潛力和提升空間;工業能源效率變化具有明顯的工業經濟轉型特征,開放程度高、競爭性強的行業能源效率較高,而開放程度低、壟斷程度高的行業能源效率水平低;工業能源效率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特征。
屈小娥(2011)以中國省際工業為研究對象,運用DEA 效率評價方法,實證測算并分析了全國30 個省份的工業全要素能源效率、可節能量和節能潛力,研究了影響工業能源效率的因素。結論認為,我國各省份工業能源效率差異較大,工業能源效率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的省份工業能源利用效率較低,工業節能潛力和節能規模較大,其工業能源效率提高對于全國能源效率及節能力度有較強的拉動力。
王海寧、陳媛媛(2010)從外部性的角度探討了能源效率的影響因素。提出了產業集聚也可以提高能源效率的假說,并借助中國2001—2007年25個工業行業的數據,采用DEA 的方法測度了全要素(各類)能源效率以及產業集聚程度指標。結果發現能源密集型行業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較低,而能源非密集型行業全要素能源效率較高;資源依賴性行業及出口密集型等行業集聚程度較高;煙草行業的能源效率和集聚程度均居首位。隨后文章采用實證的方法驗證了產業集聚及其所引致的外部性可以有效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和單要素能源效率的假說。
三、綜合性研究
事實上,關于工業能源需求以及利用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交互性,能源利用率往往被視作影響工業能源需求的主要因素,另外,行業或經濟增長等因素也通常被視作影響能源需求的另一主要因素。
王少平、楊繼生(2006)的研究結果證明我國工業各主要行業的能源消費與行業增長和能源效率之間存在長期均衡,且長期均衡具有顯著的短期調整效應,屈小娥、袁曉玲(2008)基于10個高耗能行業的實證分析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蔣毅一、王皓良(2009)則研究了我國工業各主要行業的能源消費特征,以如何降低高耗能行業能耗水平從而減小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程度為出發點,認為要降低工業能源消耗可以采取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升級兩種方法。周建(2007)利用1978—2005 年的樣本數據,通過狀態空間模型研究了改革開放以來能源需求、經濟增長、效率改進等之間的動態相關性,在此基礎上使用向量自回歸模型、脈沖響應函數、方差分解模型等對能源需求及其影響因素之間的作用機理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結論表明:改革開放以來能源需求、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效率改進等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能源需求的短期波動除了受到相關因素的直接影響外,制度變遷等不可觀測變量對能源消費的模式及其變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對我國能源需求影響的眾多變量中,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工業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尤其是重工業比例在國民經濟結構的進一步提高對能源需求的調整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
四、結論與思考
縱觀我國工業能源的現有研究成果不難發現,我國工業能源的需求存在行業以及區域上的差異,能源利用率、產業結構變化、行業發展、經濟增長等因素往往也對其需求產生一定的影響,而大多的研究也證明了工業能源需求與能源利用率和行業發展之間存在著短期的關聯以及長期的均衡,本文關于我國工業能源發展戰略的思考也將分別從短期以及長期兩個層面展開。
短期內,煤炭消費比重和工業部門內部重工業產值比重的下降能顯著降低能源消耗強度,提高科技費用支出比重能有效提高能源效率。對于效率不高而短期調整效應又不強的行業,應建立一定的能源監督監管機制,完善長效管理機制,使行業增長與能源消費保持長期可持續發展。而短期能源利用率的提高需要政府針對各省區的能源效率特征、影響因素的不同及短期調整速度的差異,制定有層次、分對象的調控制度,充分發揮鄰近區域能源利用率的輻射和示范功能。
長期內,將各行業的發展趨勢、能源開發與供給、產業結構調整等影響能源需求的因素納入戰略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此,需將低成本使用能源的鼓勵政策改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約束政策,使節約利用資源、能源的企業從中受益并快速發展。應對能源靜態依賴性較強和收入彈性較高的行業進行適度調整與技術改造,特別應重點支持和鼓勵有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術創新與更新改造投資。另外,由于制度變遷因素錯綜復雜,其中許多是無法準確量化的潛在的重要解釋變量,因此,若要減輕經濟發展對能源消費的過度依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最根本的辦法是繼續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能源需求的安全保障體系。
總而言之,今后一段時期是我國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能源問題不可忽視。由于技術進步相對于能源效率提高有相當長的時滯,因此,制定相應的長期發展戰略和短期節能措施,把結構調整、技術改造、節能管理、政策指導結合起來,使行業增長與能源利用保持長期可持續發展是目前及今后一個時期面臨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 王少平、楊繼生:中國工業能源調整的長期戰略與短期措施
——基于12個主要工業行業能源需求的綜列協整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6(4).
[2] 蔣毅一、王皓良:我國主要工業行業能耗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3).
[3] 周建:經濟轉型期中國能源需求的長期均衡及短期波動:1978
—2005[J].南開經濟研究,2007(3).
[4] 屈小娥、袁曉玲:中國工業部門能源消費的面板協整分析——基于10個高耗能行業的實證分析[J].產業經濟研究,2008(6).
[5] 郭金童、趙光明:我國工業能源消費與工業經濟動態關系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0(18).
[6] 劉暢、孔憲麗、高鐵梅:中國工業行業能源消耗強度變動及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資源科學,2008(9).
[7] 洪麗璇、梁進社、蔡建明、莊立:中國地級以上城市工業能源消費的增長——基于2001—2006年的數據分解[J].地理研究,2011(1).
中國的煤炭消費比重接近70%,石油比重僅為20%,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還都很低,急需進行結構優化。目前,全球能源消費中,石油是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占總消費的35%,其次是天然氣、煤炭及其它可再生能源。從世界各國發展趨勢看,工業化國家無一例外均采用了以油、氣燃料為主的能源路線,逐步減少固體燃料的比例是世界各國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系統成本、提供優質能源服務的必然選擇。
隨著消費量的增大,過度使用煤炭的弊端日益明顯,已經影響到了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的身體健康。煤多油氣少、優質能源所占比例過小的特點決定了煤在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支配地位,能源供應優質化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如果在2030年將水電和核電比例提升到4.5%,其生產能力要提高3倍才可實現。(圖1)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能源消費的產業分配與三次產業的變化具有一致性,第二產業耗能巨大。工業生產一直保持較高的GDP貢獻率,農業比重由1980年的30.2%穩步下降到11.3%,而同時期第三產業比重由21.6%上升到40.1%。高耗能的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量占到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70%上,是中國能源消費的主體,另外農業能源消耗明顯降低。
中國的經濟成果與資源投入相關性弱化,由于處在工業化粗放期,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技術構成和管理均較落后,加之能源價格長期偏低,使能耗水平長期居高不下。截至2006年,中國萬元GDP能耗為8.77噸油當量/萬美元,但與發達國家乃至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能耗仍然偏高。(圖2)
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缺口將日益增大
未來,隨著能源需求總量逐漸增大,能源生產與需求之間的缺口還將有所擴大。按照能源“十一五”規劃,至2010年,中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約為24.46億噸煤當量,比預計能源需求總量少2.54億噸煤當量。
預計未來能源需求增速平穩,但總量可觀。除了近期經濟增速減緩外,還有多重因素有助于抑制能源需求增長過快。
首先,能源消費結構的升級必然會減緩能源需求的過度增長,盡管煤炭仍然是中國的主要能源,石油、可再生能源在中國能源構成中的比重將逐步增加,逐步改善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
其次,耗能較低的第三產業比重的增加會抑制能源的過快增長,目前第三產業占中國GDP的比重在40%左右,有關機構預測,至2020年,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有望上升至47%。
再次,隨著中國能源市場化改革的加快,能源補貼逐漸取消,國內能源價格日益與國際市場接軌,國際市場日益攀升的能源價格無疑會對中國能源需求產生抑制。
最后,目前的節約能源、提高效率等政策也會逐步發揮作用,減緩能源需求增速。
多個機構一致認為長期內中國能源需求增速有望得到控制。據IEA預測,2005~2015年間,能源需求年均增長率約為5.7%,此后能源需求增速將有所放緩,2005~2030年期間內的能源需求年均增長率約為3.5‰EIA的預測結果也十分類似,認為2004~2030年間中國的能源需求年均增長率約為3.5%。
但是,由于能源基數較大,中國未來的能源需求總量仍將十分可觀,對中國的能源供給提出了新的挑戰。按照能源“十一五”規劃,2010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27億噸煤,約占全球能源消費的15%。由于能源基數大、增長率相對較高,未來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可能最終超過美國。據EIA預測,至2025年中國將成為壘球第一大能源消費國。
資源短缺中國策略
從三次產業看能源消費情況
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最大,但同時能源消費量和單位增加值能耗也最高。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接近50%,但從能源消費量來看,第二產業占比超過80%。
三次產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計算公式:三次產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三次產業能源消費總量/三次產業增加值)雖均有所下降,但第二產業的數值仍遠遠高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
由于高速增長的制造業、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耗相對較大,2006年東北三省均未能完成節能降耗控制目標。山西作為中國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業基地,重型化的產業結構和粗放的生產方式形成已久。2006年,山西每萬元GDP能耗為2,88噸標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38%。200S年,國家選定的10個行業1000、家重點耗能工業企業中,山西省就占到90家。山東省產業結構以重型化為主,對能源的依賴性較大。作為主要支柱產業的煤炭、建材、發電、化工、冶金等都是高耗能產業。2005年全省消費能源2.36億噸標準煤,總量居全國第一位。
各行業能源消耗情況
2007年排名前十位的高耗能行業均屬第二產業中的工業。
粗放的產業發展模式伴隨高污染,不合理的能源消費結構也使得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從2007年第1季度國內工業運行情況看,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6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占全國工業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目前,中國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流經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嚴重污染;1/3的國土被酸雨覆蓋,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國占了16個。
短期產業格局的調整
短期內,高耗能產業的過度發展將進一步得到抑制。控制高耗能行業發展速度,淘汰高耗低效產能是近年來重點調控內容之一。2008年8月,中國的生鐵、鋼鐵等高耗能產品產量同比出現下降;進入9月,降幅進一步擴大,分別為6.1%和5.5%。同時,粗鋼、塑料、化纖、燒堿、紙等高耗能產品產量同比也出現負增長,其中粗鋼和塑料降幅達9.1%和8.4%。
在國內外市場需求減緩以及節能減排措施的雙重壓力之下,高耗能產品的產量必將進一步下降。
嚴格限制鋼鐵、有色、化工、電力等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和落后工藝技術將使高耗能行業的增幅繼續回落。國家將會利用目前能源供應相對充裕的有利時機,加快關停小火電機組、落后煉鐵、煉鋼、電解鋁產能等的步伐。高耗能產業的過度發展得到扼制,將使能源需求的增長速度有所下降。有效地控制固定資產的投資方向,避免再度出現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耗能產業的過度發展與盲目擴
張,可以降低能源消費的增長速度。
主要耗能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落后產能被逐步淘汰,行業結構得到優化。近年來,煤炭等高耗能行業的結構調整已取得一定成效。
通過推廣和應用新型技術,降低高耗能行業的能源消耗及污染。在短期內,中國煤炭資源作為主要能源的地位很難改變,因此通過使用潔凈煤等技術來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減少污染應成為一項重點戰略。鋼鐵行業中,新技術具有明顯的節能降耗作用。中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主體裝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水泥行業中,新工藝的應用可節約能耗、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中長期產業格局的演進
從中長期來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業將得到大力發展。為改善能源結構,同時實行節能、環保等多重目標,核能、水電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將大大加快。國家對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由于上游成本瓶頸的突破和產業鏈的初步形成,可再生能源中的兩大主力品種風能和太陽能已經具備明確的產業化前景,成本有望在3~5年內大幅降低。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擁有較完善核能技術的國家之一,預計到2020年,核電年發電量達到2600~2800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的4%。目前中國年利用地熱能約4.45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而且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長。
一、當前工業經濟發展態勢和面臨的困難
1、我市工業經濟發展平穩。一是20*年工業經濟發展態勢良好。過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經貿部門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兩創”總戰略和新型工業化戰略,堅決執行“標本兼治,保穩促調”要求,經受了國內外嚴峻形勢的考驗,全市工業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現價總產值3839.43億元,增長16.3%;工業企業實現利稅266.55億元,下降2%,好于全省平均1.9個百分點;工業生產性投入571.3億元,同比增長15.4%;引進內資121億元,增長2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9.12%,單位gdp綜合能耗預計完成下降4.4%的目標任務。全市工業結構調整繼續推進,工業重型化趨勢明顯加快,輕重工業比例已從2007年底的55.4:44.6調整到20*年底的52.8:47.2,重工業發展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5%,現代化產業集群正在形成,涌現了12個超百億元的行業。據統計,去年我市工業經濟拉動gdp增長6個百分點,對gdp的貢獻率達到56%,繼續發揮全市經濟主力軍的作用。
二是投入力度加大。三是節能降耗加快。四是結構調整深入。
2、我市工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壓力和機遇。2009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最為困難的一年,當前工業經濟發展還存在不少突出的問題,工業經濟呈現下滑趨勢,企業困難加劇,但我市工業經濟平穩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正在增多。
一是清醒認識不利因素。在全球經濟增長低迷和深度調整大環境下,經濟危機最終形成商業危機,造成社會需求萎縮,國內外經濟進入周期性調整,我們要作好去年下半年來工業增長下滑形成慣性勢頭延續一段時間的充分準備。我市經濟外貿依存度高,面臨出口減緩、內銷不旺又重壓力;我市產業結構以終端消費為主,國家擴張性的宏觀調控措施難以明顯見效;我市企業低、小、散的結構性狀況,微觀經濟運行困難短期難以根本改變,企業貸款難和社會融資難的問題仍將存在。今年1-2月,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27.89億元,同比下降11.4%,我市工業經濟出現了近幾年來首次負增長。
二是充分看到有利條件。在清醒看到今年工業增長嚴峻性的同時,也看到工業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我們的經濟發展基本面良好,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已經作出方向性重大調整,產業升級和企業重組面臨難得機遇,企業的高成本壓力相應減輕,煤電油運等保障要素緊張局面較為緩解。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支持企業發展的工作力度加大,我市的企業民營化、市場化程度非常高,充滿活力和生機,企業的創新精神生生不息。總之,今年全市工業經濟發展仍將面臨嚴峻的考驗。對經濟發展趨勢,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和積極的應對,切實做到堅定、清醒、有為。
二、扎扎實實開展“優化服務主題月”活動
我們在經貿系統開展以幫助企業“樹信心、度難關、保發展、促轉型”為重點的“優化服務主題月”活動,目的是積極應對當前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進一步轉變機關工作作風,提升經貿干部形象,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重點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服務工作:
一是送溫暖,提升企業發展信心。著力做好“送信心、送政策、送信息、送經驗、送幫助和送項目”的“六送”工作,積極幫助企業理性分析和全面把握當前的形勢,宣傳國家、省、市促進企業發展的對策措施及扶持政策,編印“*相關專項發展資金申報指南”,通過新聞媒體、網絡、協會和中介機構等全方位、多形式開展送信息服務,認真總結企業化解難題的典型經驗,幫助企業解決項目投入中存在的人才、技術、資金、規劃、土地等制約因素,重點做好“推介**、對接央企”活動,進一步推動銀企、銀保合作,緩解企業融資困難。
二是建平臺,完善企業服務載體。著力構建“轉型升級、‘充電’強身、市場開拓、信息服務、監測預警、要素優化和投資項目”七大服務平臺。制訂出臺加快我市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繼續發揮*市企業經營管理學院、*企業家創業創新論壇作用,扎實推進“電子商務進萬家企業活動”,加快形成政府部門上下一體、銀企之間互通互聯、中介服務組織廣泛參與的經貿信息服務平臺,建立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網上直報系統,強化產業損害預警,加快省級開發區(工業園區)組合區試點工作,充分發揮市金融服務辦作用,落實我市加快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整合完善推動工業投資的鼓勵辦法,組織開展全市范圍的“項目推進年”活動。
三是強主題,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工作主題化,主題載體化。在3至11月的9個月中,以服務企業為宗旨,解決企業困難為核心,組織開展“企業服務”、“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節能推廣”、“招商服務”、“產業政策宣傳”、“項目建設推進”、“服務能力提升”、“擴大內需服務”等9個“優化服務主題月”活動,主題月中集中安排全市經貿干部進“千企”、主要行業發展調研、“對接央企”擴大引資規模、減輕企業負擔、企業家創業創新培訓、“堅持解放思想、推動轉型升級”大討論、組織開展節能新技術推廣交流會、主辦及組織企業參加展覽會、舉辦*購物節、開展家電下鄉等活動。主題月中還將確定命名一批市級生產功能區,兌現一批項目資助政策,總結宣傳一批轉型升級典型示范企業,建立健全行業監測預警機制,推進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在機關工作中的運用,提升服務能力。
三、堅強信心、全力做好保增促調工作
2009年危機和轉機同在,挑戰和機遇并存。我們要“危中求機”,“力促轉型”,推進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非凡之年要有非常之舉,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市工業經濟管理部門一定要以中央“保增促調”為動力,轉變職能、優化服務,全市企業要與黨和政府一起眾志成城、共克時艱,靠“禾商精神”把握機遇、共求發展,推動全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創新工作思路,堅決完成全年工貿經濟各項目標任務。一是圍繞轉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突出促調整優結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突出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突出產業融合互動發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二是圍繞自主創新,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鼓勵企業實施品牌和技術標準戰略,積極引導企業加快完善現代管理制度,進一步推進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鼓勵創新成果產業化;三是圍繞有效投入,保持經濟發展后勁。提振信心和投資引導一起抓。優先保障120項億元以上重大投資項目的資源配置。質量和數量一起抓。更加注重投資質量,推動科技成果、產品標準、品牌建設與工業投資的有機結合。內資和外資一起抓。大力開展產業、綠色、鏈式等招商,確保630億元工業生產性投資任務的如期完成;四是圍繞整合提升,培育重點優勢產業。大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政策扶持,大力發展光伏、節能環保等產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水平,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五是圍繞平臺建設,努力優化發展環境。提升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水平。完善功能,提升能級,做優載體,加快省級開發區(工業園區)組合區試點工作。進一步優化企業的發展環境,強化金融、土地、環境容量等要素支撐,全力推進擔保體系建設、創業輔導、人才培訓、管等方面的工作;六是圍繞節能降耗,加快集約節約發展。抓責任落實。確保節能降耗目標責任100%落實到位。抓政策引導。加快企業節能技改步伐。抓重點領域。抓好電力、造紙、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業的節能降耗工作。抓循環經濟。力爭85%的重點用能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
一是清醒認識不利因素。在全球經濟增長低迷和深度調整大環境下,經濟危機最終形成商業危機,造成社會需求萎縮,國內外經濟進入周期性調整,我們要作好去年下半年來工業增長下滑形成慣性勢頭延續一段時間的充分準備。我市經濟外貿依存度高,面臨出口減緩、內銷不旺又重壓力;我市產業結構以終端消費為主,國家擴張性的宏觀調控措施難以明顯見效;我市企業低、小、散的結構性狀況,微觀經濟運行困難短期難以根本改變,企業貸款難和社會融資難的問題仍將存在。今年1-2月,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27.89億元,同比下降11.4%,我市工業經濟出現了近幾年來首次負增長。
二是充分看到有利條件。在清醒看到今年工業增長嚴峻性的同時,也看到工業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我們的經濟發展基本面良好,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已經作出方向性重大調整,產業升級和企業重組面臨難得機遇,企業的高成本壓力相應減輕,煤電油運等保障要素緊張局面較為緩解。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支持企業發展的工作力度加大,我市的企業民營化、市場化程度非常高,充滿活力和生機,企業的創新精神生生不息。總之,今年全市工業經濟發展仍將面臨嚴峻的考驗。對經濟發展趨勢,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和積極的應對,切實做到堅定、清醒、有為。
2、我市工業經濟發展平穩。一是20*年工業經濟發展態勢良好。過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經貿部門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兩創”總戰略和新型工業化戰略,堅決執行“標本兼治,保穩促調”要求,經受了國內外嚴峻形勢的考驗,全市工業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現價總產值3839.43億元,增長16.3%;工業企業實現利稅266.55億元,下降2%,好于全省平均1.9個百分點;工業生產性投入571.3億元,同比增長15.4%;引進內資121億元,增長2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9.12%,單位gdp綜合能耗預計完成下降4.4%的目標任務。全市工業結構調整繼續推進,工業重型化趨勢明顯加快,輕重工業比例已從2007年底的55.4:44.6調整到20*年底的52.8:47.2,重工業發展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5%,現代化產業集群正在形成,涌現了12個超百億元的行業。據統計,去年我市工業經濟拉動gdp增長6個百分點,對gdp的貢獻率達到56%,繼續發揮全市經濟主力軍的作用。
二是投入力度加大。三是節能降耗加快。四是結構調整深入。
二、扎扎實實開展“優化服務主題月”活動
我們在經貿系統開展以幫助企業“樹信心、度難關、保發展、促轉型”為重點的“優化服務主題月”活動,目的是積極應對當前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進一步轉變機關工作作風,提升經貿干部形象,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重點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服務工作:
一是送溫暖,提升企業發展信心。著力做好“送信心、送政策、送信息、送經驗、送幫助和送項目”的“六送”工作,積極幫助企業理性分析和全面把握當前的形勢,宣傳國家、省、市促進企業發展的對策措施及扶持政策,編印“xxx相關專項發展資金申報指南”,通過新聞媒體、網絡、協會和中介機構等全方位、多形式開展送信息服務,認真總結企業化解難題的典型經驗,幫助企業解決項目投入中存在的人才、技術、資金、規劃、土地等制約因素,重點做好“推介xx、對接央企”活動,進一步推動銀企、銀保合作,緩解企業融資困難。
二是建平臺,完善企業服務載體。著力構建“轉型升級、‘充電’強身、市場開拓、信息服務、監測預警、要素優化和投資項目”七大服務平臺。制訂出臺加快我市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繼續發揮xxx市企業經營管理學院、xxx企業家創業創新論壇作用,扎實推進“電子商務進萬家企業活動”,加快形成政府部門上下一體、銀企之間互通互聯、中介服務組織廣泛參與的經貿信息服務平臺,建立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網上直報系統,強化產業損害預警,加快省級開發區(工業園區)組合區試點工作,充分發揮市金融服務辦作用,落實我市加快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整合完善推動工業投資的鼓勵辦法,組織開展全市范圍的“項目推進年”活動。
三是強主題,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工作主題化,主題載體化。在3至11月的9個月中,以服務企業為宗旨,解決企業困難為核心,組織開展“企業服務”、“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節能推廣”、“招商服務”、“產業政策宣傳”、“項目建設推進”、“服務能力提升”、“擴大內需服務”等9個“優化服務主題月”活動,主題月中集中安排全市經貿干部進“千企”、主要行業發展調研、“對接央企”擴大引資規模、減輕企業負擔、企業家創業創新培訓、“堅持解放思想、推動轉型升級”大討論、組織開展節能新技術推廣交流會、主辦及組織企業參加展覽會、舉辦xxx購物節、開展家電下鄉等活動。主題月中還將確定命名一批市級生產功能區,兌現一批項目資助政策,總結宣傳一批轉型升級典型示范企業,建立健全行業監測預警機制,推進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在機關工作中的運用,提升服務能力。
三、堅強信心、全力做好保增促調工作
2009年危機和轉機同在,挑戰和機遇并存。我們要“危中求機”,“力促轉型”,推進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非凡之年要有非常之舉,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市工業經濟管理部門一定要以中央“保增促調”為動力,轉變職能、優化服務,全市企業要與黨和政府一起眾志成城、共克時艱,靠“禾商精神”把握機遇、共求發展,推動全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創新工作思路,堅決完成全年工貿經濟各項目標任務。一是圍繞轉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突出促調整優結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突出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突出產業融合互動發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二是圍繞自主創新,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鼓勵企業實施品牌和技術標準戰略,積極引導企業加快完善現代管理制度,進一步推進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鼓勵創新成果產業化;三是圍繞有效投入,保持經濟發展后勁。提振信心和投資引導一起抓。優先保障120項億元以上重大投資項目的資源配置。質量和數量一起抓。更加注重投資質量,推動科技成果、產品標準、品牌建設與工業投資的有機結合。內資和外資一起抓。大力開展產業、綠色、鏈式等招商,確保630億元工業生產性投資任務的如期完成;四是圍繞整合提升,培育重點優勢產業。大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政策扶持,大力發展光伏、節能環保等產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水平,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五是圍繞平臺建設,努力優化發展環境。提升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水平。完善功能,提升能級,做優載體,加快省級開發區(工業園區)組合區試點工作。進一步優化企業的發展環境,強化金融、土地、環境容量等要素支撐,全力推進擔保體系建設、創業輔導、人才培訓、管等方面的工作;六是圍繞節能降耗,加快集約節約發展。抓責任落實。確保節能降耗目標責任100%落實到位。抓政策引導。加快企業節能技改步伐。抓重點領域。抓好電力、造紙、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業的節能降耗工作。抓循環經濟。力爭85%的重點用能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
一、“十一五”時期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重點
(一)無機化工原料業
硫酸和氯堿:**年我省硫酸和燒堿產能達226萬噸和90萬噸。鑒于兩行業都將出現產能過剩,不再支持新建硫酸和氯堿生產裝置,重點支持現有硫酸和氯堿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和競爭力。
濃硝酸:我省至今無濃硝酸生產裝置,而濃硝酸的需求量已超過5萬噸/年。有條件的企業可研究新建濃硝酸生產裝置,但必須做到技術裝備先進,安全環保措施落實。
工業氣體:目前產能已遠高于市場需求。除大型工業園區配套需要外,不再支持新辦空分、乙炔等氣體生產企業,重點規范現有氣體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確保生產、經營和使用安全。
(二)有機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制造業
以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工程啟動建設為契機,建設一批大型有機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生產裝置。發揮港口資源優勢,利用進口初級石化原料,建設石化下游產品生產裝置。重點是:結合煙臺萬華MDI項目的實施,支持建設環氧氯丙烷,并延伸建設聚醚多元醇裝置,支持建設TDI項目。根據涂料等相關產業發展需要,支持建設丙烯酸、丙烯酸酯項目和表面活性劑、碳酸二甲酯、丙二醇、乙丙橡膠等產品生產裝置。支持LG甬興、臺塑進一步做大ABS生產規模,并率先建設特種樹脂生產裝置。爭取國家批準我省的PTA規劃建設裝置的實施,力爭建成國內最大的PTA生產基地。支持鎮海煉化擴大PX生產能力,爭取國家支持我省利用進口原料建設PX裝置,滿足PTA生產的原料配套需要。
(三)化肥工業
重點是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支持發展高濃度復混肥;增強小氮肥企業的生存能力,繼續保持碳銨供給能力,支持企業發展一主多副產品,增強抗市場風險的能力;關停并轉規模偏小、效益不佳、缺乏發展后勁的企業。
(四)傳統精細化工行業
圍繞優化產業布局和提升產業素質,規范企業行為,提高技術裝備水平。鼓勵企業采用催化合成、生物化工、高效分離等先進技術和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生產工藝;按照清潔生產要求,組織醫藥、農藥及染料中間體等精細化工產品的生產。限制新建傳統精細化工生產企業。督促技術裝備簡陋、“三廢”排放較多和治理不到位、安全隱患突出的企業認真進行整改,對整改無望的企業要堅決關停。加強經貿、環保、安全管理部門間的配合,加大行業監督檢查力度,力爭在“十一五”期間淘汰一批規模偏小、布局不當、環保和安全問題突出的農藥、染料、顏料和有機中間體產品生產企業。
農藥行業:以國家實施農藥生產企業延續核準為契機,嚴把準入關,嚴格控制新增農藥廠點。積極發展生物農藥,加快淘汰低效高毒農藥的生產。在限制有機溶劑型制劑品種生產的同時,鼓勵發展新型農藥制劑,進一步調整三大農藥品種結構。
涂料行業:支持發展節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高固體份涂料、粉末涂料、無溶劑涂料和輻射固化涂料;限制油脂樹脂漆類、脂膠樹脂漆類、瀝青樹脂漆類、酚醛樹脂漆類等四類低檔品種的發展。
染料行業:調整品種結構,加快淘汰已禁用的聯苯胺類等易致癌染料,發展皮革、羊毛等高檔制品用染料。活性染料重點發展高固色率低鹽型品種,酸性染料重點發展聚酰胺纖維、皮革和羊毛用高中檔弱酸性染料,分散染料重點開發環保型分散染料和超細旦聚酯纖維用分散染料。推廣使用液體染料。
(五)新領域精細化工行業
把新領域精細化工作為全行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的重點。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做深、做精現有產業;支持傳統精細化工領域和其他領域的化工企業向新領域精細化工產業轉型;支持各地引進國際知名精細化學品生產企業,建立國內基本依賴進口的精細化工產品生產基地。鼓勵企業開發和生產各種新型的精細化工產品,如利用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等生物工程技術,發展生物精細化工產品;鼓勵企業按照電子、紡織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需要,開發和生產各類表面活性劑、添加劑、后處理劑等高檔助劑類化學品;鼓勵企業利用豐富的海洋資源,發展新型功能化的海洋精細化學品。
(六)氟硅化學品行業
氫氟酸和有機硅單體:鑒于我省氫氟酸的生產能力已占全國的50%以上,不支持新辦氫氟酸生產企業。我省有機硅單體預計到“十一五”末將形成45萬噸左右的生產能力,且目前國內該產品投資過熱,不宜再布新點。重點支持現有氫氟酸和有機硅單體骨干企業提高生產技術水平,提升其延伸拉動效應,實現產業集聚式發展。
無機氟鹽產品:支持發展高純度、電子級產品,改變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的現狀,淘汰一批環保問題突出的生產企業。
含氟中間體產品:支持骨干企業開發新產品,實現系列化發展,促進含氟化學原料藥和含氟農藥的發展。
氟材料:重點支持巨化集團等企業以含氟單體生產為依托,延伸發展含氟材料產品。加快ODS替代品的產業化進程和規模化發展,促進CFC和哈龍等ODS產品的削減、停產與替代品的發展有機結合,實現產業的持續發展。
有機硅下游產品:重點支持骨干企業提升有機硅建筑密封膠產品的競爭力。支持開發汽車、電子、電力等相關行業配套所需的硅橡膠產品,紡織、皮革、日用化工、涂料和塑料等領域新的有機硅助劑等精細化工產品,實現系列化生產。
(七)橡膠制品業
支持橡膠制品骨干生產企業做大做強,培育一批行業知名品牌。除國際知名輪胎跨國生產企業在我省建立生產基地外,不支持新辦輪胎生產企業。全鋼子午線輪胎,鼓勵發展無內胎和公制寬基輪胎,2010年實現無內胎全鋼子午胎占主導地位。半鋼子午線輪胎,基本實現無內胎化;為經濟型轎車配套的輪胎,應做到安全、節能、環保。按照國際市場和國內高檔汽車生產的需求,積極發展系列高檔輪胎和跑氣保用輪胎,創造條件為國內轎車配套。工程機械輪胎,積極發展子午線輪胎。推進充氮硫化工藝等新工藝的應用,促進能源節約。大力發展汽車用橡膠制品,滿足各類汽車對密封、減震、制動、傳動和輸油輸氣等配套橡膠產品的需求。積極開發高強力及阻燃輸送帶,加快輸送帶行業升級換代。
二、推動石油和化學工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集聚
著力推進石油和化學工業布局調整。引導企業進一步向專業園區集聚發展,完善上下游產業鏈的銜接。依托港口資源優勢,加強寧波石化工業區、嘉興乍浦石化工業園區建設。加快大型有機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項目建設步伐,推進在溫州、舟山和嘉興白沙灣建設石化產業基地的工作。支持杭州灣國際精細化工園區、以巨化為主的氟化工生產基地的建設。加強對杭州臨江工業區、溫州蒼南蘆浦化工園區規劃建設的籌劃,并適時組織實施。嚴格限制在園區外新建工藝復雜、“三廢”產生量大的流程型化工生產裝置。
(二)加強產業引導,推進結構調整
貫徹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鼓勵符合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年本)》項目、《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鼓勵類項目和《浙江省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及產品導向目錄(**~**年)》項目的建設。根據相關產業發展的需要,對石油和化學工業領域的高耗能行業,適度加以限制;對氯堿、工業氣體等高耗能和能力過剩行業,運用土地、電力、環保等調節手段加以限制。禁止新上列入國家和省明確限制與淘汰的項目,以及污染不能治理的項目;限制工藝技術、裝備水平落后的項目建設。
(三)加快技術創新,推動技術進步
適應石油和化學工業技術密集的特點,把推進技術創新作為實施產業素質提升工程的關鍵之舉。加大技術創新的政策扶持,進一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和行業性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實施產品升級工程和品牌戰略,努力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鼓勵企業開展國內、國際間技術合作。堅持自主創新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相結合,加大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力度,實現從仿制為主向創新為主的戰略轉變。
夏季高峰期,華東、華北、南方預計電力缺口分別達到1200、550、780萬千瓦,西北略為緊張,東北、華中基本平衡。11月、12月各地電力供需將主要受水庫來水、電煤供應影響。
有關對策建議
(一)繼續貫徹落實宏觀調控各項政策措施,減少電力資源浪費。要繼續按照樹立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一方面,在當前電力供應緊張的情況下,要繼續限制部分高耗能行業用電,防止反彈;另一方面,即使今后部分地區出現電力富裕局面,也堅決不能再走低電價促銷、鼓勵高耗能發展的模式,應通過適當保持較高水平的能源價格來抑制低效需求,堅持節約優先的能源戰略。
(二)籌措電力需求側管理資金,強化經濟手段。借鑒國際經驗,建立電力需求側管理專項資金,用于實施可中斷負荷補償、冰蓄冷空調補貼、節電改造等,加快節能、蓄能、負荷管理等技術、產品的推廣應用,強化需求側管理。同時,可以考慮設備加速折舊、稅前列支等激勵政策。以上措施可由有關部門共同研究制定具體方案。
(三)加強煤電運統籌規劃、促進電源電網協調發展。當前,電源建設步伐大大加快,裝機不足的問題將會很快解決。但出現了無序建設的苗頭,主要的危害在于與相關的煤炭產能、鐵路運力建設還不配套,同時與電網規劃、建設進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嚴重影響了有效電力供應能力的形成。應當加強上下游行業間的規劃、建設協調,加快出臺輸配電價,從而加速電網建設,促進電源電網協調發展。
(夏鑫)
石油石化行業
2005年趨勢預測
2005年趨勢預測
(一)油氣產量。原油產量18080萬噸,增長2.9%;天然氣產量460億立方米,增長14.9%。
(二)原油加工。原油加工量28100萬噸,增長8.5%;汽煤柴油產量17430萬噸,增長8.5%;重油產量2350萬噸,增長10.5%。生產柴汽比1.93。
(三)進出口。原油進口13450萬噸,增長14.2%;出口650萬噸(主要是海洋油),增長27.2%。汽煤柴油進口400萬噸,下降30.4%;出口650萬噸(主要是汽油),下降20%。重油進口3400萬噸,增長7.1%;出口200萬噸,增長10.5%。
(四)消費需求。原油消費30880萬噸,增長7.7%;汽煤柴油消費17000萬噸,增長8.1%;重油消費5550萬噸,增長8.4%。消費柴汽比2.14。
擬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監測分析,提前做好應急安排。進一步做好總量平衡,密切關注國際油價和國內市場動態,加強市場監測分析,并在月度、季度安排中適時進行動態調整尤其要針對不同時段的市場需求特點,加強對重點地區、敏感品種(如航煤等)的資源布局及調運的預安排。做好成品油消費超常增長原因的深入分析,提出成品油消費變化及發展趨勢的評價,并統籌考慮新油品標準實施后可能出現的問題。
(二)綜合協調,合理布局,保證重點。成品油鐵路運輸仍然緊張,實現油品及時調運、資源合理布局等有效調控,都需要相對集中的綜合協調。因此,為有利于綜合調節,保證急需,柴油進口數量應主要集中于石油、石化兩集團公司。
(三)努力增加進口,保障運輸暢通。提高石油綜合采購、運輸、接卸、疏運能力,積極擴展原油進口來源,保持進口渠道通暢,做好港口、鐵路、管道等運輸方式的統籌銜接。
(四)合理配置資源。繼續控制原油出口,充分利用國際通行規則,盡可能減少對外合作油田外方分成油出口,增加供應國內。加強對重質原油資源的管理,按照統一配置的要求合理利用,禁止流入非合格小煉廠,維護正常規范的原油流通秩序。
(五)加強成品油定價機制研究,適時理順價格關系。受當前多種因素制約,對大幅調整成品油價格必須持慎重態度,但仍必須加強成品油定價機制研究,深入研究、權衡利弊,適時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理順價格關系。同時,還要積極研究稅收等其它支持石油進口的政策措施。繼續推動調整和完善石油市場政策,進一步梳理現行政策和執行現狀,研究入世承諾的深層含義和兌現后的相關影響,采取措施積極應對。
(六)做好天然氣產銷供應銜接。根據西氣東輸已商業化運營和陜京二線下半年投產的實際情況,分析天然氣消費變化特點,切實做好產銷銜接。
(魏貴軍)
有色金屬行業發展
有關措施建議
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控制低水平重復建設。盡快出臺《鋁、銅、鉛、鋅、稀土工業產業發展政策》、《鋁、銅、鉛、鋅、稀土工業發展規劃》等國家有色金屬產業政策和規劃,引導各地在規劃有色金屬工業發展及調整優化結構時統籌考慮資源、能源、環境等外部支撐條件,改變盲目追求產量的觀念。繼續加強電解鋁行業的宏觀調控工作,跟蹤出臺的相關調控政策、進出口政策的實施效果并提出調整建議,防止電解鋁出口退稅取消并征收出口關稅后違規企業發展初級鋁加工材出口規避關稅。
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品結構,合理組織產業鏈。加強環保執法力度,加速淘汰違法違規及國家產業政策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及工藝裝備。實現有色金屬新材料、加工等高新技術的產業化,用高新技術和裝備改造有色金屬工業,特別是中小加工企業。支持再生銅、鋁、鉛、貴金屬等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發展。鼓勵通過經濟手段組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盤活現有生產能力,提高產業集中度,合理利用資源,實現優勢互補。鼓勵民營資本和外資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改組和改造。
協調解決重點企業生產原料、電力供應和運輸困難問題。運用經濟、法律、政策手段合理配置資源,保障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規劃布局的重點企業原料、電力和流動資金供應;采取積極措施,幫助協調重點企業的生產原料和產成品等物資運輸;密切關注有色金屬行業,特別是電解鋁、銅冶煉行業生產運行情況,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措施。
抓緊海外銅精礦、氧化鋁、鎳礦資源開發工作,鼓勵大型企業建立海外基地。堅決制止氧化鋁項目違規建設。重點支持國家已經批準或將批準的澳大利亞、印度、越南等海外氧化鋁開發項目,充分利用好已開發的贊比亞謙必稀銅礦資源,支持金川有色金屬公司的海外鎳資源開發。抓好國內骨干氧化鋁生產企業在建氧化鋁項目的組織實施工作,緩解國內氧化鋁供應矛盾。對已經落實鋁土礦資源、條件成熟的氧化鋁項目,及時按投資管理程序審批立項,組織實施。引導氧化鋁建設項目按照國家規劃布局有序發展,堅決制止已通報的違規建設的氧化鋁項目。
研究有色金屬資源型產品進口政策。對銅精礦、銅廢碎料、粗銅、鉛礦、鋅廢碎料、鎳礦、鎳廢碎料、海綿鉑等我國緊缺的重要資源型產品,應在進口關稅方面給予優惠鼓勵進口,并研究給予主要生產企業生產用原料的進口經營權,以拓寬進口渠道,降低進口成本,保障生產企業的原料供應。
對符合條件的電解鋁生產企業授予氧化鋁一般貿易進口資格,逐步削減電解鋁加工貿易。按照國務院批復精神,抓緊《電解鋁生產企業氧化鋁一般貿易進口資格核準暫行辦法》制定及,盡快給予符合條件的電解鋁生產企業氧化鋁一般貿易進口資格,降低進口成本。以2004年加工貿易量為基數,逐年削減電解鋁加工貿易量。根據電解鋁生產企業是否存在違規建設、環保是否達標、有無違背國家產業政策等情況,制定指導性的氧化鋁資源配置方案,體現扶優限劣的政策導向。
鼓勵支持有色金屬冶煉企業積極參與直接購電改革試點。按照《電力用戶向發電企業直接購電試點暫行辦法》,支持符合有關規定的企業,申請直購電力的試點企業。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優勢電解鋁企業建設自備電廠、參股電廠或實現直供方式降低電解鋁用電成本。引導企業節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最大程度緩解電力供應緊張局面。
(李云卿)
當前建材行業形勢分析
主要矛盾和問題
(一)絕大多數建材產品產量增長過快,供大于求。水泥預制管樁、花崗巖板材、石膏板的增長率超過45%,中空玻璃、商品混凝土等產品增長率超過30%,水泥累計增長15.7%;平板玻璃增速趨于平穩放緩,1―12月份累計增長20.5%,與上半年相比下降5個百分點。
(二)生產外部環境惡化。由于受拉閘限電困擾,一些地區建材企業不得不“開五停二”,甚至“開三停四”,直接影響產能發揮,企業正常生產及設備安全運行不能得到正常發揮。煤、電、運輸及部分原材料的價格上漲,導致建材產品生產成本提高幅度較大,水泥行業僅此一項因素需要消化約100億元。
(三)應收賬款及產成品占用資金增加。2004年6月末全行業應收賬款凈額為717億元,同比增長13.9%,到12月末進一步增加達到934.5億元,同比增長17.1%,全行業產成品占用資金也在提高,上半年為415億元,同比增長11.7%,12月底為525.3億元,同比增長20.4%。
(四)地區差異明顯。山東、河南增長速度分別達到38.3%和24.2%,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廣東利潤總額增長率超過70%,河南、山東為55%;而福建、浙江增速在10%以下。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產能60%以上分布在華東地區,而其它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所占比例很小。
措施建議
(一)認真貫徹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鞏固宏觀調控成果,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主要在具體貫徹實施過程中要分別情況,區別對待,充分體現“有保有壓”,正確處理好“防止盲目投資”和鼓勵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關系。
(二)嚴格執行建材行業產業政策及相關文件精神。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所明確鼓勵類、限制類的要求,做好建材產業發展規劃,發展新型干法水泥和優質浮法玻璃。對國家支持鼓勵的項目要加大支持力度,對已完成項目前期工作,土地、環保部門已審批的建設項目,銀行應繼續提供貸款支持。
(三)努力緩解煤電油運瓶頸制約。建材工業是能源和資源消耗型工業,對煤、電和運輸依賴程度較高,目前這方面存在的問題十分突出,繼續關注當前制約建材發展的“瓶頸”問題,一方面全面了解建材行業重點企業煤、電、油、運的供需情況,另一方面加強與有關部門溝通幫助企業協調外部生產條件,穩定產銷運之間的關系。
(四)大力支持大企業集團發展。在當前競爭日趨嚴峻和經濟轉軌過程中,一些建材企業發展迅速,勢頭強勁,步入良性循環,而有些企業則困難重重。國家應繼續支持這些資源條件好,具有技術、人才、資金和管理優勢的大型企業發展,積極推動企業實施聯合重組與市場整合,提高生產集中度,以增強大型企業集團市場競爭力和控制力,發揮規模效益,合理利用資源,促進優勝劣汰,加速結構調整。
(高秀英)
棉紡織行業趨勢預測
2005年紡織品配額取消和全球棉花供求形勢好轉,將進一步促進棉紡織工業的發展,2005年棉紡織行業總體運行形勢將好于2004年。
(一)國內外經濟形勢有利于紡織工業的發展。根據聯合國《2005年世界經濟形勢和展望報告》,2004年全球經濟增長了4%,是過去25年以來的最高增長速度。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將有所減緩,但是東亞經濟將保持平穩增長,2005年的世界經濟增長率將不會低于3%,仍屬于近年來較高水平。世界貿易在2004年增長了10.6%,遠遠高于上年的6.2%,預計2005年世界貿易的增長幅度8%左右。2004年國內經濟增長率達到了9.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5萬億元,增長了13%。2005年,國內經濟增長幅度仍將超過8%,預計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紡織工業內生增長潛力和消費需求的擴大將促進紡織工業的發展。
(二)配額取消將擴大棉制品需求。2005年,實行了近40年的配額體制取消,棉制產品的出口潛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歐美進口商對我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棉制紡織品和服裝的需求將有較大幅度的上升,尤其棉制褲子、棉制襯衫和棉質床上用品受配額限制,原有市場份額較小,2005年出口將有較大幅度的上漲。雖然歐美已提出對部分產品實行“特殊保護”等限制措施,但實際實施的時間與范圍尚未確定,總體上棉制品的出口增幅將高于2004年。
(三)棉花供求形勢有利于棉紡織工業的發展。根據美國農業部1月最新預測,04/05棉花年度全球棉花產量達到歷史新高的2518萬噸,比上年增加455萬噸,需求為2274萬噸,比上年增加132萬噸,總體處于供大于求態勢,棉花價格總水平將低于上年。國內04/05年度棉花產量為632萬噸,需求800萬噸,雖有較大缺口,但國家將加強宏觀調控,保證國內需求,促進國內外棉價基本接軌,預計棉價總體波動幅度將小于2004年。
從價格走勢來看,上半年棉花價格基本平穩或小幅波動,總體處于較低水平,但下半年上漲可能性較大。一是05/06棉花年度國際供求形勢尚不明朗,而國內由于04/05年度棉花總體收購價格大大低于棉農預期,棉花播種面積有所減少,產量將低于上年;二是國內棉花需求將繼續增長,棉花供需缺口進一步拉大;三是石油漲價導致化纖價格高位運行,推動棉花價格上漲。目前滌綸短纖價格已高于棉花價格。
綜合上述,2005年棉紡織工業仍將保持增長態勢,經濟效益和出口好于上年。預計上半年棉紡織工業增速仍然較快,下半年受棉價及國際貿易環境的影響,增幅輕微回落。
(曹學軍)
輕工行業發展趨勢
2005年輕工業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特別是農副產品加工和食品制造業、造紙業、家用電器制造業、皮革制品業、塑料制品業、金屬制品業、文體用品制造業、家具制造業、旅游用品制造業等產業將保持較大增幅。以原料和資源低成本利用為基礎的產業發展加快,地方輕工業發展優勢互補、更加協調。輕工業產品結構將進一步適應市場的需要,新產品、有市場前景的品牌產品、高附加值產品的比例將有所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進一步提高,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同比減少,輕工業增長的質量進一步改善。
與此同時,輕工行業發展也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困難。一是資源性產品供給趨緊。二是受原料、燃料、動力、運輸等基礎產品及人工成本提高影響,成本居高不下,并將逐步傳導至最終產品。三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市場競爭加劇。
措施和建議
(一)鞏固宏觀調控成果,引導和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繼續加強宏觀調控,實施產業政策與信貸政策、土地政策的協調配合,遏制重復建設;加強對最終消費品市場和價格變化的監測分析,適時采取儲備投放、組織進口和協調運輸等調控手段,有效防御市場風險;繼續做好煤電油運綜合協調,加強供需有效銜接,確保人民生活必需消費品的生產。
(二)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要抓住機遇,加快培養、發展和壯大家用電器、日用化工、塑料制品等輕工行業;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食品等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升級,不斷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