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7 17:52: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就業前景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自1985年,國家開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原對外漢語專業)以來,截止2016年,全國共有近300所高校獲批開設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特別是近些年來,漢辦不斷開設境外孔子學院,外派大批漢語志愿者,不難看到國家對于該專業的重視,人們對此專業的熱捧。如果上網搜索對外漢語,首先映入眼簾的大多為,缺少師資,急需專業人才,學科發展迅速,蓬勃發展的態勢等積極意義的形容詞。
筆者認為,網絡的熱議,國家的宣傳只是側面反映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發展的現狀,若要更全面了解該專業的發展,特別是專業的就業前景,則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更為真實,客觀的調查。因此筆者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的形式,對國內某民辦高校在校三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展開了調查,旨在了解在校學生對本專業的認識,未來的就業規劃,并力求為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發展提出些許建議。
一、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卷調查內容
問卷共三道問題,分別為:
(1)是否選擇考研?
(2)是否選擇從事與對外漢語專業相關工作?
(3)是否選擇與本專業無關的工作,如果是,你會選擇哪種工作,并試給出原因。
本問卷通過問卷網形式進行發放與回收,共計收回有效問卷270份。
(二)調查結果
隨著學生年級的增加,其對本專業的考研熱情隨之減少,對從事與本專業相關工作的追求也不斷降低。
在校大二學生考研熱情最高,兩個班級考研人數分別為48%,58%,幾乎超過班級總人數的一半。
在校大一,大二學生考研熱情,與日后希望從事本專業相關工作的熱情基本持平。
在校大三學生考研人數與從事對外漢語先關工作人數比例相距懸殊。
在校大三學生選擇日后從事對外漢語相關工作人數偏低,兩個班級分別為8%,9%。
(三)學生訪談結果
筆者隨機選擇三屆在校學生,每屆共10人,共計30人進行訪談,訪談內容主要涉及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愛程度,對專業的理解以及個人就業規劃等問題。筆者發現,學生們對個人就業前景的認識與選擇有著強烈的共性。例如,10位大一學生對個人就業前景抱著非常樂觀的態度。幾位學生紛紛表示,報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就是因為近年來網絡,電視的積極宣傳,更篤定地認為,如果實在沒有出路,就加入漢碩考研大軍。10位在校大學二年級的學生表示,通過一年的系統學習,還是比較喜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因此大多選擇考研,或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相關工作。10位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則對專業的熱情不高,這也反映在了他們的問卷調查數據中,筆者遺憾地發現,大三的學生選擇考研與從事對外漢語相關工作的人數極少,所占比例不足本班人數的10%。在訪談中,學生們都提到了,其實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發展并不像外人認為的那樣美好,網絡的宣傳與炒作更是不可信的。學生們從已經畢業的大四學生處了解到,找工作的時候,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非常尷尬,很難找到與專業符合對口的工作,考研成功率其實也不高,尤其是民辦高校,沒有保研的資格,知名度也不及公立院校高,即使過了初試,復試時大多是毫無優勢的。
二、現狀分析
(一)學生人云亦云,就業規劃扎堆現象嚴重
筆者調查的270位學生中,出現了嚴重的個人就業前景規劃扎堆現象。這在上表中有所體現,例如大一學生考研率極高,大二學生無論是選擇考取本專業碩士研究生還是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相關專業工作的人數均較多,大三學生考研率偏低,選擇從事對外漢語相關專業就業的人數也極少。造成這樣較為一致的職業規劃現象的原因是多樣的。比如學生們缺乏自身個性化職業規劃的能力,從眾心理較強。
(二)學生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科定位并不了解
2012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指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旨在培養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專職人才,或將來從事新聞出版,文化交流工作,文字工作的專門人才。換言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科定位從來不是培養僅可以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相關工作的人才。而正是由于大部分開設該專業的學校,將學科定位為培養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專門性人才,忽略了另外幾個方向的均衡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該專業開設的本意,也誤導了大部分學生。由于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科定位不了解,所以在就業前景的規劃上,感到自己未來可以做的工作除了漢辦志愿者,考取本專業研究生,各大漢語教學機構的教師,高校漢語教師等,再無他路。
(三)選擇考研學生,目標不明確,對個人能力評估不準確
筆者統計了準備考研學生的目標院校與專業,但是驚訝地發現,有超過30%的學生在目標院校一欄中寫著不確定,近30%的學生把目標定成了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這樣的調查結果,引起了筆者的關注與擔心。1.雖然學生們選擇了考研,看似已經對未來做出了一定的規劃,但是實則不然,連要考哪里,考什么專業,怎樣準備,都一概不知。這其中也不乏學生指出,既然不一定本科畢業就可以找到與本專業相符的工作,那么就考研,這樣的決定未免太過草率。2.近30%的學生把個人目標定的過高,當看到學生們選擇名校作為考研目標時,筆者是非常欣慰的,畢竟有志向的學生值得鼓勵。但是當問及其平時成績時,大多數學生表示,平時專業課成績不穩定,更有學生指出,選擇考名校,不是因為能力強,而是因為,既然考研了,就選一個自己都覺得難考的學校,鍛煉自己。筆者認為,如若不能根據個人能力,正確評估自己,選擇合適的院校,專業,有充分的準備,翔實的計劃,那么別說考研的成功率,就連是否具備考研的資格,都應另當別論了。
(四)學生就業選擇較為集中,就業渠道頗窄
在調查的270位學生中,學生們選擇的職業較為一致。這其中包括最多的幾類:漢辦志愿者、中小學教師、公務員、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教育機構或培訓機構教師。除去公務員與企事業單位人員外,學生們選擇的職業,都仍然圍繞漢語教師這一職業,這里并不是說從事漢語教師一職不好,試想若全國近300所開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本科高校的畢業生都選擇上述幾類工作,學生們面對的將是無比殘酷的競爭。雖然本文調查的僅是這300所之一的學校,但是筆者相信,調查結果至少可以代表一部分在讀學生的想法。
三、民辦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生就業前景的思考與建議
根據本次調查得到的數據與結果,筆者認為當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生的就業前景并不樂觀。崔希亮早在2005年就曾表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發展與該專業提供的職位并不成正比,李曉琪也曾撰文指出,雖然我們需要的是大批漢語國際推廣事業的先行者,但是似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并沒有感到就讀該專業的優勢。陸檢明(2014)也指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現在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專業成長過快,大批畢業生沒有合適的出路,而從事漢語國際教育事業推V的一線教師,又大多不是該專業出身,這樣的尷尬情景似乎愈演愈烈,讓人擔憂。這次筆者對某著名民辦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在校三屆本科生的調查,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三位學者的擔憂與焦慮。因此針對調查的結果,筆者對調查學校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一些問題。
(一)細化學科定位
前文提到根據國家教育部頒發的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培養方案指出,該專業旨在培養從事對外漢語教育的專業人才,或日后從事文字、新聞出版等工作,中外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專業人員。也就是說,學生們不要陷入學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日后一定要考取漢語估計教育碩士,或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相關工作,才是該專業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學校應該認真解讀教育部的指示,細化學科定位。
(二)加強職業規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