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 17:39: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環境污染的防護措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Abstract: The cement-mortar coating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cylinder pipe(PCCP) is adopted to the anti-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of PCCP. But in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condition of water pollution, it is imperfect to rely solely on the cement-mortar coating to prevent corrosion. Improving the composition of its raw materials of cement-mortar to raise the anti-corrosion and anti-infiltration ability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encroachment of harmful substances
Key words: PCCP; coating; anti-corrosion
中圖分類號:TU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The Anti-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of the Cement-mortar Coating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Cylinder Pipe in Water Pollution
HU Zhe-an
(Jinhua Polytechnic, Jinhua 321000, China)
Abstract: The cement-mortar coating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cylinder pipe(PCCP) is adopted to the anti-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of PCCP. But in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condition of water pollution, it is imperfect to rely solely on the cement-mortar coating to prevent corrosion. Improving the composition of its raw materials of cement-mortar to raise the anti-corrosion and anti-infiltration ability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encroachment of harmful substances
Key words: PCCP; coating; anti-corrosion
The Anti-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of the Cement-mortar Coating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Cylinder Pipe in Water Pollution
The Anti-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of the Cement-mortar Coating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Cylinder Pipe in Water Pollution
HU Zhe-an
(Jinhua Polytechnic, Jinhua 321000, China)
Abstract: The cement-mortar coating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cylinder pipe(PCCP) is adopted to the anti-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of PCCP. But in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condition of water pollution, it is imperfect to rely solely on the cement-mortar coating to prevent corrosion. Improving the composition of its raw materials of cement-mortar to raise the anti-corrosion and anti-infiltration ability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encroachment of harmful substances
Key words: PCCP; coating; anti-corrosion
The Anti-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of the Cement-mortar Coating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Cylinder Pipe in Water Pollution
HU Zhe-an
(Jinhua Polytechnic, Jinhua 321000, China)
中圖分類號:X13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突發性水環境污染的危害影響分析
突發性水環境污染事件是指人為或自然災害引起,使污染物介入河流湖泊水體,導致水質惡化,影響水資源的有效利用,造成經濟、社會的正常活動受到嚴重影響,水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危害的事故。[1]。比如說,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100噸苯類污染物經排污口進入松花江,造成的污染帶長約80公里,導致哈爾濱市區停水4天,沿江數10個市(縣)及下游俄羅斯遭受影響。直接經濟損失6908萬元,加上下游城市停水、河流生態遭受的破壞,整個事故造成的損失更是無法估量。
二、突發性水環境污染產生原因和主要特征
從以往發生的水環境污染案例來看,造成突發性水環境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了各類化學物品的泄露、工業企業的事故性排污以及各類重污染物品的運輸這三方面。突發性水環境污染的特征可以總結為以下三個:
2.1突發性。這是指在水污染往往是突然發生的,來不及防護。比如說突然的石油泄漏給水質造成的污染等等。
2.2擴散性。由于污染水質的大多數是危險化學物質,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而且水本身是在不斷流動的,會導致危險污染物在水中迅速擴散。
2.3危害性。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可能嚴重破壞整個受污染區域的水生態系統有的還會造成人身傷亡以及公共、私有財產重大損失等嚴重后果。
三、水環境污染防治常規措施和應急措施
3.1常規措施
3.1.1加強危險源管理防患于未然。危險品的生產、存儲、運輸、使用的全過程必須要進行嚴密的監控,將事故隱患消滅于萌芽狀態。
3.1.1.1存儲。各危險品倉庫應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堆放、搬運過程避免碰撞,定期檢查保證存儲容器的完好,以防止危險品泄漏。杜絕火災隱患,防止因火災、爆炸事故引起的突發性水環境污染。
3.1.1.2生產和使用。全面調查全市涉及到危險品生產和使用的單位,制定危險品生產和使用情況登記表,分別列出危險源單位、其所在地址、所使用和生產的危險物質種類。對登記在冊的各個單位,應針對各自使用的危險品進行引發水環境污染事故的風險評估,制定相應的監測及應急預案并定期進行檢查。
3.1.1.3運輸。加強對危險品運輸過程中的管理,首先對危險品的運輸實行許可證制度。在運輸前,業主向有關部門提出運輸許可申請,明確運輸的線路、地點,駕駛員憑運輸危險品上崗證書上崗,經批準后再實施運輸。對運輸數量大、劇毒危險品設立全程跟蹤式管理,可以大大降低發生運輸事故造成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幾率。其次應明確劃分危險品禁止運輸的道路區間。部分道路應禁止運輸危險品的車輛通行,制定相應的危險品運輸路線方案,在禁行路段建立危險品禁行標志。
3.1.2構建水質監測網絡。針對全市的主要河流、水庫、輸水管線、水廠建立水質監測網絡,實時監控水質的變化情況,可盡早發現水污染事故,同時也可以及時了解污染的擴散和分布,有利于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為減輕事故的影響爭取時間。
3.1.3城市規劃制定合理的城市空間布局。在城市規劃中應對城市水源地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在區內嚴格執行相應的保護措施;危險品倉庫布局應避開上述保護區,并與城市建設用地保持一定的安全防護距離;生產和使用危險品的工業企業應設置在相對獨立的地區,并劃出相應的防護綠地與周邊的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隔開。
3.1.4構建安全供水系統。通過管網改造建設城市分質供水系統[2],主體供水系統只提供經過深度處理的優質飲用水,另外建立局部性的非飲用水管網供應系統,如居民區中水回用、城市污水再生回用和工業水回用系統。分質供水系統在實現對城市水資源綜合利用的同時,也可提高城市的供水安全性。城市飲用水處理工藝必須進行微污染原水深度處理改造,平時可以提供優質飲用水,發生突發性水污染事故時,也能有效適應飲用水水源水質的降低。應開發并建立城市備用水源,提高城市供水系統的安全保障。
3.2應急措施。水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措施的核心為控制污染源和保障飲水安全。
3.2.1現場緊急處理。現場緊急處理是控制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關鍵。應根據全市水資源分布,結合突發性水污染的三個主要因素,假設可能發生的事故地點,預設可能發生的突發性水環境污染事故類型,選取典型情況制定出相應的現場緊急處理預案,一旦事故發生,能大大縮短事故應急反應時間,可有效控制污染源的影響范圍。
3.2.2制定安全供水應急方案。根據可能發生的突發性水環境污染事故類型,分析其可能對城市供水產生的影響,根據其影響程度提前制定出不同級別的安全供水方案,有效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飲用水安全。
3.2.3事故期間適當降低供水標準。《城市供水水質標準(CJ/T206-2005)》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中對各項水質指標均規定了單一的濃度限值,以保證居民終身飲用安全,均是以慢性長期接觸為基礎的慢性標準值。而參考《美國飲用水標準和衛生建議報告(EPA822-B-00-001)》,美國現行的飲用水水質標準制定了兩個濃度值,即污染物最大濃度目標值(MCLG,在該濃度下不會對人體產生任何已知的或可能的傷害);污染物最大濃度值(MCL,強制性指標,在考慮水處理工藝、技術等方面的因素后要求盡可能接近MCLG),另外還依據對人體健康影響的信息,將飲用水中某種化學物質的可接受的濃度預測值作為衛生建議,共分為三種:1日衛生建議、10日衛生建議和終生衛生建議,即經預測,暴露1日、暴露10日或者終生暴露不會造成任何有害的非致癌性影響的某種化學物質在飲用水中的濃度。所以,在現有的水質標準的基礎上,可在保證人體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增加類似1日衛生建議、10日衛生建議之類的短期標準,在突發性水環境污染事故期間可以暫時適當降低飲用水水質標準,采用短期水質標準來保證事故期間的供水需求,等事故影響消失后再恢復為長期水質標準。
四、總結
水是孕育生物的搖籃,是一切生命體存活的關鍵。總的來說,突發性水環境污染事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必須想辦法將其危害降到最低。如何對突發性水環境污染事故進行防治,還需要學者們不斷的思考與總結。
2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分析
2.1事故類型
2.1.1大氣污染事故
鋼鐵工業中很多設備都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運行,存在著突發性污染事故的風險,一旦反生事故,大量的有毒有害氣態污染物將快速擴散至空氣中,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傷害。因此,在事故發生第一時間,必須對污染物類型、強度及影響范圍通過應急監測進行判定,為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控制處置提供有力保障。
2.1.2水污染事故
鋼鐵工業焦化工藝段在生產、貯運、裝卸過程中,存在著泄露或爆炸事故的隱患,一旦發生事故,將造成大量原料、產品損失、大量的含有危險化學品的污水排放,導致水體的污染;同時一些企業如果違法偷排將廢水排入周圍的地表水體也,也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2.2污染途徑分類
污染途徑主要分為直接污染和次生/伴生污染:直接污染主要由物料泄露引發,這類事故通常的起因是設備(包括管線、閥門或其它設施)出現故障或操作失誤、儀表失靈等,使易燃或可燃物料泄漏,彌散在空氣中,此時的直接危險是有毒物質的擴散對周圍環境的污染。事故發生后,通常采取切斷泄漏源、切斷火源,隔離泄漏場所的措施,通過適當方式合理通風,加速有害物質的擴散,降低泄漏點的濃度,避免引起爆炸。對泄漏點附近的下水道、邊溝等限制性空氣應采取覆蓋或用吸收劑吸收等措施,防止泄漏的物料進入,引發連鎖性爆炸;次生/伴生污染主要是指在焦化工藝段內化工生產階段危險化學品的爆炸或遭遇火災會產生新的的污染物;此外火災事故嚴重而措施不當時,可能引起爆炸等連鎖效應,從而引起重疊事故。
3應急事故的監測布點及人員防護
3.1大氣環境污染事故
鋼鐵工業的大部分事故主要為煤氣泄漏,為確保監測人員的人身安全,采樣點應在事故現場的最,配合相關部門監測泄漏到大氣的污染物濃度。
3.2水環境污染事故
水環境污染事故監測主要結合事故單位排水走向,周邊河道分布情況,確定布點采樣,主要可在應急事故池或監控池內、泵站進出口、事故收納水體這三處設置監測點位。
3.3人員防護
在鋼鐵工業發生的環境應急事故中,需要對一氧化碳、氫氣、甲烷、苯系物、氰化物等進行監測,這些物質不僅毒性很大,還有可能會造成人員的窒息,因此監測人員應配置正壓呼吸器、防化服等防護設備,并應聽從安全、消防部門的命令,決不可擅自進入區域進行監測,待確認監測地點安全后,再進行監測。
煤炭洗選是煤炭深加工的一個重要途徑,從礦井中直接開采出來的原煤因品質不同、賦存條件不同會含有許多雜質,煤炭洗選就是將原煤中的雜質剔除,或將優質煤和劣質煤進行分門別類的一種工業工藝。經過洗選過程后的成品煤通常叫精煤,它一般具有灰分低、硫分低、發熱值高的性質。只有大力推進煤炭洗選加工,才能。只有通過洗選加工,才能提高煤質、分離雜物,收到降低環境污染、充分利用資源、提高運輸效率的綜合效益。通過煤炭洗選工藝,可以提高煤炭質量,提高煤炭的利用率,減少原煤利用的環境污染,降低煤炭運輸成本,實現節能減排目標。
二、就煤炭洗選行業目前普遍存在的環境問題提出的防治措施
煤炭洗選業對周邊環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大氣(煤粉塵)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和固體廢物污染等,下面按各污染類型提出防治措施,詳述如下:
1、大氣污染防治措施:
1)生產系統煤粉塵防治措施
①對原煤皮帶輸送工段設置全密閉式的皮帶通廊,設置噴霧降塵設施;
②對篩分破碎設備進行全密閉,關鍵產塵點設置除塵器。
2)貯運系統煤粉塵防治措施
產品儲存在封閉儲庫內,原料煤配套建設防風抑塵網,并配套灑水抑塵措施,定期對貯存堆場灑水,使煤堆表層含水率達到7%。
3)運輸道路煤粉塵防治措施
對運煤車輛應進行統一管理,煤炭在裝車時必須至少低于車幫上沿10cm并表面拍實,煤炭表面含水率不得低于7%,限載限速,對廠區附近的運煤道路硬化為三級及三級以上路面,廠區及附近的道路經常灑水,運輸道路兩側進行適度綠化,可起到一定的抑塵作用。
2、水污染防治 措施
洗煤用水須實現閉路循環,并配套煤泥浮選和尾煤壓濾措施。具體防止措施如下:
①設置與洗煤規模相配套的循環水池,以保證煤泥水最大程度循環使用。
②在有水作業的車間設置地面排水集中回收系統。生產中會產生煤泥水的車間如主廠房、濃縮車間等在車間設置地溝和集水池等裝置收集設備的跑、冒、滴、漏、事故水和沖洗地板水。并將此部分廢水打入煤泥水回收系統。
③設置相應容積的事故池,保證事故狀態下廢水不外排。
④各處水池及外排管道須做好防滲措施。
⑤加強管理,嚴格限制生產用新鮮水量。
3、噪聲污染防治措施
煤炭洗選行業的噪聲主要為機械噪聲,噪聲源主要來自生產機械設備如破碎機、分級篩、空氣壓縮機、離心泵、風機等工藝設備。產生的噪聲值一般在85~110dB(A)之間。主要減噪措施如下:
①在滿足生產工藝的前提下,選用設備加工精度高、裝配質量好、產生噪聲低的設備或附有配套降噪措施的機電設備;
②平面布置利用建筑物和廠界四周防護林帶來阻隔減弱聲波的傳播;
③對于屬于空氣動力產生噪聲的設備,如各種風機等,應在設備的氣流通道上加裝消聲設備;
④對篩分破碎車間的篩分破碎設備采取加設密閉罩、吸聲體等隔吸聲措施;
⑤在無法采取隔聲、減振、阻尼等降噪措施的作業場所的人員佩戴耳塞、耳罩等勞保產品。
采取以上降噪措施后,為進一步降低廠界噪聲,可在廠界四周設置闊葉防護林帶,利用綠化的降噪功效提高防噪工程措施的降噪效果,以使廠界噪聲滿足《工業企業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中的要求。
4、固體廢物防治措施
煤矸石是煤炭洗選行業的主要固體廢物,結合近年來國內外對這項工作的研究,煤矸石綜合利用途徑歸納為三類:①利用矸石發電,如煤矸石電廠。②利用煤矸石制磚,矸石熱值一般控制在2 090 kJ/ kg~4 180 kJ/ kg 范圍內,常與大型選矸廠配套,利用選矸廠產生的洗矸來生產燒結磚建材類。③利用煤矸石生產水泥。煤矸石在化學成分上和黏土相近,且含有一定的煤炭及熱量,可替代黏土作為生產水泥的原材料或作為混合材料直接摻入熟料中增加水泥的產量。一般生產32.5復合硅酸鹽水泥,混合材中可摻加15~25%的過火或煅燒過的煤矸石。④ 填鋪類。用煤矸石鋪路或者用于露采采坑的填埋。
目前煤矸石的常規利用途徑利用率較低,大部分煤矸石不能做到完全的利用,既占用土地,又可能自燃,不僅浪費資源還會排放大量空氣污染物。建議暫時無法利用的矸石選擇鋪路或者回填于露采礦坑內并分層壓實覆土,防止自燃。
三、幾點建議
目前,煤炭洗選行業的環境污染防治措施已基本成熟,若嚴格按要求操作,環境污染可以得到減緩,但由于人為操作、環保意識淡薄和科學技術發展等原因,在大氣污染和固體廢物污染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現就以上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1、大氣污染方面。目前,煤炭行業揚塵污染依然嚴重,尤其是風天揚塵更加嚴重。主要原因如下:①原煤堆場防風抑塵網建設不符合規范要求,大部分企業將防風抑塵網當作面子工程,將整個廠區圍封起來,而不是重點將原煤堆場圍封;原煤堆存高度高于防風抑塵網,使防風抑塵網起不到防風抑塵效果。②噴淋灑水頻率低,不能做到使主要運輸道路和煤炭表面不起塵。③車輛裝卸時不能嚴格按要求拍實并做好防護措施,導致車輛運輸二次揚塵嚴重。
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如下幾點建議:①企業應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增強環境保護責任感,嚴格執行環境環保治理措施。②環境保護部門應該加強宣傳教育,積極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加強日常監管,對惡意排污企業嚴懲不貸。③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公眾對環境污染企業進行舉報監督,做好環境保護人人有責,共同維護我們共有的環境。
2、固體廢物方面。煤矸石是煤炭洗選行業主要的固體廢物,但從資源角度說,煤矸石既是劣質燃科又是建筑材料等工業的原料。因此,如何大量的利用煤矸石,已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重視。
針對這個問題,提出如下幾點建議:①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相關的優惠、扶植政策,并制定相關制度保證優惠政策落實到位,提高企業開展煤矸石利用的積極性。
②)加大科研投入,促進煤矸石利用規模化。隨著煤炭洗選業的發展,煤矸石的堆存量越來越大,但其利用率相對較低,煤矸石利用實現規模化發展,還需進行科研攻關,加大科研投入,摸清煤矸石的主要特性及分布,以便有效合理地利用煤矸石,節約資源。(作者單位:內蒙古烏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站)
參考文獻
[1]彭維增,劉長青.煤炭洗選和環境保護.選煤技術.1989.1.
[2]趙立門,趙安平.選煤廠煤塵防治技術.中國煤炭.2004.2.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ll kind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more and more serious, especially sudden accident, to the society and people's life with huge losses. Emergency pollution accident to have all kinds of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ime of occurrence with uncertainty, the nature of the pollutants also has high uncertainty, damage bigger also.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on emergency pollution accidents related of emergency monitoring method is discusse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human society security provided protection.
Keywords: emergency pollution accident; Emergency monitoring methods; explore
中圖分類號: X5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環境污染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各種環境污染的突發事故連續出現,尤其是油路運輸過程中的泄露等,不僅容易造成水體的污染,也容易引起爆炸,對周圍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環境事故的發生往往具有較高的時間不確定性,什么時候都有可能發生,因此,應該加強對環境污染突發事故的應急監測準備,能否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并能通過各項準確的監測數據,來及時反映環境的污染狀況,以便相關部門對可能發生的事故進行預測和做好事前防范措施,它在應急處理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能通過各項準確的監測數據,來及時反映環境的污染狀況,以便相關部門對可能發生的事故進行預測和做好事前防范措施。但是目前,我國在這一方面的建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相關部門的領導沒有充分重視應急監測機制的重要性,管理隨意,不利于隨時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給人民財產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基于此,本文對當前我國環境污染突發事故的應急監測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說明了環境污染事故發生的特點以及應急措施所具有的強制性等特性,最后提出了應急監測的途徑和方法,并指出了在應急監測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等,為我國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理提供參考。
一、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理的現狀
對于環境污染突發事故的應急處理,目前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尤其是相關部門對應急工作的不重視,使得應急效果差,不能有效抑制事故的蔓延,給人們的生活和環境的保護造成了巨大的威脅。目前,應急處理存在的不足之處有:第一,很多地方還沒有設立處理應急事故的統一機構,往往是在事故發生的時候才成立臨時的機構來對事故進行處理。在這種情況下才設立臨時機構,耗資高,技術水平低,設備不齊全,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存在著較大的滯后性。因此,臨時機構不能取代統一的機構;第二,在處理事故的過程中各部門之間不協調,在處理的過程中沒有按照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有時候反而加重了事故的嚴重性;第三,在環境事故應急措施的相關法律法規中,沒有涉及到環保局的監管權,因此,在處理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管,不利于提高處理的效率和質量;第四,目前應急處理和管理的體制沒有健全,很多體制都無法緩解事故,甚至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最后,應急處理的結果沒有及時告知公民,相關部門只注重自身的權利,而忽略了對公民知情權的保護。
二、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發生的特點和應急措施的特點
突發事故發生時間具有不確定性, 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如果不能快速反應、正確處理, 將會對周圍居民產生很大危害。危險化學品是指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蝕、放射性等性質, 在運輸、裝卸和儲存保管過程中,易造成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壞而需要特別防護的物品。特別是易爆的化學品, 比如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 在受熱、撞擊或強烈震動時, 容器內壓力急劇增大, 致使容器破裂, 發生爆炸。一般突發性的污染事件都與某些危險化學品有關, 一旦發生大量泄漏,就會產生嚴重的危害性。所以環境監測者必須做好防護措施, 同時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質, 遇到事情沉著應對, 認真分析。
應急措施是國家在應對一些突發性的污染事故時,所采取的一種公共的應急管理方法,由于應急處理是為了保護人們的安全,因此,在采取的時候其手段應該是強制性的。
三、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監測措施
隨著我國公路建設的飛速發展,在公路路面等級得到較大提高的同時,對養護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其中伴隨著公路的高速發展,機動車運輸量的大幅增加,公路污染,公路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等問題也日益突出,同時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如何面對公路建設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采取何種措施減少或杜絕公路污染,恢復路域生態損失,這是擺在我們廣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1 公路養護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1.1 公路環境保護
環境與環境保護定義
環境是指人類和生物生存的空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對環境的定義是: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勝古跡、風景游覽區、溫泉、療養區、自然保護區、生活居住區等。按照環境的自然和社會屬性分類,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環境保護是指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于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
1.2 公路養護的主要內容
按性質、規模及技術難易程度,公路養護工程可劃分為小修保養、中修、大修和改善工程。其主要任務:一是保持公路及其設施的完好,對損壞部分及時修復;二是防治結合、治理存在的公路病害和隱患,逐步提高公路的抗災能力;三是改善和增加原技術標準低的路段和構造以及沿線設施,逐步提高公路使用質量和服務水平。
1.3 公路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是指環境中出現的不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現象。
公路養護必然影響環境,公路養護其施工、營運期造成的環境問題會更嚴重。公路養護將造成如下環境問題:
公路養護廢料處理不當會破壞沿線生態環境;防護不當會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蝕與泥沙沉淀等;公路帶狀延伸會破壞路域自然風貌,造成環境損失;養護作業施工造成環境污染;公路通車營運期間,車輛對沿線造成污染。
1.4 公路養護對環境的影響
公路養護作業過程中,因工程需要或其他人為因素造成對沿線周圍環境的諸多不良影響,主要表現為:使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為改善不適應交通量和載重需要的部分線形或拓寬路基,新鋪筑路面,提高通行能力而實施的養護工程,施工中常要砍伐樹木、占用土地,棄置土方、石方、改變天然排水系統和水域面積等,都會造成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施工中為方便施工,往往沿線形就地取土,隨意取兩側邊坡土以培路肩,而導致邊坡植樹被破壞,使雨季邊坡溜、坍、失穩,造成水毀現象。
1.5 加熱瀝青對環境的污染
油路無論大、中修工程、都要耗用大量瀝青。在瀝青加熱過程中,溫度一般達到130℃~160℃其產生的氣體對人體和環境造成危害和污染、尤其是某經濟不發達的地區臨路燃燒煤炭進行瀝青加熱,其產生的有害氣體,直接散發到空氣中,無任何防設施,不僅對環境造成污染、也危害了工人的身體健康。主要是汽車便道上的砂礫在路面行車輾壓作用,部分顆粒被碾壓作用下,部分顆粒被碾成粉末,隨著汽車行駛的攪動飛散到周邊環境及沿線居民區造成污染。二是運輸過程中相當多車輛散裝材料運輸,尤其是沒有防護包裹的不易自然分解的化工產品、由于車輛的震動,不時掉落路面而影響周圍自然環境、特別是公路兩側的工程施工,大量的土石在運輸中散落地面,經行車輾壓和快速帶動,所形成的大量粉塵飄散到空中,也對環境造成污染。
2 針對公路養護中環境污染采取的保護措施
公路養護中產生的環境污染,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的水平提高,必須列入議事日程、逐步進行解決。首先,應著眼于建設、養護與環境的整體效益,采取“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遠近結合”的原則;其次,從沿線公路綠化入手,提高養護職工的整體素質,推廣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鏟除污染源。相關的措施如下:
2.1 加強公路綠化、防止水土流失。路邊植樹綠化。加強與當地政府部門合作綠化,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特點,在靠近公路兩側,特別是環境敏感區附近密植喬木、灌木,這樣既可凈化吸收車輛尾氣中的污染物,衰減大氣中的總懸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環境、降低噪聲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觀的作用。
2.2 推廣應用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陽離子乳化瀝青已在全國養路工程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形成了一整套理論知識、施工工藝和機械設備,從而避免熱瀝青加熱過程中產生有害氣體對環境的污染。因此,應進一步擴大其應用范圍,以代替部分熱瀝青的使用,減少污染。同時要增加養護機械的投入,推行養路機械化。在養護瀝青攪拌料的生產過程中,施工堆料場、拌和站設在空曠地區,相距200m范圍內,不應有集中的居民區、學校等,再增加凈空氣設備,通過采用電機加熱和集中拌和,消除隨處拌炒瀝青混合料的現象,盡可能減少加熱瀝青對環境的污染。
2.3 加強路政管理、減少路面污染。公路通過養護和大修、中修、提高路線形,提高了路面等級和通行能力、但也增加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和散落物對環境不良影響。因此,加強路政管理,當屬必要措施。對造成污染的運輸汽車,可收取一定的賠償費、專用于路面保潔;加強裝載機土石方汽車行駛路段的管養,及時清除散落的土料、石料、避免對周圍環境及空氣的二次污染。
1 電磁輻射概述
電磁輻射污染又稱電子霧污染、電碰波污姿,是高壓線、變電站、電臺、電視臺、雷達站、電磁渡發射塔和電子儀器、醫療設備、辦公自動化設備、微波爐、收音機、電視機以及移動電話等家用電器工作時所產生的各種不同波長頻率的電碰渡。這些電磁波充斥在空間,可以穿透包括人體在內的多種物質,人體如果長期暴露在超過安全的輻射劑量下,人體細胞就會被大面積殺傷或殺死,所阻被稱為電磁輻射污染,已成為環境污染中的重要內容。
2 電磁輻射對環境和人體的危害
2.1 電磁輻射對環境的危害
高壓線、變電站、無限通信發射系統等設施大量的向環境中發射電磁輻射或產生電磁場,使環境中的電磁輻射問題越來越嚴重,從而產生了電磁環境保護問題。工廠中更多、更強的電氣和電子設備不斷地輸送或者消耗著幾十到數百萬千瓦的電能,伴隨著極強的工頻廠、強低頻諧波場,以及各種低頻脈沖場。
2.2 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科學家已經發現人體暴露在強電磁場中會出現一些有害效應,其中包括白內障、體溫調節響應的過荷、熱損傷、行為形式的改變、痙攣和耐久力下降。并把電磁輻射引起的危害按機理分為兩大類:熱效應和非熱效應。
(1)熱效應。如果電磁輻射能量吸收速率很慢,人體經過自身的熱調節系統把吸收的熱量散發出去,就不致引起機體升溫而產生相伴的熱效應。反之,若能量吸收過快,人體自我熱調節機制不能及時把吸收的熱量散發出去,就會引起體溫升高,繼而出現熱效應。當功率密度大于100mV/cm2時,將出現熱效應。(2)非熱效應。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吸收的電磁輻射能似不足以引起體溫升高,但仍出現許多癥狀。這類效應大致可以解釋為:電磁輻射作用于人體神經系統,影響新陳代謝及腦電流,使人的行為及相關器官發生變化,并進而影響人體的循環系統、免疫及生殖和代謝功能,嚴重的甚至會誘發癌癥。
3 電磁輻射對環境污染的現狀
(1)電磁輻射能量的密度越來越大。據相關調查顯示,從2000年開始,我國的電磁輻射強度呈逐步上升的趨勢,電磁輻射能量的密度也越來越大,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環境已開始造成影響,電磁輻射能量的增大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2)關于電磁輻射所產生的糾紛。隨著人們安全意識的提高,人們對輻射的防護意識也越來越強,對于所居住的周圍環境的電磁輻射,更會引起人們的重視。因此,關于電磁輻射污染的糾紛呈現上升的趨勢。這其中,引起糾紛的主要有:高壓輸變電設施建設在人群密集的地區、移動通信站建設在社區里、電磁輻射污染所造成的人身傷害等等。所有這些情況使電磁輻射污染的糾紛越來越多。(3)電磁輻射設施環境與人們的距離越來越近。城市在不斷建設發展,而建設中的城市離不開電磁輻射設施的發展,使得電磁輻射設施的環境與人們的距離越來越近,例如,廣播電視、無線通信建設在城區當中,使得居民區的場強越來越高;高層建筑的衛星天線等,對高層建筑同樣會產生電磁污染。
4 應對電磁輻射的措施
4.1 盡快完善針對電磁輻射的相關法律法規
以往的相關法規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需要了,對于新建立的電磁輻射法規,要對電磁輻射污染源以及其輻射特點進行充分考慮,把電磁輻射風險作為重要原則來進行落實,并且要把保護人們的生活環境、保護人們的健康為重點,建立關于電磁輻射的相關法規。
4.2 對電磁輻射進行屏蔽與接地防護
(1)單元屏蔽與接地。1)震蕩回路的屏蔽。由于高射頻的加熱設備一部分產品的電容器是放在機箱外的,所以會形成一個強輻射源,還有大部分的加熱設備的震蕩箱門由于散熱的需要在夏天均需打開箱門散熱,而這樣易導致電磁泄漏。為此,需要采用銅、鋁等材料進行全封閉屏蔽,要求屏蔽材料要采用單獨的多點接地形式。2)高頻輸出變壓器的屏蔽。在機箱外的調頻輸出變壓器,一般采用屏蔽罩進行屏蔽,這些屏蔽罩可用銅網做成,用銅條做罩體的支架,將兩者進行妥善連接并進行接地保護。3)工作電路的屏蔽與接地。 工作電路是指工作感應線圈,要對其采用自動啟閉的屏蔽罩進行防護,這是因為受操作工藝的限制,對工作電路不能進行全屏蔽。另外可以將次級部分進行接地設置,也能達到很好的防護效果。(2)整體屏蔽與接地。一般來說,根據工藝條件和操作要求,整體屏蔽的方案一般有兩種:1)設備整體屏蔽方案。設備整體屏蔽方案是指采用金屬板或網支撐屏蔽小室,將射頻設備進行屏蔽,此類射頻設備包括半導體外延爐、微波爐、高頻焊接等設備。2)屏蔽操作室方案。該方案是對作業人員進行的整體屏蔽,可用金屬網或金屬板做成林免提的屏蔽室,將所有控制部分引入屏蔽室,作業人員在屏蔽室進行操作。
4.3 吸收防護
吸收的目的是降低電磁輻射的強度,是利用特殊的吸收材料將地磁輻射中的微波吸收掉,從而減少電磁輻射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吸收材料的防護一般用在微波設備的調試上,吸收材料一般在塑料、橡膠、陶瓷等材料中加入適量鐵粉、石墨、木炭與水調制而成。這樣微波在調試時,在場源附近就能將輻射能量大幅度衰減下來,避免了較大范圍空間的污染。
4.4 加強對電磁輻射知識的普及力度
對于居室內以及城市空域的電磁輻射,都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無味、無色、無嗅,這樣的特點使人們容易對其進行忽視,而在忽視的同時,內心會涌起一陣恐慌,于是,關于電磁輻射糾紛的事件逐步發生。因此,鑒于此,有關部門有責任把電磁輻射相關知識進行普及,使人們在了解電磁輻射對人類所產生的危害之外,對電磁輻射的來源及應用有個科學的認識,并創造出安全的電磁輻射環境。
5 結語
綜上,生活當中電磁波的輻射越來越嚴重,這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和周圍環境都構成了較強的影響。因此應加強對電磁波輻射的研究,并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從而減少電磁波的危害。
參考文獻:
[1]林慧嬋,宋占澤,房俊旭,于兆麗.電磁輻射污染的危害與防治[J].科協論壇,2007.6.
“綠色出行,高鐵先行”。在不久的將來,隨著鐵路部門大運量、高密度、公交化的運輸組織模式的逐漸成熟和各項便民利民舉措的逐漸完善,乘坐低污染、高效率、安全綠色的高鐵出行將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普遍選擇。綠色高鐵,就是指在運營階段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相結合的高鐵,它不僅要防止環境污染,對其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也有更高的要求,我們要本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快速發展高鐵項目的同時不因當代人的急功近利而犧牲我們后代人的長遠福祉。
高鐵運營環境成本是高鐵運營企業在運輸生產過程中為了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所需的全部費用。它是高鐵運營企業進行經營決策和盈虧分析的重要內容,也是高鐵建設前和運輸生產過程中環境評價的內容,所以,高鐵的綠色出行和良好的運營環境對其成本的影響非常值得我們研究。
1.1綠色高鐵運營環境成本的內容研究
本文的環境成本是“本著對環境負責的態度,為高鐵運營單位在高鐵運營過程中,為了預防和治理環境污染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成本,以及因高鐵運營單位為了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1.1.1噪聲污染及電磁輻射成本。高速鐵路噪聲大致來源于高速列車產生的輪軌噪聲,列車受電弓和接觸網導線摩擦產生的集電系統的噪聲,高速運行列車的空氣動力噪聲,基礎建筑物受振動產生的二次輻射噪聲,來自動力源和車上設備的機械噪聲。
通過大量實測及運營實踐表明,電氣化鐵路運行產生的磁場不會對線路附近人員的身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但列車運行產生的電磁輻射對沿線居民收看電視將產生不利影響。此外,牽引變電所等固定設施產生的工頻電磁場以及GSM-R基站的輻射,也會引起附近居民對電磁影響的擔憂。
1.1.2水污染的治理成本。高速鐵路沿線污水主要來自動車組、高速車站、動車段(動車運用維修所)、工務段(綜合維修段)、供電段等生產、維修場所,主要污水有含油污水、生活污水、洗車廢水和高濃度糞便污水,以 CODcr、BOD5為特征污染物。
1.1.3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成本。沿線固體廢物主要來自到站列車下交的袋裝垃圾、站臺旅客丟放垃圾、車站廣場及候車室的垃圾、車站工作人員產生的垃圾、維修部門的垃圾和附屬車站的經營單位產生的垃圾。
因為鐵路客車垃圾的量比較大,分布范圍比較廣,所以將固體廢棄物做妥善處理是現在我們社會所面臨的難題之一,各國都在不斷尋求處理固體廢棄物的具體而有效的方法。目前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技術主要有:焚燒法(Incineration),熱解法(Pyrolysis),堆肥法(Composing)和填埋法(Landfill)。
1.2運營環境成本的估算原則
1.2.1 內、外區分原則。區分內外環境成本是本文的基礎,哪些費用計入企業,哪些費用屬于社會影響,必須嚴格區分。內部環境成本由企業承擔,外部環境成本則是考察對社會造成的損失。例如,高鐵運行中產生的噪音應該按照相關標準,采取防護措施,產生的這部分費用由企業承擔,屬于內部環境成本。而如果高鐵在運營過程中盡管采取了措施,但是還是無法避免噪音超標,超標造成的影響就屬于外部成本。
1.2.2 邏輯系統原則。有些費用屬于環境成本,但是所發生的費用已經在其他項目中考慮了,雖然不再重復計算,但是在歸類時,本文仍然將其化為環境成本。之所以這樣劃分,一方面避免重復計算,另一方面保證了環境成本在邏輯和系統上的完整性。
1.2.3 方法適當原則。對于同一項環境成本特別是外部環境成本,經常有多種估算方法。外部環境成本的估算方法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最符合實際、最貼近真實情況的方法。同時,還要考慮造價估算人員自身的技術水平,選擇適合的方法。
1.2.4 可獲性原則。在對環境成本進行估算時,所選擇和依據的數據和指標應該是可獲得的。否則,再好的方法沒有基礎數據也是沒用的。有些方法可能在發達國家能夠很好的使用,但是在我國現在的技術條件下沒法使用,硬性套用國外先進方法做出的估算是不可靠的。
1.3環境成本估算方法體系
1.3.1 防護費用法。防護費用法是指測算消除或減少環境破壞的有害影響而承擔的防護費。在高鐵建設和運營過程中,防護費用法很常用。例如,為了防止高鐵運營過程中的噪音污染而設置聲屏障,計算設置聲屏障的費用就是防護費用法的一種應用。
1.3.2 第三者裁定法。這種方法更多的應用于污染之后對利益相關者的補償。通常是由法院或者其他協商部門對污染的環境資源補償費用進行裁定。例如,對周邊居民的補償,就可以作為內部環境成本。對于一些外部環境成本難以計量的環境污染,可以采用專家意見法、德爾菲法等方法來確定其價格,這也可以歸為第三者裁定法。
1.3.3 替代市場法。替代市場法指的是用有市場價格的某種替代品來間接衡量沒有市場價格的環境物品的價值。替代市場法又主要包括了下面的三種方法:
(1)后果阻止法
為了阻止環境質量惡化對經濟發展的損害,通常需要改善環境質量。但遇到環境惡化到無法改善的情形時,就需要通過加大其它方面的投入或支出來降低或著抵消環境質量惡化的后果。我們把投入或支出的變動額作為環境價值變動的貨幣價值。
(2)資產價值法
資產價值法主要應用于那些與環境相關的資產上面。例如,鐵路兩旁的房子的價格要低于一般的房屋,這就是環境的變化引起的某一資產價值的變化。如果沒有其他因素影響,環境變化影響了消費者心里感受,進而影響了支付意愿,最后影響到相關資產的價格。資產價值法就是用因為周圍環境質量改變而引起的同類資產價值變動的金額來衡量環境質量變動的貨幣價值。
(3)工資差額法
由于高鐵的運營,使高鐵兩旁的企業、工廠等工作環境變差,如噪音污染、輻射等。鐵路附近的企業、工廠在招聘工人時就會陷入劣勢,不得不提高工資來吸引工人,工資差額法就是用工資的差異來衡量環境質量變動的貨幣價值。
本論文通過對綠色高鐵運營環境成本的內容和估算方法展開深入探討和研究,主要結論如下:①在總結高速鐵路項目在運營期間出現的環境問題基礎上,深入分析概括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措施。得出在進行環境估算的過程中應該重視環境影響評價,還應該分清內外部環境成本的區別與聯系。②建立了條件估值法、防護費用法、恢復費用法、生產力變化法、人力資本法等對高鐵運營環境成本估算方法體系,提高了運營環境成本估算準確性和適用性。(作者單位:石家莊鐵道大學研究生學院)
參考文獻
[1]李世,高速列車運營成本計算方法的探討[J] 會計師, 2012年05期
[2]前田達夫.日本高速鐵路沿線的環保技術[J].中國鐵路,2004(5):64-67.
ZHANG Li-hua,LI Ting-ting,Chen zhi-lan. The firt affiliated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occupational risk factors for the staffs work in infusion clinic. Make it more effective to manage the precaution for the nurses who work in infusion clinic.Methods Though the way of analyze the occupational rick in nursing of infusion, formulate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measures to ensure the medical safty.Results Improved the occupational risk management knowledge of the clinic nurses, and staffs comply with those management. Occupational risk was controlled by many kinds of management measures.Conclusion Managing special departments individually are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occupational risk in nursing of infusion.
【Key words】 Occupational risk; Management; Medical safety
護士職業風險是指護士接觸存在于工作場所與職業相伴的有害因素而可能發生的影響人體正常功能或引發各種各樣的疾病。靜脈輸液護士在護理服務過程中,既可能發生與患者相關的風險事件,也可能發生與自身健康相關的風險事件,為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護理行為必須有一定的制度、操作規程及法律法規的限制和保護[1]。與靜脈輸液護士最相關的職業風險是發生職業性血液性傳染疾病和因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門診輸液室因患者多,輸液量大,與住院患者相比在輸液環境管理、患者管理以及護理行為管理上都存在較大的難點。為此,作者針對門診輪渡職業風險的相關因素進行臨床探討,現總結如下。
1 職業風險感染途徑[2]
1.1 職業暴露 靜脈治療護士在工作中最常見的職業危害是發生血源性傳染性疾病,而導致其發生的主要途徑是皮膚黏膜發生血液暴露和針刺傷兩大類,其中以針刺傷為主,占了80%。研究證實,20多種致病因子可通過血液傳播,目前已確定的血液傳染疾病有乙肝、丙肝、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熱、梅毒、瘧疾等。其中尤以乙肝、丙肝、艾滋病最為突出,對護士危害最大[1]。
1.2 環境污染 門診輸液室是一個開放的治療環境,人員聚集,流動性大,空氣中漂浮著大量的塵埃、飛沫等微粒,影響著輸液室的空氣質量,而白天連續十多小時接待與處置患者,無法進行徹底的環境清潔和空氣消毒。輸液室病種復雜,治療藥物品種繁多,每天產生大量可能存在播散病源菌的醫療廢物,包括患者的嘔吐物、血液、分泌物、飲食、飲水包裝和其他廢棄物,這些環境污染因素對護理人員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1.3 自身因素 對職業風險防護重視不夠。護理人員工作量大極易造成手衛生不合格,有研究表明,手衛生已經成為降低醫院感染最可行、最重要的措施。護士工作又要求極高的責任心,同時疲勞、精神緊張、心情不暢 、身體不適及女性生理特性(月經期、孕期、哺乳期)等,這些工作習慣、身體狀況與精神狀態,均能導致抵抗力下降,增加職業風險的發生。
2 職業風險管理措施
2.1 職業防護教育
2.1.1 職業暴露 主要是通過普及標準預防的知識來達到減少護士暴露于污染血液的機會。標準預防是美國CDC制定的預防職業性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指導,按此指導,護士應把所有患者的體液及血液都視為有傳染性,在可能暴露于這些物質時,必須采取個人防護措施[3]。
2.1.2 環境維護 除指導護理人員正確處理醫療廢物,還要利用電視、錄像、宣傳冊等各種媒體向患者和家屬進行宣傳,使他們了解醫療廢物傳播疾病的危害性和隨地吐痰、丟棄垃圾等不良習慣對自己和他人的不良影響,自覺配合醫護人員維護門診輸液環境的清潔衛生。
2.1.3 自身保護 做好靜脈輸液護士職業風險防護,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提高護士自我防護意識與技能,有意識、有計劃的培養靜脈治療護士身體素質及心理素質,并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的行為規范,提高手衛生合格率。
2.2 有效的防護措施
2.2.1 職業暴露
2.2.1.1 通過提高護理產品的安全性來降低護士針刺傷的發生 如使用無針頭產品和具有保護性裝置的產品,以及個人保護性產品和銳器收集箱的使用。
2.2.1.2 嚴格落實《醫療廢物管理條例》減少操作創傷 將使用后的針頭重新套上針帽,整理用過的針頭與注射器以及分離針頭與注射器等行為導致了護士46%左右針刺傷的發生,因此嚴格落實關于“醫療廢物實行分類收集,使用后的醫療廢物,無需做消毒,毀型處理。直接根據醫療廢物的類別放入醫療廢物專用包裝物或容器內,針頭、刀片等銳器放入符合規定的銳器收集箱”,這一規定,從理論上可減少近一半針刺傷的發生。
2.2.1.3 建立和完善預防護士職業性血源性病原體暴露的制度 如護士血源性病原體暴露的報告和反饋制度,預防血源性疾病的安全操作手冊,員工入職前體檢制度,乙肝疫苗接種制度,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和定期體檢制度。
2.2.2 環境污染
2.2.2.1 減少藥物性污染 用全密閉式軟袋輸液替代半密閉式瓶裝輸液,有效避免輸液過程中藥物的揮發。護士在配制藥物的過程中應戴好手套、口罩,穿好防護服,對配液過程中造成的遺灑、濺出及時擦拭,靜脈穿刺排氣時應把藥液排在相對密閉的容器內,防止藥液通過皮膚接觸或呼吸道吸收。
2.2.2.2 減少空氣污染 自然通風是降低室內空氣污染的最簡便有效的措施,在春秋季室內外溫差小,氣流速度慢,室內持續開窗。冬末春初呼吸道疾病高發,室內外溫差大,氣流速度快,可定時開窗均能有效降低單位面積內空氣中的菌落數。無法長久開窗通風時采用分區處理,在輸液患者比較少的時段使用輪流開窗及紫外線照射等方法消毒[1]。
2.2.3 提高自身素質 除增加營養、工間操鍛煉與常規體檢外,增加戶外運動機會,如我院最近組織優秀護士和護理骨干參加野外拓展訓練不僅鍛煉了體質,也在樹立護理人員的自信、團隊協作意識等方面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總之,輸液室護士的職業防護,應從管理抓起,根據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消毒技術規范》、《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等有關醫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規及《醫院管理年活動評價實施細則》的要求,及時修訂和規范各臨床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并對醫院感染重點科室實行重點督查、個性化管理,使醫院感染管理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得以順利落實[4]。改善醫療操作與服務的客觀環境,增強護士的職業防護意識及知識,切實落實各項操作程序與防護措施,從主觀與客觀上盡可能的獲得積極有效的防護。
參 考 文 獻
[1] 鐘華蓀.靜脈輸液治療護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
1引言
近年來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與國家財產的安全,故各級環保及監測部門做好污染事故的預防與處置,建立健全有效行動快速的事故監測和處置系統是最大限度減輕污染事故損失的關鍵[1]。為了減少環境污染事故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應做好事故應急監測工作。相關人員及時完成應急領導小組下達的應急監測任務,為處置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提供科學依據[2-5]。
2應急監測分隊的組成及任務
在環境污染事故已發生的情況下,環保部門成立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應急監測分隊,在應急領導小組統一指揮下開展應急監測工作。監測中心應急監測分隊設隊長、副隊長。隊長由環境監測站站長擔任,副隊長由副站長、總工程師擔任。應急監測分隊下設現場調查組、現場監測組、質量保證組、后勤保障組、儀器設備組、化驗分析組。(1)應急監測方案啟動后,現場調查組應以最快的速度趕赴現場,初步判定污染物的種類、性質、危害程度及受影響的范圍。(2)現場監測組以最快方式趕赴現場采樣監測;負責鑒定、識別污染物的種類、性質、危害程度及受影響的范圍;對短期內不能消除降解的污染物進行持續跟蹤監測。(3)質量保證組負責進行監測結果數據匯總,審核數據的有效性,制定并上報應急監測報告。(4)后勤保障組負責應急監測車輛的日常維護和保養工作;負責將應急監測分隊人員送至污染事故現場,保障應急人員的安全及救護工作。(5)化驗分析組迅速分析應急監測樣品,及時向上級承報分析結果。
3應急監測程序
3.1應急監測準備工作
應急監測分隊接到應急領導小組下達的污染事故應急監測任務后,應立即啟動應急監測工作程序。經應急監測領導小組的指示,及時通知環境污染事件發生地的監測站做好應急監測的工作。現場調查組要根據污染事故發生情況以及危險化學品信息庫,提出初步應急監測方案,并提出隔離警戒區域的范圍和應急處置的建議。現場監測組要保證現場應急監測儀器正常運行和現場監測人員防護器材的準備工作。質量保證組要保證整個應急監測過程質量保證工作。儀器設備組要完成現場供電設備和通訊照明器材的準備工作。后勤保證組要保證應急指揮車配合。化驗分析組要做好應急監測實驗室準備工作。
3.2污染樣品采集
應急監測人員進入事故現場警戒區域時必須根據現場情況進行必要的自身防護。(1)質量保證組負責應急監測的質量保證工作。質保組根據現場情況迅速對監測方案進行審核,確認監測對象、監測點位、監測因子以及監測頻次等。對于本級監測部門不具備監測能力的項目應迅速安排好樣品委托監測。(2)儀器設備組與后勤保障組要提前到達污染事故發生現場,迅速完成電力系統連接、氣象系統監測和照明設施的安裝架設。(3)監測組對可能被污染的空氣、水體、土壤等進行應急監測,根據事故及時了解污染事故的變化情況,并將監測結果交質保組。對于無法進行現場監測的污染物,應盡快采集樣品送到環境監測站,由化驗室分析組進行分析監測。樣品送交化驗室后,分析人員對照采樣原始記錄進行核對,快速分析樣品,計算監測結果并將交質量保證組。樣品分析化驗結束后,剩余的樣品應在污染事件處置妥當之前冷藏保存。現場采集的樣品要做唯一性標識,采樣人員應在現場填寫采樣原始記錄表。
3.3確定監測因子
污染事故分為很多種,常見的有危險化學品爆炸,泄露,以及非正常過量的排放;污染事故現場情況主要表現在:揮發性氣味、顏色、人與動物中毒反應等。故發生污染事故要利用試紙、快速檢測管、便攜式監測儀器等分析手段,并根據污染事故種類和現場情況及時有效的確定特征污染物及監測因子。
3.4上報應急監測結果
樣品分析結束后,質量保證組對監測數據進行匯總審核,24小時內向市局應急領導小組發出第一期污染事故快報,隨后根據事故的變化情況以及領導小組的時間要求,陸續發出第二、三、…期快報,至事態平息或穩定。快報要對應急監測結果、污染事故發生地點、時間、污染范圍、污染程度進行分析評價,并提出消除或減輕污染物危害的措施和建議。應急監測快報由應急監測分隊副隊長審查并經隊長批準后上報應急監測領導小組。
3.5污染事故跟蹤監測
有些環境污染事件發生后污染物會滯留在水體、大氣、土壤、農作物等環境中一段時間,短期內不易消除、降解,故要進行必要的跟蹤監測。污染事故跟蹤監測主要包括在線跟蹤監測和化驗室跟蹤監測。在線跟蹤監測主要運用在大氣和水體污染物監測,土壤污染物跟蹤監測主要依賴化驗室監測。只有收到應急終止的指令后,應急監測分隊隊長才可宣布監測終止。
4應急監測值班要求
針對污染事故的突發性性質,各級監測中心應急監測分隊應實行應急監測24小時值班制度。值班人員要堅守崗位,可實行輪班制度,及時接轉電話,認真做好值班記錄,遇到應急監測任務及時向監測分隊隊長報告。
5應急監測報告
按常規做法把監測數據匯總成表,經分析后編寫報告上報。為適應應急監測的速度需要,可采用一邊采樣一邊分析一邊出報告的形式。應急監測報告可利用電話、網絡等途徑快速報送。同時應附一份應急監測報告的紙質版文件,以備存檔。
6結語
本文主要介紹了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的方案和措施,主要包括:應急分隊的組成,應急方案,應急監測值班,編制應急監測報告等工作。只有做好環境應急工作的每一步,才能發揮各個部門的聯動作用,為突發性環境事件的應急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并為善后處理處罰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鄭淑英,李萍.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中存在問題及對策[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0,10:89-192.
[2]李佳.突發性大氣污染事故的應急監測分析[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2,35(12):245-248.
[3]吳清玉,文鳳偉.淺談水環境污染應急監測的方案及措施[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5,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