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結構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0 14:59: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化學結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中化學結構

篇(1)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 A

一、高中化學教學設計優化策略

1.調整教學目標

教學的目標是教學雙方積極活動的準繩,是衡量一門學科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因而對于其進行優化顯得格外的必要.一方面,我們要敢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學生學習能力,認知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培養放在教學目標的首位.俗話說的好,不要總認為考得好,才是學的好.只有教學生怎么學,怎樣將學到的知識用到實處,高中化學的質量才能夠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在教學設計中,也要反對那種教學目標的模糊不清.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腳踏實際,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恰如其分的進行教學工作,把學生全部培養成科學家,化學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顯然是行不通的,提法過高,過虛,都會導致教學實效性的下降.

2.注重換位思考

教師在講授高中化學的過程中,要始終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不能夠簡單的認為只要板書寫清楚了,教師自身心理覺得自己講清楚了就完事的錯誤想法.畢竟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和學生之間年齡,資歷方面的差距將會使得同一句話在兩者心中得到完全不一樣的解釋.教師只要通過與學生之間的換位思考,才能夠獲得與學生之間心理上的共鳴,而這其中教與學的換位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在教與學的換位中,學生成了課堂的主角,教師可以不定期的請學生上來進行教學試講,通過學生的講述,從而發現學生年齡段學習上思維的特點以及接受的程度,從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及時的調整教學的路線,朝著學生容易理解,接受的路線邁進.在設計問題時也是如此,一個好的習題的設計,往往是對于學生所不懂的,學生經常犯錯的地方的考察.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人們常說,有教無類.目前教育界有關高中化學教學的方法種類繁多,如自學輔導法、發現法,單元結構教學法等.我們不能夠總是局限于傳統的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滿足學生最為基本的教學要求上實行多種教學方法的相互之間取長補短,相互配合.比如,可以打破常規,布置一道以探究石蠟加熱后所生成氣體的性質的研究型的作業,并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一小組中組員分工合作,提出不同的方案,共同完成教師所布置的探索任務,最后推選出一名代表上臺以ppt的形式將任務的完成情況展示給大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查閱資料,團隊協作,計算機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教學的質量自然就上去了.另外,也要充分的運用化學這門實驗學科的特點,跳出課本實驗的束縛,多開展一些和實際生活相關的實驗活動,要堅持高中化學中實驗再怎么多也不過分的思想,使得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在沒有現成的實驗器材的情況下,完成實驗任務.

4.創設活躍的教學氣氛

課堂的教學氣氛是否活躍,教師與學生之間相處的是否融洽,直接關系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在一個好的教學氣氛中,學生往往能夠受到周圍學習氣氛的感染,將注意力轉移到教師傳授的知識上來.時刻保持著思維的活躍性,隨時準備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為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打造良好的教學情境來創造教學的氛圍.譬如,在講授金屬鈉性質那一章節時,可以像變戲法似的,事先將少量的過氧化鈉固體包括在脫脂棉中不讓學生看見,然后用鑷子將脫脂棉放入到蒸發皿中,并用一細長的玻璃管對準脫脂棉緩緩的吹氣.此時,奇跡發生了,脫脂棉居然在空氣中燃燒起來,學生看到此景立馬興奮起來,難道教師吹出的氣體有特異功能,課堂氣氛立馬活躍起來,這時教師順水推舟,開始講授過氧化鈉的性質,這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教學效果.

5.注重采用多媒體技術教學

高中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課本中的化學實驗較多,尤其是演示實驗,為了達到演示的目的,我們不能演而不示.因此,很多教師加大了實驗的尺度,加大化學物品用量,放大實驗儀器,通過來回展示實驗結果,但是我們只能有限地放大實驗儀器的尺度,在短短的45分鐘課堂時間里來回展示實驗結果又很不太現實,很浪費時間的,而且有些實驗現象是瞬間產生的,我們無法觀察到現象,這樣將會大大降低整體的實驗效果.但是多媒體技術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克服以上這些缺陷,使得化學實驗能夠很好地展示演示效果.譬如,我們在講授金屬鈉與水反應時,以往都是讓鈉和水在大燒杯中反應,而現在我們可以通過投影儀,將鈉單質投入盛有酚酞試劑的方形投影試管中,兩者反應產生的“浮”、“響”、“熔”、“游”、“紅”等現象將會在投影屏幕上清晰地展現出來.由此可見,借助多媒體技術,使得實驗效果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同時也使驗證性實驗的驗證更具科學性。

二、教學實踐的應用

1、自制實驗儀器,經濟又環保

利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廢品,根據實驗需要進行加工制作,或將某些儀器進行改進,自制教具,往往會收到非常的效果。生活中產生的廢品礦泉水瓶有以下優點:1.通明度高,容易觀察實驗現象;2.質輕,便于攜帶;3.質軟,易裁剪;4.氣密性好;5.瓶口7號橡皮塞正好配套;6.耐酸堿性好,不易腐蝕;7.來源廣,易收集。例如,礦泉水瓶用來做氫氧化鈉溶液與氯氣的反應。方法是:將少量的濃氫氧化鈉溶液倒入收集滿氯氣的礦泉水瓶中,用橡皮塞塞緊,瓶子立即變癟,瓶中氣體黃綠色變淺,并發出“砸砸”的響聲。此實驗操作簡單,現象明顯,證明氯氣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效果很好。 2、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探究性實驗就是挖掘書本已有的實驗內容和把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聯系起來的有新意境、新內容的實驗,應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引導學生去大膽地創新和思考;把學生導入科學探索的新起點、新境界、新高度,讓他們親歷科學的探究過程,刻苦努力地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獵取新成果,從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層次上觀察和思考,使其有較強的知識遷移、創新探究能力。例如,高中化學中配100mL1.00moL/L NaCl溶液的實驗,教師可以按“講述、實驗、驗證、討論”的程序,即先講述用什么儀器、實驗步驟、實驗過程中注意的事項,甚至寫到黑板上,讓學生按照教師講的去做。但是,按探究性實驗要求,在教學時,只告訴學生實驗內容,讓學生自己準備,做實驗時,教師沒有過多的講述,巡回對個別問題加以指導。我對兩個班級分別采取上面的兩種教法,結果按“講述、實驗、驗證、討論”去做的班級,課堂秩序井然,全部學生操作有序,學生很快并順利地做完實驗,沒有提出更多的問題;而采用探究性實驗教法,課堂非常活躍,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操作方法各不相同,暴露出存在的不少問題。實驗結束后,每組同學都拿著自己配制的溶液請我觀看。這時我不失時機地以某一組或幾組的實驗為主,針對學生遇到的問題或違背操作規程的現象,并結合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學生發展智能及實驗技能的有關問題,與同學們共同討論。學生積極性很高,根據自己的實驗情況,在回顧和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了很多問題,并相互討論,甚至進行爭論,最終在我的指導下,形成了正確的總結性評價。

3、課外活動要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開展課外活動,針對于化學學科的特點,在課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是大有文章的。例如,組織學生參觀工廠,了解工業生產硫酸、化肥等的工藝流程,開展化學活動周,組織化學競賽,設計家庭小實驗,利用網絡資源收集有關化學知識,分析學校附近的水體污染情況,等等。我們身邊的素材其實只要用心去思考,動腦去研究,可利用的資源還是比較多的。例如,探究鋼鐵生銹的條件,H2和Cl2的爆炸實驗,等等。我們可以把小小的實驗設計、改進,使學生邁出創新思維、創新實踐的腳步,同時使學生樹立起環保意識。通過組織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課堂外的更大空間獲取知識,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其專長和愛好得以發展,思維變通性,發散思維,實驗設計能力和動手能力增強,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4、借助多媒體技術模擬化學實驗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可借助計算機多媒體,把微觀現象以生動的畫面、鮮明的色彩逼真地表現出來,有利于學生將宏觀現象和微觀變化有機地統一起來。例如,常規的電解飽和食鹽水實驗,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三維動畫模擬電解飽和食鹽水時溶液中Na+、Cl-、H+、OH-離子的運動情況,從微觀本質上加深對電解過程的理解。另外,像分子結構、晶體結構,以及化學反應歷程等一些不能用真實實驗來表現的微觀概念和理論,利用計算機的三維圖像與動畫模擬功能,直觀、形象、生動地加以展現,把難以想象的微觀世界形象化,能達到其他教學技術無法達到的效果。

篇(2)

二、構建科學的高中化學評價體系

高中化學的評價體系應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參與性和過程性,評價體系應是多元化和多主性的。評價應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成長。

1.評價方式應是多元化的,使評價更真實。

學生是一個群體,個性差異較大,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教師的評價切忌千人一面,應當是有針對性的多元化的評價。(1)評價目標的多元化。針對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評價目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個性等方面的差異,因人而宜,實事求是給出每個學生的評價目標,要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及表現,要制定學生所能到達的目標,從而激勵學生進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所預定的評價目標。(2)評價方法的多樣性。目前,評價方法多采用常規作業、單元測試、期中和期末考試、上課提問的方式,這些傳統的評價方式有一定的實用性,但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評價方法應更加全面和科學,如自主評價、訪談評價、家長和同學評價、實踐評價等。在常規的考試方法上也應改革與創新。教師在考評高中化學知識時,應把知識寓于真實的生活、科研及生產背景中,注重問題與實際的聯系,加大試題的開放性與探究性。在平常練習中,應根據學生的能力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設定多組練習,由學生自主選定完成,在考試時也應設定必做題和選做題,使學生有選擇的余地,每個學生都能有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評價體系構建的多主性,讓評價更全面。

傳統評價是由教師單方面進行,這與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學論的評價體系是相悖的,科學的評價體系是以參與者為主的,要突出學生的參與性,學生家長、同班同學都應參與評價,改變教師單一評價的片面性,使評價更具合理性和全面性,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通常的做法是:(1)要求學生自主評價。教師進行完教學單元教學后,教師應要求學生進行自主評價及對教師的教學提出相關建議,主要包括單元知識點掌握、自我評價、學習目標、完成程度、進步方面、存在問題、改進辦法、教學建議等。(2)同學評價和家長建議。每一學期結束都要求學生相互評價,主要包括學習態度、上課紀律、作業情況、相互學習等方面,家長應就學生在家庭學習的過程給出評價。

3.評價應注重學習的過程性,建立學生的成長檔案。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較復雜的心理活動,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的評價應貫徹整個教學活動過程,應密切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動態和能力的培養。課后作業的評價應指出學生的進步與不足,應從知識再現、能力提高、知識運用等方面及時給出評價。單元測驗后,針對每一個學習單元,應對學生的學心態度、學習方法和技能,給出準確的評價和合理化建議。每一學期及每一學年的結束,教師應對知識點的掌握、方法論的建立、思維能力的提高、學習中的閃光點及存在的問題給出正確的評價,指導學生揚長避短,逐漸成長。教師應以欣賞的態度鼓勵學生的進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學習意志,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篇(3)

高中化學空間結構問題主要包括有機模型問題、有機物分子共線、共面的問題、常見物質的鍵角與分子構型的關系和新情景的空間結構問題等。

【關鍵詞】高中化學空間 結構 問題 舉隅

中學化學中的空間想象能力主要是指以觀察物質結構的實物模型、空間圖式為基礎,用三維的、運動的觀點對物質的空間結構進行模擬、剖析、綜合和計算的能力。它是近幾來高考的重點內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問題:①有機模型問題②有機物分子共線、共面的問題,③常見物質的鍵角與分子構型的關系問題,④晶體結構問題,⑤新情景的空間結構問題。

1 有機模型問題

高中有機物中所含的元素主要有:C、H、O、N、P、S等。它們成鍵情況及空間伸展方向可以歸納為:

[例1]:在化學上常用兩種模型來表示分子結構,一種是球棍模型,另一種是比例模型。比例模型是用不同顏色球的體積比來表示分子中各種原子的體積。

(1)右圖是一種常見有機物的比例模型,該模型圖可代表一種()

A.飽和一元醇B.飽和一元醛

C.二元酸D.羥基酸

(2)該物質可發生的反應有()

A.與H2加成B.銀鏡反應

C.消去反應 D.與乙醇酯化

(3)根據(2)中選擇,寫出該物質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解析:

(1)D(觀察模型圖,結合價健規律,可知:黃球、藍球、黑球分別代表氫、氧、碳原子,該有機物是α―羥基丙酸,即乳酸)

(2)CD(乳酸分子中存在醇羥基且有β―氫原子,可發生消去反應;存在羧基,可與乙醇發生酯化反應)

(3)CH3CH(OH)COOHCH2=CHCOOH+H2O

CH3CH(OH)COOH+CH3CH2OHCH3CH(OH)COOCH2 CH3+H2O

2 有機物分子共線、共面的問題

原子共面共線問題思維的基礎:其一是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乙烯、苯、萘、蒽的平面結構,乙炔的直線結構;其二是碳碳單鍵可以旋轉,而雙鍵和叁鍵則不能旋轉。

[例2]:描述結構的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除苯環外的其余碳原子有可能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B.除苯環外的其余碳原子不可能都在一條直線上

C.12個碳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個平面上

D.12個碳原子有可能都在同一個平面上

解析:判斷原子共平面、共直線問題時,要根據題中已給的結構簡式結合原子成鍵情況,及雙鍵、三鍵、苯環的空間構型畫出一定共平面或一定共直線的部分,再結合碳碳單鍵可以旋轉,而雙鍵和叁鍵則不能旋轉進行判斷,判斷時必須注意“一定”、“可能”等條件要求。

3 常見物質的鍵角與分子構型的關系(不包括有機物)

分子類型

鍵角

分子空間構型

鍵的極性

分子極性

代表物(舉例)

A(單原子分子)――

球形――

非極性

稀有氣體

A2――

直線

非極性

非極性

H2、N2、O2

A4

60°

正四面體

非極性

非極性

P4

AB――

直線

極性

極性

HF、HCl、NO

AB2

180°

直線

極性

非極性

CO2、CS2、BeCl2

AB2

平面V型(角型)

極性

極性

H2O、SO2、NO2

AB3

120°

平面正三角形

極性

非極性

BF3、SO3、 BCl3

AB3

三角錐形

極性

極性

NH3、NCl3、PCl3

AB4

109°28′

正四面體

極性

非極性

CH4、金剛石CCl4、CF4

AB3C AB2C2

鍵角不等

四面體形

極性

極性

CH3Cl 、CHCl3、CH2Cl2

[例3]:右圖是某硅氧離子的空間結構俯視圖(實線表示共價鍵),通過觀察、分析,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硅氧離子的化學組成為SiO42-

B.每個硅原子與3個氧原子形成共價鍵

C.Si-O之間的夾角為120°

D.硅氧離子水解溶液呈弱堿性

解析:通過觀察該硅氧離子俯視圖,可知每個硅原子與4個氧原子形成共價鍵,形成正四面體結構,故Si-O之間的夾角為109°28′,其化學組成為SiO44-,硅氧離子水解溶液呈弱堿性,故答案為D。

4 晶體結構問題

4.1 概念:在晶體結構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的重復單位稱為晶胞。晶胞在三維空間無限地重復就產生了宏觀的晶體,可以說,晶體的性質是由晶胞的大小、形狀和質點的種類(分子、原子或離子)以及它們之間的作用力所決定的。由晶胞構成的晶體其化學式不是表示一個分子中含有多少個原子,而是表示每個晶胞中平均含有各類原子的個數,即各類原子的最簡個數比(氣態團簇分子除外!)

4.2 晶胞中實際擁有粒子數的計算規則:

(1)處于晶胞頂點上的粒子,同時為8個晶胞所共有,每個粒子只有1/8屬于該晶胞;

(2)處于晶胞棱上的粒子,同時為4個晶胞所共有,每個粒子只有1/4屬于該晶胞;

(3)處于晶胞面上的粒子,同時為2個晶胞所共有,每個粒子只有1/2屬于該晶胞;

(4)處于晶胞內部的粒子,完全屬于該晶胞。

[例4]:某離子晶體晶胞結構如右圖所示,X位于立方體的頂點,Y位于立方體中心。試分析:

(1)晶體中每個Y同時吸引著個X,每個X同時吸引著個Y,該晶體化學式為;

(2)晶體中在每個X周圍與它最接近且距離相等的X共有個;

(3)晶體中距離最近的2個X與1個Y形成的夾角∠XYX的度數為(填角的度數);

篇(4)

一、化學教師需提高駕馭新教材的能力

當前,人教版高中化學新教材必修A和必修B,其知識編排體系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調整和變化,作為一名高中化學教師,如何領會新教材的編排理念和意圖,采用何種課堂教學結構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新課標的改革,是大家積極探討和共同關心的問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要改革課程內容“繁、難、偏、舊”的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情況,加強課程的知識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需要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精選學生在終身學習理念中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被動學習、機械訓練、興趣索然的狀態,提倡并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參與、樂于且勇于探究、勤于動腦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整理、刪選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并鞏固和應用新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判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互幫互助的能力。

新教材在教學內容上降低了部分知識的難度,淡化了知識的整體性,增強了知識的趣味性和差異性,注意了與生活、社會以及科技發展的聯系性。教師及學生必須對新教材知識內容的編寫和意圖正確理解并給予支持,并有自己辯證的、獨到的見解。新教材在排版上對每一個課題設置了一些欄目,如“化學·技術·社會”、“資料”、“討論”、“調查與研究”、“活動與探究”等卡片式知識,其目的是基于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觀點,便于學生積極主動去完成知識體系的建構,也是把教師傳授型的教材變革為學生主動學習主導探究型教材的標志。

這些欄目的設置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起著效果不同的導航作用,比如“化學·技術·社會”起著擴展視野、培養興趣、接近生活的作用,資料起著“搭腳手架”、提供更多針對性信息的作用,“討論”起著交流互動的作用,“調查與研究”起著倡導學生勤于動腦和動手、主動參與的作用,“活動與探究”起著倡導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動手實驗的作用等等。二、關注個性差異,組織和把握好師生互動和學生之間互動的契機

“多元智力理論”闡明了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生進入課堂之前的知識體系呈不規則的球形發展,這就要求每位教師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一方面在教學中要重視“交流與合作”的互動教學環節,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取長補短,提高學生知識體系建構的速度;另一方面在評價學生的時候不能搞惟分數論,而應當把學生對知識意義體系建構的主動程度、參與程度、投入程度、合作程度作為重要內容來研究。對學生特長必須予以重視和保護,我們的教學分工將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也越來越高,總之,社會需要雜家,更需要各個領域、各行業高素質、高技術的專家。因為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合作體,需要我們教師共同為實現培養多方面、多領域高素質、高技術含量的人才而教學。

二、合理利用媒體和化學實驗的開放性創設情境,合理開發在課堂教學中的情感資源

篇(5)

文章編號:1005-6629(2013)2-0008-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教材分析既是教學活動的開端,也是教學活動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強調,教師分析教材進行備課時,應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處理好不同課程模塊之間的關系,把化學學科中最重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觀點和方法有機地融合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不僅要挖掘出書本上的隱性知識以及知識的隱性價值,還要能充分地掌握教材中局部和整體知識之間的聯系,做到層次分明、心中有數,從而能設計出合理的教學程序,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因此如何以科學的方法進行教材分析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在當前的教材分析方法中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是教師完全根據自己的經驗對教材進行解讀和分析。教師經驗上的主觀性對教材的分析有利有弊。一方面這種主觀性便于教師創造性的發揮,同時有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化教學;另一方面,對主觀經驗的依賴也會使教材分析的結果存在局限性。另外一種傾向是,教師完全按照教材內容的框架體系照本宣科地、機械地分析教材。這類教材分析法往往會忽略隱沒于教材中的橫向結構中的基本知識要素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結構,從而無法構建各概念知識點之間的層級結構,進而使教學設計凌亂無序。

基于結構解釋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ing,以下簡稱為ISM)教材分析方法則克服了以上缺陷,它建立了教材中要素間的層級有向圖,避免了教材分析中過度主觀化導致知識網絡散亂不易梳理的問題,能較客觀地反映基本要素間的關系。有助于教師在教學前構建結構化的知識體系,也能幫助學生通過教師講解順利同化新知識,進行有效學習與記憶。

本文通過實例來介紹基于ISM教材分析法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旨在為廣大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提供參考。

1 ISM教材分析法的內涵及步驟

1.1 ISM教材分析方法的內涵

結構解釋模型(ISM)是1973年由美國John.Warfield教授作為分析復雜的社會經濟結構問題的一種方法而開發的。其基本思想是通過各種創造性技術,提取問題的構成要素,并對要素及相互關系等信息進行處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釋說明,明確問題的層次和整體結構,提高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其特點是將復雜的系統分解為若干個系統要素,利用人們思維實踐經驗和知識以及計算機的幫助,最終建立一個多級階梯的結構模型。

ISM屬于概念模型,可以用簡單明了的概念結構圖形象地表示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從而有效地實現教材的結構化和序列化。它要求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達到融會貫通的水平,既精通教材的內容體系和編排意圖,又能以一種批判的眼光來看待教材,正確認識到教材中的問題和不足,并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有意識地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刪減,來彌補這種不足,從而能夠輕松、流暢地完成整個教學,并在課后對教材的反思性分析中表現出高度的理論性。

1.2 ISM教材分析方法的運用步驟

根據John.Warfield教授的ISM分析方法,我們就教材分析提出了ISM分析方法之“三段式”的教材分析模型。所謂“三段式”分別是指(1)分析學科教材,抽取知識要素;(2)確立目標關系,理清教學思路;(3)繪制結構模型,確定教學過程。該模型運用的步驟及內容見表1。

在此需要強調的是,ISM分析法之“三段式”的教材分析模型在使用過程中應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學習情況等來討論模型中的要素是否需要變更和增減,要素間的形成關系是否需要進行修正,若需要修正,則應重返階段1,直到所得的結構模型基本符合實際情況為止。在使用該模型中,教師要盡量避免機械地套用模型,否則不但不利于實現有效教學,反而固步自封,對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產生阻礙作用。

2 ISM教材分析法的應用研究

前面我們提到了ISM教材分析法的精髓在于通過構建結構模型,將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復雜、零亂的關系整理成清晰的、多級遞進的結構形式。因此,教師在分析教材時若能掌握這種方法,便可抓住ISM模型的精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人教版《化學1》中的“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為例,闡述ISM教材分析法的應用。

2.1 分析學科教材,抽取知識要素

在分析教材之前,教師應首先根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即“認識化學計量的基本單位――摩爾,能運用于相關的簡單計算,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以及“學會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仔細研讀教材,并抽出該單元的8個重要概念作為知識要素(見圖1)。

2.2 確定要素關系,理清教學思路

ISM教材分析法認為,如果教師讓學生在對要素A進行學習之前必須先掌握要素B,則稱要素A為可達要素,要素B為先行要素。教師在確定各要素關系的時候,不僅應該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來決定教學思路,還應當考慮學習者的實際情況以及知識的內在聯系。

在本例中,根據學生之前的知識儲備,4粒子總數、6體積和7質量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均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再由教師的分析判斷和經驗,可以決定各要素間的形成關系(見圖2)。

圖2向我們展示了該單元所要學習的幾個重要概念以及相關概念之間的聯系,這種關系圖示是教師在一般備課或者分析教材中經常采用的。該圖示的優勢在于它是根據教材內容的進度來描述相應的要素關系,具有緊扣教材,覆蓋全面、能夠提供給教師最基本的教學思路等特點。但是它沒有考慮到學習內容體系的系統性以及學生掌握知識的便捷性,整個圖示給人的感覺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沒有層次感,知識內容非常凌亂,尤其是在向來以知識點“雜”、“多”且“分散”的化學學科中,這種圖示不但不能為教師深層次地分析教材提供保障,反而會使教師陷入到一種教學思維“短路”或是面對龐雜的知識點不知從何教起的困境。

2.3 繪制結構模型,確定教學過程

根據要素目標的層次水平,將同一水平的元素排在同一層上,較低一層的要素是較高一層元素的先行要素。根據各要素關系示意圖,我們可以算出每個要素的可達要素集合Ai和先行要素集合Bi(其中i表示要素的代號)。

在本例中包含了8個元素,例如,要素2,它既具有先行要素1、7,又具有可達要素8。因此就有了A2={8},B2={1,7}。

(1)對于Bi={φ}(空集合)要素i,表示該元素沒有先行要素,它屬于最低階層。在本例中,由圖2我們可以看出,要素4、5、6、7沒有先行元素,它的先行要素的集合為空集,因而要素4、5、6、7為最低級別,將要素4、5、6、7從圖中取出,得到層級1。

(2)在層級1余下的要素之中找出具有Bi={φ}的i,此時i=1,它表示要素1為該圖的最低層級。將要素1從余下要素中取出,得出層級2。

(3)在層級2余下的要素之中找出具有Bi={φ}的i,此時i=2,3,它表示要素2、3為該圖的最低層級。將要素2、3從余下要素中取出,得出層級3。

分析到此,就只剩下要素8了,那么它們便處于層級分布的最高層。層級分布見表1。各要素層級分布見圖3。

由圖3可以看出,該單元所涉及的知識點的層級有4層。4,5,6,7為前提知識,位于整個層級的最底層;然后是1位于第二層;2,3位于第三層;總目標知識點8位于第四層。箭頭末端要素為箭頭指向要素的可達要素。

此外,要強調的是,在確定教學過程的時候需要在教學要素層次分析的基礎上考慮如下幾個因素:按低級要素先于高級要素的原則排列;在多個同一級別的教學要素中,先安排有較多先行元素的教學要素;在多個同一級別的教學要素中,先安排基礎性的教學要素;在多個同一級別的教學要素中,對于基礎性的教學要素和先行要素數目均相同的場合,可根據教師經驗決定排列的順序。在繪制了結構模型之后,本章節的教學過程就清晰了,即:質量、體積、粒子總數和阿伏伽德羅常數物質的量摩爾質量、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此時教師再進行授課則不但能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而且能將知識傳授系統化,授課思維清晰化,彰顯出內容重點。若將此運用于教學過程中的板書,則更加利于學生知識的領悟以及加強對相關知識的聯系,從而形成知識網。

篇(6)

    基于結構解釋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ing,以下簡稱為ISM)教材分析方法則克服了以上缺陷,它建立了教材中要素間的層級有向圖,避免了教材分析中過度主觀化導致知識網絡散亂不易梳理的問題,能較客觀地反映基本要素間的關系,有助于教師在教學前構建結構化的知識體系,也能幫助學生通過教師講解順利同化新知識,進行有效學習與記憶。

    本文通過實例來介紹基于ISM教材分析法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旨在為廣大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提供參考。

    一、ISM教材分析法的內涵及步驟

    1.ISM教材分析方法的內涵

    結構解釋模型(ISM)是1973年由美國John Warfield教授作為分析復雜的社會經濟結構問題的一種方法而開發的。其基本思想是通過各種創造性技術,提取問題的構成要素,并對要素及相互關系等信息進行處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釋說明,明確問題的層次和整體結構,提高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其特點是將復雜的系統分解為若干個系統要素,利用人們思維實踐經驗和知識以及計算機的幫助,最終建立一個多級階梯的結構模型[3]。

    ISM屬于概念模型,可以用簡單明了的概念結構圖形象地表示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從而有效地實現教材的結構化和序列化。它要求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達到融會貫通的水平,既精通教材的內容體系和編排意圖,又能以一種批判的眼光來看待教材,正確認識到教材中的問題和不足,并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有意識地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刪減,來彌補這種不足,從而能夠輕松、流暢地完成整個教學,并在課后對教材的反思性分析中表現出高度的理論性。

    2.ISM教材分析方法的運用步驟

    根據John Warfield教授的ISM分析方法,我們就教材分析提出了ISM分析方法之“三段式”的教材分析模型。所謂“三段式”分別是指:(1)分析學科教材,抽取知識要素;(2)確立目標關系,理清教學思路;(3)繪制結構模型,確定教學過程。該模型運用的步驟及內容見下頁表1。

    在此需要強調的是,ISM分析法之“三段式”的教材分析模型在使用過程中應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學習情況等來討論模型中的要素是否需要變更和增減,要素間的形成關系是否需要進行修正,若需要修正,則應重返階段1,直到所得的結構模型基本符合實際情況為止。在使用該模型中,教師要盡量避免機械地套用模型,否則不但不利于實現有效教學,反而故步自封,對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產生阻礙作用。

    二、ISM教材分析法的應用研究

    前面我們提到了ISM教材分析法的精髓在于通過構建結構模型,將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復雜、零亂的關系整理成清晰的、多級遞進的結構形式。因此,教師在分析教材時若能掌握這種方法,便可抓住ISM模型的精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人教版《化學1》中的“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為例[4],闡述ISM教材分析法的應用。

    1.分析學科教材,抽取知識要素

    在分析教材之前,教師應首先根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即“認識化學計量的基本單位——摩爾,能運用于相關的簡單計算,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以及“學會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5],仔細研讀教材,并抽出該單元的8個重要概念作為知識要素(見圖1)。

    2.確定要素關系,理清教學思路

    ISM教材分析法認為,如果教師讓學生在對要素A進行學習之前必須先掌握要素B,則稱要素A為可達要素,要素B為先行要素。教師在確定各要素關系的時候,不僅應該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來決定教學思路,還應當考慮學習者的實際情況以及知識的內在聯系。

    在本例中,根據學生之前的知識儲備,4.粒子總數、6.體積和7.質量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均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再由教師的分析判斷和經驗,可以決定各要素間的形成關系(見下頁圖2)。

    圖2向我們展示了該單元所要學習的幾個重要概念以及相關概念之間的聯系,這種關系圖示是教師在一般備課或者分析教材中經常采用的。該圖示的優勢在于它是根據教材內容的進度來描述相應的要素關系,具有緊扣教材,覆蓋全面、能夠提供給教師最基本的教學思路等特點。但是它沒有考慮到學習內容體系的系統性以及學生掌握知識的便捷性,整個圖示給人的感覺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沒有層次感,知識內容非常零亂,尤其是在向來以知識點“雜”、“多”且“分散”的化學學科中,這種圖示不但不能為教師深層次地分析教材提供保障,反而會使教師陷入一種教學思維“短路”或是面對龐雜的知識點不知從何教起的困境。

    3.繪制結構模型,確定教學過程

    根據要素目標的層次水平,將同一水平的元素排在同一層上,較低一層的要素是較高一層元素的先行要素。根據各要素關系示意圖,我們可以算出每個要素的可達要素集合和先行要素集合(其中i表示要素的代號)。

    在本例中包含了8個元素,例如,要素2,它既具有先行要素1、7,又具有可達要素8。因此就有了。

    (1)對于=(空集合)要素i,表示該元素沒有先行要素,它屬于最低階層。在本例中,由圖2我們可以看出,要素4、5、6、7沒有先行元素,它的先行要素的集合為空集,因而要素4、5、6、7為最低級別,將要素4、5、6、7從圖中取出,得到層級1。

    (2)在層級1余下的要素之中找出具有=的i,此時i=1,它表示要素1為該圖的最低層級。將要素1從余下要素中取出,得出層級2。

    (3)在層級2余下的要素之中找出具有=的i,此時i=2,3,它表示要素2、3為該圖的最低層級。將要素2、3從余下要素中取出,得出層級3。

    分析到此,就只剩下要素8了,那么它們便處于層級分布的最高層。層級分布見表2。各要素層級分布見圖3。

    由圖3可以看出,該單元所涉及的知識點的層級有4層。4,5,6,7為前提知識,位于整個層級的最底層;然后是1位于第二層;2,3位于第三層;總目標知識點8位于第四層。箭頭末端要素為箭頭指向要素的可達要素。

    此外,要強調的是,在確定教學過程的時候需要在教學要素層次分析的基礎上考慮如下幾個因素:按低級要素先于高級要素的原則排列;在多個同一級別的教學要素中,先安排有較多先行元素的教學要素;在多個同一級別的教學要素中,先安排基礎性的教學要素;在多個同一級別的教學要素中,對于基礎性的教學要素和先行要素數目均相同的場合,可根據教師經驗決定排列的順序。在繪制了結構模型之后,本章節的教學過程就清晰了,即:質量、體積、粒子總數和阿伏伽德羅常數物質的量摩爾質量、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此時教師再進行授課則不但能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而且能將知識傳授系統化,授課思維清晰化,彰顯出內容重點。若將此運用于教學過程中的板書,則更加利于學生知識的領悟以及加強對相關知識的聯系,從而形成知識網。

篇(7)

1.評價方式簡單。傳統的評價方式只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作業完成情況、課堂提問結果三個方面。目前,高中化學的評價實際方式是:(1)考試成績,包括單元測試、期中、期末考試,采用百分制,學生將得到一個具體的分數。(高考理綜試卷總分300分,化學占100分)(2)作業評價,教師用V和x來判定習題解答的對與錯,部分教師會寫出簡略的評價話語,或表揚,或鼓勵,或批評。(3)課堂評價,多以提問方式進行,一般針對所授內容進行知識發問。

2.評價的冷暴力。初中化學由于是化學啟蒙階段,主要是普及性知識介紹,因而學生較易掌握,考試分數也較高。而高中化學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強調運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難度與深度增加,部分學生感到化學難學,有一定的學習困難,再加上考試成績的刺目低分和那作業批改中的可怕的大紅x,以及在課堂上得不到教師的鼓勵,傷害到學生的學習信心。倘若在課堂上學生回答不出教師的提問,嚴厲的教師采取的是批評教育,大多數教師比較寬容,會請其他同學回答,而很少去了解是什么原因或提出建議,從而實施了冷暴力。從而造成學生興趣降低,畏難情緒增加,少數同學厭惡化學學習,逐漸放棄化學的學習。足以可見,科學而有針對性的評價的重要性。仔細分析本因,其實是教學評價體系的不合理:其一,由教師單一進行評價,不重視評價的促進作用,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沒有給予科學的評價;其二,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簡單與粗暴,學生得到的是冷冰冰的分數以及V與x,課堂提問也主要是集中于知識的回顧,忽略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其評價只在于結果的對與錯,不會考慮學生思維的評價及運用知識能力的評判。這與素質教育及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變化和發展。構建適合高中化學教學的評價體系很有意義,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克服畏難情緒,提高教學效果。

二、構建科學的高中化學評價體系

高中化學的評價體系應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參與性和過程性,評價體系應是多元化和多主性的。評價應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成長。

1.評價方式應是多元化的,使評價更真實。學生是一個群體,個性差異較大,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教師的評價切忌千人一面,應當是有針對性的多元化的評價。(1)評價目標的多元化。針對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評價目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個性等方面的差異,因人而宜,實事求是給出每個學生的評價目標,要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及表現,要制定學生所能到達的目標,從而激勵學生進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所預定的評價目標。(2)評價方法的多樣性。目前,評價方法多采用常規作業、單元測試、期中和期末考試、上課提問的方式,這些傳統的評價方式有一定的實用性,但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評價方法應更加全面和科學,如自主評價、訪談評價、家長和同學評價、實踐評價等。在常規的考試方法上也應改革與創新。教師在考評高中化學知識時,應把知識寓于真實的生活、科研及生產背景中,注重問題與實際的聯系,加大試題的開放性與探究性。在平常練習中,應根據學生的能力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設定多組練習,山學生自主選定完成,在考試時也應設定必做題和選做題,使學生有選擇的余地,每個學生都能有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篇(8)

[教材分析]在化學必修課中,學生對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的關系有了一定的認識,如原子最外層電子數和主族序數的關系,但是對于原子結構與周起、族等元素周期表的構成之間的深層關系并未揭示。因此,本節在原子結構的量子力學模型基礎上,進一步介紹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內容,并利用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的知識分析周期、族與原子結構的內在關系以及原子結構與原子半徑周期性變化的內在聯系。本節計劃利用三課時。

第一課時: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第二課時:核外電子排布與元素周期表

第三課時:核外電子排布與原子半徑

本課時主要完成第一部分,即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規則,能用以上規則解釋1~36號元素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2、 使學生能根據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則和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順序圖完成1~36號元素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和價電子排布。

3、 通過本節教學初步培養學生探索研究微觀世界的一般方法,了解科學研究的歷程。

4、通過了解科學家的不懈地探究和學習精神,培養學生的科學情感。通過對微觀結構的研究、討論,使學生體會微觀世界的精巧。通過對前沿科技的介紹,激發學生的科學熱情。

[重點難點]:重點是認識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規則,難點是這三個原理的應用。

[教學過程]

[課堂練習]:

1. 基態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式的原則是 ( )。

A. 能量最低原理 B.保里不相容原理

C. 洪特規則 D. 以上三者都需遵循

2、第四周期元素原子中未成對電子數最多可達

(A) 4個 (B) 5個

(C) 6個 (D) 7個

3、 比較原子軌道的能量高低:

氫原子中,E3SE3P,E3dE4s,

鉀原子中,E3SE3P,E3dE4s,

鐵原子中,E3SE3P,E3dE4s。

4、給出下列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式

W,Nb,Ru,

Rh,Pd,Pt。

5.某元素最高化合價為+6,最外層電子數為1,原子半徑是同族元素中最小的,試寫出:

(1) 電子排布式;

篇(9)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高中化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也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更新和調整.由于化學課程結構的變革使得化學的每一個課程模塊都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不同的模塊圍繞不同的主題來開展,因此化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以及化學科學的不斷進步來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地更新.這樣就會極大地提高化學課程改革的效率,還可以提升教學內容優化的效率,從而促進化學課程靈活性的全面提升.

2.促進化學課程功能的優化

課程結構之中的很多要素都會對化學課程功能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甚至是不同要素的組合方式也會影響到課程功能的實現.在課程結構變革之前,化學課程的主要功能就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化學知識以及學習化學的科學方法.但是隨著課程結構變革的不斷深入,教師不僅利用各個化學模塊提升了學生關愛自然的意識,同時也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了二者之間的平等互動,更好地幫助學生來認識生活、觀察生活、了解生活.

3.促進化學教育與技術教育之間的融合

由于科學教育同技術教育之間的融合日益密切,因此化學教師也應該挖掘化學這門學科同其他技術之間的聯系,并且將這些聯系應用到實際的化學教學過程中.課程結構變革之后,出現了“化學與技術”這門課程,將教學重點放在化學資源的利用以及材料制造等方面.從多角度來分析化學這門學科同技術進步以及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因此有助于化學教育同技術教育之間的融合.

二、課程結構變革為高中化學教育所帶來的問題

1.課程模塊主題的確定

但是課程結構的變革也為高中化學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問題.例如,在化學課程結構之中主要包括了八個方面的課程模塊,但是這些模塊的受重視程度卻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不利于化學課程模塊主題的選擇和更新.應該注意的是,在進行化學課程模塊主題的選擇時,不但要考慮到化學這門學科的發展趨勢,還要考慮到學生個體的發展.從而使不同的模塊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

2.教學評價問題

課程結構進行變革之后存在很多的課程模塊,每一種課程模塊在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就為教學評價工作提出了新的問題,即對不同的課程模塊進行評價是否應該選擇不同的教學評價方式.如果評價的方式不同,就會加大教學評價工作的難度,但是如果評價的方式相同則會不利于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和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因此當前我國的相關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地尋求科學的教學評價方案,將教學評價的思路加以明確.

3.選修模塊與必修模塊之間的差異

由于不同的課程模塊在教學方式以及內容結構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這就要求化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按照不同課程模塊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制定教學目標.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課時等方面的限制,教師很難有針對性地選擇科學的教學方式來開展高中化學的教學工作.因此教師要想切實地提高高中化學的教學水平,將不同模塊之間的差異體現出來,就需要加強對化學教學實踐的分析及總結,提升對相關的教輔的利用水平和利用質量.

篇(10)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0-0139-01

化學可以說是所有的高中學科里最獨具特色的一門課程,它集理論與實驗為一體,具有較強的立體性和感官性。化學學習的過程就是對各色實驗的研究記憶過程。作為化學教師,深知化學的絢麗多彩、有趣奇幻的魅力所在,也恰恰由于多媒體的存在可以讓化學充分發揮出它特有魅力,贏得學生的青睞。那么究竟如何利用多媒體構建高中化學中蘊藏的奇幻世界呢?

1 巧借網絡,創造奇幻世界

網絡技術是多媒體的重要基礎部分,利用網絡可以將化學與學生的距離進一步拉近。網絡中精美的圖片、科學的介紹、絢麗的實驗現象以及稀有的化學物質能將學生帶入化學的奇幻世界。化學是以實驗為主的學科,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化學才具有不可比擬的魅力。如果稱化學教師是化學世界的引路人,那么網絡將是帶領學生進入這一世界的最佳路徑。在以往的化學教學中,由于硬件設施的缺乏,化學實驗就是附在書本上的影子,但是在當今多媒體技術盛行的時代,利用互聯網構建化學奇幻世界便成為主流方式。

比如,筆者在進行丁達爾現象的介紹時,就通過網絡搜集了大量的陽光在各種奇景下的散射光線,每一張圖片都猶如世外桃源的幻境,令人心馳神往。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學生對于化學的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發現化學締造的神奇世界,才能夠激發學生的無限學習熱情。

2 巧借PPT,領略廣闊天地

教師應該認識到,一個多彩的化學印象對于高中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PPT這種可塑性極強的教學工具也恰恰成為高中化學奇幻世界的重要締造者之一。

例如,闡釋物質的微觀結構,利用PPT來進行圖片的展示就是一種直觀詳盡的途徑。筆者在進行鐵原子的講解時,就在PPT里穿插了一張用鐵原子擺成的“中國”字樣,起初看到這張圖片時,學生十分好奇這張圖片有什么特別之處,當告訴他們這是用鐵原子“寫”出來的,學生們眼睛里充滿了驚訝。接著,又向大家展示了世界各國造型奇怪的建筑,學生眼里充滿疑問與向往,其實這些建筑就是各種原子放大極大倍數的建筑表現。化學的奇幻世界,就這樣與學生近距離接觸,激發了學生對化學的興趣。

3 巧借視頻,構建動力世界

實驗是化學的靈魂,化學的奇幻之處也是通過實驗來實現的,化學實驗就是一個神奇的魔法師,將化學鍵的斷裂與重組用各種奇幻的實驗現象展示給學生。作為教師應該明白,學好化學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對化學產生內在的興趣,而這些興趣需要教師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激發。很多“魔法”由于各種條件限制不能親身體驗,是學生的一大遺憾。然而,奇幻世界的大門不會因此而關閉,化學的實驗視頻,是匯集全球各色“魔法師”的平臺,超級化學的魅力才得以開發。

比如,在高一必修一的第一章,便是根據實驗學化學。在化學的入門階段,如何緊緊抓住學生的心是課程的主要工作,這便是充滿魔幻色彩的化學實驗發揮作用的時刻。筆者在進行第一節課的時候,沒有用課本,而是為學生播放了一個十分震撼的化學實驗視頻。主要的實驗場景就是一小堆實驗原料(其主要的化學反應物為重鉻酸銨和硫氰化汞),經過點燃便猶如一座火山噴發((NH4)2Cr2O7=加熱=N2+Cr2O3(綠)+4H2O),然后在火山中慢慢露出章魚的巨大的爪子(Hg(SCN)2=加熱=HgS+CS2+C3N4),場面十分震撼。視頻播放完后,筆者可以察覺出學生眼中放出的光芒,很多學生急切想知道這究竟是怎么回事。筆者抓住這個機會,對學生們說,這就是即將要學的化學,充滿奇幻的化學。通過這個視頻,學生在第一節課便成為化學“魔法師”的忠實“粉絲”,在以后的時間對化學一直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成為這個奇幻世界的探索者。

總而言之,多媒體的發展為化學課堂增添了誘人的光芒,化學的奇幻世界也因此而更多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就其本質來講化學有著其特色與魅力,相信這個奇幻的世界在學生的探索下會更加有意義、有價值。

(山東省臨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山東 臨沂 276000)

參考文獻:

上一篇: 民間借貸的風險 下一篇: 網絡專題的特點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 | 九九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 | 亚洲熟女精品一区二区 | 精品国产免费二区二区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