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物的特點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1 17:21: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環境污染物的特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環境污染物的特點

篇(1)

美國專家檢測發現,在室內空氣中存在500多種揮發性有機物,其中致癌物質就有20多種,致病病毒200多種。室內空氣污染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也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也將室內空氣污染列為人類健康的10大威脅之一。

1.1室內環境主要污染物來源及其危害

1.1.1甲醛。甲醛是一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原生性毒物,無色,易溶具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主要來源于室內裝修和各類家具采用的各種夾板、貼面板、木屑板、強化和合成地板中。一般新裝修的房子其甲醛的含量可達到0.40mg/m3,個別則有可能達到1.50mg/m3。

主要表現為神經系統及呼吸系統癥狀,如頭疼,頭暈,咽干,咳嗽等。揮發期甚至長達數十年,可以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還有致畸、致癌作用高濃度的甲醛對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肝臟等都有毒害。

1.1.2苯及苯系物,苯及芳香烴。無色、有芳香氣味、易揮發、易燃、燃點低的液體,其主要污染源是驅蟲劑,廁所消毒液、除臭劑、油漆、涂料中的稀釋劑和粘合劑、汽油、塑料、橡膠合成纖維等材料和某些家庭用品中。

苯是有毒的致癌物質,對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及血液系統具有毒害作用,可以引起白血病和再生障礙性貧血,會使人昏迷,甚至死亡。

1.1.3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TVOC有嗅味,表現出毒性、刺激性,組成成分極其復雜,不斷被合成出新的種類,是多種有毒有害氣體的綜合。主要來源于各種涂料、粘合劑及各種人造材料等。

TVOC能引起機體免疫水平失調,刺激皮膚、黏膜及神經系統,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產生一系列過敏癥狀及神經行為異常。還可能影響消化系統,出現食欲不振、惡心等,嚴重時甚至可損傷肝臟和造血系統,出現變態反應等。動物試驗表明有潛在的致突變、致畸、致癌性。

1.1.4氨。氨為無色卻具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氨氣污染主要來自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劑和室內裝飾材料。

氨氣可以吸收組織中的水分,常附著在皮膚黏膜和眼結膜上,使組織蛋白變性,對接觸的組織都有腐蝕和刺激作用,改變細胞膜結構,減弱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可通過肺泡進入血液,與血紅蛋白結合,破壞運氧功能。導致肺水腫等癥,甚至可引起心臟驟停、昏迷和休克。

1.1.5氯乙烯,源于干洗衣服的干洗劑中。輕度中毒時,病人出現眩暈,頭痛、惡心、胸悶、嗜睡、步態蹣跚等;嚴重中毒者,神志不清,或呈昏睡狀甚至昏迷、抽搐更嚴重者會造成死亡。

1.1.6氯是一種具有強刺激性的黃綠色氣體,處理水源時常用,其主要污染源是沐浴,洗衣或煮沸水時。有急性和慢性中毒可致肝血管肉瘤。蒸發時會形成三氯甲烷,高濃度下可誘發癌癥。

1.1.7一氧化碳主要來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燒、汽車尾氣、工廠排放和人群吸煙等,吸入后可使人體血液喪失攜氧功能,甚至死亡。

1.1.8大氣顆粒物污染:主要是粒徑小的所謂飄塵,發生源主要有:(1)人體頭皮、皮膚屑、衣物上的污垢和人體活動如室內步行、掃除等;(2)燃料燃燒煤煙;(3)建筑材料和設備石棉纖維、玻璃纖維、螨蟲等。(4)廚房油煙、吸煙煙霧煙塵、焦油等。(5)其他空調系統產生的粉塵等。(6)一些不合標準的美發用品、空氣清新劑、清潔劑、殺蟲劑等。(7)塑料、石棉制品等材料。其吸附性很強,容易成為空氣中各種有毒物質的載體,特別是容易吸附多環芳烴、多環苯類和重金屬及微量元素等,使得致癌、致畸、致變的發病率明顯升高。

1.1.9放射性污染物及其危害

室內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是氡,氡是一種惰性氣體,主要來源于房基、混凝土室內地面及其周圍土壤、建筑材料、礦渣和裝飾石材、供水、用于取暖和廚房設備的天然氣。氡是人一生所接觸的最主要的輻射來源,人所受天然輻射的年有效劑量的40%來自于氡及其子體。統計資料表明,氡已成為人們患肺癌的主要原因,我國每年約有50000人因氡及其子體致肺癌而死亡。另外,氡還影響人的神經系統,使人精神不振,昏昏欲睡。

1.1.10生物性污染物及其危害

室內空氣生物污染主要包括細菌、真菌(包括真菌孢子)、花粉、病毒、生物體有機成分等。能引起呼吸道傳染病、哮喘、建筑物綜合癥等疾病。

1.1.11物理污染:主要有室外交通工具產生的噪音是聽覺污染、室內燈光照明不足或過亮和顏色太多是視覺污染,如白色的使用如果不得當或者面積很大會給人的視覺產生一種盲點。觸覺污染會帶來直接的人身傷害。

1.1.12重金屬污染:重金屬如鉛、鎳、鉻、鈷等,來源于天然石料和陶瓷制品常用的油漆、涂料、塑料等。可以通過污染飲食、接觸皮膚或形成氣溶膠而進入人體。超過人體所能耐受的限度,會造成人體急性中毒、亞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

1.1.13電磁污染是指天然和人為的各種電磁波的干擾及有害的電磁輻射,來源于廣播、電器等。電磁輻射對人體生殖系統、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造成直接傷害。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變的主要誘因。

2 室內環境污染有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影響范圍廣,涉及的人群數量大。

2. 2接觸時間長。

2.3室內環境特別是剛剛裝修完畢的環境污染物濃度高。

2.4污染物種類多,可達到上千種,并且這些污染物又可以重新發生作用產生新的污染物。

2.5污染物排放周期長。有研究表明甲醛的釋放可達十幾年之久,而對于放射性污染其發生危害作用的時間可能更長。

2.6危害表現時間不一,有的污染物在短期內就可對人體產生極大的危害,而有的則潛伏期很長,比如對于放射性污染,有的潛伏期可達到幾十年之久,直到人死亡都沒有表現出來。

3、防治方法

3.1污染源的控制

篇(2)

2環境監測實驗室治理污染物所存在的問題

2.1污染物難以收集

由于環境監測實驗室所要監測分析的對象多而復雜,使得所產生的污染物量少,同時也比較分散,這樣就不利于對它們收集。加之,較長時間內,實驗室內環境污染都不被重視,導致了污染物收集和治理工作都難以展開。即使實驗室已經廣泛開展了標準化建設,但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實驗室對環境污染管理方面都不能嚴格履行規范化要求,導致環境監測實驗室污染物不僅僅是難以收集,而且在收集和處理的設備上也很落后。

2.2污染物的種類繁多

危害較大調查研究表明,大多數實驗室污染物是廢氣、廢液和固體廢棄物,大多數環境污染物種類包括有機污染物,重金屬類和酸堿類污染物以及部分刺激性氣體等,實驗室環境污染物種類多,危害大,對周圍環境和人體健康都帶來很大的危害。

2.3污染的治理方法較少

總的來說,環境監測實驗室的環境污染一直都未收到上級部門的重視,這樣也就致使污染治工作無法得以有效的進行。雖然很多實驗室也已經根據化學實驗室的規范要求,分配不同放置污染物的殘液缸,而事實操作過程中卻沒有按類別放置,而是一概丟向下水道。然這種狀態是普遍存在的。上級管理部門一直都未能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不管是進一步進行規范化監測實驗室的建設,還是增強對環境監測實驗室問題的意識,都離不開監測能力以及質量管理。

3環境監測實驗室污染物治理措施

3.1合理有效處置實驗室污染物

盡管環境監測站實驗室的污染物在數量方面并不出奇,可是由于污染物的種類多而復雜,而且這些污染物的成分以及危害也相差很大,所以在處理實驗室的污染物時,要嚴格按照它們的性質和狀態,對它們進行分類收集,從而避免二次污染。除此之外,實驗室的這些污染物必須要及時回收,不同的廢液分類裝入相應的回收瓶中,并安排相關的負責人員妥善保管,然后將它們送至專業的單位處置。同時還要充分考慮治理成本,有效的進行循環利用,以此來處理環境監測站實驗室中的污染,對于那些不可回收利用的有毒實驗室廢棄物,統一收集后交由資質的污染物處理單位統一處理。

3.2充分提高認識,制定相應的技術規范

環境監測實驗室在治理環境問題的時候,首先必須要提高對實驗室環境污染的認識,并且嚴格按照實驗室站點的實際監測工作的特點以及重點,找出針對性的措施降低實驗室的污染狀況。除此之外,實驗室的重要工作人員還應積極向上級部門反映,調動專業人員對監測實驗室的污染特點和防治途徑進行更徹底的調查和研究,并根據實際的狀況制定相應的具有很好的操作性的技術規范,而且還要及時的把這些技術規范落實到監測站的標準化建設中去,使得這些技術規范切實的成為能力建設的重要成分,為各項實驗室環境污染的防治的貫徹落實提供可靠地依據。

3.3控制環境污染源頭以及改進分析方法

控制環境污染的源頭,不得不說這是降低實驗室環境污染的產生量的根本措施,在滿足實驗分析的要求下,要對分析污染物的方法進行有效的改進,分析測定方法要盡量遵循以下四個基本原則:試劑毒性小,取樣量少,試劑消耗量少以及污染物產生量少。例如在對COD進行分析測定的時候,所采用的方法是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而不是利用傳統的重鉻酸鉀法進行測定,利用ICP以及ICP-MS對重金屬進行分析,可以一次性對多種物質同時分析,同時這種方法所消耗的試劑量要遠遠低于光度法;在分析測定多種陰陽離子的時候,采用離子色譜法要比光度法以及滴定法效果好的多;在對有機污染物分析測定時,密閉的固相萃取法或者密閉液相萃取法更占據優勢,不但降低了有機溶劑的揮發,還減少了有關操作人員與污染物的接觸時間。

篇(3)

中圖分類號:X5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21-0230-01

石化企業是以對石油天然氣進行化學儲藏、提煉和加工為主的工業企業,在進行工業生產時,會產生大量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險化學品和工業廢料,在進行上述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進行運輸和排泄廢物時,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產生重大的突發性污染事故。這種污染事故會對周圍環境產生極大的危害,使周圍的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因此,石化企業要嚴謹的對待石化生產過程中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并對其進行應急監測,通過應急監測及時的解決環境污染事故。保證周邊環境的安全和穩定。

一、應急監測在石化企業突發性環境污染中的應用價值

應急監測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石化企業突發性污染事故的嚴峻性中,石化企業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主要有以下幾種特性:首先,是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突發性,石化企業的污染物排放沒有固定的方式和途徑,在發生事故時,突發性環境污染會在不固定的位置上大量的排放高危險性的污染物,對環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其次,石化企業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污染物成分復雜,主要成分包含液體、氣體和固體。氣體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害氣體,包括一氧化碳、硫化氫、氯氣、氨氣等,一旦暴露在空氣中,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液體中則含有大量的耗氧物質,一旦進入到周圍環境中的自然水體中,就會急劇的惡化自然水體的水質,使水中動植物大量死亡,進而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最后,石化企業的突發性環境污染的另一特性是范圍廣泛,污染物一旦大量進入周圍環境,對周圍大面積的環境都會造成影響。可見,石化企業的突發性污染事故具有非常高的嚴峻性。而應急監測的主要內容就是對上述環境污染進行監測,確定污染出現的地點和污染的影響程度,分析污染物的成分,從而進一步的解決污染,減少對環境的傷害。

二、石化企業突發性環境污染應急監測應對措施及處理方法

2.1 確定污染因子

石化企業的污染源和危險品種非常多,具有多種形態、多種傳播方式、大面積出現的特點。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出現時迅速的對污染因子進行判斷和辨別,能夠有效的提升對污染物進行處理的速度。石化企業的最主要兩大污染源是水污染和空氣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成分為一氧化碳、硫化氫、氯氣、氨氣以及耗氧物質等。不同的污染物需要經過不同種類的控制措施,因此,對污染因子的判斷是應對突發性環境污染的基本工作。企業的環境監測系統應該能夠迅速的啟動應急監測設備和工作流程,通過應急監測及時、準確的判斷污染物的種類、濃度、以及可能的污染范圍和發生的其他環境問題。以便通過有效的監測,從而達到控制事故情況,減少事故危害的目的。

2.2 采樣點位的布設

水污染和空氣污染都屬于是發散式的污染,污染物進入空氣或水體后,會迅速的擴散到水體和空氣中,并且無法明確的檢測到污染物的擴散范圍。因此,對環境污染的采樣點的布設,就是找到污染物傳播范圍、確定污染物的傳播速度的重要手段。環境空氣應急監測點的設計應該設計在污染發生的地方,確定污染源后,在靜風的情況下,將監測點放置在離污染源最近的地方,在有風的情況下,將監測點反之在上風向的位置上,并且特別是當周圍出現醫院、居民區、學校甚至是商業繁華區時,要將監測點設置在這些區域周圍,以便確認環境污染對這些地區的影響,在氣候條件對污染的監測產生影響時,要采取更加密集的檢測方式,可以采取網格布點、軸線布點和扇形布點等方式進行空氣采樣。在發生水污染時,需要在水污染源頭設置監測點,并建立事故污水收集池。并在接觸到飲用水源或牲畜水源地等地區時,對上述水源地進行設點監測,成立應急監測小組,保證水源地的污染最小化。

三、企業應對突發性環境污染的合理化建議

3.1加強石化企業生產工作中的環保宣傳力度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往往是企業對生產安全重視程度高,但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以至于在生產中產生突發性的環境污染事故。在進行生產時,企業應重視環境污染事故的預防和對環保的宣傳。在出現突發性污染事故時及時的通知相關的環保部門對環境污染源進行解決和處理,并對已經受到污染的環境進行改善,一旦錯過了敏感點的監測時機,對環境污染的監測和處理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3.2加強石化企業應急監測的配套裝備

應急監測時,需要多部門的人員對污染源進行布點、采樣、追蹤和監測,因此,需要大量的交通工具、檢測設備以及聯絡設備。以便隨時的報告情況、改變方式,調整位置等工作。在事故現場污染物濃度高的情況下,需要對檢測人員進行防護設備的配備。這些都需要企業對配套設備進行充分的準備。

3.3石化企業監測技術人員的水平提升

石化企業的突發性污染事故出現的時間不固定,呈現突發性的特點,如果監測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不到位,應變能力不強,就會影響到突發性污染事故的監測工作的結果,進而影響到整個污染事故的處理。因此,要對石化企業應急監測技術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和大量的實戰演習,以得到良好的技術熟練度,充分的提升石化企業突發性污染事故的處理水平。

參考文獻

[1]曾建.淺談化工企業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J].能源與環境,2014,06:68+70.

[2]郭艷.化工企業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監測[J].北方環境,2013,06:138-140.

[3]何兆華.石化企業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種類及應急監測對策[J].安徽化工,2014,01:56-57+62.

篇(4)

環境污染問題現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其中大氣環境污染是現代城市首要關注的環境污染問題之一。因此,加強對大氣環境的監測,是現在應對大氣污染,保障安全人民生活重要措施。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大氣環境的現狀,然后具體闡述了大氣環境監測的內容,并提出了加強環境監測的對策,旨在能夠對大氣環境監測的研究有所幫助。

大氣環境監測主要是針對大氣中的污染物的監測,對其種類和濃度進行觀察和分析,實時掌握各種污染物的動態變化已經它們對環境的影響。大氣環境監測對象主要是分子狀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臭氧、碳氫化合物以及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還包括飄塵、懸浮微粒等顆粒狀的污染物。對這兩種狀態的污染物在大氣環境中進行布點、采樣、觀察和分析等一系列質量監測工作。監測項目通常根據地區實際的區域特點,氣候特點、污染源的分布情況來進行規定。其中對大氣污染物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懸浮顆粒物加降塵的監測是國家規定的大氣監測項目,另外可根據地方特點和污染源特征增加對碳氫化合物、二氧化氮、鉛等污染物的監測項目。

1. 大氣環境監測的具體應用

在我國,大氣層中的污染物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已經浮沉為主,對大氣環境的監測和質量控制,是對大氣質量合理進行評價的前提條件。我國在大氣環境監測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影響大氣環境的主要污染物在一個時間周期內進行連續的監測,通過監測結果分析污染物在大氣環境中的濃度是否超出國家規定的標準范圍,以此結果數據來作為基礎依據,進行大氣環境質量報告的編寫,提供給環境管理部門進行大氣質量控制;

2)對大氣質量監測的結果數據為大氣質量的監控和分析提供可靠性依據,以此為前提條件對大氣環境質量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分析,從而掌握大氣質量變化狀態及其發展規律,并對其發展趨勢和可能造成的影響做以預測,發出預警信號;

3)對大氣環境監測的數據和結構及分析報告為我國環境保護監測部門提供了較為科學準確的參考材料,以此為參考制定相關的法律制度,并有針對性的進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預防和解決環境污染影響的新方法。

2.環境大氣監測中的布點采樣原則

對大氣監測的布點采樣按照以下原則進行:

1)要根據污染程度對監測的區域進行區分設置。通常按低、中、高三個層次進行劃分;

2)布點的選擇要具有污染代表性,即能夠代表一定范圍內的大氣污染程度,使此范圍內的污染狀態和變化規律通過此個布點突出的反映出來。在實際應用中,通常可根據污染源的集中度來選擇布點,同時要對風向因素加以考慮,在下風向設計的大氣環境污染采樣點要多于上風向;

3)根據污染區域的工業區密度來設置采樣點,對于工業區密集的地方要多設置采樣點,以高污染區多設,低污染區少設為基本原則;

4)對于采樣點的設置,樣點周圍環境開闊,不能影響空氣的流通。對于其他局部的污染源和有吸附力的樹木建筑等要避開,以排除外部環境對樣點大氣采樣的影響,保證采樣的準確性。同時,盡量將各樣點設置一致的外部條件,這樣得出的數據信息互相可以有參考性和可比性,便于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探索其中的變化規律;

5)根據測定的目標來設置采用點的高度,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3. 環境大氣監測的布點方法和意義

對于大氣質量監測的布點,要綜合考慮污染物的種類以及要達到的監測目的來進行實際的設置,盡量做到監測網絡布置的優化。

3.1 功能區布點法

功能區布點法是在不同功能區域內進行先進行踩點,根據區域的功能,對其實際環境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討論,將此區域的功能和此地區的人類活動因素結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慮而進行布點設置的一種方法。此方法屬于一種常規性的布點方法,比較適用于大氣環境監測的初級階段,可以將區域功能布局和人類活動等多方面因素對大氣環境的影響表現出來,便于對大氣環境污染的各個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3.2 網格布點法

網格布點法是將監測采樣點以坐標的形式進行將監測的區域進行網格化的劃分,對其進行采樣點的均勻布設的一種方法。對于網格的劃分不僅要考慮污染的程度,還有將社會因素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加以考慮,適合在污染源較多的區域采用此種方法進行布點。這種方法排除人為因素的影響,以一種直觀的空間分布方式進行設置,受條件的約束較少,具有很強的隨意性。

3.3 同心圓布點法

此種方法比較適合污染比較集中的區域使用。此方法確定圓心后按不同的半徑進行同心圓的劃分,同時按圓心畫出射線,取交點為布點處。這種方法受風向影響較大,因此在使用此種方法時要充分考慮此區域的風向問題,以上風處少,下風處多為布點的基本原則。同心圓布點法對污染集中,污染濃度較大的地區有很大優勢,可以防止重污染區被漏掉而影響采樣的準確性。

篇(5)

關鍵詞 環境污染犯罪:取證:司法鑒定:污染行為

針對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的情況,我國于2011年頒行《刑法修正案(八)》,將《刑法》第338條的“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修改為“污染環境罪”。2013年6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頒布了《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進一步降低入罪標準。然而, 《解釋》頒行近兩年以來,無論是司法機關還是環保部門,均在環境犯罪證據的調取和認定過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障礙,發現了一些問題。

司法《解釋》頒行后環境污染犯罪的概況

在從嚴刑事政策的指引和《解釋》的規制下,201 3年,環保部門移送警方立案偵查環境污染刑事案件372起,超過前十年的總和,公安部門共偵查環境污染刑事案件779件,創歷年之最。據公安部的統計,2014年第一季度,全國立案環境污染類案件300多起,相當于往年一年的案件量。通過走訪調研,辦案機關普遍面臨的核心難題是證據問題,存在取證難、證據固定難、鑒定周期長、因果關系難以證明等問題。

環境污染犯罪的取證問題

目前,在環境污染犯罪的取證方面,普遍采用環保部門為主,公安部門補充的方式。《解釋》的內容不涉及取證的規則與要求,關于取證方面,主要依據2013年公安部、環保部聯合頒布的《關于加強環境保護與公安部門執法銜接配合工作的意見》 (以下簡稱《意見》)。然而, 《意見》的重點在于工作機制的探討,并不能解決取證的實際問題。

發現難

發現難體現在,一方面,行為人污染環境的行為往往發生在夜深人靜、人跡罕至之處,執法部門很難在常規檢查時發現;另一方面,環境污染犯罪的案發主要依靠群眾舉報,很難在第一時間發現污染行為或污染源,污染行為的發現往往來自于污染物的擴散,或危害結果已經發生。

調取難

證據調取難同樣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第一,液體污染物往往排入水流,而水流具有流動性,氣體污染物和部分固體污染物具有揮發性,執法部門很難在第一時間獲取污染物的信息。第二,行為人往往采用間歇性分時段的方式排放污染物,執法部門發現污染物時污染行為已經停止,因此很難再確定污染源。第三,目前對于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大氣污染均主要采用取樣的方式取證。污染行為往往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客觀上為取樣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固定難

證據的固定難主要源于污染物的揮發性與流動性,及現有技術手段的有限性。環境污染案件中大部分為水污染案件,行為人通過持續性多點排放的方式將污染物直接排入水流,而水源往往具有流動性,相關部門在取證時難以對污染行為予以還原和固定。固體廢棄物污染物具有揮發性和擴散性,且數量較多,必須采用取樣的方式確定污染物。而廢棄物體積龐大,且分布不均勻,很難做到取樣的科學性。氣體污染的證據固定難度則更大,一旦停止排放,便難以收集證據。此外,由于法律規定的標準較高,鑒定污染行為所需的證據,必須達到一定的量,而取證的經濟成本高昂,也加劇了取證難度。

此外,由于環境污染損害一般在污染發生一段時間后才能顯現,廢水、廢氣和噪聲都是迅速變化的,等到事后取證時,采樣時的環境狀況與污染發生時相去甚遠。

環境污染犯罪中的證據鑒定問題

鑒定機構及鑒定效力問題

這主要包括鑒定機構的資質及其鑒定結論的效力等問題。

第一,鑒定機構的級別問題。根據《解釋》第11條第1款,環境污染案件由司法鑒定機構或國務院環境保護部門指定的機構出具檢驗報告。由于司法部確定的司法鑒定機構數量少,實踐中一般是將省級環保機構的報告作為主要定案依據。由于鑒定機構過少,部分污染行為發生地距省會城市較遠,樣品量大且需要專人送檢,易造成鑒定成本高,鑒定報告出具慢等問題。同時, 《解釋》第11條第2款規定,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及其所屬監測機構出具的監測數據,要經省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認可才可作為證據使用,這同樣易造成效率方面的問題。

第二,鑒定部門的不統一問題。由于環境問題涉及諸多部門,如環保局、發改委、水務局、國土局、質檢局、衛生局、市容綠化局等。多頭管理的結果之一就是在鑒定問題上的多頭負責,即在鑒定過程中,各基層部門分別取樣后送至上級機關進行鑒定的方式,鑒定的報告無法做到通盤考慮、全面科學。

第三,鑒定報告的結果及效力問題。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將鑒定結論修改為鑒定意見,規定鑒定人必須出庭接受質證。同時,根據相關規定,鑒定意見必須有鑒定人的簽字。然而,在環境污染犯罪中,很少有地區采用司法鑒定機構出具的鑒定意見,而是采用省級單位出具的鑒定報告作為主要證據使用。這些報告往往結果不明確,且只有機構的公章,無鑒定人簽字,因此不能作為鑒定意見使用。實踐中,對行為人罪與非罪、量刑程度起決定性作用的鑒定報告往往只能作為書證使用,在受到各界質疑的時候,無法邀請相關鑒定人出庭質證,其效力會降低。

污染物的數量與性質界定問題

由于污染行為往往涉及多種污染物,鑒定報告出具后,對于污染物數量和性質的界定就成為司法機關要解決的問題。以水污染為例,一些部門普遍反映,在鑒定之后以下兩個問題是實踐中的難點:

第一,污染物數量。根據《解釋》,在對環境污染罪認定及確定量刑檔次時的重要依據是污染物的數量。在水污染案件中,由于取證時間延遲、水源的流動性等原因,參與鑒定的機構常采用水體推衍的方式對污染物的數量進行測算,依據監測的數值估算排放量。受水流等因素影響,這種計算方式極易出現偏差。

第二,關于不同種類污染物的性質問題。《解釋》第10條確定了五種物質應當認定為“有毒物質”,規定了較為嚴厲的處罰措施。同時,根據《解釋》第8條的規定,如果經鑒定為“有毒物質”,則可能構成污染環境罪和非法處置進口的固體廢物罪、投放危險物質罪等犯罪的想象競合犯,依照處罰較重的犯罪定罪處罰。然而,司法機關并未出臺類似“名錄”的文件以確定有毒物質的具體種類,在實踐中,污染物到底是對人體有毒、對作物有毒,還是污染物本身有毒,界定十分模糊。

損失認定問題

根據《解釋》第9條,刑法中認定的環境污染行為的損失,包括污染環境行為直接造成財產損毀、減少的實際價值,以及為防止污染擴大、消除污染而采取必要合理措施所產生的費用。即從原則上確定了將直接損失和部分間接損失都認定為損失數額。但是在實踐中,由于環境污染涉及多區域、不同部門,某些污染具有特殊性,推定損失,特別是間接損失的認定時十分困難。

針對環境污染行為的損害后果難以認定的情況,環保部2013年頒布了《關于開展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工作的若干意見》及《環境污染損害數額計算推薦方法》,確立了認定環境污染損害的方式,規定了人身損害、財產損害、應急處置費用、調查評估費用、污染修復費用五項內容作為損失的范圍,基本等同于《解釋》確定的數額范圍。然而,由于對這些費用的評估需要較長周期,而刑事案件的辦理期限較短, 《關于開展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工作的若干意見》及《環境污染損害數額計算推薦方法》在民事領域、刑事領域都較難適用。損害結果的量化難也造成了在起訴和審理時證據的薄弱。

環境污染犯罪的因果關系認定問題

因果關系的確定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證明刑事案件的標準是“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在因果關系上傾向于必然因果關系說。在環境污染案件中,往往存在其因果關系的特殊性包括多因性和不確定性;后果的隱蔽性和長期性;嚴重受制于技術手段的發展等。

實踐部門在認定時,特別是就刑事案件罪與非罪的認定時,必須就因果關系給出唯一的答案。在個案中,辯護人的抗辯理由主要就圍繞在因果關系上,如無直接因果關系,環境本身自凈力差或地質結構造成等。因此,環境污染刑事案件中,對于證據的關聯性,即因果關系問題要參照國外的研究方式,并另辟蹊徑進行分析。如大陸法系的蓋然性因果關系理論、疫病因果關系理論、間接反證說,英美法系的無因果關系說、事實自證說等。然而,由于法律沒有確定普遍適用的準則,司法機關一般采用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證明,也容易被辯護人所攻擊。

行為人主觀明知的推定

法院審判人員普遍反映,在環境污染類犯罪中,行為人普遍辯稱其不具有主觀故意:既包括對排放物品為污染物的不明知,也包括對污染物性質的不明知,還有對于污染后果的不明知。這其中涉及的一個關鍵問題便在于如何運用證據認定行為人的行為具有主觀故意,并確定其“明知”的程度。另一個關鍵問題是,由于污染行為的危害結果具有擴散性,何種損害后果屬于在行為人的明知范圍內。

解決環境污染犯罪證據問題的建議

準確理解并適用現有法律法規

在環境污染犯罪行為人主觀故意,特別是間接故意的判定上,要準確運用現有法律法規,明確幾方面原則。第一,全面審查行為人的辯解,排除不明知行為。如果確有證據證明行為人不知或者不應知其排放的物品可能為污染物,則不具有主觀故意。第二,對污染物性質或危害結果的不明知不影響定罪。如果行為人為污染企業工作人員、污染物直接經手人,或者在排放前對于污染物的性質有一定的了解,無論行為人是否了解具體的危害后果,不影響認定行為人的主觀明知。第三,謹慎認定間接結果的相關性,以不入罪為宜。這主要是從降低認定難度,提高司法效率角度而言。環境污染行為具有長期性、潛伏性和隱蔽性等特點,要證明行為人對于間接結果具有明知難度大,且需要較長時間,因此對于不確定的間接結果以不認定為宜。

法律法規的進一步明確

第一,給予行政機關更廣泛的執法權力,加強其取證能力。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雖然加大了對環保行為的懲處,但是沒有落實權力主體。公安機關也普遍反映,在刑事取證的過程中,環保機關的取證能力普遍不足。基于此,在接下來的環保法相關細則中應當賦予環保機關更多的取證權力,司法機關亦應當對環保部門的取證人員給予單獨的培訓,增強其取證能力。

第二,合理確定鑒定機構的范圍及鑒定程序。一方面,應當明確環境鑒定報告為鑒定結論的性質,并規定鑒定人簽字,方便質證和采納。另一方面,現有的司法部確定鑒定機構的方式雖然謹慎,但是在實踐中由于鑒定機構過少、費用過高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已經顯現。因此,對于環保等特殊領域的鑒定,應當主要采用環保部授權的機構檢測的方式進行。同時,取樣經省級機關認可的規定極大地降低了司法效率并增加了司法成本,可以授權一些經濟較為發達、設備較為先進地區的環保部門監測數據,不再需要省級認可的權利。

第三,頒布細則對不同種類污染物的性質進行明確。針對有毒有害物質難以確定的情況,應當由權威部門確定統一的污染物名錄,并確定一定的數量作為入罪標準。當然,由于污染物種類多種多樣,名錄不可能羅列完全,但是可以確定一定的標準,并舉例,方便鑒定機構操作。

適當適用推論并借鑒國外的理論

在論證的過程中可以適當采用推論的方式。

第一,按照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標準確定污染物數量。雖然污染物數量的推論過程中,受到環境自凈能力等因素的影響,但是,“取樣+鑒定+推論”是目前唯一可行的確定污染物數量的方式。現有的計算污染物數量的方式基本科學,可通過水體推衍計算總排放量。計算出的總排放量,非經有效的證據質證,不得排除。

第二,允許理性預估損失數額。由于刑事案件期限短,在鑒定的過程中,不可能待所有損害結果發生后一并處理,后續損害結果發生后二次處理也違反了“一事不再罰”的原則。因此,在間接數額的認定中,應當允許推論的存在。 《環境污染損害數額計算推薦方法》可用于刑事領域,以此作為量刑依據。

第三,采納疫學因果關系的理論合理推論因果關系。由于因果關系認定難度大,可以適當降低證明要求,采納國外的認定理論,特別是在人身損害的認定過程中,可以采用德日等國普遍采用的疫學因果關系的理論,方便因果關系的確定。同時,對于“多因一果”行為,可以借鑒民事領域對責任劃分的形式,合理劃分行為人的責任范圍,確定其刑事責任。

主要

參考文獻

[1]全國環保移送案件去年超前1 0年總和[EB/OL]. 2014-01-06.http://jingji. cntv. cn/2014/01/06/ARTI1388963870136183. shtml.

篇(6)

1現代生物技術的特點

在當前生態系統中,生物作為其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需要通過生物過程來完成。生物技術能夠實現對環境的有效保護,在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時屬于一個純生態化過程,具有快速、低消耗、高效率、低成本、反應溫和及無二次污染等優勢。在當前生物技術在環境污染治理中的應用主要是通過利用微生物,其在對污染物處理過程中,其最終產物多為無毒無害、穩定的物質,有效的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轉移。而且一些難以處理的環境介質也可以通過生物技術實現治理,即可以利用生物修復技術來凈化環境,使受污染源的水資源及土壤等重新得到利用,同時還能夠進一步強化環境的自凈能力。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其不僅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進行廣泛應用,而且在環境監測方面應用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特別是通過利用生物傳感器發展起來的環境生物監測技術,能夠在線提供各種環境質量參數,為環境質量預報和報警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

2生物技術在在環境污染治理中的應用

2.1生物技術應用于廢水處理

在對廢水處理過程中,可能利用在自然條件下生長及系列的微生物,通過微生物的生命活動來轉移和轉化廢水中的污染物,達到凈化廢水的目的。這種處理方法稱為自然生物處理法,是一路具有較好經濟性的污水處理方法。利用微生物凈化廢水過程中,具有較好的吸附性、沉降性和降解能力,而與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觀點相符合。特別是當前隨著環境標準的不斷提升,廢水生物處理技術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各種以其為基礎的新技術也不斷開發出來,并在污水處理中進行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2.2生物技術在廢氣凈化處理中的應用

目前采用的方法有生物過濾、生物洗滌和生物吸附法等。生物技術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和無二次污染等技術優點,國內外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對廢氣凈化處理得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美國學者利用微生物代謝凈化工業性惡臭氣體效果顯著,而且不產生二次異臭;德國研究者利用生物膜過濾處理含硫化氫的氣體,硫化氫除去率達90%以上。另外通過利用生物膜填料塔對橡膠再生脫硫處理試驗結果表明:運行條件控制適當時,凈化效率可保持在90%以上,能夠實現達標排放,且投資省,運行費用低。

2.3生物技術在固體廢棄物處理中的應用

目前,國內外固體廢棄物常規處理方法主要有固積、掩埋、焚燒,在處理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固體廢棄物經過生物技術處理可作為作物生長的優質有機肥料。近年來,國外采用機械快速堆肥工藝,發展用蚯蚓床處理有機垃圾和糞便、處理城市垃圾,不僅可以將城市有機廢棄物轉變為肥效高且無臭味的蚯蚓糞土而且還能獲得大量蚯蚓作醫藥原料,加上蚯蚓體內蛋白質含量與魚類相當,是畜禽和水產養殖業的優良飼料,可以收到一舉數得之效果。

2.4生物技術在環境污染修復中的應用

利用生物技術來對環境污染修復過程中,盡可能在不對自然生態系統帶來破壞的情況下,通過利用自然凈化和增強分解污染物的能力來達到修復的目的。具體應用過程中充分的應用了生物生命代謝活動來減少環境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深度,或是將有毒有害物質轉化為無害化,使被污染的環境恢復到最初的狀態。利用生物技術在對環境污染修復過程中,主要以植物修復和微生物修復為主。主要是利用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質的能力來將環境中的污染物去除。在對油輪泄漏所帶來的污染處理過程中,通過投加營養和高效降解菌有效的對海岸環境質量進行改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當前生物修復技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治理大面積污染區域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2.5利用生物技術處理難處理的污染物

傳統的生物處理技術利用生物及微生物,但生物和微生物代謝過程復雜,能量利用率較低,處理速度不快。因此需要有較好的技術來加以改進。還有許多的廢物不能完全處理好,采用新的技術和生物種類來進行處理、適當加大生物用量和添加流程步驟是改進廢物處理技術的關鍵所在。基因工程就是通過基因分離和重組技術,將人類需要的目的基因片段轉移到受體生物細胞中并表達出來,使受體生物具有該目的基因表達后顯現出來的特殊性狀。達到改進生物物種的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構建的高效菌種來治理污染,尤其是除草劑、殺蟲劑和塑料、橡膠制品等人工合成物質的污染,是現代環境生物技術發展的熱點之一,更是未來環境生物技術發展的趨勢所在。

3結語

生物技術發展速度較快,將其在環境污染治理中進行應用,能夠最大限度的將環境中的污染物去除,特別是在對廢水、廢氣及固體廢棄物等處理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同時還要能夠實現對環境污染的有效修復,對一些難處理的污染物在處理過程中也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利用生物技術能夠實現對環境污染的有效治理,還我們一個潔凈、安全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陳飛.環境生物技術在環境污染治理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17):4673-4674.

篇(7)

目前,我國正處于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高發期,形勢十分嚴峻。由于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不同于一般環境污染,它具有以下的主要特點:(1)形式的多樣性;(2)發生的突然性;(3)危害的嚴重性;(4)處理處置的艱巨性。這就需要做好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預防,提高對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處理處置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其對環境和人身的危害。而環境應急監測是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處理處置中的首要環節,是科學決策不可或缺的技術支持。所以環境監測部門應明確其在污染事故中必須做的具體工作,并保持警惕,常抓環境應急監測準備工作,一旦發生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才能迅速、有條不紊地進行應急監測,真正、充分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應急監測的要求

對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環境應急監測也不同于常規監測,要求做到:

1、快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報出監測數據,為及時處理污染事故提供科學依據;

2、準確:準確查明造成污染事故的有毒有害物質的種類和濃度,是應急監測的關鍵;

3、靈敏:監測方法應靈敏,特別是要能夠發現低濃度的有毒有害物質、能快速反映污染事故的因子濃度變化;

4、簡便:在儀器選擇上應優先考慮攜帶方便、使用簡單,最好是直讀式的現場監測儀器,以適應應急監測的突發、快速特點。

二、應急監測的準備

對于環境應急監測的準備工作,首先應明確環境應急監測的主要任務,才能進行有的放矢的準備。

應急監測的主要任務:

1、協助定性

在國家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管理中,按其性質、嚴重程度、可控制性和影響范圍等因素,一般將環境污染事故劃分為:Ⅰ級――特別重大、特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Ⅳ級――一般四類。事故的級別決定了不同的應急措施和響應程度范圍。

2、確定污染物的性質

即是要盡快弄清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性質,如污染物名稱、分子式、毒性和理化特性等,尤其應盡快收集和弄清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動植物和生態的危害性(如致死、至殘的閥值)、危害方式、持久性及其處理處置方法等等。

3、判斷污染范圍及其濃度變化情況。在弄清環境濃度和污染物排放濃度的基礎上,根據水文、氣象條件估算受污染的范圍及其濃度變化情況。

4、預測事故的變化趨勢。協調有關部門及專家,在對各敏感點(如受影響小區或吸水口、關鍵斷面或位置等)進行及時監測的基礎上科學預測事故的發展變化,為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理處置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二)、應急監測的準備工作

1、調查摸底,建立危險源檔案

對轄區的污染源進行全面的調查摸底,分類建立危險源的檔案。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查:

(1)具有發生污染事故潛在危險的單位名稱、地理位置、生產規模、污染物類型、特性、可能的危害程度等;

(2)污染源單位內及附近的地理情況:如單位內部布局、河流吸水口、區域水文、氣象資料等;

(3)敏感目標的情況:與污染源的距離及方位、人口密度、疏散通道和方式、實施應急保護的方法等;

(4)有救援能力單位的信息:如公安、消防、防疫、醫療救護、防化部隊、交通、電力、通信、氣象等單位的地點及聯絡方式等。

2、制訂應急監測預案

應急監測預案是對應急監測的組織機構、主要任務、工作程序和工作分工、質量保證等方面進行明確和規定,它是確保順利實施應急監測任務的基本保障,在應急監測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發生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立即啟動應急監測預案,保證應急監測工作及時、有序地展開。

3、組建專家庫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具有污染的嚴重性和處理的艱巨性、復雜性和專業性,在環境污染事故應有高度政治敏感性,事先組織建立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處理專家庫。一旦發生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必須充分發揮專家作用,在事故定性、確定污染物性質、污染范圍及程度、預測事故發展、選擇和確定應急監測方案、處理處置方案等問題時應高度重視和充分聽取專家的意見,有助于作出科學合理的判斷和決策。

4、建立應急監測輔助決策系統

收集、整理轄區內各類污染物的性質、污染物類型及其監測方法、處理處置方法,了解歷史該類污染的處理處置案例;地形圖、地理信息系統、多年風玫瑰圖、水文條件、GIS空間分析系統;受影響人群及敏感點位置等應急監測輔助系統。并制作成光盤或存盤在移動設備上以方便攜帶和安裝使用。

5、應急儀器的篩選、維護、保養

優先考慮攜帶方便、使用簡單,最好是直讀式的現場監測儀器,以適應應急監測的突發、快速特點。同時考慮到事故剛發生是濃度較高,隨后由于擴散、稀釋污染物濃度會在短時間內下降,且變化較大,因此應選擇檢出范圍較寬的能滿足整個事故過程的儀器。重視日常維護,經常保養校準。比如經常充電;更換硅膠;實施標識管理,明確儀器的使用狀態,并將責任落實到人,做到專人專管,保證應急監測儀器設備隨用隨取,且用得上、測得準。

6、強化應急監測人員的培訓和演練工作

應急監測的現場情況非常復雜,且具有非常強的專業性,為此,應當強化應急監測人員的專門培訓,以全面掌握各種污染因子的應急監測分析方法和相關的技術規定和要求。同時應該著重提高應急監測人員的實戰經驗,各監測部門可以根據轄區內的潛在危險源的類型和分布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實戰演練,要求各監測人員應當認真參與,全程序操作,出現問題及時糾正,全面總結在演練過程中存在的弱點,要做到心中有數,將來一旦發生污染事件,有相對應的處理經驗。

三、應急監測的質量保證

質量保證是環境監測的生命線。加強應急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是應急監測數據準確性、可靠性的重要保障。主要措施有:

1、執行“持證上綱”制度

“持證上綱”是監測規范化的重要保證措施之一,是指分析人員必須是經過考核合格的人員,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2、執行“計量”制度

為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性、有效性,應急監測儀器設備應該按時送計量部門進行周期性檢定,并對儀器設備進行標識,明確其使用狀態。

3、作用前的校準

篇(8)

環境污染物多指標分析儀是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在國家863計劃課題的支持下研發的平面波導熒光免疫傳感器,在此基礎上由北京金達清創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開發成新型監測儀器。儀器的核心技術是基于全內發射熒光原理(TIRF)及免疫分析原理(Immuno-assay)的生物傳感器,能夠同時測定8種特征污染物指標。環境污染物多指標分析儀集成了光路、流路和電路等,并采用模塊化方案設計及制作了特定功能的單元,結構緊湊合理。內部集成了微型反應池、光纖采集光路、自動進樣系統、樣品溫控模塊、鎖相放大模塊、分析軟件、微型PC等,使用方便,用戶可在短時間內掌握其測定程序。

環境污染物多指標分析儀的檢測原理是間接競爭免疫反應。先將小分子配基固定到傳感元件上,然后將標記的抗體和待測樣品中的抗原混合預反應一段時間,再將其通過進樣系統輸送到反應池,樣品中多余的抗體與固定抗原結合,反應結束后緩沖液沖洗,最后測定信號。這種檢測模式中,如果待測樣品中的抗原越多,反應后的自由抗體就會越少,則固定相抗原結合的抗體也越少,信號就越弱,反之越強,二者也呈負相關。

篇(9)

(1)環境治理工程具有復雜性、艱難性的特點目前,我國環境污染狀況非常復雜,污染物的不可控性以及對環境的影響不可預知性這兩大特點也就決定了環境污染治理工程采用的方法和技術的復雜性。在我國,主要的環境污染物來源是工業三廢,分別是:噪聲污染、光污染以及放射性元素污染等等。這些污染物成分極其復雜,比如汽車尾氣,其就是由苯、醇、醛以及二甲苯等多種有機成分構成的,其他很多污染物的構成也是如此復雜的。此外,要想有效地治理環境污染,則需要非常先進的技術和工藝。目前在我國工業企業中,排放的污染物也是多樣化的,所以,要想高效地治理污染物,必須有針對性地采用多種工藝以及先進的技術加以治理。由于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難以控制,所以說,污染遍布整個世界,不同程度地危害著人類的生活,對大氣、土壤、動植物等重要資源有著嚴重的危害性。另外,環境污染物的頑固性也是難以測定的,誰都不能保證其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而對人們造成更加嚴重的危害,這一特點也就決定了環境治理工程的艱難性和復雜性。

(2)學科的邊緣性導致了環境治理工程的邊緣性環境科學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和人文科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都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特別是生物科學、物理化學學科等等,只有將這幾類科學知識融會貫通,才能更好地為環境治理工程服務。在我國的一些高校中,環境科學學科的確立的確存在一定的問題,缺乏關注度,其與其他學科的緊密聯系,再加上學科本身跨領域范圍廣的特點,導致了環境治理工程的邊緣性。

2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管理

(1)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管理的要求第一,要將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競爭以及公平機制引入到工程的管理當中來,充分考慮到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的緊密聯系,但是,要秉承環境效益為先的原則,然后采用先進的技術和工藝,設計出合理的方案,在施工隊伍的選擇上也要慎重,選擇信譽度好的工程隊,嚴格把控工程的質量;在施工過程中,要嚴格執行審查管理制度,全面地控制整個工程的實施;充分運用污染治理技術的成果,將其記錄到檔案中,保證資料的完整性以及準確性,方便日后查找使用。(2)建立市場化環境污染治理工程①環境污染治理工程市場化的基本框架。政府在管理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完善新的法律、法規,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通過建立健全市場管理機構和認證機構來加強對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管理。政府雖然沒有直接管理環境治理工程,但是依靠其權威性和強制性來規范市場也能達到管理的目的,比如出現責任和管理不力以及等現象,政府就會強制性的予以管理。環境污染治理工程中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隨意性比較大,因此必須要通過制定嚴格的標準和規范來管理生產者的行為。②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管理中應該重視行政行為。第一,環境工程管理參與到市場當中,就要不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的經濟體制。政府對市場的管理方式主要是政策和其他一些必要的干預,大致通過稅收、政策、補貼和貸款等等手段加強管理。運用法律的手段對市場中的違法亂紀現象以及危害人民的行為進行打擊、管理,必要的要終止生產活動。第二,政府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因為其作為市場運行的基礎,能夠保證環境治理工程市場的有序運行。第三,要加強環境治理工程標準的書面化、制度化。要想保證環境治理工程市場的規范運行,前提是要確立完善的工程質量標準和工程驗收標準,形成一套完善的參考體系和實施規范。

3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管理的相關建議

在環境污染治理工程中,結合工程自身的特點,在招標這一環節應該加倍重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一些工程難度系數很大,要求的技術和工藝也相應比較復雜,因此要采用無限競爭招標的方式,可以讓多家企業聯合投標,盡量保證工程的質量。對于普通的工程,則允許有經驗的企業進行投標,以提高工程的質量。

篇(10)

在很多農業種植中都會應用到地膜,但是在生產過程中,存在嚴重的地膜殘留以及廢棄塑料的污染情況。對于旱作農業種植來說,選擇全膜雙壟溝播種技術可以有效提高糧食產量,但同時隨著塑料制品應用數量的增多,而農民環保意識不高的情況下,白色污染情況日益嚴重。另外,日常生活中應用到的塑料包裝盒、塑料袋等也會經過多重途徑進入到農田中,對土壤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如果在農業種植過程中,不能有效解決塑料污染問題,經過長時間的循環就會使得土壤環境惡化,涵水能力降低,與常規土壤相比作物抗旱能力明顯降低,嚴重的甚至會因為板結程度貴高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

1.2化肥農藥污染

為提高農業生產總量,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化肥農藥被應用到作物種植上,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基于化肥材料特性,其自身的利用效率比較低,如果盲目增加用量,作物不但不會有效吸收,甚至會因為化肥大量的流失而對土壤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另外,農藥作為提高作物抵抗力的輔助措施,在使用過程中如果管理不當散落到土壤或者水環境中,或者是施加量過多蒸發進入大氣環境中,都會造成生態環境的污染。并且農藥存在的殘留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重點關注的內容,通過環境、食物鏈等因素最終傳遞給人,會對人的健康產生威脅。

2農業生態污染監測指標分析

2.1大氣環境污染監測點

大氣環境污染物主要是由于秸稈燃燒以及周圍化工廠生產排放的各類污染物等,按照各類污染物對農產品產生影響程度不同可以將其分為:氧化性危害、還原性危害、酸性危害、堿性危害、生理危害以及殘留性危害等,其中氧化性危害污染物常見的有二氧化氮、臭氧以及氯氣等;酸性危害污染物主要包括氯化氫、氟化氫、硝酸霧等;堿性危害污染物常見的有氨氣等。大氣環境中存在能夠對農產品造成危害的污染物種類眾多,但是就我國農業大氣污染監測與控制方面來說,僅僅只規定了常見污染物的監測指標。因此,想要做好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的控制管理,就需要合理全面的確定監測指標,并以此為基礎來選擇相應的監測技術。

2.2土壤環境污染監測點

農業土壤污染主要是因為化肥流失、農藥殘留以及塑料污染等造成,還存在部分重金屬污染的情況。與大氣環境污染監測相比,土壤污染環境監測指標以及監測點的確定過程更為復雜,在監測過程中對化學試劑、分析設備、分析技術以及分析人員等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在農業種植過程中長時間使用含有重金屬火車持久性有機物的農藥化肥,或者是澆水灌溉時有重金屬流入農田等。在確定土壤環境污染監測點時,應結合大氣以及水環境監測點同步設定,數量也應與其他兩項檢測項目相同。

2.3水環境污染監測點

水環境污染是影響農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而造成其污染的因素包括多個方面,如大氣環境中存有的污染物在降水作用下進入到水環境;化肥農藥流失在地表水帶動下進入周圍水環境;工業、農業以及日常生活垃圾中存有的污染物隨地表流水進入水環境。一般情況下對水環境污染情況進行監測,需要確定全鹽量、水溫、化學需氧量、溶解氧以及pH等內容。即在采集待檢測水樣后用將色譜-質譜聯用儀進行定性監測,并將監測結果作為水環境污染定量監測的標準。在確定其監測點時,對于同一農業區域地下水源,應選擇不同深度機井設置多個監測點。而對于使用地表水源的農業區域,則應將監測點設置在水泵站位置;最后對于應用處理后養殖業廢水為水源的農業區域,則應將監測點設置在排水總口位置。

3農業生態污染監測次數分析

通過對農業生態污染的監測,可以更好的掌握農業下一步發展的節奏,對存在嚴重污染情況的區域進行綜合治理,爭取以有效的措施來遏制污染源,逐漸降低污染嚴重程度。但是農業生態污染監測環節眾多,在分析與治理上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為了能夠從綜合角度來做好對生態環境污染的控制,并提高其綜合效益,就需要合理確定監測頻次。一般情況下,大氣環境污染監測頻次應由農產品生長期與生產期來決定,并且要保證大氣環境污染監測與大氣環境污染監測頻次的一致性。而土壤環境污染監測頻次的確定應由農業區域土壤質量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因為土壤重金屬以及持久性有機物等污染具有較長的潛伏期,再加上土壤樣品監測實驗受樣品采集、處理以及監測分析影響比較大。因此在對其進行監測前,應確定土壤重金屬以及持久性有機物等污染物的每年增長量。對于長期處于常規狀態,沒有受到工業廢水、廢渣以及廢氣等污染物影響的農業區域,監測頻次可以為5~10/次,來監測土壤重金屬與持久性有機物含有率。而對于部分處于工廠周邊的農業區域,其受到工業污染的概率非常大,因此監測頻次比較多,一般為2~3年/次。并且因為工業污染過程變化性比較大,具體的監測頻次還需要結合土壤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可以在標準上適當的縮短監測間隔時間。

4農業生態污染治理優化措施

4.1加強生態監測重視

當地政府應從本地農業發展實際情況出發,以國家相關標準為基礎,準確定位當地農業生態污染程度,并自此基礎上來建立專門的環境保護管理站,成立專業管理小組,并制定完善監測管理方案。并且要確定重點監測區域,尤其是臨近工業區的農業區域,對原有污染監測頻次進行合理的調整,爭取能夠準確掌握不同農業區域的污染情況,可以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理,避免污染程度的進一步加深,降低因污染問題對農業產率的影響。

4.2制定相應管理方案

第一,加強面源污染防治。做好農藥化肥的管理,利用新型無毒無污染農藥化肥來代替傳統使用的高毒、高殘留化學農藥,并且應積極推行生物治理以及機械物理治理方法,減少各類農藥的使用。第二,積極推進循環農業。還應將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貫徹到底,即以農作物秸稈為基礎資源,建設沼氣池以及養殖業等,推行多個環節和諧運行的農業發展模式,如“種-養-氣”以及“種-氣-肥”等循環生產模式,對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義。第三,廢舊農膜回收處理。應做好塑料污染所具危害性的宣傳工作,使廣大農民都能樹立起保護環境的主觀意識,這樣不但可以逐漸降低“白色污染”帶來的危害,還可以回收利用來降低成本。

4.3加大環保生產宣傳力度

充分發揮電視、廣播、網絡以及報刊等媒體具有的功能,做好農業生產環保管理的宣傳工作,使所有農民都可以意識到加強農業生態污染管理的重要性,并積極投入到循環生產、綠色生產中,在降低對環境污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另外,政府還可以建立農業循環經濟示范點,因地制宜選擇污染監測技術以及管理方案,做好對各類污染因素的控制,更有效的實現農業循環生產。

上一篇: 高層建筑給水排水設計 下一篇: 藝術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级国产精品一级国产精品片 | 午夜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 | 伊久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 日本一道本日韩 |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综合福利亚洲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