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9 16:40: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區域經濟市場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ft shelled turtle animal science, reasonable technology measures, analyzes the culture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commercial value and medicinal potential.
Key words: soft shelled turtle; culture condition; market trend
中圖分類號:S954.2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甲魚又名“團魚”、“腳魚”、“水魚”、“鱉”、“王八”。其特征是:形似烏龜,吻突尖長,頭形似蛇,背腹無角板,而是柔軟革質皮膚,背呈灰綠色,邊緣有厚實的裙邊。腹部乳白色,指趾間有蹼,內側有三指,趾上有爪。甲魚主要生活在水中,是用肺呼吸的兩棲動物,喜歡生活在岸邊有沙灘或山坡的水域。因此它在全國各地均有生長或養殖,成為很多人脫貧致富的一個門路。但養殖甲魚也要“因地制宜”,要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生存環境及市場前景等等。所以,本文就相關內容展開敘述,僅供參考和相互學習。
一、甲魚養殖的氣候條件:
甲魚屬于脊椎動物門、爬蟲綱、龜目、蹩科、鱉屬動物,它與氣候的關系密切。
1、水溫條件 甲魚體溫隨水溫的變化而變化,生活適宜水溫在17-32度,最適水溫28-30度,此時吃食旺盛,生長也最快。15度以下時開始入土冬眠,呼吸微弱,不吃不動,靠體內儲存的營養維持生命,因此此時體質差的甲魚往往在冬眠時死亡。水溫在32度以上時,隨著溫度的不斷升高,吃食量相應下降,生長也緩慢。
2、光照需求甲魚喜光,常爬上地上曬太陽。甲魚又是冬眠動物,當水溫降到10度以下時便進入了冬眠期。為提高甲魚產卵量,根據它的生長特點,可采用光照處理飼料法。并在甲魚池的上方用熒光燈照射,使水面的亮度達到3000勒克斯以上,與夏季的長日照幾乎相同。結果是:1.5kg以上的親甲魚,第二年的產卵期從5-10月變為整年產卵,2令以上甲魚的產卵數比原來顯著增加。
3、產卵孵化每年4-6月,水溫在20度以上時,性成熟的雌雄甲魚就開始,時間一般在下午至黎明前夕。甲魚受精卵孵化的適宜溫度為26-31度,最高溫度是36度,超過36度,如37-39度時,15天左右受精卵全部死亡。孵化的天數與溫度高低有關,兩者的乘積為孵化積溫。孵化積溫一般是36000度·小時。孵化過程中溫差不宜超過3度,沙的含水量最好為7%-8%。
二、甲魚養殖的技術措施:
甲魚生長發育離不開氣候條件。同樣,人工養殖的技術措施也非常重要,大致有如下6個方面:
1、選址建池選光照充足、水方便(可用水泵)、比較衛生的庭院或其它場地。建池時先用碎石、水泥砂漿打底,用水泥砂漿抹面。四周用磚砌或用混凝土搗成高1米以上的豎直光滑池壁。開好排水縫。做好高出水面的食臺。放置木板作曬甲魚臺兼作遮陽板。池底上水面以下稍呈坡度橫穿池壁裝一根金屬管。池面蓋膜,池做一小簿膜拱棚。
2、甲魚苗處理池內鋪適量細砂,注入加殺菌滅蟲藥物的水洗數次,洗至PH值降到7-7.72之間,且其它指標均適合甲魚生存時,按每平方米8只的密度放入優質、純正、健康甲魚苗進池。苗入池前應用殺菌滅蟲藥液浸。
3、日常管理甲魚苗保持4-6cm的淺水位養,以后隨個體增大加深水位。其適宜范圍隨個體增大。甲魚以28-30℃水溫生長最快。水溫不能在短時間內變化太快。溫度過高時遮陰或拆掀簿膜,過低時加溫、蓋膜增溫。水質在保持水溫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細水長流或間歇進水,以防水體腐敗變質。同時注意保持池水一定的能見度和肥度。
4、食物喂養1天喂1-2次。甲魚食物來源廣,可買配合飼料或買原料自配或撈挖拾取自然的、常見的餌料來喂,如:魚蝦、蚯蚓、畜禽內臟等。飼料放食臺上喂,以防水體污染。
5、病蟲防治甲魚一般不發病。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平時定時向水中灑殺菌滅蟲藥、搞好食物衛生、食物拌喂預防藥。萬一發病時,對癥用藥,用藥方法:潑灑、注射等。
6、孵化繁殖受精后的雌甲魚將蛋產于池中干砂堆內36-48時之后,將蛋放于細砂內孵化,注意保溫。當積溫達到36000度足夠溫度時,甲魚苗即破殼而出,繁殖便順利完成。
三、甲魚的價值及前景:
甲魚營養豐富,具有雞、鹿、牛、豬、魚5種肉的美味,素有“美食五味肉”之稱;甲魚還渾身是寶,醫藥作用大,它的頭、甲、骨、肉、卵、膽、脂肪均可入藥。養殖前景好,市場優勢明顯。
一、 引言及文獻綜述
自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顯著,相繼成為部分制造業集聚地,我國地區產業布局發生重大改變,市場成為調節資源配置,引導生產要素流動的主要因素。制造業產出品參與市場流通的方式有三種:以要素的方式參與其他產業的再次生產;以最終消費品的方式被居民和政府消費掉;滿足國外需求,參與世界經濟。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地區間貿易和對外貿易都取得了長足增長,作為一種研究需求影響企業區位選擇和產業分布的新理論,本地市場效應理論自然得到了我國學者的高度重視。本地市場效應是指,在一個存在報酬遞增和貿易成本的世界中,擁有相對較大國內市場需求的國家將成為凈出口國,此即“本地市場效應”(Home Market Effects)。該理論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需求趨于多樣化,滿足差異化產品的廠商具有壟斷力量,產品的生產成本由固定成本和邊際成本組成,固定成本的存在使得廠商可以通過擴大生產規模降低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從而獲得規模報酬遞增;同時,固定成本的投資具有高價值性,使得廠商只能選擇為數極少的生產區位;運輸成本的存在,使得廠商通常選擇接近較大市場需求的地址進行生產,要素的流動性使廠商的區位優勢不斷壯大,不但供給本地較大需求的市場,還將供給其他較小地區的需求,從而使得本地區的產出對本地區的需求反應大于1。本地市場效應將被主流經濟學家忽略的市場規模、產業分布和產出聯系在一起,使得生產函數的確定更符合實際。該理論反映了產出對需求規模的反應程度,開創了需求影響企業區位選擇和產業分布理論的新領域,對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本地市場效應理論的實質在于,需求是可以帶動產出增長的,當存在本地市場效應時,需求增加1單位,帶來該地區產出的增長大于1單位。Davis和Weinstein(2003)提出了異質性需求(Idiosyncratic Demand)的概念,即超出平均部分的本地區需求,認為在規模報酬遞增的生產階段,異質性需求引起產出增長,并吸引廠商布局在規模較大的市場區。國內對本地市場效應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國內地區產業貿易和需求的關系證實我國制造產業或全行業本地市場效應的存在性:如張帆和潘佐紅(2006)應用1997年中國各省份的投入產出表數據,發現本地市場效應在決定省際產業生產和貿易方式上具有決定作用,并發現19個制造業產業中,至少有7個產業存在本地市場效應;邱斌和尹威(2010)利用2001年~2008年中國制造業28個細分行業面板數據考察本地市場效應的存在性、特點及其作用途徑,發現制造業整體存在本地市場效應,細分貿易產業后,本地市場效應在一般貿易中顯著,在加工貿易中不顯著;顏銀根(2010)利用2002年中國各省份的投入產出表數據對本地市場效應在全行業進行檢驗,發現42個產業中至少有11個產業存在本地市場效應。其他學者從本地市場效應對制造業出口及我國地區產業分布的影響關系入手進行研究:許統生和涂遠芬(2010)基于變截距面板數據模型,林發勤和唐宜紅(2010)運用投入產出法均證實了本地市場效應可以較好地解釋我國制成品出口的現象,本地市場效應將發展成為我國另一大國際貿易優勢;范劍勇(2010)將本地市場效應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及收入分配差距相統一,將本地市場效應的理論內涵和影響機理做了進一步探究。
可見,我國對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全行業或部分行業是否存在本地市場效應以及與國際貿易和出口相關的本地市場效應研究上,對影響產業分布的需求分析不夠深入。一方面,經濟迅速發展,人民消費水平日益提高,不論是產業間的中間需求還是以居民和政府為主體的最終需求都應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另一方面,我國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可忽視,那么,到底是中間需求、最終需求還是國外需求最終形成了我國制造業的本地市場效應,對我國行業分布產生影響呢?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經典的本地市場效應模型,將總需求分解為中間需求、最終需求和國外需求,找出影響我國產業分布及企業選址的需求根源,并給出政策建議。
二、 計量模型與數據來源
1. 計量模型。借鑒Davis and Weinstein(2003)的做法,建立異質性需求對產出增長影響的模型:
yrk=0+1sharerk+2idiodemrki+rk i=1,2,3,4(1)
sharerk=yr idiodemrk=-yr
加入控制變量后的計量回歸式如下:
yrk=0+1sharerk+2idiodemrki+3lnK+4lnL+rki i=1,2,3,4(2)
k代表產業,r代表該地區,R代表除r地區以外的所有其他地區。yrk和yRk分別表示r地區和除r地區以外的所有其他地區k產業的產出,rk表示隨機擾動項。Sharerk表示在地區間消費偏好相同的情況下,r地區按照其他地區的平均生產比例生產第k類產業,并滿足自身的需要,K,L代表資本和就業人數。Ididoemrki,i=1,2,3,4分別表示r地區k行業所面臨的超出平均部分的總需求、中間需求、最終需求和出口。
2. 數據來源。我國2007年區域間投入產出表將我國分為東北地區、京津地區、北部沿海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南部沿海地區、中部地區、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
(1)產出數據和需求數據。分別用工業統計年鑒制造業各行業的工業總產值數據和2007年區域間投入產出表中本地區的流出數據表示,本地區使用和向其他地區流出的需求數據都要經過距離的折算后再進行加總:區域間投入產出表中的中間投入部分的貿易流量作為中間需求的數據,最終使用部分中的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及固定資本形成的數據之和作為最終需求的數據,出口作為國外需求的數據。
(2)距離的折算方法。地區內部的距離根據國際上通行的Drr=,area表示區域面積由2007年中國統計年鑒中的各省(市)的土地調查面積進行合并得來,區域之間的距離Drs由各地區中心城市之間的距離代替,由google earth軟件測量得到;區域的出口距離根據各區域中心城市分別到世界三大經濟體的中心城市的距離,并以其經濟規模占全球經濟的比例作為權重進行加總得到,距離的單位均為公里。
(3)行業的取舍。基于2007年區域間投入產出表17部類產業的劃分,制造業各行業的就業數據來自人口與就業統計數據庫,用2007年各地區分行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底數表示,制造業資本存量數據由工業統計數據庫的制造業固定資產凈值年均余額表示。
三、 實證檢驗
各變量的統計特征匯總如下:
制造業總需求的變異系數絕對值明顯大于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的變異系數絕對值,說明我們將制造業總需求進行分解的做法在統計上是可取的,同時,制造業出口數據的變異系數最大,說明制造業出口情況復雜,數據波動大,其回歸具有較強的不穩定性。
采用Eviews7.2軟件對制造業分別進行式(1)和式(2)的回歸,計量結果匯總如下:
由回歸結果可知,我國制造業的總需求和出口不存在本地市場效應,我國制造業出口情況復雜,其內部細分行業是否存在本地市場效應還應做進一步考察。邱斌和尹威(2010)認為我國一部分制造業參與“全球生產網絡”以加工制造為主,本地市場效應很難對其產生直接影響。同一般地將制造業內部的細分行業作為研究對象,將國內市場作為本地區需求,將向其他國家的出口作為其他地區的需求的做法相比,本文以制造業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在數據處理上,將本地區的出口作為其他地區的需求,考察基于區域的制造業出口本地市場效應。資本數據的系數不顯著,是由于我們采用固定資本凈值直接代替固定資本存量數據造成的。
我國制造業的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都存在本地市場效應,加入控制變量后,本地市場效應依然顯著,同時,制造業中間需求的本地市場效應大于最終需求的本地市場效應,加入控制變量后,這種比較更加明顯。由計量結果可知,不論居民和政府的消費行為還是產業的中間投入貿易都能帶來本地市場效應的出現,本地需求的增加都能帶來產出更大規模的增加。
由于本文的分析建立在區域產業層面的數據基礎之上,因此,我國區域制造業的總需求和出口是不存在本地市場效應的,區域制造業的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存在顯著的本地市場效應。可見,區域出口不能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有效方式,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快速發展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有力手段。結合我國制造業的布局,可以得出我國區域制造業的布局完全由我國的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力量決定,從計量結果來看,各區域均已形成制造業集聚中心,存在由國內需求(包括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拉動的本地市場效應。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發展對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重大作用,需求增加1單位,帶來產出超出1單位的增長。
四、 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基于2007年區域間投入產出表,分別從總需求、中間需求、最終需求和出口角度驗證了我國制造業本地市場效應的存在性,并得到了如下結論:在區域產業層次上,我國制造業的總需求和出口不存在本地市場效應,國內的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存在本地市場效應,且要素市場的本地市場效應要大于產品市場的,在加入控制變量后,本地市場效應依然顯著,且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本地市場效應的比較更加明顯。
針對區域產業層面的本地市場效應分析,針對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增長方面可提出以下建議:
(1)擴大內需。擴大內需對于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應注重擴大內需的政策運用和調控。在我國,不論是以居民和政府為主體的最終需求還是產業貿易的中間投入需求,都存在顯著的本地市場效應,需求規模增加一單位,帶來產出大于1單位的增長,國內需求對我國產業分布和產出具有重要的影響。
(2)調整出口貿易結構,使出口成為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我國區域制造業出口不存在本地市場效應,應盡快轉變我國制造業出口方式,使加工貿易制造業在我國出口份額中逐漸減少,使我國制造業的產品銷售由國內市場逐漸走向出口,而不是忽視國內需求,單純地滿足國外需求。
(3)兼顧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我國制造業的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均存在顯著地本地市場效應,且要素市場的本地市場效應要大于產品市場的。因此,在發展我國制造業的同時,要兼顧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發展對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適時調整要素生產和產品生產的比例,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范劍勇,謝強強.地區間產業分布的本地市場效應及其對區域協調發展的啟示.經濟研究,2010,(4):107-133.
2.錢學鋒,梁琦.本地市場效應:理論和經驗研究的新近進展.經濟學季刊,2007,(5):969-990.
3.顏銀根.中國全行業本地市場效應實證研究——從新經濟地理角度詮釋擴大內需.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0,12(3):58-64.
4.張帆,潘佐紅.本地市場效應及其對中國省際間生產和貿易的影響.經濟學季刊,2006,(5):307-328.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變化令世界矚目。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經濟總體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也逐漸拉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國內的學者關于資本市場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這一問題多是以全國作為研究對象來進行研究。談儒勇(1999)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在1994-1998年間,在中國金融中介體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有顯著的、很強的正相關關系。殷醒民和謝潔(2001)運用萊文和佐夫(1998)提出的方法對1993-1999年期間中國股票市場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進行實證研究。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區域金融和區域經濟的相關理論,對中部地區區域經濟和區域資本市場發展狀況進行實證分析,闡明中部地區區域經濟和資本市場的相互關系。
一、衡量指標的選擇
1.區域經濟發展的衡量指標
通常,我們使用國內生產總值(GDP)來衡量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國民經濟活動。相比與名義GDP,實際GDP剔除了經濟發展中的通貨膨脹的影響,更真實的反映出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中國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因此在研究中,人口因素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這里我們使用實際人均GDP作為衡量指標。
2.區域資本市場發展的衡量指標
考慮到資本市場的復雜性,及中部地區的實際情況和數據的可得性,在此我們選取了資本相關比率指標、資本市場發展規模指標、資本市場的流動性指標、及資本市場的波動性等四個指標來衡量中部地區資本市場發展狀況。(1)資本相關比率指標FIR(X1)。資本相關比率指標是根據金融相關比率得出的,它指某一時點的現存資本活動總量與經濟活動總量之比,主要用來衡量一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水平。一般來說,FIR會隨經濟增長而不斷上升,FIR 比值越大,一國或地區的資本市場的總體水平越高,經濟資本化的程度也就越高。(2)資本市場發展規模指標(X2)。資本化率是評價資本市場發展規模的最常用指標,我們使用上市公司數量作為中部地區資本市場發展規模的衡量指標。(3)資本市場流動性指標(X3)。資本市場的流動性指標通常包括周轉率和交易率兩個常用指標。這里我們使用資本市場周轉率作為資本市場流動性的衡量指標,它等于股票總成交金額與股票平均市價總值之比。(4)資本市場波動性指標(X4)。根據鄒德文、張家峰、陳要軍(2006)的研究指出,滬市綜指和深市成指之間具有協整關系表明了滬、深兩股票市場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聯動關系,并且滬、深股市的價格變動具有一致性。因此,這里我們使用上證指數年度波幅作為資本市場波動性指標。上證指數年度波幅等于年度高點與年度低點的差值與年度低點之比。
二、數據來源與樣本區間的選擇
由于我國證券市場發育較晚,只能獲得1993年以后的數據,我們在選擇樣本時只能選擇1993年-2008年的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1993年-2008年)、中部六省1993年-2008年各自的統計年鑒、《上交所統計年鑒》(2000年-2008年)、《深交所統計年鑒》(1998年-2008年)。其中對于比值數據,采用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名義量而非實際量相比。表2-1為中部地區資本市場與經濟發展狀況變量原始數據。
三、經濟計量模型
1.單位根檢驗模型
在利用其進行經濟分析之前,首先對數據進行時間序列數據平穩性分析。利用經濟學分析軟件EViews6.0,用ADF檢驗對表2-1中的相關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關于采取何種類型的進行檢驗,根據相應的數據的圖形來確定,并根據赤池信息準則AIC ,AIC的值越小,模型越為精確來確定之后長度。檢驗結果表明,Y、X1、X2、X3、X4序列在1%、5%、10%三個顯著水平下,均為非平穩序列。為得到Y、X1、X2、X3、X4序列的單整階數,我們又繼續對Y、X1、X2、X3、X4序列的差分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其檢驗結果表明,在1%、5%、10%三個顯著水平下,Y、X1、X2、X3、X4序列的差分序列為平穩序列,即它們都為二階單整序列。
2.協整檢驗
在傳統的回歸分析中,回歸模型是建立在平穩數據變量基礎上的。已知Y、X1、X2、X3、X4序列為二階單整序列,滿足協整檢驗的前提條件。為了分析Y與X1、X2、X3、X4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先做變量間的回歸,然后檢驗回歸殘差的平穩性。以X1、X2、X3、X4為解釋變量,Y為被解釋變量,根據1993年-2008年的數據,用OLS回歸方法估計回歸模型。估計結果為:
Y=-1127.065-100186.9X1+36.85976X2+340.3394X3+12.65396X4+(3.1)
t=(-1.239213)(-1.241767)(13.19111)(1.119927)(4.195655)
R2=0.964461,F=74.63000,DW=2.057358
對回歸殘差的估計值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下表3-1所示:
由表3-1的檢驗結果可知,殘差估計值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故可以認為Y序列與X1、X2、X3、X4序列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式(3.1)所示的回歸方程式具有實際意義的。
3.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Granger因果檢驗是基于“將來不能預測過去”的思想,利用分布滯后的概念,給出了Granger因果性定義和存在性檢驗,它可以確定變量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準確計量因果關系的數量特征,為進一步分析提供良好的信息。Granger認為,如果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則變量之間至少存在一個方向的因果關系。其基本依據為:如果變量Y的變化是由變量X引起的,那么變量X的變化應該發生在變量Y的變化之前,反之亦然。具體地說,如果資本市場變量是區域經濟發展的Granger原因,說明資本市場變量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那么政府就應該采取措施鼓勵加快資本市場發展。相反政府則應采取措施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利用表2-1中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由檢驗結果可知,在5%的顯著水平下,一階滯后時,X1、X2和X3均是Y的格蘭杰原因,因此可以說資本市場的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因,他們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的關系,如式(3.1)。
四、結論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部地區資本市場的發展對區域經濟有著顯著的影響,根據式(3.1),資本市場變量與經濟發展存在著長期均衡的關系,方程R2=0.964461,,擬合優度較好,t值和F值也較為顯著,由此可知:
資本市場四個衡量指標之中,資本相關比率指標與區域經濟增長呈顯著負相關關系。這說明資本活動總量的增加并沒有有效的促進中部地區經濟的增長。其他三個指標與區域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關系。其中,以資本市場發展規模指標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最為顯著。這說明中部地區上市公司數量的增加有效的促進了中部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另外,雖然股票市場的發展對經濟發展起到正面影響,但是其影響程度較小,這也說明股票市場沒能很好的反映出經濟發展的狀況。
參考文獻:
[1]談儒勇.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1999(10):53-61
[2]殷醒民,謝潔.中國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96-102
[3]劉金.發展資本市場與建設經濟強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1)09-39-02
0 引言
需求獲取,屬于軟件工程中的重要內容,包括需求來源和獲取需求的技術。需求獲取是軟件設計的第一階段,其本質涉及軟件設計人員如何與客戶建立有效的溝通。在實際的軟件開發過程中,軟件開發者與領域用戶之間的知識差異使得需求的獲取變得困難。一方面,軟件開發者由于不了解應用領域,只能被動地等待領域用戶提供信息,并且難免對領域用戶的描述產生錯誤的理解,因而得出不適當的需求模型,導致軟件開發半途而廢;另一方面,領域用戶通常不知道如何按軟件工程的要求去描述他們的需求,而且,他們一開始常對自己的需求僅有一個模糊的認識,如果沒有任何提示和引導,不可能給出正確而且完整的需求描述。針對需求獲取較為困難這一問題,本文首先介紹了幾種主流的需求采集方法及目前國內的研究者根據實際遇到的問題而提出的解決方案,然后介紹一種將場景與視點相結合的需求獲取方法。
1 常見的需求獲取方法簡介及研究現狀
需求獲取是通過對現有系統的觀察以及業務進行分析,全面準確地理解并把握用戶所要解決的問題和期望。現有需求獲取方法主要是通過分析員與用戶之間的交互,由分析員引導用戶表達需求。根據引導的角度和方式等不同,可以分為面向目標、基于場景、面向視點和基于知識等幾種不同的方法。
1.1面向目標的方法
面向目標的方法是一種通過對系統目標進行分解從而挖掘需求的方法。面向目標的方法是自上而下的,從總目標入手,然后對目標進行逐層分解,直至分解到最細粒度的目標,以目標數的方式來表達需求體系。
面向目標的需求獲取方法關鍵在于目標的分解和精化,其結果通常是一個目標分析樹。目標是指所期望達到的目的,是對現有或未來系統的意圖作總體陛的陳述。目標具有層次性,可以分為戰略性的、較為粗糙的高層目標和技術性的、較為精細的低層目標。高層目標需要分解、精化為低層目標,從而實現需求的逐步精化,并通過需求對高層目標的可追溯性建立起軟件需求與業務目標的對應關系,形成一個形式化的、用AND-OR結構圖表現的目標與子目標的關系圖(樹),以及一個關于目標與子目標鏈接類型的多視圖。
1.2基于場景的方法
基于場景的需求獲取方法,又稱情景實例的分析方法,是基于對應用環境的某―特定情景的描述來闡述用戶的需求。
基于場景的方法關鍵在于場景的抽取和描述,從而形成需求模型。場景是現實世界的實例,它可能用自然語言、圖表或者其他媒介來表示。對于描述最終用戶和系統之間某個交互類型有關的交互會話,場景是最終用戶用來模擬實際交互的一種情景實例。從現實的實例出發,歸結到形式化的表示,面向場景的方法最終將形成模型等需求模型。
a 面向視點的方法
面向視點的方法從涉眾的角度出發做需求的獲取,需求分析員從一組涉眾獲取各局部需求并將其進行整合。
從視點出發進行需求挖掘,關鍵在于視點的標注和從視點需要解決的問題中挖掘需求。視點是來源于特殊角度的系統需求信息的封裝。系統的最終用戶、管理者、組織內工作受到系統簡介影響的其他人和購買系統的客戶,都是系統需求的潛在來源,他們對系統應該提供的服務和提供服務的方式都有自己的視點。視點可能包含著一組需求,也包含視點視角的定義,需求源以及抽取需求的理由。
b 基于知識的方法
基于知識的需求獲取方法試圖利用歷史項目中積累的經驗或領域分析的結果,來幫助人們理解業務和獲取需求。到目前為止,面向知識的方法仍未形成系統性的研究成果。比較典型的基于知識的方法包括:
(1)基于類比推理的領域模型重用;
(2)KAOS方法中的元模型驅動的需求獲取;
(3)基于本體的需求自動獲取方法。
基于知識的方法有助于通過歷史經驗數據對涉眾進行啟發,并通過各種基于知識的機制對這種啟發的效果和效率提供保障。
例如文獻以企業信息系統為研究對象,提出一種基于場景的協同式需求獲取方法;文獻則提出支持MDA的交互式需求獲取方法及輔助工具,便于需求采集。本文則將主流需求獲取方法中的場景法與視點法結合起來,用于較復雜信息系統中的需求獲取。
2 場景與視點結合的需求獲取方法介紹
如前所述,需求分析方法是指組織并指導需求階段獲取與分析需求過程的一系列方法、技術和規范,這是軟件開發者長年失敗和成功經驗的理論性總結,從軟件重用的思路來說,需求分析方法總結與重用的價值遠比某些程序組件重用的價值高。因此,在開發軟件系統之前,根據軟件應用領域與目標系統的特點,有針對l生地選擇需求分析方法則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放之四海皆可用的需求方法,現在開發復雜信息系統在需求階段常出現的問題是:在沒有分析本領域軟件應用與開發特點、沒有深入方法細節討論就照搬現有的需求方法,導致在需求階段常常出現獲取方法不確定、描述方法不穩定、得到的需求規格說明質量不高等問題;也有很多軟件開發組織在長期項目開發實踐中,意識到需求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但卻沒有進行總結、抽象和提高,導致以往出現的問題反復重現。結合已有的需求采集方法,我們使用了基于場景和視點相結合的需求采集方法。即在描述場景時,將牽涉到的對象分門別類描述,從中抽象出不同的視點。具體的操作方式為:
(1)根據系統功能劃分與使用對象抽象出具體的使用場景;
(2)使用規范的自然語言描述每個場景;
(3)將自然語言描述的場景轉換為二維表格的方式描述;
(4)從二維表格中提取出不同對象的視點。
按照以上方法對需求進行采集時,能夠將復雜的信息系統以業務流程為中心來獲取和描述需求;以場景為描述業務流程的基本單位,相關用戶更容易理解和配合需求分析人員刻畫業務流程;通過將視點固定,并以獲取活動和用戶之間的關系,最后可以以帶泳道的流程描述,內容表達清晰。而且,這種過程是迭代的和可進化的,符合復雜的信息系統需求階段的特點,克服了結構化需求分析方法由于功能細分所分割出的功能模塊會因人而異的缺點,也能夠充分調動相關用戶在軟件開發過程中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最終應用系統的正確性。
3 實驗及分析
下面以書店業務系統中的需求為例加以說明本文中需求獲取方法的有效性。根據本文方法的步驟,描述如下:
a 選取權限設計場景;
b 使用規范的自然語言描述該場景(部分)。
在獲取不同部門角色的權限時,我們可以將書店系統中的部分權限操作信息提取出來:
(1)業務部門可以錄入征訂書目單、客戶報訂單,并可以查詢庫存表單;
(2)業務部門可以導入客戶報訂單;
供貨商能夠對付退單進行付退處理。
c 將自然語言描述的該場景轉換為二維表格的方式描述,如表l所示。
d 從表1中提取出不同對象的視點。顯然,表1中的每一列均為一類主體,每一行為一類操作對象,m行n列交叉處的值(假設為k)則表明第n類對象可以按照k方式操作m類對象,或者說對于第m類對象,第n類對象具有k操作權限。我們可以從表1中得到每個部門的操作權限及操作對象。
所謂的營銷渠道,就是銷售通路,即將商品快速送到每一個目標終端消費者的溝渠或道路。成熟的銷售渠道能夠使每一個愿意或希望購買商品的消費者快速方便地買到商品,管理良好的渠道對銷售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市場的拓展,從而實現銷售拓展的最大化。不同時期,根據品牌的拓展程度和企業的財務狀況,應采取不同的銷售渠道管理模式。盡管我國企業市場環境變化的大背景下,在營銷渠道創新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在實際的營銷渠道創新過程中,很多問題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國企業營銷渠道創新內容,探討企業營銷渠道創新策略,為我國企業在營銷渠道方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
一、企業營銷渠道創新內容
營銷渠道創新,是提高企業經營效益以及獲得更多利益的重要途徑,總體來講,企業營銷渠道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營銷渠道長度方面的創新
營銷渠道長度是企業進行營銷渠道選擇的重要因素,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不同的企業對于營銷渠道長度需求是不同的。例如,頂新集團提出的渠道精耕便是一種關于營銷渠道長度的研究。頂新集團精耕之前的渠道長度為:制造商、經銷商、售商、消費者,精耕之后的渠道長度為:制造商、多家經營、零售商、消費者。頂新集團將原先的三層渠道轉變為兩層營銷渠道。
(二)渠道寬度的創新
除了在渠道長度方面進行創新外,企業還可以在渠道寬度方面進行創新,企業渠道寬度方面的創新主要與企業的分銷策略有著密切的聯系。目前,主要有選擇性渠道、獨家性渠道以及密集型渠道這三者類型,企業完全可以將這三類渠道進行創新,拓展渠道寬度。例如,以可口可樂為例,可口可樂公司采用的便是高密度的分銷策略。在1995年的時候,可口可樂早已進入到美國45萬家快餐店以及250萬家商店當中,甚至在美國的180萬臺零售機中,可口可樂也占有了一定的比例,使得可口可樂的市場占有率從42%上升到54%。
二、企業營銷渠道創新策略探析
(一)制定渠道策略,完善渠道管理實施
企業在實際的營銷渠道制定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牢固樹立消費者為中心的渠道營銷理念,以滿足顧客的需求為目的,做到全心全意為消費者服務,努力提高顧客對于企業的忠誠度。其次,重新審查企業原先已有的營銷渠道,做好對于原先已有的營銷渠道的監督審查工作,對于那些落后的營銷渠道,企業甚至可以拋棄,做到從零開始,使得企業做到從市場背后打開市場。最后,企業在實際的營銷渠道制定中,還應該注意營銷渠道制定與企業經營目標以及內外部環境相協調。理想的營銷渠道是在渠道戰略、可用資源的基礎上實施的,營銷渠道選擇與制定必須與當前企業的戰略目標相結合。
(二)建立完善的客戶管理系統
首先,企業應該對現有的各類經銷商進行分類,根據各類經銷商的態度以及能力分為不可用以及可用經銷商兩大類。對于不可用的經銷商,企業努力做到淘汰,被淘汰的經銷商在短時間內可能對企業產生不良的影響,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淘汰是必須的。同時,還應該根據企業的實際經營能力,重新定義業務區域以及進行相應的市場細分,這是提高企業分銷渠道的重要手段。其次,重新確定下客戶的檔案內容。客戶檔案是企業對市場進行管理的重要方式,企業應該將客戶檔案由總經銷商擴展到所有的分經銷商,建立完善的客戶檔案管理制度。
(三)建立網絡渠道,鞏固已有渠道
隨著信息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我國企業為了適應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應該充分的利用現代網絡渠道,建立專業的網絡營銷渠道,加大對于網絡開發隊伍的培訓,提高網絡開發隊伍的素質、水平與能力。另外,企業還應該加強對于經銷商的培訓力
,增強經銷商對于企業文化、產品的認識,選擇更加出色優秀的經銷商,努力擴大企業的經營市場。
三、結束語
在我國經濟轉型階段的特殊市場環境下,企業要保持營銷渠道的相對競爭優勢,以客戶為中心的系統化觀念至關重要,營銷渠道模式與管理組織結構應向關系式、扁平化方向發展,在分銷渠道運作中合作與管理不可偏廢。在新一輪的營銷渠道變革階段,營銷渠道的發展趨勢是規模化、微利化和專業化,因而企業必須尋找適應市場發展和渠道發展趨勢的渠道模式。我國企業市場環境變化的大背景下,在營銷渠道創新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在實際的營銷渠道創新過程中,很多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著企業盈利以及擴大化再生產。企業應該深入研究自身營銷渠道存在問題,創新企業營銷渠道創新策略,為我國企業在營銷渠道方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徐宏桂.我國企業營銷渠道的創新路徑分析[j].管理科學文摘.2010
從2006年開始房價以較大的幅度上漲,在2013年,北京廣州等7個城市房價全年漲幅在20%-30%,上海、南京等17個城市漲幅在10-20%,漲幅在5-10%和0-5%的城市分別有39個、29個,百城平均漲幅為11.51%,僅溫州海口等8個城市下跌[1]。房價持續上漲使房地產行業的利潤增高,社會資本流入房地產業,導致其它行業的資源減少,發展緩慢,并會拉大收入差距,不利于擴大內需[2]。
2014年1-3月份,樓市出現了變動跡象,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同比下降5.7%,相比去年增幅下滑23.2%;住宅銷售額同比下降7.7%,與去年相比下滑34.3%。在成交量和成交價雙降的情況下,部分開發商選擇降價促銷以加快資金回籠。部分樓盤大幅降價,使已購買住房的業主感到很不滿。房地產業與地區和國家經濟聯系緊密[3],若房價暴跌將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4]。
房價的波動牽動著中國的神經,房價大漲或暴跌都是我們不愿看到的。政府已經出臺了調控政策,但不同城市房價漲跌各異。由于影響房價的因素較多[5],這些調控政策的作用難以明確顯示。假如沒有這些調控政策,任由房產市場自由運作,房價會如何?本文用沖突分析法,構建了由政府房產開發商住房剛性需求者和炒房者作為局中人的沖突模型,研究自由市場環境下房價的穩定性趨勢。
1.沖突分析
沖突分析法是國外在經典對策論和偏對策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對沖突行為進行分析的決策分析方法。它能通過對難以定量描述的現實問題的邏輯分析,進行沖突事態的結果預測和過程分析,幫助決策者做出科學的決策[6]。
沖突模型構建的主要要素有:
(1)局中人:是指參與沖突的集團或個人,他們擁有部分或完全的獨立決策權。
(2)選擇或行動:是各局中人在沖突事態中可能采取的行動。
(3)結局:是由各局中人的策略組合形成的局勢。
(4)偏好序列:是各局中人按照自己的目標,對可行結局排出的優劣次序。
得出局中人的偏好序列后,需對各結局進行穩定性分析。
分析過程有三個先決條件:①每個局中人都不斷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改變策略;②局中人在決定自己的決策時會考慮其他局中人可能的反應及對本人的影響;③平穩結局必須能被所有局中人共同接受。
穩定性分析時須確定每個可行結局對局中人而言的狀態,以局中人A、B為例:
(1)合理穩定結局。若對結局q不存在單方面改進,則q是合理穩定結局,記作R。
(2)連續處罰性穩定結局。若對結局q存在單方面改進結局q',且q'對于局中人B也存在單方面改進結局q'',但結局q''對于局中人A不比q更優,則稱結局q的單方面改進結局q'存一個連續性處罰。若結局q的所有單方面改進都存在連續性懲罰,則稱q為連續處罰性穩定結局,記作S。
(3)非穩定結局。考慮結局q,如果存在單方面改進局勢,但又不是s,則稱q為非穩定結局,記作U。無單方面改進局勢,記作X。
(4)同時處罰性穩定結局。若對于局中人A、B,結局q是非穩定的,那么在AB同時朝著q進行單方面改進產生的結局{pk}中,存在一個對于局中人A而言,不比q更優的p0,則稱對于局中人A,結局q的單方面改進結局存在一個同時性處罰。若對于局中人A,結局q的全部單方面改進結局,都存在同時性處罰,則稱q為同時處罰性穩定結局,記作U。
2.模型構建
房價沖突問題的局中人為政府、房產開發商、住房剛性需求者和炒房者。在沖突中,政府希望在控制商品住房土地供應量和房價穩定于較低水平的情況下,住房剛性需求者能買到房;房產開發商希望低價從政府手里拿到土地,然后將房屋高價賣出;住房剛性需求者希望能低價買到住房,并且在較長時期內保值;炒房者則希望房價走高,買到更多的房子,然后高價賣給或出租給住房剛性需求者。可以看到,房價沖突中局中人的目標分歧嚴重,沖突激烈且難以調和。
在沖突中,局中人都會選擇對自己目標更有利的決策。為了便于建模,本文認為局中人的決策為:政府增加或減少商品住房用地供應量;房產開發商抬高或降低房價;住房剛性需者租房或買房;炒房者賣房或買房。
局中人決策的組合共可形成28=256種結局,由于每個局中人的決策相互矛盾,而且必須做決策,所以會有大量不可行結局被排除。建模時用“1”表示采用某決策,“0”表示不采取該決策,將每一列的二進制向量轉換成相應的十進制值作為該結局的代碼,可行結局如表1所示。
3.結局偏好排序
3.1 計算結局權重
為了進行穩定性分析,需要確定各局中人對上述16種可行結局的偏好。本文應用層次分析法中的判斷矩陣來確定權重,以進行偏好排序。由于心理學家認為成對比較的因素不宜超過9個[7],所以本文不直接用判斷矩陣計算各結局對局中人的權重,而是先確定各決策對局中人的權重。由于結局是決策的組合,將各決策對局中人的權重累加求和,從而計算出各結局對局中人的權重,做出結局排序即可得到偏好序列。
設與總目標z相關的n個因素為x1,x2,…,xn,對于i,j=1,2,…,n,以aij表示xi與xj關于z的影響的比值,并用9個標度來表示,從而得到這n個因素關于z的兩兩比較判斷矩陣A。標度及含義如表2所示。
表2中第二行描述的是從定性的角度,xi與xj相比較重要程度的取值,第三行描述了介于每兩種情況之間的取值,1~9的倒數分別表示相反的情況。
權重的確定直接影響到分析結果,為保證得到的權重的合理性,需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8]。一致性檢驗,步驟為:
(1)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的最大特征值所對應的特征向量歸一化后即為排序權重向量。
(2)計算一致性指標C.I.,。
(3)查表求相應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
(4)計算一致性比率C.R.,。
當,認為判斷矩陣具有滿意一致性。查表得,矩陣階數為8的。應用上述構造判斷矩陣的方法可得政府的判斷矩陣,再依據一致性檢驗步驟進行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判斷矩陣具有滿意一致性。將各可行結局對應的二進制向量與w向量相乘,得出各可行結局對政府的權重。按照同樣的方法構造判斷矩陣并檢驗,可計算出各可行結局對其他局中人的權重。
3.2 結局偏好序列
對各結局的權重按大小做排序可得政府、房產開發商、住房剛性需求者和炒房者的結局偏好序列,結果如表4所示。
4.穩定性分析
4.1 穩定性分析過程
依據穩定性分析的先決條件和各穩定結局的定義,對結局偏好序列進行穩定性分析。通過邏輯推斷得知結局85對政府而言是同時處罰穩定性結局,可行結局對于各局中人的穩定狀態如表5所示。
4.2 穩定性分析結果
由表5知,只有結局166對于每個局中人都屬于穩定結局,任何局中人都無法通過單方面改進決策獲得更好的局勢,則全局平穩結局為166。結局166對應局中人的決策為:政府減少商品住房用地供應量、房產開發商抬高房價、住房剛性需求者買房、炒房者買房。
5.結論
(1)本文運用沖突分析法研究在自由市場環境下房價的變動趨勢。沖突分析的結果為政府減少商品住房用地供應量、房產開發商抬高房價、住房剛性需求者買房、炒房者買房,比較符合近年的事實。房價變動趨勢為上漲,表明如果政府不干預,房價會持續走高。
(2)住房剛性需求者的單方面改進局勢較少,表明在這場博弈中住房剛性需求者處于劣勢。他們是房價的最終承擔者,在讓市場自由運作不易控制房價上漲的情況下,就需要政府運用科學的調控手段加大調控力度。事實上政府已經出臺了很多政策,例如:增加住房建設用地和保障性住房的有效供應;實行嚴格的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加強對房產開發企業購地和融資的監管等。開發商住房剛性需求者和炒房者不僅要嚴格執行既定政策,還須自覺規范行為積極配合政府以促進樓市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江玲.論我國房價上漲原因及減緩房價上漲的措施[J].北方經濟,2013(05):64-66.
[2]傅東平.高房價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研究[J].改革論壇,2010-8:127-128.
[3]劉淑妮.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房地產投資風險研究[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09,23(3):120-124.
[4]劉薇薇.房價下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2(8):131-132.
[5]周鳴.影響房價的因素分析[J].時代金融,2013(11):155-156.
[6]陳家昀.基于沖突分析的中日爭端評價[J].科技信息,2013(13):491-493.
[7]鄧雪.層次分析法權重計算方法分析及其應用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2,42(7):93-100.
[8]郭建亮.基于模糊綜合評判的防空武器系統作戰能力評估[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09,23(1):112-115.
[9]汪應洛.系統工程[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153-160.
[10]吳祈宗.系統工程[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65-67.
【關鍵詞】長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災害預警
一、滑坡泥石流災害現狀
長江流域上游區域地質構造復雜,地層巖類齊全,新構造運動和地震活動強烈,地貌類型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氣候條件復雜多樣,時空分布差異大,雨量豐沛,分布多個暴雨中心,導致區域內滑坡泥石流強烈發育,成為我國滑坡泥石流分布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據2004年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202個縣級行政區第二次滑坡泥石流災害調查統計,體積在1萬m3以上,危及1戶居民以上的滑坡(包括危巖等)13000多處,滑坡體總方量近167億m3;流域面積在1km2以上,危及1戶以上的泥石流溝3000多條,流域面積約5萬多km2。
滑坡、泥石流是發生在長江上游部分區域內最嚴重的侵蝕過程,長江上游的東部、橫斷山區、云南西部及東北部、四川西部、隴南及陜南以及長江三峽庫區等,共有大小滑坡15萬處,泥石流溝道1萬多條,分布面積占10萬km2,是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分布最集中、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滑坡泥石流預警系統范圍涉及金沙江下游的云南省昭通市的昭陽區、彝良縣等;貴州省畢節地區的畢節市、大方縣等;四川省宜賓市的宜賓縣等,雅安市的雨城區、涼山州的雷波縣等;嘉陵江上游支流的白龍江(含白水江)和西漢水流域的甘肅省隴南市的文縣等;長江三峽庫區的重慶市開縣等;湖北省宜昌市的秭歸縣、等6省1市12市(州、區)共38個縣(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02°30′~110°01′,北緯26°30′~34°32′。土地總面積46.03萬km2。
項目區區域空間跨度大,地質構造復雜,地層巖類多樣,新構造運動和地震活動強烈,地貌類型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氣候條件復雜多樣,時空分異明顯,項目區內分布有多個暴雨中心。這些均構成了滑坡、泥石流發育的有利因素。同時,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類活動誘發滑坡、泥石流也愈演愈烈。
二、滑坡、泥石流的危害
1、直接危害城鎮及村莊
項目區地勢高亢,河流深切,山高坡陡,不少地區城鎮村莊就直接位于滑坡體上或外形較平緩的泥石流堆積扇上,這些區域一旦發生滑坡、泥石流,其上的城鎮、村莊將遭受直接危害。對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設立的56個預警點分析研究顯示,對縣城能造成直接危害的就有會理縣的清水溝、大方縣縣城等9處滑坡、泥石流。這類危害一般后果極為嚴重,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如1991年云南省昭通市頭寨溝發生2000萬m3大型滑坡,造成216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近1000萬元。1982年8月6日,甘肅省文縣縣城在40分鐘內降雨35.1mm,關家溝發生粘性泥石流,造成22人死亡,19人受傷,沖毀房屋672間,直接經濟損失260萬元。1981年4月9日,甘肅省舟曲縣泄流坡發生滑坡,體積近5000萬m3,堵斷了白龍江:提高水位22m,蓄水2100萬m3,回水7km,淹沒了舟曲部分縣城,損失超過1000萬元。
2、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2003年8月25日,四川省雅安市遭受特大暴雨襲擊,降雨量達到228.1mm,此次強降雨天氣誘發兩處山體滑坡和洪澇、泥石流災害,并造成雅安城區發生嚴重內澇。此次災害造成6人死亡、13人被泥石流掩埋、2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1500余萬元。2004年8月23日晚至24日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德昌縣暴發嚴重的泥石流、山體滑坡、山洪災害,共導致德昌縣8個鄉鎮受災,其中受災最嚴重的是茨達鄉、寬裕鄉和王所鄉,受災戶達到1350余戶、人口達4960人、無家可歸人數達1416人,房屋倒塌666間、危房1458間。
3、直接影響長江干支流河道
1983年7月,云南省巧家縣東坪老街的50萬m3泥石流物質沖進金沙江河道,金沙江斷流20分鐘。1985年6月12日,湖北秭歸縣新灘3000萬m3滑坡失穩,260萬m3滑體墜入長江,產生涌浪高達54m,爬高96m,造成干流斷航一周,10人死亡,毀房1569間,直接經濟損失700萬元。1994年4月30日,重慶市武隆縣興順鄉雞冠嶺巖崩,530萬m3巖體快速滑動,其中30萬m3巖體墜入烏江,形成長110m、寬100m、高100m的碎石壩,阻礙烏江航運達數月之久,造成4人死亡,12人失蹤,經濟損失達1000萬元。
4、影響水利水電及防洪工程效益的發揮
項目區不少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受到滑坡、泥石流的直接或間接危害。如四川省屏山縣歐家村電站,裝機1.89萬kw,投資5000萬元,該水電站興建在一個古滑坡體上,滑坡體總方量372萬m3,目前治理滑坡已耗資130余萬元。又如云南省彝良縣奎香白楊水庫,入庫泥石流固體物達20萬m3,水庫已成沙庫。著名的小江河床,在13年內由泥石流沖入物淤積而抬高3.5m,防洪形勢日趨嚴峻。
5、影響交通運輸
2003年7月12日凌晨發生的湖北省秭歸縣千將坪特大滑坡,不僅造成500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和24人失蹤或死亡,而且還阻斷了青干河的水路交通和省道路線。
6、對農田的危害
滑坡、泥石流對農業的危害主要是沖毀或淤埋耕地,毀壞水渠、塘壩等,并且對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1988年四川省屏山縣大乘鄉全和村暴雨滑坡,使19hm2良田喪失利用價值,引水渠被破壞,4500余人鬧水荒,影響灌溉面積10hm2。2004年9月21日,四川省巴中市大部分地方遭受大到暴雨襲擊,降雨誘發多處山體滑坡,導致房屋倒塌1274間,損壞3100間,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243.94 hm2。
三、長江流域上游區域滑坡泥石流預警系統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1、預警系統現狀
1990年,作為中國政府實施“十年國際防災減災計劃”的重要舉措,經水利部提議,長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員會研究決定在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組建滑坡、泥石流預警系統,并將其納入“長治”工程防治體系,長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監測預警工作由此展開。預警系統范圍涉及金沙江下游的云南省昭通市,貴州省畢節地區,四川省宜賓市、涼山州、雅安市;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龍江(含白水江)和西漢水流域的甘肅省隴南市、甘南州、天水市,陜西省漢中市、寶雞市;長江三峽庫區的湖北省宜昌市、恩施州,重慶市等6省1市12市(州、區)38個縣(市、區)。截止2005年底,預警系統已建有1個中心站,3個一級站,8個二級站,56個監測預警點和18個群測群防試點縣(見表1.1),擁有300多名專業監測預警人員,監控面積達11.3萬km2,保護著30萬人生命安全和數十億元固定資產安全。
2、存在的主要問題
預警系統建成投入運行以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這項工作還處于探索、試點和局部開展階段,還不能適應全面、有效防災減災的需要,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目前預警系統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預警系統效益的進一步發揮。
(1)監測手段科技含量不高,技術落后,難以準確科學的監測預警。目前的監測預警站點普遍采用簡易的監測方法,即主要靠人工監測,監測方法單一,遇到雷雨天氣,通訊難以暢通,而到夜間,監測預警工作又很難實施,嚴重制約了防災方案的實施。
國內因素:
1、地產。成交量明顯回調,價格相對穩定。在監測的35個城市中,大部分城市樓市成交面積環比上漲,其中哈爾濱漲幅最大,環比上漲166.85%。10個重點城市中,6個城市成交面積環比上漲,其中北京漲幅最大,達110.17%;而成都、武漢等城市成交量跌幅較為明顯。能監測到價格的城市中,重慶、武漢、寧波等城市成交均價環比上漲,深圳、廈門等城市略微下調。總體來講,所監測城市的成交價格在較小范圍內調整,基本保持穩定。土地供應宗數有所增加,土地供應面積減少。7月第三周監測的20個主要城市共推出土地129宗,環比增加16%。推出土地面積共計513萬平方米,較上周減少56萬平方米,環比減少10%;土地成交量有所增長,共成交土地43宗,環比增長8%,成交面積共計268萬平方米,環比增加40%;成交價下降明顯,7月第三周監測的20個主要城市整體成交樓面均價為1465元/平方米,環比下跌59%。7月第三周監測的20個主要城市住宅用地推出量收緊,共推出29宗,環比下降41%,推出土地面積183萬平方米,環比減少42%。住宅用地成交量增加,共成交28宗,環比上升47%,成交土地面積155萬平方米,環比增加17%:住宅用地成交均價大幅下降,為2065元,平方米。降幅達50%。
2、地方融資。當前,銀行系統上上下下忙碌著的工作應該是對規模逾7萬億元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進行風險核查及清理。受訪權威人士指出,其中近三成將被視為正常貸款而免于劃入地方融資平臺管理范圍,且各商業銀行應于年內基本完成對壞賬的核銷。據銀監會初步統計結果顯示,截至6月末,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約7.66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按公司化運作、有獨立和穩定第一還款來源、項目現金流能夠覆蓋償還本息的貸款約有2萬億元,占比27%。針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風險,按照銀監會此前制定的時間表,各商業銀行已于6月底前完成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授信業務的“解包還原”全面自查清理工作:三季度末前。商業銀行必須做到準確分類,提足撥備,年內基本完成對壞賬的核銷。
3、“十一五”的要求。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2010年關停小火電機組1000萬千瓦,淘汰落后煉鐵產能2500萬噸、煉鋼600萬噸、水泥5000萬噸、電解鋁33萬噸、平板玻璃600萬重箱、造紙53萬噸。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333億元、中央財政資金500億元,重點支持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建設、循環經濟發展、淘汰落后產能、城鎮污水垃圾處理、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以及節能環保能力建設等,形成年節能能力8000萬噸標準煤,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1500萬噸、垃圾日處理能力6萬噸。各地區要將節能減排指標落實到具體項目。節能減排專項資金要向能直接形成節能減排能力的項目傾斜,盡早下達資金。盡快形成節能減排能力。
4、貨幣政策。2008年7月底左右,為了應對不斷深化的國際金融危機,我國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沒有參與國際上的競爭性貨幣貶值。為穩定外需、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為亞洲和全球經濟的復蘇做出了巨大貢獻。當前全球經濟逐步復蘇,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鞏固。2010年6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隨著未來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的不斷發展。可能會面臨新的挑戰,我們將遵循既定政策。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5、經濟結構。市場供需結構趨平衡。根據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20個行業中,金屬制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等行業達到50%以上:飲料制造業位于50%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纖制造及橡膠塑料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行業低于50%。從分項指標來看,生產指數和進口指數均有小幅下滑,顯示企業生產減速。7月生產指數為52.7%,比上月回落3.1個百分點:進口指數為49.3%,較上月回落1.1個百分點。生產指數和進口指數回落顯示市場供應趨緩,有利于緩解前期工業產能過剩的壓力,促使我國經濟建立供需平衡的結構。
國際周邊因素:
1、澳通脹壓力得到抑制。分析人士認為。澳大利亞2010年第二季度通脹率低于預期,意味著在過去一年的大幅加息后,澳大利亞已成功抑制住通脹壓力。預計該國至少將在未來幾個月內維持利率于4.50%不變。澳大利亞統計局7月28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第二季度CPI較上個季度上升0.6%。較去年同期上升3.1%,漲幅均低于此前預期的1.0%和3.4%。當季核心CPl分別較上季和上年同期上升0.5%和2.7%,位于澳大利亞央行所設的2%~3%的通脹目標區間內。道明證券和墨爾本研究院8月2日公布,澳大利亞7月通脹指數較上月上升0.1%,增幅顯著收縮,該指數6月攀升了0.5%。摩根大通表示,澳大利亞央行在7月升息的可能性已消除,該行甚至可能在未來3個月內暫停升息。麥格理銀行也認為,澳大利亞央行可能暫停加息直至2011年。但澳新銀行經濟學家則表示。澳大利亞央行仍有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度加息25個基點,他們稱“從長期看,澳大利亞的通脹壓力仍然存在。第二季度是通脹周期中的低點,2010年底和201 1年通脹壓力將達3.5%。”道明證券高級戰略分析師安妮特?比其爾稱。雖然澳大利亞的物價上行壓力有減輕跡象,但通脹指數仍連續第9個月攀升。比其爾預計,該國通脹率可能在未來12個月內逼近央行目標通脹區間上限,澳央行可能將在2010
年11月和12月加息。自2009年10月以來,澳大利亞央行已加息6次,累計加息幅度達150個基點。但自2010年5月開始。該行已連續兩個月維持利率不變。
2、英國明年前難加息。英國央行定于8月5日公布利率決議,分析人士預計,該行將維持利率于0.5%的歷史低點不變,可能最早將在201 1年第二季度開始加息至0.75%。而在2010年底前加息的可能性僅為20%。英國國家統計局7月23日的最新數據顯示,該國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達1.1%。約為預期的兩倍,并創4年來最高水平。不過,英國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3.2%,低于5月漲幅3.4%。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委員費舍爾7月28日稱,雖然英國經濟增長仍面臨風險,但在刺激措施、英鎊貶值以及全球需求回升的帶動下,經濟復蘇勢頭將得以持續。但他同時指出,英國的通脹率可能會繼續回落。與之相反,另一位MPC委員森坦斯則特別指出了英國的通脹風險。森坦斯稱,當前經濟狀況正在改善。英國央行應開始升息,他建議將利率從0.5%調升25個基點。
3、歐元區經濟增速放緩。歐洲央行也定于7月5日公布利率決定。分析人士預計。該行將維持利率于1.0%的低位至2011年第三季度。屆時將加息至1,25%。并于2011年底前上調利率至1.50%。金融信息公司Maxkit7月2日公布的調查顯示,歐元區7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增至3個月高點56.7,但擴張幾乎完全由德國推動。歐盟統計局7月30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歐元區7月通貨膨脹率上升至18個月來最高水平。該地區的失業率仍維持在12年高點。經濟學家預計,下半年歐元區經濟增長速度將會放緩。施羅德投資管理公司歐洲經濟分析師桑格納表示:“盡管歐元區的經濟活動有所增強,但該地區私人消費活動仍不旺盛,預計歐洲央行仍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維持利率不變。”
作者簡介:周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學院副教授,100872.林榮華,中國人民大學農村區域發展本科生,100872.
一、引言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利率市場化改革十分關鍵。70年代末期,拉美南部的三個國家——阿根廷、智利和烏拉圭在金融自由化進程中,因取消存貸利率上限和允許銀行在資本市場上自由競爭,帶來了嚴重的宏觀不穩定。在中國現有體制和金融發展狀況制約下,利率市場化同樣難以實現,而只能以漸進方式放開利率控制。韓國和我國地區就是采取漸進方式推動利率自由化的,它們在整個改革過程中保持了對利率的靈活管理。美國和日本的市場發育程度雖然很高,但其利率自由化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同樣經歷了一個漫長時期,比如,美國有關存款利率上限的"Q條例"就實行了相當長時期(許健,2003)。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表明,利率市場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2000年以來啟動的新一輪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在利率市場化方面不斷邁進。1998、1999和2002年,已經三次擴大農信社貸款利率浮動幅度。2003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又規定,自2004年1月1日起,農村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空間進一步擴大。按照"明晰產權關系、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服務功能、國家適當支持、地方政府負責"的總體要求,加快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在民間借貸比較活躍的地方,實行靈活的利率政策。允許信用社貸款利率靈活浮動,貸款利率可在基準貸款利率的1.0至2.0倍范圍內浮動。然而,對農信社利率改革試點效應實時跟蹤評價的結果發現,由于利率市場定價機制的形成明顯滯后于利率管制的放松,多數試點社未利用利率改革試點提供的空間,建立以供求關系、風險評價和時間價值為基礎的定價機制,而是簡單的將利率改革試點看作高息攬儲和高息放貸的工具,實行無區別的統一上浮(馮邦彥、陳彬瑞,2003)。
那么,新一輪農村信用社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成效如何,能否達到支農目標,改善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狀況呢?筆者對新一輪農信社利率改革的試點地區——福建省福安縣(市)及柘榮縣(均屬閩東地區)進行了實地調查,并將對調查結果做出經濟解釋。
中圖分類號: F712 文獻標識碼: A
自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隨此我國的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的飛躍和發展,而這些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國際貿易的投入、進步與成功。甚至可以說,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國際對外貿易情況極大地推動了該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立足于全球化得經濟大背景下,我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很重大的變化,也要求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應該隨著經濟結構來變化,更重要的是要基于現在已經形成的發展模式來做出相應的更好的調整,以此來促進我國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由經驗得到,一個國家的對外國際貿易都是以小范圍或者大范圍的地區對外經濟貿易為基礎的,一個國家在技術、資源、成本等方面的優勢有利于增加其區域競爭力。伴隨著我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WTO)之后,我國的國際貿易狀況也愈見攀升,通過對外貿易的作用機制,更快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對于國家的發展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國際貿易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學方面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國際貿易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在當下新的經濟市場下,國際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發展也有了新的相互關系。
首先,國際貿易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某個地區的自身發展情況特別是經濟情況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極大地依賴于這個地區的對外國際貿易狀況的,國際貿易能夠改變該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要素,用來促進地區經濟的增長,例如,資源配置的最大化、人力資源的豐富、高科技的投放等。使那個地區在降低各方面生產成本時,還可以兼顧同時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都是通過對外國際貿易的經濟規模的廣泛擴大。另外,若能同時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創立新型的開放企業管理制度,最優化產業結構,兼顧國際貿易,就能夠更好更快地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更好更快地完善市場經濟體系。
其次,區域經濟也能夠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反作用于國際對外貿易。區域同大體的國家一樣,其對外國際貿易受到經濟發展水平及經濟政策的有力制約,好比如東南沿海部分地區有著更為開放的國家地區經濟政策,外貿政策及其他原因,很大程度上促進及保持著這些地區經濟的較快發展,也更大地促進了這些地區的對外貿易更為發達。由此可以說,國際貿易推動了東部沿海的人均收入和地區總收入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很大地初級了地區經濟的發展,使得東部沿海地區的地區經濟得以保持較快較高的增長速度。
二、 國際貿易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國際貿易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兩面性的。
一方面,國際貿易有力地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自從改革開放后至今,我國在對外貿易方面發展較快,直至目前已經躍居與世界進出口貿易大國行列,在發展對外國際貿易的同時,也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而且,國際貿易促進了我國各個企業開始引進國外先進優化的技術和設備,甚至是人才,同時帶動相關企業管理技能及體制的創新發展,我國擁有著廣袤的國際市場以及本土市場,對外貿易較大地促進了我國產品的結構優化,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的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另外,都知道國際對外貿易分為兩個大的層面:出口貿易及進口貿易。從出口貿易方面來說,其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它即可以引進其他國家的優良技術和設備,并對它們進行改進,利于促進產業技術的進步,也可以刺激地區的產業投資投放,增加資本的積累,也可以進一步擴大國外市場得以獲取更大地經濟利益,大大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由此保持該地區經濟更快更穩的發展。同樣地,進口貿易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所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進口貿易加速了低效率企業更快地沒出市場,體現和實現競爭的超越特性,從進口通道引進了國外先進科學技術、資金、人才及設備設施,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也能夠節約我國部分科學及市場研發的費用,更為重要的是,進口貿易刺激了市場新的需求,促進了國內自身新產品的投入及研發,開拓了更為廣袤的市場。
還是拿東部沿海地區來說吧,該地區對于國際貿易的依存度較高,其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當中,對外貿易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鞭策作用。首先,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東部沿海地區的對外國際貿易也不斷擴大其規模,使得其區域經濟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東部沿海的區域經濟增長和帶動其各方面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結構快速升級優化,大大提高人均勞動收入水平。其次,從產業主體結構及國際對外貿易方式上看,該地區中小企業中的外商投資企業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它們都是以出口加工貿易為主的企業,為東部沿海地區帶來了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培養了優秀的技術工人及人才,輸入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機制,大大推動區域產業調整,擴大東部沿海地區在國外及國內的市場份額,加大了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實力,更好更快地發展區域經濟。
由此可以看到,合理的貿易發展戰略措施及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對外貿易對于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得以帶動該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對外國際貿易使得推動區域發展的經濟要素變成現實地生產力,提高了要素配置的效率,提高了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因此,國際貿易促進著區域經濟發展要素的積累,提高了發展效率,大大促進了區域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也能夠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
另一方面,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國際貿易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勢必也會帶來一定程度的破壞,產生消極的影響。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決定了其在世界經濟市場上的地位懸殊。我國在區域經濟對外貿易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影響著地區經濟的發展。例如部分發達國家工業技術為主的出口貿易造成發展中國家地區環境的惡化及資源的枯竭,最終影響地區發展。目前看來,消極影響還未引起很大程度上的重視,但也應該有所警覺了。
總的來說,現在國際貿易對于區域經濟的增長是十分重要且極具關聯的,應重視對外的國際貿易發展。
三、國際貿易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途徑
在現今新的經濟市場的大背景下,國際貿易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互相聯系促進。面對新的國際經濟市場和國內市場經濟,新的貿易壁壘突顯了對外國際貿易對于區域經濟的消極影響。按這個情況下,如果想要持續取得國際領先的經濟發展水平,應該對于當前的部分經濟發展模式進行調整,而且要及時,從而應對新市場的考驗。如今,國際貿易對于產品的數量及質量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對于區域經濟當然也有了更嚴格的更高層次的要求,所以說,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化是勢在必行的。它要隨著對外貿易政策及貿易壁壘的不斷調整老優化區域經濟的自身發展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給是的國際貿易與區域經濟更好更快地適應新的市場經濟,在新經濟在走得越來越好,越來越遠。
1、動態利益市場分析
國際貿易的利益可以分為靜態利益與動態利益。所謂靜態利益就是指開展貿易以后,在這種利益的趨勢下都可以獲得經濟發展,表現形式主要是資源總量的數量不斷增加;動態利益就是指自從開展貿易以后,對貿易雙方都會產生經濟和社會不同程度的積極影響。二者的側重點不同,靜態利益主要是側重于主要是指通過貿易所產生的消費方面的好處,這種益處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不斷增長的,而動態利益的范圍比較廣,是指通過貿易的作用而作用于社會生活等其他方面的影響,如果將靜態利益擬定成為直接的貿易利益,那么動態利益就是指貿易的帶動作用,而對經濟和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進而帶來利益。
2、改善投資結構、優化經濟結構
一個國家和地區往往會受到出口產品的慣性應道,所以通過改變資本的投資結構會對產業的資本產生正面的促進作用,增加出口效益,這樣就會獲得比較廣闊的產業領域,進而優化社會經濟結構,提高生產力,尤其是對自身比較有優勢的產業領域和生產水平有很重要的提升作用。
3、擴大市場
一個國家和企業的出口增加就會需要很大的市場,市場的擴大,就會對規模經濟效益起到直接的導向作用,所以通過一定的方式不斷的擴大國際市場,可以使商品獲得更大的市場容量,在這種優勢的條件下,必然有利于社會和企業進一步擴展市場,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
總而言之,國際貿易在區域經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不可撼動的地位,我國在發展國際貿易與區域經濟的同時,也應該正視到其消極影響。通過國際貿易的不斷擴張可以直接帶動外資的不斷加入,在外資的作用下可以促進經濟的不斷發展,這樣就能夠不斷的提升區域自身的經濟實力。國際貿易極大地促進著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們要依據不同的市場經濟來調整經濟結構,健全外貿政策,構建一個綠色健康的國際貿易大環境,促進區域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使得國際貿易真真正正地為區域經濟服務,達到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