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農田建設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7 17:41: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標準農田建設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標準農田建設

篇(1)

中圖分類號:S28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39

高標準農田是指在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范圍內,建成集中連片、高產穩產、設施配套、抗災能力強、生態良好、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符合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需要增加宣傳力度,加大公眾參與力度。并且要嚴格選擇規劃單位,加大規劃人員的培訓,增強業務水平,避免低水平設計所造成的問題。規劃單位應當充分了解現場勘察情況,尊重生產者的意見,在充分了解當前形勢的基礎上,開展項目規劃工作。

1 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困境

1.1 權屬調整阻力大

當中國頒布的時候追求的是“絕對公平”的原則,而且分土地的時候也考慮到土地質量好壞、土地到家庭距離等多重因素,從而土地被認為分隔化、破碎化。而建設高標準農田就要打破原有的田塊、地塊破碎的局面,并且需要在田地增加灌排水設施,在田間修建耕作道路,而這又占據了部分耕地面積,因此需要相應地調整耕地承包經營權。但土地是農民的生存地,是生活的根本保障,調整耕地承包經營權關系到農民的根本權利,因此,開展工作麻煩進展緩慢,這又成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最大難點。

1.2 建設資金分散

國家農業部對耕地推廣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家土部門實行的“土地整理項目”、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實施的“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等多個部門都已經開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但這些部門相互之間沒有遵守 “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溝通原則,使各部門之間由于缺少溝通和缺乏協調合作而各自為政,并且每個部門的工作側重點也是不一樣的。例如:國家國土部門的土地整治要求是對田地、田地的小路、田地里面的溝渠等進行系統的整改,從而優化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而國家農業部門則是把重點放在了中低產田的改造上,以至于項目之間常常脫節,嚴重導致了重復建設、重置等現象。

1.3 村民阻止施工

農民是土地的所有者,是土地的主人。無論是否建設高標準農田,農民都有發言的權力,而完善公眾參與制度是保障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否符合當地實際情況,是否可以滿足農業生產的關鍵。因為只有當農民了解到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實際情況,擁有是否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選擇權、獲得在建設高標準農田過程中的話語權的時候,才能真真正正地征詢到農民的意見,才能設計出符合實際、滿足農民的建設規劃。然而這些卻沒能在實際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全部實現。

2 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困境的對策探討

2.1 制定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規范制度

保障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的關鍵就是規劃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規章制度。由于中國土地寬廣、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等諸多原因,這就意味著在不同生態區的自然條件、不同農業生產活動的發展前提下需要制定出不同的高標準的農田建設原則,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修改,進行細化。

2.2 實施土地輪流機制

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需求是耕地規模經營,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具體表現恰恰也是耕地規模經營,這就說明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推進農業現代建設發展的關鍵。根據“大穩定、小調整”的原則調整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根據耕地產能對等交換的原則,實現農田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輪轉。要采取相應的鼓勵措施來避免土地分隔化、破碎化現象的出現,杜絕因農民外出打工而使耕地荒廢現象的發生。

2.3 建立完善的公眾參與機制

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機制的目的是保障r民主體地位不受侵害,保障農民土地合法權益,以便農民不再阻止高標準農田建設,并能夠積極有效地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法規適合當地農民的生存發展需求。因此,必須要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廣和宣傳,切實提高農民的積極性。通過各種手段讓農民了解高標準農田建設意義和內容,讓農民知道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后對自身利益的改變,以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農民參與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時候,要想提高農民參與的效果,就必須要突出農民參與的具體細節。農民必須切實參與到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確定、選址、對田地進行現場勘測、實施建設等每一個工作環節,并且表達自己的意見。為保證公眾參與的規范性,就必須完善農民參與制度化的條令,對農民在參與過程中所提出的要求、原則等必須作出相關規定。

3 結束語

高標準農田建設對于我國人多地少的狀況,是一件造福子孫萬代的事業,對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我國農產品產量與質量都具有重大的意義。但是農民是土地的主人,只有農民有效地參與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當中去,充分發揮參與的積極性,不阻止施工的時候,才能有效落實、保證高標準農田建設。

參考文獻

篇(2)

摘 要:“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建設4億畝高標準農田,大力建設農業現代化國家。為此,筆者采用實地調研的方式,以具體的案例,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現狀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提出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進建議。關鍵詞:高標準農田 建設 分析中圖分類號:S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7(b)-0145-01高標準基本農田即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我國人均耕地不足1.5畝,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2001年以來,全國統籌推進田、水、路、林等綜合整治,建成了2億多畝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整治后的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2個等級,平均畝產提高10%~20%,生產成本普遍降低10%~15%。因此建設高標準農田對于建設農業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筆者以遼陽縣建設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為例,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現狀進行分析。1 基本情況、主要做法及成效(1)基本情況。遼陽縣于1995年被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縣,2009年被列入國家首批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項目縣。2009年至201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共投資9170萬元,建設高標準農田7萬畝。(2)主要做法。一是科學規劃,規模開發。選取資源潛力大、有一定生產基礎、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塊作為項目區;從現場勘測入手,對水、田、林、路、橋、涵、閘、站等工程建設內容進行反復論證,發揮工程的最大效益;根據區域農業發展的需要,結合項目區實際情況,科學謀劃項目和工程布局。二是嚴格規范,公開招標。嚴格按照“公平、公正、公開”及“擇優、誠實、信用”的原則,抓好土地建工程招投標,選出一流的施工單位承建項目。三是科學組織,保證進度。為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順利實施,成立了項目工程指揮部,確保項目建設做到“三個到位”和“四個確?!保唇M織到位、宣傳到位、謀劃到位;確保項目如期完成任務、確保項目實施期間不出現問題、確保群眾真正受益、確保做成一流的項目工程。四是完善制度,形成合力。按照全面推進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完善各項管理制度。項目工程在規劃設計、建設階段就明確管護主體,按照“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引導項目區群眾管好、用好工程。同時,按照“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亂”的思路,搞好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加強項目間的有機銜接,形成打造高標準農田的工作合力。(3)取得的成效。一是完善了項目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渠道的雜草沒了,田間運輸修了作業路,又有科技人員到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從根本上解決了項目區灌溉和洪澇問題。二是從經濟效益上看,增加了農民收入。以該縣2009年小北河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為例:高標準農田1萬畝已經建成,通過示范項目開發,水稻每畝增產50 kg(開發前畝產600 kg、開發后650 kg),以2.8元/kg計,1萬畝增加收入140萬元;每畝節電30元(開發前每畝電費120元,開發后每畝90元),1萬畝共節省電費30萬元;同時,通過高標準農田項目扶植農戶購買農機,項目區機械化程度大大提高,每年可以節約資金70萬。以上三項共增加農民純收入240萬元。2 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1)存在的問題。一是費用上漲。人工費上漲,2009年至2012年,3年內兩項定額費用均未上漲,實際費用卻分別上漲80.07元和144.98元。機車費用上漲,以挖掘機為例:2009為每小時200元,2012年上漲到260元,漲幅為30%。材料費上漲,鋼材上漲18%。水泥上漲52%。燃油2009年每噸7700元。2012年每噸9800元,上漲28%。綜合費用上漲40%以上。二是投資標準低。高標準農田財政補助標準為每畝1200元。比2009年中低產田改造多投入500元。但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增多,建設標準提高,扣除人工材料上漲因素的影響,實際投入與2009年改造中低產田基本持平。所有的農業開發項目設計,均是根據資金來安排工程。去掉管理費、科技費、管護費、監理費、招標費以及改良土壤、農機作業補貼等費用,真正用于工程建設資金約占財政資金的83%左右。而且設計費沒有列支。加之,項目區現有的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因此,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資金則非常有限。三是農民投入意識淡薄。農業開發資金的農民自籌部分不到位,導致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設計縮水,影響建設標準。四是重建輕管,建管失調。竣工工程管護責任落實不到位,破損的開發工程陷入了小病不治,大病治不起的惡性循環狀態,農業綜合開發的長基效應得不到發揮。(2)改進建議。一是增加資金投入,提高建設標準。據測算,按目前現有的農田基礎設施,高標準農田的投入標準是:旱田應為每畝1300~1400元,水田應為每畝1600~1800元。二是合理確定開發規模。項目規模的確定應實事求是,有多少面積便一次性治理到位,以保證一個排灌體系的完整。三是浮動投入標準。由于現有田間基礎設施差異性較大,需要建設的內容也相差甚遠。因此需要在不打破一個地區每畝投入標準的前提下,對項目建設的投入進行適當浮動,按照建設內容來確定資金補助標準。四是提高管護費提取比例。建議上級開發部門加大管護資金的提取比例。同時,積極引導各級政府及財政部門加大對工程管護的投入力度。五是壓縮農民自籌,才能使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工程預算更切合實際。六是強化對項目區領導干部的考核。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以提高領導干部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近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明確到2020年,完成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4億畝。相信通過全社會上下的共同努力,不斷完善和改進不足之處,創新建設方式方法,這一目標一定會早日實現。

篇(3)

一、充分認識建設“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的重大意義

經過多年堅持不懈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我市農田灌排條件持續改善,抗御旱澇災害能力顯著增強,糧食連年增產增收。但從整體上看,全市農田水利設施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問題仍普遍存在。“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是確保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決定性因素,是保障農村民生、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基礎支撐。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統一認識,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出發,充分認識建設“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的重大意義,搶抓機遇,積極作為,為夯實農業持續發展、農村和諧穩定的水利基礎作出積極貢獻。

二、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上級關于加快推進水利改革發展的文件精神,切實將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以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前提,對“山水田林路、干支斗農毛”進行集中、規模、徹底治理,建設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集成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目標任務。力爭到2020年,全市建成有灌溉設施、有水源依托的高標準農田200萬畝。

一是實現耕地灌區化。以區(市)為單位,把耕地有序地規劃到不同類型灌區中,以灌區模式規劃治理,同時根據不同水土資源條件和農業發展規劃布局,通過新建一批、恢復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灌區,全面提高全市灌區灌排設施配套水平。

二是實現灌區節水化。圍繞節水增效,以灌區為單元,因地制宜推廣高效節水技術,建設高效型、生態型、節水型灌區。要充分利用除險加固后的水庫水源,實行多水源聯合調度,發展管道灌溉、噴灌、滴灌;井灌區要積極推行自動控制管道輸水灌溉模式,實現灌溉節水化、智能化。

三是實現節水長效化。通過規范建設程序、完善管理機構、理順管理體制、落實管護責任、強化調度運行等有效措施,確保節水工程良性運行和持續發揮效益。

(三)總體要求。

一是統一規劃布局。按照注重實效原則,以水源為依托,以區(市)為單位,以萬畝灌區為單元,根據不同的水源、種植作物、產業結構等情況,科學規劃布局,對農田水利設施進行統籌規劃、集中建設、規模治理,做到區(市)一次性整體規劃,分步驟、分部門具體實施。

二是統一水源配置。所有涉及農田水利的項目必須經過專業的水資源論證,根據各區(市)水資源分布情況,對當地水和外調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統籌考慮,依據灌溉定額對不同灌區供水需求進行統一安排,保證每一處灌區都有可靠的水源保障。

三是統一技術標準。各類農田水利工程設施都要依據統一的技術標準和節水模式進行規劃建設,著力打造精品工程。

四是統一稽查驗收。各區(市)要按照統一技術標準和不同行業項目管理要求,對不同渠道投資的灌排工程進行統一的稽查和驗收,確保工程整體效益發揮。

五是統一管理體制。骨干工程由水管單位統一管理,田間小微型工程通過明晰產權統一交由用水戶協會管理。

六是統一調度運行。不同類型項目區建成后,依據工程體系狀況,由水管單位進行一體化運行調度,確保發揮灌區功能。

三、強化工作措施

(一)大幅增加投入。要大幅度增加財政投入,認真落實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田水利建設政策,確保足額提取、定向使用。要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強水利建設基金籌集使用管理,運用市場化融資手段,鼓勵和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建立起政府主導、多元投資的穩定增長投入機制。要強化資金統籌使用管理,按照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充分整合農村涉及農田水利資金,集中投入,整體推進。要建立完善投入激勵機制,落實獎補政策,通過以獎代補、先干后補、多籌多補、多干多補等方式,調動基層投資建設的積極性,同時采取有效措施,鼓勵農民投工投勞,發揮基層群眾在“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篇(4)

中圖分類號 S28;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5-0228-02

南江縣位于四川東北邊緣,毗鄰陜西省漢中市和廣元市旺蒼縣,距成都463 km、西安432 km、重慶520 km。全縣轄48個鄉鎮、522個村、86個社區,幅員面積3 383 km2,總人口70.36萬人,現有耕地2.82萬hm2,其中水田1.7萬hm2,旱地1.12萬hm2。全縣耕地分為水稻土、紫色土、沖積土、黃壤、黃棕壤和石灰(巖)土等6個土類,大部分土壤富鉀、缺磷、氮不足。面積最大的土類是水稻土,占46.38%,其次是紫色土類,占27.9%。近幾年來,南江縣以“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新增農資綜合補貼用于糧食基礎生產能力建設”、“退耕還林基本口糧田建設”等項目為契機,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的總體目標,堅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性、示范性和引導性,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豐富和諧新農村內涵,為盆周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探索了新路子[1-2]。

1 南江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現狀

1.1 新增農資綜合補貼資金用于糧食基礎生產能力建設

中央財政新增農資綜合補貼資金集中用于糧食基礎生產能力項目建設有特色。2010年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930.67 hm2,在長赤鎮和紅光鄉9個村具體實施。新建、整治田間灌排渠系62.542 km、排濕渠1.65 km,新建配套建筑物2 235處,小型抗旱水源工程:整治山坪塘20座、新建蓄水池40口,小型灌排泵站2處;田(土)型調整:田型調整415.4 hm2,修筑田(地)埂3 750 m,培肥地力303.07 hm2。

1.2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建設

南江縣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成效明顯。2008―2012年在南江縣下兩、八廟、正直、大河等18個鄉鎮實施,建設基本口糧田3 240 hm2,其中坡改梯733.33 hm2,改土培肥753.33 hm2,改造中低產田1 753.33 hm2。新建和維修蓄水池162座,新建沉沙池或山糞池867口,新建小型提灌站2座,新建和整治排灌溝渠87.85 km,整治山坪塘111口,新建田間作業道26.93 km,整治機耕道18.86 km。通過項目建設,實現了能排、能灌,擴大防澇面積,增加保灌面積,提高有效灌溉面積,實現旱、澇保收;同時,通過實施土壤改良,增施有機肥,推廣項目、稻田保護性耕作等技術,促進秸稈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培肥地力,不斷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實現由“藏糧于倉”向“藏糧于地”的戰略性轉變。

1.3 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

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質量高。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2010―2013年田間工程及農技服務體系建設在長赤鎮的建華村、清泉村和元潭鄉的字庫、九泉、石寨村等19個村實施,建設高標準糧田1 333.33 hm2,新建及整治田間灌渠系24 km,新建蓄水池20口,新建提灌站2座,田間耕作道3.75 km,整治機耕道5 km,土地平整166.67 hm2,地力建設1 000 hm2。按時、按質、按量高標準的全面完成建設任務。

據統計,南江縣2007―2013年在長赤鎮、南江鎮、沙河鎮、正直鎮、東榆鎮、紅光鄉、紅四鄉等逾20個鄉鎮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共建設高標準農田5 573.33 hm2,其中坡改梯1 506.67 hm2,改土培肥10 240 hm2,改造中低產田5 186.67 hm2。新建蓄水池530口,開挖、疏浚渠道852.4 km,新建、整治排灌渠系2 028.15 km,整治山坪塘133口,新建田間耕作路110.2 km,整治機耕道113.86 km。建設內容為小型蓄水工程、灌排渠系建設、田(土)型調整、梯田埂建設、農田耕作道、機耕道的整治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及農耕農藝等配套設施建設。通過項目實施,使項目區灌溉保證率達到95%,將原來的旱田、“望天田”變為能排能灌的高產穩產農田,大大提高糧食基礎能力,促進了農業發展。該項目可使項目區農戶中低產田土比例由80.95%降為18.6%。項目區年糧食基礎能力由現在的10.5 t/hm2提高至12.225 t/hm2,年平均增產1 725 kg/hm2,年新增糧食基礎生產能力6 605.4 t。

2 抓好盆周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具體措施

2.1 強化“三大保障”,高規格推進建設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措施落實??h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項目工作,將其作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會議精神、為農民辦實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惠農措施來抓。政府要成立以分管農業的副縣長為組長,縣農業局局長、財政局局長為副組長的項目領導小組,狠抓任務、資金、人員、技術“四落實”??h農業局成立了技術專家組、外業下鄉督查組等工作機構,土肥站具體負責項目的實施及日常工作,從而做到領導、技術、人員、后勤保障“四到位”;各項目鄉鎮也要建立相應機構,做到項目實施黨政重視、部門齊抓共管,確保項目實施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二是資金保障。堅持“政府補助、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原則和“性質不變、渠道不亂、配套使用、各交各的賬,各記各的功”的原則,按照各資金來源部門對項目實施的具體要求,加強項目資金整合,優化資源配置。三是科技保障。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加快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農業局要抽調專業人員分片蹲點作業,加強技術指導和質量監督。開展與農科院校合作,集成應用耕地保育技術、耕地污染防治技術和配方施肥技術,挖掘增產潛力[3]。

2.2 堅持“三大原則”,高起點編制規劃

一是因地制宜、整體規劃的原則。實施項目中,要嚴格實行項目業主制、工程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強對工程質量、進度的監管。把建設示范片,建好精品工程,突出規模效益,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作為規劃設計工程著眼點,堅持“高起點規劃設計、高質量施工、高規格利用、高效益運行”的原則,堅持集中成片、規模開發、整體推進的改造開發策略,切實搞好項目規劃設計。二是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的原則。要深入到項目鄉鎮實地踏勘,對項目規劃設計進行現場初驗,做到規劃設計標準一致、項目實施程序一致。采用同一個標準進行工程建設,無論是丘陵盆周山區還是平地,無論是改田還是改土,工程標準設計要高、質量要好;田型調整要規范,農田排灌渠系布局科學合理,經濟實用,排灌渠平直、牢固、美觀,按溝渠的功能深度達標[4];修建的橋、涵、閘、池、農田制口和道路等配套設施,做到數量足、質量高、設置合理;改土工程做到地埂牢固,臺位清晰,坡面水系健全,溝、池、凼、路布局合理,配套齊全,達到改土“平、厚、壤、固、肥”技術標準。三是重點突出、產業優先的原則。按新高標準農田建設方案要求實施,結合項目重點抓好建設村的銀花、茶葉等南江特色產業發展。

2.3 突出“三大重點”,高標準組織實施

一是明確工程任務,加快項目實施??h農業局、財政局領導要隨時督查工程質量和進度。實施嚴格的工程管理制度,做到任務明確,分解到人,實行外業下鄉人員包片負責,隨時進行項目質量監督、檢查工作,加強技術指導。做好每個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等工作。各項目鄉鎮、村社積極配合,按照下達的項目計劃,嚴格按照設計施工,分工序檢查,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確保按時完成工程。二是加強項目管理,保證工程質量。堅持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層層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各施工企業、監理單位和項目業主要明確職責,加強項目監管,嚴格按照省農業廳制定的《建設1 000萬畝高標準農田工程規劃綱要(2011―2015年)》和《四川省糧田建設標準》等相關技術標準進行建設。在施工過程中始終要求把質量放在首位,嚴格基本建設程序。項目業主對施工企業的質量和進度要進行定期督查;監理單位要隨時監督施工企業的施工質量;對各項目鄉鎮的項目實施進展情況進行督查,對進度慢、建設質量不合格有關責任單位和個人實行公開曝光;實行“倒計時”制度,對項目實施單位實行一月一匯報,確保按期按質完成項目實施計劃。三是加強資金管理,確保后勤保障。在資金管理使用上,要嚴格按照財政部、農業部《項目試點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實行專戶儲存、專人管理、??顚S茫⒔⒑吐鋵嵐ぷ髫熑沃?,加強資金使用情況的檢查,自覺接受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督,確保項目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3 存在的問題

一是南江縣中低產田土面積大,人均占有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項目投入力度不大,導致中低產田土比重大,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一遇極端天氣,對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產生較大威脅。二是部分鄉鎮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到位,組織領導措施不夠得力;爭取項目時積極主動,建設項目時消極應付。三是按照產業化的思路來規劃和組織實施項目的力度不夠,產業結構調整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綜合效益的發揮。四是項目建設與質量標準還有一定差距,重“硬件”建設、輕“軟件”建設,重工程建設、輕工程管護的現象較為普遍。五是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砂石、水泥、肥料等物資價格上漲,項目實施單位造價增高,資金嚴重不足,導致項目實施達不到預期的質量和效果[5-6]。

4 實施盆周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對策

一是盆周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技術要求高、任務重,尤其是在盆周山區縣,交通極為不便,環境較差,地方財力相當緊張,工作經費支出相對較大,在項目概算中,參照當地、當時材料價格適當調高單價,同時增加工作經費比例,以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二是繼續加大國家、省市農業主管部門對盆周山區縣農業立項,特別是在基本口糧田建設、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更多、更大的支持。按照統籌規劃,捆綁資金、合理布局、突出重點、集中資金、有序實施,確保建設質量,發揮資金的規模效益,推動土地改造、開發、利用的可持續發展。三是加強工程建后管護。要創新機制,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管護辦法和措施,把建后管護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來抓,定期對建后工程追蹤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此外,建立獎懲機制,將工程管護工作納入考核目標,確保建后管護工作落實[7]。

5 結語

總之,南江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工作在省、市農業主管部門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相關部門密切配合,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高,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效果明顯。在盆周山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應當按照省、市主管部門的要求,加大力度,拓展思路,創新機制,探索盆周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新路子,從而加快盆周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以適應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達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糧食生產安全,為實現盆周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6 參考文獻

[1] 董艷瑋.東港市椅圈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綜合效益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1(11):247,249.

[2] 吳行一,陳軍,曹承富,等.建設高標準農田任重道遠――旱災之后的思考與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09(22):452-455.

[3] 齊西文,許芳艷,季志云,等.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 促進團場經濟和生態建設快速發展[J].新疆農墾科技,2013(1):63-64.

[4] 田棟.甘谷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建設探討[J].甘肅科技縱橫,2013(10):83,138-139.

篇(5)

中圖分類號:F33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0-2287-03

Regionalizing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Based on Niche-fitness Suitability Model with Potential Construction

GUO Feng-yu,MA Li-ju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 He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niche theory. The potential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in the aspect of ecology was studied. Taking Lulong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on niche and realistic niche was analyzed. A model of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construction niche with 12 indexes from 3 aspects with natural endowments of farmland, infra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and site condi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county area was regionalized using GIS.

Key words: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potential construction; regionalization; niche fitness

基金項目:河北農業大學非生命學科與新興學科科研發展基金(Fs2009201);河北省科技計劃項目(11237109D)

以河北省盧龍縣為例,在明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實質和內涵基礎上,構建基于生態位適宜度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評價模型,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進行合理的分區,旨在為有序引導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使工程設計更有針對性,編制更適合實際的工程措施,從而有效提高縣域耕地等別。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盧龍縣地處河北省東部,燕山南部低山丘陵區,位于118°45′-119°08′E,39°43′-40°08′ N,總面積955.82 km2。依據《盧龍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年)》確定的2011年盧龍縣基本農田控制面積為37 297.04 hm2,基本農田面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39.02%,占農用地面積的51.43%。盧龍縣是全國116個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近年來基本農田整理項目規模8 474.80 hm2,占基本農田總規模的22.72%。通過整理,區域內基礎設置得到極大完善,基本農田質量顯著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1.2數據來源

研究選取的數據包括盧龍縣2011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庫和耕地質量等級補充完善成果,盧龍縣DEM高程數據、地形圖、土壤圖、基本農田劃定外業調查數據,盧龍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年)、2011年經濟統計年鑒、基本農田整理項目和農開辦農業水利項目等資料。

1.3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分區評價

1.3.1生態位適宜度模型生態位適宜度是在Hutchinson的“n維超體積”生態位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指作物的現實資源位與其最適生態位之間的貼近程度,用于表征作物對其生境條件的適宜程度[1,2]。運用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可以認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必須以各種資源條件為支撐和基礎,他們共同構成一個多維的資源條件空間[3]。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所需的各種資源因子構成最適資源生態位空間,耕地的現實資源構成對應的現實資源生態位空間。二者之間的匹配關系,反映了區域耕地現狀資源條件對其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的適宜性程度[4]。當現實資源位完全滿足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需要時,顯示生態位適宜度為1;當現實資源位完全不能滿足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需要時,生態位適宜度為0。可見生態位適宜度能夠反映區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資源需求與現狀資源生態因子之間是否具有良好的匹配關系[2]。通常情況下,作物對資源環境的要求可分為如下3類:

對于正向作用的因子,即指標因子資源必須滿足其最低要求,而且越豐富越好,如土壤有機質含量,計算公式為:

xi= 0 si

對于負向作用的因子,即指標因子資源的現狀值越低越好,如坡度,計算公式為:

x= 1si≤Dimin1-(s-D)/(D-D)?RDiminDimax(2)

對于最適值在某一區間,過高或過低都是不好的指標因子,如路網密度,計算公式為:

xi=0 si≤Dimin,si≥Dimax(Si-Dimin)/(Diopt-Dimin)?RiDimin

式中,xi為第i種資源的生態位適宜度指數,Si為資源現狀的測度,Di為對資源要求測度,Dimin為資源要求的最小值,Dimax為資源要求的最大值,Diopt為資源的理想要求值,Ri為資源的保證率。

1.3.2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根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對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定義,即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農田。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提高農田基礎設施水平和配套程度,改善農業機械化、規?;a條件,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改善農村生態景觀,提高糧食生產保障能力,促進高標準農田持續利用的系統工程。本研究在考慮盧龍縣農業生產的特點并結合實地調研與咨詢專家的基礎上,遵循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從自然稟賦、基礎設施與施工條件和立地條件3方面選取12個指標因子,構建了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特爾菲法相結合確定指標因子的權重(表1)。

1.3.3評價指標分值計算由于各評價指標的取值范圍和量綱往往不一致,難以直接進行比較分析,所以要將各評價指標進行無量綱、標準化處理,以消除量綱的影響,使不同性質、不同度量的評價指標具有可比性[5]。根據因素指標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影響方式和作用程度不同,借鑒農用地分等體系中的賦值標準,采用經驗法和專家咨詢法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評價指標分級賦值標準。根據因素指標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影響方式和作用程度不同,可將評價指標分為閾值型因子和數值型因子。對于閾值型指標按照表2進行分級打分,對于數值型指標,可按相關公式計算[6-8]。

1.3.4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分區評價根據Shefold限制性定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適宜性通常由隸屬度最小的因子決定,當某些因素在數量或質量上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影響接近某一臨界值時,就成為限制性因素[5,9]。采用綜合生態位適宜度評價模型[式(4)]行指標量化分布的空間疊加,得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綜合生態位適宜度,采用自然斷點法,將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劃分為基本具備、稍加改造、全面整治3大建設潛力類型區[6,10]。

Sp=0min(xi)∈0Sp=xi × wsi min(xi)?埸0(4)

式中,Sp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適宜性指數;xi為某一評價單元指標的生態位適宜度值,wsi為第項指標的權重,n為指標個數。

2結果與分析

盧龍縣基本保護區內共有耕地28 822.24 hm2,通過上述評價可劃分為基本具備、稍加改造和全面整治3大建設潛力類型區。即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區(Ⅰ)、稍加改造區(Ⅱ)和需要全面整治區(Ⅲ)。由圖1可知:

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區(Ⅰ) 面積為11 306.24 hm2,占區域內耕地總面積的39.23%。該區域屬于基本具備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地區,主要分布在盧龍縣南部的平原地區和縣城北部潘莊鎮、劉家營鄉、燕河營鎮和陳官屯鄉的平原地區。近期建設的區域面積較大,該地區的基礎條件較好,建設的迫切性和可行性都較高,只需進行較少的投入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稍加改造區(Ⅱ)面積為6 468.57 hm2,占區域內耕地總面積的22.44%。主要分布在下寨鄉、雙望鎮、印莊鄉和潘莊鎮,分布與近期建設區相鄰,反映其建設具有明顯的過渡性以及連片推進性,該地區為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稍加改造區域。區域內灌溉排水設施、道路年久失修,基本農田質量有待提高,應針對該地區基本農田的不足,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進行項目設計與施工。

需要全面整治區(Ⅲ)面積為1 1047.43 hm2,占區域內耕地總面積的38.33%。主要分布在盧龍縣的北部、西南部和東部半丘陵地區,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全面整治的地區。該地區基本農田坡度影響較大,同時基本農田的自然稟賦較差,基礎設施存在灌溉不足、道路缺損等嚴重的情況,由于分布受地形因素的限制連片性以及區位條件都較差,施工難度較大且所需資金較多,因此為高標準基本農田遠期建設區域。該區域的基本農田生態環境脆弱,建設工程應以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安全,同時加強基本農田的質量。

3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內涵出發,構建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生態位適宜度模型,以GIS技術為支撐,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進行研究,將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劃分為3大潛力區。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區呈現明顯的空間聚集特性,由平原區向丘陵區、半山區依次過渡分布,結果表明生態位適宜度模型能夠有效劃分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適宜度的空間差異性。

本研究指標權重確定采用的是專家打分法,主觀性較大,可能造成評價結果有一定的偏差,因此今后如何確定一個客觀評價系統需要進一步研究??茖W劃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區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本研究主要側重于耕地的自然屬性因素,實際工作中還應考慮社會經濟條件、政策限制等因素。

參考文獻:

[1] 聶艷,喻婧,崔燦. 基于GIS和生態位適宜度模型的園地適宜性評價――以湖北宜昌市夷陵區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21(8):1000-1005.

[2] 牛海鵬,趙同謙,張安錄,等. 基于生態位適宜度的耕地可持續利用評價[J]. 生態學報,2009,29(10):5535-5543.

[3] 郭姿含,楊永俠.基于GIS的耕地連片性分析方法與系統實現[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0,26(3):60-62.

[4] 李秀珍,布仁倉,常禹,等. 景觀格局指標對不同景觀格局的反應[J].生態學報,2004,24(l):123-134.

[5] 錢輝,張大亮. 基于生態位的企業演化機理探析[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6(2):20-26.

[6] 張志斌,潘晶,李小虎. 近30年來蘭州市人口密度空間演變及其形成機制[J]. 地理科學,2013,33(1):36-44.

[7] 馮銳,吳克寧,王倩.四川省中江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時序與模式分區[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22):243-251.

篇(6)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2-2228-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2.009

Study on the Potentiality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Taking Yanbian as An Example

SUN Bo, LI Shu-jie, LIU Ya-nan, MA Xiao-wei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1,China)

Abstract: Taking Yanbian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termining the construction potential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the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land utilization,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5 aspects,14 indicator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were built. The basic farmland of Yanbian w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basic areas with high standard conditions,a little renov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ctification,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with high standard conditions were good, totaling 31 359.67 hm2,distributed in Dunhua and Antu. There were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basic farmland,with an area of 70 093.97 hm2,mainly distributed in some counties and cities such as Dunhua,Antu and Yanji. Basic farmland comprehensive remediation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in many aspects of land,water,roads,forests and villages,a total area of 197 932.92 hm2,which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tate.

Key words: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potential; regional distribution; Yanbian

在國家將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基本農田作為重大舉措的背景下,吉林省在《關于加快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將基本農田按照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稍加整治和需全面整治3種類型區域進行劃分[1]。本研究對延邊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及區域分布進行深入探討,有助于科學編制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計劃,推進土地整治。

1 研究區域概況及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域概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坐落于吉林省東部,北緯41°59′-44°30′,東經127°27′-131°18′,全州總面積達42 700 km2,約占吉林省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延邊州下轄8個縣(市),即延吉市、D們市、敦化市、琿春市、龍井市、和龍市、汪清縣和安圖縣。2014年,全州耕地面積為437 664.31 hm2,其中,基本農田總面積299 386.56 hm2,基本農田保護率達68.41%。

如圖1、圖2所示,從類型結構來看,全州基本農田中,旱地面積最大,占基本農田總面積的85.37%,水田次之,水澆地及園地、林地面積較??;從地域分布來看,敦化市與汪清縣基本農田面積較大,圖們市基本農田面積最小。

1.2 數據來源

基礎數據包括經濟社會狀況、土地開發利用水平等,主要來源于延邊州統計年鑒、延邊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延邊州各縣市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成果及國民經濟數據、統計表等;圖件資料包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行政區劃圖、土地利用現狀圖等,通過對延邊州國土資源局及相關部門進行調研獲得。本研究評價時點為2014年12月31日。

2 建設潛力綜合評價

2.1 評價單元的確定

以延邊州的全部鄉鎮(共計67個)作為基本評價單元,在整理、核實延邊州2014年土地利用規劃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基本農田保護圖及農用地分等成果圖等圖件的基礎上,基于ArcGIS軟件平臺,利用空間分析法將以上圖件疊加并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范圍。

2.2 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潛力就是有選擇地將基本農田劃定為高標準基本農田的過程[2]。延邊州地貌呈山地、丘陵、盆地三個梯度,以山地、丘陵居多,若僅以坡度作為評價基本農田的因素,則不能完全體現基本農田質量現狀以及各縣市的差異性。因此,為保證基本農田建設潛力評價科學合理,本研究遴選自然地理條件、土地利用情況、糧食生產能力、基礎設施條件、區域發展條件作為準則層,同時,評價指標的篩選也嚴格遵循全面原則、可行原則及可比原則[3]。在高標準基本農田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后,通過層次分析法(AHP)對比各層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值(表1)。

2.3 確定評價指標分值

2.3.1 評價指標的獲取

1)自然地理條件。有機質含量、有效土層厚度、平均利用等別等自然地理條件的數據通過延邊州各縣(市)的農用地分等成果獲得?;贏rcGIS軟件平臺,將農用地分等成果與變更調查數據中的基本農田圖層相交,對每個評價單元賦予所需屬性值,若同一評價單元有多個屬性值,則按照以下公式確定整個評價單元的屬性值。

其中,Si為各評價單元中屬性值為i的全部圖斑面積之和,S為各評價單元的總面積,Xi為屬性i的數值大小。簡言之,本研究按面積比例確定各評價單元屬性值的大小。

2)土地利用情況與基礎設施條件?;巨r田保護率、集中連片程度、新增耕地潛力、農村道路比例、森林覆蓋率主要通過土地利用變更數據庫獲得?;贏rcGIS軟件平臺,提取出基本農田、農村道路、林地等圖層,并導出屬性表以獲取所需數據。以延邊州各鄉(鎮)為基本評價單元,選取內陸灘涂、其他草地、鹽堿地、沼澤地、沙地及裸地6種地類數據計算新增耕地潛力的現狀值大小。

3)糧食生產能力與區域發展條件。糧食單產及播種比例、單位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人均耕地面積及農民純收入、農業人口比例等數據通過延邊州統計年鑒獲得。

2.3.2 評價指標標準化處理 由于本研究選取的指標雖全部為正相關指標,但具有多樣性,量綱和數量級都不統一,需要進行標準化處理,使得指標之間具有可比性[4]。因此,采用極值標準化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處理后的指標值均在0~1范圍內,具體方法如下:

Xij標準=(Xij-Ximin)/(Ximax-Ximin)

式中,Xij標準為標準值,Xij為原始值,Ximin為標準化的最小值,Ximax為標準化的最大值。

2.3.3 算各指標分值 采用綜合評分法計算延邊州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條件值。將各單項指標加權求和,對延邊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進行綜合評分,得出各鄉(鎮)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分值,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Pi是區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值,Xij表示第i個鄉(鎮)第j項指標的分值,Wj代表第j項指標的權重值。

3 建設潛力分級

3.1 建設條件分級標準

利用ArcGIS自然斷點法,根據延邊州實際情況和基本農田的評價結果,將全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按綜合分值的大小分為5級(圖3)。Ⅰ級,0.590 0~0.670 0分,分別是敦化市的官地鎮和安圖縣的松江鎮;Ⅱ級,0.510 0~0.589 9分,分別是延吉市的朝陽川鎮,圖們市的長安鎮,安圖縣的萬寶鎮、兩江鎮、亮兵鎮、永慶鄉,敦化市的沙河沿鎮、雁鳴湖鎮、黑石鄉、額穆鎮,汪清縣的羅子溝鎮;Ⅲ級,0.430 0~0.509 9分,分別是延吉市的依蘭鎮,圖們市的涼水鎮,敦化市的江南鎮、大石頭鎮、大橋鄉、賢儒鎮、翰章鄉、青溝子鄉、紅石鄉,琿春市的敬信鎮、楊泡滿族鄉、哈達門鄉、馬川子鄉,龍井市的德新鄉、老頭溝鎮、東盛涌鎮、白金鄉,汪清縣的大興溝鎮,安圖縣的明月鎮、石門鎮、新合鄉;Ⅳ級,0.350 0~0.429 9分,分別是延吉市的小營鎮,圖們市的月晴鎮、石峴鎮,敦化市的黃泥河鎮、大蒲柴河鎮、江源鎮、秋梨溝鎮,琿春市的春化鎮,三家子滿族鄉,板石鎮,密江鄉;龍井市的開山屯鎮、三合鎮;和龍市的頭道鎮、東城鎮、西城鎮、龍城鎮;汪清縣的東光鎮、復興鎮、百草溝鎮、春陽鎮、雞冠鄉;Ⅴ級,0.270 0~0.349 9分,分別是延吉市的三道灣鎮,龍井市的智新鎮,琿春市的近海街、英安鎮,和龍市的南坪鎮、八家子鄉、崇善鎮、福洞鎮,汪清縣的天橋嶺鎮、汪清鎮,安圖縣的二道白河鎮。

3.2 劃分建設潛力區域

3.2.1 劃分依據 結合延邊州基本農田現狀和全州已實施的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的具體情況,按照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稍加整治和需全面整治3種分類標準,分析不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的區域分布情況(圖4)。

1)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是指田間設施基本配套,基本不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便可滿足正常生產甚至規模化生產的需要,具備高產、穩產能力,糧食產量可達到當地最高水平的基本農田區域[5-8]。一般來講,當地農用地利用等最高的基本農田區域、水田區域、相對集中連片的區域及已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程或標準良田工程的區域,即為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的區域。因此,本研究將基本農田建設條件Ⅰ級的評價單元確定為全州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的區域。

2)稍加整治是指骨干工程設施完備,但田間工程設施存在不足的基本農田區或整備區。該類區域在著力完善田間工程設施,大力開展防護林、農用井、涵管、生產路等相關工程,完成維修改造后才能達到高標準基本農田的要求[9]。因此,本研究將基本農田建設條件Ⅱ級的評價單元確定為全州稍加整治的區域。

3)需全面整治是指需在田、水、路、林、村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的區域,不但要維護好在建的整治項目和社會等多方面投入的土地整治項目,而且要將新安排的項目與農業、水利等方面的項目進行銜接,充分發揮資金的整合作用[10-13]。理論上,經過整治的耕地可全部建設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因此,本研究將基本農田建設條件Ⅲ級、Ⅳ級、Ⅴ級的評價單元確定為全州需全面整治的區域。

3.2.2 劃分結果 將延邊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的分布情況,按照基本具備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的區域、稍加整治區域、需全面整治區域3個類別進行統計,結果如下。

1)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的區域。由表2可知,延邊州基本具備高標準建設條件的區域總規模為31 359.67 hm2,主要分布在敦化市的官地鎮,安圖縣的松江鎮。

2)稍加整治區域。由表3可知,延邊州稍加整治區域潛力總面積70 093.97 hm2,主要分布在延吉市的朝陽川鎮,敦化市的沙河沿鎮、黑石鄉,安圖縣的兩江鎮等鄉鎮。

3)需全面整治區域。由表4可知,延邊州需全面整治區域潛力總面積197 932.92 hm2,在全州廣泛分布。

4 結果與分析

1)延邊州的全部基本農田中,基本具備高標準建設條件的共31 359.67 hm2,占全州基本農田總面積的10.48%;稍加整治的共70 093.97 hm2,占23.41%;需全面整治的共197 932.92 hm2,占66.11%(圖5)。由此可見,全州質量較高的基本農田較少,大多數需要進行全面整治。

2)結合指標體系評價結果及建設條件分級圖、建設潛力區域分布圖的潛力級別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延邊州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的基本農田分布在敦化市和安圖縣;需稍加整治的基本農田主要分布在敦化市、安圖縣和汪清縣,延吉市及圖們市也稍有分布;需全面整治的基本農田分布較廣,基本在全州各鄉(鎮)均有分布。由此可見,敦化市和安圖縣的基本農田質量較全州其他縣(市)高,和龍市基本農田質量較全州其他縣(市)低。

5 小結與建議

本研究結果表明,除敦化市與安圖縣外,延邊州其他縣(市)的基本農田質量普遍較低,應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進行整治,即不同潛力的高標準基本農田應按照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稍加整治、需全面整治的順序開展建設。再結合各縣市、各鄉鎮高標準基本農田的不同情況,從田塊、水利、農田道路、農田防護林等多個方面著手進行土地整治。其中,田塊應因地制宜建設,使其有利于田間機械作業,便于經營管理;水利以疏通、硬化溝渠為主,并配套附屬設施,保證排澇需要,根據各鄉鎮不同的地形條件和耕地類型,選擇不同的排澇方式;根據現有交通設施的具體情況,應著力修整或補充農田機耕道路,完善農田道路體系,使田間道路通達便捷、布局合理;依據延邊州各縣市田、水、路、村的實際情況開展農田防護林建設,重點在于將農田防護林的主要林帶配置成網格,形成農田林網化,形成一個既有綜合生態防護功能,又符合農作物生長的農田防護林體系。

參考文獻:

[1] 李 濤,廖和平,楊 偉,等.大都市邊緣區高標準基本農田潛力評價及建設模式研究――以重慶市渝北區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8(5):109-114.

[2] 楊 偉,謝德體,廖和平,等.基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模式的農用地整治潛力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7):219-229.

[3] 王新盼,姜廣輝,張瑞娟,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10):241-250.

[4] 郭貝貝,金曉斌,楊緒紅,等.基于農業自然風險綜合評價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劃定方法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4,29(3):377-386.

[5] 薛 劍,韓 娟,鳳榮,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評價模型的構建及建設時序的確定[J].農業工程學報,2014,30(5):193-203.

[6] 方勤先,嚴 飛,魏朝富,等.丘陵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及潛力分析――以重慶市榮昌縣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9(3):122-130.

[7] 劉建生,鄖文聚,趙小敏,等.基于差距度與投資度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研究與應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3):47-53.

[8] 唐秀美,潘瑜春,劉 玉,等.基于四象限法的縣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布局與模式[J].農業工程學報,2014,30(13):238-246,293.

[9] 王 晨,汪景寬,李紅丹,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區域分布與建設潛力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S2):226-229.

[10] 孔祥斌,靳 京,劉 怡,等.基于農用地利用等別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10):46-51.

篇(7)

立足于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采取有力措施,把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投入和項目布局突出向糧食主產區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聚集。一是要求各省區農發機構將土地治理項目的財政資金,進一步向糧食主產縣特別是谷物主產縣集中,繼續向《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確定的800個產糧大縣傾斜。二是要求除河北、內蒙古、、青海等生態保護任務較重以外的省份,安排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財政資金不得低于土地治理項目財政資金的90%。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已下撥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資金172.43億元,其中用于13個糧食主產區119.49億元。

二、優化建設區域布局

圍繞貫徹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進一步調整和優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布局。根據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稟賦條件,以合理利用水資源為重點,統籌考慮土地、氣候和生物資源分布狀況,將全國農業綜合開發區域劃分為重點開發區、保護性開發區、限制性開發區,把高標準農田建設進一步向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重點開發區聚焦,兼顧生態資源環境有一定恢復能力的保護性開發區,嚴禁在生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差的限制性開發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三、繼續提高投入標準

為強化公共財政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支持力度,根據地方實際需要,從2014年起,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項目與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項目實現并軌,統稱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并適當提高了畝財政資金投入標準。各?。ㄗ灾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以下簡稱“各省”)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畝均財政資金投入標準提高到以省為單位加權平均為1100―1300元,比2013年提高了近10%。同時,允許將2003年(含)以前年度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區納入高標準農田項目范圍予以提質建設,其中1988―1998年(含)建成的項目區畝均財政資金投入標準不超過1000元;1999―2003年(含)建成的項目區畝均財政資金投入標準不超過800元。

四、積極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加強機制創新,積極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一方面鼓勵和支持從事糧食種植的農民合作組織、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及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單獨申報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安排農業綜合開發資金2.02億元,在14個省(區、市)支持169個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另一方面,積極開展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財政補助資金形成的資產交由農民股份合作社持有和管護的試點,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篇(8)

(一)夯實農業基礎,助推經濟發展

三門峽市多為丘陵山地,山高坡陡,丘陵起伏,土地質量差,中低產田面積大,農產品產量低而不穩,直接影響到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和三門峽市經濟社會發展。

全面實施農業綜合開發以來,三門峽市把改造中低產田作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通過采取生物、科技等措施,對項目區的“山、水、田、林、路”進行綜合治理,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持續開發。

如果三門峽市現有可開發利用的156萬畝中低產田能夠全面有效開發,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影響農業生產的各種障礙全部解除,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小麥單產提高到650公斤/畝,玉米單產提高到900公斤/畝,果品單產提高到3500公斤/畝,那么在種植結構和規模不變的情況下,三門峽市糧食總產將由現在的6億公斤增加到13億公斤,果品產量將由現在的17億公斤增加到70億公斤,人均生產糧食由現在的260公斤提高到562公斤,人均生產果品由現在的735公斤提高到3043公斤。如果能達到這個目標,農業綜合開發就會徹底夯實三門峽市的農業基礎,將會為三門峽市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二)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加快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就是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以經濟效益為主向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轉變。形成資源配置規?;?、集約化,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區域化,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產品商品率。因此,沒有強大的物質裝備和科學技術的強力支撐,現代農業就無法實現。建設高標準農田,從本質上講就是通過對現有耕地的水利灌排設施、田間道路、土壤肥力、農業機械等進行全面物質裝備和高標準建設,從而形成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提高土地產出率,提升農產品質量,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穩定可持續的生產局面,以滿足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

陜縣二仙坡果品有限公司在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發展現代農業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大膽的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已成為三門峽市現代農業的典范和排頭兵。該公司經過對7700畝蘋果基地進行高強度的物質裝備和科技武裝,所有果園全部采用了滴管微噴技術,有效地解決了灌溉供水不足的問題;全面實施果樹整形、果實套袋、生物農藥、殺蟲燈滅蟲、生物有機肥、反光膜增光、利用物聯網墑情遠程監控、灌溉自動控制等技術,果品產量和質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2011年,該公司果品單產達3500公斤/畝,優質果率在70%以上,單個蘋果售價10多元。如果三門峽市的蘋果生產都能達到二仙坡的生產水平,銷售收入將會成倍增長,效益十分可觀。

(三)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三門峽市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人口不斷增加,工業用地、住房用地、重點項目工程用地持續增加,人增地減的趨勢在短期內不可逆轉。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多,能源資源消耗量勢必增加,碳排放量必然上升,自然環境必然遭到破壞,洪澇、干旱、沙塵暴等各種極端天氣將會頻繁出現,必然會給農業生產帶來諸多困難。面對這種形勢,一方面要擴大耕地資源,確保耕地總面積的相對穩定;另一方面在現有耕地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提高土地產出量。建設高標準農田就是通過對耕地農業基礎設施進行全面裝備和配套,提高土地質量等級,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達到旱能澆、澇能排,確保農業穩定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二、強化措施,全力打造高標準農田

三門峽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本思路是:圍繞服務主導產業,突出果品產區,兼顧糧食產區;圍繞解除主要障礙,突出水源工程建設,強力推進節水灌溉;圍繞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突出農田設施裝備,構建發展平臺;圍繞產業升級換代,突出科技推廣強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為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扎實推進,三門峽市重點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突出山區特點,高標準規劃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上,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因地制宜,區域布局;集中連片,規模開發;突出重點,務求實效;一次規劃,分步實施;一次建設,長期受益”的原則,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

一是開展資源普查,澄清家底。組織縣、鄉(鎮)、村和規劃設計部門有關人員,對全市的土地資源、水資源和農田基礎設施現狀進行全面普查,分類建檔立卡。根據普查情況,以縣為單位,制定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二是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在規劃布局上,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的原則,突出區域特點。在項目安排上,先開發沿河川區,再旱塬區,再丘陵區,再山區;在水資源利用上,先自流灌溉,再提水灌溉,再集雨灌溉;在產業發展上,靈寶、陜縣圍繞果品產業,盧氏縣圍繞大田露地蔬菜、煙葉,澠池縣圍繞糧食、煙葉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進行規劃。三是明確建設標準,滿足生產要求。

(二)狠抓工作落實,高標準建設

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大,事關項目區群眾的切身利益、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現代農業進程,是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基礎工程,因此,要堅持質量第一的觀念,把質量意識貫穿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全過程,以高度的責任心、強烈的事業心,嚴把每個環節,以一流的工作態度創建一流的工程。

一是對高標準農田進行一流的規劃設計。在項目規劃設計上,聘請具有規劃設計資質的優秀設計單位進行規劃設計。規劃設計的總體要求是面向未來,強化項目區的功能,按30年使用年限對項目工程進行規劃布局、對單項工程高標準設計,外在形象美觀,內在質量求實。二是選擇一流的施工隊伍承擔項目工程建設任務。通過招投標的方式,把技術力量強、施工設備好、信譽度高的施工隊伍吸納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當中。三是增加監理力量,實行全方位全程監理。在項目工程監理上,以專業監理公司進行專業監理,以聘請項目區水利技術人員和群眾代表為質量監督員進行社會監理,解決丘陵山區項目工程點多、線長、面廣,監理人員不足,監理不到位的實際問題。四是實行分級督導,嚴把工程質量。在項目工程建設督導上,實行市級農開辦每半月巡回檢查督導一遍,縣級農開辦每周督導一遍,項目區鄉(鎮)抽派專人分片包干,每天督導一遍,村干部分包標段,全程跟蹤督導。

(三)強化后續開發,高效益利用

竣工項目管護難,關鍵在于項目工程利用不充分,使用頻率低。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大項目區的后續開發。要積極引導項目區群眾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引進推廣先進適用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輻射帶動作用,提高農產品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目前,三門峽市已形成了210萬畝優質果品基地,年產果品17.5億公斤,年加工果品60萬噸;35萬畝優質蔬菜基地,年產8億公斤;標準化養殖小區180個,年存欄生豬70萬頭、牛47萬頭、家禽110萬只。這些基地的形成,對促進項目區后續利用和深度開發,并為區域性優勢產業進一步壯大注入活力,提供支持。

三門峽市高標準農田后續開發的目標是:通過對年度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各項措施的強化配套和完善,加大高標準農田后續開發利用的力度、廣度和深度,逐步建成100萬畝噸糧田,50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150萬畝標準化果品示范園區的目標,實現糧食自給有余,農民年度收入持續穩定快速增加。

三、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篇(9)

耕地綜合治療的高標準主要就是指通過一定的配套設施,采取科學有效的農田建設舉措,集中、連續的形成一套完整的耕地治療體系,旨在提高耕地的抗災能力、改善農田經營方式,提高產能。我國是農業大國,農田耕作歷史悠久、耕作經驗豐富,但是對于農田建設的高標準耕作研究尚且不夠完善。如何根據我國農業發展現狀,結合先進技術和經驗制定詳細標準促進農業科技發展是研究的主要目的。[1]

一、高標準耕地治療的基本概念

所謂的高標準耕地綜合治療是指在傳統農田建設基礎上強化建設條件、建設要求等內容,側重于不同區域的具體農田改進辦法。在綜合建設過程中,要考慮到耕地本身的區域性、適應性,根據土地條件的優良,完善基礎設施,綜合提高耕地質量。制定出的具體實行辦法,要考慮到是否科學可行,要保證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基本權益,有針對性、有導向性的開展農田建設、整治。

耕地的保護是從數量到質量的雙重保護,農村耕地的基本整治是要保證高產和穩產,維護生態平衡,提高抗災能力,運用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積極實現耕作方式的創新性改革。耕地綜合治療要保證高標準,對于農田質量要劃分等級,按耕地的優、良分布,這是對于耕地區域性整治的質量要求,說明基本的農田建設要努力實現高標準、高要求,落實好土地的灌溉、排水工程等,預防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等,實現科學化管理和機械化生產,滿足規模生產的要求。[2]

二、耕地綜合治療標準下基本農田建設的研究方法

指標考察。研究區域內土地的地形、地貌,結合氣候、水文和土壤的基本特征,對耕地的總體生產力水平進行等級劃分、評定。首先從構建評價體系著手,考察因素要從土地質量、生態水平雙重方面進行,提高質量、穩定數量,保證生態景觀良好??傮w來說,高標準建設農田,一方面要考慮到耕地的生產條件,另一方面要考慮到是否能長久可持續的發展,這是高標準要求下農田基本建設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綜合判定。在農田內部指標核查中,考慮到農田基本自然特征的差異性,主要考察方面要從耕地的土壤濕度、土層深度、有機質含量和整體土地質地入手,測定PH值。這些因素對于基本的農田建設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根據研究指標得出結論后,可有根據當地生產特點實施土地生產、保護機制。保證灌溉率、做好排水工作、完善道路的通達度,科學、合理地安排生產活動,促進經濟效益的增長,進一步為基本農田建設提供保障。除此以外,主導農田高標準建設的因素還包括當地的人均生產總值、城鎮化程度和人口規模等。指標的綜合判定一定要遵循全面性和獨立性。[3]

三、基本農田建設研究結果分析

耕地的自然生產水平主要是由自然質量條件決定的,耕地自然質量等級可以按照評價值進行劃分,等級靠前的耕地質量水平較高、自然條件優越,耕作沒有太大的限制因素,應當作為農田建設的有限選擇區;水平較低一級的耕地該是自然條件一般,主要會受土層厚度、土壤肥力等因素影響,可能還會有輕微的土壤鹽漬化。這種等級的耕地一般灌溉設施較差,應該是建設高標準農田體系中重點建設的潛力地塊。這些可以通過增加土地平整度、改善基礎生產實施實現土地的改良和升級,進一步提高農田建設的質量條件。最后,末端評價等級的耕地屬于總體水平較次,自然條件沒有什么優越性,改造難度系數較大,同時各項整治工程實施較難,不適宜建設。[4]

土地的總體質量評價應當綜合各要素分析,作出科學計算、判斷,同時還要結合農田建設的基本標準和要求作出評價結果,將建設區域劃分為重點建設地塊和建設潛力性地塊。耕地區域建設要控制在風險范圍內就還要為一般建設區預留建設地塊,保證耕地綜合利用和保護。

建設農田保護機制還要優化耕地的基本自然條件,提升總體質量,凸顯地塊優勢。需要優先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結合土地特點,完善基本工程實施。對于穩定性一般、自然質量水平較高的土地要充分發揮其優勢,處理好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耕地建設中,要提高土地產能就要可持續利用。例如,山區地塊,地形起伏較大,不利于主要農作物的耕作,但考慮到生物多樣性的特點,地區自然條件還是屬于較優越,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保護機制;對于平原地區的耕地,地形平坦,灌溉便利,水文、土質條件都十分適用于生產活動,因此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優勢,把耕地作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重點。[5]

結語:

當前社會經濟要求下,要實現農業的大發展、大進步,在關于耕地綜合治療的高標準方面一定要做足調研、做好研究,在農田建設方面積極創新,實施耕地保護政策,落實好耕地數量保護和質量保護工作。在研究數據方面要選取不同區域、不同條件土地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總體評價科學評判等級,作出合理的分析、驗證。對于土地的限制性因素要做好控制,對于其優勢要充分利用,提高耕地總體生產力水平。重點研究土地的綜合情況,多元化推動土地建設工作,始終尊重民心民愿,以長久可持續發展為落腳點,使基本的農田建設實現耕地綜合治療的高標準、高要求。

參考文獻:

[1]朱傳民,郝晉珉,陳麗,雙文元,劉平輝.基于耕地綜合質量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J].農業工程學報,2015,08:233-242.

[2]錢鳳魁,王秋兵,李娜.基于耕地質量與立地條件綜合評價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劃定[J].農業工程學報,2015,18:225-232.

篇(10)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是落實國家保護耕地,尤其是對優質耕地實行特殊保護政策的具體措施,對切實保護耕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農民權益,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阜新市積極響應《阜新市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目標,目前已圓滿完成“十二五”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本文選取了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紅帽子鎮東紅帽子等三個村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做為特色案例進行分析,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在土地整治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和影響進行科學的評價。

一、項目區情況介紹

該項目是阜新市國土資源局批準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建設規模為515.6852公頃,預算總投資762.43萬元。

項目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紅帽子鎮東紅帽子村、紅帽子村和道力板村3個行政村,其土地大部分為三村集體所有,只有紅帽子村境內有小部分農用地權屬為國有,總面積為812.9751hm2。項目區所在地理位置為:北緯41°3′45′′―42°6′41′′,東經121°16′17′′―121°18′10′′。

項目區東至東紅帽子村東部山腳下,南至東紅帽子村南部林地,西至紅帽子村中部村屯北側,北至道力板村與好四家子村交界處。

項目區所在1:10000土地利用現狀圖圖幅號為:K51G044024、K51G045024、K51G045025、K51G046024。

本項目區內荒草地基本是天然溝壑,是暴雨洪水形成坡面徑流的溝道,不適宜開發成新增耕地,其他土地中的灘涂土地零星分散,開發困難較大,不能集中連片,不適宜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故本項目無新增耕地。

項目區總面積為812.9751hm2,除去不動工的果園9.1989hm2、有林地84.8824hm2、其他林地34.3426hm2、其他草地19.7309hm2、河流水面67.4023hm2、坑塘水面1.1696hm2、嚷教餐4.3218hm2、 村莊61.8781hm2以及紅帽子村和東紅帽子村內三處有條件建設區所占用的耕地面積14.3633hm2,項目建設規模為515.6852hm2。建設規模占項目區總面積的63.43%。

二、項目區實施前基礎設施條件

項目區對外交通十分便利,項目區距南部6.0km處有東西向101線通過,紅帽子鄉―大五家子鎮鄉級公路由東北向西南斜貫紅帽子鄉全境,并與101線相連,長約21.0km,是項目區對外交通的主要干線。

項目區內現狀:項目區內由田間道及生產路縱橫交織成路網,覆蓋了幾乎所有區內地塊,有效地解決了項目區交通運輸和生產運輸的問題,其道路通達率可達98%,可以滿足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交通要求。區內有主要田間道9條,為素土道路,道路坑洼不平,雨季泥濘難行的不便現象發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標準,使道路平整,路面硬化,以滿足項目區群眾生產、生活的交通運輸需求。項目區中部村屯北側有一天然河道,屬承泄天然降雨洪水的季節性河流,平時無水流。在河道臨近村屯位置,由于多年沖刷,產生了弧形彎道,夏季上游大面積降雨徑流匯集該河道,短時間內大量洪水集結而下,對河岸彎道處造成了嚴重沖刷,并威脅著岸上耕地和臨近村莊的安全。根據當地政府及群眾的強烈愿望和專家現場踏勘的意見,在此河道處修筑擋水石籠壩。另外,由水利部門設計的機電井灌溉工程正在實施,設計灌溉面積213.33hm2(3200畝),打沉圈井64眼,但經紅帽子鎮說明其設計除目前已打井地塊1886畝外,剩余耕地中不再打井,故其余面積計入本次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目前已打井20眼,暫解項目區局部地塊干旱問題的燃眉之急,對于項目區大量的旱地地塊的灌溉,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項目區主要工程建設情況

項目區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農田水利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工程和其他工程。

農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水源井158眼,配備潛水泵及配套設備158套,柴油發電機組及配套設備158套,維塑軟管28440米,橡膠軟管2370米;修建過水路面7處,總長300米。

田間道路工程主要包括:修整4米寬田間道7349米(砂石路面),4米寬田間道1487米(水泥路面),3米寬田間道1863米(砂石路面),3米寬田間道900米(水泥路面)。

農田防護工程主要包括:修筑石籠壩270米。

其它工程主要包括:新建標志牌1座。

上一篇: 醫療行業市場調研 下一篇: 旅游企業管理方向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在线电影 | 中出仑乱中文字幕在线 | 专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AV | 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