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8 17:12: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藝術審美的特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1力量所謂的書法力量,在書法當中指的是巧力,也就是掌心和手指以及腕部和臂部通過人們的意識協調以及大腦控制下,形成了寫作人的審美觀點以及寫作的經驗以及規律的運動。我國書法重點強調的是筆力,通常來講,寫作人下筆的力度決定著線條是否優美,并且筆力業決定了是否具備豐富的肌膚內涵。同時在使用用力技巧方面還分為明和暗的比較關系。一般線條的前面和后面以及頓挫轉折為明,而線條的中部的平穩運動為所謂的暗。以上說明真的存在線條力度的美,而擁有力度美的抒發作品為什么覺得它美,就是在通過觀賞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書法作品當中所蘊含的生命色彩以及心靈的律動。若筆力較弱,那么將無法將書法美最大限度地展現出來。
1.2書法的立體感書法屬于平面藝術表現的方法,想要談及其立體感十分矛盾,線條自身屬于平面化的形式,無法滿足三維空間的標準。但優秀的書法作品必須具備一定的立體感,如果缺少立體感,將會使書法作品顯得單調乏味。而書法作品中擁有立體感,給人一種沉著渾厚的感覺,使觀察者能夠領會到書法作品當中包含的信息。簡單的將書法中要表現出的立體感從抽象中提煉出來的空間。在實際創作的過程當中,因書體和作者審美觀念的不同,形成各種形態。重點強調的是書寫的線條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立體感,這也和我國傳統思想精神有著無法分割的關系。不管是哪種審美意識,都無法脫衣社會內容的約束,當然也包括書法。站在書法的角度去看,中鋒技巧屬于重點內容而側鋒技巧則相對較弱。因為其沒有辦法單獨應用,僅可以起到補充中鋒的作用,不可以占有主要的地位。形成這樣局面的原因是由于書法注重筆法目的在于線條的美,而想要寫出優美的線條必須要具備較強的立體感,可以通過改造筆這一辦法,但是沒有辦法越過最后的書法美,這種美并不是簡單技巧方面的問題,而是一個本質上美的問題。
1.3節奏感通常節奏指的是音樂當中字符的長短和強弱等有規律的變化,在創作書法的過程當中,因為作者用筆的用力程度和寫作速度的快慢,進而創造了粗細以及輕重等多種形態,并且進行著規律的變化和替換。這樣就使書法中點畫線條都具有了一定的節奏感。同時,所寫字的長度以及筆畫還有大小和結構的不同,對于書法當中點畫線條其節奏感起到的加強的作用。
2意境之美
2.1富有詩意觀賞優秀的書法作品就相當于是閱讀了一首美好的詩歌,其中所包含的豐富感情,能夠使觀賞作品的人無限回味。另外,書法和詩歌在創作的過程當中均追求韻律感,并且大部分書法作品都是將詩詞當作是所要表達的內容,書法作者有時選用自己創作的詩詞作為書寫的內容,有時還會引用著名的作品。這也證明了詩歌和書法這二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通常那些優秀的書法作品,大部分都包含著一定的詩意,這樣就給書法增添了些許詩詞當中的意境美。
2.2人格中的美性格存在一定差距的作者,通常作品當中表現出來的內容和氣質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書法的書體能夠將作者的人格以及形象特點反映出來。書法是通過藝術的方式把人格的美表現出來,即使是經過歷史推移也能夠將作者的品格表現出來。
3章法的美
書法在表現方面并沒有一個規范的模式,章法方面也是這樣。金文和楷書等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表現方法。作品要做到錯落有致,并且能夠前后呼應,保證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并且因為每個漢字有獨特的結構,大小也不盡相同,作者必須采用合適的墨香以及線條進行搭配,所以說書法藝術當中的章法方面的學問極為高深。書法必須要擁有章法之美。第一,必須要保證書法內容的和諧感,也就是確保作品中印記和款式以及正文的和諧程度,必須要安排好三者位置以及表現的方法,這樣才能夠實現整體協調,這樣書法作品不僅存在著一定的順序,同時還富有節奏感。第二,作品中行文部分必須要做到一氣呵成,在其字里行間中,語句之間必須要保證連通性。切記不可以出現便宜或者是短篇的形式。但是如果想要將靜態已經和動態筆之間進行巧妙的連接,這樣能夠將作品整體的內涵充分表現出來。同時,要求行文分布均勻性,所以,章法的空間的布局都十分靈活并且具備多種形式。因此,作者們在章法方面分布的規律也就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或者完全不同,作者們對于疏密程度的理解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另外,因為書體的不同也會影響到章法,通常動態的書體其章法相對較密,而靜態的書法相對比較疏,想要掌握好章法可以通過疏密相結合的方式,替換著使用,這樣才能創造出新的表現方法出來。
中學語文課本選進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創造了許多鮮明的藝術形象。藝術形象源自現實生活,但比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更具有典型性和審美特性,同時,藝術形象又典型體現了作家的審美理想和人格期待,它們的理想化特點比較符合正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的審美心理,容易引起情感共鳴。比如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中的“我”,純真,善良,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渴望遠行,渴望走入成人世界,對世界還保持著一種特別清明的看法,但在這次遠行中,卻發現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自我與他人的困境。而這些都和我們學生身上的某些特點不謀而合,一樣的渴望長大,一樣的遭遇困惑和尷尬。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閱讀文本、課堂分析、小組討論等方式對這個藝術形象進行鑒賞時,會對這個人物的遭遇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和共鳴,他們會不自覺的在“我”的身上尋找自己的影子,并把自己的喜好、思想感情投射到“我”身上,在“我”的身上尋找自己內心同樣蘊涵的某些美的品質。也就是說,他們在體驗人物美的同時,也發現了美的自我。
文學作品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問,人們在閱讀文本鑒賞文學形象的過程中,通過語言、情節等,對文學形象進行反復地觀照,然后對其做出評價。當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文學形象身上,比如余華筆下的“我”身上,發現了自我美的品質后,他們會對人物(形象)美反復進行品鑒、觀照,并與現實中的自己和他人進行比較,然后在強烈的審美愉悅中對某些美的品質產生溫暖的認同,因而對具有這些品質的自我產生認同。這是情感上的認同。另一方面,文學作品中還存在著審美范疇的另一類人物:“丑”的人物。在《十八歲出門遠行》,與孤單的“我”相對峙的是一群人,司機,騎自行車的人,開拖拉機的大漢等等,他們的暴力,殘酷,冷漠,與我的任俠仗義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丑”的形象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細部上引導學生對作品中的炎與丑進行全方位的對比、觀照,把情感認同上升為在理性認同,從而在實踐上自覺的去追求美,抵制丑。這是對自我的理性認同。
在語文審美教育中,學生的自我創造最終要通過寫作來完成的。在審美體驗和審美觀照的過程中,學生被帶入想像世界中,使想像力空前豐富和活躍起來,思維追溯過去,展望未來,調動表象儲存,進行重新組合,創造出具有獨特審美意蘊的全新意象。通過對意象快速轉換和組合,就有可能獲得令人向往的靈感或頓悟。當學生的個體體驗、切身感受,獨特的以至創造性的解讀,得到教師的尊重和鼓勵,就會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學生就會把自己對美的體驗和認同訴諸文字,在創作中完成對自我的審美期待,在創造美的形象過程中實現美的自我。
由于各種原因,當代中學生是非觀念淡薄,美丑界限模糊,特別是獨生子女“唯我獨尊的”自私心態膨脹,以“自我”為中心,社會責任感嚴重缺席。語文美育在培養社會人方面有何特殊的作用呢?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美育是側重予情感的教育,語文美育在這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首先,課文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這其中既有人類本能的情感:喜、怒、哀、樂、懼、惡、欲,又有基礎情感:骨肉情、師生情、朋友情、愛美情;還有情感范疇中處于高級階段的理性情感:愛國情、事業情等等。在整個中學階段,審美主體(學生)不斷的進入審美客體(作品),一而再再而三的沉浸在這些豐富的情感中,反復的體驗這些人間最美好的感情,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他們會學會尊重、理解、善待他人,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誤區。
現行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是表現社會美的名篇。它們中有表現毀滅之美的悲劇,也有寓莊于諧的喜劇。它們或揭示國人的劣根性、民族的苦難;或表現人的異化、社會的病態;有的作品展現了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有的則描寫了普通人的悲歡離合。讀這些作品就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增強社會責任感。完善自己,規范自己的言行,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合格的社會人。
中圖分類號:J7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187-01
舞蹈是人們采用音樂韻律和肢體語音來展現人類情感的一種藝術,它是一種人類展現身體造型、時間藝術、空間藝術的綜合體,并將藝術美感展現得淋漓盡致,它的不斷發展將舞蹈審美藝術逐漸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因此,可以說舞蹈藝術具有著顯著的藝術審美特征。
一、我國舞蹈藝術的發展概況
舞蹈藝術作為文化發展的一種載體,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豐富而迅速發展。舞蹈藝術是從戲曲藝術中發展而來的,并經過不斷發展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立性的藝術。我國現代的舞蹈藝術作品大部分都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國內舞蹈藝術不僅展現了藝術的多元化發展形勢,還將面臨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由于我國社會文化的迅速發展,舞蹈藝術也經歷了歷史性的演變。并且舞蹈作為我國文化發展的一種載體,它的展現形式也被不斷地豐富和創新。舞蹈與其它形式的藝術相比,它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它是采用肢體語言的方式為人們呈現各種聽覺和視覺的享受[1]。它也是一種非常復雜、豐富的藝術,它具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例如,花樣滑冰、藝術體操等。舞者運用自己的肢體動作來為人們展現豐富的情感,是一種展現空間美感和身體造型的綜合性藝術。該種藝術采用舞臺、音樂以及人體語言相結合的方式,將肢體語言轉變為一種文化和情感,從而為觀眾帶來震懾人心的感受。對舞蹈藝術基本審美特點進行了解,對于提升我們的舞蹈欣賞水平有一定的幫助,這也是我們學會鑒賞和欣賞舞蹈的基本前提。
二、舞蹈藝術的審美特點
(一)舞蹈是依托人體的姿態和動作來展現藝術形象的。普遍將有變化的、有組織的、有韻律的、有節奏的姿態和動作,稱為舞蹈語匯和舞蹈語言。首先,舞蹈語言具有一定的流動性。舞蹈是運用一連串的動作來展現生活中的各種情感,所以這些形態動作也是在流動中完成的。其次,舞蹈語言具有一定的連續性。每個舞蹈作品都是采用具有連續性的有關的肢體動作來塑造藝術形象的。第三,舞蹈語言是具有情感表現力和節奏感的。它是對生活事物不斷提煉的結果,但也只有那些具有節奏、規律的運動才能夠成為舞蹈化的動作。
(二)舞蹈是以動作抒情。從某種角度來講,舞蹈也屬于一種表情藝術,它掌握了現實的審美特點,展現了生活中的點滴。它將藝術美與生活中線條優美、熱情奔放的動作相融合,展現生活中的真實情感,達到拙出于事、長漱于情的效果。在舞蹈藝術的表演過程中,情感會自然而然地從各種舞姿中流露出來。
(三)舞蹈與音樂有著極為密切的內在聯系。每個舞蹈都擁有一定的音樂性。音樂的形象和舞蹈是緊密聯系的。舞蹈的靈魂是音樂,同時舞蹈又是音樂形象的具體表現[2]。音樂運用樂聲來展現人們的情感和思想,舞蹈運用人體的改變來展現情感,它們都擅長拙于敘事、長于抒情。恰到好處的音樂旋律,不只可以將舞臺氣氛烘托出來,還能夠創造出美好的意境,畝能夠提高舞蹈形象情感表達的效果。
三、舞蹈藝術的欣賞
舞蹈藝術欣賞指的是人在欣賞表演時形成的一種精神感受,它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理解與感受、認識與情感高度統一的精神活動。欣賞舞蹈藝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的藝術素養,同時能夠激發人們情感與藝術的共鳴,進而將舞蹈藝術內在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首先欣賞者應當對舞蹈藝術的風格進行初步的了解,風格了解得越多就會獲得越多的樂趣;其次,要對舞蹈藝術的審美特點有明確的認識,做到有感情、有思想、有角度地欣賞舞蹈藝術;第三,應當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對于一個舞蹈作品的欣賞不只是在于視覺上舞姿的美麗,更要領悟到舞蹈中所蘊含的內在情感;第四,在欣賞的過程中,要集中精力將自己置身于舞蹈表演中,才能夠感受到來自舞蹈藝術的美。
舞蹈藝術將人們的情感表達和審美意識完美地融入到了舞姿當中,運用完美的動作給人一種視覺上的享受,進而激發人們產生的情感共鳴[3]。學會舞蹈藝術的欣賞技巧和審美特點,能夠提升人們的內涵,豐富人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人們的整體素質,領略舞蹈的意境和氛圍,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欣賞者的藝術欣賞水平和藝術修養。
參考文獻:
[1]徐艷.論舞蹈藝術對人的本質生成功能――兼析舞蹈藝術在學校美育中的價值取向[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4,(10):21-23.
[2]鄒小燕.論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D].廣西師范大學,2007.
彭桂萼(1908-1952)是出生在臨滄的云南著名詩人、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以“獻身邊疆教育”和“喚醒邊疆民眾”為己任,其作品具有濃郁的滇西南鄉土氣息和突出的藝術造詣,在云南乃至全國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閱讀他的兒歌讓我們仿佛回到了那個時代、那個地方,讓我們感受著臨滄的邊土風情,感受著臨滄兒童童年的生活以及他們的精神面貌。他的兒歌像風暴中的小號角發出的高亢而激越的聲音,久久回蕩在臨滄瀾滄江畔;閱讀他的兒歌如同品嘗邊疆臨滄阿佤人民的米酒,醇香而耐人回味;也如同身居在臨滄傣家的閣樓中,呼吸著從鳳尾竹中飄來的清新空氣。
一、 語言藝術的審美特點
(一)極富表現力和鄉土氣息的語言特點
彭桂萼的兒歌語言生動幽默,極富表現力,并且帶有濃厚的民間風俗的鄉土氣息。從語言上講,一是運用云南本土方言口語,二是運用具有具象性和生活化的語言,并且篇幅短小,很適合兒童吟唱。如《小金星》:
小金星,/你太陽不落就睜眼睛!/睜得那么大,/望著我擠眨。/月亮粑粑給是你大姐?/青天怕就是你爹爹?/你跟著他們走夜路,/走到天亮還不興睡,/小金星啊,/你真勤苦,/你很勞累,/我要和你做姊妹!
這首兒歌語言生動幽默,極富表現力,將星星塑造成頑皮貪玩不睡覺的小孩,形象特征具體而鮮明,這首歌謠中“給是”是“是不是”、“怕就是”是“好像是”、“不興睡”是“不想睡”的意思,這些帶有云南鄉土氣息的方言增加了兒歌的趣味性和幽默感。
(二)情感豐富和樸素真實的語言色彩
彭桂萼的兒歌有充沛的感情和強烈的語言節奏,歌詞樸素真實,能激起聽眾的感情共鳴,如《牽?;ā罚?/p>
孩唱:牽牛花,/小喇叭,/一支支,/向天發,/你掙紅了臉吹什么?/你的媽媽打你嗎?/你不得吃粑粑嗎?/快告訴我吧!
花唱:小娃娃,/小冬瓜,/你真是個膿包呀!/我不是為媽媽打,/也不是為不得吃粑粑!/我是為日本小鬼欺辱爸媽!/我要吹醒大家,/起來和他們打拼命架!
合唱:是呀是呀,/快起來打日本小鬼吧!/搶我們牽?;ǎ?他吃我們小冬瓜,/再不把他打門外去,/我們要著不得喊爹媽,/我們要著不得吃粑粑!/打呀打呀,/快拔出小刀殺!
這首問答歌語言直白而簡潔,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來表達孩子們的心靈和情感世界,整首詩歌洋溢著孩子們對日本侵略者的無比憤怒和痛恨之情。
二、主題審美的藝術特點
在20世紀30-40年代,彭桂萼投身于滇西南教育時一方面開拓邊地人民的教育,一方面積極參加抗日宣傳活動。在從教和任校長時,詩人用自己的學識和愛給孩子們“施以民眾教育和社會教育,使他們隨時隨地都受到教育和熏陶”,[1]使孩子們知道和懂得愛祖國,愛家鄉,愛人民,愛親人,愛朋友,愛一切美好的事物,以此來喚起孩子們心靈上的愛,這種把自己的工作和祖國的未來明確聯系在一切的責任感,使得彭桂萼的兒歌主題體現出了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內容和抗戰的激彩。從詩人創作兒歌的主題角度來看,彭桂萼的兒歌大致可分為教育性兒歌、知識性兒歌及游戲性兒歌三類。
(一) 寓教于樂的教育性
公雞叫,/喔喔喔,/叫破老天太陽出,/像個大皮球,/遍臉搽得紅溜溜,/曬出繡花針,/來到床上找小朋友。“好寶寶,/趕快起來了,/你看太陽燒著你眉毛,/他笑你是黃腫包,/這趟趟還睡懶覺!”媽媽拍拍床邊輕輕叫,/寶寶動手把眼睛揉,/一骨碌貼在媽胸口。/嘴里哼個好歌曲:/“吃飯減三口,/吃了百步走,/天亮看日出,/睡覺不蒙頭,/年紀活到九十九!
《太陽出》這首兒歌形象地將太陽的圓比喻成皮球,色彩的鮮艷比擬成搽著紅紅胭脂的小孩的臉,陽光比擬成小朋友來找小朋友玩,勾勒出栩栩如生極富美感的太陽出來的畫面,且臨滄方言的運用,讓其朗朗上口輕松有趣。用寓教于樂的形式來教育幼兒,這樣不但有利于幼兒接受教育,而且給孩子以美的感受的同時,更是增加了兒歌的情趣。
《牽牛花》這首唱誦問答兒歌以”牽?;ā焙汀倍稀弊鞅?,形象而生動,兒歌句句押韻,吟唱起來悅耳動聽。幼兒吟唱這首韻律優美、節奏和諧的兒歌,讓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感,同時又能引起孩子們的思考和聯想,從而得到了“修品勵志”的啟迪和愛國的教育。
(二)豐富生動的知識性
詩人彭桂萼的兒歌除了具有教育性內容的兒歌外,知識性的兒歌在他的兒歌中也是占有了很大的比重。如《雞毛帚》:
雞毛帚,/捏在手,/像條狗尾巴,/又像一枝蘆蒿花。/搖一搖,/卷起大風暴,/掃一掃,/灰塵白土賽飛跑,/飛到頂棚上,/桌幾亮堂堂;/飛到大門外,/清光遍地來,/來來來,/兄弟姊妹一齊來!/你一支雞毛帚,/我一支雞毛帚,/支支毛帚變鐵矛,/掃除漢奸賊,/刺穿日本寇,/中華民國千秋,/人人得自由。
這首兒歌抓住“雞毛撣”的突出特征和功用,用最簡明形象的語言加以描繪雞毛撣“像條狗尾巴,又像一枝蘆蒿花”,形象具體而生動,易為孩子們理解和接受。兒歌中還用了大量的動詞“搖”、“ 卷”、“ 掃”、“ 飛跑”、”飛到“、”變“、”刺“等來增加兒歌的活潑性和生動性。這些動作感強的文學語言還能夠喚起兒童對認識雞毛帚的注意力和增強對認識雞毛帚功用的理解力。所以孩子們在快樂地誦讀這首兒歌時就不知不覺地了解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識。
(三)童趣盎然的游戲性
“幼兒的主導活動是游戲,他們往往通過游戲來了解、熟悉和認識周圍事物?!癧2]兒歌將游戲和誦唱內容相結合,實現歌與戲的互補。《牽?;ā肥桥⒆觽兛梢杂脕硗媾幕ò驼朴螒虻膬焊?,女孩子們一邊有節奏地拍巴掌,一邊互相念唱,使孩子們在和諧的音節和歡快的拍打游戲中受到了愛國教育,又獲得了唱誦的。而《炮仗筒》是一首寫給男孩子們玩游戲的兒歌,如下:
炮仗筒,/小拉槍,/槍筒長五寸,/捏在手中央,/口袋里,/草紙團,/吐泡唾沫,/造成子彈;/子彈上膛,/打向前方,/前方槍響,/打倒東洋。
炮仗筒是云南邊地男孩子最愛玩的一種打仗小游戲活動,用竹筒當槍管,用棉紙蘸口水捏成紙團當子彈,再用細竹棍捅射紙團。幼兒在游戲的愉悅和樂趣中得到了愛國教育,又體驗了游戲中的生活。歌戲互補的特性有著增強作品趣味性和幽默感的作用,所以詩人在他的嚴肅題材作品――抗日內容的兒歌中就融進了很多這方面的童趣,如《三媳婦》:
大媳婦,/呆又呆,/煮出飯來沒有菜,/喂個小豬著錨抬。/二媳婦不成才!/衣裳穿得緊繃繃,/生下小娃沒有奶。/三媳婦乖又乖,/參加婦女服務團,/穿起軍衣要開差。/開到那里去?/開到南京和上海,/開去做什么?/去打日本老妖怪。/日本鬼,/爛妖怪,/看我抽出小刀來,/割你的腦袋!
這首兒歌把大媳婦如何呆,二媳婦如何不成才,三媳婦如何乖,作品都做了一一形象的描述,孩子們可以用這首兒歌來玩打花巴掌,在念唱和拍打巴掌的同時就能感受到作品的歡樂游戲氛圍和積極向上的激情。
作為一種極具童趣和鄉土氣息的文學作品,彭桂萼的童謠是非常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綜合教育素材,云南邊疆人民的刻苦勤儉的生活作風和不屈不撓、堅貞剛強、團結奮斗抗日的美德在彭桂萼的兒歌中都充分得到了體現,與此同時,彭桂萼的兒歌對兒童語言、藝術、社會性等方面的健康發展有著激發和促進的重要價值。盡管穿越了半個多世紀的滾滾紅塵,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作者的這些兒歌,依然感人肺腑,發人深省,可見這些作品具有豐富的思想意義和較高的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 彭玲.滄江號角――彭桂萼抗戰詩歌集[M].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5.
[2] 王泉根.兒童文學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中國風在華語流行樂壇勁吹,有著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其傳播著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促進傳統民族音樂走向了世界樂壇,使民族音樂在世界樂壇上大放異彩,產生久遠的影響力。
一、中國風流行音樂
中國風就是中國樂風,以中國文化為創作背景,歌詞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編曲技巧新穎時尚,曲調是中國民族音樂元素融合中國古典文化元素,配器是民族樂器融合西洋樂器。歌曲以經典懷舊為背景,使用現代節奏烘托歌曲的藝術氛圍,使用新派唱法,形成了含蓄、憂愁、幽雅、輕快等新穎獨特的音樂風格。具有濃厚的中國韻味和中國特色,使民族音樂具有現代感和時尚感,充滿感染力和生命力。
二、中國風流行音樂的特點
(一)中國風流行音樂歌詞包含古典性和文化性
中國風流行音樂是帶有中國文化的流行音樂,是將中國各個傳統文化加入到流行歌曲中,在歌詞創造上大量使用古典意象,營造古典文化氛圍。中國臺灣歌手周杰倫作為中國風流行樂壇的領軍人物,他演唱的中國風歌曲中,大量采用了古典詩詞。如代表作《東風破》,歌名就是詞牌名,歌詞中運用了落花、流水、琵琶、楓葉、離愁、燭火、圓月和古道等充滿古典意象的詞語,為整首歌營造出悲涼的意境。其他還有如謝津演唱的《說唱臉譜》,借鑒了“京劇”藝術,曹穎演唱的《天凈沙》運用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屠洪綱演唱的《霸王別姬》就是一段經典歷史故事,講述了項羽戰敗后與寵妃虞姬訣別。中國臺灣女子組合SHE演唱的《中國話》就運用了中國傳統的“繞口令”。
(二)中國風流行音樂編曲體現現代性和民族性
中國戲曲和民族器樂聲樂都極具中國特色元素。中國風流行音樂在編曲上融合大量的民族音樂元素,體現出流行歌曲的現代性。從節奏上看,中國風流行音樂融入現代流行節奏,使歌曲更加富有張力,使古老旋律更加現代。從使用樂器上看,在運用西方樂器和現代電子音樂的同時運用傳統樂器,使歌曲富有中國韻味。如王力宏在演唱《在梅邊》這首歌時,加入了我國昆曲的經典旋律,在配器方面,加入了單皮鼓、板、堂鼓、鑼、鈸等中國民間樂器,使歌曲更加具有中國民間藝術特色。屠洪綱演唱的《霸王別姬》,樂曲帶有京劇的旋律,唱法融合花臉唱腔。周杰倫在演唱《霍元甲》時,運用了京劇花旦唱腔,帶有鮮明的民族戲劇藝術特色。阿里郎組合將中國少數民族朝鮮族經典民歌《阿里郎》加入新鮮流行元素,進行現代編曲,使其具有現代性和流行性。江凱文編曲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是根據越劇《紅樓夢》中的著名選段進行改編的,具有流行風格特點,很受聽眾們的喜愛。
(三)中國風流行音樂唱法體現融合性和時尚性
中國風流行音樂在唱法上借用R&B唱法,融合多種音樂元素,有當今國內的流行唱法,也有國外的傳統唱法;有我國曲藝形式,也有傳統文化元素。R&B音樂輕松、跳躍,轉音方式新穎順暢,有親和力,容易被大眾接受。中國風流行歌曲中,戲曲中的長轉音與R&B轉音唱法得到最佳結合,使流行歌曲開拓了新的市場,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如羽?泉組合所演唱的《辛棄疾》,就融合了中國的各類文化元素,歌詞選用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西江月?醉里且貪歡笑》《青玉案?元夕》等作品中的一些詞,伴奏是古代旋律與現代搖滾結合,朗朗上口,是一首極具中國特色的經典歌曲。黃梅戲青年演員吳瓊是國家一級演員,演唱功底扎實,表演技巧豐富,她演唱的《對花》就是黃梅戲與現代流行音樂完美結合的表現。她在傳統的黃梅戲中運用流行音樂元素,把《對花》演繹得完美無缺,將中國傳統戲曲演繹成一種獨具中國化風格的流行音樂。
三、中國風流行音樂的審美價值
(一)意境美
中國風歌曲無論在歌詞、編曲、唱法、旋律上,都注重使音樂整體能夠展現出東方古典意境。音樂大多數以古典詩詞為題材,使歌詞文字具有圖畫感,常用雨、風、水、花、月等景物詞創造唯美意境,表達各種細膩情感。曲調悠揚和諧、韻味獨特,讓人在不知不中沉浸在時空背景中,享受有聲之中的無聲之美,表現含蓄凝重、悲滄幽怨,內蘊中和之美,體現含蓄蘊藉、溫柔敦厚的儒家美學觀。如周杰倫演唱的《發如雪》《臺》《紅塵客棧》等。
(二)陰柔美
中國風歌曲在音樂的節奏、力度、音色、速度等方面,滲透著陰陽調和之道,張弛有度、剛柔相濟,文化氣質總體偏向陰柔,音樂風格總體多幽柔婉轉之音,少剛勁昂揚之調。當今流行樂壇,很多“大腕級”男歌手都是聲線柔美,甚至有女性化傾向,在風格上都極盡陰柔,彰顯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傾向,如毛寧、費玉清、張信哲等。
(三)柔和美
中國風流行音樂在配器上,既運用古箏、二胡、竹笛等傳統民族樂器,也運用鋼琴、小提琴、吉他等西方樂器和現代電子音樂。在旋律上,民族調式融合R&B、爵士等音樂唱腔風格,使歌曲呈現出濃郁的柔和美。如周杰倫演唱的《東風破》中就是琵琶、二胡融合電子音樂,王力宏演唱的《花田錯》中運用了二胡婉轉的音色,陶囪莩的《Susan說》把中國的京劇和R&B風格巧妙融合,使用琵琶、竹笛中國傳統樂器配器,使整首歌曲韻味十足。
總之,中國風流行歌曲,意境典雅詩意,旋律婉轉感傷,嗓音憂愁陰柔,韻味柔和現代,滿足人們懷舊、寧靜、舒適的心理追求,藝術魅力充滿無限,必然受到國人的喜愛和追捧。
參考文獻:
[1]徐亮.對流行音樂中國風的界定[J].文學界,2010(6).
[2]梅雨恬.“中國風”歌曲.傳統的現代奇觀[J].大眾文藝,2008(11).
中圖分類號:J01文獻標識碼:A
園林是人類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具有美化環境、改善生態,供人游憩、休閑、觀賞、審美等功能。因此,園林藝術和建筑藝術一樣,是一種實用和審美相結合的藝術。中西園林藝術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并逐步形成了大致相同的園林類型。但由于社會歷史、生活環境和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不同,中西園林藝術在造園思想、藝術風格和審美特點上具有明顯的差異。
近年來,對中西園林藝術的比較研究取得很大進展,但對中西園林藝術的基本差異和中國園林藝術的審美本質特征如何加以準確概括和深入認識,仍然有待探討。同時,在當代生態美學建設中,如何從中國園林藝術和美學思想中汲取有價值的思想資源,也是一個有待進一研究的問題。
一
關于中西園林藝術的基本差異和特點,多數研究者認為在于西方園林藝術較重視人工美,而中國園林藝術則較重視自然美,但也有學者認為“西方園林更重自然,而中國園林更重人為”①。產生這種不同看法,可能是研究者觀察角度不一樣。但我認為,如果從藝術風格上來看,說西方園林更強調人工美,中國園林更崇尚自然美,還是較為恰切的。因為藝術風格是藝術在總體上呈現出的獨特風貌。如果從造園指導思想、園林布局和構圖以及造園要素的利用和處理等綜合來看,那么,西方園林的典型形態整體上呈現為人為狀態的建筑風景園林,而中國園林的典型狀態整體上則呈現為天然狀態的自然山水園林。
首先,從造園指導思想上看,西方園林強調的是自然的人工化,使自然服從人為的規則、秩序和安排,看重的是由人工雕琢的美。17世紀上半葉,由法國園林藝術家布阿依索所寫的《論造園藝術》是西方最早的園林專著。它強調:“如果不加以條理化和安排整齊,那么,人們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東西都是有缺陷的?!雹谒^“條理化”就是人工化。之后,法國古典主義著名園林藝術家勒諾特爾更明確指出,在造園中要“強迫自然接受勻稱的法則”③。其將人工美凌駕于自然美之上的傾向十分明顯。
一、雕塑建筑的特點與發展
(一)雕塑建筑特點
雕塑建筑的特點一般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講,一是外形;二是內在含義。首先外形受材料質感影響,更多的是受到設計師的建筑理念影響,從根本上影響了外部的建筑特點,建筑材質的不同只是一種外在表達,對雕塑建筑的整體影響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影響不大。
(二)雕塑藝術的歷史演進過程
城市環境雕塑是現代城市建設和環境藝術的產物。現代城市建筑與古代建筑在功能上有本質的不同。古代的雕塑主要服務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比如敦煌莫高窟以及大足石刻等等,是古代的藝術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物質環境滿足了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之后產生的一種藝術追求。而現代建筑藝術則是一種公共性的藝術形式,普遍存在于人們的生產生活之中,這也決定了現代城市建筑在環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雕塑的審美特征。三十余年來,國家經濟大發展、文化大繁榮,給雕塑創作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與空間,從而導致了雕塑的數量、質量、形式語言、藝術觀念以及材質的運用都取得了長足進步。確實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現代時期的突出表現特點是雕塑建筑的表達主題走向更豐富的領域、設計題材更加廣泛、同時也更加強調個性語言的探索和研究,換句話來說就是更加突出這一雕塑的設計師的個人情感感情表達與探索,更容易使人與之產生共鳴。
綜上所述,現代建筑比古代建筑更具有普遍性,更深入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當中。這也是一個雕塑藝術的長期變化史。
二、雕像藝術在城市的重要性
(一)符合大眾審美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眾所周知,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出現都是以人民的基本生活為根基進而進行發展與改變的,所以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要以人民的審美情趣改變為基礎而進行改變,脫離了群眾的藝術創造是不完整的、不符合主流審美觀念的、是不能長期存在于社會中并發展下去的。所以我們能知道,雕塑藝術也應該符合一個城市中市民目前的審美要求和審美水平。舉個最淺顯的例子來說:在農村,我們就不應該擺放現代抽象感的或者泛金屬感的雕塑。一來審美水平沒有到達這個高度;二來四周環境都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金屬感反而破壞了原始的美感,破壞了四周的環境美感。而在一線城市,就盡量不要放置太過鄉村氣息的雕塑,這樣也破壞了金屬美感的四周環境。總之,美是和諧統一的,而不是獨立于整體環境之外的。這屬于視覺藝術的材料美感。城市雕塑藝術具有實用性,構成實體的物質材料本身便成為城市雕塑作品呈現的一個重要方面。材質對城市雕塑來說,其表現力既體現在內容的傳達上,又體現在形式的構筑中。作為物質實體的城市雕塑,其材質自身所具有的審美價值往往通過他的材質、紋理、光澤呈現出不同的材質美。材料的多元化與多樣性是現代城市雕塑藝術的一個顯著特稱。
(二)調節居民心理
雕塑藝術的創作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居民的審美需求,現代建筑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是為了居民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種文化產品的實體表達。優質的雕塑建筑放置在城市居民中出門上下班必經的途中,對居民的日常生活是一種出彩的點綴。而現代建筑的多樣性與豐富性,也更能引起居民的情感共鳴,更容易被居民認可接受。
三、城市雕塑藝術的未來發展
城市雕塑藝術屬于城市公共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近年來公共社會環境建設中比較熱門的話題和研究方向。通過對城市公共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進行對比,我們能發現,城市雕塑藝術與其他藝術類型最明顯的區別在于他的公共性。城市公共藝術產生于人們的精神需求和藝術審美需求,可以說城市公共藝術或雕塑建筑是在人們的精神需求下誕生的藝術形式。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雕塑在城市公共藝術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雕塑藝術不僅起到了美化城市環境,增強城市個性的作用,更突出的貢獻是點綴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使人、生態、社會、人文環境更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
電影音樂指的是專門為一部電影創作的音樂作品。電影音樂不僅是電影的基本構成,而且也是一個完整的作品。在電影中融入音樂作品,使得音樂與畫面有機結合,能夠使得觀眾更加深入地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進而進行審美性的思考。同時,觀眾在電影特定的情景中去欣賞音樂,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內涵。
一、電影音樂的審美特征
電影音樂與其他類別的音樂有著一些區別,它是缺乏一定的獨立性的。因此,電影音樂必須要與畫面和人物語言相結合,使得觀眾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獲得審美體驗。
(一)音樂與畫面交相呼應
眾所周知,電影作品中的音樂是電影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與畫面互相滲透、互相融合。值得注意的是,音樂卻與畫面有著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音樂所突出表現的側重于引起觀眾的情感體驗,而畫面則是給觀眾以視覺上的欣賞。鑒于此,在電影作品中有效將音樂與畫面相融合,能夠使得兩者發揮出更好的作用,起到相互輝映的作用,易于引起觀眾的共鳴。另外,音樂作品具有著主觀性的審美特征,與具有客觀性、具體性審美特征的畫面有機結合,兩者能夠相互補充,起到較好的表達效果。
(二)音樂在表現內容上以劇情為依據
作為電影作品的音樂,在創作上必須要以劇情為依據,在整體效果上要符合電影的整體基調。具體來說,電影音樂要符合人物的情感狀態,同時還要以劇情為依據,并與畫面相結合。從情感體驗的角度來講,相比較來說,純音樂更容易引起觀影者的共鳴。這是因為觀眾在觀看電影時,純音樂與具體畫面內容相輝映,能更加明確的表達情感??梢?,音樂作品對于推動電影劇情發展、更好的表達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音樂作品在結構上有著間斷功能
一般來說,一部電影會有多個畫面轉換的鏡頭,相應的音樂作品也就必須與之相符合,起到間斷性的功能與作用。可以說,電影中的音樂作品有著一定的間斷性特征。這是因為,電影中的音樂作品和畫面應當保持著一致性,而電影劇情的跌宕起伏,勢必在畫面表現上有著一定的跳躍性,從而使得音樂作品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最終,在一部電影的不同時間點,會呈現出不同情感、不同節奏的音樂作品。
二、電影音樂的藝術性表現
電影中融入音樂作品,不僅對于塑造出鮮活的人物形象有著重要的作用,且還能夠更加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人物性格,使得觀影者能夠深入的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人物特質。同時,影片中音樂的聲響在渲染劇情、烘托氣氛等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夠為觀影者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促進觀眾加深理解電影作品中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一)對人物性格進行藝術性塑造
眾所周知,電影中的音樂作品對于影片劇情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是電影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v觀電影史上的多部影片,可以看出,有的電影通過音樂作品的烘托,能夠為觀眾帶來一種美學上的體驗,在情感上引起共鳴;有的電影采用的是交響樂等作品,這在氣勢上為觀影者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給予觀眾較強的代入感。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作品中音樂元素的合理使用,對于深入的刻畫與表現主人公的性格有著重要的意義,或是溫婉柔情、或是具有英雄氣概,都是可以由音樂進行有效烘托表現出來的,最終更好的對電影中的主人公性格進行藝術性的塑造。
(二)藝術化地表現電影主題思想
毫無疑問,任何一部電影作品都要有著明確的主題,并依照這個中心思想合理組織、調動各種元素,以期共同發揮作用,更全面、更深刻的表達出電影的主題。其中,音樂作品就是電影作品中的基本組成部分,并在表達電影主題思想方面有著重要的烘托作用。通常來看,我國的電影作品,往往使用“主題歌”來總結這部電影的主題,有著突出與明確中心思想的作用。另外,不僅“主題歌”能起到深入表現電影主題的意義,電影中的樂曲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可以說,這類能夠表達電影主題、明確劇情中心思想的音樂,在整部電影中有著重要的基礎地位。同時,在電影劇情發展的關鍵環節,有效、合理的使用音樂作品還能夠強化人物性格、渲染場景氣氛等,進而引起觀影者的共鳴,最終起到深化影片主題的作用。
(三)對影片場景和氣氛進行藝術化描繪
在電影作品中使用音樂,不僅能夠有效的配合畫面推動劇情的發展,而且還能起到烘托電影場景氣氛的作用。具體來看,在表述有著動作性特征的事物時,可以用歡快的音樂為具體的畫面提供一種聲音上的造型。這種在聽覺上配合視覺上的表現,即音樂配合畫面的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強調和加快畫面節奏的作用??梢哉f,電影中的聲音和畫面是兩大基本組成部分,音樂作品運用的好,通常會為觀影者所記憶深刻,并通過熟悉的旋律、明確的歌詞內容回想起優秀的電影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音樂作品對于推動電影整體表現力來說,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的音樂作品在烘托場景氣氛上,有著強調、渲染的功用,能夠充分發揮藝術化的描繪功能。
三、結語
可以說,音樂對于烘托電影的主題、使得電影更富表現力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在藝術性表現上還能滿足觀眾的多元化需求。經過上百年的發展,電影音樂已經自成一套體系,并與其它元素相互融合,共同來表現電影的內涵,以期使得觀眾得到較高的觀影體驗。可見,電影音樂在提升電影作品整體藝術性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電影音樂可以與畫面、聲音等交相輝映,形成聽覺與視覺的有機統一,能夠烘托出人物的特征,更好地表達劇情,以其獨特的審美特征完滿的進行了藝術性的表現。
參考文獻:
[1]雅烏塔羅.電影音樂的抒情功能及其表現特征的審美心理研究[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01).
[2]沈佩偉.論電影主題音樂的審美特征[J].電影文學,2010(08).
引言
相較于其他藝術形式,環境藝術設計是一種更能讓人賞心悅目的大眾化、實用性藝術,它在實現人類居住環境的改善的同時還要滿足其審美需求,現今社會的多樣化、多元化,價值觀的差異直接引導了不同了審美觀。環境藝術的設計理念與其審美特征之間存在著辯證關系,一方面,設計理念對于環境藝術設計有著引導性的作用,良好的理念可有效地促使設計師改進環境藝術設計的觀念,在提升人們審美水平陶冶情操的同時還能增強其環保意識,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審美是環境藝術設計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審美特征的生命力在依靠科技手段的同時還應緊貼文化的背景,因此環境藝術設計的研究還應注重審美的品質水平。本文主要針對環境藝術設計的理念與其審美特征進行探討與分析,以期為環境藝術設計提供參考。
1影響傳統設計理念和審美特征的主要原因
1.1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
古代中國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氣候都決定了中國人的審美特點,中國人習慣把環境設計理念與大自然相結合。在布局設計中追求自然美,把建筑和大自然中的山水和植物巧妙合理的結合到一起,在一定的空間范圍中根據自然因素設計出大自然中的景色,再進一步的加工處理,把自然美和人工美融為一體,創造出人與自然相結合的藝術體。人們對大自然充滿了溫和,更容易貼近大自然。
1.2生產力與經濟基礎的制約
生產力和經濟基礎一也對環境設計觀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古代,生產力水平比較低,大部分依靠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農民希望大自然風調雨順滿足人們的愿望,來收獲更多的生產。在環境觀念中,人們更多的希望將自己和大自然理想地結合在一起,享受大自然給人們帶來的一切。當人們以為通過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一定能夠戰勝一切的時候,工業生產所帶來的一系列污染問題使人們意識到了環境的重要。在工業先進的國家,對環境的治理開始逐步走向可持續發展。隨著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從消極慢慢地轉向創造自然。
1.3社會制度和社會文化的影響
環境設計理念和藝術特征是受多方面的原因影響的,除了以上因素外,社會制度和文化對其一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種美,它的美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去創造,而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美。中國園林的美一也是如此,并不是在復制大自然的美,而是將自然內在的精神表現出來。
2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理念
2.1環境設計的人性化理念
古代,由于科學技術落后,環境設計要么為神效力,要么為君權服務。工業時代,人們圍繞著機器生活,城市公園也成為收費場所,市民難以享受自然美。21世紀,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生活方式和環境意識也隨之變革,互聯網使家庭辦公成為現實,人口老齡化使得人們更加重視居住環境,進入真正的“以人為本”的時代。因此,對于人性化設計的理解,不能停留在過去簡單的城市綠化或人機工程的功能性上,而應認識人本身的社會需求、生理需求以及人和自然的關系。包括尊重人的生活習俗,尊重地方文化和歷史,尊重土地與自然的歷史,而不僅僅是設計師個人的“審美理想”。
2.2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6屆會議上通過了第2313號決議“人與生物圈計劃(MAB)”,提出生態城市建設規劃的五項原則:制定生態保護戰略、建立生態基礎設施、重建居民生活標準、把自然融入城市并且保護歷史文化。 1999年北京召開了UIA大會,通過《北京宣言》 ,明確提出了“人類生存質量及自然的人文環境的全面優化”的科學觀念。環境設計生態理念,其內涵是對資源和環境的關注,是整體多樣、有機結合的環境觀。目標是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態環境、生命質量,并根據自然界生物學原理,利用氣候、陽光、動物、植物、土壤、水體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護或創造人與自然協調、舒適、良好的物質環境,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3環境規劃需要多方參與
環境設計是一門綜合性跨學科的社會活動,需要建筑、雕塑、規劃、環境設計各行業人員共同完成。如何組織多學科的協作,成為環境設計實際操作的難點。不久前日本水戶藝術館采用一人主持多方參與的方式,其間涉及的業主意向和財力,使用者的意愿等諸多因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盡管不夠完善,但這種做法的進步性表現在:改變了過去那種建筑師、規劃師各行其是,留下的地方就由環境設計師來裝點的做法。
3環境藝術設計的審美特征思考
3.1風格美
不同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之中都蘊含著設計師的審美思想與審美觀念,因此每一個環境藝術設計作品都富有其自身獨特的風格。環境藝術設計中風格個性化的審美特征要求設計師們重視人文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融合,針對不同的環境背景設計出別具一格的環境藝術作品。例如,在城市化的環境藝術設計之中,北京、青島、西安等城市是我國境內富有典型特色的城市代表,而巴黎、威尼斯、羅馬、雅典等則是歐美城市之中具有獨特風格的代表,其各自的風格都以濃厚的自然風情與人文內涵作為鋪墊,從此可看出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審美特征主要建立于人類歷史背景、文化風俗的基礎之上。
3.2動態美
由于環境藝術設計來源于人類日常的生活環境,因此環境藝術一直處于運動的狀態之中,而并非孤立靜止的,設計師則需要根據特定環境與人群的生活特征、審美心理來進行符合動態審美的藝術設計。由于受到審美角度與審美觀念的制約,環境藝術設計動態美的審美特征在主觀以及客觀之中都會有著不同的表現:首先,隨著空間與時間的逐漸變化,環境藝術設計作品會使人產生不同的審美看法;其次,即便處于相同的空間、時間與地點之中,不同的人對于相同的藝術作品也會有著一定程度上差異的審美觀念;再者,同一個人若通過不同角度來觀賞同一件藝術作品也會有著不同的審美效果。
3.3和諧美
新時代的背景之下,現代環境藝術的設計無法脫離整體的意識,設計素材之間的和諧關系是藝術設計表現力的重要保證之一。無論是一個大城市還是一個小型的藝術館,其環境術的設計都需要建立在實現整體和諧美的基礎之上,盡量避免混亂無章、差異沖突藝術設計作品的出現。
結語
總而言之,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的實現方式并非從形式上過多借鑒國際流行風格或是運用數字化的高科技手段,而是從根本上考慮在特定時代的條件下,環境藝術設計的理念及其審美特征的相互補充與相互融合。因此,在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應將自身觀念與大眾的立場、時代的特色相互結合,盡量以大眾的審美觀念來界定自身的設計理念,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再設計與潤色,如此才能進一步地促進審美想象與審美情感的升華。
參考文獻
[1]周長亮.環境藝術設計之審美取向―以建筑科技為設計基礎,以藝術創意為表現形式[J].
關于體育的本質歸屬問題,歷來是我國體育界辯論的一個焦點,并形成了幾種不同的認識流派,一直沒能達成共識。隨著體育科學的發展和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實施,大家對體育本質的研究與認識正逐步趨于統一。體育是一種“增強體質,健全人體的教育活動”的本質界定已被廣大體育工作者所接受。
體育的本質特點規定著體育美的本質特點和內容,也決定著體育美的欣賞和創造的方向。由于體育是以人為對象,以人體運動為表現形式的健身教育過程,那么,體育美的本質應該是人的本質力量在體育運動實踐中的感性體現,它反映的是人與體育運動的審美關系。它不僅是一種抽象的概括,同時具有豐富可感的形式。它是體育運動實踐的產物,既是審美主體,又是審美對象,離開了人,離開了人體運動,體育美也就不復存在了。
藝術美則是藝術家在社會生活中感受現實美的基礎上,融人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按照美的規律創造出來的,是美的理想化的形態。
藝術形象是主觀和客觀高度融和統一的產物,是感性的東西經過心靈化了的結果,是再現和表現的統一。從主觀上看,藝術美是按照本人的審美理想,對已感受到的現實社會生活進行篩選和加工,再把個人的情感融人進去,從而使藝術美帶主觀性和表現性的特點。從客觀上看,藝術美來源于人類的社會生活,是對現實中各種美的事物的真實反映和再現。因此,筆者認為,藝術美是藝術家在感受現實美的基礎上,經過審美理想的過濾和情感融化,按照美的規律創造出來的,它集中體現在藝術作品的藝術形式中,反映著一定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包含著一定的客觀真理。因此,藝術美的本質應該是:人的審美意識的集中化了的物態化形態,是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審美理解的感性體現.也是人的自由在藝術作品中的形象體現。
2體育美與藝術美的特征體現
事物的本質必然會由現象表現出來,從而構成審美屬性,成為審美對象。體育美和藝術美的基本特征就明顯反映出了各自本質現象的特征。
創造性是體育美與藝術美所共有的一種特征,但它與體育美有著更加特殊的意義。因為體育運動的創造是實踐的直接產物,而不像藝術作品那樣帶有藝術家主觀精神的外射。體育美一旦創造出來,就能與社會的進步和體育運動的發展相適應,反映出一種積極、進步和肯定的趨勢。另外,體育的創造主體即是創造者,又是審美對象;即主體、客體都是運動者本人。這與藝術美的創造特征有明顯區別。
形象性是體育美的又一特征。雖然藝術美也講究形象性,但體育美的形象性主要是由人體表現出來的。在體育實踐中,人體通過不同形式的運動,以勻稱的體型、健美的肌肉,正確的姿態充分展示出體育美深厚的內涵。如:一套剛勁有力的健美操;一套優美雙逸的自由體操;足球守門員一次飛身躍起撲球的空間造型;跳高運動員騰身過桿的英姿,這些具體生活并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充分顯示了人的本質力量。
體育美具有變易性和易逝性的特點。它受時空的局限,它始終處在不同的時空中,不可能被人們自由地觀賞。如跳水運動員一連串高難動作轉眼即逝,留給人們的是瞬間之美和極大的振奮。藝術美則能把現實美和人們的審美意識凝固在藝術作品中,使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夠欣賞它。如:許多古代的優秀繪畫和音樂及雕刻藝術作品,至今仍能帶給我們藝術上的享受,它們并沒有因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其審美價值,這反映出了藝術美具有永久魅力的特征。
藝術美的另一個特征是典型化,也就是說,藝術美是藝術家審美創造的產物,雖來源于現實美,但高于現實美;它集中和概括了現實美,從而表現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感人的力量。
另外,藝術家在創造藝術美的時候.不僅真實地再現了現實中的美,并在集中現實美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和改造,融人了個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所以,理想化是藝術美的又一主要特征,這與體育美有著根本的區別。
3體育美與藝術美的關系確認
3.1同出一源,相互聯系
無論體育美或藝術美,探索其根源,都離不開人類社會實踐和物質生產勞動。美學觀認為,美既不是人的主觀精神意識的產物,也不是純自然進化的結果,美是人類社會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產物。從擺脫自然生產開始,人類社會就朝著物質生產實踐和精神生產實踐兩個方向發展,并具有審美屬性。在古代宗教禮儀中形成的原始藝術和體育萌芽,二者之間是沒有區分的,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勞動與體育、舞蹈、音樂之間沒有界限。隨著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的發展,體育和藝術才隨著社會分工而分離,并逐步發展成為相對獨立的社會活動形式。
縱觀歷史,體育與藝術有過密切的聯系和結合。古希臘奧運會的競技場,為藝術家的創美活動提供了源泉,并由此創作出了許多流傳百世的藝術珍品,如:《擲鐵餅者》、(短跑者》等力與美、雄與健、韻與律融合的英雄形象。而藝術發展的規律,藝術的技巧、風格的演變,又為體育美的創造和欣賞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從而進一步發展了體育審美的價值。今天,在現代體育運動中,許多項目對藝術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如:競技體操、藝術體操、健美操、跳水、花樣游泳、花樣滑冰、技巧、武術等。所以,正確地借鑒藝術,深人了解藝術,不斷加強藝術修養,對現代體育創美活動意義重大。
3.2本質迥然,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