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農田政策解讀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18 09:51: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標準農田政策解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標準農田政策解讀

篇(1)

中圖分類號F3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4)03-004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3008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在農村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農田整備區等開展的土地整治活動[1]。大規模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2011年10月的《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嚴格保護耕地,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加強以農田水利設施為基礎的田間工程建設,改造中低產田,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2012年3月,國務院批復《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明確到2015年,再建成2.67×107 hm2旱澇保收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立基本農田集中投入和全域整治新機制,繼續實施116個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建設,重點加強500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示范縣建設,新建5 000處連片的高標準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此舉對于增強中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以及深化和擴展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全面管護內涵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2-3]。

與建設任務的艱巨性和重要性相比,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方面的研究略顯不足。當前研究大多側重于政策解讀和宣傳方面,也有專家[4-8]就如何加快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提出了戰略思考和具體措施,還有土地整治實務工作者和研究人員[2,7-12]著重分析了當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然而尚未見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現狀評價方法的研究,更缺少研究現狀與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差距度和差別化的投資的相關研究,而這方面的研究能有效確定建設區域的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標準值、厘定基本農田現狀與建設標準之間的差距,并使資金投資與現狀相匹配,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投資和決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對落實和建設好2.67×107 hm2高標準基本農田意義重大。

在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上,國內外學者關注土地整理項目實施對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所可能造成的影響,為全面評價土地整理活動的生態環境影響和進一步規范化、科學化管理土地整理項目提供了理論基礎[5-15],也有學者從耕地整理的自然潛力和現實潛力兩方面建立了評價指標體系,采用適宜的方法實現了指標的定量化;而耕地整理現實潛力在評價時,主要從待整理土地所處的社會經濟區位、待整理土地本身的基礎設施狀況和區域耕地后備資源狀況等方面選取評價指標[16-19]。馮銳,吳克寧等針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集中連片、設施配套、生態良好等要求,運用理想解逼近法和限制因素組合法,對西南丘陵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做出時序安排與模式分區[20]。本文借鑒已有成果,以四川省德陽市什邡市為例,在調查基本農田現狀的基礎上,根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實踐經驗和專家意見選取指標建立評價體系,構建差距度模型計量反映基本農田現狀與標準之間的差距,構建投資度模型計量反映差距度與投資額之間的關系,以指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資金投入和時空安排,也為土地整理規劃及項目設計提供參考。

1研究方法與理論模型

1.1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為:①依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按照工程系統理論,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構建評價體系;②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用特爾菲法,選擇15位相關專家,經過兩輪打分得出權重,使之能較準確地反應基本農田的現狀;③確定評價單元,考慮數據的可獲取性和行政村的相對完整性,本文以各行政村內的耕地為評價單元;④構建差距度gap degree (GD)模型和投資度investment intensity (II)模型,計量反映各評價單元與標準值之間的差距程度以及差距度和資金投入的關系。通過ArcGIS9.3建立數據庫,利用綜合評價法對評價單元現狀進行分析,對照已建成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和相對應的綜合值,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標準值S,大于或等于標準值的表明沒有差距,用0表示,暫不需政府投資;⑤采用自然斷裂法natural breaks 分級方法結合實際情況對小于標準值的評價單元進行分級,差距度為1級表示與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標準值最接近,表明評價單元現狀較好,相應投資較少,5級表示與標準值最遠,表明評價單元現狀條件最差,相應投資最大;⑥案例分析與運用,檢驗模型和方法的正確性。

劉建生等:基于差距度與投資度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研究與應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年第3期1.2評價指標的選擇與權重的確定

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指一定時期內,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包括經過整治的原有基本農田和經整治后劃入的基本農田[1]。根據目標體系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將建設分為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21],建立指標體系應圍繞5大工程建設以達到建設目標。權重的確定采用特爾菲法,選擇15位相關專家,經過兩輪打分得出權重。指標及權重見表1。

(1)土地平整工程。根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程技術要求,土地平整應實現田塊集中,耕作田面平整,耕作層土壤理化指標滿足作物高產穩產要求[1],考慮數據的可獲取性選取田塊集中度、田塊細碎度、田塊分維度、耕地坡度、有效土層厚度5個評價因子。田塊集中可減少耕地的耕種成本和提高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實現耕地規模經營[22],可用田塊集中度表示,即評價單元內農戶平均經營田塊個數的多少;耕作田面平整主要通過田塊耕地坡度,細碎度、田塊分維度3個指標反映,耕地的坡度較大,則不易采用機械化耕作,因而生產成本通常較高,細碎度、分維度也間接反映田塊的平整度;有效土層厚度是耕地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耕作層土壤理化指標滿足作物高產穩產要求方面選取有效土層厚度這一評價指標。

(2)灌溉與排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指防治農田旱、澇、漬和鹽堿等災害而采取的各種措施,包括水源工程、輸水工程、噴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泵站及輸配電工程[1],應達到旱能灌、澇能排的基本要求,本文選取灌溉設施設計保證程度、排水設施狀況2個指標。灌溉保證率可用有效灌溉面積百分比表示,即以正常供水年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區域內耕地總面積的百分數表示;灌溉設施條件指單位基本農田面積內的水利設施長度,根據土地現狀圖數據用Arcgis9.3量算評價單元內的水利設施長度。

(3)田間道路工程。田間道路工程指為滿足農業物資運輸、農業耕作和其他農業生產活動需要所采取的各種措施。包括田間道和生產路[1],用通達度表示,田間道路通達度高,說明田間道路建設狀況好,連通性高,以田間道路通達的田塊數占田塊總數的比率表示[22]。

(4)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方向,防風固沙,改善農田小氣候,從而起到護田增產的作用。同時農田防護林網還會通過涵養水分、凈化空氣等改善農田周圍地區的大氣環境質量[23]。根據實地調查分好、較好、較差、差四等分別賦值4,3,2,1。

(5)其他工程。除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環境工程以外但與基本農田建設相關的其他工程,根據其他工程配套的實際情況賦值。

(1)數據標準化。由于收集的數據單位和數量級別不統一,在評價前應對各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將其轉化為無量綱的純數值,使結果落到[0,1]區間,便于不同單位或量級的指標能夠進行比較和加權。2.1研究區概況及數據來源

什邡市位于成都市西北部和德陽市西南部之間,距成都市60 km,德陽市20 km,位于成都一小時經濟輻射圈內,并在成德綿經濟帶中處于有利地位,屬于西部經濟社會發達和經濟快速增長地區。地形為西北-東南走向,呈長條形形狀,居龍門山中段,103°47′-104°17′E,31°01′-31°37′N。2010年,什邡市幅員面積820.3 km2,耕地面積22 964.58 hm2,占土地面積的35.36%,其中平壩、丘陵、山地分別占耕地總數的88%、3%和9%。耕地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平壩地區,基本農田面積19 911.27 hm2,主要分布在皂角、回瀾、元石、禾豐、馬井、隱峰、師古、南泉、馬祖、雙盛、湔氐等鎮。

什邡市屬于都江堰自流灌溉區,水資源較為豐富,境內有“1江2河3渠”,即石亭江、小石河、鴨子河,人民渠、紅巖渠、大寨渠。全市耕地以水田為主,有少許旱地和水澆地。據什邡市農業局中低產田情況的調查報告,全市土壤耕層深度比較淺,中低產田占現有耕地面積的62.25%,耕地質量急需提高。本文以什邡市的行政村為評價單元,以四川省德陽市什邡市101個村的基本農田為研究對象,土地面積數據來源于2010年什邡市國土資源局土地變更數據,社會經濟等數據來源于2010年什邡市統計局的《什邡市統計年鑒》和2011年12月和2012年4月份的現場調查數據、問卷數據,耕地分等定級成果(2007)來源于什邡市國土資源局。從2010年土地變更數據的地類圖斑中提取基本農田圖斑,運用ArcGIS9.3的空間分析方法將其圖層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空間管制區圖和坡度圖進行疊加分析,扣除允許建設區、有條件建設區、禁止建設區和坡度>25°的耕地區域。

2.2差距度與投資度計算及分級

用ArcGIS9.3建立的數據庫,利用構建的差距度評價模型對什邡市的耕地現狀進行分析,對照已建成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和相對應的綜合值,確定什邡市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標準值;根據投資度模型計算各評價單元的投資額,再采用natural breaks 分級方法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級,如表2,差距度為0級的為高標準基本農田,投資也為0,GD為5級的現狀條件最差,投資應最大。什邡高標準基本農田差距度和建設投資分級

(4)在明確什邡市的差距度的數量和空間分布后,結合資金情況,按照先易后難、先難后易或者難易結合的原則,為土地整治規劃提供支撐,為什邡市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和投資決策提供多方案參考。通過對運用GD和II模型的運用,確定什邡市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標準值為0930,已經是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村7個

3結論與討論

(1)本研究嚴格依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按照土地整理工程系統理論,確定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構建評價體系,通過什邡市的案例運用,能較準確反應待建設的基本農田現狀,現狀條件比較好、差距度較小的基

(2)構建了差距度(GD)模型和投資度(II)模型的,計量反映耕地現狀與高標準基本農田之間的差距程度和相應的投資額度,為差別化投資、有效配置建設資金提供科學參考,也能指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資金、空間和時序安排。

(3)本研究在差距度和投資度匹配上做了有益探索,但評價指標體系中少量評價指標難以量化,只能定性評價。科學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還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 包括經濟社會條件、政策限制、行政導向等,這些因素之間又互為交叉、互為影響,有時甚至相互矛盾沖突,必須經過綜合分析、全面評判,才能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如何進一步完善機制體制,構建政府主導、國土部門搭臺、相關部門集中投入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體系,加大涉農資金在地方上的統籌力度,解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存在的資金投入分散的問題,以建設促保護,以建設促發展,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作為解決現有耕地田塊破碎度的有效手段,并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農業科技推廣相結合。同時,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如何做好公眾參與,尊重農民意愿,保護農民權益,正確處理好建設中“科學”與“民主”的關系,解決權屬狀況復雜等社會現實問題,這些都是應該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方向。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TD/T 1033-2012[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Construction Standards, High Stanolards of Farmland, TD/T1033-2012[S].Beijing: China Standard Press.]

[2]劉新衛,李景瑜,趙崔莉. 建設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思考與建議[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3):1-5.[Liu Xinwei, Li Jingyu, Zhao Cuili. On Building 4 Hundred Million Mu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 22(3): 1-5.]

[3]嚴金明,夏方舟,李強. 中國土地綜合整治戰略頂層設計[J]. 農業工程學報,2012,28(14):1-9.[Yan Jinming, Xia Fangzhou, Li Qiang. Top Strategy Design of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2, 28(14): 1-9.]

[4]李少帥,鄖文聚.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資源與產業,2012,14(3):189-193.[Li Shaoshuai, Yun Wenju. Issues and Approach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nd of Basic Farmland[J]. Resources and Industries, 2012, 14(3): 189-193.]

[5]劉建生,鄖文聚,趙小敏. 農村居民點重構典型模式對比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13,(2):46-53.[Liu Jiansheng, Yun Wenju, Zhao Xiaomin. Typical Patterns of Rural Settlements Readjust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in Wuxing District, Zhejiang Province[J]. China Land Science, 2013,(2):46-53.]

[6]陳百明,張風榮. 中國土地可持續利用指標體系的理論與方法[J]. 自然資源學報,2001,16(3):197-203.[Chen Baiming, Zhang Fengrong. Theory and Methodology for Sustainable Land Use Indicators System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1, 16(3): 197-203.]

[7]王靜,張鳳榮,郭旭東,等. 縣級尺度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方法研究[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4,20(2):53-56.[Wang Jing, Zhang Fengrong, Guo Xudong, et al. Assessment Methods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at County Scale[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4, 20(2): 53-56.]

[8]薛劍,高標準基本農田標準與規劃建設規劃研究:以黑龍江省富錦市為例[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3.[Study on the Criteria and Plan of Wellfacilitied Capital Farmland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in Fujin City,Heilongjiang Province[D].Beijing: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3.]

[9]UN.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ies[M]. New York, 1996.

[10]Tan Shuhao. Land Fragmentat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06, 23(3): 272-285.

[11]劉建生.農村居民點整治之模式識別、潛力測算和布局優化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3.[Liu jiansheng The Research of Pattern Idemification Potentiality Calculation and Space Optimization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D].Nanjing: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3.]

[12]戰金艷,史娜娜,鄧祥征.江西省耕地轉移驅動機理[J].地理學報,2010,65(4):485-493.[Zhan Jinyan,Shi Nana,Deng Xiangzheng.Driving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s in Jiangxi[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0,65(4):485-493.]

[13]薛劍,鄖文聚,杜國明,等.基于遙感的現代與傳統農業區域土地利用格局差異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24):245-251.[Xue Jian,Yun Wenju,Du Guoming,et al.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rn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Land Use Pattern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12,28(24):245-251.]

[14]Petr Sklenicka. Applying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Land Consolidation Effect to Three Contrasting Study Areas in the Czech Republic[J]. Land Use Policy, 2006, 23(4): 502-510.

[15]Gonzalez X P. Evaluation of Land Distributions with Joint Regard to Plot Size and Shape[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4, 82(1): 31-43.

[16]張正峰,楊紅,谷曉坤. 土地整理項目影響的后評價方法及應用[J]. 農業工程學報,2011,27(12):313-317.[Zhang Zhengfeng, Yang Hong, Gu Xiaoku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Post Impact Assess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1, 27(12): 313-317.]

[17]張正峰,陳百明,郭戰勝.耕地整理潛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國土地科學,2008,18(5):37-43.[Zhang Zhengfeng, Chen Baiming, Guo Zhansheng. Indicator System for Evaluating Arable Land Consolidation Potential[J]. China Land Science, 2008, 18(5): 37-43.]

[18]付清,趙小敏,樂麗紅,等. 基于GIS和生態位適宜度模型的耕地多適宜性評價[J]. 農業工程學報,2009,25(2):208-213.[Fu Qing, Zhao Xiaomin, Le Lihong, et al. Evaluationon Multisuitability of Cultivated Land Based on GIS and Nichefitness Model[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9, 25(2): 208-213.]

[19]吳飛,濮勵杰,許艷,等. 耕地入選基本農田評價與決策[J]. 農業工程學報,2009,25(12):270-277.[Wu Fei, Pu Lijie, Xu Yan, et 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for Selecting Cultivated Land Into Prime Farmland[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9, 25(12): 270-277.]

[20]馮銳,吳克寧,王倩. 四川省中江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時序與模式分區[J]. 農業工程學報,2012,28(22):243-251.[Feng Rui, Wu Kening, Wang Qian. Time Sequence and Mode Partition of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Construction in Zhongjia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2, 28(22): 243-251.]

[21]呂婧. 中國土地整理工程體系的構建[J]. 農業工程學報,2008,24(9):89-92. [Lü Jing.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System for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8, 24(9): 89-92.]

[22]鄖文聚. 關于加快土地整治創新的思考[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1-5.[Yun Wenju. Thoughts on Accelerating Land Consolidation Innovation[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6): 1-5.]

篇(2)

一、目前農村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主要問題

1.管理機構觀念比較落后,專業技術人員較少,業務水平普遍偏低。負責設計工作的大多來自基層,整體設計水平不夠高,缺乏一定的專業技術以及實踐經驗。一般情況建造時多數只重視功能的需要而建,對于藝術及美觀沒有考慮也不重視,多數水利工程粗老笨重。工程建成之后,只知道使用,對于維護管理沒有重視,從而造成水利工程由小的問題,發展到大問題,同時出現損壞老化失修的問題,最后擱置無人問津。

2.監控措施不完善檢測手段落后。很多基礎水利工程根本沒有建立完善的質量監督體系,更沒用行之有效的質量監督監控措施,一般小工程都是停留在目測上,僅憑直觀下結論,也不使用先進的儀器、檢測設配,更缺乏監管人員,在實施質量監控活動時沒有強有力的說服力。

3.農村宏觀發展環境發生的變化。目前農村建設的投資環境以及政策環境都在不斷發生根本性變化。在農村水利建設由政府開始向村民自主轉換,從出工開始向出資代勞轉變,由指令性計劃開始向指導性意見轉變,最后形成政府組織號召轉變為一事一議。

4.農業產業結構需要調整。糧食產量是農村產業主要重視追求的目標,在農村一般水利設施工程都是為了糧食農作物生長的需要配套安排。隨著種植業調整,農產品發生了變化,從單一的糧食轉變為,瓜果、花卉、苗木種植,對抗旱灌溉水利工程質量的要求大大的提高。造成農村的配套水利設施出現了與水利發展不相適應。

5.對于水質的要求不夠重視。社會的發展導致水污染的比較嚴重,由于水質不達標,直接對人身體造成傷害,同時也會影響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當前因水質得不到保證所引發的矛盾在不斷增加,同時也影響水資源費以及水利工程水費的收繳。

二、目前水利工程管理意見與對策

1.正確解讀水利產業政策。農村水利建設可以分為,一種是以社會效益為主,公益性較強的的項目,一般指防洪除澇工程,農田灌溉、水土保持工程、水資源工程。另一種是以經濟效益為主,并兼有一定社會效益的項目,通常是指水面養殖、供水、農田灌溉工程、水利綜合經營等。農田灌溉工程是糧食增產的工程建設,農民應該成為農業生產的主體主動去建設去經營。

2.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解放思想、不等不靠、迅速發展、抓住機遇、勇于開闊創新。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下,各地水利部門應當嚴格按照有利于水利事業發展,提高經濟,有助于農村發展的標準,大力加快農村水利工程的建設。

3.強化認識,加強水利工程的管理。加強教育群眾,清楚認識到管理好水利工程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宣傳,提高群眾對水利工程的管理認識,要積極探索有效措施,管理好水利工程建設。

4.加大基層水利技術人員的培。對于鄉鎮技術人員,要有計劃,合理安排培訓,能夠適應崗位需要以及生產要求。鼓勵職工在職學習,不斷提高整體的素質,在基層使水利人力資源切實得到保值與增值。

5.建立質量保障體系。完善建立質量的激勵機制,因質量是工程的生命,不斷加強對水利職工質量意識與質量管理的培訓,鼓勵群眾對質量管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6.加強農村水環境.治理的力度。目前水污染給環境帶來惡化,水質破壞比較嚴重,水土流失也非常嚴重,直接影響農村的生態環境。重視農村水環境的治理,保護好農村水資源,創造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改善農村居住的條件,所以加強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尤為重要。

7.改進監控,提高檢查。購置必要的檢測儀器設備,對于工程需要的材料,施工的質量,進行全面檢查,合理抽查,同時獲得準確、客觀、公正的監控數據。

8.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在農村實施節水灌溉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的必要保障。提高節水設施與節水技術的推廣力度,努力完善防滲渠系配套,合理有效發展,噴、滴灌工程的發展。

篇(3)

《規劃》對現階段農業現代化特征作了一個全新的基本判斷,即我國農業現代化已具有堅實基礎,進入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梯次實現的新階段。

這個基本判斷來自雄厚的現代農業發展基礎。五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取得顯著成就。目前,我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過5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3%,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0%。應該說,我國農業現代化已具有堅實基礎。

《規劃》對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作出了發展定位、發展主線和戰略重點三個層面的重大部署。韓長賦介紹,在發展定位上,提出了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現代化;在發展主線上,強調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在戰略重點上,強調實施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突出抓好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三個重點,緊緊扭住現代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大任務。

《規劃》全面貫徹落實新的發展理念,按照新發展理念謀篇布局,這也是一大創新之處。“如果要有個通俗的說法,我總結,‘十三五’農業現代化就是要‘為全國人搞飯、為農村人搞錢、為城里人搞綠’。”韓長賦說。

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要在97%以上

《規劃》緊扣“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的目標要求,從定性定量兩方面對“十三五”目標進行了描繪,提出到2020年全國農業現代化要取得明顯進展,國家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邁上新臺階。

產能方面,《規劃》提出,到“十三五”末,糧食(谷物)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5億噸,小麥稻谷自給率穩定在100%。在產品安全方面,“十三五”期間,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要穩定在97%以上,全國“菜籃子”產品生產大縣規模種養基地基本實現生產過程標準化、規范化。此外,《規劃》提出,到“十三五”末,力爭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90%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30%以上。確保建成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8億畝,力爭完成10億畝,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高標準農田為基礎、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支撐的產能保障格局基本建立。多種形式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占比達到40%,畜禽飼養規模化率、水產健康養殖示范面積比重達到65%。要堅持市場、政府兩手發力,更好地發揮政府在政策引導、宏觀調控、支持保護、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作用。

今年預計調減玉米種植面積3000萬畝以上

《規劃》提出,“十三五”農業現代化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總的思路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綠色發展、提質增效為重點,創新體制機制,強化科技支撐,統籌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推進以玉米為重點的種植業結構調整,適當減少玉米種植面積,恢復和增加大豆種植面積,推進糧改飼,擴大糧豆輪作范圍,在棉花、油料、糖料、蠶桑優勢產區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重點是減玉米,《規劃》提出到2020年進一步調減玉米面積,重點調減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等“鐮刀彎”地區。今年預計調減3000萬畝以上,調減面積主要用于種植大豆、馬鈴薯、雜糧雜豆和飼草。

推進以生豬和草食畜牧業為重點的畜牧業結構調整,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飼養布局調整,加快發展草食畜牧業,擴大優質肉牛肉羊生產,提高國產乳品質量和品牌影響力,在畜牧業主產省(區)率先實現現代化。重點是穩生豬和興奶業,穩生豬就是要在優化生豬生產布局的同時,支持發展規模飼養場,穩定豬肉供給;興奶業就是要種好草、養好牛、產好奶,加強奶源基地建設,培育國產優質品牌,加強消費引導,全面振興中國奶業,力爭到2020年整體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篇(4)

近日,國家發改委聯合農業部了推進農業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出重點支持社會資本開展高標準農田、種子工程、現代漁港、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及追溯體系、動植物保護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隨后,2017年經濟工作會議中,明確2017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求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文為您詳細解讀什么是農業的供給側改革。

1、什么是農業的供給側改革?――從兩個層面去看這個問題

“初級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理解一方面即是去產能、去種植面積。

以工業領域煤炭行業為例,2016年以來,國家多部委聯合監督煤炭行業去產能,一方面淘汰落后產能,一方面限制全行業全行業生產天數;形成煤炭行業顯著的供給收縮。這方面農業領域即體現為:

(1)養殖產能受制于環保壓力導致持續去化;今年以來豬價突破歷史新高達到22元/公斤(上一輪新高是2011年9月的20元/公斤),全行業全年平均盈利高達640元/每頭(2011年全年平均頭均盈利451元/頭),而令眾人不解得是:如此高盈利的背景下,能繁母豬存欄仍在持續下行,截止2016年10月能繁母豬環比下滑0.2%,同比下滑3.77%,較能繁母豬最高存欄水平下滑27%(最高存欄2012年10月5078萬頭)。今年可謂是環保壓制養殖產業最為嚴厲一年:在福建、浙江、四川、重慶、江蘇、兩廣等省份的河流、水源帶養殖產能,政府要求必須強制淘汰。中部地區劃分(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湖南)禁養區強制淘汰產能,非禁養區對散養戶亦設定較高的環保門檻,嚴禁新增產能;

(2)種植業領域體現為以玉米、棉花為主的高庫存農作物種植面積的持續調減。2014年國家取消棉花臨儲托市收購政策,2015年國內棉花種植面積即調減10%,2015年國家下調玉米臨儲價格,2016年取消臨儲政策,2016年玉米全國種植面積整體料下滑5.3%。棉花、玉米的社會庫存亦表現為快速去化,社會庫存水平處于低位。

而“更深層次農業供給側改革”即是改造傳統農業,即提升農業生產力。

美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威廉?舒爾茨教授在其《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闡述:提升農業生產力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在于:土地、勞力和資本的投入。這里并不是一味規模化,因為大型規模化的同時亦會帶來非精細化造成的效率下降,這里是要建立具有明晰產權制度(所有權和經營權合一)的家庭農場,并引導資本進入農業;另一方面在于技術革新(近代全球農業技術革新即是轉基因技術)。

技術革新是改變傳統農業最核心的要素。從美國近代農業的發展歷程來看,轉基因技術減少了成本日漸增加的人力這一生產要素的投入,使得一定程度的規模化種植效益更為有利。

因此,對中國農業更深層次的供給側改革,第一是政府真正從制度上解決土地產權制度問題,即非三權分置,而是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合一,推行家庭農產的適度規模經營模式;第二是有序的實現農產品價格的市場化,通過市場化的價格來實現農業生產要素的更高效率的配置;第三即是農業的低息加杠桿,引導資本進入農業(這有利于農業更多的技術推廣,增加更多的低成本的生產要素投入);第四即是引入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如轉基因技術。

2、供給側改革對農業真正帶來什么變化?

“初級農業供給側改革”帶來的變化是:

(1)生豬養殖業將長期維持可觀盈利水平。

明年來看,豬價仍有上漲可能。能繁母豬的存欄變化大致決定了10-12個月后的生豬出欄變化,從現階段來看并結合季節性出欄情況來看,明年上半年行業仍見呈現供給短缺的狀態,生豬價格有望再次突破20元/公斤,并不排除繼續上行可能。

篇(5)

宣傳方案1

 

一、主要任務

 

1、快速、及時,準確報道全區各級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區動員大會情況,大力宣傳復查工作的重要意義,形成人人關心、支持、參與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良好局面。

 

2、大力宣傳全區在干部學習教育、思想道德建設、社會道德風尚、城鄉基層創建、人文環境建設、生態、生活環境建設及開展文明創建工作涌現出的先進典型,以典型的力量帶動各項工作健康扎實深入開展。

 

3、跟蹤報道全區規劃管理整治、建設秩序整治、市容市貌整治、環境衛生整治、社會治安綜合整治開展情況。

 

4、充分發揮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對整治及爭創工作不積極、措施不力的予以通報批評。

 

二、工作措施

 

1、成立“文明城市全民共建行動”宣傳報道工作領導小組,由臺長任組長,副臺長、總編輯同志為副組長,具體負責活動的組織、協調和推進。

 

2、落實責任,各司其職,環環相扣,反映靈敏,確保工作流程緊張高效、有條不紊。

 

3、按照“三貼近”的要求,豐富報道形式,充分利用廣電的各種優勢和手段,多角度、立體式展示全區各行各業在爭創工作中的亮點,確保報道時效性。

 

4、嚴格審查把關,確保各項宣傳工作不出紕漏,安全優質,確保爭創省級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和學習教育活動取得雙豐收。

 

宣傳方案2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根據全面推進依法治縣工作的部署要求,根據文件精神,經局領導班子研究決定在全局開展“部門法主題宣傳行動”。現將活動方案制定如下:

 

一、成立組織

 

成立以局長同志為組長,同志為副組長,相關責任科室為成員的部門法主題宣傳活動的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分工到人。分管領導和鹽政科長負責向縣政府法制辦請示匯報,加強協調溝通,其他人員密切配合實施。

 

二、活動目標

 

認真貫徹落實文件精神,按照“誰執法、誰普法”的原則,在運用好傳統普法手段和形式的同時,創新法制宣傳教育方式方法,引入網絡、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介擴展普法方式,不斷加大與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媒體的協調力度,做到法治宣傳廣播有聲、熒屏有影、報刊有文。

 

三、活動實施

 

按照縣法制辦的總體要求,結合縣鹽務局實際,制定活動具體方案。首先,利用LED屏全天滾動宣傳此次活動,為活動的開展營造良好的氛圍;其次,組織召開全體職工大會,重點學習國務院頒發的《鹽業管理條例》、《食鹽專營辦法》和《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病管理條例》,將法規條例中的重點章節、重點條款貼進宣傳欄;第三,積極主動與縣衛生、電視臺、聯通等單位協調聯系,爭取支持,通過縣電視臺等媒體部門法規進行全天滾動播放。最后積極開展“執法服務社區行”活動,聯合有關單位在縣城大型社區及務大鄉鎮集市設置宣傳咨詢點,開展真假碘鹽鑒別和健康咨詢活動,布置宣傳展板,發放宣傳材料,懸掛宣傳橫幅,提高全民食鹽安全健康意識。

 

四、有關要求

 

(一)圍繞“部門法宣傳”活動主題,明確活動重點。要積極主動爭取縣政府法制辦指導支持,加強與公安、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協作,加強溝通與協調,進一步形成食鹽市場監管合力,確保全縣人民群眾的食鹽安全。

 

(二)堅持依法行政,強化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創新服務方式,確保服務效果。要根據實際工作情況,創新形式,豐富內容,運用多種手段,創造性地開展此次宣傳活動,努力提升活動成效。

宣傳方案3

 

今年xx月xx日,是xx個全國“土地日”。為進一步加大國土資源政策和法規宣傳,促進全社會形成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依法依規、節約集約用地的良好氛圍,努力以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針對我市當前工作實際,擬定本宣傳方案。

 

一、宣傳主題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轉變土地利用方式

 

二、宣傳重點

 

1、深入宣傳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維護農民權益等重要精神,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方面的一系列方針政策。

 

2、深入宣傳“陽光國土”三年行動,主要圍繞基層基礎年工作方案提出的10項重點工作,夯實10個方面工作基礎,展現國土資源基層基礎年有關體制機制改革、服務保障發展、基礎組織建設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果。

 

3、深入宣傳當前國土資源重點工作,主要圍繞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三年行動計劃保障、高標準基本農田、低丘緩坡荒灘開發利用試點、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土地礦產衛片執法檢查、城中村改造工作等重點難點工作的宣傳。

 

4、深入宣傳寧波市國土資源市情。全面介紹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正確解讀主要調查數據,深刻分析我市國土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不斷增強全社會對國土資源的關心、關注和憂患、責任意識。

 

三、宣傳方式

 

(一)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領導視察國土資源工作

 

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領導視察我市開發造地、高標準農田建設、表土剝離、增減掛鉤、低效用地再利用等項目現場,并就進一步加強國土資源工作,提高保護耕地保障發展水平作重要指示。

 

責任部門:規劃耕保處牽頭,辦公室、利用處、整理中心配合

 

實施時間:xx月xx日

 

(二)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系列宣傳

 

1、向市委常委會或市政府常務會匯報我市第二次土地調查主要成果。

 

2、以市政府名義適時召開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新聞會。

 

3、會同市統計局等部門共同《寧波市第二次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公報》。

 

4、制作專題片,并于xx月x日在寧波電視臺開展公益性宣傳播放。

 

責任部門:審批地籍處牽頭,辦公室配合

 

實施時間:x月下旬-x月上旬

 

(三)走進國土系列——村干部走進國土

 

邀請30名村干部代表走進國土,通過舉辦座談會、走訪美麗鄉村等形式,介紹近年來國土資源部門在服務“三農”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績,并聽取意見建議。

 

責任部門:辦公室牽頭,法制監察局、規劃耕保處、利用處、審批地籍處、地礦處配合

 

實施時間:xx月下旬

 

(四)陽光國土走進“陽光熱線”

 

由局主要領導帶隊,相關處(室、局)和事業單位負責人參加走進寧波電視臺“陽光熱線”節目組,開通陽光熱線,重點就“陽光國土”三年行動及國土資源領域重點改革、重點工作等情況,現場接受群眾咨詢、投訴,宣傳政策,解答疑問。

 

責任部門:辦公室牽頭,監察室、各業務處室和事業單位配合

 

實施時間:xx月xx日

 

(五)公開曝光一批典型違法違規案件

 

在《寧波日報》、《寧波晚報》等媒體公開曝光一批國土資源違法違規典型案件,有效遏制國土資源違法違規行為,規范土地礦產管理秩序。

 

責任部門:法制監察局牽頭,監察支隊配合

 

實施時間xx月xx日

 

(六)組織國土資源法律法規政策廣場咨詢活動

 

深入廣場、社區設攤開展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及政策咨詢活動,分發土地日宣傳品,現場接受群眾咨詢、投訴,宣傳政策,解答疑問。

 

責任部門:法制監察局牽頭,局團委配合

 

實施時間:xx月xx日

 

(七)舉辦國土杯“珍惜資源”微故事創作大賽

 

圍繞“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轉變土地利用方式”主題,在全市范圍內舉辦國土杯“珍惜資源”微故事創作大賽,深入宣傳國土資源保護耕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意識。

 

責任部門:局團委牽頭,辦公室、規劃耕保處、利用處配合

 

實施時間:xx月中旬—xx月底

 

(八)打造“陽光國土”專版并群發“土地日”宣傳短信

 

在6月25日《寧波日報》開辟陽光國土專版,重點宣傳耕地保護、節約集約用地、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陽光征地拆遷等。同時,群發“土地日”宣傳口號短信,擴大國土資源影響力。

 

責任部門:辦公室牽頭,各業務處室和事業單位配合

 

實施時間:xx月xx日

 

(九)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宣傳

 

開展汛期地質災害專項檢查和專題宣傳報道工作,聯合氣象局等部門及時發送報道地質災害防治相關信息。

 

責任部門:地礦處牽頭,地質環境站配合

 

實施時間:xx月下旬—xx月

 

(十)指導各地做好xxx專題宣傳工作

 

指導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分局)廣泛開展xx系統宣傳活動。

 

責任部門:辦公室、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分局)

 

實施時間:xx月xx—xx日

 

四、有關要求

 

1、加強組織領導。要高度重視,精心策劃,周密部署,統籌安排,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宣傳方案,落實工作經費,狠抓組織實施,切實搞好第xx個全國“土地日”宣傳活動。

 

2、創新宣傳方式。要探索開展創意新、形式活、時間長、影響大的宣傳活動。要根據“三貼近”要求,注重宣傳效果,面向社會公眾,根據各自條件,創新宣傳手段,改進宣傳方式,拓展宣傳渠道,增強宣傳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

 

3、形成宣傳合力。要積極向當地黨委宣傳部門和政府匯報,爭取當地黨委宣傳部門和政府對全國“土地日”宣傳活動的重視和支持。同時還要與有關單位加強聯系,爭取一同參與宣傳活動,以增強宣傳力度。

篇(6)

2、采用多站合一的方式積極推進氣象服務站建設,目前共建成氣象服務站22個,實現全縣鄉鎮信息服務站覆蓋率100%,實現鄉鎮村信息員覆蓋率100%,氣象信息員均由鄉鎮領導、村主任或地質災害監測責任人擔任。建立鄉鎮雙向預警信息傳遞機制。

3、充分利用電視臺、廣播電臺、手機、互聯網、電子顯示屏、大喇叭等多種公共媒體,進行氣象災害預警,發揮氣象服務站和氣象信息員在氣象信息傳播最后一公里中的作用,逐步實現氣象信息進村入戶。與當地廣電局聯合發文,建立了村村通氣象信息機制,進一步理順了氣象信息渠道和機制。

(二)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情況

1.深入開展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服務,與全縣所有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22個鄉鎮、15個重點對象建立“直通式”聯系,開展針對性和快捷性的農業氣象服務,及時利用手機短信、氣象災害預警系統、電視天氣預報、LED顯示屏、氣象為農服務平臺各類氣象為農服務產品近5462人次。加快推進蔬菜病蟲害氣象適應性防御技術的應用,切實提高農業氣象服務質量。

2.根據全縣農業生產布局,針對縣域內種糧大戶、油茶、大棚蔬菜種植等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部門、鄉鎮等,通過走訪、發放調查問卷形式分類開展需求調研,通過對全縣“直通式”服務對象的信息收集,建立完善重點服務對象信息庫。梳理出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氣象信息需求,開發出用戶直接參與的實用產品:油茶和超級稻,提高了氣象為農服務的針對性。

3.選取縣農科所——袁隆平超級稻攻關示范點和縣域南部九龍嶺鎮油茶示范基地,分別建設了高標準的農田小氣候觀測系統、大棚溫濕自動監測系統、預警設施,搭建農業氣象科普宣傳陣地,建設直通式氣象信息服務站,分別打造2個集業務培訓、科普宣傳、資料查閱、專家咨詢、農情會商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示范點綜合平臺。

4.組織專家聯盟團隊深入田間進行調查共10次,實地指導農民抓住有利天氣開展農業生產工作,保障重要農業生產活動的順利進行,進一步密切氣象服務與農業生產聯系。

5.在上級指導下完成安裝并應用氣象為農服務平臺,并與本局綜合氣象業務平臺實現有效對接,面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涉農部門的氣象服務產品,使其可更方便、快捷地獲取農業務氣象服務信息。

6.結合XX本地農業生產特點,編制了《優質水稻種植氣象服務周年方案》和《特色蔬菜瓜果氣象服務周年方案》,有針對性的開展水稻播種、移栽、抽穗、揚花、灌漿和特色蔬菜瓜果種植等不同農時和農事活動的農用天氣預報服務。

(三)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體制機制建設

1.成立XX縣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分管副縣長任組長,領導小組成員包括氣象、民政、財政、水利、農業、林業、國土資源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建立聯席會議協調機制,每年召開1次以上工作會議,推動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的常態化、長效化發展。明確各鄉鎮氣象為農服務相關工作實行分管領導負責制并成立鄉鎮一級氣象防災減災領導小組。

2.強化部門間共建共享。在上級部門與其他部門合作框架的基礎上,氣象、民政、水利、國土、林業、交通、農業等部門簽署合作協議或聯合印發文件等方式開展合作,實現數據資源、人力資源、網絡及技術資源、服務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共建共享,并通過縣級為農服務機構確定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常態化的工作聯系機制,與縣民政局建立氣象災情信息共享機制。與農業、煙草、水利、畜牧等涉農部門建立長效的合作機制,及時聯合開展農田調查、氣象為農服務災害性天氣會商,定期聯合制作針對性強、實用性好、指導性優的氣象為農服務產品,每年12期以上。對農業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評估,指導農民采取科學補救措施。同時,成立氣象、農業、林業、水利等多部門技術專家和農民專家組成的涉農專家聯盟(農業氣象專家咨詢委員),負責適時開展全縣農業氣象的決策咨詢和農業氣象服務的技術指導。

四、存在問題

1、目前,各類媒介已經普及,無論是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獲取各類資訊包括氣象信息的途徑很多,缺的是對各類資訊的總結和綜合把握。氣象部門應當大力開展與涉農部門農技站、水利站、文化站、農業保險、農村金融部門等合作,建立聯動機制,為經營主體提供政策解讀、農技指導、防災減災、金融保險、氣象服務等“一站式”綜合信息服務。

2、基層氣象災害防御能力有待提升,特別是農村氣象災害防御能力需要進一步增強。

3、各級地方政府尚未建立穩定的氣象為農服務投入保障機制,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需要進一步推進

4、氣象服務產品不豐富,針對性實用性不強,氣象部門人員少、任務重、經費緊,尤其是懂專業的人才匱乏,缺少調查研究和及時掌握農業實時動態,不符合實際。

五、后期打算

篇(7)

近日,各地有關農村土地經營權的動作頻出:河北省出臺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農民承包土地經營權預期收益可以作為質押向金融機構貸款;上海市將試點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公開交易市場;河南省南莊鎮對全鎮流轉100畝以上土地的40多位種糧大戶頒發了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拿到權證的種糧大戶們樂得合不攏嘴。

以上種種,均是在我國土地經營權流轉進程逐步加快、規模逐年增大這一大趨勢下的新探索。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3.8億畝,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8.8%,比2008年年底提高20個百分點。

《意見》指出:“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明確了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原則和方向。

有序流轉土地經營權,前提是農民想流轉。土地承載了農民太多的希望和辛勞,是衣食來源,也是精神寄托,是生產方式,也是生活方式。想讓農民流轉,就得讓他們知道流轉的好處在哪里。近日,四川省悅興鎮金光村八組村民周光榮主動找到村組干部,要求把自家近5畝田地流轉給眉山市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一算賬就明白了!”周光榮邊算邊說:“土地流轉后,每畝租金可達900元,自己也‘解放’出來給種植大戶打工,每天能掙80元,遇到農忙時節,每天工資是200元。”

有序流轉土地經營權,支撐是農民敢流轉,條件是農民能流轉。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日趨規范靠的是制度創新與突破,智慧在民間,農民首創和基層實踐是無窮的,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在規則的框架內,有新招可以大膽試。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最終目標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只要土地合法流轉,農民無論是承包大塊土地規模化經營,還是以土地入股獲取分紅,又或者以土地為抵押獲得創業貸款,都將為其創造利潤,從而提高收入。

農民是土地經營權流轉的主體,市場經濟下,土地流轉合不合算農民自有賬可算,要不要流轉要由農民自己決定,任何組織都不能越俎代庖。不能因為上面有任務,考核有指標,就搞簡單粗暴的強迫命令,工作做扎實做到位了,自然水到渠成。

積極穩妥推進適度規模經營

在“中國小麥第一縣”河南省滑縣,站在高標準糧田示范區里,瑞陽糧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衛東非常感慨:“你看,整個片區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幾千畝地的玉米,幾天就能收割完了。”

說起合作社的優勢,王衛東如數家珍:小田變大田,就可以開展機械化生產,統一農資,降低種地成本;機械化耕作每畝節本110元,化肥每噸便宜200元,訂單銷售,每畝增收60~100元;合作社成立當年,就為社員減少生產成本30萬元,增收340萬元;更重要的是,在規模經營下普及良種、打造良田、推廣良法,小麥單產最高可以達到1500斤。

近年來,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呈加快之勢。以“中原糧倉”河南省為例,全省經營耕地面積在5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達到3.9萬戶,家庭農場1.6萬家。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浪潮,正如當年小崗村的“”一般,合理的生產關系一旦適應了生產力解放發展的需求,便如同雨后春筍,蓬勃發展。

土地規模經營的順勢而為,把握“適度”是關鍵。既要積極鼓勵,把握規模經營的大方向,又要恪守原則,防止貪多求快,拔苗助長。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講話中指出,發展農業規模經營要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相適應,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

在較早探索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上海松江,2007年時家庭農場規模是戶均130畝,到了2013年,規模非但沒有擴大,還縮減調整到113畝。原因就是必須結合農村實際情況來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既要考慮農業技術、農業效率,更要考慮社會公平。

因此,既要明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改革方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又要從我國人多地少、農村情況千差萬別的實際出發,循序漸進,積極穩妥地推進。要充分認識到,土地在很長時間內,還是數以億計的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

讓農民成為體面職業

2014年的指針滑進年度最后一月,大江南北漸次從金秋繁忙的收獲中沉寂下來。中原的麥苗剛鋪出綠毯,龍江的黑土就已上凍開始孕育來年的豐饒。

當安徽省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照例天一亮就去地里轉一圈,琢磨著給小麥田管補苗時,黑龍江克山縣仁發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李鳳玉正在一邊安排烘干玉米,一邊籌劃下年作物落實;當上海松江區家庭農場主沈忠良正駕駛聯合收割機收獲最后幾十畝晚稻時,湖北孝感市春暉集團董事長譚倫蔚正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對流轉土地實行網格化管理、提供社會化服務。

盡管身處不同地域,但他們履行著一項共同使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有一個共同身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都同樣關注到了同一件事情――近日的《意見》里,明確提出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扶持措施。這必將加快催生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新變革,再次推動農村生產力的大釋放,為“誰來種糧”的命題探索切實可行的路徑。

但是,大戶、農場主等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有著共同的“成長的煩惱”:土地流轉穩定性差、價格高,盡管簽署流轉協議,仍有可能面臨毀約、糾紛等風險;抵押融資貸款難,因為經營主體有效抵押物不足,即使能貸款,高利率可能消解了微薄的種糧收益;基礎設施薄弱,農田水利設施條件差,投入大,個人根本承擔不起;農業保險少、自然風險大,針對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還不十分完善;服務體系不健全,亟需外部支持。

剛剛的《意見》讓徐淙祥、李鳳玉、沈忠良、譚倫蔚們更有盼頭了。意見不僅明確提出穩定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規范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還明確提出“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性地位,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并出臺具體實在的扶持糧食規模化生產的措施。提出加大糧食生產支持力度,新增補貼將向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傾斜;允許用糧食作物、生產及配套輔助設施進行抵押融資;糧食品種保險逐步實現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愿保盡保”,并適當提高對產糧大縣稻谷、小麥、玉米的保費補貼比例等。這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說,的確是一則利好消息。

工商資本下鄉不得非糧化、非農化

近年來,我國農村缺資金、缺人才、缺先進管理的問題日益顯現,改變農業經營方式的需求進一步加強。目前,越來越多的工商企業進入農業,從事農業產前農資供應、產后農產品加工銷售等,有的還直接租賃農戶承包地進入農業生產環節。

應當說,工商企業及企業家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的市場意識、科技意識、經營能力、資金實力等與現代組織方式相結合,有力推動了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把農業的組織化、標準化水平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特別是在資源整合、技術吸納、市場拓展、質量控制等方面的比較優勢,讓現代農業活力盡顯。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在一些地方存在著工商資本長時間大面積租地經營的現象,擠壓了農民的就業空間,“非糧化”傾向加劇,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現了借土地流轉之名搞非農建設的問題。因此,對于工商資本下鄉問題,社會各界存在不少爭論,焦點是如何看待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的生產過程,大面積租賃農戶的承包地,以及直接經營農業的現象。

《意見》指出,引導工商資本發展良種種苗繁育、高標準設施農業、規模化養殖等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開發農村“四荒”資源發展多種經營。同時《意見》也明確提出,要加強對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的監管和風險防范。要求各地對工商企業長時間、大面積租賃農戶承包地有明確的上限控制;建立健全資格審查、項目審核和風險保障金三項制度,嚴格準入門檻,加強事后監管;定期對租賃土地企業的農業經營能力、流轉承包地用途等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及時查處糾正違法違規行為等。

“中央態度十分明確,就是要加大糧食生產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流轉土地用于糧食生產,遏制‘非糧化’,嚴禁‘非農化’,絕不允許借土地流轉之名搞非農建設。”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

社會化服務是規模經營的有力支撐

今年秋收,江蘇省如東縣棉場社區的玉米種植戶們不再為連陰雨天擔憂,收獲后的玉米拉到家庭農場主吳勇兵開辦的糧食烘干中心,一晝夜就能烘干。0.14元/斤的烘干費讓農戶感覺比請人晾曬還劃得來,最重要的是該烘干中心幫他們告別了“望天收”。

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發展,有越來越多像吳勇兵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到農業社會化服務中,或提供統防統治等生產,或發展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服務。與此同時,涉農部門公益不斷鞏固,村集體、農村金融機構等主體也在充實著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提供支撐,推動規模經營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進程。以農機社會化服務為例,在2013年,全國農機社會化服務面積占到農機化作業總面積的2/3左右。

篇(8)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1年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積極穩健、審慎靈活。

重點是更加積極穩妥地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增強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可持續性和內生動力。

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揮財政政策在穩定增長、改善結構、調節分配、促進和諧等方面的作用;保持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下決心壓縮一般性支出,厲行節約;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堅決防止借“十二五”時期開局盲目鋪攤子、上項目。

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按照總體穩健、調節有度、結構優化的要求,把好流動性這個總閘門,把信貸資金更多投向實體經濟特別是“三農”和中小企業,更好服務于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農業: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

會議提出,推進發展現代農業,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強農惠農的思想認識只能增強不能削弱,強農惠農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減小。要千方百計確保主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增加農業生產補貼,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加大糧食主產區投入和利益補償力度,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認真搞好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確保群眾吃上放心食品。

要著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水利、電網和危房改造、環境整治投入力度,繼續推進農村公路、沼氣建設;把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多方籌集資金,切實增加投入;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著力提高耕地質量,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

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會議提出,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經濟發展協調性和競爭力。

要調整優化需求結構,增強消費拉動力,重點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改善居民消費條件、培育新的消費熱點;以優化投資結構為重點,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做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一攬子計劃與“十二五”前期投資項目銜接工作;嚴控投資產能過剩行業,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復建設。

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培育一批優勢企業和產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快壯大服務業規模,全面提高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切實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推進產學研緊密結合,扎實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加強重點節能工程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加快低碳技術研發應用;加強重點流域、區域、行業污染治理,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落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積極開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堅持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加快制定法律法規、配套政策、考核體系,確保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落到實處。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公共服務:在改善民生上要做多件實事

會議提出:2011年要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加大對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對各類民生問題,要區分輕重緩急,突出重點,扎實加以解決。

要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健全創業服務體系,健全職業培訓制度,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要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要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在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提高統籌層次、完善轉移接續辦法等方面取得新進展,擴大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范圍,建立健全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低保標準正常調整機制。

要加強教育重點領域建設,重視發展學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職業教育,擴大涉農中等職業教育免費范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穩步實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醫藥衛生服務。要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加快廉租住房建設,改進和規范經濟適用房制度,著力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加快棚戶區和農村危房改造,大力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緩解群眾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難,逐步形成符合國情的保障性住房體系和商品房體系。

改革: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

會議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積極推進財稅、金融、投資體制和資源環境等領域改革,深化集體林權制度和國有企業改革。

加大改革攻堅力度,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要加強改革頂層設計,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要積極推進財稅、金融、投資體制和資源環境等領域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逐步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研究推進在一些生產業領域擴大增值稅征收范圍改革試點,進一步推進資源稅改革。要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和國有企業改革。

外貿:優化進口結構擴大進口規模

會議要求,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拓展國際經濟合作空間。

正確把握國內外發展環境,有效發揮我國在國際經濟分工中的比較優勢,堅持出口和進口并重、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努力拓寬國際經濟合作途徑,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增創外貿競爭新優勢,繼續穩定和拓展外需,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優化進口結構,擴大進口規模,發揮進口對宏觀經濟平衡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要提高利用外資水平,鼓勵外資投向高端制造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節能環保等領域和中西部地區,積極穩妥擴大金融等服務領域對外開放。要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探索新的投資合作方式,注意防范和化解境外投資風險。

鏈 接

部委行動

住建部:大力發展公共租賃住房

要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加快棚戶區和農村危房改造,大力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緩解群眾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難,逐步形成符合國情的保障性住房體系和商品房體系。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公正廉潔執法,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健全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著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做好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

國土部:對土地管理房地產調控等問題拿出對策

最重要的是要關注和跟蹤新情況、新問題,謀劃新對策。土地管理中一些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土地整治、房地產調控等,都需要國土資源部門認真研究、把握趨勢、主動謀劃、拿出對策。

環保部:著力解決重金屬土壤污染等問題

堅持以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和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以污染減排為抓手。在2011年,要以十七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主題、主線和新要求,推動環保工作取得新發展。

鏈 接

西部行動

陜西

深化國企、文化、金融、農村和科技教育、醫藥衛生、行政管理等體制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加強招商引資,辦好2011西安世園會。繼續加強民生工程建設,做好增收、就業、社保、扶貧等工作,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不斷滿足群眾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廣西

堅持北部灣經濟區優先發展,統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構建“兩區一帶”區域發展新格局;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抓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即將建成的機遇,全面加強與東盟的開放合作,努力拓寬發展空間;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快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疆

把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努力培育發展新優勢,努力搶占未來發展戰略制高點;要進一步強化工作措施,堅持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的原則,以新型工業化為帶動,加快構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努力實現科學發展,科學跨越;堅定不移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篇(9)

但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改革已呈現明顯的轉折性特征:一是由開局階段重點主攻經濟體制改革的單兵突進,轉向涉及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全方位綜合配套改革。二是由開局階段以經濟體制“破舊”為主要任務,進入到“立新”階段,主要任務是制度創新和完善。這個階段的每個單項改革都“牽一發而動全身”,既繞不過去,又充滿風險。作為單一經濟功能區的開發區不能承受之重。

而“新區”,承擔起新一輪改革“探路者”的重任:探索新的歷史條件下區域協調的制度創新和發展模式。所謂新區,除了一些以開發區為主體的新區之外,還包括國家層面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及城市劃出的以商業開發為主要目地的行政區域。新區開發,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現象。

讓農民變市民是城市化的關鍵

對于新區,各地的熱情毫不遜于當年的開發區。在規模上,新區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

今年7月18日掛牌成立的“鄭州新區”,包括五個區一個縣,即鄭東新區、國家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白沙和官渡組團、航空港區、九龍國際產業(物流)園區,再加上中牟縣,規劃總面積約為1800平方公里。

濱海新區包括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三個行政區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天津港區以及東麗區、津南區的部分區域,規劃面積2270平方公里。

2009年8月9日零點起,浦東再一次經歷了區劃調整,從原來的532.75平方公里拓展到了1210.41平方公里。整合南匯的意圖,外界普遍解讀的重大利好之一,就是上海要為浦東新區的下一步發展,掃清土地障礙。

經濟發展的核心生產要素是土地,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會給農村帶來一些好處,大量的農民進城,脫離土地。但如何讓農民分享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利益,如何平衡政府、企業和農民間的利益,是目前城市化進程中的難題。

南匯的劃入使城鄉一體化任務在新浦東時代十分嚴峻。南匯并入浦東以后,新浦東農民增加到了34萬人,基本農田增加到了50萬畝。新浦東出現了三重二元結構,比如鎮保,原浦東和原南匯差異比較大,農保也有差異;不僅公共產品服務存在差異,而且包括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的從業人員收入水平也存在差異。

“新區與開發區最大的不同在于,新區必須著眼于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吳江指出。值得慶幸的是,各級政府在新區推動進程中都在嘗試解答。

據了解,浦東正在考慮一個新農村改造計劃,用幾年時間,對200多個行政村進行村莊改造,屆時將惠及20萬戶農民。浦東新區區長姜棵表示,要提高城鄉公共資源統籌配置水平,積極推動與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農業集約化相適應的土地管理制度創新,要探索完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充分保障農民權益。

城鄉一體化,并不是簡單地讓農民由分散務農變集中,由分散居住變小區化,變成住在城鎮的農民。需要轉變的“不是身份而是實質,也就是農民意識”。

江蘇省鎮江市副市長李小平對《中國改革》介紹了鎮江新區正在實施的“萬頃良田”工程,將通過對5.6萬畝農村各類土地的整理和調整,建成“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通,林成行”的適應現代化機械作業的大面積、連片的高標準農田,“不是讓原有農民換地種田,而是要用集團規模、技術優勢幫助他們應對沖擊。”鎮江新區管委會黨工委副書記王祥義對《中國改革》強調,“要借此轉變農民對單一農業的依賴心理、養成創造性和競爭意識。讓他們從根本上融入現代社會,而不只是實現物質上的現代化。”

鄭州新區則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復合型城市”理念:不是簡單的城市+農村+開發區,而是城區內有一產、二產、三產,各組團之間利用生態、交通將之連接,破除“大城市”的弊端。

讓吳江更關注的是農民的發展權問題,“失去了土地,農民的第二代怎么辦?”他強調指出,“這要求包括教育、醫療在內的公共服務要均等化。”

據介紹,鄭州新區的每個組團都將相互配套,功能齊全,必須有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必須配置一部分居住用地,方便人們生活和工作。

行政體制改革居于重要位置

浦東綜改已經進行了4年,而著力轉變政府職能,探索建立適應大區域特點、體現扁平化特征的新型行政管理體制,依然被放在了進一步推動綜改工作的首位。

“小政府”一直是浦東的特色,早在浦東新區成立時就只有10個局、800名機關編制。和兄弟區縣相比,機構減少了2/3,人員減少了I/3。

不過,當地一位專家說,現在存在著為了小政府而小政府的傾向。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尹后慶曾擔任了四年的浦東新區社會發展局局長,他對《中國改革》介紹說,社會發展局分管教育、衛生、體育和人口,只有90個編制。“靜安區一個教育局管理40個學校,而浦東新區的一個教育處要管理400所學校。”當地專家還指出,新區政府將一些職能讓渡給社會中介組織后,“反而收費次數比以前更多了。”

據了解,浦東新一輪區級機構改革,是按照綜合統籌、經濟服務、社會建設、城建管理、法制監督5個不同職能模塊設置的。浦東政府工作部門從13個增加到了19個(仍少于目前上海其他區縣26―28個委辦局的配置),此次機構的增加,是出于對新浦東功能建設的多種考慮。比如金融服務局的設置,把金融辦從發改委里劃出來,是為了更好地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把農委單列出來,是因為南匯劃入后,新浦東的農田和農民都增加了,因此“三農”問題、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比以前都更要突出。

在濱海新區,行政體制改革同樣居于重要位置。

濱海新區的管理體制,并沒有打破原有的行政區劃,只是一個綜合協調機構,即濱海新區管委會。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成曾經指出,濱海新區的發展瓶頸主要是體制的瓶頸,表現為濱海新區內部各自為政的現象較為嚴重。濱海新區內各行政區和功能區是平級的機構,而新區管委會也只具指導和協調的功能,不是領導機構。這種狀況影響濱海新區整合

調度其內部資源。事實上,這也是目前新區普遍面臨的矛盾。

濱海新區目前的思路是,天津市政府和各區把部分行政權力讓渡給新區管委會,同時,成立了市委書記、市長負責的濱海新區發展領導小組,新區管委會主任同時擔任小組辦公室主任。“新區的問題可以直接走這個渠道向書記和市長匯報。”據介紹,濱海新區還在探索建立事權劃分機制,即按照事件的類型而不是事件大小來劃分管理權限。“如果是新區管委會管的事,各組成單位就不管。各組成單位自己管的事,新區管委會就不過問。”

作為“一國兩制”的交會點和“內外輻射”的接合部,橫琴新區的“制度創新”更有新意,其行政機構設置脫離了中國行政體制的窠臼。據介紹,橫琴新區參照港澳行政機構,只設了10個部門。除了辦公室和黨群工作部,另設8個局(委員會):統籌發展委員會、產業發展局、財金事務局、公共建設局、社會事業局、交流合作局、行政服務促進局、警務和綜合管理局。港澳味濃厚的財金事務局和產業發展局,令人耳目一新。《橫琴總體發展規劃》中規定,新區管委會組織機構的原則是“精簡、統一、效能”,并特別指出,橫琴外的行政機構一般不在橫琴設立分支機構,杜絕外界行政干擾。

“先試先行”,向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轉型

“我希望浦東在闖上膽子大一點,重點是研究怎么通過綜合配套改革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突破發展的一些制約和瓶頸上,找出一點新的路子,做一點新的探索。”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在2009年兩會上說。

這實際上也是處于轉型關鍵點的中國對新區的寄望。

在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建設之外,上海也在高調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發展,而在選定的重點發展9個領域中,浦東新區占了8席。浦東目前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約為2600億。而浦東也計劃用三年的時間產值達到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40%。這顯然不是個輕松的任務,但卻事關上海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前景。

目前在天津濱海2270平方公里的轄區內,產業園區也已被重新規劃,其中12項專項規劃目前已經基本完成。除了開發區、保稅區之外,一些新的功能區也脫穎而出。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天津市將耗資2000億打造的于家堡金融區。與開發區以經濟功能為主不同,新區獲得了在區內對部分關鍵改革“先試先行”的特權:OTC(柜臺交易)市場、PE(私募股權基金)中心、離岸金融中心、“港股直通車”……濱海新區正以全面金融改革的形象出現,而其正在試點的內容無論在哪個方面都是我國當前金融改革的難點、重點。

金融創新是濱海新區的重心,但并不是全部。實現京津空港口岸直通;實行人才全球招聘制度;“建立異地報關、異地報檢、口岸放行”的監管體制;在塘沽區試點取消農業戶口,實行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就業、教育、醫療等政策;“中關村”將出現在濱海新區……這份來自《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三年實施計劃(2008―2010年)》的改革發展“清單”,讓濱海新區正在進行全方位創新。

而作為經濟新區領域內“一國兩制”的試驗區,橫琴需要為未來內地其他口岸與港澳的交流帶來新的示范意義。其最大的亮點便是通關制度創新,俗稱“二線關”。橫琴與澳門間的口岸是“一線管理”,對出入境人員和貨物查驗較松弛,比如貨物進出關只需備案。而橫琴與珠海間的“二線管理”較為嚴格,貨物進出需要報關、報檢。分析人士認為,這一通關模式賦予橫琴一定的“關外”色彩,但終究在“境內關內”,政策突破范圍有限。

1+1>2的挑戰

城市擴容,不可避免會帶來新的融合,而將之轉化為發展動力也需要一個過程。對于希望實現“l+1>2”的新區來說,只有把大量具體工作做細,才可能形成工作合力。

南匯劃入之后的“新浦東”,被社會各界寄予厚望。但挑戰也不小。

姜棵已坦率表示,自己到浦東新區任職時,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就關照自己:你到那里去,南匯的事情要放到議事日程。市長韓正也交代:臨港新城的事情不能冷下去。

陸家嘴、外高橋、張江、金橋等4個國家級開發區,在管理、品牌、團隊、政策等方面有很大優勢,而康橋工業區、南匯工業園區、國際醫學園區等市級開發區和臨港新城,在土地資源、發展空間上有明顯優勢。如何“對接雙方優勢、聯動發展”已成為大浦東的專題重點。據了解,對接的具體路徑將從規劃聯、資本聯、政策聯、產業聯、項目聯、行政聯等方法中選擇。

篇(10)

農發行應圍繞黨和國家“三r”政策,緊緊抓住農業供給側的基礎和高端環節,發揮農業政策性信貸資金的引導作用,解決“低端同質、高端不足”問題,補齊短板,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全力做好糧棉油收儲資金供應工作

當前,我國“三農”工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綜合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農產品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部分農產品對外依存度明顯提高,糧棉油市場價格波動頻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任務艱巨。農發行應認真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切實發揮糧棉油收儲資金供應管理主渠道作用,有效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二)大力發展政策性中長期信貸業務

農發行應緊緊圍繞重點領域和民生工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一是大力支持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加大信貸扶貧支持力度,促進落實國家精準扶貧異地扶貧搬遷要求,促進 “五年計劃”脫貧目標的實現。在此過程中,農發行應注重探索培養新的農村投融資主體,構筑新的業務增長極。二是大力支持城鄉一體化建設,切實落實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基礎設施聯通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產業融合化要求,大力支持新型城鎮化、農村路網和生態環境建設,支持涉及棚戶區改造和農民集中住房建設、農村人居環境建設、飲水安全工程等。三是支持農業現代化建設,支持農村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流轉和集約經營。

(三)積極扶持農業科技項目落地

一是通過大力支持高新農業科技專利項目落地,逐步扭轉我國專利技術大國、創新產品小國的尷尬局面,引導社會資金回流“三農”。二是突出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重點支持一批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產業關聯度高、行業帶動力強、落實節能減排政策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基本建設及技術改造,促進企業技術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三是繼續加大民族種業信貸扶持力度,助推民族種業發展壯大。

(四)努力做好自營性信貸業務

農發行在改革過程中保留部分自營性業務,既是落實中央“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政策的需要,也是對政策性業務的有效補充。但在具體工作中應注意解決自營性業務與商業性金融機構業務趨同化問題。一是圍繞縣域經濟發展,積極探索拓寬、拉長、增厚農業全產業鏈,選擇部分管理能力強、盈利水平高、企業信譽好、產品銷路好、就業吸納力大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給予信貸支持。二是支持一批具有區域性特色和產品特色的農產品物流,特別是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加快鮮活農產品的正常市場流通。

二、創新內部管理,增強服務農業供給側改革內生動力

農發行要想在服務服務供給側改革中有所作為,就必須從制度建設、辦貸流程、風控體系、服務措施等方面進行創新。

(一)制度建設

1. 強化制度建設機制。一是統一制度管理。總行成立制度委員會,由法規部門承擔委員會辦公室職責,職能部門草擬制度,提交法規部門統一把關,維護制度辦法的穩定性。二是理順內設部門關系。按照相互制衡、統一協調原則,科學劃分各部門、各層級職責、分工和權限,各部門從全局出發,圍繞共同目標,優化業務流程,實現各項制度無縫銜接。三是建立專家咨詢論證機制,使制度更具科學性、系統性,提高制度的權威性。

2. 建立特色制度體系。一是創新制度。農發行應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創新特色制度體系,使之符合國家農業政策落實要求及自身業務特點。二是整合制度。將現有制度按照政策性和自營性業務整合形成兩大類“基本制度”,在此框架內制定產品制度、操作流程等從屬類制度。在產品制度方面,將內容相近的進行整合,盡量簡便操作。三是適度下放制度制定權限。總行應按宜粗不宜細原則制定產品制度,由一級分行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實施細則和貫徹意見,二級分行及支行重點抓好制度的貫徹落實。

(二)信貸審批

1. 優化辦貸流程。一是推行等級行管理模式。根據各行領導班子狀況、員工素質、管理能力、盈利水平、地域經濟發展現狀評定各行等級。二是完善授權模式。根據各行等級,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完善差別轉授權評價體系。合理設計授信品種和方案,對企業具體授信品種不再做出限制性規定,方便基層行靈活操作。三是改進授、用信管理。對流動資金貸款,充分發揮授信對客戶融資風險總量的控制作用,實行“嚴授信、寬用信”;對中長期貸款,由單筆用信審批轉變為審批授信總量,貸前條件及用信由企業和經辦行落實。四是充分運用客戶分類成果。明確運用客戶分類管理成果的要求,實行區別辦貸,提高高端客戶對農發行的忠誠度。

2. 推行合并工作法。一是合并評級、授信、用信調查,不再按年度單獨進行評級、授信。根據企業需求,將評級、授用信調查一并進行,節約工作時間。二是實行貸款調、審查平行工作法。每筆貸款調、審查同時進行,各有側重,調查人員在堅持真實性原則基礎上,努力探尋和把握貸款的合規性及可行性;審查人員在堅持合規性原則基礎上,努力確保貸款的真實性,最終達到統一,提高辦貸質量。

3. 改進辦貸方式。一是建立客戶培育制度。培育期間重點觀察了解客戶運行情況、搜集客戶資料,在此期間不得發起流程,一旦培育成熟發起流程則不得隨意終止。如此規定可大大縮短辦貸時間。二是縮短辦貸鏈條,減少辦貸環節。貸款均由營銷行直接向有權審批行申報,中間環節只轉報不審核,有權審批行受理后派員進行現場調、審查并上會審議及審批。三是簡化續貸程序和資料。續貸客戶特別是經營狀況與上年持平或向好的客戶,采取關鍵數據表格式審查,不再按新營銷貸款進行審批。

(三)風險管控

1. 健全內控機制。一是加強合規管理,防范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從嚴處理不盡職特別是內外勾結、弄虛作假問題,嚴格流程管理,確保在流程操作過程別是關鍵環節不出現瑕疵。二是堅持從嚴治行。對一般性問題,采取違規積分和經濟處罰措施。對因失職瀆職造成的嚴重違規問題和違法違紀案件,實行一案雙查、雙向問責,發揮案件懲處的警示和震懾作用。三是加強檢查監督。加強專業條線檢查和內部審計再監督,確保風險管理制度和防控措施落到實處。堅持查防并舉、關口前移,加大對易發違規問題和風險案件的重點領域及關鍵環節的排查力度,強化問題整改,排除風險隱患。

2. 完善審貸分離機制。一是真正建立前、中、后臺制衡機制,促進農發行可持續發展。二是建立專職信貸調查、審查、放款中心,使調查、審查、放款三個環節脫離相關部門的制約與影響。三是調整現行貸審會成員組成結構,平衡貸審委成員數量,實行部門回避制和聘任行業專家評審制,防止對貸款項目可行性的過度解讀和投票傾向。

(四)普惠金融

1. 調整準入門檻。一是對糧棉油收儲客戶維持或適度降低準入門檻,不斷擴大糧棉油收儲貸款規模,增強國家宏觀調控能力。二是對政策性中長期貸款及科技類貸款客戶,在做好風險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大幅降低準入門檻,促進國家政策、科技專利盡快落實和轉化,同時也為商業性金融機構進入奠定基礎。三是對自營性業務進一步提高準入門檻,提供優質高效服務措施,保持客戶穩定。四是探索新型經營投融資主體進入門檻,特別是應探索參與“一帶一路”戰略的走出去投融資主體進入門檻設置標準,擴大農發行信貸支農領域。

2. 支持政府及企業降低債務成本。一是支持政府債發行工作,減少政府經營成本,減輕政府還債壓力。二是對收儲類客戶、政策性中長期貸款及科技類貸款客戶停收中間業務費用,努力降低其融資成本。三是對自營性客戶根據信貸資金成本計收中間業務費用,使其在農發行融資成本與在商業性金融機構的融資成本持平或略低。四是將貸款企業保險業務改為柜臺業務并自愿辦理。

3. 實行優惠利率。一是對政策性中長期和科技類企業貸款,按“保本微利”原則確定貸款價格。二是對具有高成長性、實行轉型升級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基建及技改貸款適度下浮貸款價格。三是對自營性貸款按照人民銀行頒布的基準利率確定貸款價格。

4. 延長貸款期限。一是對儲備貸款,可以按儲備期或輪換期確定貸款期限。二是對政策性中長期貸款按照項目周期,結合當地財政收支狀況合理確定并適當延長貸款期限。對現金流能夠全部覆蓋貸款本息的項目,以投資回收期確定貸款期限;對有一定經濟收益,但現金流不能全部覆蓋貸款本息的項目,以投資回收期結合當地財政收支狀況確定貸款期限;對無經濟收益的公益性項目以項目壽命周期,結合當地財政收支狀況確定貸款期限。三是對流動資金貸款,加大循環貸款占比。

5. 改進金融服務。一是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結算服務理念。減少控制環節,整合、簡化資金使用審批流程和管理辦法,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結算需求。利用信息查詢平臺免費為客戶提供結算和賬戶相關信息查詢。二是加快電子化結算渠道建設。開發農發行自己的對公網銀系統,方便客戶辦理資金收支及對賬工作。盡快推出銀行卡、電話銀行、移動辦公等現代電子支付和辦公產品,實現支付工具多元化,滿足客戶多元結算需求,提高辦公效率。

三、完善配套政策,助推農發行服務農業供給側改革

(一)經營模式

當前,經濟進入L型運行狀態,農發行應通過擴大以惠民生為主的扶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棚改、生態治理、土地集約經營等方面信貸資金的有效供給,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二)資金來源

1. 資本金。根據國務院批復的農發行改革方案,農發行將獲財政部“返稅”式注資這種自助式充實資本金的方式,在我國三家政策性銀行乃至國有商業銀行中都是獨例,延緩了農發行補充資本金、提高融資以及抗風險能力的進程。可否由農發行向匯金公司一次性借款充實資本金,與此同時,財政部和國稅局停、緩農發行繳交利稅,由其在一定期限內或由財政部、國稅局與匯金公司軋賬歸還,增強農發行融資和抗風險能力。

2. 央行再貸款及發行金融債。一是以低于商業銀行再貸款的利率為農發行提供再貸款支持。二是國家每年核定農發行按略高于商業性金融機構平均存款成本的價格發行定向金融債規模,以解決資金成本居高不下問題,為落實中央“普惠金融”政策、貸轉債、讓利和反哺農業創造條件。

3. 企事I單位存款。充分發揮政策性信貸資金的杠桿撬動作用,實現區域內財政性存款占比與政策性中長期貸款占比相匹配、自營性貸款企業存款占比與貸款占比相匹配,使之成為對農發行資金籌集的有效補充。

(三)外部監管

上一篇: 經濟發展的成就 下一篇: 國企的資產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 亚洲性一级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不卡 | 中文字幕一区跳转 | 台湾综合区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