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0 10:36: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影像學與影像技術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 點、線、面、體、攝影
1 點 一般用來表示位置,是物質的濃縮,也是人類的微號點,具有空間位置的視角單位。點在人體三維立體結構的不同部位,具可代表不同組織器官的表面位置,同時可以通過點與點之間不同角度的投影、折射、或者立體交叉連接,推斷出不同組織器官彼此間的相互關系,從而確定相應組織器官的三維立體空間位置。例如:頭顱骨的“翼點”投影到體表相當于太陽穴,本身又是蝶骨、顴骨和顳骨的交匯點,不僅結構薄弱,同時下方還有腦膜中動脈經過,向深部垂直矢狀面投影可以經過蝶鞍與對側“翼點”相連。其次:肚臍位于腹前壁中線體表,其上方3cm處平第3腰椎,下方3cm經過第4腰椎。再次,胸骨劍突末端點,平第11胸椎。很明顯,點在人體三維立體結構中代表著無數組織器官的位置或參照物。
2 線 有關線的解釋和意義繁多,這里主要針對立體幾何里點與點之間的連接線段,即直線或弧形,在人體三維立體結構中,無論從體表或深部組織器官,從解剖學的角度看,無處不體現出線的存在和相應的意義,如:人體正中線,與正中矢狀面重合,將人體分為左右兩半。其次:水平線,與水平面重合,至上而下有無數條。最后,在頭顱還有瞳間線、聽鼻線、聽口線、聽眥線等等。
3 面可以是點的密集,也可以由直線的移動而構成。從解剖學的角度看,人體三維立體結構,就是由無數個大小不等,形態不一,方向不同的面與面相互架構而成。如:矢狀面,將人體分為左右兩部分的所有平面。其次:冠狀面,將人體分為前后兩部分的所有平面。再次:水平面,將人體分為上下兩部分所有的平面。最后,在矢狀面與冠狀面之間,根據其夾角大小不同存在著無數個平面等等。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清,不同的部位和不同厚度的斷面,其間包含著各種不同的組織器官。
4 體 有關體的含義解釋繁多,這里我們主要指三維立體空間,即點、線、面相互間的演變和轉化最終而來。如點:指物象特定空間中所處的位置,它沒有長寬厚度,常常也指線段的起點和末端. 其點的移動形成線,線的移動變為面,面的轉變成為體。很顯然,體就是點、線、面立體交叉的融合,只有正確理解和掌握點、線、面、體相互間的關系,同時與人體三維立體結構緊密結合,用立體的三維思維來分析和5 理解人體不同組織器官,這樣才能從不同的方位、角度、平面全方位判斷把握不同組織器官的準確位置。
攝影 即X線束經過人體被檢部位,由于不同結構的組織器官,對X線的吸收存在差異,當這些帶有被檢組織信息的剩余射線作用于膠片或探測器,經過暗室處理或計算機轉換,即可獲得相應部位的X光照片,其照片顯示的組織器官影像形態,由不同的攝影所決定?,F就不同攝影與點、線、面、體的關系作如下的探究。
5.1 針對三維立體的人體組織結構,怎樣把握攝影與“點”的關系,首先確定不同攝影的“點”在人體體表或深部的位置,明確“點”與暗合(IP板或FPD)的關系(將相應的“點”投影在暗合相應的位置),確定“點”與球管焦點的中心線的入射方位,根據不同的要求,可以垂直或傾斜一定的角度經該“點”進行入射。例如:頭顱正位,中心線經眉間垂直射入暗盒。湯氏位,中心線向足端傾斜30°夾角與兩外耳孔連續中點入射。這方面的例子舉無盛舉。
我院作為首批招收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學校,自1999年開辦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大專班。根據全軍院校教學改革工作會議精神。從教學實際出發,經過六年多來的教學改革探索和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供同仁參考和指正。
一、確立教學目標。強化實踐性教學
(一)把握規律,強調實踐性教學目標
強化實踐性操作,全面改革講習比例不合理的現狀,打破理論與實踐教學分段實施的界限。充分體現該專業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醫學影像專業人才為根本任務,適應基層軍地衛生工作需要為目標,突出“應用”為特征,圍繞動手能力強化實踐性操作。以現代化教育技術為手段,彰顯影像學科形象化的特點,提高教學時效比。將影像診斷學全部進入實驗室授課。電子幻燈授課與學生同步閱讀實片過程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零距離接觸的事例教學的目的;將X線攝影中基本理論、X線照片沖洗化學集中講授,X線攝影位置學部分全部進入實驗室在教師實體示范操作的基礎上,主要由學生分組進行操作訓練,達到集中學習基本理論、分組強化規范具體操作的目的。在實習環節中,實施“導師制”,倡導學生主動實踐與帶教主動指導相結合并全程分段進行考核,確保實踐教學的質量。
(二)抓住核心,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
以培養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為核心, 適應目前隨醫學影像學的快速發展,影像學科架構的變化,對原有教學內容以突出影像診斷、注重實踐教學、加強技能訓練、適應基層發展需要為原則?;A課以必須、夠用為度,專業基礎課以專業需要為主。專業課以寬基礎重實用為本。基礎課:取消高等數學、物理學改為醫學影像物理學,增設一門人文學科;專業基礎課:將電工學、電子學合為醫學電子學基礎,將原有醫學微生物學與人體寄生蟲學合并為醫學病原學,減少生物化學、藥理學、醫學病原學學時數,將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合并為人體解剖組織胚胎學,增設人體斷層解剖學;專業課:將原來的x線投照學和x線機原理構造與維修分別增加CT、MPd、CR和DR相關內容,重組為醫學影像設備學和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學,將原有的x線診斷學、CT診斷學、MR/診斷學融合為醫學影像診斷學。同時采取大專業平臺與小方向模塊課程自主選擇的方式將原有的部分課程列入選修課,如介入放射學、影像核醫學、放射治療學等
(三)拓視野,增強針對性教學.
1、強化第二課堂的專業知識拓展和提高專業素養和發展潛于的功能,弱化圍繞專業教學以外的作用。首先設立講座課.如醫學統計學、醫學科研基礎、醫學文獻檢索、醫學論文撰寫、醫學信息管理、專業英語等。其次通過開放實驗室,學生自行設計內容進行強化。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設立課題小組,老師圍繞設計課題進行引導,通過查閱資料、實際操作,拓展專業知識面。
2、以外引內聯方式,加強師資建設。聘請院外有實踐經驗的專家為兼職教授,定期來院講課或指導工作,豐富臨床實踐知識;根據專業教學需要,有針對性安排教師進行專項進修、交流,根據教學實際,與醫院聯合進行教學、學術研究,共同促進、共同發展。
二、構建學生專業綜合評價的考評體制
(一)實行理論與技能測評分離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改革原有一紙定乾坤的模式,采取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分離,對于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測評,其中任何一項不合格,均認定為專業不合格,通過考核方式改變,強化專業技能要求。其中理論考核由題庫生成,技能考核分口試、操作二部分,請院外專家進行測評。
(二)建立技能目標考核標準
1、醫學影像診斷學分為平時考核、課終考核、畢業考核。平時考核以各系統完成閱片診斷數量及診斷報告質量打分。課終、畢業進行雙盲片考核,抽取各系統一張影像片,書寫診斷報告。對報告結果分格式、描述內容、名詞應用、診斷順序、診斷結論等五部分,進行計分。
2、x線攝影學以具體操作內容雙盲抽取。分暗室裝片、機器準備、擺放、工具應用、條件設備、暗室洗片等六部分目標進行考評。
3、醫學影像設備學以隨機抽題。分原理說明、部件指定、線路分析、儀器使用等四部分測評。
(三)完善實習考核辦法
在實習手冊中增加實習目標考核標準,完善實習雙向(學與教)督促機制。 按專業課分醫學影像診斷、醫學影像檢《現代醫用影像學》2006年12月第15卷第6期查技術學二大部分,然后再各自分為普放、CT、Mill三個小部分,分別設立考核內容及量化標準。對考核過程要求每一小部分由帶教醫生(技師)考核鑒字、每一大部分由科室會考、學校抽考的方式進行,實習結束前由學校與醫院科室共同檢查考核。
三、加強教學方法及手段的變革,開展教學質量評估
肺靜脈左心房區域的解剖學研究很少被關注,研究左心房、肺靜脈、左心房與肺靜脈結合部的形態、變異等方面的文獻諸多[1],但很少涉及肺靜脈長軸與人體標準、矢、冠狀面之間的夾角即肺靜脈投射角。增強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或CT血管成像(CECTA)均可以測量出肺靜脈投射角[2]。研究通過分析我院98例房顫患者和49例健康檢查者的臨床檢查報告,探究肺靜脈投射角大小的影響因素。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2月~10月進行CECTA與CEMRA檢查的房顫患者120例,其中A組49例為持續性房顫或陣發性患者,均通過心電圖機超聲心動檢查確診,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左心房形變的肺部、縱隔和胸廓病。男女比例為25:24,年齡為18~70歲,平均年齡(50.8±14.6)歲,房顫時間6個月~1年,平均(8.5±2.4)個月;B組49例健康者,男女比例為35∶14,年齡為20~73歲,平均年齡為(52.1±10.8)歲;C組為49例CECTA肺靜脈左心房圖像資料均為無器質性心臟疾病健康人,男女比例為26∶23,年齡為20~74歲,平均年齡(49.1±12.3)歲。B組與C組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普通體檢結果顯示均無心、肺、胸膜和縱隔病,縱隔位置正確,胸廓未變形。以上3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將A組和B組98例檢查者給予4~5 ml/s高壓注射18~20 ml對比劑Gd-DTPA[3],掃面范圍須囊括整個左心房部分和所有靠近心臟50 mm的肺靜脈。獲取左心房及肺靜脈高信號圖像。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從增強MRA[4]原始數據中重建肺靜脈和左心房圖像。
C組49例進行心電門控掃描,掃描儀器為Toshiba Aquilin 64排螺旋CT機[5],電流:350~450 mA,管電壓;120~150 kv,準直:65×0.5 mm。通過雙筒高壓注射器5~6 mL/s速度肘前靜脈注射50~60 ml非離子型對比劑,以同樣速度注射30 ml生理鹽水。掃描范圍須囊括胸鎖骨上方和距心臟隔層下的16 mm處[6]。注射對比劑同時,動態連續掃描感興趣層面,指導患者吸氣再屏氣,4~7s內,采集掃面數據,并記錄心電圖。
1.3數據記錄 測量A、B組肺靜脈與冠狀面間投射角和肺靜脈與橫軸面間投射角。
1.4統計學分析 將上述所有患者的所有數據結果均采入到SPSS 19.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確保錄入過程客觀真實,以95%為可信區對數據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A組與B組各肺靜脈投射角對比,兩組數據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將A組、B組的肺靜脈投射角與C組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臨床實踐證明,肺靜脈向左心房投射角相關的解剖學規律即包圍在表面肺靜脈鄰近心端處的肌袖組織,使肺靜脈的形態和肺靜脈與左心房的相對關系穩定不變。上肺靜脈均投射至下后方,下肺靜脈均投射至前上方。但對于各肺靜脈投射角的特征、特定性規律,長期陣發性或持續性房顫患者的左心房面積增大各支肺靜脈投射角與正常人的差異等問題鮮有研究[6-7]。
本次研究顯示,在一般資料均無差異的前提下,A組、B組、C組各肺靜脈投射角度差異不明顯(P>0.05),對比無統計學意義。通過臨床多組測量對比,肺靜脈投射角度與性別、年齡及CEMAR和CECTA成像方法無關,肺靜脈投射角作為解剖學特征之一是固定的,長期陣發性或持續性房顫對靜脈透射度并無影響。臨床實踐中,從正側位利用肺動脈注射造影劑,肺循環肺靜脈顯影完成肺靜脈造影,診斷出肺靜脈異位引流等先天性新房肺靜脈異常癥狀。
綜上,臨床實踐中,一般通過肺動脈注射造影劑,經肺循環即完成肺靜脈顯影全過程。從正側位投照可診斷肺靜脈引流等靜脈連接異常癥狀。因肺靜脈細窄,需通過肺靜脈造影進行檢查大小及心房形變。肺靜脈投射角是一種解剖學固定規律。
參考文獻:
[1]侯祚瓊,湯建平,章宏偉,等.現代影像學技術在修復體表軟組織缺損中的應用(附15例報道)[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0,14(5):385-388.
[2]顧建河,陶曉峰,肖湘生,等.現代影像學技術在moyamoya病診斷中的意義[J].國外醫學(臨床放射學分冊),2001,24(1):29-32.
[3]李嫣,夏黎明,管漢雄,等.64層螺旋CT三維重組對左心房及肺靜脈的形態學評價[J].放射學實踐,2012,27(1):52-56.
[4]張杰,江倩,陳秀慶,等.低氧誘導大鼠肺靜脈重塑及下調其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受體γ的表達[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5,38(8):607-611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30-0238-03
隨著科學技g的快速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健康問題已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然而生活環境的污染、飲食結構的不健康和長期處于現代職場高壓環境之下,很多人的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態:頭痛、胸悶、失眠等健康問題困擾著現代職場白領,長期以往,身體不堪重負,疾病隨之而來。面對這種情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既可以減輕患者病痛,提高預后水平,又可以減少患者的經濟支出。因此,對疾病問題的早期診斷就成為國內外醫學界關注的焦點。
然而由于醫患交流以及過去醫學影像不清晰、保管難等問題,始終制約了精準醫療的發展。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影像學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到各種疾病的檢查中去,醫生讀片診病,影像成了醫生重要的診斷輔助工具,難以被低估,不能被替代。隨之影像學科也成了當今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學科,多門課程如通訊、計算機、醫療交叉,為醫務工作者提供盡可能準確的輔助診療方法,這將是今后影像學科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
日常生活中我們在對體內和體外的血液細胞、器官組織進行無損害性檢查時,通常會選擇諸如:數字線攝影、核磁共振、超聲波三維診斷等治療方法,這些拍片式的診斷方法可見即可得,不僅生動補充了書本上的人體正常組織以及病灶組織的解剖學知識,同時對影像引導下的教學、檢查、穿刺、手術等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醫療圖像A生成往往會因自然界信號的干擾、信號傳輸過程中的衰減、醫療設備的成像原理、光線和顯示屏等原因的影響,所顯示出來的影像像質往往不夠清晰、感興趣內容不突出,或者不適合人眼觀察或者機器理解分析,同時醫學影像本身也有圖像分辨率不高導致圖像模糊不清或者無明顯邊緣、噪聲偏大、結構信息缺乏的問題, 最終生成的影像不能準確定位病變部位以及病變性質,臨床診斷面臨各種困難。如果有一種方法能對生成的醫學影像進行數據處理提高影像的清晰度,增強醫學影像的可讀性可分辨性,臨床醫生可以結合解剖學和生理學對病變組織有針對性的觀察并診斷,這將大大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率。因此,醫學影像的數字化處理對醫療衛生、信息技術、生物科學等學科來說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臨床應用方面都起著關鍵作用,這是人類認識疾病并對之精確診斷的重要環節,這將是一門具有較強應用性和長遠發展性的課題。
1醫學影像的發展及意義
1.1國內外醫學影像的背景及對其圖像處理的意義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W.K.倫琴在實驗室拍攝出其夫人手指和的影像,自此 “X射線”被發現,并被影像學逐步引進到醫學領域。經過30多年的研究與應用,醫學影像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引進和廣泛應用,影像學科更是呈現出跨度大、知識交叉密集的特點,如今基于計算機算法的圖像處理技術也已經成為醫學影像學中發展迅速的領域之一。
1971年,英國科學家漢斯?基于計算機技術原理設計出第一臺X-CT診病機,這一發明在醫學界引起巨大的轟動。從此,對醫學影像的數字成像技術的研究開始發展壯大,各種醫療設備也被開發出來,它包括計算機 X線攝影( Computed Radiography, CR)、數字 X線攝影( Digital Radiography, DR)、 X射線計算機斷層成像( X- Computed Tomography,X- CT)、磁共振成像超聲( Magnetic Resonance, MR),超聲( Ultrasound)成像、光纖內窺鏡圖像、磁共振血管造影術(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單光子發射斷層成像(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EEG腦電圖、 MEG腦磁圖、光學內源成像等。
本文著重論述的 X- CT( Computed Tomogaphy)意為 X線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是用 X線束對器官組織進行斷層掃描,應用物理原理來測量X射線在人體組織中的衰減系數或吸收系數,再經計算機進行數學計算來對圖像進行三維重建。按照測量的衰減系數的數值排列成一個二維分布矩陣,計算出人體被掃描組織斷面上的圖像灰度分布,從而生成斷面圖像。X-CT以它高速、高分辨率、高靈敏度的探測器螺旋式旋轉來獲取器官組織的多方位、多層次的斷面或立體影像,經臨床實際應用,它能發揮有別于傳統X線檢查的巨大作用。它能綜合反映人體組織在解剖學方面的功能、性質,還能提供人體被拍攝部位的完整三維信息,器官和組織結構清楚顯影,提示病變,已與核磁共振、超聲波等診斷方法一樣成了醫生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并且具有其他醫學設備不可比擬的優點,X- CT成像簡單方便、對人體損傷小、組織結構密度分辨率高,這在病理學和解剖學研究中尤為重要。特別是臨床在對腫瘤的診斷中X-CT的分辨率要遠遠高于其他醫學設備成像,研究顯示在對于1~2厘米的小腫塊的檢測上,X-CT顯示率高達88%,而B超、MRI等僅為48%。在針對肝臟疾病實驗的拍片中, X-CT可以較清晰的顯示出多種器官病變和功能性狀,如肝癌、肝血管瘤、脂肪肝等,其對肝癌的診斷準確率高達93%,最小分辨率可顯示為1.5厘米,
可以直接觀察到肝靜脈、門靜脈與腫瘤大小、位置之間的關系,并能診斷出肝靜脈、門靜脈有無癌栓,為醫生的精確診療提供了重要依據。
由于器官病變的位置、病灶大小、病程長短等自身因素,加上設備電子元器件、嘈雜的環境以及人為操作等因素的影響, X- CT在對病灶做定位影像、定性精確診斷時常常會有所限制,即它能反映出器官的異樣變化,但卻不能反應目前器官的生理功能。現實工作中采集到的數字化影像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偽影、雪花、邊緣不清、病灶不清、對比度不強……憑借肉眼無法從整張影像中清晰分辨出病灶部位或者確性病理改變的程度,要想精確診斷,還需做進一步的檢查。
目前,對 X- CT圖像處理進行處理大部分的研究還集中在預處理階段,即研究通過調試設備、提高影像像素、提高出圖效率、減少外界干擾等方式增強醫學影像的可讀性和敏感性。而對于醫學影像成像后的處理則相對冷門,其中對部分內容的研究也比較單一,如僅僅單獨研究醫學影像的降噪或增強。同時應用降噪、增強、分割技術來處理影像的研究較少,理論研究也停留在可行性階段,針對單一疾病的醫學影像處理研究還不常見。
1.2醫學影像常用的診斷方法
目前我們常用超聲波、核磁共振、X-CT等設備生成的醫學影像作為輔助診斷方法。其中:超聲波是使用聲波來探測病理并生成平面圖像的一種診斷方法,由于其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強,聲能集中,操作簡便,能反映出人體組織的灰度形態和結構等優點,被影像科廣泛采用。其中 B型超聲波采用超聲平面成像,在超聲屏上顯示出病變部位周圍有明顯的強弱不等的回聲區,表現為亮度不等的光點、結合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可判斷這些高光區和暗區的病變性質。且價格低廉,診斷快速,但缺點是對于1~2厘米的小腫塊診斷準確率不到達48%。
核磁共振是診斷組織病理變化的一種新的方法,通過層片選擇,頻率編碼,相位編碼,實現對接收到的電磁信號在人體內部的準確定位,根據接收到的電磁信號的頻率、相位的差別成像,完成對器官組織的檢測。例如:核磁共振檢查原發性肝癌時通常表現為信號改變,T1W1馳豫時間加權圖呈低信號,T2W2加權圖呈高信號。其特征性影像為病灶內出現粗大引流或供血血管的流空信號,該信號提示肝癌結節內有動靜脈短路形成。但缺點在于檢查價格昂貴,且核磁共振設備在我國普及率較低,對于1~2厘米的小腫塊診斷準確率較低。
X- CT是用 X線束對器官組織進行斷層掃描,再經計算機由于分辨率高圖像清晰,能夠掃描到早期剛發展起來的較小的腫瘤,這對病人早診斷早治療不至延誤病情具有重要意義。比如:X- CT肝癌表現與大體病理形態一致,平掃多為低密度,少數為等密度或混雜密度,外形不規則呈球形或結節形,邊界模糊。增強掃描表現為低密度區略縮小,境界變得較為清楚。腫塊中心部位常因腫瘤組織壞死囊變形成極低密度區。研究顯示在對于1~2厘米的小腫塊的檢測上,X-CT顯示率高達88%。目前X-CT已成為各種疑難雜癥中最重要的診斷方法。
1.3對醫學影像進行數字圖像處理的可行性及意義
在實際圖像信號的生成和傳輸過程中,由于受到醫療器械自身、人為操作控制和自然界噪聲等干擾的影響,多多少少會出現細節模糊、對比度差、噪聲較大或存在偽影等問題,影響到影像質量。且成像是用亮度不等的灰度表示,加上病灶發展早期其空間形態變化通常比較小,拍出的片子肉眼很難觀察,誤診和漏診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致使病情診斷準確率下降,醫務工作者的效率也難以體現。因此,有必要運用適當的技術和方法來處理和分析醫學影像,提高影像質量,這將有助于減少誤診和漏診率,提高診斷準確率。因此,研究醫學影像的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和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實用價值。
在醫學影像領域的數字成像技術有個共性:基于計算機將圖像采集、顯示、存儲和傳遞分解成各個獨立的部分,將每一部分圖像信息分別數字化,這種共性為我們以后對各功能模塊進行單獨優化提供了便利,對其實施圖像數字信息的后續處理提供了可行性。
以X-CT成像為例,對影像進行預處理可以過濾掉影像上的不利影響,處理掉無用的信息,保留或恢復有價值的信息。通過過濾掉不利因素,加強病灶信息的可讀性,突出感興趣部位,清除各種干擾的同時能保留所攝影像的形態和邊緣,有效的改善圖像視覺效果,為醫生診病提供了依據和便利,這就達到了圖像處理的目的。
2數字圖像處理在醫學影像中的具體應用
圖像處理(image processing),在醫學上也被稱作影像處理,是指將圖像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后使用計算機對醫學影像處理和分析,提高并改善影像的質量供醫生有效診斷的專業技術。將將人設為對象,圖像設為目標,輸入低質量的圖像,輸入改善后高質量的圖像,當圖像達到滿足人的視覺效果為最終目標。圖像處理方法通常有圖像增強、復原、編碼、壓縮等等。本文將重點討論圖像去噪、增強、分割在醫學影像中的應用技術。
2.1圖像去噪
影像的生成和傳輸常常受到自然界各種聲音的干擾導致影像質量下降,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交談時被其他聲音打擾一樣,在語言中表現為聽不清對方說話, 表現到影像上,則是原本很清楚的圖像,因為機械本身、電子元件、外界雜音等干擾原因產生各種各樣的斑點或條紋,圖像變得模糊不清,此即為圖像噪聲。噪聲的存在勢必影響后續對影像的分割和理解分析,所以圖像去噪是預處理的重要步驟之一。去噪的方法有很多,結合影像特點、噪聲的統計特征及頻譜分布規律,目前常用均值濾波、中值濾波、低通濾波等算法來對圖像進行平滑處理。
2.2 圖像增強
圖像增強(image enhancement)是數字圖像處理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影像學上的圖像增強和復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醫學影像的質量,清除干擾、降低噪聲,通過增強清晰度、對比度、邊緣銳化、偽彩色等來提高影像的質量,或者轉換為更適合人觀察或機器識別的模式。不同于圖像噪聲,在圖像增強中通常不考慮影像降質的原因,它不需要反應真實的原始圖像,只需突出圖像中感興趣的內容。但要對降質的原因有所了解,依據降質的原因建立“降質模型”,然后各種濾波方法和變換手段增強圖像中的背景與感興趣部位的對比度,比如:增加圖像高頻分量,被照人體組織輪廓變得清晰,細節特征明顯;增加低頻分量,能有效降低噪聲干擾,最終達到增強圖像清晰度的目的。
圖像增強根據空間不同可劃分為基于空間域的增強方法和基于頻率域的增強方法?;诳臻g域的增強方法是對圖像中的各個像素的灰度值直接處理,算法有直方圖均衡化、直方圖規定化等;基于頻率域的增強方法不直接處理,而是用傅里葉變換將空間域轉換成頻率域,在頻率域對頻譜進行處理,再使用反傅里葉變回到空間域,算法有低通濾波、高通濾波、同態濾波等。
2.3圖像分割
圖像分割是數字圖像處理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目的是將圖像中有意義、感興趣的內容從背景里剝離,劃分為各個互不交叉的區域。有意義、感興趣的內容通常是指圖像區域、圖像邊緣等。分割是后續圖像理解分析和識別工作的前提和依據。目前已經開發出很多邊緣檢測和區域分割的算法,但是還沒有一個算法對各種圖像處理都有效。因此對圖像分割的研究還將繼續深入,在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將始終是熱門話題。
圖像分割方法基于灰度值主要劃分為基于區域內部灰度相似性的分割和基于區域之間灰度不連續的分割。
(1) 基于區域內部灰度相似性的分割
基于區域內部灰度相似性的分割是確定每個像素的歸屬區域(同一區域內部像素是相似的),從而形成一個區域圖集,來對圖像進行分割,常用算法有閾值分割法、形態學分割、區域生長法、分裂合并法等。
(2) 基于區域之間灰度不連續的分割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0-0008-02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主要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隨著經濟和信息化的迅速發展,醫學影像設備的發展同樣進入了快車道。醫學影像檢查又是現代化醫院進行診斷和治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所以對醫學影像技術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醫學影像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其核心內容為課程體系的改革。
1.目前存在的問題
1.1 舊課程體系無法滿足人才培養需求。目前高職院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普遍實行的是"2+1"培養模式,即兩年在校學習理論知識,第三年到醫院頂崗實習。課程設置基本上是"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臨床頂崗實習",機械地按順序分段式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中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往往按自身學科體系尋求自我完整,實踐技能訓練安排在專業課學習之后。舊課程體系設置如圖1所示。學生在這種課程體系下機械的學習各門課程,課程內容安排多,學制三年,時間少,無法將知識融會貫通,缺乏靈活運用。以山東協和學院為例,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課程設置如下:
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
英語基礎醫學概論影像設備學
體育臨床醫學概論影像檢查技術
信息技術電工學影像診斷學
德育教育醫用物理
軍事教育醫學影像成像原理頂崗實習
社會實踐放射物理與防護
圖1 舊課程體系
1.2 缺乏實驗、實訓、實踐資源。醫學影像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中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醫學影像設備也進入了快車道。醫學影像專業起步晚,很多醫學院校的影像教學實踐體系不完善。多數民辦醫學院校甚至沒有醫學影像專業實驗室。民辦院校的影像教學實踐器材和教學軟件系統更是稀少,跟不上醫學影像技術發展的速度,不能滿足現代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為適應現代影像教學需要,必須構建醫學影像專業實驗室,為社會培養大量應用型影像人才,促進醫學影像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2.制約改革的因素
2.1 資金是限制民辦高校發展的瓶頸。高校辦學耗資巨大,想辦好、發展好,必須有強有力的資金支持。財政性資金是我國高校的主要資金來源,約占整個高校資金來源的50%,而國家對民辦高校的資金投入非常有限,主要靠學費。所以資金是限制民辦高校發展的瓶頸。
2.2 師資不夠合理。首先民辦高校師資數量相對不足。民辦高校勞動強度大,師資相對少,造成教師超負荷工作,很難保證教學質量。其次民辦高校師資質量相對不高。民辦高校教師普遍學歷、職稱層次偏低,缺乏專業學科帶頭人。再次民辦高校的師資結構不夠合理。民辦高校師資最主要的來源是退休返聘的老專家老教授和新畢業的研究生,中堅力量相對薄弱。最后民辦高校師資穩定性差。民辦高校教師一般采取專兼職結合的模式。兼職教師相對責任心不夠,流動性大,隨意性大,無法保證教學的質量。專職教師福利待遇相對較差,勞動量較大,民辦高校成為進入事業單位或者其他單位的跳板。
3.立足實際,促進專業改革和建設
3.1 構建以崗位需求為導向,職業能力培養為抓手的新的課程體系。本著"一個中心"(以學生為中心)、"兩個點"(學習效果好一點,實踐動手能力強一點)和教學內容合理化、教學手段創新化、教學效果理想化"三化"原則,調整優化課程設置,打破學科界限,以人體系統為單元組建新的授課體系。另外以"崗位目標"為導向,實訓室醫院為載體,增加了大量實訓、實踐的新內容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根據崗位需求,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主要面向大、中、小型醫院影像科或者放療科,從事影像技術工作或者放療工作;一部分影像人才進入基層醫療單位成為技術、診斷工作都從事的多面手;還有一部分影像人才流向醫療企業,從事影像設備的維護、維修和銷售等工作。以崗位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抓手構建"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如圖2所示。
圖2 新課程體系
3.2 結合民辦高校特點,建設可行的實驗、實訓、實踐教學資源。實驗室的建設需要進行硬件的構建、軟件的開發和軟環境的創設。民辦高校資金來源單一且不足,是限制民辦高校發展的瓶頸。鑒于民辦高校資金缺乏的特點,醫學影像專業實驗室的建設需要另辟蹊徑,讓醫院與企業共同參與進來。軟件建設和軟環境的創設離不開全校各學院間的共同努力。
3.2.1 多渠道硬件建設
首先,以校醫院為載體促進硬件平臺的構建。民辦高??梢砸劳行at院,購置設備,通過加大校醫院的投入,提高產出比。加強校醫院硬件建設的同時,也能為師生和社會提供優質醫療服務。提高校醫院的利用率,有利于實踐教學工作的開展。
其次,實行校企合作引進醫學影像設備。民辦高校的醫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畢業后又將是各地醫院的生力軍。實驗室可以與大的影像設備儀器公司合作辦學,搭建醫療設備展示平臺,將部分設備在醫學影像實驗室內展覽和開展使用培訓活動,學生學到了實踐知識,影像設備儀器公司宣傳了產品,實現學校和公司的雙贏。
第三,合理利用舊設備。一些大型醫院在引進新設備后,往往更替下舊的設備,這些設備雖然陳舊,但仍能滿足實踐教學需要。低價收購舊設備,在實驗室合理利用,既能節約實驗室建設經費,又能發揮實踐教學作用。
3.2.2 自主軟件建設?;ㄙM數百萬資金購買計算機數字X線檢查設備(CR、DR)、CT、磁共振(MRI)設備等滿足教學實驗實訓顯然不現實,從實際需要出發,充分利用民辦高校多學科的資源優勢,在同時擁有計算機學院和醫學院的民辦高校開發醫學圖像存檔與傳輸系統(PACS)和 建立虛擬影像實驗實訓中心。既解決了學生實驗實訓的需求,價格又低廉,還避免了輻射污染,學生還可以不限次數,不限時間,不限場地隨時網上互動學習。實現模擬仿真與實踐實訓的有效結合。
3.2.3 實驗室軟環境建設。健全實驗室管理體制,強化實驗室的設備、技術和人員管理。同時培訓實驗室人員,培養和建立一支高素質、有實踐經驗的醫學影像師資隊伍,構建醫學影像實驗室的軟環境。
4.總結
以"一個中心"(以學生為中心)、"兩個點"(學習效果好一點,實踐動手能力強一點)和教學內容合理化、教學手段創新化、教學效果理想化"三化"原則,優化影像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實驗、實訓、實踐資源,有利于民辦高校健康發展,有利于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民辦高校培養的影像專業人才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張慧麗,錢春野,張益蘭.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五模塊"課程體系改革[J].衛生職業教育,2013,08:139-141.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是隨著醫學影像學科和新設備的快速發展而建立的利用醫學影像設備獲取、處理和分析醫學影像信息,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技術支持的新專業。目前國內各醫學院校對四年制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的畢業考核,在內容、項目上各有千秋,沒有統一的標準。以往傳統的理論筆試存在很多弊端, 這種考試重知識輕能力,只能檢驗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無法檢查學生的臨床實際操作能力,制約著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阻礙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學質量的提高[1]。
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概念始于1975 年,由英國Dundee大學的Harden 博士倡導,目前已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廣為應用[ 2] 。近年來,國內有部分醫學院校采用了OSCE模式來評價醫學生或護理專業學生綜合應用基礎理論和操作技術的能力[3,4]。自2010年開始, 我院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本科學生的畢業考核進行了全面的改革, 改變了傳統、單一的理論考試形式, 采取了OSCE 模式的綜合考核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考核對象
考核對象為我院2010~ 2014 屆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本科學生。分別為2010 屆48人;2011屆30人;2012 屆33人;2013屆21人;2014 屆36人。其中男生91名、女生77名;年齡21~ 24歲,平均( 22±0.8) 歲。所有學生都經過一年的臨床實踐學習并取得合格的實習成績,同時取得參加畢業考核資格。
2 考核方法
2.1考核內容與要求
第一部分:綜合筆試(時間120min)
綜合筆試由學校組織專家統一命題,采用100 分制,按40%納入畢業考核總成績。綜合筆試含基本理論考核( 占60 分) 和病例分析( 占40 分) 兩部分。
綜合考試的內容及要求如下: 基本理論考核主要由5 門主干基礎課―――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學、x線攝影技術、醫學影像設備學、醫學影像診斷學、超聲診斷學組成,病例分析由1 例骨科病例和選做1 例相關專業病例組成。
第二部分:臨床實踐考核
畢業臨床實踐技能考核時間一般在學生實習結束返校后第2 周進行,采取三站式方法考核。臨床實踐技能考核按60%納入畢業考核成績。
第一站: X線片閱片( 時間10 min, 占30分):考試采用筆試,利用交互式閱片系統提供十個選擇題,內容為x線診斷病例,每個病例提供患者的一般情況,主訴,臨床表現,體征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要求學生選擇最可能的診斷。
第二站:CT、MR片閱片( 時間25 min, 占40分):考試采用現場膠片閱片,考生根據膠片所見書寫診斷報告,提出可能診斷。
第三站:x線攝影擺放(時間5 min, 占30分):選擇難易度相差不大的臨床常用X線攝影操作40題 ,采用抽簽制,每人抽選1 題。兩人一組,互為模擬病人,要求考生邊擺放邊講解,考官在考生進行操作時或操作后,提出相關問題。
2.2組織實施
每一站考核題目由教研室主任組織人員命題,實行考教分離??脊儆筛鹘萄惺疫x派,要求為講師以上職稱,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人員,我院教學部負責審核。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第一站統一進行,第二、三站由學生抽選題目,每一站考核都安排2名考官,一名為主考官。學生則由教務干事及班干部組織,按抽簽順序參加考核。
2.3 成績評定
臨床技能學生每站考完后,考核教師當場給予打分。 X線片閱片滿分30分,18 分以上為合格;CT、MR片閱片滿分為40 分,24分以上為合格;x線攝影擺放滿分30分,18 分以上為合格;每站考核分數低于相應合格線者,須進行該站的補考,補考仍不合格者須補實習1~2 周后再行補考。第二次補考不通過者不予以畢業。每站考核成績之和便是學生臨床實踐技能最終考核得分。
3 討論
3.1促進了學生臨床技能的培養
經過連續五年實施多站式臨床技能考核,使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實習中更加重視臨床實踐操作,更加注重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
3.2以“考”促“教”
通過分站考核,可以發現我們在臨床實踐教學方面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如我們充分利用設備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的臨床技能模擬實驗室,加強對見習、實習生的臨床技能培訓,有效提高了他們的動手操能力;通過考核,我們發現學生理論知識方面存在不足,說明我們的理論教學還有待加強。
3.3 解決“一元化”的問題,形成“多元化”的模式
多站式考核改變以往一張試卷決定最終畢業成績的做法,客觀上改變了以往醫學教育多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能力的培養做法。使學生由被動的應付考試,變為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靈活的運用所學的知識,對疾病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分析,邏輯推理,鑒別診斷及臨床技能操作,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經過對多站式考核不斷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我們將會建立一套符合專業目標和教學大綱的要求,遵循醫學影像學專業的特點及基本規律,將教學目的與考核內容、考核方式、考核途徑及考核原則等要素形成有機的組合,形成多層次、多功能、操作性強的結構系統。使其既符合國際醫學教育組織要求,又適合中國國情的醫學影像技術多站式考核模式。
參考文獻:
[1]白波, 李偉, 王家富. 高等醫學院校素質教育中的考試改革[ 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03( 3) : 15- 17.
隨著醫學基礎理論、信息科學、醫用物理學、生物醫學工程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醫學影像設備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影像診斷和介入治療不斷拓展新的領域,并向廣深發展。我國地域遼闊,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不同醫院的醫學影像技術設備和水平有較大差異,即使在同一醫院也可能使用多種型號的檢查設備。同時影像設備使用是各自為政、相互否定、互相對立,不僅造成資源浪費,更給患者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是導致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根源之一。而醫學影像技術與臨床學科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也應不斷完善規范化建設,達到診斷治療的要求。要真正做好醫學影像技術規范化建設工作,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醫院高層重視,提高對醫學影像認識
首先必須使規范化工作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和認同,使各級領導認識到規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及嚴肅性,對該項工作給予充分重視和支持,使工作順利地開展起來。同時做到責任到人,在具體工作中認真做到定人定崗定責任,這樣只要出現問題就可由相關人員具體負責解決處理。
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并抓好落實
首先按照國家《執業醫師法》、《護士管理法》、衛生部《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規定》、《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應用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嚴格執行有關條例,要求各級各類從事影像技術人員持證上崗,對于新進人員要求具備一定基礎理論的前提下,及時申報重點培訓各類專業許可證,參加有關國家級考試考核,持證后方可正式上崗。各影像科都應有完備的醫療設備質量管理制度、監督機制、故障應急預案、維修檔案等質量管理制度,使影像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學化、有章可循。設備保養制度、設備維修申請制度、限期修理制度上墻,并抓好落實。對各項檢查的原則、步驟、方法、程序、結果、照片質量、報告書寫規范、發放報告流程、復查流程等等影像檢查進行質量控制,量化管理,以便達到改善影像人員的專業水平,規范各影像檢查的標準化流程以及影像科的科學化管理之目的。
三、加強醫學影像技術人才的素質建設
眾所周知,醫學的發展是以醫學設備的發展為前提的。站在現代醫學影像學知識及技術飛速發展的高度,深刻理解醫學、工程學和技術學的多元結合是當今醫學影像學迅速發展的重要保障。現代醫學影像學科應以醫師為主,高素質的專業群體,加上各專業合理的梯隊建設是未來科室發達興旺的根本。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參加各種在職培訓學習、進修深造、遠程醫學教育網絡、專業學術活動等,重點學習與普遍性學習相結合,必要時外派技術骨干到國內外強勢學科進行重點學習,視情況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院授課,進行普遍性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去適應,才能進一步進行應用和開發,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設備。加強培訓,持證上崗。通過學習提高全體醫、技、護人員對影像工作的認識,從科學角度來看待該項工作。堅持人才是發展第一資源的理念,培養與引進并重,加速培養年輕的后備力量,按照國際慣例進行不同等級醫師、工程師、技師的規范化培養,加快師資隊伍建設步伐,不斷優化影像系統的人才隊伍結構,增大碩士和博士比重,使人才結構合理。
四、合理使用醫學影像設備
要以最小的、合理化的費用達到快而準確地診斷疾病為目的,為患者盡量減少負擔,充分利用先進設備。在影像學領域內各項檢查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借鑒性,要在應用上盡量做到刪繁就簡,互相補充,這樣可以節省人力、物力、財力,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診斷水平。同時醫生應如何合理使用這些高科技設備,既能準確及時地診斷病情,又能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這就必須依據實際情況,掌握各種設備的優缺點,在一定范圍內合理地使用各項影像設備,提高圖像質量。
五、明確醫學影像相關工作流程
扣緊從接診到發報告的每個環節,盡量縮短各環節的耗時,利用信息的傳遞,使每個環節運作流暢。同時對當日工作量、各機房工作量等進行統計,使各影像設備得到更好的發揮。
六、完善醫學影像學診斷報告
醫學影像學診斷報告書的格式是一種形式,它反映的內容必須要符合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要求??v觀目前國內外的診斷報告書,形式各種各樣,大小與繁簡程度也不一致。這就要求醫學影像科室人員要通過審閱病歷,了解病情,全面觀察,系統分析,結合臨床進行鑒別、對照、綜合,按照規范化的基本格式寫出報告做出結論。
七、加強醫學影像的規范化防護
網絡教育不僅通過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在先進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利用先進的教育手段來提高教學質量,拓展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同時通過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創造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主要缺陷在于重結果而輕過程、重“筆”而輕“口”。隨著互聯網的日漸普及,尤其是校園網的普及,為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取得革命性突破提供了有效的硬件條件,有利于英語教學從傳統的封閉模式轉變為半開放模式或開放模式:在組織形式上將傳統課堂和基于網絡的虛擬課堂相結合;在學習方式上將課堂學習與遠程學習相結合。以學生體驗學習方式為主、接受學習方式為輔,鼓勵學生主動地去發現學習。
一、網絡技術改善課堂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可以擴大教學信息容量,使信息的表現形式交互化、多樣化。實現課堂教學開放的網絡條件:
硬件:校園網絡、多媒體網絡教室(學生每人一機)。
軟件:英語多媒體素材資源庫及其點播和索引系統。
運用網絡技術,可以從素材資源庫中索引出與本節課有關的各種“情景”,提供給學生自由點播。如交往型、購物型情景易受女同學的喜歡;體育型情景能吸引體育迷;軍事型、旅游型、游戲型、影視片段型情景也都會吸引不同學生,從而使所有學生都能找到興趣點。而興趣一旦與教學目標相聯系并被靈活、創意地運用,學生就會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進程中,教學目標就很容易得到完美的實現。課堂教學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是學生的接受能力參差不齊。運用網絡教室的功能,可以讓學生在完成必要的學習和操練后,隨時從資源庫中調出檢測題進行自我檢測,利用相關軟件控制,給予檢測通過的學生訪問資源庫中課外閱讀、課外活動等素材的權限。課堂教學的開放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自主支配權,有利于因材施教,并逐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二、網絡技術改善師生交流
師生間流暢的交流是教師把握學生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最有效的手段。運用網絡技術可以實現多方面、多層次的開放式師生交流。
實現開放式師生交流的網絡條件:教師和學生具有已接入互聯網的計算機,校園網具有能夠存放教師大容量主頁、BBS討論板、語音聊天室的網絡服務器和能接收、發送語音郵件的大容量郵件服務器。
教師可以在校園內服務器上建立自己的個人主頁,內容可包括:教學內容(供學生進行復習、預習和自學)、學習方法(為學生提供學習方法的診斷和咨詢)、課外閱讀(提供大量英語報刊、文章、語音和影像)、寫作園地(開展征文、講評等活動)。糾錯天地(將學生易錯的地方匯編起來)、鏈接(提供本校其他教師、外校名師、健康有益的英文站點的鏈接)等并實時更新。同時開設多個不同主題的BBS討論板(教師自任或委派英語課代表為板生)。學生在與教師約定的時間內實名或匿名登錄教師的主頁進行選擇瀏覽、進入BBS或聊天堂與教師或其他同學交流。同時,學生也可以進入其他班級教師主頁同教師或高年級學生交流。通過廣泛、多層面的師生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有所用,并在應用中去發現、創新。
三、網絡技術改善語言環境
英語學習作為一種語言能力的學習,需要在一定的自然環境或情境中習得,其目的之一是用語言敘述事情和表達思想,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的目標。
實現開放式虛擬語言環境的網絡條件:
硬件:校園網具有供學生使用的服務器、學生家里具有接入互聯網的多媒體電腦(支持全雙功通話、語音壓縮)。
軟件:過濾不健康內容的網絡衛士軟件;屏蔽中文信息的管理軟件;網絡電話、語音聊天、ICQ信息發送等綜合性網絡交流軟件。
網絡本身就是一個虛擬社會,在這里很容易做到“只聞其聲不知其名”。內向、靦腆的學生完全不需要顧忌“面子”,而大膽地同另一些虛擬的對象用不太熟悉、可能出錯的英語交流思想和敘述事情(需要屏蔽中文信息的傳輸)。隨著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其交流的對象可以逐漸跨班級、跨學校、跨區域直至跨國界,與英語為母語的學生進行語言交流,還學生廣交學友的自。
四、網絡技術改善師生評價體系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建立起完整的評價體系,使之對教學環節的各方面都是開放的。
實現開放式師生評價體系的網絡條件:
硬件:完善的校園網絡;教師和學生家里都有接入互聯網的計算機。
軟件:保存學生評價成績的數據庫;統計學生登錄校園網的次數、時間、數據流量,并自動轉換一定的分數記入學生評價成績的數據庫;評價成績數據庫的檢索系統。
一、引言
英語寫作作為一門重要的產出性和交際性語言技能,一直是語言教學和研究的焦點。英語作為一門國際性的語言,重要性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用英語進行寫作的重要性。中國成功地加入世貿組織,對將在國際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大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提出了更加現實的要求。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而網絡環境下的多媒體教學為我們的英語寫作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開啟了新一扇寫作教學之門。在構建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本文以非英語專業的兩個班級的學生為實驗對象,以檢驗網絡環境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是否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以及是否能提高個體的寫作能力。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語言學習是一個基于學習者個人的經驗、信仰、心理和觀點之上的自我探索、知識建構和意義協商的過程。“它要求學習者進行自我規約和調節、并通過對事物不斷的反思和抽象實現對其在觀念結構上的構建”(Von Glasers-feld 1995)。它主張獲取對知識的理解是一切認識行為的中心。二語習得理論與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不謀而合。英語寫作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復雜的知識建構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并運用高級思維對其進行不斷反思、抽象從而解決問題,實現意義協商的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的知識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寫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理想的學習環境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構建四個部分。網絡教學正好滿足了建構主義對學習環境的要求。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成為教育改革和多媒體教學的主要理論基礎。
三、多媒體網絡技術運用于英語寫作教學設計模式
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應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模式。在寫作過程中,教師通過制作寫作課件可以預設一些啟發性的問題,起到良好的指導與引導作用,學生可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素材的收集和構思,并能通過BBS等與同學和老師進行交流,應用Word文檔完成文章,教師可以搭建博客對文章加以批閱或直接通過多媒體課堂進行點評,這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學生文章的質量也得以提高。此外,和傳統模式下的作文批閱相比,多媒體網絡技術運用于英語寫作教學設計模式節省了寶貴的時間。
四、大學英語寫作教學實驗與結果分析
1.實驗對象。實驗對象為青海大學醫學院07級影像本科班和07級檢驗本科班的學生。
07級影像本科班51人,教師應用傳統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07級檢驗本科班53人,教師應用網絡環境下的多媒體寫作教學模式。實驗時間為大二下學期。兩個班的學生在大一學年的兩次期末考試中,平均分接近,成績無明顯差異,學生在同一層次。
2.研究方法。該項教學研究采取對比的方法,兩個班級進行了一學期的英語寫作教。
課時數各為36學時。
3.對比實驗(2009年3月-2009年7月)。同期對比班由同一教師,分別采取傳統和現代化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進行1次寫作測試,命題為The Global Shortage of Fresh Water。滿分為15分學期結束后兩個班級的寫作成績進行了對比統計分析。
4.實驗統計分析與結果
通過圖表,對比班級成績分布情況清晰可見。采用現代化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的檢驗本科班,優秀率和良好率均比傳統模式英語寫作教學下的影像本科班高出很多,不及格人數少了一倍。即網絡環境下的多媒體教學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原因分析:(1)網絡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使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機會增多,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更好的體現。(2)傳統課堂中沒有計算機的文字處理功能,不能有效地提示學生一些拼寫錯誤。對于詞匯的選擇,互聯網比字典更提供了方便迅捷的查閱功能。(3)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是唯一的讀者。而網絡環境下,學生可以互相批閱,進行交流,這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寫作積極性提高,文章的質量就更高。五、結語
網絡環境下的多媒體教學模式,為大學學生的英語學習開拓了一片更廣闊的天地。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網絡教學成為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途徑。對于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網絡教學的優勢在于:(1)有利于教學資源的共享;(2)有利于提高寫作教學實效;(3)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性,研究性學習能力;(4)網絡教學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學習;(5)有利于教師有指導地提供寫作任務和素材,并對學生的寫作采用動態的評估。該模式將網絡技術與大學英語寫作相結合,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使學生的潛力得到最大挖掘,有效增強了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效果,提高了大學學生英語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肖瑩,李天閑.建構主義理論與多媒體機助大學英語教學[J].外語電化教學,2002,(4):22-26
[2]周炳蘭.教師在計算機輔助英語寫作中的十種角色[J].外語電化教學,2005,(101):66-67.
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小學語文的教與學當中首先的影響就是能幫助小學語文教師更好地創設教學情境。教師在課堂中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能夠通過放映相關的畫面和影像,讓學生更快地進入到學習氛圍當中,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良好的作用。
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所展示的畫面能更快地進入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對于學生來說也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信息技術讓小學生更有興趣投入到學習中
信息技術的發展也使得小學生對學習小學語文更加有興趣。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是教師在課堂上按照自己設定好的教學方案對學生進行教學,學生在教學的課堂只能處在被動的接受位置。不但忽略了學生在學習當中的主體地位,還使得小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運用使得小學語文教師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中。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展示的圖片和影像資料,能很快地激發學生對小學語文的學習興趣,達到激發個人主觀學習能力的效果。教師在其中主要發揮好自身的教學引導作用,就能不斷刺激學生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