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4 10:48: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德育重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德育實踐力度不夠。重點高中雖然對堅持以德育為核心的教育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在具體的德育實踐上,盡管在制訂學校計劃時都強調德育,但為了升學率這一評估學校辦學質量的第一尺度,學校又不得不使德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
2、德育內容空泛。有的重點高中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孤立的日常行為規范上,把德育歸結為或等同于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較少或者沒有考慮日常行為規范的內核是什么;只教育學生應該怎么做,而不講為什么這樣做,使學生很難從思想和行動上接受,有的即使暫時接受,也不能心服口服。此外,德育不是高考的內容之一,所以有些重點高中只是應付課時,學生也心不在焉,德育教育效果較差。
3、德育途徑單一,方法死板。重點高中的德育教學多年來一直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且慣用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育方法,學生總處于被動教育地位,這種教育方法無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德育知識的積極性,學生只是迫于學校、教師的威力而不得不坐在那里,不利于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培養。
4、德育評價不規范,因人而異。有些重點高中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評價時,總是以最后閉卷考試為依據。這樣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一般是優,那些升大學有把握的學生即使犯了錯誤,學校往往不能嚴肅處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仍然是德育成績較好。而有些德育考試成績不佳,而平時表現較好的學生,由于沒有被教師發現,所以德育成績平平。這樣就會引導學生去死記硬背幾個條條就行了,平時行為無所謂。導致有些重點高中的學生說一套,做一套,形成雙重人格。
5、德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不高。班主任實際上就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具體組織者,班主任的德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隨著教師隊伍的日益年輕化,大批青年教師走上了班主任崗位,他們眼界開闊、思想活躍、精力旺盛,工作也很投入,但由于生活閱歷較淺,且受市場經濟等一些利益觀的負面影響,有些教師不能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也不能公平地處理每一件事,嚴重影響了言傳身教的教師形象,也影響所傳授的德育的效果。
二、增強重點高中德育實效的對策和措施
1、進一步樹立德育為一切教育之根本的思想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要在具體的學校德育中真正堅持“德育為首”,必須牢固樹立德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根本這一觀念,并在素質教育中不斷鞏固。正如臺灣教育家高振東先生所說:“智育沒有德育做基礎,智育就是犯罪的幫兇;體育沒有德育做基礎,體育就是暴力的前衛;美育沒有德育做基礎,美育就是腐化劑”。
2、激活道德資源,塑造民族共同的道德觀、價值觀
在邁向21世紀之時,中國人應該有什么樣的風格,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李嵐清同志在一次加強對青少年思想品質教育的座談會上語重心長地說,我深深體會到,日本人一看就知道是日本人,韓國人一看就知道是韓國人,新加坡人一看就知道是新加坡人,但中國人就是看不出有中國人的特色,這是很大的危機。“看不出有中國人的特色”,就是指看不出能體現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氣質。中華民族素以禮儀之邦、文明古國著稱于世,但是,這些優良傳統現在在一部分人身上已經消亡了,同時,體現國民素質的社會公德也有較大的滑坡,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一種悲哀,當然這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問題,但作為學校教育,德育要牢牢扎穩自己民族的根。每一個民族的教育都有它產生、成長的特殊條件和環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這些獨特風格不僅是該民族的標志,也是這一民族生存發展的必要依據,沒有民族特色,也就沒有民族的發展。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優良傳統的民族,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千百年來我們先輩反復教育和嚴格管理的結果。今天的教育,不能脫離悠久的民族優良傳統,離開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僅會降低德育的實效,從長遠說,也會使我們的民族失去支柱,是十分危險的。
3、改進學校德育方法,發展學生的道德思維、培養學生的道德能力
當代中學生尤其是重點高中的學生自主意識明顯增強,個性發展的要求十分強烈。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改變傳統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自覺地將學生置于教育過程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教育,引導學生主動探討問題,尋找真理,反省自我,完善人格。重視發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維,培養其道德實踐能力,使其具有較高水平的道德素質,這是近幾年來世界許多國家道德研究與道德教育的發展方向。此外,改變德育教育只是德育教師工作的錯誤觀念,應樹立全體教師都是德育教育者的全方位的觀念。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每個教育環節中去,滲透到每個學科的教育之中。每位教師都應該是言傳身教的楷模。在德育教育過程中,不但要傳授道德知識,還要注意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情感,只有在情感上接受它,才能形成道德意志和品質,最后才能轉化成道德行為。因此,道德教育是個過程,不是一個結果。每個教師都按照學生的知、情、意、行的發展規律去教育,定能更好地培養學生道德思維能力,并自覺成為一名道德實踐者。
4、完善德育評價體系,使德育評價民主化、制度化
我在教師崗位上已工作了近20個年頭,一直擔任班主任。在長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體會到了高中階段德育工作的酸甜苦辣,認識到了當前高中學校德育還有許多共性的問題,同時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做了幾點思考。
一、高中德育存在的幾個共性問題
1.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給高中德育帶來一定的難度
當代高中生身處信息迅猛發展的時代,生活在開放的社會環境中,法紀觀念和社會公德意識淡薄,很容易受到不良社會環境和不良思想觀念的影響,從而給學校德育工作增加了難度。如網吧、游戲機室、玩手機等。這些因素對學生構成極為消極的影響,也給校園安全帶來諸多隱患,讓班主任防不勝防。
2.家庭教育因素的影響,讓高中德育難以形成合力
家庭是社會環境中最主要的一種社會基本群體,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發現,現在很多的家庭教育具有隨意性、盲目性和自發性,產生了種種誤區。如:家長對子女的教育不能與學校德育工作協調一致,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是老師的事,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正常開展增添了一定的難度。另外,有一些學生來自離異家庭、(父母)殘疾家庭、問題家庭、打工者家庭等特殊家庭,這仍然是我們德育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學校德育與家長難以形成合力,學校和家庭無法統一,使學校的常規教育日顯蒼白無力,尤其令我們班主任感到無奈。
3.學校教育因素的影響,讓高中德育的實效難以提高
高中學段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最深,學校工作很難真正做到德育為先。目前,對高中學校評價的重要指標仍然還是高考上線人數,很多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忽視“德育為先”這一原則的管理行為,不從學生的本位出發,過早地將學生分流,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難度。
另外,學校德育工作隊伍還難以較好地適應當前德育工作。在班級管理中,很多班主任為了完成學校規定的升學任務,不得不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擺在首位,因而很難抽出時間花心思來組織主題班會和主題活動。有的班主任還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對出現心理疾病的學生無從應對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德育的效果。
二、高中學校做好德育工作的幾點對策
1.轉變育人理念,堅持德育為先
學校應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以德育為中心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學校良好的學風、班風和教學工作是緊密相關的,必須克服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軟的狀況,走出智育與德育對立的誤區,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面向全體學生,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提高教師隊伍素質,人人都做合格的德育工作者
德育工作者素質不高,教育管理理念落后,必然影響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因此,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必須提高師德修養,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學藝術。
道德的教育意味著教師要身體力行地體現教育的原則。因此,教師要關愛學生、尊重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不要傷害學生。尤其是班主任要調整心態,要學會寬容、忍讓,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教師要研究批評學生的方法,多用正面鼓勵的方法教育學生。
我校堅持實行對學困生和行為偏差生的幫扶機制,學校領導、中層干部和任課教師都參與到對學困生和行為偏差生的教育中來,鼓勵人人都做德育工作者,有力地提高了德育的效果。
3.豐富德育活動的載體,提高德育的實效
切實做好新生的入學教育工作,引導學生講衛生、講文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組織開展班會課等集體活動,讓學生盡快適應新學期生活,實現由初中生向高中生的轉變。將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
要充分利用重大節慶紀念日和主題宣傳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進行國情、國策教育。實行德育輔導員制度,聘請派出所所長擔任法制副校長,定期向學生講解法律法規、行為習慣、思想和學習方面的知識。利用校園、班級和社會資源與有關部門共同創設育人氛圍,堅持德育的系列化,做到月月有主題、周周有重點。組織高中生參加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他們走向社會,了解社會,努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并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等。
4.整體構建校內外結合的德育網絡,形成有效的德育合力
將校內各種德育因素組織起來,注重德育的過程管理,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良性機制。要使學校和家庭教育同步,把德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
開展家校聯系活動,辦好家長學校。把家長請進學校,舉辦家庭教育理論講座,向家長普及家庭教育基本知識,提高家長的家教水平。制訂家訪制度,對學困生和特殊家庭的學生要增加家訪次數,密切教師、學生、家長之間的關系,取得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支持。
爭取政府相關部門和居委會的支持,對學生開展普法教育,整治學校周邊環境,保證學生有一個安靜、和諧、健康的學習環境。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主要內容是地理知識的傳授,一般來說進行德育教育時要注意不沖淡知識傳播的主題內容,只能是在講解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點出德育教育的素材,把德育教育貫穿于每章、每一節、每一堂課中,不是幾次課就可以完成的。地理的不同部分突出了不同的德育教育內容,其中《中國地理》突出了國情教育;《世界地理》除了能進行國際主義教育外,還包括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高中地理》中的人與環境關系及其客觀發展的自然規律,重點反映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題材。
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行國情教育:我國的各種資源,如礦產資源、水資源及主要能源等總量均居世界前列,而人均占有量卻居世界后幾位,所以不能盲目樂觀,再也不能用地大物博形容我國的資源,教學中應結合我國資源和能源利用現狀,向學生宣傳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的思想;不應回避我國工農業生產中存在的不足,如介紹我國工農業生產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還應向學生講述我國的糧食產量雖居世界第一位,工業發展迅速,工農業產值居世界第一位,但我國糧食仍需進口,主要工業產品市場仍被國外產品壟斷。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學習,學生會正確認識我國國情,并下定為祖國的富強騰飛而發奮讀書的決心。
二、關注歷史時事滲透德育
適當、有機地補充歷史故事和當前發生的時事要聞,讓地理教學充滿時代信息和活力,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幫助學生理解鞏固地理知識,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國情國策和世界形勢。如在講授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權益時,可聯系之爭講述關于爭議的歷史由來、經過;指出我國東海釣魚列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養學生學會用歷史的、客觀的、發展的、全面的、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集體榮譽感。
三、分析地理事物滲透德育
辯證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是研究自然科學的理論依據。辯證唯物主義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礎和方法。認識人類、資源、環境、社會與發展的辯證關系,能夠更好地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在教學中,應加強以下觀點的教育:物質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宇宙是物質的”、“大氣的物質組成”、“陸地環境的物質組成”、“自然資源的物質屬性”等;運動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海水的運動”、“陸地水的循環和轉化”、“地殼物質循環”、“生物循環”等;聯系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日、月、地三者的關系”、“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理環境為人類提供資源”、“自然災害及其防御”、“工業、農業、交通和商業的區位選擇”、“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全球性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影響”等;發展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天體演化”、“氣象氣候變化”、“海陸變遷和地表形態的變化”、“工業、農業、交通、商貿、旅游等的發展”、“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節普遍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這給教師挖掘教育點,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辯證思維的素質提供了契機。
四、開展生活實踐滲透德育
“學習對生活有用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當代地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地理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我們身邊蘊藏豐富的與地理學科相關的案例。以北京為例,北京的水資源現狀與問題、北京的旅游資源與旅游活動、北京的工業發展與變遷、北京的城郊農業發展現狀、北京城市交通現狀及問題、北京的城市化及其問題、北京的城市規劃的變遷、北京的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北京的氣候變化、北京的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等,這些我們每天接觸到的信息與地理課程有著密切聯系,都可以成為學習地理的真實案例,如果我們把視野再擴大,在地球上,我們所聽到、看到和所發生的事只要與地理學研究的內容有關就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地理、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動、形象、真實、有說服力。
一、為什么要進行情境教學
首先,情境化(contextulization)是英語教學的基本前提。只有實現情境化,才能實現英語教學。語境化的基本教學單位是在一定語境下的話語(discouse)。脫離了語境,話語就不具備交際功能。比如:Thank you在一般情況下表示感謝,但是在某種情境中,它可以用來表示憤怒或拒絕幫助。Excuse me辭典上的解釋是“對不起”,如果僅僅把此解釋當作知識傳授給學生,當他們處于交際環境時,仍然不知道到底哪種情況下的“對不起”是Excuse me. 其實,它主要用于求助生人時為了引起對方注意所用的提示語。例如:
Excuse me,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I can go to the railway station?
它還可以表示要提前離開時告別前的提示語。
Excuse me, I am afraid I must be going.
表示打斷別人的談話
Excuse me for interrupting you.
表示舉止失禮時表示道歉。如咳嗽,打噴嚏,寫錯字或演示失誤要修改時說的提示語,此時不用別人的回答。
由此不難看出,只有在語境中語言的真實性才得以保證,語言的交際功能才能得以實現。總之,同一形式可表示多種功能,多種形式也可能只具有一種功能。因此,教學活動應以話語在語境中能實現的功能為線索組織教學內容,以便學習內容盡可能符合學生的需要,真正培養使用語言的能力。
其次,在情境中讓語言習得者進行大量的練習使他們多感官共同參與,全身心投入,有利于提高記憶的效率,增強記憶的程度,這也符合人們的認知心理。試想讓學生背誦幾個句型,和讓他們表演有這幾個句型組成的對話,其學習效率是何等的不同。因此,教學活動應以話語在語境中能實現的功能為線索組織教學內容,以便使學習內容盡可能符合學生的需要,真正培養其使用語言的能力。
二、情境教學的幾點嘗試
(一)創設真實自然的語言環境,體現語言運用。
英語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包括聽、說、讀、寫的操練和語言信息的輸入和輸出的全過程。因此必須把學生置于運用語言的活動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練,從模仿交際到真實交際,才能達到真正掌握英語,熟練應用英語的目的。比如,在開始講授高中英語第一冊Unit 3時。為了讓學生學會如何表達個人的希望、愿望以及如何就某事表達遺憾。授課時,我和學生就愿望展開了討論,我告訴他們:
When I was a child, I had a dream to become a doctor, because my dear grandma suffered a lot from heart attack, I wanted to find a cure for her disease. But…, now I have become a teacher and standing here to give you lessons.
學生們聽了我的話后,不約而同地說:
What a pity!
隨后我把這一課的教學目的:Learn to express our wishes and pities 寫在黑板上,接著就和學生談論起個人的愿望、打算以及愿望未能實現而帶來的遺憾。學生們踴躍發言,非常積極。
有的說: When I was a child, I had a dream to become a pilot because I like the blue sky. But now I have to change my mind, for my eyesight is a little poor. I feel rather regretful.有的說: I had a strong wish to have a computer, but unfortunately my mother lost her job last week, so my parents said sorry to me. 還有的說:Id like to be an engineer, for I like designing things such as model planes,cars,bridges and so on.
待學生們各述己見后,我把他們分成幾組,自擬語境,編排對話,以便熟練掌握對話中出現的句式。最后,登臺表演。通過學生表演自編的對話可以看出,他們對表達愿望和遺憾已經掌握。語言運用自如;感情流露自然;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二)精心設計教學程序,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教學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構成的環境里進行的,也就是教學情境場(或情境)。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圍繞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及內容針對每個學生的情況設計課堂活動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學,在情境中練,在情境中用,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教學,展示才能,那么學生強烈的進取欲將得以發揮,潛在的能力將得以挖掘,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高素質的人才將得以培養。比如在學習高一Unit 8 Sports 時,我找了幾位活潑好動的學生上講臺比劃動作,讓臺下的同學猜他們的動作分別代表那種運動項目,這種項目所用器材是什么,然后和學生們虛擬了一場運動會,并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擔當不同難度的任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都有機會展現自己。
(三)采取形式多樣的方法和手段營造語言氛圍。
多年來我堅持用英語教學,并且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只講英語,也就是用英語對所學內容進行互相對話,討論,邊學邊練。而且每堂英語課開始前五分鐘有一名或兩名學生上講臺前演講、講故事、朗誦詩歌、猜字謎等活躍氣氛,讓學生去感知語言。另外在講述鄉村音樂一課時,我提前錄制了幾段獨具風格的音樂片段,讓學生欣賞,然后說出它們的名字,并播放了John Denver的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讓學生邊聽邊唱,體會美國鄉村音樂中描述的往昔美好的日子和它樸實甜美的田間氣息。學生學習興趣大增,踴躍發言暢談自己的所思所想,我也講述了自己的看法,并鼓勵學生:I prefer you to make mistakes rather than keep silent.以充分調動各層次的學生,讓他們人人都開流感知。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真正達到了師生互動。
(四)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虛擬現實情境。
多媒體輔助教學和其它現代科技手段使情境教學的空間不斷擴大。語言是客觀現實情境的具體反映,是客觀現實情境的聲音和言語的符號。因此英語要在情境中教,情境中學。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合理的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設施、語言實驗室、簡筆畫、實物和身勢語等手段,直觀、形象、有效地再現語言。會使教學生動、形象,既節省時間,又增強效果。比如在講解地震時,我給學生播放了一個課件:兩塊大陸板塊以緩慢的速度相向移動,突然它們相遇了,發生了碰撞,一塊板塊被抬升,這樣就形成的地表的震動,產生了地震。然后播放了一段加利佛尼亞大地震的錄象,真實地再現了地震以及地震帶來的危害。又如在講解詞匯lay的用法時,我用簡筆畫畫了兩幅圖:一幅是一只剛下了蛋的母雞,另一幅是一位擺設盤子的服務生。學生一見到這兩幅圖,馬上就明白了lay的兩個用法:產卵;擺設,放置。然后我創設了幾個場景讓學生操練這一詞的用法,很快他們就掌握了。可見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靈活多樣的的教學手段可以使語言知識化難為易,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另外,在情境中操練知識可以訓練學生快速反應,準確得體地表述情義的能力。
教學過程是師生間、生生間互動的過程。如果我們在英語教學中,盡可能設計真實的語言環境,采取行之有效、形式多樣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到英語學習就在身邊,就可以使學生的四項技能得到全面、和諧、均衡地發展,從而最終形成能力,學會學習。總之,情境教學是認知心理學在語言教學發展中的必然趨勢,也是語言教學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相結合的必然產物。大膽探索情境教學新途徑,勇于創新,情境教學就一定成為新時期英語教學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 高中英語第一冊.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在高考試卷和模擬卷上,我們不難看出,語法填空、短文改錯、寫作占據了大量的分數,是高考試題的主要采分點。作為高中英語教師,應重點幫助學生找到這三種題型的解題思路,并要使融會貫通,從而順利拿到相應的分數。
一、得分策略研究之語法填空與寫作的結合
語法填空考點類型分為有提示詞和無提示詞兩大類,側重考查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只要學生從全文出發,根據語境、行文邏輯和自身已有的語法與詞匯知識,答題時就能順水推舟,最終確定正確的答案。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把寫作和語法填空相互轉換,讓學生在同一內容的變換中同時掌握兩種題型的應對策略,提高學習英語的效率。現就兩種題型的答題方法進行探討。如,復習完Unit 4 M 1 Earthquakes后,我讓學生根據中文和英文提示,運用本單元所學知識進行話題寫作:描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時的情況。然后在單元小測時,我就把范文改為如下語法填空:閱讀下面材料,在空白處填入適當的內容或刮號內單詞的正確形。1 May 12th,2008,an earthquake struck Wenchuan.2 whole nation was shocked at the news. What 3 (frighten)scenes!The whole town lay in ruins. A great number of4 (build)fell...Water and electricity were cut5 ,thousands of people were6 (trap)under the ruins. In a word,everywhere I looked,nearly everything was7 (destroy).But fortunately,after the earthquake,all the people took action right away.通過把英語范文改為語法填空,學生在做題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相關語法知識的掌握,還能強化對英語范文中相關句型、語法的記憶,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二、得分策略研究之短文改錯與寫作的結合
短文改錯是集多項語法規則和語言技能于一身的綜合性題型,這與語法填空異曲同工。所以學生平時要注意積累語言知識,尤其要掌握豐富的短語、句型、固定搭配等。假如學生能順利地完成短文改錯,說明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是相當扎實的,寫作也就不會太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英語的教學中,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相關的英語基礎知識,在考試中,學生就能快速找到答題的思路。如,在批改學生寫的2011年湖北高考英語卷作文時,我把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語法錯誤收集整理在一起,然后將它改編為短文改錯:Years of school life has teach me a lot of things,of which teamwork is the more important for me.
In fact,I don’t realize its importance until I was chosen the monitor of my class. At first,I did most of the duties myself when other students cared little about class activities. As a result,I was(∧) tired out and depressed. Then I turned to my teacher and he advised me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 But I began to recognize the strengths of my classmate and have everyone do their part in class.在作文講評課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自行糾錯。通過這些語法錯誤的討論及講解,學生在今后的寫作中有效避免了自己可能犯的語法錯誤,從而降低了語法錯誤的失分率。
學生高中階段思想品德的培養至關重要,所以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尤為重要。學生的政治合格離不開學校德育工作,離不開耐心細致的學生思想工作,離不開對學生道德情操的長期培養。高中德育是一種以價值觀教育為主體的教育。工作中,首先要與科學的世界觀教育相結合,它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基礎;其次,要對價值主體及其需要有正確認識,這是形成科學的價值評價的基本要求;還有,要和情感教育相結合,這是價值觀形成的催化劑;最后還要和科學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教育相結合,因為由此進發出的創新精神,恰是新時代價值觀的必然要求。
一、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則
1.高中德育工作與基本觀點教育的有機結合。
道德是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行為規范的總和。高中的德育教育作為一種道德教育,對高中學生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當今的高中學生,由于迫于高考的壓力以及其他原因,對理論所蘊涵的科學世界觀的理解非常的淺薄,這樣對科學世界觀如何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識,并且依據于此建立起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就顯得非常的不足。因此德育教育,應該強化對基本理論、觀點的學習就顯得極為的迫切。還需要指出,這種學習不是生搬、死記理論的結論,而是要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蘊含于其中的科學的方法。這樣才能正確地理解其以實踐為源頭不斷創新的理論品質。
2.高中德育工作與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相結合。
德育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去建立一種道德理論,而是要表現為一定的道德行為,此為評價德育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要件。因此,假使我們希望了解人們的某種道德行為,就必須去分析產生這一行為的動機,即為人的需要。這種需求既包括學生的個體需要,又包括社會的需要。因此,首先必須要關注高中生個人的需求,并分析這些需求的心理源泉,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幫助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理想。
3.高中德育工作與學生情感教育相結合。
德育工作的對象是學生。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判斷力,但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定型,可塑性極強。學生一方面在學校和課堂上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接觸和參與社會活動。假如他們發現自己接受的思想教育與某些實際情況不相吻合,甚至撞車時,他們就會迷茫、徘徊、懷疑,甚至極力排斥正面教育。我們德育工作者應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既要言傳,又要身教。要求學生按照道德規范去做,我們從事德育工作的同志的一言一行首先必須符合規范。只有當德育教育工作者走得端,行得正,經得起道德規范的檢驗,我們講出的道理才有深刻的說服力,才會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道德教育的對象是人,同時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人。情感關懷既是人類的終極關懷又是人類的基本關懷。思想道德教育是以人的需要為出發點的,是人們彼此之間的交流活動,情感教育便是其中的催化劑。因為在人的道德實踐中,道德行為總是指向一定的道德滿足,即通過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達到思想一致的實踐活動,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強烈而豐富的情感又是道德行為的前提。并非有了道德認識就必然引起相應的道德行為,只有當道德認識向道德情感相融合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才能實現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的轉化。從這個意義上講,道德需要的增強、道德行為的實現,其重要渠道就是道德情感的培養
4.高中德育工作與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相結合。
實事求是、堅持真理、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等是科學精神的范疇,而人文精神是關于“價值的知識”。這些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在的德育教育中,除了幫助學生認識到世界觀是科學的世界觀,還要使學生充分了解這一世界觀包含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內涵。這與當前大力提倡的教育創新也是一致的,創新精神是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劑。
1 高付出與低回報
大多數教學研究者和教師,尤其是身處教學一線的高中英語教師經常會思考教學效率因何低下的問題,教學中花了那么多的氣力,為什么費時多而收效不高呢?社會上甚至時不時出現一種懷疑的聲音:中學階段,學生花這么多的時間學英語到底值不值得?很多教師為此感到困惑。的確,學生英語學習的效果不夠理想,我們不能一味地怪怨學生努力不夠,很多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在英語學習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有的甚至參加各種補習班,請家教個別輔導。花了那么多的時間,到高三畢業時,卻連基本的語言表達都成問題,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都錯誤百出,讓人不知所云、啼笑皆非,知識積累和能力訓練都難以達到要求。同時,指責老師工作不投入、不敬業也難言公平。大多數一線教師非常辛苦,鉆研課標、鉆研教材、常年泡在題海中,埋頭于教參和資料中,花大量的心血和氣力設計教學、制作課件、批改作業。課堂教學和課外輔導可謂不厭其煩、細之又細,大多數學校的教師甚至把雙休日和晚上的休息時間都搭了進去。然而實際效果卻往往難如人意,問題究竟出在哪里?為什么同一起點的學生有些學習特別優秀,而另一些學習卻累受挫折?為什么有些在老師眼里學習并不特別努力的同學成績卻不錯,而有些埋頭記筆記、勤學苦練的學生成績卻長期不見起色?為什么老師累、學生苦的高投入卻不見得能換回高回報?
2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容忽視
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和體會,高中學生英語學習效率低下的關鍵原因是學生不會自主學習,而學生不會自主學習是因為教師缺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識或有效方法。重教而不重學,以教為主、以學為輔的落后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經常會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之下,這無疑是違背教學發展規律的,也勢必會影響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新課標”指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可以看出“新課標”的核心精神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長期以來,受制于傳統思想和教學觀念的影響,從小學到高中,教師一般都不太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而更多注重的是講細講透;講過了還怕學生不明白,以至于同一個知識點哪里見到哪里講、講了一次又一次,充分體現了工作上的嚴謹和盡職盡責。但結果卻總是差強人意,學生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被忽視,學生被剝奪了自主學習的熱情與機會,更喪失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不但沒有達到知識積累和能力訓練的目標,有的學生甚至越來越不會學習,是可謂“事倍而功半也”。
高中階段,面對高考的競爭和壓力,學習時間緊而又任務重,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筆者以為,根本的著眼點在于擯棄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模式,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自主學習型”教學模式,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如何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利用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意識、態度、意志、策略等)管理自己學習的能力,包括設立目標、自我指導、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努力和嘗試:
3.1 灌輸自主學習的思想,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高中語文的重點知識點1常見標點符號4條
1.破折號的作用:
①表解釋說明;②表意思遞進;③表話題轉換;④表聲音延長;⑤表語音較大的停頓或中斷;⑥表語意的跳躍或轉折;⑦表總結上文;⑧用在副標題前;⑨表事項的列舉分承。
2.省略號的作用:
①表引文或引述的話有所省略; ②表重復詞語的省略; ③表列舉同類事物和序數詞語的省略; ④表靜默或思考; ⑤表說話斷斷續續; ⑥表語言的中斷;⑦表話未說完,語意未盡。
3.使用省略號應注意:
①省略號就表示“等”、“等等”,省略號和“等”字,都可表列舉省略,兩者用一即可,不能同時使用;
②省略號后面一般不用點號。
4.冒號的作用:
①用在“說”、“想”、“是”、“證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詞語的后邊,表示提取下文。
②用在總說性話語的后邊,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說。
③用在稱呼語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④用在總括性話語的前邊,以總結上文。
5.引號的作用:
①表引用實際內容;②表諷刺反語;③ 表特定稱謂;④表著重強調。
高中語文的重點知識點21.小說三要素:
A、人物 B、情節 C、環境
2.議論文三要素:
A、論點 B、論據 C、論證
3.比喻三要素:
A、本體 B、喻體 C、喻詞
4.記敘文六要素(五W+H):
何時 when 何地 where 何人 who 何因 why 何過 how 何果 what
5.律詩四條件:
A、八句四聯(首頷頸尾)
B、偶尾同韻
C、中聯對偶
D、平聲合調
6.五種表達方式:
A、敘述 B、議論 C、抒情 D、說明 E、描寫
7.六種說明文說明方法:
A、舉例子 B、列數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較 E、分類別 F、下定義
8.三種說明文說明結構:
A、總分總結構 B、總分結構 C、分總結構
9.三大說明文說明順序:
A、按時間順序
B、按空間順序
C、按邏輯順序
10.兩種基本議論文結構:
A、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B、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
11.六種議論文論證方法:
A、舉例法 B、對比法 C、喻證法 D、歸謬法
12.八種主要修辭方法:
A、比喻 B、擬人 C、排比 D、夸張
E、反問 G、反復 F、設問 H、對偶
(簡記為:喻擬排夸,二反設對)
13.四種人物描寫方法:
A、外貌描寫 B、語言描寫 C、動作描寫 D、心理描寫
(簡記為:外語動心)
14.七種短語類型:
按功能劃分為七種
A、并列短語
B、偏正短語
C、主謂短語
D、動賓短語
E、動補短語
F、介賓短語
G、的字短語
按詞性分三種
A、名詞性短語
B、動詞性短語
C、形容詞性短語
15.六種句子成分:
A、主語 B、謂語 C、賓語 D、補語 E、定語 F、狀語
16.十二詞類(性):
A、名動形 B、數量代 C、副介連 D、助嘆擬
17.三種記敘方法(順序):
A、順敘 B、倒敘 C、插敘
18.三種省略號作用:
A、表引文內容省略 B、表列舉事項省略 C、表說話中斷延長
19.四種波折號作用:
A、表解釋說明前文 B、表后文跳躍轉折
C、表聲音中斷延長 D、表時地數起止
20.四種引號作用:
A、表引用實際內容 B、表諷刺反語 C、表特定稱謂 D、表著重強調
高中語文的重點知識點3寫作手法知識點
一、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
象征、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后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
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
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
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
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
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
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
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
開端、發展、、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
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
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
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
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
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
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
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
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么,它的特點是什么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么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高中語文的重點知識點4修辭手法講解8個手法
一、比喻
1.比喻的特點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構成。
構成比喻的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比喻的種類: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等相聯結。
例如:收獲的莊稼堆成垛,像穩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沒有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聯結。
例如:和中國革命的關系,就是箭和靶的關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兩事物相關點,借喻取兩事物的相似點。
例如: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④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本體進行比喻。
例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二、比擬
1.比擬的特點及作用:
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其形式特點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2.比擬的種類:
①擬人。
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②擬物。
例如:咱們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三、借代
1.借代的特點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它強調兩事物間的相關點。其作用是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種類:
①特征代本體。
例如:大胡子兇神惡煞地吼叫著。
②具體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③專名代泛稱。
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部分代整體。
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⑥結果代原因。
例如: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
例如: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發對青銅。
⑧地名代本體。
例如:延安還是西安?要劃清這種界限。
四、夸張
1.夸張的特點及其作用:
夸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
2.夸張的幾種形式:
①擴大夸張。
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②縮小夸張。
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張。
例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饃饃的香味來了。
五、對偶
1.對偶的特點及其作用:
對偶就是“對對子”,也稱“對仗”。它必須是一對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兩句間的關系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和條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誦,有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
2.對偶的幾種形式:
①依內容分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
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相襯。
例如: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對。例如: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串對:又稱“流水對”。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
例如: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為工對、寬對。
所謂工對,就是字數、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嚴格按對仗要求;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說形式要求稍寬松一點。
③依結構分可分為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
成分對偶。
例如: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即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六、排比
1.排比的特點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常用強調的同一詞語重復出現在各個短語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幾種形式:
①成分排比。
例如: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獎,永遠“國”下去一樣。
②句子排比。
例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七、設問
設問的特點:“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目的是強調問題,以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進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沒有。
又如:社會生產力有這樣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
八、反問
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也可打感嘆號。
反問的形式有兩種: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高中語文的重點知識點5寫作主要表達方式5類
一、敘述
敘述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
1.順敘——按時間發生的先后順序所作的敘述。
順敘型的結構模式是:總敘+分敘(分敘1+分敘2+分敘3+分敘n)+結尾。
作用:條理清楚地進行記敘。
2.倒敘——把事件的結局或其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重要斷面提到文章前面,寫完結局或斷面,然后才按時間順序寫。
作用:這種筆法能造成懸念,吸引讀者。
3.插敘(補敘屬于插敘一種)——對全文來說,插敘僅是一個片斷,插敘完后,文章仍回到原來的事件敘述上來。
這種插敘不是敘述的主體部分,一般不發生在主流的時間范圍內。若把這種插敘刪去,雖會削弱主體的深刻性,但不明顯影響主要情節的完整性。
作用: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補敘作用: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某些交代。
二、描寫
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總體來說,描寫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現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
1、五種人物的描寫方法:
肖像(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
作用: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等等。具體回答的時候要說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種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等。
社會環境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時代)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3、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細節描寫:
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三、抒情
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四、議論
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五、說明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9-0070-01
一、中美學生校內生活
中國的高中生活可以說是整個學習階段中最為緊張的一個階段,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中只充斥著一個詞語,就是學習。因此國內大部分高中校園中,都充滿著緊張的學習氛圍。在美國的高中校園則要輕松很多,學生除了上課以外,還有很多的課外活動可以參加,這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培養了學生豐富的興趣愛好,也能夠使學生準確的找到自己的興趣,這對于學生日后的學習和職業目標的選擇也奠定了基礎。
在國內的高中實行的三年制教學模式,學生平均每天8節課,有的學校中還開設有早晚仔自習課堂,學生在周末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而學習的內容也是按照教育部門規定的教學大綱來劃分。在美國的高中實行的四年制教育模式,因為美國的初中是兩年制,所以整個中學階段也仍然是六年。美國的高中學生每天上6節課,而且一般只有周一到周五上課。在平時學生的課程選擇中,都會有學監指導,在原則上是高中四年完成所有的必修課,并且要通過相關的考核。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洽談的選修課程,比如戲劇表演、樂器等。大多的美國學生在進入到高中時,已經對自己的未來進行詳細的規劃,并且選定自己的興趣方向,在完成自己的必修課的基礎上,選擇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課程,并且進入到該專業領域的初級階段,這也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有的學生僅利用三年年時間就將所有的課程完成,并且通過考核,那么在第四年就可以選擇學習相關的大學課程,這樣在進入到大學之后便可以免修該課程。
二、中美教材的差異
美國的高中使用的教材可以稱之為真正的校本教材,每個學科都沒有統一的教材,而教師所用的教材也是由任課教師和學校共同商定所選擇的。而國內的教材則大多是統一的,在此基礎上選擇一些校本教材作為輔助教學。從兩國教科書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在數學、生物、物理等科目上涵蓋的范圍基本類似,但是在美國教科書中的描述要詳盡的多,而且美國的教材中附有大量的插畫、照片等,對學生很有吸引力。國內的教科書與之相比,就顯得較為單薄,而且內容上不夠生動,顯得有點枯燥和抽象。在針對同一個數學定理、物理定律進行講述時,國內的教材以結論的描述為主,對于獲得過程的描述卻少之又少;美國的教材中注重定理或者定律的推倒步驟和發現過程,同時輔以實驗驗證以專家解釋等,通過多個層次的展示和教師的講解,學生在理解起來也就更為容易。美國的中學教學旨在發展學生的個性,學多學少可以因人而異,一般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即可。有某一專長或志向的學生,在美國的教科書里展現廣闊的知識天地里任意遨游,可以充分利用教科書的豐富內容,通過自學向縱深發展。
三、教學方法與教學態度
長期以來,中國的教育被稱之為填鴨式教學,而美國的教育則被稱之為放羊式的教學。填鴨式教學就是教師將書本中的知識與理論,一股腦的灌入到學生的大腦中,無論學生是否能夠有效的吸收和利用,只要完成這個灌輸的過程,就完成了教育的過程。美國的放羊式教學中,教師在將基本的知識和概念進行講述之后,更多的是鼓勵學生進行分散化的思維方式,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在放羊式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思維能夠獲得更寬的擴展,這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教師的教學態度上,中國的教師以嚴肅的治學態度為根本,美國的教師就相對較為輕松和隨意。中國的教師堅持嚴謹、嚴肅的教學態度,在課堂中一絲不茍,這也是中國幾千年來文化沉積的充分表現。美國教師則一點也不嚴肅,課堂較為隨便,學生與教師之間更像是朋友關系。以數學課為例,在中國的課堂中,教師要在黑板上將題目寫出,然后針對該問題講解不同的解題方法,這時的學生能做的,就是根據極愛哦是的思路快速的抄筆記,生怕記錯或者是漏記某個步驟。當然,我們也發現在所有學科的教師中,數學教師可能是最為嚴肅的教師,可能與數學本身是一門較為嚴肅、嚴謹的學科有關。而從我在美國高中所上的音樂作曲課中,也充分感受到了美國教育的自由態度。教師在上課時也較為隨意,而且會與學生聊天,學生課堂上甚至會聊天、吃東西,這種自由的課堂態度使得我在剛剛進入時感覺到很不適應。也許這正是美國與中國教育的不同之處。
總的來說,中國和美國的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態度上存在的很多的差異,中國的教師更加注重書本知識,對于每一道題目都力求從多個角度進行全面的講解,但是卻忽略了知識的實際運用,也忽略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美國教師則更注重學生的自行探索,很多問題都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和解決,而且不將問題的答案固定在某個唯一的角度,他們更加注重的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由于受到傳統的文化背景的影響,中美高中教育中存在著較多的差異,我們不能簡單的對兩國的教育進行籠統的評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教育體制,兩國的學生在接受各自國家教育的同時,可以對對方教育中更具特色和開放性的部分進行學習和借鑒,不斷的提升自己的綜合教育水平,以期促進人才培養機制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楊潔.淺析中美高中教育的異同[J].黑河學刊,2011(10)
一、誦讀國學經典,體驗傳統文化
國學經典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誦讀國學經典,讓他們在誦讀過程中體驗中華傳統文化,這樣做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國學經典的良好習慣。
(一)留足誦讀時間
給學生留出適當的誦讀時間,是提升學生國學興趣的重要基礎。大多數高中生囿于課時安排,無法抽出過多的時間去閱讀。鑒于此,教師應當給學生留足誦讀時間,讓他們能夠充分體驗傳統文化。首先,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晨讀時間引導學生對國學經典進行誦讀、記憶、理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是高中生系統學習國學知識最關鍵的一點。在晨讀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誦讀自己喜歡的國學經典,如《論語》《孟子》《大學》《詩經》等。教師也可以利用每周或每月舉辦的薦讀會向學生推薦書目。教師甚至可以和學生一起誦讀,在共同誦讀過程中與學生充分交流,積極促進學生對誦讀內容的理解,并及時規范學生的誦讀方式。另外,教師也可以在日常教學中給學生留一部分誦讀時間,有了時間的基礎,再加上學校的氛圍,學生就會逐漸喜歡上國學經典。而國學誦讀又能減低學業壓力,更好地調節學生的學習節奏。
(二)拓展誦讀渠道
為了營造更加輕松活潑的誦讀氛圍,教師應該積極探索誦讀渠道,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誦讀機會,如利用課堂或自習時間,選擇《三字經》《莊子》《千字文》等可讀性較強的經典作品安排學生誦讀并交流。無論是晨讀時間還是課外時間,這種誦讀一定要有規律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事先制訂一份時間表,讓學生有計劃地誦讀。就高中階段而言,這種誦讀最明顯的一個好處在于能夠提升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為學生應對考試中的文言文閱讀題提供支持。
二、融入國學經典,優化閱讀教學
豐富教學模式、拓展教學內容,將語文學科與國學文化相融合,推動課堂從傳統型向現代化和多元化轉型,是現階段高中語文教學的目標。在促進學生從被動的“填鴨式”學習向主動學習轉化的過程中,學生的興趣顯得極為重要。只有在學生對高中語文中的國學精粹產生興趣的時候,他們才會主動去感悟傳統文化。
(一)利用媒體激趣
在網絡時代,大多數學生把目光放在流行文化上,而缺乏對國學經典的關注。這主要是因為國學經典讓大多數學生有一種畏懼感,尤其是在與文言文的多次“交鋒”之后,學生基本喪失了對國學經典的興趣。筆者認為,畏懼心理是學生學習中的一個節點,倘若不能及時突破,必將影響學生整體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向學生展現國學經典的魅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克服畏懼心理。例如,在教學李白的《蜀道難》時,教師可以事先利用多媒體展現李白的生平事跡和該詩的寫作背景,并讓學生了解蜀道的真實景象。這就為隨后的課堂講解奠定了基礎,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主旨。尤其是針對重點詩句,如“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學生可以充分結合之前的背景介紹,更為精準地體會李白當時的情感。這樣教學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的興趣,幫助學生了解國學經典的魅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課堂趣味,做到既有趣又有益。在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技術逐漸與教學相結合并被運用到了日常教學之中。多媒體教學的優越性在于,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豐富課堂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借助活動提效
在教學中舉辦活動能夠更好地促進教學的開展。教師應適當舉辦國學經典閱讀和分享活動,并給予表現突出的學生必要的物質獎勵,以此調動學生的參與性。舉辦這樣的活動,首先可以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其次也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三)鏈接經典拓展
為了提升學生的國學素養,教師很有必要給學生補充更多的國學經典知識,并與課本中的知識相銜接。例如,《魚我所欲也》是《孟子》中的經典篇章之一,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給學生拓展《孟子》中的其他經典篇章,并在講解中豐富學生對孟子其人其事的認識,從而帶動學生對課文產生興趣。
三、借鑒國學經典,提升習作水平
寫作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也是當前許多高中生比較懼怕的語文學習內容之一。大多數學生的寫作都流于形式,題材陳舊,語言單調,情感空泛,難以表達出內心所想,更有甚者,自己寫出的作文自己都不愿意讀。在這一問題上,閱讀國學經典作品是一個破解之道。國學經典文化底蘊深厚,其謀篇布局和思想精髓可為學生當下的寫作提供模板。高中生在國學經典作品的閱讀中,認真記憶名段名句,運用到日常的作文寫作中,必能使文章整體出彩,尤其是國學經典中蘊含的精神,更能升華學生作文的深度。筆者認為,即便是閱讀國學經典的白話版讀物,對學生的寫作也會有所幫助。國學經典作品中,尤其是唐宋時期的一些散文中,其整體的謀篇布局及寫作技法都值得學生借鑒和模仿,也能幫助學生克服寫作方面的心理障礙。
(一)通過經典閱讀積累寫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