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1 09:48: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畜牧業經營管理的概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0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雖然基于工業社會要求的農業機械化、化學化、水利化和電氣化在世界許多國家還沒有全面完成,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數字化為核心、網絡化為趨勢的信息化產業逐漸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信息化技術同時不斷深入到農牧業生產的各環節中,形成了以數字化為特征的“數字農業”,給農牧業這個傳統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農牧業信息化對于農業經濟深入增長具有深遠的影響,并且可以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2]。加強農牧業信息化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
農牧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在駕馭農村市場經濟中處于前置性的基礎地位,是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力和經營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農業實現現代化的必經途徑。隨著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農業信息技術將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4]。沒有農牧業的信息化,就沒有國民經濟的信息化,也就沒有整個社會的信息化。農牧業信息化應當成為中國這個農業大國一種必然和必須的發展趨勢,深入研究農牧業信息化是一項亟待探討而且具有重大意義的課題[5]。
1 農牧業信息化的概念
1. 1 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兩個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個過程,與工業化和現代化一樣,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3個層面和6大要素。所謂3個層面,一是信息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過程,是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二是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過程,是信息化建設的核心與關鍵;三是信息產品制造業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支撐。6大要素是指信息網絡、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產業、信息法規環境與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通過普遍采用信息技術和電子信息裝備,更有效地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6]。
1. 2 農業信息化
農業信息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農業信息化是指農業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廣義的農業信息化是指農業全過程的信息化,在農業領域全面地發展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之滲透到農業生產、流通、消費以及農村社會、經濟和技術等各個具體環節的全過程,從而極大地提高農業效率和農業生產力水平[7]。賈善剛指出:農村信息化的概念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和遙感技術等多項信息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的應用過程。
梅方權年認為,農村信息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應是農業全過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術裝備現代農業,依靠網絡化和數字化支持農業經營管理,監測管理農業資源和環境,支持農業經濟和農村社會信息化[8]。
農業信息化可以從4個方面來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農業勞動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農業基礎設施裝備信息化;三是農業技術操作自動自控化;四是農業經營管理信息網絡化[5, 9]。農業信息化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和遙感技術等多項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應用的過程。
農業中所應用的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信息存儲和處理、通訊、網格、多媒體、人工智能以及“3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遙感技術RS)等。在發達國家,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大致有以下方面: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農業信息獲取及處理、農業專家系統、農業系統模擬、農業決策支持系統和農業計算機網絡等[5, 10]。數字化作為農業信息化的核心內容,就是按人類需要的目標,對農業所涉及的對象和全過程進行數字化和可視化的表達、設計、控制和管理。在數字水平上,對農業生產、管理、經營、流通、服務以及農業資源環境等領域進行數字化設計、可視化表達和智能化控制,使農業按照人類的需求目標發展。數字農業主要包括農業要素(生物要素、環境要素、技術要素和社會經濟要素)的數字信息化、農業過程的數字信息化(數字化實施和數字化設計)以及農業管理的數字信息化[1, 11]。農業信息化實質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全面實現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加工、營銷以及農業科技信息和知識的獲取、處理、傳播與合理利用,加速傳統農業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管理和經營決策水平,促進農業持續、穩定、高效發展進程。農業信息技術就是實現農業各種信息采集、處理、傳播和貯存等方面的技術。
根據信息技術在農業應用領域的不同,主要分為氣象遙感技術、衛星定位技術、農業專家系統和農業自動化技術等[4]。數字農業的本質是把信息技術作為農業生產力重要要素,將工業可控生產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思想引入農業,通過計算機、地學空間、網絡通訊和電子工程技術與農業的融合,在數字水平上對農業生產、管理、經營、流通、服務以及農業資源環境等領域進行數字化設計、可視化表達和智能化控制,使農業按照人類的需求目標發展[1]。
筆者認為,農業信息化是指涉農領域(農、林、牧、副、漁)所有對象的數字信息化,具體體現在農業基礎設施裝備的數字信息化、農業生產過程的數字信息化、農業資源環境的數字信息化、農業生產管理的數字信息化、農業經營管理的數字信息化、農業市場流通的數字信息化、農業勞動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農民生活的數字信息化,應用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自動控制技術、“3S”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等高新技術實現農業的數字信息化,并付諸實施于農田精耕細作、病蟲害防治、林區規劃管理、畜禽漁業的生產操作自動化和數字化管理以及農民生活消費的網絡信息化等方面,集農業科學、計算機科學、地球科學、信息科學以及網絡科學等高端科學于一體的綜合性領域。
1. 3 畜牧業信息化
畜牧業信息就是對畜禽品種資源的遺傳育種、飼養管理、飼料營養、疫病防制、器械設備、畜產品加工及其經濟利用的有關理論和應用研究中表現出來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種畜禽遺傳育種信息、飼料營養信息、畜禽經濟信息、生產和經營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專家人才信息等內容。根據畜牧業結構和研究內容,畜牧業信息可以劃分為畜牧業自然資源信息、畜牧業生產信息、畜牧業科技信息、畜牧業經濟信息、畜產品市場流通信息、畜產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飼料營養信息、器械設備信息和單位屬性信息等類別[12]。畜牧業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業領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過程。具體來說,就是在畜牧業生產、流通、消費以及農村經濟、社會和技術等各個環節全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智能工具,實現畜牧業的科學化與智能化過程。畜牧業信息化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和遙感技術等多種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的應用。
畜牧業信息化的內涵至少包括以下領域:一是畜牧業生產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飼養管理等各個方面;二是畜牧業經營管理信息化,包括與畜牧業經營有關的經濟形勢、畜禽供求、國民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物資購銷和物價變動等;三是畜牧業科學技術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術快捷與方便的特點,改變傳統的畜牧業技術推廣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傳播和轉化,提高畜牧業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力;四是畜牧業市場流通信息化,指畜牧業生產資料供求信息、動物產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業信息化具有豐富的內涵,主要包括:畜牧業信息服務系統化和網絡化;畜牧業生產設施裝備信息化;畜牧業技術操作機械化和自動化;畜牧業管理決策信息化;畜牧業勞動者的信息化和知識化等[14]。
筆者認為,畜牧業信息化是指畜牧業飼養設施的操作自動化及數字信息化、畜牧業生產管理的數字信息化、畜牧業經營管理的數字信息化、畜牧業市場流通的數字信息化和畜牧業勞動者的高度智能化等,運用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無線射頻識別技術、“3S”技術、通信以及網絡技術,實現精細飼喂、科學育種、飼養環境的監控、疫情監測、疾病防治以及產品溯源等。
2 農牧業信息化的發展狀況
2. 1 國外發展狀況世界農業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大致經過3個階段:第1階段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廣播、電話通訊信息化及科學計算階段;第2個階段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計算機數據處理和知識處理階段;第3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數據庫開發、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應用、農業生產自動化控制等的新發展階段。
農業自動化技術在美國、西歐和日本已廣泛應用于工廠化養殖、工廠化蔬菜花卉生產、倉庫管理、環境監測與控制以及農產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飼料全部生產流程的自動控制、日光溫室中溫濕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動化控制。通過研制和使用農業機器人,代替人從事一些繁重的農事操作,如蘋果收獲、擠奶、噴藥、組織培養以及作物育種等方面。
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將計算機應用逐步推廣到農場范圍。典型的農業信息化系統有: 1975年,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創建了AGNET聯機網絡,現在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計算機網絡系統;美國國家農業書館和美國農業部共同開發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統CRIS可提供美國農業所屬各研究所、試驗站和學府的研究摘要。
美國計算機在農牧業信息化中的應用已相當普遍。譬如:畜禽飼養的計算機化,有管理豬生產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管理農業機械化的計算機以及在在農副產品加工方面也有廣泛的應用;其中,計算機在溫室環境方面的應用最顯其能。
早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農林水產省就“人工智能與農業”專門組織了一個調查委員會,列出了知識工程在農業中應用的一整套實施項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農業生產自動化管理系統,如植物工廠的蔬菜生產管理系統(菠菜、番茄、黃瓜、茄子、西紅柿和草莓等已進入批量生產)、陸田水田耕作、畜牧生產、家畜衛生系統、農業工程和機械管理系統等。
德國在農業科學研究中,已廣泛使用電子、信息技術等監測和自動控制各種試驗場所的溫度、濕度、光照時間和強度、風向風速等各項要素,均自動監測和記錄;德國還研究出許多用計算機編程控制的試驗儀器和設備;在農業生產中,裝有遙感地理定位系統的大型農業機械可以在室內計算機自動控制下完成各項農田作業[15-16]。
荷蘭在畜禽養殖基礎設施以及溫室種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處于世界前列。荷蘭的科研人員在十多年前應用數字化技術,在奶牛自動飼養管理系統Porcod系統的基礎上研發成功母豬自動飼養Velos管理系統[17]。
目前,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農業信息網絡技術、農業數據庫系統、農業管理系統、農業專家系統、“3S”系統、農業自動化控制技術、多媒體技術、精準農業、生物信息技術以及數字化圖書館技術[15, 18]。
2. 2 國內發展狀況
20世紀70年代中期,計算機應用技術開始進入我國農業領域,少數農業研究機構開展了計算機農業應用研究,從此農業信息化逐步在我國農業生產當中得以發展應用,具體發展階段[19]如表1所示。
表1 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階段
階段時間主要內容起步階段1981-1985年科學計算、科學規劃模型和統計方法應用普及發展階段1986-1995年數據處理(EDP)、大型數據庫的建立和MIS系統開發提高階段1996-2000年國家在“攻關”和“863”項目中都分別設置農業信息技術重大專題和課題快速發展階段2000至今農業信息化技術全面向農業生產實際滲透
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以來,將系統工程、數據庫與信息管理系統、遙感、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應用于農業、資源、環境和災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應用,有些成果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應用現代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建立了“中國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動態監測系統”[20]。
中國國家科技部從1990年開始連續支持“農業智能應用系統”的研究與應用,“數字農業”漸成氣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種作物的生育全程調控和農事管理專家系統,以及魚病防治和蘋果生產管理專家系統?!笆濉逼陂g,國家科技部等部門繼續加大對以“數字農業”為主要內容的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以“精準農業”、“虛擬農業”、“智能農業”和“網絡農業”等內容為切入點,組織實施“數字農業科技行動”。通過該行動的實施,突破一批“數字農業”的關鍵技術,建立數字農業技術平臺,開發國家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研究開發一批實用性強的農業信息服務系統,初步構建我國“數字農業”的技術框架,從而加速了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計劃”在生物與現代領域啟動實施了“數字農業技術研究示范”重大專項。這些專項以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研制一批數字農業產品、開發數字農業技術平臺、集成示范應用為目標,構建我國“數字農業”的科學技術體系及示范應用體系。在農田信息自動采集、農田植物生長模擬與數字化設計、稻麥品質遙感檢測、數字化種植技術平臺構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1]?!?63計劃”智能計算機主題連續支持“農業智能應用系統”的研究與應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種作物的生育全程調控和農事管理專家系統,以及魚病防治、蘋果生產管理專家系統[22]。由農軟開發的農牧場管理系統、育種分析系統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實驗室數據分析系統、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門和現代化農牧場推廣使用[15]?,F在,國內研制的多媒體小麥管理系統(WMS)和棉花生產管理系統(COTMAS)都可以應用于生產[23]。我國與世界各國一樣,畜牧業信息建設與利用也是從單機到網絡的一個發展過程。在單機應用方面,主要用于生產管理和決策應用[12]。我國畜牧業充分利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資源優勢,走畜牧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 我國農牧業信息化發展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信息化存在的問題有:農民素質不高、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難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網絡成本較高,阻礙了信息化的普及;農業信息化基礎工作水平低;信息技術實用性差,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還沒有完成,農業信息網絡人才缺乏[25]。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建立在網絡化的基礎上。我國的農牧業信息網絡化的發展雖然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設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12]。我國畜牧業信息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畜牧業基礎設施薄弱,畜牧信息資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給用戶的有效資源嚴重不足;畜牧信息技術成果應用程度低,嚴重阻礙了畜牧業現代化的發展,這也正是當前實施畜牧業信息化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在畜牧業生產部門及基層畜牧場,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傳統畜牧業的束縛,信息技術的普及遠遠不能同其他行業相比,從事畜牧行業的人員平均素質也遠低于其他行業部門,尤其是基層的管理人員及邊遠的農牧場,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26]。
筆者認為,我國農牧業信息化發展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依然是農民科學素質的提高、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立與完善及完全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4 我國農牧業信息化的發展方向
1)網絡化。信息技術發展是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相互融合的高新技術。
2)智能化。信息技術的智能化發展進步很快,在農業上的應用也將得到長足的進展。農業專家系統、農業管理信息系統和農業決策支持系統的開發與應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現。
3)數字化。數字化內涵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原來的模擬信號被轉換成數字信號,實現了在計算機網絡上的高保真和快速傳播,可以制成數字視頻和音頻信號在網絡上傳遞,實現遠程教育等;二是表現在科學計算可視化和虛擬現實技術[25]上。
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范,突破一批數字農業關鍵技術,建立數字農業技術平臺,開發國家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建立數字農業應用服務系統,通過系統集成和應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國數字農業的科學技術體系。在統一的技術標準下,對數字農業關鍵技術進行研究開發,通過系統集成構建數字農業技術平臺,初步形成我國數字農業技術框架。在我國不同生態經濟類型和不同農業生產管理類型地區,對數字農業技術進行集成應用示范,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促進當地農業信息化的跨越發展,加速農業生產由傳統、粗放、經驗型向智能、精準和數字化方向的轉變,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通過該行動的實施,突破一批數字農業關鍵技術,建立數字農業技術平臺,開發國家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研究開發一批實用性強的農業信息服務系統,初步構建我國數字農業的技術框架,加速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并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精確化、遠程化、自動化和虛擬化[1]。
我國的畜牧業發展已經進入到了新的發展階段,建設集約化、專業化和優質高效的現代畜牧業已經成為必然[27]。在推進信息化的過程中,要通過計算機網絡及通訊技術,把畜牧信息及時與準確地傳達到用戶手中,實現畜牧生產、管理和畜產品營銷網絡化,加速傳統畜牧業的改造和升級,大幅度提高畜牧業生產效率、管理和經營決策水平[26];改變傳統的畜牧業模式,使農民依靠信息引導進入市場、組織生產,走畜牧業現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強對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傳,提高人們的信息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積極促進畜牧業信息化的發展[24, 26]。當前,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融合所衍生的“精準農業\"、“虛擬農業\"、“智能農業\"和“網絡農業\"等均是數字農業的不同側面,成為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方向[28]。
筆者認為,我國農牧業信息化應逐步實現農牧業生產的操作的全面自動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終進入網絡化農牧業。
5 我國農牧業信息化的作用
農業信息化、智能化、精確化與數字化將是信息技術在農業中應用的結果,必將大大推動農業信息化,推動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及可持續方向發展。
作為21世紀農業的重要標志,發展數字農業及相關技術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必然選擇的支撐技術,因此將數字農業確立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平臺,符合時展的需要。數字農業展現了美好的前景,它將極大解放農業生產力,改變農業作業方式,實現農業生產質的飛躍[1]。先進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傳遞技術將有效地克服農業生產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業弱勢。
強大的計算能力、智能化技術和軟件技術,使農業生產中極其復雜和多變的生產要素定量化、規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時空變化大和經驗性強的弱點。將信息技術與航空航天遙感技術(RS)、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技術(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相結合,加強了對影響農業資源、生態環境、生產條件、氣象、生物災變和生產狀況的宏觀監測與預警預報,提高了農業生產的可控性、穩定性和精確性,并能對農業生產過程實行科學與有效的宏觀管理[5]。信息自動化技術使現代的養殖業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是形成統一標準化飼養的一種優化養殖方式。它有利于優化畜牧業區域布局;有利于解決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問題;有利于減少與外界接觸,減少傳染病的預防發生;有利于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保護人們的身體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養殖環境和生產性能的發揮;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質;有利于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推廣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產的宏觀管理和相互之間的協調,從而促進畜禽業迅速發展,提高養殖者的經濟效益[29]。同時,利用計算機控制實現自動補料、補水和補光等作業,節約勞動力。另外,通過多媒體模擬,可以在最適宜時期擴大生產,在市場行情最佳時銷售,從而獲得最大利潤[30]。
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加速農村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業生產過程實現自動化和高效益化;通過計算機對來自于農業生產系統中的信息進行及時采集和處理,根據處理結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統中的某些設備、裝置或環境,從而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自動檢測、記錄、統計、監視、報警和自動啟停等,實現農業自動化生產和對自然環境的實時監測[4, 23]。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得以改造,農業生產效率將大幅度提高,生產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種選育,提高病蟲害預測、預報和防止水平,減少損失,增加產出,獲得更大的效益,這將提高人類對自然的認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氣等自然資源,減少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29]??茖W指導農業生產管理,增加農副產品產量,提高農產品質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科學化管理,提高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決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
6 結束語
推動農牧業信息化有利于實現農牧業生產的全面自動化及數字化;有利于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有利于農牧業生產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不穩定性;有利于減少農產品市場波動,提高農業市場流通效率,從而增加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繆小燕,高飛.“數字地球”與“數字農業”[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 2004, 15(2): 30-33.
[2] Xu Zenghu,i Li Yingbo.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 intensive: the Case from China [C]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Management, 2007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hengdu, 2007: 1-5.
[3] 付鴻瓚,解鴻博.進一步加快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 J].
現代情報, 2008(6): 76-78.
[4] 佚名.農業信息化技術[EB /OL]. [2009-03-16].
http: // countryside. com. cn/[5] 胡倫賦.農業信息化研究[J].現代情報, 2002, (11): 43-45.
[6] 黃勝海,鄒劍敏.對我國畜牧業信息標準化建設的探索[J].中國禽業導刊, 2003, 20(14): 9-11.
[7] 佚名.什么是農業信息化[EB /OL]. [2009-03-16].
http: // sd - taishan. gov. cn/sites/yantai/articles/F00000 /1 /1155301. aspx.
[8] 李道亮.中國農村信息化發展報告(2007)[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
[9] 佚名.什么是農業信息化[N].中國財經報, 2005-12-28 (6) .
[10] 杜桂蓮,張勇.淺談農業信息化[ J] .現代化農業,2003(11): 23-24.
[11] 熊海靈,楊志敏.試論數字農業與農業信息化[ J].農業網絡信息, 2004(5): 27-29.
[12] 鄒劍敏,黃勝海.對我國畜牧業信息建設與應用的思考[J].農業網絡信息, 2007(1): 4-9.
[13] 張曉航.畜牧業信息化建設推進現代畜牧業[ J].今日科苑, 2007(16): 30.
[14] 陳新文.為畜牧業插上IT的翅膀[ J].中國畜牧雜志,2003, 39(6): 42-43.
[15] 趙靜,王玉平.國內外農業信息化研究述評[ J].圖書情報知識, 2007(6): 80-85.
[16] 佚名.農業信息化[EB /OL]. [2009-03-16]. http: // wzma. gov. cn/directionary/showarticle. asp? id =121&sort.
[17] 佚名.解放養豬業生產力的新技術-數字化養豬[EB /OL]. [2009-03-19]. http: // agr.i com. cn/doc/2008 /3 /19 /150228. htm.
[18] 呂曉燕,盧向峰,郝建勝.國內外農業信息化現狀[ J].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 2004, 16(11): 121-125.
[19] 劉世洪.農業信息化與農村信息化[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
[20] 張建立,張建鑫,世昌.數字農業概述[ J].農技服務,2007, 24(9): 116.
[21] 佚名.數字農業和精確農業[J].北京農業, 2006(6): 4.
[22] 吳吉義.國內外農業信息化現狀分析[EB /OL]. [2006-07 -26]. http: // soft6. com /tech/9 /97096. ht-m.l[23] 佚名.什么是農業信息[EB /OL]. [2006-02-28].
http: // tzag. gov. cn/documents/docdetai.l asp? doc-umentid=137491&sub_menuid=101.
[24] 徐婷婷,付龍.加快畜牧業信息化應解決的幾個問題[J].黑龍江畜牧獸醫, 2007(11): 118.
[25] 杜桂蓮,張勇.淺談農業信息化[J].現代化農業, 2003(11): 23-24.
[26] 劉宇,蔣國濱.利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促進畜牧業信息化的發展[J].黑龍江畜牧獸醫, 2003(4): 18.
[27] 趙穎波.讓信息化促進現代畜牧業建設[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 2007(2): 1.
[28] 盧鈺,趙庚星.“數字農業\"及其中國的發展策略[ J].
問題提出
黃河首曲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境內眾多的黃河支流和豐富的濕地資源,又稱為“高原水塔”和黃河上游的“蓄水池”。瑪曲縣的草地資源是當地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生產和生活資料,也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天然生態屏障。這說明瑪曲草地資源重要的經濟和生態功能。其實草地資源和畜牧業是重要的利益相關方關系,二者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其中一方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另一方的發展。只有正確處理二者關系才能實現經濟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
瑪曲位于甘肅省甘南州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甘、青、川三省結合部,是黃河上游重要的補給區。由于獨特的高原地理環境,形成了優質的草地資源,全縣共有草地面積1288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4.3%,可利用草地面積1245萬畝,占草地總面積的96%。草地資源是畜牧業發展的基礎,瑪曲是純牧業縣,畜牧業是經濟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2008年畜牧業總產值達28723.07萬元,占當年GDP總量的41.78%,畜牧業為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畜牧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
2.原料型畜牧業模式分析
2.1原料型畜牧業概念及其特征
原料型畜牧業是指以草原為基地,牧草為生產資料,在沒有補飼的情況下,采取傳統的生產和經營方式,過分追求數量不重視經濟效益和品牌效應,只是把牧草資源轉變初級畜
產品的社會物資生產部門。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落后的生產經營方式。原料型畜牧業首先表現在傳統的粗放型生產方式。畜牧業只是純粹的利用天然草場,過分依賴自然條件,即使是在牧草資源較少的年份,也不補飼,自然條件的好壞直接決定畜牧業的產量和畜產品質量。其次是落后的經營方式。這在經營管理方式上完全的自由放任放養方式,不注重牲畜的結構和出欄、銷售時間,最終導致種群結構不合理,畜產品質量較差,收益較低。
二是生產組織程度低。在實行草畜雙承包制后,畜牧業以分散的、小規模家庭經營模式為主,牧民抵抗風險能力較低;同時牧民的文化程度較低,在獲得生產、銷售的信息資源的渠道少、市場把握困難,畜牧業發展水平也較低,畜牧業經
營規模小容易造成畜產品生產成本較高而缺乏競爭力。
三是缺乏品牌優勢。無論是牲畜銷售還是畜產品銷售都缺乏品牌效應,純天然草場的資源優勢和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畜產品和有機畜產品特色未能充分體現,產品價格和普通畜產品的價格相差無幾,出現了“優勢優質資源、產品優質不優價”的尷尬局面。
2.2原料型畜牧業的發展現狀
瑪曲是純牧業縣,畜牧業是當地經濟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畜牧業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的生活水平。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瑪曲經濟社會取得了重要成就,牧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由表1可知,畜牧業產值占GDP得比例平均為36.93%,其中2000年達45.71%,對GDP的貢獻率近50%,可見畜牧業在瑪曲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由表2可知,瑪曲牧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二者之差最大為2000年的926.30元,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增加牧民收入,促進了瑪曲經濟的發展。
表1瑪曲縣畜牧業產值及比例單位:萬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GDP
23751
26095
28700
32609
37201
42750
48500
54849
68714
畜牧業產值
10856.67
10125
10750
10818
11401
12433
13335
15757
23501
占比例 %
45.71
40.34
39.57
35.45
32.35
30.36
32.73
34.09
41.78
資料來源:根據《甘肅農村統計年鑒》各年計算數據整理
表2瑪曲縣和甘肅省農村居民純收入比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瑪曲牧民人均
純收入(元)
2355
2400
2460
2528
2600
2670
2755
2855
3085
3385
增長率 %
-
1.9
2.5
2.8
2.8
2.7
3.2
3.6
8.1
9.7
全省農村居民人
均純收入(元)
1428.70
1508.61
1590.3
1673
1852
1980
2134
2328.92
2723.84
3134.08
增長率 %
-
5.6
5.4
5.2
10.7
6.9
7.8
9.1
17
15.1
二者之差
926.30
891.30
869.70
855.00
748.00
690.00
621.00
526.08
361.16
250.92
數據來源:根據《甘肅省統計年鑒》和《瑪曲縣統計年鑒》各年數據計算整理
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原料型畜牧業發展瓶頸越來越明顯。由表1可知,畜牧業產值占GDP的比例越來越低,由45.71%降低到30.36%,雖然近幾年比例有所上升,但仍低于2000的水平。由表2可知,牧民人均純收入和甘肅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由2000年最大的926.30元減少到2009年的250.92元,減少了675.38元;同時瑪曲牧民人均純收入每年增長率低于全省水平,平均增長率4.14%也低于全省9.18%水平,落后全省4.21%。這說明了原料型畜牧業經濟制約了牧區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的收入水平。
原料型畜牧業不僅對經濟的發展和牧民收入產生了影響,而且還造成瑪曲草場退化,草原生態環境的惡化。特別是實行草場承包以后,牲畜的存欄量急劇增長,由1982年的170.81萬個羊單位增加到2009年的327.4萬個羊單位,增加了近兩倍;而瑪曲草場的理論載畜量為166萬羊單位,2009年瑪曲超載161.4萬羊單位,超載率為97%。牲畜超載最直接的結果是草場退化,1985年沙化面積為2.16萬畝,2003年達到80.1萬畝,沙化面積增加了近40倍,平均沙化速度達到20.94%。草場退化導致了草場質量下降草場可食牧草產量從1982年的平均5860.5千克/公頃,下降到2004年的4000千克/公頃,降幅達31.75%;還導致了秦艽、甘肅貝母、紅景天等珍貴藥用植物的滅絕。草場面積退化草原涵養能力降低,黃河高原水塔功能減弱。
3.高寒牧區瑪曲畜牧業經濟轉型原因分析
瑪曲畜牧經濟興衰和草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不僅關系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而且還影響整個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近年來,原料型畜牧經濟的發展導致經濟發展緩慢,生態環境惡化,黃河補給區功能減弱。所以,瑪曲畜牧業經濟必須實現轉型。
3.1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正如經濟效用理論所言,畜牧產品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受市場經濟的約束,消費者的偏好和產品的性能決定了消費者最后的決策結果。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消費意識不斷增強。同時居民消費以享受型、高層次消費為主,在購買商品時更加注重產品的功能、效用和品牌。根據對蘭州市居民的100份問卷調查,從圖1中可知出,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的行為最高,所占比例達45.6%,一般產品的比例最低,只有12.1%,由于消費者對有機產品不是很了解所以比例也較低。說明
圖1不同類型產品的購買比例圖圖2品牌和非品牌的消費比例
居民在消費時更加注重綠色、無公害的產品,不再盲目追求產品的數量。從圖2可知,消費者對品牌和非品牌的消費比例分別為56.7%和43.3%,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優先考慮品牌比重較高,說明消費者品牌意識增強,可以預見品牌產品將是未來消費的主流。
同時,市場競爭已由過去單純價格競爭轉向品牌競爭,哪家企業開發和生產的產品品種新穎,質量可靠,服務優等,那家企業就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因此,謀求品牌優勢特別是名牌優勢是開發培育特色品牌業化和市場化的當務之急。無論是消費者需求還是市場競爭的要求,高原畜牧業經濟必須實現轉型。
3.2生態安全與生態建設需求。草原是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對維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瑪曲作為黃河水源重要補給區,補充黃河水量達45%左右。因此,瑪曲草原的退化程度和可持續發展不僅關系到當地生態環境的安全而且還關系到整個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近年來,草地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僅引起當地氣候、環境變化,草地生產力降低、草地功能衰減和喪失,同時還導致黃河首曲濕地地下水位下降。目前,瑪曲境內數千個泉眼已經干涸,流入黃河的27條主要支流中,已有11條常年干涸,另有不少成了季節河。數百個湖泊水位明顯下降,地表徑流量和土壤含水量銳減,全縣干涸的沼澤面積高達160萬畝,造成生態環境失衡,誘發土地沙化,危及當地及整個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因此,高原牧區經濟轉型是保護當地及黃河流域生態建設與生態安全的迫切需求。
3.3區域經濟發展和地區穩定的需求?,斍且粋€藏民族聚居的純牧業縣,畜牧業是牧區經濟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是廣大牧民群眾賴以生存和發展最根本、最主要的基礎資源,畜牧業的豐歉興衰直接影響著地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瑪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但畜牧業發展水平比較低,還是傳統的游牧方式,影響了經濟進一步發展,導致了牧民的收入增長緩慢、草原生態環境惡化;同時,經濟的繁榮、牧民生存環境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維護政治穩定的重要方面。因此,促進高原牧區畜牧經濟的轉型,既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維護地區穩定的要求。
4.高寒牧區瑪曲畜牧業經濟轉型模式研究
高寒牧區畜牧業經濟的轉型,首先考慮是保護高原生態環境,其次才是經濟的發展問題。經濟轉型要以地方實際情況為前提,通過聯戶經營和定居等模式減輕草場退化,其次調整產業結構、走品牌化和產業化道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最終目的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
4.1轉型模式分析
一是發展以聯戶承包為主經營模式。聯戶承包是指依法擁有草原所有權的集體經濟組織或依法獲得國有草原使用權的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多個農牧戶聯合承包一片草場,實施聯戶經營的一種承包方式。聯戶的實質是具有農區的合作社性質在牧區新的表現形式,是把草場相鄰或相近的牧戶分散的牧場集中經營,實現利益共享、責任共擔、共同管理的一種模式。實行聯戶經營可以有效地減少因圍欄產生的生產成本;解決部分牧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聯戶經營牧民之間責任共擔,降低因自然災害等產生的風險。
二是牧民定居,牲畜游牧的生態模式。高寒牧區實行定居模式可采取下面兩種模式。第一,以城鎮為中心的定居模式。該種模式主要以不愿意繼續從事放牧的年輕人為主,游牧不在是牧區唯一的生產方式,通過從事商業、貿易或其它服務行業等途徑,使一部分牧民逐步從依賴養畜生活轉變為靠經商生活,實現牧民生產方式的轉變,使牧區的人口下降到牧區天然資源所能承受的范圍內,減輕人口過快增長對天然草場的壓力。第二,聯戶定居模式。主要針對繼續從事畜牧業的牧民,該模式有助于政府投資,改善牧區的交通、水電基礎設施,降低政府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成本,同時促進牧民生活方式的轉變,改善了牧民群眾的居住環境,提高了牧民的生活條件;而放牧人員和牲畜不定居,建立了生態定局和游牧并存的高寒草原新模式。既實現了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又最大限度的保護了草原生態環境。
三是培育高原特色品牌型畜牧業產業化模式。特色品牌特征是品牌定位和品牌個性結合后的特殊產物,它能夠幫助產品和服務在消費者頭腦中建立起獨特的魅力。因此,特色品牌的影響無論是企業還是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開發培育特色品牌牛羊肉產業和具有地域資源優勢特色的產業,創立品牌,特別是具有競爭力的名優品牌,在競爭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如何加強畜產品產業化發展,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畜產品,培育優質產品品牌,充分發揮品牌效應,走品牌化道路,是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模式。
四是高原生態文化旅游發展模式。高原生態文化旅游是發展高原生態畜牧業最重要的模式。高原生態文化旅游以高原獨特的地理條件形成的自然、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觀為基礎,既可以使生態環境、民族風俗和優秀文化傳統得到較好的保護,又能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實現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統一的旅游方式。生態文化旅游本身要求人、草、畜在同一個生態系統中和諧共存,是對生態環境的良好促進,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有利于合理利用和保護草地資源,正確處理人、畜和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實現三者的和諧發展,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牧民脫貧致富緩解就業壓力。旅游業將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對服務業促進作用明顯,而服務業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對緩解就業壓力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有利于促進瑪曲經濟的發展。旅游業的發展拉動投資、促進消費,在這“兩駕馬車”雙重拉動下,瑪曲經濟必定會快速發展。
4.2經濟轉型模式的實證應用
首先,繼續擴大聯戶經營模式,推進牧民定居工程。實行聯戶經營和定居工程根本目的是解決因草場退化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90%夏秋草場實行聯戶承包經營有效的解決了草場退化問題;而春冬季牧場實行承包到戶的經營方式,草場退化嚴重,因此要繼續擴大聯戶經營向冬春季牧場推廣。在實行牧民定居工程要以牧民需求為依據,因地制宜。目前牧民定居主要是以城鎮為中心的定居模式,只是解決了部分不愿以游牧為生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多數愿意繼續從事傳統的游牧方式的牧民沒有從定居中獲得好處,針對這種情況則可實行聯戶定居彌補以城鎮為中心定居的不足;而現在的聯戶經營以3-5戶牧民為主,規模較小,不適合聯戶定居。所以在實行聯戶經營過程中要擴大聯戶規模,建立以10-20牧戶為主的牧民定居社區。
其次,走特色品牌產業化道路。從圖3中可以看出,特色品牌型畜牧業發展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改造現有產業發展模式。首先,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特色牛羊肉品種,對產品進行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產品優化升級,走出本地區。目前瑪曲縣唯一一家有機畜產品加工企業,沒有特色的品牌產品和規?;a,導致成本過高,企業發展困難。因此,要大力發展畜產品深加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建立具有競爭優勢的畜產品品牌;其次,畜牧業向相關產業或行業滲透。歐拉羊肉高蛋白質、低脂肪、低膽固醇,肉質細嫩可口的優點,并借鑒內蒙古“草原興發”和“小肥羊”品牌的成功經驗,充分利用優質資源走品牌化和產業道路,同時加強產品品牌宣傳;建立專業化營銷組織,產品統一銷售,即使是單純銷售牲畜也要利用高原天然草場的資源優勢—純天然、無公害、無污染,提升產品的價值。
產品深加
工
現有優勢產業
延長
高原特色
品牌
產業
相關產業滲透
經濟可持續發展
產業鏈
特色品牌產業
營銷
開發優勢產業
產業化經營
絕對優勢
條件
圖3品牌產業化發展途徑
二是發展具有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的地區資源特色產業?,斍q鱒魚類養殖具備發展的條件。首先,獨特的養殖水源—大水泉,其他任何地方不具備的資源,這是發展鮭鱒魚類養殖業的絕對優勢;其次,鮭鱒魚類在甘肅省其他地區和其他省份都有養殖,但在海拔3400米的高原地區養殖還是獨一無二,是發展養魚業的比較優勢。同時加強高原冷水魚的品牌建設,使高原冷水魚發展成“資源優勢,優勢產品,高價格”的品牌產品。而現有一家鮭鱒魚類養殖場—大水漁場,規模較小,還沒有形成規?;B殖;資金缺乏,致使魚苗到了更換期限,只能超期養殖,導致產量下降。因此,在培育地域資源優勢特色的產業時,需要政府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
最后,發展高原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業,既發揮草地資源的生態、社會效益,又能獲得很好的經濟效益,解決了傳統畜牧業中生態、社會與經濟效益相互矛盾的難題。從由表3中可知,瑪曲旅游業產值的絕對值由2000年的250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2091.8萬元,增長了12.37倍,旅游收入占GDP
表3瑪曲旅游業產值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GDP(萬元)
23751
26095
28700
32609
37201
42750
48500
54849
旅游總收入(萬元)
250
370
495
666
1552
1294
2329.6
3091.8
旅游收入占比例(%)
1.05
1.42
1.72
2.04
4.19
3.03
4.80
5.64
資料來源:根據《瑪曲縣統計年鑒》(2000-2007)各年數據計算整理
的比例也由2000年的1.05%增加到2007年的5.64%,所占比例呈穩步上升趨勢。說明旅游業將會發展成瑪曲經濟支柱產業,在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增強縣域經濟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瑪曲高原生態旅游發展要抓住我國城鄉旅游需求旺盛有利時機,緊緊圍繞打造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重點突出民族特色、生態特色和歷史文化特色。同時加強對“天下黃河第一彎”、“格薩爾王發祥地”、“亞洲一號天然草原”等特色旅游品牌的宣傳推廣和營銷,發展高原生態文化游、瑪曲濕地游和民族風情游等特色旅游。
5.結論
畜牧業是高寒牧區主要的生產方式,在高寒牧區經濟發展中處于主要地位。而高寒牧區的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環境保護成為關注重點。因此,要充分認識目前原料型畜牧業發展模式的弊端,通過經濟轉型從根本上解決草場退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實現畜牧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共贏。
參考文獻1 結古乃·桑杰.黃河首曲生態環境現狀與社會經濟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藏學,2007年第2期(總第78期)
2 包玉山.《中國草原畜牧業的歷史與未來》[M].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8第2頁
3 張占軍.退化草原持續利用的經營模式研究—以錫林郭勒草原為例[D].內蒙古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6月
4 牛叔文,馬利邦,曾明明. 過牧對瑪曲草地沙化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8年1月 第28卷第1期
5 川西北甘南沙化草地綜合治理(瑪曲部分)專題研究報告[R].瑪曲縣畜牧獸醫林業局,2010年3月
6 張喜武.進一步推進和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J] .中國畜牧業通訊,2008年第1期
中圖分類號:F326.3;F321.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1-0000-02
前言
保山市隆陽區黨委、政府不斷加強養殖業的發展力度,并加大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以此來加強對隆陽區養殖業的管理和監督,推動該區域養殖業的規模化建設工作。所謂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就是人們所了解的農村合作社,該種組織能夠以其獨特的管理方式來將隆陽區的零散養殖農戶歸攏到大規模的養殖區域當中,從而使粗放的養殖模式轉化為集約型的經營管理模式,從而改善農村的養殖生產環境和生產條件,使農村的養殖業發展更加具有科學性。
一、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養殖業發展中的優勢
農村合作社的存在使隆陽區的養殖行業具有一定的組織,呈現出規?;内厔荨B£枀^的農戶都具有多年的養殖經驗,其在飼養生豬以及牛羊禽等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但其在發展的過程當中,由于停留在零散的養殖現狀當中,因此無法使隆陽區內的養殖業快速提升,養殖戶所獲得的利益也比較少,無法從其他的地方獲取更多的技術知識。該種單打獨斗的小規模的養殖方式,使隆陽區養殖方面的資源支持造成了浪費,經濟效益沒有達到最大化[1]。農村合作社的出現將隆陽區養殖戶的資源都歸攏起來,其規模也在逐漸擴大,促使很多養殖戶們能夠集合在一起來討論養殖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農村合作社的管理方式最大程度的挖掘了養殖戶的養殖經驗,能夠實現養殖行業資源的優化配置。養殖規模的擴大促使隆陽區的養殖戶能夠經受住養殖行業所存在的市場風險,不再擔心牲畜價格的波動。在農村合作社比較專業化的管理下,養殖戶能夠共同承擔養殖過程中所存在的風險,實現養殖規模產業化。隆陽區的養殖業將向著科學化的模式前進,將零散的養殖戶變成專業形式且具有規模的連片飼養,使養殖業成為隆陽區農業發展的主要產業支柱之一。在農村合作社的規范下,隆陽區的牲畜養殖產業將降低畜禽的發病率,成功的緩解畜禽養殖的衛生條件,降低了養殖成本,提高經濟收益,實現隆陽區的富農目標。農村合作社的用途是幫助養殖戶來監控對牲畜疫病的防疫工作,并且落實監控和防疫并舉的措施,從而對畜禽所食用的飼料以及獸藥等做好管理工作,促使養殖戶科學、合理的進行畜禽喂養,保障該區畜禽養殖的安全、生態。農村合作社還能為養殖戶選擇合適的養殖地點,以此來避免養殖戶花費高價租用養殖地及規避養殖戶出現資金周轉困難等問題。
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養殖業發展中面臨的困難
在隆陽區,畜禽養殖產業一直受到政府的支持和關注。在農村合作社的建設方面,雖然隆陽區委、區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實施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行動的意見》,但因區級財政比較困難對其扶持力度還不夠大,以至于在建設養殖合作社的過程中出現了資金匱乏、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養殖合作社的建設不僅僅需要該區養殖戶的支持,還需要擁有一定的配套設施,以及養殖戶的努力[2]。除此之外,農村合作社在發展養殖業的過程中承擔著監督和管理的責任。隆陽區的牲畜防疫工作還比較嚴峻。該區內的養殖戶主要是以分散飼養的形式來發展畜牧業,其養殖方式促使其無法對畜禽進行嚴格的管理;加之養殖戶的文化水平大多較低,科學養殖的思想意識比較薄弱,對于科學合理的養殖方式沒有具體的概念,導致合作社在管理上有較大的阻力。
三、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養殖業中的發展目標
隆陽區政府已經為養殖業的發展建立了目標,期望能夠通過農村合作社的領導,達到預期的發展目標。預計到2020年,促使整個區域內的畜牧業的產值增加到40億元,并且使畜牧業的產值持續增加。在農村合作社的管理下,隆陽區的畜牧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將得以提高,其肉蛋奶等養殖業產品總量預期在2020年達到17.8萬噸,其中的肉產量也將穩步排在全市的第一位[3]。隆區的養殖業也將走向更為標準化的飼養模式當中,使生豬及牛羊等的規模達到合理的比重,并且提升養殖戶的養殖技術水平,使其能夠在專業化的養殖技術引導下,使肉類產量持續增加。養殖戶們將擴大養殖規模,使養殖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從而使企業對肉類進行深加工處理,實現養殖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在未來的時間里,經過農村合作社的領導和組織,隆陽區的畜牧業將做好防疫工作,因疫病而損失的牲畜將大幅度減少,其養殖業的產品也更加安全。
四、結論
當前狀態下,保山市隆陽區應“十三五”的發展需求,在內部展開了養殖業的建設工作,需要將傳統的畜牧養殖方式轉化為現代化的養殖方式,從而使養殖業形成一定的規模,其內部必然需要建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村經濟組織將對隆陽區的經濟建設提供一定的幫助,為畜牧業的養殖工作提供安全保障,能夠帶領養殖戶集中規避養殖過程中將會面臨的風險。總而言之,隆陽區的畜牧業養殖將在農村合作社的帶領下更加快速的步入正軌,為隆陽區實現富農惠農的目標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生態林業,指的是將能量和物質投入到林業系統當中,在保證生態多樣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之上盡可能的促進生態林業系統的輸出,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林業的能量轉化率以及生產率。然而,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生態林業的價值還沒有實現充分的發揮,還需要進行不斷的努力探索。基于此,本文首先對建設生態林業的意義進行了重點分析,之后提出了建設生態林業的幾點策略,旨在為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一、建設生態林業的意義
(一)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
建設生態林業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基礎保障。資源的使用與保護二者之間的平衡是判別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處于可持續發展狀態的關鍵標準之一?,F階段,生態經濟的發展對于環境革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森林作為生態系統中的基本組成部分,其在生態經濟的發展中表現出了廣闊的前景和巨大的潛力。因此,建設生態林業是實現生態建設最為根本的舉措。
(二)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本質要求
建設生態林業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本質要求。林業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實現對林業的保護,以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林業建設的主要任務則是保證經濟林業的多樣化,并確保林業在一定時期內的平衡發展,從根本上符合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另外,森林資源的發展需要以系統為依托,植物資源的建設需要以經濟發展作為支持,而生態林業的建設為以上這些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還為科技發展的生態化奠定了環境基礎。
(三)是加快現代化建設的前提條件
加快現代化建設是建設生態林業另一價值體現。一個國家的發展脫離不了經濟建設,而建設生態林業的核心就在于⑸態林業和經濟發展二者實現有機結合,進而實現林業和經濟利益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從林業發展來看,其所提供的多樣化生物資源和良好生態環境是社會進步的前提條件,我國生態經濟建設的內容集中體現在生物資源開發、綠色食品開發、旅游產業開發等方面,同時也是發展現代林業的重要環節。
(四)是實現環境保護的根本舉措
建設生態林業是實現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在大力發展經濟的過程當中,過度的人類活動對于環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城市人均環境變得越來越少,亂砍濫伐則使得綠色植物受到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加劇了土地沙漠化,對于人們的生活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而生態林業的建設能夠有效改善環境污染狀況,在減少水土流失和防風固沙等方面表現出了顯著的成效。
二、建設生態林業的策略
(一)建設生態林業的原則
(1)實效性。建設生態林業首先要堅持實效性的原則,生態林業的建設應對效益予以高度的關注,在生態合理發展的范圍當中將生態林業轉變成為經濟優勢,同時對森林、生物和環境等資源進行合理的規劃,采取有效有段來實現投入的最小化和產出的最大化。
(2)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建設生態林業需要遵循的另一原則,這里所說的因地制宜,指的是結合生物和環境相適應的規律,合理的對生物種群進行規劃;為了保證生產結構多樣化和樹種多樣化,要根據林地區域的主要發展方向進行布局,適宜放牧的區域發展牧業,適宜開墾的區域發展農業,從而實現森林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3)合理組合。建設生態林業還需要堅持組合合理的原則。合理組合原則也被稱之為是優化組合原則,指的是不同物種之間的組合,即在進行生態林業建設的過程當中,應對物種進行合理的選擇和搭配,在有限的發展空間當中實現物種之間的相互支撐和促進,從而實現區域生態的和諧發展。
(二)建設生態林業的方法
(1)實施森林分類經營管理。建設生態林業可實施森林分類經營管理的方式,根據森林具體用途和生產經營目的的不同,將其劃分為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同時按照這兩種類型林的各自特點和規律對資源的培育方式、組織經營形式、管理制度、經營政策等予以進一步的明確;通常情況下,生態林采取事業管理的辦法,由政府和社會支持;而商品林則采取企業化的經營方式,以市場調節為主。
(2)確保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生態林業的建設還應該和其他產業之間實現有機融合。生態林業是外部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形成良性循環,在緩解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要將生態林業建設與加工業、種植業、畜牧業等產業實現結合,做到科學統籌,實現生態森林功能的齊全化,更好的發揮出其在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空氣條件改善等方面的功能。
(3)改變林業建設投入機制。生態林業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其建設投入機制也區別于其他產業。首先,財政和金融等部分應進一步加大對生態林業建設項目的投入比例,保證林業配套資金的充足;其次,實現資金籌措渠道的多元化,各級財政在安排資金時應對生態林業重點工程予以傾斜;再次,構建林業基金制度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最后,進一步完善勞動積累工制度。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4-0127-02
引言
伴隨我國農業會計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會計法律、法規體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財政部最終頒布實施了農業會計核算的辦法。這將對我國農業會計工作產生重大的影響,也將對我國農業會計制度建設發揮重大作用,從而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業企業的經濟發展。
一、農業企業會計核算的概念與特點
(一)農業企業會計核算的概念
農業會計是對農業生產單位和農業事業單位的生產經營過程及其成果進行連續、全面、系統、綜合的核算和監督的專業會計。農業企業會計核算即是對農業企業進行的一個會計核算。
農業會計包括以下內容:農業事業會計;農業企業單位;鄉鎮企業會計;家庭農場會計。
(二)農業企業會計核算的特點
農業企業經營的管理以及農業生產的特點決定了農業企業會計的核算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生產的復雜性。農業企業的自然生產過程和經營管理的再生產過程決定了農業會計再次計算各項生產支出時,既需要核算種子、種苗、農藥、農具等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的消耗,又需要核算施加肥力、興修水利、水土保持等有助于自然生態循環的相關費用。
2.生產資料的廣泛性。農業的生產資料與其他產業有很大的不同,有其獨有的特殊性。農、林業用的土地、養殖業用的水面、畜牧業用的草場等都屬于農業會計核算的重要內容。
3.成本核算的階段性。農業成本核算很多都是有生命的動植物,再次核算其生產費用時既包括核算其生產費用和成本,又需要核算其各種動植物在不同生產階段的生長、增重、增值、增殖、和增產等動態情況。雖然農、林、牧、副、漁各業都屬于農業生產,但其各業的核算方法又有很大的不同。
4.經營成果的兩面性。農業的生產不但要核算正常生產情況下的生產支出與經營成果,還要考慮受自然條件的影響下增加或減少的生產支出與經營成果。
5.資金消耗的季節性和地域性。農業生產周期的較長就需要考慮不同的季節性和地域性以及資金周轉的緩慢,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的不一致性,且生產周期長。這就要求農業生產的資金管理不但保證供應,不耽誤農時,適應不同的季節和地域;又需要加強管理,以防資金的浪費和積壓。
6.固定資產的多樣化。農業企業的很多機械等固定資產,受季節性影響,空閑期較長,使用率較低,而農業生產中的各種經濟林木、產畜等本身具有生命,自身價值有的隨生產而消耗,有的因發育而增值。
二、農業企業的特點決定其會計核算的獨特性
農業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獨特性使其會計核算也具有不一樣的特征,農業企業會計核算的獨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系統的多樣性。農業企業內部具有經濟系統、生態系統、技術系統等三大系統,這些系統統一于農業生產活動當中,提供全面的信息,是一個系統工程。
2.農業生產的對象是有生命的。農業企業的各項勞動對象是具有生命的動植物,它們屬于生物資產。農業生產活動就是對這些生物資產的成長、轉化、繁殖、收獲進行管理的過程。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但需要投入動植物生存的維持費用,還要投入增加生命及良好生產性能的維持費用。
3.農業生產的環境具有天然性。農業生產活動的環境與大自然提供的自然條件如氣溫、地下水位、降水量、地形等密切相關,因此農業生產與其他企業相比不但具有市場風險,還具有自然風險。這就需要國家繼續提供一些優惠的政策進行農業生產扶持。在會計核算上就表現出和其他企業的不同,比如計提減值準備時,不但要提取一般企業的八項減值準備,還要計提農業企業特殊的減值準備。
三、農業進行會計核算時出現的一些問題
(一)農業在進行核算農產品成本時提供的會計資料太簡略
就目前而言,我國大部分農業企業由于生產復雜和技術不夠先進等原因,在提供農產品成本核算的資料時往往不夠詳盡。像一些大型的農業上市公司,雖然形成了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運輸業等一整套完整的一體化生產,并且嚴格執行財政部最新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但在提供公司的三大會計報表和財務報告資料時仍然存在農產品成本核算資料太簡要的問題,更有一些規模小的承包給職工和周圍農戶的農場。采取的是自主經營的管理模式,承包者自己根據市場的需求來決定種植農作物的面積和類型,農場總部知識簡單收取費用和向上級提供統計數據的報表。再者農場本身也沒建立完善的會計核算制度,只是簡單編制農場總部需要的統計報表,這就無法提供詳細的農產品成本核算資料。
(二)農業會計核算方法相對滯后
農業的會計處理業務相比其他企業是很復雜的,這就需要提供現代化的會計處理手段和技術來提高農業會計核算的效率和質量,進而提供出的會計信息更真實可靠,但是一些傳統的手工農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十分落后。農業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業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復雜性及農業成本核算的困難性。傳統的手工編制會計報表和運用移動平均法進行成本核算,即將被農業核算新形勢的發展淘汰。會計電算化的發展為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提供了便利和科學,同時也是農業會計工作未來的發展趨勢。
(三)農業的特殊性決定了農業成本核算的困難性
會計核算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成本的核算,而農業企業的成本核算對象大都是具有生命的動植物,并且它們的生產周期較長。農業會計核算不但需要在這些動植物生長期間進行核算,還需要對一些幾十年這樣的超長生產周期的林木果樹以及一些混種及分群飼養并存的動物進行成本核算。因此,這就增加了農業企業的成本核算的困難性。
(四)農業企業的會計信息披露問題
我國很多企業在按照國家的要求進行相關的會計信息披露時仍然存在信息披露不真實的情況,這也就直接導致所披露的信息出現失真。當然農業企業在這方面也不例外。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其原因有兩個:其一,主要在于農業企業管理者主觀方面的原因,他們自身在披露信息時不愿把真實信息公布于眾。其二,在于自然條件這樣的客觀因素,一些農業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受到人們無法預測的自然條件影響。
四、針對農業會計核算出現的問題提出的對策
(一)農業成本會計核算的準確性
農業企業在生產經營當中涉及到的損失估計和產品成本、收入預算等方面都需要會計核算的準確性,這就要求農業企業提供詳細的會計資料。農業企業本身有很多分部門,造成了農產品生產經營活動需要由不同的部門進行負責,而這些部門所負責的部分已經完全脫離了農業生產的過程。因此,農業企業的會計核算應該按照不同部門的業務活動內容進行分類,根據農業會計專業核算辦法進行日常核算,并按照統一的《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進行日常的會計賬務處理。這樣農業企業的會計核算才能詳細地反映企業本身的總體財務狀況,滿足企業內外不同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二)改變農業成本核算方法
農業企業的資產和其他企業資產的屬性完全不同,因此在核算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計算方法,比如還原法、成本法、市場價格法和剩余法等,運用這些會計核算方法對農產品進行價值估算。農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特殊情況,這就需要對此進行核算的時候采取不同的靈活方法來解決。
(三)農業成本計算期要明確
針對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及企業產品生產的特點和成本管理要求,農業企業在進行產品成本計算時可以采用分步法、分批法和品種法等產品成本計算方法。另外,鑒于農業企業生產的對象都是具有生命的產品,又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具體進行成本核算時需要根據對象設置“農業生產成本――林業生產成本、機械作業成本、畜牧業生產成本、漁業生產成本”等賬戶,這樣可以正確反映農業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對應成本。再者,對于自然條件所帶來的損失應按實際成本計入“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
(四)建立健全農業信息披露政策
如今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就要求必須對它的失真問題采取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法。比如,可以在按照農業企業的規模大小和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借鑒國際上一些好的會計核算做法;另外對于不同的農業企業類型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化的會計核算,進而可以有效地披露農業企業的會計核算信息。以上的解決方法,還需要國家制定出一套適合農業企業進行信息披露可行的政策。
總之,農業會計核算對農業經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問題必須要解決好,才能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業經濟的繁榮。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人們的共同努力,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不能一蹴而就,解決農業企業會計核算問題是現階段和將來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康捷,鹿秀艷.淺談農業企業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8).
[2] 薛洪巖,孫加麗.論我國生物資產準則實施效果[J].會計之友,2012,(2).
財務精細化分析與管理決策是引領企業走向成功的階梯。隨著競爭的加劇和環境的迅速變化,越來越多的公司把對數字進行深度分析的方法應用于各種管理決策活動,從而在各自領域獲得強大的競爭力。
一、飼料企業財務精細化分析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畜牧業發展步入了快速增長的高峰期,飼料生產呈現繼續增長勢頭,市場需求強勁拉動,競爭不斷加劇,飼料企業的經營規模也不斷擴大,銷售量逐年遞增。企業的快速發展對財務分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財務分析是否科學和精細,直接關系到投資的效益和發展的質量。精細化財務分析并非僅指分析細節。也不是越細越好,而是強調進行有意義、有價值的分析,即采取“用分析去競爭”的管理戰略,運用超出傳統財務分析的視野,將財務分析與公司管理決策明確地聯系起來,包括利用分析結果優化自己的供應鏈,確定適當的價格,確定最能帶來利潤的客戶,改進業績評價與激勵(獎酬)機制。促進企業內部的決策一致與管理努力。然而,飼料企業的財務分析多數還處于初級階段,欠缺精細化理念――未能將科學管理和精細化理念充分融入財務分析和管理決策之中。多數企業目前精細化財務分析與籌劃欠缺。存在著分析方法落后,分析模式不統一。分析內容缺乏深度、信息技術利用程度低等問題。建立科學系統的財務分析體系、切實提高財務分析水平,已成為飼料企業亟需解決的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飼料企業應結合本行業的經營特點,從財務分析的分析內容、分析模式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進行精細化分析,完成新型財務分析體系,建立標準化的財務分析模版。有效提高飼料企業財務分析水平。
二、目前飼料企業財務分析粗略與管理決策脫節的表現
(一)財務管理目標不明確
長期以來,“利潤最大化”一直被企業管理層當作引導管理決策的主流目標。與此相適應的財務分析模式亦將分析重點集中反映在獲利能力的財務評價指標上,過分關注賬面利潤,忽視股權資本的機會成本,凈利概念高估了企業的獲利能力,造成利潤導向與“面向未來管理”的理念明顯不協調。
(二)忽視數據和分析結果與管理決策之間的聯系
財務分析大多處于公式化、表面化的狀態,缺乏增長性分析。如資產報酬率(ROA)誘使被考評者作出利己但卻不利公司整體利益的管理決策;利潤指標常誘使被考核者追求自己的短期業績而置公司長遠發展于不顧(削減研發和必要的維護費用即可增加利潤);在直接應用于業績考評與獎酬體系時。權責發生制基礎上的財務指標很可能使被考評者產生扭曲性的行為,易造成決策不一致與管理不努力的風險。
(三)靜態分析結果與企業持續發展要求不相匹配
目前飼料企業財務分析習慣于用靜態的思維來審視企業、大多是就數字談數字,以致把財務分析變成表格、數字的說明。企業資金隨著經營活動不斷變化。企業經營狀況必然在資金變動中反映出來,而企業很少關注外部和內部的各分部中心、各業務流程、各作業單元變化,對一些非貨幣性的外部戰略性信息不予重視,很少動態地去修正和完善企業的戰略規劃,而一味地根據企業靜態發展戰略、市場環境、生產經營計劃等分析出來的結果來套用同一種或幾種評價指標診斷企業經營活動。事實上,在企業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財務業績計量指標的重要程度會發生相應變化。所以對企業財務的精細分析應擴展到持續增長管理方面,才能做到與時俱進,為企業實現激勵相容提供決策依據。
(四)忽視機會成本和經濟利潤導致管理決策失誤
從會計角度來看,機會成本是隱性成本。它不會出現在所有的財務報表中,考慮機會成本的利潤即為經濟利潤。經濟利潤考慮了所有市場因素,將機會成本與實際成本和諧統一。企業的高管往往是根據財務報表數據作出相應決策。會計方法只計算“選擇的價值”,經濟學的分析是要計算“放棄的價值”。如一個經理作出一項最終投資報酬率高達28%的決定,這項決策是否正確,答案是:不一定,因為你選擇這項決策,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這筆資金投資于別的項目,回報率有可能高于28%的話,那么這項決策就是錯誤的。
(五)缺乏報表附注內容,報表間關聯性分析不足
目前大多數飼料企業缺乏報表附注,從而影響管理者獲得他們需要的相關信息,進而作出正確決策。財務分析中的財務比率是由不同報表中的相關項目計算得出的。比如應收賬款周轉率就是由損益表中銷售數據為分子,由資產負債表中的應收賬款為分母得到。分析時需要意識到,將不同報表上相關項目結合起來的財務比率,并不能清楚地顯示財務報表之間的整體關聯性,而這種關聯性對于全面評估企業真實的財務與經營績效是非常重要的。
三、結合行業特點,確定飼料行業特色的精細化分析內容
飼料企業財務分析應充分結合行業特點和經營管理的需要。飼料企業作為資金資產密集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有其自身的特點。比如,飼料企業目前大多沒有應收賬款。流動資產主要分布在貨幣資金、庫存商品等環節,資產結構以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為主,占整個資產總額的90%以上;飼料企業生產過程受氣候影響比較大,尤其是南方春天濕度較大,生產出來的產品容易受潮變質。因此產品受潮霉變是影響利潤的重要因素。
基于飼料企業的行業特點和經營需求,綜合企業各方面評價的需要,通過對飼料業務的具體分析,財務精細化分析應以損益分析、財務狀況分析等作為財務分析的內容。其中飼料企業的特殊性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損益分析
1.收入分析。飼料企業的收入構成主要是飼料產品銷售收入,其他收入所占比例很小,收入分析主要是對銷售飼料產品收入展開分析;飼料產品收入分析必然要對銷售量及其單價進行分析。對銷售量又可以按照分類產品銷售量結構、分地區銷售量結構進行分類分析。這就形成了飼料企業特色的收入分析內容。
2.成本分析。一般工業企業能夠歸集某個特定產品的費用,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費用、燃料和動力等,列為企業的產品生產成本。不直接歸集某個特定產品的費用列為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期間費用;而飼料企業產品成本中原材料費用占產品成本比重較大,所以原材料費用的歸集和分配。就構成了飼料企業成本分析的主要內容。
(二)資產分析
1.流動資產結構分析。對于飼料企業流動資產的分析,主要對企業的日常貨幣資金規模是否適當、存貨的數量控制標準確認和質量情況等方面進行分析。由于飼料產品單位重量
的價值比較低,以原材料和產品庫存為主要形式的流動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通常都遠大于固定資產所占的比例,所以,分析原材料和產成品的庫存合理性尤為重要。在面對原材料供貨周期長、市場波動大的情況下,多數企業往往采用過度囤積的方式來應對,財務費用較大。特別是南方的飼料企業,其主要原材料。如玉米、豆粕等基本是從北方購入或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定購過程中不確定因素比較多。因此,要通過整合供應鏈,降低物流成本。進而減少流動資金占用。資產結構合理性分析,主要是從資產各項目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關系來判斷。
2.周定資產投資分析。飼料企業固定資產主要是廠房、倉庫等建筑物,以及制粒機、粉碎機、攪拌機、冷卻器和配料系統等生產設備。其作為長期資產在資產總額中占的比例巨大。固定資產分布和利用合理性對企業的效益有著重大影響。針對一些易損固定資產。如粉碎機,其擴建、改建工程時。有必要作為重要部分單獨出來進行分析,這也是飼料企業特有的分析內容。
四、優化飼料企業分析模式,建立多樣化的分析層次
(一)以會計報表為模板進行分析
會計報表是溝通企業與其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工具。外部利益相關者正是主要通過會計報表和報表分析了解企業的“基本情況”,包括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及其變動。這一層次財務分析的重點是通過銷售利潤率等概念來分析整個企業的獲利能力,可以采用財務比率法獲得這些信息。
(二)以邊際分析為模板進行分析
邊際分析更能精細地揭示獲利能力,尤其是將獲利能力分析擴展到產品和業務層面。邊際分析法主要通過成本習性分析、量本利分析和營業杠桿作用分析三個領域來達成。
(三)以ROA與EVA計量獲利能力進行分析
ROA表示資產報酬率,它被用于計量企業利用資產獲利的能力。它等于銷售利潤率與資產周轉率的乘積。而凈利可進一步分解為收入與成本的差額,資產則可進一步分解為固定資產與流動資產。通過這種分解,ROA分析可幫助我們定量地確定影響獲利能力的各種因素,其不足之處在于忽略資本成本,這一缺陷正好由EVA(即經濟增加值)分析得以彌補。EVA分析要求我們對獲利能力進行精細化分析并意識到經營與獲利需要占用或投入資本,必須考慮資本成本。
(四)側重于現金流分析而非利潤流分析
如果說利潤相當于企業的血液,那么現金流則相當于企業的空氣。沒有現金流的利潤是虛假的利潤?,F金流管理是一項在概念理解上簡單、在實踐中運作較復雜的活動?,F金流的短缺輕則影響一個企業的正常經營、重則危及企業的生存。現金流管理,是企業資金管理的重中之重。
五、完善分析方法。開展財務精細化分析
精細化財務分析,是提高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IBM前首席執行官郭士納指出:“良好的策略起源于大量的量化分析?!睆呢攧战嵌葘ζ髽I行為個體進行精細分析時。更多的是在管理中使用量化的指標,將管理概念數字化,針對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內容,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從多角度的管理視角出發,才能有效發揮財務分析的強大作用。
(一)樹立正確的財務管理理念,以科學發展觀正確評價企業績效
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來看,單純的利潤增長并不等于企業價值的增長。傳統財務分析關注盈利指標、關注賬面盈利,片面強調提高“獲利能力”,側重維護管理層利益,往往忽略了對權益資本成本的補償。財務精細化分析應從采用反映公司價值的財務評價指標取代反映獲利能力的評價指標,計量公司價值的關鍵指標主要有:現金流量、資本成本和經濟增加值(EVA)。
1.現金流量。利潤并不代表企業有充裕的流動資金{即現金流)。利潤左右現金流,現金流依托利潤,利潤既是企業現金流的補給源,也是隱瞞企業現金缺乏的罪魁禍首。所以,企業管理者在績效財務分析評價時。應從以“利潤”為中心轉向以“現金流量”為中心。把利潤和現金等融會在一起。對現金流量的分析評價是一個全面的、動態的、系統的過程,應著重分析現金流量規模與結構,正確分析企業在不同時期的支付能力。通過現金流量分析。提供企業一定時期的現金流入量和現金流出量的資料。企業決策者從中可以得到直接的現金來源和現金運用具體情況,以及資金余缺的信息,及時地進行資金調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實現企業的價值增值。
2.資本成本。企業的資本包括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而現行的會計利潤指標只確認和計量了債務資本的成本,并沒有完全補償資本經營的成本――資本成本,尤其是作為機會成本的權益資本成本,這樣即便企業賬面上出現巨額利潤,也可能“虧本”經營。為了獲取賬面上的會計利潤,管理者往往會通過過度投資來達到。企業財務精細化價值分析的核心不是簡單地評價獲利能力。而是評價企業的管理是否產生了超過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的獲利能力,企業只有在創造的盈利超過資本成本時。才表明公司業務和管理創造了真正的價值。
3.經濟增加值(EVA)。經濟增加值是一個與會計利潤相對應的概念,是公司經過調整后的稅后凈營業利潤減去該公司現有資產價值的機會成本后的余額。它是一種基于決策的業績評價方法。將股東投入資本的機會成本考慮在內。會計利潤忽略權益成本。因而夸大了實際收益;會計利潤將研發培訓等確認為費用從而縮小了實際收益。EVA在這兩個方面都做了相應矯正,一方面剔除了股權資本;另一方面將研發和廣告費用資本化。因此,在企業投資決策、業績考評和激勵機制等方面,要引進EVA評價體系,才能夠鼓勵經營者選擇能給企業帶來長期利益的投資決策,如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人力資源的開發等,從而促使企業經理人直接關注與庫存、應收款項以及與機器設備有關的成本,更為謹慎地使用資產,快速處理不良資產,減少消耗性資產的占用量。減少不必要的擴張。
(二)聯結管理決策進行報表分析
報表分析主要是對本企業的財務報表進行多方面的分析。會計報表中的數字本身并無好壞之分,只有將其與別的數字聯系起來才能發現其意義,這也是比率分析的重點所在。有效的分析應從企業財務報表回歸企業經營活動,通過經營活動感知財務報表。為了將財務比率作為衡量企業運作成功與否的指示器,必須將計算出的比率與某種標準進行比較,其比較標準一般選擇有三種:企業過去時期的比率、行業平均值、預算比率等。此外,加強報表附注的編制工作,詳細分析報表附注內容、董事會報告、統計報表及年終總結等與該企業經營情況有關的信息之后。把經營情況與財務指標結合起來分析,才能對財務報表數據作出更深層次的理解。分析時,可以對報表的某一部分單獨分析,也可以進行混合報表分析,或者將不同單位的不同報表項目組合起來分析。從而通過不同角度觀察判斷企業的財務狀況。
此外,在已建立的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對各項指標可以作進一步詳細的分析。分析時,注意剔除偶發性特殊項目的影響,尤其是定基發展速度的基期選擇必須具有代表性,否則將影響
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具體分析某個指標的實際值,通過結合指標的計算公式、標準值范圍、含義等,深入地了解某指標的實際意義,以及該指標對企業經營狀況的反映程度。在飼料行業中,如資產周轉率降低時,對于采取最低成本競爭策略企業,必須注意是否陷入薄利卻無法多銷的困境;凈利潤率降低。對于強調差異化策略的企業,則必須注意它的品牌優勢是否減弱,導致客戶不愿再支付高于競爭對手的價格來購買其產品或服務。可以分析一組具有相關關系的指標,通過研究各指標實際值的大小范圍、變動情況、比例結構等方面的信息,全面地理解指標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從而更好地揭示企業在某一方面的實際情況和特征。
(三)充分發揮企業經營杠桿作用
充分利用經營杠桿原理。飼料企業固定成本(FC)較高。其生產經營就應遠離保本點以規避經營風險。企業越在保本點附近經營,營業風險越大,當在貼近保本點時,營業風險無窮大。在預期營業前景樂觀的情況下,宜積極采納具有較高經營杠桿(較高FC)的投資方案。穩健經營的企業,為避免過高的經營杠桿值帶來的高風險,就應該試圖降低企業固定成本的比率。如生產較多種類的產品、增加員工數量相應減少資本數量等等。
經營杠桿作用、量本利分析和成本習性分析相結合,可以幫助企業更合理地定價與配置資源、更理性地制定融資決策、更精明地談判以及更智慧地評估商業機會,可以產生遠比報表分析詳細的獲利能力信息。
(四)體現精細化管理理念,深化企業物流成本的分析
財務精細化分析要注重結果和成效。在財務分析體系中,通過成本費用、投入產出等因素分析,可以為精細化管理提供有價值的政策建議和有力的技術數據支持。由于飼料產品具有原材料消耗多、流量大、不易集裝化、對倉庫要求高、容易變質等特點,在對飼料企業進行物流成本核算時,應側重于供應物流成本的分析。其主要包括訂貨采購費用、運輸費、驗收入庫費和倉儲保管費等物流成本項目的分析。若企業是利用貸款組織采購,必然要支付一定利息(如是自有資金,則存在機會成本問題)。通過對供應物流成本分析,有利于加強責任中心管理,開展責任成本管理方法,為日常物流成本控制及部門的績效考核決策提供有效依據。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9-0051-05
在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進程中,各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農業產業化經營首先適于在市場需求量大、產業鏈長(產業關聯性強)、技術含量高、加工增殖空間大、流通周期短、易于專業化生產的農產品行業中率先發展,如養雞業、乳制品業、畜牧業、果品業等,其中養雞業是較為能夠集中體現如上基本特征的農業產業。因此,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發源地的美國,以及對于中國具有借鑒意義的亞洲各國,如日本、韓國、泰國等國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均最早出現于養雞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科技進步、產業格局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限于發展條件及傳統農業產業結構的制約,理應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前導產業的中國蛋業,其發展現狀不容樂觀。盡管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蛋品生產國和消費國,但是中國蛋品的生產與銷售仍然停留在主要依賴于大量的處于分散狀態的農業養殖戶的粗放式經營方式。蛋品產業的產、供、銷一體化程度、生產規模、蛋品品種結構、產品深加工率,以及蛋品的技術標準和品質控制等,無論與國外發達國家蛋品同行業發展現狀相比,還是與國內相關聯的奶制品產業和肉制品產業相比都嚴重滯后。
一、國際蛋品產業化演變軌跡及基本特征
縱觀國際蛋品產業的發展歷程,在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向高度商品化的現代農業轉變過程中,蛋品產業化經營方式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從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無論是歐洲、美洲,還是在亞洲)蛋品行業發展軌跡來看,其產業化過程基本上都經歷了從分散生產到產業化經營的發展過程。以農業產業化發祥地――美國為例,其蛋品產業發展過程基本經歷了三個階段,如表1所示。
目前,發達國家的蛋品產業已經完成了從飼料生產,到蛋雞飼養、蛋品加工、儲藏、運輸、銷售、服務等全過程完整的產業鏈整合,現代農業的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運作的基本特征十分突出。
1.國際蛋品產業市場集中度高
發達國家蛋品產業已經完成了從農場經濟向高度專業化、一體化經濟形式的過渡,明顯地形成了集約化產銷體系,體現其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產業集中度高等基本特征。以美國為例,2004年美國100萬只蛋雞以上的公司總數已經達到62戶,其中前10位的禽蛋生產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40%,如表2所示。
2.蛋品深加工制品比重大
世界蛋品工業的發展已有百年的歷史,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發達國家蛋品深加工制品的市場消費率已經達到相當水平(如表3所示)。蛋品深加工制品主要指蛋粉、冷凍蛋、低溫消毒的液態蛋,這些蛋制品不僅直接用于食品業、食品加工業、食品服務業,還用于做工業、制藥業的原料和輔助品。近年來,由于蛋品深加工產品具有使用便利、易運輸、易儲存、營養價值高等特點,發達國家的深加工產品占蛋類消費的比重呈越來越高的趨勢。
2.蛋品深加工制品比重大
世界蛋品工業的發展已有百年的歷史,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發達國家蛋品深加工制品的市場消費率已經達到相當水平(如表3所示)。蛋品深加工制品主要指蛋粉、冷凍蛋、低溫消毒的液態蛋,這些蛋制品不僅直接用于食品業、食品加工業、食品服務業,還用于做工業、制藥業的原料和輔助品。近年來,由于蛋品深加工產品具有使用便利、易運輸、易儲存、營養價值高等特點,發達國家的深加工產品占蛋類消費的比重呈越來越高的趨勢。
目前,中國蛋品產業發展滯后的主要矛盾是日益提高的蛋品市場需求與分散的小生產經營規模并存,其發展程度與現階段發達國家的蛋品產業化發展水平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1.生產經營高度分散,產業化程度不明顯
自1985年以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蛋品生產國和消費國,連續20年保持世界第一產蛋大國的地位,蛋品產量超過世界蛋品產量的40%,比第2位到第30位的產量總和還要多。但是,一方面蛋品消費總量巨大,且逐年穩定增長,另一方面蛋品集中生產程度和產業化發展水平比較低下,長期徘徊在以小農經濟為主體、以分散生產為特征的經營模式上。根據各蛋品生產企業的網上數據搜集匯總,全國產量前12名的蛋雞生產企業總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僅為0.41%(如表5所示),說明中國蛋品生產的產業化道路還處于起步階段。同時,由于產業化水平低,蛋雞養殖過于分散,防范措施不當,近幾年禽流感在中國許多省份相繼發生,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蛋業的發展,蛋品產業升級的形勢比較嚴峻。
2.加工制品率過低,產品結構單一
中國的蛋品市場主要以消費初級產品――鮮蛋為主,中國蛋品的加工制品率僅在6%左右。在中國的蛋類深加工制品主要是指再造蛋,包括咸蛋和松花蛋,與西方具有可比意義的蛋品深加工制品比率還不足2%。在中國各大型超市中,各類肉制品和奶制品均占據半壁江山,而鮮蛋及其制品卻形單影只,相形見絀。蛋品的市場消費結構十分單調,與發達國家相比,尤其與英、日、美三國相比差距較大。
3.蛋品市場消費量大,標準綠色蛋品比重失衡
盡管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綠色食品工業無論從品種上還是從產量上發展迅速,但是作為生命蛋白主要來源的“肉、蛋、奶”鐵三角之一,在中國居民日常生活消費中占據顯著地位的蛋品及蛋制品,在中國綠色食品中所占比重與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相比嚴重失衡。根據中國綠色食品網(2004年)統計數據,隨著消費者對于綠色食品的消費意識和需求的逐年提高,綠色食品個數從127個增加到9 728個,年平均增長率為35.41%;綠色食品產量從15萬噸增加到6 300萬噸,年平均增長率為53.1%。但在綠色食品主要產品產量比重中食用植物油0.69%;面粉1.39%;蔬菜6.54%;液體乳及乳制品7.32%;大米7.39%;水果9.47%;肉類0.34%;茶葉0.30%;水產品0.06%;其他66.54%。幾乎不見綠色蛋品蹤影,表6中數據說明中國綠色蛋品產業相對市場需求的發展嚴重滯后。
4.
企業科技開發后勁不足,蛋品加工技術落后
由于蛋品產業中的企業經營規模小、產業化經營程度低,市場蛋品價格又處于無序的競爭狀態,企業科技開發能力不足,依靠先進技術生產的高附加值蛋品在中國仍然空白。少數有能力的企業只能夠進行初級的蛋品加工,如生產蛋白粉、蛋黃粉等低附加值產品,經濟效益比較低。中國的蛋品加工企業用于蛋品深加工的資金的技術研發的投入明顯不足,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尚未達到相應水平。
5.缺乏蛋品品質的國家控制標準,形成蛋品出口瓶頸
中國食品產業與國際食品產業之間的差距主要是食品安全問題。蛋品行業質量安全標準的缺失成為制約中國蛋品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的蛋品行業正處于發展初期,安全和防護體系尚未建立,市場對蛋品的健康與衛生控制標準比較模糊。由此導致如下結果:第一,由于缺少嚴格的蛋品質量安全標準,致使國內蛋品市場準入門檻較低,業內企業良莠不齊,蛋業一體化整合比較困難。第二,缺少接軌國際市場的蛋品質量安全標準,致使中國蛋品出口嚴重受挫。
6.中國蛋業未來發展趨勢明顯,產業化道路任重道遠
在中國蛋業發展現狀及國際比較中不難看出,中國蛋品產業的發展水平與現代農業的產業化水平發展存在相當的差距。彌補這種差距需要中國蛋品產業在未來20年左右的時間內保持快速增長。國際農業發展實踐表明,產業化或一體化經營是促進蛋品產業快速發展,實現現代化養雞業的重要方式。同時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對蛋品產業化發展提出要求:第一,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蛋品的消費量和消費水平進一步提高;第二,蛋品產業的科學技術的進一步投入,建立中國食品安全信譽,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第三,蛋品產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對于促進和帶動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三、中國蛋品產業化的發展建議
1.蛋品企業的經營策略建議
(1)建立高效集約化產銷體系。通過發展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基地,建立高效的集約化產銷體系。中國蛋品生產企業或集團應該從產業發展戰略的高度認清中國蛋業面臨的環境形勢與市場機會,全面整合蛋品產業自身的資源及其上游和下游的產業資源,建立從飼料生產,到蛋雞飼養、蛋品加工、儲藏、運輸、銷售、服務等完整的產業鏈,加快集約化產銷體系步伐,提高產業市場集中度,逐步形成集約、高效的產業結構。
(2)提高蛋業經營管理的國際競爭力。中國蛋業巨大的未來產業發展空間,吸引了許多全球蛋品企業巨頭的目光,他們紛紛籌劃在中國投資建廠,準備分食中國蛋品市場。隨著國際蛋品業巨頭企業在中國投資建廠步伐的加快,中國蛋品企業必須正視自身的缺陷與發展瓶頸,調整思路,快速加強內功修為,準備與“狼”共舞。中國蛋業可從如下四個基本途徑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第一,加強生產過程的蛋品質量控制。第二,建立科學合理的物流配送體系和信息管理系統。第三,盡快建立和培育自己的品牌概念和市場信譽。第四,加強銷售渠道建設和維護。
(3)加強深加工蛋制品比率。隨著蛋品下游產業以及蛋品加工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蛋品生產企業可對如下兩方面市場提升蛋制品加工率:第一,滿足國內蛋品下游行業,如快速發展的醫藥行業、化妝品業、食品行業等對蛋制品的需求;第二,滿足國外巨大的蛋品市場需求。中國蛋品行業應發揮農業產業優勢,將不易儲存和運輸的鮮蛋轉化成各種蛋制品(蛋粉、冷凍蛋及液態蛋),一方面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大出口力度,推動中國蛋制品的市場發育。
(4)加大研制高附加值的蛋品投資力度。為了盡快縮小與國際蛋品產業的差距,中國蛋品企業應加大資金投入,一方面引進先進蛋品加工技術,借橋過河;另一方面,也可以自我研發蛋品加工技術,研制高附加值的蛋品,探索中國特色的蛋品深加工道路。
(5)加大蛋品及蛋制品出口量。中國蛋品生產企業應在食品質量安全、生產規模化、產品標準化、包裝和物流配送現代化等方面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的較大差距。同時將加工生產成本優勢迅速轉化為貿易優勢,加大中國蛋品和蛋制品的出口貿易量,爭取國際蛋品市場的一席之地。
2.國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建議
(1)加大對蛋品行業的政策扶持的力度。蛋品生產、加工企業是發展中國蛋品產業的主力軍,同時也是促進其上游產業――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為此,各級政府應該加大對蛋品生產、加工企業的政策扶持的力度,從生產資源、資金、技術開發、科學研究、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如,提供政策性貸款或撥款,拓寬融資渠道,鼓勵企業進行自主技術研發;減少稅收,鼓勵企業將利潤進行再投資,以擴大企業規模,實現跨越式發展;增強市場信息的服務能力,包括產品結構信息、技術研發信息、市場需求信息等;加強蛋品產業職業技術教育,保障蛋品加工企業的人才需求。
(2)加快蛋品行業質量安全標準的出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有自己的蛋品質量安全標準,從飼料的加工、蛋雞的飼養到最后蛋品的生產及包裝等都是在嚴格的質量安全標準下進行。為加快我國蛋品產業的發展進程,提高我國蛋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敲開國際市場(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大門,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加速促進中國蛋品行業質量安全質量標準的出臺。
(3)盡快成立國家蛋品產業協會。目前中國蛋品產業結構嚴重失調、企業之間無序競爭、產品質量缺乏統一標準的混亂狀態,迫切需要建立一個能夠進行產業宏觀調控,維持產業競爭秩序,制定產業質量標準的產業組織。雖然目前已經有一些相關的組織機構,如中國畜牧行業協會、中國蛋品科技組委會等,但是都沒有起到相應的產業調控和有效管理作用。中國蛋品產業協會的建立應主要體現以下基本職能:一是宏觀調控;二是產業自律;三是制定行業質量標準。
參考文獻:
[1] 陳煥生,聶風英.國外養雞業發展趨勢與經驗[J].中國家禽,2005,(7).
[2] 胡寶寰.美國養雞產業發展和一體化經營模式[J].中國農業信息,2003,(11).
[3] 黃海嵩.中國農業產業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4] 李易方.我國綠色蛋品產業發展前景[J].中國牧業通訊,2005,(4).
[5] 林潔冰.中國禽蛋產業的境況及主要問題[J].當代畜禽養殖業,2005.
[5] 馬美湖.我國蛋制品加工研究報告[J].中國家禽,2004,(23).
[6] 任奕林,伍冬生,李榮旭.我國禽蛋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家禽,2005,(2).
[7] 王生雨,連京華,康愛玲.我國養雞業歷史回顧及發展趨勢[J].山東家禽,2003,(1).
[8] 徐仕忠.禽蛋及禽蛋加工業的未來發展趨勢[J].中國家禽,2005,(5).
[9] 言思進.從蛋品加工看我國蛋業的持續發展[J].中國家禽,2005,(9).
[10] Hope,B.K.;Baker,A.R.;Edel,E.D.;Hogue,A.T.;Schlosser,W.D.;Whiting,R.An Overview of the Salmonella Enteritidis Risk Assessment for Shell Eggs and Egg Products [J].Risk Analysis,Apr2002,Vol.22 Issue 2.
[11] Mangels, Matthias.Safeguard Egg Industry Progress [J].Poultry World, Dec2004, Vol.158 Issue.
[10] Chavas,Jean-Paul;Johnson,S.R..An econometric model of the US egg industry[J].Applied Economics, Sep81, Vol.13 Issue 3.
[13] www.agri.gov.cn 中國農業信息網.
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素質全面型,不僅要有扎實的本專業知識,還應對社會實踐有系統的認識和把握。準畢業生由于缺乏工作經驗和求職技巧,“求職眾生相”屢見不鮮。初入職場,從未規劃過職業生涯,履行崗位職責不盡人意,難以適應職場。在高校尤其是非管理類專業學生,忽視人文社科類學習,對認識社會和就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難。而人力資源管理正是高校為讓大學生適應現代社會需求而開設的課程,無論哪個專業的學生,參加工作后都會遇到諸如簽訂勞動合同、薪酬關系等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它不僅能夠幫助了解招聘單位的組織構架、薪酬福利、績效考核、勞動關系,而且能指引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更有效地找準工作、適應工作、勝任工作。然而,非管理類專業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加強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一、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特點
(一)實踐性
人力資源管理與純理論課程的性質不同,它是管理實踐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實踐是人力資源管理產生的基礎,而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形成又對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活動起指導作用。人力資源管理的價值在于是否能指導人力資源實踐,而此門課程的教學設置是否科學,決定了是否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運用能力。
(二)普知性
當今人才競爭趨于全球化,組織需要的不再是單一知識結構的精英,諸多人通過學習人力資源管理提升職場競爭力。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知識基于社會實踐總結而出,不少人雖有興趣關注,卻是一知半解,無法系統地掌握應用。為此,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中,應對經驗加以抽象,理論聯系實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高人力資源管理相關知識的普知率。
(三)多學科性
人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應用的多領域,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由社會實踐總結而出,它來自于多個學科,包括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理論,正是以上學科與理論的發展豐富和完善了人力資源管理的知識體系。
二、非管理類專業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
(一)非管理類專業學生入門慢,教學目標缺乏特殊性
非管理類專業學生往往對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方案及知識結構熟悉,接觸到人力資源管理,起初有可能對與自己不相關的知識理論產生學習疑惑,認為該課程與自身專業無聯系。與教授管理類專業學生不同,非管理類專業的特殊性與此課程的應用實踐性決定了必須與非管理類學生專業背景相結合,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理論講授為主,實踐操作欠缺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性質決定了教師必須擺脫單純的理論講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重要模塊,比如人力資源規劃、工作分析、招聘、績效、薪酬、培訓等,簡單易懂,由老師帶領案例情境的分析和判斷,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與,學習的效果事半功倍。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人力資源管理案例大都為國外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可能會“水土不服”,而國內案例介紹不深入,起不到案例教學應起的作用,無法讓學生吸收、啟發并運用。另外,實踐教學安排時間少,內容單一,僅表現為論文和調研報告,學生學到的不是實踐直接獲得的一手知識,而是間接知識,對今后怎樣有效開展工作仍很迷茫。非管理類學生教學時間僅限于課堂,任課老師大都為管理學院教師,師生之間交流時間僅限于課堂,易出現簡化教學內容、降低要求的情況。
(三)評價形式單一,缺乏激勵性的考評方式
課程考評方式傳統,即以出勤率為主的平時成績和以卷面成績為主的期末成績,兩者各占相應比例組成考評方式。雖能測試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度,卻無法測試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解決問題的能力。過于死板的考試方式弱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出勤率,長期以來我國學生養成了被動學習的習慣,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記憶是基本能力,但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和就業競爭力的提升卻無從考量。
三、非管理類專業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初探
(一)課程開設理
對于非管理類專業學生,從未學習過經管課程,對企業經營管理概念模糊,所以應從課程開設理由出發,尤其是第一節課,避免用專業化、抽象化的詞語,轉通俗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讓學生易懂、易記。例如,請學生談談開設這門課程的理由是什么?通過同學們的各抒己見,建立起管理類專業教師與非管理類專業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結合今后每個人都會遇到職場上的招聘、績效、培訓、薪酬等問題闡述,幫助學生更好地就業、把握企業的組織構架、明確崗位職責,以及在出現各類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時,如何針對性地解決??傊?,第一節課告知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重要性、與學生息息相關的關系,激發非管理類專業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興趣。
(二)教學內容與專業培養目標相匹配
非管理類專業此門課程的培養目標是:學生通過掌握人力資源管理知識,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提高求職能力和未來工作崗位的勝任力,培養學生成為各個專業領域中的有效管理者,而非人力資源管理專員。教師設置教學內容時要與專業培養目標相匹配,尤其是針對各專業發展現狀及其人力資源管理問題進行討論研究。例如,我國是農業大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農村的發展,大力發展畜牧業是農村三大出路之一,那么當今動物科學專業人才緊缺問題如何解決?
(三)實踐教學方法改革初探
1.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直觀且互動性強,通過演示操作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消化和吸收,發揮認知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尤其是非管理類專業學生,難免會覺得招聘、培訓、績效、薪酬、職業生涯等理論知識抽象和枯燥,利用影音視頻給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在講授招聘時,可以給學生播放《非你莫屬》、《職來職往》、《就等你來》、等關于招聘與面試的電視片段,提醒學生觀察應聘者和面試考官的言談舉止,并讓學生對應聘者的表現分析和評價,再將之與視頻中專家的分析和評價進行對比,為畢業后應聘面試做好充足的準備。
2.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學生在已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教師通過選擇代表性強的真實案例,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診斷案例、找出解決方案,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教學方式。特別是非管理類專業學生,適當的案例討論,符合學習過程由感性到抽象、由理論到實踐的認識規律。第一,引入教學重點時,采用小型專題案例,不管是就業者還是管理者,今后都會遇到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引起思考;第二,引入爭議型案例可加深某個知識點的理解,活躍課堂氣氛;第三,在整個課程結束或部分章節結束后,采用綜合型案例,有助于學生系統把握知識體系和全貌。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均為豐富的感性材料,通過對案例的討論分析能夠讓學生逐漸歸納出知識脈絡和形成解決問題的技巧。
3.情境模擬教學
情境模擬教學是將學生安排在模擬的工作情境中,通過豐富多樣的角色扮演,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實踐活動模擬,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鞏固教學效果。例如招聘章節,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根據所學內容進行角色扮演。第一步,小組擬定所招聘的職位,撰寫崗位職責和工作說明書;第二步,設計招聘廣告,選擇招聘渠道和平臺;第三步,設計面試的題目和評分表;第四步,招聘面試,學生既要在本組內充當招聘人員,也要被教師隨機分配至其他組充當應聘者。面試情境模擬完成后,雙方發表體會,招聘方同學認為,在員工招聘時要熟悉公司的歷史背景、價值理念,建立科學合理的招聘標準,用人部門與人力資源部門加強溝通;應聘方同學認為,要了解招聘單位的崗位要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分析自己應聘此職位的優勢。情境模擬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小組分工又決定了所有組員必須相互支持和配合,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
(四)改進考評方式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成績的評定,應改變普通課程考評方式,加大平時學習及實踐課程中的表現在總成績中所占的比重。之前提到將班級分成若干個團隊,那么對每個團隊的考評就可分為現場知識匯報效果、小組評估報告、課程資料等學習成果。另外結合課堂上的案例分析、討論發言等,這些均可作為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50%,而期末卷面成績占50%,這樣一方面保證學生牢固掌握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傊?,在非管理類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教學中,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能培養為原則,適當運用如上生動的教學方式,不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更重要的是開拓學生思維,教師教學方法推陳出新,形成教學相長的良好態勢。
參考文獻
[1]莫巧玲,李杏,唐薇,等.非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5(7):154-155.
在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的今天,汕頭農業區正在暴露出過去短缺經濟環境下掩蓋住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其中農業整體質量引發的連續多年農民增產不增收已發展成現代農業發展的突出制約因素。農產品市場由賣方市場變成了賣方市場與買方市場并存,且逐步向買方市場過渡。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鐵定規律已不復存在,買方市場的快速形成,城鎮居民對農產品選擇性消費趨勢的發展.給我市農業生產提出一個新的命題:即如何以市場為導向組織、安排、管理農業個體系,滿足外向型、開放性囚民經濟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農業產品多樣性、高質量的需求,有效解決特色農產品供給與市場需求品種性、地區性、季節性不相應的問題〔2〕。這個命題從表面看是給特色農業提出質與量的雙重要求,實質上則是一個質與標準化生產與管理的融合問題,特色農業正在呼喚著建造標準型農業構架的要求。標準化自然而然地成為我市農業發展新階段的戰略選擇。
1.2從創農業品牌的角度肴
買方市場條件下的農產品競爭的實質是品牌競爭.而農業標準化是農產品創品牌必由之路。一個農產品牌的形成,必然要建立在對資源、市場、科技、經營管理、配套服務體系充分論證的基礎之上,克服傳統經濟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并要在育種、栽培、植保,到產后的加工、保鮮、貯藏、運輸,以及生產資料的供應和技術服務等各個環節上,都要實現標準化生產與管理。我市農業領域正在確立一種新理念,這叫做“小商品、大市場;小商品,大產業”,這是一種“品牌農業”的理念,是發展品牌農業、提高競爭優勢的理念,這種理念將為我市農標準化快速發展開創一個新視野:農業標準和農業品牌產品是互為促進、密不可分的關系。首先,農業標準化的發展要以效益為中心,要靠贏利來支持,而農業名牌產品的效益遠遠超過非名牌產品,具有巨大的價值升值功能,能夠為農業創造巨大的效益。第二.名牌產品離不開標準,名牌產品的基礎就是高水平的產品標準。把標準化工作同創建農業名牌產品結合起來,可以利用農業名牌效應,提高農業標準化效益。農業產業部門的領導將象工業部門的領導一樣抓標準化生產。
1.3從我國加入WTO對我市農業帶來挑戰的必然趨勢
加人WTO與實現我市農業外向型.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國際農產品自由貿易對一個發達農區實施標準型農業的客觀要求。當今世界,影響農產品國際貿易相對優勢的主要因素是科學技術,由科學技術水平決定產品質量.成了農產品國際貿易競爭中的主要因素。因此,努力提高我市農產品的質量也就成為我市農業科技進步模式選擇的出發點之一,同時,也是我市農業科技進步的主攻方向。我市應從遺傳改良、生物技術、條件控制、品種更新,農產品生產質量標準體系和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化等方面人手,綜合運用各種農業科技手段,研究、開發、推廣農林牧漁等優質農產品的標準體系,提高我市農產品的商品性能和國內、l司際兩個市場的競爭力。農業發展的國際前景,對我市農業外向型的發展已經提出了很高的農業標準化要求。推動我市標準化構架的建設是因應WTO對我市農業帶來的挑戰的有效舉措。
1.4我市初具實施構筑標準型農業構架的良好機遇和條件
第一,民眾生活水平較高、對農產品質量要求不斷提高,農業正初步由“生產者主導型”轉向為“消費者主導型”.光靠傳統農產品以及農產品的傳統用途,已經很難適應和滿足一個大城市廣大消費者高度分化對農產品的要求,比喻,健康問題日益突出,農產品的安全衛生及營養倍受關注,這是實施農業標準化的基本條件。
第二,我市大多數農產品相對過剩,都市型農業結構調整面臨千載難逢的良機。同時,城市居民對絕大多數農產品有極大范圍的選擇權(國內優質,綠色食品,國外產品).這為實施標準化農業構架提供了前提條件。
第三,我市農業既屬城郊型農業,也屬港口型農業,更具都市型農業的基本特征,具備生產優質農產品的環境、資金、技術、人才。通過在城市率先實施農業標準化,進人城市市場的農產品就要達到城市對農產品要求的質童標準,這就促使農產品生產者要以此為導向,以城市的農產品標準為導向進行生產。同時,城市擁有的資金、科學技術、生產資料和設備,可以通過城市強大的輻射作用向周邊地區滲透和發展。這樣,城市就可以在市場上對本地區農業標準化進行引導從核心農區向農區推進。汕頭作為粵東的中心城市,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效應十分明顯,這是實施標準化農業的良好條件。
第四,我市具備發展農業國際貿易的基礎,特區優勢、沿海優勢、鄰近臺港澳地理優勢、僑居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潮人眾多優勢(人文資源優勢)等比較突出。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市場觀念和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具有一定基礎,為實施標準化農業準備了市場競爭條件。
2.標準型農業的內涵與我市的規劃構架設想
2.1標準化農業的內涵
農業標準化是把生產實踐中積累和總結的生產經驗,同國內外先進科學技術和成果相結合,納人農業領域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指導和規范生產、加工、經營、銷售等活動,進而達到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和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預期目的。農業標準化是一個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而在一個特定區域內,農業領域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則可以說,這種農業就稱之為標準型農業。標準型農業是通過全面實施農業標準化而形成的.標準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
—標準化體系的綜合性:包括農業生產資料標準、農業生產和管理技術標準、農業環境保護標準、農業經營管理標準;
—標準化體系的政策性:表現在要遵循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來確定適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農業標準化方針政策和標準化規則與計劃;
—標準化體系的技術性:突出特點是以載體的形式而不是以物質的形式出現,所以標準不是研究對象技術本身,而是研究負載其上的載體(標準)的。標準這一載體的技術形式,不是只迫求反映對象技術的先進性而是合理的先進,是融合著標準化方針、政策、經濟要求的總合。所以,標準化是受政策性指導的技術;
—標準化體系的經濟性:表現為可以使農業生產發展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和勞動損失.其經濟效果有的可以定量地計算出來,有的是間接地表現出來,有的是從保護自然資源、人類工作與生活環境和身體健康等而長遠地表現出來;
—標準化體系的法制性:突出地在產品質量監督和質童管理過程中體現出來。
2.2農業標準化是我市特色農業產業化的一種技術支撐
“九五”期間,我市農業全面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形成一批有區域特色作物區、水產區、畜牧區,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發展,2000年全市15家農業龍頭企業帶動5萬多農戶每戶增收2000余元;農業標準化生產開始啟動,組織一批優質農業產品注冊商標,實現零的突破;農業科技服務廣泛開展,鄉鎮企業保持較快增長勢頭。我市70%土地和人口在農村,沒有農業的現代化,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就難以實現,一定要從戰略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對農業產業化、產業特色化的滲透作用,重視剛剛興起的農業標準化工作對特色農業的推動作用,重視農業標準化工作對外向型農業發展的巨大影響,才能在國際貿易中占據優勢川;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長期農業產業化發展目標,依靠科技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積極探索農業產品規?;洜I.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完善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經營機制,把農村分散的千家萬戶與市場聯系起來。政府要相對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把剛剛實現“零的突破”的我市農業標準化工作更有效地推進一個新臺階。
我們必須首先明晰我市實施農業標準化的總體思路(發展的階段目標、規劃)和采取的有效方式(結合國家標準,參考國際標準,制定適合我市農區特色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具體標準,以及建立質量監督管理體系),然后確立標準化農產品市場的戰略定位,并深人研究實施農業標準化對本市農區農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的作用機理,進而探索通過實施農業標準化來調整、優化本區域農業結構的新途徑,以此指導今后我市特色農業經濟的具體實踐。從而,為我市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成功推動外向型農業發展夯實基礎。
2.3我市實施農業標準化思路
以國家“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年~2010年)”中有關毛I毛找11化問題的論綱,作為我市實施農、l卜今l、找l·化_l二作的理論指南‘“,,包括:
“實施作物良種科技行動,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以優質高產作物新品種選育及其產業化為重點,加快種植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優質高效種植業.促進種植業和產品標準化、布局區域化、經營產業化。”
實施優質高效畜牧水產科技行動,加速養筑規?;?、產業化、標準化進程。開展畜牧水產優良品種選育、飼料開發、生產設施設備研制、疫病綜合防治等技術研究.加快畜牧水產業的專業化、規?;a,建立健全畜禽水產品質t檢測體系,推動畜牧水產業全面發展,大力開拓國際市場?!薄啊⒔∪r產品加工質量標準體系和監測、檢測技術體系。開發先進監測技術與設備.推動主要農產品監測、檢測網絡體系的技術升級,加速農產品加工質量監測、檢測網絡體系的技術升級,加速農產品加工質量監測、檢測技術體系與國際接軌。發展有機(綠色)食品等無公害產品,提高農產品與食品的安全性?!?/p>
“依靠科技,建立新型農產品加工業。采用‘公司加墓地加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引進良種.開發配套生產技術,推動標準化、規?;瘍炠|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建設;大力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與設備的研究開發,培育大宗農產品加工科技企業.開發國內外市場,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全面快速發展?!?/p>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技術,提高抵御農業自然災害的能力。開展無公害農業生產技術研究;建立無公害農業生產技術標準;開展鄉鎮企業污染治理技術研究和示范;大力開展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建立生態農業技術體系,提高抵御早、澇、風、雹等氣象災害能力?!薄凹訌娹r業標準化體系和動態監測網絡建設?!?/p>
汕頭農業標準化工作既要以“綱要”作理論指南,更要圍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戰略要求,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大力發展工廠化農業、創匯農業,大幅度提高農業企業的創新能力,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增強農業的國內外競爭力。
2.4我市標準型農業規劃構架
2.4.1指導思想
充分發揮標準化和監測工作在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作用。根據本市區域農業優勢制定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規劃和項目,把重點放在農業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上,品種的重點放在名、特、優和高產、高效的農業產品上,立足創建農業品牌和名牌,在農副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都注人新的科技成果,從選種、育種到生產、收獲、加工、貯藏,都執行規范的生產方法和質量保障體系。
要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能有較大提高,就必須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在現代市場經濟對農副產品,特別是消費者對名、優、特農副產品的商品化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國內外競爭日益激烈的情勢下.制定并實施農副產品的加工標準、檢測技術標準、包裝規格標準、品質等級標準等可以使農副產品的商品化過程在標準的監控下,以高品質和優質服務適應市場競爭,使農產品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農產品標準與國際接軌,更能擴大我市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農業監測體系是指為提高農產品、農用生產資料和農業生態環境的質量,由各類具備農業專業技術和監測能力的檢驗、測試機構組成的監測網絡,是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農業標準化工作就必須重視建立以農副產品和農用生產資料監測為重點,包括對農業生態環境檢測在內的完整的農業監測體系。此將有效為規范市場交易,杜絕假冒偽劣產品的市場流通,切實保護生產者和為消費者提供服務。
2.4.2我市農業標準化體系范圍
農業標準化體系主要指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水產業制定的,以國家標準為基礎,地方標準為重點,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相配套的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系列標準的總和,還包括為農業服務的化工、水利、機械、環境保護和農村能源等方面的標準。
按農業生產主體和為主體服務的其它因素,我們把我市農業標準化體系分為主要農副產品標準體系,以及支撐和服務農業的標準體系兩大類。
農副產品標準體系,包括糧食、水果、蔬菜、畜牧業、水產業、林業、其它農產品(包括茶葉、煙葉、糖料、熱帶作物(引種>、食用菌、花卉等)、動植物纖維等方面的標準。支撐和服務農業的標準體系包括飼料、動植物保護設備、農用化工產品(化肥、農藥、農用塑料薄膜)使用、農業機械管理與使用、農用水利與水土保持、農業能源、農業環境保護等。上述的兩個方面都應按市場需求的原則,根據具體需要確定標準的級別,按標準化法規的規定操作,逐級分解細化,制定具體的個體標準。
總體來說,主要突出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農副產品的等級標準,二是種苗的品種和用種質量標準及生產資料質量標準,三是農業技術規范,四是農副產品包裝、儲藏和運輸標準。
2.4.3我市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的計劃、規劃項目選擇
2.4.3.1農業標準化項目內容非常廣泛,對于全市性的計劃、規劃項目,只能因地制宜,有目的、有重點地選擇,具體細分如下:
第一,著重考慮種子標準項目
種子標準是種子、種苗、種畜、種禽和菌種、魚苗的標準總稱。在計劃中,要著重考慮種子標準項目。
第二,重點制定并實施農產品等級標準項目
農產品等級標準,是對農產品等級質量的技術規定,是產品生產、產地檢驗,交貨驗收及質量仲裁的技術依據。農產品等級質量以外觀形態、內在質量、加工精度作為分等級的主要依據。
第三,突出種養生產技術規程項目
種養生產技術規程,是指農作物、林木、畜禽及水產類,在各自生產過程中,把科技成果和生產實踐經驗,有機地形成最佳生產技術方案,經選用優良品種并合理運用栽培、速生、飼養及養殖生產技術措施。
第四,開發農業主導產業標準項目
為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以立足我市長期以來形成的畜禽、水果、水產、蔬菜、食品加工等特色優勢產業作基點,按商品化生產要求,從這些特色產業中找準系列品種,列入計劃,實施主導產業標準項目,并在實施中按市場要求不斷提高完善標準,全面與國際市場的標準接軌。這不僅滿足了農產品優質化的規范要求.也滿足了小包裝、規格化的市場需求及現代連鎖店經營的需要。這是一種“小商品,大市場”的現代農業理念。
2.4.3.2實施我市“無公害農業”標準化工作
無公害農業是90年代出現的一個全新概念。它是指在無污染區域內或已經消除污染的區域內,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限制污染物質進人農業生產系統,生產出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產品,同時,生產及加工過程不對環境造成污染危害。農產品生產由普通農產品發展到無公害農產品(或稱之為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態食品、自然食品),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我國消費者環境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普遍需求市場提供安全、優質農產品,西方發達國家對進口農產品中各種污染物的含量不斷進行嚴格限制.可以說,未來的市場將是無污染市場。因此,必須將“生態安全”和“環境友善”作為現代農業標準體系的新內容舊。發展無公害農業不僅具有極良好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能夠大大地增強我市農產品具有應對加人wTO后適應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當前迫切需要制訂具有出口優勢的汕頭農產品的商標標準、定量標準、包裝標準,這些標準是發展外向型農業中消除國外技術壁壘的通行證。
我們建議把無公害技術標準的構架中的關鍵技術的突破補充列人市“十五”科技攻關計劃,抓好以下工作:通過無公害農業關鍵技術的攻關,改進無公害農業生產資料(農藥、肥料、飼料)的人工化學物質的配方,開發符合我市土地、水質、氣候條件的高效、低殘留、無污染的生物制品,培育具有復合功能生物農藥工程菌種.使之兼備優良的生物學工藝特點及工藝性狀,為產業化打好基礎;著重研究微生物和植物性生物農藥的資源開發和品種選育,開展發酵、后處理、制劑等工藝研究.提高生物農藥產品的品質、穩定性、貨架壽命,降低成本;開發安全、高效、價廉的獸藥系列產品;采用生物技術手段研制多功能生物肥料工程菌株,開發新型微生物肥料生產工藝,重點開發有機肥料、有機無機復混肥、腐殖酸類肥料、礦質肥料、及其摻和肥料等;
研制安全、天然、營養、多功能和通過發醉技術制取的新型食品添加劑和飼料添加劑.著重研究食品(飼料)添加劑的天然資源開發和提取技術,開發微生物發酵、提純等工藝研究,提高天然食品(飼料)添加劑的品質、色澤及效能,降低生產成本;在包裝儲運方面,重點研究物理滅菌工藝、CO:超臨界萃取技術、膜分離技術、酶工程、發酵工程、冷凍干燥、擠壓膨化、低溫濃縮技術,研制滅菌包裝技術及安全、可降解和可重復使用的包裝材料;開發食品氣調儲藏技術;為生產出符合人體健康或特定需要的安全谷物、果蔬、畜禽及水產品莫定符合國內外,特別是發達國家準進口的嚴格品質安全物質的標準要求。沒有上述無公害農業關鍵技術、設備的研制和開發,實施無公害農業的標準化工作即失去核心的支撐科技力量,外向型農業將會受控于人。
無公害蔬菜標準體系的建立與實施是我市發展無公害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公害蔬菜生產標準化工作要努力建立比較完善的標準體系,與發達國家標準接軌,才能獲得國際貿易“通行證”;才有“資格”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才能拉動無公害蔬菜新產業的形成與發展。
無公害標準體系的構成與建立,包括與其生產、流通有內在聯系的各個環節的標準:
—無公害生產基地的條件標準。主要規定生產基地的土壤質t、空氣質量、農用灌溉水質最控制指標,以確保生產環境滿足無公害標準要求。
—無公害蔬菜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限量標準。主要規定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質限量標準及其試驗方法。
—無公害蔬菜農藥合理使用規則。主要規定嚴禁使用的殺菌劑、殺蟲劑等高毒高殘留農藥和允許限量使用時的常用藥盤及稀釋倍數及安全間隔期(天),以確保無公害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量不得超標。
—無公害疏菜產品標準。主要規定無公害蔬菜品質質壇和衛生質量要求,以此作為無公害蔬菜質量判定標準。
—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規程。根據無公害蔬菜生長特性,規定出品種選擇、育苗、整地、定植、田間管理、農藥化肥使用標準、病蟲害防治、采收、初加工等技術操作規程,以確保其生產過程達到無公害標準規定。
—無公害蔬菜農藥殘留量試驗方法標準。主要收集、制定與無公害產品標準相配套的方法標準。
—無公害蔬菜包裝標準。主要規定無公害蔬菜包裝用材料、包裝基本原則,標注內容等。由于無公害蔬菜標準體系的建立比較復雜,需由專業部門進行專題的調研論證工作。
2.4.3.3研究制定一個我市農區通川的“安全I又生優質農產品(或原料)產地環境地方標準”
這項標準是結合汕頭農產品生產和質量控制的實際情況,參考有關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標準進行制定,它應包括與優質農產品的安全衛生有密切相關的土壤、水質和空氣三個環境質量要求,包括農[[]灌溉水質標準、養殖少}l水質標準、畜禽用飲水水質標準、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等等。其中,大氣環境質量標準應采川國家標準中有關自然保護區、風景區的環境空氣質量要求。用汕頭優質的空氣、韓江優質的水源、潮汕無污染的優質耕地等構成的優質生態環境,生產具有汕頭系列品牌標志的農副產品,將是汕頭特色農業的最大特色。
2.4.4關于我市標準型農業的戰略思維
綜上,提出建設我市標準型農業基本構架,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將使汕頭農業現代化有一個實用而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整體體系。分為六大體系:建立以環境農業為主體,水、土、生物資源科學為依據的生態體系;二是建立污染環境極小的“三高”農業技術生產體系;三是形成布局合理,連接國內外市場的運輸、倉儲、營銷技術體系;四是建立高水平都市林業和都市園林為主體的環??萍俭w系;五是建立能提供有效服務的信息服務和情報服務的服務體系;六是建立完善的監測、法律體系。由于標準化工作的網絡式貫穿作用,以上體系是一個相輔相成的一個農業科技總體,體現了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
3.推動構建我市標準型農業構架的戰略對策
從產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這是我市農業發展新階段區別于過去的一個重要標志。據專家測算,在同樣的生產條件下.如果投人決策目標從產量最大化轉變為效益最大化,單位農產品的生產效益可以增加10一30%以上〔,,。如何有效地推動?我們提出:
3.1用“區域發展”推進“標準型農業”的跳躍式發展
我市于2000年通過實施的“汕頭面向21世紀科技振興規劃”中確立四個與農業相關的“科技發展重點區域”,是我市標準型農業的示范區域川。它們是:
設施農業示范區
示范區設于市白沙蔬菜原種研究所及市白沙禽畜原種研究所,基地總面積為1715畝,分為蔬菜業設施示范區和禽畜業設施示范區兩大類。
蔬菜業設施示范區下設蔬菜研究成果展銷中心、國家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區、蔬菜引種研究中心、蔬菜生物工程研究區、良種繁育區、種子包儲加工區,通過采用遠緣雜交、輻射育種、化學誘變育種、雜種優勢利用、染色體r幾程、基因工程等現代種子人工二干涉作物遺傳變異.培育出水平更.佰的蔬菜新品種,認真抓好“種子工程”,實現蔬菜種子產業化。
畜牧業設施示范區下設種鵝場、種雞場、現代化孵化廠、種牛輸精配種場和家禽育種中心,力求布局科學合理,設備先進配套。通過示范指導作用,為家禽育種提供一個符合科學設計的場所,促進家禽育種工作的開展,增育更多更好的家禽良種。
農業科學園
科學園以市農科所為載體,利用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和研究開發條件,借鑒國內外農業發展經驗,結合汕頭市情形成“科學內容、園林外貌、潮汕特色、規模產業、良好效益”的綜合體,將對摸索、總結和推廣“三高”、“四化”農業發展經驗,普及農業科學知識,豐富地方文化意蘊情趣,美化市容環境,維持生態平衡,探索新時期農業科學研究所發展的新路子產生積極的影響。
農業科學園置于汕頭市區西北,占地面積約20公頃。參照潮汕園林設計模式,整個園區按功能分若干個小區,并人工改變部分地貌,依靠園林造景、人工湖、人造山丘結合種植特色植物,達到園林風景如畫,處處洋溢科學文化內涵與潮汕特色的境界。
設立墓因工程育種、航天育種等農業高新技術研究開發基地,重點選育優質、高產、多抗的水稻、花生和名貴花卉新品種,并利用組織培育、工廠化育苗,實現花卉種苗產業化;研究適合南方氣候特點的農業設施設備及模式化栽培技術,建成設施花卉生產示范基地;優化資源配置,建成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基地。
汕頭農業科學園,作為現代農業與都市農業相結合的產物,以其在集約經營、資源優化配置、科技進步、經濟發達、生態環境良好等方面綜合表現出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效果.充分發揮研究、試驗、開發、推廣、培訓、示范、服務的典型作用,進而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進程。
潮陽民曹科技發展試驗區
民資民力雄厚、民營經濟發展較快是潮陽的優勢。本區域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調整種植業區域結構,發揮區域優勢,推廣良種良法,發展國外市場需要的高價值經濟作物。以潮陽盟興水產品養殖有限公司和僑豐(集團)公司二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為依托,重點發展高效生態型水產養殖業和高科技工廠化養殖,發展水產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和綜合利用,重點抓好大宗水產品的保質和低值水產品的深加工,提高水產品質量和附加值。
南澳科技興海示范區
國家科技部等五個部委己把南澳列為“全國科技興海示范區”,是我市海水增養殖的主要基地,將以汕頭大學在南澳建立的廣東省海洋生物重點實驗室臨海試驗站為依托,利用本地的地理環境及資源優勢,建立海洋經濟生物培苗中心,重點發展高效生態型水產養殖業,開發新品種和增養殖新技術,優化增養殖結構,重點建設水產種苗廠.工廠化養殖場,搞好水產品精深加工,提高水產品附加值。
上述四個高技術農業發展區域,備受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其農業技術與經濟發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已遠遠超出汕頭農區,波及粵東整個區域,在省內乃至全國也頗具知名度。已經取得的成就以及人力資源、技術資源和生態資源等優勢條件,極其適宜將其建設成汕頭標準型農業的試驗基地、示范基地及中心區。這不只是簡單再加掛一個招牌的問題,而是應當有支撐性的再投人、吸引人才、增加設備和設施,成為有實力的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模范區域。要在動植物良種、生物工程、現代化集約種養技術、農產品儲運加工技術、農作物病蟲害及自然無害的綜合防治、農業資源的高效運用、農業檢測、土壤能源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先進的經營管理等的技術及其含量的標準化措施,并在設施化、工廠化、企業化建設和管理方面,提出并建立可行的技術化標準。
模范區域要成為有能力引進國內外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先進裝備,形成網絡健全、反應快捷、測定精確的現代農業標準監測及管理體系的中樞,并有能力把觸角伸向廣大農村,提高監測品種和手段,加強農產品質量跟蹤和打假力度,真正使標準農業取信于民,成為全市農業標準化工作的中樞。
3.2發揮龍頭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
我市1999年有潮陽市僑豐集團有限公司、澄海市畜牧總公司被廣東省評為第一批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000年又有汕頭大洋集團公司、潮陽市盟興水產品養殖有限公司、潮陽市糧豐集團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被省評為第二批省級農業龍頭企業。至今全市已有包括5家省級龍頭企業在內的15家農業龍頭企業。據統計,1999年共創值10億元,帶動6.36萬戶農戶,增加農民收人1.39億元,戶平均2183元。上述農業龍頭企業較好地化解農民分散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矛盾,初步(一個側面)解決農產品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這一實際情況所帶來的問題,成為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帶頭羊。但是,我市農業的總體產業化水平仍然是低水準的,其發展規模仍不及全省的平均水準。1999年廣東全省公司加農戶產銷一體化龍頭企業已近1400家,銷售收人39。億元.帶動農戶140萬戶。珠江三角洲地區正在試辦的十大農業示范區總面積為14萬畝。預計總投資40億元,1999年已投資10億元。形勢說明,在農業產業化競爭中,我市需要充分發展和發揮產業鏈條中“龍頭”企業的作用t6J。把產業化的規模和水平推上一個新臺階,才能有效縮短距離,獲取應有的農業產業化利益。
如生態農業是通過生物鏈把種植業、養殖業與畜牧業結合起來,產生循環經濟所特有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一樣,按照耗散結構經濟論的觀點,現行的“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產業結構是一個特有的經濟非平衡系統,產業只有不斷打破原有的平衡,呈現開放狀態,才有活力;注意與其它產業要素的融合,才有促協力。農業產業化就是企業、基地、農戶三要素的相互融合,因而融和之后產生一種雜交優勢親和力。這種“活力”、“親和力”的經濟表現就是經濟效益,企業經濟效益與農戶經濟效益都得以提升。在這樣一個經濟生態系統中,再把“農業標準化工作”、“標準型農業理念”引進這個系統中去實施,“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產業化系統又一次被打破原有的平衡,再一次呈現開放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講,標準化工作是農業龍頭企業取得壯大和持續發展的有效動力。把我市的農業龍頭企業再發展至30家或40家.帶動的農戶再增加至10萬戶或者說15萬戶,汕頭全市標準型農業將呈雛形而不僅僅是實現零的突破。
這樣,現在表現為制約農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農產品發展的市場定位不準確.大路貨農產品供過于求,造成價格因成本倒掛,虧本生產經營;市場預測難度大,生產出現盲目性;加工保鮮技術跟不上,制約具有地方特色優稀高值品種的發展;技術含量高的高值、高效優質品種不多,引進力度不夠;缺乏農業企業、中介組織,制約設施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產品難以形成品牌,難以打進大市場、國際市場競爭力不足等等,將在龍頭企業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中有效地被消化被解決.我市農業實施發展“小商品大市場,小商品大產業”的目標就有可能實現。
3.3選擇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標準化工作的盆點
現代農業食品幾乎不再是從菜園子到菜籃子,而是經過多重加工和各項消費前服務川。要從汕頭實際出發,抓住大宗農產品和特色產品,確定加工目標,扶持加工企業,不斷提高加工水平,形成一批具有汕頭特色,符合國際質量標準的農業加工產品名牌,拓展國內外市場,實現對農產品商品價值的提升。
我市大宗的農產品主要有蔬菜(尤其是冬種大芥菜)、海淡水產品(尤其是貝殼類、中低檔魚類)、禽畜產品(尤其是雞、鵝),目前多數以初級產品進人市場.要認真研究加工、保鮮技術,開發系列產品,善于包裝,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加工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要選擇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產品,如潮陽金玉三棱橄欖、澄海樟林林擒、潮陽西肪楊梅、南澳桔紅,以及各地的一批優質蕃薯、優質玉米等,進行保鮮和包裝研究開發,把具有稀少性價值,而市場價值較高的特色農產品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
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多屬小型、分散,競爭力不強.要通過知識培訓.樹立品牌意識,提高經濟管理水平。要逐步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衛生標準和質量標準,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我國加人Wl一O的需要。企業不僅要有注冊商標的產品,還應有自己的名牌產品。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通過引導和必要扶持,促進一批農產品加工骨于企業形成。要通過選擇有一定規模、效益、有自己品牌產品、有市場前景的企業.經過篩選,確定一批重點農業和農蒯產品加工的企業,給予相應的扶持。一是扶持企業開展150900。系列標準認證;二是產品技術開發扶持,幫助重點企業建立研究開發中心,開展新產品和保鮮包裝技術的研究、開發、創新及應川;三是幫助企業組織一批品牌進行著名商標、馳名商標認定和15014001綠色食品認證。強化一系列服務,使我市形成一批基礎扎實、產品知名度高、信譽良好的農產品加工綠色企業,讓汕頭農產加工品在即將到來的綠色產品、綠色消費、綠色市場、綠色營銷的大潮中領導潮流。
產品只有通過市場交易成功,才能實現商品價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也才能實現。如何拓展市場,最重要是規范現有專業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秩序和管理,形成市場的交易吸引力。與此同時.要選擇一、二個大型的市場建立信息網絡,逐步實行網上報價、交易、代購、代銷,配套金融、保險、食品衛生檢驗等機構,以形成標準化農產品的標準化市場。
3.4用“人才離地”支持構筑標準型農業產業構架
我市倘若缺乏一大批具有標準化科技知識的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的人才,就難以構筑起標準型農業產業構架。因而培養和廣攬人才既是當務之急、又是長遠所需,吸引人才的政策則要由“剛性”轉向“柔性”。為適應發展之需,我們認為我市至少需要形成以下三支隊伍:一是具有全局觀念、超前意識、創新精神及現代農業管理能力的農業產業化的宏觀管理領導者隊伍,尤其要造就具有國際商業頭腦和全球化經營戰略的農業企業家.以適應加人WTO以后的發展形勢;二是具有市場眼光、知識轉化能力,敬業創業,熟悉本產業、本企業的標準化管理的管理者隊伍;三是具有較強的崗位能力.在生產(服務)過程中起骨干作用,始終堅持在第一線,提供一流優質服務的專業技術骨干隊伍(宜在現有的農業技術、農業管理隊伍中進行知識改造和更新)。
“人才高地”的形成.其最終目的是為我市建立“三個體系”、“四個創新”提供智力資源保證閉:
“三個體系”:一是建立農業標準體系,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納人標準化管理軌道。二是建立農業監測體系,形成較為完善的農業生產資料、農副產品和農業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監測網絡。三是建立農產品評價體系,通過制定和完善質量認證標準和產品評價標準.實施農業品牌(商標)戰略,扶持和培育優質農產品.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四個創新”:一是種子質量標準創新。農產.鉆質量的競爭核心是良種的競爭,誰擁有良種,誰就能掌握質最競爭的主動權種子既是農業生產的“源頭”.也是農業標準化的第一站。二是操作規程創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隨著大中城市農產品準人證的實施和加人wTO,農產品的安全、衛生、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今后在制定操作標準時,既要重視操作規程的技術含量,更要注重操作規程的操作環境和安全控制。三是產品標準創新。我市農產品大多數至今還沒有實施產品標準.這不僅給實施品牌農業帶來困難,而且也難以實行優質優價。四是農產品的加工和包裝創新。加工和包裝是實現農產品多次增值的有效途徑,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重要手段。
4.措施建議
第一,標準型農業是我市農業發展新階段的戰略選擇,它代表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成為現代農業的新概念。我們應當切實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農業標準化工作列人農業產業化的議事日程。我市農業現代化處于沿海地區發展的前沿,對農業標準化的認識更應超前一步,全市各級政府和部門要統攬全局,加強領導,在研究農業如何產業化時,同時研究農業標準化,要結合農業產業的總體安排,制定農業標準化規劃或計劃,在實施“豐收”、“星火”等科技發展計劃時應同步考慮標準化,對一些帶全局性的產品實施產業化時,應由政府牽頭,組織包括標準化行政部門在內的有關部門共同推進標準化進程。
第二,農業標準化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作,必須把涉及農業標準化的有關部門有機的組織起來,建立一個體系.形成一個合力,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新的法律、法規和有關標準,把農業標準作為重點進行攻關〔”。這一體系目標的形成,可以參照借助于農業推廣體系建立農業標準化體系。從行政上看可分成為市、縣、鄉、村四級。這四級標準化組織的建設可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不同的標準管理內容、不同的要求,即協調市一級、提高縣一級、健全鎮一級、加強村一級。協調市一級,組織形式上可以成立農業標準化工作委員會,把農業、水產、水利、農機、計委、財委、科委、農委、技術監督、外貿、高等院校等部門的有關專家、分管領導組織起來,具體負責領導全市農業標準化工作的計劃、規劃,部署實施每年的全市農業標準化工作,農業主管部門是起草標準、宜傳標準、對標準執行情況進行日常檢查的主力軍,承擔大量的具體工作;科委應當把農業標準的制定與實施列為科技項目加以推廣;技術監督部門做好統一管理,組織協調,主要工作是制定農業標準化工作計劃,指導正確運用標準化的原理和方法制定標準,協助有關部門貫徹標準及對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外貿部門應從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形勢提供信息服務,國際市場除了產品的供求形勢常發生變化外,產品的類型、規格及生產流程也常常發生變化,且往往以修改標準或制定新標準的方式出現,特別是對農產品進出口的嚴格技術壁壘,外貿部門應提供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對應措施。各部門通力配合,才能做好我市的農業標準化工作。
第三,“十五”期間,應采取多種形式培養一批掌握標準化理論、熟悉標準化管理的政府官員、企業管理者,促其更新觀念,把農業的標準化工作放在農業現代化的戰略層面上去認識,象抓工業標準化那樣來抓農業標準化。同時也應強化標準化的宣傳教育,大面積、大幅度地提高廣大農民群眾、企業職工的標準化意識。開展標準化教育培訓的目的還在于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農業標準化人員。因為標準化人員的素質是決定農業標準化水平的基本條件,也是影響當前標準化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要選拔一批年青農技人員或企業中的科技人員,從管理學、系統工程學、外語外貿等方面進行重點的培訓和深造,使之成為農業標準化事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的中堅力量,成為新世紀的農業標準化專門人才。
第四,加強農業標準化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研究體現市場對我市特色農產品優質要求的等級品質劃分的科學依據和方法,鍵全高效的農業標準監測體系,研究并確定農產品中農用化學物質等涉及安全衛生方面的限蚤指標及配套的分析方法,研究和開發適合于現場應用的快速檢測設備和技術;研究農業標準高效示范的理論與技術途徑;研究國外農業標準體系,以及我市農業標準體系如何與國際接軌問題。據此作為新切人點、重新審視農業系統關于產、研、學合作解決農業系統問題的途徑,重新定位我市農村四級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和隊伍的重要性。
第五,選擇扶持“潮汕小菜”推行標準化生產作為我市農業標準化工作的突破口〔1的。潮汕小菜系指由澄海大芥菜、烏欖、蘿卜、青竹梅、生姜腌制加工而成的咸菜、貢菜、昔菜、橄欖菜、蘿卜干、咸梅、醋姜等潮汕特色的小菜。由于近年的發展,已成為我市農業的一大特色經濟。以澄海市為例,每年發展8一10萬畝冬種大芥菜生產,鮮菜總產t15一20萬噸,90%用于腌制,加工品總值2.5億元。據農業部門統計,汕頭全市現有芥菜腌制加工企業、作坊467家,其中有工商執照企業92家,有商標品牌企業僅21家,約占加工企業的4.5%,較有知名度的如“咸菜王”、“蓬盛橄欖菜”等17個品牌,而出口罐頭批號尚為空白。產品除主銷潮汕地區外,通過展銷會及試銷點等渠道,試銷至國內很多大中城市,也銷往港臺地區及東南亞、歐美等國的華僑居住地。
中圖分類號F32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2-0329-02
ResearchonApplicationofInternetofThingsTechnologyinModernAgriculture
YU Shuang-jie
(Yangling Jinghu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rstment Services Co.,Ltd.,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was regarded as the third worl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he worl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ies after computer and internet,which had become a necessary trend of the world information network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and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were explained.Its application in modern agriculture was introduced,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Key wordsthe internet of things;modern agriculture;application
近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速度加快,農業機械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的農業發展能力有了顯著的增強,要進一步加快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就要結合物聯網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高度信息化、智能化以及網絡化。物聯網技術結合現代農業科技可以實現農產品的智能化培育,更好地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方便快捷地追溯農產品以及農業生產信息等。農業作為民生的基礎國家產業,其現代化發展的程度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發展的強弱。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和科研中的引入與實際應用,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可行的技術支持。現代農業的物聯網技術可以改變粗放的農業經營管理方式,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強農業信息監測等方面[1-2]。該文對物聯網技術在現代化農業發展領域的應用進行深入的分析,論述其可行性以及在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應用前景。
1物聯網的概念及體系結構
1.1物理網的概念及體系結構
物聯網本身是針對特定管理對象的“有限網絡”,是以實現控制和管理為目的,通過傳感、識別器和網絡將管理對象連接起來,實現信息感知、識別、情報處理、態勢判斷和決策執行等智能化的管理和控制[3]。2009年,在無錫市發表的“感知中國”的重要講話為我國物聯網開發研究做出方向性指導,物聯網基礎被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物聯網技術即是將物品通過信息傳感設備(射頻識別裝置、基于光聲電磁的傳感器、3S技術、激光掃描器等)與物聯網相結合,實現數據采集、融合、處理,并通過操作終端,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的科學技術。其技術的簡單含義便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其核心仍然是互聯網,借由互聯網的技術基礎得以延伸和擴展,其獨特性在于其用戶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體與物體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物聯網技術是在已經發展起來的傳感、識別、接入網、通訊網、互聯網、智能控制系統等技術基礎上的信息集成、發展和全面提升。
1.2物聯網的體系結構
物聯網主要分為3個層次:第1層次為傳感器網絡,包括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條形碼、傳感器等設備在內的傳感器網絡,其作用是實現信息的感知、識別、篩選和采集;第2層次為信息傳輸網絡,即信息通道,以實現遠(近)距離信息的傳輸與共享;第3層次為信息應用網絡,其主要作用是通過數據的處理和反饋來提供人們所需的各種信息服務。物聯網的3個層次使得其可以實現整個網絡系統的信息感知,方便、快捷的信息傳遞以及有效的系統智能反饋處理。其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
2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實際應用
物聯網技術在農業和農村信息化領域有廣泛的實際應用,如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統、遠程生產監控和遙感系統、食品的安全追溯系統等。通過物聯網的數據采集系統和信息存儲系統可以分析總結出植物生長對外界溫度、濕度、光照度、土壤肥沃度等的需求規律和數值范圍,實現農產品生產的精準科學控制;通過智能分析和實時控制系統,能夠準確地把握植物生長對環境因素各項指標的要求,并作出相應的調整,以達到產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等。
2.1物聯網在精準農業中的應用
中國在精準農業方面已經取得了較高的水平,并廣泛地應用于生產實踐。精準農業技術是一種以信息為基礎的農業管理系統,其利用傳感器以及監測技術來獲得土地的必要數據,根據影響農作物生長的環境因素之前的相互作用關系,做出合理的管理措施,對作物的投入和作業進行量化控制。物聯網技術在精準農業上的具體應用途徑為: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將作物生長信息進行資料采集,制成具有時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田間管理信息系統,在此基礎上通過全球定位系統、遙感技術以及計算機網絡控制系統,按照作物生長的具體條件,對資源的投入量進行量化控制,達到減少投入成本、提高單位產量、保護農業資源和維護農村環境質量的目的[4]。我國在國家精準農業研究示范基地進行了一系列農業定量遙感試驗。結果表明:示范區的農作物產量相對提高15%~20%,經濟效益提高10%,設施成本降低10%,經濟效益提高18%。精準農業在中國的發展可以采用以下2種模式:一是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將農作物的生長決定因素(土壤類型、質地、pH值、有機質含量、地下水分布等)信息輸入系統數據庫,并構建接收各種定位動態數據的接口,實現農作物的定位定量施肥灌溉,以地理信息系統為基礎,操作的農業高度集約化農區;二是將信息技術與現有農業機械設施相結合,將定位、定量灌溉、施肥、施藥等生產密切結合,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精準農業生產技術,推動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2.2物聯網在食品安全追溯中的實際應用
在食品安全控制和追溯中引入物聯網技術可以加大對農副產品從生產到流通整個流程的監管,降低食品安全隱患。2009年“金卡豬”正式出現在市場上,市民購買貼有“電子身份證”的豬肉時更放心。所謂的“金卡豬”便是利用物聯網技術采用RFID電子標簽對生豬的飼養、防疫滅菌、產品加工、食品流通等各個環節實行全面的信息監控,將每頭豬的信息都儲存在芯片中,制成電子耳標和體標。市民在購買豬肉時,只需要通過銷售店中的電子讀寫器掃描條形碼,便能查出豬肉的生產廠家、屠宰時間、檢疫時間、飼養場環境等詳細信息,從而建立“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供應鏈跟蹤和可追溯系統,達到科學的全程化飼養監控、安全生產監控、市場化可追溯的高質量、高水平、高效益的生產目標。實踐應用方面,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中心應用安全溯源系統,條碼生成與打印以國際通用的EAN/UCC為編碼基礎,用戶只需填入相關產地、地塊等信息,即可自動生成條碼并打印出來。2006年中國水產業推出魚類產品智能防偽卡,實現水產品的全程質量跟蹤管理[5]。2009年10月,江蘇大閘蟹利用RFID信息追溯系統實現其產品的質量可追蹤性、食品安全性以及食品質量的可驗證保證系統。
2.3物聯網在農業信息監測中的應用
信息除在精準農業中監測農作物的害蟲、土壤的酸堿度和施肥狀況等外,還包括從種子選擇到病蟲害防治,從幼苗培育到收割入庫等方面。信息監測范圍涵蓋廣義農業的各個方面,包括畜牧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及漁業等[6]。
3結語
物聯網是全球未來四大技術產業之一,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未來農業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物聯網技術結合現代農業生產能有效地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為農民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實現農業生產的科學化、精準化、智能化、機械化和規范化。
4參考文獻
[1] 馬興,王巍,韓潔,等.以物聯網技術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J].山西農業科學,2011,39(4):376-378.
[2] 文黎明,龍亞蘭.物聯網在農業上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0(15):54,56.
[3] 潘明,鐘鋒.物聯網在現代農業上的應用研究[J].現代農業裝備,2011(7):55-57.
[4] 李炳坤.加入世貿組織與農業發展對策[J].中國農村經濟,2002(1):14-20.
[5] 朱曉姝.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研究――以廣西玉林市為例[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8(3):39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