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6 10:12: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康復護理路徑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護理方法: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主要為基礎護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加強口腔護理,進行常規性的卒中護理,實行簡單的康復技術,癱瘓患者應定時翻身拍背、吸痰(具體略)。觀察組:進行臨床護理康復路徑實施,具體措施:①宣傳教育:開展有效的健康教育,針對不同目標人群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宣傳,一方面對相關護理人員進行路徑護理知識的培訓,掌握實施方法,另一方而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獲得患者積極配合。②路徑實施前措施:將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情等詳細填寫,劃定負責醫生,監測血壓,實施腦卒中康復臨床路徑,內容包括適用對象、診斷標準、標準住院周期、進入路徑標準、臨床檢查、住院功能評估、臨床治療和康復護理治療方案等。③康復護理實施:腦卒中康復護理應該在患者生命體征穩定、意識清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惡化48h后行康復介入。康復的內容應該全面而專業,一方面根據血壓監測情況、患者病情進行差異化指導用藥,同時進行多項康復。首先是語言訓練,對語言障礙的康復訓練十分必要,應該積極耐心地幫助患者恢復說話能力,教患者用喉部發“啊”音,也可以讓患者用嘴吹火柴誘導發音。對伴有發音障礙的患者需進行呼吸訓練。在訓練時進行擺放與被動運動,采取健側臥位,避免采取半坐位,以免因緊張性頸反射引起下肢痙攣。當患者意識清楚、生命體征穩定1周左右,開始主動性康復訓練,練習床上左右翻身,并讓患者練習從健側或患側坐起,訓練時注意讓患者重心逐漸移向患腿,訓練患腿的持重能力。④認知障礙康復護理:對定向力障礙、失認、失用、智能記憶障礙等康復可以通過講述圖片、數字記憶等方法,對失認側肢體進行冷熱刺激、按摩、敲打;⑤生活康復:合理調配飲食,以清淡、少油膩、易消化的柔軟平衡膳食為主,限制動物脂肪,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少喝雞湯、肉湯,忌暴食;⑥情志心理康復:缺血性腦卒中后常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幫助患者學會主動進行心理調節和自我控制,保持愉快樂觀的情緒,消除恐懼和悲觀。在患者病情穩定后,進行電療、針灸等中醫康復措施,改善患肢的功能
評價方法及標準:實施后12周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定,按NIHSS及Fugl-Meyer評分進行,由專人完成,其中NIHSS滿分42分,Fugl-Meyer滿分100分。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且進行t檢驗,P
結果
臨床護理路徑在缺血性腦卒中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見表1。
討論
臨床路徑(clinical pathway,CP)\[1\]是由醫生、護士及其他專業人員組成多專業小組,針對特定疾病的診斷或手術制訂的具有順序性和時間性的,最適當的臨床服務計劃,以減少延遲康復和浪費資源,使患者獲得最佳質量的服務\[2\]。與傳統模式相比,臨床路徑作為一種先進的單病種醫療護理質量管理的現代模式,逐步受到廣大醫務人員的認同和接受。最近臨床上出現的“快速康復外科理論”及“多學科康復團隊”對相關臨床路徑的制訂產生著深遠影響\[3\]。快速康復外科理論是一種全新的概念,其實質是利用現有手段將圍手術期各種常規治療措施進行優化、組合,使患者達到快速康復的目的\[4\]。作者以本院現行臨床路徑為藍本,融入快速康復外科理論及多學科康復團隊模式理念\[5\],強調護理人員在前列腺氣化電切術后快速康復中的作用,制訂了本院前列腺氣化電切術的快速康復護理路徑,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泌尿外科行前列腺氣化電切術患者86例,年齡65~82歲。病例入選標準:患者意識清醒,能配合完成護理路徑及膀胱功能康復訓練內容。排除標準:患者合并嚴重心肺疾病;意識不清、精神障礙等不能配合完成康復訓練者;預計住院時間過長者。86例患者被隨機分為對照組及實驗組各4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前列腺氣化電切術后常規護理。實驗組采用快速康復護理路徑,其核心在于盡早引入康復治療,使其全程參與手術患者查房、治療、出院指導及出院后評估\[6\]。
1.3觀察指標
(1)術后48h對兩組患者焦慮狀態、疼痛程度進行評價。焦慮狀態運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 scale,SAS)進行評價。SAS共20+項目,每個項目根據所定義的癥狀出現的頻度分為四級:1分表示沒有或很少時間有;2分表示少部分時間;3分表示相當多時間;4分表示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疼痛程度評價運用疼痛數字分級法(NRS)。0~10的數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為無痛,10為最劇烈疼痛,讓患者自己圈出一個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數字。(2) 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排便時間、平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3)患者術后1周測量殘余尿(RUV)和最大尿流率(Qmax),結果:RUV和Qmax分別為(10.5±10.3)ml和(17.0±3.3)ml/s,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1.4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所有數值均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后24h焦慮疾病等評分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術后24h焦慮及疼痛評分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術后前列腺氣化電切術后IPSS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近年來,臨床路徑已經在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得到廣泛應用,其病種從外科向內科,從急性病向慢性病,從醫院內向社區醫療服務,從單純臨床管理向醫院管理擴展\[7\]。實踐證明,臨床路徑的實施,對于縮短患者平均住院日、限制醫療費用增長\[8\]、規范診療護理手段、加強醫護合作、提高患者滿意度都能起到積極作用。快速康復理論就是通過多模式控制圍手術期的病理生理變化,很好地改善病人的預后,以減少手術應激及并發癥,加速病人術后的康復,它是一系列有效措施的組合而產生的協同結果,是一個多學科協作的過程,不僅包括外科醫生、麻醉師、康復治療師、護士,也包括病人及家屬的積極參與。其實質內容包括:術前病人教育;更好的麻醉、止痛及外科技術以減少手術應激反應、疼痛及不適反應;強化術后康復治療包括早期下床活動及早期腸內營養\[9\]。它的出現對相關臨床路徑的制訂產生著深遠影響,該理念顛覆了近百年來形成的圍手術期護理的思維原則\[10\]。對那些入院患者中意識清醒,能配合完成護理路徑及膀胱功能康復訓練內容、無嚴重心肺疾病及精神障礙者可選入此臨床路徑。確定臨床路徑后,其入院后的1~3d,責任護士對其實施標準化護理,給患者發放臨床路徑告知單\[11\],告訴其快速康復流程護理計劃,進行心理疏導以取得病人理解和配合,其間還包括入院宣教使病人盡快適應環境。術前飲食指導,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的食物,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和提高對手術的耐受性,術前12h禁食,6h禁飲,術前晚使用緩瀉藥或清潔灌腸以清潔腸道;手術后轉出手術室至出院前1d,護士根據路徑表的每日進程程度執行各項護理活動,完成術后一系列工作包括:保持尿管引流通暢,防止牽拉、扭曲、受壓及阻塞,觀察引流物顏色,做好膀胱沖洗,48h后沖洗物清亮時可停止沖洗或行拔管,拔管后注意觀察排尿情況,囑其多飲水,并保持外尿道口清潔,同時進行膀胱功能鍛煉,早期下床活動、進食、用藥、護理、檢測及出院指導工作,指導病人回家后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休息,勿參與過重的活動,注意預防便秘,對病人進行自我監測的指導,并根據病情進展填寫擬定表格\[12\]。整個過程中,小組人員隨機檢查、評價、討論分析,提出整改,以便進一步優化路徑內容提高醫療護理質量。轉變觀念,增強服務意識,明確護理人員的角色與職責,制定相應快速康復外科臨床護理路徑,對患者的康復進度進行評估,根據患者病情調整護理流程。總之,快速康復理念和臨床護理路徑相結合,并在臨床路徑的實施過程中體現出來,是對快速康復理念的最好的詮釋\[13\]。
Implementation Method and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LI Shi-zhen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Neurology,Dazhu County People's Hospital,Dazhou 6351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applied to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ischemic stroke,and to evaluate its clinical effect.Methods 85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and the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discharge.Results The total satisfac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0.7%,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Clinical nursing pathway;Ischemic stroke;Rehabilitation nursing
近年來,我國老齡化加劇,老年人口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逐年增加,缺血性腦卒中就是其中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缺血性腦卒中又稱腦梗死,系各種原因導致局部腦組織區域血液供應障礙,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腦神經不可逆性損傷,臨床上出現神經功能缺失表現[1]。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月~5月收治的缺血性腦卒患者85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45例,患者年齡48~74歲,中位年齡65.4歲。所有患者均經MRI和頭部CT檢查,符合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診斷標準,確診為缺血性腦卒中。所有患者經積極治療后病情穩定,同意參加本次康復護理研究。將85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3例)和對照組(4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案,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于患者出院前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及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總結臨床護理路徑在缺血性腦卒中康復護理中的實施方法。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包括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長期臥床患者預防褥瘡的護理、預防尿路感染的護理、心理護理等。
觀察組:觀察組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具體方法如下:首先,由護士長、科主任、康復治療師、責任護士組成臨床護理路徑管理小組,護理前對實施小組成員進行培訓;對患者各項身體指標進行評估,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和臨床護理路徑表,并確定責任人監督方案的實行。與患者溝通,使其了解護理路徑的相關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護理方案包括患者整個治療期間的治療目標、用藥方案、健康教育、營養支持和護理方案等,重點放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功能訓練方面,可為不同患者制定針對性的康復計劃,并為患者進行護理。過程中,有嚴重并發癥或診斷錯誤可退出臨床護理路徑或出院、改變治療等。
1.3觀察指標 運用腦卒中量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表及Barthel Index評定表來評價兩組護理效果,評價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日、住院費用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數據以(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日、住院費用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 經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護理總滿意度指標數據表現上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MFMA評分及BI評分比較 觀察組在MFMA評分及BI評分指標數據表現上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缺血性腦卒中臨床發病率較高,若治療不及時,則患者死亡較多,即使搶救成功,往往因為腦神經的損傷,導致部分運動功能喪失,甚至殘疾,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且家庭負擔很重[2]。
臨床護理路徑(CNP)是一種新型質量管理模式,可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護理計劃,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從入院開始,提供診療指導,在用藥、飲食、活動方面均制定出詳細的護理計劃和一個標準流程,是一種包容了循證醫學,整體護理,質量保證以及持續質量改進的護理標準化方法[3]。且由專門的臨床護理路徑小組負責,護理質量大大提高。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觀察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后,在護理總滿意度方面,觀察組為90.7%,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6.2%,組間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臨床護理路徑經多學科專家共同研究制定,將整體護理全過程分解成若干層次的子過程和具體護理操作規程,護理人員更容易掌握,患者更容易接受,使護理服務更加人性、精細化、規范化和開放化,有效保證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護理質量[4-5]。另外,從醫護人員方面來看,經過實施護理路徑,護理人員更加有責任心、有計劃、有預見性的進行護理工作,提高了護理質量[6]。
綜上所述,通過臨床護理途徑,在一定程度上對醫療護理模式進行了改革,改善了護理質量,也提高了患者自理能力,優化了患者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魏義珍.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康復護理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17):77-78.
[2]李霞.臨床護理路徑在缺血性腦卒中康復中的應用[J].長治醫學院學報,2015,29(1):54-55.
[3]侯東哲,張穎,巫嘉陵,等.中文版美國國立衛生院腦卒中量表的信度與效度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5):372-374.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 髖關節置換患者 健康教育
臨床護理路徑(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一種跨學科的、綜合的、深化整體護理的護理工作模式,是指依據每日標準護理計劃為一類特殊病人所設定的住院護理圖示[1]。2006年8月至2008年2月,我們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髖關節置換患者康復功能鍛煉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前后對照法,將2006年8月至2008年2月在我院骨科住院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47 例病人為實驗組,實驗組在整體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將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資料完整的56 例全髖關節置換病人作為對照組。兩組的納入、排除標準相同,人工關節型號及手術方式相同,兩組病人年齡、性別、所患疾病種類無明顯差異。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育方法,實驗組利用臨床護理路徑實施健康教育。具體方法如下。
1.2.1 人員培訓 組織科室參與臨床護理路徑的護理人員學習護理路徑的概念、目的、特點及應用,學習髖關節置換患者圍手術期的專業康復護理知識。
1.2.2 利用臨床護理路徑制定髖關節置換患者護理康復教育路徑表 此路徑表作為患者在住院期間進行康復護理的路線圖,護理人員依據教育路徑對患者從入院到出院進行連續、規范、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它以健康教育時間為縱軸,以入院宣教、檢查、飲食、治療、術前術后護理、功能鍛煉、出院指導等護理手段為橫軸,制定標準化的護理健康教育流程(見表1)。
1.2.3 護理康復教育路徑的實施 責任護士或當班護士在患者入院的當天將健康教育路徑表掛于患者的床尾,并做一簡單介紹,使患者對住院期間的護理內容及護理目標有大概的了解。護士每天根據護理康復路徑表上的內容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根據病程治療的不同階段向病人及家屬實施連續的、有計劃的、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護士長從護理人員的工作完成情況和患者對康復知識的掌握及實際康復效果這兩方面隨時進行檢查、督導、評價。
1.2.4 評價標準 a)患者康復鍛煉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b)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
2 結
果
2.1 患者健康教育達標率 自行設計本病相關的注意事項及康復知識測試問答題,在出院前給兩組患者測試,讓患者復述有關知識和技能,得分大于等于80分者為達標。應用臨床路徑進行健康教育組的達標率較對照組高,比較有明顯的差異(見表2)。
2.2 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采用我院設計的病人滿意度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大于等于95分為合格。應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健康教育組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較對照組高,比較有顯著性差異(見表3)。
3 討
論
3.1 利用臨床護理路徑,提高了健康教育質量,促進了患者康復 髖關節置換實驗組患者對康復知識的掌握程度、遵醫行為和康復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傳統的健康教育只停留在泛泛的一些知識傳授,缺乏系統性、連續性,內容不深入,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制定的健康教育路徑表實際上是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的計劃表和時間表,能有效引導護士按路徑表的內容分時間段、分次講授,避免了“填鴨表1 髖關節置換患者護理康復教育路徑表表2 兩組患者的健康教育達標率比較表3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比較式”的健康教育方式,患者易于掌握。
另外根據路徑表的內容患者事先了解了康復各階段的相關問題,明確了功能鍛煉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護理過程,促進了康復。
3.2 利用臨床護理路徑,規范了護理服務流程,提高了護理質量 應用臨床護理路徑表,使護理人員對所要做的工作一目了然,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何時做,逐項落實。護理工作流程清晰,克服了以往護理工作的盲從性、隨機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對低年資、經驗不足的護士,在路徑表的引導下能在短期內掌握護理規范,避免處置不當,防止錯誤發生[3]。護理管理者可以通過臨床路徑進行全程序的質量控制,有利于護理質量的提高。
3.3 利用臨床護理路徑,滿足了患者健康教育需求,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與患者缺乏溝通是常見引起醫療糾紛的原因之一,加強溝通也是常常被護理人員忽略的一個重要問題,而且由此可引發工作失誤。應用臨床護理路徑要求護士主動與患者溝通,及時了解患者心理生理狀態,經常向患者講解與疾病有關的問題與內容,由過去的被動溝通變為主動溝通,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4],提高了患者滿意度。本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對健康教育過程、健康教育效果、護理服務過程、護士講授技能滿意率較對照組顯著提高(P<0.01)。
利用臨床護理路徑實施健康教育,提高了護士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通過健康教育路徑指導的患者,掌握了康復訓練的相關知識,對促進健康、早日康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看到患者得到了最佳的護理康復出院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肯定,護理人員對護理專業有了重新的審視和定位,職業價值的體現和成就感油然而生[5]。
參考文獻
[1]磨琨,黃茜.臨床護理路徑管理模式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2,18(3):170172.〖1〗
[2]王芳.臨床護理路徑在乳腺癌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1):113114.〖1〗
腦梗死患者病發的原因是因為局部的腦組織因血液循環障礙所引起的缺血、缺氧導致腦細胞軟化壞死[1-3]。腦梗死患者的運動功能、感覺功能和語言功能都有障礙, 還可能引發其他的一系列障礙, 例如:關節變形、肌肉萎縮、足內翻等癥狀的發生。腦梗死患者的康復治療就是充分利用患者的神經系統和功能的可塑性促進神經的再生[4-6]。本次研究針對在本院接受腦梗死治療的患者38例, 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康復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接受冠心病治療患者76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8例。患者年齡45~80歲, 平均年齡(60.2±7.1)歲。對照組男22例, 女16例, 小學學歷10例, 初中學歷15例, 高中學歷8例, 大學及以上學歷5例, 發病時間5~15d天;觀察組男17例, 女21例, 小學學歷8例, 初中學歷14例, 高中學歷10例, 大學及以上學歷6例, 發病時間6~14 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護理方法, 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隨時觀察, 并且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狀況。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治療。在患者入院后向患者詳細的介紹醫院的環境, 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宣講, 采取適當的康復訓練、并且在患者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上加以指導, 讓患者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規律和飲食習慣, 在心理上做一些疏導工作等[7, 8]。
1. 3 療效判定標準[9] 患者整體意識清楚, 語言和肢體的功能恢復的很好為治愈;患者整體意識清楚, 語言和肢體的功能恢復較好, 有輕度的神經損害癥狀, 生活能自理為顯效;患者整體意識清楚, 在語言和肢體上都有明顯的改善為有效;接受治療和康復護理之后, 癥狀和體征無改善或無變化, 甚至是死亡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對照組患者治愈10例, 顯效10例, 有效8例, 無效10例, 總有效率為73.68%;觀察組治愈14例, 顯效12例, 有效10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4.74%。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重癥腦梗死是由于腦動脈的閉塞,導致超過24 h,局部或全腦神經功能障礙。它與惡性腫瘤、心臟病被稱為人類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重癥腦梗死后即使生存,其致殘率也極高、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精神上、經濟上沉重的負擔。為此筆者所在醫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0月對重癥腦梗死患者開展了路徑護理研究,取得了明顯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11年10在筆者所在醫院住院的腦梗死偏癱康復期患者96例,全部患者符合2006年泰安重癥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均為首次發病,無意識障礙。其中男60例,女36例;年齡35~85歲,平均61.5歲;左側偏癱49例,右側偏癱47例。隨機分為路徑組和對照組,各48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病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護理,路徑組在此基礎上進行護理路徑的方式,每周2次,持續3個月。
1.2.1 建立護理檔案 內容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四肢肌力等基本情況。
1.2.2 知識講座 定期對患者及其家庭照料者進行腦梗死的知識講座,采取多種形式的健康知識宣傳、發放健康教育宣傳手冊等,增加患者及家屬對重癥腦梗死防治知識的了解。
1.2.3 心理康復護理 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對治療和康復護理有很大作用。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熱情接待,并全面評估患者,包括社會、心理、生理狀況,注意溝通技巧,多與其溝通,鼓勵患者面對現實,消除不良情緒,樹立治療目標,提高自我效能[1]。其次重視家屬和社會的支持,特別是配偶,應多關心患者,做好生活料理,注意情感交流,使患者減少孤獨感,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2.4 康復護理 (1)實施康復護理時間:重癥腦梗死恢復的時間基本上是在3個月以內,在最初的幾周恢復最快。因此在入院24~48 h后要及早行康復訓練,使患者得到最大的康復。(2)肢體功能恢復:95%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到平臺的時間,上肢為發病后6~10周,下肢為發病后4~11周。良好的肢位擺放是早期偏癱患者康復護理的重要內容,也是預防肌肉萎縮最有效的方法。應取俯臥位,保持各關節功能位置,預防關節畸形。定時翻身,更換[2]。在入院24~48 h后有規律地運動關節,每日3~4次,每次每個動作活動10次左右。活動次序由上及下,由健側到患側,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循序漸進。幅度由小到大,牽伸攣縮的肌肉、肌腱及關節周圍組織,做與攣縮方向相反的運動,由被動到主動運動。同時指導患者自我運動訓練、主動運動或健肢協助患肢被動活動,鼓勵練習翻身及向上下、左右移動軀體,練習腰背肌、腹肌,讓患者下肢自由伸屈、立膝、扭動骨盆,與坐位平衡訓練,逐步增加訓練時間,待下肢肌力4級后,可做步行訓練。協助或指導患者做下肢負重訓練,讓其在平地、階梯、斜地等不同地形接受步態訓練,耐心完成好每一個動作,認真糾正不良姿勢。
1.3 評價方法
1.3.1 采用Hamilton的抑郁量表和焦慮量表,通過中國精神障礙分類及診斷手冊(CCMD-III)的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和Hamilom焦慮量表(HAMA)測量患者的焦慮或抑郁情況。HAMD(包括17個項目,采用0~4級的分級評分法)總分≥17分肯定有抑郁。HAMA(包括14個項目,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方法)總分≥14分,肯定有焦慮;≥7分可能有焦慮;
1.3.2 采用Serthel指數法,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ADL能力分級>60分為良,表示生活基本自理;41~60分為中,表示功能障礙,稍依賴;
1.3.3 肌力評估 采用Lovett RW1916年提出的手法肌力分級法的0~5級的6級計分制[3]。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PEMS 3.1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焦慮和抑郁情況比較見表1。與對照組比較,路徑組中可能有焦慮、肯定有焦慮、肯定有抑郁的患者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較,路徑組ADL>60分患者36例,對照組18例,路徑組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肌力恢復情況比較見表2。與對照組比較,路徑組肌力恢復患者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護理路徑是近幾年國外出的一種診療新模式,它通過個性化、流程化、標準化的診療護理方案,兼顧效益――成本,達到預期的診療效果,控制患者的醫療費用。重癥腦梗死起病急,病情重,常伴有肢體障礙、焦慮、抑郁心理[4],在康復護理工作中,做好心理護理是康復成功的基礎和保證。因此,路徑護理對促進重癥腦梗死患者的恢復、預防并發癥,降低致殘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的意義。功能鍛煉時間越早越好,當患者生命體征穩定,臨床神經癥狀不再進展,48 h后即可開始。鍛煉應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訓練活動要由小到大,由健側到患側,由小關節到大關節,活動時間由短到長。當癱瘓肢體的功能逐漸恢復時,鼓勵患者減少被動活動,增加主動運動。對于肢體功能較差而又難以恢復者,通過日常生活動作的一些代償性訓練,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自理水平。早期康復治療可能加速側支循環的建立,促進了病灶周圍組織或健側組織的重組或代償,極大地發揮了腦的可塑性。功能鍛煉能提高患者功能恢復的程度,使其能夠適應環境與獨立生活。早期康復訓練可通過輸入正常的運動模式來影響輸出,促進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達到功能最大限度恢復的目的。
研究發現,重癥腦梗死后肢體功能恢復發病后6個月最快,康復效果與康復護理開始早晚有關。早期康復的介入能更快、更好、更大程度上改善重癥腦梗死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提高ADL能力,降低偏癱肢體殘疾程度,使其生活盡早達到自理,減少對家庭照料者的依賴,減輕家庭負擔,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對重癥腦梗死偏癱患者采用路徑護理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使患者獲得最佳的護理服務,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 考 文 獻
[1] 楊廷忠,施衛星,許亮文.自我效能:臨床護理的一種思路和方法[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5):394-395.
2008年2月~2009年2月,我們對172例腦梗死偏癱患者在常規治療護理的基礎上,根據病程及住院日期,制定合理的臨床護理路徑,按護理路徑的宣教模式進行康復指導,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172例病人,均首次發病,并經臨床診斷和顱腦CT或MRI檢查證實腦梗死合并一側肢體癱瘓,肌力均≤2級。男98例,女74例;年齡48~75歲,平均63歲;左側癱瘓94例,右側癱瘓7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6例,兩組患者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傳統的隨機健康教育方式,介紹病區環境,規章制度,及常規的醫學疾病知識。觀察組由責任護士評估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并了解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統一制定康復指導路徑表,在此基礎上又根據每例患者的需求制定相應的教育路徑。具體內容:第1~3天:責任護士或當班者向患者及家屬了解病史、飲食及生活習慣,解釋臥床休息的機制和重要意義。指導并示范肢體功能位的擺放及更換的方法。第4~7天:了解患者心理感受,并給與相應的指導,有針對性的做好解釋工作,盡快消除患者不良情緒對疾病帶來的不利影響。指導患者和家屬進行被動運動、主動運動和橋式運動。第7~14天:對患者進行離床期的康復指導及日常生活能力指導。對患者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鼓勵,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第14~21天:對患者進行步行期康復指導,繼續給予生活能力指導。請“老病人”現身說法,鼓勵患者有恒心和毅力,堅持康復鍛煉。責任護士或當班護士按照路徑的指示進行康復指導。出院前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分別比較兩組患者教育后康復效果,康復知識與技巧掌握情況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2 結果
2.1 評價標準 依據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 [1]判斷,有效:肢體運動功能基本恢復,肌力達Ⅳ~Ⅴ級,語言清晰,生活自理,能參加一般勞動及工作;顯效:肢體運動功能明顯改善,肌力較護理前提高2級以上,可獨步,語言較清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有所恢復:肢體活動范圍及功能有所好轉,肌力較護理前提高1級。無效:經2~3個月的治療護理未見好轉
2.2 兩組康復效果比較見
2.3 兩組患者康復知識與技巧掌握情況及滿意度比較
3 康復指導內容
3.1 心理康復 腦梗死偏癱患者往往對突然發生的生理功能障礙難以接受,易產生消極、易怒、悲觀、失望心理,常表現為少言、淡漠、缺乏主動性,日常生活過分依賴他人,對治療缺乏信心[2]。針對這種心理狀態,責任護士要啟發、誘導患者正確對待疾病,鼓勵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不失時機的給予鼓勵、贊賞、肯定的語言,以影響患者的認知、情緒和行動,喚起他們對肢體康復的欲望,提高他們的康復意識。康復護理不宜采用一般臨床護理中的“替代護理”模式,而應該更側重于患者“自我護理”模式,護士應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鼓勵、幫助、訓練患者發揮其身體的殘余功能,使患者最終能部分或全部照顧自己,為患者重返社會積極創造條件。
3.2 臥床期康復指導 ① 臥位指導:保持良好和肢體功能位,應從患者入院開始,它是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康復的基礎,可以是仰臥位或側臥位,更換由護士幫助進行,每兩小時一次。無論何種都要保持頭平,患側上肢肩向前,肘伸展,不垂腕,下肢髖前伸,膝微曲,腳掌與小腿保持垂直。切忌拖拉患肢,防止肩關節半脫位。②被動運動、主動運動和橋式運動指導:被動運動由護士站于患側,指導家屬先拍患肢肌肉使其放松,然后自上肢的肩、肘、腕、指各關節做外展、外旋、內收、內旋、握拳、松拳,下肢髖、膝、踝、趾關節外展、外旋、內收、內旋、前伸等各個不同方向活動,每關節訓練5~10次,每日2~3次。主動運動由患者執行,護士指導其以健側上下肢帶動患側上下肢的活動和移動,每日交替運動4次。橋式運動使患者平臥,下肢屈曲,雙腳底平放于床上,護士指導家屬立于患側,一手按住患者雙腳,另一手托住臀部,指導患者由健側上下肢帶動患側上下肢抬高臀部、軀干,訓練次數10~20次。③日常生活指導:主要培養患者關心和使用患側的習慣,把床頭柜和日用品都放在患側,使患者拿取物品從健側跨過身體至患側,以增加對患側的關心和注意。進食、洗臉、刷牙、梳頭等日常活動患肢不能進行時,應用健肢,盡量不依賴他人,同時指導患者在床上移動和起坐活動。
3.3 離床期的康復指導 ①平衡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坐位平衡訓練,耐久耐力訓練,起立訓練,起立平衡,站立訓練,站立平衡,床上轉移,輪椅轉移等。活動度不宜過大,以患者能支持為主,時間由短到長,循序漸進,最好每次能保持平衡30min,3次/d。②日常生活能力指導:此期癱瘓肢體肌力有所恢復,應指導患者穿脫衣服,穿時先患肢后健肢,脫則反之。進食時用患肢拿餅干、水果入口,拿杯子喝水,用梳子梳頭,用廁整理衣服等。
3.4 步行期康復指導 ①站立行走訓練:下肢功能的恢復一般較上肢早,因此在患病后2~3周可進行行走訓練,站立平穩后有兩人攙扶試走。走時抬頭平視,按行走命令邁腿和身體重心轉移,訓練次數和時間應逐漸增加,然后進行上下樓梯、作業療法等各項訓練。②日常生活指導:除以上日常生活指導外,指導患者用患肢握湯勺進食或筷子夾菜、握筆寫字、畫圈、穿脫衣服、扣扣子、整理床鋪。患者上下樓梯時雙手扶杠,先健足后患足,盡量保持身體平衡,同時要求所有日常生活活動都用患肢進行或健、患交替進行。
4 討論
有關研究表明,維持治療與家庭社會支持是腦卒中患者有效康復的兩個主要因素。由于腦血管病患者康復是一個長期過程,因此,進行家庭康復護理對患者具有很大的影響[3]。由于患者及家屬文化水平參差不齊,缺乏自我保健意識和相應的康復知識,多認為出院意味著穩定和控制。傳統的口述康復指導,方法單調,內容不具體,加之患者及家屬對解剖生理的不理解,對指導不重視,缺乏維持治療及康復訓練的監督,從而影響了患者的康復,甚至造成殘疾。我們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到腦梗死偏癱患者的康復指導中,護理人員按照路徑表,根據患者在不同階段的需求,按時對患者和家屬進行教育指導,保證了教育指導內容的分次、少量、反復進行,有利于患者及家屬掌握,增強了患者自我護理意識和能力。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增強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感,提高了護理質量,保證了患者在整個住院期間均能得到護理人員熱情服務和耐心細致的健康指導,密切了護患關系,提高了滿意度。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還特別重視家屬的健康教育,提高了家庭的支持力度,保證了腦卒中患者的維持治療和有效的家庭康復,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社會適應能力。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康復科臨床路徑護理教學本科教學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6.056
目前臨床路徑已較成熟運用于臨床醫療與護理之中,臨床路徑能夠改善醫護質量,降低住院費用,提高病人滿意度。我們將臨床路徑的管理理念引入到臨床護理教育中,使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時間管理具體化,管理者更容易控制帶教質量,隨時發現問題,及時查找原因并給予干預,可有效提高臨床護理教學質量??[1]?。康復科護理實習教學專業性強,帶教涉及面廣,而臨床護理實習的學生在康復科實習的時間有限。而且,在目前康復護理學未納入大學本科教育的形勢下,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升護理本科生在康復科的實習效果,樹立早期康復理念。為此,我科把臨床路徑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康復科護理教學中進行試驗性探討,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2011年7月~2012年4月在康復科實習的45名護生為對照組,沿用傳統帶教方法; 2012年7月~2013年4月在康復科實習的48名護生為實驗組,應用臨床教學路徑教學方法。兩組護生均為全日制本科,每批3~5人,在康復科實習時間4周。兩組護生均來自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醫學院、山西醫科大學、湖北醫藥學院、嘉應大學、河南新鄉醫學院,由護理層級相同的老師帶教,護生的教育經歷、學歷層次、年齡、性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沿用傳統教學法。?
1.2.1.1護生入科當日,由護長或教學組長集中護生進行入科介紹,包括科室環境、規章制度、工作流程、教學計劃及相關注意事項等。?
1.2.1.2護士長安排護生跟相對固定的帶教老師,帶教老師根據教學計劃對學生進行帶教。?
1.2.1.3本科室教學組長于實習第1或2周內任意一天對實習護生進行小講課及操作示范。?
1.2.1.4科室實習期間學生自行收集一例在院典型病例,上交一份護理查房個案,并由學生組織個案討論,帶教老師參加并點評。?
1.2.1.5出科前由護士長組織一次師生座談會,總結學生的實習及教學情況,為后期臨床教學提出意見和建議。?
1.2.1.6出科前進行理論與操作考試。?
1.2.2實驗組采用臨床路徑教學法。?
1.2.2.1臨床教學路徑的制定:以臨床路徑為理論框架,結合康復科護理的具體要求及護生反饋的信息和建議,由臨床護理班主任、片區教學秘書、護士長及臨床帶教老師共同擬定了本科護生康復實習路徑表。?
1.2.2.2對帶教老師的培訓:護士長組織全科護士學習臨床教學路徑基本知識,了解教學路徑的觀念。對科室護士重新進行帶教資格認定,對有帶教資格的老師進一步培訓康復護理教學路徑的實施方法、具體內容、目標和細則。最后將康復科教學路徑手冊擺放在病區教學資料夾內,便于帶教老師及護生隨時了解教學內容和進度,同時方便進一步督促路徑的實施。?
1.2.2.3根據帶教老師的帶教能力,安排護生跟相對固定的帶教老師,我院康復專科實習期限為4周,采用五個階段進行帶教。具體如下:①入科1~2天:帶教組長在實習護生入科當天詳細介紹環境、規章制度、入科須知、實習帶教計劃及專業發展現況,完成護生的入科評估。每位學生手頭上發一張康復教學路徑表,使每位護生清楚地了解康復科實習的內容和進度。②入科3~7天:對護生的工作能力進行初評,使其熟悉工作流程及工作職責,同時向其示范路徑涵蓋的護理技術操作,專科用藥相關知識介紹、臨床檢驗結果的分析與判斷、常見及專科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③入科8~14天:專科常見病的康復護理常規介紹并示范;康復護理病歷書寫;康復科護理知識講座、專科護理查房、工作能力階段評估。④入科14~21天: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專科常見病護理 2~3例并完成護理病例書寫2~3例、護理操作訓練各10例;護理教學查房1次、工作能力階段評估。⑤入科22~28天:護理管理帶教、組織學生小課、征求學生意見、理論考試、操作考試、出科鑒定填寫、學生出科綜合測評。?
1.2.2.4帶教質量控制:護理教學組長與臨床帶教老師嚴格按照路徑的計劃與要求,到具體時間點落實具體教學內容;帶教組長定期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及時給予修正,對于因故延誤的,在剩余的時間進行補充。?
1.3評價指標?
出科前由臨床帶教老師、帶教組長和護士長中的兩個人對每一位學生作出公平、公正、合理的評價:儀表素養占5%,實習態度5%,綜合能力30%,技能操作20%,組織護理查房20%,專科理論知識20%。專科理論:實驗組、對照組均采用同一套試卷考核;專科操作:兩組的考核均為同一種操作;護理病例查房:查房的成績為帶教組長、護士長、帶教老師根據護生查房的準備情況、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學生互動情況按比例打分。出科后三天內,由護生對帶教科室進行教學氛圍20% 、教學安排60%、教學效果20%三個方面進行評價。?
1.4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表示,使用SAS9.1分析軟件,對兩個組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test, H?o(零假設):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教學效果相同,H?1(備擇假設):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教學效果有差異。顯著性水平取?α?=0?05,變量的?p?值<0?05,拒絕H?o(零假設)。?
2結果?
2.1兩組護生實習期間各項考核成績比較?
采用獨立樣本?t?-test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生實習態度、綜合能力、技能操作、護理查房及理論知識較對照組均有顯著提高(?p?<0?05),同時,?t?值的絕對值越大,說明兩組的差異越大;而兩組護生儀表素養未見明顯差異(?p?>0?05)。見表1。?
2.2兩組實習護生對帶教科室評價比較?
按照康復醫學科護理本科生教學路徑表帶教后,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護生對科室教學氛圍、教學安排以及教學效果的評價均有顯著改善(?p?<0?000 1),其中,兩組對比后,實驗組教學氛圍?t?值絕對值最大,說明實驗組中教學氛圍的改善較其他兩項突出。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生對臨床教學路徑模式教學方法滿意。見表2。
3討論?
臨床護理教學是護理教育的關鍵環節,是護理學生走進護士職業生涯的里程碑,是護士樹立專業素質的關鍵一步。臨床路徑是一種高效、低耗、程序化、標準化、有時間性、有計劃性的先進的管理模式??[2]?。在護理教學方面,教學臨床路徑也為臨床護理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臨床路徑教學法能顯著提高臨床教學效果??[3-4]?。康復科的病種多,康復涉及的范圍廣,需要康復護理專業指導和宣教的內容也廣。而傳統的教學隨意性大,缺乏全面性、系統性,護生對學習的內容和進度也不清晰。使帶教容易和教學目標產生沖突,我們通過使用臨床教學路徑對本科生進行帶教,使教學目標、帶教方法、教學內容具體化,有利于教學管理者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查找原因并給予干預,從而提高臨床教學質量。?
3.1規范教學流程,明確教學目標?
傳統帶教方法屬于跟班式帶教,帶教內容局限于班內臨床護理問題,易于忽略康復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術操作,尤其是康復護理學涉及的病種繁多,康復護理所涉及的病種很多,傳統的帶教容易使護生產生不知所措的感覺,不能清楚地判斷康復護理中了解、熟悉、掌握的理論及操作內容。與此同時,由于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并非專職帶教,工作繁忙時,易出現對護生帶教內容的遺漏或忽視。因此通過制定康復科護理臨床教學路徑表,將教學內容具體規范到每個環節, 使教與學雙方明確教學內容,一方面使護生預先明確整個實習期間所需要掌握的內容,促使其提前預習,查閱相關資料,調動了護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也使帶教老師查找在帶教過程中產生的遺漏,從而在空余時間進行彌補。本次調查中也發現臨床路徑教學組的護生的在實習態度方面的得分要高于傳統帶教組。?
3.2使教學內容系統化,提高了教學質量?
傳統的帶教方法,實習護生因帶教老師所掌握知識的差異,導致學生學到的東西很片面、零散或者與教學大綱脫離。同時,帶教老師能力和資歷的差異易造成帶教質量的偏差。而臨床教學路徑要求師生雙方按照路徑有計劃、有目的、有時間限制地進行教學活動,避免教學內容中出現缺漏、重復或隨意教學,臨床教學路徑發揮了教學的指引作用并增強了教學的系統性??[5]?。臨床路徑教學模式在安排教學內容時注重要求護生掌握康復科常見的典型病例和康復科常見的康復護理操作,有的放矢的講解、示范教學內容的重點,以避免在教學內容出現重復或缺漏,有利于護生掌握康復護理的相關知識與技能。我們在設計教學路徑時除了對本科實習護生臨床護理實踐能力的培養外,也加入了對實習的本科護生的護理管理能力和護理教學能力的培養。此外,通過學生的反饋和不斷評價教學效果的基礎上,對教學路徑進行及時、恰當地修改,保證了臨床教學路徑的科學性與實用性,有利于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學內容的系統化也有利于教師和教學管理者控制教學進程和教學質量。?
3.3有利于帶教老師和護生進行溝通,提高教學滿意度?
姚瑞芳等??[6]?的研究指出,通過路徑式的集中帶教使護生〖HJ1.95mm〗能夠盡快熟悉環境,為實踐打下基礎,減輕護生的心理負擔,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本研究的結果也表明,護生對教學氛圍、教學安排及教學效果的評價明顯高于傳統的教學法。而且,臨床教學路徑明確了護生在本科室要求掌握的內容,要求師生根據教學路徑共同完成實習計劃并進行階段性評價,這就促使帶教老師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通過溝通,一方面,帶教老師能夠及時的了解護生的思想和對臨床康復護理知識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密切了師生關系,使護生對臨床教學的滿意度隨之?提高?。
參考文獻?
陳亞梅,任健鳳,陳翠萍.ICU本科護生臨床教學路徑的建立與應用成效研究[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2):221-222.
[2]戴紅霞,成翼娟.臨床路徑-科學高效的醫療護理管理模式[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3):208.?
[3]張潔婷,鄧麗麗. 臨床路徑式教學法在腎內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 現代醫院,2012,12(3): 112-11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n recovery of upper-extremity functions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after surgery of breast tumor. Methods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surgery of breast tumor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a research group and a regular group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60 in each. The regular group was given clinical regular nursing for the recovery of upper-extremity functions after the surgery, and the research group was given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for the recovery of upper-extremity functions after the surgery. Nursing effect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rms bending forward and arms bending inward as well as abduction and rotation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regular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Breast tumor; Different stages; Recovery of upper-extremity functions; Clinical nursing pathwa
乳腺腫瘤在婦科中屬于常見疾病,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對女性的身體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1]。臨床中常采取手術進行治療,且手術治療過程中的范圍也比較廣泛,尤其乳腺癌手術需要清除腋窩淋巴結,加之患側上肢外展和旋轉及上舉等情況,很容易導致患側上肢腫脹和功能受阻[2]。因此,加強術后上肢功能康復護理是很有必要的,傳統的護理方法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隨著護理模式的不斷變化,臨床路徑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方法,在臨床中具有一定的優勢[3]。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在乳腺腫瘤術后不同階段上肢功能康復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將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間120例乳腺腫瘤手術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各60例,兩組均為女性患者。研究組患者的年齡24~78歲,平均(57.3±4.2)歲;腫瘤類型:良性腫瘤20例,惡性腫瘤40例;腫瘤部位:左側25例,右側30例,雙側5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下15例,高中及以上45例。常規組患者的年齡25~79歲,平均(56.9±4.8)歲;腫瘤類型:良性腫瘤22例,惡性腫瘤38例;腫瘤部位:左側24例,右側30例,雙側6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下17例,高中及以上43例。研究組與常規組患者的年齡、腫瘤類型和部位及文化程度等基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①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性手術治療;②臨床基本基線資料比較無差異,具有可比性;③經過患者的知情同意;④無精神相關疾病者。
1.3排除標準
①伴有腫瘤細胞轉移者;②伴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病急性波動期以及嚴重的心肺功能不全者;③出現有精神異常等狀況;④中途退出研究或不知情同意。
1.4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取專科護理的常規護理方法對患者術后進行護理,從而完成術后的康復[4]。研究組患者應依據術后不同階段功能的需要制定患者術后患側上肢功能鍛煉路徑,并且嚴重的按照不同階段的路徑方法進行實施,具體的方法如下。
1.4.1臨床護理路徑表制定 護理人員應詳細評估患者的手術狀況和科室詳細特點,制定功能鍛煉計劃訓練表,并讓患者充分了解手術鍛煉的項目與方法,由專業護士進行實施。同時,術后護患應互動操作,且以患肢運動為主,健肢協助,且全身進行協調,設計患者術后到出院前進行的功能訓練,并逐一進行指導[5]。
1.4.2 臨床護理路徑表內容 手術的當天護理人員應詳細告訴患者術后疼痛的應對方法,并且合理地指導患側上肢進行舒適的功能位,且下面墊一枕頭,避免患肢外展。手術后的第1天護理人員應加強患者伸指和握拳以及屈腕等鍛煉,且2次/d,早晚進行,每次50~100回合。手術的第2天至第3天護理人員應繼續督促患者進行伸指和握拳以及屈腕等鍛煉,并合理指導屈肘和伸臂等相關鍛煉,2次/d,早晚進行,每次50~100回合。手術的第4天到第7天應指導患者以肩部為中心進行前后的擺臂,2次/d,早晚進行,每次10 min。手術的第10天護理人員應抬高其患側上肢進行活動,手指爬墻和梳頭,2次/d,早晚進行,每次10 min。傷口愈合之后應采取站立姿勢,并加強雙肩前伸和背伸運動以及外展運動等[6]。
1.4.3 臨床護理路徑評估 責任護理人員應嚴格按照路徑時間要求,并選擇合適的時機對其進行評估和指導及督促,對已經實施和未實施的項目應做好記錄。同時,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應及時分析,并作出相應的處理[7]。
1.5觀察指標
①上肢康復效果;②護理滿意度;③生活質量。
1.6評定方法
1.6.1 上肢康復效果評定 手術兩個月之后對患者上肢功能進行評估,主要包括水平前屈和后屈以及外展功能與旋轉功能,對其做好詳細的記錄從而判斷上肢康復效果,改善越明顯表示康復效果越好[8]。
1.6.2 護理滿意度評定 主要依據評分方法進行評估[9],分值為0~100分,將其分為四個等級:①非常滿意:評分在90分以上;②滿意:評分在80~89分之間;③一般:評分在60~79分之間;④不滿意:評分在60分以下。臨床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一般。
1.6.3生活質量評定 依據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QOL)量表進行評估,主要包括生理狀態、心理狀態、社會功能狀態、主觀判斷與滿意四個方面,分值為0~60分,分值越高則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10]。
1.7統計學處理
采取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與處理,計量資料采取均數±標準差進行表示,獨立樣本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上肢康復效果對比
研究組患者水平前屈和水平后屈及外展功能與旋轉功能均明顯優于常規組(P
2.2兩組臨床護理滿意度對比
研究組臨床護理滿意度為93.3%,對照組臨床護理滿意度為75.0%,研究組明顯高于常規組(P
2.3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56.1±5.9)分,常規組生活質量評分(43.8±6.3)分,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401,P
3討論
【摘 要】目的:探討體檢中心優質護理服務中健康體檢路徑。方法:隨機選取2013 年8 月-2014 午8 月在我院體檢中心健康體檢人員200 例進行對比實驗研究,研究的方法分為兩種,一是常規護理服務用于對照組;二是優質護理服務用于實驗組。結果:對照組和實驗組體檢者在體檢過程中獲得的體檢項目比較,檢驗結果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優質護理服務在健康檢查中獲得較高的滿意度,能有效地提高體檢效率及質量,有利于緩解醫患關系,應大力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體檢中心;優質護理服務;健康體檢路徑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愿望也越來越迫切,健康體檢作為提升生活質量的重要舉措,到醫院體檢中心作常規定期檢查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為了貫徹我國護理工作2013 年以“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為抓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精神,我院體檢中心開展了結合健康體檢路徑實施優質服務護理工作。在護理實踐中以臨床護理路徑(Clinical nursing path, CNP)[1] 為參考標準,滿足了受檢人員對于優質護理服務的要求,進一步提升了體檢中心護理質量。具體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時間資料為2013 年8 月-2014午8 月這一時段,選取方法為隨機選取,選取對象是在我院體檢中心的健康體檢人員,對比實驗研究的案例為200 例,體檢者123 例為男性,體檢者77 例為女性,年齡從19 歲到63 歲,范圍比較寬泛。研究中的兩組體檢者在性別、年齡和體質等方面差異不顯著,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的方法分為兩種,一是常規護理服務用于對照組;優質護理服務用于實驗組,具體實踐過程如下:在優質服務中要求醫護人員加強專業護理知識的再學習,進一步提高其專業素養。另外,首先要根據體檢人員需求制定體檢套餐,詳細的流程包括:項目講解、體檢要求、相關事項的注意點,以及醫院的環境狀況、體檢程序、科室分布情況等,為體檢者提供體檢指引單供來體檢人員參考。在受檢人員的體檢過程中由醫護人員引導,其檢測流程為:各項準備化學檢查超聲檢測早餐。在此體檢流程中要對受檢者把相關要求講清楚,并對早餐期間做體檢的健康知識指導,其中要特別注重個性方面的健康教育指導,如運動方面、飲食方面、情緒方面等。應特別注意體檢高峰期的體檢人群分流引導工作,避免出現秩序混亂、排隊擁擠等浪費時間的現象出現。
1.3 評價標準
本次實驗研究對醫護人員優質服務制定了調查表,表格填寫主要包括:體檢服務滿意度、體檢是否及時、體檢的效果及可信度等,表格的填寫由順利完成體檢的受檢人員來填寫,并設立專門的醫護人員進行回收,以保持真實性。分級評價均采用0-10 分的標準,受檢人員的受檢時間除外。
1.4 統計處理方法
用spss16.0 統計學軟件將整理好的實驗數據輸入,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用t 檢驗評價計量資料。如果檢驗結果P<0.05,則可以說明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受檢者體檢項目有顯著差異,并且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比較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受檢人員的體檢服務滿意度、體檢是否及時、體檢的效果及可信度等,各項體檢項目存在顯著差異。則說明了本次研究采用實驗組的優質服務護理比對照組的常規護理獲得了受檢人員的認可。詳細結果如表1 所示。
3 討論
3.1 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應大力推進我院在開展這項活動的過程中,切實體會到了優質護理服務代表了時展和社會進步,也是健康體檢路徑模式走出了一條創新、規模之路。推進優質護理服務模式醫護人員首先應具備要調整好工作清晰,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優良的服務態度,精益求精的護理技術。
3.2 可加大護理人員對受檢者的健康教育健康體檢路徑是通過臨床護理路徑方法的借鑒應用在體檢程序優化和健康教育,讓受檢人員能夠享受到高質量的體檢醫護服務,最大限度的滿足受檢人員健康知識的需求[2]。隨著健康事業發展和對于自身健康的注重,在體檢中心進行健康體檢人員希望在醫院得到高質量的健康教育,得到高水平的健康服務。
3.3 實施健康體檢路徑的效果分析
一是確保了體檢過程連續性和完整,讓受檢者得到了滿意[3]。二是使健康體檢更加合理、規范,規避了醫療風險。三是提高了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才能保證在健康體檢路徑中實施健康教育的質量。通過研究實踐說明,在實踐中把健康體檢應用于臨床路徑,保證了受檢人員在健康體檢的過程中,通過標準化、規劃化以及程序化的健康體檢路徑得到了高質量的服務。科學、規劃的健康體檢路徑是提升健康體檢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措施,既提高了優質護理服務的質量和效果,又培養了護理人員綜合護理能力,應該在體檢中心的體檢工作中大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