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9 17:21: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態農業的技術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1生態農業的特征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依據,在特定區域內所形成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農業。它是人們自覺地按照生態學規律、生態經濟學規律,使現代科學成果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建立起來的農林牧副漁各業相互結合而又各有側重的高功能、高效率的知識密集型的集約化農業。生態農業的內涵體現了生態農業應致力于“六個結合”:①現代科學成果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②糧食生產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相結合③種植業與林、牧、副、漁業相結合④大農業與其他產業發展相結合⑤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⑥生態化與經濟化、社會化相結合。因此,與傳統農業相比,生態農業具有下列特征。
(1)地域性。我國地域廣闊,各地自然資源、環境不同。生態農業在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精華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因地制宜,結合不同地域,研發各種生態農業模式、農業生態工程和技術類型,以適應各地區生態農業發展需要,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域優勢,促進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外部性。從經濟學角度講,生態農業具有正外部性,它克服了傳統農業(尤其是石油農業)的負外部性,強調在發展農業過程中既要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以改善農業的生態環境,又要促進經濟增長,達到經濟與生態的“雙贏”。
(3)持續性。與傳統農業相比,生態農業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它重視發揮自然資源潛力和生物多樣性優勢,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從而彌補自然資源的相對短缺。重視農業生產系統內部各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和發展;強調農業產業系統整體效益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強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4)整體性。與傳統農業相比,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要求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注重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使農業內部各部門之間互相協調,增強了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2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要求
生態農業是一種新型農業,它不同于傳統農業,這就決定了生態農業技術推廣要求,也不同于傳統農業技術推廣要求。
(1)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必須考慮農業生態區域的差異性。因為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組分的構成具有區域性。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農區,具有不同的農業生態因素,其對應于不同的農業技術和信息需求。例如在我國西部農業生產中,高原和較高的山地區畜牧業往往占有較大的比重,而精耕細作農業技術則主要存在于平原地區。一定的農業自然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只有適宜于這種自然條件的農業技術創新才能生長起來,而不相適應的技術創新則不能獲得發展的空間。自然條件雖然不能被視為農業技術進步的絕對決定性因素,但對生態農業技術創新和推廣的制約無疑是明顯而重要的。因此,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必須考慮農業生態區域的地形、土壤、方位以及自然生態環境。
(2)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不僅僅限于簡單的耕種技術,重在生態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最主要的是要讓農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態規律,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前提下更有效、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保持農村生態平衡。二是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還應包括對國家支持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進行廣泛宣傳,協助農業生產者解決資金融通和產品流通問題,做好在政府和農業生產者中傳遞推廣的反饋信息工作。三是解決好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中的軟環境建設,如注重培訓生態農業技術人員。只有進行這種“全方位”的推廣,才能加快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步伐。當然對于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傳統的技術推廣體系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完成一定的生態農業的推廣目標,因而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體系的優勢促進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
(3)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具有計劃和市場雙重價值取向。計劃價值取向指它必須達到政府所期望得公益性計劃性目標,主要是社會生態效益目標。在現階段,生態農業與其他農業生產模式相比,在經濟效益上的優越性并不突出。但是,生態農業技術的發展有利于土地的改良和農業的持續發展;特別是可以緩解現代農業生產帶來的生態環境惡化、農產品污染等負面影響。市場價值取向指它必須盡可能提高短期的和長遠的經濟利益。目前,生態農業單位產量不高于甚至低于現代農業,但農民看重經濟效益,而且比較看重近期的經濟效益,并以此單項指標作為自己行為的指南。因此,從生態農業技術所能帶來的社會綜合效益及所倡導的低碳經濟考慮,政府就非常有必要將其作為公益性農技推廣項目進行投資。同時從生態農業技術的市場效益角度看,政府在加強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過程中也要考慮其經濟效益。[2]
(4)生態農業技術推廣要求政府具有主導性。生態農業技術屬公益性農技,它具有非獨占性和效益的共享性、外溢性特征。同時,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具有計劃和市場雙重導向性,使得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具有明顯的非競爭性特征,導致生態農技推廣主體包括推廣機構、推廣人員等在項目推廣過程中很難實現利潤的最大化。為了促進生態農業技術的發展,政府必須通過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方式來強化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主體經營的內在動力,并達到生態農技推廣中的公益性目標。也就是說政府在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中必須具有主導性,投資興辦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并在這一領域發揮主導作用。
二、現階段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2.1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尚未建立
目前,我國生態農業發展較快,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仍然是傳統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即政府直接領導,以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多部門協作的農業推廣體系。該體系形式上功能健全,國家對農業技術推廣的人、財、物進行統一管理,統一立項選定重點推廣技術成果,組織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建立科技服務實體,結合技術服務推廣新產品、新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但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農業技術開發研究與農業技術推廣分離;科、教、研及農業技術服務組織等系統間相互協調困難,難以產生協同效應。許多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功能僅僅是銷售種子、農藥及地膜等農業生產資料,技術服務推廣功能形同虛設。先進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基本沒有形成,這種落后的推廣方式和農業技術嚴重影響著生態農業的發展。
2.2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單一
現階段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仍然是傳統農業技術的推廣方式,主要是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等,把農業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生產活動中。這種推廣基本上是單純的耕作技術的推廣,忽視對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以及農產品自身的安全等問題,使農業技術推廣僅僅限于農業生產這一個環節上而不是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推廣,最終導致了土壤污染、耕地衰竭、草場退化、水資源浪費及農產品質量低等種種生態問題。這種推廣方式不利于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3生態農業技術推廣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生態農業與其他農業生產模式相比,它主要是綜合效益明顯,遠期效益突出,而農業企業是最講實惠的,他們只看重經濟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經費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近年來用于農技推廣的財政撥款逐年減少,用在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上的更是少之又少,況且少數地方還出現擠占、挪用現象,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因資金問題難以維持。與發達國家相比,一般發達國家的推廣經費占國內農業生產總值的5%左右,世界平均1%,而我國目前僅占0.2%,差距相當大。經費不足已嚴重影響了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
2.4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人才缺乏
生態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它強調的是對現有技術的優化組合,對推廣人員的技術要求高,但我國現有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大部分只有中專學歷,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不多。同時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基層農科站所“網破線斷”的現象。另外,我國平均2000多個農業勞動力中僅有1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而發達國家平均不足400人有1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我國生態農技推廣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撐和人才支持,這嚴重影響著生態農業推廣和發展。
三、我國進一步推廣生態農業技術的對策
3.1建立適應生態農業發展需要的科技創新體系
生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要緊密結合農業科技發展綱要的要求,以農民增收、農業現代化為目標。一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研究機構和農業高校為依托的技術創新體系,使它們相互合作、形成彼此分工、相互聯系的農業技術創新組織體系。二是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生態農業技術創新體系。產學研能夠將農業科技人員、農業科技成果與農戶有機結合,通過農業機構研究形成先進和實用的科技成果,再讓農戶將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它有效地解決了研究開發與產業發展脫節問題,是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途徑。三是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保障體系。農業科技成果是一種公開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因此,要制定保護農業科技創新的配套政策,保證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活動有效與快速地發展。
3.2建立新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1)建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生態農業技術不僅僅限于簡單的耕種技術,重在生態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有利于在特定區域內所形成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農業。因此,建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其功能:一是進行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和傳播過程中要讓農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態規律,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前提下更有效、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保持農村生態平衡。二是建立農業信息交互網絡平臺,把生態農業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向農業技術需求者提供政策、信息咨詢及技術指導,另一方面根據農業生產者的需求,向農業技術供給方確定科研方向,從而保證農業需求與供給之間的有效耦合,也促進農業技術研究、教育和推廣三大部門之間的溝通和信息交流。三是地方各級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要協同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制定和調整本地區農業技術推廣計劃;對推廣項進行管理。另外,對于生態農業的推廣,傳統的技術推廣體系雖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完成生態農業的推廣目標。因此,建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在原有機構的基礎上,根據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的技術要求重新測算農技推廣崗位,定編、定崗。
(2)建立能充分調動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積極性的激勵機制。生態農業技術成果屬于公共產品,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屬于公益性技術推廣范疇,因此,政府要建立保證和激勵機制,一是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使生態農業科研、開發、轉化投入能夠獲得高額的預期收益,從而刺激各利益主體,尤其是私人企業對農業的科研、開發、轉化進行投資。二是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推廣的獎勵制度,對那些在科技成果推廣方面取得重大成績、創造顯著經濟效益的人員要給予重獎。在職稱評聘工作中,把科技成果的推廣情況作為考核科技人員的主要內容,要適當增加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崗位數額,以引導科技人員和科技管理人員加強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三是應當允許和鼓勵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依法進行有償的技術承包,所得合法收入應受法律保護。
2生態農業技術的產業技術化環節
墊料養豬就是采用鋸末、秸稈、稻殼、米糠、樹葉等農林業生產下腳料,配以專門的微生態活性制劑制成墊料,豬在墊料上生活,墊料里的有益微生物能夠降解豬的糞尿,無臭味及其他有害氣體產生,不需要沖洗豬舍,沒有廢棄物排出豬場,豬出欄后,墊料清出圈舍就是優質有機肥。墊料養豬相比傳統養豬具備的較強優勢在于省水、省料、省勞力,提高豬的抵抗力、肉品質,增加養殖效益,無污染、實現糞污零排放。但該項生態農業技術在馬家灣村推廣效果并不佳,本研究認為其原因在于生態農業技術向產業技術轉化,是技術整合、經濟核算、政府補償和文化形塑幾個環節綜合作用的結果,在這些環節上的任何一環缺失或不足就會導致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效果不佳。
2.1技術整合馬家灣村農戶雖然承認墊料養豬是一種較為先進的新技術,但普遍認為,該技術由于應用時間不長,還不夠成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墊料養豬不太適合瀏陽地區的氣候。豬適宜在30~35℃的環境下生長,溫度過高就容易生病。瀏陽地區的夏季氣溫很高,豬舍使用墊料后,墊料分解豬糞便然后發酵,使豬舍溫度更高,往往達到50~60℃,墊料上面不能淋水降溫,豬舍建造又大都達不到通風的要求,豬極易患病。而在冬季則很好,墊料發酵升高了豬舍溫度,適宜豬生長。二是墊料養豬不方便消毒殺菌。豬是群養,每個豬欄養幾十甚至上百頭豬,養殖密度大,容易傳播疾病。墊料里面加了可以殺死病菌的成分,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對于大的疫病作用不大,由于墊料上面不能噴灑消毒液,加大了疫病防治的困難。三是墊料養豬會造成豬成長的差別。環保豬欄很大,一般是幾十到100多m2,一個豬欄養幾十甚至上百頭豬。豬的成長有強有弱,強的一般會長得快、長得好,弱的一般會長得慢、長得小,從整體上拉長豬的平均出欄時間。四是墊料養豬會引發豬的呼吸道疾病。豬長大以后糞便排泄增多,墊料消解不徹底,為了增強消解功能,農戶就得往墊料里面摻加老糠子等材料。而這些材料會影響豬的肺部呼吸,導致一些呼吸道疾病。產業技術是系統性技術。首先,一項生態農業技術只有做到很順利地實現新舊技術之間的替代、交融,很緊密地實現與其他技術的匹配、契合,形成穩定的技術結構關聯,并由此改變自身的形態,成為產業技術,才能發揮其作用。其次,相關群體尤其農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相關農業技術豐富而實用的經驗,他們與自上而下推廣的生態農業技術互補或者相互競爭。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只有結合相關群體尤其農民的經驗才能更好地獲得信任和支持,推廣人員、公司、政府不能只采取一種自上而下的方式向農民傳播生態農業技術,而應該與農民進行更多的溝通和協商,促進相關群體達成共識。在馬家灣村推廣的墊料養豬是高欄環保豬場、墊料降解豬糞便、發酵高溫殺菌,與傳統養豬的矮欄水泥豬場、沖洗豬糞便、消毒防治疫病差異相當大,墊料養豬與傳統養豬的替代、交融的實現,控溫、防疫、喂食等各項技術匹配、契合的實現,都有一個碰撞、磨合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推廣人員、公司、政府和農民對于同一項生態農業技術及技術結構的認識、掌握和運用不盡一致,會就技術發生復雜互動,不斷溝通和協商。生態農業技術之間橫向、縱向的匹配、契合程度,推廣人員、公司、政府和農民就技術溝通、協商的狀況,最終決定著生態農業技術向產業技術轉化的狀況。
2.2經濟核算馬家灣村農戶普遍認為,墊料養豬的成本較高,尤其是在目前豬價不穩的情況下,很難承受。墊料養豬,不能沿用傳統豬場,要改建或者新建環保豬場。因為傳統豬場的豬欄較矮,而環保豬場的豬欄要求較高,里面要放一定厚度的墊料。據估計,建環保豬場的造價大概300元/m2。墊料養豬要求1.7m2養1頭豬,而傳統養豬,1頭豬只要1.2m2,1.2~1.5m2就相當大了,因此環保豬場的豬欄很大,一般是幾十至100多m2一個豬欄。這就增加了農戶的成本。墊料養豬與傳統養豬相比,相同面積養豬的頭數即存欄量減少了,同時每個豬欄的空間大,豬的活動量增大,飼料吃得多,但出欄速度差別不大,賣價也差別不大,很不劃算。墊料公司宣傳1次墊料可以用1年,1年可以養兩批豬,然后換第二次墊料。目前農戶使用墊料的實際情況是:一次墊料不能養兩批豬,墊料用到后期已經不能化解豬糞便,期間要添加好多材料,或者向墊料公司購買新墊料,這樣也增加了成本。環保豬場里豬的成長有強有弱,長得快的能在6個月左右出欄,長得慢的要7~8個月才能出欄,從而把養豬的整體成本提高了。墊料養豬,要經常翻料,墊料化解糞便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翻動得是否勤快,翻動的少墊料就會發霉,豬吃了就拉稀。養小豬時勞動量不大,1周翻1次就行。養大豬時,糞便多,必須勤翻。豬達50kg,每兩天要翻墊料1次,豬達100kg,每天要墊料翻1次。每次翻料至少耗4h以上,農戶感覺增加了勞動力成本。而傳統養豬,100頭豬的規模,每天喂兩次食,用水沖洗一下豬欄,一個多小時就可完成。農戶對墊料養豬成本的考慮,是與豬價行情聯系在一起的。養豬賺錢的時候,不會計較太多,養豬不賺錢的時候,就更精打細算。農戶認為,現在農民打零工都是50~60元/d,以此為標準,豬價要在12元/kg才算賺錢,5元/kg就不賺錢,目前豬價在下降并且很不穩,所以傳統養豬從經濟上來看更劃算一些。產業技術是競爭性技術,它是經過選擇、淘汰而剩下來的技術。農民會針對一項生態農業技術的市場前景和成本進行分析,如果此生態農業技術沒有帶來農民預期的經濟收益,農民不可能采用。因此,生態農業技術轉化為產業技術要經過經濟核算,要針對采用該技術所需的原材料、人力和資金投入進行成本預算,同時,還要對預期銷售收入進行測算。首先,如果沒有經濟核算,生態農業技術不可能進入產業,無法成功轉化的技術,技術本身并不一定差,可能是因為使用成本太高。正是基于經濟核算,所以現實中起作用的農業技術可能并非最優的生態農業技術。馬家灣村農戶雖然普遍認為墊料養豬的成本較高,但是否采用墊料養豬要視豬價行情而定。行情好的時候,養豬能賺錢,發展墊料養豬成本高點尚能接受;現在豬價行情很不穩,并且一直下降,養豬不賺錢,農戶基本上傾向于采用傳統養豬。其次,推廣人員、公司、政府和農民分別從各自的角度對生態農業技術進行經濟核算,致使他們在經濟利益問題上既有共同之處也有矛盾沖突,推廣人員、公司、政府認為有經濟效益的生態農業技術可能并不能讓農民真正在經濟上受益。
2.3政府補償對于墊料養豬這種生態農業技術的應用,當地政府進行了補助,但馬家灣村農戶認為補助力度不夠大。建環保豬場的補助不是按照整個建筑面積算,只補助墊料池的面積(40元/m2),而墊料池一般只占整個豬場的50%~60%。相比建環保豬場的全部成本而言,農戶覺得補助太少。而且,補助有時候未能落實到位,有的農戶只給補一半,有的農戶未獲任何補助。補助是當地政府派人前來檢查、丈量環保豬場后發放的,一些農戶建好環保豬場后卻沒人來檢查、丈量,因而沒有得到補助。至于為什么沒人來,農戶并沒有得到明確的說法。當地政府只給農戶補助一次墊料的錢,第2次的墊料就要農戶自己出錢購買。補助只惠及了頭兩批報名參加墊料養豬的農戶,后續參加墊料養豬的就不再有補助。當地政府扶持一下后,墊料養豬就交由墊料公司進行市場化經營。由于農戶關于墊料養豬成本太高的反映較大,后經當地政府出面協調,墊料公司對墊料實行以舊換新。農戶用舊墊料從墊料公司換取新墊料,舊墊料作價只抵1/3的新墊料,另外2/3的新墊料錢由農戶承擔。目前,就是墊料的以舊換新業務也不再進行。農戶普遍認為,當地政府在環保養豬的推廣上還需加強投入,落到實處,不能哄騙農戶,這樣農戶才能放心去發展墊料養豬。其實只要當地政府補助到位,農戶還是愿意發展環保養豬的。生態農業技術屬于公益性農業技術,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除了考慮技術本身能產生多大的經濟效益外,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其可能帶來的長遠的和宏觀的經濟與社會綜合效益。一方面,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必須盡可能提高農民短期的和長遠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必須達到公益性等計劃性目標,包括社會生態效益目標。在現階段,生態農業技術195與其他農業技術相比,在經濟效益上的優越性并不突出。但是,生態農業技術的發展有利于農業的持續發展,特別是可以緩解農業生產帶來的生態環境惡化等負面影響。初期,生態農業技術的經濟效益可能不高于甚至低于其他農業技術,而農民看重經濟效益,而且比較看重近期的經濟效益,并以此單項指標作為自己采用與否的指南。因此,從生態農業技術所能帶來的社會綜合效益考慮,政府非常有必要對其推廣進行投資。像馬家灣村墊料養豬的推廣,主要制約因素之一就是成本較高、農戶不賺錢,其推廣需要政府加強投入并且落實到位。政府可借鑒當前一些發達國家采用的價格支持做法,如政府對墊料公司提供價格或其他形式的補貼,墊料公司再以優惠的價格賣給農戶。這樣既有利于維護墊料公司的權益,又有利于農戶優惠獲得生態農業技術,更有利于加快生態農業的發展,從而達到“多贏”的目的。
2.4文化形塑馬家灣村農戶普遍認識到,墊料養豬在環境保護方面確實優于傳統養豬。傳統養豬用水沖洗豬舍,把豬糞便沖向溝渠,再流到河里,環境污染嚴重。這樣受污染的生活用水對人類健康不利。農戶逐漸意識到健康與環保的關系。環保養豬能夠減少甚至從根本上解決村里的污染問題。但是,農戶的環保意識還不強,對于墊料養豬,農戶還是考慮成本問題更多一些。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養豬賺錢,可以搞環保;養豬不賺錢又要搞環保,那就不搞”。產業技術受到文化的很大影響,內含一定的文化意味,并且技術的體系化、系統化程度越強,技術結構關系越復雜,其文化屬性也就越強。生態農業技術向產業技術轉化過程中,其質的規定性要經過“文化形塑”。首先,生態農業技術引入一個地方必須考慮文化適應問題。一項生態農業技術尤其整套技術的引進,不僅影響到當地原有的農業技術體系,而且對農民等相關群體的生產、生活、行為、觀念都會產生較大沖擊,可能引發一定程度的文化沖突。其次,相關群體尤其農民的文化水平越高,對生態農業技術的理解越多,他們就越支持技術的推廣。相關群體尤其農民所掌握的生態農業技術方面的文化知識以及對技術所持有的態度,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文化沖突的狀況。馬家灣村深受傳統養豬造成的環境污染之苦,普遍認識到墊料養豬對于環境保護的好處。這是墊料養豬最初能在馬家灣村得到一定范圍推廣的重要原因,現在雖然大多農戶都已暫停采用,持觀望態度,但并未完全放棄,也是逐漸濃厚的環保文化作用的結果。
3促進生態農業技術向產業技術轉化的建議
3.1吸引農民參與,為農民提供先進適用的生態農業技術為促進生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建立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生態農業技術研發、推廣的良性循環,拓寬推廣渠道,創新生態農業技術服務模式。推廣時要選擇適合當地的技術,優先推廣那些高產優質、簡單易學的生態農業技術,并提供相關的配套信息。我國目前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廣方式,生態農業技術研制出來之后大多由政府組織推廣。生態農業技術需要協調生態、經濟和社會三方面的利益,往往是比較復雜的技術,事先確定好推廣內容的自上而下的推廣方式常常不能奏效,不能解決生態農業發展中的難題。農民對生態農業技術應用的具體情況往往比研發、推廣人員更加清楚,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需要農民參與,需要吸收農民的生產經驗、創造性思維。農民的參與可以保證所研究的技術更符合農民的需求,更適合當地的生產條件,可以發揮出農民在技術實施過程中的適應性修正能力。在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發階段,農民參與主要體現在技術需求的表達方面,以及把新技術與現有農業生產措施結合起來等方面;在生態農業技術的實施階段,農民參與主要體現為大范圍內對新技術進行檢驗、評估并內化到現有生產措施中。因此,一方面各種高等農業院校、農業技術學校和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機構可以對農民進行正規系統的生態農業技術教育培訓。另一方面,借鑒國外經驗,可以開辦農民田間學校,實行自下而上的參與式農業技術推廣方式,以農民為中心,以田間為課堂,以實踐為手段。
生態農業是當前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它是指在不損害環境和不影響生態發展的前提下,結合現代科技成果與傳統農業經驗,融合生態學等理論知識,建立起來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模式。生態農業的發展應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基于生態農業的發展要求,傳統的植物保護技術需要進行一定的發展創新,以達到有效防止病蟲害的目的,同時還要注意減少環境污染,降低成本,提高農業質量,實現傳統農業向綠色、無公害、可持續的方向上發展。
作為生態農業建設發展的重要內容與條件,植物保護技術運用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植物保護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了植物保護手段。在傳統的植物保護方式中,為了處理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危害,常采用噴灑農藥的手段來殺菌,而化學農藥含有有害物質,存在污染,影響農業生產質量,而對植物保護技術的創新應用則避免了傳統植物保護方式的弊端。植物保護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生態農業的發展。植物保護技術可以減少病蟲害給環境帶來的污染,同時技術本身也對生態環境沒有過多的負面影響,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保護技術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農業成本,提高了農業發展質量,降低了病蟲害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2 植物保護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運用
2.1 “三誘技術”的運用
所謂的“三誘技術”,具體就是指頻振式殺蟲燈、黃板和性誘劑。頻振式殺蟲燈屬于一種物理方法,誘殺害蟲時主要使用到了光、波、色、味4種方式。該項技術的效果目前已經得到普遍的認可,殺蟲范圍和殺蟲量都極大,同時還具有無污染,無毒害等優勢,安全性好,有利于降低蟲害所帶來的威脅,綜合效益好,可以在生態農業中推廣應用;黃板誘殺技術是一項物理防治技術,是利用害蟲趨黃性特點來對趨黃害蟲進行誘殺。在傳統的葉莖類植物防治中,農藥藥性大,不符合生態農業理念,而黃板技術的應用則具有綠色環保、成本低等優勢,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性誘劑是當前植物保護技術中的一項新型綠色防控技術。
2.2 防蟲網阻隔技術的運用
防蟲網阻隔技術屬于物理手段,顧名思義就是利用防蟲網對害蟲進行阻隔,防止其進一步危害和繁殖。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一般采用22目防蟲網即可。通過在生態農業中運用防蟲網阻隔技術,其價值意義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可以有效阻隔害蟲繁殖,達到植物保護的目的;可以適當調節環境中的溫度和濕度,對炭疽病、軟腐病等方面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預防效果。因此綜合來看,防蟲網阻隔技術的運用符合生態農業的發展理念。
2.3 其它植物保護新技術的運用
隨著生態農業的蓬勃發展,各種植物保護技術也在不斷創新進步,各種植物保護新技術在生態農業中也開始被廣泛應用。實際上在實施植物保護過程中,不能單一依靠某一項防治技術,要想提高防治效果,需綜合物理、化學、生物、生態等多種手段,確保植物保護的效果。
生態農業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在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建立起來的多層次,多功能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隨著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國家的農業走上了高投入,高產出的道路,也就是投入大量的能源,農業動機械、化肥和農藥等,以獲得農業的高產。這種做法,實現了農業高產的同時,也造成了能源和資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嚴重的環境污染。而新型生態農業,能在有限的土地空間,創造出更具效益的農業價值,既能對農業發展起著增長作用,解決現面臨的“三農”問題,又能對生態環境起著保護作用,實現農業對生態平衡的效益作用。并朝著資源多功能分配和利用,循環式發展,多種產業共同受益的方向發展。所以中國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新型生態農業的發展程度是個衡量尺度。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便開始了生態農業的建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新型生態農業還需不斷深入發展,遍及各個縣市。
我國生態農業經過20多年的推廣歷程,依然處于試點階段,可以說生態農業在我國的推廣步履緩慢,這其中既有內部因素的制約,也有外部因素的影響。本文著重分析生態農業推廣緩慢的技術創新內因。
推廣學認為,影響一項創新被采用速度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創新的特性。這里所講的創新特性強調的是指潛在采用者對創新特性的認識,或者說是潛在采用者所感知到的創新特性,而非技術專家或行為變革者所理解的創新特性。要想推廣我國的生態農業,必須先了解它的技術創新特性。研究表明,影響創新采用的創新特性主要相對優越性、相容性、復雜性、可實驗性和可觀察性。
1、生態農業的相對優越性
所謂相對優越性,是指一項創新的采用較未采用前的狀況的改進程度。創新優越性與創新采用率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即潛在采用者感到創新的優越性越明顯,其采用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謂生態農業的相對優越性指的是生態農業與以往其他農業(傳統農業、石油農業)的相對優越程度。下面主要從效益性因素來分析。
這里所說的效益性因素包括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我國當前的生態農業的試點來看,生態農業的三個效益是較為明顯的。
我國1993年開始建立的51個生態農業示范縣經過5年的實踐,取得了比預期更好的效果。首先是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據有關資料統計,51個縣中實施生態農業建設的,1994~1997年平均年增長分別為8.4%、7.2%和6.8%,比全國同期平均水平分別高2.2%、0.6%和1.5%。其次是顯著改善了生態環境。經過5年的努力,試點期間水土流失治理率達73.4%,土地荒漠化治理率達60.5%,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提高。其三是推動了農村社會的進步,拓寬了農林牧漁各業的生產領域,緩解了新的就業壓力。
但是,生態農業與其他農業生產模式相比,在經濟效益上的優越性并不突出。在全國2 400多個生態村和生態試點中,幾乎沒有一個村鎮經濟發展水平能在當地居于首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者居多。縱觀我國所有的億元村鎮,均是靠大力發展鄉鎮工業致富的。而追求生態建設的村鎮,主要力量都放在了改土造田、林網建設、太陽能建設、沼氣利用、生物鏈建設上了,工業往往發展不快,或者被有意加以控制。因此,在現階段,由于各種限制,生態農業的生態效益還無法“顯化”為豐厚的經濟效益,它主要是綜合效益明顯,遠期效益突出,而農民是最講實惠的,他們只看重經濟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經濟效益,并以此單項指標作為自己行為的指南,從而大大縮小了農民對生態農業優越性的實際體驗。
2、生態農業的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潛在采用者認為創新與其需要、既有的觀念、以往及現在的經驗等相適合的程度。從創新采用導致的不確定性而言,相容性越高,意味著采用創新的不確定性越小,從而對采用者的沖擊越小,不至于受太大的抵制。一般來說,相容性往往會影響潛在采用者對創新的認可。
就目前來說,我國廣大地區的農民對生態農業知識知之甚少,對常規農業存在難以割舍的戀舊情結,再加上我國農業的總體利益較低,農民們從心理上認為農業不能使自己致富,因而對生態農業持懷疑態度,沒有情感上的需求。一方面是因為常規現代化農業從50年代起就開始宣傳,已對農業科技人員、管理者和農民起到較深的潛移默化作用,人們一講農業現代化就自然想起“四化”,對“四化”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不熟悉,對全球現今的新發展不了解,習慣性認識有意無意地阻礙著人們對生態農業的認同。另一方面,生態農業畢竟是一種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實質內涵、它的優越性和他的技術要求,推動起來也容易被動和盲目。此外,我國生態農業研究和實踐上處于起步階段,理論上的闡述比較復雜,科技研究還不夠深入,實踐效果的定量分析和描述也很不夠,尤其是未總結出一套讓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短時間內就出效益的生態農業實用技術,這些也是影響生態農業相容性的原因。
3、生態農業的復雜性
復雜性是指一項創新被認為難以理解和使用的程度。一般說來,創新越易于理解和使用,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就較大。復雜性和采用者對自身能力的評估都是一種主觀感覺。一種創新的復雜性越高,自覺可以領會和使用該創新的人就越少,因此人們采用創新的可能性也就越低從總體上講,我國生態農業比較復雜難以理解。首先,生態農業的系統既是一個復合生態系統,又是一個松散的集合體,有多重時空上的相對獨立的組分組成,這些組分按一定的比例組合在一起,或構成時間上的延續,或得到空間上的互補。其次,在食物鏈設計上,試驗的農業生物數量和種類、物質和能量投入的最佳值、生產管理條件等都要從實踐中獲得數據加以分析,拿出科學的依據,而這無疑是一個艱辛和復雜的過程。其三,生態農業的原理、原則過于抽象,難于為大多數農民所掌握。例如,何為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如何協調系統和組分間的關系?如何充分發揮系統的組織作用等等問題,這都是很難掌握的。最后,生態農業強調的是對現有的技術的優化組合,這是生態農業的創新之處,但過多的利用現有技術往往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即生態農業同其他農業形式沒有什么區別。同時,由于生態農業的技術支持系統不過硬,缺乏具體的優化組合技術,又受系統復雜多樣性的影響,如何在實際生產中實現技術的有效組合仍是一個難以把握的問題。如農業資源保護增殖技術、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農業環境綜合整治技術等都比較抽象難懂,再加上農民的知識水平有限,要真正掌握生態農業的技術可以說是非常困難。
4、生態農業的可實驗性
可實驗性是指用戶在正式采用創新前對創新性能所能試驗、考察的可能性。由于采用創新的決策過程是一個需要不斷消除不確定性和風險感的過程,即使是有限度的實驗或使用,也能夠使用戶對創新的特點和功能有一個實在的感覺,幫助消除諸多擔憂和疑慮,從而有利于創新的擴散,因此,創新的可實驗性越強,創新的采用率越高,它們之間有正向的相關關系。
總體上講,我國的生態農業的可實驗性較差。由于生態農業是一個涉及多學科技術的生產體系,技術種類需要多而且整合起來還比較復雜,且短期內不易見效益,單靠農民現有的知識水平難以消化和掌握,更別提單獨操作和實驗了。特別是對生態農業的早期采納者來說,它們對生態農業可實驗性特別看重,因為它們可參考的經驗不多,他們可以借鑒的通常只有從大眾媒體獲得的有關生態農業的一般知識。因此,他們常常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感,對采用可實驗性較差的生態農業可以說是慎之又慎。從宏觀上來說,對于一個生態農業示范縣或省,生態農業是一個涉及多學科多部門的事業,建設面廣,綜合性強,單純靠某一個部門的力量是難以奏效的,生態農業必須在政府的領導下,把相關部門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結合起來,按照各自的業務要求,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統一協調,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農民采用生態農業的積極性,以彌補生態農業可實驗性較差的不足。
5、生態農業的可察性
可察性是指創新的采用結果對其他人來說顯而易見的程度。有些創新被采用后不易為人所知,有些創新的采用則一目了然,盡人所知,通常,對大多數創新來說,可察性是和其采用率呈正相關關系。
由于生態農業畢竟是農業,無論是生產過程或是最終產品,外觀上和其他農業的區別不大,其效益具有滯后性,因而,導致其可察性在短時間內不夠明顯。各種生態農業類型1999年比1995年糧食產量增長幅度遠沒有環境效益的增幅大,單從糧食產量這種可察性方面來看,生態農業的可察性就比較低。不過,近年來,我國大力宣傳和發展生態農業,特別是51個生態農業示范縣建設的成功,生態農業與其他農業相比,可察性有所提高。
從當前的農業生產來看,新型生態農業已有所體現與發展。林下養殖酒是一個典型例子,將養殖業與林業種植相結合。改變了過去僅僅以林業為主或僅僅以養殖為主的單一生產結構,形成了具有多種物質循環的關系和物質多級利用的農業生態系統。首先,養殖業規模不斷擴大,使得副產品在林業中得到普遍利用,這使得養殖產業而帶來的環境問題得到解決,同時又開發了林業生產。
1.1設施蔬菜產地環境評價
首先對清潔生產示范區產地環境條件監測評估,對灌溉水、土壤等的質量取樣分析,符合國家無公害產地環境標準基本要求。
1.2設施蔬菜生產農業投入品管理
生產中所用種子具有優良的品種特性和種子特性,為有品牌的正規產品。清潔生產過程中施用的有機肥料、無機肥料、生物肥料均應達到國家、行業或地方標準。所用農藥應遵循高效、低毒、低殘留原則,嚴禁在生產中使用國家已禁限用的高毒、高殘留、致癌、致畸農藥及其混配制劑。農膜質量應符合《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標準》,特別是農膜厚度不低于0.008毫米、抗拉強度高,以便回收。
1.3建立節水灌溉設施
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常年種植作物習性,在改造完善蔬菜生產大棚的基礎上,建立膜下滴灌(或溝灌)系統和配套設施,來提高水肥利用率。
1.4應用先進農藝措施降低病蟲害發生
在蔬菜生產大棚內通過推廣秸稈反應堆技術、地膜覆蓋技術等農藝措施進行調溫、調濕,來保水、保持養分,以達到增加蔬菜抗病蟲害能力。
1.5推廣地膜使用及回收技術
嚴格使用0.008毫米以上厚度地膜,杜絕使用超薄地膜,以降低廢棄地膜撿拾難度,提高殘膜的回收率,避免造成白色污染。
1.6完善清潔生產配套設施
建立棚室操作管理間緩沖溫室內外溫差,便于生產者更換工作服;同時,配套消毒池、紫光燈,對農事工具消毒,避免生產者將病菌帶入棚室內。建立棚室多用途通道,可用于噴藥、灌溉、運果等生產操作。
1.7建立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設施
針對蔬菜廢棄物及農作物秸稈亂扔亂放未轉化利用、易產生病蟲害、易污染環境的問題,在蔬菜產區建立堆漚池、發酵池,采取廢棄物收集—粉碎—置于發酵池—投加發酵菌種—有機肥料—回田的技術模式,建立蔬菜清潔生產及廢棄物資源化高效利用的集成技術體系,將所生產的有機肥料回田使用,改善土壤結構,提高肥力,達到蔬菜廢棄物處理無害化,循環利用,保障農產品安全,改善生態環境。建立田間垃圾回收池,將地膜、塑料、育秧盒和化肥、農藥、除草劑等農業投入品的包裝袋等廢棄物集中分類收集、處理,統一運送至廢舊塑料回收加工利用企業,進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1.8建立設施蔬菜產品質量監測制度
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區域要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監測制度。通過建立農產品產地生產檔案,實現農產品生產可追溯。合理安排監測密度、監測品種,由專業檢測機構對蔬菜質量進行檢測,為蔬菜產品安全提供保障。
1 沼氣生態農業技術釋義及功用
1.1 釋義
沼氣生態農業技術目前已經日益成熟,是按照生態學原理,以建設沼氣為紐帶,將畜牧業的下腳料、種植業的尾料等科學合理地配比在一起,經過農業資源整體優化,使農業生態系統內能量多級利用,物質良性循環,達到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的目的,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技術。
1.2 功用
沼氣是一種生物能,是自然界的綠色植物吸收太陽光的能量合成有機物。人畜把合成的有機物消化掉后,還有一半左右的能量又隨糞便排出體外,如果把人畜糞便的能量進行再利用,就能轉換回收而得到廉價的可燃性氣體,這就是沼氣的轉化生產過程,同時可以得到發酵后的沼液和沼渣。有關資料表明:沼肥是優質的有機肥,人畜糞便經沼氣池厭氧發酵后,全氮保存率達114%(敞口堆漚肥全氮保存率僅為68%),其中氨態氮增加20%以上,磷鉀沒有明顯的損失,以沼肥作為農作物的肥源,比直接施用人糞尿和化肥產量有明顯的提高,其增長幅度分別為:糧食作物5%~8%,經濟作物8%~16%,蔬菜增產幅度高達20%以上,且在品質上有大幅度的提高。通過沼氣綜合利用技術的開發研究,將沼氣用于塑料大棚增溫和補施CO2氣肥;將沼液用于農作物根外追肥、用于農作物的浸種消毒劑、殺蟲殺螨劑,將沼渣用于栽培有機農作物、蔬菜等的生產。
2 沼氣技術的應用保證生態農作物生長
2.1 農作物生長需要一定的CO2氣體肥
蔬菜生長靠吸收CO2,并且CO2濃度要在0.1%左右最為最適宜,但空氣中CO2含量是0.03%,日光溫室里作物光合作用旺盛期的CO2只有0.02%。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農作物的生長所需要的CO2遠遠滿足不了作物生長的需要,為此要想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就需充分利用沼氣的作用,燃燒沼氣來提高CO2氣體肥,確保農作物的需要。有關實驗表明:無論是葉菜類還是果菜類,在CO2濃度增加時,除了植株的光合速率明顯提高外,其株重、葉面積及干葉比均有增加。大棚黃瓜在增施CO2及沼渣、沼液后,黃瓜早期產量增長36%,產值增長44%,總產量增長29%。番茄和青椒在定植后開始增施CO2及沼渣、沼液,增產效果也很明顯。番茄較對照可平均增產21.5%,青椒較對照增產30%,坐果率可增加20%左右。
2.2 沼氣發酵是生化眾多微生物的過程
在這過程中產生的沼液、沼渣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氨基酸、微生素、蛋白質、有機質、腐植酸等成分。在蔬菜上噴灑沼液可以被植物植株直接吸收利用,能加快葉綠素的合成,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從而促進農作物體內物質和能量的代謝,提高農作物吸收肥水的能力,使農作物生長健壯旺盛,從而產生明顯的增產作用和抗病蟲能力。溫室蔬菜增施CO2及沼渣、沼液后,不但增加了蔬菜產量和提高了經濟效益,同時也改善了蔬菜的品質,深受消費者歡迎,經過對黃瓜和番茄果實進行分析,果實中VC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有所增加,黃瓜的可溶性糖比對照增加13.8%,病蟲害也有大幅度降低。
3 沼氣生態農業技術的效益分析
3.1 經濟效益分析
2006年沂水縣統計局資料:建1個8~10m3的沼氣池,日產沼氣1.5~2m3,可滿足一日三炊及照明用能。被調查戶的沼氣池平均使用壽命在30年左右,初次需投入成本1226元。年均建池材料成本為132.88元,年均維護費54元,年均投入沼氣原料費為116.11元,年均其他費用為3.24元,共計306.23元。以前使用其它的燃料費用年均煤炭用量為693.75kg,按0.65元/kg計算,要花費450.94元;農作物秸稈用量為1062.5kg,按0.1元/kg計算,要花費106.25元,柴枝用量為475kg,按0.39/kg元計算,要花費185.25元,液化氣用量為5.44罐,按每罐78.3元計算,要花費425.95元,共計1168.39元。從花費情況看,使用沼氣每年可以節省862.16元。利用沼液、沼渣施于農作物,每年可節省化肥350kg,減少化肥支出約1200元;利用沼液、沼渣優質有機肥,調整了種植業結構,發展熱帶水果、冬季瓜菜和其它經濟作物,增加了種植業收入。
3.2 社會、環境效益
人畜糞便投入沼氣池發酵后,能有效地將寄生在人畜糞便的細菌性病源、病毒性病源、寄生性病源及蚊蠅蟲卵沉降殺滅。人畜糞便直接投入沼氣池發酵,在沼氣池密閉條件下,微生物分解物質和能量代謝呼吸釋放出惰性物質可在池內循環利用,不存在堆漚方法產生的環境污染;人畜糞便經過沼氣池發酵,可直接用做無機肥料、養殖等,不產生二次污染;農村使用沼氣,還能有效地減少傳統炊事煙熏火燎所帶來的紅眼病、哮喘病等疾病。
1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構建的意義
認識到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意義,是樹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意識,激發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構建動機,產生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行為的前提與基礎。對此,在發展生態農業、進行相關技術推廣時,需要全面了解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意義。由生態農業的內涵與特征可知: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在已有農業建設經驗基礎上,利用先進科學技術與現代化管理方法,能獲得較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質高效農業。生態農業要求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將現代農業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有機結合;將糧食生產與林業、漁業、畜牧業等有機結合;將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有機結合,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實現資源開發、能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因此,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生態農業具備綜合性、高效性、持續性、地區性和多樣性等特征。對此,有必要進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創新,構建適應于發展生態農業的技術推廣體系,改善傳統農業技術推廣的不足。由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現狀分析可知:相對于生態農業發展速度而言,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存在滯后性,主要表現為推廣體系不完善、推廣方式單一、推廣人才匱乏、推廣資源配置不合理、推廣體系建設投入力度不夠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制約了我國生態農業的建設與發展。對此,有必要加強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研究指導實踐,加快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我國生態農業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2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構建的要求
生態農業作為現代化高效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差異性決定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具備新要求、新挑戰。對此,在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時,需要全面了解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要求,從而能夠確定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原則與建設方向。基于經驗歸納與總結,生態農業技術推廣要求具體表現如下。
2.1注重地域差異性分析
地域不同,生態農業構成要素不同,在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農業技術、農業信息、農業資源也不同。這就需要我國在進行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時,能夠立足地域差異,包括區域地形差異、區域土壤差異、區域氣候差異、農區種植物差異、區域農民職業素養差異等,針對性地推廣農業技術。
2.2強調“授人以漁”
生態農業的綜合性、多樣性、持續性等特征,決定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重心不僅僅在于現代化農業技術、農業生產設備的宣傳與推廣,更在于讓農民知道生態農業的內涵與發展意義,掌握發展生態農業的關鍵技術。如能夠根據生態規律進行農作物種植;能夠與農副產品加工商、銷售商建立合作關系,自主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能夠自覺引入先進生產理論、田間管理技術進行生產模式創新等。
2.3要求政府主導,關注綜合效益的提升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公益性決定在技術推廣體系構建過程中,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為技術推廣提供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與此同時,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僅需要具備計劃價值,也需要具備市場價值,能夠推動農業經濟化、市場化、社會化、生態化發展。
3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策略
1.傳粉昆蟲的種類在濰坊地區,自然界傳粉昆蟲主要有:蜂類(蜜蜂、壁蜂、胡蜂、土蜂、熊蜂、馬蜂、木蜂、砂泥蜂、花黃斑蜂、切葉蜂等),蠅類(食蚜蠅、麗蠅等),蚊類(癭蚊、搖蚊等),蝴蝶類(蛺蝶、粉蝶、弄蝶、鳳蝶、灰蝶等),甲蟲類(金龜子、花甲、叩甲、葉甲等),瓢蟲類,薊馬類(牛角花齒薊馬等)及蛾類等。2.傳粉昆蟲的作用傳粉昆蟲為植物提供傳粉服務,可使植物得到充分選擇受精的機會,順利繁衍,增強雜交優勢,提高果實和種子的產量(25%~60%)與質量;保障糧食、果蔬安全,提供蜂蜜、蜂王漿、蜂膠、蝴蝶幼蟲高蛋白食品等多種副產品,維持植物遺傳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二、導致傳粉昆蟲數量下降的因素
濰坊地區傳粉昆蟲數量下降,是多因素綜合作用造成的。1.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程度的提高濰坊是全國的菜籃子、果筐子、糧袋子。土地規模化耕作、集約化生產、單一化種植,造成半自然生境減少、生物多樣性改變,顯著減少或改變花粉、花蜜的供應和傳粉昆蟲的棲息環境,導致傳粉昆蟲的密度或多樣性的降低、群落結構的類同化趨勢加快。2.農藥化肥的施用威脅傳粉昆蟲雖然執行“農藥、化肥用量只減不增”的原則,但農藥、化肥對傳粉昆蟲的威脅程度逐步提高,主要是其毒性能影響傳粉昆蟲的生物學特性(如代謝毒劑的能力和覓食行為等)。如新煙堿類農藥對傳粉昆蟲的行為和生理有廣泛的影響;耐除草劑的作物,減少花粉和花蜜對傳粉昆蟲的供應;化肥中某些元素的大量富集,引起花蜜含量降低,對傳粉昆蟲的吸引力下降;環境污染會導致蝶類、野生蜂種群數量減少。3.傳粉昆蟲易受病菌的侵染為害傳粉昆蟲易遭受真菌、細菌、病毒、原生動物和寄生蟲的侵染為害。如瓦螨等病原體能夠發生寄主轉移,侵染野生蜜蜂并傳播病毒,蜜蜂的群居性大大加速了其個體間發病率以及病原體和寄生蟲傳播的概率,導致種群數量減少。4.外來物種的入侵制約傳粉昆蟲隨著對外交往日益擴大,造成外來物種入侵,通過大量繁殖和擴散,影響當地生態環境,危害動植物多樣性,摧毀或改變當地生態系統,使其變為以入侵物種為主導的傳粉系統,大幅降低當地土著傳粉昆蟲的種群數量。據調查,侵入濰坊的外來物種主要有:美洲商陸、空心蓮子草、豚草、地毯草等,這些外來物種與當地土著生物爭奪生存空間、生態位,有的還釋放多種化感物質對禾本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降低土著生物的生存能力,導致部分土著傳粉昆蟲自然群體減少,甚至瀕于滅絕。5.暖冬現象引起傳粉昆蟲的遷移氣候變化也成為影響傳粉昆蟲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自2008年以來,濰坊已出現多個暖冬。有科學研究證實,熊蜂和蝴蝶等野生傳粉昆蟲的季節活動豐度和地理分布范圍與氣候變化有關。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下,濰坊地區的野生熊蜂已無法跟上本物種在北部分布界限處的氣候暖化步伐,整個種群分布不斷向北遷移,導致熊蜂在當地的分布范圍越來越窄。
沼氣生態農業技術具有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是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技術模式之一。然而我國農村沼氣普及率僅為10%,所以應用推廣潛力大。
沼氣能源生態農業模式,就是以沼氣為紐帶,實現物質多層次利用、能量合理流動的高效農業生產方式。其功效是循環利用、持續發展,節能減排、生態平衡。其作用是前促養殖,后帶種植,使農村的“三廢”(秸稈、糞便、垃圾)變成“三料”(燃料、飼料、肥料),實現“三凈”(家居凈、庭院凈、飲水凈)、“三省”(省柴、省電、省勞)、“三增”(增肥、增產、增效)、“兩減少”(病蟲害減少、投資減少)目標。具體模式是以企業為龍頭,以沼氣為紐帶,對沼氣、沼液、沼渣多層次利用的“養殖—沼氣池—種植”循環發展生態農業模式。這種模式使沼氣池和農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既獲得了清潔能源,又改善了農村衛生環境、實現了節能減排,是發展綠色種養業、實現“兩型”社會的有效途徑。
沼氣生態農業,通俗地說,就是通過建沼氣池,利用人畜糞便、生活污水及農業廢棄物等入池發酵,產生的沼氣、沼液和沼渣用于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從而形成生活—沼氣發酵—生態農業的良性發展體系。
一、沼氣生態農業的特點
沼氣生態農業技術是農村經濟發展的菜籃子工程,家庭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好途徑。
(1)沼氣和沼氣肥達到合理利用,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由之路。一方面,通過沼氣發酵,獲得的沼氣可解決農戶的生活用能,產生的沼氣肥是一種優質的無污染的肥料,施用于蔬菜地,不但可代替化肥和減少農藥的使用量,而且使土壤增加了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沃土工程的發展;另一方面,豬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通過內山墻的通氣孔流進日光溫室,使溫室內二氧化碳含量從0.1‰增加到1.2‰,有利于蔬菜生長,而日光溫室內蔬菜通過光合作用呼出氧氣,通過氣孔流進到豬舍,有利于豬的生長。 (2)養殖業和種植業通過以沼氣為紐帶,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達到高度利用有限的土地、勞力、時間、資金等,以獲得高效益的增加。 (3)對于可利用的資源—沼氣,如果,達到科學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可促使農業生產向大農業轉化,有利于“兩高一優”農業的發展,達到少投入,多產出的目的,同時對土地和環境做到有效保護。 (4)過去養豬,豬糞污染環境,糞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體,它可通過多種途徑污染水體、大氣、土壤和植物,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健康。推廣沼氣生態農業技術后,豬糞便直接流進沼氣池。一是防治糞便污染環境;二是豬糞便經過沼氣發酵后,沼氣肥達到無害化效果;三是減少了對土壤的污染;四是消滅了蚊蠅滋生場所,切斷病原體的傳播途徑。因此,沼氣發酵處理糞便,凈化了環境,減少了疾病,大大改善了農村的衛生面貌,提高了農民的健康水平。
二、沼氣生態農業技術的綜合效益
(一)能源環境效益
實例:如一戶在300~1000m2菜地庭院內,一次性投資1000~1500元,建一個8~10m3沼氣池,年養豬10余頭,正常運行一年,基本上解決了一家3~5口人的炊事用能,每年可節約煤炭1~2噸。因此,推廣沼氣生態農業技術,一是改善生態環境,是加快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措施之一,二是一口沼氣池一年可減排13千克二氧化硫,1.5噸二氧化碳,凈化了空氣質量,三是沼氣發酵可以殺滅蚊蠅、蟲卵、傳染病菌等,防止疫病的傳播,有效地改善了農村環境衛生狀況,保護了農民的身體健康。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這對農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無公害農產品向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發展,從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發展。植保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無疑在傳統農業乃至生態農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1生態農業的內涵與對植保新技術的要求
生態農業就是要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按照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應用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最終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1]。相對傳統農業而言,生態農業對植保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發展生態農業,各項植保新技術的應用十分重要。它能夠在一定的范圍內,有效地防治病蟲害,節約成本,減少環境污染。只有保證農業生產做到低成本高效益,農業生產才能做到科學、穩定、持續地發展[2]。因此,必須要用“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理念武裝每一個農業生產者。
2植保新技術在生態農業上的應用與作用
農業生產要科學、穩步、持續地發展,就必須用科學的思想武裝頭腦,用科學的模式發展生產、用科學的方法管理生產、用科學的技術推動生產。在栽培制度上大力推廣“三免”技術,在田間管理上大力推廣“三避”技術,在植保措施上大力推廣“三誘”技術,最終獲得“三高”效益。“三誘”技術是植保近年來推廣新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的植保上應用較多,效果也很好。因此,植保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對生態農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
3植保新技術——“三誘”技術的應用
3.1頻振式殺蟲燈
自2004年以來,雁山區普遍使用頻振式殺蟲燈,效果十分明顯,深受廣大農民朋友的歡迎。在高溫季節,水田和蔬菜地誘殺成蟲中多的可達700余頭,主要誘殺種類有斜紋夜蛾、銀紋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地老虎、吸果夜蛾等。
從過去的幾年實踐中可以觀察到,殺蟲燈殺蟲譜廣,防治效果好。未使用殺蟲燈前,高溫季節每個月噴藥防治金龜子、螟蛾科害蟲等4~5次,通過使用殺蟲燈后,螟蛾科害蟲可不用藥防治,每個月噴藥防治其他害蟲1~2次,平均每月用藥次數減少3次以上,可減少1/2用藥量,平均可節約農藥防治費900元/hm2以上,同時還能節省人力,減輕勞動強度。再就是減少下季作物或來年的蟲口密度,更為有效地減少之后的病蟲害防治成本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利用頻振式殺蟲燈在防治害蟲中有3個方面的好處:一是消滅大量成蟲,可減少種群數量,降低蟲口密度,減輕危害;二是可減少化防次數和農藥用量,減輕農藥對蔬菜、環境的污染;三是可根據誘集結果,預測害蟲的發生趨勢,有利于科學防治。通過對新老燈區菜農的調查,其一致反映殺蟲效果很好。總的看來,頻振式殺蟲燈殺蟲譜廣,殺蟲量大,對蔬菜田主要害蟲均有良好的誘殺效果。殺蟲燈用物理方法殺蟲,無污染,對人畜無毒。在雁山區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水果生產基地已經廣泛使用。
3.2黃板
黃板對多種趨色(黃)害蟲有較好的誘殺效果。黃曲條跳甲在雁山區個別葉菜類生產基地上群眾普遍反映較難防治,要使防效較好則所用農藥毒性較大。但根據在其他葉菜類蔬菜基地上使用的結果較好的情況可知,應用得好、使用得當同樣可防治黃曲條跳甲。在小白菜的一造生產中應用調查,1張黃板最多可粘住黃曲條跳甲364 頭,一般也能粘蟲83~241頭,關鍵是要貼近蔬菜和加大用量。因此,只要使用方法正確,對黃曲條跳甲也有明顯的防治效果。該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在葉菜類蔬菜田中高毒農藥的使用量。
3.3性誘劑
斜紋夜蛾性誘劑在1個誘芯使用期內誘蟲數量最多的有384 頭,一般為260~320 頭。不同的作物誘蟲效果不一樣[4]。小菜蛾性誘劑:2009年春在大埠鄉塘頭村進行小菜蛾性誘劑試驗,在1個防治周期內,誘蟲量最多的小菜蛾性誘劑在1個甘藍生長季節內可誘殺853頭成蟲。其他誘劑:如小食蠅誘劑等經試驗和使用后證實,誘蟲效果也很好。
4結語
因此,植保新技術,尤其是“三誘”技術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沒有植保新技術的應用就無法說搞好生態農業、發展農業生產。只有不斷地應用和發揮新技術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發展生態農業。
5參考文獻
[1] 陶衛紅,孫積貴,康發柱,等.植保新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J].新疆農業科學,2000(Z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