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4 11:34: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放射性輻射防護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Long distance pipeline in large rivers within the safety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method
Zhang Ping
( Jiangsu Petroleum Exploration Bureau oilfield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Jiangsu Jiangdu 225261 )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of a long distance pipeline and local planning and building more and more, long distance pipeline route by the terrain and the local planning, local pipeline laid in only in the river,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large river by masonry box culvert in the way of protection for pipeline safety, channel construction and pipeline installation construction the difficulties, construction method, safety, quality and other aspect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Key words: Long—distance pipeline; large rivers; safety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method
前言
由江蘇油建承建的貴陽—遵義—重慶成品油管道工程途經貴州省遵義市松坎鎮,該鎮境內線路由于地形限制及地方規劃等原因,管線只能在松坎河河道內進行敷設。松坎河屬于季節性河流,干旱季節河流水面寬30米~60米、一般流速3~4米每秒、水深40~60厘米,夏季為雨季,河流沖刷量較大,沖刷深度一般為2.5米。管線整體在河流中敷設約6km,為保護管道免受河水沖刷導致破壞,根據設計要求,采用在河道內砌筑箱涵的方式對管道給予安全保護。
1.施工準備
1.1技術準備
1.1.1熟悉設計文件,查閱有關施工技術資料,施工現場地質資料,做好圖紙會審,及時進行技術交底,做到“三按”施工,即按圖紙施工,按規范施工,按施工方案施工。
1.1.2編制施工工程預算,提供各階段工程量和材料用量計劃,按計劃落實好各種材料設備來源,做好各種材料的檢驗、復試工作,按設計要求做好混凝土、砂漿的配比試驗工作。
1.2 施工組織
1.2.1成立松坎河管道施工組織機構,明確各部門負責人職責。
1.2.2配備充足的施工力量,對施工作業隊所有參建人員進行技術、安全知識培訓。考試合格后方能上崗。按施工作業需求調遣施工機具進場,并檢查所有的施工設備,確保其工作性能和安全性能。
1.3現場部署
1.3.1沿河道作業帶選取距公路最近的幾處場地作為臨時卸料點,對卸料點進行場地平整,并修筑卸料點到入河口的臨時道路。
1.3.2材料進入卸料點,及時運輸至施工現場,提高臨時征地的使用率。在施工現場空曠無水地段囤積材料,主要是雨水不容易侵蝕的材料。
1.3.3 施工現場做到水通、電通、路通,同時為了保證工程的各種情況能夠及時上報,各種指令能迅速下達,施工現場配備無線網絡、電話、對講機等設備將各部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2.施工工序及技術措施
2.1總體施工簡述
本工程在大型河道內砌筑箱涵進行管道安裝施工,箱涵基槽開挖主要以機械為主,人工修整為輔,采用圍堰導流,水泵排水等措施進行土建施工,將溝底及邊坡擋墻砌筑完成后,管道進行溝下組焊后細土回填并加蓋現澆混凝土蓋板。
2.2總體施工流程
2.3構筑物測量定位
選用GPS作為測量定位儀器。按照設計圖紙放出中心位置點并埋設控制樁。
2.4施工臨時道路修筑及材料倒運
2.4.1機具及材料倒運
本工程河道內施工管線長達6km,能夠組織材料進場的進料口只有四處,施工材料運輸至這四個材料集中堆放點,材料用裝載機運送到施工現場。現場拌制的漿料翻斗車運送,部分地點不能使用機具倒運材料的必須進行人工倒運或用驢馱倒運。
2.4.2修筑施工便道
分別在四處材料集中堆放點修筑一條寬6米的施工便道至作業帶,保證設備安全駛入和材料順利運入并放置。用挖掘機清除表面大石塊和不穩定層,篩選級配良好的河卵石進行分層回填,用挖掘機反復輾壓,對于比較深的不穩定層清理以后,要做拋大石塊處理,然后再做河卵石進行分層回填,并用挖掘機反復輾壓。橫穿河道的便道下埋設直徑1米的鋼筋混凝土高壓涵管2根以上。
2.5圍堰及導流渠施工
實施民生警務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當前世情、國情、社情正在發生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各種利益格局不斷調整,因民生問題引發的社會矛盾增多。該局積極面對社會管理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探索社會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必須自覺站在黨委政府的角度審視和謀劃公安工作,把解決民生領域的問題作為最大的警務活動,把服務和保障民生作為責無旁貸的政治任務,保穩定、保發展、促和諧,這是公安機關服務經濟發展的應有之責。
實施民生警務是服務幸福七臺河建設的迫切要求。安全穩定既是幸福的前提,也是幸福的保障,這就決定了公安機關在幸福七臺河建設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責任、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須順應全市人民過上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生活的新期待,把民生需求作為決定警務運行機制的基本走向,民有所呼、警有所應,民有所求、警有所為,最大限度地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這是公安機關服務大局的必需之舉。
實施民生警務是提升公安工作整體效能的必然選擇。當前整個社會正處于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加快,許多問題從表面上看是社會穩定問題,實質上是能力不適應、服務不到位的社會管理問題。該局把民情、民意作為警務工作的晴雨表、指揮棒,使民生至上的價值觀轉化為具體的制度和機制,通過轉變民警的思想觀念,提升民警的能力素質,創新警務工作的方式方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意引領警務,促進公安工作的提檔升級。這是公安機關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之路。
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
以實現民安為根本,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的平安指數。該局構建立體化的治安防控格局,實施“警燈閃爍”工程,開展網格化巡邏,努力做到白天見警察,晚上見警燈。堅持走治安防范的社會化之路,積極動員4050人員、出租車司機、保潔員、治安積極分子等力量參與治安防控,形成群防群治專群化的防范格局。要嚴格落實危爆物品三級管理責任制,真正管住、管實、管好,確保爆炸物品不流失、不被盜、不炸響。開展交通安全專項治理,消除事故黑點,嚴懲“酒駕”等嚴重交通違法行為,嚴格校車的安全管理,推進消防“防火墻”工程,堅決杜絕發生群死群傷安全事故。當前,全市各級公安機關要把為黨的“十”勝利召開營造安全穩定的社會治安環境作為公安機關的第一要務,時時踐行第一標準,堅決完成第一任務。
以優化服務為關鍵,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滿意指數。該局把群眾和企業的滿意度作為衡量和檢驗各項公安工作的根本標準,緊緊圍繞全市“安全發展、循環發展、轉型發展、綠色發展”任務目標,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一是著力提升服務產業項目建設水平。圍繞“產業項目建設年”謀劃“扶企”、“促商”舉措,做到項目建設發展到哪里,公安工作的觸角就延伸服務到哪里。二是著力提升行政服務管理水平。搭建“大辦事”平臺,推行一站式服務、錯時服務、延時服務、上門服務。組織開展“擦亮窗口”活動,大力推行網上陽光警務,充分運用網絡手段延伸、拓展、豐富便民利民舉措,逐步實現公安管理工作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務型的轉變。三是著力提升服務“十項整治”水平。要把服務全市城市建設“十項整治”作為重點工作來抓,主動作為,超前服務。特別是要狠抓交通秩序整治,突出人性化管理,寓管理于服務之中,營造和諧氛圍。
以維護民權為重點,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公平指數。我們必須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打牢執法為民的思想基礎,把執法的過程作為保護民主民權、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的過程。一是通過教育培訓提高執法素質。持之以恒地開展全警法制大培訓,實行持執法資格證上崗制度,創造條件鼓勵民警參與司法等級考試,提高執法主體人員的整體素質。二是依靠信息化手段提升執法質量。全面應用刑事案件、行政案件執法辦案監督系統,保證全部案件的網上錄入、網上審批、網上監督,最大限度地避免執法質量的人為因素。三是健全監督機制促進執法公平。開展案件評查,對發現的執法問題嚴肅處理,從源頭上控制增量;開展重點案件督查,對存在或可能存在重大執法問題的案件,及時啟動個案監督程序進行有效監查;開展涉案財物檢查,不定期督導檢查涉案財物管理制度執行情況,及時整改問題,保證執法效果。
以警民關系為基礎,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和諧指數。把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衡量和檢驗公安工作和隊伍建設的根本標準。一是爭做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好人。堅持政治建警,深入開展好政法干警核心價值觀教育,做到忠誠、為民、公正、廉潔,講品德、重修行,遵守社會公德,保持職業操守。二是爭做人民群眾心目中的親人。把群眾置于心中最高的位置,帶著感情去執法、去服務,扶危困、濟貧弱。深入開展好“大走訪”活動,走進群眾、融入群眾、服務群眾。發掘培養人民群眾一致認可的先進典型,打造新時期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三是爭做人民群眾心目中的能人。把教育訓練作為提升隊伍整體素質的根本途徑,向教育訓練要警力、要能力、要戰斗力。要把能力素質體現在提高服務人民群眾的本領上,體現在化矛盾、調糾紛、破案件、促穩定上。通過廣大民警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讓人民群眾更好的理解公安、信任公安、支持公安。
加強公安隊伍能力建設
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fe, the environment request too more and more high, in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interests, but also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benefits, in such circumstances, radiation protection concept produce and continue to expan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based on radiation harm,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radiation effect eval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diation prote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adiation protection measures,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diation protection work and help, promote radiation protection work.
Keywords: radiation protection; Concepts; Expand; Protection method
中圖分類號:O434.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引起了人們對環境的關注,其中輻射問題是比較突出且敏感的一個環節。輻射事故的危害是巨大的,不僅會對人體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嚴重輻射事故還可能造成區域性的大面積污染。因此,人們開始專注于對輻射防護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應的進展,要想做好輻射防護工作,需要專業技術人員、行政主管部門、眾以共同努力,采取積極的方法應對輻射的危害,減少輻射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
一、輻射的原因及危害
放射性輻射是人類面臨的輻射中最嚴重的輻射,對人類的生命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威脅,例如去年的日本地震就是典型的一個例子。一般來說,輻射對人類造成危害的大小,是由射線的種類和能量決定的。
一般來說,輻射的產生來自以下幾個途徑:第一,來自不同原子核的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產生的各種射線;第二,許多裝置會產生輻射,例如被人們所熟知的醫院使用的各類X光檢查設備,其檢查時會產生X射線,如不加以精確控制和設置合理的輻射防護措施將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危害;第三,來自核反應的輻射,如各種核反應堆;第四,天然性輻射,如環境中存在的各種天然放射性核素、宇宙射線等。總之,人體受到的輻射主要分為天然放射性輻射和人工放射性輻射。
在人體受到較大劑量的輻射以后,體內會產生對健康有害的生物效應。首先,輻射會對人造成急性放射病和慢性放射性病。在輻射的影響下,人體會產生慢性的損傷,例如皮膚損傷、造血障礙以及生育能力的損害。另外,胎兒對輻射更加敏感,需要對嬰兒和孕婦采用特殊的輻射防護措施。
二、輻射防護概念的提出和拓展
放射保護的目的是為人類提供一個合適的防護標準,同時又不對劑量允許范圍內的照射過分的限制,可以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進行有效的改善,人們開始更加重視對輻射防護的研究,對輻射防護的概念和研究不斷的完善和深入。
我國對輻射防護的要求與世界的要求是一致的,我國也頒布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對輻射環境安全進行管理,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對輻射防護工作起了積極的監督和促進作用。
隨著各種理論的不斷發展和改進,輻射防護的概念也有了很大的拓展,不僅僅局限于對輻射的防護,更注重對環境的保護,不僅局限于對本國的輻射防護和環境保護,還包括對世界范圍的輻射的防護和環境保護工作,更加注重國家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關注世界環境,為世界范圍內的環境保護貢獻力量。
隨著對理論研究的不斷加深,和對輻射防護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我國對輻射的防護工作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在輻射防護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環境的改善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很多地方仍然需要不斷改進。
三、輻射防護的方法
鑒于輻射對整個社會帶來的危害,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對輻射進行有效的防護,為人類提供健康的生存空間。然而,對輻射的防護是一個復雜、綜合又艱巨的任務,需要從幾個方面著手,有效的對輻射進行防護。
(一)明確輻射的影響評價因素
在環境中的生物構成中,生物組織的劃分是綜合的,從小到大有分子、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景觀、全球。因此,對輻射的防護和環境的保護,需要從保護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著手,并對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進行保護。對輻射的防護工作首先要考慮生物的種群和群落,對種群是否收到損害進行調查,并對個體進行觀察,分析輻射的劑量影響,進而確定種群的訊息。
對人類輻射輻射的防護的研究起步較早,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防護體系,對防護原則和防護方法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對于人類的輻射防護主要是針對確定性效應進行的,同時輔助隨機性效應,進而達到輻射防護和環境保護的作用。在對輻射進行防護而采取必要的措施時,必須滿足現代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做到防護工作與環境保護的相一致,這是進行輻射防護的的出發點。
(二)堅持一定的輻射防護原則
要想輻射防護工作取得較好的效果,實現輻射的有效防護,為人類提供一個健康有序的環境,需要在防護工作時堅持以下的原則。在實施輻射防護工作之前,做正確的判斷,分析防護工作的利益與代價,進而實現輻射防護工作的最優化。在工作中,要考慮經濟因素和社會的因素,盡量避免照射,即使不得不照射時要將保持輻射照射的合理水平,并對個人的照射嚴格設置限值,減少在防護工作中對人體的傷害。
因此,在輻射防護工作開展中,本著減少輻射的目的,又不對人體和環境產生新的輻射,堅持效益大于代價的原則,在輻射防護的工作中盡量減少新的輻射危害的產生。
(三)堅持防護工作的正當性和最優化
在對輻射進行防護時,要對實踐的正當性進行分析,爭取做到輻射防護的最優化。這就需要在對輻射進行防護之前對各種社會因素進行考慮,對防護工作對社會和個人帶來的利益和可能引起的危害進行權衡。
在防護工作中,重要的是做到防護與安全的最優化。特別是在醫療事件的輻射防護中,要根據受照射的人的條件以及潛在的危險性進行衡量。在對生態環境的輻射防護中,要加強科學的分析和預測,研究出最優的防護方案。
(四)輻射防護工作的具體方法
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已經獲得可持續性的發展,在國際社會的環境輻射防護工作中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對輻射防護的管理需要加強行政的管理和日常的防護管理規劃。需要從以下多個方面進行輻射防護工作:
1.加強輻射防護基礎結構
對輻射防護基礎結構的構建,需要以法律法規作為依據,在法規上具體化,盡快制定符合環境輻射防護相關要求的法律法規,為輻射防護提供法律依據,使輻射防護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加強審管機構的管理,使其做到責任明確,同時借助足夠的資源和技術指導,培養輻射防護工作的優秀人才,奠定好輻射防護的基礎。輻射防護工作是全世界的共同任務和目標,因此必須對公眾進行相應的輻射防護公示,向社會和公眾提供相關的信息和教育體系。
2.加強對有限資源的合理利用
在輻射防護工作中,會遇到很多缺少研究信息的放射性核素,這就需要利用現有的資料和技術對其進行研究,加強與國際技術和團隊的合作,緊跟國際研究的趨勢,盡快提升研究的水平,進而提高對環境保護估算的準確性。
3.開展評價模式研究
對輻射防護工作的開展,要評價輻射環境的質量,這就需要適合我國輻射防護工作的科學的評價方法和模式,這就需要進行相應的項目研究,進而推動輻射防護工作的有效開展。
總之,輻射防護的目的是將輻射的危害降低,加強對環境的保護,為人類提供一個健康的生存空間。在輻射防護中要對經濟、效益和風險進行權衡,實現三者的最佳平衡。雖然我國的輻射防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對人類環境的保護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然而由于技術和經驗的不足,在輻射防護方面還存在很大的缺陷,需要不斷的研究和分析,不斷探討輻射防護的新技術和新方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7-0198-02
翻開塵封的歷史,發生在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四號反應堆的大爆炸,讓前蘇聯乃世界都為之震驚,至今切爾諾貝利地區方圓百公里無人居住,昔日的繁華不在。在事故發生最初幾小時內參加搶險工作的電站人員沒有任何防護設施設備,至使這部分人員遭受了大劑量輻射。根據前蘇聯一年后報道的數據共有95人確定為Ⅱ-Ⅳ度急性射線并發癥患者,66人為Ⅰ度急性射線并發癥患者,其中因放射病急性死亡者30人。可見為了把核反應堆釋放的危害減小到最低,這部分戰斗在最前沿的人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隨著科技的發展,核電應用技術越來越成熟,安全性越來越高,發生重大核泄漏事故的幾率越來越小,我們仍需要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中吸取經驗教訓,在高度重視核電站本身設計、運行安全的考慮,也要把場外應急準備工作常抓不懈,保護公眾的同時,把應急專業隊人員的輻射防護放在重要的位置,使我們的專業隊員在搶險救災時也能得到較好的保護。本文主要討論應急救援人員的輻射防護提出幾點看法。
一、思想上對輻射危害及防護的認識到位
首先救援人員對輻射要有正確的認知。提到輻射大家想到的就是原子彈爆炸時產生的巨大破壞力,經過輻射照射的人畜必死無疑。其實這只是對輻射一種比較片面的認識。原子彈爆炸產生的危害有光輻射,即爆炸的瞬間發出強烈閃光,足以使眼睛永久失明,強烈的閃光還會引發火災;其次是沖擊波,即隨之而來的就是橫掃大地的沖擊波,它的破壞力最大;當然最可怕的就是其后的殘余輻射對生物的危害不可估量。核電站作為民用核設施,其安全性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尤其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水平日新月異,核電站發生切爾諾貝利那樣的爆炸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是非正常的放射性泄漏在近幾年時有發生,比如設備維修階段,放射性廢物的貯存階段,尤其是國際上一些建設較早、運行時間較長的核設施隨著設備使用壽命的限制,其發生放射性核泄漏的幾率逐年增加,這樣緩慢的、劑量有限的放射性核泄漏產生的輻射危害不可與原子彈爆炸帶來的危害同日而語,當然也是不能忽略的。這是現目前核應急救援所要面臨的新情況,是救援人員必須有的認識。專業隊在實施救援時保護好自己的同時,救援行動展開迅速。
對輻射知識全面系統的了解是核應急專業隊開展場外應急救援搶險的基礎。如什么是輻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零度以上,都會以電磁波的形式時時向環境傳送熱能,這種傳送能量的方式稱為輻射。輻射又可以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在輻射防護領域中,電離輻射常被簡稱為輻射。而我們這里談到的“輻射”針對的也是電離輻射。輻射對人體的作用機理:人體是由各種分子組成的,而電離輻射所產生的帶電粒子流在進入人體后會將能量傳遞給分子,進而改變分子結構,嚴重的后果就是損壞器官功能。當然由于我們人體的自身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及自身器官強大修復功能,并不一定導致嚴重的后果。這就是輻射對人體傷害的特性,即確定性效應、隨機效應及遺傳效應。當然輻射傷害與所接受輻射劑量是有很大關系的,即所接受輻射劑量越高發生確定性效應的幾率越大。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發生時,在現場指揮核電站運行的總負責人在接受了300mSv以上的劑量外照射,而且在爆炸最初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吸入了大量的放射性粒子,但他還是成為僅有幾位幸存者之一,接受了國家審判。最終活到了80多歲。
影響電離輻射確定性生物效應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吸收劑量和吸收劑量率,其次是輻射的種類,還有就是照射范圍及個體的組織和器官的敏感性。知道了輻射的危害,更重要的是掌握輻射防護的基本方法。根據照射途徑可以分為外照射與內照射;針對不同的照射途徑因選擇不同的防護措施。針對處照射可采取的防護方法有時間防護法(即將人員與輻射原的接確時間縮短)、距離防護法(在救援過程中盡量增加人員與輻射源的距離,對與強放射源很多情況下是采取機器手來完成作業)、屏蔽防護法(放射性粒子或是射線在遇到一定的物質會產生能量)。針對內照射防護途徑:一是防護放射性氣體從呼吸道進入人體(對在輻射場所工作的人員而言就是穿戴呼吸保護器);二是防止放射性物質從口腔進入人體(在控制區內嚴禁進食、喝水和吸煙,而且不用手觸摸面部尤其是口、鼻、眼);三是防止放射性物質從傷口進入人體(放射性物質會經傷口直接進入血液,因此從事放射性操作必須不準帶的傷口進入控制區)。在很多情況下,在輻射場所工作的人員的防護是以上各方法的綜合運用。
知道核輻射對人體產生危害的機理,知道核輻射并不是沒有辦法防護的,而防護重在平時的準備工作,只有作足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在發生應急情況時,才處驚不亂,沉著應戰。
二、確定合理的應急專業隊人員輻射防護標準
由于早期的歷史條件和技術水平有限,人們在研究應用核能和電離輻射技術的實踐中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就目前仍沒有全面掌握核輻射對人體影響的確切數據,這與研究樣本收集是非常困難有關的。這是查閱了相關資料得到的表《確定性效應閾值的估計值》,該表雖然只給出了幾個對輻射比較敏感的組織發生確定性效應的估計值,也值得在實踐中借鑒。從這張表中我們可以看出發生確定性效應的劑量閾值是相當大的,在正常情況下不可能達到這種水平,只有在強大的放射源中才可能產生。
對照《江蘇省田灣核電站場外應急計劃》第七章規定的場外應急照射水平,及國家標準GB18871-2002《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有關規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江蘇省的應急輻射防護劑量值是保守、安全范圍內的,因個體差異而有一定的放射病概率。該計劃同時規定了可能受到應急照射的核應急工作人員的選擇原則:如身體健康的18周歲以上的成人、本人了解可能受到應急照射的風險,自愿參加應急工作、對從事的應急工作和現場發問比較熟悉、事先經過健康檢查并受過輻射防護知識的基礎培訓等。這些措施旨在應急救援過程中將傷亡減小到最少。
三、進一步加強組織保證
江蘇省的輻射防護工作是友省醫療救護和輻射防護組的指導下,由連云港市醫療救護和輻射防護組負責實施的,市公安組、去污洗消組協助配合。市衛生局為此專門成立了應急輻射防護和輻射控制專業隊,主要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人員組成。從應急救援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輻射防護組更需要加強輻射防護這個崗位專業人員的培訓。輻射防護崗位責任重大。首先,在省輻射防護組及市核應急辦的指導下建立參與核應急救援人員的健康檔案及劑量接受檔案。根據國家有關要求,參加與核輻射有關的人員的年劑量、累積劑量要控制在規定的安全限值以內,這就需要有詳細的檔案記錄,根據記錄情況,在任務分配上將工作人員的所受劑量控制在規定閾值內。其次,建立輻射防護用品倉庫。應急工作可以說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時刻準備的沖鋒陷陣,而輻射防護用品在發生重大放射性泄露搶險中是必不可少的。為此要形成輻射防護設備添置方案,有計劃的進行防護器材的更新換代,保證防護資源隨取隨用,這更需要對已有的防護器材進行維護管理,而不是放在倉庫中睡覺,要定期進行檢查,保持防護用品的有效性。第三,加強使用防護用品使用方法的傳授。輻射防護用品不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常見的,其配戴、使用技術性很強,需要專業人員的指導及訓練,尤其很多防護產品是從國外采購,更需要專業技術人員的摸索。本人就有這樣的經歷,是2005年的某月連云港市消防護專業隊的負責人拿著一個寫著英文的包裝袋找到我,問我這個產品的使用方法,當時本人也非常尷尬,雖然學過輻射防護,可這么專業的防護用品還是第一次見到,而且只是包裝袋。
四、制訂詳細的培訓計劃
為了達到提高非輻射專業人員的的輻射防護水平,就要制訂和建立一個最優化的輻射防護培訓計劃。計劃包括:專業的授課人員、系統的輻射防護理論知識、嚴格的課時要求和考核辦法、準確的個人防護用品使用、熟練的緊急自救和互救技能,還包括二至三年一次的輪訓,使用權我們的專業隊員在開展應急救援搶險時都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同時把輻射防護培訓工作作為一項長期工作開展,即在場外應急工作中,把輻射防護培訓與專業隊的整組訓練結合起來,排好年度實施計劃。
參考文獻:
輻射是一種無形、無色、無味、無聲,即是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聽不見的,與人們生活關系密切的無形物質。如果不對輻射的知識有所了解,對輻射的污染加以防護,將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隨著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和電波技術、射頻電子設備應用日益廣泛,加強輻射防護研究,提高輻射污染防治水平是一個永恒的課題。
一、輻射的概念及其分類
輻射分為電離輻射和電磁輻射(非電離輻射)兩種。
電離輻射是作用于物質能使其發生電離現象,它具有波的特性和穿透能力。按照輻射的來源將它們分為天然輻射和人工輻射。天然輻射來自自然界的宇宙射線、宇生放射性核素(是指宇宙射線與大氣層中的核素相互作用產生的放射性核素,如3H、7Be、14C和22Na)和原生放射性核素(地球上生來就有的核素,如232Th系、238U系、235U系、40K、87Rb、138La等)。人工輻射源來自礦物開采、核動力生產、核武器爆炸、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用、射線裝置和醫療照射等。
電磁輻射是電磁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通過空間傳播的現象,它的傳播速度即為人們通常所說的光速。電磁輻射可按其波長、頻率排列成若干頻率段,形成電磁波譜。頻率越高該輻射的量子能量越大,其生物學作用也越強。電磁輻射源可分為自然電磁輻射源和人為電磁輻射源。雷電、太陽黑子活動、宇宙射線等都產生電磁輻射,這是自然電磁輻射源;移動通信、微波通信廣播電視和雷達等無線電設備也產生電磁輻射,這類輻射源通常稱為人為電磁輻射源。
二、輻射的危害
輻射危害大致可以分為客觀健康危害和其他危害兩大類。
電離輻射的客觀健康危害指的是對受照者本人及其后代健康的有害影響。對受照者本人的影響稱為軀體效應,對后代的影響稱為遺傳效應。輻射對健康的危害既有現時的損傷,也有潛在的危險。當受照者接受某特定水平的輻射照射時,就會遭受某種形式的輻射損傷,如皮膚燒傷、眼晶體白內障、造血障礙、由于性細胞的損傷而引起的生育能力低下等。這些效應的嚴重程度隨受照劑量的增加而增大,是輻射的非隨機效應。對于這種效應,存在一個劑量閾值,當所接受的劑量低于這個閾值時,就不會發生這種效應,或者效應極為輕微,根本無法察覺。電離輻射的另一種效應,如輻射誘發的癌癥和輻射的遺傳效應等,是輻射產生的隨機效應,這種效應發生的概率(而非嚴重程度)隨受照劑量的增加而增大。
除了客觀健康危害之外,電離輻射還可能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如核電站及其他生產、使用、操作放射性物質的單位排放的放射性氣體、氣溶膠和液體可能污染周圍的環境,放射性物質的海洋傾倒可能污染海洋環境,放射廢物的地下埋藏可能污染地下水,核企業發生重大事故時釋放放射性物質可能造成較大面積的環境污染。環境的放射性污染不僅可能對污染區居民的健康造成不利影響,而且還可能造成經濟損失或給人們帶來不便。
超過一定限度的電磁輻射也有危害,首先表現為工業干擾方面,造成對有用信號的破壞,特別是廣播電視的干擾;其次是超過安全限值的高頻輻射對人體健康會產生不良影響,主要作用是引起中樞神經的機能障礙和以交感神經疲乏緊張為主的植物神經緊張失調。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神經衰弱癥候群,以頭昏、頭脹、失眠多夢、疲勞無力、記憶力減退、心悸等最為嚴重;還有較突出的是頭痛、四肢酸軟、食欲不振、脫發、體重下降、多汗等等癥狀,部分女工還會發生月經周期紊亂現象,少數人員指顫、易激動。
三、輻射的防護
輻射危害隨輻射物劑量或電場強度、功率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輻射防護的目的就是在保證對伴隨輻射照射的有益實踐造成過度限制的情況下為人類提供合適的保護,即是要防止有害的確定效應(非隨機性效應),限制隨機性效應的發生率,使之合理達到盡可能是低的水平。輻射防護要遵守輻射防護“三原則”(輻射實踐正當性、輻射防護最優化、個人劑量當量限值),從外照射防護和內照射防護上,落實各項技術措施、管理措施。
(一)、電離輻射防護
1、外照射防護
外照射防護的基本原則就是盡量減少或避免射線從外部對人體的照射,使之所受輻照不超過國家規定的劑量限值。
外照射防護要從時間防護、距離防護、屏蔽防護著手。累積劑量與時間成正比,要充分減少受照時間;在輻射為點源(對任何形態的源,當考察點與源距離比輻射源本身的最大尺寸大于5倍以上時,可將該放射源視為點源)的情況下,劑量率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要遠距離操作,任何源不能用手操作。屏蔽防護中,根據輻射源的類型、射線能量、活度,選擇適當的材料和相應的厚度進行屏蔽。
2、內照射防護
進行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工作時,除了考慮縮短操作時間、增大與源距離和設置防護屏障外,防止射線對人體過量外照外,還應考慮防止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所造成的內照射危害。一般采取如下措施:
(1)包容:操作過程中,將放射性物質封閉起來。
(2)隔離:將工作場所進行分隔、分區管理。
(3)凈化:采用吸附、過濾、除塵、凝聚沉淀、離子交換、蒸發、貯存衰變等方法,盡量降低空氣、水中放射性物質濃度,降低物質表面放射性污染水平。
(4)稀釋:在合理控制下利用干凈的空氣或水使空氣或水中的放射性濃度降低到控制水平以下。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2)26-0146-02
隨著核技術的發展,我國核電及其相關產業發展迅速,放射性物質被更廣泛地應用于各行各業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截止到2011年,我國已經有6個投入運營的核電站、12個在建的核電站、25個籌建中的核電站;輻射與同位素技術在食品加工、消毒滅菌、無損探傷、物件在線檢測、醫學診斷及治療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已形成較大市場規模;醫用加速器及醫用影像設備已經形成標準化系列產品;醫用微型反應堆技術已經成熟并即將投放市場;等離子體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集成電路生產、環保、化工及加工制造業;核電發展除直接帶動核燃料產業鏈外,還帶動了相關的原材料工業、加工制造業、儀器儀表業等。如此大規模的核技術應用,必然導致核輻射事故發生幾率逐漸增大,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態環境,影響社會穩定。面對如此嚴峻的核與輻射形勢,作為處置各類災害事故主力軍的公安消防隊伍如何面對這種挑戰,如何提升自身的應急處突能力,已成為刻不容緩、急需解決的課題。
1 核與輻射事故的特點
1.1 危害性大
人體組織吸收輻射后,除了與組織燒傷有關的并發癥外,白細胞的破壞會使受到輻射的人失去免疫力;輻射會對遺傳密碼造成影響,突變的生殖細胞有可能把畸形染色體遺傳給后代;如果在懷孕期間受到輻射,胎兒某些細胞的染色體就會受到傷害,有產生畸形胎兒的危險。
1.2 隱蔽性強
核事故的危害主要是由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細胞、組織、器官和機體的輻射照射引起的,而輻射無色、無嗅、無味,聽不見、摸不著,這些放射性物質只有借助專門的儀器才能夠檢測得到,直接影響到人們采取防護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放射性傷害后果可能在受照幾小時、幾天、幾星期,甚至幾年后表現出來,所以它的破壞作用具有很強的隱蔽性。
1.3 社會影響大
通過國外發生的幾次重大核事故對公眾的社會心理影響及其所致后果的綜合分析,充分證明核事故對人群的社會心理影響很大,不僅影響身心健康,還可對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造成嚴重干擾和破壞。由它造成的公眾社會心理影響所引起的健康危害和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損失,遠比核輻射所致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要大。核與輻射事故嚴重影響人們的心理和身體健康,破壞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造成社會混亂,對政治方面及國家政權造成嚴重的沖擊和破壞,造成重大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
2 核與輻射事故的類型
2.1 核突發事故
核突發事故是指核電站或其他核設施(如鈾富集設施,鈾、钚加工廠與燃料制造設施、研究堆,核燃料后處理廠,放射性廢物管理設施等)發生的意外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質外泄,致使工作人員、公眾受到超過或相當于規定限值的照射,亦即為核泄漏事故。
2.2 放射突發事故
放射突發事故包括,由于操作失誤或設備故障,使放射源喪失屏障,導致工作人員或公眾受到意外照射;放射性物質的意外泄漏、外溢或釋放,使人員和環境受到污染及人員受照;放射源或放射性同位素被誤放、丟失或被盜,撿拾或盜竊放射源者將裝源容器拆卸,使放射源失去屏障,造成其本人和他人受照。
2.3 核恐怖事件
當今國際形勢復雜多變、跌宕起伏,我國在謀求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各種矛盾亦紛至沓來,接踵出現。因此,在國際國內環境影響下,我國近年來各種恐怖事件也明顯增加,恐怖分子有可能通過制造放射性擴散裝置、襲擊核設施、制造核武器的方式制造恐怖事件,可以說這些事件一旦發生其危害和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因此,我們應當做好防范和處置核與輻射恐怖事件的準備。
3 核與輻射事故處置中的防護
3.1 輻射防護的目的
輻射防護的目的就是要保護救援人員及公眾的健康。輻射防護的出發點是,確定性效應是有閾的,應避免發生,而隨機性效應是無閾的,要限制到可接受的水平。因此可以說,輻射防護的目的就是要防止有害的確定性效應的發生,限制隨機效應的發生率,使之達到可接受的水平。
3.2 輻射防護的原則
3.2.1 輻射實踐的正當化原則。在進行涉及輻射的任何實踐活動之前,必須先權衡其利弊得失,只有當這一實踐活動對人群和環境可能產生的危害遠遠小于個人和社會從中獲得的利益時,才能認為具有值得進行的正當理由;反之,不應該采取這種實踐。
3.2.2 輻射防護的最優化原則。最優化原則也稱可合理達到盡可能低的原則,即在考慮到經濟和社會因素的條件下,所有輻射照射都應該保持在可合理達到盡可能低的水平。但是過于要求低的輻射,必將提高防護費用,而帶來好處的只不過把已經很低的隨機性效應的發生率再降低一點,這樣不能認為是合理的。從最優化原則出發,應該這樣選擇,首先把輻射降低到一點水平以下,然后在有可能做到的情況下把必須的照射降到盡可能低的水平,一直到為降低單位集體劑量當量所花費的代價抵不上因減少危害所帶來的好處為止。
3.3 輻射防護方法
輻射對人體的作用主要是外照射和內照射兩種方式。外照射是體外的輻射源對人體的照射,主要是γ射線的照射。內照射是放射性核素進入人體內而造成的照射,主要是食入、吸入或通過皮膚吸收進入人體內的α核素和β核素。照射方式不同,其防護方法也不同。
3.4 輻射防護裝備
核輻射的危害巨大,因此在處置此類事故時我們應進行嚴格的防護。對于處于安全區域的救援人員以及疏散出來的群眾,可以佩戴防塵口罩防止吸入放射性粉塵;對于處于輕危區的救援人員可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口罩、護目鏡、輕型防化服、鉛服等,防止放射性粉塵從呼吸道、眼睛、皮膚進入人體內;對于處于重危區參與事故處置的人員應著空氣呼吸器、鉛服、全套防核服、核生化防護服等防護裝備。
4 核與輻射的監測
消防部隊到場處置核與輻射事故時,首先要進行偵察,通過詢問知情人員,了解放射源的性質、用途、事故原因以及現場周圍單位情況等,成立偵察小組,做好充分的個人防護,攜帶相應的儀器,在技術人員的帶領下深入現場偵察情況。
5 結語
面對日趨繁重的應急救援任務,作為應急救援專業力量的消防部隊,需制訂核與輻射事故有效的應對處置程序,加強核與輻射應急救援專業人才的培養,強化核輻射救援裝備的配備,完善核與輻射恐怖事件處置預案,開展相應的專業訓練及演練,提高處置核生化恐怖事件的組織指揮水平和處置能力。
參考文獻
[1] 潘自強,陳竹舟,葉長青.核和輻射恐怖事件后果的防護及其防范[J].核科學與工程,2005,25(1):1-13.
[2] 王善強.核與輻射恐怖事件及其應對策略[J].核電子學與探測技術,2004,24(1):97-103.
為確定核醫學科輻射情況,對某醫院核醫學科工作場所進行全面檢測,所有使用的儀器均在檢定的有效期內。在檢測過程中,采用BH3103X-γ便攜式巡測儀進行射線測量;在進行表面污染檢測時,采用PCM-100(α、β、γ)進行測量;對于個人計量檢測和LiF(Mg、Cu、P)熱釋光劑量計,采用FJ-377熱釋光劑量計進行測量。
1.2檢測結果分析
該醫院核醫學科所用的輻射源可以分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兩種,密封源主要有241Am源、90Sr源、137Cs源;非密封源主要有131I源、99mTc源、125I源。經過檢測,發現該醫院核醫學科的測量結果為:放射源庫的空氣比釋動能率范圍為0.12-0.26μGy/h,分裝室的空氣比釋動能率范圍為0.09-0.15μGy/h,分裝室操作位置的空氣比釋動能率范圍為3.19-4.03μGy/h,給藥室的空氣比釋動能率范圍為0.10-0.25μGy/h,治療室的空氣比釋動能率范圍為0.10-0.15μGy/h,骨密度室的空氣比釋動能率范圍為0.10-0.22μGy/h,放免室的空氣比釋動能率范圍為0.09-0.14μGy/h。核醫學病房表面污染檢測情況為:放射源庫的活度濃度為0.34-0.43Bq/cm2,分裝室的活度濃度為0.16-0.27Bq/cm2,操作者手的活度濃度為0.21-0.24Bq/cm2,給藥室的活度濃度為0.13-0.26Bq/cm2,治療室的活度濃度為0.12-0.22Bq/cm2,放免室的活度濃度為0.14-0.20Bq/cm2。敷貼器貯源箱表面100cm處,平均致輻射空氣比釋動能率為0.26μGy/h,在個人劑量調查中,參與調查的人數有10人,按照最長工作時間每年2000h計算出年個人有效劑量范圍為0.05-2.22mSv。
2.當前該醫院核醫學科輻射防護問題討論
在該醫院核醫學科目前沒有半開式防護通風櫥,而按醫院核醫學科最長工作時間為2000h/a進行計算,可以得出99mTc源操作人員的最大工作量為8.06mSv,比年個人劑量約束值5mSv高,但比年個人劑量限值20mSv低。因此,需要購買防護通風櫥,通風櫥投入使用之前暫時采用流作業。敷貼器貯源箱表面韌致輻射空氣比釋動能率為0.26μGy/h(100cm處),比國家的相關標準限值低,但將個人受照有效劑量轉變為年有效劑量,發現最高的一人年有效劑量為8.88mSv,超出個人劑量約束值。因此,需要購買有機玻璃防護屏或者有機玻璃防護眼鏡,防護用品未使用之前暫時采取工作人員輪崗制。
3.醫院核醫學科輻射防護對策
3.1提高核醫學科人員對輻射防護的認識
在醫院核醫學科工作中,輻射主要來源于接觸科內放射污染源,但由于有些核醫學科的工作人員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輻射防護教育,加上輻射是無形的,因此,工作人員很容易在思想上麻痹,從而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例如分裝放射源時不戴防護手套、在出入標記室時,沒有換鞋,這些不良習慣很容易引起放射性污染。這就需要不斷提高對放射性污染的認識,提高工作人員的輻射防護意識,從而最大限度的減少放射污染[1]。
3.2加大對含有放射性核素廢棄物的管理
醫院核醫學科必須加大對含有放射性核素廢棄物的管理,對于核醫學科產生的廢氣,需要經過活性炭過濾處理后,才能進行排放;對于工作現場污染物的沖洗廢水,需要經過衰變池儲存衰變,當放射性核素的活度低于相關標準后,才能排到污水排放管道中;對于沒有使用完的原液和高濃度廢水,需要集中收集起來進行處理,處理合格后,才能進行排放。
3.3進一步完善外照射防護措施
醫院核醫學科需要進一步完善外照射防護措施,在進行分藥操作時,工作人員必須嚴格的按照相關規定穿戴好防護手套、鉛帽、鉛衣,同時操作人員還要戴好專用的防護眼鏡,避免β射線照射工作人員的眼睛,在分藥過程中,工作人員還需要在通風柜中進行操作。在分藥前,工作人員需要用鉛磚將藥液屏蔽,當分藥、派藥結束后,要及時將托盤等裝藥物品清洗干凈,最后工作人員還要在派藥完成后持續通風一段時間,從而有效地降低放射性核素的活度[3]。
2劑量模擬
在進行模擬前需要得到各項參數,包括實驗裝置的空間三維參數、源項參數及各設備的材質等.
2.1三維參數
經過實驗現場的多次復合后,最終確定了構建三維模型所需的基礎參數.為便于構建曲面方程,在采集各設備的空間參數后,制作了裝置的三維模型,同時也可檢驗構建模型使用參數的準確性.
2.2源項分析
本次實驗過程中使用的模擬廢水含235U、137Cs和90Sr三種放射性核素,其中137Cs衰變時會產生較強的外照射,對周圍的人員造成外照射影響.因此,在進行劑量模擬時需要明確源項的活度濃度和質量濃度,并且結合裝置的工藝參數,估算出實驗裝置各凈化設備放射性物質的殘留量.在確定參數時,各吸附凈化裝置中放射性物質的殘留量參照137Cs的總使用量來估算,管路中放射性物質的量參照單次實驗最大量來估算,具體情況根據各設備和管路自身的設計進行分析計算確定.
2.3其他參數分析
除對源項進行詳細分析外,還要明確周圍環境的其他各項可能影響輻射劑量水平的因素,包括實驗裝置所處三廢處理大廳的平面布局、實驗裝置自身的平面布局、各凈化設備和儲罐的材質及厚度等.
2.4模擬計算結果與分析
在得到具體的實驗裝置的三維參數、源項參數及周圍環境參數后,便可開始構建三維模型,然后填充源項,對實驗裝置進行模擬.
3輻射防護設計
對于外照射的影響主要從受照時間、照射距離、屏蔽設施三方面來進行控制.在較易實現的情況下,控制受照時間和照射距離顯然是最經濟合理的方式.在前兩種方式都無法實現或不易實現的情況下,應進行適當的屏蔽,使外照射影響降至輻射劑量管理限值之下.根據模擬結果可知,劑量最高值出現在2號吸附柱表面區域,劑量水平約為3.16×10-3mSv/h~5.0×10-3mSv/h.由于存在實際工況變動及其他未知情況的可能性,應對劑量管理限值增加一個30%的安全系數,因此,可將職業人員和公眾的輻射劑量管理限值再降低30%,即職業人員輻射劑量管理限值為1.4mSv/a,公眾輻射劑量管理限值為0.7mSv/a.三廢處理大廳墻外的劑量率仍參考執行2.5μGy/h.首先應從控制受照時間和受照距離的方面來考慮輻射防護的設計.由于本實驗裝置的特殊性,讓工作人員與裝置保持一定的距離是不太現實的,因此只能從控制受照時間的角度來進行分析.根據模擬結果,在保證工作人員操作的前提下來劃定幾個區域的停留時間,圖4中紅色虛框以內、實驗裝置車體以外的部分為①號區域;黑色虛框以內、實驗裝置車體以外的部分為②號區域;黑色虛框以外至三廢處理大廳內的邊界處為③號區域.按照受照時間來控制受照劑量的方法是可行的,因此,只要實驗裝置對三廢處理大廳外的外照射影響在標準限值以內的話,則可認為實驗裝置對周圍的外照射影響是可接受的.職業人員及公眾的年工作時間按照2000h來估算.由表5可知,工作人員在3號區域內是不限制停留時間的,在1號區域內年工作時間不得超過280h.如果同一名職業人員或公眾在不同區域內都有停留時間,則可將停留時間換算為劑量值來進行累計,當累計劑量超過相關要求時則不能繼續操作.原則上公眾不能進入該區域,但實驗過程中可能會有相關專家或技術人員對實驗裝置進行操作.因此為了保護有關公眾,將公眾的停留時間也進行了限定,同時還便于管理.
1895年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隨后其被逐步應用于疾病診療的臨床實踐。伴隨核物理與相關學科的發展,放射性核素與射線裝置在工農業生產、科學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日常生活中公眾接觸電離輻射的機會也逐漸增多。因此有必要加強核與輻射相關知識的培訓與教育,使放射工作人員掌握輻射防護的方法與要求,使普通公眾克服核恐怖心理,為我國核電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本文結合我國核技術產業化的發展及醫學生的任務談談我們在核醫學教學活動中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知識教育的教學體會。
1.我國核技術產業發展現狀要求加強醫學生的輻射安全知識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走上快車道,能源問題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目前我國石油、天然氣的年進口量已占全世界年產量的近一半;盡管我國煤炭資源豐富,但僅夠用一百年左右,同時燃煤發電產生大量粉塵、溫室氣體CO、NO與SO,導致氣候變暖,誘發酸雨,污染環境。而我國大亞灣、秦山、嶺澳等12座核電站的運行實踐證實,核能清潔高效,由于加強核電站產生的放射性廢物管理與處置,沒有造成環境污染,更沒有造成核電站周圍居民的健康危害。因此國家在未來的20年規劃建設近40座核電站[1]。以后,以輻照加工業為代表的核技術應用產業得到迅猛發展,核技術應用產業不久前也被列入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專項規劃,要求今后5年左右時間達到1000億元的市場規模[1]。高活度放射源和射線裝置的廣泛使用要求提高輻射安全和防護管理的水平。這首先要求各級環保和衛生部門加強放射源和射線裝置的輻射安全管理,同時也要對公眾普及核與輻射安全知識,提高他們的輻射安全和放射衛生防護意識。大學生作為文化水平較高的社會代表,他們對輻射安全知識的了解直接影響著公眾的認識水平,因而我們必須加強大學生的輻射安全教育。醫科院校的大學生將來大部分在公共衛生管理部門和臨床診療機構工作,直接面對廣大公眾,有義務有責任向公眾普及輻射防護知識。現在各級衛生監督所放射衛生監督人員大部分畢業于預防醫學專業,掌握的核輻射防護知識有限,醫院里涉及輻射的科室―放射科、腫瘤放療科與核醫學科醫生大部分為影像與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輻射防護知識水平較低,所以醫科大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實踐當中很可能會遇到因管理部門監管不到位、醫療機構輻射防護設施不健全而引發的各種核與輻射事故受害者的臨床救治工作。
2.電離輻射的巨大危害
2.1核戰爭的危害
二戰末期,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放的兩顆原子彈初步顯示了原子武器的巨大威力。廣島原子彈爆炸后,在1―2秒鐘內,全市40%的地方變成焦土,92%的地方不能辨出原來的面貌。一年后,廣島市政府宣布118661人死于此次轟炸,到2004年底,死于此次轟炸的人數已超過20萬;長崎原子彈爆炸后,眨眼之間毀壞了三分之一個城市,在這次轟炸中,有7.4萬人死亡,7.5萬人受重傷。
這一切徹底粉碎了日本部分頑固的軍國主義分子頑抗到底、東山再起的夢想,迫使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另外,核爆所致的電離輻射遠后效應逐步顯現,給核爆幸存者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與災難。輻射流行病調查證明,戰后60多年,陸續有幸存者死于電離輻射誘發的惡性腫瘤,包括白血病、甲狀腺癌、乳腺癌、骨腫瘤及各類消化道腫瘤(肝癌、直腸癌與結腸癌)、腎臟及膀胱癌(電離輻射誘發各種癌癥的潛伏期長達10―35年)[2]。
2.2常見射線的危害
常見的α、β、γ、中子和重離子照射,包括內照射(放射性核素通過不同途徑進入人體,在體內衰變,發出射線,照射人體組織器官)和外照射(射線從體外照射人體),均會引發輻射損傷。外照射時累積吸收劑量高于0.5Gy即可輕度抑制造血機能,使白細胞、血小板與紅細胞依次出現程度不等的減少(減少程度因個體輻射敏感性而異)。
輻射照射可影響造血與系統、上皮組織、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功能,導致骨髓造血機能障礙、細胞和體液免疫能力下降、表皮皸裂、潰瘍、甲皺骨關節僵硬而喪失功能、神經體液調節機制紊亂、放射性不育不孕癥、放射性白內障、聽力喪失或下降、輻射致癌(甲狀腺癌、白血病、皮膚癌)、遺傳效應、壽命縮短與胚胎效應(如腭裂)[3]。
2.3輻射事故的危害
非戰爭條件下發生的輻射事故也會產生人員傷亡,迫使我們必須加強輻射安全教育。這里僅舉比較典型的兩起放射源丟失事故。
2.3.11963年合肥三里庵事故[4]
1963年春節前夕,安徽農學院用于農作物誘變育種的10CiCo放射源疏于管理(露天放置且監護不嚴),附近村中11歲兒童將其帶回家,撬開鉛封,成為裸源,隨身攜帶達24h以上,致使該兒童及其兄長分別在入院治療后2-7天死亡,其叔一大腿因大劑量照射引發的放射性潰瘍而被迫截肢,其母及姐妹也分別患急性中度和重度造血型放射病,經治療雖存活下來,但體質較弱,時患感冒。
2.3.22008年太原輻射事故[5]
2008年4月11日下午1:30左右,位于山西省農科院的旱農輻照中心發生了一起嚴重的鈷源意外照射事故。由于違規使用已經退役的鈷源室照射中藥粉末,鈷源在降落時被層層碼放的麻袋卡住,未能落入井內,而操作者誤以為源已安全降落,遂由1名職工帶領4名搬運工人進入鈷源輻照室而受到意外照射。5名受照者中,1例患胃腸型放射病,其他4例患中度至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3.結合核醫學教學內容進行輻射安全知識教育
核醫學是將核物理與醫學交叉融合形成的邊緣學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診斷、治療疾病和進行醫學研究的醫學學科。核醫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可分為實驗核醫學和臨床核醫學,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結合教學內容對同學介紹輻射安全與防護知識,具體做法如下。
3.1核物理基礎
對常見的X、α、β、γ與中子射線,電離能力為快中子α>β>γ,射程α<β<γ<快中子,所以我們要求學生在以后使用射線時要針對不同射線的特點采取不同的防護措施。如使用低能α、β核素,因其射程短,只要注意進行內照射防護,不需要特別的外照射防護。γ與快中子射線因為射程長,所以不僅要注意內照射防護,而且要注意外照射防護。熱中子能量極低,無需防護。核素檢查利用γ射線成像,所以核醫學科醫護人員要注意外照射防護;X射線與γ射線一樣都是電磁波,射程長,所以在放射科工作的人員也要注意外照射防護。高能β射線與物質相互作用可產生韌致輻射,即高速運動的帶電粒子經過原子核附近時,受到電場力作用而急劇減速,其部分或全部動能轉變為電磁波,作為X射線的一部分,射程長。韌致輻射的發生幾率與帶電粒子質量的平方成反比,與所照射物質原子序數的平方呈正比,所以α粒子的韌致輻射可忽略不計;高能β射線的韌致輻射效應顯著,故對其防護應該采用低原子序數的有機玻璃或鋁等屏蔽材料。能量較高X、γ射線由于能量高且不帶電荷所以穿透力較強,應采用鉛等高原子序數物質。對快中子或高能中子應采用石墨與含硼物質吸收中子降低其速度然后用鉛板或水泥混凝土墻屏蔽。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3.2核儀器與放射性監測
結合核儀器示教讓同學們了解到,輻射盡管肉眼看不到,但可用儀器監測。對不同射線用不同的儀器監測,用劑量計可對人體受照劑量進行監控,防止受照人員過量。在實驗課上利用本教研室現有儀器,帶領學生對本室的不同實驗場所進行輻射水平監測,通過實際操作,讓同學們對射線有個感性認識。同時結合《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講明放射工作場所設備、地面與墻壁表面α、β污染控制水平分別為3.7與37Bq/cm,而對X與γ射線,主要監測空氣劑量率是否超標,以確保輻射安全。
3.3放射衛生防護
此部分介紹放射源種類與照射方式、輻射防護的基本原則與措施。射線照射有機體的方式有三種,一為外照射,射線從體外照射生物有機體;二為內照射,放射性核素或其標記物經消化或呼吸道進入生物有機體內,蓄積于不同組織器官,在其內部衰變發出射線照射有機體;三為混合照射,在核事故現場或核戰爭條件下既有γ射線與中子產生的外照射,有U或Pu裂變產物蓄積體內器官組織產生的外照射。放射源指除研究堆和動力堆參與核燃料循環范疇的材料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有嚴密包層并呈固態的放射性材料,一般情況下不會污染環境,破壞其密封材料或包殼則會產生外照射。在使用時應該注意不要破壞它的外殼。非密封放射性物質系非永久密封在包殼里或緊密地固結在覆蓋層里的放射性物質,過去稱開放源,可污染環境,或進入人體,產生內照射。核醫學實驗與疾病診療時常用非密封的放射性液體或凍干粉,使用時應避免其進入機體產生內照射。放射診療實踐中應針對具體輻射源與工作條件采取不同防護方法。
放射科X光或CT機房屏蔽不嚴,可能導致射線部分泄漏,放射科人員應防護漏射線的外照射,外照射防護方法為:時間防護,盡可能縮短輻射操作時間;距離防護,盡可能遠離輻射源操作;屏蔽防護,采用盡可能厚的屏蔽材料阻擋射線。核醫學工作者可同時受到病人體內放射性藥物產生射線的外照射及稀釋、注射放射性藥物時少量放射性藥物經口腔鼻腔進入體內產生的內照射,內照射防護方法為:圍封隔離,在四周密封且頂部帶通風管道的的輻射操作臺上合成或稀釋放射性物質;去污保潔,操作時遇到放射性污染物盡快清洗或掃除;個人防護,進行輻射操作時按要求穿戴防護用的衣服、鞋帽與手套、口罩,使個人受照劑量符合國家規定的放射工作人員劑量限值(眼晶體<150 mSv,全身均勻照射<50 mSv,單個組織器官<500 mSv)。核醫學診療活動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放射性廢物,包括盛放射性物質的玻璃或塑料瓶、注射針管、一次性輸液器、退役的粒子源、接受放射診療患者的大小便、嘔吐物等,對其處置不當,也會使醫護員工及公眾受到不必要的照射。通常根據放射性廢物中所含核素物理半衰期的長短選擇不同的輻射性廢物處置辦法,處理短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廢物,常用放置衰變與稀釋排放法;處理長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廢物,常用地下深埋與濃縮貯存法。
3.4核醫學顯像
核醫學顯像即核素顯像,將放射性藥物(顯像劑)引入體內,采集、處理和分析圖像后進行診斷疾病。放射性藥物引入機體過多會造成藥物濃聚器官的輻射損傷,所以在引入的放射性藥物的量上要有一定的要求,防止引入過量放射性核素而對病人造成內照射損傷。而且對于核醫學科工作人員要盡量減少和引入放射性藥物的病人接觸而導致的外照射。
核素治療是經口服或注射方式向體內引入放射性藥物,它們根據自己的生物、物理與化學特性,選擇性地蓄積于病變組織或器官,使放射性核素與病變細胞緊密結合,利用濃聚于細胞組織內的核素衰變產生的射線殺傷細胞。我們引入的放射性藥物類型、種類要選擇恰當。防止過量的放射性核素對機體正常組織細胞的損傷是核素治療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3.5放射分析實驗中的輻射安全教育
放射性實驗應在專門的實驗室進行,為此本教研室專門設置了放射性操作區,全校所有的放射性教學科研實驗均在此進行。我們在放射操作區入口按要求張貼了電離輻射警示標志,提醒在此從事放射性實驗的師生注意輻射安全。實驗前,對學生進行放射性實驗相關規章制度教育,使學生了解這些規章制度制定的依據及其遵守的必要性。本室目前開展的各類放射分析實驗都要使用一些放射性液體,對此,我們要求學生注意射線的種類、能量和活度,例如:放射免疫實驗中主要用的是I,要進行外照射與內照射防護。放射自顯影實驗常用H、P低能β核素,尤其H這種長半衰期的核素,應避免讓其通過呼吸道、皮膚毛孔、傷口進入體內產生內照射。P發射的β射線能量較高,對眼晶體可能造成損傷,需戴鉛玻璃眼鏡防護。同時,為避免學生由于操作不熟練或意外情況造成實驗卓臺面或實驗室地面表面放射性污染,我們通常給學生配備襯有三層吸水紙的搪瓷盤,這樣放射性液體即可殘留在吸水紙上,最后將其作為放射性固體收集處理。另外,在進行開放性放射操作時,必須盡可能打開所有的排氣扇,以利放射性核素擴散,減少呼吸道、口腔的核素吸入量。
4.聯系核事故闡述電離輻射危害,克服核恐怖心理
前面我們談到日本廣島長崎核戰爭的巨大危害,難免使學生產生核恐怖心理。廣大公眾由于不了解核輻射損傷的機制,也不可避免地恐核。尤其是最近日本強烈地震引發福島核事故,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核恐慌心理,也使公眾高度關注核電站安全防護問題。對此,我在電離輻射生物效應教學中介紹了Chernobyl核事故概況,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Chernobyl核電站4號機組發生了核爆炸事故。該核電站位于烏克蘭基輔西北130千米的普里皮亞特河畔的普里皮亞季鎮,其第四號機組于1983年12月投入運行。由于反應堆物理結構和關閉系統設計存在嚴重缺陷,以及低功率工程實驗時操作失誤,安全系統被切斷,導致短期內反應堆內蒸汽壓力過大,爆炸起火,使堆內放射性物質總量的3.5%外泄到環境中,總釋放量12×10Bq, 其中Cs0.09×10Bq,Cs 0.06×10Bq,I 2×10Bq,惰性氣體6×10Bq,產生的放射性灰塵相當于日本廣島核爆的100倍,它們沉降在烏克蘭西部、歐洲國家及全球。事故后10天,火被撲滅,停止釋放放射性物質。事故發生時現場有操作工177人、建筑工人268人。本次事故受照0.8Gy者237人,有134人被確診為急性放射病。因急性放射病復合β粒子皮膚燒傷火熱燒傷死亡28人,另2人死于現場(燒傷或壓傷),1人死于冠狀動脈血栓形成,此為近期效應。事故發生后20年(1986―2006),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以及事故后由俄羅斯、烏克蘭與白俄羅斯三國核能機構與衛生部門共同組成的研究事故后果的學術組織――Chernobyl論壇進行的輻射流行病調查表明,事故發生時處于18歲以內的3000多名青少年(其中大部分為15歲以內的少年兒童)由于長期大量飲用被事故釋放的I污染的牛奶而罹患惡性腫瘤――甲狀腺乳突狀瘤,同時有200多名事故發生時15―46周歲的育齡期婦女患程度輕重不等的放射性不孕癥,另外有30多例病人因攝入放射性灰塵照射患心血管疾病[6],這是該事故的主要輻射遠后效應。由此可見,與日本核戰爭相比,盡管此事故放射性物質釋放量較大,但由于蘇聯政府在事故發生次日――4月27日臨晨開始,在周圍30平方千米范圍內分三批遷移11.6萬居民,同時對參與現場應急搶險人員發放KI片,因此大大較少了放射病的發生率。讓學生認識到核事故危害盡管巨大,但其危害還是局部的可控的,只要積極應對,仍可縮小危害,因此大可不必恐懼。同時,我國從1985年第一座大亞灣核電站運行以來25年的核反應堆營運實踐表明,核電是安全清潔可靠的。針對日本島核事故,我們講清此次事故U裂變產物――I的釋放量盡管超標達一萬倍,但根據聯合國原子能機構IAEA推薦的標準(I在放射工作場所與露天水源的允許活度分別為0.33Bq/cm與22Bq/L)測算,仍屬危害程度最小的Ⅴ放射源[7],這樣強度的放射性碘遠小于一次甲狀腺顯像劑量(5―30mCi), 對日本以外的公眾尤其是我國居民健康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通過上述理論教學和實驗操作中的親身體驗,我校醫學生輻射安全意識得到較大幅度提升。隨著包括核電在內的核技術應用產業的快速發展,全社會要提高輻射安全和防護意識,管理部門要加大對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線裝置的監管力度,我們也要適應形勢需要,加大對醫學生的輻射安全教育力度,為我國核技術產業產業持續穩定發展及保護公眾身體健康儲備相關人才。
參考文獻:
[1]我國核工業從適度發展變到加快發展新華網(2006)1月13日綜述.
[2]劉樹錚主編.醫學放射生物學.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6,(第二版):464-471.
[3]強永剛主編.醫學輻射防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2,(第一版):63-81.
[4]楊秀珍,歐克仁,于海忠,劉遠興,季其仁.四例急性放射病人和九例小劑量輻射損傷者及其子女遠期效應的醫學觀察,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項目,見《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會議論文集》,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
[5]陳英,杜杰,張學清等.太原“4.11”鈷源事故受照者生物劑量估算及照后一年細胞遺傳學隨訪,輻射防護,2010,30,(4):201-207.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alth Effects of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nd Special Health Care Programmes,Report of the UN Chernobyl Forum Expert Group“Health”.WHO Press,Geneva,2006.
[7]國家環保總局2005年第62號公告.放射源分類辦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746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396-02目前,對分化型甲狀腺癌采用“手術+I+甲狀腺激素抑制”三步方案治療是最好的綜合治療措施,可以降低復發率,提高生存率[1]。放射性核素近幾年來在臨床的應用逐漸增多。在進行放射性核素治療的同時,還應考慮患者的用藥安全、醫務人員的輻射防護以及對周圍環境和公眾的影響[2]。本人結合了本科室近幾年來服用大劑量I患者的治療期間的輻射防護經驗進行了總結,現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患者資料選取我科從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共148例住院首次口服大劑量I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患者共148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13例,年齡10-75歲,平均年齡41歲,未轉移131例,轉移17例,口服131I80-200mci,住院10-14天,平均12天。
1.2碘源的管理方法我科所用的核素131I,均由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供應,并且運送和管理由專人負責,由于我科制定相對固定時間集中安排患者服用131I,這樣可預先對所需131I的用量進行估算、訂購,同時對131I原液入庫及其出廠日期、放射性濃度、使用記錄等均有專門的記錄本進行記錄、核對,嚴格交接班,并將源罐集中存放于源庫房里,因此對于碘源的使用和保管是十分安全可靠的。2護理
2.1服藥前準備及常規檢查患者停用甲狀腺素片(或T4)4-6周,忌碘4周,以提高殘留甲狀腺組織對131I的攝取[3]。測定甲狀腺吸碘率,以了解甲狀腺吸收131I的情況來以判定甲狀腺的功能、了解手術切除情況、作為患者口服131I藥量的依據。還應測定血清T3、T4、FT3、FT4、TSH、Tg、TgAb、TmAb,進行甲狀腺顯像以及血常規、肝腎功能、X光胸片和心電圖等常規檢查。
2.2健康教育患者服用大劑量的131I后成為了一個移動的放射源,會對周圍環境造成輻射污染,因此有必要以發放宣傳手冊、護患交流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內容如下:
2.2.1飲食指導囑患者服藥后立即口含話梅或嚼口香糖等刺激唾液分泌,不可吐口水,2個小時后才能進食,3天后大量飲水,勤排尿。禁止食用含碘食物:紫菜、海帶、海魚等海產品,嚴禁使用含碘藥物:碘酒、盧戈氏液、外用碘伏等。禁止飲用刺激性飲料如咖啡、可樂、濃茶等,以提高手術后殘留甲狀腺組織對131I的攝取,可增強治療效果。同時還應給予含糖、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的食物。
2.2.2相關疾病知識宣教每批患者在服131I前進行幻燈片講座一次,以及給予閱讀治療手冊,宣傳板報等,讓其了解甲狀腺疾病的病因及型類、治療方法、不良反應、疾病的愈后等,以提高患者對有關疾病知識的認識,樹立起戰勝疾病的極大信心,能積極配合治療。
2.3心理護理131I治療甲狀腺癌患者的心理狀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據報道分化型甲狀腺癌行131I治療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明顯低于正常人群。患者因患癌癥后擔心治療效果,貧困者覺得治療費用高,經濟困難,易產生悲觀情緒,部分患者會覺得隔離帶來寂寞、孤獨感。此時醫務人員可通過治療手冊、幻燈片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屬講解131I的治療原理和有關注意事項,介紹治愈率、存活年限等。病房還應配備報紙、雜志及電視機等,并要求家屬多打電話問候、關心患者,以消除患者的悲觀情緒、恐懼心理,以及緩解其隔離期間的寂寞、孤獨感。3輻射防護
3.1隔離措施告知患者131I屬于放射性核素,其釋放的β射線治療甲狀腺癌及轉移病灶的同時,釋放出的γ射線穿透力較強,會對周圍人群造成輻射危害。由于患者在隔離期間醫護人員不能與其接觸,所以在服藥前就應教會患者測量體溫、脈搏和心率的方法,若有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護人員進行處理。經過估算(131I的物理半衰期為8.04d),病人體內的131I滯留量≤1.11GB(30mCi)時才能出院。患者所用過的衣物、被服放置一個月后送洗衣房單獨洗滌;被患者體液污染的垃圾要作特殊處理。
3.2醫務人員的防護醫務人員應遵循時間、距離及物質屏蔽防護三原則。醫護人員須按電離輻射的防護標準來進行分裝操作,提高操作技術水平和熟練程度,盡量集中進行各種護理和治療工作,以縮短接觸放射線的時間。醫務人員在給藥操作時,在允許的范圍內盡量遠離放射源,并且除了要正確使用鉛屏等防護設施外,還應攜帶個人劑量計,穿含鉛衣服、戴鉛帽、鉛圍脖、鉛眼鏡和手套等防護用品。操作結束后馬上更換工作服,清洗雙手,減少放射性物質經皮膚吸收進入體內的可能性。4結論
甲狀腺癌患者服用了大劑量131I期間,尤其是服后72h內對周圍人群和環境輻射危害很大,醫務人員和患者都嚴格執行了有關的防護措施,大大減少了不必要的輻射危害,未出現因輻射而導致的不良反應和嚴重并發癥。并且,經過追蹤檢測,發現周圍人群和醫務人員所受到的131I年受照劑量均在50msv的限值范圍以內,且經過有關放射防護和環保部門監測,未對周圍環境造成危害,職工每次健康體檢均未發現異常。參考文獻